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政服务培训的心得体会范文

时间:2024-01-09 17:25:52

家政服务培训的心得体会

家政服务培训的心得体会篇1

一、公司基本情况

*市妇联红土地家政服务公司现设“四部一办”即专业保洁部、家政部、电梯维保部,综合开发部和办公室,现有家政服务员38名,均为近郊农民和下岗女工,平均年龄38岁,全部实行聘用制和先培训、后上岗的管理模式,员工平均工资800——1000元以上,所有员工都享受“二保一险一费”的待遇,并为员工建立了电子档案。公司服务对象有机关企事业单位、宾馆、商场和家庭。家庭保洁业务占90%以上,公司与客户签定合同,采取会员卡消费模式,现有个人消费会员卡538户,团体消费卡73户,事业单位服务9家。公司在成立和经营其间得到了市政府有关部门和市妇联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市妇联、市发改委争取国家服务业建设项日专项资资金50万元。市工商局在家政公司创办初期免费为公司办理工商执照。市劳动局为家庭政服务公司下岗女工办理下岗优惠证11个,并免费开展保姆,月嫂培训等业务,通过培训考试获取初级家政服务员约有200余人,其中政服务员20余人。市委书记刘善桥亲自批示财政2009年拨给市妇联用于妇女劳动力转移专项资金10万元,培训农村妇女2000余人,其中家政培训服务员60名。

二、主要做法;

1、建章立制,管理科学化。规范的管理是公司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为了保证红土地家政服务公司健康发展,我们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建章立制,加强对红土地家政服务公司的规范管理。在成立之初,制定了《*市红土地家政服务公司管理办法》等10项管理制度。公司按照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运作模式,成功走出了一条发展实体化、经营市场化、管理规范化、服务社会化的路子。公司员工推行资格审查、岗前培训、岗中抽查、岗后回执、优胜劣汰的管理制度。招聘家政服务人员实行“三合格”:即品行合格、体检合格、培训合格;服务质量实行“两制度":即回访制度、回执制度。公司还设立了专门质量回访监管电话,适时监管员工服务质量,并设立全勤奖,奖优罚劣,多劳多得。员工待遇实行客户投诉率与部门经理绩效工资挂钩,保证客户投诉率为零。公司坚持做到每月“三必”:一是必访一次用户,公司每月派出部门经理走访客户,开展交心谈心,虚心听取客户对公司业务开展提出好的建议和要求,及时制定业务拓展新办法和新措施;二是必召开一次会议,公司每月召开一次例会由各部门经理和员工汇报本月业务拓展情况和员工思想状态,及时掌握情况,发现问题,妥善处理;三是必须由公司统一发放工资,每月底按照工资基本工资、提成规定、奖励制度、惩罚制度、赔偿制度、考勤制度等相关规定,按时定额发放工资,不拖欠,不克扣,保证员工待遇。

2、加大投入,设施现代化。先进的服务设施是红土地家政公司一流服务品质的支撑。近几年来,公司投入几十万元,引进了一批家政保洁服务的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有先进的石材、木地板保养翻新打蜡抛光晶面处理设备,有先进的布艺清洗设备,有先进的电梯维护保养设施,为各部门配备了电脑。去年,为了更好的服务社会公众,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信息服务,拓宽面向公众的平台和桥梁,我们又开通了红土地家政服务网站,为客户提供更详细、更丰富、更及时的信息,及时掌握客户所需,所求。

3、提升素质,培训常态化。我们始终认为,客户满意的关键,在于服务的质量,而服务质量的好坏,取决于员工队伍的素质。公司始终将,增强员工专业能力作为公司发展立足点,常抓不懈。在培训中坚持“三基本一突出”,即坚持家政服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培训,突出技能培训。重点做好业务培训,特色培训和创业培训工作。一是加强业务培训,对初次从事家政服务的妇女,开展岗前家政初级知识培训,包括家庭清洁与保洁、家用电器的使用、烹饪知识、婴幼儿基本护理等技能以及礼仪和服务职责;对正在从事家政的妇女,通过走访用户,市场调查等方式,及时加强岗中培训,不断提升她们的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至目前,已举办培训班15期,培训家政服务员1200余人。二是开展特色技能培训,市妇联协调市妇幼保健院等单位,联合开展了“月嫂”、“老年护理”、“居室保洁”等各类培训,成功打造出深受市场欢迎的“月嫂”、“护老”和“保洁”服务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服务品牌。2009年4月,市妇联联合市妇幼保健院,对80名有从事“月嫂”服务的下岗失业、失地妇女进行了1周培训,内容包括孕产妇、婴儿卫生保健、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培训结束后,市劳动局还组织进行了首次“育婴员”(月嫂)资格考试,有20多名参训妇女获得“育婴员”初级职称,有7名妇女获得“育婴员”中级职称。2009年公司2名员工在全省妇联系统家政服务技能大赛中分别获得二、三等奖的好成绩。公司有6名员工获得高级家政服务员的职称。三是注重创业培训,针对有创业意向的家政服务员,引导她们自己自主创业,组织了20余名家政服务员参加妇女SYB创业培训班,学习创业技能,其中10多名下岗失业妇女,成功走上了创业路。

4、开拓创新,经营多元化。公司要成长,必须满足客户不断增加的需求,立足市场需求开拓创新。目前,红土地家政公司为企事业单位和家庭提供20多项服务,业务主要涵盖三个层面:一是简单劳务型,如家庭保洁,护理员等;二是专业保洁型,如承接单位外墙清洗、空调养护、大楼整体保洁等;三是中介服务型,如月嫂、保姆、家教、婚介,房介等中介服务。红土地家政服务公司总是能在新的服务需求来临之前发现并很好地把握住机遇,在服务客户的同时发展壮大自己。在工作中我们坚持做到:

(1)营销方式多样化。一是与商场、房地产开发商强强联手,捆绑销售,赢得客户。在红土地创业初期,为了打开局面,公司以享受一次红土地家政的免费服务作为突破口,占领市场,扩大影响。公司与各大商场和楼盘开发商黄商购物中心协商“凡在商场购物满200元”的,红土地家政公司就免费为该顾客服务一次,“凡购买商品房面积达到180平方米”的,红土地家政服务公司将免费为该客户提供10次家庭保洁服务的协议,两项协议立即得到了商场和房地产开发商的的积极响应,商场房地场开发商打出广告第二天就有顾客领着公司保洁员上门服务。这样,接受过免费服务的顾客,都成了红土地家政公司的长期客户。二是利用资源,优质服务,赢得客户。红土地家政服务公司利用市妇联资源优势,在节假日为相关单位和

个人免费做一次家庭保洁。优质高效的服务和一流的服务设备赢得了广大领导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和赞誉,也为公司赢得了一大批长期客户。三是参与活动,树立形象,赢得客户。公司积极参与市妇联组织开展的“巾帼保洁服务队”、“节能减排进家庭”等适合家政员工参与的活动,在活动中员工们展示了风采,树立了形象,扩大公司的社会影响力,也为公司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客源。

(2)业务范围多元化。随着公司生意越来越红火,服务范围向更大的范围和空间延伸,先后开设家教、婚介、房介等中介服务项目,开辟了饭店、宾馆、单位外墙清洗、电梯维护等保洁业务,仅电梯维护保就拥有服务单位53家。在拓展业务中,我们坚持做到“三接”。一是承接,即承接单位后勤保洁业务,公司与市人事局、国税局、地税局、房管局等单位鉴定了长期后勤保洁业务合同,负责各单位干部职工的家庭保洁和单位室内外卫生保洁工作。此项业务的开展,每年为公司增加业务收入20万元。二是对接,公司与女企业家经营的大东方餐饮服务中心、新世界宾馆等多家餐饮服务行业进行对接服务,为企业提供保洁服务,使更多的市民感受到红土地家政的优质服务与企业形象。三是联接,在服务中,我们做到大项目与小项目相联接,从饭店、宾馆、单位外墙的外墙清洗、电梯维护等大的服务项目到家教、婚介、房介、家庭保洁等小的服务项目,都做到持之以恒,精益求精。目前,红土地家政公司在黄州城区20家同类公司中服务上乘,信誉卓著,占据了40%的业务市场份额。

