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的格式范文

时间:2023-09-16 02:40:29

报道的格式篇1

【关键词】格式塔心理学 新闻报道 新闻专题 变调性

一、格式塔心理学简述

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 psychogy)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格式塔”的意思是“形式”、“整体”、“结构”或“本质”,中文一般译为“完形”。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任何“形”,都是知觉进行了积极组织或建构的结果或功能,而不是客体本身就有的。

按照厄棱费尔的解释,格式塔有两个最基本的特征:第一个特征是,凡是格式塔,虽说都是由各种要素或成分组成,但它决不等于构成它的所有成分之和。一个格式塔是一个完全独立于这些成分的全新整体。比如,一个三角形,是从三条线的特定关系中“凸显”出来的,但它决不是三条交叉线之和。第二个特征是“变调性”,即一个格式塔,即使它在各构成成分――如它们的大小、方向、位置等均改变的情况下,格式塔仍然存在或不变。正如一个曲调不管由谁演唱,由何种乐器演奏,它都是这个曲调,不会改变。

二、“格式塔”视角下的网易新闻专题

(一)网易新闻专题的“黏性”

网络媒体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其时效性不容质疑,吸引受众的能力较其他媒体有独特优势,然而由于其速食文化的特点,网络媒体在留住受众能力方面却深受诟病。

数据显示,对社会热点事件快速追踪及处理的能力,吸引网民对社会热点事件的关注,是网络媒体留住用户的主要原因。由于现在的网民不仅关心热点新闻,更关注新闻背后的现象,以及热点事件可能引发的社会效应,因而用户黏性也成为衡量网络媒体的重要指标①。

截至2008年11月,万瑞数据监测显示,网易新闻频道的页面浏览量、平均访问停留时长这两项反映用户规模和黏性的重要指标,双双高于行业均值。网易新闻在用户黏性上表现出领先优势②。

陈力丹先生认为,网络新闻传播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拷贝借鉴阶段、用户化阶段和网络原创阶段。我国目前的网络新闻传播尚处于由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的过渡时期。笔者认为,网络新闻专题,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当前网络新闻的特色,同时它的质量也是一些门户网站“黏”住读者的关键。因此,本文选择网易新闻专题为主要研究对象。

(二)网易新闻专题的整合

1、形式整合:文本、图片、视频、flash、三维演示等

网易新闻专题的一般结构是:1)顶部一幅压题图片并配有专题名称,图片多由网站制作,在颜色、图像选择等方面紧扣主题。如“湖北三名大学生救人溺亡――生命止于19岁”专题以黑色作为图片底色,专题字采用红色,形成鲜明的颜色对比,图片左侧有3名大学生照片,右侧阴影下隐约可见出事地点的图片;2)对容量大的专题,专题名称下有内容导航栏,通常以两三个字作为导航栏目(如“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专题上有以“资讯”、“直击”、“互动”、“策划”为主题的导航栏);3)专题正文一般分为三栏,左栏多放图片、视频等,中间栏为文字,右栏多为延伸信息,是文字与图片的组合。

文字、图片一直是网络新闻的主要表现方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视频、flash、三维演示等手段也逐渐应用到网络新闻中。以“网易・国庆60周年报道”为例,阅兵式、群众游行、焰火表演、晚会的精彩片段被以不同的主题和特色分类用图片与视频相结合的方式展示在专题中。在阅兵式武器展示中,网易独辟蹊径地引入3D技术,用三维模拟动画对武器进行立体展示,更具新意和吸引力。

这种方式的整合使新闻报道更立体化,起到了其中任何一种或几种方式相结合都难以达到的效果。

2、平台资源整合:多频道服务同一主题

网易作为综合性门户网站,拥有多个频道,这些频道与新闻频道原本属于同一层次,然而,在新闻专题中,这些频道的内容都成了新闻频道的可用资源。

在某一新闻报道专题中整合不同频道信息和频道链接是现在网站专题制作惯用的方法,如在“网易・国庆60周年报道”中,关于武器展示的部分就链接了网易・军事频道。

多频道服务同一主题,除丰富了专题内涵,也形成新闻专题的特色,同时宣传了其他频道,提升受众对网站的整体形象感。

3、声音整合:多方人员,多方观点

网媒最大的优势在于其受众参与性,而网易新闻专题的特色还在于其论坛和跟帖,这种形式更能激发受众的参与欲。如在“贫困研究生杨元元之死”专题中,新闻事实被置于左栏,部分网友相应的跟帖、评论被置于右栏,强烈的对比既使受众获得更全面的认知,又能进一步激发受众的参与欲,提高新闻的“黏性”。

除整合网友声音外,网易还在专题报道中融入多方声音,在事件中加入相关链接。如在“无处安放的生命:尘肺病人死亡之路”专题中,链接有“张海超开胸验肺”和“湖南耒阳百余名工人艰难维权”等事件。

如果把网易新闻专题看做一个格式塔,那么以上各种成分就是构成它的要素,当这些要素整合在一起时就产生了1+1>2的效果:首先在全方位新闻事实的展示上,其生动性和立体性使其较其他媒体新闻有很大优势;其次在观点、延伸消息等方面其针对性和丰富性也是其他媒体新闻难以相比的。

三、“格式塔”在媒体中的运用

在2009年的媒介高峰论坛上,北京青年报副总裁浮新才认为,现在大量的信息碎片已经不能满足读者,媒介需要通过自己的深度报道、解释性报道将深度的信息呈现出来③。南方周末副主编毛哲认为,读者对深度的报道有刚性的需求,即便是综合性的媒体受到冲击,作为《南方周末》,由于以深度报道见长,在互联网时代没有受到太直接的冲击④。

当今社会,受众不仅可以第一时间获取新闻信息,甚至还可以目睹新闻现场,媒体的新闻报道更应追求立体化与深度。

根据变调性理论,一个格式塔,即使它在各构成成分――如它们的大小、方向、位置等均改变的情况下,格式塔仍然存在或不变。在这样的语境下,将网络新闻专题的“格式塔”效应推而广之,无疑是对新闻报道的立体与深度提出了更高要求。例如,报纸可以打破版面限制,利用拼版、叠版实现版面整合;广播电视新闻可以运用声音、音响和画面等富有感染性和戏剧性效果的表现形式“说新闻”、“聊新闻”、“侃新闻”;媒体在人员调度上,可以打破部门分工,根据需要配置人员,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于一些传媒集团而言,调动不同媒介的优势资源在立体度、深度上服务新闻报道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操作模式。■

参考文献

①②李媛,《网易新闻“黏”住读者》,《国际金融报》,2009年1月13日第07版

③《浮新才:做好深度新闻报道并增强服务意识》,news.省略,2009-12-14 15:12:33

④《毛哲:保持深度报道优势 拓宽生存空间》,news.省略

(作者:华中师范大学新闻系)

