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财务与会计的关系范文

时间:2024-03-06 11:29:33

论财务与会计的关系

论财务与会计的关系篇1

关键词:管理会计 财务会计 融合

引言

一直以来,“财务会计对外,管理会计对内”传统观念长期以来制约着会计人员的思维,这样不仅不利于会计职能作用的发挥,而且也阻碍了会计理论的发展。其实,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虽然同时并列为相对独立的会计系统,但企业会计本身就是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结合,两者的理论基础具有同源性,共同服务于现代企业会计总体要求。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和控制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相互补充,相互配合,共同提供决策者所需要的会计信息。因此,在现代知识经济条件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是可以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他们具有融合的基础和必要。

1管理会计是财务会计的延伸与发展

1.1管理会计的职能与任务是财务会计职能与任务的延伸与发展

管理会计成为与财务会计并列的独立领域经历了一个在传统会计内部孕育、积累、分化和逐步形成的漫长过程。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所有权、经营权相分离,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为加强其内部管理,提高市场竞争力而运用专门的管理会计办法,即以财务会计为基础进行预算分析,编制企业的全面预算与责任预算,确定各方面的主要目标,建立责任中心,并对其进行控制、调节、分析、考核和评价,以达到预期的目的。这在理论上就属于管理会计的职能,它是由企业的财务会计来执行的。

1.2管理会计的内容是企业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对财务会计工作内容的深化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因此,预测经济前景,进行投资决策,建立责任中心,完善经济责任制,并对其进行核算、调控、分析、考核和评价等管理手段显得愈来愈重要。因此人们把实际工作经验归纳为诸如成本习性与量本利分析、变动成本计算、预测分析、产品生产决策的专门方法,投资决策与分析的专门方法,责任会计、成本控制等内容,这些实际工作经验予以科学的、系统的总结,就形成了管理会计的内容,它丰富了会计科学的内容,扩展了会计的职能,使会计在经济管理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所以,管理会计是企业财务会计的延伸与发展。

2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的基础

2.1内外部信息使用者在信息要求上趋于一致

会计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管理的要求而产生、发展并不断完善起来的,它不仅仅是管理经济的一个工具,会计本身是有管理职能的,是人们从事管理的一种活动。企业内部经营管理者为了更好地进行战略决策,也必须同时了解企业的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这样一来,内外部信息使用者在信息要求上便趋于一致,管理会计的重要性将显得更为突出,有可能形成自身独特的强大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更好地为企业内外部信息使用者服务,从而推动会计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2.2会计终极目标的一致性

传统的观点认为:财务会计工作最终是编制出对外的财务报表,而管理会计的任务则是要帮助改进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达到创造价值的目的。然而,事实上,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力资本、智力资本的管理和创新成为企业管理核心内容。而智力资本的主要价值几乎都在会计报表之外。这就需要管理人员在决策过程中由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共同提供信息。

现代会计一方面要着重体现财务会计为各产权主体(包括所有者、债权人、经营者、政府管理当局)提供有利于其决策的会计信息,另一方面则应突出管理会计所体现的法人所有权的管理职能,通过强化内部管理来维护各产权主体的收益权、分配权等财产权利。二者统一服务于现代企业管理的总体要求,共同实现“维护各利益相关者权益、提高效益”这一会计的终极目标。

3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是一种必然趋势

正是由于传统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在研究对象与目的、特征以及反映的内容上是基本一致的,他们具有会计总目标一致,原始资料同源,会计信息同质的特点,因此,它们也就有了相互融合的基础。虽然两者之间仍存在着一些差异,但两者的融合,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是有益的。

首先,在理论上,财务会计的对象主要体现在资金运动,即物质核算方面,管理会计的对象主要体现在价值差量、信息管理方面,若把运动和信息能很好地结合起来,就可以从动态和静态的总体角度来把握企业的管理。财务会计主要从事核算工作,其特点是严谨,原则性和政策性很强,工作领域相对固定,而管理会计则要灵活得多,二者的融合,就可以将会计工作从有限的空间向无限的服务领域扩展,不仅拓宽了会计从业人员的工作视野,也将会计理念带入更广阔的管理天地。这样就为会计体系的发展提供更多更优质的资源和素材,从而推动会计理论研究体系的可持续发展。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各种理论的相互联系,财务会计的改革,要充分考虑管理会计的要求,保证会计信息共享的最大化;管理会计的发展,要遵循财务会计的准则和制度的约束,这样有利于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论财务与会计的关系篇2

关键词: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会计准则;关系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1-0-01

2012年,财政部先后了《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以下简称财务规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以下简称会计准则),并于2012年4月1日和2013年1月1日起施行。这些制度的实施对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大有裨益。本文通过对财务规则与会计准则两者之间关系的分析,以加深认识和理解,为执行好这些制度提供帮助。

一、财务规则与会计准则之间的联系

首先、财务规则和会计准则是有相同法律效力的部门规章。2012年2月7日,财政部第68号财政部令,公布修订后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自2012年4月1日起施行。2012年12月6日,财政部第72号财政部令,公布修订后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和会计准则均是由财政部以部门令公布实施的部门规章,因此它们在法律上具有同等效力。两者是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定的,其内容体现着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对事业单位财务活动的基本要求,它们既是国家对事业单位进行财务管理,制定事业单位财务制度以及事业单位制定内部财务管理办法的基本依据,也是所有事业单位从事财务活动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财务规则和会计准则的公布实施为事业单位财务制度建设,为事业单位依法理财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财务规则和会计准则有相同的适用范围。财务规则第二条与会计准则第二条规定,规则(准则)适用各级各类事业单位,这说明财务规则与会计准则适用的范围是相同的。目前,我国的事业单位分布于十多个行业,事业单位性质又可以分为许多种,由于行业、性质等方面的差异,原有的财务制度曾对各级各类事业单位区别对待,引起了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与报表体系等方面的诸多不同,造成了有关部门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困难。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实行统一的管理制度既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现实需要,也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趋势,新财务规则和会计准则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

第三、财务规则和会计准则同为事业单位财务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事业单位财务制度体系包括财务规则、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事业单位财务内部制约制度等。财务规则与会计准则是事业单位财务制度体系的两项重要制度,是事业单位财务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国家财政部门制定并实施一套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为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与监督,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的整体提高提供了制度依据。

