决算审计应急预案范文

时间:2024-03-14 17:50:27

决算审计应急预案

决算审计应急预案篇1

一、规范财务管理模式

目前全省财务管理模式多样,有的公安机关单独设立核算中心,有的财务局设立核算中心。在账务设置和处理上不尽一致,公安机关会计科目设置基本上由两部分组成,即经济类科目和功能类科目混合组成,如果公安机关自己设立账套的话,还能够按照公安要求进行会计核算;如果财政核算中心设立账套的话,根本不可能按照公安业务要求设立功能类科目,只能按照财政自身要求以经济类科目核算。如此一来,造成两种差异,按照公安核算中心记账模式,年终给财政报决算时,与财政经济类科目对不上;按照财政核算中心记账模式,年终给上级公安机关报表时,功能类科目数据无法提炼。个人认为,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点为,在全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均以经济类科目为基准点的大背景下,公安机关应该融入到其中,这样才能够保证总体决算数据准确。解决问题的途径为,将公安功能类科目设定为年初项目预算,细化经费开支类别,核定开支标准,以经济类科目进行账务核算,根据预算实际执行情况适时进行调整,确保预算与实际支出相符,决算与报表相符。

二、严格内控制度建立于执行,设立经费审批权限

经费支出内控制度很重要,建立制度比较容易,贵在对制度的执行与落实上。内控制度涉及的方面很多,比如物资采购、车辆管理、营房管理、装备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票据和印鉴管理、财务各岗位相互牵制等等,所有这些方面都要落实到制度上,落实到具体人头上,所谓“制度到人、责任到人”。加强资金安全管理其中重要一项就是加强资金审批,一是审批程序,一定要由下级向上级逐级审批;二是根据级别设立相应的审批权限,防止不管多大金额,都是一个人说了算现象;三是加强党委理财,对于大项支出(一定要规定具体数额)要集体研究决定,将财务法规纳入党委中心组学习范围,提高党委依法理财的意识。

三、完善预算管理

当前,我们急需要解决的两大问题均与预算有关,事关公安队伍经费保障和缓解上下级公安机关的矛盾。一是上级财政,可以进中央和省财政通过专项资金下达的项目预算,市县两级财政均没有将其纳入年初预算,既不符合财政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提高地方预算编报完整性的通知》要求,又不利于专项资金的管理。下级财政部门尤其是经济条件相对困难的财政部门,经常用专项资金抵顶应该由本级财政负担的一些项目支出,可以讲在“捉迷藏”。甚至可以说上级财政部门为公安机关专门核拨的专项经费,解决的是当地财政的实际困难,真正对公安部门讲,没起到多大作用。换个说法,没有上级财政的专项,当地财政也会出资的承担的项目,这下可算有经费来源了,一下就给挤占了,人家一边打球,一边振振有词。二是上级公安机关,尤其是有的上级业务警钟,经常是不管年初、年中、年尾,突然为基层下发上装备、上项目的文件,并且要求很急,几天之内必须将经费汇到指定账户,基层公安机关好不容易筹措到经费完成了任务,之后就没了音讯,有的一年多了甚至到了今天,也没见到装备影子,问题是真的那么急吗?给基层公安机关的反响很不好,敢怒不敢言,矛盾都憋在心里,对这个事情很是不满。解决这两项问题的关键所在就是加强预算编制工作,每年第四季度,各业务警钟召开专题会议,认真谋划一下明年工作任务。针对自己部门的工作情况,需要上哪些装备、哪些项目,统一编报到预算里。核定哪些项目由上级财政部门专项解决,哪些项目由本级财政承担,在预算执行过程中,按进度执行就可以了。

四、加强财务培训与指导

各级计财部门对相关的文件、规定理解存在较大偏差,精神领会不统一,尤其是对财务制度执行上,严格程度不一,有的甚至是离谱。对于财政集中核算单位,全部由核算中心说了算,上至单位领导,下至报账员根本不去钻研业务,财务管理松散。总以为,反正是财政核算,有责任是他们的,殊不知,且不说财务主体根本没有变、责任主体依旧是预算单位的常理,光讲有的时候核算中心在核算过程中不经意下个套就够你喝一壶了。比如,有的单位大额现金支出,按照财务制度是不允许的,核算中心为了不驳回面子,让核算单位领导签字,标明同意现金支付就可以了。这是什么,陷阱!由此看来,加强财务培训与指导势在必行,只有让领导清楚如何按法律、按程序理财,让计财人员熟知财经各项规章制度,并能够协助领导严格执行,为党委理财提供真实可靠并且具备可操作性的决策信息,才能够保证我们这支队伍在财务管理这项工作中,做到合法、合规、何清、合理,从而达到健康有序的发展。

五、文件落实情况及时反馈,必要时跟踪问效

通过审计调查发现,有的县级公安机关对一年前省公安厅下发的《关于印发县级公安机关基本业务装备实施标准的通知》文件根本不知情,特别是个别市级公安机关,要么没有文件,要么没有下发。没有文件依据,就不可能掌握相关政策,更无从把握支出方向及标准。当提及向省公安厅上报装备缺口时,无非是领导、装备负责人根据当前队伍需求情况,研究一下了事;当问及财政装备经费结余如何支配,答案基本上都是留做省厅突然下发上项目需求备用;当涉及装备经费投向、投量问题时,车辆是头等大事、另外就是日常想到哪买到哪。因此,文件下达程序要规范,送达之后,要有反馈。适当时候,根据相应的文件要点,结合工作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对文件落实情况进行抽检,起到督促检查、规范指导的作用。

六、加大审计力度,探索多种形式审计队伍

审计力度的加大,尤其是作为内审机构,个人认为最终目的在于规范财务管理,杜绝违纪现象发生,保护干部队伍健康发展。审计力度的加大,首要任务是领导重视、支持,支柱力量是有一支强大的审计队伍。这支审计队伍,不仅要具备很强的业务技能,更重要的是具备很高的综合素质。搜集审计资料、整理审计底稿、撰写审计报告,这些都是作为一名审计工作者应该具备的基本技能。要做好审计工作,仅仅这些还远远不够,往大了说,你得站在部长的角度,对党的事业、对公安队伍负责;往小了说,你得对厅党委、处长负责;很少有人考虑对自己前途负责,其实这也是同等重要。做到这几项,并不容易,禁得住形形的诱惑,顶得住各层领导的说辞,把握住灯红酒绿的接待,推得掉各式各样的特产,也许还会有恐吓……。我曾经设想过几个方案,到不一定成熟,就算白废脑细胞了。方案一,将市局审计机构和人员取消或缩减,归并到省厅审计处,成立一个大的审计处,分成若干科室,或者是分片、或者是按条块,由上到下加强审计监督。方案二,在保留一定数量业务精干的公安民警基础上,多抽调一些现役部队业务骨干,组成两组或者三组,针对审计任务对基层公安机关进行审计。

决算审计应急预案篇2

【关键词】 复杂巨系统 综合集成研讨厅 协同会商 辅助决策

一、综合集成研讨厅基本概念

综合集成研讨厅是 20 世纪 90 年代初我国著名科学家钱W森针对解决开放的复杂巨系统问题提出的方法论,它强调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将专家群体和各种数据、知识有机结合,形成一个集信息处理、知识生产和智慧集成于一体的高度智能化的人机结合系统。人机协作是综合集成研讨厅的设计目标,它将人作为系统的组成部分,人机共存,人机分工,各自发挥自身优势,其目的是在复杂问题处理中将人的定性思考能力与机器的高性能定量计算能力有机地结合来,促进从定性的、不 全面的感性认识到综合定量的理性认识的飞跃,这种人机结合的研究方式具有更强的创造性和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

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的形成过程概括起来主要经历了三个演进阶段,即从“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综合集成法”到“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再到“人机结合、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对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的研究也日趋成熟起来。

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专家体系、知识体系和机器体系,机器体系中主要是指计算机。这三个部分形成一个巨型智能问题求解系统,从而提高人的思维能力。

研讨厅系统的重要意义在于他把人的思维、经验、知识、智慧以及各种情报、资料和信息统统集成起来,从多个方面的定性认识上升到定量认识。

二、协同会商系统功能需求

协同会商是指在应急处置的过程中通过现代高科技手段建立一种基于信息化技术的跨领域、跨层次、跨地域的综合集成系统,供会商者进行决策,会商者可以在不同的地方进行交互式研讨,实现信息的高度共享。 主要有以下功能需求:

跨地域协同会商:通过各种信息技术将处于不同地区的会议参加者集中于一个虚拟会商环境中,使异地参会者实时协作完成视频交流、态势分析与研判、对策建议的提出与讨论、行动方案的规划与拟制、应急突况的会商处置、应急行动的指挥与控制等应急指挥的全过程、全要素和全体系的综合集成,终实现跨地域会商。

协同会商过程中,参与者可以通过多种交流方式(包括视频、语音、文字等)对待选方案的优劣发表意见和建议,这些意见和建议以多种等方式在参与者之间传达。移动端可以接受整个三维场景中的展示、分析过程,同时可以在任何时候使用文字同其他终端进行交流意见。

协同评审: 协同评审计算机承担着评审过程中研讨交互。其可以满足计算机终端间的协同、计算机和移动端的协同,具有对协同评审场景中的数据进行控制和修改的功能,可以在特定的时候发起投票,并在一定时间之后终止投票。

