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策划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4-02-07 17:56:56

安全策划的意义

安全策划的意义篇1

写清策划书名称,简单明了,如“××活动策划书”,“××”为活动内容或活动主题,不需要冠以协会名称。如果需要冠名协会,则可考虑以正、副标题的形式出现。避免使用诸如“社团活动策划书”等模糊标题。

二、活动背景、目的与意义

活动背景、活动目的与活动意义要贯穿一致,突出该活动的核心构成或策划的独到之处。活动背景要求紧扣时代背景、社会背景与教育背景,鲜明体现在活动主题上;活动目的即活动举办要达到什么样的一个目标,陈述活动目的要简洁明了,要具体化;活动意义其中包括文化意义、教育意义和社会效益,及预期在活动中产生怎样的效果或影响等,书写应明确、具体、到位。

三、活动时间与地点

该项必须详细写出,非一次性举办的常规活动、项目活动必须列出时间安排表(教室申请另行安排)。活动时间与地点要考虑周密,充分顾到各种客观情况,比如教室申请、场地因素、天气状况等等。

四、活动开展形式

协会须注明所开展活动的形式,比如文艺演出、文体竞赛、影视欣赏、知识宣传、展览、调查、讲座等。

五、活动内容

活动内容为活动举办的关键部分。活动内容要符合时代主旋律和校园文化建设内涵,健康向上,富有教育意义与启示意义。杜绝涉及非健康文化的消极内容。要详细介绍出所开展活动的主要内容,如影片放映要写出影片的性质、名称和大致内容。

六、活动开展

作为策划的主体部分,表述方面要力求详尽,不仅仅局限于用文字表述,也可适当加入统计图表、数据等,便于统筹。活动开展应包括活动流程安排、奖项设置、时间设定等。涉及到奖项评定标准、活动规则的内容可选择以附录的形式出现。活动流程安排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㈠活动准备阶段(包括海报宣传、前期报名、赞助经费等);

㈡活动举办阶段(包括人员的组织配置、场地安排情况等);

注:须注明开展活动的阶段负责人、指导单位、参加人数等信息。

㈢活动后续阶段(包括结果公示、活动展开情况总结等);

注:如有涉及校园卫生、环境等情况,应及时清理。

七、活动经费预算

经费预算要要尽量符合实际花费;写出每一笔经费预算开支,以便于报销处理(报销时附正规发票)。如果大型活动需资金赞助,联系社团联外联部。

八、活动安全

对于大型活动和户外活动,要成立安全小组,指定第一安全负责人,充分考虑安全隐患,把人身安全放在活动开展的首要位置。在策划书的结尾,除写明策划单位、策划时间以外,协会负责人须亲自签名,并盖上协会印章,以示责任。

附:注意事项

1、本策划书格式要求只提供基本参考方面,为必须内容。在此基础上,社团策划书可以根据活动大小与类型适当添加、灵活书写,作到内容充实、版面安排得当。

2、本策划书格式要求只对策划内容作出规定,策划书字体、版面排版等不作统一要求,但各社团要保证策划书样式规范、美观。

3、如有附件(比赛规则、评分标准、奖项设置等)可以附于策划书后面,作为附录部分。

安全策划的意义篇2

首先,报道的组织者要具备策划意识。在整个对农报道中,组织者的策划意识强不强,直接影响着对农报道的质量与效果。组织者的策划意识更多地体现在宏观决策上,往往是全年或一个时期、一个报道战役、一组对农报道的策划。策划到位,对农报道就会出新。安义人民广播电台《农村之友》节目之所以受老百姓的青睐,与节目组织者策划上到位的角色意识密不可分。该节目在栏目设置和内容选择上力求贴近性、实用性、及时性、科学性,除策划专辟了《成功之路》《致富人家》栏目,每个月还策划1-2个在农村听众中有较大影响的重头报道。

其次,报道的具体操作者要具备策划意识。对农节目报道的稿件是由记者、编辑去完成的,报道主题的选择,报道形式、报道内容如何更好地让农村受众接收,这都离不开策划。特别是主题重大的新闻,如果策划不到位,就难以在农村受众中产生影响。以《农民女子唢呐队》这一报道为例,记者了解到农村男劳动力外出打工,农村妇女文化生活单调、赌博成风。通过采访部分乡镇妇女,认真策划,节目把主题确定为赌博成瘾害死人、推广健康的娱乐生活方式,报道了各乡镇农村妇女解放思想、倡导文明新风,成立特色文艺宣传队。节目将具有安义特色的农村女子唢呐队向全县推广,并采用录音连续报道的形式播出,产生了强烈反响。

第三,策划应当具有责任意识、发展意识。搞好对农报道,尽可能为农村听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有效的引导,帮助农民搞好农业结构调整,增加收入,为农民排忧解难,无疑是从事对农宣传新闻工作者的一种责任。这种责任意识应当体现在策划意识之中,对农报道才能受到农民欢迎。策划意识的强弱、策划水平的高低,与策划者是否具有发展意识有很大关系。策划不仅要求对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新闻事实进行策划,还应当发现可能对未来社会生活走向产生较大影响的相关问题,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隐藏在事物背后的重大主题,说出别人想说而说不出的话,进行预警式报道,及时向农村干部群众传递最新信息。

对农节目录制的策划意识

节目录制必须适合农民的口味。首先,要针对农民文化层次低的现状,尽量将科学技术用语转换成通俗易懂的语言。从中央税费改革的精神实质、计划生育、农村医疗保险,到安义县产业化布局瓜果牲畜的选择、病虫防治、医药卫生保健常识等的宣传,都要努力做到口语化、生活化、故事化,让农民容易理解,便于消化和接受。其次,要尝试将“播”改为“说”,实现语言个性化。这就要求主持人要经常走出演播室,深入田间地头,亲临现场与技术专家、种植能手和农民直接对话,和农民对话时要尽量接近其生活用语,关注他们的喜怒哀乐。只有感情融洽了,才能采访制作出让农民产生共鸣的佳作,才能让节目更加具有乡土气息,增强节目的亲和力。第三,节目中的背景音乐是贯穿节目的红线,它能增添节目的可听性和娱乐性,所以在节目的制作过程中要善于运用音乐。比如对农节目《潦河情》,一开头就播出安义县作曲家杨崇勇的作品《情满潦河》,先把听众的“耳朵”吸引住,然后再切入主题,在结尾时以获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安义独特民俗风情的唢呐音乐为配乐,映衬主持人深情朴素的祝愿,把节目再次推向高潮,让人回味无穷。

安全策划的意义篇3

[关键词]项目策划;民建工程施工管理;意义

中图分类号:TU7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8-0024-01

1.引言

民建工程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是自项目开始至项目完成,通过项目策划和项目管理控制,从而使项目的费用目标、进度目标和质量目标得以实现。由此可见,民建工程的项目策划与实施后的有效管理是项目建设成功的前提。

建筑企业运用系统的理论和方法对施工项目进行的策划、组织、监督、控制、协调等全过程,全面的管理。在施工前,针对项目施工及管理所进行的预先谋划的工作,通过确定项目管理目标,并规定项目管理过程和相关资源配置,以实现项目目标的管理活动,就是所谓的项目策划。具体来说就是项目策划人员根据业主总的目标要求,通过对工程项目进行系统分析,对项目活动的整体战略进行运筹规划,以便在项目建设项目活动的时间、空间、结构、资源多维关系中选择最佳的结合点,并展开项目运作,为保证项目完成后获得满意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提供科学的依据。

2.如何进行民建工程施工管理中的项目策划

项目策划一般按投标和实施两个阶段分别进行。

2.1 投标阶段的项目策划

公司市场开发主管部门组织投标阶段的项目策划,公司相关部门相互配合,拟派项目经理参加,公司主管副总经理审核,最后通过公司总经理的批准。在中标后、开工前的策划工作,公司项目主管部门组织,项目各部门负责编制,项目经理参加公司相关业务部门的审核,得到公司主管生产副总经理的批准,当遇到工程分阶段招标等情况时,项目策划可按标段进行。项目经理组织相关人员编制,项目经理审核,企业主管部门审查,企业主管领导批准。

投标阶段的项目策划是投标报价的依据,因此应尽量全面,如有相关内容暂时不能确定时,则至少应完成工程概况及总目标、总进度计划、现场管理人员流量、分包方案、施工机械设备配置方案等部分。对投标阶段的项目策划,可不进行部门会签,由公司主管副总经理审核,公司总经理批准。

2.2 实施阶段的项目策划

实施阶段的项目策划是指项目中标后、开工前,公司组织相关业务部门和项目经理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对投标阶段的项目策划进行完善和细化,完成施工阶段的项目策划。投标阶段的项目策划书是实施阶段项目策划书编制的基础和依据。实施阶段的项目策划书属于公司层面的一级策划,是投标阶段项目策划书的深化和细化,是编制项目实施计划的依据和编制预算成本的直接依据,也是公司各职能部门对项目配置生产资源和落实主要施工方案的依据,它是全面指导项目实施全面管理的纲领性文件。

项目策划无论对业主、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都应积极配合,努力协调和尽力帮助各专业分包解决现场各方面工作上的矛盾与问题,为顺利完成施工任务创造良好的环境。项目策划工作要立足于现场,掌握千变万化的现场情况。另外,项目策划一定要以工期为主线,在这个主线上按时间节点投入人、材、料、物、机及资金等资源配置,按照项目管理模式实施过程管理与控制。

