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会计的基本职能范文

时间:2024-03-04 18:15:13

村会计的基本职能

村会计的基本职能篇1

目前,我国的农村职业美术教育事业,从办学主体上来说,在总体上属于地方办学,但同时交叉着某些部门办学、企业办学、私人办学及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农村职业美术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其中学校教育从办学层次上来说,涵盖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以及成人教育等多种,中等职业教育是农村职业美术教育的主要力量,少数经济发达地区也有高等职业教育。实施农村职业美术教育的学校主要是专门的职业美术学校,以及职业学院、职业高中、中专、技校等职业学校开设的美术类专业。从专业类别上来说,主要包括传统工艺美术类专业、现代艺术设计类专业以及一些近几十年兴起的专门性美术技能类专业。传统工艺美术类专业有木雕、石雕、陶瓷、染织、民间版画、刺绣等专业。现代艺术设计类专业有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工业设计、服装设计、广告设计、动漫设计等专业。专门性美术技能类专业有商品油画、婚纱摄影等专业。社会教育主要是指民间的耳耳相传以及作坊内师傅带徒弟的传统授教模式。本研究主要针对学校教育,下图为农村职业美术教育(学校教育)的范畴图示。

二、农村职业美术教育的辨析

1.关于职业美术教育与基础美术教育

基础美术教育一般指的是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的普通美术教育,“是指在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思想指导下,学校教育体系中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综合学力,并以此完善学生的人格学科”。3基础美术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培养美术家,而是提高全体学生的人格素质,使受教育者掌握美术史论初浅知识,培养多种美术方面的能力,如形象感知力、形象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形象表现和创造能力、提高审美修养等。职业美术教育与基础美术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又有着根本的不同,它除了素质教育的目的外,更侧重于培养受过一定基础教育的受教育者成为专门的实用美术人才,使其能运用美术知识、技能进入物质生产和服务领域,直接作用于社会。不难看出二者的培养目的是不同的,其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评估也必然迥异。

2.关于农村职业美术教育与城市职业美术教育

农村职业美术教育和城市职业美术教育在性质上是同一的,但因“所居场所”相殊异,决定影响着两者的发展方向有所不同,相应的层次结构、服务对象、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办学模式等都有所差异,教育也会有着不同的表现和特色。近年来,城市职业美术教育如雨后春笋,在各地蓬勃发展起来。相对来说,城市地区经济发达,教育发展条件优越,有利于职业美术教育活动的开展和先进教育理念的引进。城市职业美术教育在人才培养层次上,正走向扬弃低层次的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战略,转向重点发展本、专科层次、甚至是研究生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战略。对于城市地区来说,具有明显的产业发展优势,如资金、技术、人才等远远优于农村地区。近几十年,艺术设计类产业在城市地区发展迅猛,这也使得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需求的与日俱增,艺术设计类专业便成为了我国各大城市高校中发展最快的专业之一,目前开设了艺术设计类专业的院校占全国院校总数的一半以上,达到了相当的规模。由此,艺术设计类专业成了城市职业美术教育中的主要专业,如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工业设计、染织与服装设计、广告设计、动漫设计等专业较普遍。各地有趋同化倾向,专业特色不明显。而农村地区,经济相对落后,还有我国教育制度的种种设置与安排存有突出的“城市取向”,致使农村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教育资源普遍贫乏,以及农村劳动力的劳动技能的要求、劳动力素质偏低等现状,决定了我国农村职业美术教育在总体上都是以培养初、中级美术职业人才为重点,以中职教育为主,以低层次为基本特征。很多地方的农村职业美术教育普遍存在规模小,水平低以及招生困难等问题。总体上看,当前中国的农村职业美术教育与城市职业美术教育存在着明显的差距,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当人们言说农村职业美术教育之时,或明或暗的会存在轻视农村职业美术教育的倾向。但是,农村地区独特的文化资源条件是一些现代化程度很高的城市地区所无法比拟的。各地的农村职业美术教育除了开设艺术设计类专业外,更多的是打造与本地传统手工艺相关的专业,如陶瓷专业、木雕专业、刺绣专业等,专业特色明显。由于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与文化资源各异,所以各地农村职业美术教育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不会趋同。农村职业美术教育因其有地域性特点,它直接为当地农村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服务,在推动传统文化生产性保护与传承,求解农村发展命题,服务民生等方面展现出比城市职业美术教育所缺少的功能。

3.关于现代农村职业美术教育与传统农村职业美术教育

现代农村职业美术教育与传统农村职业美术教育不仅是时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两者之间教育结构、体制和方式等方面的不同。传统农村职业美术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孔子有言:“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述而篇》)这种教育思想在美术教育中所强调的就是模仿、师承和传统,在体制上表现为一种师徒授受的模式。人类为了生存和繁衍,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科技落后的情况下,产生了父传子、长传幼,口传手教,能者为师的美术教育方式。传统农村职业美术教育主要是对艺术产品生产者的教育,如木工雕花、刺绣、剪纸等,其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技巧与技能。因其被统治阶级看作是一种低下的工作,就很难有专门的学校和专门的教科书,学徒以师傅的作品为摹本,以师傅积累的实践经验为圣经,除了一些儿歌式的口诀之外,无系统的理论可言,也就难以主动地创新,倾向于“非艺术的年代改革开放的契机应运而生。进入90年代后期,各地区相继建立了职业美术中专、职业美术高中及普通中学美术特色班,形成了以职高、中专为主体的多形式、多层次、多规格的办学格局,成为向社会和高一级美术院校输送美术人才的主要渠道。现代农村职业美术教育是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严格的专业性教育,具有很强的科学技术先进性和职业操作规范性。它承担着培养合格美术实用性人才、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任务。现代农村职业美术教育不同于传统农村职业美术教育的手口相传、随机无定,而具有一套从教育科学理念出发的教育体系:有专门的学校、教师、学生;有课程设置、实习基地;有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体系。相比于传统农村职业美术教育,现代农村职业美术教育占据更多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职能专门化、教学系统化、体系严密化、设施完备化、秩序稳定化。多年来,我国各级各类农村职业学校培养了大批活跃于生产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美术人才,整体提升了我国劳动者的素质,也为农村发展与农民生活提高做出了贡献。

三、农村职业美术教育的特点

1.地域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规定职业教育必须“为本地区经济建设服务”。农村职业美术教育作为“特定区域”的职业美术教育,已经规划了自身的服务范围,直接为当地农村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服务,为当地的工艺美术产业培养对应的实用美术人才。同时,农村职业美术教育的发展也必须从本地域的经济发展趋势和文化资源状况出发,结合县域工艺美术产业,来确立所需的人才层次、标准以及学校的教学模式、专业设置、实践基地建设等。农村职业美术教育也只有立足于当地的经济、文化和社会,打造地域性的特色,才能生存和发展,才能吸引大众的目光。

2.美术教育特性

农村职业美术教育,它具有美术教育的特性,美术教育以其特殊的教育形式,在教育过程中注重提高学生对“美”的认识能力、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进而影响学生的美学观与人生观,使学生的身心能够健康全面地发展。因此,农村职业美术教育除了培养学生的投入行业服务实践的动手能力外,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造型艺术方面的创新精神,这是职业美术教育区别于其它类型的职业教育的独特性。

3.灵活性

新形势下的农村职业美术教育不再是固定的、僵化的、一层不变的教育,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在不偏离大的职业教育方针、人才培养方向的前提下,其在微观上可以灵活多变。开展农村职业美术教育的学校可根据自身特点,结合当地的经济、文化等实际情况和社会需求,灵活的设置专业、构建人才培养模式。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学校可以有不同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不拘一格,形式多样。真正体现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办学原则。

4.主动性

当前的农村职业美术教育发展的一个共同趋势是:冲出学校的围墙,进入社会的中心。可以说,农村职业美术教育在新形势下由被动逐渐转为主动,越来越深入地介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它发挥自身的强项优势,主动地为开发当地文化资源提供人力和技术支持,主动地去引导和带领工艺美术产业的发展,主动的与当地政府合作构建产官学合作机制等。农村职业美术教育也只有加强其服务功能,主动为当地的经济、文化和社会服务,才是出路所在,才能得到长足发展。总而言之,农村职业美术教育有自己的内涵、基本规律和特点,它不同于基础美术教育,不同于城市职业美术教育,不同于传统农村职业美术教育,只有清楚认识农村职业美术教育的内涵、基本规律和特点,才能正确把握农村职业美术教育前进的方向,才能真正搞好农村职业美术教育。

村会计的基本职能篇2

自2013年最高检开展全国检察机关查办和预防发生在群众身边、损害群众利益职务犯罪专项工作以来,截至2015年5月,各级检察机关共查办涉农和扶贫领域职务犯罪28 894人,占同期检察机关立案查办职务犯罪总人数的22%。农村基层组织工作人员职务犯罪已经成为职务犯罪中不可忽略、不可轻视的组成部分。

重庆位于我国西南部,地形复杂,是一个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集于一体的特殊直辖市,农村地域广阔。据统计,2014年重庆市共有2 246.31万农村人口,共有14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区县,有4个市级扶贫开发重点区县,15个非重点区县有扶贫开发任务。

目前,农村基层组织工作人员职务犯罪日益频发,有效治理该种职务犯罪,对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重庆市农村基层组织工作人员职务犯罪基本情况

(一)农村基层组织人员的基本概念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93条:本法所称国家工作人员,是指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和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公务的人员,以及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以国家工作人员论。

200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门对刑法第93条规定的“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做了立法解释,解释如下:村民委员会等村基层组织人员协助人民政府从事下列行政管理工作,属于刑法第93条第2款规定的“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1)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的管理;(2)社会捐助公益事业款物的管理;(3)国有土地的经营和管理;(4)土地征用补偿费用的管理;(5)代征、代缴税款;(6)有关计划生育、户籍、征兵工作;(7)协助人民政府从事的其他行政管理工作。