会议全程智能记录: 通过对会议人员特征、会议过程、议题内容、调用信息、模型调度和系统运行状态等多方面信息记录,建立一套完整的历史信息资料,通过专家决策支持系统评估后将记录信息录入相关专家决策支持系统数据库,为今后相关会商提供资料数据。

智能人机交互:具备语音识别功能,可以连接打印机。把比较标准的普通话及方言,直接打印成文字,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辅助决策:建立路网模型与设备关联模型,提供多种图像选择方式和基于智能快速搜索引擎,实现对相关重要因素的索引以及综合的评价分析,从而提供综合分析。其技术手段多样可集成各项资源,包括道路、路口、路段、门牌号信息,来自军队自建、公安政府部门自建、社会层面建设的视频资源、道路卡口资源、电警资源、无线单兵及车载资源等等,通过人工智能进行辅助决策,以便更直观的提供特殊场合所需的相关性分析和对比性分析。

分布式应急信息交换: 具备数据、图像、视频和音频等信息的交换功能,能满足各级视音频交互、即时通讯、数据交换、数据共享等信息交互的需要。

信息整合与运用: 能够把突发事件的实时情况、应急知识与案例库、模型库、专家资源等多种信息,通过网络联接起来,按照应急指挥决策、计划、控制、协调等环节的需要,依据不同权限,对信息进行加工、分析预判、融合、调度、分发和展现,满足为应急处置活动提供各种信息的管理、查询、业务管理与决策支持的需要。

跨层次多级联动: 在指挥调度系统中,不同级别的节点,自下而上采集信息,自上而下指挥控制,可在任一节点加入模型、数据、知识甚至系统或人的干预,也可在任一终端节点接入系统,上下结合,整个系统是一个一致的多级联动的网络,也可以按照不同应急响应等级,进行不同级别节点模式组合,构建 灵活、机动的应急保障模式。

三、协同会商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组成

协同会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问题,根据综合集成研讨厅的概念,结合协同会商活动具体实际情况,构建了协同会商综合集成研讨厅的体系模型,如图 1 所示,整个体系由专家体系、计算机体系和应急处置知识体系组成。

(1)专家体系由指挥人员、军事专家、应急处置领域专家、心理学专家、计算机专家以及其他相关领域 专家组成。专家体系作用主要体现在各个专家经验、知识及由专家群体互相交流、学习而涌现出来的群体智慧的运用。

决算审计应急预案篇3

1.1目的及依据

为保证财政部门在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及时提供财政政策和资金支持,保障各项处置工作顺利开展,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维护经济社会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及《*省财政厅关于印发<财政应急保障预案>的通知》(*财预[20*]130号)等法律法规,制定本预案。

1.2工作原则

(1)集中领导,统一指挥。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针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分级成立财政应急保障工作指挥机构,统一指挥财政应急保障工作。

(2)分级负责,协调配合。县乡财政应按照处置公共突发事件的统一部署和财政管理体制规定,落实各自的应急保障责任,并与各相关部门相互支持、协调联动,确保应急保障工作的正常进行。

(3)反应及时,保障有力。坚持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加强预警监测和前瞻性研究。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财政部门应按统一部署,立即启动应急保障预案,确保各项处置工作及时、有序开展。

1.3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本县行政区域内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启动后的财政应急保障事项。

2组织指挥体系与职责

2.1县级

2.1.1县财政局作为全县突发公共事件财政应急保障综合协调主管部门,负责及时了解突发公共事件进展情况,加强与县政府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研究提出财政应急保障政策措施建议,并组织落实。

2.1.2县财政局成立突发公共事件财政应急保障政策协调小组,由分管预算的副局长负责。局内成员单位包括秘书股、综合股、预算股、行财股、经济建设股、财检办、农业股、社会保障股、外资股、监督股等。局外联系单位包括县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县国家税务局、县地方税务局及其他相关部门。

2.1.3县财政局应急保障政策协调小组的日常工作由预算股承担。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以业务主管股室为基础,组建相应的财政应急保障协调指挥机构。各有关股室根据局领导部署,在职责范围内具体执行规定的应急保障任务。

2.2乡(镇)

乡(镇)财政所应在县财政局统一领导部署下,切实履行相应职责。

3预警监测和报告

3.1预警监测

县财政局要建立与县政府各部门应急监测预警和指挥调度系统的有效衔接,综合分析、科学判断监测数据和动态信息,加强应急保障措施和决策机制的超前研究,提高处置效率。

3.2报告

3.2.1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需要县财政给予应急保障的,相关县直单位或乡(镇)人民政府应及时向县财政局报告。

3.2.2报告内容应包括:事件的基本情况,包括发生时间、地点、原因、影响程度和损失程度:已采取的主要措施、事态发展预测及控制程度;相关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启动情况,需要县财政解决的突出问题等。

3.2.3报告一般应为纸质文件。紧急情况下也可先电话报告,随后报送纸质报告。

3.2.4局内处理程序:报告统一由局秘书股承接,总值班电话为*;秘书股接到报告后,立即按局内职责分工,通知到相关股室负责人或财政应急保障政策协调小组联络员。

4应急响应

4.1响应程序

4.1.1县财政局主管股室接到相关的县直单位或县乡(镇)人民政府报告后,立即着手进行信息收集等基础工作,对事件进行初步评价和判断,研究提出具体建议报局领导。

4.1.2县财政局领导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成立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保障政策协调小组,启动本预案。

4.2启动标准

4.2.1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可控性、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突发公共事件分为全县性和局部性两类。

4.2.2对造成全县性影响的突发公共事件,可同时采取财政收入政策、财政支出政策、资金快速拨付等应急保障措施;对造成局部性影响的突发公共事件,可只采取部分财政支出政策或资金快速拨付等应急保障措施。

4.2.3相关县直单位或乡(镇)人民政府根据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实际情况,提出需要县财政应急保障的事项。县财政局研究提出应急保障措施建议,按规定程序报批。紧急情况下,县财政局可根据县政府领导的指示精神,先采取安排支出或拨付资金等措施,再按程序补办相关手续。

4.3财政收入政策

4.3.1对受突发公共事件影响较大的行业、企业和个人,中央,省制定了相关税收优惠和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减免政策的,我县按照中央、省政策执行。

4.3.2对受突发公共事件影响较大的行业、企业和个人,中央、省没有制定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的,根据相关县直单位或乡(镇)人民政府的报告,县财政局会同县国家税务局或县地方税务局提出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建议。其中,税收管理权限在县级的,报县政府审批;税收管理权限在省、市的,以县政府名义报省、市政府审批;税收管理权限在中央的,以县政府名义报省政府转报国务院审批。

4.3.3对受突发公共事件影响较大的行业和企业,中央、省没有制定相关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减免政策的,根据相关县直单位或乡(镇)人民政府的报告,县财政局会同县物价局提出有关减免政策建议,以县政府名义上报上级政府审批。其中,属于省、市级立项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分别报省、市政府审批;政府性基金和属于中央立项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报省政府转报国务院审批。

4.3.4税收、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优惠(减免)政策到期后,突发公共事件对相关行业、企业和个人的影响仍然较大的,按原审批程序报经批准后,可适当延长优惠(减免)政策期限。

4.3.5因执行税收、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优惠(减免)政策而减少的财政收入,原则上按照现行财政管理体制负担。在减收影响重大、造成财政困难的情况下,按规定报请上级财政给予补助。

4.4财政支出政策

4.4.1对受突发公共事件影响较大的行业、企业、单位,个人以及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机构,中央。省制定了财政支出政策的,由县财政局会同有关部门结合我县实际,及时提出贯彻意见,报县政府审批;中央、省没有制定财政支出政策的,县财政局会同有关部门及时提出财政支出政策建议,报县政府审批。

4.4.2财政支出政策包括:对受突发公共事件影响较大的行业、企业、单位、个人的损失,由相关责任人给予补偿,没有直接责任人或责任人无力承担的,政府可根据情况,按国家有关政策规定给予适当补偿或者救助;在一定时期内对受突发公共事件影响较大的行业、企业流动资金贷款给予贴息;对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工作给予经费支持;其他财政支出政策。

4.4.3处置突发公共事件需财政负担的经费,按照现行事权、财权划分原则,分级负担。属于县级政府事权的,经费由县财政负担;属于乡(镇)政府事权的,经费由乡(镇)财政负担。对受突发公共事件影响较大和财政困难的乡(镇),上级财政适当给予帮助和支持。

4.4.4军队应县或乡(镇)政府请求,奉命支援地方处置突发公共事件所需经费,由出面请求支援的政府负担。

4.4.5安排专款专用的应急预备资金,按规定程序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应急预备资金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动用,年度末如有结余结转下年,特殊需要时临时增拨。

4.4.6处置突发公共事件所需财政负担的经费,已在年度预算中专项安排的,财政部门应及时拨付资金;需要由部门预算进行调剂的,财政部门在保证人员工资和必要支出外,可要求各预算单位调整部门预算支出结构。部门预算调剂工作应按照规定程序办理。

4.4.7年度预算安排和调剂不能满足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工作需要时,财政部门可提出动支预备费、超收使用安排等方案,报同级政府批准后,及时追加相关部门的预算和对困难地区的补助资金。紧急情况下,县财政局可根据县政府领导的指示精神,先安排资金,再按程序补办相关手续。

