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禽养殖环保要求范文

时间:2024-03-05 11:32:05

畜禽养殖环保要求

畜禽养殖环保要求篇1

关键词 畜禽养殖;环境质量;现状;防治措施;安徽蚌埠

中图分类号 X5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2-0211-01

近年来,蚌埠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规模化畜禽养殖业得到快速发展,数量不断增加,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增长点,但与此同时,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所产生的粪污造成的环境污染不容忽视。“十三五”仍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发展与治理并重、生产与生态兼顾的污染防治原则,加强畜禽养殖的规范管理,推广清洁生产和生态养殖,实现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减量化、无害化、生态化和资源化,促进畜禽养殖业健康发展,推动主要污染物减排和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1 “十二五”期间蚌埠市规模化畜禽养殖现状

“十二五”期间,蚌埠市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减排工作列入年度污染物总量减排计划。环保部门的职责是负责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的监督管理:一是加强与农牧部门沟通,明确减排技术和监管要求,指导养殖企业按照要求建设污染治理设施;二是做好新、改、扩建规模化养殖场(小区)的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工作,加强源头控制,严格环境准入。新、改、扩建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必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环保设施“三同时”制度,其配套建设的环保设施未通过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验收的,养殖场不得投入使用;已建成的畜禽养殖企业要按照相关要求,完善污染防治设施建设;对无污染防治设施或污染防治设施运行不正常的,将按有关法律法规限期治理并进行处罚;三是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环保专项资金,对未完成畜禽养殖治理工作和未列入减排计划的项目不予资金支持,27家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积极争取各类专项资金开展能源利用、粪污消纳,实施污染治理整治,治理规模总投资约1.2亿元,此举有效推进蚌埠市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促进了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1]。

“十二五”期间,蚌埠市继续鼓励在散养密集区域,养殖专业户采用“共建、共享、共管”的模式建设污染防治设施,或者依托现有规模化养殖场(小区)的治污设施,实现养殖废弃物的统一收集、集中处理。

以2014年为例,全市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模式如下:一是采用干清粪养殖方式的治理模式,COD、氨氮去除率分别达到90%和70%,该模式适用于猪、奶牛、肉牛、蛋鸡、肉鸡五类畜禽养殖场,粪便通过干清粪方式收集后生产沼气、污水进行厌氧―好氧―深度处理;二是采用垫草垫料养殖方式的治理模式,垫料全部农业利用,COD、氨氮去除率分别达到100%和100%,该模式主要用于生猪养殖(表1)。

2 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加强措施

2.1 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做好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各县(区)政府(管委会)、市政府各有关部门要站在可持续发展和对人民群众生命健康负责的高度,充分认识当前畜禽养殖污染的严重性和危害性,切实增强污染防治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扎实做好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2]。

2.2 强化措施,全面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

2.2.1 依法划定畜禽禁养区、限养区。推进畜禽养殖业合理布局,是加强全市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的基础和前提。蚌埠市属于国家水污染防治重点流域。按照安徽省环境保护厅《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推进美好乡村建设的实施意见》的要求,各县(区)政府(管委会)组织发改、环保、农业等部门要按照《安徽省环境保护条例》《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完成本辖区畜禽禁养区、限养区的划定工作,并报市环保局、市农委备案。

2.2.2 严格落实非禁养区畜禽养殖场(小区)环境污染治理。“十三五”期间,仍要坚持严格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前置审批,严格落实环保“三同时”制度,对没有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国土部门不得办理用地审批手续、畜牧兽医部门不得审批发放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工商部门不得办理工商注册登记,金融部门不予贷款,农业、环保部门停止对其相关项目资金支持。

2.2.3 完善机制,确保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取得实效。一是强化宣传引导,营造浓厚氛围。各县(区)政府(管委会)要坚持以人为本,深入细致地做好养殖户的思想教育工作,大力开展对有关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法律法规的宣传。要把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技术作为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的重要内容。要广泛发动群众参与环境保护行动,鼓励举报违法排污行为。二是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责任。各县(区)政府(管委会)是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的主体,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是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推进美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坚持属地管理原则,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工作机构,精心制定方案,健全工作机制,摸清底数台账。各乡镇、行政村应落实相应责任人,强化日常监管,把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常态化。要组织有关部门按时完成畜禽禁养区、限养区划定工作,责成辖区环保部门对非禁养区内现有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按照时间节点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和环保“三同时”制度,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市环保局对全市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将畜禽养殖场(小区)落实环保要求纳入日常监管范围。联合市农委指导、协调各县(区)畜禽禁养区、限养区划分工作,对非禁养区现有畜禽养殖场(小区)污染治理工作提供技术指导,指导做好畜禽养殖污染减排工作和对落实情况进行督查。国土、工商、畜牧兽医、金融等部门要严格审批把关,形成全市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的合力[3-4]。三是部门协同配合,严格考核奖惩。各县(区)和市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属地管理,属地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各司其职、协同配合,认真做好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努力实现畜禽养殖与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市政府应把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纳入市政府对各县(区)环保目标考核,并与农业、环保等各类相关奖励补助资金挂钩[5]。

3 参考文献

[1] 王敏.蚌埠市畜禽养殖业环境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4(2):254.

[2] 郑梅,刘.蚌埠市畜禽养殖粪污染环境现状及“四化”处理[J].现代农业科技,2009(4):230-231.

