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范文

时间:2023-09-16 20:38:43

企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

企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篇1

[关键词]事业单位 固定资产 管理

固定资产是事业单位进行日常活动的基础,固定资产管理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在采购、管理等方面与普通企业不同,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事业单位的规模也日益庞大,固定资产的种类和数量也增多,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此,有必要对我国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进行探讨。

一、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概述

1、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定义

事业单位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一般设备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专用设备在800元以上,且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来物质形态的资产都可列为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或是单位价值虽然不满足规定的标准,但是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也可列为固定资产。

2、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特点

首先,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和企业固定资产具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可以长期使用并保持原有实物形态,属于非流动资产;其次,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因为事业单位非营利性特点的影响,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成本一次列入当期支持不再分期计提折旧。再者,两者固定资产来源不同。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来源于政府财政拨款、捐赠、上下级调入,而普通企业固定资产大部分都是企业自行购入。

3、我国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

我国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不同于普通企业固定资产的管理,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大多来源于财政拨款购置,在使用期间也不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固定基金项目与固定资产一直保持原值。等到固定资产报废和处置时直接冲掉原值,期间不考虑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问题。

二、我国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重购置,轻管理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大多源自于财政拨款,这就造成很多事业单位对于固定资产“重购置,轻管理”的现象,使得固定资产使用效率底下,导致严重的浪费。事业单位有的为了部门间的攀比,没有规划地大量重复购置固定资产,如购买大型车辆、配置高的电脑等,导致报废不该报废的固定资产、大量的固定资产处于闲置状态。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管理人员管理意识淡薄,觉得固定资产管理与自己无关,应该是部门负责人和会计人员的责任,而部门负责人和会计人员也会认为有专人管理固定资产,他们也就不需要分心去管理固定资产,这种思想就会导致固定资产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无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固定资产的使用价值,出现了使用效率底下、账实不符、权责不清等一系列问题。

2、不计提折旧

折旧,是指在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内,按照确定的方法对应计提折旧额进行的系统分摊。企业计提折旧符合配比原则,体现了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但是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这就导致随着时间的推移,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相背离,导致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严重不符,负责人很难了解企业固定资产目前的真正价值,这也是导致国有企业“重购置、轻管理”的一个重要原因。国有企业固定资产只有在报废处置的时候按原值冲销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采用这种方法无法反映固定资产处理的损失,容易造成责任不清,不利于固定资产的管理,难以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容易虚增企业资产价值,不能真实反映国有企业的财务状况。事业单位按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修够基金,但是事业单位的收入与固定资产的损耗没有直接的联系,固定资产包括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其中无形损耗是指由于技术进步、其他经济因素而致使固定资产减值,国有企业只是计提修够基金无法反映固定资产的市场价值。提取修够基金也容易导致企业盲目购置资产,收入多则会多提取修够基金,企业可能会多购置固定资产。

3、固定资产账实不符、处置随意性比较大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存在严重的账实不符的现象。虽然有很多事业单位进行卡片制来管理固定资产,固定资产在更换保管人或是上下级调换是并不能及时地反应到固定资产卡片账上,并且很多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也不能做到及时盘点,这就导致固定资产流失、损坏,账实难符。

事业单位核算不计成本、不计盈亏,故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大多都是靠财政拨款购置,具有无偿使用性。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处置包括:报废、捐赠等。事业单位很少有专门管理固定资产的机构,并且管理人员意识淡薄,固定资产报废时也不申请手续,固定资产在上下级单位之间的调转缺乏划转手续,为了对付上级检查随意从下级挪用资产,造成固定资产随意挪用,对于处于闲置状态的固定资产自行变卖,而没有任何手续也不报上级批准。

4、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

固定资产一般由会计人员负责管理,会计人员不仅要负责固定资产,还要核算其他大量的业务,由于固定资产平时无人问津,会计人员自然不会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固定资产的管理上,疏于管理的固定资产自然也就在管理、报废、处置各个方面存在大量的漏洞,使企业资产大量流失。然而,对事业单位而言固定资产的种类越来越多、价格越来越高,构成了事业单位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矛盾性要求专人专员去管理固定资产。

三、原因分析

第一,事业单位人员对于固定资产管理意识淡薄,对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认识不到位。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属于国有资产,单位负责人平时忙于各种工作,疏于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单位其他人员抱着事不关己的态度,这些导致了固定资产无人问津的状态。

第二,随着事业单位规模的扩大和业务种类的增加,固定资产的种类也日益增多,这无疑给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增加了难度,使得固定资产的管理只是流于形式。事业单位必须根据不同固定资产的性质进行不同的管理,如计提折旧的方法,是采用直线折旧法还是加速折旧法要依据资产的性质而定。

第三,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缺陷,会计制度规定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按原值计人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这跟事业单位实际需要不相符,也不符合真实性原则,同时也不利于固定资产日常管理。这是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缺陷造成的,造成固定资产管理不科学,账面价值不能真实反映资产的价值,导致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价值虚增。

第四,固定资产管理队伍整体素质偏低,造成在核算、管理方面存在技术和道德上的问题。如一些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利用职务之便,将闲置的固定资产私自出租,收取租金来谋取私利。另外在技术上也可能存在不足,理论知识缺乏,不能正确认识固定资产核算的程序,或是出现各种不必要的错误,以及

判断上的失误和偏差。如在进行固定资产投资预算时,不同的折算率可能会影响整个固定资产项目的实施,以至于不盈利的项目被引进或是盈利项目被漏掉。

四、加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对策

1、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意识

要加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舍弃重钱轻物的观念,首先要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意识。要使管理人员意识到固定资产对于事业单位的重要性,对于国民经济的重要性。这样管理人员才能从战略上制定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落实固定资产管理责任,明确管理责任。全体单位员工才能加强对固定资产的核算、管理和监督。

2、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也应计提折旧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投入使用以后,随着时间和使用固定资产的价值会减少,为了真实反映固定资产的价值,事业单位应像普通企业一样,根据单位自身的特点,建立完善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制度,按照固定资产使用年限和适当的折旧方法来计提折旧,并且应当对折旧的计提范围和方法制定相应的制度。这样才能保证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的一致性,真实反应单位拥有的资产。计提的折旧额可以用于固定资产的修够,可以避免固定资产修够受事业单位收入的影响,保证事业单位必要固定资产及时购入。

3、建立健全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目前,我国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存在种种缺陷,建立健全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是必要的。事业单位应从以下方面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1)设立专门的固定资产管理机构

