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策划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4-02-02 16:55:57

报道策划的意义

报道策划的意义篇1

[关键词]新闻策划;策划新闻;策划;新闻报道;大众

一、对新闻策划与策划新闻的简单认识

新闻策划主要是提炼新闻点。新闻策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策划不单指报道策划,它是对新闻新闻传媒生存的战略规划,包括对传媒的受众定位、经营方针、产品(报刊、通讯社新闻、广播电视节目等)设计、制作与营销、广告经营、员工构成、内部管理、资产资金、技术设备,以及传媒的其他各类经营活动和社会活动等进行的运筹和规划;狭义的新闻策划是指新闻采访策划,即新闻业务中的“战役”策划,指新闻传播工作者在一定时期内,为了达到某种传播效果,对具体的新闻事实的报道所作的设计与规划。

策划新闻又叫媒介事件和制造新闻,是组织的公关人员利用记者对于新闻的不断需求,而有计划、主动地制造出能够吸引记者报道的有新闻价值的事件,目的是引起新闻界和社会公众的注意,使组织的名字经常可以在新闻媒介中出现,从而达到提高知名度、树立组织良好形象的目的。

二、策划新闻与新闻策划的区别

(一)涵义不同

“新闻策划”和“策划新闻”,虽然只有“新闻”与“策划”两个词组合的先后顺序不同,但意思却差别很大。“新闻策划”和“策划新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混淆。

1.“新闻策划”的涵义。“新闻策划”中,“策划”作名词,“新闻”修饰“策划”,合起来讲意思是“关于新闻报道的设计谋划”。进一步说就是围绕新闻设计谋划,或根据新闻需要设计谋划。新闻是目的,策划是手段。“新闻策划”是新闻报道活动的策划,重点是解决做好报道的问题,是新闻工作者的一种新闻活动的行为,仍然属于新闻活动的范畴。

2.“策划新闻”的涵义。“策划新闻”中,“策划”作动词,“新闻”是“策划”这个动作的对象,合起来讲意思是“设计谋划新闻”。进一步说,就是依照设计谋划做新闻,或根据设计谋划需要做新闻。策划是目的,新闻是手段。“策划新闻”实际上是策划新闻事实,不属于新闻活动的范围。更类似于虚假新闻,往往是在事件发生之前,主观地进行制造新闻。

(二)运作不同

由于“新闻策划”和“策划新闻”的涵义不同,使得其运作方式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1.“新闻策划”的运作。新闻策划,既然是围绕新闻设计进行谋划,或根据新闻需要设计谋划,是新闻报道活动的策划;那么,在运作过程中,应先有新闻事实后有报道策划。“新闻策划”是建立在新闻事实的基础上,如设置报道议题,制订报道计划,做好采访准备等。这里,新闻事实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作为新闻的本源保持了其本身的真实,新闻策划的运作遵循了新闻报道的规律。

2.“策划新闻”的运作。策划新闻,既然是依照设计谋划做新闻,或根据设计谋划需要做新闻,是对新闻事实的策划;那么,在运作中,应是先有策划活动后有新闻事实。“策划新闻”建立在策划的事实基础上,如新闻导演、炒作、造假等。这里,“新闻事实”是人为制造的,事实作为新闻本源被歪曲或造假,丧失了其客观、真实性,策划新闻的运作违背了新闻报道的规律,是新闻媒体被社会各种利益集团所利用,借助新闻报道以达到其利益扩张的目的,这一般被认为是新闻炒作而不是真正的新闻策划。

(三)性质不同

著名报人普利策说:“新闻没有好坏之分,只有真假之别。”从中可见,对新闻的定“性”是以真假作为区分,而不是以好坏作为区别。倘若硬要以好坏进行区别,也只能说:唯一的标准就是真假。依照这个标准,不妨也将“新闻策划”和“策划新闻”中的“新闻”作一个定“性”。

1.“新闻策划”的性质。根据“新闻策划”的运作分析可知:先有新闻事实后有报道策划,“新闻策划”建立在新闻事实的基础上,事实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作为新闻的本源保持了其本身的真实,它遵循了新闻报道的规律。显然,“新闻策划”的新闻是真实的,是真新闻。

2.“策划新闻”的性质。根据“策划新闻”的运作分析可知:先有策划活动后有新闻事实,“策划新闻”建立在策划的“新闻事实”的基础上,事实是人为制造的,事实作为新闻本源被歪曲或造假,丧失了其客观、真实性,它违背了新闻报道的规律。显然,“策划新闻”的新闻通常是虚假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假新闻。

三、新闻策划和策划新闻的联系

有学者认为“策划新闻就是于无新闻处觅新闻,多半要靠新闻从业者的经验和智慧嗅出新闻的味道,并加以发掘。它不是主观地制造新闻,而是前瞻性的预见新闻,充分地发掘新闻源的价值。所以可以说,新闻原本是存在的,只不过策划者将其‘挖’出来了而已。因为有些新闻就藏在看似没有新闻价值、很程式化或者很公文化的东西之中。”

由此,我们发现新闻策划与策划新闻好似并没有一个严格的界定,但是我们必须要把握一个分寸:事实第一性、新闻第二性,事实在先、新闻在后,这是新闻报道的最基本规律。新闻报道不能超越事实本身,只有当事实发生后,才能对新闻报道进行策划,离开了基本事实的新闻策划只是空中楼阁,策划出来的报道就是成为虚假报道。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参考文献:

年版.

[2]W・兰斯・班尼特.新闻:政治的幻想.当

代中国出版社,2005年版.

[3]季宗绍. 新闻采访学. 南京师范大学出

版社,2008年版.

[4]张巨岩.权力的声音――美国的媒体和

报道策划的意义篇2

在新闻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新闻报道策划越来越受到各新闻单位的重视,因为同样的新闻题材,宣传效果的好坏,策划就是关键。近年来,新闻媒体不断增加和扩容的直接结果,使得有限的新闻资源由当初的“买方市场”转为“卖方市场”,而社会透明度的不断提高,新闻资源共享性也随之提高,独享新闻资源已越来越变得不可能。在这样一种态势下,新闻媒体间的竞争也自然地由独享资源领域进入到共享资源同题竞争领域,即更多地看谁能有效利用和挖掘这些有限的共享资源,从而变共享为“独享”。于是,一种全新的新闻理念在新闻界悄然流行起来,那就是“策划制胜”。

新闻报道策划是指新闻媒体在新闻报道真实性的基础之上,对现有的新闻线索和新闻资源进行有创意的操作,并不断在报道的过程中,根据受众的反馈,对新闻报道进行策略性的调整,其目的在于充分挖掘客观事物的新闻价值,选择最适当的时机、运用最恰当的方式推出报道,以求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新闻策划有一种前瞻性,使新闻变被动为主动,变随机为定向,变松散为有序。它具体包括新闻选题的策划,报道方式和角度的策划,组织形式的策划,报道者组织方式的策划,对新闻规模效应的策划,报道时机和规模的策划等一系列环节。其中,选题策划作为整个策划的第一个环节,发挥着极其关键的作用。