(3)消费模式创新化。红土地家政服务公司大力创新消费模式,推行会员制消费,对加入的会员实行提供定期、定量、定点、定项的优质服务。定期即固定服务期限;定量即固定服务数量,结合服务项目提供固定的服务次数;定点即固定服务地点;定项即固定服务项目。家政服务中心为每一位入会者建立会员登记卡,详细记录会员的基本情况。目前,公司现有个人消费会员卡538户,团体消费卡73户,并有人数增加之趋势。下一步市妇联将在全市妇联系统创办的家政服务公司中推广这一消费模式。

5、注重信誉,工作品牌化。诚信是企业立足之本,质量是企业生命。几年来,红土地家政公司一直秉承便民、利民的服务方针,服务千家万户,让更多的用户享受到诚信、规范的服务。在员工做保洁时如有不小心损坏客户家中的物品时,公司除了照价赔偿之外,还专门派部门经理主动上门,诚恳的向客户道歉。有一次我公司员工为客户做厨房保洁时,不小心弄坏了客户的抽油烟机,虽然客户表示抽油烟机本身已老旧,不用赔偿,坚决不肯收公司的赔偿金。但公司知道后,立刻买来了新抽油烟,部门经理和员工冒近40度的高温将新抽油烟送到客户家中,客户深受感动,当时就与家政公司签定了续签了长期服务合同。公司守信服务的理念,深受用户的好评,赢得了客户,。

6、履行责任,服务社会化。随着事业不断发展,红土地家政公司更加重视自己的社会责任。公司热心于社会公益事业,2003年市妇联红土地家政公司成立之初主动承担为非典隔离医院做保洁服务。在去年抗震救期间,红土地家政公司员工为灾区群众捐款捐物达3万元。为有效缓解“就业难”的压力,公司主动与妇联、劳动部门联系,合作培训了2000多名农村女劳动力和下岗工人,帮助城市下岗工人特别是“4090”人员、无业人员和农村失地农民1200余人实现了重新就业。有30多名员工通过红土地的培训就业,实现了由打工妹向小老板的转变。今年按照上级文件精神,市妇联与劳动部门沟通协调,将红土地家政服务公司认定为家政服务技能定点培训机构,力争用3到5年的时间,实现家政服务从业人数大幅增加、素质普遍提高,实理更多的妇女创业就业。

三、问题和建议

多年的经营实践,我们认为家政服务行业发展,还存在以下几年的问题:一是家政服务队伍不稳定,行业管理不规范。二是政府扶持力度不够,政府管理缺位、家政服务员权益上失位等正危及着家政公司的生存与发展。

根据以上存在的问题和我市家政服务业发展的现状,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成立家政行业协会,使家政服务业尽快驶入规范化,专业化的快车道。通过成立行业协会,确定归口管理部门,如归口劳动局或民政局,以此推进家政市场有序健康发展。协会职责是制订家政服务从业人员的培训,就业,维权的配套措施,统一行业服务标准、税收优惠政策等,协调各职能部门出台有关扶持政策,促进家政服务业健康发展。

2、加强对家政服务业的宣传力度。发挥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作用,为家政服务员与客户之间架起通畅的桥梁.特别是要引导现代家政消费理念,扩大家政消费群体,鼓励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妇女转变就业观念,积极从事家政服务工作,让全社会都来尊重家政服务员的劳动,让其有一定的社会荣誉感,为家政服务营造良好的氛围。要树立家政舞台大有可为的创业就业理念,摒弃保姆保洁等家政行业低下、平庸等陈腐观念。特别是各级妇委会主任,妇代会主任要当好家政职业的宣传员,领航员,服务员,为她们走向社会重塑自我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

引导她们用科学发展的理念选择这一职业,从事这一职业,用女性特有的坚强贤达吃苦耐劳精神来做好这一职业,打造家政服务品牌。

3、提高家政经营者管理水平。加强对家政服务经营者和管理者的培训.着力以提高其职业操守,提高综合素质及管理才能,打造一批高素质的现代家政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

4、实施家政阳光工程。认真贯彻执行按照鄂劳社文2009101号文件精神和鄂妇字20097号文件精神,以专项经费为支撑,实施家政阳光工程。由妇联协商农业、财政、劳动和社会保障、教育等部门制定农村劳动力转移和4090人员家政阳光工程的实施方案,明确依托各地妇女培训基地开展家政技能培训,由妇联牵头,农业和劳动部门组织人员进行技能培训;推行家政服务员持证上岗,经过技能培训,对学员考核颁发职业资格证书保证服务质量;规范家政服务机构。对全市家政服务业提出规范性意见,加大对家政服务业的扶持,。

家政服务培训的心得体会篇2

关键词:居家养老;老龄化;对策

老龄问题是我国目前面临的重大问题。上海作为经济发达的特大型城市比全国又提前了十多年步入了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程度一直列为中国之最。为了应对这种亟待解决的急迫情势,养老问题成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上海各区积极开展居家养老服务,以确保老年人颐养天年。

一、研究背景

据2010年上海市老年人口和老龄事业监测统计信息,截止2010年12月31日,上海市户籍人口1412.32万人。其中, 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331.02万人,占总人口的23.4%; 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26.49万人,占总人口的16.0%; 7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64.33万人,占总人口的11.6%;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59.83万人,占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18.1%,占总人口的4.2%;100岁及以上老人997人,其中男性201人,女性796人。静安区总人口30.51万,其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8.19万人,占总人口的26.9%; 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5.71万人,占总人口的18.7%。这两项指标均居于上海各区老龄化程度排行之首。80岁以上老人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排名全市第三。静安区作为上海市中心城区,其土地价格极其昂贵,并且受辖区面积限制,养老机构的规模无法满足全区老人需求,居家养老显得尤为重要。笔者于2010-2011年期间对静安区千名老人以及静安区5个街道的部分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的服务人员和管理人员(共计264人)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

二、静安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现状

(一)、针对服务对象的问题

1.居家养老服务对象即老人对居家养老的认知度有待提高

调研发现,受老人自身文化程度以及居家养老服务的贯彻力度等多方面影响,35.9%的老人不知道静安区有专门为其提供服务的居家养老服务机构,59.2%的老人对居家养老的相关政策和制度几乎一无所知。这反映了居家养老这一模式并未真正深入贯彻到全区老人,其熟悉度和普及度都必须进一步提高。

2.未能给老人提供做够的医疗保障

健康是老人最为关心的话题。随着年龄增长的生理变化,老人或多或少都会受到病痛的侵蚀,医疗保健成为了居家养老中极为重要的一环。调查显示,大部分老人的经济能力十分有限,其经济来源一般都是离退休金。有限的经济能力使得老人无法负担昂贵的医疗费用。

3.老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未能得到满足

现如今,老人们不仅要求得到全面的医疗保障服务,也需要得到精神层面上的丰富。由于儿女们需要经营事业,无暇照顾到老人,很多居家老人表示存在孤独感,需要更多的人倾听他们的诉说和想法。所以,调查中很多老人希望在社区里多开展一些能调动老人积极性和热情的文体活动和聚会,扩大交往人际圈。

(二)、针对为老服务人员的问题

1.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

61.7%的工作人员均来自4050人员和退休人员,30%的工作人员为外来人员。这一人员结构显现出居家养老服务队伍年龄较大、文化程度偏低、专业技能和管理水平偏低等特点。提供具体服务的服务人员因工作特点和自身能力的限制,无法满足服务对象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