正是因为没有专人管理,才存在责任不清等各种问题。单位应该设立专门的固定资产管理机构,并安排专员对固定资产进行日常的管理和核算,签订固定资产保护协议书,以明确经济责任,保证固定资产的安全使用和处置。

(2)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盘查

事业单位应该定期对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进行盘查,至少每年一次,以便于单位负责人对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实存数量有个清晰的了解和掌握,保证账实相符。对于实有数和账面数不一致的固定资产,查明原因并处理,属于管理人员失职的要及时追究责任以保证账实相符。

(3)完善固定资产处置环节

对于固定资产的处置,要先进行申报手续,待上级批准同意以后按照相应的规章制度进行处置,要有相关人员进行现场监督,并填写固定资产处置资料,一式三份,一份交事业单位负责人保管,一份交会计部门存档,另一份由固定资产专门管理机构留存,这样才能做到明确经济责任,保证固定资产的安全。

(4)加强固定资产预算管理

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预算包括固定资产投资、维修费用的预算,预算一定要根据事业单位实际发展需要,考虑各方面综合因素来确定投资的方向、收益、规模,对固定资产进行可行性分析,进行投资费用和投资收益的权衡,通过固定资产预算可以合理安排资金,也避免了固定资产的盲目购置和浪费。

4、不断完善固定资产监督制度

第一,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来监督检查固定资产的情况,明确经济责任,建立奖惩制度来保障固定资产的高效管理。第二,检查固定资产管理人员责任履行情况,对于存在管理人员失职的现象要给予处理、及时纠正。第三,检查固定资产核算管理情况,折旧的计提方法是否符合单位自身业务特点,固定资产的购置、入账、使用、报废是否符合程序。第四,检查固定资产是否进行了定期的、不定期的盘点,盘点的结果有没有得到有效处理。

五、结论

总之,固定资产管理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学者十分关切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情况,固定资产的管理对于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事业单位应该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强化固定资产管理机制,加强管理人员管理意识,通过制定各种规章制度、监督机制达到固定资产的高效管理,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

[1]郭秀:加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几点建议[J]兵团党校报,2007(1)

[2]林琳: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必要性分析[J].中国市场,2010(9)

企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篇2

关键词 事业单位 固定资产 内部控制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在总资产中所占的比例较大,且具有期限长、范围广、投资大等特点。由于长期内部控制缺失,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在多个方面均存在问题,这势必会导致资产使用效益低、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新形势下,加强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内部控制环境

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是事业单位开展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重要前提,其涉及事业单位内部结构调整、责任分配等多方面内容。目前,我国大部分事业单位的内控环境达不到开展内部控制的要求,具体来说,表现在如下方面:第一,事业单位管理阶层缺乏内部控制意识,管理人员尚未意识到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重要作用。事业单位职责分配、组织结构不尽合理,权利过分集中。由于组织Y构不合理,导致企业出现人才短缺、人员过剩等人力资源问题。第二,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大部分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不完善,覆盖面较窄,且与单位发展实际不吻合。第三,我国大部分事业单位的信息沟通机制不畅通,没有设立合理有效的沟通反馈机制,且不同部门、不同级别之间权责混乱,遇到问题无法及时沟通。

(二)管理不规范

我国大部分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不合理、不规范,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第一,部分事业单位没有按照政府采购方式购置政府采购性质的资产,而是自行完成资产购置。第二,部分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购置环节、保管环节、领用环节、报废环节等存在一定问题,各项手续不规范、不健全,缺乏完善的管理规范,固定资产领用记录不全,实物登记台账缺失,等等,这势必会影响资产管理质量,导致权责不清、责任不明等局面。第三,部分事业单位在调拨资产、转让及报废资产的过程中,缺乏完善的审批手续,财务处理不规范,无法按照程序办理。与此同时,有的事业单位缺乏对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未及时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及保管情况进行清点。

(三)账实不符

部分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缺乏真实性,基础财务工作管理缺乏有效的外部监管,这就会导致利润作假、私建内账等问题,严重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进而无法全面反映固定资产的真实情况。由于缺乏精确的固定资产成本核算机制,其内部控制无法统一确立各项标准。固定资产管理、使用部门以及财务部门未做到相互沟通协调,没有及时对账、清查,若遇到上级部门突查,甚至会出现编造数据记录等现象,这就导致事业单位存在账账不符、账物不符等问题。

(四)使用效率低

一般来说,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购置缺乏完善的市场调查,未进行可行性分析。在具体采购过程中没有遵循采购流程,而是单纯地按照单位领导喜好、意愿重复购置或购置需求性不高的固定资产,这势必会影响资产配置的科学性。事业单位在日常运营中,既没有对固定资产进行控制、考核、效益分析,也没有对固定资产的使用调度进行合理统筹安排,这就会导致部分固定资产长期处于闲置状态,长此以往,势必会影响固定资产的整体使用效率。

二、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改进策略

(一)优化内部控制环境

在优化内部控制环境的过程中,要注意从细节出发,对于事业单位来说,必须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全面加强事业单位领导阶层的内部控制意识,提升其对固定资产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提高领导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认知程度与重视程度,将各项制度建设纳入事业单位日常事务中,进而促进内控制度的顺利实施。财务部门工作人员必须认真遵守各项内控规范的要求,将财务部门利益与内控制度建设相联系,真正将内控制度作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事业单位财务部门应严格按照各项规范要求,站在事业单位发展实际与资金运行实际的基础上,积极探究固定资产内控制度的可行性与科学性。事业单位的领导、财务部门应共同努力,积极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第二,优化组织机构,构建起相互制衡的体制机制。事业单位在优化组织机构的过程中要注意结合实际情况,做到灵活操作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划分管理层次时应以不同的管理幅度为依据,既不能过分细化各部门的职能、要求面面俱到,也不能粗略到连关键部门都没有设置齐全,要结合市场需求和事业单位实际实现科学划分,做到实用、高效、节约、协调。具体而言,在管理层次的划分上应该同时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将各个职能部门协调起来,确保关键部门的健全完好,确保各部门分工明确、配合默契。对于管理机构,要注意建立权力制衡机制,在保证不对工作效率产生较大影响的前提下把重要权利合理分配给各个方面。第三,构建企业文化。事业单位文化代表着事业单位的形象,其深刻影响着事业单位职工的工作状态。成功的企业都会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在建设企业文化的过程中,事业单位要注意结合自身和社会现状,强调以人为本,使各部门工作人员产生归属感、荣誉感与成就感。第四,制定和完善人力资源政策。优秀人才是企业“跟上时代步伐”甚至“超越时代”的重要保障。因此,事业单位要在选人、用人、留人上下功夫,应结合岗位现状和企业长期发展计划来制定人力资源政策,切实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训与考核,加强对现有财务人员的教育与培训力度。此外,还应加强财务人员内部控制理念、财务专业技术、法律法规等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培训,定期开展相关制度学习。要加大财务人员会计知识、内部控制知识的培训力度,在具体培训过程中,还应注重对各个专业技能的培训,如进行专门的预算编制培训或内控专业培训等。另外,应全面加强财务人员道德教育,培养“慎独”思想,提高工作人员的自律性,全面提升其专业技能与职业道德素养,使其更好地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服务。最后,要加强财务人员计算机知识、信息化技术的培训力度,全面提高财务人员信息化技术操作水平。