[3] 孙力,周晓铁,刘雪刚,等.安徽省畜禽养殖污染现状及其防治[J].安徽农业科学,2015(15):375-376.

[4] 宋大平,庄大方,陈巍.安徽省畜禽粪便污染耕地、水体现状及其风险评价[J].环境科学,2012(1):110-116.

畜禽养殖环保要求篇2

近年来,作为重要民生工程、菜篮子工程的畜禽养殖业得到快速发展,但是,随着畜禽养殖业的加快发展,畜禽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畜禽粪便、污水等养殖废弃物的产生量也迅速增加,畜禽养殖环境污染问题日趋突出。据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数据显示,2007年,我国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专业户)的畜禽粪便产生量为2.43亿吨,尿液产生量为1.63亿吨,已居农业污染源之首。目前,大部分养殖场污染防治水平低下,畜禽养殖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和污染治理设施建设滞后,畜禽养殖粪便和废水未能得到妥善处置和处理,严重威胁人居环境和人体健康。

2造成污染的原因

2.1国家法律法规不够完善。2001年5月8日由国家环保总局批准实施的《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第9号)和2014年1月1日由国务院批准实施的《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643号)仅对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建设管理提出了明确的污染治理要求。但对于养猪500头以下、鸡3万羽以下、牛100头以下的养殖场未作规定,且其对规模化畜禽养殖的污染防治条款还是原则性的,缺乏具体性和可操作性,加上国家没有统一出台畜禽粪便污染治理技术规定和标准,尤其是对上述养殖规模以下的小型养殖场法律监控还是空白,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对畜禽粪便依法监管和查处难以到位。

2.2地方政府和养殖业主环境意识淡薄。有些地方政府在大力扶植和发展畜禽养殖的同时,忽视区域环境容量,没有对辖区内畜禽养殖业提出规划布局、污染防治等建设要求,致使辖区内大、小畜禽养殖场无序发展;另外,畜禽养殖业主普遍存在重数量轻质量、重效益轻管理、重眼前利益轻长远谋划的心理,只注重养殖增效,不重视环境保护,畜禽养殖场未经环保部门环评审批和验收,擅自将未经处理的畜禽粪便和污水直接排放,对区域环境空气、地表水、地下水造成污染。

2.3治污设施不齐全,环保投入严重不足。一方面,由于我国畜禽养殖没有实行准入制度,大部分规模养殖场的建设都是因陋就简,没有统一规划,缺乏必要的污染处理设施;另一方面,由于养殖是微利经营,污染治理投资与运行费用相对较高,养殖户单独治污资金匮乏,负担过重,大多数养殖场自身很难承受,致使畜禽粪便的处理、利用还停留在直接还田、甚至直接排放等粗放模式上。

2.4缺乏部门联动,环保部门监管力不足。目前,畜禽养殖企业主要受畜牧部门管理,能养能卖已经成为养殖业主养殖盈利的最低门槛。对于畜禽养殖项目的环评审批及建成后的环保设施竣工验收,特别是规模以下小型养殖场,环保部门没有有效的制约性措施。

3污染治理对策

3.1建立健全相关法律体制。制定和完善切实可行、易于操作的养殖业污染防治法律法规,建立畜禽养殖行业准入机制,从行业准入、建设施工等源头实施依法监管。

3.2加强环保宣传、提高环保意识。在全社会中,特别是在农村中大力普及环保法律法规,宣传环保工作方针政策,增强环保国策意识。结合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污染事件,加强对民众的警示教育,摄制、制作一些以破坏环境为题材的警示教育片到企业、农村巡回放映,将查处的典型环境违法案件公之于众,以案说法,教育广大群众,唤起环境忧患意识,使民众进一步加深对遵守环境法律法规重要性的认识,增强民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法制意识,提高群众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自觉性。

3.3对已存在的畜禽养殖场进行限期整治。对禁养区、限养区、适养区范围内已存在的畜禽养殖单位,地方政府应及时制定综合整治方案,采取限期搬迁或者关闭、限期治理等措施,对畜禽养殖污染进行集中治理。

3.4建立行业准入制度、科学规划、上大限小,合理布局。对新、改、扩建的畜禽养殖场,国家应建立严格的行业准入制度,地方政府应结合当地城镇发展总体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以及禁养区限养区划分方案的要求,科学制定畜牧业发展规划、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统筹考虑人口、城市发展、环境承载能力以及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要求,对畜禽养殖业进行合理布局,鼓励规模化畜禽养殖,科学指导辖区内畜禽养殖的发展。

3.5加大污染治理投入。各级政府应当采取示范奖励等措施,扶持规模化、标准化畜禽养殖,支持畜禽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进行标准化改造和污染防治设施建设与改造,鼓励分散饲养向集约饲养方式转变。

3.6上下协作、部门联动、齐抓共管,建立畜禽养殖业环境保护长效监管机制。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各级政府和政府有关部门必须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各级政府要对本辖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负总责,统筹推进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工作;各级畜牧部门要加强对畜禽养殖业的规划和引导,对畜禽养殖业生产全过程实施监督管理;各级环保部门要对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切实加强日常监管、监测和违法行为查;各级发改、国土、财政、税务、工商、电力、金融等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能协同环保、畜牧部门做好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工作。各级环保、畜牧等部门应采取联合监督、专项监督和日常性监督等多种形式,加大畜禽养殖业监管执法力度,定期对畜禽养殖企业进行环境执法检查,对涉及环境违法的畜禽养殖场依法查处。