2.服务人员缺乏必要的培训和再培训

服务人员缺乏培训和再培训的直接后果就是为老服务的整体水平不高,连续性不强。虽然大多数居家养老服务人员有等级不同的上岗证书,但仍有一大批服务人员未经过培训或者只经过简单的培训就开始上岗工作,调研显示,取得与没有取得相关培训证书的服务人员的比例为1.7:1,其中63.1%的服务人员取得了相关培训证书,未取得相关培训证书所占比例为36.9%。在取得证书的服务人员中,大部分都是为了参与工作而取得的初级证书。加上目前的证书颁发过程中存在的监管不严现象,致使服务人员的岗前培训不到位。为老服务人员上岗以后的再培训就更加少,即使有培训,培训的范围也大多只限制于技术培训,培训的效果不理想,不能满足老人的需求,甚至不能达到为老服务人员的心理预期。

3.服务人员敬业态度和服务积极性不高

在为老服务的过程中,由于为老人这个特殊的群体服务会有很多突况发生,跟老人的交流相对比较困难。加上很多老人的要求比较高,服务人员会面临各种各样的状况,致使服务过程中困难重重。这些实际的困难和现实的情况致使服务人员的敬业态度和服务积极性比较低,直接影响到居家养老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三)、针对机构管理人员的问题

1.管理人员的管理经验不足

由于居家养老在中国属于初探阶段,没有成熟的理论和经验可以借鉴,各地区在从事居家养老事业的过程中都是在摸索中前进,所以不可避免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由于缺乏经验,导致管理人员在协调、沟通能力方面存在欠缺,无法充分调配、整合服务资源,工作中难以得到服务对象或服务人员的支持。

2.管理人员可利用的资源有限

最核心的就是资金不足问题,通过调查,为老人提供服务的公益性组织未得到养老机构同等的优惠政策,电、煤、水等公用事业费的收费标准均比居民标准要高。在资金投入方面,各中心没有政府明确的日常运作补贴经费。由于各站点提供的大部分是无偿和低偿服务,以及各个站点自身的规模和服务质量的差异,统一的补贴办法难以弥补各站点的资金需求。

三、建议和对策

(一)、重新定位政府职能,完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政府在居家养老服务中的主要职能是政策扶持、资金支持、管理监督、服务资源的优化配置等方面。2007年静安区政府将构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作为区政府1号实事项目,使居家养老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政府在其中起着功不可没的作用。同时,政府应理清自己在整个居家养服务体系中的定位,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居家养老服务的宏观调控和协调监督层面上,为居家养老事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宽阔的发展空间。目前居家养老服务的三级管理服务网络的搭建已经初步完成,如何进一步完善、优化这个网络成为急须攻克的课题之一。运作机制上,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兴办,市场运作,实体管理"的发展方向。具体操作上,进一步深化服务平台的优化、分类标准的科学化、项目管理推动等方面的改革。

(二)、优化扶持政策,加大资金投入

把养老服务社会化工作纳入经济以及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使其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其他事业协调发展。在政策扶持方面,政府应对组织、参与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公益组织出台优待和优惠政策,如适当调整公用事业费收取标准,适当减免税收、贷款优待等,以激发他们的参与积极性,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档次。在资金投入方面,政府在今后考虑老年事业经费安排时,应列出一部分专门用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支出。具体实施上可采取"双轨制",即政府应对各中心给予明确的运作补贴经费,对各站点实施区别对待的补贴办法,这样才能从资金上保证居家养老服务的顺利开展。具备了政策上和资金上的有利条件,才能更好的吸引更多的社会组织承接为老服务项目,通过引导社会组织的良性竞争,使老年人得到更加专业化、个性化的服务。

(三)、吸引多元主体广泛参与

政府应该充分发挥民间组织"民间性"的优势,让民间组织提供更多的居家养老服务;倡导社会各界加入到居家养老志愿服务当中,充分利用辖区各企事业单位、小区居民、学生的力量,形成一股庞大的志愿服务合力,为社区中的老人提供多样的志愿服务;同时借助慈善机构的资源,积极推动社会慈善资源与居家养老事业联合发展。

(四)、建立和完善评估监督机制

建立一整套完善的、切实可行的居家养老评估标准体系,将其指标体系与上海居家养老服务标准进行对照,好的方面予以保留并继续发展,不一致的地方要进行调整或者修改,不断提高居家养老服务的质量。选择具有实力和社会责任感的服务机构或组织作为政府购买服务的对象,对于政府购买服务的机构或组织的行业资质、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进行适时监督,使政府的投入得到有效发挥,确保老人得到优质的居家养老服务。

(五)、建立长效地培训机制

实行上岗培训和定期培训相结合的培训制度,将培训效果作为为老工作人员的绩效标准。为服务人员提供专业的岗前培训和再培训,全面掌握服务对象的基本情况和服务需求,充分提升其家政服务、护理服务等专业技能。为管理人员取得社工证书提供专业支持和培训,进行老年心理学、医学、团队管理及涉老法规政策等方面的专业培训,提高管理水平,开发多样且富有个性化的居家养老服务项目来完善各街道、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

参考文献:

[1]彭希哲. 城市老年服务体系研究[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李兵,张恺悌. 中国老龄政策研究[M]. 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

[3]章晓懿、杨培源. 城市居家养老评估指标体系的探索[M].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总社,2007.

[4]陈功. 我国养老方式研究[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家政服务培训的心得体会篇3

她)们进行家政服务课程培训,使他(她)们能更好的再就业,同时也通过开展“家政服务工程”提高广大家政人员的从业素质,规范家政服务市场。今年我处培训班共培训家政人员***名,培训合格率在***%以上,上岗率在**%,得到了广大用户的好评。

一、家政人员培训情况

(一)家政市场现状

当前,家政服务行业的现状是:家政服务不规范、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不少家庭的家政服务需求难以得到满足。究其主要原因:从业人员素质低、家政服务行业管理不规范是主要问题。目前,全市有**万家政服务从业人员,90%是农民工,大部分人的文化水平都在初中以下。再加上由于缺乏行业规范,不少家政中介公司推荐的保姆都不能胜任本职工作,很多家政或中介公司在未弄清楚保姆真实身份、健康状况、家政服务熟练程度的情况下,让保姆匆忙上阵,导致出现家政服务中介市场缺乏有效监管、从业人员缺乏技能素质等问题。

(二)家政从业人员特点

我市家政从业人员以民工居多,主要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在年龄结构上,90%以上的外出务工妇女都在16—35岁之间;二是在文化程度上,绝大多数外出务工妇女都是初中文化程度;三是在职业特长上,她们基本都没有参加过职业技术培训,没有技术特长;

(三)开展家政技能培训

针对家政从业人员的上述特点:我们对其进行家政技能培训。一、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家政服务的职业道德、礼仪习俗、家庭清洁、烹饪、花卉宠物养护、老幼家庭护理等知识和技能。同时,可根据市场需求划分为一般家政服务、育婴师、养老护理专业。二、家政服务初级培训课时不少于150个,其中集中培训课时不少于80个,自学课时不少于70个。三、培训结束后,将进行理论考试和技能操作考核。两项均采用百分制,成绩均为60分以上者合格。四、家政工程培训,采取工会和符合条件的大型家政服务企业自主培训两种形式。每位家政服务员培训费用标准在1300元左右。在整个培训过程中经培训的家政人员要签订就业协议。五、成绩测试合格者,我们将对她们进行岗位推荐,帮助她们找到合适的工作。

二、学员培训工作

(一)丰富授课内容

按照上级单位要求,针对就业需求和学员要求,开设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课程,必修课为《职业道德》、《劳动法常识》和有关的再就业优惠政策;选修课包括家政服务的多项技能培训,主要有:中老年人家庭护理、科学看护婴幼儿、如何当好月嫂、家庭保洁、钟点工及疏通下水道等。今年我们又新增择业观教育、服务礼仪、社交礼仪等课程,围绕"家"字做文章,不断丰富授课内容,聘请专家授课,采取集中培训为主,自学、参观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出一批懂家政知识、知家政礼仪、能家政服务、长家政技能的月嫂、宴嫂、护嫂、洁嫂、厨嫂。

