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下经济发展总结范文

时间:2024-01-17 17:17:43

林下经济发展总结

林下经济发展总结篇1

林木及其产品市场分析林业经济作为农村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自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势头越来越好,这便为国内各个行业与部门都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林业经济也不例外。加入世贸之后,我国木材和纸浆的进口关税下降了,从以前的15%下降至现在的5%,节约出了一部分经济。随着世界经济不断的向前发展,国际市场对于木材的需求逐渐增加,然而多数木材生产国家的森林资源大多已遭到破坏,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加重,加强环境保护已经成为需要全世界人民共同面对的问题。森林系统作为地球生态系统的主体,一旦它遭致破坏,将对环境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所以,为了保护陆地生态系统,全世界的木材在今后都将逐年降低一定产量,形成木材的工序矛盾,这样一来,木材的价格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小幅升高后,将要逐年大幅度上涨。

林业政策分析林业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和政府都对其表示了高度的重视,尤其是近几年来,洪涝、干旱、雪灾、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的屡次发生给人们敲响了警钟。为了改善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生态环境,再造秀美山川,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我国制定了多种发展林业的优惠政策。如一直践行的退耕还林,地区的“三林”工程等,坚持谁造谁有的原则,积极鼓励各行业、各部门、各地域人民植树造林,甚至将荒废的收徒弟进行拍卖,承包股份制造林,切实保护园林树木的茁壮,用各项优惠政策调动更多的人投入到造林绿化的大潮中来。

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分析

从2002年起到现在,经济增长率(GDP增长率)的波动经历了1个周期。经济增长率的峰位和峰符落差在0.8个百分点。2002年开始,经济增长率回升到8.3%,开始进入新一轮周期。2003年,2004年,经济增长率均为9.5%。2006年全年,全年的经济增长率高达10.7%。这样,中国经济连续保持了9%-9.5%的适度高位平稳增长,这在新中国成立以来还是从未有过的。在未来经济发展中,我们要紧紧抓住机遇,妥善应对挑战。使中国经济周期波动实现持续多年的适度高位运行,在波动的幅度七实现进一步的平滑化。国民经济的增长从一个侧面加强了林业经济的发展。

林业经济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的相关度

对林业经济发展变化与国民经济发展变化的关联计量分析,是正确认识林业发展规律的有效手段。对二者进行关联计量分析,选取林业总产值与国民经济总产出作为它们之间的动态关系和变化规律分析的指标,以此来量化反映林业在不问时期在国民经济中地位和作用的变化情况,以及林业与国民经济的互动关系。林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产业,林业的发展直接取决于国民经济的需求变化,就好像母亲与子的关系,林业经济隶属于国民经济范围之下,它的发展离不开国民经济发展总的环境。林业经济中的森林资源系统服务、森林产品等都为国民经济作出了贡献。因此,我们仔细分析便可以得出专业一个结论:林业总产值与国民经济发展在总体上呈较强的相关性,表明林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产业部门,其发展是同外部经济环境相一致的。而且,在各个不同的时期,林业经济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关联强度又是各不相同的,这一方面是由于林业经济发展受自身运动规律作用的结果,另一方面是由于不同时期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结构及国家有关政策变化造成的。

林业经济发展波动与国民经济发展波动的关联分析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己经得出林业经济与国民经济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程度,二者之间存在互动的影响关系,下面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具体地分析。首先,我们对2002年以来林业经济发展同国民经济发展过程进行分析。国民经济自2002以来经历了一次较大的经济周期,同样的,林业经济在此期间也经历了一次波动,因为2002年的林业经济增长率只是略微下降,这说明林业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的波动受到国民经济波动的影响,周期与国民经济大体一致。从总体上说,林业经济的波动与国民经济的波动相比,比较剧烈,峰谷落差比较大,说明林业经济的波动还足相对比较剧烈的,这也反映了,由于林业行业的特殊性,林业作为一个积弊较多的滞后产业,在经济改革时期其调整的过程需要更长的时间,很难在短期内与国民经济总体发展相协调。

结束语

林业在我国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它可以促进,也可以制约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林业经济中,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以及产生这些服务的自然资本存量,都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森林自然基本价值、森林产品等一系列隶属于林业范围的经济都为国民经济和人类福利作出了重要贡献。林业不只是为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还为其提供了重要的生态产品和服务,林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国民经济的支持,而国民经济的发展也能促进林业经济的发展。

林下经济发展总结篇2

目前,通过相关的调查研究,可以知道,我国目前的森林资源总量呈现下降的趋势,据查,现在的森林总面积达到了3454亿平方米,而在我国,森林面积则只有一点点,还不到4%。现在人口的增长,对房屋的需求越来越多,导致了大量的森林资源被砍伐,森林的大面积的减少,导致了很多自然环境遭受到破坏,严重影响着经济的发展。

二、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前景

林木及其产品市场分析随着社会改革开放政策,我国逐步进入世界贸易组织,林业经济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国际市场对木材加大了需求,不过,由于我国的森林资源正在遭受着破坏,导致了极为严重的生态问题。在农村经济的发展的过程中林业经济是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发展中担负着重要作用。在我国各行各业的大力发展,给我们经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对于林业经济的发展也是一个好机会,进入世界贸易后,能够有效地节省出一部分资金,在当今社会中,对于木材的需求量在逐渐增加,然而,森林资源的破坏,导致了木材的缺乏,处于恶化处境,这也是全世界人民目前需要解决的难题。所以,为了保护我们赖于生存的家园,对于材料减少了,从而价格就提高了,可能会逐年大幅度上涨。在国民经济中林业经济发挥着很重要作用,特别是这几年,出现得洪涝灾害,沙城暴等给人们提醒,必须多植树造林,才会减少这些灾难的发生。因此,我国对于林业的发展,制定了一些政策,如退耕还林,“三林”工程等,这些措施的实施,目的都是为了保护森林资源,为我们的生存环境做贡献。

三、林业经济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的联系

国民经济的发展变化进行具体的计量分析,选择林业和国民经济之间的关系进行动态分析,来量化不同时期,林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变化情况,林业的发展同国民经济的发展程度直接相关系,它属于国民经济的范畴之下,林业的发展也离不开国民经济的推动,所以,他们之间是相互关联的整体。总的来说,林业的总产值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在总体上是有关系的,在发展的不同阶段,要同国民经济水平相互协调,这同林业经济自身的运动规律有很大的关系,同时,又与国家的相关政策要求有关系。

四、波动在林业经济发展和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关联

根据上述的探讨分析,可以看出,林业经济和国民经济有着很大的关联,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下面我们对此进行详细的研究分析。

(1)林业经济只是局限于林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和各环节之间的运转,从而导致了森林资源的过度消耗,造成了森林资源遇到危机。随着人们的意识的不断提高,科学发展观领导之下,在林业方面,提出了很多新的理念,将林业进行了合理的定位,由以前的单纯的木材生产上,要兼顾着三方的效益,使得生态环境效益放在第一位,改变以往的林业单一的发展模式了,要进行不断地改革,创新。缩小之间的差距。

(2)林业经济发展同国民经济发展过程分析。国民经济自2002以来经历了一次较大的经济周期,同样的,林业经济在此期间也经历了一次波动,这都说明了林业经济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波动将会受到国民经济波动的影响,总的来说,这种潜在的波动还是比较大的,林业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业,有着其特殊性,在实际中,要将这个特殊性考虑进去,减少落差。

