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范文

时间:2024-03-01 11:29:18

企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企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篇1

关键词: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企业会计准则 联系

一、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变化的必要性

事业单位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公益服务。政府为了规范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问题,1998年前后,有关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标准体系应运而生,不但加快了我国事业单位的发展,同时,也满足了社会群众对公益服务的需求。

但随着我国财政预算体系的变革,各事业单位业务的不断深化,旧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难以统驭现代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发展与变革。为了促进事业单位的发展,提高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标准和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财政部于2012年底,颁布了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并要求各行政事业单位于2013年1月1日执行新制度。

二、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变化内容

1.折旧与推销问题处理方法的变化

在新制度中,对于事业单位资产进行折旧、摊销的处理方法与财政部颁布的相关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进行处理。同时,还特别指出事业单位可计提折旧和摊销资产的范围,除事业单位享有所有权的动植物、文物以及在事业单位摆放的陈列品、图书、档案等资产外均属于事业单位资产核算范围。以名义金额计量的固定资产也不计提折旧和摊销。

2.事业单位财政投入资金核算的变化

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进一步规范了事业单位财政收入的支出与分配,将“事业支出”的核算内容细分化,增设了以下五个二级科目,即财政补助结转、财政补助结余、非财政补助结转、事业结余、经营结余。明确了事业单位财政补助收支账务处理的全过程。其中,结转与结余金额不得参与预算的结余分配,也不得转入“事业基金”和“专项资金专款专用”等部门预算管理科目当中。此项变化,即统一了事业单位财政补助收入的核算口径,同时,也有效的区分了事业单位年度财政补助结转与财政补助结余的不同。

3.资产的计价与入账管理的变化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明确规定,资产的成本应以实际成本或类似或同类资产的成本进行计量。如需对事业单位资产进行账面价值调整,需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进行调整。但对于即没有有效凭证,市场上也没类似或同类资产,其资产计量口径也不统一的情况下,资产应以名义金额进行入账管理,并要求在当月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出来。这样即确保了资产入账的及时性,也强化了事业单位对国有资产的管理。

4.权责发生制将应用于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制度中

新制度中引进的权责发生制原则,有效的反应出了事业单位当期收入与支出的真实情况。同时,也明确指出了事业单位应该采用收付实现制进行会计核算,而行政事业单位和事业单位中发生的部分经济事项或业务应该采用权责发生制进行会计核算,这样即能如实的反应资产与负债情况,也能满足收入与费用相配比的原则。

5.基本建设投资核算按月并入单位“大账”核算

新制度规定,事业单位发生的基本建设投资应当单独建账核算,至少每月并入单位“大账”进行核算。并要求事业在“在建工程”科目下设置“基建工程”二级科目,核算基本建设投资成本,其核算方法与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的处理方法大致相同,此处不做详细说明。

6.事业单位会计报表结构的变化

新的事业单位财务报表由会计报表和附注构成,其中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资产负债表中的收入与支出项目由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代替,其表内按资产与负债的流动性进行分类列示。并明确规定事业单位账务会计报表应按月度和年度进行编制;附注部分则应当披露事业单位重大经济事项的变动情况。会计报表结构上的巨大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报表使者理解和分析事业单位经营情况的速度。

三、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变化内容与企业会计准则的联系

1.会计核算账户趋于一致

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将资产类账户中的“现金”转变为“库存现金”、“对外投资”转变为“长期投资”。并增设了“存货”账户,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对事业单位材料与产成品的管理;为了加强对国有资产的核算与管理,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又增加了“累计折旧”、“在建工程”等处理固定资产的会计科目,这是本次变化中的一个亮点,而“虚提”折旧与摊销的创新性处理方法兼顾了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与财务管理,即不影响事业单位支出预算的口径,又可以反映资产的价值消耗情况。

2.统一了会计核算的目标

在企业会计准则中,会计核算的主要目标在于明确受托人与被受托人的责任。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核算目标第一次体现了这一原则,使得企业会计核算与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在目标上有了一致性,对以后会计制度的改革有着重要的指导性意义。

3.账务报告列示内容相一致

新的事业单位会计报表采用了企业会计报表的格式,增强了事业单位会计报表的科学性与通用性,同时,也为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与业绩评价提供了更加明确的财务数据。

4.事业单位与企业单位核算制度更加趋同

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内容与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的内容趋同性很突出,其业务处理与财务管理方式都非常的相似。随着我国财政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盈利组织与非盈利组织财务核算划分的界限会越来越模糊。在不久的将来,两套会计的准则将有望合二为―,将有利于财政部门综合考虑企业与事业单位规范的问题。

四、总结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变化后的内容,更加符合新形势下事业单位财务核算的需要,使事业单位所披露的财务信息与企业的财务信息具有可比性,使我国的事业单位组织体系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相适应,最终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公共服务组织体系。

参考文献:

[1].财 政 部.事 业 单 位 会 计制 度[S].财 办 会(2012)72 号,2012。

企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篇2

[关键词]事业单位 企业 转制 会计核算 成本核算

虽然现在的事业单位会计有向企业单位会计靠拢的趋势,二者之间的差别也在缩小。但是由于目前阶段我国的事业单位会计仍然以预算会计为主。现阶段,由于企业会计适合我国某些科研事业单位的发展,有利于其进行竞争和体制改革,因此事业单位会计向企业单位会计转变是大势所趋。事业单位在转变的过程中,对原来的一些财务、会计管理方法都要进行重新认识。下面我们将先从现阶段我国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制度上存在的问题入手,探究事业单位在转制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和会计解决方案。

一、 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存在的问题

对待转制的事业单位,国家规定在一定年度内保证对事业单位的拨款费用不变,但是事业单位在进行会计处理时,统一使用企业的会计制度进行核算。这就带来了事业单位转制过程中的会计管理和会计核算等方面的问题。

