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自动化专业的理解范文

时间:2024-01-12 16:36:09

对自动化专业的理解

对自动化专业的理解篇1

长期以来,我们对教师发展方向是不明确的。实际上人们对教师发展内涵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按照心理学的观点,人的主观认知结构限定了他对事物的理解,每个人只能读懂他能够读懂的东西。提出教师专业发展是把教师职业提高到专业的高度,教师由一种职业转化为一种专业化职业。教师专业是一个复合性专业,既有学科的专业、也有教育的专业,所以它具有不可替代性。多年来,我们按照这样的教师专业发展思路,吸收国际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来解决教师发展问题。但这里出现了一个问题,就是教师的专业发展标准是什么?教师专业发展应该包括哪些内容,长期以来我们没有把它完全搞清楚。最近教育部公布了《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指出教师专业发展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发展:一是专业能力的发展,包括专业理念与师德,涵盖对教师职业的理解与认识、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个人的修养与行为等内容。二是专业知识的发展,长期以来我们比较重视教师学科知识的发展,注重教学方法的积累和改进。按照这次颁发的《教师专业标准》,中学教师专业知识包括教育知识、学科知识、学科教学知识、通识性知识四个方面,而学科教学知识和教育知识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关于教育教学基本规律的知识、学生身心发展一般规律的知识、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特点及教育方法的知识、中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特别是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发展的过程和特点的知识、中学生群体发展特点和群体行为方式特点的知识。三是专业能力的发展,包括教学设计的能力、教学实施的能力、班级管理与教育活动的能力、教育教学评价的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反思与发展的能力。

正确、全面、深入理解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专业发展动力有着内在联系。今天校长的发言很多观点是新的、实在的。我觉得教师专业发展要返璞归真、正本清源。

教师专业发展动力很重要的一点是政策导向力。政策导向很重要,现在组织老师认真学习《教师专业标准》就可以把学习转化为政策导向力。实际上国家对教师专业发展采取了很多措施,比如评教师职称评定,但有一个问题:随着高级教师越来越多,怎么解决他们专业发展动力?这在学校范围内琢磨是必要的,但一定要要用政策导向。

怎样将政策导向力转化为教师发展的动力呢?从心理学的角度,让教师个体产生认知差异、认知矛盾、认知冲突,就容易产生认知内驱力。现在教育部计划要进行教师资格准入制和教师资格认证和再认证制,把这些早给老师讲清楚了,就能激发他们找到专业发展的方向和专业差距,就能利用教师的专业自尊心和人格自尊心形成一个很重要的动力。

这次论坛很多校长发言突破了传统教师发展动力的研究,反映了我们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实践中思路比较高、比较深,但我们还要进一步拓宽思路。

比如教师专业发展与学校发展态势密切相关,如果学校在走下坡路或维持状态,教师专业发展就容易走下坡路。如果学校发展停滞,除少数专业发展自觉和发展水平较高的教师具有自我发展动力外,教师整体的专业发展一定要会受到影响。所以学校发展的远景和发展态势,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基本动力。这给了我们一个提示:教师专业发展是学校实施战略目标的根本因素,学校发展有生命力,教师专业发展才有活力和生命力。

又比如专家引领,要进行多角度的深入思考,专家到学校讲了就走了,到底对教师专业发展产生了多大作用?专家讲了老师是否理解了,理解了是否记住了并产生了实际行动?实际上教师还是按自己的习惯惯性、定型思维、教学模式在工作。所以学校要请专家,就要给他开菜单,我们需要什么你讲什么,而且讲后措施一定要跟上。专家的作用是在理论和实践之间发挥桥梁作用,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点上发挥作用,这个结合是一个很重要的推动力,不可忽视。

要多角度深入研究教师专业发展动力的问题。从心理学角度,教师个人发展动力有两个影响因素:一是价值因素,就是我发展达到了一定目标,但这个目标的效价怎么样。效价是个人产生的一种价值心理,客观上的价值不完全是一样的。二是希望心理,一个人在他认为效价不大的东西他一定不会去追求,即使效价大但他认为成功概率很小也不会去追求,所以激发教师发展动力要千方百计进行价值观引领和润扬,既要重视主流价值观的引领,又不要对多元价值观轻易批判,因为这毕竟是一个多元价值社会,要承认教师的多元价值观,包括教师有一些职业倦怠心态,这虽然是个问题,但不一定是教师的错,教师有些心态从校长的角度看是消极的,但如果换位思考它也是自然的,甚至也是可以理解的,在这些方面我们要有理解包容之心,通过对教师多元价值观的理解包容,表现出对教师人格的尊重,可能反而能够激起教师思考自己的价值观是否要提升。反之,如果简单化的否定或对教师价值观引导虚化为说教,那么教师价值观改变确实就很困难,确实就可能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阻力。

激发教师专业发展动力,要注意“发展为本、师心为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一定要人文关怀到心,实际上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专业心理素质的发展、专业人格的发展,不能把教师专业发展简单强化为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发展。就跟“眼中不能只有知识,心中不能只有分数”一样,学校要做到“育人育心”,就不能不注意对育人的人进行育心的问题。转化和提升教师心理素质,校长一定要关怀教师的心理需求,关注教师的心理状态、心理困惑。现实是教师确实有很多心理困惑,特别是各方面的压力使老师很累,特别是心累,校长要成为教师专业发展在心理上排忧解难的人。要和老师进行真诚的心理交流,不仅要有正式场合的心理交流,特别要重视非正式场合个人之间的心理交流。在教师人文关怀上,校长一定要有直接的面对面的人文关怀,要关怀到教师的心,问题要说到老师的心坎上,学校的措施、奖励一定要打动老师的心。

总之,教师发展动力问题,我们现在校长的研究已经突破了原有的一些研究,但还需要多方面的深入。

编后点评:本文对教师专业发展动力激发做了高屋建瓴的点拨指导:研究教师动力要返璞归真、正本清源;要多角度理解教师专业发展动力;要善于前瞻性地把握政策并转化为教师专业发展动力;在强化主流价值观的同时,要理解包容教师的多元价值观,以激发教师提升价值观并转化为专业发展动力;激发教师专业发展动力还要做到“发展为本、师心为重”,人文关怀到教师心灵。

对自动化专业的理解篇2

【关键词】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教育行动研究;有效路径

一、引言

幼儿教师专业化问题,是当前我国幼儿教育领域探讨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当今国际教育界的一个共同话题。幼儿教师专业化水平直接影响着学前教育事业的整体水平和发展速度,国家、社会、教育界及工作一线的幼儿教师都积极投身幼教改革,探寻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路径。众多的研究和实践结果表明:教育行动研究是一条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路径。目前,许多学前教育的理论研究脱离了幼儿园生活、实际的课堂教学和多变的教育情境,而教育行动研究针对这一弊端,将行动和研究、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走进幼儿教师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境中,解决课堂实际问题,幼儿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发现、计划、行动、考察、反思,逐步走出一条自主成长的专业化发展道路。

在此,本文根据幼儿教师专业化标准,发现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对教育行动研究的理论基础、作用、对幼儿教师的要求、开展策略这些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专业成长中的幼儿教师提供有益的参考,指导幼儿教师有效解决课堂实际问题,顺利开展幼儿教育教学,从而提升幼儿教师专业化水平,提高学前教育事业的整体质量。