报道的格式篇2

会议报道其实既难写又最好写。好写是指容易应付,把时间、地点、参加会议的领导以及会上提供的材料抄一些便可交差。如果是重要的会议,篇幅还可像拉拉面一样抻得很长。说它难写,一方面是指会议报道似乎已形成了一种公文化的格式,很难突破,难以写活、写透、写好;另一方面,是指会议报道不易出好稿,难为读者称好。

会议报道如何出新出彩?这就要求我们跳出会议写新闻,可以弥补一般会议报道格式化、枯燥乏味的不足。

用新闻价值的大小决定报道的规格。在公文化的格式中,某某会议召开,某某领导强调、要求、指出充斥着整篇文章,占据着版面,把一些没有领导参加的真正的新闻消息挤到了角落里。但是,对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的新闻报道也不能一律打杀,而应该站在全局的高度,精确地判定这类会议的分量,以新闻价值的大小决定报道的规格。在新闻传播中,受众头疼的其实是枯燥的程式化的会议动态,而不是鲜活的有价值的会议新闻。会议报道要出新出彩,首先就是要减少程式化报道,增加会议新闻的“含金量”,变“会议动态”为“会议新闻”,使其成为真正的新闻。对那些例行公事、例行检查的条线会议和部门会议、领导检查,应该坚决地缩小篇幅,惜字如金。对于具有新闻价值的会议,比如社会保障、招商引资、农机补贴等的会议,就要提前介入,做足文章。值得注意的是,领导同志赴基层调研之类的活动,都透露出了市委、市政府的新举措、新动向,这类新闻正是广大读者所关注的,就应该重报。

从读者关注的角度在会议中挖掘新闻。会议是各种信息交流之地,蕴藏着丰富的新闻题材和线索,每一个会议都有一个主题。参加会议的人员都会围绕着与此相关的主题,传递、交流和接收各种信息。而每一条信息,只要我们稍加留意,或许就可以成为一条与会议直接或间接相关的新闻。其实读者关注的,不是哪个领导开了什么会,提了什么要求,而是与他们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东西。例如一个安全生产工作会议,如果单就这一主题来写,肯定又摆脱不了程式化的味,读者也不会买你的“账”。但如果稍一细心,就会发现,这个会议中蕴涵的信息还是相当多的:安全生产工作的新动向、存在的突出问题、采取的措施、当地百姓的安全意识……这些还只是顺着常规的思路就可以发现的线索,如果来个逆向思维,根据会议材料、发言、讨论,肯定可以获得更多的新闻线索,给读者提供更多新鲜有价值的新闻,这样的新闻读者肯定满意。因此,记者要善于从读者角度看问题,放下“架子”,更好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真正把党的意志和人民的心声统一起来。

报道形式要不拘一格,不断创新。作为一个记者,应该敏于观察、勤于思考、敢于创新,灵活地驾驭各种新闻文体,让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报道也有个新颖的包装。在标题的制作上,主标题上最好不出现或少出现“会议”、“召开”、“举行”等字眼,要把最重要的新闻点放在主标题上,力求在标题上提起读者的兴趣。 导语的成功与否,甚至直接关系到整篇报道的成败。会议新闻的导语要用最简洁的文字,传递消息中最重要、最生动、最有吸引力的内容,单刀直入,开篇落笔,牢牢抓住读者的眼球。导语的写作方式多种多样,叙述式、描写式、评论式、引语式、提问式等都可用于会议新闻导语的写作。 新闻主体的行文要尽量凸显新闻,将导语传达的重要信息进一步阐释、延展,尽量淡化领导的痕迹。

在会议报道中,只要用心、用神、用智,时刻保持“踏破铁鞋不言苦,带露摘花赏其鲜”的精神和心态,好新闻就会源源不断而来。

报道的格式篇3

关键词:大众媒体;现代化;现代人格

一、对现代化与人的现代

化的理论思考随着发达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完成,实现现代化成为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共同愿望。但何谓现代化却一直是一个有广泛争议的不断发展的概念。塞缪尔•亨廷顿于1976年对现代化的解释如下:“现代化是将人类及这个世界的安全、发展和完善,作为人类努力的目标和规范的尺度。现代化意指社会有能力发展起一种制度结构,它能适应不断变化的挑战和需求”。他认为现代化包括“工业化、城市化,以及识字率、教育水平、富裕程度、社会动员程度的提高和更复杂的、更多样化的职业结构”[1]等内涵。20世纪五六十年代形成的经典现代化理论把社会现代化在不同领域的表现概括为“政治领域的民主化、法治化和科层化,经济领域的工业化、专业化、规模化等,社会领域的城市化、福利化、分化和整合、人口流动、信息传播等,人的开放性、参与性、独立性、平等性等,文化领域的宗教世俗化、观念理性化、经济主义、现代主义、普及初中等教育”[2]等。70年代以后,随着发达国家工业化的全部完成而出现的第二次现代化浪潮的主要特点,则是知识化、分散化、网络化、全球化、创新化、个性化、多样化、生态化、信息化和普及高等教育等。

理论界在对现代化的丰富内涵发生争议的同时,对作为社会现代化主体的人却有一个共同的见解:人的现代化是现代化实现的前提和根本途径。在判定现代化水平时,除了宏观评价外,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人口的总量(规模)是否趋于稳定以及人口的素质是否有很大的提高。“每一位理论家都以不同的建构应用到‘人’这个概念上”[3]。这就提出了人的现代化问题。虽然“人的现代化”也会随社会变迁而有所变化,由物质而走向精神,由外在而侧重内在,但其在现代化构建中的主体地位和终极取向却是不变的。

那么,何谓“人的现代化”?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美国哈佛大学社会学系著名学者英格尔斯通过对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过程的大量实地考察和个案分析而形成的看法。他把“现代人”概括为12条基本特征:乐于接受新经验、准备接受社会的变革、意见的成长、对信息的测量、时间性、效能感、计划性、可依赖性或信任感、重视专门技术并承认以此作为分配报酬的正当基础、教育与职业的志愿、了解并尊重别人的尊严的品质、了解生产及过程。[4]其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民主参与性、高度时效感、独立自主性和创新开放意识。

同时,“人的现代化”不是一个独立的或孤立的存在,它是对现代人外部行为和内在精神普遍特征的抽象和概括,依附于现代人的行为方式和思想方式,具体体现为现代人格。人格是心理学的重要研究范畴。《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卷》将人格解释为:“个体内在的在行为上的倾向性,它表现一个人在不断变化中的全体和综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持久自我,是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给人以特色的身心组织”。现代人格理论认为:“人格既包括有内隐的心理特征成分,又必然要触及人类基本的行为方式。”[5]它是具有个性特征的相对稳定的人类心理或行为特质。普汶在其权威性著作《人格心理学》中指出:“人格是代表个人在对情境做反应时,自身所表现出的结构性质和动态性质,即人格代表一种使个人有别于他人的持久特性。”[6]现代人格是社会现代化过程中对社会成员的必然要求,突出表现为动态的随社会发展而变迁的有别于传统的现代行为特征和思维品质,反映为现代社会成员在价值观、态度、认知、情感、自我意识等心理结构方面的特性,根据“人的现代化”的要求可以概括为独立自主、公平竞争、惜时高效、乐观进取、求真务实、民主参与、开放创新等涵盖内在心态、情感和外部行为等不同层面的价值取向或特征。