五、加快推动林业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1.优化产业结构。不断加快自己的发展的脚步,对林业经济进行相对较大的转变,针对产业结构进行相关的调整,加大经济竞争优势,使其结构特征向着复合型的方式转化,由木材生产为主向生态建设为主多种效益发展。对于森林资源和土地,进行合理的利用。

2.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着力开发林下经济。

(1)做好示范工作,进行由小到大的全面推进。在实际操作中,将林药、林菌和林禽这三个方面的林业产品抓好,发展复合林业经营模式,为培养下一批林业经济示范基地做好基础。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做铺垫。

(2)进行多元化的资金投入,不断加强扶持。向相关的政府机构,进行申请,要求多些森林方面的补助和金融方面的关照,发展多元化的投入力度,保证资金,发展多元化的林业经济做好铺垫。

六、结论

对于生态环境而言,林业有着关键的作用,所以,林业,我们要把它作为一项重要的事业去完成。它对于我国的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很关键的作用,但是也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林业发展的好与坏,都在一定程度上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影响。从某个角度上来说,林业不仅仅是为国民经济的建设提供了一定的物质保障,同时,也是为我国的生态环境提供了生态产品,因此,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林业经济同国民经济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我们不但要重视,更要好好做好他们之间的关系。

林下经济发展总结篇3

关键词:滨海新区;林下经济;发展模式;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S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10-0086-03

1林下经济

1.1发展林下经济的意义

林下经济是通过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优势发展林下种植、养殖等立体复合生产经营,可使农林牧副渔各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既有效利用了林下空间,又涵养、抚育了森林资源,实现了双赢,是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综合体现。林下经济也为城乡居民休闲、度假、旅游赋予了新的内涵。

林下经济是农村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发展林下经济,对于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2林下经济的发展模式

目前,林下经济的模式主要有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产品经营加工、林下休闲度假4种模式。涉及林果、林草、林花、林菜、林菌、林药、林禽、林畜、林鱼、林蜂、林下产品经营加工、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康复疗养和养老养生等诸多产业。

1.3我国林下经济发展现状

我国许多林区生态环境优良,自然风光优美,有许多特色鲜明的自然资源。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生态环境的恶化,这些林区逐渐成为城市人们的青睐之地。目前我国很多地区根据各地的资源特点,结合当地的水文、地质、土壤、气象、人口规模和经济状况等生态经济因素,发展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林下经济。

东北三省及东西南各省部分地区,林下经济起步较早发展较快并取得较高经济效益。河北省邯郸市先后探索出了林苗、林药、林花、林兔、林蛙、林下鸵鸟、林蝉、林蝗、林菌等10余种动植物和家禽的林下经济产业模式[1];云南省依托丰富的药材、食用菌、森林野菜等资源优势,已经逐渐发展起以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产品加工和林下旅游等为主要模式的林下经济产业[2];山东省临沂市林下经济主要有以速生丰产杨树林下种植平菇、黑木耳、金针菇等的林菌模式,杨树林下养殖肉鸭、肉鹅、本地鸡等的林禽模式,以及本地蔬菜为主的林菜模式等[3];广西省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空间优势,探索出了林菌、林药、林花、林禽、林畜、林蜂、藤芒编织加工、休闲度假等8种模式,且不同区域因不同的地理因素发展重点不同[4];大兴安岭地区的林下经济产业主要分为食用菌、坚果、浆果、林下养殖、森林野菜和北药等,但这6种产业资源在林区各地呈现出了不均衡的分布,需要坚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分别规划、分类经营[5]。

天津市地处北方平原少林地区,20世纪70~80年代,天津的静海和大港地区大力发展枣粮间作立体栽培,形成了林下经济的雏形,经济效益不太明显。到90年代,蓟县等区县开始大力发展速生杨树丰产林。杨树栽植前3年,在林内套种黄豆、玉米等农作物,3年以后,随着林分的郁闭开始尝试在林下种植木耳、香菇综合效益较明显。进入21世纪,林木进入中龄林后,平原地区成片林地大幅增加,为林下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空间,有效地解决了林业生长周期长的问题,实现了林地经营长、短结合的良性循环。截至2010年底,全市5个区(县),6382户,2万余人开展的林下种植、养殖面积达4万亩,人均年增收近3000元,形成了林禽、林菌、林草、林药、林下蚯蚓等多种林下经济模式。同时,各乡镇还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形成了各自的特色产业,使林地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生态环境得到很好的保护,真正实现了生态受保护,农民得实惠。

2滨海新区林业发展现状

天津滨海新区区域面积2270km2,大部分土地为盐碱荒地,林木资源较少,集中连片的林地主要为防护林、森林公园、农业园区、经济林和苗圃基地。发展林下经济只是刚刚起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调整产业结构,使效益最大化,大力推广和发展林下经济,促进都市农业和现代农业发展已引起新区政府和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并形成共识。

滨海新区现有盐碱荒地1214km2,现有林地面积19581hm2,其中农村林地面积为10500hm2,城市绿地面积9081hm2,平均森林覆盖率为8.6%,防护林总面积为3913hm2,经济林总面积为5936hm2,四旁总面积为946hm2,灌木林总面积为105hm2。新区现有大型森林公园4处,共1500hm2,苗圃基地600hm2,发展林下经济有一定潜力。滨海新区目前可开发利用实施林下经济的林地面积可达8000hm2,其中,近期适宜发展林下经济的林地面积近3000hm2,包括各大森林公园、中型苗圃基地、经济林基地、农业产业园、水库防护林等。这些林地大多长期以乔木和果树为主的生态公益林和苗木繁育基地,林下少有小规模的种养殖,鲜有规模化的开发经营。

3滨海新区林下经济发展模式规划

3.1林下经济重点产业发展模式

林下经济是都市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区的林下经济发展要依托滨海新区、服务新区,必须首先服从城市的需要并为此服务,并进而实现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一体化关系。

3.1.1林下旅游休闲

林下旅游作为林下经济中的一个新兴产业,具有经济增长快、附加值高、社会效益大、产业链长以及前景广阔等特点。正是由于林下旅游休闲具备的这些特点,为了更好的促进林下旅游业的发展,必须要根据滨海新区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科学合理的制定发展目标,完善林下旅游所需的硬件建设,科学选择开发林下旅游的林地资源,将林下旅游业发展为具有经济发展功能、休闲观光功能和文化凝聚功能的新兴林下生态经济。

充分发挥林下旅游的优势条件,深入挖掘滨海新区本地民俗和地方特色,呈现乡村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在发展初级林下旅游和农家乐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特色鲜明的纯自然、原生态的文化休闲、旅游度假等项目。

目前,新区以森林布局和水系工程为主体的森林公园,如大港官港森林公园、塘沽森林公园等大中型公园已成为旅游休闲的热点地区。林地的布局和提升改造有待于完善,前景广阔。森林公园的旅游开发也带动了周边地块的升值和房地产的发展。

3.1.2林下种植和养殖

林下种养殖为林下经济中最早出现的产业。新区的地理位置,造成了种养殖业的高成本因素,削弱了与其他周边地区的产业竞争能力。针对于此,首先从种养殖品种的选择上要选择高附加值、经济价值高的新品种。其次要在科学论证和反复试验的基础上,摸索不同林下种养模式的最佳发展规模,不能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盲目扩大生产规模。

目前,新区露天林下经济种养业只是刚刚起步。通过大胆尝试,摸索积累经验,比较典型的有新城果园、绿宜生态园、绿地兰天等基地在林下探索养殖了大雁、鸡等禽类和养鱼、垂钓、葡萄保护地种植草莓间作繁殖花灌木等,但还未能形成规模化和产业化。