二、教师专业化与幼儿教师专业化标准

(一)教师专业化

1、教师专业化

关于教师专业化的含义有两种代表性观点:

从教师个体和教师群体两方面来界定教师专业化。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个体专业水平提高的过程以及教师群体为争取教师职业的专业地位而努力和斗争的过程,前者为教师个体专业化,后者为教师职业专业化。教师个体专业化与教师职业专业化共同构成了教师专业化。教师个体专业化的具体内容包括:专业理想的建立,专业知识的拓展,专业能力的发展,专业自我的形成。教师群体专业化的具体内容包括:教育知识技能的体系化,形成学科专业和教育专业,国家对教师任职既有规定的学历标准,也有必要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要求;国家有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专门教育内容和措施,教师教育专业化;国家有对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形成社会公认的教师专业团体。[1]

从动态和静态的角度来界定教师专业化的概念。从动态的角度来说,教师专业化主要指教师在严格的专业训练和自身不断地主动学习的基础上,逐渐成长为一名专业人员的发展过程。实现这种过程不仅需要教师自主学习和努力,而且也需要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从静态的角度来说,教师专业化是教师职业真正成为一个专业,教师成为专业人员得到社会承认这一发展结果。

2、幼儿教师专业化

幼儿教师专业化的基本含义:把幼儿教师视为专业人员,使幼儿教师成为专业人员。“把幼儿教师视为专业人员”,即确认幼儿教师的专业地位。“使幼儿教师成为专业人员”,就是通过专业训练使幼儿教师达到相应的专业素质水平,使幼儿教师由普通人成长为专业人员。[2]

(二) 幼儿教师专业化标准

从国际上来看,全儿教育协会(NAEYC)指出,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应体现在:(1)对儿童发展有着深刻的理解和体悟,将心理学、教育学知识运用于实践。(2)善于观察和评价儿童的行为表现,以此作为课程计划的依据和设计个性化课程的依据。(3)善于为儿童营造和保持安全、健康的氛围。(4)计划并履行适宜儿童发展的课程,全面促进儿童的社会性、情感、智力和身体方面的发展。(5)与儿童建立积极的互动关系,成为儿童发展的支持力量。(6)与幼儿家庭建立积极的有效关系。(7)支持儿童个体的发展和学习,使儿童在家庭、文化、社会背景下得到充分的理解。(8)对教师专业主义予以认同。[3]

从国内来看,有些学者提出了“研究型”标准。教师成为研究者有几方面的原因:“教师成为研究者”是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中曾说,广大教师“从此不得不接受这样的事实,即他们的入门培训对他们的余生来说是不够用的:他们必须在整个生存期间更新和改变自己的知识和技术”。教师是课程体系的建构者和设计者,课程开发的研究者;“教师成为研究者”是职业自主性的表现。 [4]另外,在国内有些学者提出了“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结构”方面的标准,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含义是指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心理条件,指教师通过教师教育和教育实践获得的,在教育活动中体现出来并直接作用于教育过程的心理品质。[5]

三、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路径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片面强调国家社会责任,忽视幼教自身行为。幼儿教师专业化不能仅仅依靠改善待遇、政策扶植等手段来提高幼教地位和声誉,还需要幼儿教师自己行动起来,积极参与到教育科研中去,改变职业形象;其次,幼师教育重理论、轻实践。职前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脱节,入职培训走形式主义,在职教育忽略幼儿教师的个体差异和幼儿教育内容的不断更新,集体培训、灌输式教学,很难保证幼儿教师的个体需求,更解决不了课堂教学问题。最后,幼师专业发展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的缺乏。教师发展的缺失或表现在教师成为了“教书匠”,或表现在只强调幼儿发展却忽视幼教发展。随着时间推移,幼教慢慢失去工作的动力和激情,任何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方法都收效甚微。

四、教育行动研究是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路径

(一)幼儿教师教育行动研究

1、幼儿教师教育行动研究的内涵

幼儿教育领域适合幼儿实际工作者开展的应用研究。它强调工作在学校第一线的幼儿教师为研究的主体,针对幼儿教师自己在幼儿教学和班级管理中所遇到的种种问题,在校外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诊断和分析,找出问题原因,制定解决问题的计划和方案,评估结果。如果评估结果不佳,再进行诊断和分析,制定进一步的计划和方案,再一次实施、评估。如此循环往复,使幼儿教师的教学和管理不断得到改善和提高。[6]

2、幼儿教师教育行动研究的一般程序

我们采用凯米斯关于行动研究程序的说法,行动研究是一个螺旋式加深的发展过程,每一个发展圈又包括四个相互联系、依赖的环节:计划、行动、考察、反思。幼儿教师的教育行动研究也遵循这一程序。“计划”以大量事实和调查研究为前提。“行动”即实施计划,包含行动者的认识和决策。“考察”主要针对行动过程、结果、背景以及行动者特点等方面。“反思”包括整理和描述,即对观察到的、感受到的与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有关的各种现象加以归纳整理,描述过程和结果;但行动研究过程并不一定完全符合这些程序,因为教育教学情境是一种即兴的,多变的,现实中的行动研究过程往往是这些程序的变式或简单化。[7]

(二)教育行动研究在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中的作用

1、提升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学术声誉

幼儿教师从事研究能增加他们的专业性。一线幼儿教师对实际的教育教学情境认识深刻,拥有丰富的研究机会,通过科学研究系统解决课堂中遇到的问题,从而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和自身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教师通过行动研究,在科研中改变自己的职业形象,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学术声誉。[8]

2、完善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结构

教育行动研究有利于幼儿教师专业精神的形成和发展。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教师教育理念的形成和发展;教师敬业负责、热爱儿童、团结合作等专业态度的激发;教师专业道德在行动研究中的调节作用有所提高。[9]教育行动研究有利于幼儿教师专业知识的构建和优化。表现在:教育行动研究要求幼儿教师确保本体性知识的科学性和先进性;要求幼儿教师了解当前幼儿心理学和教育学等条件性知识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应用到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幼儿教师在不同情境下的问题解决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10]教育行动研究有利于幼儿教师专业能力的生成和发展。表现在:教育行动研究能有效提高幼儿教师的教育活动设计能力;能有效提高幼儿教师的教育活动实施能力;能有效提高幼儿教师的教育活动的监控和评价能力。 [11]

3、激发幼儿教师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

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关键是幼儿教师自身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是教师自身对专业化发展的内在需求。教育行动研究从实际教学问题出发确定研究课题,并在实践中不断地设计、调整研究方案,再通过研究成果促进幼儿教师的实践性工作的开展,激发其专业发展的内在要求。 [12]

(三)促进幼儿教师教育行动研究的有效策略

首先,改变幼儿教师对研究的认识。鼓励幼儿教师在已创设的研究环境和机制体制下,知道应该研究,相信能做研究,并为着改善教育实践而研究;其次,提高幼儿教师的教育行动研究的能力。加强师资培训,注意各方力量的联合和交流;然后,提供开展教育行动研究的资源保障和文化氛围。为幼儿教师提供丰富的藏书、便利的网络、充足的研究时间、民主的研究氛围;第四,建立促进幼儿教师教育行动研究的评价机制。建立以人为本,关注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展现终极人文关怀的评价制度;最后,建立幼儿园与大学的有效合作。大学教师与幼儿教师平等交流和对话,一起探索和合作,实现双向交流、双向提升。大学教师为幼儿教师带来了新理论、思想、知识、技术;而幼儿教师也可以走进大学课堂,为大学课程注入新鲜的关于教育教学实践的新资源。[13]

【参考文献】

[1]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25-126.

