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树的保护措施和方法范文

时间:2024-02-27 11:40:06

古树的保护措施和方法

古树的保护措施和方法篇1

关键词 古树名木;现状;问题;保护措施;山东日照

中图分类号 S78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7-0142-01

日照市属暖温带湿润季风大陆性气候,地理位置独特,适宜多种植物生长发育,境内植被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低山丘陵林草植被和湿地植被景观。整座城市“山、林、湖、海、城”融于一体。受海洋性气候的影响,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雨热同季。日照自然条件优越,素有植树造林传统,林业资源十分丰富。据调查,日照市共记录木本植物82科、209属,记录种及变种、变型739个,境内分布国家级保护物种有银杏、水杉等[1]。

通过对日照市古树名木保护开发技术的研究,提高古树名木的保护技术水平,促进古树名木的正常生长,延缓衰老进程,保护和发展日照市古树名木这一珍贵资源,对促进日照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树立良好的对外形象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 日照市古树名木现状

日照市历史悠久,古树名木资源非常丰富。截至2015年底,全市有100年以上的古树名木275株,其中国家一级(500年以上)保护古树48株,二级(300~500年)保护古树59株,三级(100~300年)保护古树168株。主要有银杏、国槐、侧柏、板栗、楸树、黄连木、园柏、柿树、小叶朴、枫杨、桂花等40多个树种。古树中以银杏的数量最多,共63株,其次为国槐46株,其他的主要为侧柏32株,板栗17株。稀有名贵树种有厚壳树、黄连木、车梁木、木瓜、紫藤、白蜡、皂角、酸枣、流苏、乌桕、楸树、小叶朴、黄杨等。最古老的一株银杏位于莒县的浮来山定林寺,树龄约3 700年,展示了日照市古老的历史文化。分布地域上,东港区67株,岚山区37株,莒县50株,五莲县119株,日照市经济开发区2株。

2 日照市古树名木保护存在的问题

一是保护意识尚待提高。村民对古树的保护意识淡薄及缺乏养护知识。二是执法力度不够。缺乏有关古树保护法规及相应的实施细则,同时,管理部门的执法力度不够,人为破坏古树现象严重。三是保护经费不足。由于保护管理经费不足,古树名木日常的养护工作难以落实[2-4]。四是病虫害危害严重。天牛等害虫对古树危害严重,目前仍未采取有效防治措施,大部分古树处于未保护状态。

3 日照市古树名木保护措施

3.1 完善保护条例,制定实施细则

修订《日照市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明确古树名木保护管理的体制、保护范围,实行国家级、市级、区级或镇级分级管理;制定《日照市古树名木保护条例实施细则》;明确古树名木保护的经费来源及基本保证金额。区镇级保护的古树,维护费则由区镇政府解决、市政府适当补贴;市级保护以上的古树名木,维护费列入城市维护费的计划[5]。

3.2 加大保护力度,提高保护意识

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进行古树名木的保护宣传;在公园、广场公众场所举办知识讲座或咨询活动等;在古树围栏、铭牌上打上宣传标语或利用民间组织开展宣传古树名木的保护重要性[1]。

3.3 加强科学研究,加强养护管理

进行全面普查,摸清古树名木的数量、年龄、树高、胸径、生长环境等因子,健全档案。要规范管理古树名木,档案齐全,保护措施到位。

在古树名木普查和现有森林资源管理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基础上,开发全市古树名木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建立市、县、乡(镇)3级古树名木保护管理体系和有效的动态监测体系[6-8]。研究日照市古树名木抗衰老、抗病虫、复壮等技术措施,提出古树名木保护开发技术方案。加强古树名木后备资源的培育研究,在保护好现有古树名木的同时,大力培育后备资源[2]。

4 结语

古树名木是自然界和前人留给人们的宝贵财富,是十分珍贵的自然人文遗产,被人们誉为活化石,以其独具的科研、科普、历史、人文和旅游价值而日益为人们所重视,并成为了一个地方的绿色名片。古树名木承载着厚重的历史、生态文化,以其特有的风姿体现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因此要做好古树名木的保护工作。

5 参考文献

[1] 朱锦忠,陈天宝,朱师虎.义乌市古树名木现状与保护措施探讨[J].浙江林业科技,2003(3):39-42.

[2] 张乔松,阮琳,杨伟儿,等.广州市古树名木保护规划[J].广东园林,2002(2):14-20.

[3] 全国古树名木保护现状与对策[J].国土绿化,2005(10):8-10.

[4] 伍赛珠. 加强古树名木保护的对策[J].国土绿化,2006(11):31-32.

[5] 王富河,赵莲花,卢红,等.信阳市平桥区古树名木资源现状及保护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3(19):211-212.

[6] 胡素英.宣桥地区古树名木保护现状与对策的探索[J].上海农业科技,2008(5):93-94.

[7] 李利学.承德县古树名木保护调查研究[J].现代农村科技,2010(9):50-51.

古树的保护措施和方法篇2

关键词: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对策;嵩明县

古树又称绿色的文物和活的化石,也是城乡绿化、美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宝贵的科学、文化和经济价值。同时,古树名木资源也是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肩负着绿化和美化环境的重任。古树毕竟是经过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而保存下来的个体,抗逆性、生存能力都比较强、是天然的物种基因库,可为人类选择优良的物种基因服务,为本区域引种栽培提供科学依据。嵩明县现有古树四百多株,其中不乏珍稀树种。保护好嵩明县的古树资源,对增加区域的自然景观要素,全面推进嵩明县森林城市建设,提升全县的旅游质量,均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全国古树名木普查建档技术规定》,古树名木范畴:一般系指在人类历史过程中保持下来的年代久远或具有重要科研、历史、文化价值的树木。古树:指树龄在100年以上树木,具体分为一、二、三级:

名木:指在历史上或社会上有重大影响的中外历代名人、领袖人物所植或者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纪念意义的树木,名木不受年龄限制,不分级。

1 嵩明县基本情况

1.1 自然地理概况

嵩明县地处滇中腹地,属昆明市辖近郊县,位于昆明市的东北部,东邻马龙县,南接官渡区、西连盘龙区,北连寻甸县,东南一隅与宜良县接壤。全县东西跨度约30km,南北跨度约37km,县城嵩阳街道距昆明37km。嵩明县地处滇东高原西缘,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为中低山与河槽盆地相间地形,形成四面环山的嵩明坝子,境内山脉主要有梁王山、药灵山、大五山、笔架山、象山等,境内最高点在西北部梁王山延伸的大尖山,海拔2840.0m,最低点为牛栏江镇的洼子村,海拔1770.5m,相对高差1069.5m。嵩明县气候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类型,具有“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夏秋湿热,冬春干凉”的气候特征。气温年较差小,日较差大,年均温14℃,极端最低温度-6℃,无霜期222天,年均日照时数2072.9小时,年均降雨量998.6mm,年均降雨为186天,雨季5~10月,降雨量占全年的88.9%,11月到次年4月为旱季,降雨量占全年的11.1%。灾害性天气有低温和倒春寒、干旱、霜冻、洪涝、冰雹等。县境内森林土壤主要由石灰岩、玄武岩、砂岩、白云岩等风化形成,土壤类型有红壤、棕壤、紫色土等3个土类。全县林地面积4.04万hm2,森林覆盖率37.35%,林木绿化率41.47%。

1.2古树名木资源现状

根据云南省人民政府《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同意公布云南省古树名木名录的批复》云政复[1996]6号文,嵩明县有12株古树,它主要是指城镇及坝区范围内的。2007年11月,嵩明县再次对境内的古树名木进行专项普查,据此次专项普查统计,嵩明县境内古树增至630株,无名木。此次普查全面对全县国土范围内,包含野外山林中的古树进行了调查,故本次普查的数量与原公布的数量增加较多。2009年原嵩明辖区的滇源镇、阿子营乡由于地处昆明松华坝水库水源保护区,调整划归昆明市盘龙区托管。目前,嵩明县辖区有古树440株。其中:国家一级古树4株、国家二级古树5株、国家三级古树431株。

