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循环的实质范文

时间:2024-02-20 10:52:46

水循环的实质

水循环的实质篇1

关键词:炼油厂 循环水场 循环水 节水 水处理

循环水场作为炼油厂的重要公用工程和用水大户,对炼油厂的安全、平稳、长周期运行有重要的影响。循环水场是炼油厂用水量最大的场所之一,提高循环水的利用率对整个炼油厂的节水减排具有重要意义。

一、工艺流程简述

炼油厂通常采用间冷开式循环冷却水系统。从工艺冷换设备返回的循环热水利用余压进入冷却塔上部,经过蒸发传热和水气接触散热后滴落至塔底流入冷水池,经泵加压供至用户循环使用。循环水场主要包括冷却塔、循环水泵、旁流水处理设备、加药设备、监测换热设备、塔底水池、冷水池等。炼油厂循环水量较大,冷却塔多采用逆流式机械通风冷却塔。

二、水损失分析

循环水系统的水损失主要包括蒸发、风吹、系统排污、反洗排水、系统渗漏、不可回收水等。

1.蒸发损失

蒸发是冷却塔降温的主要手段之一。水气化过程吸收热量。蒸发量与液相表面的温度、气压、气流速度、表面积等有关。

2.风吹损失

水与空气接触换热的过程中,少量水滴随气流一并从冷却塔风筒排出。风吹损失与风速、冷却塔内收水器有关。

3.系统排污

蒸发浓缩使循环水系统的含盐量不断增加。若不加以控制,将加速冷换设备的腐蚀。为了维持循环水系统的含盐量,需人为排放一部分循环水。系统排污量与补充水的水质、循环水系统的浓缩倍数有关。

4.反洗排污

旁流水处理设备反冲洗时排放的污水。

5.系统渗漏

循环水系统的管道、设备、水池等的渗漏损失。

6.不可回收水

部分冷换设备使用后,因压力不足无法返回、需就地排放的少量循环水。

三、补充水种类

1.新鲜水

新鲜水来自市政供水管网或炼油厂的净水场。新鲜水通常含盐量及电导率较低,水质较好,有利于提高循环水的浓缩倍数。

2.回用水

回用水来自炼油厂或市政的再生水处理场。经深度处理后满足回用水水质的标准。

3.其他水

其他补充水包括凝结水、锅炉排水、除盐水等。

四、节水措施

1.工艺设计

1.1提高浓缩倍数

根据该循环水的流程,提高循环水的浓缩倍数,可降低排污,减少补水量。例如,循环冷却水量为10000m3/h,温差为10℃,干球温度为35°,浓缩倍数(N)为5时比3时的补充水量减少了30m3/h。然而,过高的浓缩倍数会使循环水的含盐量增加,导致析出结垢和设备腐蚀。因此,需合理控制浓缩倍数。通常,Cl―和含盐量是循环水浓缩倍数的重要表征指标。GB/T50746《石油化工循环水场设计规范》中规定的较严值为Cl―≤700mg/L [1]。炼油厂循环水含盐量小于2000mg/L的经验数据。根据以上两个数据,结合补充水的水质及实测冷换设备的腐蚀速率,综合确定循环水的浓度倍数。

1.2回用水作为补充水

污水处理场深度处理后达到循环水补充水水质要求的水,用作循环水的补充水,既减少了由炼油厂进入自然水体的污水量,又可减少炼油厂的外排水量。例如,某1×108t/a炼油厂的循环水量为53000m3/h,补充水总量为960 m3/h,处理后污水的回用量为300 m3/h,年节约用水约260×104 m3。然而,GB/50335《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计规范》中规定,用作循环冷却水的回用水中溶解性固体限值为1000mg/L [2]。回用水的含盐量过高会引起循环水系统盐的富集、浓缩倍数下降。实际工程中,污水深度处理时可采取必要的脱盐措施,可对全部或部分回用水进行脱盐处理。常用的脱盐设施有反渗透、电渗析、离子交换等。

1.3利用其它水作为补充水

炼油厂水的用途较多,可根据水质情况,注入循环水系统,用作补充水。(a)部分循环水用于冷却拟排放的凝结水,可采用水箱混合后,经泵加压返回到循环水系统。(b)锅炉排污水水质较好,降温后可用作循环水系统的补充水。(c)除盐水系统的反冲洗水,收集后用作循环水系统的补充水。(d)炼油厂清净雨水经悬浮物处理后用作循环水系统的补充水。

1.4降低不可回收水量

循环水经过部分冷换设备后,压力不足无法返回循环水场,就地排入生产污水系统。这些排水相当于增加了循环水系统的排污,水量较大时将引起浓缩倍数下降。因此,应尽量减少不可回收的循环水量,可采用水箱、水池等容器收集后,经水泵加压返回到循环水系统。

2.设备选型

2.1冷却塔收水器

冷却塔的收水器用于回收即将出塔的湿空气中携带的雾状小水滴。收水器是降低抽风飘水损失、减少补充水量、节约用水的重要途径⑤。不同形状和层数的收水

器其飘水率相差较大。GB/T50746《石油化工循环水场设计规范》中规定,当缺乏数据时冷却塔的飘水率取循环水量的0.1%。新型波形高效收水器采取一系列技术措施后,可使飘水率低于0.005%。按循环冷却水量为10000m3/h计算,飘水率0.005%比0.1%时的飘水量减少9.5 m3/h。

2.2过滤器

循环水在冷却过程中,空气中的粉尘使循环水悬浮物增加,水质变差。为去除悬浮物,炼油厂循环水场需设置旁流水过滤器。过滤器常选用重力式核桃壳过滤器、无阀过滤器、多介质过滤器等。该种过滤器滤速为8~12m/h、反冲洗历时长、排污量大。近年来出现的压力式浅层砂滤过滤器,滤速为25~35m/h,布水均匀,自动化程度高,且能根据水头损失、浊度等自动调控反冲洗时间。单个过滤周期内,压力式浅层砂过滤器的反洗排污量为旁滤处理水量的0.5%~1%;而核桃壳过滤器和无阀过滤器为3%~5%。按循环冷却水量为10000m3/h,旁流水处理量占循环水量的5%计算,压力式浅层砂过滤器的反冲洗水量比重力式过滤器节约用水量为10~25 m3/h。

3.运行管理

3.1循环水水质在线监测

浓缩倍数受制于循环水的水质。因此,有必要检测循环水的水质。循环水系统通常设置流量、pH、浊度、电导率、总磷、余氯、氧化还原电位(ORP)、腐蚀速率等在线检测仪。同时,设置补充水的流量、pH、电导率等在线检测仪。通过编程计算出循环水的浓缩倍数、污垢粘附速率等,以指导循环水的排污量、补充水量、药剂投加量等。

3.2采用自动化管理

充分利用循环水系统设置的在线检测仪,选用自动加药设备及自控阀,实现自动化管理。(a)通过循环水的电导率参数自动控制系统排污量;(b)通过药剂浓度控制缓蚀阻垢剂的投加量;(c)通过循环热水的余氯参数控制氧化型杀菌剂的投加量;(d)通过循环水的pH参数控制硫酸的投加量;(e)通过程序控制非氧化杀菌剂计量泵定时启停。

五、结语

循环水场是炼油厂的用水大户,占企业的综合节水权重大,节水潜力大。循环水场的节水需从工艺设计、设备选型及运行管理等方面入手,结合炼油厂的实际状况,制定合理的措施,提高循环水的重复利用率,实现节水目标。

水循环的实质篇2

关键词: 初中化学教育 循环经济观 意义 策略

一、循环经济和循环经济观

(一)循环经济概念的提出。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本身有自己的循环系统,地球在其曲折动荡的46亿年里形成了一套包括地核、地幔和地壳在内的复杂系统,我们生活的地球外圈有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四个部分,目前地球外圈环境越来越受到人类的干预[1]。科学知识是一柄双刃剑,今天当人们利用科学知识征服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的时候,也遭到大自然的严厉报复,环境污染、资源枯竭、垃圾围城等问题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循环经济的产生和循环经济观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是人们应对上述问题的有效思路。那么什么是循环经济呢?各国定义并不相同,我国“十一五”规划将循环经济定义为:循环经济是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为重点,通过调整结构、技术进步和加强管理等措施,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废物排放、提高资源生产效率,促进资源利用由“资源―产品―废弃物”线性模式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循环模式转变,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使社会经济与自然生态系统相和谐的一种经济。

(二)循环经济观的基本理念。

循环经济观作为可持续发展观的一部分,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它体现以下几个基本理念。

1.新的系统观。

循环经济观要求人在考虑生产和消费时不再置身于这一大系统之外,而是将自己作为系统的一部分来研究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原则。

2.新的经济观。

循环经济观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不仅要考虑工程承载能力,而且要考虑生态承载能力。

3.新的价值观。

循环经济观将自然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需要维持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在考虑人自身的发展时,不仅考虑人对自然的征服能力,而且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

4.新的生产观。

循环经济的生产观念是要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在生产过程中要求遵循“3R”原则:Reduce资源利用的减量化原则、Reuse产品的再使用原则、Recycle废弃物的再循环原则。

5.新的消费观。

循环经济观提倡物质适度消费、层次消费,在消费的同时要考虑到废弃物的资源化,建立循环生产和消费的观念。

二、在初中化学教育中培养学生树立循环经济观的重要意义。

(一)在初中化学教育中培养学生树立循环经济观是化学新课标的要求。

初中化学新课标要求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使学生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使学生初步了解化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认识化学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促进人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相信化学为实现人类更美好的未来将继续发挥它的重大作用[2]。新课标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就要求培养学生的循环经济观。

(二)在初中化学教育中培养学生树立循环经济观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21世纪是环保、低碳的世纪,发展循环经济,树立循环经济观是社会发展的要求。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海世博会都体现了循环经济观的理念。而发展循环经济离不开政府、企业、公民即全社会的参与,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因此培养学生从小树立循环经济观具有重要意义。