二、财务规则与会计准则之间的区别

首先,财务规则和会计准则调整的对象不同。财务规则第一条明确提出,为了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的财务行为,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和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保障事业单位健康发展制定本规则。据此可以看出,财务规则针对的是事业财务管理,调整的是财务管理行为;会计准则第一条则提出,为了规范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保证会计信息质量,促进公益事业健康发展制定本准则。由此可见,会计准则针对的是事业单位会计工作质量,调整的是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行为。

其次,财务规则与会计准则在财务管理制度体系中的层级不同。财务规则是财务制度中顶层的制度设计,是财务管理方面的政策性设定;而会计准则则是中层的制度设计,是会计方面的方法性的设定。例如:财务规则第四十条对固定资产的表述为固定资产是指使用期限超过一年,单位价值在1000元以上(其中: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1500元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墓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此条对固定资产的价值标准做出了明确规定,是一种政策性的规定。会计准则第二十一条对固定资产的表述是固定资产是指事业单位持有的使用期限超过1年(不含1年),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包括房屋及构筑物、专用设备、通用设备等。此条对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方法做出了规定。

第三,财务规则和会计准则在内容上涵盖的范围不同。财务和会计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尽管两者都与资金的运行有很大关系,但范畴是不同的,因此,也引起财务规则和会计准则在内容范围上的不同。财务规则涵盖了财务活动的所有方面包括:单位预算管理、收入管理、支出管理、结转和结余管理、专用基金管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事业单位清算、财务报告和财务分析、财务监督等活动。而会计准则则仅涵盖了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支出或者费用几个方面。财务活动包含会计核算,会计核算仅仅是财务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第四,财务规则和会计准则对财务事项的处理不同。财务规则是对财务事项的规定和要求。例如:第十六条事业单位应当将各项收入全部纳入单位预算,统一核算,统一管理。会计准则则是对经济业务事项的确认和计量。如会计准则第三十四条、事业单位的收入一般应当在收到款项时予以确认,并按照实际收到的金额进行计量。

第五,财务规则和会计准则侧重点不同。财务规则和会计准则均有涉及资产、负债、收入、支出等内容的章节,但两者的表述不同,条款内容也不相同。例如:财务规则第七章为资产管理、第八章负债管理、第三章收入管理、第四章支出管理;会计准则第三章为资产、第四章负债、第六章收入、第七章支出或费用。财务规则侧重于管理,会计准则侧重于规范。

总之,作为财务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 财务规则和会计准则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两者既制约又补充,组成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体系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论财务与会计的关系篇3

关键词:财务会计 理论框架 构建

财务会计理论框架是构建会计理论体系和指导会计实践的基础。财务会计理论框架的问题长期以来是国内外会计学者研究的课题,学者们提出了各种理论框架的设想。而由于财务会计理论框架的构成要素过多过细,相互关系纷繁复杂,要素关系层次难以分清。所以,构建一个与现代会计发展水平相一致的、结构严谨的财务会计理论框架是非常必要的。

FASB将财务会计理论框架定义为:财务会计理论结构是由互相关联的目标和基本理论所组成的逻辑一致的体系,这些目标和基本理论可用来引导首尾一致的准则,并对财务会计和报告的性质、作用和局限性作出规定。财务会计理论框架是一个章程,是一套目标和基本理论相互关联的有内在逻辑性的关系。

一、财务会计理论框架的基本要素

会计理论要素和逻辑关系的构造体系都包含在财务会计理论框架之内,它是由财务会计基础理论、财务会计应用理论和财务会计环境理论相互结合、有机构成的一个理论系统。财务会计基础理论包括会计目标、会计原则、会计假设、会计方法、会计要素、会计检验等理论,是构成财务会计理论的基本要素;财务会计应用理论是将财务会计基础理论应用于会计实践、指导会计实践的理论,包括财务会计管理体制、会计政策、会计基本准则等理论;财务会计环境理论,主要探讨对理论产生影响作用的外部条件,包括企业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

二、以财务会计目标为逻辑起点逻辑起点

是构建一套理论体系的出发点,认清财务会计理论框架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对构建我国财务会计理论框架具有决定性作用,而且,逻辑起点联系和贯穿整个财务会计理论框架,应该尽量明确和单一,以期可以更好的指导整个理论框架的构建以及利于准则的指导与选择。目前,我国财务会计理论框架应以财务会计目标作为逻辑起点。因为财务会计目标与其他理论范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财务会计目标应该体现会计环境的要求,决定会计对象,反映会计本质。在构建我国财务会计理论框架的过程中,应根据我国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根据我国的会计环境等制定具有我国特色的财务会计目标。当前,我国的财务会计目标应该是为管理型投资者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务会计信息。我国的财务会计目标具有特殊性:财务会计目标介于受托责任和决策有用之间,可以称之为“双目标论”,即,中国特色的财务会计目标:强调受托责任,兼顾决策有用。

三、以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为前提

根据财务会计目标的不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也是存在区别和侧重点的。当以决策有用作为财务会计目标时,会计信息的着眼点是报表有用,即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侧重于相关性,其能够很好的揭示企业当前和未来的信息;当以受托责任作为财务会计目标时,会计信息的着眼点是整体有效,即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侧重于可靠性,如历史成本,能够反映企业过去的情况。对于会计信息精准性的要求,前者允许偏差,而后者则要求精准可靠,即模糊的精确和精确的模糊。对于我国特色的信息质量特征:可靠性重于相关性。基于我国财务会计的目标主要是强调财务报告的受托责任履行情况,其次才是决策有用性。因此,相应的我国的信息质量特征应强调客观、真实,即:可靠性是我国财务会计理论框架的最重要的信息质量特征,其次才是相关性。我国目中国论文联盟整理前资本市场还不完善、相应的法规和政策还未健全,会计造假十分普遍,信息失真也很严重。面对这种情况,对会计信息可靠性的要求也就更为强烈。

四、以会计假设为基础

建立财务会计的四项基本假设,为财务会计目标的实现创造了条件。财务报表的基本假设与财务会计目标是相互制约、互为条件的。会计主体假设设定了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是将不同会计主体发生的经济业务区分开来,同时将会计主体与其所有者区分开来;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两项假设为会计主体及时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其所需的信息创造了条件,也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系列合理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而货币计量假设则是限定了会计核算的对象,即只能用货币计量的经济活动,同时也使信息使用者对企业进行综合评价成为了可能。由此可见,应当把会计假设作为财务会计理论框架的基础。虽然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我国正受着来自电子商务、虚拟企业等交易方式的不同程度的挑战,但是其发展尚未成熟,传统交易仍占主流。在以四项会计假设为基础的同时,对于特殊的会计环境因素,在界定会计的基本假定时应当适当考虑。