3.项目策划在民建工程施工管理中的指导意义

随着公司施工生产任务的快速、大幅度增长,公司有限的管理、设备、技术、人才等资源配置能够满足新的形式要求,工程施工生产、安全、质量和效益能够做到有效控制。如何做到高标准起步、高质量建设、高效率推进,企业如何保持可持续发展,做大做强企业,对我国民建工程企业将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工程项目策划就是把建设意图转换成定义明确、要求清晰、目标明确且具有强烈可操作性的项目策划文件的活动过程,回答为什么要建、建什么以及怎么建项目的问题,从而为项目的决策和实施提供全面完整的、系统性的计划和依据,项目策划的意义在于其工作成果使项目的决策和实施有据可依。

工程项目策划是针对工程项目在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及企业管理制度的条件下,通过对工程项目的精细化管理,以达到项目管理效益最大和风险最小化为目的的管理策划。项目策划作为企业项目科学化管理的依据,为全系统项目管理的科学化、规划化、标准化和推进国家化进程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也是项目实现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提高经济效益水平、规避施工风险的前提。

3.1 做好项目策划,明确项目的定义,为项目实施提供依据

项目定义是项目前期策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项目定义的主要内容包括,1)项目定位。也就是结合建设地点的自然条件和特点,提出项目的性质和特点,使得项目建成后能够独树一帜,并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2)项目结构。也就是项目的构成以及组成部分的规模。项目的构成及规模不能凭空想象,而是要经过认真论证,并且要有开创性的思维。比如建设一个大型的国际会展中心,展览的规模要多大,会议部分的规模要多大,它们各自的构成怎样;会展中心要不要建星级宾馆,若要建,建几星级;会展中心是否应设置娱乐设施,什么样的娱乐项目,等等。以上内容,要在环境调查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才能确定。

3.2 做好项目前期策划,有利于项目的经营管理

任何一个建设项目,其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产生良好的效益,无论是经济效益,还是社会效益,这将取决于对项目如何经营。同时,物业管理工作,通过对坚持项目的维修、保安、清洁、绿化等方面的工作而实现项目的保值和增值。过去人们认为经营管理和物业管理是项目建成后的事,在项目建设前期和建设过程中不予重视,而在真正经营和进行物业管理时才发现诸多问题。事实上,在项目建设前期,就应该在市场调查的基础上,确定项目经营的指导思想、经营目标,对可能的经营方案进行分析并作出选择。对于有些项目,如果采取合作经营或委托经营的方式,那么在前期就应该开始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或委托对象。这些单位的提前介入,可以使项目建设更好地满足经营管理的需要。

项目前期策划所涉及内容十分广泛,对项目的建设实施及经营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甚至可以说,项目前期策划工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项目是否成功,因此项目前期策划应该得到政府和开发商的应有重视。但是,必须指出的是,项目策划的内容必须是有科学依据的,并对项目建设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否则只能是一纸空文,不仅不能指导项目建设,反而对项目建设造成损害。

3.3 做好生产技术性策划,保证施工安全顺利生产

在施工前期对生产技术进行策划,贯彻国家现行法律、法规、行业规程、标准等,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充分发挥企业优势,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在确保工程工期、质量和安全施工的前提下,节约投资、降低成本。根据合同和企业资源安排施工进度,科学地安排施工顺序,充分利用空间、时间和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组织流水作业。根据合同要求,确保重点,分期分批施工,按期或提前交付,做到进度计划控制合理和资源分布均衡。

合理紧凑地规划施工总平面,尽量充分利用施工现场现有资源,合理储存物资,尽可能减少场地占用和临时设施,科学的布置施工平面图,做到文明施工。除此之外,必须对每一个施工方案进行经济技术分析,选择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技术上是否可行,同时经济上是否有利等,将其同商务策划结合进行。只有做好生产技术性策划,才能保证施工安全顺利生产。

4.结束语

项目前期策划是项目开展的起始阶段,项目构成、实施、运营的策划对项目后期的实施、运营乃至成败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针对未来和未来发展及其结果所做的筹划,能有效地指导未来工作的开展,并取得良好的成效,精心的策划是实现科学决策的重要保证,也是实现预期目标、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 周晓琪.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策划与实施分析研究[J].中外建筑,2008(07).

安全策划的意义篇4

据统计,我国有1.3亿农村学生,其中有3000万学生在学校住宿,这些学生一日三餐都在学校里解决。“孩子们是否在学校里能吃上热饭、饱饭不但是每个孩子个人的问题。而且是家庭乃至全社会都关心的问题。”田祖荫说。基于这些背景相关部门经过反复研究,经国务院批准,决定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2011年10月26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决定从2011年秋季学期起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该计划要求。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开展试点,中央财政按照每生每天3元的标准为试点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

关注孩子营养改善意义重大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少年的营养状况,不仅关系着个人的成长发育和全面发展,也关系着整个民族素质的养成和提升。关注青少年营养改善问题,实施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显然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实施营养改善计划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小学是青少年身体发育和心智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如果营养不良。将影响孩子们体格和智力的正常发育,更谈不上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出发。明确规定要改善学生营养状况,提高贫困地区农村学生营养水平。实施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为学生膳食创造良好的条件,对学生营养进行科学的干预,是提高学生营养健康水平的一个有效途径。可以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其次。实施营养改善计划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目前,全国1.3亿农村中小学生中,有3000多万在学校住宿,一日三餐都在学校。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虽然不住校,但需要在校午餐。孩子们能否在学校吃上热饭、饱饭。是每个家庭、每个父母乃至全社会都关注和牵挂的一件大事。但目前有的地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补助没有完全落实,吃饭费用没有完全解决;有的寄宿制学校食堂建设滞后,配套设施缺乏,就餐条件较差;一些非寄宿制学校中,离家远的学生午饭问题突出。因此,国家加大资助力度。实施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切实解决孩子上学吃饭问题,不断提高学生营养健康水平,是党和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为老百姓办的实事好事的具体体现。

第三,实施营养改善计划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举措。青少年的健康水平事关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也是国家综合实力和社会文明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营养状况。早在一百年前,英国就开始实行针对贫困家庭学生的校园餐计划,并于1944年立法,规定地方教育部门必须提供学生营养餐。上世纪中叶以来,美国、法国、日本等国也纷纷建立较为完善的学校供餐计划,不仅有效地改善了国民身体素质,也快速提升了教育发展水平。印度、巴西等一些发展中国家,也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初等教育营养支持计划,促进了本国义务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

当前,我国一些农村地区、贫困地区、民族地区不同程度地存在学生营养不良问题,不仅影响到青少年健康成长,也影响到义务教育普及水平的提高。实施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改善学生营养状况,对于巩固“普九”水平、提高国民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保证资金投入。确保计划高效实施

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指出,中央财政按照每生每天3元的标准为试点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那么,这3元钱的标准,是根据什么标准制定的呢?

财政部教科文司副司长孙光奇说,将补助标准定为每生每天3元钱,基于农村居民年人均食品消费支出水平分析。根据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显示,2010年我国农村居民年人均食品消费支出1801元,小学营养改善补助标准每天3元钱,一年就是600块钱,相当于1/3的当地农村居民食品支出。

而且,先前已经有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的寄宿生补助费,小学生为4元钱。初中生为5元钱。如果把这两项补助加起来。那么试点地区农村家庭经济困难的小学生一天的补助就是7元钱,初中生一天的补助就是8元钱。以一年来算,小学生得到的补助是1600元,初中生得到的补助是1850元,已经超过了当地的农村居民年人均食品消费支出。

“营养改善计划补助标准”并非全包标准。“在一些特困地区3元钱的标准完全能够换来一顿营养午餐,这是基于现阶段的国情,更主要的是与试点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要基本相适应。这样我们这个政策才有可操作性。”孙光奇说。

另外,从国际比较来看,大多数实施营养工程的国家,如日本、法国等,实际上和我国“一补”的政策基理一样。另一方面,政府还是负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校期间的营养改善问题,家庭要承担相应的支出责任。孙光奇强调,目前把这个标准定为3元,政府一年补助160多亿元,在当前并非一个小数了。孙光奇说:“大家觉得可能不太高也想多一点,但是这也要与目前的国情相适应,也希望各个方面能够理解,共同开展这项工作。”

田祖荫认为,在农村孩子营养方面有三个方面的问题需要近期加紧解决:一是营养不良的问题:二是现行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覆盖面比较小、标准比较低的问题;三是中西部一些学校食堂、宿舍等生活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的问题需要解决。“在西部很多地方农村孩子上学、吃饭还得带炊具。因此解决他们吃饭的问题也确实是迫在眉睫了。”

改善就餐条件是营养改善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孙光奇介绍,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和东部困难地区学校食堂改善给予50%的奖励性补助,比如需要lO万元建一个食堂,中央财政就补5万。这两年中央财政安排的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的169亿元中,相当一部分是地方统筹用于食堂建设的。2011年年底,财政部和教育部又专门追加了食堂建设专项资金100亿元,重点用于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地区农村学校的食堂建设,改善学生的就餐条件。

高效实施营养改善计划需多方努力

要让营养改善计划取得实质性的效果,需要多方努力。这多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政府主导作用不可缺少。政府需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共同推进的合力。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是一个从农田到餐桌,涉及学生营养健康和生

命安全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情况复杂、社会关注度大,需要多部门、各方面高度重视和协同联动,其中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为此,政府必须做好两点。