具体树种有:柏木(Cupressus funebris Endl.)163株,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 (L.) Franco)3株,臭椿(Ail.alt.Swi.)6株,大花卫矛(Euonymus grandiflorus Wall.)1株,滇润楠(Machilns yunnanensis)29株,桂花(Osmanthus fragrans Lour.)1株,胡桃(Juglans regia L.)1株,华山松(Pinus armandi Franch.)1株,黄连木(Pistacia chinensis Bunge)6株,灰背栎(Quercus senescens Hand.-Mazz.)2株,君迁子(Diospyros lotus L.)1株,毛叶合欢(Albizia mollis (Wall.) Boiv.)2株,牛筋条(Dichotomanthus tristaniaecarpa)2株,女贞(Ligustrum lucidum Ait.)2株,皮哨子(Sapindus delavayi(Franch.)10株,清香木(Pistacia weinmannifolia.)1株,锐齿槲栎(Quercus aliena var.acuteserrataMaxim.)1株,滇石栎(Lithocarpus dealbatus (Hook. f. et Thoms.) Rehd.)1株,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 Bl.)5株,四蕊朴(Celtis tetrandra Roxb)33株,棠梨(Pyrus calleryana Decne.)44株,头状四照花(Cornus capitata)1株,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 (L.) presl)1株,云南油杉(Keteleeria evelyniana)93株,云南山楂(Crataegus scabrifolia)4株,云南皂荚(Gleditsia delavayi)1株,锥栗(Castanea henryi (Skam) Rehd. et Wils.)13株,紫薇(Lagerstroemia indica L.)6株,槐树(Sophora japonica Linn.)3株,紫云槐(Sophora japonica)1株,银杏(Ginkgo biloba L)2株。

从嵩明古树名木资源情况看,分布状况如下:

(1)按行政区域划分:嵩阳街道办事处327株;杨林镇38株;小街镇69株;牛栏江镇6株。以上可以看出,嵩明县古树主要分布在嵩阳街道办事处境内。

(2)按古树级别:国家一级古树4株,占古树总量0.91%。国家二级古树5株,占古树总量1.14%。国家三级古树431株,占古树总量97.95%。级别是以国家三级古树为主,一级和二级古树极少分布。

(3)按区域类型分布:崇明县古树资源主要分布在农村。农村古树435株,占古树总量98.1%;城市古树5株,占古树总量1.1%。

(4)按生长位置分布:生长在山坡、路旁、村旁、水旁、荒山、地头的古树414株,占古树总量的94.1%;生长在单位庭院的古树8株,占古树名木总量的1.8%;生长在寺院的古树名木18株,占古树名木总量的4.1%。

(5)按古树生长状态:崇明县古树呈群状分布格局,群状分布的古树群14个,其株数共333株,占总株数的75.68%;散生单株分布的有107株,占总株数的24.32%。

(6)权属:崇明县的古树名木绝大部分为集体所有,其次为单位所有,个人所有占比例较小。

2古树名木保护管理现状

2.1昆明市制定出台了《昆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试行)》

1996年,全国绿化委员会印发了《关于加强保护古树名木工作的通知》和《实施方案》后,昆明市制定出台了《昆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试行)》,自2010年10月1日起施行。保护管理办法的实行,为保护古树名木提供了依据,使古树名木保护和管理逐步走上法制化轨道。同时,市林业局要求各县(市)区林业(农林)局、开发(度假)园区林业部门按照《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试行)》,认真做好辖区内的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工作。

2.2嵩明县对古树名木进行了专项普查上报

2007年11月,嵩明县贯彻执行昆明市绿化委员会绿办【2006】3号文件“关于普查上报昆明市古树名木的通知”精神,县林业局委托云南省林业生态工程规划院对嵩明县古树名木进行专项普查,调查组通过逐乡镇(街道)、逐村、逐株进行现地调查实测,调查了嵩明县境内的古树名木种类、数量、分布状况及生境条件等,全面详细地提供了古树名木所在位置、小地名、树种、树龄、树高、胸径、冠幅、生长势、立地因子、权属及树木特殊状况描述、有关传说记载、人为活动情况等档案资料。此次专项普查还运用GPS卫星定位仪对每株古树进行了坐标定位,古树群确定了四至界限。同时,所有古树都附有全景彩照,一株一照,古树群从三个不同角度进行了整体拍照。全面准确、系统地查清了古树名木资源的分布和生长状况,为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和利用提供可靠依据。

2.3嵩明县境内古树已全部挂牌进行保护

嵩明县为进一步抓好古树名木管理工作,有效对古树名木进行管理,因树制宜落实管护措施,按照嵩明县古树名木普查认证成果档案资料,2013年3月嵩明县各乡镇(街道)林业部门,组织人员逐村、逐单位、逐株把由县林业局为古树名木统一制作、统一编号,上面明确标注了编号、树名、科属、树龄等详细信息的金属“古树名木保护标牌”逐树进行现场挂牌保护。目前,嵩明县境内古树已全部挂牌进行保护。

3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存在问题

3.1古树名木保护工作远未受到全社会的重视,良好的社会保护氛围有待形成

一是宣传不到位,宣传广度、深度不够,宣传形式单一。平时利用各种媒体对古树名木保护的重要意义宣传甚少,广大群众对古树名木保护的重要性和有关管理法规知之不多,保护古树名木的积极性尚未完全调动起来。二是农村一部分群众还未养成爱惜古树名木的习惯。三是近年来,随着城市绿化步伐加快,大量古树后备资源移植进城,一些农民为获得暂时的经济利益,将大树,甚至古树廉价出售。由于移植技术不专业,树木生长环境改变,导致古树、大树移植后死亡。

3.2 古树名木管理缺少专门的管理机构,保护经费缺失,严重制约了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工作的展开

嵩明县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工作一直是由县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和县农林局林政科监管,管理权限及责任不清,没有专项的保护经费。由于保护资金严重不足,古树名木的日常养护管理、病虫害防治、复壮、施肥、设围栏、安装避雷针等措施难以落到实处,濒危树木的抢救不能及时实施,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工作难以有效的展开。

3.3 保护管理力度不够,管护措施不到位

长期以来,嵩明县的古树保护以群众自发管护为主,保护和管理力度不够,仅停留在挂牌保护的层面。其次是采取的措施较少,除文物保护点,如黄龙山的古柏、红军长征纪念塔旁的紫薇,和寺庙、单位院内、坟墓边、宅旁、村口等地方,由于特殊的位置,修砌了护栏,保护的相对较好。其它野外古树基本没有建立明确的保护管理措施,人员管护未落实,大多是靠“村规民约”对村民的自觉行为活动加以约束。在少数分布区域,过度的人为活动已对古树的生长、生存造成威胁。部分村民在古树名木生长区域乱搭建筑物、堆放“五堆”,在古树上钉钉子、拴绳挂物等,使得部分古树名木生长在恶劣环境中。再次,有关职能部门对古树名木保护管理的关注力度不够、不重视,保护和管理工作滞后。

3.4 未签订管护责任书,管理责任制未落实,难以界定保护管理责任

嵩明县的古树大部分在乡村,权属属村集体所有。目前,各乡镇(街道)政府未与管护责任单位或责任人签订管护责任书,责任管理单位不明确、人员不落实、难以界定保护管理责任。对古树遭受雷击、雪压、大风倒伏,出现病虫害,长势衰弱或濒临死亡,管护责任单位及责任人未能及时向主管部门报告和采取必要的抢救措施。有些保护责任单位,不能很好履行保护职责,对本单位古树的生死存亡不闻不问,只顾考虑单位的利益,不投入管护资金。许多古树因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和管理,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

3.5古树名木的养护管理上缺少专业的技术保障

古树名木普遍存在树龄大、树干高、病虫害多、生长老化等现象,对古树名木的养护管理需采取许多特殊措施。而古树名木保护责任单位(村组集体)在养护管理上也普遍存在缺专人、缺技术、缺手段、缺经费等,以至在平时的管护中不能做到对树木合理整形修剪、扶撑加固、浇水施肥、病虫防治、老树复壮措施等,对生长日趋衰竭,濒临死亡的古树,无法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进行抢救。

4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对策措施

4.1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保护古树名木的意识

古树名木保护是一项社会性很强的工作,只有把增强全民的保护意识建立在广泛的群众基础之上,让全民了解古树名木的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古树名木的保护工作,才能使古树得到真正有效的保护。因此,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加大古树名木保护宣传力度,创新宣传手段,积极通过电视、广播、报纸、宣传画、宣传标语、黑板报等多种行之有效方式,宣传古树名木保护的重要意义,让保护古树名木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使更多的人自觉地参与到古树名木保护工作中来。

4.2成立领导小组,认真履行各项保护和管理工作职责,建立古树名木保护长效机制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成立县古树名木保护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严格执行昆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试行),认真履行各项保护和管理工作职责。要定期或不定期的对古树名木生长和管护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并根据古树名木生长需要,划定古树名木保护范围,向社会公布信息;同时,制定古树名木保护计划,根据古树名木现状进行分级管理,组织督促指导古树名木责任单位及责任人分期分批对古树进行修建围栏、扶撑加固、堵洞、安装避雷针、浇水施肥、病虫害防治及古树生存环境改善等工作,对长势衰弱、濒临死亡的古树进行科学复壮救护,延长其生命周期,建立起古树名木保护长效机制。

