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物理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3-12-08 18:35:02

对物理的认识

对物理的认识篇1

一、重视物理概念的引入

引入新概念的方法和途径很多。可以创设情境设疑引入,也可以采用演示实验直观引入等。但是不管采用什么途径引入概念,都必须使学生认识到引入新概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新知识的愿望。这是教好物理概念的重要环节。

二、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概念、规律教学

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领会方法、提高能力、接受熏陶的过程。而无论是掌握知识,还是领会方法、提高能力,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都要有一个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逐步积累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安排和习题的筛选等方式方面,都应充分贯彻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渗透,分步到位。

比如,“加速度”的概念是高一物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内容,让学生正确理解“加速度”的概念,将会对其以后运动学及动力学部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而要真正理解“加速度”的物理意义及定义公式,学生必须具有较高的抽象思维能力,而这时学生才刚步入高中不久,多数学生的思维水平仍处在形象思维阶段,抽象思维能力不高,这就给“加速度”这一概念的学习造成了较大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能操之过急,应分阶段逐步进行。在第二章初次学习“加速度”时,只要求学生在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概念的基础上,知道加速度的定义公式a=(vt vO)/t中各个符号的意义及a的单位、读法;对于“加速度”的物理意义,在这里只要求学生理解类似如下情形:火车出站时a=O,3m/s2表示火车的速度每过1秒均匀增加0,3m/s;汽车刹车时a=-2m/s2表示汽车的速度每过1秒均匀减小2m/s;即: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a的-大小反映的是物体速度大小变化的快慢;然后再依据公式a=(vt vO)/t,结合实例引导学生弄清式中(vt-vO)和a的区别和联系,知道a的大小是由(vt-vO)和t两个因素决定的;至于a的方向,可以告诉学生等学习了“牛顿第二定律”之后就明白了。在第三章“牛顿第二定律”的学习中,结合演示实验使学生理解F=ma的物理意义,知道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物体的加速度与合外力成正比,与质量成反比;a随着F的变化而变化,当F恒定时,a也是恒定的,此时物体的运动就是匀变速运动;a的方向与F的方向一致,若以vO的方向为正方向,则在匀加速直线运动中,a为正值;在匀减直线运动中,a为负值,从而使学生对加速度的方向及实际中采用的正负号有了正确的认识。在第四章学习“匀速圆周运动”时,通过“向心加速度”的学习,使学生对“加速度”的理解进一步扩展和深化,知道在匀速圆周运动中,加速度是描述线速度方向变化快慢的物理量。至此,学生对加速度的物理意义:“加速度是用来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就从速度的大小和方向两个方面有了全面正确的理解。

三、重视概念、规律建立过程的学习

在物理概念、规律的教学中,一定要重视概念、规律的建立过程的教与学。这就要求教师要在认真研究教材内容,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认识特点和思维水平的基础上,创设情境,设问引思,让他们真正参与到形成概念、得出规律的过程中来,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切身体会、感悟,理解物理概念,掌握物理规律,尤其是弄清物理规律的“来龙去脉”。这样以来,学生就会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概念、规律的定义、公式及物理意义、适用条件等,从而能够熟练的应用它们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四、及时消除概念、规律形成过程中的观念干扰

学生在学习某些物理概念、规律之前,已根据自己的切身感受和生活经验在头脑中形成了一些观念,这些观念中有些是正确的,可以作为形成概念、得出规律的基础,加一应用。但其中有些观念则是片面的或错误的,它们对概念的形成和规律的建立会产生一定的干扰。因此,在概念、规律教学过程完成之后,应及时通过巩固练习消除这些错误观念。

比如,在学习完“加速度”这一概念之后,不少学生错误地认为“加速度也是速度,是加出来的速度”,“物体加速度减小,速度也一定减小”,“物体的速度变化越大,加速度也越大”等错误观念。又比如,学完“惯性”概念之后,有些学生错误地认为“只有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才有惯性”,“物体的速度越大,惯性就越大”等一些错误观念。因此,在进行完这些概念教学以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一些能够澄清上述错误观念的实例,及时消除这些错误观念在概念形成过程中的负面影响,为以后的学习扫清障碍。