畜禽养殖环保要求篇3

我受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委托,现就《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促进畜牧业转型升级的决定(草案)》(以下简称决定草案)作如下说明:

一、作出决定的必要性

畜禽养殖业是我省农业十大主导产业。去年,全省畜牧业总产值549亿元,占农业总产值21%,其中生猪饲养量3272.71万头。全省畜禽养殖业的发展,对保障市场供应、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应该看到我省畜禽养殖业布局还不尽合理,局部地区存在着养殖户过多、养殖数量过大、养殖密度过高、养殖行为不够规范等问题,严重超过当地环境承载能力。如嘉兴市去年生猪饲养量734.19万头,其中新丰、凤桥、大桥等10个乡镇(街道)饲养量占全市50%以上,由此带来这些地区农村居住环境恶化、河流水源污染、动物疫病隐患增多等突出问题。类似情况,在其他一些地方也不同程度存在。今年初,上海市黄浦江死猪事件再次敲响警钟。目前,国家和省现有法律法规对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虽有相关的规定,但较为原则、分散。为了依法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促进畜禽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改善生态环境,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省人大常委会就加强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促进畜牧业转型升级作出决定是十分必要的。

二、决定草案的起草过程

去年以来,嘉兴市人大、政府领导多次到省人大常委会汇报工作,请求省人大常委会加快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地方立法。今年省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朱林森等15名代表提出要求制定《浙江省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条例》的议案(嘉27号)。4月7日,省人大农委、环资委围绕省人大代表提出的议案进行了专题调研,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嘉兴市还组织工作班子,起草了条例草案代拟稿。省人大法委、农委和环资委多次研究认为,从我省实际出发,依法推进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十分必要和紧迫。考虑到制定地方性法规周期较长,建议先采用省人大常委会作出决定方式依法进行规范,并商定由省人大农委起草决定草案。4月22日,省人大农委全体会议研究起草了决定草案(代拟稿)。4月27日,省人大常委会丁祖年副秘书长主持召开了由省发展和改革、环境保护、农业、财政、国土资源等部门和嘉兴市人大、政府领导参加的决定草案征求意见座谈会。同时,省人大农委将决定草案专门征求省人民政府的意见,省长李强、副省长黄旭明给予充分肯定并表示同意。之后,省人大农委根据省委领导的意见,对决定草案又进行了修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征求了省政府和省有关部门及11个设区的市人大常委会的意见,并作了补充修改。5月20日,省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全体对决定草案进行了审议。决定草案已经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主任会议讨论通过,现提请本次省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

三、决定草案的主要内容

决定草案立足省人大常委会的法定职能,根据国家现行法律法规和我省地方性法规的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本着既依法规范畜禽养殖行为,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确保有效供给和农民持续增收,又破解当前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上的难题,增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着力改善生态环境,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主要规定了以下内容。

(一)关于畜禽养殖发展规划。我省人多地少,环境承载量有限,做好畜禽养殖业发展总体规划,在环境敏感地区划定禁养区、限养区,对保护生态环境至关重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和《畜禽养殖污染管理办法》等要求,决定草案提出了省人民政府要督促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加快编制和实施畜牧业转型升级发展规划,依法划定和调整禁养区、限养区。同时,实行堵与疏结合、关闭搬迁与转产转业并举,对现有的畜禽养殖场、养殖户限期退出禁养区,在限养区内控制总量和扶持发展生态养殖小区、生态养殖场、农牧结合的家庭农场等方面分别作出了规定。

(二)关于畜禽规模养殖标准和管理。目前,现行法律法规和规章对畜禽养殖小区、畜禽养殖场有一套具体的管理规范,省政府规定畜禽养殖小区、畜禽养殖场规模标准分别为生猪500头、100头,而对100头以下的畜禽养殖场、养殖户缺乏明确管理规范,这是嘉兴、衢州、金华等地的局部区域畜禽养殖业环境污染严重的一个原因。按照中央和省委关于下放审批权限的规定,决定草案提出了为有利于加强对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管理,省人民政府可以授权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实际确定畜禽规模养殖标准。同时,要求各地加强对规模畜禽养殖场的监管,全面实行畜禽标识可追溯管理。从嘉兴等地情况看,部分从事生猪贩运的经纪人,从外地购入大量的大中猪在本地短期饲养,造成环境污染,而目前没有法律法规依据对其进行规范。为此,决定草案明确规定从外地调入畜禽在本地短期饲养的,其饲养数量达到养殖场规模标准的,应当按照规模养殖场进行管理。

(三)关于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决定草案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规范。一是发挥环保、农业等有关部门的职能作用,依法加强对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和指导服务。二是坚持“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要求养殖小区、养殖场、养殖户对畜禽粪便、废水及其他固体废弃物按照规定标准自行进行无害化处理,或者委托有处理能力的企业、中介组织进行无害化处理。同时,强调要发挥村(居)民自治组织和畜禽养殖协会作用,通过制订村规民约、开展行业自律等方式,形成畜禽污染防治群防群治的良好氛围。三是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加快建设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场所、严禁和查处随意弃置病死畜禽及其产品的行为等作出了规定。