三、在初中化学教育中培养学生循环经济观的策略

(一)培养学生树立循环经济观的理论策略。

初中化学教师可以利用化学的学科优势,培养学生树立循环经济观。在化学教学第一课教师就可指出化学原理为循环经济提供理论支持。

1.化学定义本身就体现循环经济观。

化学科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侧重于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能的关系,以及物质转化的规律和调控手段。今天化学已在为解决人类面临的一系列危机,如能源危机、环境危机和粮食危机等作出积极的贡献。这和循环经济观是一致的。初中化学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教师在讲述时,应联系循环经济,指出化学科学是研究物质转化规律的科学,这和循环经济观思想中物质循环利用是一致的。

2.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是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

循环经济是针对工业化以来高消耗、高排放的线性经济而言的,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经济体现。人类在生产活动过程中,应控制废弃物的产生,建立起反复利用自然的循环机制,把生产活动纳入到自然循环中去,维护自然生态平衡。教师可引导学生认识到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之一就是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在讲述初中化学第四章第二节定量认识化学变化中,教师应指出,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物质循环利用、再生物质都是以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为基础。学生学好化学知识可以更好地理解循环经济,树立循环经济观。

3.化学方程式是循环经济观的理论基础的量化体现。

化学式是全世界一致认同的表示物质组成的化学符号。它源于一个基本的事实:任何纯净物都有固定的组成,不同的物质组成不同。因此化学式是对物质组成情况的真实反映。化学方程式表示反应前后各物质的相对质量关系,所以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是定量研究化学变化的一种方法。由于化学方程式的理论基础是质量守恒定律,因此化学方程式就是循环经济观的理论基础的量化体现。学好化学方程式知识有助于学生树立循环经济观,有助于学生今后发展循环经济。

(二)利用化学实验从实践中培养学生掌握循环经济的技能策略。

不仅化学原理为循环经济提供理论支持,而且化学科技的发展也为循环经济提供技术支持。化学科学发展也有为循环经济发展服务的目的。利用化学实验培养学生掌握循环经济的技能也是初中化学教育的目的之一。本文以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科书为例来阐述。

1.在学习第二章第四节:自然界中的水。

水是生命之源,生命的产生、发育和繁衍都离不开水。水是纯净物,但自然界中几乎不存在纯净的水。因此,水的净化既是化学教育的内容,又是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水的净化原理、水的成分等知识,对于处理循环经济中水的污染、水的循环再利用等有重要意义。

2.第四章第三节: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

能源与人类的生活和社会发展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它为人类从事各种活动提供动力和热量,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化石燃料在燃烧时产生的各种气体、固体废物与余热造成了对环境的污染。因此,了解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与减少污染的科学做法非常重要,学生通过对本章的学习掌握对化石燃料的循环利用,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

3.学习第五章:金属与矿物。

金属是一类重要的材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都离不开金属。各种各样的金属大多是通过冶炼金属矿物得到的。要合理开发利用金属矿物资源,了解各种金属的性质和各类金属矿物。回收各种金属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工作。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给我们作出了榜样。今天,铁矿石的价格在飞速上涨。当自行车用坏了,铁门用坏了,我们应该及时把它们送到回收站,而不是把它们扔在某个角落锈蚀。

(三)利用化学知识的学习从思想观念上培养学生树立循环经济观的观念策略。

自然的再生循环是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一种称之为生态体系的动态平衡的统一体。它受到破坏而变得不可恢复的潜在危险是如此之多,因此不可能在过度使用和错误对待的情况下,继续存在而不遭受损害[3]。人类在创造越来越多物质财富的同时,从长远观点来看也在制造越来越多的垃圾。垃圾围城,环境污染就不可避免,只有人类改变传统的生产、消费观念,从现在开始树立循环经济观,才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环境,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才能做到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在初中化学教育中从小就培养学生树立循环经济观是人类的长远发展要求,国外一些科学家提倡过4R生活[4]。

Refuse拒绝――拒绝多余的商品包装。

Reduce减少――尽量减少垃圾。

Reuse再利用――提倡反复地再利用物品。

Recycle资源的再利用――垃圾分类回收制成再生产品。

4R运动,可以从生活中的小事情开始做起,反映人们新的生产观与消费观。在初中化学教学内容中有多处体现培养学生的循环经济观。发展循环经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要求人们从小做起,从小事做起,从不乱丢垃圾做起,将垃圾视为资源,农村生活垃圾在沼气池可以发酵产生沼气和肥料。其他固体垃圾只要分类存放都可以回收再用。好习惯自小培养,要求学生从根本上改变观念,不要鄙视垃圾,要把它视为有用资源。堆在一起是垃圾,分类存放就是资源。

(四)在社会生活中利用学到的化学知识培养学生树立循环经济观的应用策略。

学习化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应用,教师可从农村生活实际出发,给学生布置一些社会活动。要求学生回家可以尝试以下做法。

1.治理门前小水沟。农村一些地区,家庭产生的一些生活污水一般都未经处理直接排入门前的小水沟里。学生可以利用在化学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结合实际灵活处理,在水沟附近挖一个污水处理池,家中生活污水流经处理池先过滤,再在池中放入生石灰,将小水沟污泥清理,栽种芦苇等水生植物来吸附废物,可以基本上实现清水入河。

2.提倡物品循环使用。4R生活、环保低碳生活都要求人们一物多用,例如,节约纸张,双面使用;将饮料瓶做成工艺品、笔筒,等等。

3.将你家一天所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收集在垃圾袋或垃圾桶中,然后称重,以此推算一年中你家所产生的垃圾有多少。若全国按3亿户计算,又将产生多少垃圾?按每平方米地可堆放2吨垃圾计算,要占地多少平方米?

4.在你的周围能见到的固体废弃物有哪些?这些固体废弃物对人们有哪些影响?请你提出关于回收和处理这些固体废弃物的建议。

四、结语

树立循环经济观是现在和今后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而化学是研究物质的性质、变化、组成、结构、用途与制法的一门自然科学,化学原理是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化学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循环经济提供技术支持。在初中化学教育中培养学生树立循环经济观具有重要意义。初中化学教师应利用化学的学科优势,不断探讨培养学生树立循环经济观的各种策略,为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刘旭等.岩石和矿物[M].北京:学苑音像出版社,2009: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3.

[3][美]芭芭拉・沃德著只有一个地球[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54.

水循环的实质篇3

闭路循环水处理的“零排放”技术,是将电镀过程的水污染又消除在生产过程中。工件清洗水只在系统内循环复用,不向系统外排放,这是简便易行、经济实用的水处理技术。

“零排放”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应用盛行至90年代初期而衰落。衰败的原因是由于自动线投资巨大,收效甚微而导致。

如何以最少投资,获得水处理技术的最佳效果,一直是电镀工程技术人员所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当前应总结历史教训,让“零排放”闭路循环技术重新回归到经济实用的原位上来。

2.以自然闭路循环为主,强制闭路循环为辅的“零排放”技术

镀件清洗水的循环使用不排放,由不用设备处理的自然闭路循环与少用设备处理的强制闭路循环两个系统组成。前者是单项处理,后者是综合处理,二者可分步实施,也可同时进行,但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2.1以自然闭路循环为主的单项治理技术

不用设备处理、成本低廉的自然闭路循环,由各镀种工艺镀槽及其4级清洗槽和高位回收液备用槽组成各自的循环系统,采用周期性的间歇逆流漂洗法。漂洗水除作镀液的补充外,只在系统内循环复用,不向系统外排放。漂洗是顺方向,回收复用不清洗是反方向的倒槽。倒槽周期的标准是:高位槽的回收液补完镀槽为正常周期倒槽,如因末槽漂洗水残留液浓度影响工件有效漂洗时的倒槽,则为非正常周期倒槽。

倒槽步骤:1槽漂洗水倒高位槽;2槽倒1槽,直到4槽倒入3槽,车间循环水补入4槽所需体积时,新的循环周期开始。倒槽方法,因条件而异,条件好的用过滤机倒槽,稍差的可用小耐酸泵倒槽,太差的人工倒槽。

间歇逆流漂洗正常运行的关键措施:周期性间歇逆流清洗正常运行的关键是严格控制镀液的带出量,方法是:一要掌握工件出槽速度,即工件提出液面到镀槽上空的时间。这需考虑镀液浓度与气温的变化。浓度较高,黏度较大,加上气温较低(寒冬季节)吸附在工件表面脱附速度较慢,因而提出速度要慢一些,稍快黏附的镀液还未脱附完就随工件走了。以5~8S为宜,要是高温季节的夏秋,则3~5S为宜,浓度较稀溶液,粘度很小,提出速度快一些,冬春为3~5S,夏秋为2~3S.二是工件提出在镀槽上空的停留时间,只需抖动挂具,让工件上残留液滴流回镀槽。冬春抖动3~5次,夏秋2~3次,带出液基本滴流回槽;三要动态漂洗,即将挂具在漂洗槽内,来回摆动2~3次,残留液能基本漂洗干净,切忌静态浸洗,效果很差。抓好以上三点,非正常倒槽率将降至最低值。

2.2以强制闭路循环为辅的综合治理技术

强制(用设备处理)闭路循环为辅的综合水处理技术,是在自然(不用设备处理)闭路循环基础上进行第二次处理。

强制闭路循环的处理范围:以车间各镀种工艺不用设备处理的自然闭路循环间歇逆流漂洗所产生很少的多余量漂洗水为主,其次为镀前酸碱漂洗水与活化水等集中进行综合处理。方法采用化学法和物理化学法,用药剂处理后的物质生成新的物质为化学法;物质的质不变仅是量变的为物理化学法。

1.活性炭装置2.微孔过滤机3.离子交换装置4.板式压滤机

综合处理分三级,以水质定级。水质要求低为一级处理的达标排放;水质要求返回车间循环复用的为二级处理;要求高即循环复用水中不含重金属离子,同时还可作为镀液配制与添加剂配制,水质接近去离子水标准。此外还可排放,这样的“零排放”,对水体不产生任何污染。 转贴于