(二)培训形式灵活丰富

为使参加培训的学员真正学到一技之长,立足社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实现自身价值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不断拓展培训领域,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充分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做到了三个结合:一是授课与参观相结合,改变那种单纯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的传统模式,在理论授课的同时,加大外出参观学习的课时;二是学习与应用相结合,把培训时课堂上老师讲的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以便牢固掌握,避免"纸上谈兵"的培训方式;三是集中授课与自学交流相结合,使学员更好地把教师传授的知识稳固掌握,给其自学交流的机会,让他们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三)提升素质,培训常态化。

我们在培训中坚持“三基本一突出”,即坚持家政服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培训,突出技能培训。重点做好业务培训,特色培训和创业培训工作。一是加强业务培训,对初次从事家政服务的妇女,开展岗前家政初级知识培训,包括家庭清洁与保洁、家用电器的使用、烹饪知识、婴幼儿基本护理等技能以及礼仪和服务职责;对正在从事家政的妇女,通过走访用户,市场调查等方式,及时加强岗中培训,不断提升她们的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二是开展特色技能培训,开展了“月嫂”、“老年护理”、“居室保洁”等各类培训,打造出受市场欢迎的“月嫂”、“护老”和“保洁”家政服务人员。

(四)家政培训人员技能考核

在家政人员培训工作完成后,对学员进行结业考试,考试将进行理论考试和技能操作考核。两项均采用百分制,两项成绩均为60分以上者为合格,今年,家政人员测试情况良好,合格率达到95%以上,对于不合格者,培训中心准备对其进行二次培训,尽快让她们提高自身能力,通过考核。

三、推荐家政人员就业

今年,对于技能考核通过的家政培训人员,我们为其联系工作,主要是社区家庭、公司保结方

面,截至目前,共有***名家政人员成功上岗,上岗率在**%,客户满意率在**%,通过我们的努力,使这些经过严格培训的家政人员能够有机会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大众。同时我们还做了以下工作:

1、在学员结业时,组织学员到卫生检疫部门进行体检并办理《健康证》,做到持《健康证》上岗。并为其配备相关上岗证件。

2、为方便市民了解家政服务行业从业人员培训和就业登记情况,我们将家政人员的个人信息放在网上,方便市民查询。

3、我们将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并到劳动部门登记,切实保障家政人员的合法权益不受到侵害。

四、工作不足和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工

作不足

今年,我们在家政人员培训工作上取得了好的成绩,但是就目前实际工作来讲,还是有一些不足之处:

(一)部分农村妇女安于现状,存在陈旧落后思想。部分农村妇女思想陈旧落后,不敢走出家门。她们见识不多、不广,思想不够解放,囿于农村的小天地,缺乏自信心,害怕竞争,不愿走出家门。观念保守,不愿做“服侍人”的工作。满足于“有吃有穿,有房子住,吃菜不用买”的现状。

(二)培训周期长,培训人员供不应求。目前,市场家政人员需求量是供不应求,市场目前需要从业素质高的家政人员,从我们这里经过培训的家政人员毕业后,很快就被用人单位招去,家政人员数量根不上去,主要原因在于,家政人员在初期时,文化低,底子薄,培训周期长,以政于出现目前这种供不应求的局面。

(二)解决办法

1、加大宣传。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进行大力宣传,营造舆论氛围;发放宣传材料,在城市社区和农民工输出聚集的农村发放宣传单,动员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从事家政服务。使广大农村人员转变思想、转变观念。

家政服务培训的心得体会篇4

关键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人力资源 开发

居家养老是一种以居家养老为基础、家庭养老与社区服务相结合的养老方式,是浙江省重点发展的养老方式。居家养老的人力资源一般由两大部分组成:专职工作者、兼职人员(职业社区服务人员或社会工作者)及“义工”(本文的研究对象不包含志愿服务人员)。本文根据在杭州、绍兴、嘉兴、宁波、湖州等的调研数据,拟对浙江省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力资源进行实证分析。

一、居家养老服务人力资源的现状分析

截止2014年,浙江省已建成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2308家、居家养老服务站2万余个,专、兼职居家养老服务人员4万余人。为了从整体上了解浙江省居家养老服务人力资源情况,课题组在杭州、宁波、绍兴、嘉兴、湖州等地对116位居家养老服务人员进行了问卷调研,基本情况如表1。

表1显示,浙江省城市社区养老服务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得到较大改善,仍存在工资收入水平低、教育培训不足和服务内容层次低的现状。

二、居家养老服务的人力资源开发存在问题

(一)居家养老服务人力资源开发属性

1、教育性开发

省政府非常重视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教育性开发:第一,入职奖补。多部门联合发文,从2013―2015年,对入职非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满5年的大专院校、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六类专业的毕业学生,由省财政给予中职2.1万元、大专(含高职)2.6万元、本科以上4万元的一次性奖励补助;[1]第二,专业培训。2011年浙江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强养老护理人员教育培训工作的意见》,要求到“十二五”末,城市居家养老服务各类组织和机构持有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达到8000名,持证率达到20%以上;[2]第三,职业培训。2012年浙江省民政厅与杭州师范大学签订合作备忘录,设立培训中心,开展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培训工作。

2、政策性开发

浙江省在政策性开发方面着力于保障性制度建设:第一,劳动工资制度保障。2011年,《浙江省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在人员编制、办公条件、工作经费上切实给予保证。2014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明确要求定期养老护理员工资指导价位,建立养老服务岗位就业补贴和养老护理员特殊岗位津贴制度,提高工资福利待遇。第二,社会保障制度。政府在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中明确养老服务机构和组织应当依法缴纳社会保险,对单位缴纳的部分可给予社保补贴。就业困难人员以灵活就业方式从事居家养老服务的,可按规定享受灵活就业社保补贴。

3、使用性和服务内容开发

目前浙江省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约4万人,相对于庞大的897.83万老年人口,居家养老服务人力资源严重不足;且服务内容局限于家庭卫生、买菜烧饭等低层次生活照料类服务,高层次的精神慰藉、心理辅导等服务人员较少。此现状不利于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水平提高,也表明养老服务人力资源开发有巨大提升空间。

(二)现存问题剖析

1、开发层次较低

开发层次较低的首要表现是队伍性别结构失衡。浙江省居家养老服务人力资源的性别比为88∶28,比例严重失衡,表明人力资源开发工作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其次,主动就业意愿较差。51.7%的被调查者被动选择从事工作,说明在实际工作中缺乏人力资源开发的激励机制;最后,服务内容层次低。调查显示,80%的居家养老服务人员所提供的服务仅为生活照料类服务,能够显示专业技术服务的高水平服务欠缺。这表明浙江省居家养老服务人力资源开发的重点是提升专业技术服务水平。

2、权益保障不完善

浙江省65.5%的居家养老服务人员为兼职人员,较少与居家养老服务组织签订合同或服务协议,其工作时间、工资标准、休息休假等权益缺乏法律保障。虽然《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定期养老护理员工资指导价位,建立养老服务岗位就业补贴和养老护理员特殊岗位津贴制度,提高工资福利待遇。但由于缺少劳动合同的法律依据,难以维护从业者的权益。

3、人力资源外溢

浙江省居家养老服务人力资源外溢现象严重。居家养老服务对高素质人力资源的吸引力较小也可视为广义上的人力资源外溢现象。全省30多所学校开设了相关专业,每年有10000多名毕业生,但主动选择到养老服务领域的毕业生特别少。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引不来、留不住的问题,已经成为浙江省居家养老服务人力资源开发的桎梏。

4、培训环节薄弱

培训是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的重要环节。培训环节存在的问题是:专业培训机构少。虽然有浙江师范大学等养老护理人员培训基地,但专业养老服务培训机构较少,专业培训师资少。居家养老服务是基于适度知识基础上的重实践操作服务,大学专业教师理论知识丰富但实践技能欠缺,长期从事居家养老服务的人员实践技能具有,但没有相应的理论知识支撑;培训内容不系统。在岗轮训、心理疏导、志愿人员培训等内容很少涉及。