4.5预算调整

突发公共事件对财政影响特别严重,年度预算难以平衡时,财政部门可提出调整财政预算的方案,并按规定程序报批。

4.6资金拨付

4.6.1各级财政安排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资金,按照“特事特办、急事急办”原则拨款。

4.6.2对同级主管部门的拨款,应在接到拨款申请后一个工作日内办理完审核和拨款手续。

4.6.3对下级财政的资金拨付和调度,原则上应在一个工作日内办理完审核、拨款和调度手续。

4.6.4紧急情况下,县财政局可根据县政府领导的指示精神,先办理拨款手续,再补办相关手续。

5后期处置

5.1监督检查

5.1.1财政部门应加强对突发公共事件财政应急保障资金的管理和监督,保证专款专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5.1.2突发公共事件财政应急保障资金的使用,应接受审计部门和财政监督部门的监督、检查。

5.1.3对于突发公共事件财政应急保障资金管理和使用中的违法、违纪行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处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5.2总结评估

5.2.1突发公共事件处置结束后,各级财政部门应及时对突发公共事件财政应急保障资金进行清算,对资金使用进行绩效评价。

5.2.2乡(镇)财政应按照县财政局的要求,及时将属地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财政收入政策、财政支出政策、资金拨付情况等报县财政局。县财政局及时对应急响应过程、应急措施的效果等进行综合评估。

5.3信息

决算审计应急预案篇4

一、知难而进,认真履行好预算审批监督的职能

应当肯定,经过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多年来的实践与探索,预算审批监督正在逐步地走向法制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轨道。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认真抓好预算法的贯彻实施,采取多种方式改进和加强对预算的审批监督,杜绝了预算赤字;市县人大及其常委会审查批准预算和监督预算执行的各项法律规定得到了落实;预算过粗的局面开始有所改变,开始在人代会上形成了政府;交款级预算报表备案文件的制度:通过监督,预算执行、财政收支的审计、预算外资金收支两条线管理都基本走上了正轨。

然而,用法律规定和现代社会要求进行衡量,预算的审批监督还远未到位。目前的工作也明显地遇到了一些难处。归纳起来,主要有:

第一,现行财政预算管理简单粗放。想急也急不来。总体来看,我国现行的财政预算体制还不完全是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的体制,还明显带有计划经济的烙印,掺杂其中的人为因素比较多。客观上,现阶段的法律法规还没有硬性规定财政预算必须列至哪一个层次,比较通行的做法是政府报到人代会上的预算草案只列至类,因此,整个预算只见“干”不见“枝”,只能定性无法定量,显得很粗,形成人代会上人大代表审查预算时“外行看不懂,内行看不清”现象;主观上,预算的编制执行缺乏刚性,随意性太大,暗箱操作时有发生。譬如,资金切快,留机动数没个标准,先用后报、虚列收支,预算外资金双轨运行,等等,已经成为公开的秘密,成为见怪不怪的普遍现象。

第二,人大及其常委会预算审批监督的力量十分薄弱,想干也干不过来。主要表现在:(1)地市以下人代会的预算委员会在人代会上审查预算草案的时间实际上多则有一天少则只有半天,审查内容在客观上无法充分展开,所需时间在客观上无法充分保障。(2)地市以下人大财经工作委员会的设置不能适应强化预算审批监督的需要。财经工作委员会只是常委会的工作机构,不能直接行使监督权,预算审批的日常性和事务性工作存在着职权上的限制;人员编制太少,以韶关市为例,市人大的财经工委只有4个编制,县级人大的财经工委只有1—3人,既要联系计划又要联系财政以及经济工作的其他方面,而且都是一些很专业很细致的工作,存在着人力上的限制;队伍的专业能力明显不强,有不少人员是半路出家的,热心预算审批监督工作又精通专业的人才非常缺乏。

第三,相关法律制度不完备,想做也做不下来。到目前为止,涉及到预算审批监督方面的只有一部预算法及预算法实施条例,加上全国人大常委会的预算审批监督决定,以及各省、市、自治区陆续出台的预算审批监督,充其量也就只有2—3部法律法规可用,而且,目前这些法律还过于笼统,操作性不强。实践当中,有些事明知应该这样做,不应该那样做,但法律法规没有规定,只能不了了之。

国家预算是一个重大的问题,反映着整个国家的政策,关联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涉及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人大作为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意志行使国家权力,就应当认真地承担管好财政资金的责任,认真地履行好自己的职能,保证纳税人的每一分税金用得明白,用得是地方。面对预算审批监督工作所面临的种种困难和矛盾,任何抱怨或者绕开走的态度都无济于事,惟有勇于迎接挑战,脚踏实地工作,努力开拓创新,才有可能开创出新的局面。

二、依法办事,实现预算审批监督的规范化和法制化

解决好预算审批监督上的种种困难和矛盾,最主要的途径和手段就是依法办事,依法理财,严格执行现有法律法规,依法审批监督,将预算纳入严格的监督管理之下。

去年5月,广东省九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广东省预算审批监督条例》 (以下简称条例)正式施行。这个条例是广东省人大为提高预算的透明度和加强预算执行监督,落实预算法规定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审查监督预算的职权而进行的立法。这个条例从立法上对预算法之后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作了有益的探索,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为解决预算审批监督过程中的各种实际问题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依据。今后地方的预算审批监督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认真抓好这个条例的贯彻落实。具体说,主要是落实以下的应对措施:

1.条例第六条规定本级预算必须列至款级预算科目,逐步列至项级预算科目。今后政府编制预算、人大审查预算都应当根据这一规定逐步落实到位。

2.关于预算草案的修正问题。过去人代会审查预算草案,发现预算安排明显不当需要进行修正时,没法可依,要么延长会期等新的预算草案拿出来后再进行审查,要么只能在会后采取非法定程序和手段解决;要么不批准预算案,要么被迫批准原案,人大代表的意志表达和职权行使被限制被打折扣。省条例对此有了明确规定,避免了预算修正的两难选择。其中第十四条规定明确了提修正案的程序和要求。只要修正案得到大会批准,会后操作也不存在违法的问题,修正预算草案就有了法律的基础。

3.关于部门预算和单位预算的问题。条例施行后,编制部门预算和单位预算成为法定要求。人大虽然不审批部门预算,但必须重视部门预算这一块。因为编制部门预算是增加预算透明度的一个重要步骤,可以以部门预算作为审查本级预算草案的参考;可以通过审查监督部门预算编制和执行情况,检查整个预算管理是否规范;可以抽样检查部门预算的执行情况,对经济工作或收支两条线管理开展适时有效的监督。

4.关于预算执行中收支发生变化的问题。条例规定应当按有关的程序进行汇报。这一规定有助于动态跟踪监督预算的运行,对于防止政府及财政部门先用后报、用了再报,防止预算执行上的暗箱操作都有好处。

5.关于预算调整的问题。主要是涉及到需要动用超收收入追加支出的,条例要求应当编制超收收人使用方案,向同级人大常委会报告。

三、全程跟踪,切实加强对预算执行的监督

在整个预算审批监督工作中,人大常委会的主要任务是监督预算的执行。预算执行的监督必须从实际出发,抓住重点,提前介入,全程跟踪。地方人大常委会现阶段从事预算审批监督的人手少、力量单薄,必须强调“抓大放小”,管住重点管好大事,从编制预算起就介入监督,保持全程接触,定期汇报工作,定期联系通气,动态掌握有关的情况,及早发现问题,及早采取对策。

另外,加强对预算执行的监督,还必须借助审计的力量,重视发挥审计的作用,把两种监督结合起来,形成合力。一是每年要认真听取和审议政府的审计报告,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 提出审议意见,必要时可以作出相应的决议,或者开展质询;二是可以针对已经发现的问题责成审计部门进行重点审计,并向人大常委会作出书面报告。

四、推进改革,抓好预算审批监督队伍建设

决算审计应急预案篇5

沈阳市防御雷电灾害条例最新版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雷电监测、雷电灾害预警和防御、防雷装置检测、雷击风险评估以及对雷电灾害研究、调查、鉴定和应急救援等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 市和区、县(市)人民政府领导和协调本行政区域内防御雷电灾害的工作。

市气象主管机构负责组织管理本市行政区域内防御雷电灾害工作。

各区、县(市)气象主管机构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防御雷电灾害工作。

市和区、县(市)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防御雷电灾害的有关工作。

第四条 防御雷电灾害工作,实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第五条 市和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编制防御雷电灾害规划,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

市和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当将防御雷电灾害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保证防御雷电灾害经费的投入,提高雷电灾害监测预警和防御能力。

第六条 市和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和支持防御雷电灾害科学技术研究,推广和应用先进的防御雷电灾害技术,宣传普及防御雷电灾害的科学知识,增强全社会防御雷电灾害意识。

第二章 雷电灾害监测预警与风险评估

第七条 市和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本行政区域内雷电监测与预警系统的建设;组织编制本地区雷电灾害应急预案。

第八条 市和区、县(市)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加强雷电监测、预报,及时向社会雷电灾害预警信息。

第九条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毁坏或者擅自移动雷电监测和预警设施,不得危害雷电监测的探测环境。

第十条 气象主管机构应当按照有关技术标准、技术规范对下列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项目进行雷击风险评估:

(一)易燃易爆物品、危险化学品等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场所;

(二)体育场馆、影剧院、大型商场、宾馆、医院,学校、车站、机场等人员密集场所;