一级处理:将含氰含铬多余量漂洗水,经PVC管排到处理站专用池处理后,与各镀种多余量漂洗水等排经一级处理,用化学法的沉淀法,计算水中所含重金属离子生成氢氧化物的pH值所需药料,启动空气搅拌,按计量投入药料,当pH仪显示在所需数值时,停止搅拌,一级处理完成。处理水质已低于排放标准,可以排放,如需循环复用,再经2~3级处理。

二级处理:先将一级处理水通过活性炭装置,吸附去除有机物和某些重金属离子后,又经微孔过滤机去除水中固体微粒与杂物,二级处理后,水质清澈透明,但还有微量重金属离子,只可作镀前循环复用。

三级处理:将二级处理水通过离子交换装置的交换处理,水质接近去离子水,除作镀后漂洗循环复用外,还可实现“零排放”,水质最优良,还可供镀液与光亮剂等配制用水。

3.“零排放”闭路循环水处理技术的特点

以自然闭路循环为主强制闭路循环为辅的“零排放”水处理技术的主要特点是:联系实际,因地制宜,操作简便,灵活运用,这是一般电镀厂都能办到的。

从实际出发,就是因地因厂制宜,根据各自情况决定。有条件的,自然与强制循环两个系统同时实施,二者运行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影响,条件较差的,先上投资最少的自然闭路循环,将水污染控制住,90%的漂洗水能循环复用,实现有效节约水资源后,再进行自然闭路循环所产生的10%多余量漂洗水由强制闭路循环的综合治理集中处理。灵活性很大,也因条件而异。综合处理按水质分级处理,一级处理为达标排放,投资少,二级处理投资略大,需2台设备,处理水质能循环复用,三级为深度处理,投资较大,水质接近去离子标准,作为循环复用,不会带入杂质,确保电镀质量,还能作为镀液与添加剂的配制用水。

由自然与强制闭路循环两个系统组成的“零排放”系统,即主次分明,又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其投资不大,应用之灵活等特点,是其它任何单项治理与综合水处理技术所没有的。

4.结语

水循环的实质篇4

【关键词】PDCA循环;化疗护理;质量管理;护理水平;化疗性静脉炎;发生率;干预研究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242-02

在临床护理开展实施中,护理质量是进行临床护理管理的重要核心,进行临床护理质量的改进提升,对于保证患者的生命健康与安全,提升患者对于临床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有着绝对的积极作用和意义。PDCA循环作为质量管理中应用的一种科学合理的管理程序,在实际质量管理中有着广泛和普遍的应用,应用PDCA循环进行化疗护理质量管理,在提高化疗护理的质量水平,提升患者对于化疗护理的满意程度,促进医院的提升发展等方面,都有积极作用和意义。

一、资料与方法

1、PDCA循环在化疗护理质量管理应用分析资料与方法

以某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化疗科室的化疗护理质量管理作为研究对象,该医院化疗科室共有不同职称护理工作人员38名,平均年龄约为32岁,将PDCA循环应用于该医院化疗科室的化疗护理质量管理中,分别从基础护理、专科护理以及技术操作三个方面,通过考核评价,对于PDCA循环应用前后的化疗护理质量进行评价分析,同时选取该医院肿瘤化疗科室收治205例住院化疗患者,通过问卷调查方式进行患者对于化疗护理的满意情况的统计分析,以进行PDCA循环在化疗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2、PDCA循环对化疗性静脉炎干预研究资料与方法

此外,选取该医院肿瘤化疗科室收治的80例上肢浅静脉化疗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PDCA组与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患者在化疗护理过程中,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进行静脉化疗;PDCA组患者进行化疗护理中,运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对于化疗护理质量进行管理控制。同时,在实施PDCA循环管理的化疗护理一组,患者化疗前,分别使用喜辽妥乳膏以及山莨菪碱注射液对于患者化疗实施药物干预,根据对于患者化疗干预使用药物不同,将患者分为喜辽妥组和山莨菪碱组两个组别,对于各组患者化疗性静脉炎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

首先,PDCA循环在化疗护理质量管理应用中,基础护理部分,PDCA循环应用实施前,对于基础护理的质量管理评分约为94分,PDCA循环实施后,对于基础化疗护理质量评分约为98分;专科化疗护理部分,PDCA循环实施前,对于专科化疗护理质量评分约为92分,PDCA实施后对于专科化疗护理质量评分约为96分;在化疗技术操作部分,PDCA循环实施前对于化疗技术操作质量评分约为93分,PDCA实施后对于化疗技术操作质量评分约为98分,PDCA循环在化疗护理质量管理中实施前后,化疗护理的质量评分变化具有明显的差异性。此外,在对于PDCA循环实施前后,患者对于化疗护理满意情况调查统计中,PDCA循环实施前,患者对于化疗护理的满意率约为84%,实施后患者对于化疗护理的满意率约为100%。

其次,在PDCA循环对化疗性静脉炎的干预分析中,其中,PDCA组患者化疗性静脉炎的发生率约为35%,对照组患者化疗性静脉炎的发生率约为70%;在实施PDCA循环基础上,喜辽妥组患者的静脉炎发生率约为20%,山莨菪碱组患者的化疗性静脉炎发生率约为25%。

三、讨论

在临床护理中,基础护理是对于护理人员专业理论以及专科知识、专业技能等的具体体现,随着临床护理中应用技术的不断发展提升,临床护理对于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满足患者对于临床护理的更高需求,进行临床护理质量以及服务水平的提升具有十分突出的必要性。在上文中,应用PDCA循环进行化疗护理质量管理应用后,对于护理人员基础护理的质量评分出现明显增高。此外,在临床护理的专业护理以及技术操作部分,由于PDCA循环的应用,使得专业护理以及技术操作质量评分出现明显增高变化。因此,PDCA循环进行化疗护理质量管理应用,对于提升化疗护理质量水平以及化疗护理管理水平等,都有积极作用和意义。此外,在对于患者的化疗护理满意度调查中,应用PDCA循环后患者对于化疗护理的满意度出现明显提升,满意率约为100%。

此外,在PDCA循环对于化疗性静脉炎干预影响中,实施PDCA循环后,患者化疗性静脉炎的发生率出现明显降低,并且在PDCA循环模式下,药物干预也能够进一步的降低化疗性静脉炎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水循环的实质篇5