4.3 广开渠道,加大对古树名木保护资金的投入

古树名木保护是公益事业,保护所产生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将造福于社会。古树名木保护资金的投入,必须依靠全社会力量。一是争取上级古树名木保护主管部门的资金投入;二是建议嵩明县人民政府把保护古树名木资源的资金纳入县级财政预算,每年投入一定的资金用于古树名木的保护管理;三是鼓励社会各界人士及有识之士参与古树名木保护,开展古树认养护活动,设立古树名木保护基金,接受资助、捐赠、馈赠等,确保资金投入,推动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4.4建立健全古树名木档案,加强古树名木档案管理

将嵩明县古树名木专项普查成果资料,包括照片、调查表、文字报告等资料(纸质和电子文档),进行整理编号,装订成册,建立健全古树名木档案。同时,要求古树名木档案由专人管理,永久保存,不断完善档案管理。

4.5签订管护责任书,落实管理责任制

古树名木保护必须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由各乡镇(街道)政府和有关单位,按照土地权属,与管护责任单位或责任人逐树签订责任书,落实保护的责任、义务和管理措施,将古树名木保护工作列为年终考核及进行奖惩,并定期、不定期对管护责任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在古树名木保护工作成绩显著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予以表彰奖励;对古树名木保护工作开展不力,工作不到位的,进行问责处理。对损害古树名木等情节严重的,追究其法律责任。对变更古树名木管护责任单位或责任人,要报主管部门确认,并办理管护责任转移手续。如古树名木出现病虫害,长势衰弱或濒临死亡等问题,管护单位或责任人要及时向主管部门报告,并及时采取措施抢救。

4.6 采取专门的管护措施,加强管理力度

古树名木大都历史悠久,饱经沧桑,有时易受到自然和人为的危害,必须采取设置保护标志、划定保护范围等专门的管护措施,切实加强管理和保护。一是逐树挂牌公示,设立管护人员,负责古树日常养护管理工作。二是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清除古树生长区域内的灌木和杂草,以保证古树生长所需的空间。三是加强生长立地条件管理,改善土壤环境,增强土壤通气性及水肥管理,为古树健壮生长提供丰富营养物质。四是划定古树名木保护界线,禁止从事损害、损坏古树名木及其附属设施的行为,包括:在古树名木保护范围内挖坑取土、生火、葬坟、排放废气、倾倒垃圾污水、堆物、封砌地面;在古树名木保护范围内修建建筑物、构筑物,设置广告牌、指示碑牌,或埋设地下管线;攀爬树、折枝、断根、剥损树皮、刻划树木;损坏古树名木附属设施。特别对分布在城区的古树,要求道路扩建等城市建设从规划设计起,对古树保护就予以充分考虑,采取避让保护措施。对于影响、危害古树名木正常生长的生产、经营、生活设施或建筑物,要责令所有权人或实际管理人限期采取措施,消除影响和危害。

4.7利用科学手段,实施科学复壮和救护

古树名木经过漫长的一个历史时期,普遍存在树龄大、生长老化、衰弱病腐等现象,由于树龄大、树体生长势逐渐衰弱、根生长力减退、死枝数目增多、抗逆性差、极易遭受不良因素的影响,对部分遭受雷击、雪压、大风倒伏,出现病虫害,长势衰弱等濒临死亡的古树,需采取必要的复壮和救护措施。为此,需邀请专家开展保护古树名木抗衰老、抗病虫、复壮及古树名木树龄测定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并由县林业局组织有资质的专业单位利用科学手段,对古树名木实施科学复壮和救护。

4.8加强古树名木后备资源的培育

各镇(街道)在加大古树名木保护力度的同时,加强古树名木后备资源的培育,一是选择50年以上的珍贵稀有树种,或树形奇特、有科学价值、历史价值和纪念意义的大树或树群作为后备资源,进行保护。 二是选择嵩明本土特有的乡土树种或罕见树种进行培育,广泛应用到城市绿化及植树造林当中。三是开展营造纪念林的活动,并选择具有历史意义、当地名人或领导人的纪念树、纪念林进行重点培育,扩大古树名木资源总量。

4.8 依法保护古树名木

加强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古树名木保护条例》及《昆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试行)》等规章制度, 加大执法力度,依法保护古树名木和古树后备资源,严厉打击盗挖、非法移植、收购倒卖古树名木和古树后备资源的活动。禁止有关损害、破坏古树名木和古树后备资源以及其保护附属设施的行为,违反规定的,将按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切实保护好古树名木。

5结束语

古树名木是林木资源中的瑰宝,是自然界的璀璨明珠。从历史文化角度看,古树名木被称为“活文物”、“活化石”,蕴藏着丰富的政治、历史、人文资源,是一座城市、一个地方文明程度的标志;从经济角度看,古树名木是森林和旅游的重要资源,对发展旅游经济具有重要的文化和经济价值;从植物生态角度看,古树名木为珍贵树木、珍稀和濒危植物,在维护生物多样性、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要加强古树名木保护宣传教育,增强全民保护意识。各级政府和社区群众应积极行动起来,采取切实措施,自觉参与到爱护古树名木工作中来,保护和管理好现有的古树名木,留住自然界和祖先给我们的珍宝。

参考文献

1 云南省林业生态工程规划院.嵩明县古树名木普查专项报告[R].2007(11)

2 高根虎.古树名木保护管理问题及对策[J].陕西林业,2008(1)

古树的保护措施和方法篇3

关键词:古树名木;复壮养护

据初步统计,湖南省百年以上的古树名木近20万株,广泛分布在乡村、城市,是全国古树名木资源大省。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及诸多急功近利的原因,使得很多古树呈现不同程度的衰弱症状,有的因未能及时救护,导致死亡。因此,开展古树名木的复壮养护技术的研究显得十分重要。

1国内外技术发展趋势

及时掌握信息,预防为主。对区域内资源进行分类挂牌建档;对每株古树名木个体进行专业监测监控;按时进行常规预防。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古树名木的复壮措施也在不断的革新。如对根部的处理,采用分子技术进行促根;树体修补和支撑不再采用由于热胀系数的差异可能对树体产生2次损伤的混凝土或三合土,而是采用热胀系数相近的高分子材料。2016年5月关于古树名木保护与建立补偿机制会议在重庆的成功召开,必将对复壮养护技术的研究深入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

2古树名木衰弱的主要因子

导致古树名木衰老死亡的原因主要分为内因和外因2个方面。内因:树龄高、自身生理机能下降和树势减弱,树型较高大,树干木质腐朽中空,很容易被外力折损,抗病虫害能力降低,抗风雨侵蚀力减弱等;外因主要有:生态环境的改变、人为破坏、火灾和病虫害[1][2]。

3古树名木复壮养护主要技术措施

复壮养护是指运用科学合理的技术措施,使原本衰弱的古树名木重新恢复正常生长,延缓其生命的衰老过程。对古树名木的复壮养护措施主要包括地下、地表、地上3大部分。

3.1地下根系和土壤的处理

3.1.1排水沟在古树名木树冠投影边缘开挖排水环沟,沟宽0.4m×深0.4m,做到排得走、不积水。3.1.2换土树部土壤板结不良,可根据树种特性实行增沙或增透。如需换土,在树冠投影范围内,挖去50~100cm深的土层,再回填通透性良好的表层土[3-4]。3.1.3增加土壤肥力古树对肥料的需求量不会太大,只在冬季于树冠投影圈内侧,挖深约30cm左右的施肥沟,埋放复合肥,以磷肥为主,生长期不能施肥。有机肥必须充分沤熟,以免根感染腐烂。3.1.4及时补充水分在湖南,古树的生境条件一般不会缺水,只在干旱月份注意浇水补水,对陡陗地形地势上的古树应加以特别重视。3.1.5地面铺井形砖和栽花灌木为确保土壤松软通气,在地面上铺置特制井形砖,砖与砖之间不勾缝;或种植花灌木,并围栏杆禁止游人践踏[5]。3.1.6拆除铺装与砼铺装与砼影响土壤中的空气交换及根系呼吸,必须拆除铺装及砼,只在必须铺装的用透气砖或井型砖代替。3.1.7打孔改良土壤如土壤板结不是特别严重,可通过打孔来解决,孔的深度需达70~90cm,孔径在4~5cm为好。在树冠投影边缘打孔铺通气性好的活性炭与专用肥;打孔位置选择应避免损伤主要根系。

3.2地表根部的处理

保护根在古树周围设围栏,对于地面的根覆土并加设罩网,以保护古树的根干皮;促毛细根法以树干为中心,以3m为半径,并参照树冠的投影,进行土方开挖。沿根铲土,确保不伤大根,根据实地情况,挖深50~100cm,对根径D2cm以上的根进行断根并环剥,根系截面及环剥口涂抹1:5BT生根剂黄泥,然后回填客土,结合浇水加托布津杀菌消毒。第2年,结合补水进行增肥。