五、财务会计理论框架的主体——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

在会计理论中,确认是一个广泛的理论,广义的确认包括了计量。而从狭义上讲,财务报表的确认是指根据相应的基础和标准来判断某一项目属于哪个会计要素,应何时列入财务报表。而计量包括计量单位和计量属性。在传统的会计理论和实务中,可选择的确认基础一般有两个: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关于确认的标准,FASB提出了四条基本确认标准:①可定义性——所确认的项目必须符合会计要素的定义;②可计量性——所确认的项目能以货币量化;③相关性——所确认的项目生成的信息对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是有影响的;④可靠性——所确认的项目真实、客观并且是可以验证的。

这四条确认标准基本上已被实践所证实,因此考虑到我国成本效益原则,我国完全可以借鉴。在计量方面,本文主要探讨我国应不应该采用公允价值。由于在我国目前的经济环境下,财务报告更多的是强调受托责任,信息质量则是侧重于可靠性,公允价值应用范围受到限制,以及运用公允价值的条件还不完全具备。因此,我国的财务会计理论框架中对计量属性的选择应该:

①结合我国目前的会计环境,多种计量属性并存的结构应该在财务会计理论框架中体现出来。

②计量属性的选择应该以历史成本为主,针对特殊经济事项可以选择能够更好的体现财务报告目标的计量属性,形成多种计量属叉并存的结构,适当时候可以选用公允价值。

论财务与会计的关系篇4

一、财务会计理论框架的基本要素

财务会计理论框架是构建会计理论要素和逻辑关系的构造体系,它是由财务会计基础理论、财务会计应用理论和财务会计环境理论相互结合、有机构成的一个理论系统。财务会计基础理论是构成财务会计理论的基本要素,包括会计目标理论、会计假设理论、会计原则理论、会计要素理论、会计方法理论、会计检验理论等;财务会计应用理论是将财务会计基础理论应用于会计实践、指导会计实践的理论,包括财务会计管理体制理论,如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和会计法规等方面的理论、会计基本准则理论、会计政策理论等;财务会计环境理论是对财务会计基础理论和财务会计应用理论产生影响作用的外部条件,包括企业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企业内部环境因素,包括企业内部管理体制、企业治理结构、企业经营活动及规模、企业管理状况、经理素质才能、企业文化等;企业外部环境,包括社会发展与进步、经济体制与经济发展、财政税收与财务、法律法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科学哲学与经济学研究的方法论等。

财务会计理论体系各个构成要素的内在逻辑关系和有机构成,形成财务会计理论结构框架,如图所示。

二、财务会计理论框架分析

财务会计理论框架是一个结构严密和层次递进的逻辑体系。它全面反映了财务会计理论系统的基本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1.会计的目标。会计理论是以会计为研究对象,因此,研究会计,首先就应确定会计研究要达到的目标。理所当然,会计的目标构成会计理论框架合乎逻辑的起点。财务会计的目标是提供有关生产经营活动方面的财务会计信息,以供信息使用者进行经济决策。这一观点已被普遍接受。

2.会计假设。假设是科学研究中的一种逻辑思维方式。通过建立会计假设,确定财务会计确认和计量的前提条件,也就是构造一个理想客体,以便“舍弃其客观原形的原始形态,撇开与当前研究无关的内容、次要过程和干扰因素,使其以理想化的纯粹单一的形式,呈现在研究者的面前,……使我们有可能对其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找出其存在和运动的规律,达到对其本质的科学认识”(戴蓬军,1992)。

会计既然是提供有关生产经营活动方面的财务会计信息,就应进一步确定会计所提供信息的空间范围和时间界限,并指定计量的方法,即我们在什么范围内、以什么方式来核算和披露会计信息。由于现实世界中企业经济业务活动存在的复杂性、相关性等不确定性因素,所以,对企业财务会计信息核算和披露的对象,必须加以理想化、纯粹化,以便达到对会计对象本质的科学认识。

现实中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具有不确定性。首先,在企业所处的各种内外部环境中,会计核算的内容上具有不确定性。企业与投资者存在投资关系、与债权人存在借贷关系、与客户存在交易关系、与政府部门存在监管关系、与内部职工存在劳资关系等。上述关系的存在,影响企业经营活动,使其复杂化,由于主观或客观原因,可能混淆企业自身的经营活动与相关者自身事项的边界,因而,将本不属于企业的交易或事项纳入企业的财务会计信息系统,以至影响企业正常经营活动的成果,影响企业损益的计算和财务会计信息的披露。不但造成财务会计信息失真,更重要的是损害投资者、债权人、经营者和职工的利益。因此,会计提供的信息只能以企业其自身的经济业务为前提,这就是会计主体假设。它界定了会计核算的理想的、纯粹的空间范围。企业主体假设主要目的在于维护企业投资者和经营者的权益。

其次,市场经济存在经营风险,企业存在信用风险,资本也在集中和积聚。因此,企业可能随时面临破产倒闭、兼并收购等而使企业经营终结,如果企业存续期限不够确定,就难以对企业的交易及事项进行正常而恰当的确认和计量。例如,固定资产的折旧、低值易耗品的摊销、债权债务的结算、留存收益的处置等,如果会计存续期间不确定,就难以按照其技术或经济上的常规状态进行会计核算。因此,就必须以“不变应会计理论万变”,即假定企业的存续期限是处于一个理想的状态,除非有相反的证据证明,否则就认为企业会无限期地继续经营下去,而不停止和清算。这就是持续经营假设。它给定了企业预期可持续经营的理想期限,所以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成本和利润等可按照正常的状态进行会计核算处理。

再次,企业处于持续经营状态,但总不能直到企业终止才提供财务会计信息。因此,会计应定期提供财务会计信息,即使企业的经营活动具有跨月、季、年的连续性,也必须将持续不断的经营业务活动划分为等长的会计期间,作为披露财务会计信息的时限。

最后,企业会计是以什么计量方式和尺度来核算和披露财务会计信息呢?企业的交易和事项复杂繁多,必须采用一套能够对企业所有交易和事项进行核算和披露的计量尺度,现阶段货币职能的不可替代性,当然也只有货币量度能够担此重任。因此,选择了货币作为统一计量单位,这就是货币计量假设。