对物理的认识篇2

一、模型是物理问题求解的一种参考

物理模型在物理学理论的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影响知识迁移的角度来看,思维定势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模型在创建之后极易形成思维定势,这个影响因素在实际的教学中及学习中每个人都会有过经历,特别在学习新知识的初期易于形成。由于旧的模型在头脑中形成的经验影响,往往会产生错误的结构或解法以使得难于形成正确解决问题的思路。于是当前有一些资料中较多地提出对物理模型的批判,认为模型对人的学习有束缚作用,不能提高人的创新能力。实际上从物理问题的解决过程来看,人的思维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与自己所熟悉的情景所联系,而在学习过程中,过去的经验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但是这种固化模式产生的原因不在于模型本身,从根本上来看应该是对问题的分析不够准确及对模型的过分依赖引起的。物理模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由一类事物或过程等抽象来的,我们并不能以不变的认识去理解它,模型是物理问题求解的一种参考。当研究问题的角度或条件发生变化时,就需要进行问题的重整,需要进行模型的修正或者重建。

在进行物理问题的解题训练时,要对不同的情景进行归并分析的同时,还要能够对模型进行转换,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进行模型构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实现模型的正迁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物理教师对于模型抽象建立起来的过程、条件强调不够,对这些因素具有弱化的倾向,往往使学生在思想上对模型产生狭隘化认识,从而限制了思维的更进一步拓展,无形中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例如,许多学生不会利用单摆模型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其根源在于对单摆模型过于理想化,或者对单摆模型的意义和内涵还没有完全掌握和认识,还处于一种浅层的表面认知阶段。在模型教学中必须说明模型的可变性,强调模型形成的过程,分析模型产生的条件,从而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用模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自觉性和能动性。

二、物理模型的局限性

我们知道,物理模型在客观世界中找不到或很难找到,但在误差允许的条件下,对许多实际物体和过程可以看做是一个或几个理想化的对象模型或过程模型,再根据物理模型所遵循的规律,使问题得以解决。但要注意某一对象模型或过程模型是针对某一范围内的具体问题而言的,它们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否则就可能出现错误的结果。任何一种物理模型既然是抽象的结果,它与实际问题总会有所差距。物理模型来自于对实际问题进行科学方法的简化,其表达形式尽可能地直接与简洁,即具有一定的规则性。而客观实体却是被各种因素所干扰的,是物理模型的变异结果,在具体问题中往往要注意其条件及变异的因素。在物理问题的解决中要注重对实际条件的理解。比如,研究物体运动时,当一列火车经过某一固定的目标时,火车就不能再看作质点来计算其经过固定目标时间。在电场的学习中,我们分析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时,往往是要忽略重力作用的,但有时问题中的题设却又要求考虑重力的影响。这时在规律的使用上可能就会出现相对应的其他运动性质及规律变化。因此其变异性的干扰是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的,在学生理解了模型的图景时,一定要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比如 2006 年全国Ⅱ卷理综第 17 题是均匀带电体内的场强计算问题,许多学生在思考解答时却与处于静电平衡时的导体模型电场分布特征发生冲突。这种结果导致的变异性使问题的求解发生负迁移。

依靠建立的物理模型所对应的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时,问题的结果往往只停留在理论的数值及结果上,能否接受事实的检验?理论与实际的差异就体现出来,也就是说我们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物体及过程都会有其所存在的生存实际限制。比如,汽车在做匀减速运动时,实际上它最终会停下来,不会返回。而利用匀减速运动模型求解时会计算出返回来的情况,造成画蛇添足。又如,有一实际应用问题:某人身高 1.7m ,在运动会上他参加跳高比赛时跃过 1.7m的横杆,据此估算出他起跳时的竖直向上的速度?本题的解决会受重心位置的实际影响,不能直接利用 1.7m 的高度计算。模型在物理解题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不可置疑的,但是也不能把模型绝对化。认识模型只是对实际问题的近似,在解决问题中是起到支架或铺路的作用。物理模型的建立一定要以物体受力及运动的类似性出发构建模型。

对物理的认识篇3

一、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作用

1.实验教学能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实验教学不仅能够向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可大大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经验,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拓宽他们的知识面,而且更可以通过实验教学来揭示客观事物、客观现象的本质特征和规律。而实验及现象具有真实、形象、生动的特点,青少年学生又具有好奇的天性,所以极易唤起他们的直觉兴趣,从而激起他们学习的热情。

2.实验教学能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有效地掌握物理基础知识

许多物理概念、规律都是从大量的具体事例中抽象出来的。在教学中,必须重视感性认识,使学生通过物理现象、过程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这是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基础。