3.3对树干的损伤修复

3.3.1伤皮治疗采用皮再生素修复。对一些再生力强的树种如杜仲、厚朴,树皮损伤面积不大,一般不超过20cm,可采用涂抹皮再生素进行修复,修复处用薄膜包扎好,经过一段时间的生长就能与原皮一样分;贴皮修复,树皮与木质部未分离,或分离皮层未脱落的轻伤口,将树皮与伤口复位对严,按贴上去,覆盖簿膜随即用麻绳或草绳缠绑紧密[6]。3.3.2树干修复清理树体上的腐烂木质和割除感染的皮组织;清除树干树洞内的腐朽木质;喷洒防白蚁耳剂与1:15硫酸铜溶液及石硫合剂原液;涂清漆防水;最后是采用高分子材料进行修补修复。

3.4对树体的处理

3.4.1整理与修剪鉴于古树名木的特殊价值,径大于5cm的树枝不得随意修剪,如因木质腐烂、枯死、病死确需截除,须以保持其原来面貌为基准。截除大枝时应注意做到不劈裂、不断皮、不抽心,还应使锯口平整,不形成大小面或台阶。伤口在愈合封口前,每年应对其进行1~2次消毒、涂防腐剂[4]。3.4.2树体加固主要有3种方法:修补树干树洞并用高分子材料填充补洞;仿生支撑,即用水泥塑制成与古树皮相仿的立柱来支撑树干树枝,以防止树体倾倒与树杈劈裂,上端与树干接触处加橡皮垫,以免损伤树皮;弹性支撑,即用绳索将树干吊紧,起到预防与保护作用。一般在被支撑的树杈距地面较高、或数量较多时,采用此法,绳索和树皮接触处应垫上橡皮等柔软物,以保护树皮。3.5对树叶部位的处理当前,由于城市空气PM10、PM2.5等的污染,常绿古树树叶部分灰尘较多,影响光合作用,在重点景区的影响观赏效果,应定时清理枯叶,对树体树叶进行清洗[5]。

3.6对伴生植被的处理

应控制古树名木周边速生树木和附生、寄生、藤本等竞争植物的生长,创造通风、透光、卫生的古树名木生存环境。孤立或群状生长的古树,应当配置有益于改良土壤和古树生长防护的低矮阴生植物。

3.7防治有害生物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根据树木特性,优先应用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积极保护有害生物天敌,合理使用农药,减少环境污染。

3.8防自然灾害

有的古树在雷击后因未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很快死亡,因此树体高大、位于空旷处生长的重要古树应加设避雷针。如果遭受雷击,应立即将伤口刮平,涂上保护剂,堵好树洞,以免伤情发展。古树群需特别注意防止火灾,建立防火隔离带。

4发展趋势

随着分子技术的发展,对古树根部的复壮重生处理技术措施将更为高效和精准。对树干树洞的修复,以前多采用三合土或混凝土,但由于热胀系数的不一致,有可能对树体造成2次伤害;采用高分子材料,如弹性环氧胶用于修补树干树洞,可避免对树体造成二次伤害。

5关于复壮养护的建议

鉴于全国大部分省已建立了专业的古树名木复壮养护队伍,有的省扶持成立了专业公司,建议湖南省加大支持力度,依托相关科研机构,尽快建立专业的复壮养护队伍。尽快形成复壮养护技术措施规程,用于规范指导各地的古树复壮养护。

参考文献

[1]郭志安,高志伟,高明月.古树名木保护措施[J].林业科学,2014(09):210-211.

[2]吴竹林.城市公园古树名木的复壮和保护措施[J].宁夏农林科技,2010(04):79,91.

[3]苏泽源.保护古树名木的方法探讨[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03,20(02):67-70.

[4]严崇惠.古树名木衰败原因和复壮技术[J].福建林业科技,2006,33(01):213-215.

[5]姜广翔.古树名木的养护管理技术措施[J].山东林业科技,2006(02):62-73.

[6]王家玉.古树名木腐烂孔洞治疗技术[J].林业科技开发,1995(03):25-26.

古树的保护措施和方法篇4

关键词:古树名木;调查;管理意见;泰宁

中图分类号:S7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7011003

1 古树名木保护的重要意义

古树指生长百年以上的老树,名木指具有社会影响、闻名于世的树,树龄也往往超过百年。按照古树名木的分级标准:古树分为国家一、二、三级,国家一级古树树龄500年以上,国家二级古树树龄300~499年,国家三级古树树龄100~299年。国家级名木不受年龄限制,不分级。它是在特定的地理条件下形成的生态景观,是历史的见证、人类文明的象征,是城市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综合载体。

泰宁古镇素有“汉唐古镇,两宋名城”之美誉,曾有“隔河两状元、一门四进士、一巷九举人”之盛况。泰宁从属客家人,具有爱林护林,重视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优良传统。由于地理环境优越,森林资源丰富,林业生产历史悠久,早在唐末宋初民间就有植树造林的习惯,特别是在村庄和寺庙周围营造珍贵树种,作为风水林。前人植树造林留传至今的许多古树名木,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自然和人文遗产,堪称“活的文物”、“绿色的化石”,也是城乡绿化、美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 泰宁县古树名木保护现状调查

2.1 古树名木资源调查情况

据泰宁县2014年古树名木资源现状调查数据显示,该县现有古树名木总株数854株,其中散生古树名木364株,古树群19群490株。

2.1.1 散生古树名木调查情况

现有散生古树名木,共计15科30种364株,详见表1。

2.1.2 古树群调查情况

现存古树群,共计19群,主要树种400株,总株数490株,树群面积23.58 hm2。详见表2。

2.1.3 古树名木保护级别

按照保护级别划分:一级8株,二级85株,三级761株。国家Ⅰ级保护的植物24株(其中南方红豆杉23株,银杏1株),省重点保护的植物8株(均为柳杉)。

2.1.4 古树名木分布情况

从乡镇分布情况看,各乡镇均有分布,但主要分布在大龙、新桥、杉城、朱口4个乡(镇),占全县总株数的75%;从分布区域来看,泰宁县范围内只有1株分布在城区,其他古树名木均分布在农村。具体公布情况详见表3、4。

2.2 省市级“树王”评选情况

2013~2015年省、市开展了“树王”评选活动,泰宁县已有3株古树被评为“树王”。

2.2.1 柳杉王

生长在大田乡料坊村新华的柳杉古树(树高27.5 m,胸围870 cm,冠幅23.0 m×18.8 m,古树编号350811203021),在2013年度“福建省柳杉王”评选中名列前茅,当年在全市树王评选中被评为“三明市柳杉王”。

2.2.2 桂花王

生长在梅口乡谢家坪村的桂花古树(树高17.3 m,胸围309 cm,冠幅17.9 m×17.0 m,古树群编号350811204008),在2013年度“福建省桂花王”评选中名列前三名,当年在三明市树王评选中被评为“三明市桂花王”。

2.2.3 细柄阿丁枫王

生长在大龙乡善溪村螺心下的细柄阿丁枫古树(树高24.7 m,胸围526 cm,冠幅20.5 m×18.6 m,古树编号350429206024),在2014年度三明市评选中被评为“三明市细柄阿丁枫王”。

3 泰宁县古树名木保护的主要做法措施

3.1 认真落实古树名木保护行政领导负责制

全面实行古树名木保护政府行政领导负责制,各级人民政府负责辖区内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工作。林业、城市绿化行政部门依照规定的职责分工负责行政区内乡村和城市规划区古树名木的保护管理工作。明确规定古树名木所属单位的主体责任。

3.2 建立健全古树名木保护管理责任制

根据《福建省古树名木保护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要求,泰宁县逐步建立完善古树名木保护管理责任制。相关责任单位、责任人签订《古树名木管护责任书》。2014年,由县绿化委员会、县林业局制定实施了《泰宁县“树王”保护工作实施方案》,明确规定了“树王”保护的责任、任务、措施等内容。

3.3 及时组织开展古树名木调查工作

泰宁县认真贯彻执行《全国古树名木普查建档技术规定》等有关规定要求,成立领导机构,组建调查队伍,先后组织开展了4次全县古树名木普查或核查工作,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核对、补充,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古树名木档案资料。

3.4 积极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古树保护意识

泰宁县各级和各有关部门重视抓好古树名木保护宣传和教育工作,及时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各种宣传媒体,向社会各界和群众宣传古树名木保护的重要性,切实增强全民保护意识,使公众自发保护古树名木。在农村,历来就有利用村规民约,积极引导村民开展各种形式的古树名木保护活动。近几年来,该县按照上级要求,积极组织开展“树王”评选活动,大力弘扬森林文化,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生态建设,植绿、护绿、爱绿、兴绿逐步成为良好社会风尚。