策划,即筹划,谋划,本意是“出主意,想办法”。新闻报道策划意即在以事实为依据,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对新闻报道环境的分析和预测,并对新闻资源的开发,它是新闻工作者对新闻报道活动主动性地参与和对新闻报道活动能动性的组织。策划是一个复杂的活动,它坚持新闻的客观性原则,遵循新闻的价值规律。目前,业界新闻报道策划的意识不断增强,它不但体现了媒体的报道思想及深度,更反映了媒体的引导水平。

常见的新闻报道策划有:1.追踪报道策划。突发性、即时性的动态信息总是很多的,但能成为新闻予以报道的却是不多的。很多的新闻并不是一次报道就能够了结的,其根源就在于报道的事件还在运动、变化和发展,这个过程还有新闻可挖掘,如果错过了时机,就浪费了新闻资源。追踪报道策划依赖于报道的新闻事件是运动的,其运动的过程具有可报道的价值,对于新闻价值,有的是在报道前可以预测到的,有的则是在报道之中才逐步显现加重的,如果仅站在事件的外面,仅对运动的事件进行记载和评论是不够的,还必须最大限度地深入事件中,为事件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作一些己所能为的事。2.专题报道策划。在新闻报道策划中,有一些新闻要根据上级部门的宣传意图和本地工作需要,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选择两个或多个选题,调动有关方面人员相互配合进行集中报道。专题确定之后,所组织的材料和所进行的报道,必须围绕主题而展开,不可随着情节的延伸使报道无边际的拓展或报道过多与主题无关的内容而冲淡主题。3.纪念日(节日)报道策划。有一种特殊报道,即纪念日报道,做好这类报道意义深远,如一年一度的国庆节报道及各种纪念日报道等等。纪念日报道的策划,应注意两点:其一,在内容上出新,即选择在这一时刻什么内容最具代表性和吸引力。其二,在形式上出新,即用不同于往常的传统报道模式,力求将完美的内容充分地表现出来。

新闻报道策划毕竟只是一种手段而非目的,进行策划要审慎地制订方案,把握好一些原则,注意一些方式方法和技巧的运用。在策划主题上要遵循新闻价值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在选题上要选取那些具有广泛社会意义,具有局部指导意义,能从宏观和微观上解读政策,解疑释惑,引导舆论。要从贴近百姓,关注民生入手,真正架起党、政府和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策划时要把握“五性”,一是目的性,策划以事实为基础,以创意为核心,以达到最佳报道效果为目的,策划的目的越明确,也就意味着减少了无序和不确定性。二是可行性,策划时要充分考虑这一选题是否为政策所允许,报道后,所反映的问题政府部门能否较快地很好地解决。所以策划中一定要吃透“两头”,兼顾“上下”,既要传达党和政府的声音,更要反映百姓的所思所想。既当好党和政府喉舌,又要不断满足广大受众的需求。三是整体性,在策划活动中,有目的地保持整体最优化,注意参与其间的各个部分的有序性和科学性;注意发挥参与其间各子系统相互配合的最佳整体效益。四是应变性,新闻是对不断运动中的事件进行的反映,主观要随着客观的变化而变化,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开阔采访报道思路,发掘新的触发点。五是创新性,策划作用在于确定主旨、规划采访,但仅仅是制定了一套报道方案并不难,但难在避免俗套,出奇出新,策划得有新意。内容要靠形式体现,没有一个好的形式,选题再高明也会被平常的形式所掩盖,是选择现场报道,还是新闻特写、新闻述评,还是连续报道、系列报道等,都要通盘考虑。同时还要注意选择独特新颖的报道角度作为切入点,力求以新引人入胜,真正体现出策划的魅力。

报道策划的意义篇3

关键词:义乌商报英语版;地方纸媒;创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一家县市级的地方报纸,专门开辟有一个英语版面,6年来从不间断,每周推出一个版,至今已刊出200多期,这不仅在省市级报纸中罕见,而且在部级报纸中当数一朵奇葩,这份报纸就是浙江省义乌市的主流媒体――义乌商报。义乌商报英语版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已逐步形成了一种“时尚、大气、原创”的版面风格,成为义乌商报独具特色的耀眼亮点。本文主要是想从义乌商报英语版的创设谈谈地方纸媒如何打造自己的个性特色。

一、经营理念的地方性

如今报纸种类繁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人们订阅报纸已经不是过去那种毫无选择的被动,而是有选择地订阅自己喜欢的报纸。在这样一个信息过剩、传播渠道多样化的时代,业界普遍认识到,报纸的传播效果怎么样,富有个性特色是关键的因素之一。

中国幅员辽阔,地域特色鲜明,地方的差异性,决定了经济社会发展也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作为地方纸媒要有地方特性的经营理念,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当地独特的区域优势、产业优势、人文优势等,打造有别于其他同类报纸的不同风格,创造自己的特色,才能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另一方面,做大做强自己的地方特色,也是应对强势媒体的不断扩张和同质化竞争的有效手段。义乌商报扎根在义乌这方商业氛围浓郁的沃土,不断创新发展,追求办报特色,取得了不俗的业绩。

在中国,用英语来报道新闻和传播信息,并不是义乌商报的发轫之作,但是,背靠全球最大小商品市场的义乌商报,开辟出英语版面也是抓住了地方特色。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国际商贸业的发展,义乌吸引了大量境外人员。目前义乌常驻外商有1.4万余名,来自197个国家和地区,他们广泛地分布于义乌各个社区和部分经过改造的城中村。如江东街道的鸡鸣山等社区就居住着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等70多个国家的1950名外国人,成了义乌的“联合国社区”。据义乌工商学院人文旅游分院社区专业师生的一项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显示,超七成外商已融入义乌社区生活,超六成外商表示曾参加过社区组织的活动。各国外商云集义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如果对这个独特的人群,用英语来传播他们需要的各种信息,提供生活服务,无疑为宣传义乌和义乌市场起到积极作用。同时,对义乌商报自身来说,充分利用当地众多的外商资源,创设有效载体,既丰富了报纸的内涵,突出报纸的地方个性特色,又有利于扩大报纸的读者面和影响力。

二、报道内容的针对性

不同的报纸有着不同的读者群,不同内容的版面也有不同的受众,受众面不同,报纸提供的信息也应该有所筛选、有所侧重。现在的读者越来越崇尚有个性的报纸和报道内容,在这信息传播多元化的时代,报纸报道内容如果没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服务性等,就不会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或者久而久之就会使读者“移情别恋”。地方报纸更应强化特色报道,加强针对性和服务性,才能站稳自己的脚跟。

义乌商报自2006年1月7日推出英语版第一期,就充分考虑了外商这个特殊群体的需求,既要提供各类商业生意上的信息,如市场产品供给、行情变化动态、价格信息、货运渠道、外贸政策、展会信息等,又要满足他们在义乌便利生活的各种服务资讯,如衣食住行游等。通过这个版面的报道,在义外商可以全面了解义乌和义乌市场的各种信息,为采购商品和日常生活带来帮助。