[2][9]胡碧霞.幼儿教师专业成长内涵的诠释[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9).

[3]王杰.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研究述评[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12).

[4]闵钟.“教师成为研究者”兴起背景探析[J].集美大学学报,2007(9).

[5]童富勇,黄文芳.试论教师专业素质及其发展[J].教育评论,2004(5).

[6]彭燕,卢清.教育行动研究: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J].教育科学论坛,2005(9).

[7][13]乔艳冰.行动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反思[D].山东师范大学,2009.

[8]宁虹等.教师成为研究者:教师专业化的重要趋势[J].教育研究,2000(7).

[10]闫美丽.行动研究对幼儿教师专业化的促进作用[J].前沿,2007(6).

[11]乔星.试论教育行动研究与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J].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4).

对自动化专业的理解篇3

关键词: 专业文化活动 农科人才 综合素质

当今社会,伴随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农业经济迅速发展,社会对农科人才的需求量随之不断增大,市场为农科大学毕业生提供的岗位不断增多。然而对于农科大学生来说,这并不意味着就业难度减小和就业质量的直接提高,从实际情况来看农业、畜牧业企事业单位对农科人才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尤其对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要求更加迫切。然而传统教育体制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理论基础较为扎实,但缺乏必要的实践训练和创新创造能力及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文素养,未来参与工作的核心竞争力不强,导致农科毕业生与就业市场之间出现较为严重的供需矛盾。一方面,农科专业大批成绩优良的毕业生难以寻求到适合自己的满意工作,另一方面,农业、畜牧业用人单位难以在数量庞大的毕业生中寻找到适合自己的优秀人才。基于此,农科院校如何培养既有良好理论基础,又有优秀综合素质的毕业生,便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专业文化活动是大学生校园生活中极为活跃、生动的部分,是第一课堂的有效补充,除了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之外,对于稳定学生专业思想,增强学生实践技能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都具有深远影响。对于在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方面有着刚性需求的农科大学生来说,开展一系列有特色、有内涵的专业文化活动,培育专业文化活动品牌,提高专业文化在育人功能上的影响力,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

一、从第一课堂到第二课堂,提高联系实际的专业技能

如果说第一课堂的理论教学是人才培养的基础的话,那么第二课堂中基于专业特色的文化活动则是人才培养的有效延伸,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同样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通过不断打造强化与学科相关的专业文化活动,可以促进农科大学生专业思想稳定、专业技能巩固、专业自信增强。

首先,通过专业文化活动可以促进学生对学科领域的深入了解,形成专业认同。新生刚进校时,通过邀请知名专家教授和海外学者开展专业性学术讲座、开展小型问答式座谈会等,能帮助学生了解专业发展的前沿领域,让学生一进校就被专业的广阔前景和发展空间吸引,解决填报志愿过程中选择专业时由于认知不足带来的学习动机匮乏问题,稳定学生的专业思想;在大二时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的申报,通过开展形成多样的分享会、往期作品展示等活动,促使学生了解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熟悉申报流程,提前进入实验室,积极动手进行操作,促使团队探讨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意识和积极参与科研实验的兴趣。

其次,通过专业文化活动能够推动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迁移运用,提升专业技能。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疑惑,如理论如何产生,如何指导实践,如何创新发展等,对于农科学生来说,由于未来工作对实践技能的要求较高,在培养过程中更强调理论转化为实践的操作环节。基于专业的特色文化活动能在学生实际应用中起到答疑解惑的作用,通过直接运用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经过第二课堂的实践检验,学生对理论知识会有新的认识,反馈到第一课堂,能不断调整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所在扬州大学兽医学院连续十三年举办兽医专业技能大比武,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专业品牌活动,多次被国家、省级媒体报道,取得了较好的育人效果。活动吸引了全院80%以上的同学参与,高年级示范带动低年级在理论、实践等领域全面竞赛,很好地锻炼学生动手操作、理论应用和科学思维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培育积累创新意识,从而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

再次,通过专业文化活动使学生获得更直观的专业教育,增加专业敏感度。“90后”大学生是目前高校学生的主体,他们成长在节奏快、变化快的IT时代,说教的语言和枯燥的理论很难引起他们的兴趣,即便死记硬背也难以形成长时间记忆,只有直觉与直接的感受才能让他们留有深刻的认知印记。特色的专业文化活动是让他们获得直观专业教育的有效阵地,只有在跟专业知识高度关联的同时更具趣味性与生动性的特色文化活动中,学生才能更放开自己,打开思维,彰显个性化思考。放松的思维不受约束的环境促使他们巩固第一课堂的知识,并产生新的想法和创意。这样的活动既能拓宽农科大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面,又能更好地推进理论知识的理解吸收,增强农科大学生对专业的敏感度,使他们获得专业学习的满足感。

二、从大学校园到社会天地,搭建连接社会的实践平台

实践育人是高校育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志愿服务、教学实践、暑期社会实践等有效活动载体,学校跟企业互动搭建广阔平台,鼓励学生通过参与具有实践内涵的专业文化活动,广泛接触社会,提前适应工作环境,进而形成长效机制,提高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促使学生充分满足市场需求。

首先,定期开展专业类志愿服务活动利于培养学生感恩学校、奉献社会的优秀品质。曾在2014年给河北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代表回信中,勉励青年人到基层和人民中建功立业,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90后”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人生目标丰富多元,追求个性独立和自由解放,但感恩和奉献的精神却相对匮乏。农科学生毕业后多从事与农业生产直接相关的基层工作,这样的工作领域往往需要更多吃苦耐劳和乐于奉献的精神,因此在校期间培养农科学生的感恩奉献意识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开展系列专业特色浓厚的志愿服务活动,如关爱流浪动物,宣传动物保护理念,开展宠物义诊,发出“文明养犬,和谐生活”倡议书等,能引导学生在奉献中展示才华,提升自我价值。

其次,经常开展与课堂有关的教学实践活动,能够拓宽学生视野,提高沟通能力。教学实践活动包括各类与课堂教学相关的参观考察、实践训练、实地调研和生产实习等,学校可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为学生提供接触社会的机会和平台,组织学生到教学实践基地参观学习,到周边地区进行课题调研,不断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此外,开展毕业生专业生产实习,让大三学生提前深入到生产第一线进行“试就业”等,鼓励学生利用所学专业,在和社会人接触的过程中提高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进而提高就业竞争力。

再次,每年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以致用,在社会大熔炉中成长成才。学生通过参与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在了解社会的同时,增强社会责任感,逐步形成到基层、到艰苦地方建功立业的理想追求。不仅如此,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自律意识、团队协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以笔者所在扬州大学兽医学院为例,近年来,学院以专业为依托,每年组织十几支社会实践服务团队,奔赴各地开展科技下乡、实地调研、技术服务等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为当地老百姓带去畜禽养殖、高发病解析和基础疾病诊疗的相关知识,开办培训讲座,建立全方位的校地合作,让学生在服务地方的过程中锻炼成长,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热情,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同时提升社会对学生的认可度。