(二)完善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方式

完善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方式,具体来说,可从以下方面入手:第一,加大固定资产投资预算制度建设。新形势下,事业单位必须强化固定资产预算管理,通过明文形式规定固定资产预算的编制要求、审批要求以及执行要求。固定资产投资预算管理编制工作,必须与事业单位生产经营需求以及战略目标需求相符合,综合考虑投资方向、成本、规模、盈利、风险等因素,对投资项目进行全面的可行性分析,在深入、细致分析论证的基础上,科学安排资金投放量与投资进度。第二,强化授权审批制度。明确固定资产授权审批方式,严格各项程序与控制措施,明确权责,规定经办人、审批人的工作要求与职责范围,强化授权审批制度建设。审批人必须严格按照授权批准制度,在制度允许的范围内开展审批工作。第三,日常维护保养制度。在新形势下,为了全面提升固定资产使用效率,事业单位必须建立健全资产日常维护保养制度,定期检查、维护、保养固定资产,及时消除多种安全隐患,进一步减少资产使用风险与资产故障率。应加大资产保养计划的执行力度,严格按照计划进行资产维护。若固定Y产需要大修,必须由使用部门、资产管理部门以及财务部门进行共同评估,在全面交流沟通的基础上提出修理方案,经负责人授权后方可实施。与此同时,将资产维修保养费用直接纳入事业单位预算管理过程中,在规定的预算额度内进行维修保养。另外,还应合理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制定明确的书面标准。第四,建立健全内控信息系统。加强对事业单位审计环节、领用环节、采购环节的信息化管理,全面提高内控管理的效率与质量。同时,强化财务基础工作,建立健全固定资产成本控制制度,加强对固定资产的内控管理。最后,加强对不同部门的成本核算控制,积极开展“节流”举措,加强成本控制。通过以上措施,促进事业单位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进一步提升事业单位整体管理质量。

(三)完善信息沟通渠道

完善的信息交流系统是事业单位建立各项控制管理机制的重要举措,具体来说,事业单位信息交流系统应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增强事业单位之间的交流,包括上、下级之间和平级之间的交流,确保事业单位职工在遇到问题时能及时与外界展开对话。第二,增强事业单位与外部环境的沟通及交流,包括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事业单位与媒体之间、事业单位与政府之间的交流,确保事业单位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第三,事业单位在完善信息沟通渠道的同时要建立相应的沟通反馈机制,提高员工参与组织管理的积极性,强化事业单位职工的交流能力,防止员工因表述或倾听有问题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与此同时,切实加强事业单位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力度,企业可以引进先进的管理系统,科学地把控和管理主要风险点。

(四)加强监管

监督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内部监督,内部监督指的是对事业单位各个工作岗位以及各部门进行监督和反馈。内部监督与内部审计关系密切。因此,要想加强内部监督工作,就必须先做好内部审计工作,一方面要形成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管理机制,以总部的管控部门作为内部控制的牵头部门,管理好全部的控制评测工作,制定好内部监督标准和制度;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定期对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性进行评价,评价必须依据评价方案,采取科学的评价方法。此外,内部监督系统应该建立结果改善机制,只有不断优化和改善不足之处,才能真正体现监督工作的价值。最后,还要全面加强对固定资产采购全过程的监督与管理,严格付款审批流程。事业单位采购环节众多,必须按照需求进行岗位设置,以防出现权力过分集中等问题,不同岗位应相互监督、相互制约、互相促进。

三、结语

本文以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切入点,从内部控制环境、内部控制方式、信息沟通渠道、企业监管等方面详细论述了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改进策略,多角度入手,旨在全面提升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水平。

(作者单位为北京中视汇才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徐艳.提升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水平的策略探析[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2(04).

[2] 贾鲁渝.探讨构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新模式[J].企业导报,2011(13).

[3] 岳永慧.浅谈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财经界(学术版),2015(3).

[4] 李坤.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创新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2015(1).

[5] 霍叶青.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J] .财经界(学术版),2015(1).

[6] 周海滨.浅议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J].财经界(学术版),2015(1).

[7] 李苗苗,尹伟娜.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有效途径探讨[J].交通财会,2015(1).

企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篇3

一、2015年工作总结

(一)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

根据《行政单位国有资产配置标准(2014/2015年版)》,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配置坚持从严控制、合理配置的原则,严格执行新的资产配置标准,在充分考虑预算单位存量资产配置情况的基础上,根据配置标准进行审批。同时要求各单位购置资产后,做好固定资产登记和日常管理工作,并会同会计管理中心做好账务处理,每项资产的管理要责任到资产使用人或资产使用岗室。截止2015年12月31日,共受理资产配置意见XX笔,资产处置意见XX笔。

(二)固定资产清查工作

为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提高资产使用效率,保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安全、完善、合理配置及有效利用,更好的做好我县固定资产清查工作,保证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清查工作的实施质量,在2014年全县固定资产清查工作的基础上,2015年XX月XX日开展了全县第二次固定资产清查会议,对我县固定资产的存量进行最后的汇总工作进行工作安排。

此次固定资产清查工作的行政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共有XXX家,其中行政事业单位XXX家,国有企业XXX家,所有单位通过固定资产自查,摸清了家底。

(三)企业国有资产监管工作情况

按时按质完成国有企业资产统计报表的编制、审核和报送工作,并认真做好监管企业的月财务快报工作,以及报送的有关数据和文件,通过定期统计县级监管企业的资产信息,进一步加强了对国企的动态监管。

(四)其他事项

截止2015年12月31日,承办县委、县政府和各单位交办的事项共XXX个,其中信访件XXX个。

二、2016年工作计划

(一)将继续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登记工作,履行好职责,根据固定资产配置标准,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进行配置和规范管理,提高国有资产的利用效率,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二)加强对各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的监管工作,做好固定资产清查工作后的登记和资产处置工作。