义乌商报英语版在刊发文章的选择上,经历了从摘译到“摘译+原创”的发展过程。创办初期是采取摘译的方法,即选择一些商贸信息、商业资讯和外商在义生活的报道,先是由版面编辑进行摘编,然后请义乌工商学院的英语专业老师翻译成英语,最后刊发。如《义乌圣诞用品出口大幅增长》、《遮阳帽、旅游帽迎来销售高峰》、《宁波――义乌开通集装箱班列》、《义博会迪拜展将于6月14日至16日在阿联酋迪拜举行》、《五十多个国家小留学生义乌求学》、《非洲客商:庆祝自己的节日》等等,都是摘译过去一周在报纸上发表过的报道,其中在选稿上是有明确的针对性的,即尽可能满足外商的信息需求。为增强版面的个性和可读性,后来逐渐增加了原创文章。如《金砖国家成义乌小商品出口“淘金地”》、《义乌籍驻非外交官谈非洲》、《义乌外商享受方便健康体检》、《义乌小伙娶了洋媳妇》等大量文章,都是先期报纸上不曾发表过的。同时还在版面上开辟了“老外博客”、“城市阅读”、“海外看义乌”等栏目,如《展望迪拜:义乌在行动》、《五颜六色的印度胡里节》、《他在杜阿拉卖番薯酱》、《荷兰机场闻“乡音”》等,都是老外或在外留学的中国留学生采写的原创文章,内容鲜活,有较强的可读性。

随着义乌大步走向国际化,外贸发展势头强劲,素有“勤耕好学”的义乌商人开始掀起了学习外语的热潮。义乌商报不失时机地进行改版,在2008年把原先的纯英文编排版面改为中英文对照的编排方式,为义乌商人搭建一个通过报纸也能够学习英语的平台。这种做法,无疑使义乌商报的英语版面又增添了许多新读者,不仅仅是外商阅读,不懂英语的中国商人也能浏览了。

《义乌商报》英语版“老外博客”栏目

三、版式设计的时尚化

俗话说:“人靠衣装,佛靠金装,产品靠包装。”这是一个崇尚包装的年代,一种时尚、个性化的包装,确实可以给产品带来附加值,提升产品的档次。如今,纸媒的版式设计成为潮流,赋予传统纸媒更多的现代气息,作为地方纸媒也要顺势而动,讲求版式设计包装,让形式更好地服务内容,提升自己的报纸品位。版式设计是一种个性化的创造,是种创新行为,考验的是设计人员的大智慧,时尚、个性化的版式设计,不仅吸引读者眼球,方便阅读,而且还能为读者带来阅读的艺术享受。

英语版与中文版由于受众的差异、文化的差异、阅读习惯和视觉识别的差异,有着不同的编排特点和要求。义乌商报英语版起初由于受到中文报纸版面编排的惯性影响,难免出现一副过于庄重刻板的面孔,不能引起读者的充分关注。经过不断地探索和研究国外一些纸媒的编排技艺,设计人员成功跳出框框,选择了与国外媒体相适应的编排形式,更加注重了字号字体、图片图表、色彩线条等时尚元素的运用。如对文章中第一自然段的首个字母进行放大处理,标题中字符大小形成反差,强化照片的视觉冲击力,并对一些图片的色彩进行特殊手段的处理,做成木板雕刻画的样子,给人耳目一新,有着很深的韵味。由于中英文对照,版面的信息量势必受到影响,因此整个版面文章字号采用了比其他版面小一号的字体,并在行文分栏上也与其他版面不同,其他版面是五栏或六栏,英语版面分成了六栏或七栏,编排基本上采取目前国内国外通行的模块版式。通过这些改革举措,一扫昔日的刻板形象,如今的义乌商报英语版面更具个性,标题清晰、结构简明、视觉清新、阅读流畅,充满时尚气息。

四、策划创新的持续性

一张报纸要张扬自己的特色,首先必须要有个性创新策划的意识,富有个性创新的策划是一张报纸在同类中脱颖而出的关键。如今,个性策划在经济社会生活中随处可见,如婚庆个性策划、旅游个性策划、产品销售个性策划、房地产个性策划等等。随着报业走向市场,报道策划、版面策划日益受到媒体人的高度重视,个性策划意识也不断增强。这不仅是市场竞争所需,更是自身发展和赢得读者的“杀手锏”。

所谓个性创新策划,笔者认为就是要表现自我的与众不同,不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越是民族的,也越是国际的”。大报实力强、资源充足、办报经验丰富,个性创新策划动力足,而地方纸媒,由于受到资源、市场、人才等影响,个性创新策划的能力肯定难以与实力强大的大报相比,但我们只要开动脑筋积极想方设法,树立个性创新策划意识,还是有所作为的。作为地方纸媒的义乌商报紧紧围绕自己的报纸定位,突出“商”字做文章,充分利用义乌外向度高、外商众多的特点,在追求个性创新意识的推动下,英语版应运而生,创造出了一个人无我有、与众不同的新亮点。

要实现个性创新策划,除了有个性创新策划的意识外,还要建立良好的创新策划机制和激励机制,鼓励采编人员大胆开拓创新,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发挥聪明才智。要解放思想,不因循守旧,要学习国内国外的先进办报理念,为我所用。在报社内部形成一种大力倡导个性创新策划的浓厚氛围,不断推陈出新。

近年来,互联网等新媒体风生水起,给传统纸媒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加强纸媒的创新策划,尤其是富有个性特色的版面策划,必定能够突出重围,实现凤凰涅,赋予传统纸媒崭新的时代魅力。

报道策划的意义篇4

综观部分媒体所做的深度报道,虽然其中不乏新闻精品,但往往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受制于当时的各种客观和主观因素,对深度报道定义中的“Why”和“How”把握不够到位,甚至是两者缺位,具体表现为对新闻事件或现象的调查、分析浅尝辄止,采访对象过于小众,组织材料过于单一,使深度报道只停留在某个节点,未能在横向和纵向上进一步延伸和拓展。新闻延展性的缺失,导致深度报道的权威性和可信度受到损害。一言以蔽之,这样的深度报道没有进行先期的周密细致的策划,而缺少了策划,深度报道就如同缺少了用以挖掘的锄头,就无所谓深度,更遑论打探“源头活水”了。

笔者认为,深度报道策划最直接的目的,是为了使新闻更深入、更全面、更好看。从获得新闻线索,到报道完结,深度报道策划应该贯穿整个新闻过程的始终,从时间顺序上大体可分为事前策划、事中策划、事后策划3个阶段。

1.事前策划(或叫总括性策划):在获得新闻线索的第一时间,除了权衡线索本身的新闻价值外,还应当将其置于时代和社会的大背景下进行考量,对其所蕴含的社会价值、时代意义以及可能产生的影响有个初步的分析和判断,在此基础上,确定深度报道的主题和采访的主线。