(四)关于推动畜禽养殖业的转型发展。在畜禽养殖业污染较为严重的地区,如何做好畜禽养殖业减量提质工作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决定草案要求省政府及省有关职能部门采取措施,加大对畜禽养殖相对集中的地区畜牧业转型升级的扶持力度,大力培育新型畜牧产业体系,努力保障市场有效供给;在生态养殖小区、生态养殖场和农牧结合的家庭农场以及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土地、资金和技术的支持,实现畜牧业发展与环境承受能力相适应的目标。

(五)关于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在推进各地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中的作用。强化监督,推动政府依法行政,是做好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的重要保障。决定草案提出省、市、县(市、区)人大常委会要依法运用多种监督形式包括组织代表视察等,加大监督工作力度,依法促进我省畜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畜禽养殖环保要求篇4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总的指导思想是:抓住当前全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机遇,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公共卫生安全、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安全,以畜禽养殖“退户进区”为重点,大力发展健康生态养殖,加大养殖业粪污综合处理力度,统筹规划畜牧业区域布局,力争在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上实现新的突破,全面改善和提升我市现代畜牧业发展水平。

具体目标任务:力争通过三年时间,分步实施,完成对全市畜禽养殖企业的污染治理,做到达标排放或综合利用,促进我市畜牧业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全面协调发展,实现“整治畜禽污染,改善生态环境”的目标。一是加快畜牧业区域布局调整。按照省人民政府新出台的《畜禽养殖管理办法》的标准和要求,进一步调整优化辖区内养殖业区域布局,确保辖区内的养殖场达到环保要求。二是大力推进养殖业“退户进区”工程。年内建设、改造达到“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标准的规范化养殖小区15个以上,平均每个镇至少新建1处养殖小区。三是继续发展生态环保养殖,因地制宜推广发酵床生态养猪技术,年内新增发酵床用户22家,推广面积1.2万平方米以上,减少养殖粪污排放量。四是加大对规模化养殖场标准化改造建设力度,年内新建和改扩建标准化规模养殖场40家,逐步实现规模养殖场粪污无害化排放。五是大力推广秸秆青贮养畜,年内完成玉米秸秆青贮22万吨以上,利用畜牧业发展优势减少农村“草堆”问题。

二、工作重点

(一)合理规划畜禽养殖布局。各镇处要结合辖区内的畜牧业生产、畜产品加工等实际情况,合理规划和编制本区域畜禽养殖布局规划,科学划分禁止养殖区、控制养殖区和适宜养殖区,优先扶持发展生态循环养殖。要把畜禽养殖用地纳入各镇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畜禽养殖用地按农业用地管理。要积极鼓励畜禽养殖者利用荒山、荒滩、荒地等未利用地和低效闲置地从事畜禽养殖活动。禁止占用基本农田发展畜禽养殖。对已有的畜禽养殖场,要加大环保治理力度,全部实行规模化养殖和标准化生产。对那些不愿治理、治理效果差、治理后仍然无法达标排放的养殖场、养殖小区要依法予以关闭。对限养区和适养区内的企业,养殖规模要严格控制在环境容量许可的范围内。

(二)加大“退户进区”工作力度。“退户进区”有利于改善农村村庄的公共卫生安全,有利于动物疫病的防控,有利于提高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目前,全市的畜禽养殖“退户进区”的任务非常艰巨,必须高度重视。各镇处要抓住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有利时机,加快推进“退户进区”工程建设,推动全市畜牧业转型升级。对建成的养殖小区,要成立畜牧专业合作社,实行集中管理和供料、配种、防疫、消毒、产品销售、粪污处理“六统一”服务,提高管理和服务功能,增强养殖小区吸引力。要加强科学规划,养殖专业村和畜禽养殖相对集中的村庄要合理规划土地,率先建设养殖小区,将村内的养殖场户统一搬迁到小区养殖,对散养户逐步予以取缔,从源头上解决农村粪污治理难题。

(三)大力发展生态环保养殖。各镇处要把发展健康生态养殖作为本区域畜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优先发展,加快发展。一是要大力推广生态养殖技术。要切实加强技术指导和服务,因地制宜推广发酵床生态养猪等畜禽生态养殖技术,不断解决畜牧业生产中的污染问题,努力做到生态养殖场粪污“零排放”。二是要加快畜禽养殖场标准化示范创建。要以畜禽粪污及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为重点内容,集中建设一批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新建和改扩建养殖场要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粪污污染治理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四)加强畜禽粪污综合治理。各镇处要把畜禽粪污综合治理作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一项重要内容,切实强化措施,全面推进,真正实现畜禽粪污达标排放,净化养殖环境。一是要不断探索综合运用堆肥处理、污水好氧处理、厌氧处理、厌氧—好氧组合处理等技术模式,加强农村畜禽养殖粪污综合治理。二是要分层次发展养殖场(区)沼气建设。加强宣传引导,发动较大规模养殖场(区)建设沼气池、沉淀池等适用的粪污无害化处理设施,彻底解决规模养殖场(区)的粪污污染问题;鼓励靠近村庄又难以搬迁的小型养殖场联合建设集体沼气池,化废为宝,服务农户。三是要大力推广有机肥加工模式。在养殖密度较大的区域,鼓励、扶持有实力的养殖企业建设有机肥加工厂,吸纳消化周边畜禽养殖场户粪污加工成有机肥,提高粪污综合利用率。