(三)进一步加强对融资平台的监管工作,规范管理其债务,防范政府债务风险,建立管理监督机制。

(四)做好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工作,运营国有资本,使国有资产保值升值。

企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篇4

关键词:事业单位;财务;会计

一、构建合理的成本核算模式

原事业单位会计核算采用的多是收付实现制。由于实行企业化管理,其只要是业务发生,不管是否是实际收到和支出,则均应纳入收支的核算。因此,针对如何构建合理的成本核算模式,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其会计核算应执行权责发生制。特别是单位发生各种应该摊销、预提等的费用,作为全成本核算,应列入成本中,则有利于加强成本控制,使成本核算和管理更具真实性和完整性。这样做才能体现事业单位业务活动的经营成果,从而才能实现单位的财务计划、财务预算、财务控制及财务报告的整体化。以权责发生制作为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基础,同时还要兼顾财政部门拨入的事业经费的管理,财政部门拨入的事业经费仍可执行事业单位财务准则进行核算,一定要划清财政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两者的界限,严格区分财政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由于财政部门拨入的事业经费仍可按照事业单位财务准则进行核算,这样,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可采用以企业财务准则为主,事业单位财务准则为辅的方法进行会计核算。在总账和和会计报表中可按照企业财务准则来进行反映;拨入的事业经费可按照事业单位财务准则,采用附表和辅助说明的方式作补充,加以详细反映。

另外,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之后,许多财务人员的财务意识一时无法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普遍存在财务意识不到位,一味注重资金管理、增量管理和财务合规性管理,而轻视资产管理、存量管理和资产绩效管理,会计核算混乱,财务信息失真等问题突出。企业化管理的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监督不到位。财务人员企业管理知识特别是企业财务管理知识储备不足,实施企业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力不从心,等等。因此,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应该加强财务人员队伍建设,其中包括加大对财务人员的业务培训力度,更新财务人员的业务知识,提高理论素质,增强实践能力,提高会计核算水平。财务人员应开展经常性的财务分析,更多地参与财务决策,在实践中创新财务管理,以适应事业单位的企业化财务管理的需要,使其财务管理走向规范化,

二、设置合理、统一的会计科目

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会计核算方法,首先要从设置会计科目上开始。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应对事业单位会计科目进行必要的调整,减少相应的会计科目,根据经营范围和经营特点,确定企业会计核算对象,按照《小企业会计制度》,形成企业会计要素,增设所必须的企业会计科目。一般应设置如下一级会计科目(按会计要素顺序):资产类:现金、银行存款、对外投资、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材料、低值易耗品、坏账准备、库存商品(或产成品)、待摊费用、长期待摊费用、固定资产、累计折旧、固定资产清理、工程物资等。负债类:借入款项(或银行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其他应付款、应缴财政专户款、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应付利润、预提费用、应交税金等。所有者权益类: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本年利润、利润分配等。成本类: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等。损益类: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拨入专款、事业收入、业务收入、其他收入、营业外收入、事业支出、专项支出、业务成本(或经营成本)、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业外支出、所得税等。单位应根据各自实际需要,可选用上述一级会计科目,还应在上述一级会计科目下,设置若干二级会计科目。

三、建立科学的固定资产核算方式

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是企业与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主要区别,也是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的重要标志之一。不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则不能称其为企业化管理,更谈不上完全成本核算。固定资产可以长期参加单位的经营活动并保持其原有的实物形态,但其价值必将随着固定资产使用而逐渐转移到生产经营的产品或服务项目中,构成企业的经营费用。这部分随着固定资产的磨损而逐渐转移的价值即是单位的固定资产折旧。固定资产折旧计入成本的过程,就是固定资产在生产经营或服务过程中的价值转移过程。固定资产的磨损形成折旧,导致单位拥有资金减少,但通过产品销售或服务收入,则会得到相应的补偿。从企业角度观察和分析其再生产得到保障;从事业单位角度观察和分析其国有资产得到保值。因此,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是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不可或缺的内容。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于2007年10月31日修订通过)

【2】《企业会计制度》(2006年10月29日财政部财会字【2006】25号)

【3】《企业会计准则》(2006年2月1 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财政部令第33号)

企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篇5

关键词: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资金管理;成本管理;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提出了严格的标准。事业单位全面实施企业管理工作后,不仅有效提升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整体水平,同时还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资金投入,使事业单位实现一切现有资源应用价值的高效发挥,在创造理想效益的同时引导企业稳定发展。

1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概述

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概念提出,是以我国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的先进经验为基础,在事业单位的发展过程中,从内部求新、求变的一种新型管理模式的变革。主要是部分具备生产、运营性质的事业单位,通过引进先进的企业化管理理念、管理方式对内部的财务管理、资金管理、资源优化、人员配置等方面的工作进行整合,按照企业的管理模式重新构建系列的管理制度,以此促进事业单位在服务水平、成本控制、资金使用效率都可以有效提升,进而推动事业单位的稳步发展[1]。通过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实践,这些单位实行“自行运营、自负盈亏”,也为国家的财政支出节约了大笔资金。

2事业单位进行企业化管理前的成本与资金现状分析

2.1成本核算现状

我国的事业单位是依靠国家财政拨款为主的公益性的机构或者部门,事业单位职工薪资及各项开支依靠财政分配,内部治理框架的能力和自治范围都受到限制,但无需应对市场经济的冲击。这种管理模式导致事业单位的职工积极性不高,财务管理水平较低,不能运用现代化的财务成本核算管理方法,促进单位内部的成本降低、资金增加使用效能的目标。而企业是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或非法人的机构,他们都是以盈利为企业的战略经营目标,在长期的国内外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必须要依靠先进的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因为国家拨付相关经费给事业单位,所以原有的事业单位成本核算主要内容是围绕核查收支明细进行的会计核算。因为运营性事业单位的成本核算主体不同,财务核算不能对非运营性业务资金应用状况进行考核和评估,成本核算结果缺少真实性和精准性[2]。通常应用权责发生制核算运营性业务成本,采用收付实现核算制非运营性业务,这样的财务核算管理造成费用分摊难度大,仅根据业务需求的不同进行成本核算是不足以支撑日益复杂的事业单位成本核算需要。因此,事业单位转型为企业化管理,在财务管理上引进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财务的资金与成本核算软件,实现信息资源的实时共享,可以让企业的成本核算更加精确化。