4 泰宁县古树名木保护的存在问题

4.1 古树生长问题及原因分析

泰宁县古树名木和古树后备资源的保护及生存现状不容乐观,人为损害和破坏现象时有发生,或因保护措施落实不到位、不科学,造成有的古树名木长势衰弱、空心枯枝,甚至濒临死亡。如该县也曾出现古树资源枯死受损的情况。

通过调研,造成该县古树生长不良和死亡的主要有以下原因。

4.1.1 病虫危害

客观上古树生长势弱,容易受病虫危害,因未及时防治,不同程度受到虫蚁侵食和病害传染,造成枝断、脱皮、干空、根腐,致使树木衰弱速度大于生长速度,直至枯死。

4.1.2 自然灾害

有的古树因强风吹倒枝干,甚至整株吹倒;有的因雷击劈断枝干,严重的导致树木死亡。还有因洪水冲出侵蚀古树,或整株冲毁。

4.1.3 偷盗祸害

受利益驱动,一些不法分子为了满足私欲而进行偷盗一些极具价值的古树名木,如南方红豆杉、柳树等,非法买卖,谋取暴利。

4.1.4 人为损害

有的古树因人为在其保护范围内乱挖、搭盖、堆放杂物、倾倒垃圾等,或在树体上出现缠绕绑伤现象,影响树木正常生长。

4.1.5 移植伤害

受城市化或景观建设所需,任意移植乡村或异地古树及古树后备资源将严重伤害被移植树木的正常生长。

4.1.6 其他危害

有的工程建设,如路面过度硬化会影响到古树根部的正常呼吸和生长;有的古树由于建筑密集等原因,使生长生存空间受到很大限制。

4.2 保护管理的主要问题分析

4.2.1 社会重视程度不够

部分居民树木保护观念不强,未养成爱惜古树名木的习惯,在大树上乱刻乱划、拴绳挂物、乱搭乱堆物品现象比较普遍。近年来,随着各地城市绿化步伐加快,乡村或异地古树名木或古树后备资源被移植进城,由于移栽和管理不善以及生长环境的变化,造成一些移栽进城的树木死亡。

4.2.2 管理责任制落实不够

有的责任单位由于对古树名木保护重视和认识不够,造成一些古树名木的保护措施并未按照责任制要求真正落实到相关责任单位未签保护合同,人员不落实、责任不明确,管理也不固定。许多古树因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和管理,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

4.2.3 保护资金严重不足

目前,古树名木的保护资金尚未纳入政府的年度财政预算。除了阶段性完成古树名木调查任务,由林业部门明确一定古树挂牌和调查费用,以及上级林业部门下拨少数树王保护费以外,没有确定常规的古树名木保护费。

5 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意见及建议

5.1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保护意识

加强古树名木保护和“树王”的宣传和教育,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古树名木和“树王”的现状、科学价值、历史文化背景和养护知识,倡导全社会爱护古树名木的良好风气,在全社会形成人人爱护古树名木的浓厚氛围,增强全民古树名木保护意识,自觉爱护古树名木。

5.2 明确职责分工,落实管护责任

各相关责任单位要按照职责分工,认真履行保护责任,共同做好古树名木及“树王”保护工作。根据古树名木分布和权属的实际情况,落实古树名木所在辖区、有关职能部门、管护主体单位的保护责任,签订管护责任书,加强监督检查。同时将辖区内古树名木保护情况作为对各单位年终考核内容,同时还要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监督作用。

5.3 健全长效机制,实施科学管护

各级和各有关部门要健全完善古树名木的保护的长效管护机制,根据古树名木生长情况及生存需要,及时落实除虫、消毒防腐、施肥、复壮等养护措施,以及修建护栏和安装避雷针等保护设施。在古树受到危险性虫害侵蚀,遭受台风、雷电等自然灾害时,有关部门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组织抢险救灾。

5.4 积极筹措资金,保障经费需要

要将古树名木保护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实行财政补助的办法,将古树名木保护落到实处。积极寻求建立古树名木保护基金,吸纳社会各界投资管护。鼓励单位和社会各界人士认养古树名木,提高广大市民对古树名木的保护意识。

5.5 实施分级管理,确保防范安全

由林业绿化和住建园林部门按职责分工对古树名木进行了安全风险评估,评估古树名木风险等级,建立古树名木保护岗位责任制,实施风险防范制度管理。

6 结语

只有不断加大古树名木管护力度,建立管护责任,落实管护资金,才能把老祖先留下的“瑰宝”再留传给后人,才能发挥其融纪念、观赏、研究为一体的自然史书作用,延伸其在泰宁森林城市中的传承性、完整性以及深厚的人文内涵。

参考文献:

[1]丁红军.谈古树名木保护及复壮[J].安徽林业,2007(6).

[2]孙光明,宋瑞珍,冯少锋,等.古树名木保护及复壮措施初探[J].河南林业科技,2002(4).

古树的保护措施和方法篇5

关键词:古树名木;支撑;硬支撑;软支撑

1 古树名木保护概况

古树名木,即树龄在百年以上的大树即为古树;而那些树种稀有、名贵或具有历史价值、纪念意义的树木则可称为名木。随着岁月的流逝和时间的积累,在城市园林绿化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古树名木,这些古树名木树龄少则100多年,多则三四百年甚至更远久,古树名木作为一种珍贵的自然资源,必须受到特殊的保护。

现今古树名木主要包括以下保护措施:

1.1 保护树皮

不能在树体上钉钉、缠绕铁丝、绳索、悬挂杂物或作为施工支撑点和固定物,不能刻划树皮和攀折树枝,发现伤疤和树洞及时修补。对腐烂部位按外科方法进行处理。

1.2 加设围栏

一级古树名木及生长在公园绿地或人流密度较大、易受毁坏的2、3级古树名木设置围栏保护。

(1)根据具体情况每年给古树名木做生长情况调查并做好记录。(2)修剪古树名木的枯死枝、梢。(3)古树名木树体不稳或粗枝腐朽且严重下垂,均需进行支撑加固。(4)对于高大的古树名木设置了避雷设施。

在古树名木的众多保护措施当中,其中一项对于古树名木本身和路人都非常重要,那就是古树名木的支撑保护,树龄一百或几百年以上的古树,在现代化城市绿化的建设下,地下部分不免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加上地上部分某些枝条木质化严重,承受不了本身的重量或台风的打击,容易折断,这不但对古树名木本身造成损坏,而且对路人的人生安全也构成一定的威胁。故城市园林绿化中就产生了对古树名木的各种支撑方法。

2 古树名木支撑方法

在这里笔者按支撑材质的不同把各种支撑方法分为两种,分别是硬支撑和软支撑。接下来分别介绍一下以上2种支撑方法。在现代古树名木的支撑方法中最常见的就是硬支撑。硬支撑主要指的是支撑材料使用钢丝、木杆、铁管或仿真树干等的支撑方法。这种硬支撑方法现在随处可见,也是业界普遍采用的方法,而且为确保支撑效果和保护枝干,采取了很多技术措施,如用有弹性的橡胶垫作垫层,还有用铁箍或螺纹把枝条包起来并随着树体生长定期松扣等,但这种方法相对于软支撑来说方便,但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定期检查麻烦不算,因营养回流受阻支撑部位的枝条总是比别处长得细,出现凹陷成为风折的致命部位,而且景观效果一般比较差。

由于植物是一生命体,具有一定的自我再生能力,因此软支撑的方法应运而生。与硬支撑相对,软支撑方法主要是指使用的材料为与需支撑的古树品种相同或相近的树龄较年轻的植物体。这种软支撑方法也有人称为树木活体支撑。这种方法主要是把古树需要支撑的枝条下部与支撑活体树木的受力点处的皮层拨开,通过靠节技术结合在一起来实现。笔者曾经在中国花卉报上看到一成功例子。北京植物园的某棵古槐,树冠有25m,其中有一个平伸的大枝足有14m长,该植物园的研究人员在这个大枝下安放了一棵胸径约8cm的国槐,树冠经修剪后只剩下三个分杈,其中两个主杈恰好形成一个支撑架托起古槐的大枝。但事实上这古槐不是简单地压在小国槐上,而是在古槐大枝下部与小国槐支撑枝的受力点上,将两株树该部位的皮层拨开通过靠接技术接合在一起,而且成功成果了,这跟嫁接的道理比较相同。这种方法不仅解决了树体支撑的物理问题,同时通过年轻树体输送的营养让古树生长得更健壮,景观效果也比硬支撑显得更加自然。

3 总结与分析

但是软支撑方法在技术上还存在着很多不完善,譬如接合部位的选择以及接口的处理,而且落叶树的靠接比较容易,比较难的是常绿针叶树,不容易成活。虽然这种软支撑技术在实际应用当中还甚不完善,但相信经过研究人员的研究在将来的城市园林绿化中会得到更广泛的使用。