(五)推进秸秆青贮养畜工作。一是要广泛宣传秸秆青贮养畜的重要意义和秸秆青贮、氨化技术,提高全社会的认知度。二是要结合辖区内的实际情况,大力发展牛、羊等草食家畜,提倡养牛场户应用秸秆青贮养畜技术,广泛利用秸秆饲料资源。三是要加强技术指导,保证秸秆青贮质量。四是要探索建立秸秆青贮专业合作社,实现青贮饲料商品化运作。五是要鼓励发展秸秆青贮养畜,对秸秆青贮达到1000吨以上规模,并符合国家标准化规模养殖场要求的养牛场,在落实有关奖励扶持政策时要予以优先考虑。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镇处要切实加强农村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整治工作。进一步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突出重点,分区分类指导,调整不合理的生产布局,切实解决村庄内畜禽粪便乱堆乱放问题,扎实做好农村畜牧业污染整治工作。并要积极争取上级有关扶持政策,务求抓出成效。

(二)加强宣传引导。畜禽养殖污染涉及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事关全市经济、社会和环境保护的全面协调发展,要通过报刊、电视、电台等新闻媒体,加强对畜禽养殖业污染整治以及环境保护和养殖污染治理法规的舆论宣传,唤起全社会对畜禽养殖业污染整治工作的参与和关注意识,切实提高养殖场、户的卫生安全和环保意识,增强发展健康生态养殖的积极性,为畜禽养殖业污染整治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畜禽养殖环保要求篇5

关键词:农村畜禽散养;环境污染;思考

中图分类号:S85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532095

1 篾厂乡畜牧业污染情况及危害

通过篾厂乡养殖业调查,全乡2015年散养畜禽饲养量为生猪68006头、大牲畜9769头(匹),家禽143092只。年排粪尿12.4万t和5.14万t,其中沼气、化肥应用只占排放的60%左右,其余部分被乱堆弃或雨水冲入河道。给治理环境污染带来了压力,畜禽粪便成为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因此农村畜牧业污染治理势在必行。

农村畜牧业污染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点:传播“人畜共患病”;造成空气恶臭;造成水质下降;影响畜产品安全。

2 畜牧业对环境污染的原因

畜禽养殖散乱,选址不合理,受本地生活习惯的影响,大部分农户都有自己的猪舍并且都是建设在房前屋后,养殖一到多头不等的猪,产生的污水、粪便乱排乱放,大牲畜、家禽饲养为放养,无固定的圈舍,导致粪便乱排泄。影响环境卫生;农村居民环保观念薄弱,畜禽散放混养,畜禽粪便乱堆乱放,使得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粪污处理设施和配套管理跟不上,大部分沼气设施年久失修,无法使用,村庄排污管道、沟渠不健全,雨污不分离;农牧脱节,粪便综合利用率低,由于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土地大量荒芜,庄稼种植面积缩减严重,农家肥使用越来越少,导致粪便堆积,无法全部进行消耗处理,粪便资源没有得到更有效的综合利用;病死畜禽乱丢弃导致空气恶臭,疫病传播。

3 减少农村畜牧业污染的措施

3.1 加强畜牧业污染宣传教育

不断提高养殖户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素质,认真分析和调查研究农村畜禽养殖污染问题,充分认识畜禽养殖污染问题的严重性和污染治理工程的艰巨性、复杂性、长期性,确保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向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提高农户的环保意识,让广大养殖户自觉养成爱护环境卫生的习惯,自觉按照畜禽养殖、粪污处理的相关要求进行生产。

3.2 规范建设圈舍

针对本乡内农户有饲养年猪和放养土鸡的习惯,合理安排猪的圈舍建设,要求有干湿分离的堆粪区,并要求加盖顶棚;有独立的排污管道和污水处理池,必须水污分离,定期清理 。大牲畜和家禽实行圈养。

3.3 科学处理粪污

采用雨污分离的污水处理池净化污水;利用畜禽―沼气―农作物的方式处理粪污;推广立体养殖,充分利用林下空间开展养殖业或者在草地、荒坡实现放养,实现资源多层次综合利用,提高畜禽产品质量,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效益;农牧结合,充分利用粪便堆积发酵,作为农作物的肥料提高作物产量,降低作物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减少用水量,畜禽粪便采用干清法清理,尽量少的使用水冲,畜禽清洗用水是畜禽养殖的主要部分,尽量少的使用水冲,减少液体污染物排放总量。饮水方面鸡场、猪场采用饮水器,可大幅度减少舍内的饮用水及污物排放。

3.4 开展生态养殖,建立生态养殖场

发展环保型畜牧业,推广健康养殖模式,因地制宜,如畜林种养结合、林下养鸡等养殖模式,这样做即能做到废物的充分利用,又能有效地解决畜禽粪便污染问题。

3.5 加强对畜禽养殖业法律、法规执法力度

坚决打击畜禽养殖业的污染案件,大力宣传畜禽污染的法律法规,严格执行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提高畜禽养殖人员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管理水平,对畜禽粪便及污水进行综合整治,防止任意排污和粪便乱堆乱放现象的发生。使广大畜禽养殖户明白自己肩负着治理环境、消除污染的责任,从而减轻和消除畜牧业对环境的污染,也促使畜禽养殖户及早注意环境保护,防止环境污染现象的发生。同时,严格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工作,病死动物及产品无害化处理既涉及到社会公共卫生,也是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加大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相关设备设施建设的投入,规范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工作。