加强统筹。协同推进。实施好这个计划,单靠一个学校、一个部门难以完成,需要政府加强统筹,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一起努力。各级政府要充分利用好现有机制和政策平台,统筹规划,周密安排,积极协调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有关基层组织,企业、基金会、慈善机构以及所有热心公益的各界人士积极参与,汇集各方力量,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推进计划实施。

地方为主。分级负责。国家有关部门要落实相关政策。加强工作指导,总结推广经验,及时发现问题。完善政策措施。地方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对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领导。省级政府重在“统筹”。包括统筹制定工作方案和推进计划,统筹规划国家试点和地方试点,统筹安排资金使用,统筹改善就餐条件,统筹做好食品安全管理和指导工作;市级政府重在“协调”,负责指导本地区计划实施工作;县级政府重在“具体实施”,是学生营养改善工作的行动主体和责任主体,具体落实计划实施工作。

2.坚持试点先行,点面结合。探索建立长效机制。组织实施好这个计划,一方面,要从最困难、最需要的地区起步,搞好试点工作。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提出,要集中支持中西部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边远山区等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并把国家试点范围首先放在连片特困地区和、四省藏区、新疆南疆三地州,总计680个县级单位。这些地区都是经济不发达、贫困面较大、贫困程度较深的地区。集中解决好这些地区人民群众的民生问题。使他们与全国人民共享改革成果、共同走向富裕,是扶贫开发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必然要求。这次中央财政将每年安排160多亿专项资金。为680个国家试点县的所有农村义务教育学生提供每天3元钱的营养膳食补助。通过这一政策,首先解决最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生在校吃饭问题,受益学生达到2600多万,占中西部农村学生的近30%。

另一方面,要完善“一补”政策,解决“面上问题”。2006年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建立以来,“一补”政策的实施,为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提供生活费补助,有效改善了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营养健康状况。这次《意见》强调,要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财力实际。对“一补”发放范围和标准等进行动态调整。今年,“一补”标准每生每天提高1元,达到每生每天小学4元、全年1000元,初中5元、全年1250元。国家试点地区(680个县)原来就享受“一补”的学生,可以同时享受每天3元的营养膳食补助,两项相加,能享受7至8元的补助,基本可以解决在校膳食问题。

3.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创新供餐机制,改善就餐条件,防止“一刀切”。科学制订供餐方案。科学的供餐方案是组织实施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关键。国家试点县农村中小学有的有食堂,有的没有。针对这种情况,《意见》提出了三种供餐模式:学校有食堂的或者可以配备食堂的,实行食堂供餐;学校目前没有食堂,可以向具备资质的餐饮企业、单位集体食堂购买供餐服务;偏远山区的学校或教学点,由于规模小或其他原因,配备食堂的成本过高,购买供餐服务也不具备条件,可以在有关部门批准的前提下实行个人或家庭托餐。

合理选择供餐内容。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饮食习惯、独特物产。供餐内容不一定非要统一,都是牛奶加鸡蛋,关键是要就地取材,合理搭配,保证营养。食品原料除外购以外。有条件的农村学校可以适度开展勤工俭学,补充食品原料供应。

着力改善就餐条件。目前,农村中小学食宿条件普遍不足。食堂等生活设施还不能满足实际需要,还有很大缺口。要加快改善学生就餐条件,加大食堂建设和卫生管理的工作力度。已经设有食堂的。必须安全达标,符合卫生要求。需要新建、改建、扩建食堂的,要本着安全、卫生、够用的原则,安排专门资金,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来建设。标准不能降低,也不能盲目提高。坚决防止超标准、豪华建设。小规模农村学校根据需要和实际情况,可以不单独建设学生食堂,但要通过配备伙房以及必要设施等。为学生在校就餐提供基本条件。在加强食堂硬件建设的同时。要特别重视食堂工作人员配备,保障工资待遇,做好相关饮食卫生知识的培训工作。

积极开展营养教育。要加强营养配餐、科学饮食方面的指导服务,向学生、家长、教师和供餐人员普及营养科学知识,帮助他们形成科学的营养观念和良好的饮食习惯。

4.牢固树立安全第一意识,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确保食品安全。食品安全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生命安全,关系到社会稳定。因此,必须建立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安全和质量的保障链条。《意见》专门用一部分篇幅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了强调,明确提出要把食品安全摆在学生营养改善工作的首要位置。

相关职能部门要充分发挥作用。各部门要依法履行各自职责,积极参与,密切配合,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对学校食品原料生产、收购,农牧、质检部门要加强监管,从食物链的源头上把好质量关;对供餐单位、个人的主体资格、进入门槛,工商、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严格审核,不具备相应资质的,坚决不能参与学校供餐计划;对学生的就餐环境和健康状况,卫生、教育部门要加强管理,及时进行监测评估,确保卫生、安全、合格。

建立健全食品安全保障机制。前不久,国家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公布并开始施行,将食品安全事故做了分级。要求对发生在学校、幼儿园的食品安全事故提高相应级别,加大应急处置力度。各级政府要督促有关部门和单位严格按照《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要求,开展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建立食品安全保障机制,制订学校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应对突发性事件的发生。

严格落实食品安全责任追究制度。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会同教育、农牧、卫生等部门与学校、供餐单位和托餐的个人或家庭签订食品安全责任书,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做到层层把关,责任到人,坚决防止重大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确保学生健康安全。各级政府和学校要始终绷紧食品安全这根弦,未雨绸缪,努力做到防患于未然。

链接

《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意见》

安全策划的意义篇5

惨剧接二连三地发生,我们不禁试问,在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我们是否还应遵循一定的商业伦理,而我们的道德底线又在哪里?

鸡蛋每斤1.16元;

自行车99元一辆;

长虹29英寸彩电只卖999元;

……

华联超市包头友谊店的开业策划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而面对这样一个个让人怦然心动的限量价格,2003年1月16日一大早,数以万计的人便涌到了店门口。这在买方市场紧俏的今天,此情此景对于平日里渴盼人流的商家来说,绝对有自鸣得意的理由。

然而,也就是这一天,却给包头一些普通消费者心中留下了刻骨铭心的伤痛。

当日,商店大门一打开,人群便如潮水般地涌了进来,场面很快陷入了一场无法遏制的混乱中。前推后拥的人们相互挤压踩踏,结果数十人倒地,并由此也造成15人重伤,2人丧生的悲剧。

13时,超市门口已经挂起“暂停营业”的牌子,记者却找不到超市负责人的身影。

华联超市,这个位居中国零售连锁店前列的大型企业,已不止一次地因“激情开业”而造成混乱,并导致意外事件的发生。早在2002年7月21日,呼和浩特华联超市分店开业时,为控制局面,商场竟然用高压水枪冲散顾客,其令人愤怒、震惊程度自不待言,而在事后,商家对此却解释为完全是意外,没有料想到。

为什么华联超市一而再、再而三地上演如此惨剧?难到仅仅如其解释的那样——完全是意外吗?

更令人不解的是,每每有人向华联超市问及包头惨剧和呼和浩特闹剧时,总是得不到有关负责人的正面答复,而他们也仅仅是用不为人所知的“高额赔偿”来“摆平”。同样也令笔者诧异的是,接连发生了如此严重的伤亡惨剧,策划当事人却没有为此而遭到刑事责任的追究。难道单单金钱赔偿就可以不予追究其他罪责了吗?

如果此类惨剧能使商家引以为戒也算是前车之鉴,但事实并非如此,此类策划却是层出不穷,且呈愈演愈烈之势。

据央视报道,2003年元旦前夕,中国家电连锁巨头国美就玩出了“先涨价,再优惠”上下两张标签欺骗消费者的丑剧;而LG公司在新年促销之时,即兴发挥,从商场二楼向楼下扔挂历,导致消费者由于被踩踏而受重伤。

此外,另一些所谓的策划更是令人发指。

2003年1月,湖南长沙一家餐馆推出了全国第一桌所谓的“人乳宴”,并邀请多家媒体记者品尝。据餐馆老板介绍,他们推出的“人乳宴”已开发出人乳鲍鱼、人乳肚花、乳香藕片等60多个品种,而为了保证乳汁在制作过程中不受空气等的污染,他们还特地制定出一套措施以确保人乳在空气中的停留时间不超过5分钟。该老板说:“为确保奶源的卫生、安全及她们的家庭和睦,我将营养师及其家人安排在一幢单独的两层楼中,一楼是工作室,二楼是休息室,相互隔离。每天都有专人给这些营养师提供营养餐。”而其所谓的“营养师”,即过去人们所称的“奶妈”是也。

而西安某饭庄推出所谓36.6万元的“天价宴”,本想制造轰动效应,哪想却落个门可罗雀的下场。

在这个“眼球经济”时代,策划一些必要的商业活动进行产品宣传,进而达到销售目的也是无可厚非,但在这一系列近乎疯狂的策划中,消费者的生命安全却无以保障,而且活动本身也在很大程度上超出了道德的底线,有悖于社会常理。当人们在指责策划者哗众取宠,违背社会潜规则的同时,更多的也对这个行业的诚信提出了质疑。

策划人如同造假者?策划业面临诚信困境

销售楼盘,需要策划一个又一个的概念支撑,美其名曰“概念营销”;

新店开张,需要策划一个“巨头扩张,万人空巷”的噱头,以达到爆炸性传播的效果;

产品积压,需要策划一个“让利于民,挑战极限”的幌子,来抛售清仓……

以及在后来人们的争论中证实,被说得神乎其神的脑白金——也是史玉柱凭借其起初被包括国家一级主流媒体视为诚信楷模和东山再起典范的脑白金——却是被西方一些国家禁止的褪黑素,而他们采取的强迫性信息传播方式,并使公众趋之若鹜的策划也只能说是策划的异化。