2.2资金管理现状

据调查发现部分事业单位内部对于资金预算的规划做的不规范,缺少年度、半年度的资金预算规划,对于预算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很多事业单位因为面临各种不规范状况没有系统、完整的预算标准,导致在统筹安排资金时随意性较大,往往后期出现资金缺口,并且过程中的资金周转效率较低。由于事业单位的成本与费用控制不健全,财务制度体系不完整,导致部分事业单位的,应收账款管理出现呆账、坏账的情况发生。尤其是人事变动等因素频繁发生,就会因为离职交接手续办理不及时影响事业单位的收账问题,这都会为事业单位的资金管理带来困扰。同时事业单位因为复杂的各级资金使用审批手续,造成资金的投资活动很少,大量闲置资金盘在账户中,不仅造成了资金资源的浪费,也不能为事业单位创收。从上述情况分析,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进行财务管理方式的改变,是社会发展潮流的需要,也是事业单位从内改变的最佳路径。

3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资金与成本的可行性分析

3.1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与企业财务管理的相同点

首先,我国的企事业单位关于财务管理的规定方向基本相同,都是遵循会计准则结合自身情况制定,事业单位有财政部统一制定与监督,财政部会对事业单位按照年度针对会计信息质量、所得税汇算清缴、预算执行情况等内容进行抽检。其次,事业单位与企业都是遵循真实性原则、一贯性原则、相关性原则等财务原则,做好会计主体、货币计量以及会计分期等基本工作[3]。最后,事业单位与企业设置财务科目、成本核算、财务报表分析、信息质量要求、核算原则等方面都是基本一致,都需要通过财务数据进行财务处理和分析,定期向负责人报告资产、负债、收入与支出等方面的信息。可以看出,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在财务管理上是具备一定基础,事业单位在进行企业化财务管理方法后,可以在成本核算、资金使用、投融资等方面进行技术与业务的开发。

3.2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与企业财务管理的不同点

首先,我国的事业单位的性质与企业不同。事业单位不以盈利为运营目的,多是具有社会公益性质、以服务群众为工作目标的单位,而企业是以追求最大化利益、可持续发展为经营目标。因此,在财务处理上事业单位的出发点不是如何增加收益,而是综合考虑社会影响因素;企业的财务管理会集中资源设计最佳的资源配置。其次,事业单位的资金形态与企业不同。事业单位资属于专项资金,由政府财政划拨专款专用,开展项目前需要按审批程序向政府提交资金申请,属于单流型资金模式。企业资金是通过融资借贷、股东出资形成,属于双流型资金模式,项目投资的目标是追求高回报,投资决策的依据是依靠借鉴事后收益的高低完成。最后,事业单位的资金用途与企业不同。事业单位资金使用是以社会服务为目的,满足群众的利益为宗旨。企业的资金是为了帮助企业提高自身实力,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资金的投入与产出要成正比[4]。

4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资金与成本问题的实现思路

4.1树立企业化财务管理理念,健全财务管理制度

明确企业化财务管理在单位发展的作用,我国事业单位领导层、财务工作人员应树立良好的财务管理意识,实现财务管理工作的全面发展,从事前、事中及事后结合各项日常运营活动,给予企业化财务管理高度肯定。转变财务信息记录、财务核算、财务报账工作的管理思想,高度注重市场发展动向,做好单位财务信息采集工作,把控各项经济支出情况,提升各项资源应用效率。事业单位领导层级把企业化财务管理思想深入到职工心中,让财务管理工作贯彻到单位各个环节中,从根源上支持企业化财务管理工作。赢明确规定财务部在预算管理、会计核算、资产管理等方面都具有相对独立的体系,对单位实现较高程度的有效整合有高度的建议权。健全事业单位企业化财务管理制度,参照企业成本核算模式改革现有的事业单位财务核算制度,端正对成本管理的认识,结合单位具体运营现状制定全面成本核算,以最小消耗获取最大经济效益,建立目标成本核算体系。以企业财务准则为依据,按照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推行权责发生制,保障单位会计科目的合理性构建会计体系,合理删减和增加单位会计科目,费用分摊、计提折旧都要与账面价值和实际价值相符[5]。完善成本控制和收入配比管理,结合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特点按新会计准则要求设置通用的科目,重视管控成本费用,建立降低物件损耗、节约成本费用的企业化成本管控模式,有效控制成本。

4.2加强事业单位企业化成本管理控制

4.2.1转变成本核算理念,参考企业成本核算方式事业单位财务工作人员取消单一化的内部成本核算方式,根据实际情况充分开展成本核算工作,建立现代化的企业成本核算机制,减少运营成本投放。适当增减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实施权责发生制,规范会计科目,加强事业单位费用收支管理。在物资采购、运营管理等方面,全面把企业财务管理标准当作凭证,严格控制各项成本支出,做好账账相符、帐物相符,定期核查账册明细,做好动态化的成本控制管理工作。例如加强把控采购过程,降低采购成本,关注市场原材料的价格变动,秉持货比三家的标准实现采购。4.2.2统筹事业费用支出,控制管理费用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后还要做好成本管理的事前参与和事后控制,结合成本控制和经济效益的原则,做好运营过程中的各项费用支出控制管理,避免虚报、瞒报费用报销,将成本控制理念深入到全员的思想中,当作日常的行为准则。把控与监管销售成本支出、人员费用支出、差旅费支出。如果财务人员能力有限,财务活动和经营活动,就会导致财务数据不真实、不准确。例如运营管理时,财务人员就要提高自身的审核能力,依据单位的财务规定,依法依规认真审核并采取管理对策控制差旅费用、接待费用,确保全部人员都能按规定做到费用支出与使用相符合。4.2.3完善单位资金管理体制,加强资金管理对资金加强统一管理,做好集中调度和有偿使用,事业单位要健全内部资金循环机制,加强资金结构管理,合理使用资金。开展企业化财务管理活动前,事业单位应灵活运用企业的财务测算方法,扭转资金配置劣势,保证资金发挥最大效能,学会合理的资金占用结构设计,将被动等待应收账款回笼的模式转变成主动且多变的结算方式,帮助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对资金运筹的调控力度有效提高。事业单位严格按照企业化财务管理标准和规则,提高资产管理水平,定期对款项对账、存货盘查清点,核实资产,梳理账务,全面摸清自身的家底,确认价值及权益为计提折旧等奠定基础,履行相关报批手续做好资产评估。构建完善的资金管理体系,确保资金自身效益充分发挥,事业单位在落实企业化财务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应该统一资金管理的全面实施,做好资金集中调度,强化单位内部资产框架,合理组织资产框架调整,转变资金分配方式,提升财务管理对资产的管理效率。事业单位企业化后要融入到市场经济中,寻求新的投资项目,可以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开发投资业务,做好资本管理,通过逐渐完善的资金管理体系,将限制大量资金投入有潜力的项目中,让其增值,为事业单位创造更多的效益,反过来促进事业单位企业化的稳健发展。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应参与单位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发挥预算、执行、分析、反馈、预警等功能,以促进企业对投资、融资、分配、控制等业务进行判断,合理调整经营决策,有效防范财务风险,确保项目的安全运行。