(一) 会计核算的基础问题

由于前期的事业单位会计实行的一般都是收付实现制,但是在经营性收入方面采用的多为权责发生制。这种会计制度总的来说对事业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和财务控制带来的很大的不便。并不能满足事业单位在反映国家事业经费、行政事业性收费、预算外资金拨付等方面的特殊要求,并不能按照事业单位的实际经营来安排资金的使用情况。比如在收付实现制会计制度下,企业某些年度的支出增大,某些年度的支出减小时,会造成事业单位的收支项目的不配比。

(二) 成本核算方面的问题

一般情况下,事业单位对非经营性业务不计成本。对经营性业务采用的是完全成本法。这样在进行成本核算时,由于对非经营性业务采用的是不计成本的核算,这样就很难对事业单位的这些活动进行正确的绩效考核。同时对经营性业务采用的完全成本核算,也不能够准确地核算成本和收益。在进行成本和收益的分配上,很容易产生各职能部门的责任混乱,不利于事业单位的管理,并且这样的核算方法更加容易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相对于企业会计核算来说,效益方面存在着缺陷。

(三) 资产核算方式存在着问题

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方式,对于固定资产方面只核算账面原值,没有进行必要的折旧处理。这样在固定资产的核算上,不能准确反映固定资产的净值,同时在经营性的事业单位中,这种固定资产的核算方法并不能真实地反映事业单位盈利能力。由于没有计提折旧,虚增了事业单位的盈余,一旦大型的设备被淘汰需要进行更换时事业单位当年度内的盈余波动会比较大,这样就不能真正体现会计核算的配比原则。这也是事业单位会计与企业单位会计的重大区别之一,这些内部存在的情况使得转制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急待向企业会计制度转变。

二、 事业单位转制企业会计方法处理上的解决方案

根据《企业财务通则》,对于企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要实行权属分明、财务关系明确、符合法人治理结构要求和企业财务管理体制。有别于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企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在资金的筹集、资产的运行、成本的控制、收益的分配等财务管理方法上要实行全面的预算管理制度。

(一) 企业单位会计科目的归类与设置

进行事业单位转制企业的事业单位,由于国家还应承拨付一定年度的款项。这样事业单位转制后的企业对这笔款项的管理仍然可以采用事业单位财务准则来进行管理,通过对这部分资金用途的分类,独立设置二级明细分类科目来进行核算。达到专款资金专用的目的。而对于其他项目的资金,要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设置详细的二级分类科目来进行核算。在一定的时期内允许两种会计科目归类同时存在,但是达到一定年限这后,事业单位转型成熟了,企业应该完全遵照企业的会计准则来科学地设置二分类科目进行会计核算。

(二) 构建合理的成本核算模式

由于转制后的企业国家存在一定的补助拨款,这部分的政府补助应该确认为递延收入,要平均分配到受补助的项目中去,结合企业会计成本核算方法,计入当期的损益。应该分下面两种情况分别进行核算。一是,用于补偿企业以后年度的相关收益或者损失的,要确认为递延收益,准确确认计入费用的分期时间,计入当期损益。二是,用于补偿企业以前年度亏损的,要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这样就能够在转制企业全面推行成本控制方法,实行成本的定额管理,全员管理和企业经营的全过程管理。同时转制企业由于要自负盈亏,在企业内部应该建立科学可行的内部控制制度,要严格区分经营性收入和财政性收入,采用企业会计准则为主,一定时期内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辅助实行的会计核算。

(三) 构建合理的资产核算方式

转制事业单位应该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建立固定资产的构建、使用、处理制度。要对固定资产选择确定的计提折旧的方法。一旦确定了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就不能改变,要严格按照实行,不能够随意的改变。所以在选择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时,要进行慎重的考虑,全面考虑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要设置“累计折旧”科目,真实地记录和反应固定资产的价值损耗,根据不同情况,在转制事业单位的成本核算中要按照企业核算方法列支折旧费用,如果一些事业单位并不要进行成本核算的,就没有必要列支折旧了,但是一定还得对企业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参考文献:

[1]林杰. 事业单位转制中会计核算的几个问题. 财会通讯, 2004年第6期

[2]刁凤云. 行政事业单位转制中的账务处理. 财会通讯, 2004年第6期

[3]殷春连. 转制事业单位会计管理方式探讨.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07年第六卷

企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篇3

关键词:财务报销;企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存在问题;解决措施;

财务报销作为企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人员开展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是会计工作人员进行会计核算工作的重要财务依据,对企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人员准确的分析财务报表产生了严重影响。因此,企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人员应该重视财务报销工作,提高财务报销工作质量。

一、财务报销在企事业单位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企事业单位在经济管理过程中忽视财务报销工作,造成财务报销制度存在严重的问题。因此,企事业单位应该查寻问题存在的根源,只有这样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财务报销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 财务报销凭证的失真性

财务报销凭证失真是因为报销凭证不规范,业务人员填写报销凭证不够准确,甚至会出现造假现象。由于财务报销凭证失真会造成用于报销的财务报表与实际的财务支出不符,影响了企事业单位正常的经济管理工作。因为造成财务报销失真现象发生的因素有很多,所以企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人员应该认真检查财务报销凭证,保证财务报销工作顺利开展。

(二) 缺乏科学的财务报销管理制度

由于企事业单位缺乏科学的财务报销管理制度导致财务报销工作无法获得较好的管理效果。企事业单位的财务报销制度的不科学性体现在没有建立完善的会计信息责任保证系统以及不合理的会计工作人员管理制度等。会计信息责任保证系统是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而建立的责任保证体系。企事业单位如果没有建立完善的会计信息责任保证系统会造成财务报销凭证失真。然而,会计工作人员是进行财务报销工作的具体实施者,能够提供准确的会计信息。如果企事业单位没有对会计工作人员进行严格的管理,会计工作人员很可能会违背会计原则,忽视财务报销工作的重要性,使财务报销工作无法正常进行。因此,企事业单位应该建立科学的财务报销管理制度,加强对财务报销工作的管理。