如此种种不得不引发我们的反思,策划者的道德底线到底应在哪里?策划者究竟要秉执什么样的操守?——这关乎整个商业策划活动的兴衰,而策划业的诚信也将最终影响到企业的诚信,所以,这也关乎中国企业乃至中国经济在未来能否健康地走下去。

的确,如今已经过了“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产品再好,也需要包装、宣传,而在这一点上,很多企业也是深有感触。由此,越来越多的企业钟情于策划,同时,更多的企业也能出得起钱聘请各式各样的“策划大师”,有这么广泛的需求,策划人市场自然也如同“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了。但由于策划人自身水平参差不齐,也导致这个行业的无序发展和鱼目混珠现象的出现,一些策划人仅从自身利益出发,对于产品不问真伪、不辨良莠,只是有活就接、有钱就赚,毫不顾及策划业及策划人的声誉所遭致的商业伦理的诘问。

其实在很多情况下,策划人已不再是一个中性词,他已成为指鹿为马、说黑成白的高手。包装等同于规模下的造假,设计变成掩盖真相的工具,策划人更被公众看作是故弄玄虚、唯利是图、为虎作伥的帮凶。当然,这也与目前还没有建立相关的行业规范制度有关,加之部分策划人也缺乏对自己伦理道德方面的约束。其实从根本上来说,取巧一时的商业策划,不但不利于产品品牌的营造,甚至更是一种杀鸡取蛋的短视行为。毫无疑问,策划业面临着一场严峻地考验。

诚信危机不过是商业伦理缺乏的集中表现

策划业与策划人的诚信危机已日显突出,但厂家与商家乐此不疲不仅仅是由于外部竞争压力所致,更源于商业本身的逐利性及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但细细思量近两年来频频见诸报端的有关诚信危机的讨论,从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大量商业行为游走在合法与非法,合理与不合理之间的狭长甬道,从这方面来说,商业环境直面的诚信危机不过也是商业伦理整体崩坍的集中表现,而美国安然、世通、安达信、花旗、AOL、环球电信、施乐等大公司一系列会计丑闻无不是此的最佳佐证——这不但震撼了全世界,动摇了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信心,甚至在伦理和精神层面上也撼动了资本主义的基础。

1904年,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提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仅仅要从经济层面去探寻,更应当从西方宗教精神,尤其是新教精神中去寻找。新教伦理中包含着很多方面的精神和心理基质是资本主义企业精神必不可少的内容和动力因素。而在他的《中国的宗教》一书中,他认为中国社会不能发展资本主义是由于其缺乏类似于西方理性主义的伦理观,这样,以致即使在古代中国社会具备了其它资本主义发生的先决条件,却仍不能促使它的出现。政府官僚体系与宗族体制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维系稳定与秩序的主体,也成为财富与责任的主体,而中国传统哲学中儒家与道家鄙夷商人的做法,又抑制了商业伦理的形成。

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中国社会正处于快速转型期,虽抑商的枷锁已被破除,但新型的商业伦理却仍未完全建立,由此,构建激励合理的商业运作,抑制无视生命价值、无视他人利益的商业伦理更显迫不及待。而在新的社会形态中,一种新型的、更为广义的商业伦理被需要,它包含社会期望、公平竞争、广告审美、人际关系的运用、社会责任的意义、家中合作行为与外出行为的协议、顾客至上的程度、合作大小的关联性、通信的处理等各方面因素。当然,这是伦理企业化情况的个人化定义。

在这一点上,曾有香港学者研究认为,个人对伦理问题愈敏锐,行为就会愈符合伦理;个人周围对其有影响的人(significant others),对其个人的伦理也有重要的影响;拥有较少传统文化特质、有强烈的不择手段价值取向及受一些不道德价值取向影响的人,也会倾向做一些不很道德的事。从而,这也在政府与社会决策中强化了个人伦理在商业活动中的考量。

此外,澳大利亚管理学院讲师马克·奥里斯基与美国依阿华大学两位同事共同对一批跨国公司过去30年的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企业的社会表现——不限于商业伦理——和最终业绩之间确实存在相关性。该研究表明,企业在完成社会责任的过程中对83%的经营活动造成了影响。

基于此,近年来也就相应地产生了企业公民这个概念——它强调企业不仅应以营利的主体存在,而更应是社会的主体之一,还要担负起社会道义和责任。但中国某些企业家与策划人却以类似于捐款给慈善事业这样的事情来炒作企业公民概念,其目的不过是想为企业增添一道光环,进而取得政府的支持和享受政策上优惠。无疑,这是对企业公民理念的反讽。

没有立法是不行的,仅有立法是不够的

国内所谓的零售业巨头们在新店开业时,一般都采用“惊天动地”的方式“粉墨登场”,哪怕因此而造成人命伤亡。而与此大策划相比,当前世界排名第一的沃尔玛在中国的新店开张就显得低调了许多。诚然,在人们心中,沃尔玛就是“平价”的代名词,对此,也有人说,在百货流通业,极其自觉和严格遵守薄利多销商业伦理原则,决不希求暴利的企业,除了沃尔玛,很难再找到几家了。而该公司总经理大卫·格拉斯也曾说:“我们不情愿赚本不属于自己劳动所得的超高利润,保持平常心是这么多年来经营稳定的法宝。”无疑,这是成熟企业的表现,也是沃尔玛三十多年来从美国阿肯色州的小镇走向世界,并成为行业大鳄的经验所在,当然,这也是其尊重商业伦理道德的回报。

毋庸讳言,商业伦理道德也是需要法制制约的。在我国建构商业伦理体系的立法进程中,已经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等一系列法规。但是,没有立法是不行的,仅有立法是不够的,因为法律无法触及到商业伦理的每一个角落。尽管我们可以借鉴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经验,在基于法律基本精神的基础上,对于违背商业伦理的事件相关责任人予以公示或严惩,但是,整体商业新伦理的建构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不仅牵涉到法律,更关系到经济、政治、文化与信仰各个方面。立法有助于商业伦理的重塑,但人所共识的商业伦理的真正建立,却远比立法更为艰难、浩大。

安全策划的意义篇6

关键词 人口政策 基本国策 计划生育法 生育权利与自由 可持续性发展

一、制定《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必要性和意义

(一)制定《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必要性

近些年来,随着主义市场体制的逐步建立和民主法制建设进程的加快,对依法管理计划生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仅仅依靠地方立法管理计划生育已不能适应新的形势发展要求。在继续完善各地有关计划生育的地方性法规 1的同时,制定一部较为系统、完整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基本法律,既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提出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要求,也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对保障计划生育事业稳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笔者认为,制定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在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和可持续性发展 2战略中的地位需要由国家的专门立法来确定。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曾将“国家推行计划生育”写入《宪法》,党的十二大最早提出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党的十五大提出在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性发展战略,坚持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基本国策,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国家推行计划生育的基本政策、基本原则及主要措施、保障条件等需要由国家专门立法以及配套的法规予以保障。

2.实行计划生育涉及到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应当由国家法律予以规定。 3,《宪法》和相关基本法对公民实行计划生育的权利和义务未作规范化、具体化的规定 4,需要通过专门立法来界定和明确公民在生育问题上的权利和义务。有关地方性法规虽然对此已作出不少规定, 5但仍存在某些不足,主要是规定公民应当履行的义务较多,规定公民可以享受的权利较少,权利与义务规定不相统一,或者说权利义务的配置失衡。

3.全国推行计划生育近30年来,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并经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管理和规章制度,需要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使之长期坚持下去并不断充实完善 6。

4.为地方立法和依法管理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提供法律依据和保证,同时规范和保障基层政府依法行政,工作人员正确执法、文明执法。

5.为综合治理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设定法律依据。实践证明,仅从限制公民生育抓计划生育难以保障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稳定、健康、持久地发展。需要通过国家立法明确规定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在人口与计划生育方面的义务及法律责任。如“三结合” 7的工作思路以及制定有利于计划生育的社会经济政策和保障措施,已得到中央和国务院充分肯定,并深受基层广大干部群众欢迎,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相关部门、计划生育部门以及社会团体协调配合、齐抓共管并以法律形式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

(二)制定《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意义

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将制定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列入本届人大立法规划。1998年底,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成立了由相关部门参加的立法领导小组、起草小组和专家咨询组。在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立法调研和听取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先后数易其稿 8,于1999年12月底向国务院报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送审稿)》。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在广泛征求国务院相关部门及地方政府意见的基础上,对送审稿做了进一步的、修改,形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草案)》。2001年3月,这一草案经过国务院第36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由国务院提请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2001年4月,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召开了第21次会议,对法律草案进行了第一次审议。2001年6月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召开第22次会议,对法律草案(修改稿)进行了第二次审议。2001年12月,九届全国人常委会召开第25次会议,对法律草案(修改稿)进行了第三次审议。12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以123票赞成、0票反对,12票弃权的表决结果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以下简称《人口与计划生育法》) 9。这部法律是我国第一部以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为主要内容的基本法律,它首次以国家基本法律的形式确立了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法律地位 10,将具有特色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成功经验上升为国家的法律制度,将国家推行计划生育的基本方针、政策、制度、措施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为进一步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综合治理人口问题,为地方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立法提供了法律依据。该法的颁布、实施是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发展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对于加快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制建设,全面提高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管理服务水平,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持续发展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