(三)供水、供气、供电、供热工程;

(四)高层建筑、各类发射塔、高耸观光塔、通讯枢纽工程;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应当进行雷击风险评估的工程项目。

第十一条 气象主管机构应当自收到雷击风险评估申请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完成评估并出具评估报告。

雷击风险评估报告应当包含下列内容:

(一)项目所在地雷电活动规律和地理、地质、土壤、环境等状况;

(二)雷电灾害可能造成危害的分析、预测和评估;

(三)防御和减轻雷电灾害的建议、对策和措施;

(四)雷击风险评估结论。

第三章 防雷工程和防雷产品

第十二条 下列场所或者设施,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安装防雷装置:

(一)易燃易爆等危险化学品的生产、储存场所或者设施;

(二)重要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电力、广播电视、通信设施,以及易遭受雷击的其他重要公共设施;

(三)国家《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规定的一、二、三类防雷建筑物、构筑物。

第十三条 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安装防雷装置,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防雷装置的建设投资,应当纳入建设项目概算。

第十四条 从事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或者施工的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取得相应的资质证书,并在资质等级范围内进行专业设计或者施工。

防雷装置的设计、施工应当符合有关的技术标准和规范。

禁止将防雷工程转包或者违法分包。

第十五条 安装防雷装置使用的防雷产品,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符合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规定的使用要求;

(二)通过正式鉴定,并经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授权的检验机构测试合格;

(三)经省气象主管机构备案。

第四章 防雷装置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

第十六条 防雷装置实行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审核制度。防雷装置设计未经审核或者审核不合格的,不得施工;防雷装置未经竣工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不得投入使用。

第十七条 申请防雷装置设计审核,应当提交下列资料:

(一)《防雷装置设计审核申请书》;

(二)防雷工程设计单位资质证;

(三)防雷装置设计、施工图;

(四)经当地气象主管机构认可的防雷专业技术机构出具的有关技术评价意见。

本条例第十条所列建设项目,还应当提交雷击风险评估报告。

第十八条 气象主管机构受理防雷装置设计审核申请,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工作。对审核合格的,颁发《防雷装置设计核准书》;对审核不合格的,出具《防雷装置设计修改意见书》。

经审核不合格的,设计单位进行设计修改后,按照原程序重新申请审核。

第十九条 防雷工程的施工应当按照气象主管机构核准的设计方案进行,不得擅自变更。确需变更和修改设计的,应当重新履行审核手续。

第二十条 申请防雷装置竣工验收,应当提交下列资料:

(一)《防雷装置竣工验收申请书》;

(二)《防雷装置设计核准书》;

(三)防雷工程施工单位资质证;

(四)防雷工程竣工图;

(五)《防雷装置检测报告》。

第二十一条 气象主管机构受理防雷装置竣工验收申请,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完成验收工作。对验收合格的,颁发《防雷装置验收合格证》;对验收不合格的,出具《防雷装置整改意见书》。

经验收不合格的,整改完成后,按照原程序重新申请验收。

第五章 防雷装置检测

第二十二条 对已投入使用的防雷装置实行定期检测制度。防雷装置检测应当每年进行一次;对爆炸危险环境场所的防雷装置检测应当每半年进行一次。

第二十三条 防雷装置检测,必须由具有相应防雷装置检测资质的专门机构进行。

第二十四条 防雷装置检测,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规范进行,并按规定出具检测报告。检测报告应当真实、准确、公正。

第二十五条 防雷装置的产权人或者使用人应当做好防雷装置的日常维护工作。防雷装置存在隐患或者发生故障,应当及时修复,并向具有防雷检测资质的机构申请重新检测。

第二十六条 对防雷装置检测不合格的,气象主管机构应当责令其限期改正,并对整改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六章 雷电灾害应急救援

第二十七条 发现雷电灾害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及时向当地人民政府和气象主管机构报告。

有关单位和人员对雷电灾害不得迟报、谎报、瞒报、漏报。

第二十八条 市和区、县(市)人民政府接到雷电灾害报告后,应当立即采取措施,启动雷电灾害应急救援预案,组织有关单位展开应急救援。

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配合雷电灾害救援工作,为实施救援工作提供便利条件。

第二十九条 雷电灾害发生后,市和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气象主管机构和其他有关部门对灾害发生的情况迅速展开调查,对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的情况进行登记、鉴定,查明灾害的性质和责任,提出整改措施,追究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员的责任。

受灾单位和个人应当配合调查工作,如实提供有关情况。

第三十条 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及时向当地人民政府和上级气象主管机构上报本行政区域内的重大雷电灾情和年度雷电灾害情况。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侵占、毁坏或者擅自移动雷电监测和预警设施的,由气象主管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可以并处5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气象主管机构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并处3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应当安装防雷装置而拒不安装的;

(二)不具备防雷装置检测、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或者施工资质,擅自从事防雷装置检测、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或者施工的;

(三)超出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或者施工资质等级从事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或者施工活动的;

(四)防雷装置设计未经当地气象主管机构审核或者审核不合格,擅自施工的;

(五)防雷装置未经当地气象主管机构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擅自投入使用的;

(六)拒绝进行防雷装置检测或者经检测不合格又拒不整改的;

(七)对重大雷电灾害事故隐瞒不报的。

第三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导致雷击造成火灾、爆炸、人员伤亡以及国家财产重大损失的,由主管部门给予直接责任人员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四条 防雷工作人员由于玩忽职守,导致重大雷电灾害事故的,由所在单位依法给予行政处分;致使国家利益和人民生命财产遭到重大损失,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五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逾期不申请行政复议也不提起行政诉讼又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气象主管机构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八章 附则

第三十六条 本条例所称防雷装置,是指由接闪器、引下线、接地线、接地体以及其他接连导体构成的具有防御直击雷性能的专业系统,或者由电磁屏蔽、电涌保护器、等电位连接、共用接地网以及其他连接导体构成的具有防御雷电感应和雷电波侵入性能的专业系统。

第三十七条 本条例自20xx年11月1日起施行。

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的类型雷电灾害风险评估主要分为项目预评估、方案评估、现状评估三种。

1、项目预评估是根据建设项目初步规划的建筑物参数、选址、总体布局、功能分区分布,结合当地的雷电资料、现场的勘察情况,对雷电灾害的风险量进行计算分析,给出选址、功能布局、重要设备的布设、防雷类别及措施、风险管理、应急方案等建议,为项目的可行性论证、立项、核准、总平规划等提供防雷科学依据。

2、方案评估是对建设项目设计方案的雷电防护措施进行雷电灾害风险量的计算分析,给出设计方案的雷电防护措施是否能将雷电灾害风险量控制在国家要求的范围内,给出科学、经济和安全的雷电防护建议措施,提供风险管理、雷灾事故应急方案、指导施工图设计。

决算审计应急预案篇6

主持人:陈宝良

主持人语:明清时期是社会与文化的变迁时期,亦是中国社会渐趋近代化历史进程中的重要时期。就明清两代的社会变动而言,最为值得关注的则是明末、清末两个历史阶段。以往的研究成果已经证实,时处朝代更替之际的明末与清末,其间社会秩序的剧烈变动,乃至由此引发的思想、文化的“活力”与“多样性”,无不引起明清史学界的广泛关注,并取得了相当令人瞩目的成就。如此频繁、持续的社会变动,其原因不外乎内外两个,即来自内部的经济商业化,以及来自外部的文化冲击。正是在这一点上,明末与清末倒是表现出颇多一致性。

尽管如此,两者相较,其变动的剧烈程度,则有轻重之分。换言之,相对于明末而言,清末的社会变动则更显猛烈。本期所收两文,任晓兰、常丽媛所撰之文,通过对资政院预算审查权的确认与行使的剖析,藉此说明财政预算问题在中西议会史上的历史地位;贾国静、王凤青所撰之文,其中所论,为晚清黄河治理从国家化向地方化转变的过程,从中亦不难解读出当时国家控制渐趋解体、地方自治力量日益高涨的历史变迁。两文所论,无不为进一步认识清末社会变动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摘要:1910年资政院第一次常年会议决的宣统三年预算案,是民意机关首次对朝廷收支进行监督和审核的历史事件。经过这次常年会的讨论,国会的预算审查权的确认得到了宪法意义上的表述,说明在中西议会的产生与发展史上,财政预算问题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资政院的设立,与清朝统治者认识到议会政治对于缓解国家财政困窘的突出意义有关,其对宣统三年清政府的各项财政支出的全面审议与对原预算的核减,也与当时财政部门对财政支出的“节流”需求相关。很多议员意识到,资政院预算审查权的真正落实,取决于国家政治结构安排的合理变化。

关键词:清末;资政院;预算;审查权;财政危机

中图分类号:K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841(2012)05—0141—05

中国社会近代意义上的自上而下的财政预算尝试,是在清末新政时期应运而生的。当时清政府在清查各省财政收支的基础上,仿效西方国家制定预算的新型财政体制,决定试办全国财政预算。虽然有学者称“资政院之终于会在清朝覆亡前夕出现在中国政治舞台上,正是这种复杂形势的畸形产物,一种在历史转折时期孕育而成的怪胎”。武昌起义的枪声更是宣告了;宣统三年国家预算的夭折,但无论如何,资政院的预算审查权却借清末新政的历史机遇得到了法律意义上的承认以及付诸实践的机会。目前学界对资政院预算审查权的专门研究尚不多见。李炜光的《中国百年预算启示录》为此研究开了一个好头,而随着李启成点校的《资政院议场会议速记录——晚清预备国会论辩实录》一书的问世,使得深入进行对资政院常年会上对预算权的确认与行使的研究,成为可能。