一、水产资源正式制度的基本理论 (一)水产资源正式制度的概念 水产资源正式制度概念属于制度范畴。所谓制度,是指为执行特定的社会任务而做的结构化安排,是为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通俗的说,制度就是制定出来供人们共同遵守的规则。制度由正式成文的规则与作为正式规则的基础与补充的典型非成文行为规则组成。制度是人类正常社会生活所需要的,是人们共同生活质量的保障。理念是行为规则制度化的前提。理念被认为是一种理想、永恒、精神性的普遍范型。制度的确立及对行为维系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指导它本身的理念范型。所谓正式制度,是指那些能够体现国家意志,具有明显约束性、指向性和保证性的规则。一般将正式制度分为两类,由立法机关或授权机关制定的法律规则制度和由政府部门制定的政策规章规则制度。水产资源正式制度是指在水产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及管理等方面应遵循的权威性具有约束力的各类规则,具体包括调整有关水产活动的法律法规及政府规章政策等。 (二)当前水产资源正式制度的理念取向 水产资源正式制度是调整水产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及管理等方面的规则体系,实质上决定了水产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行为之间的关系。在不同的理念指导下,所确定的资源开发与保护制度的偏重有所不同。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合理利用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而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重视对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建立循环经济则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有限资源,促进经济良性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建设循环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资源开发保护制度建设的基本指导原则,也是水产资源正式制度构建完善的首要理念取向。 (三)水产资源正式制度的目标特征 以协调资源开发与保护关系,建设循环经济为理念取向的水产资源正式制度应具备以下特征: 1、以可持续发展作为指导原则 可持续发展观明确了资源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统一关系。将建设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指导原则对水产资源正式制度进行改革、创新和完善,重视对水产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同时,水产资源正式制度也不应被简单的看作是环境保护的措施或手段,而是在重视发展的前提下充分保护利用资源,建立生态经济,体现生态科学理性、道德理性、经济理性和政治理性。 2、系统共生性 系统共生是维持生态经济系统稳定的一种反馈机制。开发利用水产资源应强调平稳性与和谐性,注意协调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水产行业利益与其他行业利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相互关系。为了实现整个社会的良性循环发展,水产资源正式制度与其他各行业领域中相关制度之间必须是互相衔接、共生互动的,不能割裂开来。 3、政府主导、社会推动 以建设循环经济为理念的水产资源正式制度应当以社会的自我推动为基础,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要求,但建立这一制度涉及的问题多而复杂,需要高度协同,必须由政府发挥主导作用,政府必须将这种新的理念通过各种制度的方式确立下来,主动建立完善水产资源正式制度体系。 4、义务主体多元化 为实现循环型水产经济发展所设计的正式制度规范应当多方承担义务,即由政府、团体、生产者、公民个人合理分担义务。在水产资源利用问题上,立法机构及政府负有制定和实施法律、制定政策,进行调控和协调管理的义务,社会有关团体负有协助政府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的义务,生产者要承担废弃物排放者责任和扩大的生产者责任,公民个人作为最终消费者有义务积极配合政府和社会团体的合理处理措施,支持环保产品消费使用,促进循环资源的合理循环使用。 二、上海水产资源正式制度构建现状 (一)上海水产资源正式制度界定 上海水产资源正式制度是指适用于上海的、涉及水产养殖、捕捞、管理等方面的各类具有约束力的规则制度。从规则产生性质上看,既包括由各级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法规,也包括政府相关部门制定出台的相关政策、规章。从制度规则适用层次看,既包括适用于全国范围的由国家立法机关及中央政府相关部门制定的各类水产法律法规及政策规章,也包括仅适用于上海地区的由上海地方立法机构及政府所制定实施的法规及制度政策。由于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为上海水产资源,因此,本文的内容重点为上海地方立法机构及政府针对上海本地水产实际情况实施的各类法规政策,主要包括上海市地方人大及政府机构依据全国人大及常委会、国务院及各部委所制定的各类法律法规及政策所制定适用于上海地区的具体实施规则,以及上海市地方人大、上海市政府及有关政府部门所制定的仅适用于上海地区的涉及水产行业的各类规章政策。 (二)上海水产资源正式制度基本构架 1、水产资源保护制度 (1)水产种苗繁殖保护制度。该制度主要为了保护水产种苗资源,禁止捕杀鱼类、虾蟹类、贝类等的苗种、幼体和繁殖期的亲体。对蟹苗、鳗苗资源还予以特别保护,捕捞蟹苗、鳗苗等资源的,须经上海市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收购和运输蟹苗、鳗苗的,实行许可证制度。(2)水产养殖捕捞从业限制制度。为防止水产资源因无序及过度开发使用而遭到破坏,对水产养殖及捕捞设定了准入资格。从事水产养殖或捕捞的人员需申请取得养殖使用证或捕捞许可证。此外,上海市根据农业部降低海洋捕捞能力政策的要求,对上海市的捕捞船只数量及马力进行控制,以减少捕捞从业人员的数量。(3)资源保护费征收制度。为降低水产资源开发强度,加大资源保护力度,上海市征收了水产资源保护费。(4)精养鱼塘保护制度。随着上海的快速发展,用地需求增加了,为保护水产精养鱼塘不被随意占用,上海市制定了精养鱼塘保护制度,填没征用精养鱼塘必须经过审批,并给予补偿。(5)休渔制度。上海市根据国家统一安排部署,每年实施休渔制度,以促进海洋渔业资源的恢复。(6)增殖放流制度。上海市组织在黄浦江、长江口等地实施增殖放流等制度,以补充恢复水产资源。(7)渔业水域水质保护制度。为保护水产养殖捕捞水体环境,上海市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污染渔业水域,破坏水产资源,并由渔业环境监测站对渔业水域的水质进行监测。#p#分页标题#e# 2、水产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制度 (1)禁止闲置养殖水产资源。为确保水产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上海市禁止养殖资源闲置,凡领取养殖使用证的,应适时放养水产苗种,不得闲置。(2)控制特种水产良种生产水平并合理布局。对上海市主要特种水产品种如罗氏沼虾、中华绒螯蟹、加州鲈鱼、市级特种水产良种场的建设作相应的要求。要求具备相应的技术条件和生产环境条件。(3)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制度。为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上海出台政策,大力发展生态示范园区建设与无公害认证制度。 3、水产资源开发与经济协调发展制度 限制水产用水制度。上海市规定渔业水域内设置渔箔、渔簖等生产设施不得影响引水、排水和航道畅通。三、对上海水产资源正式制度的基本评价 (一)上海市水产资源正式制度构建成就突出 上海市在构建完善水产正式制度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上海市地方人大、政府及水产行业管理部门重视上海水产的发展,通过多年努力工作,已经制定并实施了大量的法规与政策措施,构建起了上海水产行业的正式制度。这些规则制度涵盖范围较为广泛,内容较丰富,涉及问题较突出。这些规则制度构建完善,能够引导上海水产朝着规模化、优质化、规范化发展,并具有较强的法制化、规范化等特色,并有利于上海水产行业实现持续发展,发挥对上海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二)上海市水产资源正式制度构建中尚存问题 针对建设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制度构建理念,上海市当前水产资源正式制度尚存一些问题: 1、对建设循环经济的制度理念缺乏深刻全面把握 建设循环经济,目的是通过协调统一水产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关系,重视资源环境的保护与合理有效的充分利用,从而实现发展的连续性、平稳性。从本质上看,水产资源保护的最终目的应当是实现水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不是单单实现当前发展或环境资源保护。当前上海市在水产资源正式制度构建中并没有深入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没有将发展与保护有效协调统一起来。水产资源正式制度内容主要偏重水产资源环境保护,表明了对资源环境保护的重视,却忽视了上海水产的发展问题,缺乏水产资源实现充分有效合理开发利用的具体制度内容。结果导致上海水产行业发展缺少制度动力支持,这对建设上海循环经济及促进社会发展将产生负面影响。 2、促进循环经济的制度支撑体系尚不够完备统一 循环经济遵循“3R”原则,实现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等目标,要求在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建立相应的支持制度。就目前上海水产资源正式制度体系内容而言,尚没有建立能够全面涵盖循环的各个环节的支持制度体系,各类规则制度之间也缺乏内在关联统一性。一些环节上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政策往往是针对实践中的某一问题进行规范调整,而某些环节还存在调整缺位的情况。如当前制度中对于水产污染没有严格的责任承担制度,导致目前难以有效制止水产环境污染防治等行为,此外,在水产资源的充分利用及回收再利用等环节也几乎没有相应的引导支持制度,也没有把重要的水产消费过程以及流通过程中的其他环节纳入水产循环经济的视野。制度资源中相关环节法规政策规范调整缺位,将导致经济循环环节阻塞不畅,影响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3、将水产资源开发利用融入大经济循环制度的机制尚未建立 循环经济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循环经济仅仅是生产组织内部的物质闭路循环,而真正实现充分有效利用资源,实现循环经济的社会目标,则应当将循环通路扩展,实现与其他行业及区域的经济循环。而就上海水产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应当以大循环系统为观点,在建立完善水产循环系的同时,应当积极融入上海以及长三角大循环经济发展圈,为此需要构建一系列制度规则,为疏通水产行业与其他行业循环关联节点、加强与长三角其他地区协作配合提供有力的政策、法律支持,但上海水产资源正式制度在此方面还基本处于制度空白。 4、不够重视市场机制对水产资源正式制度的推动支撑作用 良性合理的水产资源利用制度应当是适应社会市场发展需求,由立法机构、政府通过一定程序确立的一系列规则体系。上海市水产资源正式制度目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一些规则实施效果并不理想,其原因在于这些制度规则大多只体现了政府对水产经济发展的规划意志,试图仅依靠政策、法规等强制性手段保障规划的实施,而忽视了社会、市场等因素对水产循环经济发展的影响,不重视经济手段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激励和约束作用,从而导致某些规则制度与现实市场经济环境存在背离,难以得到贯彻实施,难以实现对循环经济制度的支撑作用。 四、完善上海水产资源正式制度建设的对策 (一)加强水产资源循环经济制度理论研究 循环经济理论是构建完善水产资源正式制度的基本指导理论,要加强对水产循环经济的深入全面研究,领会可持续发展原则及循环经济的本质内涵与要求。既要重视资源保护,又要重视资源合理利用,实现不断发展,由传统的单向思维向新型的多向循环思维转变,以循环经济的理念为指导,为实现减量、再用、循环的最大效益目的完善循环的各个环节的支持制度建设。 (二)加强水产资源循环经济的立法规划 在全面贯彻国家有关水产资源保护开发法律法规的同时,要加强调查研究,结合上海城市发展规划及水产行业现实情况,推进上海地方人大及政府的水产循环经济立法及政策制定工作。今后上海水产循环经济的地方性法规及政策中应完善构建的内容主要有:精鱼塘规划,水产生态资源的保护利用,水产环境资源费的征收,水产废弃污染物的综合利用,水产循环经济的管理体制和运行体制。通过地方立法与制定政策,将水产循环经济纳入上海农村及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建设之中。#p#分页标题#e# (三)加强对水产循环经济的政策扶持 要制定相关政策,建立公共财政对水产循环经济的扶持制度,重点支持优质鱼塘规划、水体减污、水产生态示范园、渔业废弃物利用等项目建设。要创新水产发展机制,促进形成水产循环经济的市场运行机制。要重点深化优质鱼塘规划、水产从业人员退出补偿的新机制。要建立社会资本参与水产资源开发、水产生态环境改造的市场运行机制,鼓励国内外企业投资水产循环经济激励机制。要建立农业生态效益、循环经济的综合评价机制等。 (四)加快三水产循环经济法律政策的实施 要面向水产生产者、管理者及全社会加强宣传促进水产循环经济法律法规及政策的基本精神,重视法律政策贯彻落实的完整性、有效性和操作性,特别要结合上海实际情况,加以深化细化,提出具体的政策措施,充分发挥法律法规对上海农业循环经济的推动作用。 (五)着眼全局构建循环经济制度 为实现上海及长三角地区大循环经济建设的目标,上海水产资源正式制度构建完善应具有大局观,通过补充完善正式制度内容,促进上海水产与上海经济及长三角经济一体循环。上海水产经济正式制度应涵盖以下四个层面:一是水产生产企业(个人)内部的小循环;二是水产生产者间或水产产业与其他产业间的中循环,如水产生态园区,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三是水产生产和消费领域的大循环;四是长三角区域性循环。 (六)建立政府市场共同推动的水产循环经济机制 循环型经济不是完全由市场自发推动的,而是在技术、经济可能的条件下由政府通过法律的手段推动实施的。政府在建设水产循环经济时不仅重视采取法律政策等强制性引导手段,还应根据社会发展及市场规律,采取灵活可行的市场手段和保障制度。如目前上海水产生产者在建立环保型无公害示范园区制度时,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市场成本较大,收益较小,政府必须以制度创新构建资源再利用和再生资源生产环节的盈利模式,使市场条件下循环型生产环节有利可图,促使企业形成实施循环经济的自发机制。

水循环的实质篇6

关键词:水循环经济;开发利用;可持续发展;发展模式

水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必要资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危机”日益显现,人们对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也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起初人们对水资源的研究仅仅局限于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水资源的时空分布规律和运动规律,即着重于水资源自然属性的研究。随着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现代科技革命,使人们对水资源的研究产生了一个质的飞跃,逐步从水资源自然属性的研究过渡到水资源的社会经济属性研究,从社会经济系统的角度广泛开展对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研究,这些研究领域包括水资源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水环境安全的研究、水权水价的研究、水资源管理体制的研究等。随着水资源的日益短缺,以水资源的节约使用、清洁生产、水循环利用、污水资源化为核心的水循环经济理论与发展模式的研究逐渐成为当今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研究的最新方向。

