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物流工程专业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4-02-06 17:45:33

对物流工程专业的认识

对物流工程专业的认识篇1

近几年,随着我国物流业的迅猛发展,物流专业设置和物流人才的培养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中等职业教育是技能实践型的职业教育,对物流专业学生的培养应侧重于动手能力方面,实践教学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另外,不断加大的就业压力和用人单位对技能证书的要求增加了学生对考证的需求。在这种形势下,围绕物流专业的教学目标探索物流专业职业技能考证与实践教学之间相互关系,就成为目前中职学校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中职物流专业技能考证与实践教学之间相互融合的必要性 在职业教育中,学历证书(毕业证)是一种学历证明,表明受教育的程度,即“学”过什么;而职业技能证书是一种技能证明,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劳动者具备某种职业所需的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证明,因为技能考证通常是由职业技能鉴定国家题库中抽取试题,组成试卷,试题范围广,知识覆盖全面,对考生的理论知识,甚至实践操作能力的考核较为全面,考试目的明确,但考试内容不固定,包括基础的理论知识,也包括涉及实际的技能操作。以我校物流专业学生参加的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认证的物流员考试为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认证的物流员考试包括三个模块,一是物流专业英语与计算机基础(公共模块),主要考查学生了解和应用物流英语术语,阅读基本的物流英语文献,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二是现代物流管理基础,主要考查学生对物流相关概念、原理的理解和认识;三是现代物流装备与技术,主要考查学生对物流装备与物流技术的了解和运用原理。学生通过物流员的考前辅导和考试,熟悉了现代物流管理的理论和知识,认识了现代物流装备与技术,同时了解了物流运作流程,从中初步掌握物流装备操作的技巧。例如,在物流装备与技术这部分考试中有这样一些题目: 1.()最适宜装运袋装货物。 A.平托盘B.立柱托盘C.箱式托盘D.滑片托盘正确答案是选择B。 2.()用于需要低温管理货物(食品、医药品等)的运送。 A.托盘B.滚轮保冷箱式托盘C.平轮保冷箱式托盘D.保冷箱式托盘正确答案是选择B。 3.()是专用于运输需要保持一定温度的冷冻货物或低温货物的特殊集装箱。 A.运输集装箱B.杂货集装箱C.散货集装箱D.冷藏集装箱正确答案是选择D。 虽然这些只是简单的单项选择题,表面上是一些书面表达的题目,但是学生能否准确作答,表明他们在实际操作中,能否准确把握好不同类型的货物应该选用什么类型的物流装备。熟练的实操技能,往往都是以一定的理论知识为基础的,只有熟悉相关的理论知识,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相同的情况,你才能迅速地判断应采用什么方法或设备协助解决。尽管理论不一定适用所有的实际情况,但毕竟理论是从实际操作中总结出来的。职业技能证书正是实际操作融入理论知识中的一种体现,虽然不是每个具有熟练技术实操能力的人员都具有职业技能证书,但至少具有职业技能证书的人员在某种程度上表明其具备了一定的操作技能。 随着越来越多的大专、本科、研究生学历的毕业生涌入社会,用人单位的选择空间越来越大,真可谓是“眼花缭乱”。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该如何在这些高学历人群中发挥优势脱颖而出呢?这除了是中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思考的问题,还是中等职业学校在办学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要知道“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实践性,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强调的是面向基层,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对于物流领域的职位,中职物流专业学生毕业后面向的岗位大部分是仓库管理员、理货员、拣货员、信息员、叉车司机等。为了适应物流企业对就业者要求的需要,中职物流教学基础课应按专业学习要求,以“必需、够用”为度;技能课则要求学生在校期间掌握岗前的实际操作,同时,为了对学生技能实操能力有一个综合的评定标准,需要将考取职业技能考证列入到中职物流专业学生技能培养的教学计划中,并将中职物流专业职业技能考证与实践教学相互渗透,使得学生毕业前能获得实操技能的资格肯定,毕业后可以顶岗工作。 因此,为建设好中职学校物流专业,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需要的物流人才,并且能增强物流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技术操作能力,推动中职学校物流专业职业技能考证与实践教学相互融合是非常必要的。 二、影响中职物流专业技能考证与实践教学相互融合的问题分析 (一)物流职业技能证书的认证机构繁多,证书发放管理混乱,缺乏规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物流职业技能证书的权威性 当今社会中,开展物流职业技能认证的主要有: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物流师认证、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和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共同开展的“物流师职业资格认证”、广东省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的物流师认证。面对着众多的认证机构开展的职业考证,认证标准不一致,部分认证机构收取的费用较高,但考试标准较低,只要付钱培训和参加考试,就能够获得证书。也有一些难度较高的,考核要求也比较严格的。而物流企业对于这些单位或协会认证的证书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认可标准,甚至不了解哪一个认证才是权威的。面对这种情况,物流专业学生选择适合的认证机构参加考试成为了考前应该深思熟虑的重要问题,对中职物流专业学生考取技能证书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打击。 (二)学生对学习的目标不明确,学校对学生职业技 能考证的重视不足,鼓励不足,组织不够很多中职学校在开设专业时,并没有及时将该专业的职业技能考证列入专业建设计划中,使得组织学生参加相关职业技能考证的实施滞后于专业发展的进程。以我校———东莞市经济贸易学校物流专业学生技能考证情况为例,我校在2004年开设了报关专业,第一年招生为一个班,约为71人,后为适应社会的需要,将报关专业改为现在的物流专业,每年招生为四个班,约为260人,并成为东莞市中职学校“重点建设专业”。从2004年到现在,专业发展历程有6年多时间,但是直到2010年为止,除了计算机等级考试和英语等级考试外,学校一直都没有统一组织过该专业学生参加任何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书考试,使得就读该专业的学生在三年的学习过程中,对学习目标的定位很模糊,对自己专业的学习动力严重受挫。#p#分页标题#e# (三)物流专业职业技能考证相关课程的开展没有结合实操教学课程,专业教师缺乏实操经验,使得理论脱离实际 由于目前的物流专业职业技能考证的考试形式大多数是采用纸质笔试或上机考试,所以绝大多数的中职学校在开设物流职业技能考证相关课程时,都是以理论课堂为主,只是穿插极少部分的专业技能课时,甚至是完全没有专业技能课,严重地偏离了考取职业技能证书的本质。要知道职业技能证书是一种职业技能的认证考试,是验证考试者对技能掌握的程度;接受职业教育并通过职业技能认证考试的人员,应当标明其具有了一定的职业适应性和可用性。所以考核的内容中除了包含了基础理论知识,还涉及到部分技能操作知识。如果将考证的相关课程单纯以理论的形式进行讲授,没有结合实际操作,那学生只能是对知识“死记硬背”。对于原理和概念性的知识能够采用这样的方式,但是对于技能操作性的知识来说,那只能是凭空想象,不切合实际。尤其是中职物流专业的专业课程,因为其具有相当的技能实操性。举个例子来说,物流员考试三个模块中的物流装备与技术部分,该课程包含有很多物流专用设备的内容,如叉车、货架的概念与分类等,单单以叉车的分类内容为例,叉车按结构特点划分,可以分为平衡重式叉车、前移式叉车、侧面叉车、插腿式叉车和回转式叉车,不同类型的叉车具有不同的结构特点,使得其适用的环境也会有所不同。作为中职学生,不但需要了解其结构特点,还需要掌握其驾驶的方法,熟悉其使用的范围。如果单纯以理论授课的方式,那学生只能做到片面地了解其结构,绝对不可能完全理解不同叉车的使用范围及驾驶的方法。所以在开展物流专业职业技能考证相关课程时,如果将考证课程脱离实操课程来开展,那会使得学生对理论知识和实操技能的理解受到某种程度的阻碍,不利于中职物流专业学生通过职业技能考试,也不利于中职物流专业学生对技能的掌握。 三、实现中职物流专业实践教学与职业技能考证相互融合的方法 (一)职业资格证书必须与职业需求或行业岗位需求 密切结合,规范职业技能证书认证的标准,确保证书本身的质量,使得职业技能证书在社会和行业上更具有权威性 由于职业技能证书面向的群体不仅仅是学生,还有大量的在职人员或工作之后经过培训希望转换工作岗位的人员,使得职业技能证书的认证就具有了市场性,也具备了一定的经济效益,所以国家各部委、社会的培训机构纷纷推出种类繁多的职业资格认证,造成了就业市场上职业技能证书混乱的局面,也降低了职业技能证书的权威性。 在职业教育中,如果学历证书(毕业证书)是由教育主管部门来颁发,那么对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认证应由行业主管、协会和国家相关劳动主管部门联合来进行认证,那物流职业技能证书的认证就应是物流行业协会及劳动保障部门。这些机构和部门应该联合起来,根据国家教育v方针、政策,开展物流行业人才需求预测,统一制定教育培训规划,统一组织和指导行业职业教育与培训工作。同时,统一制定出规范的职业技能认证标准和行业就业准入制度,完善职业技能证书认证。 (二)学校重视学生技能考证———从学生入学开始,树立“双证书”的学习目标中职学生在入学前都是从来没有接触过专业课的,他们在初中阶段学习的都是语、数、英、生、物、化和历史、政治,所以对职业教育根本一点认识都没有,往往很难适应或者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才能适应中职的学习,尤其是专业课方面的学习。有些学生进入中职学校后,不知道自己的学习目标,以致学习变得松散颓废。而且中职学校考试较少,试卷基本上是由任课教师自己出题,题目大部分来源于平时的作业、练习,考试难度较低,考试很容易过关,造成学生学习没有压力,这样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断下降。针对这样的情况,中职学校应该在物流专业学生入学时召开专业介绍会议,向物流专业学生们介绍物流专业的教学计划、教学要求、教学目标,让物流专业学生了解自己在中职三年的学习中需要完成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明确物流专业学生除了需要努力学习完成相关课程学习,取得毕业证书外,在毕业前还需要考取的公共技能证书(如计算机、英语等级证书)和专业职业技能证书(如物流员证书),让他们对自己三年的学习情况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有助于他们树立好学习的目标。 (三)根据社会和行业的需要,结合物流职业技能考证的要求,调整并完善物流专业课程的规划,建立物流实训场所,加强物流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使得职业技能考证与实践教学有效接轨 首先,中职学校应该对物流行业人才需求进行调研,了解社会和行业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情况,结合物流职业技能考证的认证标准和考试大纲的要求,从宏观上调整专业教学规划;学校在开设专业课程时应考虑职业技能考证对专业知识的要求,同时要将实际操作融合到理论教学中,合理安排专业课程。在开展专业课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应多采用影像资料、模型介绍等图、文、物并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物流作业流程,初步认识各种工具和设施。同时,学校应增加投入,建立与物流实训教学配套的实训场地,为任课教师提供相关设施,使得教师们将实操环节加入理论授课过程中成为可能,让学生通过现场操作训练,更好地理解并掌握理论知识,学会操作常用的工具和设施,将理论知识与技能相互融合。 其次,由于近几年蓬勃发展的物流业使得相当多的中职学校都增设物流专业,对物流专业教师的需求一下子激增,但大部分的物流专业青年教师均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社会实践经验,不具备动手能力,教学中根本无法将理论联系实际操作,严重影响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技能的掌握,更不用说提高技能。同时,对职业技能考证欠缺经验,不了解物流专业职业技能考证的要求,不熟悉职业技能考证的考试形式等,根本无法对物流专业学生职业技能考证作出有效的辅导,严重制约了中职学校鼓励物流专业学生考取职业技能证书计划的实施。俗话说“名师出高徒”。为提高中职教育质量,提高职业教育的师资技能水平是关键。因此,中职学校必须建立一支过硬的实操型“双师”教师队伍。#p#分页标题#e# 为了更好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笔者认为应该做好以下两点: 1.建立校企合作,为专业课教师创造更多的顶岗实习机会 通过和物流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为专业课教师创造机会定期到企业相应的岗位进行顶岗实习,跟班研讨,到一线了解物流各环节的工作流程,熟悉物流企业的经营管理和行业发展的动态等。这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让专业教师能将理论联系实际,真正体验理论与实际操作的差距,使得物流专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能“有话可说”,能用真实地例子讲授每个知识点,而不是脱离实际的“泛泛而谈”。 2.抓好“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学校组织学生参加职业技能考证,并不仅仅考学生,其实也在考教师。学生要通过职业技能考试,取得证书,那必须完成相关课程的学习。那在相关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多种的教学方法,在讲解专业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考证的辅导,同时还要将实际操作技能融入课堂中,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知识,顺利通过考试。这都有赖于专业课教师对职业技能考试的考试大纲要求的清晰理解,重难点的准确把握,考试题型的熟练认识。要做到这一点,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组织学生参加考试前,先组织教师培训学习,要求专业课教师参加该职业技能考试,取得该专业职业技能考试的证书,成为“双师型”教师。人们常说“自己的亲身经历是最有说服力的例子”,就是这个道理。 通过上述的思考和分析后,我认为中职物流专业的教学应该联系社会与行业的需要,结合物流专业职业技能考证的要求,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互融合,以考取物流职业技能证书作为目标,促使中职学生在中职三年学习中掌握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毕业后成为适合社会所需的人才。