3.实验教学能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想象及创造等能力

在进行观察与实践的活动中,需要用精细敏锐的感知觉和观察力去及时、全面地捕获一些重要的素材。因此,物理实验可以逐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4.实验教学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作风

物理实验过程是艰苦的、枯燥的。一个可靠的实验数据的获得,往往需要长时间的努力,几乎每个数据的测量都需反复多次,有时需要多人通力合作才能完成。因此,通过物理实验能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和规律、踏踏实实、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与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

1.学校和教师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验的思想

有的教师甚至认为学生不会动手做实验不要紧,只要会动笔考实验就行。由此而引发了“做实验不如讲实验”,“讲实验不如背实验”的荒谬做法。加之科技的飞速发展,多媒体进入课堂,使得部分教师过分追求、迷恋多媒体的模拟实验,让学生看看了事,不重视让学生看实物,实际操作。

2.教师在实验教学的组织上、在教学过程中、在物理成绩的考核上都存在着问题

3.实验教学模式僵化

物理实验教学的基本原则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教学方式呆板。现阶段往往是一个班的学生同一时间做同一个实验,用相同的方法、相同的仪器,都要在规定时间内做完,得出同一结论,这样就有可能导致部分学生看别人怎么做自己就怎么做,特别是两人合做时,有极少数学生只看不动手,也不留心观察实验,不记录有关数据,更谈不上去思考。

三、做好实验教学的措施

1.转变观念

要让学校和教师,特别是社会上的人们认识到教育不能追求暂时的表面效果,不能急于求成,而要着眼于未来,特别要着眼于学生在未来社会的作用与价值。教育不能带有功利性,而要为社会培养真正的人才。

2.改革教材

(1)实验教材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在实验的各个阶段(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提出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或根据需要,提出学生不易回答的问题。同时启发学生提出问题,问题一经提出,实验的目的也就很清楚了,学生也会带着问题做实验,在实验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用设计性实验的观点来进行仪器介绍。教师在介绍实验器材时不要像“抓方”一样罗列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机械地搬用;而是应该用“开方”的方法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来选取实验器材,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要选用这些器材进行实验以及除了老师提供的器材外还可以选用哪些器材来代替。同时可以用例子来鼓励学生自制仪器进行实验,可以让学生收集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来替代原有的器材做各种实验。

(3)鼓励学生参与设计实验。教材要特别注意处理好统一要求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的矛盾冲突。在规定学生完成一定的实验计划和要求的前提下,教师可以鼓励、引导学生不拘泥于教材中的做法,可以进行一些创新改进,或自己另外设计不同的方案或者自己提出实验研究课题,设计实验方案,独立或与同学合作进行实验。

3.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作为一名物理教师,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使自己的实验教学能力和知识水平提高,使自身具备良好的实验能力和实验技能;要有钻研和创新精神,也应接受新的教育理论、新的教育思想,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同时各地区教育部门应组织力量定期对在职教师进行培训或组织在职教师进修。

对物理的认识篇4

基于对有效教学的理解,物理有效教学的核心问题是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是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有效教学的研究已持续近百年,但在中学教学中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通过认识、研究和实践,我们要真正思考教学,反思自己的教学,减少无效、低效的教学,努力做好一线教育教学工作。

物理有效教学要探讨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引导教师关注学生的实际和发展情况,探索“有效课堂、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我们要抓好物理教学准备策略、物理教学实施策略和物理教学评价策略三个教学环节,上好一堂课就像打好一场仗。

一、我们不能打无准备的仗,“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在教学准备策略这一环节,我们要思考从教学内容重组的有效性为切入口,根据学生的情况、教学的需要适当对教材进行“增、减、换、调”的重组处理。这样可以使教学更顺利,学生接受效率最大化。

(一)我们要明确教学目标。如果教学目标不明确,教材的处理、课堂的结构等就会失去依据,最后导致课堂杂乱无章,从而就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还是看“杠杆”这节课。第一课,我课堂上要让百分之九十的学生熟练地作出力臂,个别学生课后要单独进行辅导。第二课,内容不是很多,在分组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我课前合理地对学生分组,让全体学生完成实验,这对学生的情感和知识的理解都很重要。第三课,知识难度相对大一些,我课堂上要保证百分之八十左右的学生掌握杠杆的动态分析,课后通过习题巩固,加深学生的认知度。对待后进生我把相关题目放在一起,进行手把手的辅导。这样我清楚我的教学目标,就会有的放矢,也会根据教学进行适时反思、总结,对一些细节问题进行合理的微调。

