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取别人意见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4-03-07 15:28:22

听取别人意见的重要性

听取别人意见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广播 受众 听评

听完广播节目做出评价,发表意见,这是人之常情,是一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受众反馈,自有广播之日便已存在。由广播电台或新闻主管部门定期组织听众进行评议,有目的地获取听众意见,并形成一定的制度,这就是广播听评工作。听评广播是受众参与办广播的一种形式,是我党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也是党的新闻工作群众性的体现。做好广播听评工作,既是落实“三贴近”原则的具体举措,也对广播节目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在新媒体影响下,“传受互动”已成为传播的标志性特点。面对受众生态的调整,以及广播节目生产、经营环境的改变,有必要进一步科学理解广播听评及其工作方式,防范可能出现的误区。

一、在广播受众分众化的现实下,听众评议工作要重视“质”,但更要重视“量”

一般认为,开展听众评议工作的直接目的是为了获取受众的“意见”。但这种“意见”并不是普通的意见,听众评议要的是“深度意见”。这是和收听率不同的重要特征。收听率调查也是了解听众媒体接触情况的一种方式,但无论是使用传统统计方法,还是运用测量仪、记录仪等,通常都只能统计在某个时间段内大致有多少人在收听,而不能回答这个节目的价值、质量、影响力、社会文化意义,以及听众对节目的评价如何,而后者往往是更重要、更本质、更需要重视的问题。一些专业调查公司提出了新的指标,比如听众占有率、到达率、接触率、忠诚度、满意度等等。但一方面这些指标的采用率并没有收视率那么高,另一方面其显示的也不完全是深度意见。听众意见是分为多个层次的,比如是否听,是否满意,是否认同等等,以及做出上述判断的理由。这个行为背后的“为什么”就属于深度意见的范畴,也是难以通过收听率数据回答的。但这些问题的答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听众评议反馈来获取。因此,“深度”是听评的“质”,了解“深度意见”是听评工作的关键。

随着“旧的社会层次被打破,属于不同社会层次中的人们在利益需求和价值取向方面呈现显著差异”①,“窄播”的、分众化的广播使听评工作出现了不同于以往的格局。在分众化的受众生态下,“深度意见”的获取变得更加容易。“窄播化”的广播媒体为特定地域、特定专业、特定爱好、特定需求的人群提供信息。这个相对固定的“小众”群体因为专注于媒体某一方面的内容,而显得更为专业和内行。例如交通频率中的汽车栏目、财经频率中的股票栏目、生活频率中的健康栏目等,其“铁杆”听众常常是这个领域的发烧友,对相关问题关注度高,对这个领域的报道内容也相对熟悉,一旦对媒体产生反馈,就很有可能提供较有深度的意见。随着节目与听众互动的深入,参与这种深度反馈的听众可能越来越多。

相对而言,在分众的条件下,获得听评反馈的“统计学意义”更加困难。之所以强调统计学意义,是因为并不是随便一条听众意见、听众评价,都属于听评工作需要获取的反馈意见。哪怕是一些“深度意见”,也可能因为是个别意见,而没有代表性。“统计学意义”强调的正是听评的“量”。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选择范围不断扩大,生活方式及意识形态呈现出更为多样化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利用人口统计特征进行分类调研的方法,已很难适应捉摸不定的分众市场。因为即使是在年龄、教育、收入等情况基本相同的受众阶层内部,也往往由于态度观念不同,呈现出分化离散的碎片化状态。比如,同样是汽车广播的使用者,有人喜欢收听路况信息,而有人则乐于边开车边听音乐。当前我国广播媒体正在细分内容,一些拥有频率资源的电台还开始类型化运作。然而,与西方不同,西方的分众(小众)化是在频率资源极为丰富的情况下提出和实现的。观察欧美等发达国家,可以看到,分众所“分”的实际上主要是题材,如将音乐按不同种类细分,或为小众人群量身定做;而我国的所谓“分众化媒体”更多体现的是“特色”,如同样是音乐频率,却因为涵盖各种定位的栏目,在内容和题材上仍体现出一定的综合性。因此,获取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听众意见依旧显得非常重要。何为统计学意义?统计学意义是指结果的真实程度能够代表总体的情况。这就需要评议意见有一定的社会分布,能够涵盖来自社会各个层面的意见,参与收听评议的听众能够代表不同职业、年龄、收入、学历的不同人群的特点。特别是面向全社会定位的节目,更是如此。

“质和量,我们首先追求量。”②听众评议工作做得有统计学意义是比较难的。什么最有统计学意义?收听率调查最有统计学意义,因为它本来就是按统计学的方法测量的。评议工作不可能做到像收听率调查那样,但评议结果的产生必须要基于一定的“量”。在分众的条件下,很多评议意见都具有相当的深度,但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是否是普遍性的意见,能否代表“不够积极”或“不够忠实”的受众群,就另当别论了。特别是在我们的评议员分布还不十分广泛的情况下,不少听众都只是单纯地“听”而不进行深度反馈。一些媒体从操作方便的角度考虑,特约评议员主要选择老听友或老年听众;也有一些媒体,听评工作流于形式,或变成变相的电台推广活动。因此很难做到“质”、“量”兼顾。这是值得防范的误区。

二、在受众主体化的背景下,听众评议工作要重视专家评议,更要重视群众评议

听评工作一般由广播电台或行业主管部门组织。根据听评主体的不同,听众评议可分为专家评议与群众评议。严格意义上讲,广播听评的主要形式应为群众评议。但专家本身也是听众,也是群众,不过,其评议节目的重点和方式会有所不同。他们的宗旨是“发现问题,督促整改,总结经验,推广典型”。现在,很多电台都聘请专家进行评议,行业主管部门或宣传主管部门也组织专家进行阅评、听评、监评工作。无论形式如何,在本质上,专家评议首先是一种管理手段,管理的重点是宣传导向;其次是提出专业性的指导意见。这与群众评议有本质的区别。组织群众评议有征集听评稿、分析受众来信或网络留言、召开座谈会等多种形式,但评议的重点始终是节目的内容和形式,并提出“草根性”的建言献策。

近几十年来,传播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趋势是,认为受众不只是被动地接收媒介讯息,还会主动寻找讯息、使用讯息、产制讯息。在大众传播中,媒介与受众的关系不再被简单理解为传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而是同一传播活动中两个共生主体的关系,应该在“主体间性”中予以把握。反馈信息成为受众主体性的重要体现。基于此,可将受众分为积极受众和消极受众。前者是“反馈的主体,具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并把自己的意见经常告诉编辑部”。③在传统媒体时代,受众实施反馈的渠道相对较少,门槛相对较高,反馈得到响应的周期相对较长,即便是积极受众,因为听评节目不是他们的本职工作,对广播电台的节目进行常态化的反馈和评议也十分困难。新媒体的发展改变了这一局面。由于终端普及,互动性和时效性强,“听”和“评”的便捷性都大大增强,在这种媒介生态下,广播受众的主体意识更易得到显现。

此时,有必要防范群众评议专业化、专家化的误区。一直以来,有的电台用专家评议替代群众评议。有的电台在聘请群众评议员后组织培训,先培训再上岗,听评组织者对听评的基本方法和反馈方式进行必要的介绍是应该的,但试图将群众培训成专家就没有必要了。还有的电台,虽然评议员队伍都来自各行各业,但要求这些群众评议员完成专家的任务,如对导向问题进行把关,监听某个主持人的评论是否恰当,或是否存在宣传方面的错误等等,笼统地说,是“帮助编辑部把好关”,甚至“综合考评一个台”。④出现这种理解是将群众评议当成专家评议的结果。在受众不易主动表达“深度意见”的年代,这种制度设计或许有其合理性。而事实上,“草根意见”主要应体现为对电台产品是否满足受众需求做出的反馈,以及表达对某种理想化节目的期待。导致群众评议专业化、专家化是另一个原因,或许是因为专业化的、模式化的、套路化的听评稿更容易被媒体的通联编辑采用。很多听评刊物的编辑都喜欢“上路子”的稿子,事实上,这一要求很苛刻,“上路子”常常意味着“上套子”,易使听评意见的群众性弱化。还有的听评员为了多上稿或在听评活动中获得奖励,会刻意迎合编辑的思路,模仿专家的写法,其结果也使评议的群众性大打折扣。从制度设计上讲,广播听评主要就是为了获取群众意见,特别是没有专业背景的普通群众的意见,在专家意见与群众意见发生矛盾时,更要尊重多数普通受众的意见。

伴随着受众主体性的增强,在新媒体环境中,受众反馈还呈现出即兴化、碎片化的特点。为适应这种变化,在西方,包括一些著名大报在内的媒体都在强化“受众意见调查员”(Ombudsman)制度。调查员是媒体领域的专家,但与评议员不一样,他不光要自己提出较为专业的意见,更重要的是要收集、整理其他受众的意见。群众性的意见常常是零散的、琐碎的、即兴的,有时还是不成熟的,但并不意味其中没有合理因素。意见调查员将这些零散的意见搜集整理,发掘其中有价值的东西,定期反馈给媒体,从而促进媒体的工作。这种调查员看起来和我们很多通联刊物的编辑身份类似,但调查员常常是独立的,不从属于媒体,因此可以有更加独立的视角,也更容易赢得受众信任,特别是批评性意见,受众更容易向调查员反馈。作为媒体与受众的意见中介,意见调查员公开自己的E-mail地址或微博账号,收到意见反馈后,他们会与有关记者进行讨论,调查员也主动开展社会调查和群众访谈。有的开设自己的调查博客和主页,将其作为意见的交流平台,为媒体的行为做出解释,或对其提出批评。在新的媒体环境中,国内一些电台正通过开设实时录音的听友信箱,开辟博客、微博和网络论坛,加大对电子邮件、网络留言、手机短信等新的反馈形态的考评力度,积极适应网络时代受众的新变化。但总体说来,当前听众评议仍应进一步加强群众性,真正发挥其沟通群众、服务群众、贴近群众的功能,推动电台的节目建设。

三、在受众社群化的趋势下,听众评议工作要策划为活动,更要固化为制度

广播的听众评议工作在各个电台开展的方式不尽相同,除了特聘固定的评议员外,还有就是成立听评工作站,构建听评网络,围绕听评定期召开座谈会,或组织相关的听评活动,以及汇总通联部门的反馈信息。传统的听评工作网络是由电台受众工作部门统一组织建立的,有一支比较稳定的听评队伍,有一套相对完善的制度保障,但也体现出较强的计划经济色彩。