4.3设计科学、合理的固定资产成本核算模式

以往事业单位设计科学合理的固定资产核算模式,保障会计核算可以有效保障固定资产的价值损耗,固定资产的构建纳入累计折旧科目,做好财务年度的决算时增减固定资产实际折旧总额分析,选择合适的固定资产折旧办法填报下一年度预算报表,以此为依据向上级申报折旧基金。企业化财务管理后,事业单位针对不同业务和管理选用权责发生制核算固定资产,财务部联合固定资产的管理部门建立月度、季度、半年度和年度的盘点计划与监管,引导固定资产的使用部门全体人员都参与到内控管理中,通过在内部建立全员控制的管理氛围,加强对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管理质量,促进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素质的提升。事业单位企业化后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员工对固定资产使用、维护与管理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加强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和维护的理解,并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意识,建立良好的责任感;定期组织培训,提高管理者的专业技能,帮助固定资产管理者将理论和实际工作有机结合,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

5结语

总而言之,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顺应市场经济发展,企业化财务管理方式有利于优化事业单位整体管理体制,引导事业单位整体管理水平的提升,转变财务人员工作理念,提高会计核算水平,优化成本核算方式,有利于提高事业单位整体综合经济效益。事业单位在全面开展企业化财务管理工作之后,要进一步加强单位资金管理,完善成本管理体系,实现事业单位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先奎.事业单位财会管理工作企业化探索[J].商业观察,2021(14):94-96.

[2]李扬帆.浅析如何发挥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优势[J].商讯,2021(08):107-108.

[3]于丹.内部控制管理办法对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优化作用[J].中国产经,2020(20):149-150.

[4]牙冬梅.事业单位财务企业化管理问题的研究[J].经济管理文摘,2020(14):154-155.

[5]薛冰山.试论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管理的有效内控机制[J].环渤海经济瞭望,2020(02):116.

企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篇6

关键词:施工企业;固定资产;资产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3.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9-0154-02

一、施工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施工企业,由于建筑生产具有流动性,甚至有的项目经理同时负责几个施工项目,使得绝大部分固定资产都分散在各个施工现场,或者在各个场地之间调配使用,造成盘点工作量大,固定资产发生转移时不能及时反映在账面上,并且还有一些单位价值低的固定资产、设备在远未达到使用年限时,就被当做废品提前处理等现象。这对施工企业节约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带来很多不利影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两个方面:

1.账不符实问题严重

账实相符是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可靠的基本要求。账实不符的现象主要表现为有账无实、有实无账和账实不匹配。原因是对固定资产管理的有关规定认识不到位,具体措施的落实不到位,个别已报废、盘亏的固定资产未及时进行账务处理,没有切实按要求做到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固定资产的全面盘点清查。公司在每年会计年终决算前都要求对固定资产进行全面清查,但是在财产清查中往往存在不彻底的现象,造成账实不符。

2.责任人处罚机制问题

根据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规定要求,公司应该对造成上述违规现象的责任人进行处罚。但实际上,对其处罚往往是象征性的,或者根本不处罚,造成一些责任人长期逍遥法外,有关制度成为一纸空文,这也是国有企业监管不力的通病。由于责任人的处罚未得到彻底落实,容易造成有关负责人责任意识差,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不重视,结果形成恶性循环,产生更多的违规现象。

二、完善施工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应注意的问题

施工企业为了管好、用好固定资产,首先必须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并且需要尤其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严格依法办事,守法经营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就必须严格遵守市场规则,接受法律的约束。《会计法》等是国家用强制力来规范和约束企业会计行为的工具。企业上至董事长、总经理,下至每一个员工,都必须懂法、守法、依法办事,离开法律的约束,违背市场规则,企业必将被市场所淘汰。具体到每一类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也应如此。

2.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实行财务管理一体化,保证对企业内部各单位的经营行为进行有效监督和管理。财务管理应合理地集中和统一,即统一部门、统一人员、统一资金、分级核算。统一部门指企业财务部门要统一,各分支机构的财务均属总公司财务部门;统一人员指各分支机构财务人员均由总公司财务中心派出,均对财务中心负责;统一资金指各分支机构的项目资金均由总公司财务统一管理;分级核算指总公司和分公司各自进行核算,最终工程成本和利润按所签订的内部承包或管理协议进行分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内部生产经营也应市场化,内部市场的主体逐步形成和完善。施工企业在加强各项基础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内部管理控制制度的同时,应成立内部资金结算中心,负责核算、评价和考核各工程项目责任单位的经营和管理状况。内部资金结算中心隶属于总公司财务部门,但在操作方式上,应模拟商业银行的操作方式,负责办理企业内部各工程项目单位之间的资金往来结算,并通过专业银行办理所属各工程项目单位与外单位的资金结算业务,这样可以使内部资金在全企业范围内相互融通,减少资金占用成本,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内部资源。

3.进行绩效评价

为使成本责任明确,财务部门应把各单位的成本费用分为可控制费用和不可控制费用两部分。对可控制费用核实指标,承包到各部门,纳入经济责任考核。责任明确,奖罚兑现,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形成人人讲成本、管理全员化的成本控制体系。财务人员要定期写出成本分析报告,用绩效评价指标来评价企业的经营水平,肯定成绩、找出问题,不仅能使成本费用实现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分析,也能增强各部门、各单位的竞争意识,共同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

4.对固定资产进行合理的分类

为了便于管理,需要对施工企业的固定资产进行合理分类。固定资产按其使用状况,分为在用的、未用的、租出的、不需使用的。这样的分类反映出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有利于不同类资产的合理调整:如未使用的固定资产尽快加以利用,不需用的固定资产及时出售或出租。挖掘固定资产的最大潜力,做到物尽其用。并且这样的分类也有利于折旧的计算,因为只有在用的、经营租赁方式租出的,融资租赁方式租入的需要计提折旧,而未用的、不需用的、经营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不需计提折旧。