参考文献

1 常智珍.古树名木养护与复壮技术[J]. 山西林业,2008(4)

2 李如钢,孙敬霞.古树名木养护复壮技术[J]. 河北林业科技,2008(4)

3 莫栋材,卢树洁,江定钦,梁丽华.广州古树名木养护复壮技术研究[J]. 广东园林,1995(4)

古树的保护措施和方法篇6

关键词:古树名木;现状;保护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TU986.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569X(2010)06-0001-03

1 引言

古树名木是宝贵的不可再生的绿色文物,其生存和保护管理现状,集中体现着一个地方“科学发展”、“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和谐”的水平。

了解和掌握古树名木资源现状,分析古树名木生存和管理中的问题,提出科学合理的保护管理策略,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复壮和保护树木,是当前古树名木保护管理中迫切需要做的工作。

2006~2009年,伊川县林业局对全县古树名木资源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建立了古树名木档案。根据这次调查资料,我们分析了伊川县古树名木生存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切合当地实际的保护管理策略和管理措施。

2 伊川县古树名木的现状

经调查,伊川县现存古树名木(群)2491株,其中古树826株, 3个古树名木群有树木1665株。826株古树中有国家一级古树(树龄在500a以上)80株,占总数的9.69%;国家二级古树(树龄300~499a)209株,占25.30%;国家三级古树(树龄100~299a)537株[1],占65.01%。其中树龄最大的分别是植于伊川书院和永庆寺内的宋柏,都有千年以上的历史,其它古树也都有数百年的历史。

古树名木的分布情况是:城关镇古树70株,一个古树名木群;鸦岭乡古树206株;高山镇古树53株;平等乡古树40株,一个古树名木群;鸣皋镇古树17株;酒后乡古树25株;葛寨乡古树10株;白元乡古树16株;水寨镇古树29株;白沙镇古树94株;半坡乡古树21株;江左镇古树21株;吕店乡古树125株;彭婆镇古树99株,一个古树名木群。从分布情况看,古树多分布在山区丘陵区的交通不便、相对闭塞偏远处;而交通便利、繁华发达的地方则古树保存较少。

从古树的生长位置上分,个人宅院(房前屋后)519株,占62.83%;单位庭院18株,占2.18%;寺院33株,占4%;野外(路旁、桥边、河边、村头、荒野、农田等)256株,占30.99%。个人宅院、单位庭院及寺院的古树由于有人看管,保护较好,保存下来较多,而其他地方的古树则因缺乏保护毁损较多。

从生长势看,现存古树中生长旺盛的249株,占30.15%;生长一般的376株,占45.52%;生长较差的142株,占17.19%;濒死的59株,占7.14%;有记载近几年已死亡古树6株[1]。可以看出,伊川古树的生长状况不容乐观,近期已死亡古树6株,有近四分之一(占24.4%)的古树生长较差或濒死,急需加强保护管理。

伊川县的古树名木群都是人工栽植的侧柏林,为当地的顶级群落,树木生长稳定。但随着长期的生长繁衍,有些古树已出现断梢、枯顶、中空等现象,加之病虫、雷电侵袭以及人为影响,已开始衰老,需保护复壮。

从树种分布上看,伊川县826株古树,隶属19科22属23种;3个古树名木群,是历史名人范仲淹、“二程”(程颢、程颐)、邵雍墓园的纪念林,都是侧柏纯林。

826株古树中,皂荚470株,占总数的56.9%;槐树260株,占31.48%;侧柏(刺柏)33株,占4%;柿树18株,占2.18 %;黄连木14株,占1.7%;栾树11株,占1.33%;枣树3株,占0.36%;白榆和紫藤各2株,分别占0.24%;其它如核桃、石榴、杏树、牡丹、桂花、紫薇、臭椿、构树、柳树、楸树、榔榆、树、丝绵木等各1株,分别占0.1%。其中裸子植物2种33株,占总数的4%,被子植物21种793株,占总数的96%。古树名木中,以皂荚、国槐等落叶乡土树种数量最多,分布最广,侧柏、刺柏等常绿树种主要分布在陵墓、寺院等地方。

3 古树名木生存及保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 生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土壤密实度过高。有些古树生长地方的地面受到大量践踏,土壤板结,密实度高,机械阻抗增加,对树木的生长十分不利。

(2)古树周围铺装面过大。有些古树周围用水泥硬化,仅留很小的树池或没有树池,严重影响了地下、地上的气体交换,使古树根系处于透气性极差的环境中,影响古树生长。

(3)土壤理化性质恶化。在古树旁倾倒废料、废水或污水,或在古树旁盖厕所、挖粪池,造成土壤的理化性质改变,含盐量增加,对古树的生长非常有害。

(4)生长空间受限,树木营养不良。有些宅院中的古树,由于四周盖满房屋或古树被围在建筑物中,几乎没有生存空间,古树地上部分发展空间受限,通风透光不良,地下部分则因房基影响,根系活动受限,使古树的光、热、气、养分资源不足,加快了古树的衰亡。

(5)人为损害。攀折古树,在古树上钉钉子及其它铁件、捆绑绳索、搭架支撑等,损伤树木,削弱了植体的输导功能,甚至引起木质部腐烂;还有一些因架设电线、修盖房屋等,砍去大枝、树冠,严重威胁着古树的正常生长;有些在古树下堆放秸秆、焚香烧纸或人为玩火,造成古树着火损毁。

(6)病虫危害。古树年老体衰,生命力弱,抵抗力较差,极易受到病虫危害,而病虫害又进一步加重了古树的衰败,形成恶性循环[2]。

(7)自然灾害。雷击雹打,雨涝风折,根际土壤流失,都大大削弱树势。

3.2 保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宣传、保护的氛围不浓。虽然这几年全县加强了古树名木的保护管理工作,但距相关要求还相差甚远,仍然存在着古树名木宣传、保护的力度不大、氛围不浓,群众对古树名木的保护管理意识不强等问题。

(2)缺乏古树名木保护管理经费。全县还没有古树名木保护管理的专项经费,对古树名木保护迫切需要的完善调查、设置围栏、挂保护牌、更新复壮、病虫害防治、支撑搭架等工作无法开展,有些濒于死亡的古树急待救治,但因资金限制,难以开展。

(3)权属不明,职责不清。全县一直没有明确界定古树名木的所有人、管理人,没有与古树名木的保护管理单位(人)签订管护责任书,造成古树名木保护管理的权责不清,无人负责。

(4)依法管理还十分滞后。伊川县里还没有制定“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使该项工作缺乏政策法规支持;古树分布分散,缺乏专门管理人员,古树监管不到位;破坏、损毁、非法移植古树或后备古树的现象时有发生,已严重威胁到古树名木的生存和生长。

4 伊川县古树名木保护管理策略和措施

4.1 增强保护古树名木的意识

古树名木具有珍稀性和不可再生性,是唯一以生命形态见证历史的绿色文物,一旦死亡或损毁,将不复存在。全县要增强保护古树名木的意识,将古树名木作为珍贵的历史文物来对待,在工程建设和社会活动中遇到古树名木时,要以古树名木为重,为古树名木让道。科学研究及旅游开发利用古树名木资源要和加强保护管理相协调。因科学研究需要使用古树名木的,在用材之前要将取材计划呈报管理部门,经论证批准后才能实施。在旅游开发时要始终以保护为前提,旅游开发次之,不能以牺牲古树名木的利益来获得经济利益,同时还要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防止生态破坏。

4.2 保证专项资金

资金是开展一切工作的基础。财政部门要将古树名木保护管理经费列入财政预算,长期固定,专款专用,用于对古树名木建立档案、设置围栏、挂牌保护、病虫害防治、浇水施肥、管理复壮和科普宣传等工作。

4.3 加大宣传力度

有关部门,要将古树名木作为伊川县的一张名片,进一步挖掘其历史文化美学价值,大力推介,提升形象。要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保护管理古树名木的法律法规、重要意义和科学技术,给古树名木挂保护牌,建围栏,在全县营造加强古树名木保护管理的氛围,提高广大群众自觉保护古树名木的意识。

4.4 明确责任,有效管理

绿化管理部门要明确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负责古树名木管理,在调查建档的基础上,明确古树名木的所有人和管理人,并与管理人签订管护责任书,加强对古树名木的管理,适时开展施肥、浇水、培土、支撑、病虫害防治等工作。发现古树名木濒危、死亡等情况,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迅速采取适当措施。

4.5 依法打击破坏古树名木资源的行为

县政府制订《伊川县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县绿化管理部门加强巡查,及时发现并严肃查处破坏古树名木的生存环境、非法移植、砍伐、折枝、毁损等破坏古树名木的行为,切实保护好古树名木资源。