(二)当前重庆市农村基层组织工作人员职务犯罪的基本情况

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重庆市检察机关共立案查办村社干部职务犯罪148人,约占同期查办职务犯罪案件总人数1 475人的1/10。2015年重庆市检察机关共查办696人,其中涉农领域所占比例最大,共查处新农村建设、惠农资金管理等涉农领域202人,占总查办人数的近三成。

(三)农村基层组织工作人员职务犯罪的特征

1.罪名相对集中,作案手段简单且较为相似。据统计,在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查办村干部职务犯罪案件148人中,涉嫌贪污犯罪119人,占比达80.4%;涉嫌贿赂犯罪22人,占14.9%;挪用公款7人,占比4.7%。

贪污、挪用案件行为人多采用弄虚作假手段骗取资金,以虚报账目、虚增数量、收入不入账的方式为作案手段极为突出。例如,2012―2014年,被告人陈某某等人在受重庆市??镇人民政府委托,协助镇人民政府复垦办在??镇??村实施复垦工作期间,利用协助实施复垦工作的职务之便,采取虚报已经拆迁安置的屋基面积的手段,骗取国家复垦补助资金人民币427 234.85元。

对于受贿案件而言,多为利用在扶贫、移民、救济款物的管理;国有土地的经营和管理;土地征用补偿费用的管理;有关计划生育、户籍、征兵工作等方面的职务便利,收受他人财务。例如,垫江县某村村主任利用自己在计划生育和户籍职务上的便利,共接受6次受贿,受贿数额达30 400元。

2.涉案面广,重点涉案领域突出。从重庆市近年来查处的涉农职务犯罪案件来看,主要发生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套取补贴资金、征地拆迁等方面。例如,自2011―2013年,在重庆合川、北碚等区县相继开展的农村改厕项目当中,村干部在组织改厕项目过程中偷工减料,并通过虚报厕所数量、更改会计账目等手段以获取更多改厕资金,并将改厕资金侵吞。类似此种贪污、职务侵占案件不胜枚举。

3.犯罪集团化,多为集体共同犯罪。涉案人员为获得利益,多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相互勾结、共同作案。以村支书、村长、村会计串通作案尤为突出。被告人郑某为村支书,在协助政府从事行政管理工作中,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伙同村会计通过伪造承包合同的方式共同骗取国家退耕还林补助款44 592元、单独骗取易地搬迁补助款16 000元,共计60 592元。从纵向来看,农村基层组织工作人员职务犯罪在协助上级人民政府行政工作时,与从事相关工作的公职人员上下串通,互相为对方谋取利益。

二、农村基层组织工作人员职务犯罪频发的原因

(一)农村财务资金管理混乱

农村财务资金管理混乱,出现账目不明,收支不入账,收入账前后审核不严等一系列问题。部分农村的财务管理水平较低,且账目设置不规范。不少会计人员缺乏财经纪律观念,财会业务水平低,账务管理混乱。村支书、村主任、村会计之手,他们兼具资金的接收者、管理者、分配者三种身份于一体,权力集中在少数村干部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不公开、不透明的现象,这就为村干部贪污、挪用公款等腐败行为提供了“温床”。

(二)监督机制不完善

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村民委员会的权力来自村民,村民有权利实行民主监督。对于村民民主监督而言,内部监督并没有起到过多作用。一方面,村内监督不能。我国农村空心化程度严重,年轻劳动力多为进城打工,留守村中多为低文化的老幼妇孺,无暇顾忌村中账务。其次,在习惯逆来顺受的小农思想支配下,农民不懂或不敢监督,畏惧村干部,害怕其打击报复。另一方面,对口上级主管部门监管不力,监督工作更多的是流于形式,对村级行政管理常处于一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状态;更有案例表明村干部同上级政府领导串通一气,同流合污,通过村干部“上交”好处费等形式,对农村基层人员职务犯罪包庇纵容。

(三)传统官本位思想仍旧存在

虽然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法律不断健全,但“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中国长期处于小农社会,农村大多具有阶级性和封闭性特点。这使得农民长期缺失民主观念,农民对其“父母官”言听计从,权利意识、主人翁意识淡漠,认为自身与参政距离较远意识较严重。对于农村基层组织工作人员而言,依旧存在特权思想、族长家长制等封建意识,为谋取利益不择手段,不计法律后果。

(四)农村基层组织工作人员素质较低,法律意识淡薄

近年来,大学生村官工作为农村建设增添了新动力,但存在村官不进村的现象。农村基层工作组织人员队伍依旧以当地村民为主,有些村主任、村支书、村会计是亲属关系,更有一人身兼数职。如奉节县某镇某村黄某兼任村主任及村会计,与他人合谋贪污退耕还林补助资金。另外,从农村选举层面来讲,一些地方由于缺少必要的引导和监督,致使一些素质低的人员被选举到村基层组织岗位上,埋下了发生职务犯罪问题的隐患。基层干部长期工作在农村,消息闭塞,学习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的时间和机会较少,不能深刻理解其自身身份及具体罪名的构成,不能及时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已经触犯法律。

三、农村基层组织工作人员职务犯罪的防范对策

农村基层人员职务犯罪案件大量发生是多方面原因共同造成的,必须采取全方位的多管齐下的措施和手段,从根本上对其加以预防和遏止。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应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法治建设及刑法对策四个方面来防范农村基层组织工作人员职务犯罪。

(一)经济建设方面的对策

1.降低基层职务犯罪回报率。从承担的风险以及预期的获利来看,挪用公款无疑是高回报、低风险的典型。然而当农村经济发展起来,村民和村干部不再为几万元发愁的时候,再为了几万元的收益而触犯法律的行为将变得不那么诱人。村干部的腰包鼓了,自然也减少了其以触犯法律为代价的犯罪行为的发生。

2.以经济发展促使政治进步。当今,中国已经进入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阶段,中国的问题更多的也是农村的问题。随着城乡经济差距的逐渐拉大,越来越多的人从农村流向城市,从西部流向东部,造成的后果就是贫富差距越拉越大,城市人满为患,农村老弱留守。虽然有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然而农村只有找到自身的经济发展出路才能吸引更多的资金和人才回流。只有资源和人才在农村汇集时,农村才能走向经济进步,而正是经济的发展,才能滋养人们对公平、民主政治的渴望。

(二)政治建设方面的对策

1.完善村级财务管理机制。财务管理混乱是滋生腐败问题的温床,建立健全农村财务管理制度,实行收支两条线,真正做到村务公开。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组织法》,建立村务档案。村务档案应当真实、准确、完整、规范。村委人员要认真履行财务手续和执行财务制度,堵塞财务管理漏洞。设置村务公开栏,向村民定期公开财务收支情况、重大项目建设等内容。杜绝收入不入账等问题发生。定期培训财务人员,提高财务人员工作水平和自身素质,确保账务做到明晰。

2.构建有效可行的监督机制。建立以村民为基础的内部监督机制,定期进行村务公开,重大村务活动应当有村民代表参与。建立起有村民推选产生村民监督小组,对村务决策、村务公开和农村基层组织工作人员廉洁性进行监督。提高村民参与村中事务的积极主动性,充分发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健全乡镇政府部门外部监督,明确乡镇政府对村委会监督职责。加强与农村基层组织工作人员对话,对重大事项进行全程跟踪,定期审计村务账务,走访乡村深入实践。乡镇政府也应对自我进行反腐败教育,对监督事项、监督行为、监督作坊进行明确规范,防止乡镇政府以监督为名干涉村民自治。

3.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优化干部的任用和管理。首先,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对农村建设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对村委人员的教育和管理。其次,应加强对村委人员的任用和管理,开展村官选拔制度,提高担任村干部的任职资格和任职条件,各级部门要引导村两委会的选举工作,真正做到民主选举,预防黑幕选拔。再次,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工作人员社会福利待遇,建立激励机制,综合考量其政绩及自身素质等方面因素,采取奖金等方式奖励。最后,使大学生村官工作落到实处,使优秀人才真正参与到基层建设,建立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农村基层工作人员队伍。

(三)法治建设方面的对策

1.培育农民群众的法治意识和民主观念。广大农民群众的法治意识淡薄,缺乏民主思想。立足于农村实际情况,做到深入化实质化普法。增强民主意识,让其真正参与到民主选举。民主监督、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摒弃对农村基层组织工作人员是“土皇帝”“大族长”的错误认识。运用多种方式形式进行法律宣传,增强法制观念的培养和防范意识的构架。当遇到侵犯自身权利的事情时,能够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权利,做到敢发声,能发声,正确发声。

2.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自律和守法意识。对于农村基层组织人员,首先,着重要解决封建特权、贪图享乐及宗族家长制等腐朽落后思想,为其建立起为群众谋福利、全心全意为村民服务的意识。其次,加强对农村基层组织人员的法律意识,进行普法宣传,尤其是刑法及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告知其犯罪红线。再次,开展警示教育,廉政教育警示,通过对身边职务犯罪人员以身说法,使其汲取教训,提高广大基层组织人员知法、懂法、守法的意识,增强抵御诱惑的能力。

3.构建“村村通”下的“阳光政府”。2015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在大信息时代下,信息网络已经成为公民与政府对话的重要平台。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项目的推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农民文化水平的提高,网络的村镇化普及也变得可能和迫切。“村村通”的实现将使各种便民利民信息在第一时间通过广播、电视、网络传递到每家每户,对于国家补助项目资金情况、村内账目的收支情况等等信息实现实时了解监督,也让乡村级的“阳光政府”成为可能,让基层职务犯罪无所遁形。

(四)刑法方面的对策

1.完善立法细则。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的反腐力度不断加大,无论是大老虎还是小苍蝇都同等重视。然而我国刑法对职务犯罪的规制只限于具体的几项罪名,未制定出专门的反腐败法。虽然自《刑法修正案(九)》出台后,修改了贪污受贿犯罪的定罪量刑标准,但随着钱权交易、权权交易形式的多样化,罪名上无法涵盖所有的职务犯罪类型。而且基层职务犯罪具有涉案面广、发现难、取证难等特点,建议正在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反腐败法》应专门一章规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人员职务犯罪。