(三) 缺乏健全的财务报销审核机制

我国企事业单位在财务报销问题上仍然存在着"一把手,一支笔"的财务报销方式,报销业务只需要企事业单位的"一把手"签字就可以进行财务报销,无法在第一时间辨别出产生的费用支出是否具有合法性和合规性。当费用支出产生后,会计工作人员只能将其入账,无法发挥会计的监督职能。由于单位领导对会计业务并不了解,无法准确的识别出财务报销凭证的真实性,就会给财务报销工作带来极大的消极影响。

(四) 缺乏完善的财务报销监督机制

由于企事业单位没有建立完善的财务报销监督机制才会导致财务报销凭证失真。财务报销监督机制的建立主要是发挥会计工作人员的监督职能,使会计工作人员更好的完成财务报销工作。但是,企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人员通常会尊重领导的决策,无法发挥其监督职能,结果导致财务报销监督机制形同虚设。

二、财务报销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面对财务报销在企事业单位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企事业单位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解决,加强对财务报销工作的管理,提高企事业单位整体经济管理水平。

(一)健全财务报销管理体制

为了有效的解决企事业单位在财务报销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企事业单位应该健全财务报销管理体制,提升企事业单位的财务报销管理水平。因此,企事业单位应该从财务报销工作的实际情况出发,建立合理的会计工作人员管理机制和完善的会计信息责任保证系统等管理机制,有助于健全财务报销管理体制,强化财务报销管理力度,提升企事业单位整体经济管理水平。

(二)建立科学的财务报销审核机制

面对企事业单位在财务报销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尤其是"一把手,一支笔"的财务报销审批问题必须得到解决,因此,企事业单位应该建立科学的财务报销审核机制。由于企事业单位领导的权威性,使得"一把手,一支笔"的财务报销审批方式得以存在。但是,企事业单位领导对财务报销业务并不了解,在签字审批后财务报销凭证就会生效,会计工作人员也只能将其入账。所以,企事业单位会计人员人事隶属关系应与所服务单位分离,从社会或者其他单位聘请优秀的会计工作人员开展财务报销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杜绝财务报销凭证失真情况的出现,对于不符国家规定的财务报销凭证会计工作人员可以没收并且拒绝报销,进而遏制"一把手,一支笔"的财务报销审核方式发生。由此可见,企事业单位只有建立科学的财务报销审核机制,才能更好的开展财务报销工作。

(三)完善财务报销监督机制

企事业单位为了增强财务报销工作质量,应该建立完善财务报销监督机制。首先,企事业单位领导应该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加强自我监督;其次,单位各部门负责人以及工作人员应该发挥各自的职能,相互监督;再次,企事业单位应该建立严格的奖惩制度,对表现好工作人员予以奖励,对违反单位规章制度的工作人员进行严厉批评,并且予以惩罚;最后,充分发挥会计工作人员的监督职能。企事业单位通过建立完善的财务报销监督机制,有利于提高财务报销工作质量,增强企事业单位对财务报销工作的管理,促进企事业单位整体经济管理水平的提升。

总结:

    本文通过对财务报销在企事业单位经济管理中的问题与解决措施的分析与研究,深刻的认识到财务报销机制在企事业单位经济管理中的重要性。文章通过对财务报销在企事业单位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寻找到问题出现的根源,进而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解决,提高了企事业单位财务报销工作质量,促进了企事业单位整体经济管理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朱蓉.对高校财务审核工作的探讨经济.[J].研究导刊.2009.(4) .

[2] 黄丽容.论报销凭证失真与财务报销制度缺陷.[J].会计之友.2008.(5) .

企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篇4

摘 要 本文主要对企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问题进行了探讨。首先分析了企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重要性,接着从完善内部控制环境、探索恰当的内部管理体制、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和强化外部监督四个方面对如何加强企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提出了一点建议。

关键词 内部控制 信息技术 外部监督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和法制建设的日益完善,人们越来越感到强化管理的重要性,尤其是内部控制已引起了企事业单位的极大关注。近年来通过实践证明,正视日益增长的风险,改善和加强企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已经成为企事业单位生存发展的首要的、基础的条件。我国是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内企事业单位面临着巨大的竞争。为维护国内企事业单位经营的安全,防范可能发生的各类风险,一套完善的内控制度体系对于该企事业单位的生存发展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通常情况下,一个单位要实行内部控制,重点应当在组织结构及职责分工、授权批准、会计记录、资产保护、职工素质、预算管理和报告制度等主要环节组织实施,同时还要通过强化外部会计监督对企事业单位施加压力,从而使内部控制最有效地发挥作用。

一、完善内部控制环境,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治理基础

第一,通过各种手段强化企事业单位高级管理者的内部控制意识。企事业单位高级管理者的内部控制意识、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对于企事业单位控制环境有极大的影响,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决定了企事业单位的控制环境。从我国企事业单位的现状分析,很多单位不是没有内部控制,而是没有很好地执行。其中,往往是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带头不执行,破坏既定的内部控制程序,导致内部控制形同虚设或只对下不对上。第二,对于企业来说,要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使权力有所制衡,改进内部控制环境。在优化公司治理方面,值得一提的是独立董事制度。近年来我国逐步推行独立董事制度,作为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具体措施之一。自20 世纪60 年代以来,一些国家和地区在规范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时,都将独立董事制度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 有关报告,早在1999 年,世界主要企业单位董事会中独立董事成员已经占较高的比例,其中美国为62%, 英国为34%, 法国为29% 。在各国,独立董事被看作是站在客观公正立场上保护公司利益的重要角色,对管理层有制衡的作用;同时,通过参与董事会的运作,可以发现公司经营的危险信号、对公司的违规或不当行为提出警告。