该法的颁布实施,顺应了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客观要求,通过依法规范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与计划生育工作的行政行为,明确规定公民实行计划生育的权利和义务,为构建以《宪法》为根本依据,以《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为基本法律,以相关行政法规 11、地方性法规 12、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为配套规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律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从而结束了长期以来主要依靠政策和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

该法的颁布实施,有利于将依法管理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同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约束政府行政行为与规范公民生育行为,维护公民实行计划生育的权利与公民履行计划生育义务有机统一起来,进一步强化了人民群众在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中的主人翁地位,确立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指导思想,使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更加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更有利于稳定低生育水平,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从而为促进家庭幸福、民族繁荣与社会进步,促进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

二、人口与计划生育立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我国立法机关在以往国家立法和20多年来地方立法经验并借鉴国际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确立了面向21世纪人口与计划生育立法的指导思想。即:1、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一系列论述为根本指导思想。2、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与可持续性发展,努力创造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人口环境;控制人口数量 13,提高人口素质 14,改善人口结构 15。3、坚持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维护公民实行计划生育的合法权益,增进家庭文明幸福,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4、有利于体现人口与发展综合决策,为综合治理人口问题提供法律依据,保障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健康、稳定、持久发展。5、有利于保障和规范计划生育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履行职责,正确执法,文明执法,提高计划生育依法行政水平。6、为地方立法提供法律依据。

人口与计划生育立法遵循的原则有:(1)公民权利义务相统一的原则。即,立法除了对公民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作出规定外,还要相应地对公民实行计划生育的合法权益作出规定。(2)全面履行法定职责的原则。即,要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在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中的法定职责,明确规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社会各方面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的义务与相关法律责任,明确规定村(居)民委员会等自治组织依法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义务和责任。(3)法制统一的原则。即,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要以宪法为依据,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相关的行政、民事及其他法律相衔接,建立有效的社会监督机制和自我约束机制。(4)依法维权的原则。即,明确规定维护公民实行计划生育合法权益的方式、途径、责任以及对违法行为的追究。

三、《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共7章47条。第一章总则(共8条)。主要规定了人口与计划生育立法的宗旨、目的和依据,国家开展计划生育工作的基本方针和原则,各级政府、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及相关部门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职责,社会团体、企事业组织等社会各方面配合政府作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协助义务,以及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应当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和其依法执行公务受法律保护等。第二章人口发展规划的制定与实施(共8条)。主要规定了编制人口发展规划,制定与实施人口与计划生育实施方案、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的经费保障、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以及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管理基本原则。第三章生育调节 16(共6条)。主要规定了国家稳定现行生育政策,并将现行生育政策法律化、制度化,规定了公民实行计划生育应享有的权利与义务,以及计划生育工作必要的管理、服务措施。第四章奖励与社会保障(共7条)。主要规定了对实行计划生育的公民实行奖励、优待制度,建立有利于计划生育的社会保障制度。第五章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共6条)。主要规定了国家在提高母婴保健、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提供计划生育、生殖健康 17服务方面应承担的责任,规定了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法律地位,计划生育部门综合管理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工作。第六章法律责任(共9条)。主要规定了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及其技术服务人员、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违反该法规定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第七章附则(共3条)。主要规定了对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立法授权,即授权国务院依据该法规定制定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具体管理办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具体管理办法和社会抚养费的征收管理办法,授权中央军事委员会依据该法规定制定中国人民解放军执行该法的具体办法,以及该法的施行时间。

《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体现了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思想。本法总则第一条即明确本法的立法宗旨之一是“为了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并将“人口发展规划的制定与实施”设立专章予以规定,明确提出国务院及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编制人口发展规划,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二)体现了综合治理人口问题。本法明确规定国家采取综合措施,对人口与发展问题实施综合决策,规定了各级政府、计划生育部门及相关部门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职责,以及机关、部队、社会团体、企事业组织、村居民委员会和公民等应当协助政府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义务,计划生育工作与发展经济、依靠进步、发展教育事业、促进社会进步、提高妇女地位等项工作有机结合。

(三)强调稳定现行生育政策,把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实行的生育政策法律化、制度化,既没有收紧、也没有放宽,并规定了计划生育工作必要的管理、服务和制约措施,对保证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积极推动计划生育工作顺利开展,有重要的规范和保障作用。

(四)体现了公民实行计划生育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本法不仅规定了公民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还规定了公民实行计划生育应享有的合法权益,包括享有生殖保健、男女平等、避孕方法的知情选择、健康与安全保障的权利等,规定了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为保障公民充分享有和行使这些权利应承担的义务,明确了公民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方式和途径。对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生育子女的公民,由于其客观上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资源环境造成了影响,加重了社会公共投入的负担,有必要从经济上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应依法缴纳社会抚养费,作为对社会公共投入的一种补偿。

(五)强调严格依法行政。本法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推行计划生育工作中应当严格依法行政,文明执法,不得侵犯公民的合法权益,规定了各级政府、计划生育部门应履行的法定职责,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依法执行公务受法律保护。同时,也明确规定了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履行法定职责、侵犯公民合法权益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六)坚持分类指导。由于各地人口发展状况、计划生育工作水平不同,加之计划生育地方立法先于国家立法,且已实施多年,国家立法只对涉及全局的重大问题作原则规定,为地方制定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规提供法律依据。基层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的具体制度与措施,则主要由地方性法规作出规定。

(七)注意借鉴国际有益经验。本法体现的人口与发展综合决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计划生育工作与提高妇女地位相结合、在计划生育工作中引入生殖健康、开展计划生育的教育、信息、咨询活动、提供计划生育、生殖保健优质服务、实施避孕节育措施知情选择等内容,反映了中国政府认真履行开罗人口与发展大会《行动纲领》的庄严承诺。

四 立法为何规定人口发展规划的制定与实施

为了使人口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适应,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起将人口发展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之中。不仅提出中长期人口发展规划、年度人口计划,而且提出各项人均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并逐级下达人口发展计划,明确各级政府负有完成人口计划的责任,列入目标考核责任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后,党中央、国务院多次明确指出,人口再生产仍属于国家宏观调控的内容,仍要坚持国家指导与群众自愿相结合的方针,做到人口与发展综合决策,继续发挥人口计划的宏观调控作用。近30年计划生育工作的实践证明,通过制定和落实人口发展计划,合理调节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是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显著成绩的一个重要调控手段。为了把这一经验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设专章对国务院、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编制和制定人口发展规划、以及根据人口发展规划制定并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实方案作出了具体的规定,有利于国家对人口问题实行宏观调控,促进各级政府始终抓紧抓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对人口问题实施综合治理,确保国家人口控制目标的实现。

需要指出的是,人口发展规划的制定、实施,与维护群众实行计划生育合法权益并不矛盾。在计划生育实际工作中,人口计划只下达到县一级,乡、村两级按现行生育政策实行管理,确保群众按现行生育政策实行管理,确保群众按现行生育政策,简化手续,公开办事程序和政策,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五、立法为何强调稳定现行生育政策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人口问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面临的重大问题,是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虽然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我国已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生育水平已降到较低的水平,但是由于人口基数大,未来几十年,我国人口数量仍将持续增长,预计年均净增1000万人以上,人口素质不高的状况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劳动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人口老龄化问题更加突出,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依然尖锐。我国的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国家必须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长期坚持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生育政策是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核心,也是规范和调节公民生育行为的基本准则和规范,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计划生育各项方针、政策、措施,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围绕贯彻落实生育政策而制定的。国家在制定生育政策时既考虑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国家的长远利益,又考虑到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社会群体的实际情况,以及群众的生育意愿和接受能力,把国家指导与群众自愿结合起来,坚持分类指导、因地制宜的原则。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逐步形成并坚持稳定现行生育政策,即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孩子,有实际困难的可以安排生育第二个孩子。少数民族也要实行计划生育。具体要求和做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决定。根据中央确定的生育政策,各省区市相继制定计划生育地方性法规,根据实际情况,对具体生育政策作出了规定。我国计划生育的历史实践证明,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成绩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稳定现行生育政策。因此,中央多次强调,现行的生育政策要保持不变。2000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强调指出,在稳定低生育水平的条件下,仍然要稳定现行生育政策。这是因为,虽然现行生育政策已逐步被广大人民群众理解和接受,但是,目前我国生产力水平较低,地区发展不平衡,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健全,传统生育观念的影响还将长期存在,实行计划生育仍有相当的难度。因此,生育政策既不能放宽,也不能收紧。

稳定现行生育政策,也符合国际公认的人权原则。对于发展中国家和民族来说,人权首先是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我国实行计划生育30多年来,少出生了3亿多人口,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过快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压力,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实行计划生育,正是为了维护人民享受更高生活质量的权利,是真正维护人民的生存权、发展权。

六、立法对公民实行计划生育权利与义务的具体规定

本法对公民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主要做了以下规定:1公民有依法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2夫妻双方在实行计划生育中负有共同的责任;3公民有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依法规范生育行为的义务;4公民有自觉落实避孕节育措施,接受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指导的义务;5公民有协助政府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义务;6违反法律法规规定条件生育子女的公民,有依法缴纳社会抚养费的义务;7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

本法对公民实行计划生育的权利主要作了以下规定:1依法生育的权利;2实行计划生育男女平等的权利;3获得计划生育、生殖健康信息和教育的权利;4获得避孕节育技术和生殖保健服务的权利;5获得知情选择安全、有效、适宜的避孕节育措施服务的权利;6获得法律、法规和政府规章规定的奖励、优待、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的权利和平等发展的权利;7公民有依法获得法律救济的权利 18。