三、从专业素质到人生理想,提高完善自我的人文素养

高校的核心功能是育人,其基本途径是文化育人。专业文化活动凝聚的文化环境对身处其中的师生产生熏陶、同化作用,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的专业情意。这种专业情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的专业价值观,并且对个人的未来规划具有指导作用。专业价值观是师生衡量专业优劣和重要性的内心尺度,体现为对待专业的一种信念,直接影响学生对专业的理解、态度和信心。高校要充分重视这种专业价值观对学生职业规划和选择的巨大作用,正如鲁洁教授在《一个值得反思的教育信条――塑造知识人》一文中指出的:“学校教育培养有知识的人,这是无可非议的事,但不要忘了崇高理想、高尚人格、神圣信仰的追求,意义世界对人来说是不可或缺的,教育的任务就是实现学生的知识人化。”①通过专业文化活动的有效开展,推动文化氛围营造、专业精神传递,规范学生的专业行为,塑造学生的人生理想。

21世纪竞争的关键是人才的竞争,人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社会的发展运行,加强农科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对中国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目前状况来看,农科大学生的培养一般偏重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但在人文素养方面则较为欠缺。根据木桶理论,一只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决定一个人成功的关键因素并不在于长板有多长,关键在于短板有多短。因此,对于农科大学生来讲,要更注重人文素养的提高,通过组织、参与内涵与特色并存的各类专业文化活动,补齐短板,发扬长处,在广泛涉猎跨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具备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形成创造性思维方式,准确剖析自我并及时做出调整,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以自己的特长服务于国家农业事业发展。

注释:

①鲁洁.一个值得反思的教育信条――塑造知识人[J].教育研究,2004(6).

参考文献:

[1]刘峻峰.农业院校个性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9(7).

[2]徐显明.大学的文化使命与大学文化建设[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8).

[3]黄赐英.实践性课程:开展创业教育的重要途径.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

对自动化专业的理解篇4

关键词:教学;教师;专业化

教师成长的两个必要因素,分别为教学经验和教学反思。其中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关键和核心,教学反思作为农村教师实现专业化和个性化发展的有效途径,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促进教师全面发展。由此可见,本文针对教学反思与教师专业化成长展开探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教学反思与教师专业化的基本介绍

1.教学反思

所谓教学反思,指的是教师针对自身实际教学行为而进行各方面问题的总结和分析,主要包括教学目的、教学效果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教师在此期间为了实现教学有效性,将自身教学与学生学习有机统一,真正做到教有所用,与此同时,提高自身教学实践的科学性。细化后的教学反思,主要表现为:教师及时针对教学行动进行细致总结和分析,对于实际教学中产生的问题持续回想,并以相关教学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提高自己。例如,当教师进行课前教学设计和计划时,要确保已有的计划和设计具有合理性,从而促进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学目标的实际效果与预设效果可能存在一定出入,然而这时正是教学反思的最佳时期,通过反思重新解读教材,重新制订教学计划,重新深入了解班级学生,以此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这不仅能够提升教师的反思意识,而且还能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2.专业化

所谓专业化,即指职业的专业地位、专业现状以及专业性质等均达到相应的专业标准和范畴。教师专业化,指的是教师在职业发展中,经过系统化培训之后提升的专业水平、专业精神以及综合素质,该过程也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过程。

二、教师专业化中教学反思的重要性

1.有利于提高反思意识和能力

农村教师为了实现自身的全面、持续发展,需要不断地积累学科知识以及教学反思,教师发展主要通过教学行为来体现,然而教学行为又通过教育理念来彰显。从中能够看出,教师贯彻实行反思性教学,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还能提高个人反思能力和意识,因此,教师要提高对教学反思的重视程度,注重教学反思的总结和积累。教学反思产生于教学实践,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能够及时发现自身在教学中的不足,对于教学不足,教师能够持客观态度,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创新教学方法,新型教学方法应用于实践的过程中,还要再次进行教学反思,直至达到预期良好的教学效果。只有反思教学进入良性发展状态,教师才能准确、全面地进行教学整合,才能促进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的真正提高。

2.有利于及时解决教学问题

反思教学能够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提供有效的解决手段。教师针对疑难问题进行课堂探究时,这时教师首先要对以往的教学情况进行总结和分析,同时,及时意识到自身的教学缺点,以清晰的解题思路和规范的解题方法重新审视教学内容,以此缩短问题的解决时间,优化教学质量。教师在开展反思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明确教学结果,还要针对已明确的教学结果进行二次反思,从而全面解决学生的学习疑惑,以此促进教学问题的顺利解决。除此之外,教师的反思性教学,能够提高教学实践的合理性,并且反思阶段即教师发现新问题的关键阶段,它能极大地提高教师的教学自信心和责任心,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高度。

3.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现如今,社会发展已经进入到知识学习型阶段,教师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无疑要与时俱进,提高教学专业化水平,然而反思教学能够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教师学习理论知识、面对科研活动时,在反思教学的辅助下,能够调动教师参与学习和研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够促进教师向研究型领域发展;教师掌握基本学科知识、专业技能的同时,还要相应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通过反思教学,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能够能动地分析教学效果以及教学目标,在总结分析的基础上,教师能够规范教学行为,提高自身专业教学能力,尤其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制定、学生管理以及班级管理中充分发挥专业自主性,以此实现自身的专业成长。

综上所述,农村教师注重培养自身的教学反思意识,提高教学反思能力,以此为途径实现专业化成长,这不仅能够充分彰显反思性教学的重要性,还能相应提高教学对象的反思能力。因此,在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过程中,要相应提高反思教学的重要地位。

参考文献:

[1]毛莉.教学反思c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化成长[J].西部素质教育,2016(12):31-32.

[2]邓建玲.反思与教师专业化成长[J].中国成人教育,2013(5):178-180.

对自动化专业的理解篇5

对于中职教育来说,在组织开展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模块化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环绕重点教学内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通常情况下,一个模块就代表一个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融入到相应的模块中,同时在模块中可以检测、拥有规定的教学内容,并且各个教学模块之间可以自有组合。在教学模块中,其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单一课程、复合式课程等,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实验课程加大教学强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理论知识与实践的有效融合。利用模块的形式进行教学,可以有效解决教育教学活动中产生的实践性问题,这种教学模式能够从根本上解决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中职教育应当侧重学生实践课程的教育,在中职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当增加实践教学的教育教学时间,通过实践教学,帮助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进一步帮助学生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在布置课程方面,按照教学内容设置相应的教学模块,彻底改变传统的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等陈旧的课程。在模块化教学方案方面,需要因材施教,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对学生学习能力可以达到的目标进行综合分析,科学合理地设置教学模块中实践课与理论课之间的比例。

与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模式相比,模块化教学的优势主要表现为: 一方面改变了传统的育人模式,另一方面形成完善的育人方案。通过对资料进行深入额分析,进一步建立实践基地,借助该基地对学生进行训练、培训,通过教育培训使之成为中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核心人才。