(二)有效备课,老师要特别关注备学生。老师对常规的内容备课在多年基本功的锻炼下应该驾轻就熟,但是学生每届、每个班都不同。因此老师在备“学生”时,要结合本班学生的学情特点和学生的性格特点,多思考如何才能用更精练的语言,更煽情的语气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他们有更多、更充足的时间思考、交流与探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发展。

现在某些老师在课堂上用的是“问题串”教学模式,这样老师就要精心设计好课堂提问。在常态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有的时候教师所提的问题本身就有问题,有的时候还提出个别的无效问题。有的时候老师整节课都在进行填空式的提问,这些无价值或思维层次比较低的提问不仅耽误了学生宝贵的课堂学习时间,而且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教师要高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必须注重对课堂提问的研究,所提的问题必须是有价值的、有启发性的、有一定难度的,整个课堂的问题设计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二、打仗时我们要因时因地,注意灵活有效地作战。

在教学实施策略环节,我们要从精细的授课程度,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合理的任务导向,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学生获取知识的成功度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是否有较高级的思维发展多个层面考虑。此外,在教学策略的实施中我们要注意不出现对传统教学和有效教学的双重背离,切忌片面地理解有效教学中提倡的教学就是师生之间的交流,从而把教学变成无目的、无计划、无规定内容的简单活动。甚至有的老师只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表面活跃程度作为判断教学活动效果的唯一指标。这样的教学策略最终只会使得教学变成毫无意义的学生自由行动,在大大降低课堂效率的同时也阻碍学生的发展。

在教学实施策略中,我们要把握好两个方面。第一,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高课堂参与度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先导。课堂参与度是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并保持较强学习迫切性的程度,学生的心理活动包含认知结构和情感状态两个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加强教师与学生间的情感交流,是促进认知发展的支柱和动力。第二,重视物理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在物理教学中,实验是基础,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这样合作探究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老师要引导学生建立物理学习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互帮互学,合力完成老师布置的共同目标,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团队观,增强集体意识,懂得尊重。让优等生带动后进生,在学习上共同进步,这样既可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又可大大提高物理教学效率。

三、战后总结,我们要全面的评价打仗的得失。

评价行为应当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而不只是在教学活动之后。教学评价策略主要涉及学生学业成就的评价与教师教学专业活动的评价。日常评价的主要功能是改进或形成,而不是鉴定或选拔。它的直接目的是为教师改进教学或学生后续学习提供全面而具体的依据,而不是给老师、学生分三六九等。我们要运用合情合理的有效的学生评价及有效的教师课堂教学评价,对老师的物理教学过程给予中肯的评价,这样才能使我们在专业成长中更有建树。

对物理的认识篇5

物理学的发展表明:人类的物理知识来源于生产和对自然的观察,特别是来源于物理实验。同时观察和实验又是检验物理知识真理性的标准。中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跟人类探索物理知识的过程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在进行物理教学时,必须十分重视探究实验的教学在学习物理过程中重要作用:它是使学生对所研究的物理问题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的基本途径,通过它能使学生深刻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是在怎样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从而有助于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和加深对物理规律的认识,增强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掌握一定的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

2.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的特点

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运用一定的科学思维程序去探索知识的过程。这种思维程序由如下各个要素组成: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实验探究活动不仅让学生知道知识的内容,还知道形成知识的过程,让学生像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一样在探究过程中发现科学概念、科学规律,使学生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所需能力,并增进对科学探究理解,使学生从单一被动学习转变为自主探究和合作的学习。学生的这种探究与科学家的探索当然不同,它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探索的内容是已被人们所证实的,探索的时间是有限制的,探索的途径是条捷径。

3.初中物理探究实验的选择

一般说来,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比较适合进行探究性实验教学:

(1)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物理量之间关系的内容。如控制长度、横截面积相同的条件,研究电阻与材料的关系;控制材料、长度相同的条件,研究电阻与横截面积的关系;控制材料、横截面积相同的条件,研究电阻与长度的关系。最后总结归纳出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

(2)通过观察、分析较容易直接找出规律的内容。如“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研究液体的压强”,“探究杠杆平衡条件”,探究定滑轮、动滑轮等。

(3)使学生正确建立概念。如,密度概念的教学:让学生用天平称量体积相同的木块、铝块、铁块的质量,使学生认识到“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不同”,然后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再分别计算每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并比较各自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可使学生“发现”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这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