以2011年某报刊登的《棉花产地亏损之调查》一稿为例,记者实地调查发现,沧州棉花产区的棉农去年面临亏损的境地,很多种棉人的热情因此遭到重创,纷纷准备来年换种其他农作物。至于亏损原因,报道只是泛泛地采访了两三个棉农,并借他们之口道出了棉商的收购价格低于国家最低收购价这个浅显的事实,而没有将其放在更大的环境和背景中做更深入地剖析。

笔者认为,在形成新闻稿件之前,应该将棉农亏损与国内、国际市场的供大于求、国家出台最低棉花收购价格政策的背景、棉商投机取巧钻政策空子等现实结合起来加以考虑,而不能仅局限于事件的表面,简单地将棉农亏损归咎于某一个方面。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来说,决定事物发展的矛盾有主次之分,而矛盾的斗争性又呈现出复杂性和多样性。因此,深度报道的事前策划,不但应当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还应当通盘考虑新闻事件所产生的背景和条件,只有这样才能使做出的深度报道更全面、更深入,不至于以偏概全。

2.事中策划(或叫拓展性策划):深度报道所涉及的面和关系往往错综复杂,其中也不乏新生事物或现象。深度报道在调查采访过程中,可能会有各种新情况、新变化相继显现或相伴而生,这对于深度报道记者来说,敏锐地捕获这些新情况、新变化尤为重要,因为它们或是新闻主干的佐证,或是新闻主干的延伸,甚或是次生的新闻主干。这就需要及时调整和完善报道思路,对这些新材料加以仔细甄别和遴选,必要的时候,抓大放小、精益求精,对其进行调查采访后,作为深度报道的有力和有益的补充。

再以《棉花产地亏损之调查》为例,文中提到棉花收购价格低的主要原因是棉商“太黑”,与国家政策对着干。如果记者能够根据这一新情况、新信息,采访一下当地的棉商或当地农业主管部门,通过两方的说法和有关数据的对比,对棉农之忧的深层次根源做进一步的发掘和阐释,则会使深度报道的材料更有层次感,更具说服力。

对于突发性的新闻事件而言,新情况、新变化往往预示着事件的演绎和发展趋势,事中策划的主要目的就是从扑朔迷离的变化中及时捕获事件的实质和内核,以免深度报道迷失方向,甚至南辕北辙。

3.事后策划(或叫前瞻性策划):深度报道的社会功能不仅在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更应当注重解决问题,从很大程度上,这其实就是深度报道定义中“How”所规定的要义。笔者认为,解决问题并非是指新闻事件必须有一个实质性的结果,也不必苛求这种结果是隐性的还是显性的,只要通过报道,能够对人们的思想、观念甚至社风、世俗产生正面的积极的影响即可,这也应该是深度报道事后策划所应追求的另外一种境界,因为这种影响更持久、更深刻。

笔者认为,事后策划要想解决问题,可以通过几种渠道来实现:一是记者主动出击采访。采访与新闻事件有关的当事人和政府职能部门,由他们表态,拿出解决问题的初步方案或是直接采取行动;二是通过新闻媒体自身的影响力从中协调与沟通,促进问题妥善解决,当然,这应当在法律、职业操守许可的前提之下,而且不应当触及伦理道德的底线,并有利于公平、正义的弘扬;三是引导专家、学者、市民、读者等社会公众积极参与,为问题的解决共同出谋划策;四是在报道的表现形式上,可以在新闻本身之外,进行相关新闻的链接,为解决问题提供可资借鉴的外埠经验和思路。当然,媒体也应当充分行使自己的话语权、大胆发出自己的声音,以新闻评论、编后等形式,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反观《棉花产地亏损之调查》这篇深度报道,稿子的结尾只是以空发议论的方式,提到了当地政府应该针对棉农之忧以及生产生活给以正确的引导和必要的财政支持,但并未对当地政府进行采访,没有了政府的态度,解决问题也就成了纸上谈兵,这无疑会严重削弱报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深度报道策划的这三个阶段并不是各自独立的,前后策划存在着必然的关联,或表现为因果关系,或表现为递进关系,等等。不容忽视的事实是,深度报道策划及新闻本身都会或多或少、有形无形地影响着新闻事件的进程,甚至是方向。因此,深度报道策划不能逞一时之快,片面追求轰动的“眼球效应”,最重要的是能够促使新闻事件朝着积极的、正面的方向演进,这一点,深度报道记者应该在新闻实践中很好地把握。

报道策划的意义篇5

关键词:新闻策划 炒作 新闻竞争 包装 感情色彩 社会价值

一、对新闻策划和新闻炒作概念的认知

(一)新闻策划

新闻策划在新闻媒体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作用。新闻的策划首先要确定一个明确的新闻目标,根据这一目标,对其相关的信息进行有效的提取,即“取其精华,取其糟粕”。将一些虚假的信息过滤,提取出真实有效的部分。继而通过现象看到其本质,挖掘出其中有研究意义的信息加以分析,并出示相应的解决策略或建议。新闻策划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分析有效信息,以期达到优良的、具有创造性的新闻传播效果。新闻策划具有一系列的固有步骤,主要包含构思、设计以及开发等。正因为它是当前状况下新闻报道的主体规律,所以得到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也成为编导业务水平评价的主要标准。

一个成功的新闻策划,将会带来巨大的意义,首先,它必然会带动一批优秀编导进行先创作,进而会催生出高质量的、富有创造性的优秀稿件以及电视呈现;其次,一旦创作出优秀稿件以及电视呈现,将会吸引大量的观众;最终,经过成功策划的新闻,发挥出新闻本身所具有的社会功能,实现社会价值,同时又能够为新闻工作者本身带来的利益,使其自身知名度和栏目的知名度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二)新闻炒作

对于新闻炒作来说,它与新闻策划有着诸多的相似点。就其产生阶段而言,它主要产生在新闻发生以及新闻传播的过程当中。在这一过程之中,有些新闻提供者以及新闻传播者为了得到某种利益或者仅仅是因为自己的心理有意地介入到新闻事件当中去,对其中一部分的新闻要素进行夸大或者强化,使人们认知到的新闻缺乏真实性。新闻炒作往往具有预谋性、轰动性以及商业化的特点。新闻炒作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炒作的手段来制造“噱头”来提高所谓的“卖点”,以此来扩大影响并提升自己的知名度。同时,在这一过程之中,炒作者还将获得一定程度的经济利益。

新闻炒作的具有诸多方面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恶意误导人们对事件的认识,可能会对社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危害;②资源浪费。新闻炒作所带来的无效信息会造成新闻资源的大量浪费,主要体现在新闻版面以及栏目时间的浪费之上;③对新闻事件当事人带来不良的影响,可能会侵害其名誉权等。更为严重者,一旦矛盾激化,可能会对社会的稳定带来危害;④同时,因为新闻炒作本身故意将新闻事件进行故意夸大,一旦人们听信与跟风,会带来社会不公平的现象。

二、新闻策划与新闻炒作的相同之处

随着社会以及经济的发展,新闻行业的发展取得了较大程度上的进步,但随之也带来了激烈的行业内部竞争。各地的媒体为了提升自身的知名度,并进一步扩大经济效益,往往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和成本在新闻策划之上。虽然如此,仍然不乏一些人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进行新闻炒作。从本质上来看,新闻炒作主要来源于新闻竞争。对新闻策划与新闻炒作的相同之处从其目的、手段以及形式三个方面。