对物流工程专业的认识篇2

关键词: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人才需求结构;实践环节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3-0109-02

山西省作为唯一一家全省域的资源型经济转型综改试验区,其发展需要物流产业的支持与配合。为了了解和分析山西省物流人才状况,课题组从2011年6月份至2012年7月份分别对山西各类物流企业对物流人才需求以及学生对学校教学与实践培养计划要求开展调查。调查结果显示:42%的企业需要高级人才和中级人才、58%的企业需要初级人才。山西地区物流各级专业人才需求量为每年5000人左右,培养规模每年只有400人左右,仅占总需求的8%,显而易见,高等院校承担培养大批优秀物流专业人才满足社会和企业需求是当前的迫切任务。

一、山西省各类企业对物流人才需求的调研与分析

为了解山西省各类企业对物流人才需求的现状与期望,我们设计了相应的问卷进行调研,目的是从企业角度寻找高校培养专业学生的方向,从而制定更加符合企业需求的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1.调查对象与方式。本次调查通过电子邮件、企业实地2种调查方式向山西省62家物流企业发放了问卷调查表,收回调查表50份。在被调查企业中,从企业类型来看,第三方物流企业占45%、运输企业占35%、仓储配送企业占10%、货代企业占10%;从企业性质来看,私营企业占62%、股份制企业占30%、国有企业占8%。

2.调研结果分析。(1)企业选择物流人才的方式分析。在本次调研的50家企业中,无论是何种类型的物流企业,他们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均较大。他们选择物流人才的方式也各不相同,其中高校招聘占38%,企业内部培训占26%,外部招聘占19%,其他占17%。(2)紧缺物流管理人才排名分析。对于紧缺物流管理人才,如:物流系统设计人员、物流信息管理人员、仓储管理人员、库存管理人员、运输管理人员、国际物流业务管理人员及其他管理人员,每家企业给出了自己的排序。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得出山西省紧缺物流人才排名,其中占前三位的分别是物流系统设计人员(占28%)、物流信息管理人才(占23%)、运输管理人才(占21%)。(3)物流人才素质排名分析。对调研数据分析后发现,企业认为物流人才应具备的最重要的素质是:专业理论知识、计算机网络知识、协同合作能力和抗压抗挫能力,但对于不同类型的物流企业,他们对于这四种素质的排序也各有不同,图1为各类物流企业对各项素质重要性的排序。(4)企业招聘参考因素分析。企业对毕业生招聘时,在学历、成绩单、沟通能力、实习经历四个因素中,37%的企业认为学历最重要,29%的企业认为实习经历最重要,24%的企业认为成绩最重要,10%的企业认为沟通能力最重要。(5)企业内部管理人员培训情况分析。在这次问卷调查中,为了解物流管理人员继续教育情况而设计了相应问题。结果显示,内部定期培训的企业占30%,委托高校短期培训的企业占23%,资助本企业员工到行业先进企业深造的占5%,暂时没有任何培训的企业占24%,其他形式培训占18%。(6)企业对高校培养计划方面的要求分析。为培养更加符合企业需求的物流人才,对此进行专门调研,数据结果显示,43%的企业认为高校应当把教学重点放在实践环节上,36%的企业认为积累相应工作经验最重要,12%的企业认为理论知识学习是学校教学的重点,9%的企业认为综合素质的培养是关键。