当前,很多节目建有自己的意见反馈平台,特别是网络论坛、QQ群、微博等网络平台已日趋普及。主持人也以节目组的名义举办多样化的听众活动,派生出由收听该节目的“粉丝”组成的听友会、听友俱乐部等民间社群。在分众的背景下,那些拥有相似生活形态的受众重新聚集,形成各种不同的小群体。网络与现实相结合的听众“圈子”的形成是广播受众社群化的结果。“网络在模拟线下的生存格式,线上生存格式也会反作用于真实的人际圈子。广播的线下圈子体现为新媒体影响下的新型‘广播圈子’。”⑤新的人际圈的形成为广播听评提供了另一个平台。相对于传统的听评员,“粉丝群”带有明显的自发色彩,他们出于共同的兴趣,围绕广播节目进行交流,并借助虚拟或现实的各种渠道反馈他们的意见。由于兴趣点相对集中,“粉丝群”是分众化的,也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这无疑是一支新的、更具活力的听评队伍。

对于这种主要是自发产生的“粉丝群”,媒体应积极扶持,并努力找到网络“粉丝群”与传统评议组之间的交集。如一部分积极使用网络的中老年听众,可以发挥其纽带、桥梁作用,密切听众、听众俱乐部及听评员的相互联系,拓展广播听评的覆盖面,激发更多的深度意见反馈。例如,每年6月,北京电台都会举办“听评月”活动,广泛听取和集中社会各界对九套频率及北京广播网的意见建议。这一活动采取自愿投稿(主要面向普通听众)和定向征稿(主要面向特约听评员和专家)相结合的方式,稿件采取信函、电子邮件、《听友之家》论坛、传真等多渠道方式参与,较好地整合了不同年龄、不同特点、不同专业背景的受众群,对该台调整节目、提高节目质量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由于“粉丝群”形成常常与线下活动紧密结合,在操作时应该注意避免另一种误区,就是热衷于开展活动,而忽视了日常的听评工作。有的电台将听评工作与听友会活动结合,这是一种很有创意的做法;有的电台搞“评议进社区”、“评议进校园”等等;还有的将听评与“最受欢迎主持人评比”、“最受欢迎节目评比”等活动结合,甚至组织“最佳听众评选”。这些活动常常搞得很有声势,也成为了一种变相的电台推广方式,或隐形的栏目营销。“听评搭台,营销唱戏”模式可能带来负面效应,如果听评只是一种形式,或者一种包装的话,其真实效果就可能得不到保证,长此以往还将影响电台听评工作的公信力。所以,广播听评还是应该坚持日常听评为主,坚持常态听评,坚持长期听评。活动可以经常策划,但制度建设更值得关注。一些传统的听评制度,如特约听评员、听评小组、听评会、听评基地,等等,应及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与新兴的互动方式和受众参与方式相结合,提高内在活力。同时,不断调整和充实听评员队伍,克服刻板的条条框框,避免因常态化而导致的模式和惯例,确保群众评议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此外,基于网络和线下社群的“粉丝群”也需要制度呵护,尤其是保障其意见、建议的有效反馈,延续其参与评议的积极性,努力将其培养为忠实的受众群。总之,是要以制度建设推动评议的科学化和长效化。

总而言之,在新的受众生态下,广播媒体要深化受众调研,深入研究网络时代受众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充分发挥新媒体优势,拓展听众工作渠道。对于广播听众评议工作,要完善制度,在思想、政策和措施上积极给予支持和扶持,建立科学的调研操作流程,形成长效反馈机制;要形成规模,确保听评反馈的数量和质量,通过多种形式的合作促进听众工作;要建立科学的听评体系,把听评意见和收听率数据结合起来,把专家意见和群众意见结合起来,把策划听评活动和开展常态听评结合起来,以一套科学的评估体系推动电台节目的整体创新、创优。

注 释

①李建刚《技术变革与广播媒介转型》,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97页。

②④宋友权《中国广播受众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年版,第144、211、251页。

③刘建明《当代新闻学原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78页。

⑤孟伟《新媒体语境下广播传受互动理念的建构》,载《现代传播》,2012年第7期。

听取别人意见的重要性篇2

关键词:立法听证 论辩性 重庆市立法听证

2000年3月立法法颁布以来,重庆市人大法制委员会分别于2002年8月和2004年11月,就《重庆市物业管理条例》和《重庆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的立法,先后进行了两次听证。重庆市法制办公室在起草《重庆市土地房屋权属登记管理条例》等法规的过程中也举行了立法听证。在听证中,我们注意发挥立法听证在立法民主的实现形式上具有公开性、广泛性、易于调动公民参与立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等优长的同时,也特别注意弘扬其论辩性的优长,收到了较好效果。

一、 从中西方立法听证的异同看我国立法听证中论辩的重要性

听证,系泊来语,英文为“hearing”,根据《朗文当代英语词典》(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原意即“听取意见”,可解释为“听力”、“倾听”、“审讯”、“听取意见会”等等。Www.133229.coM根据听证机构的不同,西方国家的听证一般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司法听证,多在司法领域用于解决特定的事实争论,亦称审判型听证。二是议会听证,在形式上可细分为立法听证、决策听证、监督听证。三是行政听证,包括行政机关的行政许可、行政裁决、行政处罚、行政决策、行政立法的听证。与我国各地举行的立法听证相比,西方议会的立法听证具有两大特点:

其一,西方议会立法权的宽泛性决定其立法听证的多样性。在西方国家,提交议会审议的议案称为法案(bill),法案的审议通过也就称之为立法。其议会立法除一般立法意义上法律的创制、订立、修改、废止外,还包括对某一具体事项的立法。前者与我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的立法权相同,是一种抽象行政行为;后者部分类似于我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享有的决定权和监督权。西方议会的立法权是相当宽泛的,特别是英美法系国家的议会立法,往往经常的、大量的是针对具体事项进行立法[1]。如2003年、2005年美国佛洛里达州议会和联邦议会分别就特里·夏沃(terri schiavo)进食管案的紧急立法[2],2004年美国国会关于驻伊美军经费拨款法案[3];有关于克林顿绯闻案的调查[4]、关于发动伊拉克战争理由的真实性(伊拉克是否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调查[5]等等。西方议会立法的这种宽泛性决定其立法听证的多样性[6]。其中,相似于我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决定权和监督权性质的关于具体事项的立法,其听证在通常情况下也类似于对待决定和监督行为的调查质证,旨在查明事实。英美法系国家议会立法听证,属于这种质证形式的占了大多数。

我国从立法体系和方式上看,基本上可归属于大陆法系。我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其职权与西方议会的职权有较大的差异。我国国家权力机关的立法主要是针对社会普遍遵循的事项确立法律规范,是不针对具体对象或具体事项的抽象性的立法行为,立法过程所探究的不是事实的真相问题,而是立法机关即将形成的立法性事实对利益相对人的损益的权衡。这就决定了其立法听证是收集信息资料的途径之一,利益相对人的意见和建议的完整、全面的表达,则成为影响立法结果的重要因素。也就是说,我国立法机关的立法听证,不存在那种调查质证的形式。

其二、西方议会立法听证具有制度上的某种强制性。西方听证制度源于司法诉讼。那种针对具体事项立法的质证方式的立法听证实际上带有准司法调查性质(如弹劾总统)。在这类立法听证中,陈述人承担法定的作证义务,其陈述词具有证明性质。同行政机关的决策听证、监督听证一样,这类立法听证的核心是出于寻求支持提案人主张的理由或证据。因此,其立法听证就不能不具有制度性的强制力特征,有别于我国立法听证。这种强制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陈述人作证的义务性。根据美国众议院规则的规定,凡与听证事项有关的机构和个人,或者有关专家,均有义务到会听证[7]。在证人到会形式上一般采用“传唤”(summons),而不是基于自身利益的原因自愿到会陈述。证人不得无故缺席,确有困难不能到会作证的,也要提交书面证言。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如美国众议院特别调查委员会关于伊拉克是否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听证,国防部长、国务卿甚至总统等高官也被传唤到议会作证,连布什总统也得出具书面证词。

二是陈述词的证明性。陈述词带有作证性质,因而陈述人称作“证人”,陈述过程称作“作证”,陈述词称作“证词”。陈述人在陈述前要宣誓,并对其证词承担法律责任,有的官员因其在国会听证活动中的不实证词而被迫辞职[8]。

这两大特征决定了西方国家,尤其是英美法系国家议会的在立法听证方式上的基本特点是非论辩性,即陈述人主要是回答听证人的询问,陈述人之间一般不进行质辩。与此相反,我国的立法听证一般是陈述人出于自愿参加,没有法定的义务性;陈述词只是意见、要求的表达,不具有作证性质;陈述人只要不是恶意捏造事实,其陈述即使不符合事实,也不受法律追究。因此,为了切实了解反映民意,民心、把握民情,正确权衡利弊,我国的立法听证应加强陈述人之间的论辩性,使不同利益群体的代表充分表达自已的意见,阐述意见的理由,并在论辩中找出利益的平衡点及其合法性依据,最终统一到依大多数民意立法、依法立法上来。

综上所述,可知,西方议会立法听证与我国的立法听证的共同点就是公开性、法定性和规范性,由于西方议会与我国权力机关的职责的不同,因而决定了两者的区别。这种区别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

其一,西方议会的立法听证包括很多对具体事项进行听证,而我国基本上是对抽象行为进行立法听证;

其二,西方议会的这些具体事项立法听证旨在通过质证查明事实,而不是展开论辩,而其不同观点的论辩主要在议会议员之间进行。而我国的立法听证则重在陈述人之间展开论辩。

二、从立法听证与立法座谈会、论证会等的区别看论辩的必要性

根据西方议会的议事规则,听证几乎成为西方议会审议通过法案的必经程序。美国威斯康星州1991届议会在其任期4年中审议了1709件法案,有1175件举行了听证会,听证率为68.7%[9]。西方议会立法听证率较高的原因,除其对具体事项的立法必须通过听证来加以质证外,还由于其规范化的立法听证很大一部分与我国立法机关征求法律法规草案的座谈会、论证会相类似。