(一)策划及其炒作的目的

对于新闻策划以及新闻炒作来说,两者都需要一定的创造性,因此在进行新闻策划或者新闻炒作之时,都会对创意格外关注。它们通过创意来扩大社会效应并达到一定程度的广告效应。这样一来,就可以吸引大量的读者或者观众,从而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社会知名度并带来一定的程度的经济效益。

(二)常用的手段

通常为了有效的完成一次策划或者炒作,都需要事前制定十分详细周密的计划。在计划制定之后进行严格的分工与部署,充分挖掘、展示新闻事实和宣传价值,取得最佳的社会效益和社会影响的最大值。

(三)两者的表现形式

从形式的角度来看,新闻策划以及新闻炒作也存在一定的相似之处。两者都十分讲究包装,而且对各个环节的具体风格以及规模都进行可十分明确的划分。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新闻策划还是新闻炒作,都会对新闻事件进行夸张以及渲染,只是在程度有所不同。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对新闻报道的感情色彩以及视觉冲击力进行进一步的增强。从一定意义上代表了从业者的主观情感色彩和价值导向。

三、新闻策划与新闻炒作的不同之处

新闻策划以及新闻炒作从面上看似乎有着诸多的相似之处,深入剖析后并不难发现两者实则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异。正是这些差异导致了新闻策划与新闻炒作从某种意义上,站在了彼此的对立面上。

(一)遵循规律上的差异

新闻策划与新闻炒作对客观新闻的对待态度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新闻策划的前提条件是遵循客观规律,在此基础之上适当发挥主观能动性,以求报道的新闻更精彩、更具吸引力。即便如此,从总体上来看新闻策划仍然是一种客观的新闻报道方式,它所报道的内容都是新近发生的事实,这与新闻本质上的意义相适应。而对于新闻炒作来说,它对客观事实的处理态度则是消极的。新闻策划主要将客观的新闻事实作为一个由头,除此之外,新闻炒作却是可以凭空捏造新闻,子虚乌有。新闻炒作这种新闻报道脱离现实,与新闻报道的本质意义背道而驰。

(二)关注效果上的差异

对于新闻策划来说,它需要关注社会反响,这也是它追求的目标之一。但是,它在关注社会反响的同时,更为关注的是社会效果。换句话说,新闻策划者往往具备较高的社会责任感——以不危害社会为前提。因此,新闻策划往往实事求是,并能够主动接受社会道德以及法律的制约,所报道的新闻内容具有较高的真实性与客观性。而对于新闻炒作来说,本质则极度缺乏社会责任感,仅仅为了追求巨大的社会反响与自身“卖点”而忽略了社会效应。为了制造其轰动性的新闻,新闻炒作者往往“不择手段”,脱离客观事实,具有较强的倾向性。

(三)关注题材上的差异

新闻策划与新闻炒作在这方面的差异尤为明显。对于新闻策划者而言,在选题时往往会有诸多考虑,选择具有一定社会意义的报道内容同时,还需要对时机进行准确的把握。充分的与社会价值、新闻价值挂钩,才能吸引更多的观众,提升自身知名度和企业知名度并实现社会价值。而新闻炒作者往往小题大做,所报道的内容多偏向于娱乐和体育方面的流言蜚语,并对报道内容进行了大量的渲染与夸张。

结论:

本文主要针对新闻炒作与新闻策划的异同作了大致的分析。一个电视新闻工作者,一定要注重新闻策划和运作方法对已掌握的新闻线索,探求新闻价值和社会意义所在,找准报道的切入点和特定报道的步骤和节奏,拟好报道的计划和表现形式,不打无准备之仗。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除了要准确地选择新闻事实外,更应注重可靠的新闻信息源,有对新闻事业和人民群众的挚著爱心、能啃硬骨头的记者和善于策划的领导宏观把握,把报道事件与观众关心的和与人们生活利益紧扣相结合,才能和观众的感知琴瑟和鸣。

参考文献:

[1] 张大革. 新闻炒作之弊[j]. 记者摇篮, 2008,(12) .

[2] 黄振鹏. 新闻策划与新闻炒作[j]. 军事记者, 2007,(10) .

报道策划的意义篇6

【关键词】媒介组织;策划;深度报道

一、深度报道在新媒体时代的重要性

一直以来新闻的采集、撰写、编辑和都由专业的机构和受训过的新闻工作者完成,传统媒体长期扮演着“把关人”角色。在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各类新媒体出现之后,普通公民获得了技术上的支持,加之公共参与意识的增强,“受众”这一带有被动接受而缺少主观能动作用含义的名称似乎不再适用于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信息接收者,他们已经完成了从消极被动到积极主动的角色转换,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角色:公民记者。而“公民新闻”(citizen journalism)也成为热议的话题。

“公民新闻”是未经专业训练的人运用大众传播工具和个人通信工具传播出的新近发生的、重要的信息。从博客、播客、公民新闻网,以及微博等网络平台提供的新闻信息来看,“受众”能够成为新闻的原创者,并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这种角色的改变使传播由单向转变为双向甚至多向,媒介受众资源可以转换成信息资源,传统媒体提供的新闻真实性得以查验,或给出新闻的补充报道,以还原事件的面貌或真相。此外,还能弥补重大突发事件现场传统媒体滞后的缺陷,传统媒体面临着挑战和创新的压力以适应生存。

二、媒介组织应对之法:深度报道

1、深度报道的概念

甘惜分主编的《新闻学:大辞典》将深度报道解释为:“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的形式。”上世纪40年代美国“哈钦斯报告”中关于深度报道的定义为:“所谓深度报道就是围绕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把新闻事件呈现在一种可以表现真正意义的脉络中”。中西两种具有代表性的深度报道的定义,都突出了深度报道的不同于其他新闻形式,而具有的历史性和前瞻性。因此“以今天的事态核对昨天的背景,从而说出明日的意义”最能体现出深度报道的特点。深度报道需要对报道对象进行背景调查、现状分析、解释和预测,而这一过程使得专业媒体的优势能够凸显,因此深度报道是专业媒体组织应该练就的“独门绝技”。

2、媒体的优势所在

当下的新闻传播生态环境中,大众传统媒体如广播、电视、报纸以及新闻网站等专业组织与普通公民共同参与的分享式、互动式,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紧密结合的新闻传播方式共存。这种格局造成了新闻信息供给的过剩、新闻信息的真假难分、公众面对过多信息产生的焦虑等现象,随之产生对于专业的媒体组织整合、诠释信息的依赖。在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在公信力、专业人才和传播渠道手段方面更具有整体优势,更具备了解、诠释新闻的资格和能力。如何在新媒体时代与来势汹汹的“公民新闻”竞争受众有限的注意力,有学者认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不是两个载体的结合,真正的重点应该是运用自身独特性去战胜对手的不具备。这里的传统媒体不仅仅指报纸、广播、电视等以媒介载体为划分标准的媒体,而是指提供新闻信息的专业媒体组织,包括组织下属的新闻网站以及延生平台,如博客、微博等。