2.发挥司法能动性。自2015年11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刑法修正案(九)》删除了对贪污犯罪的具体量刑数额,改为“数额+情节”,并同时考虑犯罪嫌疑人的认罪态度,极大地提高了司法审判的主观能动性。能动司法使得受贿罪与渎职罪被定罪的可能性、刑罚严厉性都大大提升。概言之,整个过程的预期刑罚成本升高,而受贿的犯罪收益降低,刑法对策就对犯罪产生了“抑制”作用,从而防腐败提供助力。

3.行贿受贿两手抓。自2013年至今,重庆地区共审理行贿案130余例,受贿案1 200余例,存在明显的“重受贿、轻行贿”的现象。然而行贿与受贿造成的社会影响同样恶劣,“行贿情罪”的假象为“权力寻租”创造更多可能,也诱发更多的钱权交易。《刑法修正案(九)》虽加大了对行贿罪的处罚力度,仍需执法人员严格执法,行贿受贿两手抓,遏制腐败毒瘤。

四、结语

村会计的基本职能篇3

关键词:农村合作银行、管理会计、问题、建议

农村合作银行作为整个农村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三农”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要进一步的发展农业,必须保证农村合作银行的安全运行和稳健发展。但是,近年来,部分农村合作银行忽视了成本效益原则,不仅基层的人员忽视了经营中的成本控制,即使是农村合作银行的内部管理人员,也缺乏必要的成功管理手段和成本资料,农村合作银行的管理状况已经不能适应改革和发展的需要。管理会计作为提高管理效率化与科学化的方法和理念,对农村合作银行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农村合作银行管理会计的职能和作用

管理会计在农村合作银行中的职能和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预测、决策职能。按照农村合作银行的总目标和总的经营方针,通过财务会计或者从其他方面提供的信息资料,合理的选择量化模型,有针对性的对农村合作银行的经营状况做出预计和测算,为农村合作银行的经营决策提供有效的第一手资料信息。主要体现在根据农村合作银行的决策目标进对相关的信息资料进行搜集和整理,运用科学的方法计算与长短期决策方案相关的评价指标,最终筛选出最优的方案。经营决策是农村合作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问题,是管理会计的一项重要内容。农村合作银行的决策范围较广,既包括机构、业务量、人员等与发展规划相关的决策,也有诸如贷款、新业务品种、资金管理、新技术开发运用、固定资产购置等多项日常决策。管理会计提供的一系列专门的方法,例如:概率分析、趋势分析、调查分析等方法给决策的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提供了重要的手段。

2.规划职能。管理会计的规划职能就是将预测和决策确定的各项任务目标,用量化的方式加以平衡和汇总,并在此基础上编制企业的全面预算,明确各个方面的目标,指导农村合作银行现在以及未来的经济业务活动。

3.控制职能。根据管理会计的规划职能确立的各项量化指标,对现在发生的或者未来可能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影响和控制,根据实际执行情况与计划之间的偏差进行原因分析,以便能够及时的采取措施对经济活动进行调整,保证预算目标的实现。

4.对经营责任目标进行监控和考评。在明确农村合作银行的各个部门和个人的职责的前提下,逐级考核对责任指标的执行情况,找出成绩与不足,为奖惩制度的实施以及对未来工作的改进提供必要的依据。为了提高农村合作银行的内部管理水平,完成既定的目标,必须对农村合作银行的经营过程和结果进行严格的考核,将实际数与目标任务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差异,并对差异造成的原因进行分析。把指标落实到部门和个人,使每个部门负起应有的责任,对业绩优秀者给予适当的奖励,对业绩低劣者给予一定的处罚,使农村合作银行的经济责任制度与其经营目标相结合,最大限度的调动各个部门和个人的积极性,努力实现预定计划。

二、当前农村合作银行在会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农村合作银行在会计管理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化程度不高。不少农村合作银行的会计工作仅仅行使了会计的基本核算职能,对会计的监督和管理职能认识不足,尤其是会计人才的匮乏使得会计基础工作缺少系统性的建设,会计核算的质量、农村合作银行的内部管理水平等差强人意,对会计基本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流于形式,会计风险没有得到有效的防范和规避。农村合作银行的会计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2.管理手段相对落后。一般的,农村合作银行的内勤主任或者会计主管承担着银行的会计管理和监督工作,这些员工在承担日常事务性工作的同时,还负担着会计的管理和监督工作,使得会计监督和管理的力度不能满足业务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农村合作银行的会计监督检查人员的配备相对不足,使得会计检查辅导工作和事后的监督工作很难保证监督检查的及时性和效果性。对于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处理的滞后性以及处罚力度的相对不足,使得内部检查的监督约束作用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3.会计的岗位培训与激励制度不够完善。农村合作银行的会计培训工作并没有随着会计的发展而得到有效的发展,随着新准则、新知识和新业务的层出不穷,农村合作银行的会计培训工作变得越发重要。相关制度并没有有效的激励银行的会计人员学习新知识和新业务。虽然农村合作银行的会计人员的知识更新和知识结构已经不能适应业务发展和管理的需要,但是他们缺乏足够的精力给自己充电,因为农村合作银行一般都处在基层,很多单位都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使员工去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三、促进农村合作银行实施管理会计的对策建议

完善农村合作银行的管理会计体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除了要受到资金和技术的限制外,还会受到农村合作银行管理基础的制约,如果农村合作银行的管理基础不到位,再好的技术、再多的资金也无济于事。所以,农村合作银行管理会计的建设首先是管理基础的建设,特别是管理制度和业务流程的建设。针对农村合作银行在会计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管理会计系统的建设:

1.构建有效的、独立的农村合作银行管理会计的领导和组织体系。我国对农村合作银行的会计工作只是偏重于财务会计,会计工作主要是集中在日常工作的简单循环上,较少从农村合作银行战略经营目标的高度对管理会计进行研究和重视。管理会计是一项具有很强应用性的工作,应该有专门的组织结构或者人员去承担才能顺利的开展起来。首先,设立专门的组织机构。现阶段,农村合作银行的组织结构中,大部分还没有专门实施管理会计的机构,管理会计的职能不是与财务会计职能一起由财务会计部门负责,就是与计划、资金职能在一起由计划财务部负责,严重的影响了管理会计在农村合作银行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所以,在组织结构方面,与管理会计有关的职能部门,应该单独设立,可以统一由分管财务的主任分管,便于农村合作银行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和联系。其次,在农村合作银行中,负责管理会计的职能部门的主要职责应该包括:给管理层的决策提供有效的信息,提高决策效率,承担起为决策者提供明晰、简洁、准确、相关的权威性信息的责任;发挥管理会计的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反馈的职能,提高农村合作银行的经营效率,通过市场分析和经济预测,制定业务发展的战略规划,使农村合作银行明确发展目标,实施责任会计,落实预算责任,监督预算的执行情况;给其他部门提供相关的经营咨询,方便部门之间的协调,实现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2.对专门的管理会计人员进行培训和辅导,建立高素质的会计队伍。和传统的核算型会计人才相比,管理会计需要的人员无论就其知识面还是思维方式来说,都要求处于更高的层次,不仅仅要精通财务管理的方法、原理和相关的政策法规,还要全面的掌握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知识。只有会计人员具备了较高的素质,才能实现管理会计的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反馈的职能。首先,优化农村合作银行的会计员工队伍结构。培养选拔一批年富力强、德才兼备、会管理、懂经营、具备财会专业知识的人才充实到各个业务部门的领导岗位,增强农村合作银行业务一线的管理能力。其次,通过集中学习、在岗培训等方式,提高农村合作银行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农村合作银行的管理部门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和优势,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开展对会计人员专业知识的培训,逐步的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再次,应该针对不同的员工层级实施不同的激励机制。农村合作银行应该对不同层次的管理人员进行不同的激励,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按照行领导、中层管理干部和普通员工的不同级次,制定不同的激励之地,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使其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最大的积极性。

3.以信息系统为支撑,改进并加强农村合作银行会计管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对农村合作银行而言,管理会计职能的发挥依赖于信息系统的建设以及会计基础工作的完善。只有信息系统的支撑,通过规范明细的核算,提供真实完整的会计信息报表,管理部门才能进行科学的预测,编制预算计划,实施会计控制。当前,我国农村合作银行对计算机技术的依赖也越来越高,农村合作银行管理会计的实施更加离不开计算机。但是,计算机信息系统还没有引起相关领导的足够重视,网络结算问题成为制约农村合作银行发展的瓶颈,农村合作银行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及网络结算系统迫在眉睫。

4.转变经济理念,培育企业文化。管理会计在农村合作银行的实施是一项崭新的工作,一些新的管理理念会对传统的观念产生巨大的冲击,从而触动到各个方面的利益。所以,在管理会计的实施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力,尤其是来自员工思想观念上的阻力,在这种情况下,农村合作银行高层领导的支持和重视以及全体员工的认同成为管理会计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因此,农村合作银行应该以改革和创新推动农村合作银行的发展,破除阻碍其发展的各种机制性、体制,用创新的工作方式开展工作。管理会计关系到农村合作银行的各个方面,涉及到各个岗位和每位员工,应该使员工意识到:管理会计不仅仅是财务部门或者银行管理者的事情,而是与员工的切身利益有密切的联系,所以需要各个职责部门和全体员工的大力支持、充分理解和共同努力。另外,在转变会计管理观念的同时,也应该将现代管理理念融入到实际经营管理和企业文化中,以此影响员工按照管理会计的要求来规划约束自己的工作,帮助农村合作银行改善经营成果,提高经营效益。

参考文献:

[1] 王明顺.运用管理会计提高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水平[J].西安金融,2004,(2)

[2] 杨枫.加强农村信用社会计管理[J].审计与理财,2007,(5)

[3] 徐永杰.加强农村信用社内控制度建设的对策与建议[J].大庆社会科学,2007,(1)

[4] 吴兆德.刍议农村信用社的会计管理[J].时代经贸,2008,(9)

村会计的基本职能篇4

当代中国农村的基层社会管理实行的是以村民委员会为主要形式的村民自治制度,村委会日渐成为村民参与社会活动的有效中介。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颁布为村委会的组织原则、产生与组建方式、功能与任务等正式做出法律上的规定。村委会制度在乡村社区的推行,使村民在政治思想上逐步走向现代。但是由于村委会制度的权力化,农村基层干部中职务犯罪现象频频发生,致使部分群众集体上访,造成了极坏的社会影响,形成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不和谐因素,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稳定。

西安市未央区雄踞西安市的西大门和北大门,是西安连接南北、贯通东西的必经之地,全区总面积262平方公里,总人口47方,其中农业人口19.31万,占总人口的41.09。全辖区10个街道办事处,44个社区,212个行政自然村,近年来,农村基层干部中职务犯罪现象频频发生。自2000年一2005年9月未央区检察院反贪局共初查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案件线索97件110人,共立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案件9案10人。为了“打防并举,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策略,我院党组对此进行了深入地调查研究分析。

一、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有以下特点

1、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发生的形势呈多元化。

图标1:2000年一2005年9月我区受理的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案件数

随着省市区建设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农村基层干部手中可支配的资金越来越多,权力也越来越大。因此引发的不法行为已成为一个新型的犯罪主体。在管理集体经济时,利用职务之便,侵占集体资金、挪用集体资金、非法转让土地使用权等问题日益突出。由于“村官”权力失控,造成集体资产和集体资金大量流失,集体土地和村民可耕地面积逐年缩减,由此引发村民对村干部的不满和对抗因素不断增长。对于农村基层干部所存在的种种问题逐渐地暴露出来,使得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案件的来信来访和举报在增多。现阶段农村基层组织成员作为一个新的犯罪主体,在管理集体经济时,利用职务之便,贪污、挪用公款、侵占集体资产、挪用集体资金、非法转让土地使用权等问题日益突出。由于此类犯罪呈多种形式,同时法律法规也存在一些盲点,使我们基层的办案人员在审理案件时遇到了定性、定罪难、取证难等问题。

2、农村基层干部自身素质低,法治观念淡薄,是导致其职务犯罪的根本原因。

《村委会组织法》贯彻实施以来,村民的民主意识普遍得到了提高,依法选举,规范运作已成为选举村民委员会的主流。但在现实中,受农村世袭制、家族制、裙带关系等特殊的历史背景影响,不同程度、不同范围地存在着黑恶势力的干扰,家族势力的参与和金钱关系的诱惑,使选举过程难以规范,其结果难以代表大多数村民的真实意愿。为了当上村干部,有的利用农村黑恶势力的影响,以恐吓的方式胁迫村民给其投票;有的借助家族势力狂揽选票;有的以请客送礼、发红包的形式,贿赂村民选票;还有的采取以不交税金、不收水、电费以及无原则许愿等违法承诺蒙骗群众等不正当手段,拉拢村民操纵选举。这样以来,不但使一些公道正派,有能力有魄力的优秀村民选不上来,反而使一些思想意识恶劣,能力低下,甚至有前科和劣迹的人进入村委会班子。由于素质低,动机不纯,心态不健康,把当村干部和个人利益直接挂钩,从本质上就不可能为广大村民牟利益,而是伺机侵吞集体财产和集体资金,以弥补自己上台时的投入,海捞一把。

3、农村基层干部权力过大,缺乏有效的监督体系,是诱发其职务犯罪的主要原因

农村基层干部集事务决策权与资金支配于一身,对其监督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方法,是导致犯罪的主要原因。《村委会组织法》第四条规定: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对村民委员会的工作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但是不得干预依法属于村民自治范围内的事项。这一规定,使部分村千部打着自治的旗号,专制横行,滥用职权,使手中的权力过大,过于集中,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一是对权力缺乏有效的监督。有的村干部一手遮天,家长制作风严重,一些重大事项,不经过民主协商,不听取群众意见,私自决定,造成大多数村民无法行使自己的权力,达不到真正的村民自治;有的村务没有真正的公开,重公布,轻反馈,虽然公开了一些村务,但公开后群众有何意见,有何反映不能及时反馈、收集,没有真正起到公开监督的作用;有的村干部甚至产生“我不交账,不交公章,你奈我何”的错误认识,有的村干部下台时间很长了,但仍账务不交,印章不交,党委政府也束手无策,使其权力严重失控。二是村民素质低,法律意识淡薄。不懂村干部哪些行为是违法或违纪,即使利益侵害了也不告官,不愿或不敢告官。

4、农村基层组织制度不落实,财务管理混乱是其利用职务之便

,构成犯罪又一重要因素。

村级干部的违法违纪离不开财经管理。我们有的以“账务不清,财务管理混乱”为由推翻了上一届村委会班子,自己上台后又尽力削弱会计的职责,要求会计做假账等现象时有发生,使会计用职能来制约村官的管理体制无法实现。农村经济发展迅速,但相应的财务正规化管理跟不上,账务设置不规范,财务审批不严格,收支随便,白条下账、假发票入账、私设“小金库”等现象比较普遍,致使财务管理透明度不高,为诱发农村基层干部经济犯罪提供了便利条件;加之有关职能部门监督、制约机制不到位,缺乏定期不定期的清理检查和审计,有时还出现真空,给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造成了可乘之机。

二、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定性问题

从办案实践来看,农村基层干部犯罪所立案件数与初查案件数的比例还是很小的,追究原因,农村基层组织人员犯罪定性问题,是新九十三条第二款规定的“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根据该解释,村民委员会等基层组织人员构成职务犯罪主体区分的关键是:看其是从事自治行政事务还是受政府委托从事行政管理性质事务。当其从事行政管理性质事务时,应以“国家工作人员论”;当其从事村自治事务时,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构成犯罪的则以按职务侵占罪、挪用资金罪定罪处罚。根据上述法理规定,基层组织人员构成职务犯罪不难界定。难以界定的是:对非村民委员会委员的小组长、会计、出纳、村民小组的会计、出纳以及受村民委员会聘用从事管水、管电等事物的村民组织人员职务犯罪行为,目前还未有明确的司法解释。因此在工作实践中,往往存在检察机关和法院对主体身份的认识不同,对于这一部分人员均以职务侵占或挪用资金罪来定罪处罚的,这就存在案件管辖权的问题。

三、查办此类案件应采取的对策

完善法律法规,理顺管辖关系。

由于农村基层干部,特别是村民委员会所处地位的特殊性,使其同时肩负着从事国家公务和集体事务的双重职责。而贪污罪、挪用公款罪与职务侵占罪、挪用资金罪,除了犯罪主体不同,犯罪客体有差异外,主观方面,客观方面都是相同的。现实中,存在着村民委员会委员有同时犯有贪污罪、职务侵占罪或挪用公款罪、挪用资金罪,其犯罪行为又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如果由公安机关和检察机关分别立案侦查,对加快办案速度,提高办案质量,及时、准确的惩治职务犯罪行为,有效地保护国家集体财产不受侵犯是不利的。最好由涉案金额大,犯罪情节严重,可能判处较重刑罚的主罪管辖的公安机关或检察机关立案侦查处理,共同形成打击合力。同时由于检察机关即使执法机关,又是法律监督机关,所以应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做出相关司法解释,已明确受案范围,便于司法实践,有力打击犯罪。

2、发挥职能作用,加大打击力度。

基层检察机关是打击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的职能部门。首先要广泛收集农村发展中,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以来所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现象和带有普遍性的经济犯罪问题要及时进行剖析研究,以掌握其犯罪规律,采取相应的侦查措施,提高立案率。二是要开展职务预防工作,及时发现农村基层干部的违法犯罪线索,做到露头就查,快立、快捕、快诉,以震慑“村官”犯罪。三是要加强与会计、审计、税务等部门及人员的联系协作,为侦查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审查账务、调取证据、提供帮助。四是发挥职能作用,与地方党委政府、纪监委加强联系,取得支持,确保及时、准确地打击犯罪,以维护农村的社会稳定。

3、落实规章制度,完善监督机制。

贯彻《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深入开展农村民主法治建设,规范各项规章制度,以法治人,是预防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的有效途径。一是要建立、建全村务公开、财务管理和集体财产登记使用制度,严禁“白条”入账,私设“小金库”,规范农村的经济活动。二是要健全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不断深化村务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审计监督工作,建立民主评议制度,使村干部村务管理置于各项规章制度的监督、制约之中,以减少犯罪。三是把好选举关。严禁下列人员成为候选人:(1)受到法律制裁而现实表现不好的;(2)参加邪教组织或从事地下宗教活动的;(3)欺压群众、横行霸道、参与黑恶势力的;(4)法制观念淡薄,长期无理上访,影响社会稳定的;(5)非法串联拉票,胁迫蒙蔽群众的,或操纵、破坏选举的;(6)体弱多病,不能正常工作的。保证选民真正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使选举权。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充实到农村基层干部队伍中,力求改变目前农村干部年龄老龄化、地域化、学历偏低及其他难以适应新形势的现状,以提高农村干部的整体素质

4、加强素质教育,提高法律意识。

只有把农村基层干部、群众的法制观念,贯穿于村民自治的始终,才能从根本上遏制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的发生。乡镇党组织要采取多种形式利用典型事例教育和引导村民积极同经济犯罪作斗争,与纪检、检察机关、公安机关加强联系,形成打击合力,创造监督、遏制经济犯罪的大环境,从而达到预防和打击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的目的。

