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算编审范文

时间:2023-11-21 08:30:45

决算编审篇1

    一、部门决算编制现状

    禄丰县行政事业单位部门决算的编审水平和质量在不断提升和改进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共性问题,如:编制过程缺乏严谨性、编报口径不统一、部分报表数据信息失真、报表质量参差不齐、决算成果利用率低,编制日趋流于形式等等。

    (一)编制环境薄弱,相关单位重视程度不够

    良好的编制环境是部门决算编制质量的首要决定性因素,但目前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导致了编报环境的薄弱,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预算单位对部门决算的认识和了解比较有限,难以意识到部门决算的价值及其重要性。在单位看来,部门决算不如部门预算那样“有利可图”,其作用仅是应付财政部门的普通会计报表,只要能通过财政部门审核即可。基于此故,预算单位很难认真编报部门决算报表。(2)预算单位会计队伍建设滞后,单位理财水平不高,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科学合理的部门决算编制是以准确、规范的会计基础工作为前提,部分预算单位在尚未进行往来款项清理和扎平账务的情况下就编制报表,降低了报表的质量和可信度。(3)财政管理方式改革淡化了财政部门对部门决算报表编审工作的重视程度。当前推广实施的部门预算编制工作以“重预算,轻决算”的理念为出发点,对政策的误读使财政部门认为对公共财政资金的管理应以预算为重心,导致其对部门预算编审的重视和关注程度远大于部门决算。

    (二)编报口径不统一,缺乏严谨性和法定性

    据实列报是会计报表编制的本质要求,但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着人为局部调整变更部门决算报表数据的情况。(1)行政干预导致列报口径的变更。各级政府部门出于考核达标之需会对医疗卫生、科技、文体传媒、社会保障等指标进行局部调整,调整后的部门决算数据虽总数保持不变,但已无法真实反映单位真实的财务状况,违背了会计核算的真实性要求。(2)编制单位为了掩盖不合理支出而自行更改列报项目标准,如把超支的“三公经费”并入其他项目列报。(3)预算执行有待规范和完善。由于财政部门在预算执行过程的缺失,忽略了部分支出项目的预算调整,造成单位预算指标与单位实际支出项目不符,但编制部门决算必须以预算指标为基准,从而使账表的口径难以统一。(4)审核模板的编制与单位实情相矛盾,理论与实际脱节,为了适应审核模板不得不变更列报口径。

    (三)行政监管乏力,相关部门执法力度不够

    预算单位之所以能虚列错报,除自身缺乏法律意识外,很大程度上与相关部门监督职能的缺位有关。(1)财政部门作为会计工作的监管者,应按《会计法》及相关财经法规的要求定期或不定期地对预算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及账务处理情况进行检查,以此确保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合法合规及有效性。但据实情来看,财政部门除上级明文规定的专项例行检查外,对本辖区内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情况进行专项督察的力度不够。(2)审计部门作为一级政府财务收支情况的审验者,对部门决算数据的真实合法性的监管力度有待加强。(3)单位部门决算报表公开程度低,社会公众参与监督的能力弱。由于法律约束力不强,以上情形给行政事业单位部门决算数据的不实列报提供了空间和余地。

    二、有效提升部门决算编报质量的对策

    (一)转变观念,注重部门决算的编审工作

    涉及部门决算编审的相关部门应抱持求真务实的态度,重新审视和思考部门决算的编审工作。(1)预算单位应高度重视部门决算的编审工作,切实以科学、合理、据实、严谨的态度来列报部门决算报表,特别是单位领导要加强对部门决算编制工作的重视程度,完善单位内控制度的建设,规范会计基础工作,创造良好的编制环境,并对列报的数据严格把关,坚决杜绝各种弄虚作假,虚报漏报现象发生,努力做到知法守法,实事求是。(2)财政部门应发挥带头示范作用,为预算单位树立标杆。财政部门应避免受片面“重预算轻决算”观念的影响而忽视部门决算编审工作的重要性,努力处理好预算与决算的关系,从编审成果中提取有用信息,为日常的公共财政资源的管理及配置提供科学依据。

    (二)加强培训,切实提升经办人员的编审能力

    部门决算编制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预算单位会计人员素质的高低、专业技能的娴熟与否及法律意识的强弱,为此加强对会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势在必行。(1)建议财政部门以历年的会计继续教育为契机,对本辖区内的会计人员进行教育培训,切实提升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技能,为预算单位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化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为年终的部门决算工作做好充分准备。(2)单位要强化法律意识,积极倡导“知法守法,诚信为本,操守为重,不做假账”的会计工作理念,并把《会计法》及相关财经法规的精髓和要求融入日常的会计核算工作中去。

    (三)统一口径,规范报表指标列报体系

    统一的列报口径是部门决算编制的前提和基础。标准不清、口径模糊让我们无法对部门决算的编制质量加以判别。切实改进部门决算编制过程中的口径混乱必须从以下几点入手。(1)规范部门决算报表体系指标的初始设置。建议财政部门(财政部国库司)在制定部门决算报表时,关注各种列报指标及审核公式设置的严肃性和合理性,特别是指标含义、审核公式应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保持高度一致,实现指标体系明朗化、科学化。(2)完善考评机制,纠正部门决算考核评比的负面影响.。财政部门应严格按部门决算的初始指标及审核公式进行审查,杜绝因争夺名次而自行设置审核标准而将部门决算的编审工作简单化。(3)财政部门要精心组织,加强对部门决算的布置培训工作,认真讲解布置,避免因预算单位对编报口径产生误解而导致的各种错报。

    (四)强化执行,加大财政审计等部门的监管力度

    部门决算的虚报、错报、漏报与相关部门行政监督力度息息相关。(1)财政部门作为行政辖区内会计工作的管理者和部门决算报表的布置编审者,应把对行政事单位会计核算基础工作的规范化和部门决算编制的合法性进行督察作为一项长效机制贯彻执行,并做好日常的督促检查、指导帮扶及跟踪问效工作,以《会计法》、《预算法》等相关法规来约束预算单位的会计核算和部门决算编制工作,加大查处力度,严格执法,充分发挥法律的威慑力,以此规范会计基础工作和维持部门决算的法定性。(2)审计部门要结合历年常规审计工作,在执行经济责任制审计和各项专项审计工作的同时,强化对单位会计核算的审计监督力度,据实执行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检查行政事业单位的账务情况,把账表、账证、账实是否相否作为审计的重点领域来抓,分析部门决算是否存在重大错报和遗漏,是否真实、完整、公允地反映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收支状况。(3)强化社会监督,如纪委、政协、人大、信访等部门也应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收支状况的监查工作,支持社会公众利用网络平台等手段对预算单位进行举报和监督。

    (五)分析比较,善于挖掘利用决算工作成果

决算编审篇2

关键词:工程项目 预决算编制 造价审核 技术要点

城镇化建设的发展和完善,需要修建大量的基础设施和工程项目,如何降低项目施工成本成为当地政府和施工企业所共同关心的问题。预决算编制和造价审核能够有效控制项目投资,在不影响项目施工质量与效率的前提下维护各方利益。文章首先结合现阶段工程项目的实际特点,指出了工程项目建设中预决算编制存在的问题,随后列举了工程造价审核的常用方法,并对如何提高预决算和造价审核的准确性做出了具体论述。

一、工程项目预决算编制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一)工程预决算编制需要注意的问题

工程项目具有施工环节多、涉及内容广、施工周期长等特点,要想对工程项目进行详细的预决算编制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为了保证预决算各项工作能够保质保量进行,需要做好以下几点准备:首先,制定详细的施工规划。在项目开工之前,相关调查人员要做好项目施工区域的勘察工作,尽可能多的掌握项目基础资料,并以此为依据制定相应的施工规划图。其次,准确、详细的计算工程量。工程量包括工程各阶段的造价花费以及施工工期的计算,该项工作内容相对繁琐,需要进行大量的数据汇总、整理分析以及后期计算,对于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要求较高。最后,严格按照施工内容和计算规则进行预决算编制和造价审核操作。在进行预决算编制时,编制人员不仅要熟练掌握各种计算规则,保证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同时还要确保工程项目不出现漏记问题。

(二)防止工程预决算出现问题的措施

在对某一工程项目进行预决算工作时,为了保证编制的准确性和效率性,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做好前期的工程设计工作。工程预决算编制与造价审核属于前期工作,对整个项目施工起到规划和指导作用。因此,只有项目施工完全按照前期设计进行,才能保证预决算编制作用的正常发挥。一旦项目施工出现工期、人员的变更,预决算编制必然会受到影响,后续的编制工作也就失去了利用价值。第二,避免工程中各方面价格的变动。由于项目施工本身的周期较长,加上市场波动性的影响,因此与项目有关的材料价格、机械(人员)雇佣成本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如果不进行有针对性的控制,很有可能影响预决算编制的准确性。因此,在前期制定预决算编制时,要适当留出一些可变动区间,降低因价格波动带来的冲击影响。

二、工程造价审核分析

(一)工程造价审核的常用方法

在对工程造价进行审核的时候,审核的方法很多,其中比较常用的一些审核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第一,全面审核法。全面审核法就是依照相关文件对工程中的工程量和费用等进行全面的审核。由于审核的工作量比较大,因此所用的审核时间比较长。第二,重点审核法。重点审核法就是对工程中的一些重点项目进行审核。第三,对比审核法。同一地区的工程项目在造价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我们可以先对一些同类工程项目中的造价进行分析和总结,然后把两者进行对比,找出本工程项目中不符合规律性的一些内容,并对其进行重点审核。第四,筛选审核法。所谓筛选审核法就是把工程中的各项指标进行筛选,并把这些指标归纳成一个基本值表。在对工程项目进行审核的时候,如果基本值表与审查的标准不同,我们还需要对其进行调整。上述几种造价审核方法只有使用范围的不同,不存在技术上的优劣之分,在具体选用造价审核方法时,要注意结合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力争是造价审核方法与工程实际相符合。

(二)提高工程造价审核水平的措施

由于受传统施工观念和管理模式的影响,现阶段国内工程造价审核仍然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困难,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项目工程的施工质量,因此,必须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造价审核质量。首先,相关负责人要树立岗位意识,加强对造价审核工作的重视程度,将造价审核与预决算编制摆在项目工程施工的首要位置,并且集中企业内部的人力、物力,做好审核工作。其次,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一方面要提高企业内部的薪资水平和福利待遇,吸引更多数量、更高质量的造价审核人才;另一方面可以在企业内部,通过“以老带新”等方式,培养内部人才,并且定期开展讲座、培训等方式的学习工作,力争打造一支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现代化造价审核团队。