3.2林下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滨海新区林下经济发展只是刚刚起步,仍处于初级探索阶段,根据现有条件,其蕴藏的潜力远未开发出来,还存在有待完善、提高和解决的问题。

一是产业定位不合理、发展滞后。大多定位低端、产业重复、发展缓慢、种养模式单一,粗放经营、经验不足,没有形成规模和产业市场;二是产业合作和市场运作能力不强。市场运作机制不成熟、联动性差,往往是生产出来的产品找不到市场,效益得不到保障,产业链短、附加值低;三是缺乏龙头和典型企业带动,处于盲目发展阶段,规模化、产业化和系统化的林下经济体系的形成还要经过较长发展阶段;四是资金制约因素大。由于缺乏启动资金,发展之初就受到限制,而现有的一些养殖、种植户,也由于得不到必要的资金支持,在做大规模、延长产业链条方面也是止步不前,致使林下经济发展缺乏后劲;五是缺少政策和科技支撑。缺少林下经济的扶持政策,对科学种养技术掌握不够,缺乏科技支撑,致使农民发展林下经济的热度不高、信心不足。

3.3加快新区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3.3.1制定林下经济发展规划

结合新区林下经济特色和优势,完善林下经济发展规划的编制。重点发展林下休闲旅游和种养殖,合理制定林下经济发展目标,明确发展方向和规模。林下经济是一门系统工程,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做好规划和设计,实现近期和远期目标、露天和保护地经营、种养殖方式等不同需求的合理布局和规划十分重要。

3.3.2积极争取林下经济发展资金支持

通过确立林下经济发展项目,积极争取市及新区财政扶持资金。在林业产业发展项目中侧重对林下经济项目进行扶持。

3.3.3抓好林下经济典型宣传与推广示范

积极培育一批林下经济发展典型企业和大户,在技术和资金上予以重点扶持,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头作用。通过新闻媒体、科教宣传、技术培训等多种形式,认真总结、广泛宣传发展林下经济的先进典型,及时推广好的经验、好的做法,充分发挥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的作用,推动林下经济全面发展。

3.3.4推广实用技术,完善培训体系

林下经济科技推广体系建设主要包括新发展模式、新品种、新栽植技术、新加工技术等的应用推广。要从林下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向农民做好技术指导、技术咨询工作,通过科技示范、技术培训、科学普及、送科技下乡等多种形式,把先进成熟的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推广应用到林业生产实践中。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走出去考察学习,积累经验,为我所用。

4结语

发展林下经济是提高林地的综合产出效益,推动林业事业发展由传统的单一林业向现代复合林业推进是滨海新区发展现代化林业和都市林业的必然趋势。滨海新区林下经济的发展仅是刚刚开始,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探索适合本地的发展模式,为构建滨海新区林业产业新格局及都市型林业产业的发展大胆尝试,不断创新,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石利平.邯郸市林下经济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J].河北林业科技,2011(4):66~67.

[2] 王学花,杨红艳.云南省林下经济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J].林业调查规划,2012,37(6):116~118.

[3] 战臣祥,袁俊云,申鹏,等.山东省临沂市林下经济现状与可持续生态发展研究[J].江苏林业科技,2011,38(2):49~53.

[4] 汤志华,刘晓华.广西发展林下经济的模式、问题与对策[J].2012(11):27~30.

林下经济发展总结篇4

关键词: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效益

1 沂水林业发展现状

2010沂水年鉴表明:截止2010年,全县林地面积达到79696.5hm2,其中防护林面积32191hm2,用材林面积 32901.50hm2,经济林面积14563hm2,森林覆盖率为40.3%。总之,沂水森林资源总量不少,但森林质量却在下降。一是由于沂水前些年对森林的过量采伐,使大径级木材减少,中幼林的比重较大;二是在林业资源中,树种比较单一,树木的抗逆性差,容易诱发灾害性病虫害,林分质量不高;三是林业产业及林下经济虽有所发展,但还是处于起步阶段。沂水森林资源总量不足,产量低、林业经济效益低、质量不高。

2 沂水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2.1 建立完善林业法律法规制度

2.1.1 完善“依法治林”工作思路。多年以来,沂水的林业相关地方法规和政府规章立法思路相对滞后,不能够全面反映当代生态规律的客观要求,远不能够适应沂水经济的发展,更不能够很好的贯彻“生态优先、保护资源”的立法理念。为此沂水应该借鉴先进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和教训,实行“环境保护优先”的原则,优先考虑生态利益,总之要树立“生态优先”的立法思路。

2.1.2 严格林业执法。一是采伐限制,森林采伐必须实行“采伐证”制度,从严控制森林资源的过量消耗;二是规范林地管理。要采取措施有效防止林地减少和退林还耕现象的出现,不得随意更改林地用途和总量,严厉打击毁林开垦和乱占林地等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三是继续从严执行凭证运输木材管理制度。林业部门要强化对木材经营加工企业的管理,建立和健全完善木材运输证的领取、保管、发行和统计报告制度;四是加大“依法治林”的工作力度。首先是加强基层执法队伍建设,其次加大林业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提高沂水人们的林农法律意识;五是完善“林权”流转机制。林业产权流转机制是否完善是衡量沂水林权制度改革是否到位的标准。

2.1.3 建议完善林业侵权责任制度。目前林业侵权法律责任制度还不完善,对林业违法行为不能很好的实施打击,对林业的保护和发展还是处于初级阶段。为此建议完善林业侵权责任制度,使沂水林业的改革发展顺利推进,同时促进沂水林业经济的快速、平稳发展。

2.2 实施科技兴林战略

沂水的林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大资金投入水平,实施科技兴林战略,不断提高林业经济建设的科技含量。为了使沂水的林业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林业部门必须与时俱进,建立健全林业经济科技创新体制,用科技手段来推动林业经营和管理的上水平、上档次,借以来加快沂水林业的发展。要完善沂水森林生态系统的监测水平;要利用国内外成熟、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良种苗的水平,同时对良种壮苗和树种结构进行调整,改善种植的品种和结构;要结合这些年来的“剥皮、制板”的经验,利用新技术对板材进行新加工,借以提高传统木材加工、制造水平,增加木材和林产品的经济价值,增强沂水林业、板材业经济的市场竞争力。

2.3 “转方式、调结构”,优化林业资源

沂水林业经济要想得到可持续发展,必须按照国务院提出的“转方式、调结构”的总体布署,调整和优化沂水的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经济体系的发展。一是对工业原料林和其它原料林、速生丰产林和名特优新等短周期的经济林要加大扶持力度,推进建设;二是对沂水的板材产业进行改造升级,加大新产品的开发力度,同时向高层次综合精深加工的转变;三是加快林业旅游及休闲服务(2010年林业旅游及休闲服务的产值是2.36亿元)、花卉业的发展;四是淘汰有污染、落后的板材产业,改造传统优势板材产业,借以解决沂水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五是调整林产工业产品的结构,大力发展林下产品,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改变沂水林产品结构不合理和产品缺乏竞争力的问题。如沂水院东头的“红香椿”就获临沂市经济林产业“十佳”经济林产品称号。2010年沂水县委、县政府出台了《2010年全县苗木花卉产业发展意见》,确立了苗木花卉建设“北方常绿阔叶花木第一县”的发展目标,明确了以大招商拉动花卉业大发展的思路,就是沂水县“转方式、调结构”,优化林业资源的具体体现。