二、现代人格的倡导与媒体的“塑型”作用

现代人格是相对于传统人格而言的。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一个课题是国民性问题。在我国儒教文化根深蒂固的濡染中,国民性格被赋予了许多既相统一又相互矛盾的内容。传统人格有勤劳、善良、温和、宽容、自强、刚健等积极因素,但同时又表现出克己、忍让、顺从的“奴性”,中庸、圆滑、保守、明哲保身的“智性”,易于满足现状的惰性,强调修身养性、谦恭内省、含蓄内敛而不善于表达自己、表现自己的内向型性格和不重视沟通交流、“老死不相往来”的自闭型性格等不利于社会发展进步的特征。传统文化积淀的深厚影响和西方文化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冲击,共同构筑了中国人富有民族特色的人格特征。

社会学者沙莲香把中国人的性格归结为14种人格典型,集中概括为3点:中庸、忠恕、务实。这些人格特征既有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一面,也有与“人的现代化”要求的现代人格相冲突的一面。有社会学者认为,传统的中国人有六大病态社会心理:物欲化倾向,重物质,轻精神;粗俗化倾向,向原始的、本能的方向的复归;冷漠化倾向,灵魂的瘫痪;躁动化倾向,情绪化和非理性;无责任化倾向,无兴趣、无意义、无所谓;浮夸虚假化倾向,经济功利性取向。看法也许有过激与失之偏颇的地方,但一些病态心理在现实中确实能见到,并时常见之于媒体报道。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步入“黄金发展期”与“矛盾凸显期”并存、社会从传统转向现代、现代化建设远没有完成的转型期和发展期,反思传统人格,塑造具有独立自主、公平竞争、惜时高效、乐观进取、求真务实、民主参与、开放创新等意识特征的现代人格就成为一种必需。

现代人格的塑造也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借助于一些平台来完成。除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组织学习等传统的常规渠道之外,大众媒体以其方便、快捷、日益增大的覆盖率和影响广泛而成为谁也不能忽视的公共平台和传播工具,成为现代社会中最为重要的“塑型”力量。美国精神分析学派埃里克森提出的“人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论”,对媒介应如何根据个体不同阶段的人格状态及主要诉求来确定媒介策略、实施有效的引导,从而实现对受众人格的积极塑造有深入的探讨。他非常强调家庭和社会等因素对个体进化史(或称社会化)的影响,同时强调,在大众传播发达的今天,媒介对个体的影响越来越多地凸显出来。[7]媒体的社会责任既包括根据个体人格发展的不同阶段,发现问题,提出对策,协助个体社会化;同时,也包括具备、完善和发展现代人格意识的能力培育——受众人格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反哺媒介环境,随着受众水平不断提高,必然要对媒介环境塑造的现代人格提出新的要求,这些要求正是促成新闻传播进一步发展的最大动力。

媒体具有的强大“塑型”作用在媒介功能的版图上占据重要位置已是不争的事实。传播学者喻国明认为,“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头脑中关于‘社会图景’的信息95%以上是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获知的。而这一信息获知的渠道依赖,势必要打上深刻的渠道烙印。众所周知,‘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具体地说,媒介是人的感觉器官的延伸。媒介的技术特征(口头传播、书面传播、电子传播等)决定着人们感知世界的方式、比例、信道特征与容量等;而媒介的社会特征(媒介的立场、风格、内容结构与选择标准等)则决定着人们的社会视野和社会认知(譬如,看到什么——特别是看到的重点是什么,以及以什么方式、从哪种角度看到等)。感知是思维和判断的基础。显然,大众媒介在形成‘社会议题’、社会舆论乃至文化价值心态方面,无疑是现代社会中最为重要的‘塑型力量’”[8]。同志的“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就是对媒体强大的塑型作用和社会整合能力认识基础上提出的对新闻业的要求。媒体树立的形象对现实社会具有标杆、规范、参照的作用,有利于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格塑造,通过受众的参与、评价乃至模仿,具有完成对现实社会改造和理想社会构建的终极目的可能性,譬如建构和谐社会方面。在现代人格的塑造中,提供动力,提供“原型”,提供“塑造新人”的平台,这一重任在媒介的功能特质和我国新闻业特殊属性等多重因素作用下就这样现实性地落在了大众媒体身上。大众媒体将通过新闻报道——主要是典型人物报道、社会生活报道、各种形式的新闻评论等手段来完成社会赋予它的这一责任。

三、现代人格观照下的媒体报道表现

人格典型不同于人物典型,但通过人物典型报道来完成是它的重要途径。我国媒体历来有重视人物报道,通过树立典型人物来为社会公众设立“参照坐标”的传统。不仅各级各类媒体设有固定的“人物”专栏,而且每个时代和不同地域、行业的媒体都有一系列成功的人物形象报道的经验,从焦裕禄、雷锋、时传祥、李月华、张海迪、赖宁、李素丽……直到“飞天英雄”费俊龙、聂海胜等,他们与时代同行;媒体不仅有成熟的人物通讯,而且延伸和扩展到各种新闻文体之中,像报告文学、新闻人物特写,电视、广播中的人物访谈等。人物报道作为我国媒体的一个传统,已渗透到媒体报道的“血液”中去。近年来的人物报道,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了一些改进,有了发展,即既突出典型,也注意日常生活中各行各业的平凡人,有越来越多的百姓开始走进媒体的视野;既有配合式报道,选取在重大新闻事件、体育、文艺活动中有影响的人物作为报道对象,更主要的是媒体自主挖掘、选择的新人新事类报道,都获得了广泛的好评,对现代人格的培育发挥了良好的导向作用。

但是也有一些不容回避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是我国人物报道或涉及人物的事件报道的痼疾和通病:

1.传统人物报道重“共性”,少“个性”的模式化倾向。集中表现为报道领域的狭窄,人物形象的雷同,精神面貌的“高不可攀”,言行举止的“似曾相识”。这与现代人格倡导的“个性”要求不符,不能反映丰富的现代人格内涵,某些“假、大、空”的典型人物报道的负面影响导致了今天公众中对典型人物报道的怀疑心理

2.缺少人文关怀和凡人情感的“圣人道德”定位和过于明显、强烈的教化形式。如过度宣传带病工作、无私奉献、舍身为公、大义灭亲等,而将事业与爱情、家庭等人的正常感情对立起来的报道,因为缺乏对公平、公正、人情、人性等一些合理内核的考虑,也使接受者有一种道德负担,因而只能使普通大众对他们敬而远之,不具有可参与性、可模仿性,报道的效能值得怀疑。

3.报道选题的集中和窄化。行业典范、好干部、下岗再就业典型等媒体报道的重点,多在职业道德层面,很少涉及家庭、社会公德等日常生活方面的先进典型,而这个领域在当今社会恰是很需要关注的。现代人格的塑造不仅体现在工作态度,更多地体现为积极的生活态度。