三、结束语

预决算编制和造价审核虽然不直接参与工程项目的施工与建设,但是能够通过强化成本计算和成本控制等形式,推动工程项目施工按部就班的进行。为了进一步提升预决算编制和造价审核的质量,相关企业要加强该方面工作的重视程度,并通过加强人才培养、优化设备等方式,为该工作的优化提供必要支持。

参考文献:

[1]董成珍,杨志华.新形势下对工程预决算编制和造价审核的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1,6(17):163-164

[2]宫洪亮,魏璐斌.工程预决算编制与造价的审核的探讨[J].大众商务,2013,9(14):109-110

决算编审篇3

关键词:基本建设;竣工财务决算;管理

竣工财务决算是确认投资支出、资产价值、结余资金、办理资产移交和投资核销的最终依据。为加强水利基本建设项目竣工财务决算管理,水利部印发了《水利部基本建设项目竣工财务决算管理暂行办法》(水财务z2014{73号)(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地方水行政管理部门也参照制定了相应管理办法。《水利基本建设项目竣工财务决算编制规程》(SL19―2014)(以下简称:编制规程)、《水利基本建设项目竣工决算审计规程》(SL557―2012)(以下简称:审计规程)、《经济建设项目资金预算绩效管理规则》(财建z2013{165)号)等,在竣工财务决算编制、审查、审计和考评等方面也做了相应规定。但是,通过检查和专题调研发现,基层实施水利基本建设项目竣工财务决算管理存在不少问题,需要改进和完善。

一、主要问题

(一)竣工财务决算编制主体不明确

《编制规程》规定,竣工财务决算由项目法人或项目责任单位组织编制,设计、监理、施工、征地和移民安置实施等单位应给予配合。实际工作中一些项目竣工财务决算是由本级财政部门编制的。主要原因是,虽然财政部已经下文要求各级财政部门不再代行预算单位会计核算职能,而是由预算单位自主进行会计核算,但是在实行县级报账制的过程中,工程款项仍然由财政部门设置账簿进行核算,结算支付的原始资料也留在财政部门,管理费、青苗补偿、占地补偿等费用由项目法人设置账簿核算。由于编制竣工财务决算所需的资料不统一、不完整,项目法人无法自行编制,财政部门只得主动或者被动编制。

(二)项目竣工财务决算编制不规范

有的不能按照规范要求进行编制,项目竣工财务决算编制不完整、不详实;有的只有简短的项目投资完成概况,缺少决算表格、决算说明书、或者表格不完整;有的超标准预留未完工程和费用,待摊投资分摊方法和标准不符合要求。主要原因,一是项目法人的负责人对竣工财务决算不够重视,项目法人各部门之间缺少相互的协调配合;二是以往基层水利部门负责实施的水利基本建设项目较少,专业财务人员缺乏,编制竣工决算的人员业务能力不足。

(三)项目竣工财务决算编制不及时

财政部《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财建z2002{394号)规定,项目法人应在项目竣工后3个月内完成竣工财务决算编制工作。但是,在实际执行中,很多项目建设完成后,迟迟不办理项目财务决算编制。原因也有多方面,一是项目法人不够重视,认为只要工程按照时间和质量要求完成就行;二是项目主体工程完工后,一些扫尾工作迟迟不能完成;三是地方配套资金不能足额到位,工程价款无法结算支付。

(四)没有执行竣工财务决算审查环节

审查是竣工财务决算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水利部在《管理办法》中明确了竣工财务决算审查制度,要求在竣工决算编制完成后,项目法人要将决算提交竣工验收主持单位对竣工财务决算进行审查,竣工验收主持单位要以文件形式就竣工财务决算的合规性和完整性出具审查意见。但是,这项规定在基层很难实施。主要原因是基层项目法人的财务、技术等人员基本都是同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人员兼职,如果项目法人将竣工财务决算上报同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决算的编制人又成了决算审查的组织者或者参与者,这与《管理办法》规定的回避制度相冲突。

(五)竣工财务决算审计不规范

水利基建项目竣工决算审计是指项目竣工验收前,水利审计部门对其竣工决算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型进行的审计监督和评价,属于内部审计范畴。审计主体是建设项目竣工验收主持单位的水利审计部门。但是,县级实施的项目竣工财务决算多数是由本级审计部门进行审计或者由财政部门的评审代替竣工决算审计,并且是按照预算单位审计或者专项资金审计的模式出具审计报告,报告的格式、内容、侧重点和评价结论,无法满足项目验收主持单位的需要。

二、加强水利基本建设项目竣工财务决算管理的建议

(一)明确项目竣工决算编制主体

项目法人是项目会计核算主体,也是竣工决算编制主体,并对竣工财务决算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项目法人应积极协调同级财政部门,按照《会计法》和有关规章制度,全面归集会计资料,核算建设成本,准确计量资产形成价值,完成竣工决算编制工作。即使通过合同方式委托代建单位或者社会其他组织编制竣工财务决算,项目法人的责任主体也不能改变。基层财政部门也要按照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完善制度规定切实加强财政资金管理的通知》(财办z2011{19号)规定,恢复预算单位的会计核算主体地位。

(二)项目法人要重视竣工财务决算工作

决算编审篇4

    [关键词] 预算   预算法  修订

    预算法是规范预算行为及由此而产生的预算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我国现行预算法颁行于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之初、脱胎于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之时[1],其内容不可避免地带有计划经济体制时代的烙痕。随着经济、社会等环境条件的改变,这一法律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日益脱节,迫切需要根据现实国情加以修订。事实上,国家有关机关和部门早已深刻认识到了这一点,国家预算制度的改革与完善近几年来一直在中央和地方层面试点进行[2];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已将预算法的修订列入了“十五”立法规划第一类[3],有关的立法研讨、论证工作正紧锣密鼓地进行之中。为此,本文拟就预算法修订当中若干重要而具体的问题略陈管见,以就教于方家,并祈能对修订预算法贡献绵力。

    一、预算法应予正名

    我国现行预算法的全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而其实质内容却包括决算(第八章)在内。虽然从广义而言,决算作为对预算的总结,可视为预算活动的最后一道程序,但其编制、审核、审批的程序、规则毕竟和预算有很大的不同;况且,预算编制是政府支出政策的抉择、预算执行是政府公共施政行为的落实,而决算则是比较纯粹的会计审查。两者的性质迥然不同,因此,在有些国家和地区订有专门的决算法,就有关决算的方式、方法和程序等做出较为明确的规定(如我国台湾地区),而在另一些国家里预算和决算则统一在《财政法》中(如日本)。如我国此次修法为节省立法资源,仍然将两者规定于同一法律之中,而制定统一财政法时机又不成熟,则笔者建议应将修订后的预算法更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和决算法》以求名实相符,进而可以名正言顺地细化决算的有关制度规定。事实上,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于1951年8月19日即由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了有关预算、决算的法律规范,其名称即为《预算决算暂行条例》。名称与内容相统一,开国领袖们缜密的立法思维和技术,应当引起我们当代立法者的深思和取法。

    二、关于预算年度和预算编制周期

    关于预算年度和预算编制周期,我国现行预算法存在的问题非常之大,此次修改必须予以解决。

    首先,在预算年度方面,我国现行《预算法》第10条规定采历年制,即从公历1月1日起到12月31日止,而我们审批预算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年于3月初才召开,经其批准的中央预算依《预算法实施条例》第30条的规定由财政部自全国人大批复之日起30天内批复中央各部门预算。中央各部门再自财政部批复本部门预算之日起15日内,批复所属各单位预算。由上推论各单位接到经批复的预算快则3月中旬、慢则4月下旬,单位预算之执行在无预算约束的“真空”条件下进行了年度预算的1/4—近1/3.为弥补这一“真空”,《预算法》第44条规定:“预算年度开始后,各级政府预算草案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前,本级政府可以先按照上一年同期的预算支出数额安排支出;预算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后,按照批准的预算执行”。这种做法是在不考虑本年度施政方针的情况下主观地肯定了上年同期支出的合理性,实际上也根本无法执行,从而给本年度预算平衡留下了隐患,使预算约束流于形式,预算法治无从谈起。考察国外政府(或国家)预算年度的选择,并无统一模式,其起止期间的确立主要受到政治、立法与行政诸多因素的影响,如立法机关会议日期、选举周期、政府财政收支现金流量等。如美国即有 46个州政府采七月制,其联邦预算为十月制,日本与英国则采取四月制。对于我国而言,预算年度问题的解决可资采纳的方案有两个,或继续采用一月制(即历年制),但人大会期要改到12月;或人大会期不变,改采四月制。这两个方案难分伯仲,都是可以实行的。全国人大代表在这两个时期择一集中开会并不会影响重大的生产经营活动,更何况批准国家预算是安排占GDP总值近1/3比重经济总量的大事,是决定政府行政范围和行政方向的大事,是确保人民群众公共利益需要实现的大事,还有什么比这更大、更重要的经济活动、政治活动呢?依法治国、依法行政不能停留在口头和表面,要落实于行动,政府施政在一切问题上、在模范守法上更应率先垂范。

    在预算编制周期方面,现行《预算法实施条例》规定国务院于每年11月10日前下达编制下一年度预算草案的指示,中央各部门编制的部门预算应在每年12月10日前报财政部审核,省级预算草案于下一年1月10日前报财政部[4].这样各基层部门编制预算的时间只有短短一、两个月的时间,预算的编制流于纸面,根本就缺乏科学性、可行性。受1999年12月25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中央预算审查监督的决定” 的推动,2000年、2001年我国的部门预算编制先后提前到9月、7月,部门预算编制实行“两上两下”的编制规程,编制程序也逐步规范。但总体来说,编制时间还是很短,只有6个月时间,仅为大多数OECD国家的一半,只有美国联邦预算的1/3[5].要知道,我国现行预算是采用“基数加因素”编制,其编制审核过程尚显紧张,如果今后采取“零基预算”、“绩效预算”来编制,则根本就无法完成预算编制、审批工作,从而对预算的科学性和准确性造成很大影响。因此,需要进一步延长预算周期。鉴于中国预算部门多、附属单位多、支出门类又很复杂的国情,并从预留三个月给全国人大常委会进行实质审查考虑,笔者认为预算编制工作最好从预算年度的上一年度初就开始,也即一年的预算编制周期。