2.4 建立完善林业经济产业化生态评价新体系

为了促进沂水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沂水县委、县政府在《2010年全县苗木花卉产业发展意见》中就明确提出来了林业的发展给生态带来的积极影响。这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效益,其中生态效益价值远远大于其经济价值。而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有着密切的联系,林业的生态效益可以创造经济效益。前些年在盲目追求经济发展之时,片面追求GDP的发展,没有把生态当回事,尽管当时的经济增长速度确实快,但是,后期的经济发展却遭到环境恶化的影响。为此沂水应该建立林业产业化生态评价系统,处理好林业经济的生态环境和发展的关系,决不能顾此失彼,要明确生态环境是林业经济发展的环境保证,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保障。

林下经济发展总结篇5

关键字:林业经济;可持续道路;发展前景

引言

虽然近几年来我国经济连续多年保持高位增长,但是资源相对不足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森林资源是我们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林业对我们人类社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关系到国土生态安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是21世纪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当今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重大战略问题之一。

一、贵州林业经济发展的现状

根据贵州省林业厅统计显示,2006年,贵州省国土总面积为17616770公顷,含林地面积有8771550公顷,占贵州省国土总面积的49.79%。贵州省森林面积有7033936公顷,森林覆盖率为39.93%,其中有林地覆盖率为31.82%,“国特灌”覆盖率8.11%1。总之,贵州森林资源总量减少,森林质量也在下降。同时由于贵州多年来对森林的过量采伐,使大径级木材减少,中幼林的比重较大,而且在人工林中,树种比较单一,树木的抗逆性差,容易诱发灾害性病虫害,林分质量不高,所以我国贵州森林资源总量严重不足,产量低、效益低。林业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于森林资源,贵州省森林资源的总量不足、质量不高影响着贵州林业经济的发展。

二、贵州林业经济的发展前景

所谓林业经济就是指为了进行森林经营组织起来的,以进行木材、林产品生产和保护性资源经营并以后者为基础的基础产业和公益事业。森林经营包括森林的采伐和更新、森林保护、森林再造、森林抚育和城市森林的建立、管理等一系列林事活动。

(一)国际环境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大大的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贵州处于我国西南地区内陆,多山地形,但是也受到我国加入WTO所带来的新的机遇和挑战。林业经济是贵州省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我国的木材和纸浆的进口关税比以前下降较大幅度,从原来的15% 下降至5%,严重的冲击了我国贵州的林业经济市场。随着当今世界经济高速发展,对木材的需求量逐渐增加,但是生态环境恶化,木材生产国的木材产量降低,因此加强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首要任务,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的面积大小和环境的好坏有着密切的联系,森林的面积锐减,也是造成当今环境日益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全世界的木材生产国今后将逐年降低林木产量,造成了世界上林木供给与需求的矛盾,供不应求。逐渐要形成木材的卖方市场,木材的价格在经过阶段性的小幅上升后,价格将要逐年大幅度的上涨。由于林业的生产周期较长,现在植树造林,到成材出售之时,必然要赶上木材价格坚挺之日。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全面实施,必将增加对人工林的需求。总之,我国加入WTO以后,我国的林业经济国外市场和国内市场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为了保护我国林业经济的市场竞争力,必须调整我国林业经济相关政策,适应当今世界林业经济市场的要求。贵州省要抓住机遇,促进贵州省林业经济的高速稳步发展。

(二)政策支持。

林业经济是贵州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并把林业经济的发展作为改善贵州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内容之一。近几年来,由于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比如洪涝、干旱、沙尘暴等越来越频繁、越来越严重,严重阻碍了贵州省的林业经济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的要求不仅仅满足温饱,追求更好的生活质量,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的质量。贵州林业发展已经进开始由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转变。同时,贵州省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许多发展地方林业经济的地方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先后颁布了贵州省颁布了贵州省公益林保护和经营管理办法、贵州省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实施细则、省人民政府关于修改《贵州省征占用林地补偿费用管理办法》的决定和贵州省森林林木林地流转条例等规定。规范贵州省公益林的保护和管理,加强对贵州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本的监督管理;规定了征占林地的补偿程序和具体补偿方式、数额;允许贵州省林地自由的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依照合法程序流转。坚持“谁造谁有”的原则,允许采用跨行业、跨地域、跨部门的方式造林,并且可以自由的将荒山荒地进行拍卖,承包股份制造林,林权可以依法抵押、转让、继承的方式进行流转,对个人营造的商品用材林可以优先办理采伐许可证。因此,贵州林业政策鼓励全社会的人们参加植树造林的活动,从而切实保护贵州省广大林农和育苗专业户的合法利益不受到侵害,让贵州省从事造林绿化的单位和个人得到更多的实惠,从面达到调动贵州省更多的人们投入到造林绿化的大潮中来。由此可见,贵州省的政策是有利于贵州省林业经济的发展,给林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政策层面的支持。贵州林业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有利政策,促进贵州省林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贵州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但是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谓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指社会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的可持续发展。2人类的生存离不开一定的自然条件,而自然条件的优劣往往又会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是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笔者认为贵州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促进贵州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完善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律制度。

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开展,“依法治林”逐步成为贵州省林业建设的指导方针,法律在林业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法律是最有效的保证和监督执行机制。

(1)改变贵州省林业立法思路。要让贵州省的林业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必须改变贵州省林业立法的思路。贵州省的林业相关地方法规和政府规章立法思路滞后,没有全面反映当代生态规律的客观要求,不能适用当今社会的发展,没有真正贯彻“生态优先、保护资源”的立法思想,贵州应该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林业立法的先进经验和教训,实行“环境保护优先”的原则。当生态利益和经济利益及其他利益发生矛盾和冲突时,应当优先考虑生态利益,总之要树林“生态优先”的立法思路。

(2)加强贵州省林业执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一是限制采伐,必须实行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制度,严格控制贵州省森林资源的过量消耗,健全和完善相关的管理机制,加大管理力度。二是必须加强林地管理,防止有林地减少和逆转,严格控制林地用途和总量,加大对毁林开垦和乱占林地等各种违法犯罪行为的惩罚力度,提高违法者的犯罪成本,较少不法行为的发生。三是严格执行凭证运输木材制度,加强对贵州省木材经营加工单位的监督和管理。

建立和健全完善木材运输证的领取、保管、发行和统计报告制度等各个环节。四是必须坚持“依法治林”,加强基层执法队伍自身的建设,抓好林业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的建立和健全工作,将贵州省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置于法律、法规的约束之中,加强基层执法队伍的建设,实现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发展。五是完善贵州省林业资源的产权流转机制。产权流转机制是否完善是衡量贵州省林权制度是否健全的重要标准,所以产权流转机制是贵州省林权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贵州省大部分地区的产权流转机制不健全,许多区县的林权交易中心还没有建立和健全,一些地方虽然建立了林权交易中心,但是运作也不规范,由于相关法律法规滞后,导致贵州省林权交易中心的运作不规范。贵州省林权流转机制的健全和完善对贵州林业经济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林叶产权交易中心基础建设的加快,可以为贵州省林权流转提供方便的服务平台。完善贵州省林权流转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对林权流转的监督和管理,规范贵州省林权流转的程序,严格执行使用权担保抵押条例,为贵州省林权正常的流转提供了有力的法律制度保障。同时要加大普法力度,把林业政策、法律法规等知识的宣传活动遍及贵州农村,提高贵州省人们的林农法律意识,规范林农的流转行为。