二、中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模块的结构

中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在实施模块化教学的过程中,教学模块中涉及培养学生基本素质的内容,例如,对于中职院校来说,电子技术基础、电路原理等课程共同构成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最基本的理论课程。在组织开展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教学活动中,为了帮助学生积累校外实习的实践经验,需要对所有的实践课程进行综合分析,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就业职位,同时帮助学生完善基础理论课程,进一步帮助学生培养综合应用能力,将职业技能综合培训时间提前到就业前。

( 1) 分析就业职位,调整课程思路

对于中职院校来说,为了有效提高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教育教学质量,需要对教育体系进行不断地完善,进一步构建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体系,以模块化教学为基础帮助学生树立就业目标,同时需要注意以下方面: 首先对工作岗位的职位内容有个明确的了解,其次对课程发展的具体阶段有个明确的了解,第三对人才的规范化要求等进行明确。中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在设计实践教学模块的过程中,需要对就业职位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不断调整课程构建思路,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快速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 2) 研究分析就业工作过程,构建完善的课程程序

中职院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需要树立先进教学理念,在理论与实践的的指导下,根据岗位工作发展的需要,设置科学合理的模块化教学内容,同时对就业职位的工作内容和工作领域进行科学分析,结合学生学习领域的实际情况,开发设计相应的课程。另外,利用逆向思维的分析方法,设置模块化教学内容,进一步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三、中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实施模块化教学的具体措施

( 1) 设计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在中职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利用工学结合的方式,培养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同时对电气自动化技术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不断地创新。为了帮助中职学生提高就业能力,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需要以工作能力为重点,积极提升学生的个人素养,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培养人才的规范性和职业性,同时将校内外实习实训进行融合,在学习的过程中,将现场模拟与实习训练进行融合,进一步实现学习、实践的交替,进而最大限度地确保学生的实践性。

通过积极研究探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进一步建立完善的模块化教学体系。在中职院校、国家和社会的共同参与下,动态监管模块化教学的每个环节,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进而有效提高中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的实践成果。

( 2) 形成完善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中职院校在设计模块化教学模式的过程中,需要对实际岗位的工作过程有个全面的了解,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方面,模块化教学有着非常具体化的课程。通过深入了解分析实际岗位工作,可以对就职人员要求具备的能力标准有个明确的了解。

对于模块化教学,需要按照专项能力进行区分,同时需要对每个教学模块的课程目标、教学方式等内容进行评价,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培养吸收、消化专业知识的能力,进一步帮助学生培养运用所学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在设计安排模块化教学内容时,需要调整专业、态度、技术、知识之间的关系,确保彼此之间的和谐与统一。

四、结论

综上所述,中职院校通过开发模块化教学课程体系,可以帮助教师培养教育教学的独立性。无论是开发模块化教学模式,还是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通常情况下,都能强化教师的责任感,将学生的教学任务视为自己的任务。每个教学模块就是一项专业技能,通过综合每一个教学模块的内容,进一步帮助学生培养综合专业技能。对于学生来说,在学习过程中,如果某一方面的知识较为薄弱,在模块化教学时,就变得非常清楚。可以说,模块化教学可以有效提高教师教学的责任感。在教学过程中,模块化教学一方面可以有效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可以帮助教师提升教学能力,进而提升自我价值。

对于教师来说,为了有效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进一步丰富学生的视野,在节假日期间,可以对课程展开实践性操作,以及组织开展现场调研活动,通过实践、调研等活动丰富自身的知识,为培养专业人才奠定理论知识基础。采用模块化进行教学,前提是要清楚明确地划分专业理论课、基础知识课和实践体验三个部分,并且三部分之间相互联系,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科学合理地把握好基础知识、理论课的教学时间。

对自动化专业的理解篇6

生物化学是临床医学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在医学教育中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是联系基础与临床的桥梁学科,与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等后续医学基础课程和诊断学等专业课程的关系十分密切,是这些课程的前导知识源泉。如果http://医学生物化学知识不足,学生就难以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产生困难,从而失去学习兴趣。根据临床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生物化学课程与学生后续专业学科的关系,合理进行适应与专业培养需求、符合生物化学学科特点、能为学生专业学习打下较好的知识基础的教学内容设计和适合的教学方法及评价,探索适合临床医学专业的生物化学教学模式,在课程教学设计中有重要意义。

一、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目标

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卫生事业发展需要,能在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从事临床医疗和预防、保健工作,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技能临床医学专门人才。

二、生物化学学科特点

生物化学是从分子水平研究生物体的化学组成和生命过程中化学变化规律的学科。作为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主干学科,它在医学教育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兼具较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在临床疾病的诊治方面,如抗菌药、抗癌药物的作用生化机理及体液中特定酶类的检测支持疾病诊断等都离不开生物化学的理论和技术;在基础研究方面,如蛋白质和核酸分离、纯化、分析及鉴定等生化技术也已广泛地应用于免疫学、组织学及药理学等多种学科的研究。为了让学生意识到利用生化这门工具书去更好地学习及扩充医学专业知识,我们生化教学工作的开展围绕学生自身特点和生化的学科特点,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将生化知识学以致用的能力,通过尝试多种教学方法和建立合理评价体系以提高教学互动的实际效能。

三、生物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时不足

课时不足是大专院校课程存在的普遍现象。医学生物化学教学周课时仅为3小节,且随着新知识的不断增加,各学科的教学课时普遍不足。因此,如何增强教学效果,为学生课后复习和自学提供条件才是一个积极的措施。

2.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反思

目前医学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和教改,几乎都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进。“以教师为中心”,以满堂灌输的传统教学模式方式传授书本知识,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把学生看做是外部环境刺激的被动反应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知识的特点是:①学得不完整,知识点空泛,知识面脆弱;②惰性学习,无法在需要知识之时运用;③学法不灵活,无法在新的或类似的情境中迁移应用知识。

因此,改变医学生物化学传统教学模式,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其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提高医学生物化学课程学习成绩,是医学生物化学教学中一个十分有意义的课题。

四、教学内容设计的依据

1.职业助理医师考试大纲要求

生物化学作是职业助理医师考试笔试考试内容,所占的分值大约10分左右,所占的分值比例虽然不是很高,却是教学的考试科目和职业助理医师考试笔试考试内容,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和理解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诊断学等专业课程教学的重要基础,学生对生物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与理解存在很大的影响。通过对学生专业课程的考核成绩与生物化学的考核成绩进行对比分析发现,生物化学成绩较好的学生相应的专业课程成绩的平均分也高于生物化学成绩平均分较低的学生的专业课程的考核成绩。进行专业课程教学的教师也反映这部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理解能力要高于生物化学平均成绩较低的学生。因此,对生物化学知识学习,不仅是学生参加职业助理医师考试的需求,更是学生进行进一步专业知识学习的知识结构基础,怎样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和专业知识构建,有效地与学生专业特征相适应的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是进行教学内容设计的重要依据。

2.学生进行专业课程学习的知识要求

生物化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学生在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对专业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将专业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比如:疾病产生的内在机制、药物作用原理、疾病诊断的依据和临床检验数据的应用等都与生物化学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将生物化学知识与临床专业课程的知识割裂开来,去学习和理解专业知识的内容,不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内容的理解和学生在今后的临床工作实践专业素质的进一步提高。如何开展好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为学生在后续的专业学习和学生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不断地提高专业素质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是进行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