三、居家养老服务人力资源开发影响因素分析

(一)政府财政投入不足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一项常态服务工程,需要政府实行常态化管理,特别是服务人员的招募、培养,更是需要经费保障。2013年用于养老服务中心、敬老院、老年电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等项目建设1.59亿元,连财政支出的1%都不到;[3]财政投入不足的另一个表现是浙江省还没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专项预算制度。致使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长效机制受到影响,人力资源的开发也发展迟缓。

(二)权益保护制度缺失

2011年,浙江省正式实施《浙江省居家养老服务与管理规范》,明确规定了各级养老服务人员的任职要求和工作职责,但服务人员各项权益却没有体现;其次,工资保障制度缺失。调查数据显示,浙江省大部分居家养老服务人员每月工资1500―2000元之间,远低于全省平均工资。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工资保障制度缺乏,使得薪酬提高无上升空间,且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薪酬等级缺乏科学评价机制和评价指标。

(三)职业认同感不足

虽然养老服务是现代社会分工中的重要职业,但由于社会偏见,至今尚未得到普遍认同。在社会事实中,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由于专业技能较低,学历水平不高,一般属于低阶层群体,因此,大部分的居家养老服务人员从主观意愿上不愿从事此行业工作。

四、对策建议

(一)更新理念,观念先行

1、政府率先转变思想

转变理念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前提。应努力提高政府部门政策制定者、领导骨干力量的思想意识,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的宣传力度,逐步完善各项职能:依法整顿养老服务业人力资源市场秩序、改善环境吸引人才、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和宣传力度、建立信息平台等,重视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重要作用。

2、养老服务人员本身思想改变

居家养老服务人员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观念,认识到工作的意义和重要性,提高人力资源开发意识,主动积极配合政府部门工作。通过接受良好的教育和参加必要培训提升技能,增强自身劳动竞争力,提高职业认同感。

(二)加强人力资源迁移性开发

1、缓解人力资源压力

每年约2403万的流动人口是庞大的、有待开发的人力资本群体。首先,应充分掌握流动人口信息,吸引他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其次,开发养老服务业公益性岗位。生活照料类服务可作为公益性岗位开发,安排给下岗失业人员或“4050”就业困难人员。最后,大力发展志愿服务。面向企事业单位,特别是高校学生招募志愿者,鼓励他们利用闲暇时间参与到社区养老服务中来。

2、减轻人力资源外溢

据调研,工资水平、工作环境、学历是导致人力资源外溢的主要因素。养老服务人员工资水平是浙江省内各行业最低,而最高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水平的金融业是养老服务业的3.46倍。[4]省人事劳动部门应制定基本工资标准,落实岗位补贴制度,改善福利待遇,并能够使得养老服务员的工资水平根据经济增长而保持上升的空间;其次,工作环境是另一影响因素。居家养老服务组织应当为现有人力资源提供良好工作环境,让其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提高工作效率。

(三)完善政策制度体系

1、专项预算,增加投入

资金投入是居家养老服务人力资源开发的经济保障。浙江省政府应设立养老服务的专项预算制度,一方面加强居家养老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改善服务人员的工资待遇。专项预算应保持每年相应的增速,确保养老服务人力资源开发的资金所需。

2、政策制定,力促开发

在政策方面,政府除了要出台相应优惠政策和措施外,还应加强管理,规范劳动合同或服务协议签订,使得服务人员的工资标准、工作时间等权益有法可依、有据可寻。同时针对养老服务人员法律维权意识淡薄,开设维权绿色通道,与律师协会协调,增加公益诉讼服务,降低维权成本。

(四)加大教育培训力度

1、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从浙江省人力资本积累不足、专业人才短缺的实际情况出发,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当前行之有效的开发模式。目前浙江省30多所开设相关专业的学校,由于招生不理想,大多缩减规模或停办。政府应给予优惠政策,鼓励相关专业正常招生,为养老服务人力资源提供充足的人才供给。另一方面,职业学校应做好相关专业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培养其职业观。

2、加强职业培训

首先,人事部门应扩宽人力资源培训渠道,积极利用浙师大等省内高等院校的教学优势,在与高校联合创办人力资源培训基地的基础上构建“高校+专业培训机构”的渠道模式,建立分层次、分类别的教育培训场所,提供多样化培训服务;其次,要注重培训的质量、模式和内容。可以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长训、短训与学历教育相结合的培训模式,通过专家讲座、现场指导、示范项目参观、技能比武等方式,提升培训效果。

(五)构建社会支持系统

作为弱势群体,养老服务人力资源的开发必须构建一个强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包括政府层面的支持、社会公众的理解、微观养老服务组织层面完善开发机制、个人层面自我开发等,必须依靠政府、养老服务组织、服务人员自身、社会公众等多方合力才能实现养老服务人力资源的整体性、系统性开发目标。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民政厅.浙江省老年服务与管理类专业毕业学生入职奖补办法[EB/OL].

[5]薛铮.黑龙江国有林区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2(6)

[6]金易.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中国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吉林大学,2012(5)

〔本文系2013年浙江省访问工程师项目“物业管理智能化平台构建”(编号:FW2013092)阶段性成果〕

家政服务培训的心得体会篇5

关键词 全科医师培训 回顾 展望

中图分类号:R197.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533(2012)02-0017-04

加强全科医师队伍建设,是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基本途径,是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重大举措。从1997年开始,上海市连续13年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标准化建设列入政府10项实事工程,使社区卫生服务的硬件设施条件有了明显的提高和改善。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上海市卫生局积极采取多种形式不断推进全科医师培训工作,培训合格后充实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担任全科医师,着重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软实力[1-2]。在国家大医改背景下,上海市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作为本市医改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予以推进,全科医师培训工作作为培训的重要部分,正不断推出有力举措,提高培训质量和数量。

1 工作回顾

1.1 开展全科医师岗位培训

1994年起,针对当时基层医师全科服务意识淡薄、业务理论培训机会少的特点,上海市卫生局依托上海职工医学院、原上海医科大学、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根据上海卫生服务的需要开展了全科医师概念培训班,主要内容是40学时的全科医学基本概念,至1996年共培训500余人。

1997年起,对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临床医师进行了600学时的以理论为主的全科医师岗位培训,使他们能初步适应上海开展全科化综合医疗服务的需求。培训主要包括全科医学概论、临床诊断学基础、社会医学、医学心理学、老年医学和康复医学等科目。

2001年依托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成立了上海市全科医学教育培训中心,承担本市全科医师培训的组织管理任务。通过10多年的培训,本市的社区医师已基本接受并完成了培训。全科医师岗位培训为本市社区实施全科化医疗服务奠定了基础,2005年起,本市街道地段医院全部转制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其中33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了综合性全科医疗服务试点。

为进一步提高社区医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在完成以理论为主的全科岗位培训的基础上,市卫生局于2004年制定了《上海市社区全科医师培养三年行动计划(2004-2007)》,在全国率先启动了全科医师实践技能培训,培训时间为半年。2007年在完成技能培训任务的基础上,按照原定计划进度启动了新三年培训计划。市卫生局根据参加培训医生的职称和岗位的不同,组织专家分别制定了7个组别的培训大纲和培训计划,实现了个性化和分层次培训。全科医师实践技能培训工作由区县卫生行政部门具体组织实施,37所区域综合性医院和43所示范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了培训任务。

1.2 试点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

2000年起,上海在全国率先开展了为期4年的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试点工作。由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选派新分配来的大学本科毕业生到中山医院参加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2000年、2004年、2006年三年分别招收了23名、58名、15名学员,经过四年培训毕业后已全部在本市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培训学员中绝大多数已成为所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业务骨干。