1水循环经济的概念与特征

1.1水循环经济的概念

关于水循环经济的概念,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并未明确提出,大多数是在循环经济的概念基础上,从城市或产业的角度提出了一些近似的概念。

陈琨[1]从实施水循环经济的模式方面,提出水资源循环经济应该至少包括两层内涵:一是在用水环节,对于跑、冒、滴、漏、污实现最小量化,最大限度地实现水的净化、回收、循环利用,达到或接近水的零排放;二是尊重自然界水的循环规律,在区域范围内,通过经济、工程技术、立法等手段调整水的时空合理分布和利用,维护水的自然循环系统,使水资源得以永续利用。张钡[2]从社会水循环的角度,提出了水产业循环经济的概念,他认为,水产业的循环经济应是一种在对水资源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其中污水处理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是水产业循环经济的一条重要原则和标志。

正确而又合理的水循环经济定义是水循环经济系统分析、核算与制定水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基础。综上所述,在对水循环经济及其应用这一研究过程中,虽然各位学者给水循环经济所下的定义,规定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等都有所不同,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研究成果的大量问世,彼此间的差异将逐步缩小。本文认为,水循环经济首先是一种先进的水资源经济发展模式,它是建立在社会水循环系统分析的基础上,遵循循环经济的思想,按照水资源节约、水环境友好的原则,在人们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在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各个环节,始终贯穿“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重视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并以完善的制度建设、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法律体系为保障,提高水的利用效益和效率,最大限度地减轻和降低污染,来实现社会发展的最终可持续性。

1.2水循环经济的特征

根据水循环经济的定义,通过传统水资源利用模式和水循环经济模式的对比分析可以得出,水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先进的经济发展模式具有如下特征。

1.2.1发展目标上追求效率、效益和可持续的统一性

水循环经济模式在发展目标追求水资源利用的效率、效益和可持续性三者的统一,要求水资源利用模式必须按这三大目标进行重新构建。

(1)效率特征要求水资源利用注重节水,节水应在不降低人民生活质量和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前提下,在先进科学技术的支撑下,采取综合措施减少用水过程中的损失、消耗和污染,提高水的利用效率,高效利用水资源。

(2)效益特征表现在中观上水资源配置的高效益,要构建节水型经济系统和节水型社会系统。例如,非农产业的用水效益大大高于农业,低耗水产业的用水效益高于高耗水产业,经济作物的用水效益高于种植业,这要求通过结构调整优化配置水资源,将水从低效益用途配置到高效益领域,提高单位水资源消耗的经济产出。

(3)可持续性是指水资源利用充分考虑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这是水循环经济模式追求的最高目标。可持续性主要体现在宏观层面,要求区域发展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塑造持续发展型社会;要求一个流域或地区量水而行,以水定发展,打造与当地资源禀赋相适应的产业结构;要求通过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和精心管理,协调好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的关系,将农业、工业的结构布局和城市人口的发展规模控制在水资源承载能力范围之内。

1.2.2管理环节上追求供水、用水和排水等环节的健康循环

发展水循环经济的最终目的是为人类提供健康的水资源生存环境,水循环经济要求水资源利用的各个环节和途径都应追求健康循环,且贯穿于整个水的社会循环过程中。水循环经济的健康、良性循环特征体现在水资源利用的各个环节中,需要贯彻以下三个基本原则。

(1)输入端的减量化原则(Reduce)。要求在供水环节,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水资源量,即用较少的水资源投入满足既定的生产或消费需求,在经济活动的源头就做到节约水资源和减少污染。在生产中,要求采用清洁生产技术、节水技术和节水实践,从而减少生产过程中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在生活中,要求人们使用节水器具和采用节水实践来减少对水资源的过度需求,从而达到减少废水排放的目的。

(2)过程控制的再利用原则(Reuse)。为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要求从上一工序或过程排出的水资源能够直接为下一工序或过程所用,水资源在生产过程中尽量多次重复利用。在生产中,要求企业采用清洁生产和先进技术,以便于排出的水能够不经任何处理就能为另一用途所用;在生活中,鼓励人们采取措施将生活水重复使用后用于冲厕、灌溉等用途。

(3)输出端的再循环原则(Recycle)。要求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污水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而不是无用的废水。废水资源化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水资源循环利用后形成与原来相同的产品,二是水资源循环利用后形成不同的新产品,废水资源化后形成不同的产品可用于不同的用途。再循环原则要求水资源相关者将失去功能的废水恢复功能,从而可以再利用,以使水资源整个流程实现闭合。

1.2.3利用手段上追求科学技术、经济与行政手段的一体化

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循环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如果没有先进技术的输入,水循环经济所追求的经济和环境多目标将难以从根本上实现。水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持体系由五类构成,包括替代技术、减量化技术、再利用技术、污水资源化技术、系统化技术等。

有效的经济政策是水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和必要保障。水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要求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水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充分利用价格、税收和财政等各种经济手段,包括建立征收水资源税制度、上下游生态补偿制度、污水资源化税收优惠制度等,从而实现符合水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3R原则。

法律和法规作为一种强制手段可以有效地推动水循环经济的发展,也是所有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重要手段。从目前法制建设的需要来看,我国在水循环经济立法中存在着很多立法空白,极大地影响了水资源循环利用的顺利进行,迫切需要制定新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各种水资源利用的行为,例如:建立《节水型社会基本法》、《污水资源化利用管理条例》等法律和制度,是水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管理手段上的重要特点。2水循环经济国内外研究进展

在水循环的研究与实践应用方面,近年来许多国家和地区结合自己的实际做了大量的工作。这些国家和地区包括: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纳米比亚、日本、欧盟成员国以及西亚、非洲、拉丁美洲等国家。Asano等[3]认为水资源需求的数量和调配的范围随着人类生活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扩大,一方面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需要扩展水资源的调配范围;另一方面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提高了调水的经济和技术实力。Metcalf[4]从污水再生的角度系统论述了污水处理、处置和回用的基本原理。Beekman[5]从节水减污的角度系统论述了水体保护、循环利用的基本原理。Lund[6]对调水的成本与风险交易以及对自然、经济的影响进行了分析。Glenn-Marie[7]建立了国家层面水资源循环体系和水实物量核算投入产出表,并用于南部非洲国家(如纳米比亚)的水资源核算,进而分析水资源对各部门经济的影响,提出产业发展政策。

其中,澳大利亚无论在水循环研究方面,还是实践方面,都颇为成功。从1977年开始,澳大利亚有关部门便开始着手再生水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为了成功举办2000年悉尼奥运会,澳大利亚政府相继出台了《国家水资源管理战略框架》和《NSW城市和社区循环水利用导则》,并建立了相应的循环水管理机构、管理制度和标准;目前,在澳大利亚大约有500个污水处理厂,其中有一半从事循环水的开发,每年大约有150GL到200GL的废水被循环利用。2004年,在澳大利亚国会资助下,澳大利亚技术科学与工程学院出版了《澳大利亚的水循环研究》报告。这份研究报告介绍了澳大利亚当前水循环利用情况,主要强调生活和工业废水的处理程度和循环利用问题。报告讨论了一系列问题,既有国际的,又有国内的经验,并提出了未来水循环利用和管理的24条建议:水循环的定义、水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循环水的水权问题、相关制度和标准的修订和建立、循环水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循环水成本与价格方案与操作办法、对污水处理过程的技术创新、循环水项目的投融资方式、国家水资源管理机构改革、公众参与循环水项目的必要性等[8]。

随着水资源的日益紧缺,在中国,许多城市将废水循环利用作为满足日益增长水资源需求的一项重要的战略措施,对于水资源节约利用、社会经济系统水循环利用的研究也逐渐开展起来,但仍处于起步阶段,研究深度不够,成果较少。代表成果主要有:陈志恺[9]的“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研究”,贾绍凤[10]的“社会经济系统水循环研究进展”和陈琨[1]的“我国实施水循环经济模式的途径”等,这些成果对节水型社会的建立、社会经济系统水循环的研究方向、社会经济系统水循环的评价、水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了研究。在实践方面,废水循环利用主要在以下几方面:农业灌溉,同时改善河流质量;作为工业冷却水;市政用水,如草地和树林;酒店和居民区冲洗厕所;经过处理的废水再利用于城市景观绿化;为了更加明确再生水项目执行的可行性,许多水资源短缺和污染严重的城市,如北京、天津、太原、大连和青岛,已选择部分地方和工业园区作为试点。

综上所述,随着水资源危机逐渐加剧以及人类对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追求,传统的以“扩大水资源供给”为目的的工程水利管理方式以及对水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可持续发展战略对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要求。传统的单一管理方式逐步向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协调利用的循环经济方式转变,水资源与社会经济之间关系的研究也逐步由过去的单一水文学向多学科交叉延伸。

3水循环经济研究的新理论支柱

关于水循环经济研究的理论基础呈现出多学科交叉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物质代谢理论以及产业生态学理论逐步成为该领域研究的主要理论支柱。

3.1可持续发展理论

产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对自然的两重性愈加明显,随着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即全球问题的提出,可持续发展成为我国,也成为全世界二十一世纪发展经济的主题。这就要求要将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高到人口、经济、资源和环境共同协调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可见,“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将推进水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并由此构成未来水资源管理的新理论。

首先,可持续发展理论要求水资源利用要关注流域尺度或区域惊尺度的可持续发展。由于水资源与水环境系统以流域尺度为基本单元,可持续发展在协调水环境系统与经济系统的关系时,必须以流域整体思想为指导。恢复和逐步改善流域水资源环境系统的功能,是谋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其次,可持续发展理论要求定量描述并分析水环境系统与经济系统的关系,使得水环境核算研究成为当前水环境经济领域的最前沿课题。水环境核算包括实物量核算与价值量核算,实物核算是建立在水循环定量分析的基础上,用实物单位描述经济系统与水资源的输入输出关系;价值核算集中在水环境价值的内涵、类型及量化方法上,水资源价值核算将为水权、水价、排污权等水环境保护市场机制的形成奠定理论基础。

最后,可持续发展理论要求水资源利用从循环经济的角度考虑。循环经济作为生态效率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经济生产模式,在全球范围受到广泛的重视,是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贡献。