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公民实行计划生育的合法权益,本法对各级政府、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维护公民合法权益的职责与义务做了具体规定。主要有:1依靠宣传教育、科学技术进步、提供综合服务,建立健全奖励和社会保障制度开展计划生育工作;2建立健全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网络,建立有效的服务制度,提高服务水平,维护公民合法权益;3保障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的经费,对实行计划生育的育龄夫妻免费提供基本项目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对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给予重点扶持;4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推行计划生育中必须严格依法行政,文明执法,不得侵犯公民的合法权益;5指导公民知情选择安全、有效、适宜的避孕节育措施,保证受术者的安全。

七、立法对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制度的具体规定

(一)明确规定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责任主体是各级政府、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和政府相关部门,在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中建立人口与发展综合决策,对人口问题实施综合治理的制度。

(二)明确社会相关方面负有协助政府管理计划生育的义务,主要内容包括:1、机关、部队、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应当做好本单位所属人员的计划生育工作:向育龄人群提供人口与计划生育的宣传教育和科普知识,提供必要的计划生育、生殖保健服务,向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或工作机构通报有关计划生育工作信息,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落实对计划生育家庭的奖励与优待措施;2、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等自治组织应当依法做好计划生育工作: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在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的指导下,向育龄夫妻发放避孕药具,开展孕情检查、随访服务,动员群众参与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3、社会各方面应当配合政府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工作:为流动人口提供有关人口与计划生育的信息、教育、咨询,开展计划生育、生殖保健优质服务,帮助解决流动人口在生产、生活、生育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维护流动人口实行计划生育的合法权益。

(三)建立和完善计划生育的奖励与社会保障制度。本法设专章规定建立计划生育的奖励制度,对公民晚婚晚育、妇女怀孕、生育、哺育期间、采取避孕节育措施给予必要的福利待遇,实行对独生子女父母的奖励制度,对实行计划生育的家庭给予经济发展的优惠和照顾,对实行计划生育的育龄夫妻免费提供避孕药具和基本项目的计划生育服务,以及国家在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中应有利于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规定等。

(四)建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生殖保健服务制度。本法设专章规定建立健全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网络并明确服务职责,政府应采取措施,保障公民享有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和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应指导公民知情选择安全、有效、适宜的避孕节育措施,保证受术者安全等方面作出规定。

(五)明确规定实行征收社会抚养费制度。社会抚养费的性质属于对政府对社会公共事业投入进行补偿的行政性收费。设置社会抚养费的目的在于对资源的开发和使用予以调节,减轻人口对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压力。建立征收社会抚养费制度,是对自觉实行计划生育的公民合法权益的维护。对不符合法律法规规定条件生育子女的公民征收社会抚养费,是对社会增加公共投入的补偿,也是承担经济后果的一种法律责任。本法授权国务院依据本法制定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办法,具体规定社会抚养费的征收范围、标准、征收体制、缴纳方式等,符合我国各地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实际。

(六)建立法律责任追究制度。为维护公民实行计划生育的合法权益,保障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良好秩序,《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专门设置了法律责任章。法律责任追究的类别有: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履行计划生育职责、侵犯公民合法权益行为的责任追究;对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和工作人员以及违法开展计划生育手术人员的责任追究;对伪造、变造、买卖计划生育证明行为的责任追究;对违反本法规定的国家工作人员和其他人员,予以行政处分或纪律处分的规定;对不履行协助管理计划生育义务的单位、群众自治组织予以通报批评,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的规定;对不符合法律法规规定条件生育子女的公民依法缴纳社会抚养费和未在规定期限内足额缴纳社会抚养费行为的责任追究;对拒绝、阻碍计划生育工作人员依法执行公务行为的责任追究。注释:

1至今已有29个省、市、自治区人大或人大常委会制定了名称为《计划生育条例》的地方性法规,2个自治区政府(新疆、西藏自治区)制定了有关计划生育的地方政府规章。

2 1988年,世界环境与委员会首次提出可持续性发展的概念,它要求的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满足后代人的需要构成危害。1994年,开罗国际人口与发展大会通过的《行动纲领》提出:“可持续性发展作为确保当今和后世所有人公平享受福祉的手段,要求充分认识到和妥善处理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使它们协调一致求得互动平衡。为了实现可持续性发展,使所有人民都享有较高的生活素质,各国应当减少和消除无法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并推行适当的政策,包括与人口有关的政策,以便满足当代的需要而又不后代满足自身需要的能力。”

3 根据我国《立法法》第7条、第8条、第9条的规定,凡是涉及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规定,只能由全国人大或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规定。

4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就将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确立为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1978年《宪法》第53条首次明确规定“国家提倡和推行计划生育”。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提出“在我国和社会的发展中,人口始终是极为重要的问题。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1982年《宪法》第25条规定“国家推行计划生育,使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计划相适应。”第49条规定“夫妻双方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此外《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第59条、第61条,《民族区域自治法》第44条,《婚姻法》第2条、第6条、第16条,《妇女权益保护法》第25条、26条、35条、42条、46条、47条、50条,《劳动法》第61条、62条、63条,《收养法》第3条、8条、19条,《母婴保健法》第4条、32条、33条、37条,《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22条,《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第3条,《刑法》第280条、335条、336条、382条、384条、385条、387条、388条、397条、402条都涉及计划生育管理的相关事项。

5 同前注1

6 如坚持以“三为主”的工作方针,即以宣传为主、避孕为主、经常性工作为主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

7 具体指“把计划生育工作与发展经济相结合,与帮助农民勤劳致富相结合,与建设文明幸福家庭相结合”。

8 据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政策法规司统计,在形成送审稿之前曾有过12次讨论稿。第一讨论稿的名称是《人口与幸福家庭发展法》,第二讨论稿的名称是《人口与家庭发展法》,第三讨论稿的名称是《人口与生育法》,自第四讨论稿开始,法律的名称就确定为《人口与计划生育法》。

9 这部法律将于2002年9月1日起施行。

10 该法第2条1款规定: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是国家的基本国策。

11如《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办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条例》、《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办法》、《母婴保健法实施管理办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药品管理法实施办法》等

12同前注3。

13 这里的人口数量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反映某个时点人口总体规模的量的规定性。影响人口数量变化的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是人口的出生和死亡的变动,二是由人口迁出和迁入引起的迁移变动。

14 人口素质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反映某个时点人口总体的质的规定性,亦称人口质量。一般指人口总体的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及思想道德素质,它反映了人口总体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

15所谓人口结构是指按照人口的自然、社会经济和生理等特征把人口划分成的各组成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亦称人口构成。人口结构一般可归为三大类:自然结构、地域结构、社会结构。人口自然结构是根据人口的自然特征划分的,主要包括年龄结构和性别结构。人口地域结构是根据人口居住的地区而划分的,包括人口的城乡结构、人口的行政地区构成等。人口社会构成是按人口的社会标志和经济标志划分的,主要包括人口的阶级构成、民族构成、宗教构成、职业构成、部门构成、文化教育构成等。人口结构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

16 医学概念的生育调节,是指运用医学使具有生育能力的男女有计划地节制生育,或帮助无生育能力的男女使其生育,是生殖健康的核心之一。本法所称的生育调节,是指调整人类生育行为的经济、行政、法律、医学手段的总和。

17 1994年9月,《国际人口与发展大会行动纲领》对“生殖健康”作了全面、科学的定义,即在生殖系统及其功能和过程所涉一切事宜上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的健康状态,而不仅仅指没有疾病或不虚弱。生殖健康表示人们能够有满意而且安全的性生活,具有生育能力,可以自由决定是否和何时生育多少。人们有权获知安全、有效、负担得起和可接受的计划生育方法,有权获得适当的保健服务,使妇女能够安全地怀孕和生育,向夫妇提供生育健康婴儿的最佳机会。1994年,国务委员彭佩云代表政府在国际妇女生殖健康研讨会上,将“生殖健康”概括为:“妇女生殖健康是一个含义深刻、涉及面很广的新概念,但在实践上,其目的是:保证妇女在不同的生理阶段健康、安全和幸福;保证儿童的生存及健康成长;妇女在性生活、生育方面既与男子平等,有自主权,又对社会负有责任和义务。”从“生殖健康”的国际、国内涵义看,它远远超越了妇幼保健的范畴,将妇幼保健、计划生育、妇女解放融为一体,使之成为跨世纪的新概念。我国调整“生殖健康”的法律主要有宪法、婚姻法、母婴保健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劳动法等;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侧重从“计划生育”角度,进一步完善对生殖健康的法律调适。

安全策划的意义篇7

会议听取了安全监管总局关于遏制当前安全事故多发的措施及有关问题的汇报。会议指出,当前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特别是煤矿等重点行业和领域的重特大事故接连发生,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很大损失。事故多发的原因主要是已经制定的各项安全措施没有真正落实;部分行业产品需求过旺,生产绷得过紧,加大了安全生产的压力;安全设施和生产设备落后,安全欠账较多;企业安全主体责任不到位,管理松弛,违章指挥、违章作业和违反劳动纪律的问题严重;采矿秩序混乱,安全执法不到位。

会议指出,安全生产重于泰山。各地区、各部门必须以对人民生命安全高度负责的精神,把安全生产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部署,并作为突出问题抓好落实。经济发展必须与安全生产相适应,要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发展,不能片面追求速度,忽视安全。