一、清末的财政危机与近代预算思想的萌生

清朝初期国家统一,行政管理权高度集中于中央。在这种背景下,清朝前期的财政管理实行以户部为总中枢、统收统支的制度。赋税由各省按照户部的统一政令征收,又在户部的统一运筹安排下开支中央及地方的各项经费,各省没有财政自,完全听命于户部;而户部在有关财政兴革事宜以及重要财政政策和措施的安排上,也无权自行决定,一切只能最终由皇帝裁决。可以说,在某种意义上,有清一代的财政管理体制专制集权的程度远超于前代。

在王朝稳定的时期,清廷以田赋、盐课、关税、杂赋以及捐输作为主要的财政收入来源,而在财政支出方面,则以军费、官俸及养廉、行政经费、驿站经费、廪膳膏火和科场经费、工程费、采办和织造费以及保息、救荒支出为大宗。有清一代严重的财政危机出现于太平天国时期。此后内忧外困的加重,使得清王朝无论在常规支出还是财政应急支出方面,都表现出较强的刚性需求。国防费用、行政费用、皇室支出乃至战争赔款、外债偿付,使得清政府的财政支出规模逐渐扩张,原有的财政管理体制逐渐无法正常运转,清政府调控全国财力的权力日趋衰微。正如度支部尚书载泽所言“自从甲午、庚子以后,每年骤添国债数千万,现在时局艰危,添练陆军以为国防之计,而教育、司法、实业、民政、交通诸事,无一件不关紧要,无一件不需巨款。现又筹办海军,财政困难已达极点”,以至于《南方报》撰文指出“今日策财政者,莫不日中国贫甚”。与此同时,晚清时期地方无独立财权的局面已经被打破,各省自行收支的制度体系逐渐成形,地方与中央的财政关系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到了清朝末期地方财政的大权事实上已经牢牢地把持在了督抚手中,以至于地方督抚“于财用实数,每匿不令部知”,而度支部“于外省款项,每令其据实报明,声音决不提用,及至报出,往往食言,外省常畏其相诳,故外不信内”。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社会发展迫切要求清政府对全国财政收支进行清理,有计划地安排资金收支,以调整社会内部各利益阶层的关系,所谓“财政之最要者,莫如预算”,而且“国家愈文明,则其岁出岁入之费愈多,出入之费既多,则其预算之法亦愈精密”。立宪派人士更是从财政立宪的角度,阐发了公共预算的政治意义。如杨度指出:“国会之职权,有关于改正宪法及附属法令之职权,有上奏之权,有关于会计监督之权,有关于法律之权,有关于命令之权……而其中最足以监制政府者,莫如会计监督之权”;“一国之事,待财而理,政府之于财政,既一一皆须受国会之监督,则非有确实之施政方针所以需财之故宣布议会,无由得其同意而征收租税,即既收取租税于民,而其方针之目的不能达,亦自不能逃失政之责任”。

与此同时,清朝统治者也越来越认识到议会政治对于缓解国家财政困窘的突出意义。对于英国等国家的税收和财政制度,清政府驻外使节郭嵩焘曾经在日记中写道:“(英国)所征收即居民日用百货之杂税也,较之中国厘税约加五倍,而无言其苛扰者,亦一奇也。”考察政治馆所撰写的《设资政院节略清单》也阐述了清廷设立资政院的目的之一正在于解决当时财政窘迫的困境:“现在财政艰难,举行新政,何一不资民力。若无疏通舆论之地,则抗粮闹捐之风何自而绝,营业税、所得税等法必不能行。日本明治元年岁人仅三千八百余万元,至明治三十年岁入已二万三千八百七十余万元,三十年中,增加七八倍,而民不怨。中国岁入仅八千余万两,一言加税,阻力横生,对镜参观,其故安在?”。在这里,考察政治馆着力给慈禧点明可以利用资政院以加税敛财,可以缓解当时如火如荼、遍及全国的抗粮闹捐。

于是,1906年清政府宣布仿行立宪,1909年颁布了《资政院院章》和议员选举章程,1910年9月23日召集议员,正式成立资政院,并于1910年10月召开了资政院第一次常年会。这不仅开启了我国第一个具有国会性质的机关、98位民选议员参与中央政治的先河,而且其议决的宣统三年预算案,也是民意机关首次对朝廷收支进行监督和审核的历史事件。正如当时毕业于日本法政大学的民选议员刘春霖所讲,开国会“最重要者何?就是预算案。预算可以察看一国大政之方针,若预算不交,而仅议零星末节,即终年开会,于国计亦无所补救”。持论倾向于在朝廷与资政院之间进行调和的民选议员许鼎霖也讲道:“如果开了国会,则财政有监督机关,将来中国借款就不致乱用”。民选议员牟琳则分析得更为透彻:“现在最重要的是财政问题,国家存亡就在财政。此项加税何以如此之难?人民以为国家的用款我们都不知悉,不能将人民脂膏饱其私囊,所以人民有不肯纳租税,遂起而反对。现在我们务须将这个国会的问题速为议决,议决之后,我们人民才能负担租税,国家就可以生存。”可见当时的议员已经敏感地洞察到预算的公共性是获取公众对税收支持的有力保证,而一个不能合理使用税款、不能财政公开、不能降低经济运行成本、为民众提供基本生活福利的国家,是无法赢得人民信任并获得政治合法性的。

二、资政院第一次常年会对预算审查权的确定

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的颁布标志着清末的仿行进入实质性运行阶段。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关于资政院的预算审查权问题,《钦定宪法大纲》是这样规定的:“在议院闭会时,遇有紧急之事,得发代法律之诏令,并得以诏令筹措必需之财用。惟至次年会期,须交议院协议。”对于皇室的日常开销,则规定“皇室经费,应由君上制定常额,自国库提支,议院不得置议”。可见,这样的宪法性规定,虽然在形式上确立了议院协议财政的权力,但是“在议院闭会时,遇有紧急之事,得发代法律之诏令,并得以诏令筹措必需之财用”的规定,使得君主事实上取得了对于国家财用相当大程度上的自,而皇室经费更是完全不在议院审议的范围之内。国家大量的财政支出处于超出资政院控制的状态之下,议会的审议权和监督权都相当有限。资政院第一次常年会的召开,不惧皇权的议员们各抒己见,将对国家财政的预算审查权问题,付诸讨论。关于税赋的征收权问题,不少议员认为应待国会开后,相关法律厘定之后才可征收相关税款,否则即是加重人民负担,而所得税更是应先从官场办起才是正理。如激进派代表、民选议员易宗夔指出:“我们是咨议局间接所选者,不是人民直接所选者,准诸不出代议士不纳租税之通例,我们自不能代表人民承诺新租税。”钦定的纳税多额议员王佐良也一针见血地指出:“一面先定税法,裁撤杂税;一面豁除私捐,以纾民困;尤宜速开国会,使天下人民知国家收税所以保护人民也。”

资政院还对皇室经费不纳入国家预算提出了质疑。如钦选议员、时任资政院预算股股员长的刘泽熙指出:“宫中、府中,经费之未分也。质言之,即国家经费与皇室经费之混合也。现在东西各国,皇室经费在预算册内,只有一个总数。中国皇室经费,度支部具奏改为宣统三年确定,故此次预算册内尚无此项名称。然与皇室经费性质相近者,大概包括于行政费中,其分类似为不伦。在编制预算者固属无可如何之计,且解内务府款、解宗人府款及所谓缎匹、颜料、例贡等名目,散见于各省预算册内不一而足,纷纭错杂,不可究诘,虽预分支而不可分,此亦预算册内之一缺点也。”面对中央和地方财政分权趋势渐成的局面,如何处理好中央与地方、资政院与咨议局,以及代议机关与政府行政机关的关系,刘泽熙继续指出:“果能划分政务,若者为中央权限,若者为地方权限,国家行政之经费,由中央分别预算之,而资政院任审查之责;地方行政之经费,由督抚自行预算之,而咨议局任审查之责。如此则权限分明,预算可以实行矣。”本次常年会还涉及到了资政院对预算提出修正案的问题。刘泽熙在讨论印花税的问题时,这样归纳道:“度支部为制定全国税法机关,而资政院又为议决全国税法机关,本相对待的。如资政院对于印花税认为良税,而度支部奏定之税则无窒碍难行之处,则颁布以后,一切施行方法即是度支部行政范围以内事件;如资政院认此税为非良税,或度支部奏定之税制有窒碍难行之处,自可由资政院照章提出修正案,请旨裁可。”