村会计的基本职能篇5

关键词 农民职业教育;“云”课程;内涵;建设理路

中图分类号 G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19-0046-05

农民职业教育对城镇化进程与新农村政策的落实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其通过对人口素质的整体提升,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丰富的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有助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式发展[1],同时有助于推动新农村建设政策的落实。然而,由于农民居住分散、需求多样以及文化程度差异较大等原因,针对农民开展普及性的职业教育成本高、难度较大,还可能造成资源浪费。“云”技术的发展给农民职业教育的全面实施提供了可能,依托农村网络及其终端设备开发农民职业教育“云”课程,有助于农民职业教育的普及与效率的提升。

一、农民职业教育“云”课程的内涵

课程是农民职业教育的核心要素,决定着教育实施的成效。在电子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以及“云”技术得以广泛运用的背景下,“云”技术以其便捷、高效与大容量等特征为农民职业教育课程建设提供了新的生发土壤,因此,开发与建设农民职业教育“云”课程对农民职业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第一,农民是一种身份界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其内涵基于社会分工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农民的身份具有时代特征。传统意义上的农民指以农业种植为主要工作的人群,如《管子》中“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即为此意。建国后,国家对农民身份做出了新的界定,包括农林牧渔等基础性行业的人员。此时期农民身份既是一种户籍认证,也是对农民居住地域的界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人口的流动,传统基于行业、地域与户籍的农民身份与实然意义上的农民身份渐趋模糊,从而出现了三种与农民身份相关的群体。一是已迁入城市,不再以农业生产为其主要生活来源的具有农民户籍身份的农民群体。二是继续长居乡村,且具有农民户籍身份的群体。三是介于二者之间,具有农民户籍身份的游走于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农民工群体。由于第一种与第三种群体在工作性质上都已完全脱离或基本脱离农业生产,其居住地具有相对便利的教育资源,因此本文主要讨论第二种类型,即居于乡村且具有农民户籍身份的农民群体。

第二,“云”计算是信息技术高度发达所诞生的基于互联网的超级计算技术或模式,其可通过网络让需求者在自身的终端设备上获取需要的任何资源。“云”技术的研发与运用正逐步成为全球化时代各国经济与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如美国历届联邦政府都把“云”计算技术的创新与使用作为推动经济与产业发展的手段,并于2011年出台了《联邦云计算战略》,欧盟委员会于2012年启动了释放欧洲云计算潜力的战略计划,韩国政府2011年颁布《云计算全面振兴计划》,我国也于2012年首个部级云计算专项规划《中国云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云”课程正是基于“云”计算技术全球化的背景而提出的,其指“建立在云技术(云计算)、智能移动等新技术基础上的新课程形态”[2]。由“端、管、云、台”四要素构成,“端”指手机、电脑、MID等移动接入终端设备,“管”指网络(宽带),“云”指课程资源库,‘台’指专门开发的课程运行平台。“云”课程的核心在于“云”技术强大的处理能力,“用户所处理的数据保存在互联网的数据中心里,用户不需要担心自己的存储能力不够,也不需要关心存储发生在哪朵‘云’上。”[3]端、管、台只是“云”课程运行的辅助措施。

《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2011)》规定职业教育是“为学习者掌握在某一特定职业或行业或某类职业或行业从业所需特有的知识、技艺和能力而设计的教育课程”。以此为基础,农民职业教育“云”课程指为使农民获取从事农业生产和加工活动所需的知识、技艺和能力,以“云”技术为基础所开发的课程形式。其运行的内在机理主要表现为:在乡村范围内,分散居住的农民可以在任何互联网覆盖的地方借助网络终端设备(如电脑、手机)通过互联网获取职业教育课程“云”中的任何信息,还可以通过“云”课程虚拟的与现实的学习环境讨论交流课程“云”已包含或未覆盖的信息。总体而言,乡村农民职业教育“云”课程建设有助于解决农民因生产与生活、交通不便而难以集中学习的问题,“云”课程大容量能满足农民职业学习的个性化需求,虚拟学习平台的搭建有助于解决部分农民因学习能力较差而学习效果不好和“云”课程未涵盖而现实生产中却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农民职业教育“云”课程建设的现实基础

(一)农民职业教育“云”课程的政策基础

教育本身是一项需要资源支撑的社会活动,在某种教育形式尚未形成自觉化的时期,其全面发展往往需要政策的支撑与推动。就我国现实而言,农民职业教育“云”课程建设已具有政策基础。

第一,农民职业教育“云”课程建设有国家教育信息化政策的支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指出:“充分整合现有资源,采用云计算技术,形成资源配置与服务的集约化发展途径,构建稳定可靠、低成本的国家教育云服务模式”。教育云服务模式是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推动教育全面普及,提升教育效率的有效途径。居于乡村的农民居住分散、对职业类知识和技能的需求多样,致使对其集中开展职业教育活动存在困难。诚如贵州省F县W村的成人学校校长所言,“我们2016年2月开展为期一天的养牛基础常识培训,结果全村只有5户养牛散户来参加,但是我们有1名工作人员负责管理,2名教师负责上课,课酬花掉了1000元,这确实有点浪费”。针对这样的情况,如果建成农民职业教育数据库,并把养牛的相关技术分成微小主题融入课程云中,农民能通过网络进入学习系统随时查询并学习相应的知识与技能。

第二,农民职业教育“云”课程建设有城镇化政策的推动。城镇化并非仅指地域、人口的城镇化,其目的是城乡一体化,即消除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最终促进社会公平,根本在于人口素质的提升。农民是城镇化的主体,城镇化的核心是农民观念、知识与技术等内涵上的城镇化。从生产生活的视角而言,城镇化首先解决的是城镇化后农民的就业问题,这要求基于地方实际针对农民开展各种类型的职业培训。然而,鉴于农民基本都承担一定社会责任的情况,农民职业培训持续时间不能过长,否则会影响农民自身的生产生活,因此,在集中培训的情况下,依托城镇化的政策,建设职业教育云课程体系,把职业教育融入农民的日常生产生活中,既有利于农民职业教育效率的提升,也有助于城镇化政策的落实。

(二)农民职业教育“云”课程的设施保障

技术的运用要以相应的载体为依托,“云”技术的运用也需要依托相应的载体,即物质载体与虚拟载体。物质载体指“端”与“管”,虚拟载体即“云”与“台”。物质载体是前提与基础,虚拟载体建立于其上。进入21世纪以来,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逐步蔓延并走进乡村,成为乡村生产生活的必需品,例如智能手机与无线网络在农村已基本普及,甚至部分条件好的乡村已有了有线网络、电脑、网络电视以及WiFi等,这为农民职业教育“云”课程建设提供了资源保障。

第一,智能手机、电脑、网络电视等电子终端设备是“云”课程建设最基础的物质资源保障。“云”课程的载体是“云”技术所依托的电子设备,否则“云”课程只能停留在理念层面。我国乡村目前已经具备或具有具备“云”课程运行所需的终端电子设备条件。已经具备指我国乡村已存在大量智能手机,这为“云”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可能。具有具备指乡村农民具备购买智能手机的能力,甚至具有购买电脑与网络电视的能力。这类显在或潜在的电子设备为农民职业教育“云”课程体系建设提供了硬件支撑。随着乡村经济的发展,智能手机、电脑、网络电视等电子终端设备在农村将会更加普及,为“云”课程的实施提供物质保障。

第二,乡村的网络、QQ、微信与各类网络播放器是农民职业教育“云”课程虚拟的保障条件。“云”课程的建设不仅需要“端”与“管”在硬件上的支撑,也需要“云”与“台”的软件支持。在新农村建设、城镇化等相关政策的推动下,部分乡村已覆盖有线网络,而在能使用手机的地方基本也能使用无线网络,这使得“管”已具备乡村基础。“云”是课程的核心资源库,是“云”课程称谓来源的依据所在。目前农民职业教育课程“云”尚未形成,这是农民职业教育“云”课程建设的重点与难点。尽管如此,目前农民仍能通过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查获相关资料,这为“云”课程体系建设提供了观念与技术上的参照。QQ、微信与多种播放器能在手机、电脑等终端设备使用,为“云”课程提供了“台”要素的保障。

(三)农民职业教育“云”课程的主体基础

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总数的63.91%,其中,农民占农村人口的绝大部分,在农村地区建设符合农民学习需求及特点的农民职业教育“云”课程体系具有宽泛的人口基础。农民是成人,具有与儿童不同的学习需求与特点,“云”课程自身的特点与农民学习特点具有内在逻辑关系,从而使得农民教育“云”课程具有深厚、稳定的乡村基础。农民职业教育“云”课程的主体基础主要表现为“云”课程自身的特点能满足广大农民职业学习的基本需求。一是“云”课程能从数量上满足广大农民学习的需求。农民居于乡村,由于其散居与需求多样,难以集中开展教育活动,“云”课程灵活、便利的特点能在不把农民集中起来的情况下开展教育活动,能扩大农民的受教育面,让所有乡村农民获得学习的机会。二是“云”课程的特点符合农民学习的真实特点。农民以散居为主,加上生产与工作性质、学习水平等方面的差异,使得农民教育需关注农民学习的个性化特点与需求。成人教育家梅里安认为,“成人不仅是自愿学习者,他们所学的课程或技术也主要是由自己选择的”[4]。“要根据成人学习者各自的要求与爱好来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实践。”[5]农民也属于成人,因此农民职业教育要满足成人的个性化需求。“云”课程系统随身、随时与内容全面的特点能满足农民碎片化学习的需求,而且不会干扰其日常生产与生活。

三、农民教育“云”课程建设的内在理路

“云”课程作为农民教育的新理念,在农民职业教育领域的落实仍面临巨大挑战,需从课程环境、课程文本、课程“人”观念[6]与课程管理模式四个维度开展建设。课程环境的重建即如何突破传统的实体学习环境而重建虚拟学习环境。课程文本建设即建设符合农民学习需求与特点的职业教育课程“云”。课程“人”观念的转变要求转变课程开发者、学习指导者、管理者与农民的观念,其中农民学习观念的转变是核心。课程管理模式的重建即重建一种既能管理又不会影响农民正常生活的管理模式。