4.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的进行

(1)提出问题。在探索性实验教学中,常常利用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提出需要探究的问题。如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前,教师联系前面引出的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和阻力臂的概念,结合撬石头的实例,提出“用撬棒把大石头撬起,怎样撬才能更省力?”通过学生回答和教师指导得到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之间有某种关系。然后请学生们自己做实验探究规律。这样做可使学生明确探究的问题,又可激发学生的兴趣,集中他们的注意力,使探究实验有良好的开端。

(2)猜想与假设。通过集体思考、相互讨论等方式去猜测问题可能的原因和答案。该环节是使学生思维发散最为活跃的阶段。而初中学生进行探索大多是在课内完成,这就决定了初中物理探究实验目标应相对集中。教师要适时恰当地控制学生发散的思维,充分利用各种方式突出探究的主题和目的。要防止无目标地进行探究,以免浪费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如:在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时,教师可创设如下问题情境,让学生做两个小实验:“请你们用手轻压桌面,手在桌面上滑动,然后用力重压桌面再做一次,体会两次感觉有什么不同。”“保持压力相同,使手分别在桌面上和桌面背面(较粗糙)滑动,体会两次感觉不什么不同。”学生就会猜想出: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猜想能力时,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他们的猜想,即使学生提出的某些猜想显得很幼稚,也要挖掘其合理的因素予以鼓励。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本环节目的是为了检验猜想与假设的正确与否制定方案,所制定的方案应包括探究实验所用的方法及所用的实验器材。如在探究“电流跟电压、电阻关系”时,所用的探究方法是控制变量法。应控制电压、电阻两个量中的一个,研究电流跟另一个量的关系,教师可以问学生:“如果我们先控制电阻不变研究导体两端的电压变化时,导体中的电流跟电压的关系,需要哪些器材?这些器材应怎样连入电路?请同学们画出实验的电路图。”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初中物理探究实验大多数是通过实验去收集证据,为最终得出探究的结论找到事实、实例与证据。实验操作时,一般要求测出三组或三个以上数据或情况,以便从中看出隐含的关系或规律。要尽可能让学生自己独立进行实验,教师巡视于各组之间,如发现个别学生有困难,在操作上或对仪器的使用上有错误,应及时作适当指导,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能正确进行测量,以减小误差,防止不应有的事故。

(5)分析与论证。对所收集的证据进行归纳与分析,从而得出某些规律,找到某种关系。分析与论证的方法一般有:运用归纳得出结论、运用推理的方法得出结论、运用比较法得出结论。

(6)评估。对探究过程进行反思:实验设计有没有不合理的地方,操作过程有无失误、误差,测量结果是否可信。

对物理的认识篇6

[关键词]教学地位 教学现状 教学方式改进

一、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地位

回顾物理学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可以看出物理实验自始至终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所有的物理知识,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高中物理实验及其教学是物理课程和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基础,又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方法和手段,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教育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全方位的功能。物理实验有其特殊的教学功能。(1)通过实验可以使物理教学理论联系实际,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发掘问题,激发其求知欲望,从而调动他们学好物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热爱科学。(2)通过加强实验,不仅可以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物理概念和定律是怎样在实验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概念,导出规律,掌握理论,正确而深刻地领会物理知识。(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方法以及基本的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并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培养他们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4)通过实验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应当具备的严格的科学态度,科学的思维方法,严谨的科学作风,逐步学会物理研究中基本的科学方法。

二、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

目前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实验教学是一个薄弱的环节。笔者在几年的高中物理实验会考及学业水平考试实验考查监考中,发现很多问题,主要有:

(1)对基本测量仪器的使用不规范。①使用某些仪器不知道调零或不会调零;②不明确仪器的测量范围,不会正确选用合适的仪器进行测量;③没有掌握仪器正确的使用方法;④不能正确地读取数据。

(2)动手操作能力差。操作过程中手忙脚乱,不知所措,程序颠三倒四。例如,测量未知电阻的阻值时,电路图能够画出,但实际连接电路时便错误百出。

究其原因为:在物理实验教学的课堂上,经常可以看到一些见怪不怪的现象,常见现象有:

1.媒体实验就是学生通过多媒体“看实验”。过去的实验“看黑板”,如今的实验“看录像”、“看投影”。令人难以理解的是,一些原本可以让学生动手做的实验却用多媒体来展示,被称为是“现代技术的运用”。现在多媒体教学非常盛行,虚拟实验,网络实验,用课件来代替实验,甚至就用虚拟的实验室代替了学生分组实验的实验教学比比皆是。当然,虚拟实验突出重点,突出原理,突出细节,对学生的学习有利,但它毕竟是虚拟的,理想化程度过高,给学生以不真实的感觉。且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程式化实验,虽然学生动手,但以单纯的机械操作为主,教学方式呆板,没有给学生留出足够的发展空间。就分组实验来说,从实验目的、实验原理、仪器、操作步骤到注意事项,面面俱到,然后学生像做广播操那样,按照规定的程式进行操作,去获取教师所要求得到的实验数据,而不需要去考虑实验为什么要这样做,怎样去做,更不必考虑实验中可能会存在什么问题,以及需要如何去解决。学生草率完成、凑数据等现象屡见不鲜。这样的实验课,实际效果很差。

3.试题实验,就是学生用笔“做实验”。由教师编制的大量实验试题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业负担,而且挫伤了学生动手实践的积极性,使实验教学在“应试”的泥潭里越陷越深。

这些现象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那就是“重知识、轻方法;重讲授、轻活动;重结论、轻过程;重机械训练、轻实质体验”。长此以往,学生实验学习的积极性必然会受到压抑,实验教学也将流于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

三、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方式的改进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方式的改进立足以下几点:①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感知、体验物理客观世界;②引发学生产生问题,鼓励学生想像和猜测;重视过程的自我评价;有足够的信息量;③有合作与交流的时间与空间;有信息化、生活化的学习环境;注意技能规范与思维创新的融合;④渗透物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精神。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让学生上台做演示实验或协助教师做实验,或教师创造实验条件,为学生动手创造条件。

对于一些实验器材简单,实验效果明显的演示实验,尽可能让学生上台做演示实验或协助教师做实验,为学生动手创造条件。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观察、猜想、分析、归纳总结。

2.在实验器材允许的条件下,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让学生来唱主角。

学生实验给学生提供了亲自动手的机会,既调动了获得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又能让学生在动手过程中,通过设计、操作、观察、分析、归纳,自我解决头脑中的“为什么”,总结出合乎事物发展的新规律,使每个学生独特的个性和创新能力在动手寻找知识真谛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因此,在教学设备能够满足需要的情况下,或经过努力能够创造条件的情况下,应尽可能地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例如: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所需实验仪器比较简单,容易找,让学生自己完成。演示实验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参与,不仅有显示学生实验技能的机会,又能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及能力的培养,加深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同时可领略物理学的思想,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

3.介绍实验器材不要像“抓药方”一样罗列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机械地搬用;而是应该用“开药方”的方法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来自己选取实验器材。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要选用这些器材进行实验以及除了老师提供的器材外还可以选用哪些器材来代替。同时可以用例子来鼓励学生自制仪器进行实验,可以让学生收集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来替代原有的器材做各种实验。

4.现在很多学生很希望能亲自参与设计实验。教师要特别注意处理 ,通过给学生留预习思考题的方式,给学生以较大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分组设计实验,然后通过合作进行操作,最后,各组同学分别展示自己组的成果,大家通过讨论和评价,分析其优缺点,进行总结。

对物理的认识篇7

一、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多地运用实验进行教学

(一)实验教学可以活化知识、深化理解

比如,学习“串并联电路电压的关系”时,对于公式U总 =U1+U2 (串联)、U总=U1=U2 (并联)的处理――日常的讲授式教学,容易造成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的弊病,致使学习效率低下。而让学生通过分组实验、数据分析,亲身体验公式定理的形成过程,其对知识的理解是深刻而永恒的。

而且,在实验中,学生还发现和明白了很多其他的问题,如在串联电路中U1为何不一定等于U2 ,为何指针不稳定,为何灯不发光……这样,一方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更加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为知识的灵活运用提供了条件。

(二)实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品质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如做“水的沸腾”实验时,很多学生已先入为主地认为水的沸点是100℃,因此,他们往往会在实验中拼凑数据。我当即要求应实事求是,并引导学生分析原因。这样就培养了学生不迷信先人经验、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加强实验教学的预设、调控、反思与重建,落实其实效性

鉴于实验对物理教学的重要性,如何增强实验教学的实效性,便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实验之前充分准备、实验当中积极调控、实验之后反思重建。