事实上,对于国会预算审查权的确定,也符合当时度支部官员的要求。随着清末财政开支的不断加大,财政危机空前,政府入不敷出,清廷官员急需通过资政院对国家财政收支的合法性加以确认,以竭尽全国之力,来应对国家财政部门艰难的处境。正如度支部尚书载泽所言:“中国实业未经发达,税法未尽规定一切,收支亦未及改良”,而“近年如赈务、边务,意外事情层见迭出,用款极多,都集于中央一部,本部势处万难”;“现在责任内阁未成,国会未开,本部困难情形难以尽述,惟有盼望将来国会一开,诸位竭力赞成担负义务,实本大臣之幸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十几天召开的第二届、也是最后一届资政院会议起草的《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就将国会对预算的审查权明确为:“本年度预算,未经国会议决者,不得照前年度预算开支。由预算案内,不得有既定之岁出;预算案外,不得为非常财政之处分”,“皇室经费之制定及增减,由国会议决。”这样的规定,使得国家的财政收支能够最大限度地受到了国会的监督,有效地制约了君主及行政部门的权力。

在近代欧洲,正是基于限制国王征税权的需要,现代议会才应运而生。国会取得预算审议权被认为是现代议会民主制发展的原动力。财政议会主义的确立则被视为现代市民革命的基本成果。相比之下,晚清中国面对空前的财政危机而被迫提到议事日程的资政院对国家预算的审议权的确认与完善,则说明在中西议会的产生与发展的历史上,财政预算问题都曾经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资政院第一次常年会对财政支出的审议与裁减

清末以来,清政府的财政支出规模迅速膨胀,不仅国防费用、行政费用、皇室支出乃至战争赔款、外债支出等常规或是应急支出数量激增,而且,随着洋务派、维新派等改革力量的崛起,对政府职能提出更高的要求,新式财政支出不断增加,使得政府财政部门在资金的使用上捉襟见肘,以至于度支部尚书载泽无奈地表示:“时艰日迫,固不能专用积极主义致财力于不顾,又不能反用消极主义碍之进行。本部此次预算,不敷之数目极多,现在惟有就节流的办法,会商各省督抚,公同筹度,至于朝廷大政,有许多不容易办的,又不能不办。”正是在“节流”思想的指导下,资政院第一次常年会全面地审议了清政府宣统三年的各项财政支出。

对于公费,议员们大多持应予裁减的态度。钦选的硕学通儒议员章宗元指出“公费与廉俸不同,公费与办公经费又是不同的,公费是一种津贴”。而当时公费存在的原因,刘泽熙分析道:“其一则因国家所定廉俸太少,不能不有公费以津贴之,但国家无法制定,因此各部与各部不同,各省与各省不同,不能不定一个标准以为审查预算便利地步;其次则因廉俸虽少,而外官暗中规费,动辄取数万或十数万,似不如化私为公,提出此项规费,即以之充当公费。”因而,裁减公费需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在钦选议员、曾经亲自考察各省及美洲财政的财政专家王璟芳看来,“公费之标准总要能供这个办事人相当之生活为度。现在这个标准从哪里出来呢?就是从各衙门多少不等的数目及上说相当之生活折衷出来。”

对于军费,议员们通过对各省情况的考察,指出了目前朝廷军费甚巨但军力不强的原因。刘泽熙指出:“现在竞争激烈,各国为恢张国力起见,无不以整顿军备为要图,故预算册内军费占岁出三分之一乃至半数者有之,今我国军费已逾一万万以上,是亦占三分之一,宜乎国之可以强也,而何以朝不保夕,存亡危急如此也?试一察军政内容则知之矣”。比如“绿营、旗营各省驻防兵额,俱有定数,必待老死而后出缺,故其兵之老弱残疾者多,此等经费,以社会上之眼光观之,直可谓为一种慈善费而已。”因此,“兵在精不在多,各省消耗此款未免太巨,拟裁减四成,改为巡警薪饷,亦与保卫地方本意无背。今拟划军费一部分改为教育用费、制造资本,较有实济,表面上虽似持消极主义,反对军事,而不知实窥军事要素,持积极主义促军事进行,使与世界第一等军备抗衡也。”

对于教育费、民政费、司法费、交通费等关乎国计民生的公共服务性财政支出,资政院的态度则是:“此数项者皆为立国之要图,即与有密切之关系,总宜膨胀其经费,以敦促其进行,断不可持节约主义,以瑟缩其政务也。”但是,正如刘泽熙所发现:“原预算案内教育费虽千七百余万,而为国家行政经费者仅四百余万;实业费虽七百余万,而为国家行政经费者仅二百余万。此四百余万中,学部及提学使署、劝业公所经费又占其多数,直接及于实业者殆鲜。以中国版图之辽阔,户口之众多,而教育费、实业费仅仅此数,奈何其不愚且贫也!”关乎国计民生的教育费、实业费的财政预算甚少,面对这一困境,资政院只能寄希望于“在统一财政权以后,各主管衙门之责任也。”

此外,资政院还对行政费、财政费、礼部、学部、农工商部、邮传部等经费预算进行了细致的审议。经过资政院议员们的多次审核,成功地将国家原预算总额37635万两核减掉了?790万两,使岁人总额略有盈余。虽然由于种种原因,这次资政院的预算审议在最终落实方面还有很多不尽人意之处,但通过这次资政院对预算审议的历史实践,开创了通过议会对财政预算的控制来约束政府权力,以议会对预算的决定权来制约行政机关对预算的创制权的有益先例,是预算制度对中国近代民主进程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与此同时,议员们对这次资政院对宣统三年预算的审议效果也提出了诸多质疑,甚至认为“本年本系试办预算,一切根本问题都未解决,实无办理预算之程度,不独编织者非常困难,即审查者亦复非常困难”。很多议员敏感地意识到,资政院预算审查权的真正落实,取决于国家政治结构安排的合理变化。刘泽熙指出“当编制预算时,并非政府不愿为财政上之计划、政治上之计划,实以处于现在制度之下,其势有不能为财政上之计划者也。盖一则因财权之不统一,一则因政权之不统一”。而且,“全以为中国现在时势,自应从政治一方面鞭辟进行,固不可仅以财政上之眼光审查之,而当以政治上之眼光审查之也。诚以今日财力竭蹶,不足达政治之目的者,其病坐在新旧杂糅,故不可不以政治眼光为革故鼎新之计划也”。而对于向什么方向调整国家的政治结构的问题,刘泽熙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现在地方税国家税划分权限迫在眉睫”,“此则改良预算,非划分政务及财政不可,而划分政务及财政,又非速行颁布管制不可也”。合理地确定国家税与地方税,将中央与地方的政务、财政进行有效划分,是各省在拥有明确事权与相应财权的基础上,实现国家的政权统一,则是资政院议员为国家的长治久安所给出的药方,所谓“盖集权中央可也,集财中央则断乎不可也”。

决算审计应急预案篇7

关键词:美国《紧急经济稳定法案》;启示;财政民主主义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217(2011)02―0002-05

2008年10月3日,美国总统布什签署了经国会参众两院表决通过的《2008年紧急经济稳定法案》(Emergency Economic Stabilization Act of 2008,以下简称《法案》)。对《法案》的分析,学界或从经济与金融安全角度关注其能否达到消除危机的经济效果[1],或从金融法学的角度探讨金融监管制度如何实现创新[2],但本文试图将分析的重心转移到财政民主的视角上来,从财政法学的角度审视《法案》所蕴含的财政民主理念,并结合当前中国的经济与法律实践,阐释其对中国所具有的启示意义。

一、《法案》的出台背景及其主要内容

1、出台背景

2007年3到4月份,美国爆发了次贷危机(subprime crisis)。随着次贷危机的展开和发酵,迫使美联储在2007年8月下旬放弃了实施两年之久的货币紧缩政策[3],出台了一系列挽救金融市场,振兴美国经济的政策。2008年9月29日,众议院开会表决时,救助计划已正式更名为“紧急经济稳定法案”,篇幅上也从3页激增至110页,内容上更添加了多项妥协条款,强化了对纳税人利益的保护。到10月1日参议院开会时,新版的法案已厚达400余页。保尔森岂心急火燎,不顾个人颜面向强硬派众议院女议长佩洛西下跪,请求国会尽快通过。对美国经济倍感震惊的美国大众也纷纷转向,要求选区里的国会议员支持该议案。这也最终促成了参、众两院先后在10月1日和3日高票通过了《法案》。

2、主要内容

《法案》由问题资产救助计划、预算条款和税务条款三部分组成,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问题资产救助计划。

第一,财政部门权力与责任规定。财政部门权力的行使必须保护纳税人利益,并接受国会严格监督,对国会负责。

第二,设立专门监管机构。成立金融稳定监督委员会,监管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监督财政部按照《稳定法案》执行计划,提出合理建议,报告不当行为等。根据笔者统计,从101条到136条共36个条款都是关于问题资产救助计划的。令人惊讶的是,其中18个条款也就是50%的条款数量直接出现“纳税人”或“国会”字眼[4],而其他18个条款虽然没有直接出现这些字眼,但相当多内容也可间接推出与“纳税人”或“国会”有关系。

(2)预算条款

财政部在《法案》下开展活动的相关信息必须对国会预算局及联合税务委员会公开。国会预算局与行政管理与预算局必须向国会及总统报告估计开销以及相关信息,以此向权威部门确定财政部长是在本法案的指导下进行运作的。总统在向国会提交的年度预算报告中分析和评估法案规定所带来的开销。

(3)税务条款

《法案》除参议院附加上的对替代能源提供1 500亿美元的税务减免,要求政府尽量帮助房屋所有者(如通过修改贷款条件,为其偿付进行担保等措施),避免房屋所有者因偿付借款问题而丧失对房屋的赎取权,《法案》还改变投资“两房(房地美“FRE”和房利美“FNM”)“优先股损益的处理方法,明确“合格机构”投资两房优先股的损益将被认为是属于普通损益缴纳联邦所得税[5]。目的是帮助困难的“合格机构”少缴和缓缴或不缴所得税[6]。