4.与政治过于紧密的配合,报道的泛政治化。表现为仅仅考虑配合政治宣传需要的阶段性短期行为,过于强调外部时代环境的影响,强调服从,忽视对人的内心世界、既有人格成长过程的观照,忽略人格塑造的长期效应,对社会责任意识、民主法制意识等“现代性”的核心内涵的发掘有片面性,有强烈的功利目的,自主意识、效率观念、公平与开放创新等观念相对缺失。

5.近年来对体育人物、娱乐明星等特殊人群的报道虽拓宽了领域,但对大量充斥珍贵渠道资源的个人偏好、情感纠纷等缺少积极社会意义的明星生活琐事的过多关注,带来了人们对“现代”的曲解和误读。对非常态人格的认同和模仿——像木子美、芙蓉姐姐一类时尚明星人格,和扭曲的罪犯人格和遥远的“圣人”人格一样,都不具有平民情怀,很难体现现代社会生活的主流和全貌,反而容易形成人们对现代人格中开放、自主等观念的曲解。

6.视野开始关注民众,开始关注民主参与、公平竞争、乐观进取等现代人格的培育,但仍表现出模仿、浅表、功利等特点。如2005年最为火暴的“超女”现象,有人称之为“打造中国梦的形象”[9],大众普遍对其有良好的评语。但在热闹背后,“超女”所表现出的价值取向对青年一代人格的影响却要引起批判的关注:强调成功的荣耀,忽视对失败的抚慰;追求搏杀PK的,缺少对竞争残酷应持的平和;只关注金字塔顶的风光无限,很少聚焦成功背后的艰难跋涉和泪水汗水……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其结果是诱导青年走入一个只能前进、不能后退,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死胡同。这与“超女”所模仿的福克斯电视网的《美国偶像》注重参与、强调主观努力、重视个人实现过程的栏目追求是有差异的,与现代人格的要求也背道而驰,不利于健康理性的现代人格的塑造。

一份新华社“舆论引导有效性和影响力研究”课题组的问卷调查很能说明问题。调查显示:68%的被调查者认为典型报道的主要问题是“都是优点,没有缺点”;61%的被调查者认为这类报道“模式化、概念化”;50%的人认为是“空话、套话多”;39%的受访者认为是“对典型人物的个性特点挖掘不够”;32%的被调查者认为“对典型人物的时代特色挖掘不够”。[10]报道手段单一、内容刻板、缺少公众参与、偏离现实生活,都使人物报道的实效离现代人格的要求相去甚远。

四、媒体现代人格塑造职能的重建

媒体人物报道中这些需要反思的问题,对如何理解和设计报道现代人格的议题、重塑现代人格的丰富内涵,在内容和形式原则上有许多重要的启示。

校正偏失,现代人格可以解读为以下具体内容:

1.现代心态。如宽容、友善、相互理解、相互帮助、相互合作的意识,有利于养成与环境、与他人和谐相处的心境;面对现代社会竞争加剧带来的各种压力,学会放松、减压、自我调解、自我激励的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有利于形成健康快乐的心境。这些心态对促进社会发展、减少社会犯罪和病态人格心理都有重要意义。

2.现代情感。如关心国家、集体,关心他人,热爱社会,热爱生活,富于爱心——和谐健康的社会情感;能正确对待自己,自信自尊,自立自强,同时也信任他人,尊重他人——和谐健康的个人情感;勤奋敬业、热爱生活、重视家庭、热心公益,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兼顾——全面发展的整体和谐的情感素质。在这些情感中,职业道德情感仍然是核心,但其重点应由强调牺牲奉献转变为敬业、尽职、自主、创新等基本道德,这是媒体报道频繁而实际存在问题最多的领域。在此基础上,融入公平竞争、惜时高效、合作参与等新的内涵。在社会分工合理的前提下,社会成员各司其职、履行本分是基本道德,不一定都需要什么特别的“承诺”、宣传、表扬,这一点媒体应有清醒的认识。

3.现代行为特质。如乐于沟通,喜欢交流,善于合作的开放性人格;面对竞争,不断学习,乐于创新的学习型人格;关心社会政治进步,热心公益活动,关心公共问题,富有社会责任感的民主参与型人格,讲求公正、追求效率的效能型人格;求真务实、作风独立的自主型人格等,都是媒体现代性报道视野之内的新型议题。这些议题应该成为媒体报道挖掘的重点内容。

在现代人格的报道设计上,媒体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正确理解现代人格的丰富内涵,在人格典型的表现上采用多样化手法来完成“塑型”。可以通过人物报道来完成,但也可以依托日常报道、事件报道来间接完成,包括用新闻评论的引导来促进完成。二是在人格典型报道中与多元化要求相应的反模式化、反雷同化,突出人格的个性和多元共存。三是关注冲突、关注人物命运,在人物的成长和经历中完成对社会原生态的描述,在社会的环境中完成对优秀人格的诠释,使人格典型富于现代气息。四是人本原则。还典型以本来面目,以情动人,关注细节,真实再现场景和人物的内心世界、人格特征,使人格典型具有真实可感性。五是个性化与生活化的语言。大胆使用符合平民风格的生活化语言和表现人物特点的个性化语言,摒弃官腔和表扬稿口吻,还原人物语言本身的质朴和生活气息,突出生活本身的幽默感、人情味和自然情趣。六是采用客观、中立、平衡的手段,允许不同的人格特征共存,避免孰优孰劣的争论,在报道中发现、发展、丰富人格报道的方式,在实践中推动它走向成熟。

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面临着人口、粮食、能源、资源、生态、环境、社会公平等瓶颈约束,现代化的进程也因之将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整合社会各种力量大力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等的同时,构建开放、民主、高效、自主、创新的现代人格,全力推进“人的现代化”更加重要。这不仅是大众媒体的议题,也是现代化进程中所有行业和公民应该关注的共同命题。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中国现代化进程战略构想[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8-9.

[2]何传启.现代化目标的现代坐标[EB/OL].中国网,2003-08-07.

[3]KELLYGA.ThePsychologyofPersonalConstructs[M].NewYork:Norton,1955:40.

[4]阿列克斯•英克尔斯,等.从传统人到现代人——六个发展中国家的个人变化[M].顾昕,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25-30.

[5]叶亦乾.人格心理学[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2:1.

[6]普汶.人格心理学[M].郑慧玲,译.台北:台湾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85:43.

[7]栾轶玫.媒介环境对受众人格的塑造[EB/OL].紫金博客,2005-06-22.

[8]喻国明.从青少年抓起提高全民族的媒介素养[J].中国青年研究,2003(7):8-9.

[9]张颐武.超级女声:打造中国梦的形象[N].文学报,2005-10-13(03).