5.在固定资产的管理中,明确固定资产和低值易耗品的界限。

部分企业不合理地制定了固定资产的价值判断标准,使一部分本该进入固定资产核算的资产不再按固定资产进行核算或者是不该进入固定资产核算的却当做固定资产核算。因此,有必要正确区分固定资产和低值易耗品的界限。这是因为劳动资料的价格是易变的,有些劳动资料在价值上虽然不够固定资产的规定限额,但如果在企业中所占比重较大,使用期限较长,也应划归为固定资产。而有些资料,虽然价值上达到固定资产规定的限额,但是,使用期限不稳定,而且变换频繁的,也可考虑列入低值易耗品。因此,要结合施工生产的特点,统一规定固定资产和低值易耗品的划分标准,把属于固定资产的机器设备分门别类逐一列入目录,并且规定每项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为计算折旧提供统一的依据。

6.建立固定资产转移手续

由于企业的某些建筑、机器设备因年久陈旧,已不能继续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会出现调入、调出、拆迁、迁移等事项。为了及时记载这些变化,就必须建立固定资产增加、减少等转移手续。

7.建立定期盘点制度

为了保证固定资产核算的真实可靠,必须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清查盘点,做到账实相符,以保护企业财产的安全完整。企业在年末编制决算报告前,必须对全部固定资产有关部门人员进行清查盘点,查明盘盈盘亏的固定资产的名称、型号、技术特征、重置价值、估计这旧、尚可使用年限等,并查明相关原因,报经有关部门批准后,再进行相关的账务处理。

三、对施工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的思考

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历史上长期粗放式管理形成的遗留问题,还有一部分源于现有体制的不完善。针对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施工企业应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固定资产管理体制,坚持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责任到人、物尽其用的原则。根据施工任务、工作计划、技术条件和财力可能等情况,全面规划、统筹安排,减少闲置和浪费,使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的各个细节得到有效的事中控制与事后监督。

1.高科技手段的应用可有效地缓解施工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的压力

实现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电算化。由于施工企业的固定资产规模大、种类多,各项管理工作仅靠传统的手工管理、手工统计已远不适应工作要求,必须实现管理工作的电算化,即建立起包括计划管理和核算管理等功能齐备的信息系统。将固定资产的购建、决算、处置、报废、核算等各项业务全部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加以反映,按施工企业财务制度规定的固定资产分类使用年限,分类计提折旧,并建立固定资产管理卡片,实现固定资产的电子化管理与实时监控。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将有助于管理部门实时掌握固定资产信息,提高管理工作的时效性、透明度和效果。

2.科学地解决施工企业固定资产的处置控制

固定资产的处置即将固定资产从固定资产账上进行消账处理的行为,包括:固定资产的自然正常报废;固定资产的损坏、丢失等非正常报废;固定资产的对外转让、捐赠或投资。各单位处置固定资产,必须报主管部门审批,不得擅自处置。应组织相关部门或人员对固定资产的处置依据、处置方式、处置价格等进行审核,重点审核处置依据是否充分,处置方式是否适当,处置价格是否合理。及时、足额地收取固定资产处置价款,并及时入账。

3.强化施工企业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

固定资产使用部门是固定资产各项业务的终端,负责合理确定固定资产计划需求,妥善使用和保管领用的固定资产,接受财会部门和安全机械部门的监督检查。领用固定资产要完善各项领用手续。根据设备的具体情况合理安排工作负荷,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建立设备使用定期报告制度,定期反馈设备状况及使用情况。

四、结论

企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篇7

关键词:事业单位;企业化;会计

    随着我国财会制度改革力度的逐步加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事业单位进行了改制,与市场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将会直接面对来自国际国内市场的激烈竞争.事业单位走向市场,实行企业化管理势在必行。由于企业会计制度更利于事业单位竞争和体制改革的要求,因此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向企业会计制度进行转变是必然的趋势。根据新的仕业财务通则》规定,改制后的事业单位比照适用修订后的《企业财务通则》进行会计一核算。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向企业会计制度进行转变过程中,事业单位原有的一些财务、会计管理理念需要重新认识,有些财务、会计内容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创新。

    一、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向企业会计制度转变的可行性

    1、企业会计和非盈利性的事业单位会计是构成现代会计的两大体系,事业单位会计属于预算会计的一种.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经济和财政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完善,预算会计的职能也随之相应拓宽和发展,预算单位会计主体地位不断地变化和加强,非盈利组织的事业单位作为一个独立的特殊体系,与企业会计的差别逐渐减少,二者有着逐渐趋同的发展方向。

    2、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企业会计制度存在诸多的相同点.首先是两种制度的会计前提相同,主要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业务活动、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在会计核算的原则方面,二者也遵循着大体相同的原则,例如真实性原则、相关性原则、可比性原则、一贯性原则等;两者在会计要素方面虽然有着一定的差异,但是两者在内容和方法大体一致,例如企业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成本费用和利润六项。事业单位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五项。各要素的界定、内容及特征相同。另外,在会计科目的设置、各会计科目核算的内容以及财务分析方法的应用上具有一致性。

    3、随着我国经济和财政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完善,事业单位从单纯由国家拨付经费收支向核定收支、定额或者定向补贴、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管理模式转变,收支项目和内容呈多元化发展,逐渐强调成本核算,注重现金收付与资金使用效率并重。在企业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所规定的内容具有一定程度的一致性,在信息质量要求、报表要素确认和计量原则、报告方法和内容等方面来看,其对资产、负债、收入、支出等方面的规定也大同小异,各项核算原则、方法基本一致,报表构成也基本相同,所有者权益、利润、净资产和结余实际上是资产和负债以及收入和支出计量的结果,本质上是一致的.所以,企业与事业单位不仅在核算和报告原则上有一致性的理论指导,而且在确认、计量方法上也有一致性的原则。

    二、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1、资产核算方式方面.在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资产核算方式方面,固定资产不计提  折旧,只核算账面原值,通过提取修购基金来保证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更新和维护。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计价、固定资产增加、固定资产转出、固定资产的盘亏、盘盈等会计事项规定了详细的核算方法,但对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的价值损耗核算的规定却不明确。由于不反映固定资产净值,存在很多问题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净值,会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发生价值背离固定资产原值,不反映固定资产的磨损,虚增资产总量,使资产负债表中净资产指标不能反映资产的实际状况。由于成本不包括折日费用,使得成本核算不完整.一方面事业单位在购建固定资产时,借记“事业支出一设备购置费”澎专用基金一修购基金”或“专款支出”等科目,这样核算虚增了事业成本;另一方面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人为降低了取得相应收入的成本,虚增了盈余,且不能真正体现会计核算的配比原则。

    2、会计核算基础方面.《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第十六条规定“预算单位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经营性业务核算可采用权责发生制”.在收付实现制下,事业单位经常存在一些会计年度内收支项目不配比的情况,导致一些事业单位采用收付实现制来核算不能真实完整地反映该单位的经济业务。如,事业单位在一些非经常性的费用支出方面,在发生费用的时期,支出增大,造成结余减少。使当期收支不配比,