    三、关于预算过程的制度设计

    一个完整的国家预算是由预算编制、审批、执行、调整、决算以及贯穿其间的监督管理等既相对独立又交互影响、衔接的程序所构成的动态过程。在这一过程的不同阶段中,法定的预算主体应依法定的职权在法定的时间按法定程序和规则做出相应的预算决策,并根据变化的外部环境在法律授权的范围内进行弹性调适,以保障预算政策目标的实现。我国目前预算过程的制度设计相当粗糙,突出的问题是预算权高度集中缺乏制约,预算编制、审批因时间仓促流于形式,预算过程和结果高度封闭缺乏监督、控制。这一切应通过修订预算法进行科学合理的制度设计来予以克服。在此,笔者谨提出以下建议:

    (一)在相对较长的预算编制周期中合理配置编制、汇编、审核、审批的时间资源

    预算不是单纯的纸面数字编列,而是施政计划和具体支出项目的选择。为使预算的编制更具有科学性、合理性、效益性,笔者认为,预算从编制到最终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应有一年的时间周期。其流程可大致如下:

    1.预算年度前一年的第1~2月,由各预算部门提交下一年度的施政计划。

    2.第3月,预算编制部门汇总各部门计划形成总体施政方案,经国务院财经规划和审核委员会[6]审核通过后,报国务院审批,下发编制概算指示。

    3.第4月,各预算部门提交概算,编制部门审查概算,报国务院批复并下发正式编制方案和要求。

    4.第5~7月,预算部门正式编制预算,报编制部门,同时报财政部门、审计部门。

    5.第8~9月,编制部门审核、与预算部门协商(预算师级、司长级、部长级)预算;财经规划和审核委员会审核部门预算;编制部门汇总经审核的部门预算形成政府预算;国务院办公会议通过,9月底提交人大常委会,并应提交有关审计报告。

    6.第10~12月,人大常委会“三读”审议,“一读”时编制部门负责人应作整体编制情况说明,交换初步意见。“二读”时对各部门预算进行审查,编制部门、相关预算部门负责人应到会接受质询;常委会提出修改建议。“三读”时对政府预算整体评估、形成审查决议[7].

    7.12月底以前,在全国人大会议上,人大财经委员会主任受人大常委会委托,在编制部门负责人代表国务院作预算报告后,作关于审查预算草案情况的报告。

    应指出的是,前述时间划分并不绝对,可以适度提前。如预算部门实际上可以有7个月编制时间,编制部门也可能有3、4个月审核、汇总时间,人大常委会的预算工作机构也可以提前与行政部门进行沟通。

    (二)构建以行政系统为主导、行政系统和立法系统权力制衡的符合中国国情的编制、审批、执行、管理、监督体制

    世界各国预算的决策机制,因各自的政治架构、法制传统、历史演进不同而各不相同,并无完全统一的模式。但总的发展趋势是构建以行政系统为主导、在立法与行政之间存在某种程度制衡的决策架构,而在行政、立法各自系统的内部也存在日益集权的趋势。这种集权,在行政系统突出表现为预算编制决策权越来越集中于政府首脑、部门(单位)负责人及其直属的庞大而又专业的预算编制部门的手中,尤其是政府首脑的手中;而在立法系统,则表现为预算决策权主要集中于某一机构,如集中于下院,尤其集中于下院中诸多具有预算参与权的委员会中的某一个专门委员会(通常是预算委员会)。这些预算决策者依职权在法律的框架范围内各自开展相应的决策工作,并在国家(或选区)最高施政方针的约束下进行具体的预算谈判和协调[8].这种以行政为主导、集权与制衡并存但以集权为主的预算编制模式的形成,是由预算决策的行政效率性、时效性、政策性、技术性、环境调适性以及对日益膨胀的公共支出规模的控制性要求所决定的,是同行政系统的首长负责制与立法系统的多数议决制的性质相吻合的。这种趋势是我们修改预算法、界定中国各预算主体职权时必须充分注意的问题。

    而就中国现实情况而论,预算决策的基本情况是:立法机构基本上无权、行政系统内高度集权、审计机关审计未能形成制度[9]、预算决策过程和结果高度封闭。对此作以下分析和建议:

    1.立法机构方面。立法机构基本无权的状况,除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制度的局限性、权力机关预算职权和程序规定不明的原因外,更为重要的原因是缺少一个强有力的专门委员会及真正专业的预算审查人员。因为,立法权力资源本身就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它是可以用来设定程序、加强自己的预算职权的[10];在预算出了问题时尤其如此。笔者冒昧地认为,立法机关之所以在预算问题上较少进行监控,某种程度上归因于自身欠缺监控的专业能力和实力。当然,这个问题并不能归咎于权力机构本身,这里首先有一个整个社会的观念认同问题,即对国家政治架构的认识问题。

    根据中国的现实国情,笔者认为中国的预算立法监督权应集中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国政协有一定民主监督权),尤其是应集中于常设机构——全国人大常委会。具体的职权划分是:年度预算由人民代表大会作形式审查、通过;人大常委会事先就年度预算作实质性的“三读”审查并形成审查决议,享有修订建议权、部门(或项目)预算否决权;人大常委会对预算调整行使审查、批准权或否决权;人大常委会对决算、有关预算决算的审计报告行使审查、批准权;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会议根据特别情况可形成决议,要求对重大项目预算或部门预算的编制、执行情况,指令国家审计机构进行专项审计。政府应在全国人大代表会议召开3个月以前将政府预算草案及审计报告提交人大常委会进行审查。

    人大常委会的审查主要依靠其专门委员会——预算工作委员会进行。预算工作委员会在人大常委会领导下开展工作,同时对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负责。为真正能够使预算工作委员会开展卓有成效的工作,应大力加强其预算决算审查室的队伍建设,增强其预算审查、政策分析的能力。要较大规模地扩编、实行专业审查师制度、加强预算政策效果审查。预算工作委员会在审查预算工作中应与预算部门、预算编制部门沟通、协调,对特定项目审查时可组织政策协调会、专家论证会、听证会,必要时允许其聘请社会审计力量实行审计,并依法保障这些工作所需经费来源。

    2.行政系统方面。行政系统是预算编制、执行的主角,也是修订预算法界定预算主体职权的重点、难点。笔者认为,我国行政系统预算决策机制的构建应贯彻较高程度的集权与一定程度的分权相结合的精神,以保障预算决策高效运转、按时完成。

    我国现行行政预算权是高度集权的,但这种集权在政府层面不是集中在政府首脑,而是集中于财政部;在预算部门、预算单位方面,不是集中在部门、单位负责人手中而是集中于财务部门。这种集中是有问题的,它使得政府首脑、部门负责人有施政的责任,却没有施政所必须的自主的财政权,事权与财权脱节,政府首脑、部门负责人的实际财权被架空,从而造成财政权的失控。而在部门预算的情况下,这将不利于加强对日益膨胀的财政支出压力的实际控制。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要成立专门的预算编制部门,直接对行政首长负责。在国务院成立正部级的行政管理与预算办公室,在各预算部门亦成立编制办公室(但不一定非得司局级),在总理、部长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国务院行政管理与预算办公室的主要职责应包括三个方面:(1)中央各部门、各单位行政编制、人员定额、工资标准的管理;(2)公共行政政策研究与绩效分析评估;(3)预算、决算的审核、协调、汇总、编制。该办公室应实行公务员和专业技术人员(预算师、预算分析师)相结合的管理制度,可考虑从财政部现有人员中和向社会公开招聘专门人才加以解决。

    为了更好地做好财经规划和预算工作的组织协调,真正将有关财政权集中于政府首脑手中。笔者建议成立国务院财经规划和审核委员会,为跨部委的决策协调机构,其日常工作由行政管理与预算编制办公室负责。委员会主席由国务院总理亲自担任,成员包括行政管理与预算编制办公室主任、财政部部长、税务总局局长、海关总署署长、国家发改委主任、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局长、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科技部部长以及2、3位财经、法律专家组成。其职责是规划中长期总体财经政策、确定年度财政预算整体方针和方案,审查各预算部门预算、在特别情况下协调部门预算编制工作。

    我国财政部门高度集中的财政职权是由我国建国初期巩固政权、五十年代抗美援朝及其后计划经济等国情决定的必然产物,是和过去相对单一的财政政策目标、较小的财政经济总量和国家对经济的强力控制的国情相适应的。但在现今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由于利益主体多元化带来的公共支出政策的多元性要求、由于财政经济总量的急遽扩大、同时也由于部门预算、绩效预算等的推行,这种由一个部门总管财政、代编预算并负责执行的管理体制已经变得越来越不适应。其结果是既不利于集中精力编制好预算,又不利于集中精力执行好预算,不利于预算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也缺少行政机构之间的制衡机制,财力浪费、财政失控现象比较严重。而设立新机构剥离财政部门的预算编制权以后,可以使财政部门更好地集中精力做好财政收入入库组织工作、财政资金的出库审核、拨付工作以及财政资金使用中的监督管理工作、政府支出集中采购工作,进而提高我国财政资金的使用运营效率和效益。

    3.审计监督方面。近些年来,我国的审计机构在财政预算审计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修订《预算法》(也包括修订《审计法》)时,应当很好地吸取审计工作当中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将一些带有普遍性的经验制度化、法律化、程序化。做好《预算法》和《审计法》之间的配合、衔接工作,在预算的编制、审批、执行各环节中赋予审计机构以更大的职权、更多的程序参与机会。因为,财政预算工作具有很高的专业性、技术性,一般群众监督很难发挥作用,预算法的修订应保障审计卫士能够行权并有制度保障。

    (三)提高透明度,实行预算结果公开和预算过程的适度开放,加强人民群众对预算的监督

    要真正体现民主理财的要求,在修订预算法中应规定:除涉及国防机密、国家秘密者外,所有经过批准的预算文件、决算文件、预算调整文件及其审计结果的有关基本信息,都应通过媒体或其他方式向社会公开;国务院预算编制、审核部门,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机构为履行职责,可根据需要组织专家论证会、听证会;建立人民群众就重大预算项目决策失误提起公益诉讼的制度。