综上所述,在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大背景下,山西省各类物流企业对物流人才需求状况呈现以下趋势:高校招聘毕业生是企业选择人才的最主要方式;企业最紧缺的物流人才依次是:物流系统设计人员、物流信息管理人员、运输管理人员;企业认为物流人才应具备的最基本素质是:专业理论知识、计算机网络知识、协同合作能力和抗压抗挫能力;企业对山西各高校物流毕业生的整体看法是,理论知识基础扎实,但动手能力较差;企业在选择人才时最看重学历,其次看重实习经历;46%的物流企业愿意接受高校学生进行实习;76%的企业希望和高校有合作;企业内部在对员工进行继续教育时,内部定期培训和委托高校进行短期培训是最重要的两种方式;本科毕业生与高职高专学生相比最大优势是综合素质高,但专业操作技能有待提高。

二、物流专业学生对教学和实践环节期望的调研与分析

要解决山西物流人才短缺的问题,培养企业急需物流人才,高校就必须适时调整教学计划、探索新的教学模式。通过汇总目前培养计划和开设课程以及实践环节的具体情况,我们设计了问卷调查物流专业学生对教学和实践环节的需求。

1.调查对象与方式。本次调研以面对面方式进行,调查对象为58名物流专业在校生和18名已毕业学生,共涉及76名学生。

2.调研结果分析。(1)入学时学生选择专业的分析。对76名物流专业学生调查结果显示,入学时,有61%的学生选择了自己热爱物流专业,其中四项选择(专业前景好,发展潜力大;受亲朋影响;热爱专业以及其他)共占39%。这一比例说明,大部分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对物流专业及其行业进行过了解。(2)对物流专业课程设置的分析。课题针对物流专业课程设置情况设计了问卷。有42%的学生认为专业课程设置基本合理;有44%的学生认为专业课程设置中实践环节比重小;9%的学生认为专业实验室功能不强;5%的学生认为课程设置在培养职业能力方面针对性不强。(3)对授课教师教学水平的分析。关于授课教师教学水平的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课堂教学情况、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条件、学生评教率等。调查结果显示:5%的学生认为很满意;67%的学生认为较满意;28%的学生认为不满意;0%的学生认为很不满意。(4)对于物流专业,学校改进方向分析。为培养更符合市场需求的物流人才,课题专门设计了从物流专业出发,学校应努力的方向问题。调查结果显示:38%的学生认为应进一步改善实验室条件;31%的学生认为应建立更多的实习基地;11%的学生认为应采取措施扩大学校知名度;13%的学生认为应提高专业就业率;7%的同学认为应当增加教学资源。(5)从事物流工作需具备的技能分析。从学生的角度,对物流工作需具备的技能重要性排序,了解课程设置方面的信息。调查结果显示:实践经验占40%;专业理论知识占38%;人脉和沟通能力占19%;其他占3%。(6)在校期间,学生自我学情分析。问卷中设计了关于学生自我学情分析的问题,以便了解学生对于教学计划的满意度。在物流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其他方面的基础文化知识、实践经验、其他这四个选项中,大部分同学认为自己在校期间收获最大的是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收获最小的是实践经验。(7)学生应加强锻炼的能力分析。关于实践环节中能力的锻炼,我们设计了人际交往能力、软件使用能力、对社会及企业的认识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企业管理能力五个方面。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占43%;软件使用能力占24%;对社会及企业的认识能力占20%;人际交往能力占8%;企业管理能力占5%。(8)专业课程设置与职业资格考试关系分析。从未来职业规划的角度设计问卷,目的是找到课程设置中的弱点,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58%的学生认为课程设置应与职业资格考试内容一致;30%的学生认为职业资格考试很有用,但在校学习阶段可以先学些基础知识,就业后再去学习考试内容也来得及;6%的学生认为职业资格考试不是很有用;5%的学生根本不计划参加任何职业资格考试。(9)学生竞争实力分析。通过在校学习,学生自我评价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自己的竞争实力体现,以此间接分析物流专业培养方案上存在的缺陷。30%的学生选择了专业技能与素质;18%的同学选择了优异的学习成绩;24%选择了团队合作能力;9%的同学选择了抗压和环境适应能力;考试证书、创新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合起来占19%。

综上所述,通过学生入学专业选择分析,了解到大部分学生对物流专业及行业有所了解,对学校培养计划有清楚的认识,这也是我们展开调研的基础;针对物流专业课程设置情况设计的问题,反映出在多数同学认为专业课程设置基本合理的前提下,存在实践环节比重小及专业实验室功能不强的问题;对授课老师教学水平的分析,多数同学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表示认可,但也希望能采用案例教学和任务驱动式教学;为培养的人才更符合市场需求,多数学生认为学校应当进一步改善实验室条件并建立更多的实习基地;从学生的角度对物流工作所需技能进行重要性排序,依次为实践经验、专业理论知识、人脉和沟通能力、其他;关于职业资格考试,多数学生认为课程设置中应加入职业资格考试的内容,以便更顺利地通过考试,更好地就业;在学生自身竞争实力分析中,考试证书、创新能力及实践经验最差。

三、企业需求与学生期望调研结果综合分析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物流企业对山西各高校物流毕业生的整体看法是,理论知识基础扎实,但动手能力较差;企业在选择人才时最看重学历,其次看重实习经历;企业认为高校应当把实践环节的教学放在第一位。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对物流实践环节和实验室建设要求比较强烈。

1.课程设置中实践环节比重小。对物流专业实践教学的调研显示几乎所有学生都认同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同时也希望能够以各种方式进行实训,如软件模拟、实训室实训、企业参观、企业上岗实训等,但对目前的实践教学环节总体感觉一般,在校外的实习基地更是寥寥无几。

2.人才培养缺乏创新性。尽管也有一些院校改革导师制,但大多以导师的课题为主,难以发挥其能动性,对其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有一定的制约。

3.课程体系缺乏适用性。在整个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安排上,有些学校借用其他院校的培养方案,在其基础上根据本校办学特色进行适当修改;有些学校为应付专业申报,不顾实际需要勉强将一些课程凑合在一起,没有根据市场需求和培养方案进行严谨的分析和论证;很多课程设置在内容上与职业资格考试不匹配。

4.学校对专业的支撑力度不大。调研结果显示,很多学校在物流专业学生培养方面缺乏有力支撑。实验室条件简陋,基本没有校外实现基地,也没有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及扩大学校知名度,这些都严重制约物流管理专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书国,陈辉.基于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的渐进式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12,(5):51-55.

[2]徐国泉.新设立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才智,2010,(27):271-271.

[3]张鹏伟.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1,(03).

[4]魏然.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办学定位与办学模式探讨[J].中国市场,2007,(32).

基金项目:太原理工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依托地方特色的物流管理课程体系优化研究;太原理工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校企合作视角下卓越物流管理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研究;教育部全国高校物流教改教研课题:基于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背景下的物流管理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ZW2012093)。

对物流工程专业的认识篇3

一我国物流管理本科专业沿革及其培养目标

(一)我国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发展历程及其基本情况

我国最早的物流教育起源于1930年在上海交通大学管理系开办的材料管理专业[1]。1993年以前,我国还没有以“物流”命名的物流专业,只有部分属传统物流概念的物流类专业,如仓储运输管理、铁路运输、交通运输管理工程、包装工程等相关概念的物资管理专业。1993~1997年,现代物流教育开始起步。1993年根据当年国家教委新修订的大学本科专业目录,将“仓储、运输管理”等专业改为“物流管理”专业,由北京物资学院、北京工商大学首先招收物流管理专业本科生随后北京科技大学开设物流工程专业。继而北京交通大学、郑州工程学院、华中科技大学等开办物流管理专业或专业方向,培养本科、硕士或博士生。1998年教育部大规模修订高校本科专业目录,根据高等学校拓宽专业面的要求,将新设立5年的“物流管理”专业取消,并入“市场营销”专业,专业调整大大抑制了物流教育的发展[2]。

直到2001年中国入世,随着经济全球化,物流业作为新型服务业,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企业以及国外发达国家投资者引起了广泛关注。2001年8月,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召集下,教育部恢复了“物流管理”专业,并于当年批准物流管理专业作为目录外专业开始招生。2002年教育部正式批准北方交通大学等7所高校招收物流管理专业本科生,2003年增加到47所。2001~2010年全国开设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大学数及近年该专业的招生毕业情况(见表1、表2)[3,4]。