(3) 司法方面的完善。在司法方面,根据我国国情,我国林业资源较少,质量降低,资源诉讼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有特殊性,应该将我国资源状况的严重性和资源诉讼的特殊性密切联系起来,基于森林资源的特殊性与重要性的要求,我国应该设立专门的法院管辖资源诉讼,比如我们可以增设森林法院。

(4)完善法律责任相关方面,我国要建立、健全林业侵权的相关法律责任制度。我国现行的林业侵权法律责任制度不健全,不能有力的打击林业违法行为,不能充分保证林业的发展。这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徒法不足以自行”,“无惩罚即无救济”这些都说明了法律责任制度在整个法律实施过程中的重要性。因此为了保证贵州省林业经济不受到非法行为的侵害,必须完善我国当前法律中关于林业侵权行为的法律责任规定。

总之,我们要健全林业相关的法律制度,从而保障贵州省林业改革顺利进行,坚持“科技兴林”和“依法治林”;使贵州省林权制度改革顺利推进,正确处理贵州省林业经济的发展、稳定、改革的关系,促进贵州省林业经济的快速、平稳发展。

(二)依靠科技发展林业。

要实现贵州省的林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大对林业的资金投入,提高林业的科技水平。

依靠科技来发展贵州林业经济,改变传统的以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为依靠科技的集约型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在贵州林业经济发展上,实施科技兴林,不断提高林业经济建设的科技含量是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首先,建立林业经济科技创新体制。为了使贵州省的林业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必须建立林业经济科技创新体制,具体而言,应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核心、以效益为目的的林业科技创新体系,从而促进贵州省林业生产力的提高。利用现代信息科技手段来推动林业经营和管理的精确化、科学化,从而加快实现贵州省林业的现代化。

其次,加强林业经济的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一是要加强贵州省森林生态系统的研发,对森林生态系统进行监测;二要调整良种壮苗和树种结构,贵州省要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良种苗的培育水平;三要提高木材加工、制造、利用技术,贵州省要利用科学技术来提高传统木材加工、制造、利用技术,从而提升贵州省木材工业总体的科学技术水平,增加木材和林产品的经济价值,增强贵州省林业经济的市场竞争力。

(三)优化林业经济结构。

要实现贵州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调整和优化贵州省的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经济产业化发展,这是实现贵州省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物质保证。第一产业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短周期的工业原料林和其他原料林、速生丰产林、竹林和名特优新经济林的建设;第二产业要加大新产品的开发力度,促进低层次原料加工向高层次综合精深加工的转变;第三产业要加大森林旅游业、花卉业的发展。要采取利用第二产业带动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策略,调整贵州省的生产力布局,淘汰落后的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产业重组,解决贵州省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调整林产工业产品的结构,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发展优势产品,努力开拓木材林产品的新用途,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改变贵州省林产品结构不合理和产品缺乏竞争力的问题。调整企业布局和资产结构,实施大集团、大公司发展战略,共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市场,提高企业专业化程度和产品技术含量,提高市场的竞争力。

(四)建立林业生态评价体系。

为了促进贵州省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应该建议林业生态评价系统。林业的生态效益是指林业的发展给生态带来的积极影响。当今人们普遍认识到,森林不仅具有经济效益,而且具有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等效益,其中生态效益价值远远大于其经济价值。林业的发展可以带来三种效益,在这三种效益中,经济效益往往最先受到关注,但我们可以看到,在目前的情况下,生态价值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而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有着密切的联系,林业的生态效益可以创造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实质上有巨大的经济价值,林业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时一致的。

林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是密切联系、互相依存、互相矛盾、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关系。许多国家在盲目追求经济发展之时,片面追求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忽视生态环境,尽管当期的经济增长速度确实快,但是,后期的经济发展却遭到环境恶化的影响,经济发展停滞不前。在既重视经济效益又注重生态效益的时期,不仅当期的经济快速发展,而且后期的经济增长也能保持着良好的增长势头。因此,贵州省应该建立林业生态评价系统,处理好林业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不能片面追求其中的一个方面,林业经济的发展是生态环境的经济基础,生态环境是林业经济发展的环境保证。生态效益经济是在以生态环境系统良性循环约束条件下的追求经济效益总量较大化的社会再生产活动。

总之,贵州省林业经济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要实现贵州省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要正确处理贵州省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注释:

1.gzforestry.gov.cn/news/20081215/200812151435171161_0.html。

2.守秋等著《可持续发展与环境资源法制建设》,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1-32.

参考文献

[1]李然,严立冬.我国林权改革制度窥见.当代经济[M],2005(2).

[2]李照耀.实施天保工程,实现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M].山西水土保持科技,2004(4).

[3]邱俊齐.林业经济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8.

[4]姚昌恬.中国林业[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5张彩虹.林业投资与林业经济增长的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经济出版社,2001.

[6]张春霞等.林业经济体制转变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

[7]张建国.森林经营与林业可持续发展[M].林业经济问题,2002(3).

林下经济发展总结篇6

关键词:三大林区;林业产业结构;变动;贡献

0引言

现代林业经济理论一致认为:林业产业三大产业结构分布以及内部次级产业结构的合理性对一国或区域经济经济增长具有深远的影响。深度优化林业产业结构、保持合理产业结构的稳定性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也会促使林业产业结构更加趋于合理化[1]。为了落实新时期我国林业经济发展战略,适当调整和优化林业产业结构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和保障措施[2]。我国三大林区包括南方林区(东南林区)、西南林区以及东北林区,根据2015年《中国林业统计年鉴》相关资料整理可知,三大林区的林地面积、活立木总蓄积量和林业产业总产值占全国相应总量的55.90%、62.76%和69.15%,从已有研究来看,主要集中在对南方林区或者全国范围的林业经济分析,对林区之间的比较研究缺乏,因此无法厘清主要林区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以及劣势。本文采用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法分析了我国三大林区的产业结构和竞争力,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多部门经济模型探讨了林业产业结构变动对三大林区林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结合上述分析结果,根据三大林区各自特征,为全国以及区域林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优化提供决策参考,以期实现我国林业产业经济的良性循环和持续发展。

1理论模型与数据说明

1.1动态偏离-份额分析

模型美国经济学家Daniel和Creamer相继提出动态偏离一份额分析方法[3,4],并由Dunn等学者在之后进一步加以完善[5,6],是目前国内外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分析中被普遍使用的一种方法。本文根据该方法原理,以三大林区为研究区,以全国为参照区,分析三大林区林业产业结构优劣及自身竞争力强弱。

1.2多部门经济模型

葛新元等在研究产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时,提出了多部门经济模型[7],靖学青运用此模型定量测度了长江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8],黄烈亚等分析了全国林业产业结构变动对林业经济增长贡献及其空间差异[9]。该方法的价值和意义主要在于对同一区域不同时段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纵向比较或同一时段不同区域之间的横向比较,而非在于反映区域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绝对水平。