二、探索恰当的内部管理体制,建立健全有效的控制体系

企事业单位应着眼于全局,建立全面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企事业单位在经营目标、发展决策等重大事项上要建立一整套完整的市场调研、测试和评价体系,提高企事业单位决策的正确性,在此基础上还应有一套内部评审、监督的内控系统,确保决策的安全可靠,将决策风险降低到最低程度。根据企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体制,还要明确规定企事业单位各级机构的职责和具体岗位职责。制定适合本单位切合实际的内部控制制度。企事业单位应制定符合自身、切实可行的内部控制制度, 并且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补充完善, 保证制度的可行性。企事业单位要加强各方面的内部牵制制度, 实行严格的职责划分和授权控制, 确保不同机构和岗位之间权责分明、相互制约、相互监督,要使各部门、岗位、员工明确自己的职责。企事业单位要制定各种管理办法和工作目标, 定期对员工进行考核, 使员工能够明确目标, 正确处理各项业务。要建立约束激励机制, 及时兑现奖罚制度。在内部牵制中, 还必须采取轮岗制, 对关键的岗位要轮换频繁一些, 次要岗位可少一些。从轮岗中可暴露出存在的问题, 显示出制度及管理的缺陷。从而加以完善, 确保工作目标的实现。

三、健全计算机信息技术控制体制,提高企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效果

电子信息技术控制要求运用电子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内部会计控制系统,减少和消除人为操纵因素,确保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实施。目前,大中型企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基本上脱离了手工操作的账务处理过程,许多企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很大一部分也实现了计算机化,这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工作效率。要加强对电算化系统的管理,维护人员不得兼任出纳、会计工作。任何人不得利用工具软件直接对数据库进行操作,程序设计人员还应对数据库进行加密技术处理,严格按会计电算化系统的设计要求配置人员,健全数据输入、修改、审核的内部控制制度,密码的保管应由各岗位操作人员一人掌握,定期更换,以加强保密性。

四、强化外部监督,督促企事业单位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从传统意义说,对内部控制体系的监督主要应依赖于企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部门,但内审部门的独立性较差,因此要求加强财政、税务、审计等外部部门的统一协调性,增强彼此间的信息交流,形成有效的监督合力,同时要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的作用。财政、审计、国有资产管理、证券监管、银行业监管、保险监管等部门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部门职责,对有关企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价,引导企事业单位进一步企事业单位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更好地执行企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同时不断强化外部监督,督促企事业单位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财政、税务、审计等部门要合理分工,建立岗位责任制,并注意加强彼此间的信息交流,定期互通情报,形成有效的监督合力;应加强对企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了解、检查与监督,加大执法力度,增强威慑力;有关部门必须切实抓好对注册会计师职业质量的监管,使注册会计师的社会监督职责到位;鼓励与支持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对企事业单位(特别是上市公司)违法违纪行为曝光,以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总之,在信息产业已经发达的当今社会,不断加强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对于防范舞弊,减少损失,提高资本的再生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企事业单位必须在加强和完善内部控制上下功夫,做到有备无患。

参考文献:

[1]李明侠.浅谈企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科技创新导报.2010(03).

企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篇5

关键词:企业会计;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合一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1-0091-02

一、引言

现代会计分为两大体系,即包括企业会计与预算会计。预算会计包括事业单位会计、国库支付会计、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收入征解会计等五部分。其中事业单位会计采用报账制会计管理模式和财政供给型管理方式,对国家拨付经费的收支、结余进行核算报告。这种管理方式在过去的几十年对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旧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我们对其进行改革。1998年财政部了《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改变了事业单位过去靠国家拨付经费收支的局面,形成了由“收支型”向“经营型”转变的局面,并强调事业单位的成本核算,注重现金收入与使用效率,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从这些变化可以看出,事业单位会计与企业会计在很多方面正在趋同。随着经济越发展,事业单位与企业的其他业务也将进一步趋同,我国现有的企业会计准则及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必将合一。

二、企业会计准则与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合一的可行性

目前,我们已经做到了两套准则制定机构的合一,由财政部会计司行使规范制定权。企业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合一,具体是指两套会计准则在内容结构上合一,减少企业和事业单位在资产和负债、收入和费用等在确认和计量方面存在的差异,内容结构合一是两套会计准则体系合一的核心。其内容合一是否具有可行性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从信息使用者需求角度分析

无论是事业单位还是企业组织,出资人都需要了解其所提供资金的使用情况及使用效果等方面的信息,管理层需要了解其自身的营运状况及经营风险等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大部分需要按照规范的会计准则生成会计信息得到反映。事业单位与企业的主要资金提供者的身份不同,其服务领域目标也不同,但从信息需求者角度看,对其信息的质量要求是相同的,因此其会计规范也应一致。

(二)企、事业单位会计概念

事业单位会计,是指事业单位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对其预算资金和经营收支进行全面、系统、连续地进行核算和监督的会计。企业会计是指对单位自有资金和经营收支进行核算和监督的专业会计。事业单位会计和企业会计核算的对象都是其自有资金,核算和监督的会计职能相同,核算目的也相同。单是从定义来看,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准则进行合并制定是可行的。建立对企业单位和事业单位都起指导作用的理论概念框架,以指导企事业单位各项准则或制度的制定和修订是十分必要的。

(三)企业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具有相似的理论指导

从对美国财务会计概念内容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将事业单位和企业的会计理论概念和一是非常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结论。从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所涉及的内容可以看出,两者在会计信息质量要求、计量原则和报表要素等诸多方面具有一致性,在会计规范的确认、计量、报告的方法也大致相似。企业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主要区别在于所有者权益同净资产、利润分配同结余分配等方面。但是对于资产负债以及收入支出计量的结果,企业和事业单位在核算和报告原则上具有相同的理论指导,在确认和计量方法上也有一致的原则,所以这些差异不会形成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准则合一的障碍。

(四)对企业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分析

不难看出,两套会计规范的许多方面在本质上有类似之处,这为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准则的合一提供了可能。下面分析一下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中的一些特点:

1.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规定的固定资产核算以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联合反映固定资产的价值,未到期的融资租固定资产等除外,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只根据收入的按一定比例计提提取修购基金,不提取折旧。基本原则规定固定资产按历史成本反映,但其价值会随着固定资产的使用而减少,因此以其历史成本为限,以收入为依据计提修购基金并不能全面反映固定资产的实际折旧价值,无法揭示固定资产真实的现有价值。事业单位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在结清最后一笔租金之前,把固定资产的价值通过负债和净资产反映,负债反映未付的租金,净资产中反映已经支付的租金,不符合以固定基金反映固定资产的资金来源的规定。随着事业单位管理观念的转变,所有者和管理者都需要掌握事业单位资产及其运营情况,这在客观上要求事业单位会计处理仿照企业的处理方法进行核算和报告,与固定资产修理有关的会计处理,也仿效企业的处理方法。

2.按照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规定,事业支出和经营支出,都按国家规定的支出项目进行核算和列报。这使得事业单位会计在自制资产和成本费用方面,要把与未来支出相关的要素按规定进行明细核算,但是大多数事业单位的资金主要来源于经营方面的收入和其他收入,用这部分收入与支出配比没必要按财政要求的列报项目进行处理。事业单位的经营收支同企业的经营收支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对此类业务应仿照企业的核算要求进行处理。

3.与企业会计报表相比,事业单位会计报表有其独有的特点,也可以说是其具有的缺陷,具体表现在事业单位不编制现金流量表,资产负债表采用“科目余额表”的形式。现金流量表是与会计主体有利益关系的各方了解其现金变动及经营状况的重要报表。与企业编制现金流量表的过程相比,事业单位大部分业务以现金收付为基础来确定收支,因而其编制现金流量表的过程相对简便,另外有企业编制方法作参考,也使其编制工作更为简单。

三、对企业会计准则与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合一处理的几点建议

1.借鉴和吸收国际上预算会计改革的经验和趋势,对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制度进行修改,使其更趋科学和合理化。在美国,企业会计准则和私立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由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州和地方政府及公立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由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会计总署制定联邦政府及其公立非营利组织适用的会计准则及核算制度准则。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初期制定的会计准则只适用于企业,近几年,美国也意识到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准则两者合并的必要性,并要求其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成为制定企业会计准则和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的合法机构。此外,加拿大会计研究基金会规定的财务报表要素也同时适用于企业和非赢利组织。

2.事业单位需要采用谨慎性原则进行会计核算,以提高和稳固它们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事业单位的经营活动与企业单位一样也存在不确定性,这就要求事业单位会计在面临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保持一定的谨慎,把风险损失缩小或者限制在最小的范围内。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会计核算区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将资本性支出列示为资产负债表中企业资产。为了真实地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正确计算其当期损益,实行自负盈亏、进行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也应该引入这一会计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界限。

3.支出核算和列报是事业单位区别于企业的一大特点,我国事业单位收入支出表中的收支项目存在不能反映现金收支的真实情况的问题,其要求事业支出和经营支出,按国家规定进行核算和列报。这使得事业单位会计的自制资产和成本费用,都要与未来相联系的支出的各具体要素按规定进行明细核算。事业单位的全部资金不仅来自于财政拨款,还有大多数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于经营收入或其他收入,这部分资金支出没有必要按财政要求的项目进行列示和报告。事业单位的经营收支同企业的经营收支在某些方面没有本质区别,可以仿照企业的核算和报告要求进行处理。我们也可以借鉴美国的财务报告体系将年度财务报告至少分为三部分内容:简介部分简单介绍财务报告的内容和结构;财务会计部分包括审计报告、通用财务报表;统计图表部分包括现金流量表、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基金变动表、财务报表附注和必要的补充信息等。虽然企业与事业单位编制财务报告的要求不同,但现金流量表对事业单位的意义十分重大,事业单位应该借鉴企业会计的报表编制方法进行报表编报和处理。

四、结束语

在全球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事业单位必然要面临成为多元投资主体的问题,事业单位需要披露与企业相类似的财务信息,这就对事业单位提供财务信息的广度和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不管在企业还是在事业单位,透明的财务信息披露是保护投资者利益必不可少的机制。这就需要改革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借鉴企业财务信息披露形式,设计事业单位的信息披露制度,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准确、完整的财务信息。目前,我国大部分事业单位已经尝试向企业化管理的方向转变,企业和事业单位两套会计准则各自独立的局面已不再适应社会新形势的需要,因此企业会计准则与事业单位及准则的合一是可行的也是必然的。

参考文献:

[1] 孙芳城,李孝林,张国康,孔庆林.比较财务会计学[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1.

[2] 孟凡利.行政及非盈利组织会计[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

企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篇6

 

关键词:事业单位;企业化;会计

    随着我国财会制度改革力度的逐步加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事业单位进行了改制,与市场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将会直接面对来自国际国内市场的激烈竞争.事业单位走向市场,实行企业化管理势在必行。由于企业会计制度更利于事业单位竞争和体制改革的要求,因此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向企业会计制度进行转变是必然的趋势。根据新的仕业财务通则》规定,改制后的事业单位比照适用修订后的《企业财务通则》进行会计一核算。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向企业会计制度进行转变过程中,事业单位原有的一些财务、会计管理理念需要重新认识,有些财务、会计内容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创新。

    一、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向企业会计制度转变的可行性

    1、企业会计和非盈利性的事业单位会计是构成现代会计的两大体系,事业单位会计属于预算会计的一种.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经济和财政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完善,预算会计的职能也随之相应拓宽和发展,预算单位会计主体地位不断地变化和加强,非盈利组织的事业单位作为一个独立的特殊体系,与企业会计的差别逐渐减少,二者有着逐渐趋同的发展方向。