(二)我国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学科特点

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以管理学科为理论基础,经济、管理、工学学科相互渗透,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和文化修养,具有较好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坚实的外语、数学、计算机基础,扎实的经济、管理、信息、系统科学及相关学科理论基础,熟悉物流管理相关法规,掌握系统的供应链及物流管理理论知识,能够从事物流系统优化、物流业务运作的复合型物流管理人才。物流管理专业的主干学科是工商管理和管理科学与工程,相关学科为经济学、管理学、交通运输等,其学科理论基础为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统计学、运筹学、计算机科学和信息科学等。

二经管类物流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应具备的核心专业能力

构建以经济管理为学科背景的物流管理本科专业人才(以下简称为“物流人才”)培养体系,需要明确所培养的学生应具备的核心专业能力要求。本文根据目前经济全球化的态势和当今企业和市场的实际需求,提出物流人才应具备的核心专业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现代物流运作能力。根据物流的功能要素,物流人才应熟悉掌握采购、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等主要物流业务环节,了解现代物流设备的性能及控制方法,并能进行实际操作,这是最基本的能力要求。

(2)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能力。作为物流人才,必须初步具备企业物流系统改造与再设计能力,具备区域物流园区(中心)规划与设计能力,并具备一定的物流信息系统开发与设计及物流系统综合评价能力等。

(3)物流项目组织及管理能力。对于中小型的物流项目能够对其进行组织与管理,对遇到的问题能够给出解决的途径和方案。所以物流人才不仅要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还应具备较强的人际沟通协调能力与技巧[5]。

(4)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在计算机技术与网络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已成为现代物流的发展的核心支撑平台。因此,现代物流人才不仅要全面熟悉物流的主要信息技术,也应具备一定的数据挖掘与物流系统优化决策能力[5]。

(5)国际物流运作能力。随着全球制造链和供应链管理的兴起,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经济交流越来越频繁,国家之间、洲际之间的原材料与产品的流通越来越发达,国际贸易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国际物流市场。因此,现代物流人才不仅要了解进出口贸易专业技能,也应具备如保税仓库经营、商品检验等国际物流技能,并熟悉各国有关的通关制度和法律、法规及各国的物流环境。此外,现代物流人才应掌握企业物流成本的构成、预算、核算和控制,对企业外部的各种物流费用要能够判断其合理性,并能够对有限资金进行优化配置。

总之,在基本能力结构上,应具备一定的获取知识的能力、一定的应用知识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在专业知识要求上,应具备一定的工具性知识、一定的人文社科知识、一定的自科知识及扎实的经济管理学科、统计运筹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础知识,系统掌握供应链及物流管理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熟悉供应链物流系统规划、物流业务运作及组织管理,掌握从事物流系统优化、物流业务运作及物流管理的基本技能与方法,熟悉经济建设和企业管理的相关政策和法规,掌握国内外物流发展状况及趋势,了解国内外制造企业、流通企业和物流企业的基本物流运作模式。

三经管类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分析

(一)目前我国物流管理专业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尚存在的问题

(1)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在整个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安排上,有些学校借用其他院校的培养方案,在其基础上根据本校的办学特色进行适当修改;有些学校为应付专业申报,不顾实际需要勉强将一些课程凑合在一起,在没有专业教师的情况下不顾课程整体性任意增删课程,没有严谨的分析和论证。

(2)教学内容缺乏实用性。物流管理人才必须具有一定的技能。我国的物流教育现在比较注重传授理论知识,而学生实用技能的培养显得较为薄弱。未来物流人才必须要突出综合素质,具体体现就是要让学生掌握物流管理的实用性技能;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操作能力,以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3)专业学科缺乏引导性。引导型学科可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必修课,师资尽量由长期从事物流管理、运输业等具有丰富经验的高级技术人员来担任。通过引导型学科的学习可以提早的告诉学生学习的方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本专业的理解。

(4)物流教育缺乏数量性。在现代物流管理中,特别是随着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展,管理信息系统的运用使物流活动同数量化分析方法结合得十分紧密,物流业务管理和综合评价都离不开数据分析,物流管理系统也是建立在极其准确的数据基础之上的。因此,未来的物流教育要强化定量分析,加强学生数理知识的培养[6]。

(二)经管类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经管类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大体分成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及大类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课程四大块。其中,公共基础课程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品德、外语、体育、军事训练及计算机基础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等课程;学科及大类基础课程包括数学、经济学、管理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流学、供应链管理等;专业核心课程包括物流系统分析、仓储运输管理、物流信息管理、国际物流、物流工程、物流经济学等课程;专业课程,主要体现该专业的优势和特色,具体包括物流战略与管理、物流系统论、物流网络规划、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采购管理、运输管理、集装箱与多式联运、运输经济地理、库存控制与仓储管理、企业物流管理、物流成本管理、配送中心规划与管理、第三方物流管理等。在实践教学上,物流管理专业包括实践教学课程、实践环节或实践性教学活动,如认识实习、专业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建议各高校选开物流管理综合模拟、物流管理课程设计、供应链管理系统、ERP系统模拟实验、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等。

四经管类物流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思

从目前企业对物流专业人才需求情况来看,有绝大部分企业认为目前物流专业的毕业生理论基础扎实,但实际操作能力较差。学生对专业知识重要性的认识与企业的需要既有相同点同时又有较大的偏差。如学生认为装卸和包装的相关知识不重要,而这些操作恰好是配送、仓储与存储及采购等的重要环节与基础,企业也比较注重这一物流环节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企业对于制约物流发展的主要因素也有不同的看法,认为“物流信息化和标准化程度不高是物流发展瓶颈”的比例相对较高,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企业对相关物流人才的需求。基于此,本文对经管类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如下构思。

第一,将“物流管理”专业向“物流管理+物流工程”方向延伸。即重视物流过程的实现技术与装备,包括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加工、配送、仓储,定位,检测,企业信息化及其信息处理等实用技术。

第二,从重视“物流”到重视“物流+采购”。即重视基于物流和采购的集成技术和成套技术,包括基于采购的集成化设计技术,仿真设计与装配技术,过程控制技术与方法,采购信息平台与共享技术等。

第三,将“物流管理与工程”向“供应链管理与工程”方向转型。即进一步认识信息和标准的作用和价值,重视供应链的信息化技术和标准化技术(供应链可视化管理与实现技术,预测理论与方法,供应链商务智能与决策支持技术,信息平台集成与协同技术,智能信息交换、集成与处理技术,数据挖掘,标准化体系建设,标准化技术等,大系统与复杂系统环境的优化,虚拟环境物流管理与工程技术等)。