我国各级人大常委会在长期立法工作中,创建了许多征求民意的工作方法,如立法座谈会制度、书面征求各方面意见制度、专家论证会制度、全民讨论法律法规草案制度等等。其中,尤以立法座谈会、立法论证会为经常和有效地实现立法民主的形式。与西方立法听证相比,其组织程序、方法基本相似,价值目标基本相同,都是通过扩展公民参予立法渠道,伸张民意,获取更多的立法信息。

座谈会、论证会是我国政治生活和经济、社会活动中广为运用、具有悠久传统的民主方式。立法座谈会一般由有关法案起草机构、提案机构或人大常委会工作机构根据需要,邀请与该法案有关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有关方面的专家(主要是法律专家),对法案的内容进行座谈讨论、发表意见。侧重于从听取意见的代表性、广泛性、全面性上考虑,以发现问题,协调矛盾,解决问题,主要解决立法民主的一般性问题。立法论证会则就法案中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问题,邀请有关方面的专家从科学性、可行性角度进行研究,提出论证意见,解决的是立法的科学性问题,其特点是专业性强、权威性高。立法座谈会、论证会的不足之处,在于邀请参加会议的部门或个人具有选择性,缺乏一种积极的互动,与会者发言一般没有相对观点的深入交锋和论辩。因此,对于一些涉及面较广、与民众利害关系较大、各种利益群体之间冲突较多的法规案,仅采用立法座谈会、论证会的方式就非常不够。立法听证会方式之所以广受重视正是由于座谈会、论证会等传统的立法民主形式已不能满足普通公民参予立法愿望高涨的需要,而它们所固有的不足,已不能适应立法民主的进程,甚或可能影响民主立法原则本身,而立法听证会的固有优势正可以弥补座谈会、论证会的不足。

立法听证会的突出优势在于,公民以主动、直接的方式和公开、平等的身份参予立法,享受言论自由、信息对称、话语对等的权利,不同利益关系、不同意见可以面对面交锋诘难,使立法机关能更加全面地了解真实情况。

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立法听证会,如果没有利益相对人论辩,没有相对观点交锋的,那就实际上类同于贴上新标签的座谈会、论证会。反过来说,如果一个法案,其立法信息、利益冲突的权衡通过座谈会、论证会等传统民主方式已经能够基本满足,再举行听证会已不大可能形成不同意见的交锋和论辩,那就不见得非要搞听证会不可。相比之下,听证会即便是以很贫民化的形式举行,其所动员和耗费的立法资源还是会比座谈会、动员会大得多。

综观我国各地立法听证的实践经验,其成功之处大凡都有突出其论辩性的特点。之所以将论辩性作为立法听证会区别于立法座谈会、论证会的一个突出特点,或者说,使之成为我国立法听证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基于它自身所固有的优势和所应承载的立法民主的任务所决定的。

首先,利益相对人的论辩能够更加全面展示各方的意见。立法听证会是不同的群体、阶层、集团表达诉求、理性争辩的过程,它为不同群体就各自的利益展开对话提供了一个规范化平台。立法听证主要是就立法过程中出现的具体的、对利益关系人有利益冲突或争论的有关问题进行陈述与辩论。有了这一论辩程序,就可以保障不同利益关系人通过面对面的诘问和答辩,充分表达不同意见。如果在立法过程中遇到不同利益群体间的利益冲突,缺乏一定程度的相对观点的有序对抗,就没有各种不同意见的充分展开,民意伸张渠道就难以畅通。

其次,利益相对人的论辩能够更加充分暴露法规草案的矛盾,为听证机构在立法过程中寻求利益权衡的打下了坚实基础。立法就是一个利益博弈的过程,博弈的结果,应该是最公平、最权威、最理性、最能代表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的。论辩过程就是形成真实、客观意见的过程,且往往是形成基本倾向或激发出权衡智慧从而升华到更高层次的理性整合的过程,从而避免了其他听取意见方式的或然性、倾向性、片面性和非客观性。利益关系人在立法听证会上,主要是通过陈述意见、观点交锋、相互诘问等来表达利益诉求,对立法施加影响。立法听证的价值定位在于强化利益博弈功能,弱化听取意见功能。所谓的真理越辩越明,就是这个道理。如果听证议题难以引致相对观点的交锋,听证会无疑就会开成座谈会。如果立法者难以听到客观真实的意见,也就难以辨别真伪和是非曲直。可以说,立法听证的核心和灵魂就是论辩。没有相对方的诘问和答辩,就难以充分暴露法案的缺陷,所谓通过利益的搏弈以实现利益权衡也就成为一句空话。一旦抽掉了立法听证制度的论辩性这个灵魂,它就与座谈会、论证会相去不远,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何必劳民伤财呢!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座谈会、论证会是我国各级人大常委会在长期立法实践中,坚持党一贯倡导的群众路线,根据“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集中起来,坚持下去”的工作方针,创造和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征求对法案意见的传统做法,对于保证立法质量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是我们宝贵的执政资源和民主资源。座谈会、论证会的参会人员能够比较充分地不拘形式地发表意见,可与立法者进行交互式的讨论,易于形成共识。立法听证会、座谈会、论证会都是立法活动发扬民主的重要形式,虽然座谈会、论证会在程序上的规范性、公开性、公众性,特别是论辩性不如听证会,但其互动性强,形式及程序较为灵活,议题范围广泛,简便易行,尤其是运作成本低等优势,是立法听证会所不能替代的,也是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实际的。也就是说,从广泛征求意见的角度看,这些座谈会、论证会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西方国家议会的立法听证会的作用。座谈会、论证会和听证会是互为补充的关系,如果把立法听证强调到不适当的高度,并以此来取代座谈会、论证会,或者为了赶时髦,标新立异,只是简单地将座谈会、论证会改称为听证会,这样的听证会就不是社会公众期待的听证会,也难以达到广泛深入听证各方面意见的目的。

三、提高立法听证的论辩度是提高听证质量的关键

既然论辩性是我国立法听证的灵魂,那么,开好立法听证会的关键就是要在“辩”上下功夫,提高听证的论辩度。听证选题、陈述人的遴选、旁听人的数量及其代表面的确定、听证程序的制定,主持的公正与艺术等等,都得从有利于论辩以角度来考量,服从于论辩,服务于论辩。对这一问题,我们也有一个认识过程。结合重庆市的几次立法听证,我们认为以下四点应予注意。

1、听证选题要有可辩性。听证选题能切中法案中涉及的各方矛盾的焦点,特别是要锁定公众方陈述人关注的热点,有争议的可能和价值,也就是说,要具有可辩性,这是立法听证论辩的基础。为此,立法听证一般应在立法调研、公开征求意见、立法座谈会、论证会以后,甚至可以安排在人大常委会一审之后,因为,只有在这样广泛地听取民意的基础上才能比较正确地判断哪是最适宜的听证选题。《重庆市物业管理条例》是委托一家律师事务所起草的。市民对此非常关注,加上这种起草方式当时还比较新鲜,各种媒体的介入,使之一度成为社会的热点。通过一系列的公开化、民主化立法程序,立法机关对这一法规案涉及的几个矛盾焦点已了然于心,听证议题很自然地浮出水面。

《重庆市物业管理条例》的听证议题有四个:

(1)业主会议与业主委员会关系。一是首次业主会议的启动程序。即是由业主按法定程序组织召开业主会议,还是由物业管理企业组织召开业主会议,或者由部分业主申请、房管部门指导召开业主会议。二是业主会议与业主委员会在签定、变更物业管理合同,确定收费标准,选聘、解聘物业管理企业和使用物业维修基金等方面的职责划分。

(2)物业管理区域内的安全责任划分。一是物业管理企业的治安责任是承担一般普通注意义务还是最大谨慎注意义务;二是物业管理企业的治安责任是统一规定还是与物业管理服务费中的保安费标准一致;三是物业管理企业的治安责任由法规规定还是物业管理合同约定;四是物业管理企业的一般治安责任由法规统一规定,人身财产的特殊保障由物业管理服务合同约定。

(3)物业维修基金的征收、使用、管理。一是物业维修基金缴纳主体:开发商、业主或由开发商和业主分别按一定比例承担;二是物业维修基金管理机构:物业管理企业、物业管理协会、业主委员会、房管部门或专门机构;

(4)普通(经济)型住宅物业管理服务费标准的确定。一是政府物价部门审批定价;二是前期物业管理服务费由政府物价部门审批定价,后期由业主委员会与物业管理企业在政府指导价范围内协商确定。

《重庆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的听证是在重庆市人大常委会一审以后进行的,各方争议的焦点已充分凸显,听证议题的可辩性选择也较易敲定。

《重庆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议题也有四个:

(1)暂停乱涂画、乱张贴者公开的电话号码使用功能;

(2)禁止在主干道占道经营的可行性;

(3)主城区户外广告的设置是由市还是所在区审批;

(4)灯饰工程建设及运行成本的分摊机制。

2004年,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重庆市土地房屋权属登记条例》。该条例关系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尤其是2004年3月修宪,实现了“人权入宪”,完善了私产宪法保护,广大市民维护私人物权的意识和要求大大增强,对土地房屋权属登记的立法期望很高。为满足人民群众参予立法的热切愿望,我们审时度势,在该条例的起草阶段即举行了立法听证。

《重庆市土地房屋权属登记条例》的听证议题选了三个:

(1)房地登记是否合一,两证是否合一;

(2)登记程序的设置是否合理、简洁;

(3)房地产登记应记载的内容是否恰当。

这三次立法听证,议题的可辩性都比较强,基本上达到了预想的效果。

2、双方陈述人及其在旁听人中的支持者的人数对等。立法听证中,诘辩的主体一般是利益关系人的相对方,双方陈述人地位的对等性是论辩双方的利益博弈均等的基础,而人数的对等又是保持这种对等性的基础的基础。这里所说的人数对等,首先是双方陈述人的人数要对等,同时,如果不可能让所有愿意参加旁听的报名者都成为旁听人的话,那么在旁听人的遴选上应尽量避免一边倒倾向,而应使支持双方陈述人意见的旁听人大致保持人数上的对等。听取正反两方面的意见,特别是兼听不同乃至反对的意见,是立法听证应有之义。由于法规稿往往出自政府起草部门,起草机构及起草人总是着意凸显立法听证的征集民意性质或民意调查倾向,遴选陈述人时在双方人数对比上作一些处理,就很容易达到赞成意见占优势的效果。因此,要在立法听证中建立一种意见表达对等机制,来体现实质上公平、公正和正义,就应当按照利害关系人或者不同观点的各方人数基本相等的原则确定陈述人及支持其意见的旁听人的人数。我们在《重庆市物业管理条例》听证中,就从物业企业方和业主方各选定了12名陈述人。在物业企业方陈述人中,主要有物业服务企业负责人,还有房屋行政管理部门、物业管理协会、《重庆物业管理》杂志的负责人;业主方陈述人主要是业主委员会负责人、专职工作人员和业主及律师。