    四、关于预算调整

    在正常情况下,预算执行机关严格按照经过较长时间精心编制并经立法机关依法定程序审批的预算文件执行预算,这既为维护预算立法权威、维护预算法纪所必须,也是政府施政取信于民的重要方面。但是,国家预算决不是静态的纸面,而是一个动态的调适过程。由于预算从编制到执行有一个较长的周期,在预算执行中,执行预算文件时面对的实然环境和制定它时判断预期的环境可能会有很大的不同,此时如果再拘泥于预算文件的规定执行预算,反而对于人民的福利不利。这时就应赋予预算的执行以一定的弹性,此即预算调整。但对这些调整还是应该明确规定非常严格的条件,采取相对(年度预算程序)简化但却是必要的程序加以控制,以免其为执行机关滥用。因此,预算调整实质上要解决的是一个两难的问题,如何在维护预算文件和立法机关的权威的同时而又赋予执行机关以一定的自由裁量权,以因应变化了的环境的需要,提高行政效率,进而更好地谋求人民的福利。

    我国现行预算法对预算调整定有专章(第七章),但其内容规定存在较大的问题。突出表现在预算调整定义不准、允许进行预算调整的“特殊情况”不明、预算调整的程序未能区别特殊情况的不同性质加以区别对待。

决算编审篇5

本文对基层部队预算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预算编制不够科学合理、预算执行不够规范严格、预算调整不够全面到位等问题,从突出审计重点、强化审计质量、狠抓审计整改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进一步促进基层部队预算管理工作。

【关键词】

预算管理;预算编制;审计质量

随着边防部队预算编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预算管理制度的建立完善,预算法规意识的进一步增强,预算管理在优化资源配置、监督财力使用等方面成效越来越明显。但是,在基层审计实践中发现,当前部队预算管理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薄弱环节和问题,影响和制约部队预算管理的质量和效益。

一、基层部队预算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预算编制不够科学合理

1.预算内容编制不够完整。一些基层单位在编制年度预算时,只是将维持性经费、建设性经费和政府专项经费纳入年度预算,没有将家底经费、预算外经费和可利用的库存物资纳入预算管理,造成预算编制不完整。还有一些单位由于上级事业任务下达时间滞后,与基层预算编制衔接不够好,客观上造成了重复预算、不合理预算时有发生,给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带来一定的影响。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专项经费长期闲置不使用,造成资金浪费;编制预算时,财务人员“大包大揽”,不与事业部门沟通,只凭自己的思路来编制,造成预算与实际工作脱节。

2.预算项目编制不够细化。按照边防部队预算编制规定要求,对下供应的项目经费预算,细化到经费使用的具体单位;直接支出的经费预算,详细列出项目(品名)、数量、标准(单价)和金额,行政消耗性开支有规定限额的,在规定开支限额内编制预算。但在预算实际编制过程中,有的单位没有将对下供应的项目经费细化到经费使用的具体单位,而是由本级部门掌握调剂使用;有的单位没有将直接支出的预算经费,详细列出项目(品名)、数量、标准(单价)和金额,预算编制比较笼统;还有的单位行政消耗性经费没有按预算要求在限额内编制详细开支计划,给经费开支留有变通余地,造成预算管控弱化。

3.预算重点编制不够突出。按照边防部队预算编制坚持量入为出、精打细算、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的要求。要把维稳处作为经费保障重点,突出实战能力建设,统筹各项事业协调发展,严格控制行政消耗性支出,科学配置各项财力资源,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实际工作过程中,有的基层单位预算编制出现“形式化”、“程序化”现象,不注重调查研究,下报上编图省事,官兵急需保障不充足。有的单位把往年的预算数据略作修改,即形成当年的预算,对维稳处突,重大安保任务了解不深不细,预算安排粗枝大叶,致使预算安排重点不突出,经费保障不充分。

4.预算编制依据不够充分。在预算编制工程中,有的单位临时拼凑项目经费,没有明确的项目名称、立项依据、使用功能、经费需求及效益分析等内容。有的单位只追求短期目标的完成,不注重事业建设的长期规划,只关心预算经费数量,不关注经费投入质量,形成面子工程、形象过程。有的单位甚至寅吃卯粮搞赤字预算,造成项目经费相互挤占,影响经费的使用效果。

(二)预算执行不够规范严格

1.预算管理不够规范。预算一经批准,即为组织财务活动的法定依据,未经规定程序,不得变更。但在预算实际执行过程中,由于事业部门没有制定详细的开支计划,造成财务部门不能很好的按照事业任务要求,及时组织供应,“慢半拍”的现象时有发生,影响事业任务的完成。对于预算以外的不合理开支,不能够坚决抵制,事前不拨款,事后不报销要求还不能够很好的落实。资金管理存在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超限额使用现金、应将结算资金转到单位的款项转到个人账户、应使用公务卡结算的使用现金结算等问题,给资金管理带来安全隐患。

2.预算执行随意性大。由于个别主官、个别部门预算法规观念淡薄,预算是法意识不强,经费开支的严密性和严肃性欠缺,致使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超预算开支、无预算开支、超范围保障等问题时有发生,一些临时性的开支项目不按规定权限和程序报批,擅自改变预算项目开支用途,随意挤占其它经费,将机动费当作“万能费”、“堵漏费”。更有甚者个别单位在年度账目结转前,各项经费之间相互调整,哪项超支就调整哪项,“拆东墙补西墙”,以求总体平衡,使预算编制与执行形成“两张皮”。

3.经费结算报销不严格。主要表现在经费审批把关不严格,以领导审批代替预算执行,会议、培训、公务接待等经费“搭车”报销处理不合理开支,行政消耗性经费超范围、超限额、超比例开支,虚假开支、虚列开支、虚假发票不时存在;单位联审会签不及时,预算执行分析不到位,致使党委掌握预算执行情况不准确,经费预算计划执行不严格。

(三)预算调整不够全面到位。

1.预算调整不全面。预算调整要根据单位年度预算经费使用情况,对列入预算的请领的经费、留用经费补入、上年结转经费、政府专项经费和可利用的库存物资进行全面调整。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一些单位只对超支经费、无预算经费以及预算不足的项目经费进行调整,而对任务取消或减少的项目经费没有进行调整。

2.预算调整不规范。按照边防部队预算管理规定要求,年度预算一经批准,一般不得变更。因特殊原因确需调整的,必须在每年9月底前一次性调整,并按照预算审批权限和程序报批。但在实际工作中,有的单位对部门超出预算的开支从该部门分管的相关经费中直接补平,有的单位新增项目的支出,从单位预留机动财力中弥补,没有按照预算调整规定的审批权限和程序报批。有的单位临时动议经费多,预算经费变动频繁,对确需调整的预算经费,也没有按照规定在每年9月底前一次性调整,而是在年度账目结转前,各项经费之间相互调整平衡。

3.预算调整不够到位。主要表现在财务部门与事业部门之间由于职能和分工的不同,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有些事业建设任务已经完成,但预算经费是结余还是超支,特别是在项目预算执行计划不详细、资金支付不合理、经费供应与事业任务进度不相吻合的情况下,财务部门很难对其加以控制,致使预算经费增减调整不够到位

二、主要对策建议

解决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坚持问题导向,认真查处预算编制、预算执行以及影响预算效益的问题,才能有效促进部队预算管理规范化。

(一)突出预算审计重点

1.抓预算编制审计,把住关口。预算编制是部队资金分配和财务收支的总体规划,是部队完成各项事业任务的前提和保障。抓好预算编制审计,查清经费分配计划是否合理,需求测算是否准确,项目论证是否充分,经费投向投量是否与部队建设需求一致,预算安排是否突出重点、保障急需,项目内容是否细化、完整全面。着力解决预算安排不合理、重点不突出,寅吃卯粮、超财力搞建设等问题,切实提高经费资源配置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2.抓预算执行审计,全程跟踪。预算执行是落实预算编制、完成预算任务、实现经费使用效益的重要环节。抓好预算执行审计,查清单位是否按照预算安排的项目开展事业任务,事业任务经费是否及时足额到位,超预算开支是否按照规定处理,预算开支的范围、内容是否真实合理,审批报销手续是否齐全,专项经费是否专款专用,预算调整是否按权限和程序进行,盯紧预算执行全过程。着力查纠超预算办事、超标准花钱、超范围开支,以及违反程序划拨经费、化整为零审批经费,把预算安排变成决算追加等问题,切实增强预算的严肃性和约束力。

3.抓预算效益审计,注重实效。预算效益是预算编制、预算执行产生的最终效果。抓好预算效益审计,从经费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入手,把账户管理、资金存储、往来款项收支、公务卡使用、物资集中采购支付等作为审计重点,及时发现和纠治跑冒滴漏、挤占、挪用和侵占财物以及虚假开支套取资金等现象。着力揭示管理不善、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浪费、效益低下等问题,切实为党委首长加强宏观管理提供建设性决策依据。

(二)强化预算审计质量

1.统筹审计计划。把预算审计作为年度审计任务的开端和“龙头”,围绕预算的编制、执行、调整、决算,合理安排年度审计工作计划。注重探索创新审计模式,在经济责任审计、基本建设审计等其他审计项目中融入预算审计内容,实现任务互联、信息互通,一审多果,形成预算管理全方位监控。

2.拓展审计范围。在审计内容上,坚持预算编制审计与预算执行审计并举,项目性经费与维持性经费纠查并重,突出预算立项全要素监控和预算执行全过程跟踪;在审计对象上,向上追溯经费、物资来源渠道是否真实可靠,向下查清经费、物资去向及用途是否合理合规;在审计周期上,重点单位项目及时审,一般单位项目按计划年度审,预算编制与执行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基本建设审计等要合理安排,相互融合,各有侧重,一审多果,推进审计全覆盖。

3.开展绩效审计。在预算审计中引入绩效审计理念,在揭示查处违纪违规问题的同时,对投入数额大、关注度高,与部队建设发展紧密相关、关系广大官兵切实利益的项目和资金实施绩效审计。通过审查和评价事业任务完成情况和效果,党委首长决心意图落实情况和效果,官兵对已完成事业任务满意程度和效果,全面掌握部队经济运行和财务管理状况,最大限度提高部队经费物资使用效益。

(三)狠抓预算审计整改

1.依法依规整改。严格按照政策法规和条令条例进行整改,坚持是什么问题就是什么问题,是谁的责任就要追究谁的责任;对涉及个人的问题,该处理的处理,对涉及钱物的事情,该退赔的退赔。坚决不搞事出有因、下不为例,坚决不搞变通执行、弹性整改,切实做到失职问责,违纪追究。

2.坚持标准统一。对于审计中发现的同类问题,必须按照条令条例和法规制度严肃处理,不能有的给处分,有的诫勉谈话,有的只作个检查,必须坚持一把尺子量到底,不能各搞一套,更不能留“暗门”、开“天窗”。特别是对于损公肥私、谋取私利等违法违纪问题,没有政策界限、没有时间限制,无论什么时候都要依法依规严肃处理,坚决杜绝“破窗效应”。

3.落实审计回访。审计部门要适时组织审计回访,规定被审计单位限期上报对相关问题及审计意见建议的整改落实情况,对整改不及时、不到位,要加大检查督导力度,必要时进行通报批评,以此推动审计结果运用。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回头看”,协调解决整改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督促审计问题的整改和审计意见的落实,努力增强审计监督实效,切实解决审计意见与实际执行“两张皮”现象,切实推进审计结果入行业管理、入制度规范,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综合效能。

作者:程日光 单位:河北公安边防总队后勤部审计处

参考文献

[1]王丽.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特征和管理模式分析[J].改革与开放.2010年12月.