对物流工程专业的认识篇4

关键词: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群;课程建设;实践能力;教学改革

一、高端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

上海自贸区的设立被认为是国际贸易的福音,也是对上海建设全球物流中心的关键支撑。随着国家相关优惠政策的落实,贸易自由化将扩大货物自由流动的空间,促使越来越多的各国货物到自贸区进行集散周转,自贸区内企业的数量和种类将大幅增加,自贸区的货物自由贸易、金融自由流通,以及进出口服务贸易会更加活跃。而自由贸易活跃度提高,必将利好国际航运、国际货代、港口、保税物流等多个直接相关产业,开启一场物流“盛宴”。与此同时,上海自贸区对物流的影响也不会仅仅停留在自贸区内的物流企业,它将带动整个上海乃至华东地区的物流业的成长和发展。物流行业信息在不断地给我校(东华大学)物流管理专业的发展带来利好消息的同时,对学校的人才培养体系、课程体系等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我校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目前在全国排名第7位,属于5星级专业,并且我校物流管理专业直接依托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还有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硕士学位点和物流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点。我校物流管理专业具备上述学科融合、专业领先的优势,更应大胆创新,提出具有创新性、可操作和可复制的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思路,为培养高端物流人才进行有益的探索。物流管理以物流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与资源优化配置、物流运作过程的计划与控制及经营管理。它具有学科范围广、实践应用性强、系统性强的特点,要求在物流管理专业教育中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物流管理能力的培养,还应注重学生的物流工程实践技能的培养。但是,目前在工程实践技能的培养方面还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1)当前加强物流工程实践技能培养的手段之一是在课程教学中引入大量的教学案例、现场图片及视频录像等,但学生或是看了热闹,无法真正深入领会,或是由于教学材料设计得不合理,使得学生对物流工作有“低端、脏、乱、差”等印象,因而不利于学生今后的正确择业。(2)我校作为一所教学与研究并重的重点院校,在教学中还要强调专业的科学研究活动。如果仅是呈现实例、案例和操作性技能知识,片面地强调应用性、实践性,而没有仔细设计呈现的方式和过程,没有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从实例中发现问题的能力,这就与研究型大学的要求不相符,也无法很好地实现研究型大学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目标。因此,本文针对当前物流行业快速发展的形势,探索科学的教学模式,设计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使我校物流管理专业既保证有扎实的实践性,又能超越定位于一线物流作业的做法,将专业的实践性与专业的科学研究相联系,创新性地设计一些教学资源,引入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满足与实现对高端物流管理人才的要求。高端物流管理人才是当前物流行业人才需求的一个重要部分。国内外已经有一批教育研究者对这类人才的培养提出了一些理念与方案。对高端物流管理人才的定义,体现在理论与实践兼具,具有全局观、整体观、创新能力这几个方面[1]。从实际来看,美国一项物流从业人员的教育程度和专业结构的调查结果显示,高端的物流管理人员具有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两方面的专业知识。他们对物流管理概念,包括从简单的仓储、运输到综合物流、全球供应链管理等方面有全面、深入的认识[2]。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密歇根州立大学等知名大学均提供以工程、管理科学和供应链管理策略为主的本科课程,其课程内容不但注重应用性和实用性,而且兼具理论和研究特性。在培养方式上,针对各种教学对象,国内外也有一些有益的探索。在本科教育中,李庆明提出了“宽口径、重基础”的培养目标[3]。在研究生教育中,孙卫等对美国的案例教学、计算机模拟、课程讲座等实践教学手段予以肯定[4]。刘峰涛等以东华大学全日制物流工程硕士培养为例,采用项目管理理论中工作分解结构(WBS)方法,提出物流工程硕士培养管理思路[5]。刘丹提出了“产学研”教学理念与校企互动机制,从课程实验教学、综合性实验教学两方面完善教学计划[6]。王晓锋构建了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和创新物流人才培养模式,以物流实验室为平台,将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分为社会实践、物流案例教学、课程实践、物流模拟实验、认知实习和专业实习、物流设计大赛、毕业论文等,并进行系统化研究与实施,使之成为一种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全程实践教学模式[7]。针对案例教学,张剑芳提出适应多元化的物流教育需要,注重多种形式的案例教学方法[8]。刘彬斌将过程管理理念引入课程改革过程中,提出物流学教学与评价质量控制方法[9]。总体来说,无论是对高端物流管理人才的定位,还是人才培养的方式设计,都已经有了一些成功的探索。但是针对我校的实际,仍需要设计一整套详细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群方案。本文在以下两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1)提出基于创新性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新方案,为探索创新性、应用型高端物流人才培养提供新的理论参考。(2)提出基于创新性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群建设思路,包括基于创新性物流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群理论体系建设、物流案例群的贯通式建设、物流实践环节的一体化建设、物流课程群的平台建设四个方面。这些建设方案不仅应具有创新性,而且应具有可操作性,为高校物流管理类课程的教学和改革提供新的可借鉴的方法。

二、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群的建设

1.基于创新性物流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核心课程群建设框架

本文从四个方面进行系统研究,研究内容的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该体系中,课程群体系的建立是实施课程群建设的基础,如何建立适应创新性物流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系和基于能力体系的课程群体系成为整个架构的关键。

2.创新性物流工程实践能力的三阶段培养体系

通过广泛调研,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对以下两类人才有着广泛的需求[5]:(1)适应国际航运中心地位的国际物流服务人才,包括海运或航运管理、港口管理、报关报检、国际贸易等方面的专业人才。(2)适应国际化都市经济与生活发展要求的城市物流设计规划和服务人才,包括物流园区、第三方物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应急物流、逆向物流、港口物流、国际采购、以电子商务为导向的城市配送等方面的专业人才。针对以上两类物流专业人才均需具备创新性物流工程实践能力的专业技能与素质要求。笔者认为,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式不仅是传授知识,重点是要培养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发挥主动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和能力。因此,提出了物流管理专业能力培养的三阶段培养体系,将教学定位由知识传授转变为能力培养。第一阶段:基础能力的培养。包括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管理素养的培养。这类能力在大一、大二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大类的培养中落实。第二阶段:专业技能的培养。通过物流专业核心课程的理论教学、案例教学与企业业务模拟、第三方物流模拟、国际物流模拟等一体化的专业系统综合性实验教学,强化学生理解物流业务,熟悉物流运作,逐步掌握仓储、运输、配送等物流业务分析与运作优化方法,提高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能力、供应链建模能力。这类能力的培养在大三的教学中落实。第三阶段:从业能力的培养。通过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供应链实践等专业综合性课程,以及社会实习、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物流设计大赛等实践形式,让学生从实验认知到企业实践直至综合应用中提升物流系统规划能力、供应链设计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性实践能力,缩短学校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距离,实现“供”与“需”的无缝对接。这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3.三阶段培养体系下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群

以三阶段能力体系为框架,归纳分析各能力框架下的知识点,并进行知识点梳理与整合,确定物流管理专业的理论知识体系和实践知识体系。研究物流管理理论的传授与物流实践能力培养的融合体系,最终确立以管理科学与工程大类基础能力培养为基础,展开物流管理基础、第三方物流、供应链、电子商务物流四个专业核心课程群的建设,进一步理顺课程教学内容,保证群内课程知识点的连贯性与群间课程的协同性。课程群划分方案见图2。

三、基于核心课程群的建设方案

1.基于课程群的物流案例群贯通式建设

(1)建设群内的贯通式案例教学模式。物流管理专业教学需要大量的案例作支撑,但是传统的案例教学只是停留在理论知识的简单应用层面,学生只能了解某个理论知识的应用,而不明白为什么应用,以及在什么业务环境下应用,造成了案例教学与物流实践的脱节。因此,以课程群的形式将多门相关课程绑定,建设群内各门课程的贯通式案例,让案例能够贯穿在课程理论教学中,并在多门课程中进行综合应用,真正实现全方位、多层次地将案例融入到物流专业教学中。(2)通过企业实践、物流设计大赛等建设案例库。真正好的案例一定来源于企业实践,通过学生的企业实践收集企业案例素材、全国物流设计大赛等方式,师生真正参与的企业案例才更具有典型性,更能深入进行研究和进行企业实践应用。因此,应通过各种方式组织教师和学生进行案例的编写,以完善案例库。

2.基于课程群的物流实践一体化建设方案

基于课程群,在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实施物流实践一体化方案,包括“一个目标、三个阶段”。即围绕培养创新性、工程实践应用型高端物流人才的培养目标,分为三阶段实施的物流实践教学。包括第一阶段物流体验性实践环节,结合物流综合管理课程群理论教学开展实验,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第二阶段物流专业系统实践环节和第三阶段的物流综合应用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从业能力。三阶段的实践教学环节按照认知—实践—综合应用逐层递进,形成一种全程不间断的物流管理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一体化模式系统架构如图3所示。

3.基于课程群的教学平台网络化建设

为保证课程群建设的效果,利用网络平台及时将相关信息上网,才能实现及时有效的沟通,并将最新成果及时展示和分享。因此,不同于一般的课程建设,我们根据四个课程群组织开发了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群网站,实现课程群的教学资源共享,为师生交流搭建了良好的互动平台。四、结语本文提出了基于创新性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新方案,以及基于创新性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群建设思路,包括基于创新性物流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群理论体系建设、物流案例群的贯通式建设、物流实践环节的一体化建设、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群的平台建设。本文的研究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多方位要求下的高端物流人才培养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案,可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性实践能力,缩短学校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距离,实现“供”与“需”的无缝对接,这对提高物流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经济发展新形势下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王晓锋 周建亨 戴韬 单位:东华大学

参考文献:

[1]李德才,王俊.关于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几点认识[J].研究生教育与研究,2011(6):53-57.

[2]黄勤,陈玲,李楠,等.研究型大学物流工程专业教学模式的探索[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34(2):112-114.