专业媒体组织拥有的人力资源、技术资源、以及整合资源的能力远远超越一般公众,除了报道新闻事实之外,更具有全面捕捉新闻事实、诠释新闻内涵、挖掘新闻深度的能力,是高水平的内容提供者。综合专业媒介组织的优势可以看出,在新闻报道的形式选择上,深度报道是媒体组织最应该重点强调的新闻报道形式。

三、精心策划是深度报道竞争的利器

1、优秀深度报道出自精心策划

在与新媒体背景下公民新闻的竞争中,专业媒体组织应该意识到一般性的报道已经不能引起公众的注意,具有高质量信息“附加值”的深度报道才能够脱颖而出。将新闻事实置于一个历史的位置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思考,以“点”到“线”再扩展到“面”,从而跨越时空,由表及里,由内到外。如果以这样的标准来界定深度报道,就很容易辨识出在网络信息发达的今天,深度报道的质量良莠不齐,信息的唾手可得使不少深度报道的内容只是简单拼凑组合的长篇报道,属于不合格的深度报道;或者是大篇幅地报道新闻事件的过程、细节和各方面,这样的报道在新闻业务上也只能算是“基础性报道”,是新闻报道的第一个层次。因此,好的深度报道不仅需要从浩如烟海的信息中分辨出需要的新闻价值,聚焦一个观念,并且要获得详实丰盈的新闻素材进行重组和再造,运用统摄性思维,和严密的逻辑结构来写作,此外深度报道还要区别于理论文章,需要知识性、可读性,引人入胜且发人深省。不难得出结论,优秀的深度报道必须要精心策划才能出炉。

2、深度报道的各个环节都需要策划

2012年2月14日,“情人节”话题成为当天新闻的重要资源,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上均能浏览到以“情人节”为由头的各个方面的新闻信息报道。商业信息如商家的促销打折活动、新电影的上映等;社会新闻包括对情人节期间的伦理问题探讨;还有围绕“情人节”的交通、体育、娱乐等新闻。在节日余热渐退之后,雅虎网在第二天所做的一期关于名为《情人节:文化沙漠上的商业狂欢》的新闻专题令人眼前一亮。专题回避了节日本身,而从情人节的历史引出“中国人过洋节”这一现象进而深入讨论了在转型时期中国国民心态与年轻人精神成长的问题,文章将新闻点的价值深入挖掘,完成了由基础性报道上升到拓展性报道的阶段跨越,成为具有可读性又引人思考的深度报道。这样的结果是由策划所带来的,并且贯穿于整个深度报道的业务流程中。

(1)选题策划阶段

深度报道围绕一个新闻事件展开,而优秀的深度报道需要植根于具有时代性、可深入拓展的新闻事件的土壤之上,因此在各种新闻线索和来源中需要敏锐地发现新闻事件可持续性价值和是否符合当下社会普遍关心问题的标准。这样的选题需要编辑策划人员不仅要具备对于新闻价值的分析能力,同时也需要对当前社会的发展、公众的注意力方向以及舆情走向等各方面认真剖析、认识研究。情人节在中国的火爆引发了各方的连锁效应为专题报导的拓宽提供了可能性,也契合了转型期普遍浮躁的社会风气下对于中国人的精神状态讨论的趋势,而“情人节”这一话题所具有的强烈的普遍意义也使得这一专题在基础性层面上也能吸引读者眼球,因此也同时具备可读性。

(2)组织策划阶段

在组织方面的策划主要体现在人力、物力的策划和编辑的策划。人力、物力方面包括人力资源的分配和保障系统的完善,记者的采访、交通、通讯等问题都涵盖其中。在编辑力量方面,需要编辑面对纷繁复杂的新闻素材选择合理的报道角度、报道结构和报道方式,将素材进行梳理,并得出一个合乎逻辑的认识。

在雅虎关于“情人节”这一话题的专题中,专题内容设计了五个板块进行报道,分别是情人节在西方的由来、中国情人节的特有现象、情人节的商业效应、中国传统文化的流逝、消费主义的泛滥和现代中国人的归属感之追问。五个主题呈递进的逻辑关系,在不同的深度运用了不同的材料,话题的讨论逐渐凸显深度和力度。在导语和结语安排上,文章采用了“问”的形式,起到了首尾呼应的效果。在起始阶段以一个个“情人节”乱象的描述中追问原因:“为何洋节总是一登陆中国就变味呢?……在一个底线缺失、信仰缺失的时代,难道欲望、金钱真的成为我们这个社会不变的底色,裹挟着真爱、友情与亲情一起泥沙俱下吗?”结尾处用了“反问”的形式:“我们的先辈们都是怎么过来的?他们就不懂得感谢造物主、不懂得珍惜爱、不懂得感恩了吗?”,并提出希望:“我们所愿,唯群体能在喧嚣中找到根源与归属,个体能在虚无中找到本我与意义。”文章在结尾处并没有直接给出具体的答案,而答案其实已经蕴含在文章的内容中。编者的意图是留给读者反思的空间,得出自己的答案。除此以外,每一个专题对应一个小专栏,介绍一些拓展性的知识,如在中国的外国人的感受和部分洋节的起源等。可见,编辑在进行结构安排,材料的运用和文章的可读性方面都进行了精心的策划。

四、深度报道策划的新变化

传统媒体在新闻传播活动中使用新媒介传播的新闻信息已经成为常用手段,例如传统媒体建立自己的网站、微博,将网友的博客、播客内容转载到新闻报道中,利用手机和网页为观众搭建即时互动平台等。另一方面,商业门户网站、搜索引擎等借用传统媒体的新闻生产力,汇聚新闻信息,参与到新闻传播的竞争和合作中。融合新闻产生于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并将成为新闻传播的大势所趋。在融合新闻的出现和带动下深度报道需要以创新来适应和迎合这种变化:

首先,在策划深度报道时,需要考虑所要的媒介平台的特点和受众需求特点,设计不同的报道角度和使用的的语言符号类型,进行不同的信息整合。以使得媒介和受众形成较高的匹配度,达到良好传播效果。

其次,相比其他新闻报道,在进行策划深度报道时需要更多的新闻素材,而网络的发达已经解决了这一问题,不仅可以从专业媒体记者自身获取也能从社会公众的自媒体平台得到。巨大的信息量更需要编辑在多种载体的基础上整合利用,将新闻素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实现新闻资源的深入开发与优化配置。

参考文献

①张垒、周新宇,《“我们正在迎接钟摆的回归”——传统媒体怎样找回竞争力》,《中国记者》,2010(12)

②[美]马克斯韦尔·麦库姆斯著,郭镇之译:《议程设置:大众媒介与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③金伟、靳元凤,《新闻策划在深度报道中的作用》,《理论观察》,2001(1)

④贾刚为,《怎样策划深度报道》,《新闻实践》,2001(12)

⑤蔡雯,《重视深度新闻报道的策划》,《新闻爱好者》,2011(9)