总之,以会计主体假设界定会计核算和披露的企业经营活动的空间范围,以持续经营假设给定企业经营活动无限期的可持续性,以会计分期假设规定财务会计信息核算和披露的期间,以货币计量假设设定财务会计信息核算和披露的量度。这样,会计就是以货币为统一计量单位,对一个持续经营的特定会计主体某一会计期间的交易和事项进行核算和披露。

论财务与会计的关系篇5

关键词:西方财务会计、会计差异、借鉴西方

一、中西方对财务与会计关系的基本表述

(一)中国对财务与会计关系的表述主要有三种思路:

1“大会计观”,认为会计包括财务甚至可以代替财务,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会计是管理的主体,财务是管理的对象,必须对财务实施会计管理。“财务管理实际上指的是对财务活动进行的会计管理。”在我国会计学科体系设置上也与这种观点相符。我国财务会计主要的缺点是:学科门类单一,讨论范围狭窄;注重核算多,重视管理少,只讨论方法,很少深入研究理论,即使在很少的理论研究中也主要是解释、说明制度,基本没有独立完整的学科研究内容。

2“大财务论”,认为财政决定财务,财务决定会计,会计只属于财务管理体系中的反映和控制环节。这种观点是中国政府几十年来一直坚持的观点和实际做法,任何财务政策都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财政政策,中国十年的会计政策都是围绕着财务政策制订的。

3“财务会计并行观”。认为财务是一种管理工作,会计则为这种管理提供信息服务,主张借鉴西方的经验,从机构设置上将两者分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越是发展,企业的理财活动必定日益显示它的重要性,它将同企业的经营活动并驾齐驱,共同影响企业的成败。考虑这一发展趋势,我们觉得会计同财务(财务管理者理财),在学科上应当有一个客观界限,在工作上也不能长期混淆不清。

(二)西方国家基本上认为财务与会计是两门学科,各自有其不同的理论体系。在他们看来:“会计是一种技术,它是对财务性质的帐项,用显明的方法,以金额来记录、分类及汇总,并对其结果做出解释。”在英美国家的大型企业中一般将财务与会计机构分开,在财务副经理之下设有财务长与主计长,财务长的主要工作是负责筹集资金、处理与投资者的关系、投资、股利分配、银行和保管、信用和收款以及保险等;主计长的主要工作是提供内外部报告、计划控制、经济评价、保护资产、税务管理、信息处理、内部审计等。

二、中西方财务与会计关系差异的原因分析,主要有以下原因所造成。

(一)政府经济干预因素。中国政府总是统管着中国财务,国家财务如此,企业财务也是如此,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中国经济体制的影响,正是在这种体制下国家政府采用了详尽的财务制度去规范企业的财务行为,在企业范围内大到投资、融资政策的确定,小到每一笔会计业务的处理,国家都有明确的制度规定,企业自主理财的权力很小。在西方,国家政府一般都不制定直接规范企业的财务制度,企业的会计核算也只遵循公认会计准则,而且由于西方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分离、会计准则与公司法税法的脱钩等,使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在实践上存在分离的可能性与现实性。

(二)中西方财务发展进程因素。西方财务的产生与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传统理财”阶段,二是“综合理财”阶段,三是“现财”阶段。在连续经历了这三个阶段后,使西方财务日渐成熟。形成了企业财务的重点是研究所筹资金在投资运用时如何考虑投资报酬与风险的对应关系,减少投资风险,以增加投资收益,使股东财富最大化。至此,西方财务已形成了以筹资、投资、股利为核心的企业财务内容,其本质是有关企业资金的运用过程和管理结果。新中国的财务始终围绕财权分配展开,其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资本循环和周转的理论。发展至今已经开始形成以企业本金筹集、投放、耗费、收入与分配为核心的管理,并在此过程中以处理财务关系为重。但是中国的财务发展得比西方晚明显不如西方财务的完善。从中西方财务发展过程的考察中可以明确得出这样几点结论:一是中西方财务的本质均是有关本金运动的描述;二是财务管理的发展阶段总是与特定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管理体制变革互相适应的;三是中西方财务文化的共性与个性有时会相互交融,且随着财务趋向国际化,;四是财务与财政、金融、税收、投资者、所有者等之间的客观关系总是存在的,并不依人们认识水准与表述方法的差异而转移。

(三)经济体制因素。在中国,由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一直将财务作为财政体系的组成部分,因而有关企业筹资、投资、股利分配等重大财务活动都由国家财政去统一规范。因而国家股仍然在绝大多数股份制企业中占控股地位。因此,企业财务管理的首要环节仍是处理企业与国家等之间的财务关系,这也正是中国关于财务与会计关系表述上存在“大会计观”、“大财务观”、“财务会计合一观”等存在的现实环境。纵观中国几十年的企业财务体制一直只在被动地处理国家对国有企业的资金供给形式,国家与国有企业的分配关系,集中财务与扩大企业财权上下功夫。这偏离了财务的本质,造成了我国财务与财政在一定程度上合二为一的局面。相反,西方国家由于有比较健全的市场经济体制和发达的金融市场环境,财务不仅很少受政府的干预,而且由于其追求一种实效性的财务管理方式,因而财务管理中被迫用足够的力量去处理筹资、投资和股利分配等问题,在财务管理实践中也将财务与会计分别设置机构,达到了理论与实践上财务与会计分离的统一。

三、西方财务中值得我们借鉴的方面。

中西传统文化结构的差异性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经济模式、企业制度及其财务会计上的差异,会因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和双方文化的交流而逐步缩小。总而言之,我国现阶段的财务会计还存在很大的缺陷。中西方财务会计差异很大,我国需要借鉴西方而不是直接把西方的那套搬到我国来用,以免再次出现“ERP失灵”事件。

参考文献:

[1]杨纪琬,阎达五:《开展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几点意见》,《会计研究》1980年第1期,2~10页。

[2]郭复初:《会计管理论为何难以成立》,《会计学家》1990年第4期

[3]商务报:《论中西方财务差异》,华商出版社,1999年第5期

论财务与会计的关系篇6

一、中西方对财务与会计关系的基本表述

(一)中国对财务与会计关系的表述主要有三种思路:

1“大会计观”,认为会计包括财务甚至可以代替财务,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会计是管理的主体,财务是管理的对象,必须对财务实施会计管理。“财务管理实际上指的是对财务活动进行的会计管理。”在我国会计学科体系设置上也与这种观点相符。我国财务会计主要的缺点是:学科门类单一,讨论范围狭窄;注重核算多,重视管理少,只讨论方法,很少深入研究理论,即使在很少的理论研究中也主要是解释、说明制度,基本没有独立完整的学科研究内容。