1.3数据描述

本文所用数据来自1999—2015年的历年《林业统计年鉴》中我国三大林区各省区的林业总产值及林业内部一、二、三产业产值。我国三大林区为南方林区(东南林区)、西南林区、东北林区。其中南方林区包括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贵州十省(区);西南林区包括四川、云南、三省(区),由于历年相关数据缺失过多,再加之林业产值过少,对西南林区林业产业结构总体变化趋势影响不大,所以本文对其不予分析;东北林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由于从2003年开始木竹采运业产值计算到林业第一产业中,在此之前的年份该指标计算到林业第二产业中,因此将1999—2002年木竹采运产值从林业第二产业中扣除,加总至林业第一产业当中。为了剔除价格变化对产值的影响,对各地各项产值以上一年为基期进行调整,其中物价指数依据历年以可变价格计算的各类林业生产总值和林业总产值指数推算得出,历年以不变价格计算各类林业生产总值由物价指数和以可变价格计算的各类林业生产总值推算得出。统计数据显示,1999年南方林区、西南林区、东北林区及全国的林业产业总产值分别为1.6215×103亿元、2.2092×102亿元、3.2918×102亿元和3.1877×103亿元,到2015年分别增长到了3.2225×104亿元、4.1688×103亿元、4.6532×103亿元和5.9363×104亿元,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4.49%、13.02%、12.04%和13.76%。南方林区和西南林区1999年的三次产业比重分别为64.31:32.90:2.79和67.91:28.72:3.37,从2003年开始,林业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林业第二和第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到2015年分别调整为25.78:56.12:18.10和47.48:30.55:21.97。其中南方林区林业产业结构重心由第一产业主要向第二产业转移,共转移23.22个百分点,西南林区主要向第三产业转移,共转移18.6个百分点,由此得出南方林区的产业结构变动程度要大于西南林区。而东北林区的产业结构变动程度极小,三次产业比重由1999年的40.90:44.98:14.12调整为2015年的40.48:44.18:15.34,在林业产业结构演变过程中三次产业比重也始终保持在平稳状态。

2数据处理结果及分析

2.1三大林区林业产业结构变动分析

以三大林区为研究区,利用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法参照全国评价三大林区林业产业结构优劣,分析其自身竞争力的强弱。林业产业及三次产业累计动态偏离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2.1.1三大林区林业产业结构总体情况

根据1999—2015年三大林区林业产业累计动态偏离分析结果(见下页表1),从林业产业(三次产业总计)的累计情况来看,南方林区的总偏离量(883.28+886.15)大于0,西南林区(66.95-79.35)与东北林区(1599.34-2883.48)均小于0,说明南方林区1999—2015年累计的林业产业增长速度高于全国林业产业平均增长速度,而西南林区与东北林区均低于全国林业产业平均增长速度。西南林区的结构偏离分量(-79.35)小于0,南方林区(883.28)和东北林区(1599.34)均大于0,说明西南林区林业产业结构素质较差,而南方林区和东北林区则具有较好的林业产业结构素质。南方林区(886.15)和西南林区(66.95)的竞争力偏离分量均大于0,而东北林区(-2883.48)小于0,说明南方林区和西南林区的林业产业具有竞争力优势,而东北林区不具备此优势,区域竞争力偏离分量的构成相当复杂,实际上竞争力偏离量包括了除产业结构以外的其他一切因素,其大小由生产率水平、投资规模、产业政策等因素共同影响,东北林区已具备了较好的林业产业结构素质,要通过对除林业产业结构之外的各个方面进行完善,来逐步加强其林业产业竞争力优势。

2.1.2三大林区三次产业结构优劣及竞争力差异分析

从林业三次产业1999—2015年的累计结果来看,南方林区林业第一产业的总偏离量(-7539.72-851.77)、结构偏离分量(-7539.72)和竞争力偏离分量(-851.77)均小于0,表示相对于全国水平而言,南方林区1999—2015年累计的林业第一产业增长速度较慢,产业结构素质较差且不具有区域竞争力优势;同样,南方林区林业第二和第三产业增长速度较快且具有良好的产业结构素质,但林业第二产业不具有区域竞争力优势,第三产业具有区域竞争力优势。西南林区林业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增长速度且具有较好的结构素质,林业第一产业增长速度较为缓慢且结构素质较差;区域竞争力方面,林业第二和第三产业具备区域竞争力优势,而第二产业不具备。东北林区林业第一产业增速缓慢、结构素质差且不具备区域竞争力优势;林业第二产业增速较快,有较好的林业产业结构素质,但不具备竞争力优势;林业第三产业增速缓慢且不具备区域竞争力优势,但是林业产业结构素质较好。

2.2三大林区产业结构变动对林业经济增长贡献的分析

上文对三大林区间林业产业结构变动进行了分析,为进一步挖掘产业结构在林业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本文应用多部门经济模型。从平均水平来看,西南林区产业结构变动对其林业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Z值与S值的均值分别达到了3.0865和17.2948;南方林区居中,其Z值与S值的均值分别为1.4291和11.9161,通过数据描述已知南方林区的林业产业结构变动程度要大于西南林区,但其对林业经济增长的贡献却小于西南林区,说明西南林区林业产业结构变动取得了更好的成效,而南方林区的年均增长率(14.49%)大于西南林区(13.02%),说明南方林区产业结构变动对林业经济增长的贡献虽然低于西南林区,但其他诸如资金、劳动力、科技的投入以及政策等因素对林业经济增长的贡献可能要远远大于西南林区。东北林区的Z值与S值的均值分别为0.5034和5.4038,其林业产业结构变动对林业经济增长的贡献水平虽然较低,但从上文的分析不难看出,东北林区有较高的林业产业结构素质,因此只需保持较好的林业产业结构素质,从其他方面着手,稳步提高东北林区林业产业产值。从平稳性来看,西南林区产业结构变动对林业经济增长贡献的波动最大,其Z值和S值的标准差分别为6.2474和68.1376,极差分别为23.3982和299.0649;南方林区居中,其Z值的标准差和极差分别为1.9314和6.0574,S值的标准差和极差分别为2.8518和11.0056;东北林区最小,其Z值和S值的标准差分别为0.6520和1.9473,极差分别为2.2823和7.3090。

以2003年为界,1999—2003年三大林区产业结构变动对林业经济增长的贡献都相对有较大波动,2003—2015年南方林区与东北林区都趋于平稳,但西南林区2003—2006年波动幅度很大,这可能是由于2003年以来,全国全面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此时南方林区与东北林区已经有比较合理的林业产业结构,通过林权改革这一政策的实施,林业产业产值可以稳步增长,而西南林区之前的林业产业结构可能阻碍了林业产业的发展,其2003年以前的林业产业产值年平均增长率为-0.49%,因此对林业产业结构进行了较大的调整,2002年西南林区林业三次产业比重为85.53:12.02:2.45,之后林业产业结构重心由第一产业向第二和第三产业转移,调整为2006年的53.54:32.72:13.74,此举措使2003—2006年西南林区的林业产业产值年平均增长率达到27.52%,远远超过1999—2015年的平均水平(13.02%),从林业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值来看,S值从2002年的-232.4521增长到了2003年的57.4575,2006年以后西南林区的林业产业结构逐渐趋向合理,Z值和S值也随之变小且趋于平稳。由上述分析可知,林业经济受林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正向拉动作用十分明显,并在其影响下周期性增长。

3结论和对策建议

3.1结论

本文主要分析了1999—2015年我国三大林区林业经济增长、林业产业结构优劣和竞争力优势的强弱,以及产业结构的变动对林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结果表明:

(1)与全国相比,南方林区的林业产业经济增长速度较快,而西南林区与东北林区的增长速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三大林区的林业第一产业增长速度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第二产业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南方林区与西南林区的林业第三产业增长速度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较快,而东北林区则相对较慢。

(2)南方林区与东北林区均具有较好的林业产业结构素质,但西南林区林业产业结构素质较差,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三次产业的结构层面,三大林区的林业第一产业结构素质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第二和第三产业则有较好的结构素质。