[2]张丽萍.当前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全球商业经典.2015年9月.

[3]张敬莲.基层财政局加强预算管理的有效管理措施[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年03月.

[4]张婉.关于集团公司全面预算管理的思考[J].财会学习.2015年11月.

决算编审篇6

根据规定,从11月10日国务院向省级政府和中央各部门下达编制下一年度预算草案的指示,提出编制预算草案的原则和要求,到下一年度1月10日前省级财政部门汇总本级总预算草案并报财政部, 仅仅两个月的时间。这样,各级预算草案的编制和汇总时间十分紧迫,尤其是实行“零基预算”的地方。即使1月10日省级总预算报至财政部, 待中央预算和地方总预算提出时,预算年度至少已开始10天。这样具体操作时就存在时间过紧问题。实际上,国务院关于编制年度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的通知均超过条例规定的时限。如关于编制1999年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的通知是于1998年11月20日下达的。导致:第一,各级政府的本级预算编制粗略;第二,为保证在规定时间内上报总预算,许多地方代下级编制预算草案,形成层层代编预算。

建议:对编制预算草案的时间进行研究和调整,以保证预算的编制有足够的时间。可借鉴其他国家的做法,提前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进行预算草案的编制工作。山东省威海等市已在实践中提前预算年度半年,着手编制预算。

二、代编预算

按照规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审查的是本级总预算,即本级政府预算和汇总的下一级总预算。但由于各级人代会没有法定的会期,如果下一级人代会没有召开,没有审查同级的总预算和审批本级预算,那么,上一级人代会审查的总预算只能是由财政部门代编的预算。代编的预算草案不是经过下级人民代表大会审查或批准后正式预算的汇总,因此,很难做到代编预算与实际预算相一致或大体一致。导致:1.人代会审查的总预算更加不准确。造成许多地方的人代会对总预算草案只审不查,或将审查变审议。2.人大常委会只能被动接受政府报送的预算草案,含混地接受财政部门报送的、经下级人代会批准后汇总的总预算。3.代编预算与实际预算之间存在差额,造成了人大监督与预算实际执行相脱节的现象。

建议:1.明确规定有审查或者审批预算议程的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应当自下而上逐级提前召开,从根本上解决代编预算与实际预算的差距问题。2.将代编预算与实际预算之差及其对本级预算的影响。在备案时向常委会专门作出报告。3.拓展预算法第40条的内容。即人大财经委员会(或有关专门委员会)或者常委会的有关工作机构,应对常委会备案的汇总预算进行审查,针对实际预算与代编预算的差距(或与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审查的总预算或审批的本级预算的差距),区别不同情况,向本级人大常委会建议如何对本级政府提出监督要求。

三、行政体制调整

行政体制的调整对预算编制有重大影响。如1999年度工商和技术监督改为垂直领导,而原有的行政收费和罚没收入随之上划,两机构的经费又需保障,造成预算编制的困难。特别是地税上划至省级垂直领导,对设区的市级、县级和乡级的三级预算编制带来长久的影响。由于地税经费按上级要求保证3—5万/人;地税系统一般执行上级滞后下达的税收征收计划指标。导致:1.设区的市级、县级和乡级财政部门无法依本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和需要,编制预算收入。2.人代会批准的预算收入失去约束力和严肃性,地税系统讨价还价,人大和财政部门只能花钱买税。3.由于各地、各年度要求的地税经费标准不一定,使预算支出也有所扩大或不定。

建议:1.对预算法关于一级政府一级预算的规定作出解释。2.如现行体制调整不可逆,则应规定上级下达的地税征收指标只是指导性计划,预算收入应按本级人代会批准的预算执行。

四、法定支出

由于收支范围与复式预算关系不清,经常性收入的范围也不明确。造成各地方政府根据不同情况,随意调整经常性收入的范围,使法定增长的支出不实。同时,农业法等相关法律对法定投入的概念和范围没有一个准确的界定。在现实中出现了一项投入在不同的领域进行重复计算的问题等。另外,计划生育、政法等许多系统在法律、法规之外以部门规范性文件的形式,要求各地财政保证其规定的支出,新增财力的大部分被硬性分配,地方财政职能被肢解。

建议:1.明确经常性收入的范围。2.明确财政收支范围与复式预算中有关项目的对应关系。3.在有关法律中,准确界定有关投入的概念及范围。4.清理党政各部门为本系统规定的、要求财政予以保证的预算支出规定。

第二类 初步审查中存在的问题

五、初步审查的对象

预算法第37条规定的预算初审对象只涉及本级预算草案的主要内容,没有考虑本级预算与总预算的关系,对本级预算的初审与人代会对总预算的审查不相称。同时,预算草案的主要内容包括什么,不明确,不具体,导致初步审查只审是否列赤字、法定支出、预备费提取比例等,难以发挥初步审查应有的作用。

建议:1.吸取地方积极探索经验,明确初步审查的本级预算草案的主要内容。如北京市预算监督条例将初步审查的预算草案主要内容确定为七项。2.初步审查的范围应当与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审查预算的范围相一致。

六、初审结果的效力及送达

预算法第37条未规定初步审查的效力;只规定了4种初审机构, 没有规定不同机构进行的初审其效力有何不同;初审结果不知送给谁,以何种方式送出。更无法在人代会上使代表知悉。

建议:1.明确初步审查结果的效力。对于初审结果,政府财政部门应当认真研究,作出明确答复,不予采纳的要说明理由。根据初步审查机构的不同,效力应当有所区别。2.明确初步审查结果的送达对象及方式。如北京市预算监督条例第15条对此即有明确规定。3.将初步审查结果和政府财政部门采纳情况一并报人代会审查机构,并提交代表大会,作为代表进行审查预算草案的参考。

七、初审可否多方参与

预算法第37条第1款, 只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进行初步审查;第2 款中“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和“有关的工作委员会”的范围不清;没有规定是否可以吸收社会力量参与初审;没有规定在预算编制和初审过程中,是否可以委托或责成审计部门参与。

建议:1.以财经委员会或者常务委员会为核心,吸收各专门委员会或工作委员会参与初审。目前,有的地方各专门委员会都参与;有的地方各专门委员会主任参与,如山东省在初审时邀请各专门委员会主任参加。2.在初审阶段,可吸收社会力量参与。如北京市预算监督条例规定“财经委员会在进行初步审查时可以邀请有关专家参加”。3.应规定人大可委托或责成政府要求审计部门在编制和初审阶段参与工作。

八、初审时间与提前介入

在实际中,法定初审时间得不到保证,不能进行正常的初审。提交初审的草案,通常已由行政领导办公会、党委会批准。初审时,不好再提意见,即使提出意见,也很难被采纳。

建议:1.人大应提前介入编制预算,了解掌握预算编制过程中的情况。在编制过程中处理好党委、人大、政府三者之间的关系。陕西、山东人大建议,初审应提前至财政向主管首长报告之时,至少是在行政办公会和党委会审定之前介入或者开始。2.财政部门要严格按照法定的期限提交草案,配合进行初步审查。

第三类 人代会审批中存在的问题

九、预算案的形式

向人代会提交的预算案通常由两部分组成,文字报告和数字表格;表格部分一般为收支总表,最多列到“款”。而政府及其财政部门内部掌握的预算划分为:“类、款、项、目”。由于提交的预算案太粗,导致“外行看不懂,内行说不清”,无法进行实质性审查,也给对预算执行情况开展审计工作带来了困难。再者,会议期间,预算案加密级,不能作到代表人手一份,且会后收回,影响审议。

建议:1、 对预算草案的形式及内容的详细程度提出明确的要求,最好能提交细化到“目”的预算草案。湖北、陕西的一些地方已规定预算草案采取“三表一书”制,使数字表格细化,预算报告改为对表格的说明等。2.除国防等必要的保留项目外,有计划、分步骤地取消“密级”做法,并保证代表人手一份。因为保密法关于秘密的范围及确定并不包括预算草案。

十、会议日程议程安排

在现实中,没有充分的时间去审查预算表。地方的人代会会期通常为4—5天,期间至少要审议6个报告,真正的审查时间却只有2天(听取报告和表决要占用4个半天)。 而审查的重点又放到了政府工作报告、计划报告和预算报告上。使审查预算表这个重点在议程日程安排上没有突出出来。

建议:1.完善有关审查预算案的程序。通过规定最少审查时间,相对增强预算的审查力度,保障并突出预算案审查这一人代会的重要议程。2.可考虑提前将预算案提供给代表,使代表提前做好准备,听取意见,以便在代表大会期间有针对性、有研究地加以审查。山东等地人大都提出这一建议。

十一、人代会期间的专门审查

预算法没有对人代会期间专门审查预算的机构、职责等作出明确的规定。导致:1.人代会期间组成的预算临时专门审查机构所进行的专门审查,与初步审查没有连续性。2.专门审查机构的职能不清,不仅专门审查难以深入,而且无法辅助代表进行审查。目前的情况是,专门审查机构忙于起草决议,没有将精力放在专门审查上面。

建议:1.明确专门审查机构的人员组成与职责。在人员组成上,应与初步审查保持连续性。2.发挥专门审查机构专业审查的作用,变起草决议为进行专业审查与辅助代表审议。

十二、预算案批准并生效后,上级政府要求调整

按照规定,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否提请本级人大常委会撤销下一级人代会批准的预算取决于两点:第一,上一级政府“认为”有不适当之处;第二,上一级政府认为“需要”提请。导致对下级预算如何调整,上一级政府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权。