1.3 开展全科医生转岗培训

2010年,根据《关于印发<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的通知》(发改社会〔2010〕561号)精神,上海市又开始通过转岗培训途径培养一批全科医生。上海市卫生局结合本市已基本完成全科岗位培训、并在全国率先启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的实际,与区县卫生局签订责任状,由区、县卫生局全面负责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的领导和管理工作。同时落实转岗培训临床实训基地,并由实施单位承担转岗培训的临床带教任务,以“导师制”或“一对一”的带教形式,严格按照培训计划对学员进行培训。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选择临床医学本科执业医师,到区县中心医院接受为期2年的全科医学规范化培训。2010年共有95名医师参加了转岗培训,按计划在区域医疗中心接受规范培训。

1.4 实行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新模式

针对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试点工作中突出存在的“工学矛盾”等问题,2006年起上海市卫生局积极探索全科医师培养的新模式,采用“社会化管理”的模式进行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即面向全国招收应届和近二年毕业的往届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进行规范化培养。培养期间的人事、劳动委托市卫生人才交流服务中心进行管理,培养经费按照市、区县政府与用人单位及个人共同负担的原则筹集。

上海市卫生局、市财政局、市人事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共同制定了《上海市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试行办法(2006-2010年)》,使全科医师培养工作有了制度和政策保障。办法实行后,市卫生局根据各区县卫生局每年上报的培养对象需求数,按照招录程序组织招生录取。规范化培养分理论学习和技能强化、临床基地轮转、社区基地实践3个阶段,前2个阶段在临床基地进行,最后1个阶段在社区基地进行,临床培训基地由当初的3家扩大到15家,社区基地扩大到45家。随着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工作影响力的扩大,招生规模逐年增加,2006年招收32名,2007年招收60名,2008年招收148名,2009年招收127名。规范化培养结束、培训学员经考核合格后,各区县卫生局负责将分配到本区县的培养对象安排到所辖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

2 医改新政下的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

2009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这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需要,是全面提升临床医师队伍业务能力的重要举措,也是公立医院改革和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为此,上海市自2009年12月起正式启动了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作为重要组成部分被纳入。

2.1 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实施

2.1.1 建立组织管理体系

建立由分管市领导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卫生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教育委员会、市财政局、市政府法制办、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等部门和单位的领导及专家组成的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联席会议,负责全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领导和协调工作。联席会议下设办公室,负责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日常管理工作。5所高校和39家培训医院均成立了毕业后医学教育委员会,负责本校(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

2.1.2 建立政策文件体系

上海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建立了两个层次的文件。一是《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施办法》主文件,二是若干具体操作性文件,包括《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劳动人事管理暂行办法》、《上海市住院医师培训医院和师资管理办法》、《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考核管理办法》、《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项经费管理办法》等。同时在市人事局、市府法制办的指导下,制定了统一规范的《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暨劳动合同》。

2.1.3 建立培训和质量控制体系

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能否可持续发展,其关键环节是培训质量。过程管理和考核管理是提高培训质量的两个重要抓手。为进一步加强过程管理,成立了由6位专职工作人员和5位专家组成的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事务中心,具体负责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过程督导、质量控制和考试考核等工作,定期组织相关专家对培训医院进行现场督查指导,了解各医院培训计划落实情况、当前存在困难、意见建议等,并及时沟通反馈。

2.1.4 建立支撑保障体系

1)工作会议制度:在住院医师制度初步建立后,在推进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尤其是需要市政府层面决定的重大问题,提交市联席会议讨论决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联席会议每月定期召开,相关委办局的处室领导共同研究工作推进方案。专家委员会会议每两周定期召开,就培训、质控、考核等业务问题进行决策部署。

2)资金保障:在卫生局设立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资金专户,市财政局每月定期将住院医师工资和社保费用划入专户,由市卫生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将工资部分核拨到培训医院,将社保部分缴纳到指定的社保经办机构。市财政局按照平均每家培训医院600万元的标准对培训医院培训启动工作予以支持。对培训过程督导、专家咨询、考试考核等工作所需要的费用,均列入市卫生局部门预算,由市财政予以保障。

3)带教师资和管理人员培训:2010年6月、7月组织了多次全市性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带教师资和管理人员培训,各医学院校和培训医院毕业后教育委员会成员、培训医院相关管理人员、承担培训任务的科室教学主任和教学秘书共千余人参加了培训。各学科专家组组织本学科的带教师资开展了一系列的专项培训,重点统一对培训细则的把握,统一培训方式方法,提高了带教师资的带教水平和各级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

2.2 全科培训纳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

上海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参照2006年推行的全科医师培训模式,在全市统一平台上实行“行业人”管理,同时也有力地促进了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由于全科住院医师的身份和待遇得到保证,许多“985”、“211”高校毕业的医学生也优先选择全科作为自己的培训方向。2010年起,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纳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进行统筹考虑,未经培训的人员不得从事全科岗位工作;参加培训的本科学历人员和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并轨。2010年我市15个培训基地共招纳了253名全科医师,其中含中医全科74人。2011年计划招录2 500名住院医师,其中全科医师招录数增加至500名,占招录总数的20%。

2.3 重点支持发展全科医师培养工作

在全面做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的基础上,市卫生局重点加强了对全科住院医师的管理和政策倾斜。每年详细调研全科岗位的需求,单列招录计划。对承担全科培训任务较重的医院,在启动经费上予以倾斜。在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与市卫生局共设的“优秀住院医师奖”中单列全科住院医师奖励指标,占总奖励名额的20%。在住院医师招录中,重点宣传现代社区卫生服务理念和全科医师培训工作,深化医学生对全科医学的理解和认同。

在全科住院医师的管理中,逐步探索了一些新的做法并形成常规,如每年组织全科住院医师的开学、毕业典礼;评选表彰全科优秀学员、优秀全科带教师资、优秀全科班主任;组织全科技能大赛、医学科普宣讲大赛,除专家外,还邀请社区居民担任评委;在全科住院医师中成立了志愿者服务队,使他们在接受培训之余,利用业务专长为弱势人群提供健康咨询服务;组织中秋晚会、迎春联欢会,全部节目由学生自编自演。这些工作有力地增强了全科住院医师的归属感,增强了全科医学对医学生的吸引力,增强了社区百姓对全科医师的认可度。

3 工作特色与亮点

3.1 在住院医师培训和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衔接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上海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相结合的工作得到了教育部、卫生部和国务院学位办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并列入教育部批准上海实施的23项教育体制综合改革项目和部市共建上海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项目。改革试验方案的核心内容是将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紧密结合:研究生招生和住院医师招录相结合、研究生培养过程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专业学位授予标准与临床医师准入标准相结合。根据上海市2010年住院医师实际招录人数,教育部2011年下达了900个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名额的单列计划。因此,2010年起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全科基地培训的住院医师有望在三年培训结束后获得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

3.2 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

市卫生局于2006年8月会同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财政局和上海市农业委员会共同制定印发了《关于加强本市乡村医生培养的通知》(沪卫科教[2006]24号),委托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采用定点招生、定向培养的方式,面向本市郊区招收参加高校统一入学考试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培养3年制临床医学专科学历的乡村医生,加快本市乡村医生的培养。积极鼓励各区县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吸引应届高中生报考。目前本市嘉定区、原南汇区、松江区、金山区、青浦区等区相继出台了具体的优惠政策,为乡村医生队伍的建设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2007年至2011年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招生人数为:2007年85名,2008年58名,2009年、2010年、2011年各招150名。

3.3 完善了全科医师培训体系

为提高各培养基地师资带教水平,保证全科医师培养质量,市卫生局依托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成立了上海市全科医学师资培训中心,定期对临床基地和社区基地的带教师资、管理干部和行政领导进行培训,深化了他们的全科医学理念,提高了各基地管理和带教水平。2011年5月,以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为依托的“上海市中美全科医学培训与交流中心”成立,通过引进美国成熟、先进的全科医学培训与评估体系,推出“5+3”全科医师培养新模式,即以“5”年医学本科学历教育为基础,再加上“3”年的全科医师培训,借鉴美国家庭医生标准化培养体系的理念和经验,进一步建立标准化的全科医学培训体系。