    2、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企业会计制度存在诸多的相同点.首先是两种制度的会计前提相同,主要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业务活动、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在会计核算的原则方面,二者也遵循着大体相同的原则,例如真实性原则、相关性原则、可比性原则、一贯性原则等;两者在会计要素方面虽然有着一定的差异,但是两者在内容和方法大体一致,例如企业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成本费用和利润六项。事业单位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五项。各要素的界定、内容及特征相同。另外,在会计科目的设置、各会计科目核算的内容以及财务分析方法的应用上具有一致性。

    3、随着我国经济和财政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完善,事业单位从单纯由国家拨付经费收支向核定收支、定额或者定向补贴、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管理模式转变,收支项目和内容呈多元化发展,逐渐强调成本核算,注重现金收付与资金使用效率并重。在企业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所规定的内容具有一定程度的一致性,在信息质量要求、报表要素确认和计量原则、报告方法和内容等方面来看,其对资产、负债、收入、支出等方面的规定也大同小异,各项核算原则、方法基本一致,报表构成也基本相同,所有者权益、利润、净资产和结余实际上是资产和负债以及收入和支出计量的结果,本质上是一致的.所以,企业与事业单位不仅在核算和报告原则上有一致性的理论指导,而且在确认、计量方法上也有一致性的原则。

    二、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1、资产核算方式方面.在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资产核算方式方面,固定资产不计提  折旧,只核算账面原值,通过提取修购基金来保证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更新和维护。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计价、固定资产增加、固定资产转出、固定资产的盘亏、盘盈等会计事项规定了详细的核算方法,但对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的价值损耗核算的规定却不明确。由于不反映固定资产净值,存在很多问题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净值,会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发生价值背离固定资产原值,不反映固定资产的磨损,虚增资产总量,使资产负债表中净资产指标不能反映资产的实际状况。由于成本不包括折日费用,使得成本核算不完整.一方面事业单位在购建固定资产时,借记“事业支出一设备购置费”澎专用基金一修购基金”或“专款支出”等科目,这样核算虚增了事业成本;另一方面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人为降低了取得相应收入的成本,虚增了盈余,且不能真正体现会计核算的配比原则。

企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篇7

[关键词]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会计核算;比较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5 . 17. 013

[中图分类号] F2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5)17- 0024- 03

事业单位分类是规范事业单位管理、深化事业单位改革的基础工作。2011年3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发[2011]5号)正式下发,明确至2015年我国将完成事业单位分类,按照社会功能,现有事业单位将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服务3个类别。对承担行政职能的,逐步将其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构或转为行政机构;对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逐步将其转为企业;对从事公益服务的,继续将其保留在事业单位序列、强化其公益属性。根据职责任务、服务对象和资源配置方式等情况,将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细分为两类:承担义务教育、基础性科研、公共文化、公共卫生及基层的基本医疗服务等基本公益服务,不能或不宜由市场配置资源的,划入公益一类;承担高等教育、非营利医疗等公益服务,可部分由市场配置资源的,划入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后,部分事业单位转为行政机构或者生产经营企业,因财务管理、会计制度、会计核算等要求发生根本性变化,使得会计实务处理发生重大转变,本文重点对这两种分类改革前后会计核算特点进行比较分析,促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顺利进展。

1 转制前后执行的财务会计制度

(1)转制前执行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主要包括:《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财会[2012]22号),2013年1月1日起施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财政部令72号),2013年1月1日起施行。《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财政部令68号),2012年4月1日起施行。行业会计制度包括《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中小学校会计制度》《医院会计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测绘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地质勘查单位会计制度》《机构会计制度》等8项制度以及相关配套的行业财务制度等。

(2)转制为行政单位执行的财务会计制度。主要包括:《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财库[2013]218号),2014年1月1日起施行。《行政单位财务规则》(财政部令71号),2013年1月1日起施行。

(3)转制为企业执行的财务会计制度。主要包括:《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令第33号公布,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2014年7月23日根据《财政部关于修改〈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决定》(财政部令第76号)修改),企业会计具体准则41项。《小企业会计准则》(财会[2011]17号),2013年1月1日起施行。

2 事业单位转制为行政单位

2.1 会计核算特点异同比较

事业单位会计与行政单位会计均属预算会计,两者比较,既有一定的共性,又有一定的差别。

(1)资金来源不同。转制前,事业单位资金来源渠道多元化,有财政拨款、上级主管部门补助,其他单位或个人资助,还有开展业务活动、经营活动取得的收入。转制后,行政单位由财政资金全额保障,资金渠道单一,财政预算管理严格和资金使用受监控程度高。

(2)经济业务事项不同。转制前,事业单位为政府决策提供专业支持,面向行业开展专业领域研究,面向社会履行政府授权的职能开展公共服务,采用对外投资、合作等形式,提供技术研发、合作、服务等。所以,事业单位经济业务内容较多,会计核算比较复杂。转制后,行政单位全部活动围绕政府职能进行,业务单一,会计核算也简单。

(3)会计核算基础不同。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基础一般以收付实现制为主,但经营性收支业务也采用了权责发生制。行政单位会计核算基础只能是收付实现制。

(4)成本核算程度不同。随着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很多有经营收入的事业单位,如医院等已开始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和减值准备,重视成本核算,注重资金使用效益。适应国家提过的建设“节约型政府机关”的要求,目前行政单位已逐步实行了费用定额和实物定额,加强机关运行经费预算管理,但行政单位本身的公共性和公益性,普遍缺乏成本效益观念,缺乏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动机。

2.2 需要注意的几个会计科目过渡衔接

基于事业单位与行政单位会计核算特点不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中会计科目名称和核算内容有的完全一致,有的名称相同、内容不同,有的名称相近、内容相同,有的名称和内容均不同。转制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如下几个会计科目的过渡衔接。

2.2.1 存货

《行政单位会计制度》根据行政单位储存物资的用途和管理权限,设置了“存货”“政府储备物资”和“受托资产”科目。转制时,应对原账中“存货”科目的余额进行分析,分别转入新账“存货”“政府储备物资”和“受托资产”。同时,将原账中相应的“事业基金”科目余额分析转入新账“资产基金―存货”“资产基金―政府储备物资”和“受托负债”科目。