在现实中,通常出现两种要求调整的情况:1.上一级人代会未开,上级政府认为下级预算存在不适当之处,又没有达到需要提请撤销预算的程度,直接要求下级政府对下级人代会已批准的预算进行调整。2.上一级人代会批准了预算,下级预算有不适当之处,又未达到需要提请撤销的程度,上级政府据此要求下级政府对下级人代会已批准的预算予以调整。

建议:1.明确规定对于第一种情况,上级政府不得予以调整。2.对于第二种情况,要同时通知下一级人大和政府,下级政府在调整后要向同级人大备案。

第四类 监督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十三、监督重点

我国有关法律没有规定对预算执行加以监督的重点,只能是政府报告什么,人大审查什么,致使各级人大在听取和审批预算执行报告时,只能泛议,缺乏针对性和主动性。一些地方人大在不断探索的基础上,认为对预算执行监督的重点至少应包括:超收安排;预备费动用;预算周转金;返还和补助;新出台政策对预算执行的影响;预算划转6 项内容。尽管这些不属于预算法规定的“预算调整”内容,但根据预算法第66至68条的规定,仍属于人大的监督范围。为了有针对性地加强监督,避免政府财政部门规避监督,有的地方人大根据地方人大组织法,将上述内容与“预算调整”相区别,巧妙地规定为“预算变更”,如陕西、山东等。

建议:1.根据地方组织法第44条第5项的规定, 将上述内容纳入县级以上地方人大预算监督的范围之内,并在即将制定的有关法律中,界定并采用与“预算调整”相区别的“预算变更”提法。2.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即将制定的有关法律中,界定并采用与“预算调整”相区别的“部分预算调整”提法,以解决前述问题。

十四、预算调整

预算法第53条、地方组织法第44条对预算调整和预算的部分变更有所规定。但是,目前的规定不明确。如“特殊情况”到底指什么?出现特殊情况时,是动用预备费,还是进行预算调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是否具有决定和监督部分变更的职权?有的地方抓住预算法对预算调整范围的界定,规避预算调整,规避人大监督,使人大原批准的预算落空。现行审批方式(常委会两月一会等)也与紧急情况需要调整预算不完全适应。

建议:1.具体界定“特殊情况”及特殊情况中的“紧急情况”。2.规定紧急情况下批准预算调整的特别程序。如西安市莲湖区规定可由主任会议原则批准,下一次常委会追认。

十五、决算

目前对预算的审查存在以下问题:1.报人大的决算与财政报本级和上级政府的不一样,报人大的决算比较简略,而报上级财政的决策详细。2.在审批决算的常委会上审议的审计报告,只是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报告,不是决算审计报告(一般决算是上审下);向人大提交的是审计工作报告不是审计结果报告,给人大与给政府的不一样;有的地方只是预算执行情况审计,缺少“其他财政收支”审计,导致对预算外资金监督不力;如果此时发现当年预算编制有问题,人大已经批准,能不能改,怎样改?3.人大审查不深入。赤字压缩、结转下年支出,赤字已发生但不列支的情况在一些地方存在。

建议:1.要将向上级政府报送的决算和审计结果报告向人大备案。2.应专门审查“其他财政收支”,以加强对预算外资金的监督。3.应规定审计部门发现当年预算的编制存在问题时,政府和人大如何处置的程序。

十六、日常监督

实施条例规定了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财政部门向财政部报告本行政区域预算执行情况的期限和方式。而没有规定向人大报送有关材料。在实际工作中,通常要靠关系去索要;即使有的地方财政部门向人大报送,也不规范,一般只给2份(常委会主任和财经委员会); 有的地方只给简报,不给表格;有的地方时详时略,时有时无。代表和常委委员更无法连续而及时了解情况。

建议:1.明确规定财政部门要将报送本级政府和上级政府的有关的材料及时向人大报送。陕西省户县人大常委会在其做出的关于加强预算监督的办法中,即明确规定了这一点。2.规定政府在召开经济形势分析会等会议时,邀请人大有关机构的成员列席,以了解有关情况,便于监督。

十七、乡级预算执行的监督

乡级人民代表大会通常一年开会一次,并且由于乡级人大不设常委会,导致许多地方对乡级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处于真空状态。乡级预算执行中存在大量问题,如收入方面的“三乱”、支出方面的胡花乱支等。

建议:1.将县级人大对预算和决算的监督权扩展至乡级政府。对这一监督方式进行认真研究并有效实施。针对乡级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县(区)级人大应当承担起监督责任。2.规定县(区)级人大如何与乡级人大相配合,监督乡级政府预算执行和调整的程序。

十八、政府及其财政部门的责任

预算法对法律责任的规定范围太窄,而对预算编制、资金拨付、情况报告等方面的不当行为;预算案未被通过;对法定报告事项,不进行报告或者报告不真实;对预算支出,不按规定拨付;对预算收入,不依法及时入库,等等,在法律上没有规定。

建议:完善预算法律责任制度,对整个预算过程中的不当行为、违法行为及出现某些情况时,应当承担的责任,作出明确规定。

李诚 张永志

决算编审篇7

关键词:工程造价 预决算 审核方法 问题 审核内容

1、 工程造价预决算审核工作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就我国目前的工程造价预决算审核中,还存在有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到我国工程的建设进度。通常来说,工程造价预决算都是依照国家的既定条例来进行的编制。在造价的标准上相对较为统一,同时,相关的编制人员也会依照相应的设计图纸的要求,对工程预决算审核工作进行合理的控制,保障工程量可以得到合理的预算。

工程造价预决算的制定所涉及到的方面比较多,在制定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到人员的问题,同时也要考虑到施工的问题,采用合理的方式对建筑材料进行使用,其可以说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如果在制定工程造价预决算的过程中,任何的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使得工程施工中出现一系列的麻烦,从而使得施工进度出现延缓。

另外,我国的工程造价人员本身的素质并不高,很多的工程造价编制人员并不具备较高的学历,也没有扎实的知识功底,在进行工程造价编制的过程中,无法避免的会出现一定的问题,这样就会使得工程造价预决算的审计结果受到影响。

因此,建筑单位一定要着重注意对对工程造价预决算审计的质量控制,针对工程造价预决算审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合理的解决,而对相关的编制人员也要进行有效的培训,提升审计人员自身的综合素质,保障审计人员综合水平的一致性,而审计人员自身也要不断的进行学习和经验的积累,只有这样才能够保障工程造价预决算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使得审计工作的质量可以得到明显提升,从而对工程的进度进行合理的控制,保障工程可以顺利的完工。

2、建设工程造价预决算中主要的审核内容

2.1 工程量的审核

在工程造价预决算审核中,常常会面临着误差的问题,而最常见的误差问题就是正误差以及负误差。其中正误差这一问题产生的最主要因素就在于工程在实际的开发过程中,开发的高度设定与实际情况具有较大的出入,而预算人员还是依照原有的设计图纸要求来进行开发高度的计算,这样就会导致正误差的出现。

另外,负误差在我国的工程造价预决算审核中较为常见,而且其还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这一误差出现的最主要原因就在于预算人员之间综合素质具有明显的差异性,预算人员对于相关的理论知识掌握不够彻底,而在工程造价预决算的计算中,也只是根据所掌握的仅有的理论知识来进行计量,这样就会使得预算项目出现遗漏的问题,加上我国相关的管理体制建设的并不完善,其中存在很多的问题,相关的审计人员没有严格的按照施工图纸的要求来进行工程造价预决算的审计,这就导致了我国工程造价预决算审核常常会出现负误差的问题。

要想解决这种误差问题,就需要相关的施工单位可以依据施工的具体要求,对工程图纸进行全面的审核,将图纸中不符合实际施工的方面进行有效的改善,同时选用适宜的工程造价预决算审核方法,以预防误差问题的出现。

2.2 建筑工程中费用的审核

由于不同的地区对于工程造价审核的标准不同,那么,审核人员在进行工程造价预决算审核时,必须根据当地制定的工程造价规定来进行审核工作,并对施工合同内明确的施工费用进行重点标识,因为签订的施工合同是具有一定的法律依据的。

因此,建筑双方在拟定合同时,一定要经过慎重的思虑,这也是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有力保障,避免日后出现不必要的经济纠纷。

3、建设工程中造价预决算的审核方法

3.1 全面审核的方法

在对建设工程进行造价预决算审核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已经编制完成的施工图纸预算来选择审核的方法,最好是采用全面审核的方法,从而与编制图纸预算达到统一的目的。

这样的审核方法在实际的应用中,具有审核完整性的特点,审核的结果也较为精确,在实际的应用中效果也较为明显,然而,这样的审核方法也具有明显的缺陷,采用这种审核方法不能够对劳动力进行重复的利用,这就造成了劳动力的浪费,而且审核的时间也会相应的延长,从而这种方法只能够适用于初学者,而对于一些经验较为丰富的审核人员来说,并不m用。

3.2 重点审核的方法

重点审核的方法,从字面的意思我们就可以看出是审核工程预决算中的一些重点方面,重点审核与全面审核的区别就是他们审核的范围不一样。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工程量大、项目多的工程,它不会造成大量的重复劳动,同时也提高了工作效率。

3.3 分组计算审核的方法

将工程造价预决算进行分组,然后再按照一个标准数值来审查每个分组工程量。它的好处就是不用进行大量的工作,并且提高了审查的速度,但速度很快也容易造成了误差的形成,所以在审核中也要注意这一点。

4、建设工程造价预决算审核过程应采取的措施

第一,就是建设行政部门主管要对建设工程造价严格管理,并且还要制订出严格有效的管理制度,它能够约束造价编制人员编制过程中的行为,确保了编制的质量。

第二,对造价人员自身素质的要求,要提高造价人员和审价人员的自身素质,这里主要强调对审价人员的素质的要求,审价人员一定要精通业务,还要注意工作的方法,在工作中要抓住建设工程造价的关键,抓住重点,保证质量。

5、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得知,工程造价预决算审核对于工程项目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一项长期、复杂性的工作。在实际的工程项目施工中,预算审核人员必须根据实际的施工情况,对工程造价预决算审核工作进行相应的调整,及时掌握建筑市场的价格变化,不断提高工程造价预决算审核工作的效率与质量,从而确保工程造价预决算审核结果的准确性,进一步提升我国工程造价预决算审核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斌.浅析建设工程造价预决算审核的方法及措施[J].中华居民,2012,1(2).

[2]席林生.建筑工程造价预算、结算和决算审核的问题与解决措施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4(15).