3、陈述人的陈述能力要对等。听证陈述人的选定,尤其是听证陈述人的论辩能力,对听证结果具有重要影响。如果说,双方陈述人人数对等因有客观的数量标准,尚比较容易做到,那么,要把握好双方陈述人陈述能力的对等就很有难度了。但难度大并非不可能,问题是要有公开、公正、规范的遴选程序,准备工作上要下功夫。如果没有公正的听证陈述人选择机制,被部门利益倾向或听证机构的主观期望等因素所左右,就难以确保与立法事项有利害关系的人员(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代表被选定为陈述人参与听证会,听证的公正性、广泛性和代表性就必然难以实现。这是因为,听证陈述人一般是由听证工作机构依照报名申请先后顺序确定,难免会给听证陈述人的选择留下过多的自由操作空间。一是强势组织由于占有天时地利人和,掌握着更多的资源和表达渠道,甚至同某些行政部门有着千丝万缕的利益联系,更容易向立法者施加影响,而且他们使其利益法律化的愿望很强烈,法规起草伊始,一些部门、行业、集团等强势组织的影响力一般就已强力触及,因而抢先甚至优先报名简直太容易了;二是公众方或反对方由于信息不对称,往往个体利益分散,难以形成利益共同体,缺乏组织动员资源,报名上慢半拍甚至失去机会是常有的事。尤其是,某项立法涉及整个群体的利益可能很大,但对单个个体来说利益可能不大,其参与立法听证的相对成本可能远远大于个体收益,因而表达其利益的愿望可能并不强烈,而且其表达的条件、能力均处于劣势,因而难以选定真正能够代表弱势方利益、全面准确陈述意见的高素质人选。其结果,就很可能使反对意见成了听证中弱势群体,在听证中处于劣势,弱势者更弱,强势者更强;三是由于听证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主观上总是期望在立法过程中反对性意见少一点,立法过程顺利一点,可能会无意识地对提出反对意见且论辩力强的人产生排斥心理,从而可能影响陈述人的正确选择。因此,我们既要追求形式上的平等,考虑陈述人的广泛性、代表性,更重要的是要体现实质上的公平和正义,要注意实现陈述能力的对等。在陈述人确定程序上,不能仅由听证机构进行“遴选”,要从选择机制上确保那些特别支持和特别反对某立法议案的人最积极参加。我们采取的方式是,听证前1个月在媒体公告听证议题,征集听证陈述人;陈述人报名时表明自己对相关议题的观点,经审查双方不同观点后,引导陈述人双方充分协商,从100报名者中各自确定12人,基本实现了人员结构的合理性,也体现出陈述人选择上的公开,避免了选择上的主观性和随意性。

4、陈述人的陈述机会要对等。陈述机会的对等主要体现在听证程序的对等上,即陈述时间相等、陈述顺序对等,以保证利益相对人充分表达己见的机会,防止听证机构从程序上操控听证过程,以使听证结果有利于某一方面。主持人要善于引导当事人进行辩论,善于控制节奏、把住大局,把立法听证会引向深入。听证主持人一般只从《听证规则》规定的程序上掌握听证进程,听证人原则上不向陈述人提问。《重庆市物业管理条例》的听证中,物业企业方和业主方的各12名陈述人,每3人为1组,每组负责1个议题的陈述发言。每组的陈述人自行确定第一陈述人、第二陈述人和第三陈述人,第一陈述人做主题发言,时间10分钟,第二、三陈述人做补充发言或辩论性发言,每人发言5分钟。双方3名陈述人分别依次交叉发言。陈述结束后,主持人从律师、专家、政府主管部门和社会组织代表中各指定1人发言,每人发言5分钟。通过公开听证的压力,形成了物业企业方与业主方“高手过招”的格局,收到了良好的论辩效果。

--------------------------------------------------------------------------------

[1]西方各国议会的立法范围各异。在一些议会享有最高权力机关地位的国家(如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议会有权制定修改任何法律。但是有些国家议会的立法范围是有限的。如法国现行宪法规定,对于国防总的组织体制、地方单位的行政管理、劳动权等方面的内容,议会只能确定一般原则,其具体细则和实施措施则由政府通过行政命令制定。但可就具体事项立法这一点大致相同。参见唐晓等著:<<当代西方政治制度>>,世界知识出版社96版,第146页。

[2]特里·夏沃于1990年突发心脏病,并因脑部缺氧造成永久性损害而成为永久植物人。过去15年来,她一直依靠进食管提供营养。7年前,夏沃的丈夫迈克尔·夏沃向佛罗里达州法院提出诉讼,要求停止给其妻子进食,理由是她不愿意这样毫无意义地“活”下去。但特里·夏沃的父母坚决反对,称她不时显示出有意识的迹象,她的身体仍然有恢复的希望。从此,双方开始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官司。 在这场官司中,根据法院的裁决,特里·夏沃的进食管曾先后2次被拔除,而两次重新插上。第一涉次由法院判决拔除后,2003年10月州议会紧急通过的法令即“特里法案”,准许州长在特定情况下干预法院判决,夏沃再次被接上进食管。2004年9月法院以“特里法案”违背行政、司法和立法“三权分立”原则,对宪法构成违反。2005年3月18日,根据佛罗里达州主持这起诉讼的法官的最新裁决,特里·夏沃的进食管再次被拔除。由共和党控制的国会对这场官司进行了干预,并于2005年3月破天荒地紧急通过一项特别法案,随后由布什总统在21日签署后成为法律,授权联邦法院对此案进行审理。但最近几项民意调查显示,多数美国人认为,国会和布什的做法侵犯了地方权限,有违宪法。

[3]2003年10月17日,美国国会参众两院以压倒性多数通过了总统布什提出的一项拨款法案,批准拨款840多亿美元作为下一年度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军事和重建开支。布什9月上旬要求国会单独为10月1日开始的2004财政年度拨款870亿美元,用于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军事和重建行动。国会两院全额批准了用于两地军事行动的660亿美元拨款,但都将203亿美元的重建拨款部分砍掉了近20亿美元。众议院以303票对125票通过了这项法案,参议院则以87票对12票通过。但是,在是否把部分重建援助资金转为贷款的问题上,参众两院意见不一。在拨款法案付诸表决前,参议院16日晚以51票对47票通过了由两党议员共同提出的一项修正案,将伊拉克重建援助中的100亿美元转为贷款。修正案规定,如果法国、俄罗斯和沙特阿拉伯等债权国同意免除萨达姆政权所欠的1300亿美元债务,这100亿美元贷款也将转为援助资金。但是,众议院否决了将部分援助转为贷款的修正案。2003 10 19

[4] 1998年10月8日,美国众议院以二百五十八票对一百七十六票通过了司法委员会提出的对克林顿的弹劾调查决议案,弹劾程序进入了不可逆阶段。克林顿由于拉链门不紧,总统职位将不保。众院司法委员会即将举行听证会,正式对克林顿展开弹劾调查。选举前通过的决议案规定,调查既不限定时间,也不限制范围。但选举结果显示,多数选民反对弹劾克林顿。参见马世琨、张亮:<<民主党以政绩取胜--美国中期选举初析>>,载<<人民日报>>1998.11.05。

[5] 2004年6月美国中情局完成了有关伊拉克战争前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调查的情况报告,并递交给美国会参院。这份递交给参院情报委员会的报告主要是检讨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情报问题。参院情报委员会亦将开闭门会讨论这份报告。2004-06-15

[6]参见carol hardy vincent  richard sachs著张颖译:<<美国众议院听证:准备和行动的指导>>来源:

[7]参见杜钢建:<<议会立法听证程序比较>>。又,参见马玉祥:<<美国和日本的听证制度>>,<<人大研究>>2004年7期。证人或公述人无正当理由而不出席听证会或拒绝提供要求证词或做虚伪陈述的,国会有权采取强制措施,并予以处罚,如果有人不愿接受邀请,委员会可以通过传票传唤证人出庭作证(众议院规则第11条,第2(m)款)。参见carol hardy vincent、richard sachs著、张颖译:<< 美国众议院听证:准备和行动的指导》。

[8]伊拉克武器核查首席官员戴维·凯当接到了美国参议院的听证通知、自己又不愿替布什政府“隐瞒”。他只有选择辞职。辞职是让他可以在参院听证会上讲真话的最好办法。朱锋:<<布什被重新拉进伊拉克武器“情报门”>>,来源 :人民网评论。

听取别人意见的重要性篇3

关键词 认识 引导 要求 评价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1-0064-02

学生在课堂上能认真倾听,倾听老师的讲话,倾听同学的发言,要学会倾听别人的独特之处,才能开启思维的火花,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才能更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过程,使课堂活动有效地进行。学不会倾听,如何学会思考?如何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所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式倾听已迫在眉睫。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式倾听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尝试:

一、让学生认识倾听的重要性

倾听是一项复杂的心智活动。它是学习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应该具有的一种学习素养,一种学习品质。让学生懂得认真倾听他人言语,代表你对他人的尊重,同时你也赢得了别人的尊重;认真倾听同伴的发言,你会发现你的同伴确实有过人之处,你也会更加努力,会让你的学习更进一步。懂得倾听,才能让你更深刻的了解他人,也了解了你自己,你才能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如: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搜集一些有关倾听的文章、名人轶事,有关倾听的名言和重要语句。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在平常教学中营造和谐的气氛向学生渗透,通过举例让学生了解,认识到倾听很重要,同时也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机,让学生从体验中领悟倾听的重要性。教师应该不失时机地告诉孩子听的要求,与孩子们一同探讨该怎样倾听,与孩子们一起分析身边的不注意倾听的现象,讨论解决的方法。如:有人发言时,其他人不能有声音,即使有不同的观点一定要让别人说完后再补充或质疑,可以不用举手,直接站起来说。这些都为我们提高孩子的“听”做足准备,让孩子在自己的每一次听中都发现它的价值,认识它的重要性。总之,倾听好处多多! 学会倾听可以使学生博采众长,弥补自己考虑问题的不足;学会倾听可以使学生萌发灵感,触类旁通,闪烁智慧的火花;学会倾听还能使学生养成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使他成为一个受人欢迎的人,一个善于交往的人。一旦良好的倾听习惯养成,这个习惯将会影响着他的一生,在今后的学习中、交往中,将会源源不断地供给他养料,使他左右逢源,精益求精,蒸蒸日上,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健康之路。

二、积极引导,使学生学会倾听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够集中,不善于捕捉信息,还不太会倾听,要他们马上做到会倾听,显然不可能。所以,我们要积极引导,使学生学会倾听。绝大部分学生喜欢别人听自己说,而没有耐心去听别人说,所以教师应该告诉他们“听”也是学习目标,在“听”中学生能发现更多的问题,可经常对学生说:“请其他同学在听的时候,思考他说得怎么样?”“谁还有补充吗?”“谁还有更好的意见?”等。学生只有认真倾听别人的回答后,才会有所启发或收获,产生自己的想法,不至于使自己的答案与别人雷同。

受人赞扬,被人理解和尊重能使人感受到生活的动力和自身价值。正确适当地评价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也是培养学生“倾听”的重要手段。所以在“听”的培养中,教师千万不要吝啬你的赞扬,让学生能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获得成功的满足感。如我经常会说:“你听得最认真,这可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呀!”“ 这么一点小小的区别都被你找出来了,你可真了不起!”“你听出了他的不足,可真帮了他的大忙。”“大家看,这位同学不仅听懂了别人的发言,还加进了自己的想法,多棒呀!”……一个眼神,一句赞扬,一个微笑,不花时间,不费力气,却能收到明显的教育效果,我们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用真诚的话语鼓励他们,课堂上学生怎么会不认真听讲呢?

三、提出明确的“倾听”要求,使学生会倾听

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可以寻找一些机会郑重其事的给学生讲一些与“认真倾听”有关的小故事或小笑话,让学生充分感知到:听与说同样重要。听是尊重别人,弄懂别人的意思,说是表达自己,让别人明白,说要大胆,听要专心,在专心倾听的基础上,再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那才是最好的学生。所以要养成善听的好习惯。首先我们要细化听的要求,明确提出“学会倾听要五心”,即做到:一要专心,无论是听老师讲课,还是听同学发言,脑子里不想其他事;如:在同学发言前,教师想办法先让他们静下来然后问:“听听他说的有道理吗?” “想想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引起学生对听的关注,并进行适当的评价。二要耐心,不随便插嘴,要听完别人的话,才发表自己的意见。如:在教学过程中同学起来发言时有同学在窃窃私语的讨论,遇到这种情况,我经常这样做:多些对认真听讲的同学进行表扬,强调听的重要性“学会倾听别人的回答就是尊重别人”“学会倾听也是一种学习方式和自己的想法的区别在于什么。让学生明白,只有认真倾听别人的答题后,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来理解同一问题,或发现与已不同的独到的见解,使自己的思维更开阔。三要细心,当别人的发言有错时,要求学生学会评价,做到不重复他人的意见,自己的意见要建立在他人发言的基础上或者提出更新颖的想法。四要虚心,当别人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时,要能虚心接受,边听边修正自己的观点;五要用心,在听取他人意见时不能盲从,要有选择地接受,做到“说”“听”“思”并重,相互促进。

听取别人意见的重要性篇4

听证,系泊来语,英文为“hearing”,根据《朗文当代英语词典》(LongmanDictionaryofcontemporaryEnglish),原意即“听取意见”,可解释为“听力”、“倾听”、“审讯”、“听取意见会”等等。根据听证机构的不同,西方国家的听证一般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司法听证,多在司法领域用于解决特定的事实争论,亦称审判型听证。二是议会听证,在形式上可细分为立法听证、决策听证、监督听证。三是行政听证,包括行政机关的行政许可、行政裁决、行政处罚、行政决策、行政立法的听证。与我国各地举行的立法听证相比,西方议会的立法听证具有两大特点:

其一,西方议会立法权的宽泛性决定其立法听证的多样性。在西方国家,提交议会审议的议案称为法案(Bill),法案的审议通过也就称之为立法。其议会立法除一般立法意义上法律的创制、订立、修改、废止外,还包括对某一具体事项的立法。前者与我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的立法权相同,是一种抽象行政行为;后者部分类似于我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享有的决定权和监督权。西方议会的立法权是相当宽泛的,特别是英美法系国家的议会立法,往往经常的、大量的是针对具体事项进行立法[1]。如2003年、2005年美国佛洛里达州议会和联邦议会分别就特里·夏沃(TerriSchiavo)进食管案的紧急立法[2],2004年美国国会关于驻伊美军经费拨款法案[3];有关于克林顿绯闻案的调查[4]、关于发动伊拉克战争理由的真实性(伊拉克是否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调查[5]等等。西方议会立法的这种宽泛性决定其立法听证的多样性[6]。其中,相似于我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决定权和监督权性质的关于具体事项的立法,其听证在通常情况下也类似于对待决定和监督行为的调查质证,旨在查明事实。英美法系国家议会立法听证,属于这种质证形式的占了大多数。

我国从立法体系和方式上看,基本上可归属于大陆法系。我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其职权与西方议会的职权有较大的差异。我国国家权力机关的立法主要是针对社会普遍遵循的事项确立法律规范,是不针对具体对象或具体事项的抽象性的立法行为,立法过程所探究的不是事实的真相问题,而是立法机关即将形成的立法性事实对利益相对人的损益的权衡。这就决定了其立法听证是收集信息资料的途径之一,利益相对人的意见和建议的完整、全面的表达,则成为影响立法结果的重要因素。也就是说,我国立法机关的立法听证,不存在那种调查质证的形式。

其二、西方议会立法听证具有制度上的某种强制性。西方听证制度源于司法诉讼。那种针对具体事项立法的质证方式的立法听证实际上带有准司法调查性质(如弹劾总统)。在这类立法听证中,陈述人承担法定的作证义务,其陈述词具有证明性质。同行政机关的决策听证、监督听证一样,这类立法听证的核心是出于寻求支持提案人主张的理由或证据。因此,其立法听证就不能不具有制度性的强制力特征,有别于我国立法听证。这种强制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陈述人作证的义务性。根据美国众议院规则的规定,凡与听证事项有关的机构和个人,或者有关专家,均有义务到会听证[7]。在证人到会形式上一般采用“传唤”(SUMMONS),而不是基于自身利益的原因自愿到会陈述。证人不得无故缺席,确有困难不能到会作证的,也要提交书面证言。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如美国众议院特别调查委员会关于伊拉克是否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听证,国防部长、国务卿甚至总统等高官也被传唤到议会作证,连布什总统也得出具书面证词。

二是陈述词的证明性。陈述词带有作证性质,因而陈述人称作“证人”,陈述过程称作“作证”,陈述词称作“证词”。陈述人在陈述前要宣誓,并对其证词承担法律责任,有的官员因其在国会听证活动中的不实证词而被迫辞职[8]。

这两大特征决定了西方国家,尤其是英美法系国家议会的在立法听证方式上的基本特点是非论辩性,即陈述人主要是回答听证人的询问,陈述人之间一般不进行质辩。与此相反,我国的立法听证一般是陈述人出于自愿参加,没有法定的义务性;陈述词只是意见、要求的表达,不具有作证性质;陈述人只要不是恶意捏造事实,其陈述即使不符合事实,也不受法律追究。因此,为了切实了解反映民意,民心、把握民情,正确权衡利弊,我国的立法听证应加强陈述人之间的论辩性,使不同利益群体的代表充分表达自已的意见,阐述意见的理由,并在论辩中找出利益的平衡点及其合法性依据,最终统一到依大多数民意立法、依法立法上来。

综上所述,可知,西方议会立法听证与我国的立法听证的共同点就是公开性、法定性和规范性,由于西方议会与我国权力机关的职责的不同,因而决定了两者的区别。这种区别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

其一,西方议会的立法听证包括很多对具体事项进行听证,而我国基本上是对抽象行为进行立法听证;

其二,西方议会的这些具体事项立法听证旨在通过质证查明事实,而不是展开论辩,而其不同观点的论辩主要在议会议员之间进行。而我国的立法听证则重在陈述人之间展开论辩。

二、从立法听证与立法座谈会、论证会等的区别看论辩的必要性

根据西方议会的议事规则,听证几乎成为西方议会审议通过法案的必经程序。美国威斯康星州1991届议会在其任期4年中审议了1709件法案,有1175件举行了听证会,听证率为68.7%[9]。西方议会立法听证率较高的原因,除其对具体事项的立法必须通过听证来加以质证外,还由于其规范化的立法听证很大一部分与我国立法机关征求法律法规草案的座谈会、论证会相类似。

我国各级人大常委会在长期立法工作中,创建了许多征求民意的工作方法,如立法座谈会制度、书面征求各方面意见制度、专家论证会制度、全民讨论法律法规草案制度等等。其中,尤以立法座谈会、立法论证会为经常和有效地实现立法民主的形式。与西方立法听证相比,其组织程序、方法基本相似,价值目标基本相同,都是通过扩展公民参予立法渠道,伸张民意,获取更多的立法信息。

座谈会、论证会是我国政治生活和经济、社会活动中广为运用、具有悠久传统的民主方式。立法座谈会一般由有关法案起草机构、提案机构或人大常委会工作机构根据需要,邀请与该法案有关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有关方面的专家(主要是法律专家),对法案的内容进行座谈讨论、发表意见。侧重于从听取意见的代表性、广泛性、全面性上考虑,以发现问题,协调矛盾,解决问题,主要解决立法民主的一般性问题。立法论证会则就法案中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问题,邀请有关方面的专家从科学性、可行性角度进行研究,提出论证意见,解决的是立法的科学性问题,其特点是专业性强、权威性高。立法座谈会、论证会的不足之处,在于邀请参加会议的部门或个人具有选择性,缺乏一种积极的互动,与会者发言一般没有相对观点的深入交锋和论辩。因此,对于一些涉及面较广、与民众利害关系较大、各种利益群体之间冲突较多的法规案,仅采用立法座谈会、论证会的方式就非常不够。立法听证会方式之所以广受重视正是由于座谈会、论证会等传统的立法民主形式已不能满足普通公民参予立法愿望高涨的需要,而它们所固有的不足,已不能适应立法民主的进程,甚或可能影响民主立法原则本身,而立法听证会的固有优势正可以弥补座谈会、论证会的不足。