(一)实验之前充分准备

1.教师准备:熟稔操作流程,做好相关预案

无论演示实验还是分组探究实验,教师都应自己先做几遍,熟练规范操作。对于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要做到心中有数,提早做好相关预案准备。

如在准备“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实验时,最初选用冷水进行操作,结果发现加热时间过长,影响课堂效率的问题。随后的实际课堂教学中,选用了温度较高的水,收到了较好效果。

2.学生准备:明确实验要求,合理分组分工

首先,要强化实验的目的性。要让学生提前预习实验步骤、明确实验目的和要求,时刻知道需要观察什么、记录什么。

如一次我在演示“串、并联电路的总电阻”实验时,由于没有明确告知学生实验目的,只顾按部就班的演示和引导,导致该实验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其次,要加强实验分组的合理性。要根据学生成绩、性格、组织能力,合理划分实验小组,明确组内任务分工,避免出现“散漫无序、效率低下”的现象。为使分组实验顺利进行,每个实验小组都应培训一个在学业和组织能力上的“核心”人物。在“组织分工、动手操作、纪律管控”等方面,着力培养、锻炼其能力,树立其威信。

3.器材准备:充分检查,备有应急替换器材

如在一堂“伏安法测功率”的公开课教学中,授课教师由于没有充分检查实验器材,导致实验课上仪器出现了较多故障,出现了手忙脚乱、顾此失彼的尴尬局面。

(二)实验当中积极调控

1.教师演示要努力做到“精演精讲”

演示实验,一方面要求教师的精准演示,另一方面还要注意操作过程的可视性。如此才能真正做到“精演”。

如曾经有一位作课教师在演示“功的原理”实验时,可视性较差。结果在很多教师现场听课的情况下,学生或低头看书、或悄声议论,效果可想而知。我以前在演示“压强小桌”实验时也犯过类似的错误。

2.学生分组实验,强化教师的实验指导力

学生实验的适时点拨与庞大的班容量之间是有矛盾的。这在组织较为复杂的分组实验时显得尤为突出。因此,教师要努力通过各种方法,把对实验的指导落到实处。

(三)实验之后的反思、改进与重建

1.充分研究与规律相左的实验数据

在日常实验教学中,实验数据与物理规律常出现一定偏差。对此,我们要深入分析、反思,积极调整改进。

比如在“测串、并联电流”的实验中,有的学生实验得到的数据并不符合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我积极引导学生分析反思(仪器或人为读数所造成的误差,电路接触不好造成电表指针不稳定的情况下读数造成的错误等),明确实验操作中的不当之处,再次进行实验,取得了较好效果。

这样,学生得到的不只是物理规律,更体会到了科学的探究方法和严谨态度,提高了实验的可信度。

2.引导学生时刻修正自身不良的实验习惯,完善自我品性

在实验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反思、矫正自身不良的实验习惯。比如,任何测量器材在使用前都应观察量程、分度值、指针是否指零等,实验完毕后都应进行整理。尽管多次强调,仍有个别学生因性格因素出现操作马虎、丢三落四现象。

为此,每次实验后,我都开展“完美实验、完善自我”实验反思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完善的不只是实验操作技能,更有个性成长中所需的过程体验,从而促使他们在反思中不断完善自我。

以上是笔者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一些感触和心得,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正。作为初中物理教学的基础,实验教学仍需要我们付出不懈的探索与努力。

对物理的认识篇8

药物临床试验的意义及弊害

从医学发展史看,没有药物临床试验就没有医学。虽然人类攻克了一个又一个医学难题,但当面临新的疾病谱,或为提高诊断技能和生命质量而采取新药物时,必须经过药物临床试验来确定药物是否有效、安全及不良反应大小,能否在临床中应用和推广。药物临床试验的收益体现在三个方面:①受试者本人可能是直接受惠者;②对医学事业的发展有促进作用;③给社会带来健康福音2。但药物临床试验也具有风险性,这种风险既有躯体上的风险,也有心理上、社会适应性上的或是经济受损的风险。因此,药物临床试验既要考虑医学的收益性,也要考虑其伦理规范。凡是得明显大于失的,具有较大医德价值的实验,可以实施;而得明显小于失的或得失不明显的,如科学依据不足、后果不确定等,则不应该实施。