决算编审篇8

虽然从理论上说,立法机关作为国家权力机关不仅拥有预算审批权,而且还应该拥有预算提案权,但是由于预算本身的政策性和技术性,目前不同政体之间的国家在预算提案权的归属上基本上不存在分歧,即都由行政部门行使。如在英国、法国等行政立法一体的内阁制国家预算向来由内阁提出;而在总统制的美国,原来是由国会自己提案,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才深切体会集中编制总预算的必要,1921年国会主动让出了预算提案权,自此一直由总统把持。[1]所以目前不同体制之间关于预算审批权的分野,主要体现在预算审批部门对行政部门所提预算案的修正权的有无、大小及行使方式。

依美国1921年通过的《预算及会计法》,美国总统有准备及提送年度财政概算于议会的义务,但其并没有拘束立法部门之效力,议会拥有完全自由的预算修正权。而就国会审议通过的预算,总统也拥有否决权,这时参、众两院均必须以三分之二的优势多数决才能反否决。美国建国之初,制宪先贤们对英国内阁制行政、立法在实质上混合为一而有集权化的危险深感不安,于是设计将国家权力分散于不同机关,使之相互对抗、制衡、妥协,从而保障人民的权利。上述预算法的规定与此如出一辙。联邦德国在“二战”后采行内阁制。国会虽然分为参、众两院,但只有联邦众议院享有广泛单一国会国家的国会权限。《联邦德国基本法》第113条规定,联邦议会若经由法律提高政府预算案中的支出或未来将带来新的支出,则需得到联邦政府的同意。凡是带有削减财政收入的法律或未来将带来财政收入削减者,也需得到联邦政府的同意。联邦政府有权要求联邦众议院暂时中止此类法律之决议。若联邦众议院已经通过法律,则联邦政府可以在四周内要求联邦众议院重新进行决议。[2]该条文的目的在于防范立法者单方透过法律提高支出,促使立法、行政部门进行角力、协商。法国实行弱势国会体制,总统是全国的权力中心。依其宪法第40条规定,国会议员不得提出减少公共部门收入或提高支出的法律案或法律修正案,因此国会不享有预算的修正权。[3]

中国预算法只规定了预算草案由行政部门编制,由人大审批,但对人大是否享有预算草案的修正权,以及政府是否享有对预算审批的制衡权则语焉不详。[4]从预算管理的实践来看,人大实际上只能就预算草案的同意与否行使审批权,不能对预算草案实行科目流用。[5]政府对人大审批通过的预算也必须执行,即使预算被否决或久拖不决也缺乏相应的制衡机制。然而,毕竟这是关系到中国预算法制完善和发展的重要环节,因此应当在立法中予以明确回答。

我们认为,预算审批机关应该享有预算草案调整权。如果按西方的政治体制进行归类,中国“议行合一”的人大、政府体制可以定位为内阁制,政府拥有相当大的职权,甚至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人大的监督和制约。就预算审批而言,由于预算草案编制的粗糙,以及人大会期制度本身方面的原因,人大事实上很难判断预算支出的合理与否,预算的审批监督更是流于形式。随着部门预算制度的推行,预算的编制将越来越规范和细化,人大的预算审批也应该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未来人大预算审批权的走向,应在于扩大权限以制衡行政部门。如果能够赋予人大预算草案的调整修正权,一方面可以加大权力机关的预算职责,另一方面对不合理的预算开支也多了一条制约途径。因为即使是如本文后部所主张的预算分享审批,也不可能细致到每一个具体的项目,因此人大的预算修正权对协调人大和政府之间的关系仍然是有必要的。

不过,考虑到预算编制、审批和执行之间的平衡,特别是考虑到人大目前在预算信息方面的欠缺,以及政府缺乏相应的预算制衡权,为防止预算审批机关滥用权力,我们主张将人大的预算草案修正权限制在科目流用权的范围内,即不能突破预算草案原有的收支平衡。这样做是为了尊重政府在预算方面的信息优势和预算编制、执行的经验,避免预算草案的内容起伏太大,增加预算协调的难度。

目前,中国的预算收入按照其内在性质和相互联系没有“类”、“款”、“项”、“目”四个层次的科目,预算支出科目则分为“类”、“款”、“项”、“目”、“节”五级,“类”是最高级别的预算科目。[6]不难得知,审批机关的预算草案科目流用权越靠近“类”,则对预算草案的调整幅度越大。鉴于人大系统对于预算缺乏专业审查,相关人员配备和程序建设还十分滞后,再加之政府长期以来把持预算修改权形成的惯性,我们认为还应该对人大的预算科目流用权加以限制。如最初从“目”、“节”科目开始,待条件成熟时再逐步扩展,但最高不宜超出“项”级科目。

二、取消审议下级地方总预算,简化预算审批程序

根据我国《宪法》第62条和第99条的规定,国家预算和中央预算由财政部编制,经国务院审核批准后,报全国人大审查批准,地方预算由各级财经部门编制,经本级人民政府审核批准后,报同级人大审查批准。由于国家预算包括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当全国人大开会审批国家预算时,地方人大都还未开会,为了保证人大的会期,财政部只能代替地方编制预算,与中央预算合并编制国家预算报全国人大审批。而财政部代编的地方预算与地方人大通过的预算会有一定的差距,这给预算编制、执行带来困难,而且损害了预算的权威。1994年(预算法)生效实施后,上述问题已得到部分解决。根据该法第12条、第13条的规定,虽然全国人大仍然要审查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及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仍然要审查本级总预算草案及本级总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但是全国人大只批准中央预算和中央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县级以上各级地方人大只审查本级预算和本级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这样就避免了上级人大审批下级预算,上级人大审批通过的预算下级人大再次审批的不正常现象,保证了预算法内部逻辑的严密和效力的统一。美中不足的是,《预算法》的规定明显违反了《宪法》,这在任何一个讲求法治的国家都是难以接受的。因此,上述问题的圆满解决仍然有待于修改《宪法》相关条文。

此外,《预算法》的上述规定还存在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即县级以上各级人大除了审批本级预算外,还有权审议下级地方总预算。尽管审议不同于审批,从法律上看,经过审议的地方总预算并不对下级预算审批和执行机关产生约束力,但是既然存在这个程序,下级预算编制机关就不得不向上级报送预算草案。我们认为,这道程序只会导致极大的制度性资源浪费,很难产生实质的积极效果,因而应予废止。

根据财政分权的原理,中央和地方政府有着各自不同的职能,因此其财政收支范围也各不相同。一级政府一级预算是财政联邦制国家的通例。中央和地方的预算审批权和预算执行权界限分明,只是由于中央拥有相对丰裕的财力,并且需执行地区财政均衡和国家宏观经济调控职能,因此才通过转移支付制度在中央和地方之间发生财政资金联系。中国虽然没有明确肯定实行财政联邦制,但是自从1994年推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以来,已经向财政联邦制迈出了很大的一步。[7]如《预算法》第2条规定,国家实行一级政府一级预算;第12条和第13条规定,各级人大只审批本级政府预算。这些都是与财政分权的理念相吻合的。正是因为《预算法》认识到干涉下级政府预算的消极影响,才将原《预算管理条例》所规定的直接审批下级预算改为行使审议权。不过,虽然一字之差避免了原先预算重复审批的矛盾和尴尬,但是审议下级预算仍然与旧的“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政思路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所谓下级地方总预算,是指本级政府以下各级地方政府预算的汇编。《预算法》之所以保留地方各级总预算的编制,并赋予各级人大对下级地方总预算以审议权,可能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保证各级权力机关对本辖区范围内预算收支事项的知情权,保障人大代表的参政议政权,二是保障各级政府对本辖区范围内预算的统一执行权。而在我们看来,这些理由都十分牵强,难以令人信服。虽然人大是权力机关,有权按照《宪法》的规定决定本辖区内的重大事情,当然也包括审查和批准预算,但是,如果我们认可《预算法》对《宪法》第62条的修改合理,认为其更符合分税制财政分权法的需要,那么,取消各级人大对下级财政总预算的审批权之后就完全没有必要仍然保留审议权。至于上级人大的知情权和人大代表的参政议政权,事实上,通过保留对下级地方总预算的审议权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全国人大开会在前,地方人大开会在后;上级地方人大开会在前,下级地方人大开会在后,因此,上级人大审议的所谓下级地方总预算实际上只是一个未经本级人大审批通过、甚至可能就是上级政府代编的草案。当下级人大召开会议时,一般都会有所修改,所以,上级人大审议的下级地方总预算所包含的信息是不准确的,以此为基础行使知情权十分不现实。而人大代表的参政议政权更应该表现为一种投票决定权。如果仅仅是对并不准确的下级政府预算文件进行审议,却不发生任何法律效力,这不仅会导致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有损权力机关的威信和尊严,实际上不起任何作用。至于保障各级政府对本辖区范围内预算的统一执行权,虽然与法律所赋予国务院和各级地方政府的职权相一致,[8]但这种规定与分税制所要求的一级政府一级预算的原理明显背离。预算审批通过后。无论是预算收入还是预算支出,都是由本级政府组织执行。既然在科学的分税制体系下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上下级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收支范围都已经做出明晰的划分,上级政府组织执行下级政府的预算就只能是师出无名的越组代庖,严格来说,是一种侵犯下级政府财政权的行为。更何况,即使在过渡时期必须维持预算执行的统一协调性,也不一定非要编制和审议各级地方总预算不可。因为具有执行力的预算只能是经过本级人大审批通过的预算,而各级地方总预算中所包括的下级总预算却只是经过了其上级人大的审议,并不产生法律效力。所以,各级政府对辖区范围内预算的统一执行权并不能通过编制地方总预算的形式达到目的。其实,依(预算法》第14条、第15条实行预算备案制度就足以完成这一任务。因此,各级政府编制本级预算并提请同级人大通过即可,另行汇总编制下级地方总预算实无必要。

在预算实践中预算编制部门除编制本级预算外还需汇总编制下级地方总预算的做法,以及预算审批部门除审批本级预算外还需审议汇总编制的下级地方总预算的做法将不可避免地带来两方面的实际危害:一是浪费预算编制和审批部门尤其是编制部门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二是制约了下级预算编制部门和审批部门工作能动性的发挥。尽管各级人大审议的下级地方总预算在法律上不生效力,地方预算编制部门在报送同级人大审批之前仍然可以修改和完善,预算审批部门对某些收入和支出项目也可以否决,但在中国的特定政治背景下,上级机关的一言一行对下级机关都有很大的影响力。因此,面对已经上级权力机关审议通过的本级地方总预算,各级预算编制部门和审批部门可能很难再有所作为。所以,我们认为,应当彻底落实一级政府一级预算的原则,预算审批部门只审批本级政府预算,不审议下级地方总预算,预算编制部门也只需编制本级政府预算即可,不必汇总编制本级总预算。