2.2.2 短期投资、长期投资

《行政单位会计制度》未设置“短期投资”“长期投资”科目。按照《行政单位财务规则》(财政部第71号令)规定:“行政单位不得以任何形式用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对外投资或者举办经济实体。对于未与行政单位脱钩的经济实体,行政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监管。”因此转制时,应对投资进行清理处置,转制基准日老账中未处置完毕的投资,即“短期投资”科目余额转入新账中“其他应收款”科目。“长期投资”科目余额应转入新账中“待处置资产损益”科目。

2.2.3 短期借款、长期借款

《行政单位会计制度》未设置“短期借款”“长期借款”科目。按照《行政单位财务规则》(财政部第71号令)规定:“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外,行政单位不得举借债务,不得对外提供担保”,因此,转账时应对原账中“短期借款”“长期借款”科目的余额进行分析和债务核对,根据核对后债务余额转入新账中“应付账款”“长期应付款”科目。同时,还应按照转入“应付账款”“长期应付款”科目余额的合计数,在新账中借记“待偿债净资产”科目,贷记“财政拨款结转”“财政拨款结余”或“其他资金结转结余”科目。

2.2.4 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

事业单位年末将非财政性收入和支出相抵后的贷方结余要进行分配,即“事业结余”“经营结余”的余额转入“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科目。转制后,行政单位不存在结余分配。转制时,应按照年末结账要求,将转制基准日前一日的“事业结余”“经营结余”和“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余额按规定进行结转,由于“事业结余”“经营结余”和“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 一般应无余额,不需进行转账处理。

3 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

3.1 会计核算特点异同比较

事业单位生产经营活动以社会效益为基本目的,其资金活动过程与企业存在差异,所以其会计核算也有别于企业单位。

3.1.1 会计要素不同

事业单位和企业的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要素包含的具体内容截然不同,以净资产为例:事业单位净资产包括事业基金、非流动资产基金、专用基金、财政补助结转结余、非财政补助结转结余等。而企业净资产包括实收资本(或者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

3.1.2 会计核算基础不同

企业是权责发生制。事业单位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逐步引入权责发生制。

3.1.3 固定资产标准不同

《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第三、四条规定了固定资产的特征和确认条件,符合固定资产特征和确认条件的有形资产,应当确认为固定资产;不符合的确认为存货。第三条固定资产规定,是指同时具有下列特征的有形资产:①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②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使用寿命,是指企业使用固定资产的预计期间,或者该固定资产所能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的数量。第四条固定资产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才能予以确认:①与该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②该固定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事业单位财务规则》明确规定,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使用年限要超过1年(不含1年),入账价值要适应外部环境的需要,通用设备单位价值在1 000元以上,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1 500元以上,并且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使用期限超过1年(不含1年)但单位价值没有达到规定标准的大批同类物资,也要作为固定资产核算管理。

3.1.4 资金支付方式不同

事业单位是预算单位的,一般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经营开发类事业单位,一般无财政拨款,转制为企业后,如果不再是预算单位,将与国库集中支付无关。

3.1.5 财务报告体系不同

企业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及相关附表。事业单位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以及财政拨款收支表。

3.2 需要注意的几个会计科目过渡衔接

基于事业单位与企业会计核算特点不同,企业会计科目要比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复杂得多,转制时一定要注意如下几个会计科目的新旧账衔接,具体举例如下。

3.2.1 固定资产、累计折旧

《企业会计准则》设置了“固定资产”“累计折旧”科目,其核算内容、资产标准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上述相应科目的核算内容和资产标准基本相同。转账时,应将上述科目的余额直接转入新账中相应科目。同时,将原账中相应的“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科目余额分析转入新账中的“实收资本”科目。

3.2.2 无形资产、累计摊销

基本同上处理。

3.2.3 长期投资

《企业会计准则》设置了“持有到期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性房地产”等科目,转账时,应将事业单位原账中“长期投资”的余额分析转入新账。

3.2.4 事业基金、非流动资产基金、专用基金

《企业会计准则》未设置“事业基金”“非流动资产基金”“专用基金”科目,但设置了“实收资本”科目,用于核算投资者投入的资本。建议先将余额转入实收资本,再根据资产清查、财务审计、资产评估、界定资产、核实债权债务的结果统一调整期初余额。

3.2.5 财政补助结转、财政补助结余

《企业会计准则》未设置“财政拨款结转”“财政拨款结余”科目,因这两个科目核算资金的特殊性,建议在“其他应付款”科目下设置明细科目,将“财政拨款结转”“财政拨款结余”科目余额转入。再根据资产清查、财务审计、资产评估、界定资产、核实债权债务的结果统一调整期初余额。

3.2.6 非财政补助结转结余、事业结余、经营结余

单位转制时,应按照年末结账要求,将转制基准日前一日的“非财政补助结转结余”“事业结余”和“经营结余”余额按规定进行结转,由于“非财政补助结转结余”“事业结余”和“经营结余”一般应无余额,不需进行转账处理。如“经营结余”有借方结余,转账时应转入新账中“利润分配”科目借方。

3.2.7 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

《企业会计准则》未设置“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科目,但设置了“利润分配”科目,转账时,应将原账中“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科目的余额直接转入新账中“利润分配”科目。