4.6 科学养护管理

4.6.1 维护古树名木的生态环境条件

古树在其现在的环境条件下已生活了几百上千年,说明环境条件很适合古树的生长,不能随意改变。维持古树原有的立地条件和生长环境是最基本、最有效的养护管理措施,每棵古树都要划定适当的保护空间,严禁在古树周围挖土、垫土,堆放杂物,倾倒垃圾,修盖建筑物等破坏其生长空间的行为。

4.6.2 改善根部生长条件

对根系的古树要在根部覆土,保护根系,防止根部暴露和根际土壤流失;在古树周围适当部位深翻土壤,增施有机肥,改善土壤通气性状,促发新根。给古树名木(群)设置围栏或垒围墙,禁止游人过近接触,践踏树下土壤。古树树冠投影内严禁硬质材料铺装,必须铺装时,用透气材料,留通气孔。

4.6.3 改善肥水条件

古树的吸收根系多数仅分布在冠幅投影范围内,要根据古树的需要和当时的气候条件,按其物候在相应根际范围内进行适当的改土、施肥、浇水(排水),保证古树正常生长。

古树的施肥与其它作物的施肥不同,有一定的特殊性。要适当控制氮(N)、磷(P)、钾(K)的施入量,控制树木旺长,增加微量元素锰(Mn)、锌(Zn)、钼(Mo)等的供应。

通过试验,借鉴外地经验,我们提出了以下施肥方法。

(1)袋状施肥。先制成直径10cm、长20cm的塑料袋。取腐熟的牲畜粪肥料150g(以羊粪最好),再加入0.075g硫酸锰、0.075g硫酸锌、0.005g钼酸铵混合后装袋。在树木发芽前,分多个方向在树冠的外沿1m左右挖直径15cm、深50cm的圆洞,将制好的塑料粪袋周围扎15~20个小孔放入洞内,填土覆实即可。

(2)根外追肥。在树木生长旺盛期前或夏季水份蒸发旺盛季节,喷施0.05%硫酸锰、0.05%硫酸锌、0.003%钼酸铵水溶液。

4.6.4 及时防治病虫害

对古树名木,除加强肥水管理外,还必须及时防治病虫害,特别要防治立木腐朽,避免病虫侵袭致死。

古树多感染寄生性病害,以担子菌中的多孔菌侵袭最为严重。由于腐朽菌主要由伤口侵入,所以要尽量避免各种机械损伤、烧灼伤、冻伤。对已经腐朽的树木,用刀、斧、凿等挖去腐朽部分,露出树木真皮,在切口上涂上防腐剂,再涂一层不透水油灰,最后再用水泥,把洞补平,不使积水,以免引起再腐朽。古树树亡后,当原树干有观赏利用价值时,应保留并喷洒防腐剂。防腐剂及油灰的配方如下。防腐剂:3%氟化钠液或5%硫酸铜液。油灰:松脂8%、动物油5%、变性醇10%、赭石粉5%。

4.6.5 治伤、补残

对古树损伤部位要及时采取必要的救治措施。古树树身空洞除具观赏价值的以外,均应及时填补。填补树洞的材料一般使用磨刀灰,最外层抹青灰或水泥,尽量和原树皮颜色相近。可在灰泥中调色或粘贴同种死树皮,以提高观赏价值。

4.6.6 修剪复壮

根据树木衰老期向心更新的特点,对具潜伏芽寿命长的树种,当树冠枝条枯干焦梢时,应及时回缩修剪,培育新树冠;有的树种易发根孽苗,可利用根孽苗更新复壮,通过深翻改土,断根培育,加强肥水管理,促发新根和萌蘖,更新复壮古树。

4.6.7 地面铺盖塑料薄膜

按树冠大小铺盖塑料薄膜,既保墒增温,又能反光增加树冠下部光照,增强树木的光合作用。

4.6.8 树体喷水

繁华地带生长的古树,由于空气中的浮尘较多,古树树体上覆盖着一层灰尘,既影响古树的观赏效果,也影响古树的光合作用。必要的时候,给古树树体上喷水,可以清洗树冠,增加空气湿度,增强树木的光合作用,对提高古树的生命力和恢复树势有利。

4.6.9 支撑保护

古树一般形体高大,加之有些树干空松或干枯,生长倾斜偏冠,很易风折、劈裂、扭断、倾歪、倒伏。对这些古树应采取打树箍、设支柱等措施保护支撑。

4.6.10 加装避雷针

尽早为每棵古树安装避雷针,防止雷暴灾害毁损古树。

参考文献:

[1] 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全国古树名木普查建档技术规定[R].2001.

古树的保护措施和方法篇7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古树,是指树龄在一百年以上的树木。

本办法所称名木,是指特别稀有的以及具有历史价值和纪念意义及重要科研价值的树木。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市城市规划区和风景名胜区内古树名木的保护管理。

第四条古树名木分为一级和二级。

凡树龄在300年以上,或者特别珍贵稀有,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纪念意义、重要科研价值的古树名木,为一级古树名木;其余为二级古树名木。

第五条市城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古树名木的保护管理工作。

*经济开发区、袍江工业区、镜湖新区管委会负责做好本区域内古树名木保护管理的具体工作。

规划、公安、林业等有关部门应按各自职责做好古树名木的保护管理工作。

第六条市城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对古树名木进行调查,并按照下列规定进行鉴定和确认:

(一)一级古树名木,由市城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组织鉴定,经市人民政府审定后报省人民政府确认,并报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二)二级古树名木,由市城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组织鉴定,经市人民政府确认,并报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经确认的古树名木由市城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统一进行编号、登记、建立档案,制作保护牌。保护牌应标明中文名称、学名、科名、树龄、保护级别、编号等内容。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移动或者破坏古树名木保护牌。

第七条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工作实行专业养护部门保护管理和单位、个人保护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生长在园林绿化管理部门管理的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的古树名木,由园林绿化专业养护管理部门保护管理;

生长在铁路、公路、河道用地范围内产权归属铁路、公路、河道管理部门的古树名木,由铁路、公路、河道管理部门保护管理;

生长在风景名胜区内的古树名木,由风景名胜区管理部门保护管理。

散生在各单位、社区管界内及个人庭院中的古树名木,由所在单位、社区(物业管理公司)和个人保护管理。

第八条市城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实际情况制定古树名木养护、管理方案,并与养护责任单位或责任人签订养护责任书。

变更古树名木养护责任单位或者责任人的,应当向市城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养护责任变更手续。

鼓励单位和个人以捐资、认养形式参与古树名木的保护管理。

第九条古树名木养护责任单位或者责任人应当按照市城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养护管理措施实施保护管理。

遇台风、严重旱涝和其它自然灾害时,养护责任单位或者责任人应当及时采取保护措施。

古树名木受到损害或者长势衰弱,养护责任单位或责任人应当以书面形式立即报告市城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由市城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治理复壮。

对已死亡的古树名木,应当经市城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确认,查明原因,明确责任并予以注销登记后,方可进行处理,并按程序逐级上报备案。

第十条古树名木的养护管理费用由古树名木养护责任单位或者责任人承担。

承担养护管理费用确有困难的古树名木养护责任单位或者责任人,可以向市城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养护补助经费。

市人民政府每年从城市维护经费中划出一定比例的专项资金用于城市古树名木的保护管理。

抢救、复壮古树名木的费用,市城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可适当给予补贴。

第十一条市城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城市古树名木的监督管理和技术指导。同时,积极组织开展对古树名木的科学研究,并实行定期检查。

第十二条集体或个人所有的古树名木,未经市城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和市人民政府批准,不得进行买卖、转让,捐献给国家的,办理相关手续,给予适当奖励。

第十三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任何方式砍伐和擅自移植古树名木。

因特殊需要,确需移植二级古树名木的,应当经市城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后,报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移植一级古树名木的,应经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移植所需费用,由移植单位承担。

第十四条严禁下列损害古树名木的行为:

(一)在树上刻划、张贴或者悬挂物品;

(二)在施工等作业时借树木作为支撑物或者固定物;

(三)攀树、折枝、挖根、摘采果实种子或者剥损树枝、树干、树皮;

(四)距树冠垂直投影5米的范围内堆放物料、挖坑取土、兴建临时设施建筑、倾倒有害污水、污物垃圾,动用明火或者排放烟气;

(五)其他严重损害古树名木的行为。

第十五条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工程影响古树名木生长的,建设单位必须提出避让和保护措施。规划行政部门在办理有关手续时,须征得市城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的同意,并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六条生产、生活设施等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等危害古树名木生长的,有关单位和个人必须按照市城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和环境保护部门的要求,在限期内采取措施,清除危害。