(一)基于农民的现实条件重建虚拟课程环境

传统农民学习的课程环境主要由学员、教师、文本以及其他授课需要的设施构成,这是一种学员、教师、文本以及其他授课需要的设施“在场”的课程环境。“云”课程环境则是一种“离场”的、“似近距离”的虚拟环境。虚拟课程环境建设包括基础设施与虚拟学习平台建设,基础设施是基础,是课程环境中必需的物的要素,虚拟学习平台则是在基础设施上开发的学习平台。

村会计的基本职能篇6

一、指导思想

以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中央《决定》精神为指针,切实加强基层基础建设,推进计划生育依法行政,通过实行计划生育村民自治民主管理,进一步明确村级计划生育工作的职能和要求,以及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权利和义务,激发和调动村、组搞好计划生育工作的积极性和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自觉性,充分发挥村级自治功能,实现计划生育工作重心下移,形成街道指导、村管理、(区)组包干、户落实的计生管理体制,实现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进一步提高计划生育工作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二、主要内容

1、实行计划生育村民自治民主管理,是根据《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工作条例》规定的村党支部工作职责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的村委会工作任务和村民自治权利,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和计划生育政策,由村(区)组和村民自己的职能和职责。村党支部、村委会对计划生育工作负总责,村党支部加强对计生工作的领导,加强计生队伍建设,从组织领导上作保证,村委会是村民自治民主管理工作的主体,抓好计划生育各项工作的落实,党员干部、村联系员、村协会和协会小组长,根据各自的工作职责,充分发挥作用,保证计划生育村民自治民主管理工作顺利进行。

2、村级计划生育工作实行规范管理。根据村民自治民主管理工作需要,制定村级计划生育工作规范要求,实行规范化管理,做到管理规范、服务规范,群众的婚育行为规范。

3、制定计划生育村规民约,规范村民的婚育行为。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计划生育政策法规及法定程序制定计划生育村规民约,通过计划生育村规民约来规范村民的婚育行为,同时村委会与育龄群众签订计划生育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使遵守计划生育村规民约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4、建立计划生育民主议事、民主监督制度。对计划生育工作要实行民主议事,如制定计划生育工作目标、各项管理制度、人口规划的落实、计划生育经费使用等,必须通过民主讨论,实行民主决策,以获得广大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同时要实行民主监督,如计划生育政策、人口规划安排、生育审批程序、收费项目标准、村规民约执行情况等,要向群众公开,接受群众的监督,并要定期检查村、(区)组及党员干部对计划生育工作职责的履行情况。

5、加强阵地建设,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加强村人口学校和计生服务室建设,宣传计划生育政策,正常组织育龄妇女开展活动,为育龄群众提供生育节育全程服务,帮助解决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实际困难,引导群众少生优生,自觉实行计划生育。

三、工作目标

计划生育村民自治民主管理工作要求达到的工作目标。通过努力,村级组织得到加强,计划生育工作管理职责明确,责任落实,制度健全,管理规范,村两委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能独立完成计划生育工作各项任务,育龄群众能得到基本的生殖保健服务,群众婚育观念有了明显提高,并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具体要达到以下十条标准:

1、村两委班子团结协作,坚强有力,能独立履行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各项职责。

2、村级计生队伍健全,联系员具备基本服务技能和业务知识,任务、职责、报酬落实。

3、村干部计划生育管理职责明确,责任落实。

4、村有一套健全的计生管理制度,管理规范。

5、完成人口计划,各项指标执行情况良好,孕前管理措施落实有效。

6、发挥宣传阵地作用,宣传品进村入户、村人口学校活动经常,育龄妇女基本知识普及率达到要求,有一个良好的计生工作氛围。

7、村计生服务室达到要求,开展生育、节育和生殖保健等优质服务,群众对计生工作满意。

8、计划生育实行村务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工作透明度高。

9、村计生协会组织健全,活动正常,作用发挥好。

10、群众树立新的婚育观念,自觉实行计划生育。

四、保证措施

认真制定规划,精心组织实施。根据计划生育村民自治民主管理工作制定实施阶段性工作计划,精心组织实施,实行分类指导,结合本村实际,抓落实,创特色,扎扎实实推进计划生育村民自治民主管理工作。

落实责任,建立奖惩制度。明确村干部及驻村干部的计划生育工作职责,落实责任,加大对计划生育村民自治民主管理工作考核力度,实行奖金挂钩,对计划生育村民自治民主管理工作开展不好达不到要求,村主要责任人及驻村干部扣发奖金及追究有关责任。

村会计的基本职能篇7

第一条为了促进我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发展,根据及法律法规,结合本村实际,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村务管理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加强党的领导,实现依法管理、村民自治,增强村级组织效能,促进村务管理民主有序运行。

第二章村级组织及其职责

第三条村党支部是村级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对本村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各方面重大问题实行全面领导,根据和有关规定履行职责。村党支部委员会负责村党支部的日常工作,由村党支部书记负总责,其他委员根据分工各司其职。

第四条村民委员会是在党支部领导下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群众性自治组织,依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履行职责。日常工作由村委会主任负总责,其他委员根据分工各司其职。

第五条村经济合作社是按照《浙江省村经济合作社组织条例》规定建立的村集体所有的社会性合作经济组织,根据村两委的授权协助处理村务。

第六条村共青团是农村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村妇代会是联系村妇女的群众性组织,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村民兵组织是党领导下不脱离生产的群众武装组织,是人民军队助手和后备力量;村治保会是群众性的治安保卫组织;村调解会协助村委会依法治村,教育村民遵纪守法,协助有关部门做好归正人员的帮教和安置,依法化解村民内部的纠纷和矛盾。

第七条村委会在村党支部的领导和指导下开展工作,并接受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的监督。村经济合作社、共青团、妇代会、民兵、治保、调解、老协会、计生协等村级配套及社团组织在村党支部的统一领导下,围绕党在农村的中心工作,依照法律法规及各自章程行使职权,履行职责,并完成上级和本村领导交办的其它任务。

第八条村民代表会议是经村民会议授权讨论决定本村重大村务的决策机构。村民代表会议一般每季度召开一次,遇重大情况可随时召开。村民会议有权改变或撤销村民代表会议不适当的决定。

第九条村两委联席会议是处理本村重要村务的决策机构。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协商后共同召集,党支部书记主持,一般每月至少召开一次,必要时可随时召开。

第十条村务监督小组在村党支部领导下对本村村务实施民主监督。其主要职责是:

(一)对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及其他规章制度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并及时向村党支部、村委会提出意见;

(二)对村委会执行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的事项进行监督;

(三)对村务、财务公开、村干部述职评议等一系列工作制度执行情况及村干部个人重大事项进行监督;

(四)对村内财务收支进行定期审核监督;

(五)协查,并如实向村民解释。

第三章村务类别及内容

第十一条根据村务重要程度、性质不同,将本村村务分为重大村务、重要村务及一般性村务;村务管理分为组织人事管理、集体经济管理、财务收支管理、社会事务管理及其它事务管理等类型。

第十二条根据村民会议授权,涉及村民整体利益由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或决定的重大村务事项是:

(一)听取和审议村委会年度工作报告,评议村干部;

(二)制订和修改村财务管理制度,确定和修改村级财务审批权限;

(三)通过村镇建设规划,制定宅基地分配方案;

(四)决定村土地征用及补偿费分配方案;

(五)5万元以上的村道路、桥梁、办公楼、老人亭等公益事业建设项目资金使用、招投标或承包方案;

(六)需要村民筹资的方案;

(七)决定价值1万元以上村集体资产的拍卖、出售,3万元以上的村集体投资及资源的承包;

(八)本村享受误工补贴的人数和标准的方案,村养老金和医疗保险等福利安排方案;

(九)制订和修改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十)修改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及本规则;

(十一)决定或通过村两委联席会议提出或1/3村民代表提出事关村民利益的事项。

第十三条属村两委联席会议讨论通过或决定的重要村务事项是:

(一)研究贯彻落实国家政策措施,执行镇委、镇府决议和决定,安排镇委、镇府下达的各项任务;

(二)研究部署村党支部委员会会议决议的落实措施;

(三)研究通过由村两委联席会议决定的人事问题;

(四)审议或起草向村民代表会议、村民会议提交议案;

(五)执行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的决定、决议及其制定有关规章制度;

(六)制订、执行本村年度工作计划、财务计划;

(七)研究落实土地征用措施、宅基地审批、公益事业的建设项目;

(八)研究年度村财务预决算方案的制订和修改,安排财务收支,决定2000元以上的财务支出、5万元以下的公益事业的建设项目安排及1万元以下村集体资产的拍卖、出售、出租等事项;

(九)研究制定并落实本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村容村貌建设、村民慰问、救济、奖学金及补助计划等事项;

(十)讨论以村两委名义上报的重要报告或其他需要商议的事项。

第十四条一般性村务,是由村各个组织根据各自职责、分工及权限能自主处理的村务。

第四章村务决策程序

第十五条属本规则第十二条规定的重大村务事项须经村民代表会议决策;第十三条规定的重要村务事项须经村两委联席会议决策;第十四条规定的一般性村务由村各个组织根据各自职责处理。

第十六条村务决策程序一般分议题的提出、讨论、确定、表决、执行、监督等六个环节。

第十七条重大村务决策方案由村党支部研究提出,经村两委联席会议通过后形成正式方案。如村委会、配套组织或村民代表联名提出的,一般须提请党支部研究后,提出方案。重要村务议题由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协商、酝酿后提出方案。