3.4 规范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师编制

2008年,本市制定下发了《关于印发<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实施意见>的通知》,明确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每万名居民配备4~5名全科医师,1.5~2.5名公共卫生医师,在全科医师和公共卫生医师的总编制内配备一定比例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护士按与全科医师1:1的标准配备。郊区县所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地域面积、人口导入等情况,可适当增加人员编制。这一文件的出台,对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合理配备、有效利用基层卫生人员队伍提供了充分依据和明确标准。

3.5 出台了倾斜政策吸引适宜医学人才进社区

鼓励上级医院医务人员支援社区,对支援社区的二、三级医院医务人员给予政策倾斜,吸引到社区尤其是远郊农村基层开展工作;明确高年资医师下基层的职位待遇和工作职责,帮助提高社区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将社区卫生人才列入户籍政策倾斜范围,对经过几年全科医生岗位锻炼、工作优异、并能安心在社区工作的全科医生予以优先引进。通过这些措施,能使社区的卫生人才队伍得到壮大,更好地为全市居民提供适宜、经济、安全和便捷的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

4 工作展望

目前全科医师的短缺已成为制约社区卫生服务功能有效实现、医疗改革顺利进行的一个关键因素,根据本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保基本,强基层”的要求,结合基层卫生人才现状,强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专业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在整体推进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的基础上,上海应继续把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放在一个优先发展的地位,为基层源源不断地输送合格的全科医师。因此,在未来工作中要紧紧抓住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待遇4大环节,营造吸引、留住和发挥社区全科人才的政策环境,建立一支服务能力显著提高、社区居民信得过的社区全科服务人才队伍,为发展社区卫生事业、满足居民社区卫生需求提供稳定的人才支持。

4.1 构建培训体系,加强队伍培养

积极推进家庭医师制度,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进临床医生必须是经过本市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合格人员;加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全科医师比例,为社区卫生服务的队伍输入新生力量;继续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现有在岗临床执业医师的全科培训,不断提升专业素质和服务能力;继续农村基层卫生队伍订单定向培养。

4.2 建立考评制度,保障培训质量

建立以能力为导向、重在社会和业内认可的全科人才培训评价体系。制定全科医学住院医师考核细则,明确不同模块的考核内容、考核要求和考核方法。主要考核方法包括日常考核、出科考核、年度考核和结业考核[3]。规范评价程序,健全评价组织,将考核评价与奖惩相结合,保障全科医师培训的质量和水平。

4.3 拓宽引进渠道,加大人才引进

广纳贤才,吸引适宜的医疗卫生人才进社区,充实社区卫生服务队伍。重点通过以下渠道引入优秀的人才服务基层,一是积极探索鼓励有资质的医务人员向基层一线流动的机制;二是建立灵活的人员评聘和流动机制。同时实行全科医师落户优惠政策、规范化培训与硕士学位衔接等政策吸引优质生源进入全科领域。

4.4 规范用人机制,营造发展环境

营造吸引、留住和发挥社区全科人才的政策环境,为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满足居民健康需求提供稳定的人才支持。一是进一步增加社区卫生人员编制;二是完善全科医师执业注册制度;三是健全社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系列。

4.5 明确投入保障,提高全科待遇

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参与的全科人才队伍建设投入保障机制。多渠道多元化筹措资金,加大财政对卫生人才培养的投入。针对本市社区医务人员收入水平低、差距大的现状,确立“提高水平、兼顾效率和公平”的原则。明确可分配总量逐年递增机制,逐步提高社区医务人员的整体收入水平。

参考文献

[1] 张勘.上海市全科医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回顾和发展愿景[J].中华全科医学杂志,2008,7(8):547-548.

[2] 张勘.上海全科医生培养的探索与展望暨国内外概况[J].实用全科医学杂志,2007,5(10):847-848.

[3] 杜改燕,齐殿君,王爽,等.全科医学住院医师培训实施方案的探索与实践[J].全科医学教育研究,2011,4(14):1109-1111.

家政服务培训的心得体会篇6

一、出台扶持政策,形成促进家庭服务业发展的社会氛围

广西出台了《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决定》(桂发〔2010〕34号)、《广西壮族自治区财政厅、商务厅关于印发广西家政服务网络体系建设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操作办法的通知》(桂财建〔2009〕243号)、《广西壮族自治区财政厅、商务厅、总工会关于印发广西家政服务工程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操作办法的通知》(桂财建〔2009〕244号)、《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发展家庭服务业的实施意见》(桂政办发〔2013〕37号)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规范市场行为,形成促进家庭服务业发展的社会氛围,扶持家庭服务业健康发展。据统计,截至2012年底,广西登记注册的家庭服务企业有421家,从业人数38369人(其中:员工制人数3807人),全年营业额达21465.89万元。

二、夯实基础,逐步建立健全城市家庭服务体系

一是抓好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建设,夯实家庭服务业发展基础。2012年,国家发改委批准广西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项目建设试点12个,目前项目建设进展顺利。2013年,广西又将开展12个县(市、区)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建设试点项目。二是加大对社区居委会服务设施建设和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力度,居家养老服务得到积极发展,全区已建成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700多个。三是建立家政公益服务专用热线电话966098,方便有家政服务需求的群众查寻家政服务企业和家政服务人员。四是加强“家政网络服务中心”建设。采取公开招标的推荐方式确定家政服务网络体系建设企业,进一步完善网络平台功能,升级技术服务系统,整合服务资源,增加加盟企业数量,扩大网络覆盖面。目前,南宁、桂林等5市的“家政网络服务中心”已建成并投入运行。

三、健全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

广西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发展家庭服务业促进就业工作,并将其列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自治区和14个地级市建立了发展家庭服务业促进就业联席会议。各级政府领导任总召集人,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解决发展家庭服务业促进就业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形成工作协调机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发改、民政、财政、商务、总工会、妇联、共青团等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积极发挥职能作用,加强沟通,相互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共同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加强对家庭服务行业的规范和管理工作,共同推进家庭服务业发展。

四、打造品牌,做大做强家庭服务企业

以创建千户百强家庭服务企业为主线,打造精品家政服务,通过政策扶持,引导有条件的家庭服务企业走规模化、规范化、品牌化的发展道路,推动一批中小型规范化家庭服务企业做专做精,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打造出“旭东家政”“八桂月嫂”“壮家女”“康之桥精品家政”“新民月嫂”等一批知名家政服务品牌。其中,广西八桂女子就业服务中心获“全国百强家庭服务企业(单位)”荣誉称号,南宁市旭东社区服务有限公司等17家企业获“全国千户家庭服务企业(单位)”荣誉称号,为广西家庭服务业的发展树立了风向标。家庭服务企业不断壮大,从业人数也不断扩大,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

五、加强培训,提升从业人员素质

广西认真实施家庭服务业从业人员培训工程,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质量,开展职业技能竞赛,不断加强家庭服务业规范化、职业化建设。

一是强化技能培训,增强就业稳定性。据统计,2012年,全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开展有政府补贴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职业技能培训26.23万人,培训后实现转移就业18.66万人;工会组织共培训家政服务人员17316人次,获初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12583人,13956人实现了就业,就业率达到80.6%;商务部门落实中央补助资金900万元,扶持城市“4050”下岗人员和农民工从事家政服务业,其中培训农民工6000人(贫困地区农民工占30%);民政部门举办了6期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培训,参训人员达到500多人,已有300多名护理员取得了国家养老护理员初级职业技能证书;妇联以广西八桂女子就业服务中心为培训示范基地,设立了多个教学点,共有3158人参加职业技能鉴定,3095人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学员100%实现就业。通过职业培训和职业鉴定的推进,提升从业人员素质,确保家政服务人员学得好、进得去家庭、立得住工作,增强就业稳定性。