3.2物质代谢理论

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质是物质生产和消费方式在不同时期的动态演进,也是人类对自然世界不断进行改造的历史。早在19世纪中叶,马克思就曾注意到城市迅速发展导致养分循环代谢断裂的问题(MetabolicRift),并且指出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重要生态关联[11]。但这以后,很少有学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物质代谢研究的重要思想或分析方法。

直到20世纪60年代,Kneese与Ayres以及Leontief等经济学家重新意识到现代经济社会中物质代谢过程的重要性,明确指出应当尽早开展关于物质流系统的研究,并且基于经济学理论和投入产出方法分别提出了物料平衡分析的初步方法,用以解释经济系统的生产与消费以及外部性问题,从而推动了物质代谢研究开始逐渐应用于识别产业经济结构及其导致的环境影响。1988年Ayres首次提出物质代谢(IndustrialMetabolism,也叫产业代谢)的概念,并且指出所谓物质代谢就是现代经济体系运用劳动力要素将原材料转化为产品与废物的一系列物质过程的集合,这标志着物质代谢研究范畴正式确立并得到广泛认可[12]。

进入20世纪90年代,产业生态学的建立和进一步发展为物质代谢理论和成果应用提供了切实的理论依据,促进了现代物质代谢分析技术的发展与繁荣,使得人们逐渐认识到现有的物质生产和消费模式,即物质社会代谢的结构与组织形式,是导致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尖锐冲突的本质根源。由此,以优化或重组物质代谢过程为目标,从根本上转变现行经济结构使之更加符合自然生态规律,已成为实践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主流方向之一。同样,水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也需要分析生产、消费等环节的水资源物质流代谢过程,从根本上提出符合水资源节约、高效的经济发展模式,因此,物质代谢理论成为了水循环经济研究的基础理论之一。

3.3产业生态学理论

产业生态学主要以物质和能量代谢为主要研究内容。其主要采用物质利用强度、物质生产力、循环利用率三种指标分析社会经济的物质代谢效率[13]。以生产部门的水资源为例,物质利用强度通过分析部门水资源消耗强度与其相应的经济产出在整个经济系统中所占比例,识别水资源利用效率;物质生产力则将水资源投入作为生产力要素之一,采用单位水资源的产品或产值指标来衡量水资源生产力水平。水资源利用强度越低、水资源生产力水平越高,说明经济体系对于水资源投入的依赖性越小,系统的封闭性越好;水资源循环利用率则用于表征经济系统内部产生的“废水”或“水污染物”的再循环、再利用程度,循环利用率越高,说明耗散损失进入环境的水污染物越小,经济活动对水资源、水环境的压力就越小,而系统的稳定性也越高。

应当指出,虽然自然生态系统的构成与运行模式为重新组织现代经济生产方式与消费提供了一个参照系,但是到目前为止产业生态学并未提出标准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来保证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目前关注的焦点问题主要包括:(1)自然生态系统的资源代谢过程的组织和协调机理如何?对于现代社会的生产和消费以及污染物的循环利用有哪些现实意义?例如,水资源在社会经济系统中的代谢规律如何进行定量描述?如何提高废水循环利用率?(2)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分解和再利用的方式有哪些?它们对发现水循环利用的新途径有哪些启示?例如,如何避免经济系统中污水回收和再利用过程本身也可能导致的环境污染?尽管产业生态学理论尚未发展完善,但是其提出的一系列理论方法为水资源的社会经济系统分析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制定提供了重要参考价值,使水资源循环经济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运行规则重构社会经济系统成为可能和可行。4水循环经济研究新方法与手段

在对水循环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的方法上,由于水的流动与循环,水环境系统与水社会经济系统在不同时空尺度下进行能量、物质的交换并交互影响,现代水资源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必须从系统的角度出发,研究水环境系统与水社会经济系统的整体行为、演化规律及其相互作用,从区域、流域方面加强水资源循环、定量分析。为此,物质流分析技术(MaterialFlowAnalysis,MFA)与投入产出分析技术(Inputandoutput,I/O)成为了水循环经济研究的主流方法。

4.1物质流分析技术(MFA)

物质流分析是根据工业代谢和社会代谢的概念,依自然环境为经济社会系统提供的物质输入,通过加工、贸易、使用、回收、废弃等过程形成的系统内存储,以及返回到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输出等环节过程进行各类物质统计。根据物质守恒定律,整个系统中的输入量应等于输出量与存储量之和。物质流分析中,主要衡量的是社会经济系统中的物质投入、产出和物质利用效率,只考虑通过研究系统边界的物质输入/输出流,而对系统内部的物质流动结构不再细化反映。物质流分析提供了关于环境与经济体系运行机制的整体理解,使得决策者能够确定关键问题所在、选择优先控制目标和相应政策方案,从而通过改善整个经济体系的物质代谢效率来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因此,物质流分析已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环境管理和政策制订的重要技术方法,广泛为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所采用[14]。

从物质流分析和水循环经济的相互关系来看,物质流分析的调控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减少水资源供应总量。在社会经济活动中,需水的多少直接决定水资源的供应量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水资源消耗的减少意味着水资源供应的减少,其对整个社会经济和环境的意义是极为重要的。通过物质流分析,可以发现各部门、各环节水资源输入量的多少,进而通过技术和管理手段,不断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增加水资源循环利用量。

(2)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水资源利用效率反映了水资源消耗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其中生产技术和工艺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核心。通过物质流分析,我们可以分析和掌握水资源消耗和产值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技术、工艺改造和更新,减少水资源的消耗定额,达到尽可能少的水资源消耗获得预期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3)增加水资源重复利用量。通过对生产过程的水资源利用的物质流分析,寻求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的途径,可以增加水资源的循环使用量,延长水资源的使用寿命,减少水资源的初始投入,从而最终减少水资源的投入量。企业内部、产业间的水资源重复利用,中水回用,雨水和污水资源化利用等都是提高水资源重复利用的重要内容和形式。

(4)减少最终水污染排放量。实际上,在社会经济活动中,通过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增加水资源循环利用量,不但可能减少水资源投入总量(新鲜水量),同时也可以实现减少污水排放的目的。因此,在发展水循环经济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循环利用率,实行节约用水,达到减少水污染物排放的目的。

4.2投入产出分析技术(I/O)

投入产出分析起源于美国经济学家瓦西里•列昂惕夫的“投入产出分析”。列昂惕夫1931年开始研究“投入产出分析”,主要用于研究美国的经济结构,1968年联合国把它推荐为国民经济核算方法,现已在许多国家得到推广和应用。我国于1974年开始编制了部分产品的1973年投入产出表。一些省市和一些大中城市也编制了投入产出表。1988年底完成了国家1987年的投入产出表的编制工作。同时,各省、市、自治区(除、台湾外)也都编制了本地区的1987年投入产出表。这些投入产出表不同程度地为中央和地方各有关部门应用于管理、决策,并取得了显著成效[15]。

投入产出模型应用于资源环境问题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Leontief和Ford[16]用投入产出模型研究空气污染问题,Carter和Ireri[17]用地区间投入产出模型研究加利福利亚和亚利桑那州的水资源调配问题,Thoss和Wiik[18]用投入产出模型研究水资源管理问题,Hendricks[19]用投入产出模型研究水资源的供需平衡问题,谢梅等人[20]用投入产出模型研究北京的城市水资源系统,陈锡康[21]建立了山西省水资源经济投入产出模型并研究水资源价值问题。

将水资源和环境问题纳入投入产出模型中进行研究,为观察经济活动的水资源消耗强度和水污染物排放强度(即计算水资源消耗系数和水污染物排放系数)提供了前提,同时也为进一步利用投入产出表的消耗系数,将水资源消耗和水污染物排放置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普遍联系之中,为水循环经济的物质流分析和价值流核算、循环水价格的制定等提供了良好的分析工具;此外,可以将投入产出模型与计量经济模型相结合,预测社会经济各部门未来水资源消耗量和水污染物产生量、排放量,根据水循环经济发展目标,提出产业结构调整的合理化建议,为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经济模式的探索奠定了基础。

5水循环经济研究的重点问题

水循环经济研究的目标首先是建立科学的水循环经济理论体系;其次是技术体系适宜,经济保持适度发展;第三是选择合适的水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第四是要建立良好的水循环经济管理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这也是今后一个时期水循环经济需研究的重点问题。

5.1水循环经济理论体系构建的研究

水循环经济理论体系的构建是水循环经济走向实践的重要基础,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不断地寻求理论创新,建立起符合社会经济规律的水循环经济理论与方法体系,从而更好地指导水循环经济发展的实践;(2)加强对水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和经济学分析,从而不断提高水循环经济模式的运行效率,促进水循环经济模式的推广;(3)加强对于流域、区域、城市和工业园区等水循环经济发展的长期分析,探索水循环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并逐步试点示范,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水循环经济发展战略与政策的制订;(4)加强对于水循环经济运行的多角度分析,如市场、价格、技术、规划、法律等,从而不断充实和完善水循环经济的内容体系;(5)加强水循环经济与相关学科的对比与借鉴研究,从而不断推进水循环经济理论的完善与发展。5.2水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选择问题的研究

水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体现在水循环体系的各个环节之中,包括供水、生产和生活用水、污水资源化、雨水利用等。其目的很清楚,一是节水,减少对自然水资源的索取,二是减少排放,减少对自然水生态的扰动。水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人类实践中早有应用,如节水器具,节水的绿色建筑,还有各种中水的回用等。总体来看,对这些模式的研究和分析还不够深入,没有更好地提炼总结,尤其是从经济学角度的分析还有待加强。由于水循环经济概念出现的时间较短,还难以评价各种模式实施的效果,这也都需要加以系统分析[1]。