2“大财务论”,认为财政决定财务,财务决定会计,会计只属于财务管理体系中的反映和控制环节。这种观点是中国政府几十年来一直坚持的观点和实际做法,任何财务政策都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财政政策,中国几十年的会计政策都是围绕着财务政策制订的。

3“财务会计并行观”。认为财务是一种管理工作,会计则为这种管理提供信息服务,主张借鉴西方的经验,从机构设置上将两者分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越是发展,企业的理财活动必定日益显示它的重要性,它将同企业的经营活动并驾齐驱,共同影响企业的成败。考虑这一发展趋势,我们觉得会计同财务(财务管理者理财),在学科上应当有一个客观界限,在工作上也不能长期混淆不清。

(二)西方国家基本上认为财务与会计是两门学科,各自有其不同的理论体系。在他们看来:“会计是一种技术,它是对财务性质的帐项,用显明的方法,以金额来记录、分类及汇总,并对其结果做出解释。”在英美国家的大型企业中一般将财务与会计机构分开,在财务副经理之下设有财务长与主计长,财务长的主要工作是负责筹集资金、处理与投资者的关系、投资、股利分配、银行和保管、信用和收款以及保险等;主计长的主要工作是提供内外部报告、计划控制、经济评价、保护资产、税务管理、信息处理、内部审计等。

二、中西方财务与会计关系差异的原因分析,主要有以下原因所造成。

(一)政府经济干预因素。中国政府总是统管着中国财务,国家财务如此,企业财务也是如此,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中国经济体制的影响,正是在这种体制下国家政府采用了详尽的财务制度去规范企业的财务行为,在企业范围内大到投资、融资政策的确定,小到每一笔会计业务的处理,国家都有明确的制度规定,企业自主理财的权力很小。在西方,国家政府一般都不制定直接规范企业的财务制度,企业的会计核算也只遵循公认会计准则,而且由于西方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分离、会计准则与公司法税法的脱钩等,使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在实践上存在分离的可能性与现实性。

(二)中西方财务发展进程因素。西方财务的产生与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传统理财”阶段,二是“综合理财”阶段,三是“现财”阶段。在连续经历了这三个阶段后,使西方财务日渐成熟。形成了企业财务的重点是研究所筹资金在投资运用时如何考虑投资报酬与风险的对应关系,减少投资风险,以增加投资收益,使股东财富最大化。至此,西方财务已形成了以筹资、投资、股利为核心的企业财务内容,其本质是有关企业资金的运用过程和管理结果。新中国的财务始终围绕财权分配展开,其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资本循环和周转的理论。发展至今已经开始形成以企业本金筹集、投放、耗费、收入与分配为核心的管理,并在此过程中以处理财务关系为重。但是中国的财务发展得比西方晚明显不如西方财务的完善。从中西方财务发展过程的考察中可以明确得出这样几点结论:一是中西方财务的本质均是有关本金运动的描述;二是财务管理的发展阶段总是与特定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管理体制变革互相适应的;三是中西方财务文化的共性与个性有时会相互交融,且随着财务趋向国际化,;四是财务与财政、金融、税收、投资者、所有者等之间的客观关系总是存在的,并不依人们认识水准与表述方法的差异而转移。

(三)经济体制因素。在中国,由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一直将财务作为财政体系的组成部分,因而有关企业筹资、投资、股利分配等重大财务活动都由国家财政去统一规范。因而国家股仍然在绝大多数股份制企业中占控股地位。因此,企业财务管理的首要环节仍是处理企业与国家等之间的财务关系,这也正是中国关于财务与会计关系表述上存在“大会计观”、“大财务观”、“财务会计合一观”等存在的现实环境。纵观中国几十年的企业财务体制一直只在被动地处理国家对国有企业的资金供给形式,国家与国有企业的分配关系,集中财务与扩大企业财权上下功夫。这偏离了财务的本质,造成了我国财务与财政在一定程度上合二为一的局面。相反,西方国家由于有比较健全的市场经济体制和发达的金融市场环境,财务不仅很少受政府的干预,而且由于其追求一种实效性的财务管理方式,因而财务管理中被迫用足够的力量去处理筹资、投资和股利分配等问题,在财务管理实践中也将财务与会计分别设置机构,达到了理论与实践上财务与会计分离的统一。

三、西方财务中值得我们借鉴的方面。

中西传统文化结构的差异性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经济模式、企业制度及其财务会计上的差异,会因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和双方文化的交流而逐步缩小。总而言之,我国现阶段的财务会计还存在很大的缺陷。中西方财务会计差异很大,我国需要借鉴西方而不是直接把西方的那套搬到我国来用,以免再次出现“ERP失灵”事件。

参考文献:

[1]杨纪琬,阎达五:《开展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几点意见》,《会计研究》1980年第1期,2~10页。

[2]郭复初:《会计管理论为何难以成立》,《会计学家》1990年第4期

[3]商务报:《论中西方财务差异》,华商出版社,1999年第5期

论财务与会计的关系篇7

关键词:财务会计 理论结构 分离问题 研究

一、引言

财务会计理论结构是整个会计理论要素以及构建其逻辑关系的核心环节,由财务会计基础理论、应用理论以及环境理论等内容构成,并且每一个构成要素之间都有特定的内在关系,形成了一个具有科学化和指导意义的理论系统。而财务会计理论基础是整个财务会计理论的基本环节,主要由以下部分组成,分别是会计目标理论、会计方法理论、会计原则理论、会计要素理论、会计检验理论,与此同时财务会计管理体制理论是其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以及相关法规、基本准则理论、政策理论等都是重要组成环节。财务会计环境理论是整个财务会计基础理论以及相对应的应用理论之间的外部条件,在实际工作中它主要指的是企业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而企业内部环境主要指的是管理体制,企业自身的治理机构以及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规模、企业管理状况、管理者的专业素质才能以及管理能力,还有就是企业文化等。企业外部环境主要指的是企业在市场当中所处的地位,整个市场经济体制与经济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社会整体的科技发展水平等。财务会计理论体系各个要素之间都有独特的内在逻辑关系,并且每一个要素都是具有独立的个体,他们之间通过特定的联系形成了财务会计理论结构的总体框架。