报道的格式篇4

【关键词】媒介性格 城市文化 北京 上海 广州

一、“媒介性格”概念的提出

心理学对“性格”这一名词是这样定义的:性格是个体在对现实的态度及其相应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稳定而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他是一个人的心理面貌和本质属性的独特结合,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区别的主要方面①。可以看出,性格是态度和行为的结合体,是通过态度和行为表现出来的,行为是性格的外显形式。因此,笔者模仿“性格”的概念,也尝试着给媒介性格做一个粗浅的界定,即:媒介性格是媒介个体在对其所在传播环境、社会的态度及其相应的传播方式、传播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而有核心意义的特征。它的形成需要经过一定时间的演化,产生于外部环境的塑造和与其的互动。主要表现在对新闻事件的选取和策划、报道角度、报道风格、报道语言和情感表达等方面,是以上传播行为的主要心理依据。

二、城市“媒介性格”的个案研究

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那么,以城市为区域单位的媒介性格和媒介文化与其所在的城市文化母体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呢?根据媒介生态学和媒介地理学及文化学的理论,我们不妨将生活在城市中的媒介放置于整个城市的媒介生态系统中,将其做为一种文化景观来考虑和研究,得出这样的猜想:媒介受其所在城市文化的影响而表现出不同的性格特点。为了验证该猜想,笔者选取了中国城市文化特征较为明显、传媒事业比较发达的三座城市北京、上海、广州,各自选择一家电视台、一家报纸进行了个案研究,具体是:北京电视台(BTV)、《新京报》;上海东方卫视、《新民晚报》和广东卫视、《羊城晚报》。时间跨度为2月14日到2月20日7天。主要考察三份报纸的一周版面情况、主版新闻类别排行、头版头条分析和同题新闻比较,以及三个卫视频道的节目选取和播出情况。

从一周版面的情况来看,《新京报》的版面数为392版,与《新民晚报》和《羊城晚报》的292版和236版相比,拥有最多的版数。而立足本市的新闻占总体新闻版面的比例却最低,为35.08%,另两份报纸本地新闻占比都在40%以上。

头版头条是整张报纸中最重要的部分,头条的选择很大程度上折射出一家报纸对某类新闻重要性的赋予程度。从头版头条的统计来看,《新京报》一周中有3条是本地新闻,《新民晚报》和《羊城晚报》都有5条。另外,从头条的标题上来看,《新京报》选取的头条新闻大多是政治、经济等关系国计的大事,而《新民晚报》则更加关注经济民生,标题较《新京报》也更“软”,更灵活,《羊城晚报》则更加务实,更细化。

在主版新闻类别的排序上,《新京报》最多的是时政新闻,社会民生和体育分别排在第二、第三位。而《新民晚报》和《羊城晚报》都将社会民生类新闻排在了第一位,时政和财经类新闻紧随其后。

针对同样的新闻主题――2011年2月15日,国家统计局新版CPI ,一月我国CPI同比增长4.9%,三家报纸在不同的版面进行了不同角度不同风格的报道,更能体现其性格的差异。对于CPI增长这一新闻事实,《新京报》更注重对事实的客观阐述,并对由此引发的一些言论和想法解惑和澄清。《新民晚报》则更重视具体的数据,报道角度也更细微化,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并有一定的经济预测。与前两份报纸将这一消息作为当日头条截然不同的是,《羊城晚报》将这条新闻放在了A14的财富・钱道版面中,仅仅投入1/2的版面。

根据对样本城市媒体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三座城市中《新京报》的平均版面最多,最多的一天甚至达到了77版。但新闻总条数在三家报纸中却是最少的,说明每条新闻的篇幅都相对较大,信息量较大。在新闻类别的选择上,时政新闻占据了最大的比例,本地新闻所占比例较小。在头版头条的统计数据中,超过60%的头条新闻都是着眼于全国范围内的。从整体报道风格和语言风格来看,大气、沉稳、疏朗,有着浓厚的北京特色。北京卫视周一至周六的节目安排稳定统一,总体节目正统,以正面、教化为主,传统味较浓。《档案》、《收藏秀》和《养生堂》等栏目注重弘扬传统文化,秉承大家风范,追求文化品位。

《新民晚报》版面相对《新京报》较少,不论是在头版中还是在整个版面中本地新闻比例都较大,新闻篇幅较短。经济新闻所占比重超过《新京报》。新闻的选取和报道从细微处着眼,注重社会民生,服务百姓,可亲性、可近性较强。东方卫视节目安排较为灵活,紧跟国际形势,具有国际视野。推出了几项大型的综艺节目,与群星互动,异彩纷呈。总体来说,东方卫视节目时尚,丰富而多样,如同一个盛大的“嘉年华”。

《羊城晚报》在三份报纸中版数最少,本地新闻占比较大,财经新闻也是三份报纸中比例最大的,可见其对财道、商道的重视。语言尤其是评论较为大胆,观点鲜明、独特、活泼、独到。广东卫视的许多栏目讲究创新,也不乏借鉴港澳台及海外的优秀栏目,节目设置关注港澳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财经类栏目更是点评犀利大胆。

三、城市文化视域下的“媒介性格”

三座城市的媒介性格各不相同,所处城市的文化是造成这种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北京800年的恢弘历史,使得身在其中的媒体也更显大气、庄严和稳重;其政治中心的地位,造就了北京媒体关心政治、时事的性格传统,时政类报纸成为北京媒体的一大特色;北京的主流文化氛围也决定了北京媒体的强舆论导向性和教化责任;另外,北京的媒体也不乏传统浓厚的京味与京韵。

“海派文化,是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基础上,融汇吴越文化等中国其它地域文化的精华,吸纳消化一些外国的主要是西方的文化”②。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上海媒介性格,大多是精致、贴近现实、多元、创新和时尚的。

广州媒体的媒介性格更是与广州人的文化心理密切相关。在这个靠贸易起家的城市中,媒体大多对财富极为关注;“敢为天下先”的文化心理更使这里的媒体无论是在新闻内容上还是经营管理方式上都勇于创新、积极争先。

四、“媒介性格”――以“人”为中介的涵化

通过以上的分析与阐述可以看出,城市文化作为媒介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在与区域媒介的长期互动中,足以影响媒介的风格与性格。城市文化与媒介性格之间的影响关系是复杂的,但并不妨碍我们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一个由特殊到一般的模式概括。笔者认为,不论是城市文化对媒介性格的影响,还是媒介性格对城市文化的反应,衔接两者之间的介质都是一个“人”字。

1、城市文化对“人”的濡化

赫斯科维兹在1948年首先提出“濡化”这一概念,濡化,又被称为“文化熏染”或“文化传承”,是指人类在生命的开始和延续中借学习的经验而获得文化的过程③。城市文化对人的影响就是这样一个濡化的过程。文化是历史的投影,城市文化也是城市发展史的投影,城市区域内代代相传的历史文化与生活方式全面地、潜移默化地作用于生活在其中的个体。一个城市的文化和制度实际上规范着群体的规范和价值取向,形成相对稳定的文化常规。城市中个体通过观察、模仿、暗示和感染等方式接收城市文化,并加以解码和理解,从而将之内化为自己的文化心理与文化行为,最后经过行为的复制做出相应的文化反应。于是,在城市中生活的群体便产生了相似的性格与行为方式,成为了有着鲜明城市文化烙印的群体人格。至此,在心理与文化的相互构建中,完成了城市文化对个体的濡化,并以相似形式的循环使城市文化在区域内得以传承。