(1)节约用水模式研究。长期以来我国农业采用大漫灌的灌溉方式,用水量大,利用率低,浪费严重。可见,我国农业节水潜力相当可观,应大力研究和分析农业节水模式,通过节水灌溉和节水农业相结合的办法实现农业节水。要加强对工业行业节水的经济学研究,通过产业布局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达到水资源节约利用和水环境污染控制的目的。在城镇,要加强水的循环利用研究,控城镇生活的用水浪费,减少城市给水管网和用水器具漏水损失,充分发挥节水的潜力。要研究和分析各种节水模式的成本和效益,通过成本和效益的比较,选择最优的节约用水模式。

(2)清洁生产模式研究。近年来,世界上大力推广清洁生产,广泛采用循环利用经过处理的工业废水。由于采取这一措施,20年来,日本和德国的工业用水的数量没有增加。美国钢铁业在每吨钢需要的280t水中,只有14t是注入的新水,其余用的都是循环水。至2000年,我国工业废水的重复利用率已经达到70%以上,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90%~95%相比,还有不少的差距。根据我国目前的工业用水效率预计,2020年我国工业的年用水量将由现在的1100亿m3增加到2000亿m3,增加用水量约1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工业用水过程的研究,多角度地选择清洁生产模式,改进工艺和流程,进一步提高多次重复循环用水,提高用水的效率。

(3)污水资源化模式研究。工业废水资源化的观念是对传统工业废水末端治理的革命,是工业废水治理的努力方向;城市生活污水的处理可以考虑变集中处理为分散处理,分散处理的主要场所是居民住宅的屋顶。通过在城市建立中水系统,将生活、生产污水处理之后再次使用,从而节约大量的日常用水。经处理过的回用中水,主要可用于冲厕、体育场馆、高尔夫球场、浇灌花草树木、清洁道路、清洗车辆或基建施工、设备冷却、工业用水及其他可接受其水质标准的用水。我国90%以上的城市水域遭到污染,城市污水(包括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以每年6.5%的速度增加,预计到2020年城市污水产生量将达到600亿t以上。因此,污水资源化应是我国21世纪城市水循环经济的着眼点,需要大力研究污水处理技术水平和污水资源化应用的方向。

(4)雨水资源化模式研究。由于自然和历史的原因,在我国北方地区,尤其是西北黄土高原的部分地区极度缺水。按可利用水资源统计,当地人均可利用水资源占用量只有110m3,是全国可利用水资源占有量720m3的15.3%,是世界人均可利用水资源占有量2970m3的3.7%。目前在我国的西部地区有近1000万人的饮用水极度困难。数百年来,西部地区居民积累了丰富的雨水汇集和利用的经验,使他们得以在这里生存。面对发展的需要,这种传统的集水方式受到了资金短缺的制约。为此,今后需要大力开展对西北地区雨水利用方式、雨水利用投融资方式等方面的研究。

(5)海水淡化模式研究。我国拥有1万8千多公里的海岸线和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管辖区,海水利用和淡化是解决淡水紧缺问题的有效途径。据测算,中国城市的用水中约80%是工业用水,工业用水中约80%是工业冷却用水。如果能够用海水替代现有工业冷却用淡水总用量的30%,就可以使沿海城市节约近20%的淡水资源,同时减少冷却水对环境的污染。我国的海水淡化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目前在技术上还不够成熟。今后,需要加强对海水淡化技术、海水对工业设备的腐蚀、海水淡化成本与效益、海水淡化产业化等方面的研究,使海水淡化利用成为我国解决缺水问题的重要选择之一。

5.3水循环经济技术创新问题的研究

“节流”与“开源”是解决水资源短缺的两个主要途径,在水资源供应不断减少的今天,其核心在于水的循环利用,即通过污水资源化、雨水资源化、节约用水等措施,增加水资源的间接供应,尽量减少水的使用量,这样不仅可以减少无效需求,减轻供水压力,还可以相应减少污水排放和污水处理的负担,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为此,循环用水可以说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战略措施。循环用水需要采取工程、技术、经济和管理等各项综合措施,特别需要不断更新的污水处理技术、节水技术与设备的支持。

技术创新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系统目标,考虑系统内外客观因素的制约,对各种可能得到的技术手段进行分析比较,不断研究和寻找新的最佳方案。对水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研究,主要是从事技术科学的学者,要将水循环经济的理念与思路引入水的供应、输送、使用、排放、处理和回用等过程中,通过对循环过程中水资源消耗、水循环利用、污水处理、水污染排放的分析,提出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的工程流程或技术建议。

例如,在社会经济系统中用水部门与行业中,各用水部门与行业都存在节水技术与相关设备;在污水处理厂,要实现污水的资源化利用,必须不断更新处理设施和技术,以提高污水的处理水平;同样,要实现污水的循环利用,需要对饮用水、循环水的管道系统进行技术改造。从经济学的角度,还需要考虑不同技术项目的成本与效益,如引入新的生产流程与工艺以提高水循环利用效率所需要的投入及预期产出。对于企业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来看,还要对比分析采取水循环技术的长期成本和短期成本,从而确定水循环技术的可行性。这些工作,需要根据各地的水资源条件、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科学技术水平等因素,对各类循环水的技术和设备进行系统的分类,并提出相关的技术识别评价指标,以为水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5.4水循环经济管理体制及经济机制问题的研究

水循环的实质篇7

关键词 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对策;福建尤溪

中图分类号 F3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0-0352-02

循环农业经济是以农业资源循环利用为途径,以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为重点,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模式。发展循环农业经济是促进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村生活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几年来,尤溪县实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在发展循环农业方面探索出了一批可行的模式和典型的经验,有力地推动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 循环农业的发展模式

进入21世纪,尤溪县启动了生态县建设工程。为引导和推进生态农业、循环农业产业快速发展,县委、县政府出台一系列优惠鼓励政策,积极扶持以安全食品生产为主导的生态农业,推广清洁生产和节水农业,大力倡导农村能源多样化利用,将生物质能、太阳能、水电作为推广重点,有效减少薪柴、秸秆、煤等传统能源的用量[1]。现阶段已逐步形成6种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1.1 生态能源型

近年来,尤溪县积极实施以沼气为纽带的能源生态工程,推广“养殖—沼气—种植”等三位一体种养结合模式,可促进生物质能的良性循环,永续利用,变废为宝,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三大效益,是农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模式。如八字桥乡后曲村牛坑山金柑果园,采用“猪—沼—果”生态模式,建设300 m2生猪养殖场、60 m3沼气工程、40 m3储液池和400 m3蓄水池,日处理猪粪尿1.8 t,年减少排污650 t;同时年产沼气5 475 m3,可供全场职工生活燃料之用;经过无害化处理的沼液,通过铺设管道进行浇灌,将沼液作为4.5 hm2金柑果园的优质有机肥,实现“猪—沼—果”生态小循环。又如西城镇解建村,发展“猪—沼—菜”模式,该村发展户用沼气33户,每户沼气池8 m3,日处理人畜粪便2 t,年减排污水700 t,年产沼气19 800 m3,可供建沼气户139人的常年生活用能,同时产生700 t沼液、沼渣作为15 hm2无公害蔬菜基地的有机肥料。通过沼气工程建设,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提供了生活能源,实现了农民减支增收。

1.2 生态环保型

按照低能耗、高利用、再循环的原则,采取生态处理办法,使再生产各环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保持合理转换,有效回收各类废弃物,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从源头削减污染,减少或避免生产、服务、消费过程中污染的产生与排放,实现资源循环再利用和污染最小化[2]。如福建光华百斯特生态农牧发展有限公司,在洋中镇洋边村建设沼气工程1 800 m3,采用干清粪方式、固液分离、厌氧发酵以及后处理工艺系统,多层次进行物质转化,实施“猪—沼—林”生态循环模式消纳部分沼液,促进养种结合向深层次发展,养殖污水处理实现达标排放。县农业局为发展以秸秆为原料的食用菌产业,推广“稻—菇—肥”循环模式,2010年在西滨镇华兰村种植再生稻40 hm2,利用稻草地栽蘑菇4 hm2、菇土肥田12 hm2,实现稻草种蘑菇、肥田又增收的效果,有效地减轻焚烧秸秆对环境的污染。其中,稻田种植蘑菇不仅增加经济收入,而且通过蘑菇残渣肥田又增加了有机肥料,增强土壤肥力,有效改善土壤土质,水旱轮作也保持了土壤的结构良好,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对水稻增产增收具有明显的成效,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

1.3 生态庭园型

以庭园资源为基础,利用生态学和统筹学原理,按照“资源化、无害化、生态化、个性化”的原则,建立“六个一”的生态庭园模式,即一个综合经济园、一口沼气池、一个卫生池(或自来水源)、一个太阳能热水器、一条入户路、一套生态农居。如西城填团结村英边洋小区,建有一排三层小洋房,每户房前建有一个小花园,地下建沼气池,屋顶安装太阳能,结合改院、改水、改禽舍畜圈及厕所,周边空闲地种一片经济作物园,进出住户通道建一条水泥路,有一口卫生池,沼气池采用人畜粪便、秸秆、菜叶作为发酵原料,所产沼气用于做饭烧水,沼液沼渣作为门前生产无公害蔬菜基地的有机肥料[3]。通过生态庭园建设,实现家庭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目前,此模式已陆续在许多经济状况较好的家庭推广应用,成为农村生态庭院建设的新亮点,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示范模式。

1.4 立体农业型

采用生态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在单位面积土地上(水域中)进行立体种植、立体养殖或立体复合种养,巧妙地借助模式内人工的投入,提高能量的循环效率、物质转化率及第二性物质的生产量,建立多物种共栖、多层次配置、多时序交错、多级质能转化的立体农业生产模式。如中仙乡稻鱼共生技术,结合“猪—沼—鱼”模式,可产鱼750~900 kg/hm2,同时可减少稻飞虱13.6%、螟虫枯心率13%、纹枯病发病率91.4%,可提高粮食产量5%~7%,达到了稻、鱼、生态“三赢”效应。又如城关镇后山果场实施果树套种西瓜和花生立体农业发展模式,在幼林果树中套种西瓜和花生,用沼液浇灌,一方面可以使裸地重新构建生物循环系统,恢复绿色、涵养水分、保持水土、改善生态,另一方面还有利于集约利用土地,通过种养空间的合理利用,提高农业产出率,实现技术、劳力、物质、资金等方面的综合效益[4]。