第十八条议题的讨论应坚持群众路线,广泛征求村各方意见,集思广益,充分考虑村民的意愿。重大事项议题经讨论后,一般须在一周内提请法律、政策部门进行咨询,对暂时不提请咨询的,必须向提出者作出说明。

第十九条确定重大事项议题应经过法律政策咨询。

凡涉及村集体资产转让、承包、租赁经营及重大工程建设的意向性项目、准备签署的合同、各项规章制度、村规民约草案等事关村民利益的事项;其它需要通过法律政策咨询决定的事项,就内容合法性或程序性问题,应向法律服务机构或上级有关部门咨询。没有通过法律和政策论证的,不能提交决策。

第二十条议题的表决应根据权限通过村党员大会、村委会会议、村两委联席会议、村民代表会议的表决。会议表决可以用口头、举手、投票等形式。进行表决时,赞成人数超过应到会有表决权人数的半数通过,决议有效。召开村民代表会议时,必须2/3以上村民代表参加,会议有效;经全体代表过半数通过,决议有效,且不得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法律法规相抵触。

第二十一条执行决议由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村经济联合社及其它配套组织根据各自职责或授权执行。

第二十二条决议执行情况由村党支部、村务监督小组、村民代表和村民进行有效监督。对村务监督小组提出的问题,村有关组织应在7天内予以正式答复。

第五章办事和议事规则

第一节组织人事管理

第二十三条村办公室主任(村报账员)人选由村党支部提出,经村两委联席会议研究,提请村民代表会议通过。

村级配套组织(村共青团、妇代会、民兵组织等)人事问题由村党支部在听取多方意见提出,征得相应主管部门原则同意后,根据有关章程和管理权限决定。

村老协、计生协等社团组织负责人人选按章程规定提出后,须经村两委联席会议研究决定,按章程规定审批。

村委会成员分工及其调解会、治保会、联防队成员等人事问题由村委会主任与党支部书记协商后,提出方案,经村两委联席会议研究决定,报镇备案。

第二十四条本村村务监督小组成员设5名,一般应有村党支部成员、村民代表、村党员代表、村老协代表、普通村民等各方人员。其人选由村党支部酝酿后提名,经村民代表会议推选产生,任期与村委会相同。村委会成员、村办公室主任(村报账员)不得担任村务监督小组成员。村务监督小组成员不履行职责,由村党支部提出,经村民代表会议通过,撤销其成员资格。

第二十五条村民代表选举与村民委员会同时进行换届。本村村民代表设35名,其人选一般由村党支部提名(村党支部成员、优秀党员、村委会成员、各配套组织负责人可按法定程序进入村民代表),经本小组村民半数以上投票,并经本小组全体村民的半数以上通过,即行生效。半数以上本小组村民书面联名或会议表决罢免本小组村民代表的,即行罢免。

第二十六条村民小组长根据授权协助管理涉及本小组村民的各项村务。本村村民小组长设12名,其人选由村党支部提名,本小组村民半数以上同意即当选;半数以上本小组村民书面提出罢免或会议表决通过即生效。

第二节集体经济管理

第二十七条村集体经济属本村全体村民集体所有,由村委会依法进行有效管理。属村集体所有的房产、鱼塘、果园、山林、企业等实行承包或者出租,应当采取公开竞标方式确定经营者。村集体经济收入主要用于发展经济、公共公益事业、村级组织开支等。

第二十八条统一管理全村用水。采用承包经营管理自来水,应由村两委联席会议讨论承包指标及管理费用,并提请村民代表会议通过,实行公开竞标,签订合同,依法管理。

第三节财务收支管理

第二十九条财务管理实行村级会计委托制,严格按照《永嘉县村级财务管理暂行规定》(永委办发〔2002〕114号)文件执行,并推行村财务预决算制度。

(一)村财务实行村委会主任一支笔审批制度。村委会主任的有关经费报销由村党支部书记审批。

(二)500元以下非生产性开支由村委会主任审核签字,500元以上至2000元非生产性开支由村党支部书记审核、村委会主任签署,2000元以上开支由村两委联席会议研究确定,村委会主任签署。生产性开支应根据合同、会议决议授权由村委会主任审签。

(三)村财务主管、当事人违反村财务规定而招致村集体经济损失的,承担相应的责任,并进行赔偿。

第三十条村干部报酬及补贴等。

(一)本村村干部年固定工资基数为3000元,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村办公室主任(报账员)按固定工资基数100%计算,村党支部副书记、村委会副主任按基数的40%,其他村两委成员工资按固定基数的20%计算。工资按半年度发放。其它村干部实行误工补贴制,每人每工时视实际情况而定,一般每日不得超过35元。

(二)实行村两委干部年度评议奖罚制。在年度村两委干部(包括村办公室主任)评议中村干部个人被评“优秀”等次的奖500元,“不称职”等次的扣发村干部个人年固定工资的50%。奖金按年度发放。

(三)村干部通讯费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每人每年1200元,办公室主任600元。

(四)村干部差旅费报销执行县财政对国家工作人员公差报销标准。

第四节社会事务管理

第三十一条编制村镇规划,要经村两委联席会议研究后,提请村民代表讨论通过并报上级政府部门审批实施。村民新建、扩建、改建房屋及其它建设用地,须向村委会书面申请,经村两委联席会议研究,按照程序审批。

第三十二条需要村民筹资的,要严格按规定办事,并由村两委联席会议研究提出方案,提交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并实行一事一议。

第三十三条加强村内矛盾的控制和化解,实现村内组织间、村级组织与村民间、村民与村民间的矛盾和纠纷在村范围内能妥善解决。

(一)推行村干部民情值勤制。村两委成员和配套组织负责人等3名干部组成每周三、周日夜间值勤,办理事务,受理村民咨询、,协调纠纷,化解矛盾等。

(二)推行村干部民情访谈制。村两委成员至少每月一次深入村民家中访谈,每季度至少组织一次村民情访谈会,组织村民与村干部交流。

(三)推行村干部探视村民制。遇村民重病或去世以及出现突发事件等,应安排村干部探视慰问(党员一般由村支部书记前往探视)。

第五节其它事务管理

第三十四条会议管理。会议的召集、主持及议题的确定。村党支部委员会会议、党员大会由党支部书记或书记委托副书记确定议题、召集并主持,特殊情况可邀请镇党委召集并主持;村委会会议由村委会主任或主任委托副主任确定议题、召集并主持。召开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一般由村委会主任提议,经村两委联席会议讨论确定,由村委会负责召集并主持。村务监督小组会议,由组长负责召集。

实行会前预告。召开党员大会、村两委联席会议一般应提前1-2天(村民会议应提前7天,村民代表会议须在提前3天)将会议时间、地点、议题,以书面、口头、电话或广播等形式通知应到会人员。

村党支部委员会会议、党员大会、村两委联席会议、村委会会议、村民大会实到会人数达到应到会人数半数以上,会议有效(村党支部换届按《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暂行条例》办理)。召开村民代表会议,2/3以上村民代表到会,会议有效。

与会者参加会议应签名,由办公室主任进行详细记录并存档。会议决议一般应通过广播、公开栏张贴等形式告知党员、村民(涉及机密不得公开)。

对上级下达指示、出现重大突发性事件,不能及时召开村级有关会议的,由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村两委成员、村配套组织负责人根据各自职责可先行处理,事后应及时向村党支部、村委会、村民代表会议和镇委、镇府报告。

第三十五条印鉴管理。村党支部委员会印鉴由支委会组织委员保管。村委会、村经济合作社印鉴由村办公室主任保管,村委会主任、村经济合作社社长监督使用。其它村级配套组织的印鉴根据章程由各自负责人保印鉴保管人离开原工作岗位时,须同时移交印鉴。不及时移交印鉴、滥用印章者按有关规定追究其责任,并赔偿由此造成的损失。

第三十六条档案管理。村内各个组织会议记录、财务收支原始凭证、经济合同、文书档案以及农村经济建设和村务决策管理等各种类型的档案,由村办公室主任(报账员)及时收集、整理、归档,妥善保管,确保档案安全。

第六章民主监督

第三十七条推行村干部任期承诺制。村党支部委员会、村委会成员候选人在党员、选民投票前,应向党员、村民公开书面承诺(承诺不得违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明确表达当选后本人的任期承诺。当选后的村两委成员,须将承诺书列入档案管理,并报镇委、镇府备案,接受党员、村民、镇委、镇府的监督。另选他人当选的村两委成员也按此规定进行补办。

第三十八条村务和党务应及时公开。对村民关心的村务做到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公开。村财务结算实行月清月结季公开,严格按照镇政府村会计服务中心提供的公开栏目、内容进行公开,每年1月20日、4月20日、7月20日、10月20日为村务、财务公开日。

第三十九条实行村民质询村务制。党员、村民就具体村务、村干部具体行为可以向村各个组织、村干部本人质询。质询会一般每半年召开一次,上半年设在7月20日后一周内,下半年设在1月20日后一周内(与村干部年度报告、评议会同时召开)。

质询会召开一周前,要进行村务公开,同时将质询会召开时间、地点向村民公告。

质询应当采取书面形式,并在会议前二天提交村党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

村两委应当及时召开会议讨论,并在质询会议上逐件予以答复。本级答复不了的,应当向村民作出说明、解释,并及时向上级咨询。

第四十条实行村两委年度报告和村干部述职制。村两委年度报告、村干部述职、质询会、干部评议会议应一并召开,由镇驻村干部和村党支部书记共同召集并主持。参加会议对象为全体党员、村民代表,时间一般安排在每年1月20日后一周内。具体时间、地点、报告内容、述职方式须在会前5天由村两委联席会议研究确定(村党支部委员会的报告由驻村干部审定),通知全体党员、村民代表,并告示全体村民。

村党支部书记向全体党员、村民代表报告一年来本村党建、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事业发展各方面重大问题的贯彻执行情况和下年度工作打算,每位支部委员就本人本年度工作情况应进行述职。村委会主任和每一名成员必须向村民代表会议就村委会履行职责、承诺,完成工作目标情况进行述职。村办公室主任应向全体党员、村民代表就工作情况进行述职。