3.6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

畜禽养殖环保要求篇6

一、基本情况

据调查,我市共有畜禽养殖场240个,其中,规模化畜禽养殖场40个,包括:养猪场38个、养牛场1个,养鸡场1个。经查,一是2003年以来所有养殖场未在禁养区内从事养殖活动,均执行了“环评”和“三同时”制度;二是近年来通过对畜禽养殖企业实行限期治理,均修建了污染治理设施,主要采取“沼气+湿地”的治理方法,效果比较明显,养殖废水通过处理后能够达标排放;三是养殖企业均按环保法律规定,实行排污申报制度,并按时缴纳了排污费。在检查中发现:区兴旺养殖场的废弃物未按环保要求进行存贮和转运,其贮存设施和场所存在渗漏和雨污混排现象。

二、工作措施

(一)领导重视,部署到位。为将规模化畜禽养殖场专项执法检查工作落到实处,一是迅速转发了川环办发[2010]72号文件精神,要求各地进行认真对照检查,同时向市局报送书面自查报告。二是由局分管领导为组长、监察支队支队长为副组长、污控科、生态科等科(室)负责人以及环境监察执法人员组成规模化畜禽养殖场专项执法检查工作组,对全市的畜禽养殖企业进行了认真检查。三是对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定了畜禽禁养区,对不符合养殖条件的坚决取缔。据统计,此次共出动检查人员100余人(次),检查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40家。

(二)督促整改,监管到位。依据《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和《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有关规定,我市切实加强了畜禽养殖企业的环境监管,督促企业落实整改措施,严肃查处违法排污行为,促使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在环境监管工作中,将畜禽养殖企业纳入一般污染源进行现场巡查,达到了每月4次。重点检查畜禽粪便、废水综合利用或无害化处理设施运行和污染物排放达标情况。今年初,将区傅氏养殖场、区金星养殖场、区兴旺养殖场、县兴鑫牧业有限责任公司、县俊明种猪扩繁有限公司、县畜禽养殖场、县鑫源牧业有限公司西坝养殖场7家畜禽养殖企业纳入全市环保专项行动挂牌督办限期治理企业,现除了区兴旺养殖场未按期完成限期治理任务外,其余6家已完成限期治理任务,污染治理设施已投入试运行。同时,责令未按时完成限期治理任务的区兴旺养殖场对其无防渗漏、溢流、雨水等措施的废弃物贮存设施和场所加大整改力度,加大污染治理投入,务必完成整治任务。

三、下步工作

畜禽养殖环保要求篇7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运用经济、法律、科技和行政手段,对全市畜禽养殖业进行科学、规范管理,有效治理畜禽养殖污染,切实改善农村环境质量。

二、整治原则

(一)统一领导,属地管理原则。畜禽养殖业污染整治由市政府统一领导,各县(市、区)政府组织对辖区内畜禽养殖污染实施治理。

(二)谁污染,谁治理原则。各个畜禽养殖场业主是治污主体,必须切实承担治理责任,强化治理投入。

(三)多还旧账,不欠新账原则。对现有畜禽养殖企业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实现标排放或综合利用;对新建畜禽养殖企业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

三、整治范围

各县(市、区)辖区内现有的常年生猪存栏50头以上、牛存栏10头以上、羊存栏150只以上、禽存栏1000羽以上的畜禽养殖企业,群众反应强烈的畜禽养殖户和畜禽散养密集区,以及到规定标准的其他类型的畜禽养殖企业。

四、整治时间

五、目标任务

力争通过三年时间,分步实施,完成对全市畜禽养殖企业的污染治理,做到标排放或综合利用,促进我市畜牧业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全面协调发展,实现“整治畜禽污染,改善生态环境”的目标。

六、整治措施

(一)切实加大畜禽养殖企业的环境监管

一是实施禁养区企业关闭制度。从年1月1日至年12月31日,各县(市、区)政府要按照禁养区、限养区划定方案,对各地禁养区内所有畜禽养殖企业依照法律法规实施关闭或搬迁;各县(市、区)要科学编制限养区、适养区的养殖规划,合理确定养殖规模。各地禁养区内不得新建任何形式的畜禽养殖企业。

二是实施限期治理。各县(市、区)政府组织对限养区、适养区内的畜禽养殖企业实施限期治理。对那些不愿治理、治理效果差、治理后仍然无法标排放的企业由当地人民政府实施强制关闭。对限养区和适养区内的企业,养殖规模要严格控制在环境容量许可的范围内。

三是开展监督检查。各级环保、畜牧、农业等部门要采取联合监督、专项监督和日常性监督等多种检查方式,切实加大畜禽养殖业环保执法力度,对发现有偷排、漏排或擅自关停污染治理设施的违法行为责令限期改正,由环保部门依法予以处罚,对一年内累计发现两次以上的,符合法定情形的,由当地政府依法予以强制关闭。

(二)严格落实环评和“三同时”制度

一是严把新建关口。从年1月1日起,凡新建、改建、扩建的猪常年存栏量3000头以上、牛常年存栏量500头以上、羊常年存栏量5000只以上、禽类常年存栏量10万羽以上或涉及环境敏感区的畜禽养殖企业,须有相应环评资质的机构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其余的养殖企业须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对于家庭式散养户,可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但应当在登记表中提出污染防治措施,其余的养殖企业须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畜禽养殖项目在建设前,养殖企业或个人按有关规定报相关部门办理有关手续,其环评文件报具有审批权的环保部门审批。项目建成后,须向审批其环评文件的环保部门申请项目的竣工环境保护验收,验收合格后,方可正式投入运营。