五、教学思考

1.教学方法

(1)因材施教,优化完善教学内容。

生物化学作为前沿科学,其进展快的特点,专科的教材相对滞后,所以在授课时,教师应选好教材,划分知识点。此外,还要注意前沿知识的补充,如在学习遗传信息的贮存与表达的基本过程的基础上,提及学生可能听说过的基因克隆和基因治疗,由克隆羊多莉的来由,展望基因器官移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其课后查阅相关文献,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职医学生由于基础薄弱,在学习中有一定的畏难情绪和不自信的表现。所以我们的教学工作要善于从他们的优点去激发学习兴趣,注意他们的弱点激起其主动学习的斗志。过去传统教学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虽可保证教学的量但是没法有效确保教学的质。由于缺乏活力,不利于培养创新开拓型高素质人才。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引导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对临床疾病发生的生化机理组织讨论中加深他们对疾病诊治的理

转贴于 http://

解;加强生化基本知识与专业课程的联系。如在血糖调节的教学中,首先介绍糖尿病的例子,引导学生讲出糖尿病的“三多一少”、“高血糖及糖尿病”后,由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症状的问题启发学生的思考,给予少许自由讨论时间后让学http://生充分产生认知上的冲突和初步的尝试分析。其次引出用幻灯片制作出“三多一少”的生化和生理病理机理动态的流程示意图来解答问题并顺便说明治疗思路,使学生理解胰岛素促进糖代谢作用,同时联系生理学胶体渗透压及水平衡的生理学相关内容与临床诊治的联系,培养学生医学理论知识到临床实践的迁移能力。最后用中常见糖尿病患者和尿毒症患者静滴葡萄糖时为什么要加适量胰岛素这个问题引发学生课后的思考,促进学生的自学。

(2)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形成对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

在生物化学教学中,有些概念和性质仅仅通过理论讲解显得很空洞,很难使学生深刻理会。而在理论讲解的基础上,结合直观的实验现象,就能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并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和总结,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酶学是生物化学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酶活力是反映酶的性能的基本指标,但是单纯的理论讲解总显得索然无味、力不从心。通过“唾液淀粉酶活力的测定”“蛋白酶活力的测定”“酶的抑制与激活”等实验,使同学们对酶活力的概念及其测定有了清晰的认识。

生物化学是一门内容极其丰富且发展迅猛的学科,也是生物、医药、农业、食品等众多学科的专业基础,这使得生物化学一方面容易引发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又比较难学。生物化学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需要大量的记忆,但是单纯的死记硬背不仅无济于事,还会抹杀生物化学的活力,使得理论学习变得枯燥乏味。因此需要进行理解性记忆,并随时进行归纳总结、融会贯通。生物化学实验是加深理解专业知识的重要途径,例如,在“蛋白质的两性反应和等电点的测定”实验中,通过观察在加酸、加碱过程中,酪蛋白溶液酸碱度的变化和沉淀——溶解情况的变化,形象、直观地展现出蛋白质的两性解离过程,使同学们切实理解了蛋白质的两性解离性质和等电点的概念;它能够使抽象的生物化学理论以形象、生动的形式展现出来,有助于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采用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联系临床,提高学生兴趣,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可使一些抽象难懂的概念变为具体的可观察的画面,具有直观、生动、形象的特点,易于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生化概念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此外,还可化繁为简,便于记忆,提高学生信息处理和运用的能力,使学生产生求知欲和兴趣,开阔视野,更好地引导学生,达到学而有效之目的。多媒体教学还可帮助学生学习和探究知识的教学过程,从而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去学习和研究,有效地弥补教学时数的不足,缓解有限的教学时间和不断增加的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

2.教学评价

针对生物化学教学特点,包括理论和实验教学,应将生化课程期评总成绩分解为平时成绩、实验报告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其中,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10%—20%,对一些在临床工作中能够运用到的知识点,在课前、课中、课后采用提问、讨论或问卷的形式考评。比如为什么运动过后肌肉酸痛,一段时间过后又可恢复正常?人处于饥饿状态体内物质代谢变化情况如何?为什么痛风症患者不宜吃海鲜火锅?让学生尝试用所学过的生化基础知识来解释临床疾病的生化机理,以有效反馈学生对知识的分解归纳的掌握程度,保证课程教学的作用。实验报告成绩占总成绩的30%—40%,学生通过做实验及课后报告,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自身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教师通过实验报告作业的批改了解学生的生化基本理论与技术的联系及应用。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占60%~70%,教师考前的出题侧重生化基本知识及其迁移应用的考核,考后注重学生的答卷分析,这样方可达到良好的教学互动。

对自动化专业的理解篇7

论文摘要:本文介绍了在“波谱分析”课程教学中如何科学应用互动式教学法。针对该课程的特点,分阶进行设计,通过创设各种有利的教学环境,使师生在平等和谐的交流与探讨过程中,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既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更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取得了相当好的教学效果。将将专业知识的教师单方讲授模式与专业知识应用、专业技能培养的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相结合,对大幅提高“波谱分析”理论性专业课程教学效果具郁民好的适用性。

教学过程首先是一个认识过程,确切地说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掌握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随着现代教育制度改革的推进,单一的由教师到学生的“单向灌输式”教学模式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教育模式进步化与灵活化的需要。在新理念的指导下,教学设计中要以学生发展为本,结合学科和课程特点,为学生提供开放的、面向实际的、主动探究的学习环境。互动式教学正是这样一种教学法,它强调的是教学活动主体一一教师与教学活动受体一刹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地位的平等性,把教学活动看作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沟通和交流的一个动态过程。

笔者近几年来在‘波谱分析”课程教学中运用互动式教学法,抓住该课程的特点,科学设计,做到在彼此平等、彼此坦诚的基础上,通过理性互动,调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不仅较好地发挥了老师的主导作用,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理性思维,拓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效提高了教学成效。

一、在“波谱分析”课程中运用互动式教学法的必要性

“波谱分析”主要是以光学理论为基础,以物质与光相互作用为条件,建立物质分子结构与电磁辐射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进行物质分子几何异构、立体异构、构象异构和分子结构分析和鉴定的方法。波谱分析技术主要包括紫外光谱法、红外光谱法、核磁共振光谱法和质谱分析法。波谱分析的理论不仅对化合物结构分析和鉴定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物代谢动力学、天然药物化学等学科必不可少的分析手段,熟练应用波谱分析技术是化学专业人士应该掌握的一项重要专业技能。

“波谱分析”专业课专业理论性较强,如果教学方法不科学,那么无论是教还是学都会比较难。过去由于课堂上普遍采用由教师到学生的“单向灌输式”教学模式,冗长单调的口授式教学容易引起学生的倦怠,以至于有的学生对该课程专业知识的学习失去兴趣,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就能够掌握这门有用的理课专业知识,尸直是近年来我们认真探索研究的问题。在“波谱分析”课程的教学中引人互动式教学模式,充分现了现代教育理念,老师不再是纯粹讲授,还要启发、引导、组织,学生也不再是纯粹当听众,而是成为教学实践的主体。将专业理论讲授和专业知识应用、专业技能培养贯通起来的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能有效地避免学生对“波谱分析”专业课的厌学情绪,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使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更好地掌握波谱分析技术的专业知识,对大幅提高“波谱分析”理论性专业课程教学效果具有很好的适用性。