[3]李庆明.物流人才培养应准确把握宽口径重基础的科学含义[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8,30(12):119-120.

[4]孙卫,侯凯,唐树凯.美国商学院研究生实践教育环节及其启示[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6(6):92-96.

[5]刘峰涛,王扶东,王晓锋.基于项目管理理论的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过程管理:以东华大学全日制物流工程硕士培养方案制定为例[J].纺织教育,2010,25(6):47-50.

[6]刘丹.本科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33(7):128-130.

[7]王晓锋.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一体化模式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8):83-85.

[8]张剑芳.案例教学在物流课程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8,30(11):114-115.

对物流工程专业的认识篇5

近几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http://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开始走向就业市场,从事物流行业。然而,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所培养的物流管理人才是否符合物流企业的需要,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是否具备物流企业所要求的能力素质。本文通过对物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跟踪调查,从物流企业的用人要求出发,分析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能力,并探讨提升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

由于物流行业是一个劳动强度较大的行业,特别是作为应届毕业生进入到这个行业,需要到一线进行锻炼,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毕业生从事该行业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由于该行业属于服务类行业,行业的入职壁垒也比较低,导致其他专业的毕业生也可以比较容易的选择在该行业就业。同时,由于物流行业是一个新兴的行业,行业的知识更新较快,导致很多该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的时候,专业的优势并不明显。以上的三种原因,导致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对口率较低。

结合对物流企业实际走访调研,包括深圳能源物流有限公司、ups supply chain solution、中海集装箱运输深圳有限公司等大中型的物流企业,我们不难发现物流企业注重毕业生的所具备的能力包括:英语口头表达能力、英语文字处理能力、外语信函书写技巧等。

(一)物流企业通过职前培训提升

学生在校所学的课本知识与实际工作技能是有差距的,尤其国内的物流专业教材还是停留在比较旧的物流运作模式,因循守旧,没有跟上时展。而企业通常在入职时会进行培训,但同时会考虑到培训应届毕业生的成本会比社会人士要多。

目前物流企业的招聘主要渠道有:人才市场,另外对深圳高校的毕业生有相对的校企联合式的招聘。用人单位招聘并非只注重专业,例如深圳能源物流有限公司的人力资源负责人表示,企业更注重学生外贸工作操作能力、外语技能,因此物流公司所需人才并不是注重学生所学专业,因此物流专业毕业并非很具备竞争能力,相反,外语、电子商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竞争力更强。

(二)物流企业普遍认同“校企合作”模式

中海集装箱运输深圳有限公司对入职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而不只停留在入职前期,该企业也正与深圳本土高校,如深圳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有合作,形成校企合作模式。企业的高层会根据其在物流、外贸等领域的丰富工作经验,到高校中开设客席讲座。同时企业也希望能把高校的老师“请进”企业,对企业的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如外语、仪态等方面的培训,提升公司员工的整体素质,从而提高工作效率。总体来说,物流企业普遍认同这种“校企合作”模式,首先,“校企合作模式”能够帮助学校的教育不会仅仅停留在书本知识上,而使得教学模式过于死板,没有与时俱进。其次,“校企合作模式”能教授学生更多的实际操作技能,了解到当今社会上最前沿的管理理念和专业技术。最后,“校企合作模式”能使在校学生更直接地认识到社会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领悟自身距离理想工作单位的门槛距离,努力进行各方面准备,积极且主动地寻求积累实践机会和经验。

二、提升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目前高校在设置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培养目标的时候,也对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所需具备的能力进行了明确的要求,例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的国际物流专业,就明确了该专业主要的特色是培养既懂物流管理又懂电子商务、信息技术,既能从事制造、储存、运输、配送、货运等领域的物流管理工作,又能从事信息管理、企业管理、进出口贸易、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等领域的管理、经营、决策的高级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一)完善教学实践模块,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执行能力

目前,很多高校都很重视学生在校期间的实践教育,也开展了相对应的实践教育环节,物理专业的实践教育也是高校提升物流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强化了理论学习的目的对学生的冲击远大于课堂教学,使得学生的认识更为深刻。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动脑去感受这些实践中的事物和现象,会增强学生学习学科的兴趣。目前,在国内的一些高校也开始着手对实践教学模块进行改革,例如推行

转贴于 http://

“三学期制”,将其中的一个学期专门用于开展实践教学,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部分高校开设创新实验班,通过整合学分制度改革,灵活管理学生课程设置,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实践性教学使学生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任课教师能及时的了解学生的感受,把握好授课的目标,同时也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执行能力起到重要作用。

(二)优http://化课程设置,提升学生专业能力

物流行业作为一个信息更新比较快的行业,同时,物流行业也正处在快速发展阶段。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如何在理论和现实的物流操作实践中寻找平衡点,这既需要专业任课教师具有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也需要高校进行优化课程设置。高校可通过物流专业教师外派到企业进行交流锻炼,或带学生到物流企业进行实习等方式,提升专业教师的企业实践经验。由于物理管理专业毕业生在毕业后的一年内的主要岗位有:采购、仓管、运输调度、货代、报关报检、理货、跟单等。因此学校在设置专业课程的时候,可结合岗位的要求进行课程的设置,强化学生的就业能力。

(三)掌握与物流岗位相关的多种知识,具备较强的知识运用能力

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可在生产制造企业物流部门、物流企业、货代、报关报检、商贸流通企业、外贸企业等就业。企业要求毕业生不仅掌握物流管理的专业知识,还应广泛掌握与物流工作相关的其它理论知识,包括与物流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计算机应用、报关手续等方面,并且能够在实际工作中灵活应用这些知识。例如ups supply chain solution的管理培训生岗位,就要求毕业生在入职的第一年到不同的工作岗位进行轮值,目的也是要让学生熟悉行业内不同工作部门的操作流程,使学生能尽快适应管理岗位。

(四)提升处理和协调相关岗位业务关系的能力

物流企业是连接其它行业的一个重要环节,企业员工需要和不同行业的人员进行沟通协调,同时,企业内部的每个岗位也需要相互协调,因此,物流企业非常注重毕业生工作协调能力。企业要求毕业生能够妥善处理本职工作与其它岗位的工作关系和人际关系,善于化解工作的矛盾,进而理顺不同业务部门的关系。学生在校期间可通过参加校内学生活动等方式,来锻炼学生处理和协调方面的能力。

(五)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训练

对物流工程专业的认识篇6

在信息时代,知识已成为最主要的财富来源,知识管理已经成为网络新经济时代的新兴管理思潮和战略。所谓知识管理是在组织中建构一个人文与技术相结合的知识系统,让组织中的信息与知识,透过获得、创造、分享、整合、记录、存取、更新等过程,达到不断创新的最终目的,并回馈到知识系统,使个人与组织的知识得以永不间断的累积,为组织带来可持续的价值、优势和利益[6-7]。学校是知识创造与传播的重要场所,加强知识管理有利于促进教师教科研水平的提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8]。以知识管理思想为指导,按照学生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教学的要求,采集物流领域发生的一些典型事件,从中提取知识元素,将其设计成为具有教育意义的案例。利用计算机和程序开发技术,将这些案例集成在一起,建设物流工程专业课程案例库和物流专业知识库,最终可建成物流专业知识库系统。用户通过关键词搜索可实现对物流知识的访问,通过知识分享和内化,可产生新的知识,进一步更新物流知识库。

2物流专业课程教学案例库的构建途径

2.1从企业实践和日常生活汲取素材

唯物主义哲学观点认为,实践是认识的起点和基础,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从实践到认识,可以看作是思维归纳的过程,而从认识到实践可以看作是思维推演的过程。企业物流实践是构建物流案例库最重要的素材来源。物流作为一种重要的活动,已经深入到企业各个层面。众多企业围绕物流战略规划、运作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有意义的实践,积累了或成功或失败的经验。选取典型的企业物流实践事例,将其改编为教学案例,能够增强物流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因此,应积极加强与物流运作良好的企业的联系,拓宽校企实践教学合作的渠道。专业课程里涉及的某些知识由于概括性强,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往往不容易使学生接受,形成所谓难点。对于这些难点,如果设计恰当的案例,在其产生的情景中理解其产生原因,可能就比较容易掌握了。知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例都可以成为非常好的教学案例。举个例子,ERP的逻辑流程初看上去很复杂,不好理解,但是其与举行家庭晚宴的过程其实非常贴近(见表1),以此为例进行教学,既富有生活情趣,又易于使学生接受。