二、 财务会计理论结构基本要素分析

(一)会计的目标 会计理论的研究服务对象就是会计工作本身,因此研究会计的基础,首先必须要明确会计工作本身所追求的最高目标。因此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思考会计的目标构成整个理论框架的逻辑起点,而财务会计的目标则是为企业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有效的分析数据,尤其是财务会计方面的信息,决策者能够根据这些信息作出准确的决策。

(二)会计假设假设是任何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帮我们理清思路,作出正确判断的严密的逻辑思维方式。通过建立会计假设的形式,可以明确财务会计的工作性质,了解到财务会计缺人和计量的基本调节,也是帮助我们营造一个理想课题的主要环节,让我们能够抛弃事物本身的客观存在形式,并且让研究者理清与当前研究内容无关的环节,次要的过程以及排除一些影响研究的因素,让研究本体在在理想化的条件下进行,呈现出一种纯粹单一的形式。只有这样才能够客观的对其运动规律作出科学的分析。会计是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信息的直观体现,尤其是与生产经营活动相关联的财务会计信息,它能够提供准确的空间范围和时间界限,并确定出符合企业实际的计量方法。由于在现实工作生活当中,企业所进行的经济活动是复杂的,并且不能通过简单的分析就能够确定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因此在金鑫财务会计的信息核算和披露对象的时候,必须要对会计信息本身适当的进行理想化和纯粹化分析,通过这样的形式能够科学的认识到会计对象的本质。

(三)会计原则 财务会计必须根据相关的假设来确定所需要的基础核算和披露信息,通过这样的形式可以确保企业的公共产品所需要的会计信息呈现科学化和规范化,尤其是能够确定它所能够拥有的质量特征,另外在确认计量方式上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这样做的目的是希望能够在制定会计原则以及相关的财务会计信息等工作时达到一定的质量标准,让财务会计信息能够拥有客观性、相关性和可比性,新时代的背景下所需要的财务会计信息除了具备上述特征之外,还要拥有一贯性、及时性和明确性。在规定当中明确了财务会计信息必须要保证清晰的基础之上拥有科学的计量标准,按照权责发生制的形式,保证在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当中能够形成收入与费用乘配比的结构,在历史成本,划分收益性之处与资本性之处的准则来完成企业的交易以及相关事项的会计处理工作。同时还规定了在讲财务会计所进行的核算和信息披露的时候,要遵循谨慎性、重要性的原则,并且能够确保实质重于形式。

(四)会计要素会计要素指的是在会计主体在拥有充分资金的静态模式下的存储量,是某一时刻企业的财务状况以及动态的条件下企业经营成果的类别和规模,涵盖了企业所拥有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利润、费用成本等会计基本要素以及所需要披露的内容。是在进行会计假设的前提下,根据会计原则的基本要求,为帮助企业实现会计目的而所需要具备的财务会计信息。

(五)会计方法 会计方法是为了核算和披露各个会计要素所需要应用到的方法和程序。会计是管理学科,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核算和监督会计对象显得至关重要,如何选择正确的方法来采集、计算、归集、分类、披露来实现科学化的会计核算和披露内容,而这些工作的完成都离不开假设和会计原则,对会计要素进行核算,这就需要专门的会计方法。

(六)会计实践 会计实践是一项实务与理论高度融合的有机整体。对于会计实践的实物性就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完整化的财务会计管理体制,主要有会计机构的构建、具有专业化技能的储备会计人员、制定符合企业发展实际的会计法规、相关的制度以及会计政策,通过这样的形式可以让会计核算更加科学化和准确化,实行会计监督在日常的企业财务会计工作当中也是必不可少的,与此同时组成部分还包括了完成会计任务,最大限度的实现企业财务会计的管理目的。对于会计实践的理论性,主要指的是财务会计管理体制的性质、发展特点以及结合企业实际所总结出来的规律。如在企业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当中要如何去完善内部的控制制度,如何组建具有专业化的会计机构,如何让这些会计工作者能够遵守职业道德,以及如何开展企业会计人员的专业教育等,另外如何设计、安排、执行和监督会计制度,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根据会计主体在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当中应该遵循的会计政策等,这些都是需要讨论的应用理论方面的问题。对会计实践的探索和研究的成果,是构成会计的应用理论的核心要素。

(七)会计检验 会计检验是完成科学化的财务会计理论体系的基础,需要经历测试、评价、反馈和改进基本过程。在一定的环境下,财务会计是一项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工作,是一个拥有众多组成要素的有机整体,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会计管理体制能够进入正常的运行状态。财务会计能否在正确的假设前提下开展,并根据会计原则,运用正确的会计方法来分析各个会计要素之间的关系,并能够用客观的进行呈现,经过分析后作出控制方法,能否提供符合会计目标的企业财务会计信息,只有确保了各个组成要素之间的完善性,才能够让工作顺利的开展下去。经过会计检验,如果在特定的环境之下,会计理论能够与会计实践进行有机的结合,并通过科学的管理体制的监督,就能够向企业提供准确并且符合实际的会计信息,这样就能够实现财务会计目的。

(八)会计环境会计环境是影响会计理论以及会计事项各个要素之间内外部环境的关键,包括社会、经济、法律等外部环境,内部环境是企业管理的体制以及企业文化。会计环境对会计具有重要影响,能够为企业的财务会计工作提供正面的影响,为促进会计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同时也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甚至会阻碍企业会计的发展。会计环境对企业财务会计的影响是多个方面的,不但影响企业的会计目的、假设、原则以及会计要素、方法,又直接影响到了会计实践以及会计的目标,还通过科学哲学和经济研究的方法将会计理论研究本体体现出来。会计环境对会计的影响是多个方面的,并且每个方面之间时相互影响的整体,另外一个方面会计的发展也会影响到会计环境。

三、财务会计理论的分离研究

(一)会计信息使用者会计是为了满足和适应企业的发展及科学的选择信息,为了帮助管理者作出准确决策。会计信息的提供实际上是对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资本运营情况、现金流量的客观表现形式,同时还起到了一定的监督作用,可以帮助决策者作出准确的判断。从这个意义上看,要对会计信息使用者作出定义,使会计信息能够满足信息使用者的要求,在满足会计目标的前提下为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留有空间,只有这样会计才能够体现其价值,因此会计信息使用者应该明确自己的地位,尤其是在财务会计理论结构研究方面起到了关键的引导作用。会计信息使用者本身并不是财务会计理论结构的组成部分,通常情况下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应该包括了投资者、债权人,企业的经营者以及与其相关的国家管理部门等。