二、互动式教学法在“.波谱分析”课程中的教学实践

1第一阶段一专业理论知识讲授

在每个章节授课的初期,借助于形象化的多媒体教学,教师首先对各项波谱分析的原理、分析方法与仪器构造进行系统的讲授。如在核磁共振技术相关章节中,介绍核磁共振谱的由来及原理,核磁共振谱图的类型,各类核磁共振谱图的谱图特征及其与化合物结构之间的关联等(包括各类不同类型的质子或碳原子的化学位移区段、相邻的质子间互相的藕合情况如何反映在谱图中谱峰的裂分情况中,以及各类取代基对化学位移的影响等)。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能够提供鲜明清晰的画面,便于把动态的文字、图像、画面进行分解、移动、组合的演示。就能够有效地激发起学生学习理论性较强的“波谱分析”专业知识的兴趣,把学生引人到生动的知识讲授的情境中去,通感性认识的强化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2.第二阶段一应用专业知识进行波语分析实例解析示范

在每个章节理论基础知识的讲授之后,教师亲自示范典型的图谱解析过程,在一张原始谱图的基础上,逐步进行谱图的解析,在每个步骤中将相关的理论解析知识加以应用与详细讲解。以核磁共振氢谱的谱图解析为例,首先通过各个核磁峰的峰位置也即化学位移所处的范围来大致确定各类质子的种类,l如归属为饱和烷基氢,还是烯氢,还是芳香氢,抑或是醛基氢或竣基氢;然后根据封面积的积分判断各类质子的个数或相对比例;根据各个谱峰的裂分情况(是单峰,双重峰,还是三重峰,抑或是多重峰)以及各组峰之间藕合常数的大小判断各组质子之间相互祸合的情况,即不同的质子基团之间的相邻情况;最后综合化合物其他信息,综合推断出化合物的结构式。在谱图的整个解析过程中,让学生逐步强化感性认识,深化上一阶段所学习的专业理论知识,进而掌握该章节相关谱图解析技术。

3.第三阶段—学生自主进行波谱分析实例解析,教师辅助才旨导

在每个章节的最后阶段,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自主选择一些谱图实例,经过小组讨论共同提出解析谱图的方案以后,由其中一个学生作为代表走上讲台,模仿教师的解析过程,逐步解析谱图并讲解每个解析步骤中所用到的专业知识,最终得到相关化合物的结构信息。在讲解过程中,老师实时做出点评,同时进行纠正与补充,台下学生也可以实时提问,负责讲授的学生予以相应回答,不能解答之处或不足之处由老师进行解答与补充。对每组学生的综合表现进行打分,记人平时成绩中,并在期终考试成绩中占据一定比重,通过类似于绩效考评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互动式教学法在“波谱分析”课程中的教学效果分析

在结合“波谱分析”基础知识的前期传授的基础上,引人互动性实践环节,加深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与对专业知识理论的理解,同时培养了学生在谱图解析的过程中运用专业知识的技能。互动性教学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这对于活跃课堂气氛、加强课堂中反馈以及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等,都有着很重要的影响。互动性学习中教师的地位发生了变化,不单是组织者、主导者,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创造性学习中的助学者,从“凌驾”于学生之上的主导者变成了与学生地位平等的助学者,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尽可能地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极富个人特色的个人展示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实时的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来及时完善学生个人的知识体系,加深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

以掌握关键知识点的问题为支撑,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环节,使台上的学生进一步掌握“波谱分析”课程理论知识在实际谱图解析中的应用,强化谱图解析技能,同时使讲台下的学生能够及时解决疑惑,也在反复的范例演示中自然而然地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互动式教学通过“教”与“学”的方式的变革,结合学生的特点,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人手,将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学生单纯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逐渐改变为被动接受知识与主动应用专业知识相结合的新模式。这种教学方法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将抽象乏味的理论知识讲授转化为具体有趣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教学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与教师形成良险互动。

这种互动模式最终要求学生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线,自主探究,自主参与,自主将理论知识与实践专业技能融会贯通,通过“提出问题一自主探究一解决问题”的链式实践互动过程,学生经历了一次“波谱分析”专业知识的“再发现”,有利于墙养学生“运用”新知识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让学生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内化知识、发展专业技能。

四、结语

对自动化专业的理解篇8

关键词 跟进式专题教研 化学教研 教研共同体 专家引领 教研模式

化学新课程的实施,使教师教学理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如何将教学理念内化成教师高效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成为当前区域教研的一个重点课题。强调教师主体、专家引领、理论学习、专题研究、同伴互动、实践跟进和反思改进的跟进式专题教研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对化学新课程的实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1 化学新课程实施和教研现状

化学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在更新理念、改进教学方式等方面取得了很多成果。但是,在教学具体实施层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课堂教学就事论事,教师对化学新课程整体理解和把握不够深刻,对课程内容、学科思想方法和学生的认识发展缺少整体性思考。二是很多教学活动没有关注学生对化学学科本质的理解,模块教学仍然以呈现正确结果、知识解析为核心。教学落点通常是“知识的获取”、“知识的再现”和“解题”。三是教学活动形式的表面变化,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更多的是把讲授变成老师提问、学生回答,把教案变成填空式学案,把排排坐变成分组坐,把直接讲授正确的结果变成学生活动后再讲授正确的结果,对学生理解学科本质、发展思维能力及建立学科思想方法的促进仍然不够,学生还是难以迁移知识解决新情境下的问题。四是对学习者的分析不够,水平不高,不能有效指导教学设计,也不能给教学改进提供有效的反馈。五是课堂教学研究更多的是基于知识解析的单课时教学改进,系统的单元整体设计的研究不够,使得教师教学改进受到局限。

区域教研是解决教学困惑的重要方式。教研的内容通常是章节的教材教法分析、重点内容的研究课、专家报告和考试评价研究,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统一的教材教法分析针对性不够,不能满足各类学校教师的需求;专家对一线教师的困难了解不够具体,报告的针对性欠缺;教研时教师的主体性发挥不够,教师以听为主,相互交流少、碰撞少,深入地思考少;教研时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自身的学习资源往往被忽略;教研以单次为主,缺乏持续跟进的研究,使得即使是老师们认可的理念也难以转化成有效的教学行为。

上述问题可以通过创新区域教研的模式,引领教师开展富有实效的教学创新的实践研究逐步解决。跟进式专题教研是比较实用的教研方式,可以帮助教师从课程的高度思考教学问题。例如,对教学内容进行整体分析、功能定位和体系建构,系统解读教学内容,帮助教师引导学生从多个视角学习化学,引导学生从元素的角度认识物质和反应、从微粒的角度认识物质和反应、用分类的方法研究物质和反应、从转化的角度认识物质和反应、从能量的角度认识物质和反应,以及用对比的方法研究物质和反应等,逐步解决教学现实问题,实现有效教学,提升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