2.2充分利用互联网媒体资源

互联网的出现使信息的传播和交流更加便捷,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对人们的思想、行为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互联网拥有海量的信息资源,是我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和快速掌握知识的良好途径。一些重要的物流门户网站,如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网、万联网、itpub技术论坛、物流沙龙logclub,汇聚了大量的非常有价值的物流资源,包括物流设施规划报告、物流运作案例、物流书籍、物流软件等,这些资源大多为会员提供,并可免费下载。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交网络从最初的电子邮件、BBS,发展到即时通信、博客、微博,再到专门的社交网站如facebook、人人网、豆瓣等,已成为覆盖用户最广、传播最快速、影响最大、商业价值最高的web2.0业务。社交网络也得到越来越多专业人士的青睐,逐渐成为专业知识交流和分享的平台,成为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很多物流专业人士注册了博客、微博,交流物流行业发展时事动态,分析物流管理及运作实例,传递物流理念和观点。对这些资源进行搜集,分类整理,归纳提炼,将有力地促进物流专业案例库甚至知识库的建设。

2.3重视科研成果案例化

教学与科研都属于大学的主体性工作。教学是基础,科研是支撑,二者应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科研活动会产生大量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如果将其以案例的形式转化为教学内容,必能够有力提升教学内涵。一项科研项目的生命周期大致可以分为预研、立项、实施及结题等几个阶段,在每个阶段都会涉及一些理论、方法或工具的应用,将其改编为教学案例,有助于学生系统和深刻地掌握该领域的专业知识,提高其专业素养。比如交通运输规划类项目一般包括交通调查、数据分析、规划模型、方案形成等阶段。交通调查涉及到交通数据采集工具的运用,数据分析涉及数据处理、预测方法的运用,规划模型涉及到优化理论、方法和软件工具的运用,而方案设计则体现了归纳、决策能力。将这些项目执行中的典型事例穿插在教学中,将会起到良好的示范性效果。项目在开展的过程中,也会形成很多有价值的成果,比如新思路、新观点、新模型、新理论或新方法等。对此类成果进行提炼,使其语义化、模型化、数字化,并将其融合在教学中,将丰富学科和专业知识体系,提升教学质量。以供应链管理课程为例,可以结合专业课程的某一章节内容,扩充讲解相关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鼓励学生自行阅读综述文献,促其掌握必要的研究理论和方法;其次,为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适当增加难度,选择某些代表性的研究成果重点讲解,在供应链类型与构建章节,引入再制造供应链设计研究;在供应链合作伙伴选择章节,引入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在供应链风险管理章节,引入供应链网络鲁棒性概念;第三,将自己研究的阶段性想法或成果在教学中与学生讨论和分享,比如可拓性评价方法在供应链风险管理中的应用、多目标优化方法在供应链网络建模中的应用等。此外,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实训、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都可以从项目中寻取素材。通过这种形式,不仅可以使学生比较快地掌握项目任务所必需的专业知识,而且有利于其获得初步的项目管理经验。

3实证研究

山东交通学院近年来按照“内涵发展,精致培养”模式的要求,围绕物流教学资源平台建设,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根据物流岗位能力需求和学生个性成长要求,规划设置物流专业课程群,建设了物流管理技术教学案例库、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课题资源库。开通了网络课程教学平台,实现网上授课、答疑、批改作业、测验;实施“科研促教学”政策,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课堂教学案例或实验。利用新浪网络平台,建立了“交院物流”博客、“交院物流人”微博,给学生提供便捷、全天候的学习环境。后续将整合各类物流资源,建设物流专业知识库。实践证明,这些建设成果应用后,教师通过自我知识管理增强了教学能力,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明显提高,素质和能力得到有效提升;该校物流工程专业已建设成为山东省特色专业,物流教学团队获批省级教学团队。

对物流工程专业的认识篇7

关键词:物流管理;专业导论;教学改革

专业导论是大学新生入学后需要学习的一门十分重要的导论性课程。专业导论课程的开设有助于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内涵特点、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所学专业与行业的关系及本专业的发展现状,使他们能够对大学阶段的学习生涯作一个规划,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1]。近年来,在全国上下全面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对专业导论课程教学进行改革,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效果,是一个值得授课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笔者拟以所在的阜阳师范大学物流管理专业为例,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开设专业导论课程的意义

(一)消除学生疑虑,帮助学生了解专业根据多年来的教学经验,笔者在与大一新生交谈过程中发现一个问题,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因听从了老师和家长的建议才选择的物流管理专业,而真正是在了解物流管理专业后自主填报志愿的学生并不多。还有一部分学生是通过专业调剂被录取到物流管理专业的,对物流管理专业更是缺少必要的了解。以上原因导致很多学生在入学后产生一些疑虑,比如“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哪些方面的工作”“物流不就是干快递吗”等,甚至有些学生在入学前就已经做好了转专业的打算。通过开设专业导论课程,可以让学生尽快了解物流管理专业,消除疑虑,端正专业学习态度。

(二)展现专业前景,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压力日益增大,物流管理专业的就业前景如何是学生和家长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通过开设专业导论课程,可以加深学生对物流行业在国民经济中战略地位和支柱性产业的认识,帮助他们了解物流行业发展前景及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前景,增强学习物流专业的信心。

(三)揭示成长规律,帮助学生适应环境对于刚入学的大一新生,其所面临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3]。在学习上,中学里的那种封闭式学习、过度依赖教师、填鸭式被动学习和单纯追求应试成绩的学习方法已经不再适用,取而代之的是开放式学习、教师只起引导作用、满足趣味性地主动学习和为成才而学习;在生活上,其生活方式也由高度依赖父母、以自我为中心的家庭生活转变为远离父母独立生活、需要顾及他人感受的集体生活。面对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很多学生会变得无所适从。开设专业导论课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大学教学管理及课堂教学的特点,掌握集体生活中与人相处之道,认识人才成长规律,尽快适应大学环境。

(四)确立学习目标,帮助学生拟定规划升入大学只是学生人生道路上的一个短期目标,当这一目标实现后,如果不引导学生确立一个长远的学习目标,一部分学生可能会迷失方向,最终导致学业荒废。通过开设专业导论课,解读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可以使学生对将要开设的课程做到心中有数,为学生在确立专业学习目标、大学发展计划乃至职业生涯规划方面提供帮助。

二、专业导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作为所在学院物流管理教研室的负责人,近年来一直参与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工作,总结出该课程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存在如下问题。

(一)授课形式单一以往的专业导论课程教学主要采用的是教师讲解结合PPT展示的传统教学形式,更多的时候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师生之间缺少必要的互动。这种单一的教学形式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二)教学内容随意化由于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时数较少,一般只安排14~16学时,所以该课程很难找到合适的教材,以至于授课教师对授课内容的选择较为随意[4],有的侧重于作物流管理专业介绍,有的则侧重于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和职业生涯规划的介绍。教学内容的随意性容易导致教学重难点不突出,使学生对该专业产生怀疑,失去学习的兴趣。

(三)教师积极性不高作为一门专业启蒙课程,专业导论课程的内容虽然比较简单,但其涉及到的知识却十分广泛,尤其是与行业相关的一些最新数据,更需要授课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搜集。对于授课教师来说,在期末计算教学工作量时,专业导论课程的课时量只有十几个,对其完成学校规定的教学工作量的帮助十分有限,很多教师不愿意接受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任务,即使勉强接受,在教学上也是墨守成规,不愿意尝试课程教学改革。

(四)缺少实践教学物流管理专业本身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学校在制定专业导论课程教学大纲时,如果笼统地将其全部设置为理论授课,则与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特点不符。缺少实践教学内容的专业导论课,会导致学生对物流管理专业缺少直观的认识,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和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专业导论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一)改变传统授课形式,让学生真正参与进来为了克服单一授课形式的缺点,吸引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可以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授课方法[5]。比如,授课教师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混合式教学理念引入到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以阜阳师范大学为例,学校已经建成了先进的录播教室,同时引进了“超星泛雅网络教学平台”。授课教师可以在课前通过录播教室录制教学视频,并将其连同课件、教案及学习资源等材料上传到教学平台中,供学生线上自主学习。在线下教学环节,授课教师可以挑选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专业话题,比如“你为什么选择物流管理专业”“你是通过哪些途径了解物流行业相关信息的”“你认为从事物流行业的工作前景如何”等,让学生分组讨论,再将讨论的结果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授课教师再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这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克服了传统授课形式的弊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由过去的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索知识。