二是补办环评手续。截止目前,已建成未办理环评手续的畜禽养殖项目必须在年3月1日前到具有审批权的环保部门登记备案。其中,猪常年存栏量500头以下、肉牛常年存栏量200头以下、奶牛常年存栏量100头以下、羊常年存栏量500只以下、禽常年存栏量10000羽以下,以及采用零排放养殖技术的项目,可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上述规模以上的规模化畜禽养殖项目,各地根据实际,可以乡(镇)为单位(或以片区为单位)打捆编制一本环境影响报告书,但在环评报告中应包含每个养殖项目的具体评价内容和环保管理要求,此项工作由各县(市、区)政府负责组织实施。补办环评项目的所有畜禽养殖企业必须严格落实审批通过的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落实各项环保措施和建成各项环保设施,并于年12月31日前完成环评验收。同时,市财政和各县(市、区)财政部门当年要列出专项资金,用于支持畜禽养殖企业改造现有养殖场和配套建设污染防治设施,以切实解决畜禽养殖企业的负担。

三是降低环评收费。各相关部门要严格执行《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降低畜牧业生产建设项目环评咨询收费加强环评管理促进畜牧业发展的通知》(发改价格〔〕8号),环评中介机构应在《国家计委、国家环保总局关于规范环境影响咨询收费有关问题的通知》(计价格〔〕125号)规定的收费标准基础上减半收取畜禽养殖项目的环评咨询费;环保部门在环评审批和验收审批中不得收取任何费用,同时要规范审批行为,简化审批程序,加快审批速度;物价部门要加强对环评咨询收费的监督检查,对违反规定乱收费的,应按照《价格法》和《价格违法行为处罚规定》实施行政处罚。

(三)切实加大畜禽养殖污染治理资金投入

一是各级环保、发改、财政、畜牧等部门要积极帮助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向上争取国家和省对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的污染治理资金,以加快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的污染治理技术改造,分步骤、分阶段地使我市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污染治理全部标。对各级政府安排的畜禽养殖方面的补助资金要优先用于畜禽养殖污染治理。

二是从年开始,各级政府要切实落实“以奖促治”、“以奖代补”政策,每年从排污费收入中安排50%以上用于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对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作采取先治理后补助的方式进行,对验收未通过的养殖企业不予拨付治理资金。各县(市、区)财政每年还要专门安排畜禽污染防治的资金,不断增加对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的投入。

(四)加大力度改造现有畜禽养殖企业

一是对于小型养殖企业和农村散养户,采取种养结合、资源综合利用的办法,按照雨污分流、干湿分开、饮污分离的治理要求进行基建改造,减少排污量,进行综合治理和利用,三年内逐步实现标排放或综合利用,否则予以关闭或搬迁。

二是大力开展养殖规模为100头左右的畜禽养殖小区建设,农业、畜牧、环保部门要配合各乡(镇)政府,根据确定的各乡(镇)城镇建设总体规划,结合当地实际,共同组织小区区域划定,并集中搞好水、电、路和粪便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让养殖户进区饲养。同时,对小区内新增的畜禽养殖企业,要严格小区准入关,实施环境总量控制。

三是各县(市、区)要对500头以上的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进行限期治理。近期要大力推广零排放养殖技术,对实施零排放技术改造的畜禽养殖企业,各县(市、区)要制定补助标准,给予资金扶持。

四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大力推广对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物循环和有效利用的综合利用模式,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基地建设,以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

五是养殖规模在存栏2000头以上的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必须严格按照《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工程技术规范》(HJ497—)的要求,采用工业企业治理模式进行治理,畜禽养殖企业必须保证污染治理设施的正常运行,切实提高设施运行效率。

六是鼓励具备条件的畜禽养殖企业和养殖户积极申报大中型沼气工程、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工程项目,向上争取政策支持。

七、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市、区)政府要按照“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以政府领导为组长,环保、畜牧、财政部门负责人为副组长,监察、发改、科技等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切实抓好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工作;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和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目标责任考核体系,进一步明确各部门单位职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二)加大宣传力度。畜禽养殖污染涉及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事关全市经济、社会和环境保护的全面协调发展,各县(市、区)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强对畜禽养殖业污染整治工作的舆论宣传,唤起全社会对畜禽养殖业污染整治工作的参与和关注意识,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和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为畜禽养殖业污染整治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畜禽养殖环保要求篇8

为进一步加强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推进生态畜牧业发展,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环保总局等部门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意见的通知》(〔20*〕63号)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的若干意见》(浙政发〔20*〕70号)精神,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深化加强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重要性的认识