(3)除东北林区外,南方林区与西南林区的林业产业结构均具备区域竞争力优势。但在三次产业的区域竞争力方面,仅有西南林区的林业第一和第三产业,及南方林区的林业第三产业具有区域竞争力优势。

(4)林业产业结构变动对其林业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是西南林区,其波动幅度也最大;南方林区贡献位居第二,波动幅度也居中;东北林区产业结构贡献最小,但相对最平稳。通过分析西南林区林业产业结构变动及其对林业经济增长贡献的变化趋势,得出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对林业经济增长和产业持续发展的正向拉动作用比较显著;随着林业经济增长速度减缓,产业结构不合理现象日益突出,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与深度优化势在必行,从而促使了产业结构变动的贡献逐渐上升,产业结构也逐渐合理,使经济增长率不断提高,产业结构变动贡献也再次变小。因此,林业经济增长变缓是促使林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动力之一,而结构调整同样也是林业经济增长的动力,使林业经济周期性增长,从而实现林业产业经济的良性循环和持续发展。

3.2对策建议

(1)南方林区林业具有第一产业增长缓慢、结构素质差的特征,且与其他林区相比缺乏区域竞争力,但其拥有雄厚的第一产业基础。为实现林业资源转化能力的全面提升,要以林业经济的稳步增长为基础,同时加强对林业的投入和管理,切实保证林业第一产业内部结构的优化完善;要注重林产加工业技术水平的有效提升,带动以林产工业为核心的第二产业的持续发展;此外还要重视以森林旅游业为重心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壮大,以便实现林业生态效益向经济效益的有效转化。

(2)西南林区森林旅游资源丰富,森林旅游产业的发展潜力较大,因此要推动资源优势的整合,并以此为基础实现旅游产业的合理布局,形成以第三产业为核心的林业发展模式。同时,要切实强化森林培育力度,规范森林经营措施,提高森林经营水平,深化林业科技创新并提高科技含量,以推动林业第一、二产业结构的优化与调整,为第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东北林区蕴含丰富的森林资源,2015年活立木蓄积量占到了全国的18.27%,但其资源优势未能实现向经济发展优势的有效转换,林业产业总产值只占到全国的7.84%,这主要是由于“天保工程”的实施缩小了木材生产的规模。目前木材加工业仍是东北林区的主导产业,且面临生产要素分散、产品科技含量偏低的发展瓶颈,林业产业效益本身就不高,木材生产规模的退化更是制约了林业经济的发展。因此,要在保证林业传统产业稳步发展的基础上,将林木培养、经济林产品种植和采集等作为培育重点,优化第一产业结构;淘汰落后次级产业,整合优势次级产业,调整第二产业内部格局;发挥林业资源优势,加大对第三产业的规划与投资建设,实现东北林区的产业重心向以森林休闲等行业为核心的第三产业转换。

参考文献:

[1]肖兴志,彭宜钟,李少林.中国最优产业结构:理论模型与定量测算[J].经济学(季刊),2015,(1).

[2]张智光.江苏省林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体系研究[J].林业科学,2004,40(5).

[7]葛新元,王大辉,袁强,方福康.中国经济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的计量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1).

[8]靖学青.长三角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贡献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

[9]黄烈亚,翟印礼,梁霁.林业产业结构变动对林业经济增长贡献及其空间差异分析[J].中国林业经济,2008,(5)

林下经济发展总结篇7

关键词:林业经济;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8-0191-1

我国的林业在上个世纪的末期走上了一个新的阶段,“八五”计划的实施,对我国的绿化造林工程做了进一步的强化管理,使我国的林业经济向前又迈了个新台阶。目前,我国消除了森林资源的赤字,初步达到了绿化面积增长和蓄积面积都在增长的良好局面。森林资源的丰富是林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面对现在经济的发展,林业的经济发展遇到了机遇,但是同时也表现出了很多问题,我国林业状况是局部少数得到改善,总体而言还是困难重重。

1 林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基本问题

1.1 森林资源下降

面对全球森林资源下降的趋势,我国的状况也令人堪忧,面积总量少,只占世界总量的3.9%,而森林的蓄积率更是低至3%。我国森林资源人均占有量很少,全国人均占有森林面积仅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21.3%,人均森林蓄积量只有世界人均蓄积量的1/8。森林覆盖率只相当于世界森林覆盖率的61.3%。同时,对自然树木的乱砍滥伐,大木材比例逐渐减少,在中幼林中,人工植树造林的比例很高,但是由于树木单一,易于死亡。我国的森林状况正处于低产期,低效益,这必然会影响林业经济的发展。

1.2 我国的林业经济结构单一

我国的林业生产现在还普遍采用粗放密集型的生产,科技技术含量低,原材料浪费严重,结构不合理等严重阻碍了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

1.3 其他问题

林业管理改革进展缓慢,妨碍了林业经济的发展(1)我国的经济体制存在着政企不分,职责不明,产权和经营权不清,企业不能自主经营等。(2)对林业的支持力度不够强,林业经济整体上是弱势经济,资金不足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创新改造能力。(3)我国的林业经营模式还处在传统的体制中,对市场经济,缺乏自由竞争的意识。

2 解决问题的对策分析

2.1 森林资源丰富的程度也决定了林业经济的发展

我国森林资源总量少,树木质量不高也影响了林业经济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资源与经济的基本关系的正确处理方法,应该是通过对林业体制进行改革来促进林业经济发展,再通过林业经济发展来推动林业资源建设。因为林业资源减少只是林业发展不足的结果,而真正原因是林业经济发展缓慢。如果对这二者关系进行科学认识和正确处理,必将找到中国林业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2.2 改革现有的林业体制,增加林业经济的活力

林业生产力的高低,决定了林业经济的发展程度。深化改革国有林业单位体制,解放林业生产力。带领国有林业单位走出体制束缚,使林业经济全面发展,振兴林业经济。以人为本,以市场为导向走科学发展林业的道路。还有就是分类现有的林业资源,区分公益林和商品林。明确森林的另一经济用途,生态经济,作为公益林主要是政府为其提供生态服务和社会服务,以各级地方政府投入为主,同时吸引社会力量共同建设。对于化为商品林的森林,其主要方向是为社会提供各种木材和林业产品,加大政策扶持,以市场为导向,经营自主,大力提高经济效益。运用现代化科技,提高林业产量,加速林业资源的发展。

2.3 对现在林业政策的分析来看

以前政策已不能适应现在林业经济的发展,大大限制了林业的生产力。政府应该对林业经济在经济上有所支持,政策靠拢。要改变现有的状态,各级政府部门要担当起这个责任,脚踏实地的做好这个工作,推动当地的林业经济发展。对政策性的出台,必须经过科学的研究,实地的调差,对其可行性充分的论证,不能盲目的出台。

2.4 依靠科技的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根本的策略

因为科技的发展既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又对资源与环境的再发展能力起到保护的作用。所以要想发展经济又想保证资源,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依靠科技来发展经济,去改变传统的以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

2.5 林业要想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必须调整现在林业的经济结构

在林业经济发展中,大力推广新型先进的经济林建设,增强对林产品的开发强度,提倡对农产品的深层次加工。发展林业经济的独有特色,寻找开发新的经济增长途径,大力发展推广绿色,生态的旅游业。此外对林业经济中的林业特产,发展绿色无污染的产品加工。对于林区资源,要充分合理利用,实行间隔套种,发展药材生产。彻底解决林业经济中的产品单一,经济结构不合理等,推动林业经济的全面发展。

3 结论

我国目前的林业经济的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在挑出这些问题中,我们可以找出我国林业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案。国家经济政策对林业方面仍有很大的倾斜余地。林业经济要想得到快速良好的发展,就必须有健全的法律法规等政策的强有力保障。林业经济是个双收益的产业,既能产生经济效益,也能产生生态效益,不能因为过分强调生态效益而轻视了经济效益,更不能因为注重经济的发展而完全不管生态效益,加以破坏我们生存的家园。总而言之,就是我国的经济发展不能片面强调单一效果,而忽视另一方,而是在林业经济中找到共同点,用科学的眼光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 桂先群.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想法[J].中国林业,2005.