企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篇8

关键词:资产管理;问题;途径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1月28日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提高质量与效益的关键是加强管理。资产管理是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意义,抓好资产管理也就等于管理控制住企业的生命线和生存线。目前,资产管理工作还存在诸多问题。必须进一步加强资产管理的基础工作,按照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精细化的要求,不断总结经验,创新举措,用科学的态度、改革的方法,做好资产管理工作。

一、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固定资产管理意识淡薄。笔者认为,不少单位的管理者固定资产管理意识淡薄,对固定资产管理重视不够,管理机构不健全,人员配备不齐,少数单位无专人负责固定资产的实物管理;有的单位干脆将固定资产的管理设在财务部门,这不仅不利于固定资产的管理,而且也违反了会计内部牵制制度“账物分离”的基本原则;有的单位固定资产虽然有人保管,但管理混乱,没有科学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固定资产管理不规范,基本上是“谁用谁管,谁买谁管”,保管人员众多,责任不明确,造成了部分固定资产的遗失被盗。

2、资产账实不符。由于单位体制的改变以及管理中存在漏洞等原因,不少企业存在着资产账实不符。如:有的单位的体制发生了变化,过去被主管部门暂时使用的车辆没有及时收缴;有的单位把成批的图书作办公费等,没有形成固定资产;有的固定资产已经报废,但没有及时报告审批,仍挂在账上;有的固定资产没有及时记账,形成了账外资产。行政事业单位基本建设、设备购置、专项工程等的资金来源主依靠财政拨款,资金缺口得不到及时补充,多由施工单位代垫款项,发生的财务纠纷较多,不能及时进行工程决算,发票不能及时开出,以致有部分固定资产已完工多年,还没有入账,导致固定资产的账实严重不符,等等。

3、核算方式陈旧。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固定资产的管理非常重视,出台了一系列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与方法,对加强固定资产管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现实生活中还存在诸多不完善的地方。如:尽管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计价、增加、转出、报废、毁损以及固定资产的盘盈盘亏等事项规定了详细的核算方法,但是大部分单位在核算固定资产时没有根据固定资产的价值变化进行核算,核算方式陈旧,不利于固定资产的管理。

(二)现金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随意使用现金,现金交易频繁。《现金管理暂行条例》规定,除发放工资、奖金、收购单位向个人收购农副产品,支付个人劳动报酬和各种劳保、福利等零星支付可使用现金外,开户单位之间的经济往来,必须通过银行进行转账结算,但目前情况是有的单位严重违反现金使用的规定,随意使用现金,现金交易频繁,私有企业携带巨款外出结算的现象十分普遍,金额少则几万元多则几十万元,时常发生被偷盗、被抢劫案件,也严重影响了现金的管理。

2、企业坐支现金普遍。一些单位将现金收入直接用于业务经营活动支出,以图方便快捷,同时达到偷逃税的目的。据调查,凡有现金收入的单位,均有坐支现象发生,特别是一些效益差的企业想尽办法坐支现金以逃避银行信贷债务,这种不正常的现象严重干扰了国家正常的经济秩序。

3、私设“小金库”,公款私存。储蓄存款有“随存随取、款额不限、灵活方便”的优势。部分单位为不合理地支付现金,便将公款以个人名义私自存入储蓄所,而银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公款私存”一是为了逃避金融部门监管;二是为了逃避债务。而“公款私存”也掩盖了不合理支出等违法违纪问题,容易滋生腐败。

(三)无形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无形资产管理意识薄弱。不少单位无形资产管理意识薄弱,在保护无形资产方面,没有法律保护意识,无形资产开发后,不懂得申请专利、注册商标、推广新产品新技术,品牌保护意识淡薄。

2、忽视无形资产的开发和利用,无形资产流失现象比较严重。许多企业没有充分、有效、合理地使用无形资产,而是过度使用,或长期闲置不用。由于保护无形资产的法律、法规不健全、不完善,无形资产流失的现象比较严重。

二、加强资产管理的途径

(一)进一步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管理

1、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的组织体系,保证管理的科学性和严密性。健全组织是固定资产管理的基础,管理模式及其组织体系的建立对整个固定资产规范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意义。为了切实实现固定资产的有效管理,实行分级负责的管理体制,明确会计核算部门、实物管理部门和使用单位(个人)的职责。

2、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保证管理的合法性和严肃性。制度是管理的基础,制度是日常具体操作的指南,没有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固定资产的管理就成了一句空话。一套完备的管理制度必然在管理工作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用。

3、规范固定资产管理业务流程,保证管理的程序性和完备性。固定资产管理不仅要核算固定资产价值,还要管理固定资产的实物形态,监督固定资产实物分布状态。因此,要规范固定资产管理业务流程,保证管理的程序性和完备性。首先,要规范固定资产的增加(包括自制、购建、无偿调入、盘盈等)、固定资产的减少(包括报废、盘亏、调出、出售、转让)等各个环节的业务流程,保证管理的程序性和完备性。

(二)进一步加强对资金的管理。资金是企业的命脉或血液,资金管理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抓住、抓好资金也就等于管理控制住企业的生命线和生存线。

1、加强资金协同的管理。资金是企业发展运行的“血液”,所以企业要保持良好的协同发展,就必须充分发挥资金运用的协同效应。

2、加强资金效益管理。加强资金效益的管理是指企业应尽可能将资金投放到提高企业盈利能力的项目上,使更多的资金参与周转。

3、加强资金时机的管理。加强资金时机的管理就是要求企业的资金投放与管理不能一成不变,而必须及时根据企业外部环境和对手的变化等做出相应调整。

(三)进一步加强无形资产的管理

1、设置无形资产管理部门,配备专门的无形资产管理人员。加强无形资产的管理,要设置无形资产管理部门,配备专门的无形资产管理人员,维护企业无形资产资源安全完整。

2、制定无形资产管理制度。加强无形资产的管理,要建立科学的无形资产管理制度。无形资产管理制度是无形资产管理的基础,没有健全的无形资产制度,无形资产管理就无章可循。无形资产管理制度包括无形资产开发方面的管理制度,无形资产权益(权益取得、维护、保护)方面的管理制度,无形资产对外许可、转让、合作管理制度,无形资产档案管理制度,无形资产奖惩管理制度,无形资产投入产出考核制度,无形资产融资管理制度等。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君彩,现代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6

[2]杜杰,论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新理念[J],煤炭经济研究,2007,2

上一篇: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现状范文 下一篇:税收筹划的途径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