⑥雅虎资讯,《情人节:文化沙漠上的商业狂欢》,省略.省略

/valentine/

(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研究生院)

报道策划的意义篇7

媒体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争取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获取利润以保持媒体的生产与扩大再生产,就必然要对新闻资源进行争夺与分割。可以说,新闻竞争的本质就是新闻资源的竞争。①因此,各媒体利用现有新闻资源,开发独家新闻资源,力求达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竞争优势。这种对新闻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就表现在策划新闻和新闻策划上。

新闻策划:新闻资源的物尽其用

华中科技大学赵振宇教授对新闻策划的定义是:“新闻报道的主体遵循新闻规律,围绕一定的目标,对已占有的信息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和研究,发掘已知,预测未来,着眼现实,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政策和策略,以求最佳效果的创造性的策划活动。”它是对已发生或正在发生或可预知的事件的传播报道策划,是对现有新闻资源的有效利用。这种有效利用提高了新闻报道的品质。

1 使新闻制作准备时间相对充裕

这主要体现在可预见性新闻报道策划上,这是指对能够提前获知的事件性新闻和非事件性新闻的报道策划。事件性新闻如:神舟系列飞船升空、北京奥运会的举办、香港澳门回归等;非事件性新闻如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等。在我国,这类重大事件的报道,非常能够体现我国媒体的策划艺术。由于这种策划前期准备时间相对充裕,各媒体在一段较长的时间里,精心设计和安排,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并利用丰富的经验和大量的资料储备,使很多报道取得了成功。

2 在热点新闻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在无法预见的突发性重大新闻事件中,公众对事件的关注度非常高,形成了一段时期的热点,如汶川大地震、三聚氰胺奶粉事件、9・11恐怖袭击。这类新闻一般受众关注度非常高,新闻的发生非常突然,并且带来了巨大的后续影响,这是对媒体迅速反应能力、应变能力、策划能力的考验。由于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独家发现这类重大突发性新闻事件的几率少之又少。只有在得到新闻消息后,对报道方式、报道重点、版面、内容、标题等各个方面体现创意,抓住受众心理,才能在众多报道同一事件的媒体中脱颖而出。而一旦在某个热点新闻的竞争中取得了成功,就为该媒体赢得了更多的受众,很多媒体就是因为对这类重大事件的成功策划而获得立竿见影的轰动效果。

3 保证新闻报道质量长期稳定

这主要体现在媒体对日常新闻报道的常规性策划中,以制度化、规范化的策划运作保证新闻传播的质量和效果。几乎在每个媒体中,编辑和记者都会根据本媒体的定位以及某时期的社会环境,以策划会的形式大致确定某一阶段的报道重点、主要选题等,并在每期的编前会中,申报选题,上报选题计划,具体到编辑记者个人还要对自己工作部分的报道形式、编辑技巧进行策划。通过这种日常的新闻报道策划,有效地运用和配置现有的新闻资源,保证本媒体新闻报道质量长期稳定。

策划新闻:新闻资源的另辟蹊径

策划新闻是指新闻从业者受新闻由头催生和制造具有轰动效应的真实新闻事件,并对新闻事件进行报道以达到某种传播效果的策划活动。具体地说,可分为媒体间接催生新闻事件的策划和媒体直接制造新闻事件的策划。它是对新闻事件的策划,是媒体自己开发创造新闻资源的行为。这种对新闻资源的合理开发,产生了很多积极效果。

1 弘扬主旋律

在我国,媒体是党和人民群众的耳目喉舌,担负着舆论引导的天然使命。配合党和政府的舆论导向,以正面宣传为主,唱响主旋律是我国媒体的主要功能。因此,媒体策划新闻事件以配合舆论宣传的做法屡见不鲜。央视新闻频道在2006年长征胜利70周年时策划组织的“我的长征”大型电视活动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以策划社会活动、制造报道客体的形式来配合政策走向和舆论导向,为主旋律宣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载体,大大增强了宣传的亲和力,提高了公众的关注度、参与度,策划的新闻活动也取得了成功。

2 提升媒体本身的品牌形象

媒体要取得成功,必须树立品牌意识,不仅要让受众记住新闻产品,还要让受众记住新闻生产者,那就是媒体本身。所以,策划一些新、奇、巧的新闻事件来进行媒体自我宣传,不失为一剂灵丹妙药。比如,“‘神六’搭载《解放日报》上太空”的策划。《解放日报》在“神六”升空这一全球瞩目的新闻事件中,策划了《“神六”发射成功纪念特刊》,策划人员将该报定位为向外太空传递人类文明的文化使者,此举吸引了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成功地实现了自我宣传。

3 提高社会影响力

媒体常常会策划一些社会公益活动,这类活动往往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关乎国计民生和公众福祉,容易引起社会关注,形成轰动效应;这些活动体现了媒体勇于承担社会道义的价值取向,容易为媒体赢得社会认同。比如汶川大地震报道中,《重庆晚报》推出抗震救灾特刊大型影像志《地殇》义卖,两天共成功义卖6万份,并将义卖所得捐给灾区,《地殇》特刊不仅记录了自然灾害发生时的真实一刻,也见证了国人的拳拳爱心,同时也提高了该媒体的社会影响。

4 发掘市场资源

媒体策划举办与经济活动挂钩的事件,通过活动本身赚取一定利润,并间接吸引增量广告,创造价值,为媒体带来利润。2002年,《南方都市报》策划主办中国南方汽车展、国庆房产大联展、明星足球赛等营销主导型活动。每届车展、房展,单门票一项就能为主办方带来数十万元至上百万元不等的收入。媒体通过这种策划活动,突破了媒体单一的盈利模式,开辟了多元化的增收渠道。

新闻资源开发与利用存在的问题

1 新闻炒作、假新闻成为困扰新闻界的顽症。这类策划哗众取宠、小题大作,只考虑轰动效应和市场卖点,媒体参与到事件进程中,或者直接制造假新闻,带来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使新闻业遭受公信力危机。

2 商业行为与新闻活动的界限模糊,使新闻扭曲成为广告,新闻的客观公正被商业利益左右。比如,在报纸上常见的软广告,或者以新闻形式表现的广告,利用新闻的权威诱使消费者相信某种产品的“功效”。

结语

报道策划的意义篇8

一、策划缘由

2005年10月,中共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做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决策。2006年,党中央下发1号文件《中共中央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2006年3月9日,河南省委、省政府也出台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

河南省委、省政府在意见中明确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机制,鼓励各种社会力量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河南是一个农业大省,《大河报》作为河南省发行量最大的一份都市报和一个负责任的媒体,把加强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宣传,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利用自身优势帮助农民解决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大河报》关于援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想法与省人大常委会有关领导的思路不谋而合,双方决定联合推出援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河特别行动――“援建新农村 都来出把力”。

二、策划过程

1.做好可行性分析

目前,我国在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为此党中央提出了“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按照这个思路,我们决定此次援建新农村内容要紧扣“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主题,通过向农村、农民提供就业岗位、援助项目、免费技能培训等方式,不但“授之以鱼”,还要“授之以渔”,切实帮助农民增收,促进农业发展,推动新农村建设。