立法听证会的突出优势在于,公民以主动、直接的方式和公开、平等的身份参予立法,享受言论自由、信息对称、话语对等的权利,不同利益关系、不同意见可以面对面交锋诘难,使立法机关能更加全面地了解真实情况。

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立法听证会,如果没有利益相对人论辩,没有相对观点交锋的,那就实际上类同于贴上新标签的座谈会、论证会。反过来说,如果一个法案,其立法信息、利益冲突的权衡通过座谈会、论证会等传统民主方式已经能够基本满足,再举行听证会已不大可能形成不同意见的交锋和论辩,那就不见得非要搞听证会不可。相比之下,听证会即便是以很贫民化的形式举行,其所动员和耗费的立法资源还是会比座谈会、动员会大得多。

综观我国各地立法听证的实践经验,其成功之处大凡都有突出其论辩性的特点。之所以将论辩性作为立法听证会区别于立法座谈会、论证会的一个突出特点,或者说,使之成为我国立法听证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基于它自身所固有的优势和所应承载的立法民主的任务所决定的。

首先,利益相对人的论辩能够更加全面展示各方的意见。立法听证会是不同的群体、阶层、集团表达诉求、理性争辩的过程,它为不同群体就各自的利益展开对话提供了一个规范化平台。立法听证主要是就立法过程中出现的具体的、对利益关系人有利益冲突或争论的有关问题进行陈述与辩论。有了这一论辩程序,就可以保障不同利益关系人通过面对面的诘问和答辩,充分表达不同意见。如果在立法过程中遇到不同利益群体间的利益冲突,缺乏一定程度的相对观点的有序对抗,就没有各种不同意见的充分展开,民意伸张渠道就难以畅通。

其次,利益相对人的论辩能够更加充分暴露法规草案的矛盾,为听证机构在立法过程中寻求利益权衡的打下了坚实基础。立法就是一个利益博弈的过程,博弈的结果,应该是最公平、最权威、最理性、最能代表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的。论辩过程就是形成真实、客观意见的过程,且往往是形成基本倾向或激发出权衡智慧从而升华到更高层次的理性整合的过程,从而避免了其他听取意见方式的或然性、倾向性、片面性和非客观性。利益关系人在立法听证会上,主要是通过陈述意见、观点交锋、相互诘问等来表达利益诉求,对立法施加影响。立法听证的价值定位在于强化利益博弈功能,弱化听取意见功能。所谓的真理越辩越明,就是这个道理。如果听证议题难以引致相对观点的交锋,听证会无疑就会开成座谈会。如果立法者难以听到客观真实的意见,也就难以辨别真伪和是非曲直。可以说,立法听证的核心和灵魂就是论辩。没有相对方的诘问和答辩,就难以充分暴露法案的缺陷,所谓通过利益的搏弈以实现利益权衡也就成为一句空话。一旦抽掉了立法听证制度的论辩性这个灵魂,它就与座谈会、论证会相去不远,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何必劳民伤财呢!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座谈会、论证会是我国各级人大常委会在长期立法实践中,坚持党一贯倡导的群众路线,根据“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集中起来,坚持下去”的工作方针,创造和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征求对法案意见的传统做法,对于保证立法质量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是我们宝贵的执政资源和民主资源。座谈会、论证会的参会人员能够比较充分地不拘形式地发表意见,可与立法者进行交互式的讨论,易于形成共识。立法听证会、座谈会、论证会都是立法活动发扬民主的重要形式,虽然座谈会、论证会在程序上的规范性、公开性、公众性,特别是论辩性不如听证会,但其互动性强,形式及程序较为灵活,议题范围广泛,简便易行,尤其是运作成本低等优势,是立法听证会所不能替代的,也是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实际的。也就是说,从广泛征求意见的角度看,这些座谈会、论证会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西方国家议会的立法听证会的作用。座谈会、论证会和听证会是互为补充的关系,如果把立法听证强调到不适当的高度,并以此来取代座谈会、论证会,或者为了赶时髦,标新立异,只是简单地将座谈会、论证会改称为听证会,这样的听证会就不是社会公众期待的听证会,也难以达到广泛深入听证各方面意见的目的。

三、提高立法听证的论辩度是提高听证质量的关键

既然论辩性是我国立法听证的灵魂,那么,开好立法听证会的关键就是要在“辩”上下功夫,提高听证的论辩度。听证选题、陈述人的遴选、旁听人的数量及其代表面的确定、听证程序的制定,主持的公正与艺术等等,都得从有利于论辩以角度来考量,服从于论辩,服务于论辩。对这一问题,我们也有一个认识过程。结合重庆市的几次立法听证,我们认为以下四点应予注意。

1、听证选题要有可辩性。听证选题能切中法案中涉及的各方矛盾的焦点,特别是要锁定公众方陈述人关注的热点,有争议的可能和价值,也就是说,要具有可辩性,这是立法听证论辩的基础。为此,立法听证一般应在立法调研、公开征求意见、立法座谈会、论证会以后,甚至可以安排在人大常委会一审之后,因为,只有在这样广泛地听取民意的基础上才能比较正确地判断哪是最适宜的听证选题。《重庆市物业管理条例》是委托一家律师事务所起草的。市民对此非常关注,加上这种起草方式当时还比较新鲜,各种媒体的介入,使之一度成为社会的热点。通过一系列的公开化、民主化立法程序,立法机关对这一法规案涉及的几个矛盾焦点已了然于心,听证议题很自然地浮出水面。

《重庆市物业管理条例》的听证议题有四个:

(1)业主会议与业主委员会关系。一是首次业主会议的启动程序。即是由业主按法定程序组织召开业主会议,还是由物业管理企业组织召开业主会议,或者由部分业主申请、房管部门指导召开业主会议。二是业主会议与业主委员会在签定、变更物业管理合同,确定收费标准,选聘、解聘物业管理企业和使用物业维修基金等方面的职责划分。

(2)物业管理区域内的安全责任划分。一是物业管理企业的治安责任是承担一般普通注意义务还是最大谨慎注意义务;二是物业管理企业的治安责任是统一规定还是与物业管理服务费中的保安费标准一致;三是物业管理企业的治安责任由法规规定还是物业管理合同约定;四是物业管理企业的一般治安责任由法规统一规定,人身财产的特殊保障由物业管理服务合同约定。

(3)物业维修基金的征收、使用、管理。一是物业维修基金缴纳主体:开发商、业主或由开发商和业主分别按一定比例承担;二是物业维修基金管理机构:物业管理企业、物业管理协会、业主委员会、房管部门或专门机构;

(4)普通(经济)型住宅物业管理服务费标准的确定。一是政府物价部门审批定价;二是前期物业管理服务费由政府物价部门审批定价,后期由业主委员会与物业管理企业在政府指导价范围内协商确定。

《重庆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的听证是在重庆市人大常委会一审以后进行的,各方争议的焦点已充分凸显,听证议题的可辩性选择也较易敲定。

《重庆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议题也有四个:

(1)暂停乱涂画、乱张贴者公开的电话号码使用功能;

(2)禁止在主干道占道经营的可行性;

(3)主城区户外广告的设置是由市还是所在区审批;

(4)灯饰工程建设及运行成本的分摊机制。

2004年,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重庆市土地房屋权属登记条例》。该条例关系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尤其是2004年3月修宪,实现了“人权入宪”,完善了私产宪法保护,广大市民维护私人物权的意识和要求大大增强,对土地房屋权属登记的立法期望很高。为满足人民群众参予立法的热切愿望,我们审时度势,在该条例的起草阶段即举行了立法听证。

《重庆市土地房屋权属登记条例》的听证议题选了三个:

(1)房地登记是否合一,两证是否合一;

(2)登记程序的设置是否合理、简洁;

(3)房地产登记应记载的内容是否恰当。

这三次立法听证,议题的可辩性都比较强,基本上达到了预想的效果。

2、双方陈述人及其在旁听人中的支持者的人数对等。立法听证中,诘辩的主体一般是利益关系人的相对方,双方陈述人地位的对等性是论辩双方的利益博弈均等的基础,而人数的对等又是保持这种对等性的基础的基础。这里所说的人数对等,首先是双方陈述人的人数要对等,同时,如果不可能让所有愿意参加旁听的报名者都成为旁听人的话,那么在旁听人的遴选上应尽量避免一边倒倾向,而应使支持双方陈述人意见的旁听人大致保持人数上的对等。听取正反两方面的意见,特别是兼听不同乃至反对的意见,是立法听证应有之义。由于法规稿往往出自政府起草部门,起草机构及起草人总是着意凸显立法听证的征集民意性质或民意调查倾向,遴选陈述人时在双方人数对比上作一些处理,就很容易达到赞成意见占优势的效果。因此,要在立法听证中建立一种意见表达对等机制,来体现实质上公平、公正和正义,就应当按照利害关系人或者不同观点的各方人数基本相等的原则确定陈述人及支持其意见的旁听人的人数。我们在《重庆市物业管理条例》听证中,就从物业企业方和业主方各选定了12名陈述人。在物业企业方陈述人中,主要有物业服务企业负责人,还有房屋行政管理部门、物业管理协会、《重庆物业管理》杂志的负责人;业主方陈述人主要是业主委员会负责人、专职工作人员和业主及律师。