第十七条违反古树名木保护管理规定的,由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进行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八条国家工作人员在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工作中,致使古树名木损伤或者死亡的,由有关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古树的保护措施和方法篇8

关键词:古树名木复壮 修剪

Abstract: The conservation of valuable and old trees is a long-term scientific system works, but there is an error on the human experience and knowledge in practical work, often into the mistaken ideas, cause irreparable mistakes. This article summarized the work practice common old trees protected Ten Mistakes to scientific norms to promote the protection of old trees.Keywords: old and valuable trees rejuvenation pruning

中图分类号:S68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古树名木是国家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亦是公园、寺院、风景区重要的旅游资源。随着各地城市建设的发展和旅游资源的开发,古树名木的保护和利用成为各地非常重视的工作。目前,全国各地轰轰烈烈地开展起古树名木资源的调查和保护工作。但是在保护过程中,有些地方忽视科学,盲目保护,使得古树保护工作适得其反,不仅没有有效保护,反而加速了古树名木的衰亡。

误区1:古树名木不用浇水

在许多人眼中,古树名木已经完全适应了当地的物候条件,其根系深入土壤的范围和深度所吸收水分足够满足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这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古树名木虽然长时间生存在当地并且已经适应了当地的气候环境,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古树名木的生理机能已经开始衰退,尤其根系的分生能力的下降,使得新根萌生数量减少,吸收水分的能力减弱【1】。又由于我国工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地下水位下降严重,特别是北方地区,连年的干旱和地下水的超量开采,使得情况更加严重。古树名木自身情况和外界环境的改变就决定了古树名木需要定期根据实际情况浇灌,而且这项工作在北方地区尤为紧迫。例如:太原市年降水量在400—800mm之间,人均淡水拥有量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是典型的北方严重缺水城市。太原市每年的3—6月经常出现春旱或夏旱,古树名木养管单位应及时浇水。为保证古树名木顺利越冬,11月上旬再补充一次越冬水。

误区2:古树名木不用施肥

古树长期生活在同一地点,经多年选择吸收,若无外来补充,土壤肥力及其理化性能大为减退。为改善古树的生活条件,应根据树木的需要和当时的具体情况,按其物候进行适当的施肥、灌水,保证树木的正常生长。对于冠顶和已树老焦梢的衰老树木,其吸收根系多数仅限于冠幅投影范围之内,采取改土、施肥、灌水等措施,也应在此范围。根据树的衰败程度,在树冠半径内以距树干的1/2~2/3处以外进行,过远则无效[2,3]。

误区3:古树名木不能修剪

一定要改变古树名木不能修剪的理念。古树名木必要时也要适当整剪,以利于通风透光,减少虫害,促进更新、复壮。在不影响古树名木景观和风姿的前提下,对易折和树体不稳固的枝杈进行谨慎地“瘦身”处理是必要的,实践证明效果很好。根据不同树种的生物学特性,对树冠进行因势利导地修整。古树名木修剪以少整枝、少短截、轻剪、疏剪为主,保持原有树形为原则,短截局部枝条,促进树冠的均衡发展。截大枝应做到锯口平整,做到不劈裂,不撕皮,过大的粗枝应采取分段截枝法。常绿型松柏类古树名木一般不修剪。

误区4:古树名木见洞就补

古树名木生活年代久远,往往都有一些空洞,特别是国槐等树种,基本上都有不同程度的空洞。古树保护往往都要将树洞修补完整,保持外观的美感。但是古树是活的,而修补树洞的材料是死的,而且目前还没有一种方法能够彻底解决修补树洞防止渗水、漏水问题,所以不多长时间后,修补过的地方又会出现缝隙导致雨水进入树体,加速树体的朽蚀【4,5】。另外,古树名木修补树洞有时会采用水泥、泡沫发泡剂等其它物质填充树洞,这时尤其要注意做好导水措施,例如制做导水管。目前,许多古树有着与众不同的“空洞”美感,只要是不影响生长或没有雨水渗入加速朽蚀,就不必要修补,而那些树洞朝向天空的树洞就必须修补,做好导水措施。

误区5:生长衰弱后才复壮

一般情况下,只有古树生长势衰弱之后才进行复壮。古树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生长在一个地方,土壤里肥分有限,常呈现缺肥症状,再加上人为踩实,通气不良,排水也不好,对根系生长极为不利。因此造成古树地上部分日益萎缩的状态。即使是生长强健的古树,也不能忽视古树生理机能衰弱或生存环境改变对其影响【3,4】。所以,对古树名木应当有步骤地进行小步慢跑式的复壮,切勿古树已经长势微弱才补救。古树名木保护要未雨绸缪,防微杜渐,采取小范围局部换土、施肥、松土、补充营养物质等措施。

误区6:古树名木生长快好

改变古树新梢生长越快越好的理念。要以培养健壮的古树名木为根本,通过调整古树复壮的营养比例,使古树的枝叶生长充实而健壮。古树名木有时由于水分充足,气候条件适宜或自身生理调节加快,使得枝叶生长异常超过平均水平,这对于古树名木也是不利的。面对异常水平的徒长,应加强观察,采取控制水肥,人工修剪等手段加以调节。

误区7:养护过后就不过问

改变一次性养护后不再过问的理念。古树名木的衰弱是逐步形成的,保护和复壮也应是长期、连续性的系统工程。对已保护过的古树名木要定期察看,加固支撑是否牢固,避雷设施是否安全可靠,是否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或人为破坏、根系保护等是否到位,都应及时采取措施补救【5】。

定期对古树隐患进行排查,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检查的重点部位是根颈部、分杈处、主干、朝天树洞,必要时可采用探伤仪(例如FAKOPP 2D Tiemer测定仪)测定树干中空的程度,一般中空程度达到干粗的1/3以上即应考虑支撑加固处理【6】。

误区8:围箍扎紧后不松箍

围箍对于保持树形完整、防止树体的开裂、维持树体重心具有重要的作用。围箍是固着古树树体的金属制品,一般包括金属圈、橡胶垫片、围箍螺丝三部分组成。在古树保护施工的过程中,围箍螺丝要拧紧,保持较强的固着力度。但是随着古树名木的不断生长,围箍反而成为了“紧箍咒”,严重束缚古树名木的生长,甚至有时会破坏树木的韧皮部,造成树体运输有机物质的通道中断,对古树名木的危害极大【7】。

误区9:长势弱后猛补肥料

要改变古树名木长势衰弱后就猛补水肥的不良做法。古树衰弱的原因多种多样,例如:树体产生了严重的病虫害,古树根系长势衰微或遭到地下害虫的侵袭,外界环境(如土壤状况、地下水位急剧下降、灾难气候、人为破坏、化学物质侵染、物理条件改变等)发生了重大变化,古树的营养物质或水分匮乏,古树自身生理条件发生改变,古树名木生命周期即将结束等多种原因。盲目地见到古树名木长势衰弱后就猛补水肥,可能会起到南辕北辙的效果。

误区10:挖复壮沟越远越好

改变复壮沟挖设越远越好的做法。有些古树保护单位一厢情愿地认为,复壮沟挖设的位置距离树干越远越好,这样可以扩大古树名木根系生长的范围,使得古树吸收更多的营养物质。其实这是错误的。古树名木由于生长年代久远,根系虽然无论范围、深度都已经很大,但是其吸收水肥的范围依然还只是其树冠范围内,如果复壮沟距离过远,那么树木根系吸收的水分、养分运输距离过远,蒸腾作用消耗的能量就会增加,长期作用对于古树名木是不利的【8】。

古树名木保护是一项长期的科学系统工程,面对纷繁复杂的保护工作,园林工作者应摆脱固有传统经验,综合运用植物生理、植物保护、生态学、土壤学等知识建立古树名木一树一套保护方案,摆脱认识上的误区,真正使古树名木保护走上一条正规科学有效之路。

参考文献:

[1]徐嘉德.古树名木衰败原因调查分析.苏州城建环保学院学报,1995,8(4):1~5.

[2]李锦龄.北京松柏类古树濒危原因及复壮技术的研究.北京园林,2001,17(1):24~27.

[3]胡坚强,夏有根,梅艳等.古树名木研究概述.福建林业科技,2004,31(3):151~154.

[4]孙光明,宋瑞珍,冯少锋等.古树名木保护及复壮措施初探.河南林业科技,2002,22(4):51~52.

[5]王家玉.古树名木腐烂孔洞治疗技术.林业科技开发,2005,(3):25~26.

[6]陈锡连,王国英,陈赛萍.古树名木预防腐朽中空技术研究.华东森林经理,2010,17(2):28~29.

[7]徐嘉德,徐向杨,程爱兴.树体管理对古树复壮效果的研究.苏州城建环保学院学报,1997,10(1):21~24.

上一篇: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范文 下一篇:乡镇固定资产投资工作措施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