《大河报》作为连续四年的全球日报发行百强、连续三年的全国省级晚报都市报二十强和全国500最具价值品牌入选者,在河南拥有最广泛的影响力。《大河报》决定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搭建一个信息平台,号召全社会有能力的企事业或个人,提供自己力所能及的帮助,以出钱、出力、出技术等各种方式援建新农村;鼓励需要帮助的农民提出自己在发展经济、提高生活水平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需要的帮助。各种援助、求助项目汇总到大河报社,通过报纸将这些信息出去,以达成援助和求助的对接,从而达到援建新农村的目的。

《大河报》定位为都市报,读者群主要集中在县级以上的城市。通过报纸号召城市援助很容易将信息传递到城市目标人群,但如何能够将援助信息传递到农村,让农民知晓和参与,最终将行动落实到农村,曾经困扰着本报。总编辑庞新智对此做了透彻的分析,他认为现在生活在城市的居民,向前推两代,身份基本上都是农民,现在生活在城市里的本报读者,大都与农村有着割舍不断的联系。不少城市居民都是大学毕业后留在城市工作的,在农村还有兄弟姐妹和兄弟姐妹的孩子。本报的特别行动方案,有一系列的支持农村的具体项目和信息,不但具有社会公益性,还有很强的服务性和实用性。城市读者看到《大河报》这一系列的报道后,就会和农村的亲朋联系,将信息更广泛地传播出去。还有,随着近年来的城市化进程,很多农民都在城市打工,尤其是青壮年,这部分人群也很容易得到本报的信息。因此,我们在该策划报道的具体操作中,紧紧抓住城市居民,使城乡形成互动,重点突出公益性、服务性和贴近性。

2.做好事前安排

大的方向确定后,还需要强有力的执行。在活动的实施上,在操作的技术层面上,报社也作了周密的安排。

2006年3月份,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下发后,《大河报》就开始了整个策划方案的实施行动。为了保证活动真正能够为农民朋友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大河报》记者在报道刊发前,一趟趟地和有关企业领导进行商谈,甚至苦口婆心地做工作,得到了一批企业的响应和支持。这样就保证了策划报道刊发后迅速得到呼应,从而带动更多的企业、个人参与到援建新农村活动中来。2006年10月份,已经有5家企业、3家社会团体安排有具体的项目等待《大河报》策划方案启动。例如,三全公司欲安排3000名不需要较高文化程度的农村孩子到其公司就业。另外,还准备在农村布设1万个销售点,免费提供冰箱,这又能够使上万人就业。三全公司还提出,其所需面粉、内馅等原料,都可以由农村定点供应,签单收购,这又为农民增收创造了机会。新华保险公司为呼应本报策划,出资320万元,面向农村2000名初高中毕业生提供免费保险业务资格培训,并提供培训期间的生活补助,对取得资格证的人员安排就业。还有文达电脑学校、河南工业学校、团省委、省妇联等单位都有免费培训农民子弟计划和安排就业计划,都在等待响应本报的策划。

有了具体的服务项目支撑,使得本报的策划一开始实施就立即在社会上引起轰动效应,示范带动作用特别大,加之稿件刊发在显著位置,之后的进程是顺其自然的朝着预期的方向发展。

2006年12月5日,本报在A02版显著位置刊发了省人大常委会联合本报发出的呼吁――“援建新农村都来出把力”,呼吁社会各界加入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行动中来,并开通了征集社会主义新农村援建项目和求援项目的热线电话、电子信箱和记者的手机号码。

稿件刊发后,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援建新农村的呼声非常热烈,社会各界热情高涨,电话炙手可热。一时间,“援建新农村 都来出把力”成为中原大地最热的词语。

2006年12月6日,本报仍在A02版显著位置刊发第一个呼应本报策划报道的三全公司的援助行动:提供4000个就业岗位、8000台冰柜,并援建10个蔬菜生产基地。

2006年12月7日,本报在同样的版面同样的位置刊发新华保险公司的援助行动,免费培训2000名初高中毕业生,并安排就业。

两个公司的响应引起了连锁反应,社会各界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一些中央驻豫企业和社会团体也加入到援建的行列中来,中石油出资50万元寻求援助农村的好项目;河南工业大学刘四麟教授个人捐献价值28.8万元实用性很强的书籍;郑州邮政局决定免费向农民邮寄有关物品……社会各界反响如潮。

12月9日、12月11日、12月12日,本报继续加大报道力度。使援助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报道继续升温,一些项目已经开始对接。

截止到12月15日,短短10天时间,本报已经征集到社会援助的可行性项目70多个,就业项目可安排就业人数8200多人;实用性很强的技能培训项目12个,可培训人员5000人;社会捐助物品价值1600多万元。农民参加技能培训的热情高涨,求援电话接连不断,已经接到群众的各类求援电话、短信等5000多个,求援项目200多个,形成了城乡互动、工业反哺农业的初步态势。记者原本可用一周的飞利浦手机电池,半天就被耗完。3名记者整理电话记录,每天都工作到凌晨两点。

根据群众的呼声和当时的实际进展情况,本报将策划方案逐步推进,各种援建活动陆续展开。

12月16日,电动车维修免费培训班开班,首期培训学员120名。

12月18日,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龚光炎研究员免费开办花生增产技术培训班,并到花生出口大县内黄的田间地头授课。

12月19日,太阳能和沼气技术培训班开班。

……

12月28日,援建活动达到了高潮。当天,在河南农业大学举办的援建新农村项目现场对接会,当天就有1100人登记就业,上千人报名接受免费培训。

为使援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活动日常化,一个“永不落幕”的对接平台――“河南援农网”也于当天诞生。该网站设种植、养殖、林果、法律援助等服务、援助栏目,河南省的有关专家上网,义务为农民提供服务和指导,从而保证援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长期化。

三、社会反响

短短20多天的活动,《大河报》共接到社会各界援助和求援电话、短信和电子信函近8000个,征集到有效援助项目60个,社会求助项目100多个,可安排9000人就业,培训人员18000多人,社会各界各种捐助物品折合现金1600多万元。

报纸上的策划活动结束了,但《大河报》播下的援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种子已在河南各地“生根发芽”,各种援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活动已在河南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部分已经“开花结果”。

“大河特别行动――援建新农村 都来出把力”的成功进行,取得了广泛的社会效应,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找到了一条有效的途径,不管是援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人员,还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求助人员,都对本报的这一策划报道表示由衷感谢。

2007年1月19日,《新闻阅评》刊文《都市报也应关注新农村建设 〈大河报〉“大河特别行动”做出有益尝试》,肯定了本报此次策划活动,认为这为都市报援建新农村提供了范例。省人大常委会、省委宣传部及各级领导也均对该活动给予了充分肯定。

标题图: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援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大河同胞兄弟”总顾问王明义与参加援建活动人员亲切交谈

上一篇:中医护理实施方案总结范文 下一篇:税收制度的特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