(二)会计目标与其他工作目标一样,会计目标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最直接表示形式。会计的发展应该追溯到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来,它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求而产生的,与此同时会计目标也拥有时代性,对于不同的历史时期会计目标是不同的。自从人类进入了文明社会,人们越来越重视在经济活动当中所说的的效益与权益。时代的脚步在不断前进,在信息和智能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企业的要求不再仅仅停留在增加经济收益的范畴之内,还包括了许多社会效益的因素,如环保、产品质量以及于职工福利等。因此,企业要更加完好的发展和长远的发展下去,在追求增加经济收益的同时,更应该考虑到社会效益。这一点也引起了全球范围内许多国家的重视,如越来越多的国家要求企业在制作财务报表时附表当中必须要添加非经济内容的收益情况,环境报表和增值表就是反映社会收益的关键要素。因此回归到会计的基本目标当中发现,应该是对企业自身的生产经营以及管理活动的最直观的监督方式,并且融入到企业的经营决策活动当中,为企业赢得经济以及社会效益。另外一个方面,《企业会计准则》所提出的会计信息的作用应该是为了具体的完成目标,也就是说会计具体目标应该是能够为投资人、债权人、内部经营人等提供准确的会计信息,并且能够满足国家的宏观管理目标。新时代的背景之下,人们越来越重社会效益,与提高企业的社会效益相对的是社会责任状况。

(三)财务会计报表提供的信息财务会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主要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会计要素,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对会计要素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分别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利润、费用。然而在实际的生产经营活动当中发现,许多独资企业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对于所有者权益这一科目而言,就不能够很好的反映出这类型企业的权益变动情况。根据本人多年实际工作经验,针对这一现象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的做法。二是关于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提出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的原则是建立在客观、可比的前提之下的,与此同时还要坚持一贯性、相关性、及时性、明确性。其中客观性主要指的是会计核算应该将企业实际情况客观的反映出来,无论是交易或者是事项的登记都应该立足于实施,只有这样才能够真实的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资金运作情况。尽管近年来针对真实性相关部门做出了许多规定,如会计信息能够接受进一步的验证。然而新时代的背景下,认为可以参考FASB的观点。也就是会计信息应该满足可靠性。因为可靠的会计信息是客观性的最直观表现形式,然而客观的会计信息对于会计使用者而言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并不能够做到完全的可靠。

(四)确认与计量的限制于修正原则当前我国实行的是分行业会计制度。根据我国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可以将会计缺人与计量的限制于修正原则分成几个部分。分别是行业特性、谨慎性、重要性原则。然而从我国当前的会计实践以及发展趋势的角度出发来看,应该要注意一下问题。首先,关于会计信息的披露问题,最近证监会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问题又重新制定了规定,新的规定更加能够体现信息的充分性和透明性。其次,有关于会计信息提供者的责任追究问题,无论是从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角度出发,还是政府、社会的角度来看,都需要一套科学完善的企业财务活动监督制度。从维护企业利益的角度出发来看,降低审计监督风险可以对会计信息的确认以及在计量过程当中起到重要作用,尤其是修正和限制作用。因此新时代的背景下,应该重新界定会计限制于修正原则,这其中就包括了揭示和审计监督的风险问题。由于充分揭示原则的存在,就会导致成本于此相关的效益之间的比较问题。只有在效益大于成本的情况下,这项经济活动才会拥有可行性。会计信息的提供也应该遵循这个原则。

四 新时代背景下财务会计管理模式

(一)统一财务会计理论结构的内容 从基础理论的角度来看,统一的财务会计理论主要用于研究和解决在实际情况下的财务会计实践,研究出最本质的规律和原理。从总体上看,财务会计实践拥有许多硬性规定,包括了财务会计的定性、定位、定职问题。从应用理论的金额够来看,研究对象主要是用于财务会计实际操作过程当中的问题,具体包括对象、方法、报告以及披露,最终形成了财务会计的规范形式。财务会计的应用理论应该是建立在规范性的基础上的,并以此为指导,制定出具有可实施措施。基础理论层次的构成要素包含了以下方面,分别是社会环境、财务会计的目标理论、财务会计的定性及定职和定位理论等方面。另外相关的方法理论、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循环理论、由此产生的假设和前提理论、信息理论以及以此为背景的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层次的构成要素主要是失误规范理论,失误规范的设计理论以及财务会计的监督理论。

(二)统一财务会计理论研究的问题 财务会计理论结构主要是用于研究生产力、生产关系以及与之对应的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与此同时这也是构成统一财务会计理论结构的关键。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以及社会发展背景,这里所谈到的财务会计理论重点更加倾向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与财务会计理论结构的关系。新时代的背景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必须要满足财务会计理论结构的发展。然而现实的情况是财务会计理论的结构已经难于满足财务实践的发展,违背了自然发展的定律,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需求,财务会计工作必须要做出调整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然而上层建筑对于财务会计的法规体系构建拥有一定的强制作用,它可以对财务会计目标提出具体要求,并确保相关的利益团体能够得到保证,使其能够获得相关可靠的会计信息,从而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生产力、生产关系是影响财务会计生产的两大要素。如构成财务会计平衡的三个要素分别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利,这些要素都必须要与实际情况下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实现高度的统一,形成确定的生产方式。而财务会计的平衡公式是某一具体的会计主体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结合体,因为财务会计的平衡公式是:资产是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综合,资产表示的是某一个具体的主体在特定日期内的生产能力,包含了事物与非实物形态的资源状态,而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综合表示的是这个具体的会计主体在特定的时期内的资产权益,侧重点在于体现这个会计主体的生产关系。这个平衡公式反映的是资产的存量,而届时资产流量的平衡公式是:利润=收入-费用。也就是说具体的会计对象的营业利润、收入以及费用是这三个要素的关系体现,它主要围绕着企业的资产的变动而展开的,费用主要用于体现资产,换言之就是生产能力的投入量,而收入体现着企业资产也就是常说的生产能力的产出量,最后利润就是这两者之间的差量。由此可见,在实际工作当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资产负债的具体表现形式,它包含了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就会出现增减变动,而增减变动的结果就直接反映了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财务会计理论及其方法应该要满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需求并能够与其同步,另外一个方面,生产力的发展还会导致财务会计理论问题的产生,这主要包括了计价理论、人力资源理论、关于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理论、管理体制理论等方面的内容,而随着生产关系的发展,也增加了各种权益理论的讨论。由于在构建会计平衡公式方面,出发点存在着许多差异性,因此往往会导致权益理论下平衡公式两边所包含的内容出现偏差,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平衡公式所表示的生产关系是不同的。总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直接影响到了财务会计理论以及权益理论,进而让原有的财务会计理论出现偏差,因此应该尽可能的满足其发展趋势。