2、“人”对媒介性格的影响――传播者和受众

传播者作为信息生产者,对所传播的信息内容、数量和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大众媒介的传播者是指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也就是报社、电视台等传播机构。这些传播机构因为“人”是重要的组成因子而具有能动性和类似生物的生命体征。而作为传播者的人,本身就被打上了其所在地域文化、城市文化的烙印。城市文化影响着传播者的世界观、价值观,从而也影响着信息生产者和传播者对信息内容的选择、传播方式的把握,传播者风格也就带有地域文化和城市文化的特色,最终形成媒介性格。

尽管每个受众个体都存在差别,长期生活在同一个区域内或一个城市内的人会因为相同文化而呈现出一定程度的一致性,也就是媒介地理学中所说的地方性。不同城市区域的群体由于文化心理、文化背景的巨大差别,对媒介传达信息的需求、接受到的符号解码方式也是不一样的。不同城市的受众也依据其所处的城市文化具有各异的媒介素养。在这个信息爆炸、注意力稀缺的时代,传者不再为王,媒介把受众的使用、满足以及反馈作为自己适应迎合的标尺。也就是说,媒介的报道风格、报道内容即媒介性格的外在表现与区域受众群体有着必然的联系,而区域受众又承载着一个城市的文化,因此,通过这个链条,城市文化实现了对媒介性格的影响。

3、以“人”为中介的涵化

根据以上的分析,城市文化对身在其中的个体因子即“人”进行潜移默化的推进和影响,最终形成群体人格。而城市中的人,又作为信息的生产者和接受者,在信息传播链条的各段影响和塑造着媒介性格,使之拥有一定的地域性和城市性。简单地说,城市文化以“人”为中介,与媒介性格文化长期互动、全面接触,最终实现了对媒介性格和媒介文化的涵化。

参考文献

①理查德・卡斯威尔:《性格影响力》[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

②李伦新、方明伦、丁锡满 主编:《海派文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进程中的海派文化》[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③Herskovits.Man and His Work[M],New York:Kropf,1948

(作者单位:大连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

报道的格式篇5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新安晚报》《亳州晚报》2014 年高考报道呈现出形式的戏剧化、内容的时尚化风格,阐释说明“信息重组的都市化风格”的意义。都市的瞬息万变需要媒体随时嗅到受众信息需求的心理变化,其中观念的创新为首要环节,信息重组为必要手段,而信息传播的最优化是都市新闻始终不变的目标。

关键词 民生新闻 信息重组 都市化风格

不同于2013 年6 月7 日至8 日的传统新闻报道,在对于2014 年高考的报道中,《新安晚报》、《亳州晚报》体现出了一种“信息重组的都市化风格”。所谓的“信息重组的都市化风格” 即是指《新安晚报》、《亳州晚报》所呈现出的形式的戏剧化和内容的时尚化。此类新闻“不再是刻板的宣讲,不再是简单的报道,不再是只关乎大政方针的‘国家大事’,而是以更让都市人感觉亲切的视角、更贴近都市人生活的内容、更易于让都市人接受的形式,对同样的信息内容给以全新观念的整合,从而使得以往‘硬’信息的弱效传播,转变为今日‘软’信息的强效传播”。①这种传播效果的变化,从某种层面上让我们看到都市新闻“软”处理的必要,同时也使民生新闻浓郁的都市化风格日益凸显出来。

报道形式的戏剧化

报道形式的变化取决于都市报受众群体的变化。“在《新安晚报》的280 万读者中,公务员、教师、医生、商业白领等专业人士群体庞大,覆盖比例高,多年来这部分优质读者的数量连续稳定的增长,由2007 年的63.40%增长到了2009 年的70.10%,显示出《新安晚报》在拥有良好职业和较高社会地位的读者群体中有较强的影响力。” ②为了扩大受众范围,《新安晚报》需要了解公务员、医生、教育、商业白领等读者群的阅读习惯。区别于接受通俗性、娱乐性的作品,此类群体更加喜欢鲜活的、充满浓郁生活气息及戏剧化的新闻报道形式。

在2014 年6 月8 日的新闻报道中,《新安晚报》除了在内容上贴近群众,形式上采用了“戏剧化”的报道方式。当日刊共16 版,高考报道占了12 个版面,共计14 篇新闻。与以往不同,在报道中将12 版报道设计成了电影宣传策划案。首版即亮点,版心位置为海报体“大考2014”,画面人物为一对赶考师生。为了使表达更符合电影宣传语态,报纸在版面的上栏显著位置标示“监制/ 导演:省教育厅,领衔主演:51 万考生,友情客串:热心市民。在2 版—12 版中,报纸分别在左上角打上电影放映机图样,内容分别为:“监制导演———教育部门对于考试流程的把控(2 版);影评———对高考第一天作文题的评论(3 版)、对数学的评论(4版);客串———读者来稿(高考作文约稿,5 版及6 版);剧务———交通警察的辛勤奔波(7 版):演员———考生故事(8 版、9版);片花———考生家长趣闻(10 版)、等考家长图文(11 版)、特殊考生(12 版)。这种板式设计的好处在于将原本枯燥的人物和数字戏剧化,将这个高考过程赋予戏剧角色和戏剧冲突,从而使阅读过程轻松谐趣,使报道产生特殊的对于都市报受众的吸引力。

传播内容的时尚化

传播内容的时尚化,是指“民生新闻立足沟通,变生硬刻板的说教为亲切自然的信息传递。与此同时,通过增加时尚化的内容拉近与高知识水平读者的距离”③。因此,时尚化传播需要冷静思索、客观分析拥有良好职业和较高社会地位的读者群体的信息接收特点,尽量选择时尚化的、更适合受众接受的表达方式,才能达到信息传播的有效性。

以6 月8 日第二版内容为例,在对“省教育厅”的报道中,报纸设计了两篇文章,标题分别为《昨日已成过去,今日轻装上阵(主标题)———省教育厅长程艺:考生要学“狗熊掰棒子”,考完一门忘一门(副标题)》、《大手笔,1.7 万个考场全方位“拍摄”(主标题)———网巡平台可随时调看任何考场,监考老师每场考试前都要抽考场(副标题)》。前者以童话般的语体传递给考生“做好当下”的正能量,而后者,则把整场考试过程模拟成一个电影摄制现场,极具画面感和感染力。另在6 月9 日第七版,报纸以《致青春,以高考之名》的形式记录了五位考生的青春片段,时尚化的表达为报道添彩。先是诗意清新的导语:“高考结束,铃响起的那一刻,一页青春就此翻过……”引出合肥三中陈欣媛等五位同学的高考记忆,右栏以“闪亮的瞬间”为题刊载四张时尚高清照片,时尚清新的新闻特写配合瑞丽时尚杂志感觉的高清彩照,将原本忐忑的考后心情轻松化,用韩式小清新的诗意搭配使得新闻报道逸趣横生。《亳州晚报》6月9 日报纸首版,近半个版的大幅巨照像电影海报一样冲击着人们的视线,照片中一位着装时尚的考生跳跃起来,做出展翅高飞的动作,旁边一位身着绿色T 恤的考生正面对镜头自信的微笑,积极青春动感时尚的感觉在画面之中跳跃。