二、《法案》的财政民主意蕴揭示

财政民主即强调财政收入与支出的民主化运作,财政民主的观念作为一种系统化、科学化的思想就是财政民主主义。其直接的要求是,重大财政事项必须经过议会的同意,或者由议会制定法律予以规范,如果没有议会决定或法律授权,无论是财政收入还是财政开支,都可能被指责为违反人民的意志。[7]

《法案》的出台,本身就是财政民主思想“博弈”的结果。

首先,该《法案》本身就反映了议会对财政问题的最终决定权力。当布什政府考虑动用7000亿美元救市的时候,美国各界质疑声不断,其中最重要的是这7000亿美元到底是为华尔街那些始作俑者的投机分子埋单还是为了美国公众的利益即公共利益呢?比这个问题更重要的是,到底谁来以及怎样来判断这是否就是公共利益的需要呢?美国总统为代表的行政官员来判断显然不合适,由单个的个人来判断更不合适,最合适担当重任的就是实行代议制并要求代表民意的美国国会了。所以7000亿美元救市方案要求由美国参、众两院以法令的形式颁布,本身就反映了财政民主主义关于议会对财政重大事项的决定权思想。尽管繁琐的程序就可能导致与救市最佳时机的失之交臂,《法案》在一定程序上暴露了现代民主政治之恶。但这种“百闻不如一见”的正义生产过程也反映出了其政治体制中分权制衡的民主法治精神。试想,当一个民族及其政府在面临经济可能全面崩溃之时,仍然能毫不妥协地坚守其国家治理的原则与底线,这又是何等可贵,而这也恰好是我们所欠缺的东西。[8]

其次,从纳税人利益层面上看,财政部作为纳税人代表,有权获得所救助公司的权证和优先股,以确保在经营状况好转时可以获得收益。为了避免对中低收入纳税人的不公平,《法案》也把救助范围拓展到养老金计划、地方政府持有的资产和服务于中低收入家庭的社区银行。同时由于政府作为金融机构潜在的新股东,加上金融机构业务模式发生的实质改变(尤其是独立的投资银行),适当限制高管收入也是合情合理的措施,受救助公司的高管收入将受到限制。过去利用虚增利润、夸大预期等手段而获得的奖金收入,甚至可能会被要求偿还。同时根据第113条规定,为了弥补亏损和实际行政费用,以及让纳税人在公平的基础上分享利益,要求财政部和参与投资的金融机构必须以采取最小的成本和效益最大化为目标。

再次,在财政资金的使用的民主监督方面。《法案》把原有7000亿美元救助资金拆分成三部分。其中,2500亿美元可以立即投入,1000亿美元只要获得总统批准即可投入,这是基于美国社会经济形势的紧迫性和救市的效率角度考虑的,但美国国会依然对其余3500亿美元的资金投入具有否决权。同时对于财政部门等行使行政权力的部门,虽然《法案》给予了它们一定的授权,但是它们对国会的义务非常多,也非常严格。 [9]

三、中国“四万亿投资”救市方案评价

虽然中国“四万亿投资”救市方案有着诸多的正面意义,虽然美国民主制度也有其效率损失等方面的固有缺陷,但对比美国《法案》,中国在财政民主制度建设方面,还有诸多需要改进之处:

第一,实际运作中政府财政权力偏强,而人大财政权力偏弱。根据宪法等规定,中央政府拟安排的投资需要列入年度中央预算,报经全国人大批准。但人大还没有开会,2008年第四季度中央政府新增1000亿元投资计划已经下达,根据项目资金支出需要,当年已拨付的300亿元,国务院已经向常委会报告,在2008年中央预算超收收入中列支,700亿元纳入2009年预算,在2009年拨付。[10]这里的问题在于,300亿的投资向人大常委会报告的法律性质是什么?报告需要满足的最低法律要求是什么?很显然,如果不能详尽具体,则公信力不足。更需要注意的是,剩余的700亿投资计划2008年已经下达,然后再到2009年通过预算追认,这有“先上车后买票”的忧虑。万一2009年人大开会对这样的预算不审批或者有变更呢?后果很难想象。同理,政府如果还没有报批,就还开会要求各地各部门“出手要快,出拳要重”,几乎是命令式地要求它们在两年内将这四万亿元人民币投资全部安排掉。这也是政府财政权力偏强,而人大财政权力偏弱的体现。

第二,细节披露不够导致民主监督难度较大。四万亿的资金来自哪里?如此巨额的公共投资是否经人大审议?如何确保项目真正用于民生工程?人大和人大代表有权利知道其中草案细节,政府向人大提交的草案和报告要详尽。这样才有利于人大的监督到位。这里特别要注意的,实践中政府提交的预算和经济计划草案都很粗糙,不能精确到具体的投资项目。从而使人大的审批权难以真正有效行使。另外一方面,由于公众作为纳税人,他们也有权利监督四万亿的投资问题。但政府信息披露方面却难以满足。即便有公民个人要求政府职能部门公布具体内容。政府有关部门却要求一个项目一个申请,从而为民众监督增加了很大的难度。同时相关部门常常以中央预算、决算草案需要经过全国人大的审查和批准,在批准前不宜对外公开为理由而拒绝公开财政收支细节。[11]

四、《法案》对中国的启示意义

《法案》内含的的财政民主意蕴无疑对中国经济、财政与法治实践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当美国动用七千亿美元拯救金融危机的时候,而中国虽然还没有金融危机,但显然也受到了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因而中国政府也实施了总规模为四万亿左右的经济刺激方案。但这四万亿从哪里来,又投向何处?其合理性与合法性如何?这是考验中国是否能有效运行一整套民主财政制度体系的试金石。

首先,今后对于类似“四万亿投资”的经济刺激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必须树立和深化财政民主理念。美国七千亿美元美元救市法案的民主决策过程让我们清醒地看到,越到危机的时刻,越要重视民主机制的作用。同时在观念上必须澄清的是,财政民主不仅是美国等西方国家考虑的问题,作为社会主义的中国来说同样需要,甚至在宪法制度逻辑上从来就是不可缺少的环节。尤其是考虑到当前中国财政体制改革的价值目标,强调财政民主化运作更为迫切和现实。中国财政体制改革的公共财政价值取向必然同时也应当是民主财政价值取向。公共财政作为一种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财政模式,它要求政府的基本职责是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而财政从来就不是简单的经济范畴,它同时也是属于政治范畴的。任何财政的收支安排都直接是特定的政治程序问题。如果说私人产品的提供中厂商可以通过相关的市场信号来了解消费者的偏好和意愿,那政府由通过什么可以有效了解民众的偏好和需求和所谓的“公共需要”、“公共利益”呢?某个重要官员或某个政府职能部门可以强行推行某项他们据以为是符合“公共需要”、“公共利益”的措施,但在缺乏有效揭示民意的政治社会中,他们会常常犯错误而与真正的民意相背离。实践证明,在所有制度安排中,民主政体是迄今为止最有效和最重要的制度安排。民主政体基本特征就是通过政治程序,让人们按照自己的意愿独立地选举为其做出资源使用决策的领导人。公共产品的有效供应构成这些决策的核心内容。选举的目的就是为了揭示和协调人们对于公共产品的偏好和偏好差异。假如人们的偏好完全一样,选举就没有必要,民主政体也就没有相对于专制政体的任何优势了。[12]公共财政主体在民,因而公共财政的本质是民主财政,是以人民为主体进行公共决策的活动。[13]

其次,我国当前应以四万亿规模经济刺激计划的推出为契机,完善财政民主的具体机制。主要包括:

第一,完善人大对财政工作机制。当前我国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作为全国人大常委会的专门机构在预算审议方面担负起重要职责,它对中央各部门报送年度部门预算建议草案要以予以权威性的审核。但目前审核范围还不够,还有相当多的中央部门预算建议草案没有纳入它的审核范围,而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该委员会人员少,尤其预决算审查室不到10个人,在短时间内不可能把所有中央部门预算审一遍,所以通常选择重点的一些部门预算进行审议。显然未来要改变这一被动的局面。

第二,进一步保障和规范人大代表参与预算和其他财政草案论证的权利。从保障角度讲,一是保障在人大会议安排上,要让预算等财政问题称为会议的中心议题,从而有机会使人大代表将精力相应集中预算和其他财政草案审议方面,二是建议在不触动当前议行合一的政治体制下,推行人大公开辩论机制,允许持不同意见的代表公开对话,从而使预算和其他财政问题的讨论更加充分和深入,从而在投票表决时候更加理性,当然也更能反映民意。从规范层面上讲,主要是代表发言时间和发言内容规范。当前,有部分代表在有限的发言时间内发言质量有待提高,空话套话多,这是需要制度来改变的。当然人大代表必须还要树立纳税人和纳税人权利观念,从而使自己在参与财政法律草案论证时能切实代表广大纳税人的利益,使财政法真正成为纳税人权利之法。

第三,相关部门重视财政收支细节的披露。信息真实即时披露是有效监督的前提。为了便于民众监督,预算内容和预算过程必须透明。财政预算信息披露制度,要求在主动公开财政预算信息特别是政府预算、部门预算、预算执行以及财政转移支付信息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财政预算信息对外公开的方式、范围、内容、形式和步骤,不断提高公开质量,推动“粗放公开”向“精细公开”转变。