2 跟进式专题教研的内涵和模式

跟进式专题教研是基于教师学习共同体建立起来的一种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是“研训一体”教师培训的具体体现。跟进式专题教研模式是基于“在实践体验中实现教师专业提升”而提出的,通过“区域化学学科带头人培训”和“化学反应原理精品课程资源建设与实施”等项目的实践,总结出该教研模式的6个环节,如图1。

3 跟进式专题教研模式的实践

案例:海淀区化学学科带头人区级培训

环节1:组织教研团队,聚焦研修主题。海淀区化学学科带头人35人和2位专家形成一个研修共同体,研修主题是“新课程背景下化学课堂教学优化”。

环节2:明确教研任务,制定研修方案。研修方案分为5个阶段,一个学期完成:(1)明确研修目标,了解课改动向,学习研究方法;(2)选择研究课题,确定突破专题,集体研讨优化;(3)确定观察重点,专题研讨突破,设计观察工具;(4)课堂教学实施,体验课堂观察,巩固研修成果;(5)追踪方案实施,给予专业支持,评价研修效果。

首先明确研修目标,一是提升学科带头人的化学教学水平;二是学习课堂观察的方法并用于听课评课,为教学改进提供有效反馈;三是提升学科带头人在校本教研中的引领能力,能够引领学校化学学科校本教研。

环节3:基于学科本质,研究学习讨论。通过《新课程背景下的化学课堂教学优化》、《推进化学新课程的校本研修》2个报告了解课改动向,学习课堂观察听课评课的方法,学习校本教研的组织、规划、实施和评价等策略。

环节4:选择研究课题,集体研讨优化。选择教学内容“钠的重要化合物”,学员分为2组,一组集体讨论,对教学内容进行整体性分析和定位,通过课前问卷明确学习者学科基础和学习特点,确立创设问题情境并提出驱动性任务、用分类和对比实验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究钠的重要化合物性质的授课思路,并设计教学活动。另一组,根据教学目标和探究活动的设计,确定以教师问题情境的创设与应用、教师的学法指导和学生活动指导、学生的实验设计、学生探究活动的深度、学生小组合作情况5个方面为观察重点,分5组编制课堂观察量表。这是一个关键环节,专家全程引领、专业支持,教学设计的过程和观察重点的确定、观察量表的编制,就是将所学逐步转化为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的行为。

环节5:课堂教学实践,深度讨论改进。实施课堂教学,围绕5个观察点进行课堂观察、记录。课后集体研讨,访谈学生了解其思维发展过程、学习优势及学习障碍,任教学员说授课反思,听课学员分5组从不同角度反馈观察结果,提出教学改进建议,2位专家又全面地提出教学改进建议。充分碰撞后,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明确“钠的重要化合物”教学改进的具体方案。

环节6:总结梳理交流,多维反思改进。亲身经历一次专题研究和改进的实践后,每个学员选择一个专题,制定回校后实施的校本教研行动计划,通过集体讨论交流,帮助每人优化校本教研方案。校本教研实施的过程,学员将所学应用于实践,有利于学习成果的固化,也发挥了区级学科带头人的引领作用。实施过程中导师二度跟进,给予专业支持。

经过一个学期、每周半天的培训和团队专题实践,在具体问题的解决体验中,学员们将理念逐步转化为教学行为,且收获了解决自己教学困惑的自信和方法。特别是,学员回到学校还成为化学教研组的“金种子”,带领本校化学教师开展了跟进式、专题性、高水平教研活动。以下成果更是区域教研的宝贵资源:海淀区化学学科带头人研修方案,以教师为资源的教研案例,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第一课时“钠的重要化合物”教学设计(包括过程修改稿)、课堂实录、课后反思,“钠的重要化合物”课堂观察量表、课堂观察数据、课后分析报告、促进化学新课程教学改进的校本教研方案。

4 跟进式专题教研的特点

(1)建立教研的共同体。教研团队是进行教学改进的基本保证。团队研究教学难点热点,有利于汇集每位教师优秀的实践经验和智慧,解决自己的问题。教师间是同伴合作关系,在分工合作的基础上,资源共享、经验分享,还有助于促使教师把新学知识与自身教学实践相结合,有助于教师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

(2)聚焦困惑,专题教研。在新课程实施中,从学科本质和学科思想方法的落实出发,收集日常教育教学中的共同困惑,形成专门研究题目,即专题。通过深入研究和实践解决一个教学困惑,提高教师教学研究水平、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有利于提高教师解决困惑的自信,有利于解决其他教学问题。

(3)专家引领,深度互动。高校或者教研员参与并引领教师群体教研非常必要,可以把握方向、高端引领,并提供高水平的专业支持,主要表现在传授新的教学理论,引导教师关注化学学科本质,深刻理解教学内容,并从新的视角对于现行教学实践进行反思。教师深度参与,以解决学科问题和教学策略问题为核心的深度讨论和实践性活动,有利于每位老师在思维碰撞中提升认识,在教学改进中提升能力。

(4)实践内化,反思加工。研究和实践的过程,是教师将教育理念和理论知识自我内化、自我建构的过程,是对化学教学内容的再认识。知识不等于能力,听“懂”了,认同了,不等于会应用,在实践后反思,能让教师及时对教与学的效果进行评价,找到理念和行为之间的差距,冷静地分析与解决,通过学生学的情况改进自己的教,在实践、反思、改进中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

(5)经验分享,持续跟进。教师丰富的实践经验是教研和培训的宝贵资源,教师分享经验的学习过程,使教师培训由专家单向输出、教师“被培训”转变为团队成员多向互动、教师“主动参与”的教研活动。输出也是学习,老师们平等地分享交流,可将个体优秀的实践经验转化为团队经验。持续跟进是重要的环节,教研员或专家与教师持续地深度沟通,把握教师的困惑、对理念理解的深度、实践时的心态,为教师分析实践中的疑问,并提供专业的解决方案。跟进是提高教研效果的重要方法,问题、研究、实践、反馈、改进、再实践、再改进,跟进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是理念转化成教学行为的关键。

5 应用跟进式专题教研模式开展培训的反思

(1)教研的设计者要转变资源观。教师教育要转变观念资源观,即重视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形成的实践经验和切身体验。教师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逐步积累并形成个体经验,这些经验既是教师提升专业水平的前提,也具有一定的专业资源价值。教师通过与同伴开展平等的互动交流学习会获益更多,他们各自丰富的教学经验本身就是自己专业发展的共同资源,区域教研的组织者要充分认识并利用好这些资源。

(2)专题质量和实证研究是关键。专题帮助教师借助有意义的活动,围绕重要的内容主题进行学习,教师期待专题教研可以帮助自己解决或者缓解目前的教学困惑,高水平的专题是教研的起点。专题教研提倡基于问题解决的、持续的实证研究,教师的专业能力是在问题解决体验中发展的,一定要结合教学现场开展专业学习,学习的新知识、新技能要通过化学课堂教学实践逐步内化为教学态度和教学行为,且能迁移。

(3)组织者的方案和规划是保障。教研的组织者要有前瞻性,要依据自身职责及专长承担多重角色,激发、保持教师的学习兴趣,结合实际规划设计专题教研活动,环环紧扣逐步实施。活动组织者的作用关键在于为教师参与交流、合作学习、共同分享成功经验创设宽松的条件,并激发教师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上一篇:餐饮春节营销方案范文 下一篇:智慧水利建设实施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