结语

综上所述,都市的瞬息万变,需要媒体随时嗅到受众信息需求的心理变化,其中观念的创新为首要环节,信息重组为必要手段,而信息传播的最优化是都市新闻始终追求的目标。

需要指出的是,传播形式的戏剧化和内容的时尚化需要基于一定的物质化底线,即形式的戏剧化区别于生编滥造、非主流的“戏剧化”、内容的时尚化区别于过于小资的、过于拜物的“时尚”,它应有着实质性的内容且能贴近百姓生活。学者朱大可认为:“在大众狂欢背景下,文化作品价值观出现了重大分歧,过于拜物的语言泛滥,甚至过于小资。”在朱大可的语境中,他批判的是歪曲了戏剧化和时尚感的奢靡之风:“时尚的传播内容不应等同于Gucci,Fendi 等炫耀身份的奢侈品。”

放在报纸的内容传播层面,民生新闻信息重组后的新形式都市化风格,是社会文化生活的再造和提升,基于共同的社会主流价值观,应传播优质且高端的形式和内容,并成为民生新闻报道的新趋势。

参考文献

① 李海峰,《新闻的都市化风格》[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0(8)

②搜报网:《新安晚报读者人群分析》,2010-2-27

③甘亚鑫:《论电视新闻的平民化》[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0(2)

(作者:亳州晚报社记者)

报道的格式篇6

一、精心组织、认真准备

根据《蜀山区网格化管理实施意见》的文件精神和区委、区政府的工作要求,五里墩街道立即召开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联席会议,会上通报了蜀山区网格化管理工作的具体部署和要求。并于2009年1月8日,由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刘光忠带队,各科室和各社区负责人参加,到琥珀街道和荷叶地街道学习参观其先进经验。研究制定街道的网格化管理工作的具体执行方案和步骤,成立由街道党工委书记李家斌任第一组长、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刘光忠任组长,党工委委员任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社区工作负责人为工作小组成员的网格化管理领导小组,并相应成立了办公室,指定社会事务科为具体负责网格化管理工作,同时出台了《五里墩街道网格化管理实施方案》,并上报区网格化管理办公室。

1月12日,由街道班子,各科室、各社区负责人召开网格化管理工作座谈会,针对街道的实际情况,集思广益,讨论既有利于街道发展又贴近群众切实可行的网格划分方案。各社区按照方便管理,界定清晰的原则,划分社区管理网格,对每一网格确定一名责任人,并上报街道网格化管理办公室。1月17日,街道根据社区报送的方案,统一筹划,对街道的整个网格进行分级,出台更行之有效的网格划分方案。

二、积极探索,狠抓落实

1月18日,在六楼会议室召开街道全体职工网格化管理动员,区委宣传部长陆在明,区民政局长朱正华、劳动局长时新出席了大会,并分别在大会上做了重要指示;街道党工委书记李家斌、办事处主任刘光忠对网格化管理工作提出要求以及全面部署网格化管理工作的各项任务。1月19日,各社区工作站成立相应的组织,及时报送详细的实施方案并同时上报各社区目前的社区力量。并同时将区网格办编制的工作手册分发至各网格工作人员手中,让他们尽快熟悉了解办事流程和方法。

网格的划分是决定网格化管理工作的管理方式和办事流程的重要因素,我街道严格按照上级文件精神,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经党工委研究决定按照三级网格的形式进行划分。

(一)网格的划分:1、一级网格(1个):以五里墩街道辖区作为一级网格。网格责任主体为:街道党工委、办事处。2、二级网格(6个):以各社区的辖区分为6个二级网格,每个社区的辖区管辖范围即为二级网格责任区。网格责任主体:各科室、社区工作站3、三级网格69个,各社区根据工作站目前人员的数量,将整个社区按照“任务相当,方便管理、界定清晰”的原则,每个网格约300—500户、人口1000—1500人左右;根据网格责任区工作任务的难易程度及工作人员的自身情况确定了网格责任人,并制作出网格责任人管理范围图和责任区公示牌。

(二)网格责任人的职责:1、一级网格:网格责任人由街道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组成,主要负责统筹指导,综合协调,对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的全面推进进行督察。2、二级网格:网格责任人由各科室负责人、工作人员、社区负责人组成,主要负责二级网格各项工作的检查、指导、落实。3、三级网格:网格责任人主要由社区工作站工作人员组成,负责承办民政、计生、就业、社保等社会事务,协力党建、创建、综治、安全生产等工作任务,负责信息收集、便民服务、简易问题处理等。

(三)网格责任人的考核与工作方式。街道根据网格划分的情况同时还出台了五里墩街道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考核办法,考核采取了季度考核,满分100分,保底80分的方式进行考核打分。高于80分有相应的奖励,低于80分将受到相应的处罚。

为了方便居民办事,街道制定了69个类似于意见箱大小的“社区事务受理箱”,每个网格责任区放置一个与网格责任人的公示牌一同挂在责任区醒目的地方,由网格责任人定时开箱受理事务,处理不好的交上级网格处理。

三、综合培训,集体学习

网格化管理要求每位网格责任人既要有认真的工作态度又要有熟练的业务知识。街道利用每年年初举办春训的机会,将网格化管理工作与春训合并,以网格化管理手册的办事流程、政策为基础,各部门结合目前的工作需要邀请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专家为街道员工授课。培训从2月10日开始,街道网格化管理办公室根据网格责任人的日常工作的情况制定了培训的内容以及课程的合理安排。