五、结论

本文对财务会计理论结构及其分离问题展开了探讨。财务会计理论结构包括了会计的目标、会计假设、会计原则、会计要素、会计方法、会计实践、会计检验、会计环境等内容,而由此产生的分离问题主要是关于会计信息使用者,财务会计报表提供的信息以及缺人与计量的限制与修正原则,并针对具体的分离问题以及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财务会计管理模式,主要是关于同意财务会计理论的构建,并从企业盈利以及科学管理的角度提出结构构建的内容,并对其研究的问题展开论述。然而由于本人所学知识以及阅历的局限性,并未能够做到面面俱到,希望能够凭借本文引起广大学者的关注。

参考文献:

[1]梁筱芳:《建立我国财务会计理论结构初探》,《财会通讯》1990年第12期。

[2]林玉林:《现代会计理论结构》,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论财务与会计的关系篇8

论文摘要: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理论体系都是在吸收相关学科的有关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完善起来的。二者既有一些相同点,也有很不同点。本文就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的相同点、不同点作一简要的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之上,说明二者相互吸收有助于促进各自的发展,进而对财务管理的学科属性作一探讨。

1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的相同点

财政部在全国注册会计指定参考书中提出,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部分,是有关资金的获得和有效使用的管理工作”。这一定义突出财务管理是有关资金如何获取、如何有效使用的管理工作。

国内的专家学者在引进西方管理会计之后,积极探讨结合我国的国情,给管理会计作了比较明确的定义。有的认为,管理会计是“一门新兴学科,它是适应企业内部管理预测、决策、控制、考核的需要而产生,把会计与管理结合起来,为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它既是实现企业管理现代化的手段,又是企业现代化管理的一项主要内容”。有的则认为管理会计是“西方学者把管理和会计这两个主题巧妙地融汇在一起,以强化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为根本目的的一门实用性很强的新兴学科”。两种定义都认为管理会计是管理和会计的精巧结合,目的都是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从以上定义的比较中不难看出,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二者具有相同的管理属性,其基本作用都是为企业管理服务,满足企业营运发展的需要除这一根本共性外,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还有如下共同点:从管理理论、方法体系以及管理过程看,二者都是按照计划、决策、执行与控制这一顺序进行的;二者都以企业的财务会计资料为信息分析来源,在此基础上进行计划、决策与控制;二者在管理中产生的报告文本、数据资料等文字载体均不具法律效力,对外一般不承担法律责任;二者都主要是根据企业运作的现实情况,采取一定的措施积极规划未来,着眼于企业的未来发展。

2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的不同点

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发展至今,二者的不同点也很明显。最根本的区别是,财务管理主要管理资金,考虑的重点是如何以较低的成本获取资金,如何更有效地运用资金。财务管理是连接企业与外部环境的重要纽带,它与金融市场的运行密切相关。可以说,成功的财务管理是高度关注金融市场现状及其动态趋势这一前提下,考虑企业本身的实际情况,从而为自身寻求宽松的资金运作空间,并达到企业价值或者股东价值最大化目标的管理活动。管理会计则是有关企业经营管理的信息系统,考虑的对象不仅是资金如何高效地物化,还考虑物化后的资源在经营管理中如何以最佳效率进行配置。而且,管理的对象还包括人,它通过责任会计、业绩评价与控制会计实现对人的成功管理;通过有效的激励安排,达到人、岗位、财物的高效搭配,从而达到提高经营管理效率的目的。

3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的不同点可对比如下

不同点。财务管理管理会计。

面临的环境。以环境变化为背景,密切注意外部环境的变化,尤其是金融市场的变化以大的社会经济环境稳定为前提,主要着眼于企业生产的直接经营环境。

主要理念。时间价值,风险理论成本-效益分析,经济模型,数理分析。

研究侧重点。资金的获取和有效作用企业内部生产经营计划、预算、决策、业绩评价与控制。

研究对象。物,主要是资金运动物,也通过责任会计、业绩评价会计激励人调整的关系。处理所有者、经营者、债权人之间的财务关系企业内部的各种管理关系:人和物的关系,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关系。

核算主体。整个企业可以是整个企业,也可以是部门、小组甚至是个人,可以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也可以针对某一种环节。

研究范围。内外部管理并重主要是内部管理,或者是某些具体事项。

时间要求。一般要求定期编制资金计划和定额没有固定的时间需求,根据需要确定

三、二者各自优势的相互吸收。

财务管理中的时间价值观念是一种以较低程度体现机会成本的分析方法,它引入了经济学中关于成本利润的思考,对企业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有重大意义。财务管理中的风险观念考虑了外部环境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对管理会计中的定量分析提出了灵活性的要求,对预算的编制、决策的选定有指导意义,在业绩评价会计、责任会计中也可以加以有效运用。机会成本概念、风险观念在管理会计中的运用,符合企业由粗放型经营管理向集约型经营管理转变的需要。

管理会计在其不断发展过程中,吸收了管理学、数学、运筹学、系统学、信息论、控制论的众多理论和方法。这些理论与方法同样可以为财务管理所消化吸收。其中,有关的数学分析方法、经济计量模型有助于财务管理的进一步量化。此外,管理会计所吸收的委托理论、激励理论可以指导财务管理活动,对经济实践中的财务管理行为与绩效评价有启发作用,值得借鉴和吸收。新晨

4对财务管理学科属性的探讨

从学科角度讲,财务管理跟管理会计不同,它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也不是从属会计学科的子学科。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的职能不同于财务会计,应无异议。目前,会计理论界已经在会计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两大分支上取得了共识,但财务管理的学科属性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从财务管理的内容和基本职能看,笔者认为财务管理的相关理论应属企业理财的范畴,企业理财学是财务管理的学科归宿。企业理财的主要职责是合理、高效地聚财、用财、生财、财务管理活动的基本内容也大致是这样。企业理财学是有关企业聚财、用财、生财等管理活动的理论与方法的学科,因此,财务管理的相关理论及方法是企业理财学的组成内容,其学科归宿是企业理财学。

上一篇:对口帮扶计划实施方案范文 下一篇:畜禽养殖巡查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