参考文献:

[1]参见邹新、程实:《金融危机中的美国救助政策全面探析》,《中国经济报告》2009年第2期。

[2][6] 参见朱小川:《美国紧急经济稳定法案及其借鉴》,《东方法学》2009年第3期。

[3]王丽军,周世俭:《美国次贷危机:进程、影响与因应之策》,《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8第19卷第3期。

[4]这些条款分别是103、104、105、107、109、110、113、115、116、117、118、12、121、125、121、129、133、135等条款。比如103条规定为财政部长必须采取措施,保障纳税人的利益,尽量减少国家债务,稳定金融市场,维持住房需求,必须对市场救助行为采取监督。原文可见“the Treasury Secretary is required to take a number of considerations into account, including the interests of taxpayers, minimizing the impact on the national debt, providing stability to the financial markets......省略templatemagazine_c.aspxy_id=2333&id=5005,2009年5月3日访问。

[7]熊伟:《财政法基本原则论纲》,《中国法学》2004年第4期。

[8]黎四奇:《对美国救市法案之评价及其对我国之启示》,《法律科学》2009年第1期。

[9]让笔者感到惊讶的一个现象是,关于预算的条款除了最后一条没有直接出现“国会”或“国会预算管理局”之类的字眼外,其它条款都有。最后一条原文为“Section 204. Emergency Treatment.Specifies scoring of the Act for purposes of budget enforcement.”即紧急处理时,“具体评价法案以使预算得以执行”。谁来具体评价法案,当然主要是国会。所以财政民主化的表达还是比较明显的。

[10]苗元华:《四万亿是否需经人大批准》,blog.省略/s/blog_5d65876e0100hull.省略/090303/101,1277,5532104,00.shtml,2010年8月3日访问。

[12]赵国旭,郑雪平:《公共财政的民主机制》,《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9期。

[13]周静静:《民主财政论―――公共财政本质的思考》,《财税前沿》,2005年4月刊。

《Emergency Economic Stabilization Act of 2008》of America and the enlightenmenttoChina

---- Based on financial democratic perspective

Yang yongheng1,2

(1.Central South UniversitySchool of Business,Changsha Hunan,410083;2.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and TechnologySchool of Law .Changsha Hunan,410004)

Abstract: In 2008, the United States in response to the financial crisis, promulgated 《Emergency Economic Stabilization Act of 2008》,commonly known as "$700 billion plan”. This act includes problems assets evacuation plan, budget terms and tax terms .From making process to the core content,it pays attention to protectect the parliament financial power and benefets of taxpayers, and reveals the spirit of fiscal democracy. In this context, the Chinese from the start of 2008 also carried out four trillion economic stimulus plan, in a series ofachievements obtained, but has some shortage of fiscal democracy. Therefore, China must strengthen the practice of future NPC budget constraint function, andprotect taxpayers' such financial supervision rights.

决算审计应急预案篇8

关键词 农田水利工程;造价;实践

中图分类号 S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0-0146-01

农田水利工程是农民增收和农业增产的基本条件,是农业生产的命脉。建造农田水利工程是发展农田水利的核心任务。但由于我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尤其是丘陵地区受限于特殊地理条件的限制,严重制约了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因此,切实加强丘陵地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迫在眉睫。

1 工程实例

成都市龙泉驿区黄土镇洪福村高效节水灌溉工程项目区位于成都市龙泉驿区黄土镇洪福村,本项目总灌溉面积约为67.1 hm2。该片地地势平缓,相对高差小,土地肥沃,适宜各种有机蔬菜和水果生长。

现有的以沟渠为主体水源的灌溉方式已不适合项目区内现代农业园区的灌溉要求,沟渠内的灌溉水质得不到有效保障。因此,项目区亟需建设现代、高效的自动化节水灌溉系统。项目区水源为洪安湖。项目计划结合滴灌和管道灌溉等多种高效节水灌溉方式解决项目区农业生产灌溉用水问题。

2 农田水利工程造价的管理与控制

农田水利造价控制过程具有系统性、连续性及动态性[1-3]。在保证本工程项目能达到设计所要求的功效的基础上[4-6],为使工程项目利益达到最大化,应更加科学合理地投资。因此,从全过程的造价管理与控制进行分析。

2.1 立项决策阶段

可行性研究报告是立项决策的前提。在立项决策前,对该项农田水利工程进行可行性研究,针对该工程的重点项目提出多项备选方案,并结合技术、资金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工程投资效益的估算报告,对比各项备选方案,最终选择综合效益最优的方案。当前所具备的经济条件主要决定了本项目的投资决策[5-6],为科学合理地预估该工程各阶段的动态因素,通过分析数据来预测整个工程可能产生的资金使用情况。

2.2 设计阶段

设计阶段是农田水利工程造价形成与控制的关键阶段,设计单位居于重要地位。由于水利工程的复杂性,在工程立项阶段设计单位承担了大量工作。本项目设计任务由设计单位完成,设计单位针对农田水利工程的条件与要求,通过调研、论证和方案比选等过程形成科学的设计成果;通过经济评价、投资、估算和概算等过程形成合理的工程投资控制文件。

2.3 投标阶段

为保证招标文件中各项文字的准确与严谨,本工程项目的投标阶段聘用专职的造价工程师参与投标文件的编制与审核[5],将确认无误的造价条款编制成投标文件中。加强招投标管理,招投标程序要依法、依规进行,控制报价的合理性。为避免合同期出现不必要的纠纷,影响工程进度,由专职的造价工程师参与编制与审核工程项目的合同协议。

2.4 施工阶段

本农田水利工程在施工阶段之前就做好了总体施工计划,并将施工计划细分为若干阶段,参照实际情况合理分配资金[6],在不占用资金的前提下,确保每个阶段的资金得到科学合理的划配,聘请专业人士,编制出能对施工进度进行有效控制和管理的施工方案。由于潜在的人为因素、技术因素以及市场物价的波动,使得农田水利工程施工过程复杂多变,出现工程各个阶段的投资分配不能满足实际变化的情况,因此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对阶段资金的投入进行调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本施工设计和施工方案中存在有技术漏洞或不够明确的地方,相应的应急预案和补救措施缺乏,在发生意外情况时影响了阶段工程的进度和投入。

2.5 竣工结算阶段

本农田水利工程的竣工验收主要由工程项目主单位进行审查,为避免施工单位的虚假报价,审查过程要严格按照施工合同的标准,若发现有超出预算额度的金额部分,施工承建单位将自行承担相应的费用并支付审查费用[5]。验收过程要严格按照施工设计图纸以及定额预算报告进行,校核施工现场是否存在违反合同规定的情况,严格控制工程造价总额。

3 提高农田水利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的途径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具有复杂性、地域性及施工影响因素多等特点,水利工程造价系统性很强、复杂,应该加强各个阶段的控制与管理。通过控制与管理该农田水利工程造价全过程,发现问题,并且得到了一些加强造价控制的途径。

3.1 提高设计水平

为了保证预算的准确性,应聘请专业水平高的设计人员,充分细致地勘察工程所在地,并且根据工程所在地的实际情况准确地完成设计稿,从源头上把控成本,科学经济地运用成本,避免设计与实际脱节的现象。同时,可设立完善的造价成本控制制度,通过设计投标的形式竞选出最优的设计方案,以此来激发设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

3.2 全面完善管理制度

企业应加强对工程监控管理的重视,将责任落实到各部门各人员,提高工程效率。制定造价的动态管理机制,及时调整和完善造价控制水平,缩小因市场发展引起的实际支出与预期支出的差距,此外还应建立完善对工程质量、工程进度及工作人员动态管理的机制,将造价控制在预期范围内。

3.3 提高造价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

工程项目单位应增加对部门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要求工程造价管理人员不仅要充分了解水利工程建设的相关知识,还要熟练掌握机械设备和建筑材料的预算价格,结合工程特点和施工现场情况,保证工程造价管理的科学合理性。

3.4 加强施工管理

施工阶段容易出现较多复杂的问题,对施工阶段的有力控制手段就是工程项目的实时管理,统筹安排好设计阶段的造价管理工作。施工前聘请专业的设计人员勘测施工现场,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技术漏洞,并保证设计图纸的科学合理性。同时在施工过程中,施工造价宜采用静态控制与动态控制相结合的办法[5-6],加强施工现场的原材料和设备管理,并制定风险应急预案,留用一定的应急费用,以避免突发事故造成工期的拖延。

4 结语

本文从实际案例出发,对农田水利工程的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进行分析,针对该工程出现的工程造价方面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措施[4],优化整合该工程中的各项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以此来提高水利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的有效性。

5 参考文献

[1] 杨水华.浅谈水利工程造价[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15):193.

[2] 李相明,李云晶,曹锋.浅谈水利工程实施阶段的全过程造价控制[J].江苏水利,2009(10):12-13.

[3] 李青英,石国峰.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的全过程造价控制[J].水利建设与管理,2012(3):41-42.

[4] 曹永智.水利工程造价控制及管理措施的几点体会[J].价值工程,2014,13(17):81-82.

[5] 李培.试论如何提高水利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的实效性[J].四川水泥,2015(3):83.

上一篇: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制度范文 下一篇:轻工技术经济与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