(二)合理设置课程教学内容就物流管理专业而言,其专业导论课程应包含以下内容。1.专业内涵与行业发展前景。在专业内涵方面,可以介绍与物流相关的一些概念,如物流、物流行业、物流管理、传统物流、现代物流、国际物流等,引导学生明确概念的内涵、外延及其特点,明确各概念所包含的基本问题及其本质。在行业发展前景方面,授课教师可以搜集相关资料,向学生介绍物流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物流行业发展概况及就业前景,物流相关岗位职责要求和任职条件、薪酬待遇、升迁路径等,以打消学生的疑虑,激发学生学习热情。2.学科性质及专业发展概况。首先,物流管理属于管理学门类中的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与之并列的还有物流工程、采购管理、供应链管理等专业。这4个专业相互关联又相互区别,教师应让学生认识到各专业的相近性和交叉性,注意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其次,应介绍物流管理专业的发展历史、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介绍本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办学特色及办学成就,如师资队伍情况、专业与课程建设情况、毕业生的考研及就业情况、师生获得的各类荣誉情况及杰出校友等。3.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人才培养的依据和大纲。授课教师应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蓝本,向学生详细介绍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体系等内容,尤其是专业基础课与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制定大学阶段的学习目标,避免学生盲目地学习。4.大学阶段教与学的特点及学习方法。在向学生介绍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授课教师还应就大学阶段的课堂教学、学生管理以及对学生的要求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剖析,使学生认识到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以及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此外,授课教师还应结合专业特点向学生介绍适用的学习方法。物流是一个注重实操的行业,中学里那种单纯为了应对考试的学习方法已经不再适用,学生需要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避免眼高手低。5.专业学习规划。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好的规划是成功的一半。因此,专业导论课程还应包括学生专业学习规划的内容,授课教师应引导学生做好大学阶段的学习规划,为毕业后的就业、创业及继续深造打好基础。

(三)提高教师的积极性针对专业导论课授课教师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学校层面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比如优先选派专业导论课教师到知名物流企业参观、交流,对承担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师给予适当的工作量补贴等。此外,还可以改变以往只由校内教师讲授专业导论课的做法,邀请物流行业和企业专家参与到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比如,在讲授物流行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这部分内容时,可以邀请知名物流企业或物流行业的专家走进课堂做专题讲座,这样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给授课教师提供了与行业和企业专家近距离交流的机会。

(四)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尽管专业导论课的课时不多,但笔者认为仍可以抽出2个课时让学生参与到专业实践中。比如,可以组织学生到当地物流企业参观见习,以了解物流企业的运作与经营模式。通过参观企业的立体仓库、分拣流水线等物流设施,观摩叉车装卸货演示、智能分拣机器人分拣作业等物流活动,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之形成基本的行业认知。

四、结语

对物流工程专业的认识篇8

随着物流业的蓬勃发展,市场对于物流专业人才需求激增。高等学校为了向国家输送高层次的物流专业人才相继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据调查,继二零零二年教育部审批了第一个物流管理专业之后,全国院校相继开设该专业,但在教学模式上,学生的培养方式仍与传统经管类专业培养方案类似,以基础理论课程为先导,专业核心课程为重点。这种课程体系虽然能使学生对经济管理知识理论以及物流管理理论有充分的理解和认识,但是对于企业物流环节的实际运作缺乏了解和掌握,与培养高层次的物流专业人才相脱节。学生对基本的物流要素运作过程尚不清楚,也就无法从事物流相关的中高级管理工作。因此在当今高校大力推行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的大背景下,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

2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教学方式单一

我国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以理论课程为主,实验课程为辅。不管是理论课还是实践课,学生学习地点仍为学校,以标准化教室为中心,老师更像传声筒,将书本知识填鸭式的授予学生。由于书本内容过于抽象,学生感觉不到学习的兴趣,自主学习能力没法建立。实验课也存在同样问题,由于实验设备有限,实验课只能模拟部分物流环节运作过程,并且仍然是由教师演示,学生观看,老师讲的再好也不能将物流所有运作过程完全还原。这样单一的授课方式,极大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与动手能力,这种传统授课方式无论是老师备课工作还是学生学习效率都比较低下。

2.2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

物流工作有他的特殊性,基层工作比较辛苦,而且大多数基层员工也不需要较高的学历,工作环境也不够舒适。这就造成了大多数物流管理专业的高校毕业生本能抗拒基层工作,但是没有基层的经验在校期间还没有对物流要素运行的认识是无法胜任管理工作的。传统的课程结构培养的学生就会陷入困境:一方面认为自己有较高学历,库管员、配送员、快递员等工作不屑于去做,一方面直接应聘中高层物流管理工作,由于缺乏经验,不被聘用,两个方面导致了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困境。显然以理论课为主的模式下培养的学生已无法满足企业的需要,需要改变课程结构设置与之配合。

2.3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缺少实习机会

为了让学生学习到最前沿的物流专业知识,走到企业中去是最直接的办法。可由于物流管理工作讲究高效率,企业物流相关部门大多不愿意接受短期实习学生,由于培养实习生的成本较高,有这些精力企业更偏向于放在自己的核心业务。而且,物流环节中,仓储环节、运输环节工作任务繁重,加班工作是员工的常态,此时少数企业愿意接受实习学生。有些企业出于员工身体情况的考虑,接受的实习生又大多限于男生。基于以上种种原因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虽然已经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一致认可,但是学校与企业的沟通不够紧密使得联合培养流于形式,未来一定需要学生、教师、学校、企业、甚至政府更多的沟通和配合。

3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3.1理论课程与实训课程并行

在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背景下,高校的物流管理教学工作应注重理论课与实训课并行的课程设置原则。理论课程可以为学生的知识架构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过多的理论课会给学生造成逆反心理,觉得物流知识枯燥繁多,此时学校开设过多的理论课程是没有效果的。在由学校、企业联合培养的今天,学校应压缩理论课时,分配一部分学分、学时给实训课程。这样让学生在实训课上,深化理论学习,加深自己对物流模块运作的理解,不仅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率,更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暴露理论课程学习的疑点和盲点,让学生在实践中找到答案。这种教学改革方式并不是否定理论课学习的重要,恰恰是因为物流理论是根基,学生必须打下坚实的根基,那么通过辅助的实训课程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认识。

3.2学生考核方式多元化

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毋庸置疑更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那么通过传统的考试方式对学生进行检验就显得并不合理。物流专业人才的评价是多元的,绝不仅仅是一张试卷分数的高低就可以衡量出来的。采购工作的沟通能力,库存管理工作的严谨能力,物流运输工作的高效能力,面对物流环节各成本之间此消彼长的关系总体协调能力等等,以上这些能力的考核都应考虑在内。因此学生的考核方式应尽可能的多元化,阶段性试卷得分占总分百分之五十,在企业实训期间得分占百分之五十,并由带队教师、企业导师、企业各部门主管根据学生工作表现综合评分。唯有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才能充分展现物流专业人才的真实实力,并督促学生均衡发展。

3.3加强实训教学基地的建设

我院物流专业设立时间较短,物流实训设备购价较高,因此物流实训设施条件不足。在讲到智慧物流系统、货找人等新的物流理念时,没有相应设备的演示,学生理解起来难度加大。我们将课堂移到了企业,通过猫冬电子商务工作人员的讲授与学生工作的实操,学生充分理解了智慧物流新的运作模式。因此实践教学基地的实操课程是未来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侧重点,这种教学改革方式是一种双赢。对于学校来说节省了大量的实训设备购置成本;对于企业来说,学生实习结束大多会与培训自己的企业签订合同,在物流人才紧缺的今天,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就赢得了主动权。因此基于校企合作的背景下,高校的教学培养方案应将传统的重理论向重视实践倾斜,学校与企业共同出资对培训期间的费用给予承担,学校、企业、政府共同配合加强实训教学基地的建设工作。

上一篇:招商引资下一步工作打算范文 下一篇:公司质量管理规章制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