3、陈述人的陈述能力要对等。听证陈述人的选定,尤其是听证陈述人的论辩能力,对听证结果具有重要影响。如果说,双方陈述人人数对等因有客观的数量标准,尚比较容易做到,那么,要把握好双方陈述人陈述能力的对等就很有难度了。但难度大并非不可能,问题是要有公开、公正、规范的遴选程序,准备工作上要下功夫。如果没有公正的听证陈述人选择机制,被部门利益倾向或听证机构的主观期望等因素所左右,就难以确保与立法事项有利害关系的人员(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代表被选定为陈述人参与听证会,听证的公正性、广泛性和代表性就必然难以实现。这是因为,听证陈述人一般是由听证工作机构依照报名申请先后顺序确定,难免会给听证陈述人的选择留下过多的自由操作空间。一是强势组织由于占有天时地利人和,掌握着更多的资源和表达渠道,甚至同某些行政部门有着千丝万缕的利益联系,更容易向立法者施加影响,而且他们使其利益法律化的愿望很强烈,法规起草伊始,一些部门、行业、集团等强势组织的影响力一般就已强力触及,因而抢先甚至优先报名简直太容易了;二是公众方或反对方由于信息不对称,往往个体利益分散,难以形成利益共同体,缺乏组织动员资源,报名上慢半拍甚至失去机会是常有的事。尤其是,某项立法涉及整个群体的利益可能很大,但对单个个体来说利益可能不大,其参与立法听证的相对成本可能远远大于个体收益,因而表达其利益的愿望可能并不强烈,而且其表达的条件、能力均处于劣势,因而难以选定真正能够代表弱势方利益、全面准确陈述意见的高素质人选。其结果,就很可能使反对意见成了听证中弱势群体,在听证中处于劣势,弱势者更弱,强势者更强;三是由于听证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主观上总是期望在立法过程中反对性意见少一点,立法过程顺利一点,可能会无意识地对提出反对意见且论辩力强的人产生排斥心理,从而可能影响陈述人的正确选择。因此,我们既要追求形式上的平等,考虑陈述人的广泛性、代表性,更重要的是要体现实质上的公平和正义,要注意实现陈述能力的对等。在陈述人确定程序上,不能仅由听证机构进行“遴选”,要从选择机制上确保那些特别支持和特别反对某立法议案的人最积极参加。我们采取的方式是,听证前1个月在媒体公告听证议题,征集听证陈述人;陈述人报名时表明自己对相关议题的观点,经审查双方不同观点后,引导陈述人双方充分协商,从100报名者中各自确定12人,基本实现了人员结构的合理性,也体现出陈述人选择上的公开,避免了选择上的主观性和随意性。

4、陈述人的陈述机会要对等。陈述机会的对等主要体现在听证程序的对等上,即陈述时间相等、陈述顺序对等,以保证利益相对人充分表达己见的机会,防止听证机构从程序上操控听证过程,以使听证结果有利于某一方面。主持人要善于引导当事人进行辩论,善于控制节奏、把住大局,把立法听证会引向深入。听证主持人一般只从《听证规则》规定的程序上掌握听证进程,听证人原则上不向陈述人提问。《重庆市物业管理条例》的听证中,物业企业方和业主方的各12名陈述人,每3人为1组,每组负责1个议题的陈述发言。每组的陈述人自行确定第一陈述人、第二陈述人和第三陈述人,第一陈述人做主题发言,时间10分钟,第二、三陈述人做补充发言或辩论性发言,每人发言5分钟。双方3名陈述人分别依次交叉发言。陈述结束后,主持人从律师、专家、政府主管部门和社会组织代表中各指定1人发言,每人发言5分钟。通过公开听证的压力,形成了物业企业方与业主方“高手过招”的格局,收到了良好的论辩效果。

--------------------------------------------------------------------------------

[1]西方各国议会的立法范围各异。在一些议会享有最高权力机关地位的国家(如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议会有权制定修改任何法律。但是有些国家议会的立法范围是有限的。如法国现行宪法规定,对于国防总的组织体制、地方单位的行政管理、劳动权等方面的内容,议会只能确定一般原则,其具体细则和实施措施则由政府通过行政命令制定。但可就具体事项立法这一点大致相同。参见唐晓等著:<<当代西方政治制度>>,世界知识出版社96版,第146页。

[2]特里·夏沃于1990年突发心脏病,并因脑部缺氧造成永久性损害而成为永久植物人。过去15年来,她一直依靠进食管提供营养。7年前,夏沃的丈夫迈克尔·夏沃向佛罗里达州法院提出诉讼,要求停止给其妻子进食,理由是她不愿意这样毫无意义地“活”下去。但特里·夏沃的父母坚决反对,称她不时显示出有意识的迹象,她的身体仍然有恢复的希望。从此,双方开始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官司。在这场官司中,根据法院的裁决,特里·夏沃的进食管曾先后2次被拔除,而两次重新插上。第一涉次由法院判决拔除后,2003年10月州议会紧急通过的法令即“特里法案”,准许州长在特定情况下干预法院判决,夏沃再次被接上进食管。2004年9月法院以“特里法案”违背行政、司法和立法“三权分立”原则,对宪法构成违反。2005年3月18日,根据佛罗里达州主持这讼的法官的最新裁决,特里·夏沃的进食管再次被拔除。由共和党控制的国会对这场官司进行了干预,并于2005年3月破天荒地紧急通过一项特别法案,随后由布什总统在21日签署后成为法律,授权联邦法院对此案进行审理。但最近几项民意调查显示,多数美国人认为,国会和布什的做法侵犯了地方权限,有违宪法。

[3]2003年10月17日,美国国会参众两院以压倒性多数通过了总统布什提出的一项拨款法案,批准拨款840多亿美元作为下一年度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军事和重建开支。布什9月上旬要求国会单独为10月1日开始的2004财政年度拨款870亿美元,用于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军事和重建行动。国会两院全额批准了用于两地军事行动的660亿美元拨款,但都将203亿美元的重建拨款部分砍掉了近20亿美元。众议院以303票对125票通过了这项法案,参议院则以87票对12票通过。但是,在是否把部分重建援助资金转为贷款的问题上,参众两院意见不一。在拨款法案付诸表决前,参议院16日晚以51票对47票通过了由两党议员共同提出的一项修正案,将伊拉克重建援助中的100亿美元转为贷款。修正案规定,如果法国、俄罗斯和沙特阿拉伯等债权国同意免除萨达姆政权所欠的1300亿美元债务,这100亿美元贷款也将转为援助资金。但是,众议院否决了将部分援助转为贷款的修正案。20031019

[4]1998年10月8日,美国众议院以二百五十八票对一百七十六票通过了司法委员会提出的对克林顿的弹劾调查决议案,弹劾程序进入了不可逆阶段。克林顿由于拉链门不紧,总统职位将不保。众院司法委员会即将举行听证会,正式对克林顿展开弹劾调查。选举前通过的决议案规定,调查既不限定时间,也不限制范围。但选举结果显示,多数选民反对弹劾克林顿。参见马世琨、张亮:<<以政绩取胜--美国中期选举初析>>,载<<人民日报>>1998.11.05。

[5]2004年6月美国中情局完成了有关伊拉克战争前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调查的情况报告,并递交给美国会参院。这份递交给参院情报委员会的报告主要是检讨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情报问题。参院情报委员会亦将开闭门会讨论这份报告。2004-06-15

[6]参见CarolHardyVincentRichardSachs著张颖译:<<美国众议院听证:准备和行动的指导>>来源:

[7]参见杜钢建:<<议会立法听证程序比较>>。又,参见马玉祥:<<美国和日本的听证制度>>,<<人大研究>>2004年7期。证人或公述人无正当理由而不出席听证会或拒绝提供要求证词或做虚伪陈述的,国会有权采取强制措施,并予以处罚,如果有人不愿接受邀请,委员会可以通过传票传唤证人出庭作证(众议院规则第11条,第2(m)款)。参见CarolHardyVincent、RichardSachs著、张颖译:<<美国众议院听证:准备和行动的指导》。

[8]伊拉克武器核查首席官员戴维·凯当接到了美国参议院的听证通知、自己又不愿替布什政府“隐瞒”。他只有选择辞职。辞职是让他可以在参院听证会上讲真话的最好办法。朱锋:<<布什被重新拉进伊拉克武器“情报门”>>,来源:人民网评论。

听取别人意见的重要性篇5

在小学数学小组活动中,让学生掌握合作规则,学会倾听,学会讨论,学会表达与交流意见,学会组织和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技能与方法,要坚持不懈地引导学生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并形成必要的合作学习技能。下面浅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熟练掌握合作规则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小组合作也不例外。一般情况下的小组讨论,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未等其他学生发言,就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这样一来,那些学困生相当于走了个形式,没有经过大脑思考便得到了现成的答案,结果,好的更好,差的更差。这时就需要教师事先作好安排,讲清合作规则,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合作技能:包括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在小组中如何开展讨论,如何表达自己的见解,如何纠正他人的错误,如何汲取他人的长处,如何归纳众人的意见等。

因此,可在小组合作前这样规定: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把想法记下来,再由小组长安排,各个成员各自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形成集体的意见后由记录员将其整理出来。这样,每个人都有了思考的机会和时间。

二、在合作中学会倾听

在开始合作时,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具有个人心理优势,一节课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过短,对于自己的发言比较认真,不容易接纳别人的意见,而对于同学的发言,却不重视。为此,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学会三听:一是认真听每位同学的发言,眼睛看着对方,要听完整,认真思辨,不插嘴;二是要听别人的发言要点,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三是听后须作思考,并做出判断,提出自己的见解,提高学生反思、评价的能力。在这样要求下训练,引导学生学会反复琢磨、体会,善于倾听同学意见,不随意打断别人发言,提供学生发表不同见解的空间,以达到相互启迪、帮助的功效,学生不但养成了专心听的习惯,调动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尊重的品质,能体会他人的情感,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

三、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

语言表达是人与人交往的基础,也是自己实际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教师重点要对不会表达的学生有意识进行示范指导,而全班汇报展示成果时,让更多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让别人听懂你的见解,不光是优生要会表达、善表达,那些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学生也要学会表达,整体提高学生的表达技能。为此,教师要深入到小组中,调动这些学生的参与欲望,培养他们敢说的勇气,把一些基础较差、思维能力弱、不善言谈的学生也有表现自我和获得成功的机会。

因此,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提供机会让学生多表达自己的观点,给学生的讨论提供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敢说、会说,培养学生善于倾听、思考、判断、选择和补充别人意见的好习惯,一旦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指点,使学生逐渐学会用语言准确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四、在合作中学会讨论