畜牧业是事关我省食物安全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加强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有利于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节能减排,有利于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有利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有利于推动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也是生态省建设和“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的重要任务。自20*年以来,各级农业、环保等部门按照“811”新老三年行动的部署,密切配合,扎实工作,按时完成了全省1960个年存栏生猪500头以上(杭嘉湖地区300头以上)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排泄物治理任务,全省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但是,全省尚未实施治理的年存栏生猪*0头以上养殖场还有1万多个,部分已经完成治理的规模化养殖场因运行管理不善,仍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任务依然十分繁重。各级农业、环保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从建设生态文明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深刻认识加强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的重要意义,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切实加大工作力度,完善各项保障措施,着力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加强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加强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的主要目标是:到20*年,全面完成年存栏猪*0头以上、存栏牛*头以上畜禽养殖场(户)排泄物治理,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排泄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全省新建150个畜牧生态养殖小区,带动各地建设*00家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畜牧养殖小区;在畜禽散养密集区新建畜禽粪便收集处理中心75个。围绕上述目标,重点完成以下任务:一是加快修编和实施生态畜牧业养殖规划,根据环境容量和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合理确定畜禽养殖规模,科学划定和调整禁养区、限养区,深入实施畜牧业“西进东扩”发展战略,不断优化畜牧业区域布局与产业结构。二是努力转变传统的畜禽养殖和畜牧业生产方式,推进畜牧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推广集中饲养、集中治污、统一管理的标准化生态化养殖方式,提升规模化畜禽规模场和畜牧养殖小区建设水平。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建设生态养殖小区,推行集中治污和废弃物综合利用,减少农村散养规模。三是大力采用过程控制与末端治理相结合的方式,大力推广雨污、粪尿、净污“三分离”技术和工艺,干粪作为有机肥原料,养殖污水经沼气池处理用于农作物和林木的肥料,实现资源化利用或经处理达标后排放。积极研究和探索各种现代生态工程和农牧结合等技术,努力降低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行成本,提高畜禽养殖场排泄物治理和资源化利用水平。

三、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

新建、改建、扩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区)必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根据《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环境保护部令第2号)要求,猪常年存栏量3000头以上、肉牛常年存栏量600头以上、奶牛常年存栏量500头以上、家禽常年存栏量*万只以上或涉及环境敏感区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区)须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其余的须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新建、改建、扩建畜禽养殖场(区)必须实行“三同时”制度。项目建成后,须向当地环保主管部门书面提交试生产申请,经检查同意后方可进行试生产;试生产期间,须按规定程序向负责审批的环保主管部门申请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验收合格后,方可正式投入使用或运行。

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项目的环评文件审批权限,将根据国家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分级审批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制度的若干意见》的有关规定,按照下放权限、优化服务、提高效率、加强监管的原则,在我省修定后的建设项目分级审批规定中予以明确。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的污染物排放标准按照《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DB33、593-20*)执行。

四、加强畜禽养殖业环境保护长效监管

加快推行规模化养殖场排污申报登记和排污许可证制度。严格督促畜禽养殖场落实排泄物、恶臭、畜禽尸体的安全处置措施,依法查处畜禽养殖业的各种环境违法行为,对存在问题的养殖场要督促制定整改方案,确保整改到位。各级环保、农业部门要采取联合监督、专项监督和日常性监督等多种检查方式,切实加大畜禽养殖业环保执法力度。及时组织开展“回头看”抽查活动,重点加强对“811”环境污染整治任务中已完成治理的规模场,以及畜禽粪便收集处理中心治理设施运行、管理和维护情况的现场监督,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对违法行为依法进行查处,确保治理设施正常有效运行。根据环境保护部办公厅《关于开展规模化畜禽养殖场专项执法检查的通知》(环办〔20*〕41号)和省环保局、农业厅等十厅局《20*年浙江省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工作方案》(浙环发〔20*〕48号)等文件要求,从20*年9月至20*年底,在全省组织开展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环保专项检查。具体要求按照《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环保专项检查工作方案》执行。

五、进一步强化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的保障措施

(一)完善工作机制。各级环保、农业部门要积极争取当地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把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协调配合,合力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加强目标责任制考核,把规模化畜禽养殖排泄物治理任务纳入生态省建设年度目标任务书,建立健全畜禽排泄物治理工作的督办机制,层层签订责任书、明确责任人,逐级严格进行考核。各级环保、农业部门要及时掌握并互通整治工作信息,完善月报制度,每年至少联合组织开展两次以上的督促检查,确保整治工作如期推进。

(二)优化畜禽养殖项目的环评审批管理。所有畜牧养殖建设项目,取消环评大纲的编制和报批。畜牧养殖建设项目环评文件专家审查会由环保部门会同农业部门共同组织召开。各级环保部门要积极做好畜禽养殖建设项目环评的各项前期服务工作,实行“一次性告知”、“一站式服务”、“一条龙审批”的窗口式标准化管理,并在法律规定的时间内,进一步缩短畜禽养殖建设环评审批时限。

(三)着力减轻畜禽养殖业企业经济负担。落实国家发改委、原国家环保总局《关于降低畜牧业生产建设项目环评咨询收费加强环评管理促进畜牧业发展的通知》(发改价格〔20*〕8号)要求,对所有畜禽(包括猪、牛、羊及家禽)养殖、屠宰环节的建设项目环评咨询收费,在原国家计委、国家环保总局《关于规范环境影响咨询收费有关问题的通知》(计价格〔2002〕125号)规定的收费标准基础上,一律减半收取。各级环保部门在环评审批过程中不得收取任何费用,切实减轻畜牧企业负担,支持并促进生态畜牧业发展。畜禽养殖场污水实行农牧结合消纳,实现零排放的,免收排污费。

上一篇:测绘成果检查报告范文 下一篇:群众满意度调研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