会议提出了遏制当前煤矿等重特大事故多发的七项措施。主要是:加大煤矿事故隐患排查整改和对停产整顿矿井的监管力度,坚决关闭经整顿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煤矿,规范煤矿资源整合,严格煤矿建设项目管理,抓好瓦斯集中整治,加大执法力度,严格责任追究。同时部署了煤矿、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非煤矿山、烟花爆竹、道路交通和防火、航空客运安全,以及重点行业冬季安全等七个方面的安全督查活动,由有关部门立即派出督查组开展工作。会议强调,岁末年初,历来是事故的易发多发期。各地区、各部门要切实加强管理,健全责任,堵塞漏洞,严防各类事故发生。

会议强调,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必须坚持标本兼治,要从健全法律法规、改革体制机制、完善经济政策、增加安全投入、严格责任管理着眼,建立源头治本、政策治本的长效机制。为此,会议决定,要抓紧研究解决以下问题:(一)制定安全发展规划,建立和完善安全生产指标及控制体系;(二)加强行业管理,修订行业安全标准和规程;(三)增加安全投入,扶持重点煤矿治理瓦斯等重大隐患;(四)推动安全科技进步,落实项目、资金;(五)研究出台经济政策,建立、完善经济调控手段;(六)加强教育培训,规范煤矿招工和劳动管理;(七)加快立法工作;(八)建立安全生产激励约束机制;(九)强化企业主体责任,严格企业安全生产业绩考核;(十)严肃查处责任事故,防范惩治失职渎职、等腐败现象;(十一)倡导安全文化,加强社会监督;(十二)完善监管体制,加快应急救援体系建设。会议要求,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抓紧开展工作,尽快制订具体政策措施。

会议听取了审计署关于2004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查出问题纠正情况的汇报。会议认为,国务院各部门和有关单位按照国务院的部署要求,高度重视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工作,积极采取措施纠正存在的问题。审计查出的中央预算管理方面的问题已得到纠正和落实,预算执行方面的问题大部分得到纠正和落实,少数问题正在抓紧整改,各类违法犯罪案件已移交司法机关立案查处。会议要求,有关部门和单位要进一步加大审计整改力度,未完成整改的,要抓紧完成整改工作。

会议听取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若干配套政策情况的汇报。会议认为,制定并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若干配套政策,对于全面贯彻落实《规划纲要》,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意义。《配套政策》从科技投入、税收激励、金融支持、政府采购、保护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确保《规划纲要》得到落实的若干政策措施。会议要求,各有关部门要抓紧制订实施细则,并认真组织实施。

***

12月23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和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问题。

会议听取了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和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汇报。会议认为,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事业发展,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以来,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实施了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以及农村贫困家庭中小学生“两免一补”政策,农村义务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要看到,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还存在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不够完善,农村学校教育质量和师资水平偏低,农村学生辍学率较高等问题,普及和巩固农村义务教育的任务十分艰巨,需要通过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加以解决。

会议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切实把农村义务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解决制约农村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投入问题,保障农村义务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会议提出了深化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一是从2006年开始,全部免除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2007年扩大到中部和东部地区;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二是根据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支出的合理需要,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基本标准。三是建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校舍维修改造所需资金,中西部地区由中央和地方共同承担,东部地区主要由地方承担,中央适当给予奖励性支持。四是对中西部及东部部分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经费给予支持,确保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按照国家标准及时足额发放。

会议强调,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涉及面广,政策性强,任务艰巨。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组织实施”的原则,加强领导,周密部署,密切配合,协调推进,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顺利进行。

会议还研究了其他事项。

***

12月28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加强地质工作,听取中央政府门户网站建设情况汇报。

会议听取了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工作意见的汇报。会议认为,地质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性、基础性工作。加强地质工作,充分挖掘资源潜力,加大地质和矿产资源勘查力度,提高资源供给能力和保障程度,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会议指出,当前地质工作的主要任务是:突出能源矿产勘查,重点加强主要含油气盆地勘查,加快大型煤炭基地普查,努力增加可采储量;加强非能源重要矿产勘查,加快危机矿山、现有油气田和资源枯竭城市接替资源勘查,大力推进深部和找矿工作,形成一批重要资源基地;进一步提高基础地质调查程度,强化地质灾害和地质环境调查监测,加快地质工作现代化步伐。为了适应形势和任务的需要,会议要求进一步做好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深化地质工作体制机制改革。抓紧建立、完善政府与企业合理分工、相互促进,中央和地方政府各负其责、相互协调的地质勘查体系和管理体制。二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建立中央地质勘查基金,完善资源税、矿产资源补偿费和矿业权使用费政策,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参与矿产资源勘查,扩大地质领域对外开放。三是增强地质科技创新能力。完善地质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地质人才开发,积极开展重大项目科技攻关,推进地质理论和勘查技术的自主创新。四是提高地质工作管理水平。建立健全地质勘查法规体系、技术规范和行业标准,强化矿业权管理,依法查处勘查开采违法行为。

会议听取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中央政府门户网站建设情况的汇报,同意中央政府门户网站于2006年1月1日正式开通。会议指出,建设并开通中央政府门户网站,是推进政府管理方式创新,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举措。做好这项工作,对于促进政务公开,改进公共服务,提高行政效能,便于公众知情、参与和监督,具有重要意义。会议要求,要切实加强中央政府门户网站的建设与管理,及时、准确地政务信息,不断增加网上服务,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各地区、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本地区、本部门网站的建设,共同做好中央政府门户网站内容保障工作,努力为公众提供方便、快捷的公共服务。

会议还研究了其他事项。

***

1月4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修订草案)》,研究部署加快气象事业发展工作。

会议听取了法制办关于义务教育法修订情况的汇报。会议认为,1986年7月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对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提高全民族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义务教育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有必要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现行义务教育法进行修改、完善。这次修改的主要内容包括:保障义务教育经费,要求制定适应义务教育基本需求的有关经费标准,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根据职责共同负担义务教育经费并负责落实;实施素质教育,规范教学内容,严格课程管理,将德、智、体、美有机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合理配置义务教育资源,经费投入要向农村学校和城市薄弱学校倾斜,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和教师从事义务教育工作,特别是到农村任教,采取措施促进学校均衡发展;加强学校管理,保障学校安全,规范学校收费;加强教师培养和管理,提高教师思想道德和教学业务水平,改善其工作和生活条件;减少教科书种类,提高教科书质量,降低教科书成本,防止利用教科书非法牟利。草案还规定要建立实施义务教育的目标责任制,并对违反本法的行为规定了严格、具体的法律责任。会议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修订草案)》经进一步修改后,由国务院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会议听取了气象局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有关情况的汇报。会议认为,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加快气象事业发展,提供准确及时的气象预报警报服务,对于提高全社会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会议提出了未来五年和十五年气象事业发展的目标。到2010年,初步建成结构合理、布局适当、功能齐备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气象预报预测系统、公共气象服务系统和科技支撑保障系统;到2020年,建成结构完善、功能先进的气象现代化体系。为实现这一目标,会议要求,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一要加强气象基础保障能力建设。加快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建设,完善气象预报预测系统,建立气象灾害预警应急和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提高预报预测水平。二要发挥气象综合保障作用。积极开展应对气候变化研究,强化农业气象服务工作,加快交通、空间天气监测网络建设。三要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认真做好气候资源普查、规划和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建立应对突发灾害事件和人工影响天气应急作业机制。四要推进气象工作的法制、体制和机制建设。健全气象法规与标准体系,强化规划引导和行业管理,增强气象科技创新能力。

会议还研究了其他事项。

***

1月11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炼油工业中长期发展专项规划》、《乙烯工业中长期发展专项规划》、《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草案)》和《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修订草案)》。

会议听取了发展改革委关于炼油、乙烯工业中长期发展专项规划情况的汇报。会议认为,炼油、乙烯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能源和基础原材料产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炼油、乙烯工业得到很大发展,对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炼油和乙烯工业还存在着资源供应能力不足、产业布局不合理、产业集中度低、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低水平生产能力过大、企业及产品竞争力弱等问题,有必要制定和实施中长期发展规划,引导和促进炼油、乙烯工业合理布局、优化结构,提升整体竞争力,实现有序健康发展。

会议指出,发展我国炼油、乙烯工业要坚持做好几个方面的工作:一要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依托和优化现有企业,实行炼油化工一体化,合理布局,规模发展,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资源综合利用率。二要严格准入条件,特别要注重布局和生产过程中的环保和安全。三要加强科技攻关,重点开发节能降耗的新工艺和新技术,加大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力度,加快国产技术和装备的产业化进程。

会议认为,为依法加强对烟花爆竹的安全管理,预防爆炸事故发生,保障公共安全和人身、财产安全,制定《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是十分必要的。条例草案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烟花爆竹的生产、经营、运输、燃放活动的监督和管理,以及违法行为的处罚等作出了明确、具体的规定。会议决定,《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草案)》经进一步修改后,由国务院公布施行。

会议认为,1994年1月国务院施行的《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对于规范农村五保供养工作、保障供养对象的基本生活,促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推进,现行条例的有关规定已经不能适应农村五保供养工作的需要,有必要根据新的情况予以修订。修订后的条例规定了农村五保供养的资金渠道,完善了供养待遇的申请、审批程序,强化了供养工作的监督管理。会议决定,该修订草案经进一步修改后,由国务院公布施行。