报道的格式篇7

一、价格监督检查舆论监督的实践方法

(一)强化领导,创造良好工作条件。我们充分认识到舆论监督在价格监督检查中的重要意义,认识到领导重视是其中关键性的问题。对此,我们不将领导重视停留在口头上,而是采取措施从三方面予以落实:第一思想上高度重视。只要有会议,我们就要强调舆论宣传的重要性,并在各阶段工作中把舆论宣传放在重要议事日程,在工作目标考核中将舆论宣传进行量化予以考核评比;第二舍得投入。在人员、资金、工作条件等各个方面舍得花大力气投入,为舆论宣传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首先,舆论宣传指派专人负责,成立了由分管领导为组长的新闻小组,并指定专人负责价格检查系统的新闻报道工作及与各家新闻单位的联系协调工作,新闻单位对热点动向有什么需要,通过他们进行反馈和运作;其次,为改变舆论宣传工作完全依赖新闻单位的被动局面,掌握舆论宣传工作的主动权,加大对舆论宣传工作的资金投入购买设备器材;另外,为从事舆论宣传的工作人员创造优异的工作条件,给他们提供一个安静的工作环境,帮他们解决舆论宣传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通过加大对宣传报道的组织领导,为宣传报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不仅提高了有关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为舆论监督的蓬勃开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掌握全局,准确把握价格舆论监督工作导向。做好价格舆论监督工作的关键是正确把握导向。它是一柄双刃剑,运用得当,能够较好地发挥正面积极作用;运用不当,则可能引起负面消极影响。因此需要我们牢牢把握价格舆论监督工作的方向,把握实际操作中的分寸和度。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始终做到“三个坚持”即一要坚持以有利于推动价格监督检查工作,有利于维护政府和物价部门形象,有利于稳定物价、维护社会安定为原则;二要坚持以党的重要舆论工具为主阵地,以正面宣传为主,以事实为依据;三要坚持以优化投资环境,服务经济发展,减轻企业及群众负担为目的,通过内外有别、选准角度、讲究策略来确保导向不出偏差。

(三)抓往重点,紧紧围绕价格检查工作中心任务开展舆论监督。围绕价格检查的中心工作开展舆论监督是由物价部门涉及领域的广泛性所决定。物价工作涉及到各行各业,延伸在方方面面,但规范价格行为的职能主要由物价检查机构承担。因此,价格舆论监督要赢得政府重视、企业理解、群众支持,必须紧紧围绕各阶段价格监督检查的中心任务,紧贴政府工作重点和群众关心的热点来作文章。同时,在价格舆论监督运作时应注意协调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眼前利益是指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长远问题指的是政府关注的经济运行软环境,眼前利益必须服从于长远利益。有鉴于此,我们新闻小组每月初都要召开工作例会,研究提出下一个月的宣传报道要点。如近年来,我们在宣传报道中不但紧紧抓住政府关注、群众关心的“米袋子”、“菜篮子”等基本生活必需品价格以及群众负担较重、呼声较高的医疗、教育收费,药品、房地产价格等行业检查,及时报道检查情况,体现政府对群众的关心,而且抓住以“清费治乱减负”为重点的收费专题检查,为政府招商引资,加快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价格环境。针对各个阶段价格检查的重点任务,采取典型曝光、系列报道、专题采访等多种形式,积极主动地开展舆论监督。 中国教育查字典语文网 chazidian.com

(四)关注热点,坚持采用专题系列报道与现场跟踪报道形式。我们坚持针对不同的社会热点采取不同的报道形式。专题报道具有重点突出、针对性强的特点。在价格监督检查中,经常采用专题报道的方法来解决某一行业中带有倾向性的价格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以达到专项治理的目的。一度时期,涉农收费投诉较多,我们及时抓住六合县农机监理站对农村拖拉机手乱收费的典型案件,在电视台进行了连续四次跟踪系列报道,剖析案例,分析原因,宣传价格法规政策,严厉打击了价格违法行为,对纠正涉农乱收费行为收到了明显效果。跟踪报道现场感强,通过展示检查人员的执法过程具有较大的威慑作用。去年以来,房价不断上涨成为市民谈论的热点话题,我们及时抓住全国开展土地建设和涉房收费专项检查的契机,利用南京电视台《社会大广角》栏目拍摄系列专题片“三问南京房地产”这一机遇,参与拍摄了一期有关房地产明码标价检查的专题节目,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报道内容的多样化,还要求报道形式不能单一,要求我们除了学会运用传统的新闻载体,更应借助现代媒体的优势进行宣传,如2002年上半年我们充分利用南京市物价局自建的“南京价格信息网站”优势,在网上开展“向人民学习,问计于民”的活动,包括就如何制止药价过高进行网上讨论、向市民问计,向社会公开征求《南京市物业收费管理实施办法》修改意见等。除此以外,我们在拓宽报道形式方面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如邀请新闻单位录播或直播市民关心的有关价格听证会;去年7月1日与南京电台联合开辟每周1期15分钟的《价格导航》专栏;2001年5月在《南京日报》开辟“南京三信三优”专版,该专版通过正面宣传的形式,在各行各业中树立了一批价格管理的模范单位,从而引导经营者正确执行价格政策和法规。

报道的格式篇8

一、报道内容细化

当今报纸越来越“厚”。体育报道也在大多数综合类报纸中占据了固定的位置或版面。以《京华时报》为例,无论当天的版面多少,都会保证至少两个版的体育新闻报道.有时甚至达到五个版。报道内容的增加与细化.满足了读者从多方面了解体育人物的需求。同时,报道内容的扩张.也决定了新闻报道需要把新闻点提出来.放在显著位置,吸引受众的眼球。如用小标题进行内容划分和提要、将吸引人的内容作为摘要放在显著位置、制作时鼋而形象的标题等等。

例如.北京奥运会期间.在郭晶晶和吴敏霞夺得双人跳板的冠军后,《京华时报》推出的两个版面没有侧重于介绍她们的成长经历,而是用《晶霞微澜板上钉金》表现两人比赛的沉着大气,用《一温一火:晶晶感情有点淡》、《俏姐妹亦敌亦友》两篇富于细节的报道,表现两人性格的差异.报道语言生动.注重可读性。

二、报道框架多元化

综观当今的体育人物报道,很难发现原来“成功事实一背景一历程一展望一意义”的固定模式。即便要突出体育人物的爱国精神,也不会“唱高调”.而是以朴实的话语出现。体育人物报道.特别是重大赛事中的体育人物报道,虽然不可避免地带有国家话语,但是,“为国争光”并不是主流话语.更不是唯一的框架。社会对于个人的评价标准多元.体育人物报道的框架更加多元。

即便是第一次取得突破性成绩、进入普通受众视角的体育人物,对其成长经历和个性的介绍也不再是模板式的。如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射击冠军郭文的报道,《京华时报》用两个版:《八年收失地瑁I豳天下时》、《小逃兵射击梦》。其中《梦想背后那些寂寞岁月》甚至讲述了郭文瑁放弃射击去当售货员的经历。还报道了她因为不能出去玩而申请退队引发的“退队风波”,这在以前的报道中是不可想象的。

三、报道风格个性化

采用统一话语打造完美“英雄”的时代已经过去.取而代之的是报道方式和风格的多元化。记者很少将体育人物贴上标签。甚至倾向于将采访笔录直接呈现给读者,采取“采访对话”、随笔等多种方式展开。如《京华时报》《郎平阐述新奥运精神参与就是成功付出就应该被铭记》的开篇这样写道:“与郎平的谈话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中国女排首夺奥运金牌开始。那是郎平第一次参加奥运会。回想当初.郎平感慨颇多。”文章记录了记者在什么情况下采访了体育人物。记者只是配以精彩内容提要.将采访内容整理在各个小标题下。

四、报道话语平民化

上一篇:笑冰心范文 下一篇:秋天的心情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