[2] 国家林业局.2004中国林业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3] 王玉明.关于发展林业经济的理性思考[J].吉林林业科技,2003.

林下经济发展总结篇8

关键词:林业;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

经济增长一直是各个行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林业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产业之一,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林业的经济增长方式不同于其他行业的经济增长方式,可以说,林业更加具有相对独立性。林业经济增长指的是组成林业产业的全部企业的发展和森林资源的增长。现阶段,对于林业总产值并没有非常明确的界定,关于林业经济增长方式的研究也相对较少。但是,林业经济的增长对于扩大就业以及保障生态安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对其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对于林业的发展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

一、我国林业发展的现状

根据调查表明,我国虽然重视林业经济的发展,但是林业在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困境。据资料总结,我国林业面临的困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产业结构不合理[1]。近年来,我国植树造林工程的规模与数量都在不断增加,使我国林业总体上发生了较大的转变,很大程度上面临着我国林业资源减少的趋势,甚至是“长大于销”。从另一个角度而言,我国的林业也面临着结构性短缺,如树林比重增长,但是经济林树种比较少,所以森林分布不均。除此之外,资源与工业生产不相适应,也就导致了利润与经营相违背的情况。换句话说,结构性短缺成为了阻碍林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第二,产业无法满足生产需求[2]。根据调查表明,在工业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建材、供销以及林业等企业迅速兴起,林业虽然发展前景较好,但是也存在很多不利的因素。一方面,林业企业的规模较小,所以在市场竞争中并不占优势地位;另一方面,市场上林业企业的产业结构大都相同,所以生产能力并没有得到最大的发挥;此外,资源产出率不高,技术落后也成为了林业经济增长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不仅如此,林业经济的增长与林业企业的发展不同步,换言之,产业结构内部发展脱节,生产层次较低,导致林业经济得不到迅速发展。第三,政策给林业带来的影响[3]。自科学发展观深入以来,林业作为我国的重要产业之一,在我国深化集体林权制度的改革下,暗示着产业结构转型迫在眉睫。当前,我国产业、文化、生态三大体系共同发展,所以林业产业也逐步转向大规模化。深入研究林业产业转型的重点以及难点则是林产工业。

二、林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前,经济学家将经济增长因素分为两大类,分别是生产要素生产率以及生产要素投入量。其中,要素生产率取决于资源的配置状况以及知识进展与规模经济。而生产要素投入量指的是劳动、资本以及土地投入的结果。根据当前的研究文献总结,大部分研究成果是从两个层面来研究林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的,即一方面从多个因素考虑林业经济的增长,另一方面以某一单独的因素来考虑林业经济的增长[4]。

1.多因素角度。经济增长理论研究认为,生产要素主要由劳动力、劳动资本以及生产技术三大要素构成,这三大要素的配置方式以及投入水平都会对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水平造成重要的影响。换言之,资本、劳动力、技术对林业经济的增长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林业生产主要依托森林资源,而林木生长较慢且林地数量受限,林业产值难以得到迅速提升。所以,在林业产业中,劳动力要素给林业生产带来的效益要比资金要素更加明显。林业在生产中,一部分资金要素发挥生态公益性作用,大大减少了林业的产出。在林业经济增长中,除了受到劳动力以及资金的影响,还会受到政策、制度以及市场的影响。学者李微从公共理论角度出发对林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概括成4个方面,即供给因素、需求因素、产业结构因素、政策与制度因素。而本文也是鉴于这种观点,对下文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出了几点建议[5]。

2.单因素角度。林业经济增长的单个生产影响要素主要包括投资、劳动力、科技投入、森林资源以及林产品进口贸易等。其中,投资能够推动林业经济的增长,而劳动力数量、劳动者行为、劳动者素质以及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方式对林业经济增长方式有重要的影响。除此之外,国内的林业经济增长和林产品的进口贸易存在长期均衡的关系,因此林产品进口贸易对林业经济增长通常具有正向的促进功能。林业经济增长与林产品的进口贸易不仅存在单向因果关系,长期以来,国内短缺的生产要素可以通过进口贸易的方式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以及促进产业经济的增长,比如中国原木等初级林产品的大量进口,不仅没有替代国内林业的传统生产模式,反而提高了国内林业产业的生产能力,从而刺激了林业经济的增长以及扩大了林业经济的规模[6]。

三、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

根据上文分析到的林业发展现状,对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主要可以采取以下两点措施。第一,促进产业目标的合理化[7]。首先,应推动林业产业结构的合理发展;其次,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提高资源的经营效率;再次,从实际出发,完善林业的发展机制;最后,应重点发展林业加工业以及技术密集型产业,以此推动林业产业结构的高度发展。第二,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林业经济主导产业。一方面,重视林业新经济增长点的培育。森林旅游业对于我国林业的第三产业发展有非常积极的作用,所以要以第二产业为发展基础,加速新经济长。另一方面,重视林业第二产业主导作用的培养。根据当前林业的发展形势来看,我国当前并没有形成具体的林业主导产业,或者说与世界总体水平相比仍然有较大的发展差距。所以应该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尤其是林产加工等有益于经济快速增长的产业。四、林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建议结合上述研究分析,本文建议林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可以从以下两点完善。第一,走木材精细加工之路。木材的精深加工属于一条新型的工业化发展道路。所以,林木产品的加工可以关注到小径材以及剩余木材的利用上,通过发展精细加工来促进林业经济的增长。同时,还可以对资源进行整合,发展家具、复合地板等企业,壮大林业产业集群[8]。第二,发展森林食品产业。根据调查资料表明,森林食品产业的发展,既可以有效地解决人力资源的分配,又可以拓宽经济增长的渠道。所以,要加速实现林业经济的转型,而森林食品产业作为一个可以解决富余劳动力的产业,能够有效地解决林业转型中的各种问题的同时还可以促进林区的旅游、交通、餐饮等多项服务业的共同发展。五、结语长期以来,我国的林业经济增长方式特征为粗放型,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林业的快速发展。所以,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就林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并对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进行了系统性分析,最后提出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以及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建议,对于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展望未来,林业的发展必将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上升到新的层次,但与此同时也将面临着更多挑战。

作者:陈金寸 单位:沙县水南国有林场

参考文献:

[1]魏远竹,朱永法.产业结构调整与林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1(30).

[2]孔凡斌,荀龙巧,廖文梅.林业经济增长理论与实证研究:综述与展望[J].林业经济问题,2013(25).

[3]李俊英.浅谈产业结构调整与林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J].中国集体经济,2013(15).

[4]赵静.江西省非木质林产品产业发展及其对区域林业及林农收入的影响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4(3).

[5]李元元.北京市林业产业结构优化及相关问题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0(30).

[6]符永鑫.资源环境约束下淮河流域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究[D].蚌埠:安徽财经大学,2014(18).

[7]李冉.中国林业产业体系评价与增长机制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3(24).

上一篇:区域发展建设范文 下一篇:安全教育工作意义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