药物临床试验的伦理聚焦

药物临床试验综合评价过程的伦理问题:药物临床试验中存在复杂的伦理问题,在实施中,人们往往关注结果或效果,忽视伦理学评价或缺乏综合评价过程。一般来说,综合评价过程需要从实验的对象、实验者的动机、实验的方法和实验的结果四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3。⑴试验对象的伦理问题:临床试验对象包括各类不同病症的患者和正常人。药物临床试验必须保护、尊重和促进人的生命价值和尊严,要强调对受试者的利益和尊严负责,最重要的是取得受试者的知情同意和自由选择,避免任何形式的诱导、欺骗和强迫。尽管每一个人都有促进医学和健康的责任和义务,但也要让受试者充分了解所参与的药物临床试验的意义、目的及危险性,本着自愿参加原则,才是符合伦理规则的。⑵药物临床试验动机的伦理问题:药物临床试验存在社会公益和患者利益间的矛盾4。以社会公益为目的的试验动机,符合科研道德,但却具有内在性特点,不易判断,如是否隐含追求名利,或存在对受试者造成伤害,这就要求护理人员有高度的伦理学认识,要充分考虑受试者的现实利益和治疗意义,其次才考虑医学知识的进展和积累。⑶药物临床试验方法和结果的伦理问题:护理人员也常被认为是受试者的信托人5。试验方法和结果是否对受试者和实验操作者存在欺骗,是否给受试者带来肉体、尊严和精神上的伤害,护理人员在试验过程中都应有所分析。《赫尔辛基宣言》提出了临床实验需要遵循的最基本的4条原则:①参试者的人和尊严必须得到尊重和保护;②研究过程必须完整,临床试验必须在临床前期试验的基础上进行,其本身必须是科学、可行的;③必须将临床实验的有关事宜通告受试者;④只有受过训练及有经验的临床研究人员,才有资格从事临床试验工作6。对于安慰剂问题,从伦理学原则上要求安慰剂对照要被严格限制在病情比较稳定,在相当时间内不会发生危险和带来不良后果,也不致延误治疗时机的患者;危重患者、病情发展变化快的患者不宜使用安慰剂。双盲实验要求受试者确诊后症状不严重,暂停治疗不致使疾病恶化或错过治疗机会,受试者要求中断或停用实验时立即停止实验7。

知情同意中的伦理问题:知情同意是一个完整的概念,包含两层含义,即知情权和同意权,知情是同意或拒绝的前提,同意是知情的结果。早期伦理法典《纽伦堡法典》规定的伦理规范中,第1条即要求知情同意,1964年《赫尔辛基宣言》对知情同意进一步补充,如:①如某一新的治疗方法有挽救生命、恢复健康或减轻痛苦的作用,应首先采用,但采用前,应向患者解释清楚,征得患者同意。对无行为能力者,必须事先取得法定人的同意。②须向受试者说明此研究的性质、目的和危险性。③患者未完全知情及同意之前,不可对其实施临床研究。④受试者的同意应以书面为凭8。

护理人员伦理规范对药物临床试验的促进

1998年我国颁布了《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实行)》(GCP),对药品临床试验进行规范化管理。同年成立了“卫生部涉及人体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委员会”,制定了《卫生部涉及人体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这些都是医学界从事人体实验研究的道德守则,不是法律,不具有约束性,因此,提高护理人员道德修养和自律是保证药物临床试验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和前提。

药物临床试验基地是国家批准的,这些基地相对比较了解有关规定,运作比较规范,但护理人员也存在对临床试验知之甚少,却又经常有机会接触或参与临床试验,这是非常危险的。药物临床试验中的伦理规范应逐渐被护理人员认识和遵守,在试验过程中要考虑伦理问题,在发展和促进过程中使药物临床试验更符合规范。

参考文献

1 张文静.药物临床试验质量控制及相关因素研究[D].山东大学,2011.

2 马家忠,张晨,王雷,等.护理伦理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157—160.

3 王国平,胡曲.关于人体实验的伦理评价与原则选择[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3,16(2):15—16.

4 冯显威,刘俊荣,安丰生,等.人文社会医学导论[M].郑州: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267.

5 孙忻.临床科学试验中的伦理学思考[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06,19(1):17—18.

6 Wills C,Tyeku munity is essential in clinical trials[J].BMJ,2000,321:833.

7 齐艳,玄英哲.人体实验中的伦理学认识及对护理科研实践的启示[J].吉林医学,2009,30(2):97—99.

上一篇:小狗赛跑范文 下一篇:孟子的人性论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