三、建立人大预算工作机构,协助行使预算审批权

预算的审批是一项政策性、法律性、技术性都非常强的工作。根据宪法和人大组织法的规定,各级人大在繁忙而短暂的会期中既要进行政治和经济决策,又要从事各种立法,还要履行预算审批职责,在我国人大会议制度暂时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如果没有专门机构的辅助,人大的各项活动很可能陷入表面化。

在现实中,人大代表并没有充分的时间审查预算表。地方人代会的会期通常为4—5天,期间至少要审议6个报告,用于各项决议审查的时间就只剩有两天了。而审查的重点一般又故到了政府工作报告、计划报告和预算报告上,使得预算表的审查在会议日程中没有突出出来。[9]加之预算草案到临时大会举行时才印发给代表,且只有分类、款的数字,没有分项、分部门的数字,透明度很低,预算项目之间的关系、预算的内容结构并不清楚,权力机关对预算的审查难以起到实质性的作用。[10]

在我国人大代表的选举过程中,虽然名额分配充分考虑了职业、民族、文化程度、性别、宗教信仰、党派等因素,使其在政治上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但是这只能说明人大足以胜任其作为一个政治机构的使命,至于作为立法机构和经济决策机构则需要高度的业务能力和相关的制度配套才能够正常运行,因为立法和经济决策不仅需要政治立场和觉悟,而且更需要精通相关的专业知识和程序方面的操作技巧。而就总体而言,我国人大代表在这些方面的业务素质是参差不齐的,目前大部分还停留在凭着对党和政府的信任而对任何立法案或提案直接举手通过的阶段,缺乏对相关问题的深入研究。因此,建立人大专门工作机构,辅助人大行使权力,不仅是制度方面的配套需要,更是弥补我国人大代表业务能力缺陷的现实需要。

中国《预算法》策37条规定,财政部应当在每年全国人代会举行的一个月前,将中央预算草案的主要内容提交全国人大财经委进行初步审查。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政府财政部门应当在本级人代会举行一个月以前,将本级预算草案的主要内容提交本级人大有关的专门委员会或者根据本级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的决定提交本级人大常委会有关的工作委员会进行初步审查。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政府财政部门应当在本级人代会举行的一个月以前将本级预算草案的主要内容提交本级人大委员会进行初步审查。从以上规定可知,初步审查制度的建立也在尝试解决本文前述的两个问题,即减轻人大会议的工作压力和弥补人大代表的业务缺陷。但是仅就该规定而言,事实上很难达到目的。第一,初步审查机构的法律地位不明确。虽然在全国人大的层次已经肯定该项权力由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行使,但在现阶段,财经委员会的主要职责在于财经方面的立法,对预算的审查并没有建立一整套运行机制。加之初步审查的期限非常短,财经委员会参与预算审查的程度也不可能深入。而在地方人大,初步审查制度连机构的确定都具有一定的随意性,要保证初步审查的效果其难度更大。第二,初步审查的权力内容模糊不清。如,初步审查是否仅仅是一种书面审议,还是可以就预算项目进行调查,甚至举行听证?作为审查对象的所谓“本级预算草案的主要内容”包括那些方面?是否可以要求预算编制机构修改预算草案?第三,初步审查的法律后果无从知晓,没有规定不同机构进行的初审效力有何不同,初审结果也没有确定的送达对象,更无法在人代会上使代表知悉。如果初步审查是预算审批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程序,那么,起码应该对其法律后果做出明确规定。究竟是规定未通过预算初步审查就不能提交预算审批机关审批,还是规定在这种情况下,初步审查机构只能将自己的意见报送预算审批机关,供其决策时参考,这是值得我国预算法认真对待的问题。第四,初步审查缺乏社会专业人士的参与,对其是否可以吸收社会力量参与初审,是否可以委托或责成审计部门进行预算草案审计没有答案。第五,初步审查参与预算审批的时间太晚,法定初审时间得不到保证。提交初审的草案通常应由行政领导办公会、党委会批准,初审时不便再提意见,即使提出意见,也很难被采纳,等等。这些问题在立法中都欠缺明确规定,因此,预算的初步审查可能仅仅停留在交换意见的阶段,很难深入进行。

很多法治发达的国家都赋予预算审批非常重要的地位,英美等不少国家甚至直接将立法程序适用于预算审批的过程,通过的预算即成为法案,与议会通过的其他法律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而无论是在实行一院制议会国家,还是实行两院制议会的国家,预算的具体审核都是由议院的各种常设委员会与其属下的各种小组委员会负责进行,最后才由议会大会审议表决。如美国国会设有预算局,参、众两院都设有预算委员会。国会预算局负责在经济形势预测和财政收入估计方面给两院的预算委员会提供技术上的帮助,预算委员会则具体组织对预算草案的审核。除此之外,参、众两院的拨款委员会及其小组委员会实际上也在很大程度上行使着预算审核权。英国下议院的财政委员会、拨款委员会,日本参、众两院的预算委员会都属于同样类型。中国对预算审批虽然不实行立法程序,但在预算审批机构中设立预算专门工作机构,并明确其权责和工作程序的做法仍然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我们建议,在县级以上人民代表大会中设立预算委员会,辅助各级人大行使预算审批权,辅助各级人大常委会行使预算调整审批权和决算审批权。[11]预算委员会的职责是,充分利用预算信息管理系统,审查各预算部门收入支出的合法性、科学性、合理性。预算委员会可以建立专门小组,与预算支出的各个部门相对应,负责对该部门收支预算的专门审查。当然,预算委员会并不拥有只有权力机关才拥有的审批权力,它只拥有建议权。这种建议权分两个向度,一方面对预算编制部门报送的预算草案中不合法或不合理的内容在说明理由的前提下建议予以修改,另一方面建议审批机关对预算草案中不合法或不合理、但预算编制部门拒绝修改的内容予以否决。如果不存在上述问题,预算委员会也应该出具详细的审查报告建议预算审批机关予以通过。按照这种制度设计,人大代表在行使预算审批投票权的时候,既可以听取政府关于提请审批预算草案的报告,也能够听取预算委员会关于预算草案审查的报告,即使业务知识有所欠缺,起码也能做到兼听则明,不为某一种观点所左右。

四、健全预算审批程序,依法行使预算审批权

预算审批程序是保障和规范预算审批机关依法行使权力的重要依据。在民主和法治的国度里,无论是立法、司法或是行政,程序都对其具有极为独特的意义和作用。[12]预算审批虽然不是直接的立法,但由于预算的内容关系到国家下一财政年度的话动范围和方向,在一国的政治经济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预算审批程序就应当成为预算法治建设应予关注的重要一环。

在我国,预算法对预算审查除了规定极为简单的初步审查之外,只规定了各级人大对同级政府所作的预算报告有审查批准权,至于预算审查权行使的程序则仍付阙如。我们认为,中国不仅要学习他国建立预算专门机构,协助权力机关行使预算审批权的经验,而且还应该在预算法中明确规定预算审批的程序。

在《立法法》颁行前,立法程序的简陋和缺失一直是法学界批评的对象,认为这种现象不利于树立法律的权威,提高立法的质量,不利于保障立法部门依法行使立法权,也不利于防范其滥用手中的权力,为某些部门或个人谋取私利。[13]《立法法》的制定实施为中国立法程序的完善奠定了基础和框架。尽管中国预算审批并不适用立法程序,《立法法》并不能解决预算审批程序的完善问题,但是立法的程序对预算审批程序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作用。美国、英国、中国香港等是采用立法程序审批预算的典型,德国也是如此。在原联邦德国,联邦预算的审批权在联邦议院,其程序是,议会对预算草案表决前,要由联邦议院的预算委员会进行讨论、审查,然后由联邦议院“三读”审议预算草案……一读“时,财政部长要对政府编制预算时的各种考虑作概括性说明,议员们对草案发表他们各自的看法:”二读“时,预算委员会将审查的结果向全体会议报告,然后开始讨论各部预算,并做出修订预算法案的决定:”三读“时,议院就整个预算再次进行辩论,并进行表决。联邦议院批准预算法案后,将法案送交联邦参议院表决。待两院全部批准后,预算法案经财政部长和总理会签,再送统签字,便成为正式法律。预算法案要在《联邦法律公报》上颁布。

结合中国《立法法》关于立法程序的规定以及他国预算审批的经验,我们提出以下完善预算审批程序的设想:

(1)预算审批的时间应当保证在6个月左右。鉴于我国人大的会期制度在短期内无法改变的事实,应当加强预算委员会作为专门工作机构的职能,为预算的细化以及合理性、科学性进行事先审查和把关。这是一段预算编制部门和预算审批部门互动的过程,人大常委会和预算工作机构在审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允许预算编制机构修改预算草案,因此相应地即延长了预算编制时间。

(2)预算草案在表决之前,既要听取预算编制部门关于预算编制情况的报告,又要听取预算专门工作机构关于预算审议的报告。

(3)预算编制部门将预算草案提交审议时,必须附有收入支出明细表、上年度决算汇总明细表,以及审批机关所要求的有关近两年财政状况的书面资料。

(4)预算委员会审议预算时实行“三读”制度。“一读”时,由财政机关代表政府就预算草案做出说明,预算委员会委员提出审查意见:“二读”时,预算委员会开始审查部门预算,就各部门收支科目的合理性进行讨论:“三读”时,就政府整体预算草案形成预算委员会的初步审查决议。

(5)预算委员会审查部门预算时,可以采取座谈会、征求意见会等形式,听取公众和有关专业人士的意见。同时,也有权举行听证会,要求各部门就有关收支项目的合理性、合法性进行口头答辩。

(6)预算委员会形成的初步审查决议应当连同预算编制部门最后形成的预算草案在人大全体会议一个月前发给代表。

(7)当人代会各代表团审议预算草案时,应当允许预算编制部门和预算委员会派人听取意见。

(8)预算编制部门在人大会正式投泵表决前可以根据本部门的决定、预算委员会的提议、人大代表的意见对预算草案进行修改。预算委员会在听取人大代表的审查意见后,在人代会正式投票表决前向人代会提交关于预算草案的正式审议报告。

上一篇:匹配算法论文范文 下一篇:智能电网建设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