1.5 循环产业型

近年来,尤溪县以农业区域发展为前提,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积极发展“种—养—加”一体化物质循环模式,提高绿色、无公害的安全、营养、优质农产品生产能力,实现系统内物质循环利用。如尤溪县西滨镇龙华综合农场,采取“公司+农户+基地”产业化模式,发动农户种植黄豆,企业收购农户黄豆加工成腐竹产品,下脚料豆腐渣全部用于农场养猪,经干湿分离的干猪粪用于种植黄豆作基肥,固液分离后的污水经1 200 m3沼气工程厌氧发酵,产生的沼气用于企业职工的生活燃料和沼气发电,沼液、沼渣用于周边的果园、蔬菜作追肥,减少化肥用量,保护农业环境,实现了种养加物质循环利用,不但增加了农民收入,而且促进了企业发展。

1.6 休闲农业型

休闲农业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实现农业与休闲观光旅游业互促互补发展的一种高效农业模式。其把农业生产、科技应用、艺术加工和游客参加农事活动融为一体,在生产农艺上,注重现代高科技和传统的精耕细作相结合,并按绿色标准规范生产过程,在模式上注重根据不同物种的特点,形成布局合理、内涵丰富、环境优美的休闲观光农业体系。如尤溪县莲花山休闲农业观光园,依山盘水,“山顶披绿装,山腰果品香,水边任鱼跃”,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赏,2011年接待游客近3万人。又如枕头山休闲农业观光园,园内设有园林区、垂钩区、餐饮服务区、水产养殖区、水果采摘区、蔬菜种植区,是一个集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垂钓、文化娱乐为一体的休闲农业观光园,2011年被授予首批福建省休闲农业示范点,该示范点2011年接待游客4.6万人次,年产值逾520万元。

2 进一步发展循环农业的对策

2.1 加大宣传力度,树立循环农业发展理念

一方面,要树立和强化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的理念,针对目前许多农民对循环农业概念不太了解,对发展循环农业的认识还不够到位的状况,加大宣传教育,充分利用现代的宣传、教育和培训网络,分层次、多形式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宣传循环经济的先进典型、试点经验和实际效果,组织开展典型经验交流和表彰先进活动。另一方面,要在全社会营造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的良好氛围,倡导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提高全社会的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让节能、节水、节材、节粮、垃圾分类回收、减少一次性产品使用等发展循环经济活动,逐步成为全体公民的自觉行动。

2.2 加强政府引导,建立健全市场推进机制

一是在政策措施上实行有利于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政策取向,把发展循环农业列入各级政府的长期发展规划,建立循环农业评价指标体系及相关统计制度,确定循环农业建设的战略目标,分段实施重点建设项目与任务。二是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指数)体系,将农业环境成本和农业环境效益纳入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体系[5]。三是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多元投资机制,以政策性投资项目为引导,积极吸引社会、企业和农民投资农业循环经济,大力推进农业生态环境的有偿使用制度,建立政策补偿机制,保证循环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2.3 选择有效载体,加大循环农业培植力度

一是搞好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以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为基础平台,通过实施政策支持和项目带动战略,大力培育农业循环经济园区建设项目,将农副产品加工企业集中到加工园区,形成若干特色农产品和优势农产品的集中产区,逐步构筑循环农业的主导产业集群,形成绿色企业群,实现有害污染物在园区闭路循环。二是加快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组织制度武装和改造传统农业,将农业园区的自然生态、人工生态联结成一个互动、互优的联动整体,实现土地、技术、资源等方面的价值体现。三是加快规模化畜牧养殖小区建设,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完善配套服务、规范管理制度、提高生产技术,实现养殖模式的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发展。

2.4 加大政策扶持,优化循环农业发展环境

一是营造有利于循环农业发展的外部条件,通过积极协调,对进入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的工商企业,在信贷、税收、土地使用等方面给予更为优惠的扶持政策,积极引导工商企业和农民投资发展循环农业项目。二是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打破条块分割和部门壁垒,组织全社会各方面力量支持循环农业经济发展[6]。三是通过适当的保障措施,建立完善种植业的保险制度,降低经营风险,逐步提高循环农业的比较效益,提升投资主体对循环农业项目投资的积极性。

2.5 强化科技服务,提供循环农业技术支撑

一是逐步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整合现有资源,优化管理结构,充分优化整合信息平台、师资力量,实现县乡联动、密切配合,为大力发展循环农业提供全方位服务。二是加快循环经济技术开发、示范和推广应用,依靠集约性、综合性、多样性的相关配套生态技术支持,有效推广符合循环农业发展的主体生产技术,注重研究体现新型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市场化新形势下的循环农业模式,加强对企业、农民主体的技术培训,为循环农业发展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

3 参考文献

[1] 朝克图,关勇,王崴,等.兴安盟生态农业建设现状及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9(2):110-111.

[2] 刘敏,陈卫彬.利用标准化加快建立绿色生态循环农业[J].质量与标准化,2011(2):32-35.

[3] 李风琦,曹建华,朱再昱,等.江西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模式的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09,21(12):127-130.

[4] 郑水明.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主要模式[J].浙江现代农业,2010(5):24-25.

[5] 徐东瑞,马礼.坝上生态农业工程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价研究[J].华北农学报,2003,18(2):114-117.

水循环的实质篇8

主题词:大体积砼 内循环水 温差控制

本人曾组织常州铁本钢铁有限公司800万吨/年高炉基础和大唐多伦46万吨煤基烯烃工程空分冷箱基础施工。常州铁本高炉基础两台,每台砼2800m3。大唐多伦空分冷箱基础三台,每台砼1900 m3。大体积砼质量控制的重点和难度在于养护期间内外温差的控制。本人在组织上述工程施工时,采取内循环水降温法控制砼内外温差,从而达到防止裂缝产生,效果良好,从而保证大体积砼施工质量。下面简要谈谈内循环水降温实施的过程和效果。

内循环水降温方法就是事先预埋盘管,砼浇筑完成后通水,带走砼内部热量,加快内部散热,降低内部温度,从而达到控制内外温差的目的。根据规范规定,大体积砼内外温差控制在25℃,砼就不会出现裂缝,质量有保证。

在常州铁本1、2#高炉基础施工中,基础尺寸为34.0×28.0×3.0,砼2800m3,

砼一次浇筑完毕。对于大体积砼施工质量控制,需要从原材料、砼施工过程、后续砼养护等多方面控制,这里重点叙述内循环水降温实施过程。

1、内循环水管布置安装

参考相关资料结合理论分析,本着节约实用原则,循环水管采用Φ50的普通钢管。考虑钢管散热影响半径,钢管纵横间距均按1.0米布设。由于基础高3.0米,从基底上500mm开始布设第一层,依次1.5、2.5米布设第二次和第三层。采用∠100角钢做为循环水钢管支撑架,钢管接口焊接要牢固。在每根钢管焊接之前,一定要先将管内异物清理干净。在焊接过程中,还应采取措施,防止杂物进入管内。

2、通水试验

循环水管全部安装完成以后,进行全面检查,保证焊口外观质量良好,支撑体系安全可靠。为了保证内循环水降温效果,通水试验方向与正式水循环方向一致,即从最低端进水,最高端出水,使管内始终充满水流。试水过程有渗漏等问题必须整改,确保整个循环管无渗漏和通水顺畅。通水试验完成后,管口两端封闭。

3、循环管保护

在砼浇筑过程中,必须采取保护措施,防止对管道冲击破坏。应安排专人值班,时刻监视,一旦发现有损坏情况,立即报告,组织人员抢修,保证砼浇筑完成后循环管完好无损。

4、通水监测

一般砼浇筑完终凝后,即可进行通水。在2#高炉基础砼浇筑过程中,因砼量为2800多立方,需分层连续浇筑。因此在砼连续浇筑过程中,先期砼已经终凝,这时,循环水管就开始通水,先带走部分热量。在后续测温过程中,出水口最高温度为75度,从测温孔测得内部最高温度76度。理论计算最高温升为73度。因此,出水口温度基本反应出内部温度。实测温度记录如表1:

表1 实测温度值℃

说明:根据规范要求结合实际情况,砼测温次数:

升温期间1~4天1次/2小时;

降温期间5~7天1次/4小时;

降温期间8~14天 1次/8小时;

砼浇筑12小时后正式开始测温。大气温度白天37~39℃,夜晚25~28℃。

5、数据分析

从测温数据来看,前两天砼升温加快,第四天达到最高值。第五天开始持续下降,到第14天,表面温度基本与大气温度接近,内外温差在控制范围之内,保温措施可以解除,测温工作结束。在砼养护期间,内部最高温度为75℃,表面温度为52℃,内外温差为23℃,在允许温差范围之内。养护结束后,仔细检查砼表面,没有发现温度裂缝。

常规来说,当没有采取内循环水降温措施,内部温度会持续四到七天开始才开始慢慢下降,而采取内循环水降温措施,第四天,内部温度就明显下降。另外还可以控制循环水压力,调节水循环速度,更好控制降温速度,使温差均匀缓慢下降,对砼质量养护效果更好。

6、结束语从以上实践来看,采取内循环水降温措施,对大体积砼质量控制有显著效果,再辅助采取表层保温保湿,更加主动控制着砼养护质量。当然,只有达到一定规模的大体积砼,才适合采用内循环水降温。另外,减小水灰比、降低骨料温度,采用冰水搅拌,采用低热矿渣水泥等降低砼入模温度,也能很好的降低水化热,从而降低砼内部的绝对温升,对砼温差控制也有积极作用。其次加强砼表面覆盖养护监控,当温差加大时,一方面加快水循环,另一方面增加表面保温棉覆盖厚度,提高表面温度,从而降低内外温差。避免温度裂缝出现,保证砼质量。本人在大唐多伦46万吨煤基烯烃项目上,三台冷箱基础砼施工也采取内循环水降温,效果非常好。

上一篇:水循环的重要范文 下一篇:水循环的好处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