讨论交流是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关键。每个成员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后,意见不统一、理解不一致时,这就需要通过讨论、争辩,达成共识,解决问题。教师指导时,按一定的步骤和方法进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逐步学会讨论交流问题的技能。合作学习中,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通过共同讨论、相互启发,从而达到合作的目的。学生讨论问题后,各组由一人汇报自学或独立思考的内容,其他成员必须认真听,并且有自己的补充和见解。最后,还应将各自遇到的问题提供给全组成员讨论,对达成共识和未能解决的问题分别归纳整理,得出正确的结论。通过这样的讨论,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判断和表达能力。

五、在合作中学会组织

听、说技能是合作学习的基本技能,组织技能就是合作学习的重要技能。组织技能是听、说技能和独立思考的前提。合作讨论的成败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小组内的组织者,具体做法是:指导组织者进行组内分工、归纳组内意见、帮助别人评价等,另外,为了体现小组内的主体性,可定期培训、及时更换组织者。通过训练不但提高了合作学习的效率,而且为学生今后立足于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六、在合作中学会评价

听取别人意见的重要性篇6

听取意见是一种气度,它不是高天辽阔无际,却如大海容纳百川。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气度,我们才会集思广益,从善如流。

不是吗?相信自己不意味固执己见;听取意见也不代表亦步亦趋。

唐太宗自由治理国家的雄才大略,他不怀疑自己的才能,但同时也接纳了魏征的“十思”,而不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

齐王也有管四方,理朝政的能耐,他也不会怀疑自己的才能,但他同时也接受了邹忌的“纳谏”,而使“燕、赵、韩、魏皆朝于齐”。

谁都不会轻易怀疑自己,可谁又能像前人那样善于纳谏,听取别人的意见呢?总以为“相信自己”和“听取别人的意见”势不两立,总以为自己无所不能,或总以为别人无往而不胜,何必呢?我们为什么不能在相信自己,满怀自信的同时打开那一个个布满友爱之心的劝烟箱呢?

相信自己,相信未来,相信明天大地飞歌,相信未来有我们开拓。

相信别人,尊重别人,相信别人为你着想,尊重别人理想的选择。

是的,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总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它们如同玫瑰,刺痛了你我的手,但是,心灵的创伤要靠我们自己修补,手上的伤口还得让别人为我们包扎。我们相信自己会战胜困难,但我们从不否定他人的帮助,没有谁能独自生活而没有他人的帮助。

所以,不要固执,偏激,不要一味按自己的意愿行事。有时别人的劝言犹如良药,虽然苦,却能根治你的病痛。也有时,别人的劝言犹如毒药,它的外表也许是鲜美的,但却能要了你的命。所以,我们让需相信自己,有选择地,理性地,明智地对待别人的意见。好的,拿过来就是;不好的,任它去吧,春风吹了又吹,花儿开了又谢,我们管得了那么多吗?

相信自己,你做到了吗?

听取别人意见的重要性篇7

为什么我们该相信自己?因为在这世上,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你该相信自己。那为什么你会是这世上独一无二的呢?因为你所做的事,别人不一定做得来;而且,你之所以为你,必定有些相当特殊的地方——我们姑且称之为特质吧!——而这些特质又是别人无法模仿的。

既然别人无法模仿你,也不一定做得来你能做得了的事,试想,他们怎么能给你更好的意见?他们又怎能取代你的位置,来替你做些什么呢?所以,这时你不相信自己,又有谁可以相信?

况且,每个来到这个世上的人,都是上帝赐给人类的恩宠,上帝造人时即已赋予每个人与众不同的特质,所以每个人都会以独特的方式来与他人互动、进而感动别人。要是你不相信的话,不妨想想:有谁的基因会和你完全相同?有谁的个性会和你一毫不差?

基于这种种重要的理由,我们相信:你有权活在这世上,而你存在这世上的目的,是别人无法取代的。

不过,有时候别人(或者整个大环境)会怀疑我们的价值,所谓三人成虎,久而久之,连我们都会对自己的重要性感到怀疑。请你千万千万不要让这类事情发生在你身上,否则你会一辈子都无法抬起头来。

记住!你有权力去相信自己,所以,请放心大胆的去吧!假如因为某些理由让你无法相信自我的话,没关系,由我来做开路先锋,我郑重的声明:我百分之百相信你。请你时时刻刻将我这句话放在心里,直到你能相信自己为止。

相信自己是一种信念,它不是繁花如梦似锦,却如青松雪压不倒。正因为有了这样的信念,我们才会坚持到底,自信永远。

听取意见是一种气度,它不是高天辽阔无际,却如大海容纳百川。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气度,我们才会集思广益,从善如流。

不是吗?相信自己不意味固执己见;听取意见也不代表亦步亦趋。

唐太宗自由治理国家的雄才大略,他不怀疑自己的才能,但同时也接纳了魏征的“十思”,而不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

齐王也有管四方,理朝政的能耐,他也不会怀疑自己的才能,但他同时也接受了邹忌的“纳谏”,而使“燕、赵、韩、魏皆朝于齐”。

谁都不会轻易怀疑自己,可谁又能像前人那样善于纳谏,听取别人的意见呢?总以为“相信自己”和“听取别人的意见”势不两立,总以为自己无所不能,或总以为别人无往而不胜,何必呢?我们为什么不能在相信自己,满怀自信的同时打开那一个个布满友爱之心的劝烟箱呢?

相信自己,相信未来,相信明天大地飞歌,相信未来有我们开拓。

相信别人,尊重别人,相信别人为你着想,尊重别人理想的选择。

是的,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总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它们如同玫瑰,刺痛了你我的手,但是,心灵的创伤要*我们自己修补,手上的伤口还得让别人为我们包扎。我们相信自己会战胜困难,但我们从不否定他人的帮助,没有谁能独自生活而没有他人的帮助。

所以,不要固执,偏激,不要一味按自己的意愿行事。有时别人的劝言犹如良药,虽然苦,却能根治你的病痛。也有时,别人的劝言犹如毒药,它的外表也许是鲜美的,但却能要了你的命。所以,我们让需相信自己,有选择地,理性地,明智地对待别人的意见。好的,拿过来就是;不好的,任它去吧,春风吹了又吹,花儿开了又谢,我们管得了那么多吗?

相信自己,你做到了吗?

听取别人意见的重要性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

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应如何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呢?

1.精心选择讨论内容

讨论的价值在于通过讨论实现学生间的优势互补,让学生有机会对事实作清晰、准确地表达。有效组织课堂讨论的关键在于设计好讨论的内容。讨论内容既要针对教学目标,又要突出讨论特点,应具有启发性、思考性、探索性和开放性,能够使学生的思维和讨论活动不断处于最佳状态。

(1)讨论内容必须是学生感兴趣的

(2)讨论的内容应围绕教学的重点和关键

(3)讨论的内容要有探索性和开放性

2.准确把握讨论的时机

讨论的时机教师要把握好,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需要讨论,因为讨论不能代替独立思考。讨论源于教学的需要,一般来讲,在下面几种情况下可以组织学生讨论:

(1)在学生提出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时组织讨论

(2)在学生独立思考出F困难时组织讨论

(3)在学生的意见分岐较大时组织讨论

(4)在揭示规律性知识时组织讨论

(5)在选择解题策略时组织讨论

(6)在解答开放性问题时组织讨论

3.小组合作讨论的技能

为了使课堂讨论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师应注意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小组合作讨论的技能:

3.1 给充足的数学独立思考时间。小组谈论是以独立思考为基础的,是在独立思考基础上再加上每个人的互动合作能力。在数学课堂上,给予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时间很重要,教师必须学会耐心等待,等待的时候,表面即使"死一般的寂静",我们也一定要相信那是黎明前的黑暗,火山爆发之前的蓄势。没有数学思维,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数学思考贯穿于整个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数学教师应该使学生能够认识并掌握数学思考的基本方法。"数学思考"应当理解为一种数学素养,它包括两个方面:思考数学与进行数学思考。数学活动不仅仅是一般的活动,而应该让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化"的过程。"数学化"是指学生从自己的数学现实出发,经过自己的思考及与他人的交流,得出有关数学结论的过程。关于数学课上要有数学思考,有学生的思维活动,就是我们现在经常提到的数学课要有"数学味",也就是在数学活动中要有数学思考的含量。

3.2 听的技能。互动合作能力从根本上说就是一种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主要表现在倾听和表达的技巧上。我们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教师要十分敏感地去倾听学生,不仅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且要以慎重的、礼貌的、倾听的姿态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学生之间也要学会倾听,先学会倾听老师的言语和小组内同学的发言,再学会倾听教室里任何一个角落的任何一个同学的发言,只有在“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倾听的时候,每个人都要讲究方式与技巧,主要包括尊重、专注、容忍、理解。尊重就是把别人看作是与自己一样平等的、有人的尊严的人;专注就是不分心,保持与对方正面的、稳定的目光接触;容忍就是"我不能同意你讲的每一句话,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理解就是站到说话者位置上来体验对方的立场、处境和想法。具体做法是:(1)培养学生专心倾听别人说话的习惯。教师训练学生听人发言要专心,别人发言时不随便插嘴打断。有不同意见,要耐心听别人说完后再提出。(2)培养学生努力听懂别人的发言,边听边想,记住要点,并考虑他说的话是否符合实际,有没有道理。(3)培养学生听后能作出思考,也就是对别人所说的话作出判断,在倾听别人意见的基础上反思自己的观点。要学会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体会别人的看法和感受。

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一个集思广益,博采众长的过程。聆听别人的交流才能从中发现、发散、创新乃至创造。实际教学中,往往只重视说,而忽视听与记,以至于让学生重复一下别人的想法也做不到。因此充分发挥小组这个阵地,强化学生倾听方法。经过这样明确训练后,学生必定会提高注意力,久而久之,就会养成一种习惯。

3.3 说的技能。当每个人都学会倾听之后,对表达的要求也就更高了。表达是要把自己内在的想法真实、清晰地展现出来,使别人得以理解。不是要求句句说得正确,而是所说的与所想的要一致。教师要培养学生敢于说的勇气,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小组讨论时,要有次序地发言,声音要轻,不影响其他小组学习。要训练学生说完整话,说话时要条理清楚,有逻辑性。

上一篇:网络监督交易管理办法范文 下一篇:高标准农田建设自查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