安全策划的意义篇8

关键词:普京主义;理念;政策

中图分类号:F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6-0228-02

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主义,归纳起来大体有三种类型:一种是系统的社会科学或人文科学理论,如马克思主义、三民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等。第二种是把某种思想、行为和准则等作为“至上原则”进行推崇、信奉、坚持和实行。如集体主义、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等。第三种是某种理念和政策主张,如撒切尔主义、奥巴马主义、门罗主义等。普京主义属于第三种类型,它不是指普京在某些领域的系统理论,而是指普京执政期间大力倡导、始终坚持并付诸实施的基本理念和政策主张。普京执政十四年,他的治国理念及在政治、经济、外交、安全等方面的政策主张和战略思路具有连续性、明确性和独特性,既不同于叶利钦和戈尔巴乔夫,也不同于奥巴马、卡梅伦和奥朗德,不但对俄罗斯的社会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也对世界政治与安全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我们有充分理由将其称为“普京主义”。普京主义包含以下四个方面内容。

一、在经济领域以强国富民为战略重目标,坚持走俄罗斯式的市场经济道路

强国富民既是普京的执政理念,也是普京治国的战略目标。怎样才能实现强国富民的目标呢?普京认为只有发展经济、实现经济高速增长才能实现这一目标。没有经济的发展俄罗斯就有沦为二流、三流国家的危险。为此,普京制定了GDP翻番的目标,制定了到2020年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制定了进入世界经济十强、七强、五强的目标(目前已实现)。那么发展经济要走什么样的道路呢?普京认为,在体制上要建立具有俄罗斯特色的市场经济体制,它既不同于西方的自由市场经济体制,也不同于中国的中央集权的市场经济体制,而是国家主导、国企支撑、市场竞争三位一体的经济体制。这种体制是以市场原则和市场机制为基础,充分发挥国家的规划、调控和推动作用,把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战略行业掌握在国企手里。这种体制既需要建立强有力的政府,又要建立起完善的市场体系和市场规划,其根本依据就是俄罗斯国情和俄罗斯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在经济发展方式上,普京主张要从资源依赖型经济转向创新型经济。迄今为止,俄罗斯GDP增长、国家财政收入增长和对外贸易增长主要还是依赖生产和出口石油、天然气、木材、矿产品等资源型产品,这种资源依整型经济不但不可持续,而且也难以提高国际竞争力,所以要转向以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为主导的经济,而国有大型企业应是创新经济的主力,产学研结合应是发展创新经济的重要形式。在经济改革方面,普京坚决反对激进式的改革,主张实行渐进式改革,无论是进行私有化还是国有化都要依据实际需要慎审进行。在对外开放方面,普京主张对外开放要以俄罗斯利益为中心,只有在对俄罗斯有利的情况下才加入WTO。

二、在政治上主张民主化、多元化和稳定化

西方政客和舆论一直把普京描述成独裁者和压制自由、打击异己、践踏人权的恶人,这绝不仅仅是偏见,而是恶意的歪曲和抹黑,原因很简单:普京不是他们的奴仆、傀儡和盲目崇拜者。普京在政治上信仰民主、尊重民主,而且是真心实意的,不像有些政客打着民主招牌来窃取私利和权位。在俄罗斯普京的民主素质和修养远高于很多政客和官僚,这与他的强硬风格和铁腕治国方式没有关系。强硬不等于独裁,铁腕不等于霸道,理念和风格不是一个范畴。普京的行为从不脱离法制轨道,他尊重宪法,赞成多党制,反对搞意识形态国家化,主张政治和思想多元化,他积极倡导爱国主义,希望各党派能够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在俄罗斯国家利益的旗帜下团结起来,共同为实现强国富民的战略目标而努力奋斗。他不希望并极力避免各党派、各族群之间为了各自利益而发生“你死我活”的内讧和争斗。他希望并致力于国家能保持政治稳定的局面,从而为经济发展创造一个必要的环境。因此,普京对于各种极端主义、无政府主义和各种恐怖主义等采取依法严厉打击的态度,这被西方歪曲成是压制民主和破坏人权。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推销其所谓的普世价值和获得经济与安全利益,在俄罗斯周边国家策划、煽动和支持其人搞所谓的(如在格鲁吉亚、乌克兰和吉尔吉斯坦等国),并企图在俄罗斯也上演这种闹剧。为此,美国驻俄大使、美国资助的各种基金和社团组织煽动和制造反政府、反普京活动,遭到普京的严格限制和有力打击,从而激起西方一轮又一轮的愤怒情绪。实际上。在俄罗斯普京是民主的真正捍卫者和践行者,与戈尔巴乔夫盲目的、软弱的民主和叶利钦时代的混乱民主相比,普京的民主则是一种法制基础上有秩序的民主,是在俄罗斯这块地上成长起来的民主,而不是西方强加的民主和从外部世界移植过来的民主。普京坚持的是大多数人的民主,而不是少数精英的民主,不是损害俄罗斯利益,把俄罗斯推向分裂和混乱的民主。

三、在外交领域坚持和实行多边主义、务实主义及独立与合作理念与政策

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大大削弱,失去了昔日超级大国的地位,世界上只剩下一个超级大国――美国。美国以世界领袖和国际警察的角色奉行单边主义和霸权主义政策,在此背景下普京在外交领域明确主张和实行多边主义政策。美国的单边主义就是按照美国的意志和利益来安排世界的政治、经济和安全秩序,重大国际问题由美国来决定,如果不能以联合国名义合法地进行,就单独行动。普京不能接受由美国来决定俄罗斯的命运和利益,也不甘于由美国单独决定世界秩序和重大国际问题,因此他在外交上强烈主张多边主义政策。多边主义的含义是,重大国际安全问题要由联合国决定,重大国际政治与经济问题应通过多边协商解决。普京坚持多边主义的理论依据是“民主论”,即国家是平等的,国际问题应由相关国家通过民主协商的方式来解决。在一国之内人人平等,人人都有民利;在国际上各国的是平等的,每个国家都有参与和决定国际事物的权利。一国之内的事务要由本国人民来决定,不允许干涉别国内政;国际事物,要由相关的国家来决定,不容许以霸权的方式来决定。普京奉行多边主义的主要目的是:抵消和牵制美国的单边主义和霸权主义,展示俄罗斯作为政治大国的地位和作用,维护俄罗斯的尊严和利益。在奉行多边主义的基础上,普京在具体处理国际关系的实践中又采取务实主义的政策,不是处处与美国和西方对抗,而是根据本国的综合实力,根据利益权衡的结果和国内政治与战略需要,在不同环境、形势和问题上对西方采取不同的政策和策略。总体说来,在涉及俄罗斯和领土完整等核心利益问题上,普京不会让步,也不惜与美国和西方对抗,但底线是不陷入新的冷战或武装冲突;在经济、环保、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反恐及地区安全等领域,采取积极与美国和西方合作的政策。普京采取务实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以俄罗斯的利益为核心,保持俄罗斯对外政策的独立性、自和灵活性。

四、在安全领域努力保持核威慑与战略平衡,建立周边安全体系、阻止北约东扩和加速军队现代化

俄罗斯的安全威胁主要来自美国和北约,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双方对此也都心知肚明。普京认为,要保障俄罗斯的战略安全,主要靠战略核威慑,即俄罗斯的战略核武器对美国和北约产生的威慑力。在常规军事力量方面,俄罗斯远远落后于美国和北约,但在战略核力量方面双方势均力敌,即双方都具有毁灭对方二次以上的能力。如果双方都保持目前的战略核武器规模和水平,相互形成核威慑,谁也不敢使用核武器,谁也不敢发动侵略和进攻,这就是一种战略平衡。普京希望维持现状,保持目前这种战略平衡,这样俄罗斯才能获得战略安全。但美国要在俄罗斯周边的波兰和捷克等国部署导弹拦截系统,名义上是防备伊朗的导弹攻击,实际上是针对俄罗斯的。如果美国在俄罗斯周边部署了这种导弹拦截系统,就会大大削弱俄罗斯战略核武器的进攻能力,从而削弱其核威慑力,打破战略平衡。因此,普京坚决反对美国在俄周边部署导弹拦截系统,并称如果美国执意部署,俄罗斯将作出强烈回应。另一方面,普京坚决反对和抵制北约东扩计划。自苏联解体和东欧巨变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军事联盟――北约不断向东扩张,其最终目标是把乌克兰、格鲁吉亚,甚至白俄罗斯都拉入北约的队伍,从而形成对俄罗斯的战略包围。所以,普京清醒地看到了北约东扩对俄罗斯战略安全所构成的直接威胁,因此,坚决反对和强烈抵制北约东扩计划,以各种方式阻止北约东扩的步伐并已收到一定成效。在与美国和北约展开安全博弈的同时,普京积极与周边国家,尤其是独联体国家和中国建立密切的安全合作关系。普京通过与独联体国家的共同防御条约和上海合作组织,加强了与这些国家的战略安全领域的合作;普京积极推动以俄白哈三国关税同盟为基础建立欧亚共同体,希望能为俄罗斯与独联体国家的安全与军事合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和更紧密的经济纽带。普京高度重视并不断提升中俄协作伙伴关系的水平,不但意在彻底消除来自北方的安全威胁,更希望借中俄在安全领域的密切合作,牵制来自美国和北约的安全威胁。在坚持上述安全政策和安全战略的同时,普京在财政收入不断增长的形势下,加大了对军费的投入,积极推动新武器新装备的研发,实行军事改革,加速军事现代化的步伐,为保障国家安全创造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 张树华.普京之路:政治稳定才能国家复兴[N].环球时报,2013-11-04(14).

上一篇:环保教学计划范文 下一篇:施工环境管理办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