村干部述职后,应组织村民代表(党员)讨论,并接受村民(党员)就具体村务当场质询,村干部应作出详尽的解释。当场答复不了,应承诺在会后7天内予以答复。

第四十一条实行年度评议村干部制。年度评议村干部与第四十条规定同时进行。在村干部述职和村民当场质询结束后,即组织全体党员对村党支部领导班子及成员进行民主测评;组织村民代表对村委会领导班子及成员进行民主评议;组织全体党员、村民代表对村办公室主任进行民主评议,并当场予以公布。

评议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评议表格上设满意、不满意两栏,评议结果分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四个等次。满意率超过80%的定为“优秀”等次,满意率超过65%的为“称职”等次,满意率在50%至65%之间的为“基本称职”等次,不满意率超过50%的为“不称职”。其中,村党支部或村委会领导班子、村两委成员在评议中不满意率超过2/3,视为“严重不称职的班子”、“严重不称职的村干部”。

第四十二条村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规定。按照《浙江省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办法》(省政府第147号令)规定进行审计。村主要干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村报账员)任期届中或届满时,经村两委联席会议提出或半数以上村民代表联名要求组织审计的,应及时对其进行审计。正常审计有关费用由村集体支出。

不属上款途径提出的审计,经镇政府同意,也可以进行审计。审计结果属村干部个人侵吞集体财产的,由相关村干部承担审计费用;属村集体决策责任的,由村集体承担审计费用;没有以上责任的,其相关审计费用由提出人承担。

第七章违规责任追究

第四十三条实行村干部诫勉制。对村干部思想不正、行为不规、长期闹不团结、不履行岗位职责以及违反村务管理规则等等,情节较轻,由村党支部给予诫勉。

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由镇委给予诫勉。

第四十四条村干部存在下列违规决策、违规管理或个人侵权行为造成村集体损失的,须赔偿相应的损失:

(一)村基本建设项目的确定和发包;

(二)村镇建设规划和宅基地的分配、使用;

(三)土地征用及各项补偿费的使用;

(四)集体资产出租、出售和其它收益的管理与使用;

(五)公益资金筹集管理与使用;

(六)以集体资产为其它单位或个人提供担保的;

(七)公款私存或违反现金管理规定的;

(八)违反规定报销的,挪用集体资金的或侵占其它集体资产的。

第四十五条实行村干部辞职、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制。村党支部书记、副书记提出辞职经镇委批准即可生效;党支部委员提出辞职经党员大会通过后即可生效;村委会主任、副主任、委员提出辞职,村民代表会议通过后即可生效;村办公室主任辞职经村两委联席会议同意,提交村民代表会议通过后即可生效。

村党支部、村委会领导班子在年度评议中,被评为“严重不称职的班子”,应当集体辞职。村两委成员在年度评议中,被评为“严重不称职的村干部”,应当引咎辞职。

应引咎辞职而拒不辞职的村党支部领导班子成员,由驻村干部上报镇党委责令其辞职;应引咎辞职而拒不辞职的村委会成员,由村民代表会议责令其辞职。

村党支部书记未经镇委批准长期外出(连续3个月以上)、没有履行职责,由驻村干部上报镇委责令其辞职。根据第四十四条规定应当赔偿损失而拒不赔偿的村党支部成员,由驻村干部上报镇委责令其辞职。

村委会主任未经村两委联席会议批准长期外出(连续3个月以上)、没有履行职责,由村民代表大会责令其辞职。根据本规则第四十四条应当赔偿损失而拒不赔偿的村委会成员,由村民代表会议责令其辞职。

村会计的基本职能篇8

**市围绕建设一支结构优良、素质一流、奋发有为、群众公认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头人队伍,结合村级组织换届,建立健全村干部选拔任用、教育培养、管理监督和激励保障机制,取得了较好成效。通过村级组织换届,全市村干部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素质明显提升,干事创业热情普遍高涨。

一、注重拓展源头,建立健全选拔任用机制,切实优化村干部队伍结构。一是村内人才中“选”。注重从本村民营企业家、农村致富能人、退伍军人和回乡知识青年中选拔村干部,把一批年富力强、知识丰富、能创业致富的优秀人才选进村领导班子。全市村党组织换届后,共选举产生村党组织委员*7人,其中35岁以下人员131人,大专学历以上人员200人,民营企业主83人。切实加大对妇女干部的选拔力度,通过宣传引导、专职专选等多种方式,努力把优秀妇女干部选入村级班子。目前,全市完成换届的村基本实现了每村至少一名妇女干部的目标。二是村外人才中“引”。打破区域、身份条件限制,扩大选人用人视野,有意识地把“到村工作大学生”和外来党员中的优秀分子列为村干部后备人选,并通过开展先进评选、媒体宣传等活动,引导广大党员群众按照有关程序推选工作能力强、群众公认度高的“到村工作大学生”和外来优秀党员担任村干部。通过换届选举,全市共有39名“到村工作大学生”担任村三套班子成员,10名外来党员担任村党组织班子成员。三是机关干部中“派”。完善选派镇(街道)干部到村任职的传统做法,对于本地一时没有合适村干部人选的村,结合建立镇(街道)专职驻村指导员制度,选派具有一定业务专长、群众基础较好、实际工作能力较强的镇(街道)干部按程序到村担任村干部。目前,全市共有机关下派任职村干部28人。

二、围绕提升能力,建立健全教育培养机制,切实提高村干部综合素质。一是开展上岗集中培训。村党组织换届后,市里及时举办了为期三天的全市村党组织书记集中培训班,通过邀请省、宁波有关领导授课、余姚谢家路村书记作经验介绍、村书记座谈交流、开展警示教育,切实提升村党组织书记的理论水平、工作能力和勤政廉政意识。各镇(街道)也积极创新培训方式方法,组织开展了新一届村干部集中培训。二是加强岗位在职培养。积极搭建村干部学习交流平台,定期开办主题研讨班和村干部讲坛,采取“村官讲给村官听”的方法,着力提高村干部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建立村党组织书记列席镇(街道)党(工)委中心组学习制度,探索试行村干部上挂锻炼和异地学习制度,有计划地选派具有发展潜力的村干部到镇(街道)机关和先进村进行挂职学习,不断增强村干部的大局意识和工作能力。三是实施学历教育工程。加强与宁波电大**分院等有关院校的合作,分期分批组织村干部参加大专及以上学历培训,鼓励和支持村干部参加自学考试和函授学习。计划到2010年,实现全市40周岁以下村干部基本达到大专以上文化学历的目标。目前,全市共选送101名村干部参加了大专班学习。

三、坚持改进方式,建立健全管理监督机制,切实规范村干部履职行为。一是推行创业承诺。在全市行政村全面开展了村班子和村干部创业承诺活动。要求村班子集体和村干部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结合任期总体思路、年度工作计划、个人岗位职责和上级有关要求,确定任期、年度创业及工作作风承诺目标,向村民作出公开承诺,接受群众监督。同时,明确承诺责任主体,建立承诺事项定期分析、报告、督查和评议制度,切实构建“干部承诺办实事、群众监督得实惠”的工作机制。二是试行专职管理。总结完善“岗位职业化、报酬工薪制”的经验做法,探索试行了“选聘分离”的村专职干部管理制度,即以现有村“三套班子”为主体,聘用一批“专职干部”管理具体村务。规定选举产生的村党组织书记一般直接聘用,其余选举产生的村干部参加公开竞聘、竞争上岗。明确镇(街道)党(工)委对村专职干部聘用工作进行全程指导和审核,负责村专职干部日常管理、考核与奖惩,对考核不合格的村专职干部进行诫勉甚至解聘,既激发村干部队伍活力,又强化对村干部的制度约束。三是完善相关制度。建立完善村干部队伍定期分析制度,对问题村班子及时进行调整整顿。健全村级组织议事规则,严格执行党务、村务和财务公开制度,完善村干部民主评议制度,不断规范村干部工作行为。建立村党组织书记定期例会和向镇(街道)党(工)委委员会议汇报工作制度,健全村党组织书记(经济合作社社长)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切实加强对村党组织书记履职行为的监督。

四、立足增强动力,建立健全激励保障机制,切实激发村干部工作热情。一是提高经济待遇。推行村干部“基本报酬+奖励报酬”政策。实行村党组织书记最低基本报酬保障制,规定最低基本报酬与上年宁波市职工社会平均工资挂钩,依据行政村人口规模核定,其他村干部的基本报酬按所在村党组织书记基本报酬60%—90%的比例确定,奖励报酬与村干部的工作考核实绩相挂钩。明确村党组织书记基本报酬由市、镇(街道)两级财政承担,其他村干部的基本报酬由市、镇(街道)两级财政为主补助解决。今年市财政将划拨2000余万元资金,用于补助村干部报酬支出。二是加强政治激励。建立定向招录机关事业干部制度,每年从村干部中定向招录机关事业干部,并适时选拔部分特别优秀的村书记进入镇级领导班子。建立村干部定期体检制度,每两年安排一次健康体检。完善村干部树优评先制度,定期组织开展“创业富民好书记”评选表彰活动。加强对下派任职干部的待遇保障,规定到村担任党组织书记的镇(街道)机关下派干部,享受镇(街道)机关中层待遇,任职实绩突出的优先提拔或安排到重要岗位。三是完善综合保险。在原有养老保险的基础上,全面实施村干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并规定对连续担任村党组织书记10年以上、在村党组织书记岗位上达到退职年龄、个人或所在村获得宁波市级以上综合先进荣誉称号的村党组织书记,在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后可享受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相应的社会养老保险待遇。据初步统计,近两年全市将有20余人享受这一政策待遇。

上一篇:工程变更物料管理流程范文 下一篇:阳光体育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