企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篇8

    《企业财务通则》是为了加强企业财务管理,规范企业财务行为,保护企业及其相关方的合法权益,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而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所指定的。《企业会计准则》则是为了规范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行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报告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等信息,供财务报告使用者做出决策,完善资本市场和市场经济而颁发。转企以后的军工科研事业单位将依据两则来约束自己的财务行为,规范会计核算,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1.会计确认基础的不同。由于转企以后所依据的制度不同,使得军工科研事业单位在转企前后在会计确认的基础有所不同。《军工科研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明确指出,军工科研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权责发生制,但部分经济业务或事项的核算应当按照本制度的规定采用收付实现制。在实务中,军工科研事业单位对于“财政补助收入”采用收付实现制来核算,这是为了满足财政资金的监管需求的,军工科研单位根据政府补助收入的类别,将受到的政府补助计入“政府补助收入——基本支出补助”、“政府补助收入——项目支出补助”和“政府补助收入——其他补助”。而转企后,由于《企业会计准则》明确规定,企业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在《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中强调,政府补助收入核算主要采用权责发生制的原则进行会计核算。企业收到政府补助: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应当确认为递延收益,并在相关资产使用寿命内平均分配,计入当期损益;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如用于补偿企业以后期间的相关费用或损失的,确认为递延收益,并在确认相关费用的期间,计入当期损益;用于补偿企业已发生的相关费用或损失的,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2.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不同。即使修订后与《企业会计准则》趋同的《军工科研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也未能充分体现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其不允许对资产进行减值测试并计提减值准备,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高估资产价值、虚增利润的现象,影响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事业单位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进行客观评价。转企后,由于《企业会计准则》引入了谨慎性原则,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具体表现为:对资产进行减值测试,当资产发生减值时,提取资产减值准备。这就要求转企后的军工单位对资产进行减值测试,客观反映资产的真实状况。

    3.会计计量属性方面的不同。现行制度明确事业单位的资产应当按照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进行计量。而《企业会计准则》则引入了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等多种计量属性。在重置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现在购买相同或者相似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负债按照现在偿付该项债务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在可变现净值计量下,资产按照其正常对外销售所能收到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扣减该资产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计量。在现值计量下,资产按照预计从其持续使用和最终处置中所产生的未来净现金流入量的折现金额计量。负债按照预计期限内需要偿还的未来净现金流出量的折现金额计量。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

    4.会计核算与会计政策方面的不同。①成本核算。为了满足军工科研事业单位各相关主管部门的管理需求,《军工科研事业单位财务制度》和《军工科研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科研、技术服务等采用完全成本法核算,需要把管理费在期末按照一定的方法科研成本、技术成本、其它业务成本、产品销售成本、其它经营成本之间进行分配。属于科研、技术服务和其它业务服务项目应分担的,在各项目中按一定比例分摊,形成各科研成本、技术成本和其它业务成本。由于相关主管部门对管理费用的分摊比例有不同的要求,使得各单位对于管理费用的分摊采取不同的标准和方法,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转企后,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在确认一般业务的成本时采用制造成本法,将与产品密切相关的生产成本和制造费用转入营业成本,企业发生的管理费用据实列支,直接减少利润,不需要分摊进入成本。这种变换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财务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②资产减值准备。如前文所述,由于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不同,《企业会计准则》要求企业对相关资产进行减值测试,并计提减值准备。而《军工科研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未规定资产可以计提减值准备,当资产发生减值时,不对资产账面价值进行调整。军工科研事业单位不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会造成资产价值被高估,从而导致利润虚增。

    ③固定资产折旧及无形资产摊销。现行制度下,军工科研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按照平均年限法分类计提折旧,计提折旧方法单一。转企后,企业应当根据与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合理选择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可选用的折旧方法包括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等。转企后,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单位固定资产的状况,有利于促进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现行制度明确规定军工科研事业单位应当采用年限平均法对无形资产进行摊销。《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则指出“企业选择的无形资产摊销方法,应当反映与该项无形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无法可靠确定预期实现方式的,应当采用直线法摊销。”转企后,无形资产的摊销更加符合会计确认与计量原则,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单位的无形资产状况。

    ④对外投资。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根据投资的不同性质,将企业的投资行为分为权益性投资和金融性投资。金融性投资又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和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四类,其会计计量和核算方法各不相同。对于权益性投资,投资方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采用成本法核算,投资方对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现行军工科研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各项对外投资均采用成本法进行核算。转企后,单位需要将原对外投资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进行重新分类,并确定初始成本。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1.更新理念,提高财务会计对单位经营决策的支撑作用。军工科研事业单位转企过程中以及转企后,首先要更新观念,转变思路,要树立企业财务管理理念,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其次,要确立企业财务管理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的重要地位,从服务科研生产的辅助部门提升到参与经营管理、支撑战略决策的重要管理部门。再其次,要进一步发挥财务会计监督作用,加强日常经济活动分析,发现企业内控环节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管理建议,对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支持。

    2.加强财会队伍建设,提高财会人员的业务水平和专业胜任能力。转企后,由于会计核算的内容和范围有了较大的变化,对于军工科研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专业胜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财务人员除了做好资金、效益等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分析工作,还要通过严格依据企业会计准则,开展资产减值评估等工作,规范会计核算,准确编制财务决算报告,提供更加具有决策支撑作用的信息和报告。而作为规范企业财务行为和会计核算的《企业财务通则》和《企业会计准则》对于军工科研事业单位财务人员来说属于全新的领域。因此,要做好两则和其它相关法规知识的培训工作,使财务会计人员尽快掌握相关知识,做好知识储备。同时,财务人员也要与时俱进,自觉提高自身的专业胜任能力。

    3.做好新旧制度衔接工作。由于转企后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军工科研事业单位要做好新旧制度的衔接工作。第一,要依据《企业会计准则》建立满足企业经营管理需求的全级次会计科目体系,并依据国家的有关法规做好新旧制度会计科目对照表。第二,要依据新旧会计科目对照表,对相关科目进行分析,确定专制基准日新科目的余额。要对长期股权投资等核算内容和计量属性变化大的科目进行重点分析,准确划分金融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第三,要编制衔接会计报表。第四,要确立转制后的企业会计政策,明确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无形资产摊销方法等会计政策。

    4.建立健全单位内部控制体系。作为企业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内部控制在控制和防范企业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保证企业正常经营活动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转企后,军工科研事业单位要依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的要求,建立健全适合单位自身的内部控制体系。

    (作者单位:西安航天复合材料研究所)

上一篇:固定资产如何有效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