家政服务培训的心得体会篇7

职业技能培训工作鉴定篇三为了更好的服务临澧经济建设,大力改善民生,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水平,不断加大我县职业技术人 才培养工作力度,出色完成本年度下达给我校的培训任务,今年我们在上级相关部门委托和授权下继续开 展各项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工作,积极进行招生宣传,精心组织教学培训、促进劳动力转移和就业安 置。学校招就办、培训中心、阳光办充分发挥就业培训的职能和资源优势,在县委、县政府、农业局、商 务局、教育局等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大力支持,相关处室密切配合,结合我县城乡富 余劳动力和劳务市场需求现状,运用一切积极因素开展多种形式的就业引导和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截至 12 月中旬,我校本年度共完成培训任务 2363 人,并转移输出(安置就业)1800 多人,为调动我县农村劳动力 向非农产业转移,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城乡经济一体化进程起到了应有的作用。现将我校一年来开展的各 项技能培训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培训的主要工作与措施

(一)积极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强化职业技术培训工作的领导与管理。 职业技能培训是一项社会性、系统性工程。必须要有政府的参与和领导,才能使培训和就业转移工作做到 健康有序、卓有成效。基于此,我们根据阳光培训工作的相关文件精神,主动做工作,并向县阳光办汇报 申请,取得支持。学校在原就业指导、培训中心基础上增加工作人员,成立“农村劳动力转移临澧职业中 专学校阳光培训工程点” ,由学校校长龙建华同志直接领导,工会主席刘召群同志主抓,康心权同志具体负 责组织实施,开展工作。领导机构的确立,为确保顺利开展各项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 证。

(二)摸清情况,开展宣传,落实工作。 今年初,我们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城乡富余劳动力就业现状和教育培训资源的抽样调查。通过调查,大致 掌握和摸清了我县劳动力资源和与之有关的培训资源情况,为正确指导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提供了科学 可靠的决策依据。在此基础上,学校利用寒、暑假教学时间和教学设施相对比较空闲的有利条件,组织人 力物力,深入全县多个乡镇和县工业园区多家企业、安福镇大型宾馆酒店及家政服务场所,同乡村干部和 企业建立密切联系,并与安福工业园多家企业和县城部分商场酒店建立订单式培养关系,并取得了相关企 业人力资源部门的大力支持。在整个培训过程中,他们参与完成培训学员的招生工作,并积极介入具体培 训,学校承担具体的上课任务,企业承担学员相应专业实训岗位的提供。这个阶段完成了绝大部分的培训 (共完成电工培训两个班次,学员 79 人,残疾青年培训 31 人,驾驶员培训 1100 人)和就业安置工作(学 员全部安排在广东的名优企业和县工业园区的大企业上班) ,并积累了就业培训工作的经验。在之后的一个 多月时间中又开展了家政服务专业 200 人的培训班,向这部分即将走向社会的新的劳动者传授操作的具体 技能、如何适应社会、怎样保护自己,提高他们的就业本领。并在实训工作开展的同时完成了所有参加培 训的学员的就业安置工作,安置率 100%。目前学校就业办对已就业几个月的学员跟踪调查情况显示,培训 学员就业巩固率超过 97%。

(三)精心组织实施,开展培训工作和转移就业工作。 在职业技能培训具体实施过程中,我校从自身情况出发,充分整合职业教育培训资源,建好就业培训基地。 利用我校教育资源优势,和县工业园区企业联合开展就业培训的招生工作,企业和社会需要具备一定劳动 技能的人力资源,我们需要企业和社会为学员提供就业岗位,校企签订订单式联合培养合同。和县农业局 联合组织农民培训,邀请县农业局的行业专家到我们的培训课堂授课,这些来自生产一线的专家熟悉操作 生产流程和具体生产技能技巧。他们现身说法,以师徒的务实培训方法,在生产岗位上手把手地教会学员 掌握一门具体的劳动技能(比如柑橘的栽培与管理、打蜡技术等专业我们邀请了县农业局高级农艺师管早 平,县柑橘办主任陈轶林等授课) ,达到了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的基本目的,与此同时学校又采取灵活多样的 办学形式(如把培训班办在乡村、送技术下乡,方便学员上课,实训课部署在就业企业现实生产岗位上) , 加大了岗位实训的力度,力求培训的现实效果,在具体岗位上掌握具体的操作技能。在扩大培训规模的同 时,我们也积累了大部分的培训经验,不断提升学员培训品质。这些培训工作都是在和乡村干部以及县工 业园区及服务行业人力资源部门的积极配合下完成的。在目前复杂的用工和就业环境下,我校培训中心的 这些工作获得企业和社会的一致认可。因此,培训完毕之后的安置工作顺理成章,安置率达到了百分之百, 之后的就业跟踪情况显示:这些学员的就业情况稳定,平均工资超过 1500 元,参加培训的学员都表示了较高的满意度。

二、培训工作的特点与取得的成绩

(一)、培训涵盖范围广,培训量大。今年的职业技能培训我们涉及到了农、工、商等行业,渗透一、二、三产业,具体的培训工作涉及到如下方面: 1、阳光工程培训。我们对本县有转移到二三产业和城镇就业意愿的农民,由政府财政补贴,有计划地开展 转移就业前的职业技能短期培训:今年我们举办了特色职业农民培训、柑橘栽培及商品化处理、水稻病虫 害的防治技术培训等,一共举办了 6 期培训班,共培训学员 300 人。 2、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我校根据《商务部、财政部、全国总工会决定从 2009 年开始实施“家政服务工 程” 》的文件精神,开展家政服务人员培训、供需对接、从业保障等工作,帮助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 从事家政服务工作,进一步促进了家政服务就业,扩大了家政服务消费。这项工程作为改善民生、增加就 业、扩大内需的一项紧迫而又长期的工作,有利于促进弱势群体就业、缓解当前就业压力,对于满足人民 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活服务需求,解决家庭小型化、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3、县工业园区技术人才培训。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企业用工的要求越来越高。我校作为县职业 技能培训基地,积极面向市场,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更新观念,为本地企业培养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深 化教学改革,力争探索出适应市场经济的办学模式。一年来,我们初步探索出了一条校企合作、互利双赢 的新路子。我校与县工业园区德泰电子厂、安福气门,凯元纺织等企业都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一年来 我们为这些企业共培训技术人才 553 人。 4、驾驶员技能培训。由于近几年经济发展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我县车辆、农机拥有量大幅度提高, 但驾驶员培训相对滞后,驾驶员安全意识低、驾驶技能不高等问题日益突出。为切实提高全县广大驾驶员 的安全意识和驾驶技能,确保安全,我校驾驶员培训中心聘请了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授课,授课内容为法 律法规、理论知识、交通规则和实践操作技能等。 5、社会伤残青年就业培训。农村残疾青年也是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主体,做好我县农村残疾青年的就业工作, 也是确保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我们通过县残联对全县农村残疾青年劳动力进行了摸底登记,并通过个人 访谈、实地专访等方式对农村残疾青年进行调查了解。初步摸清了农村青年劳动力就业状况和制约因素, 并准备分期分批对他们进行培训,为他们就业提供保障。今年此项培训开设了电子、服装两个专业,共培 训学员 31 人。 6、农村电工技能培训。为了适应"新农村,新电力,新服务"的农电发展要求,进一步加强农电队伍的建设 与管理,全面提高农村电工的技能水平及综合素质能力,县电力局将我县农村供电所人员的技能培训纳入 了我校的年度培训计划。针对这些补充到农村供电一线的“新鲜血液” ,学校培训中心认真分析了队伍的现 状,查找薄弱环节,在理论上及技能上制定了一套完整、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做到了缺什么,补什么; 补什么,提高什么,通过培训提高技术技能水平,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二)、培训工作体现了“三个突出” 。 1、突出了实用性,为本县经济建设服务,特别是为我县工业园区培训了大批急需人才。一是依托县工业园 区用工企业重点开展岗前培训,在德泰电子工业园,安福气门,凯元纺织等重点用工企业开展定向的岗前 培训,为企业培养急需的人才。截至目前,共培训 5 期 553 人次,其中留园区就业 550 人。二是针对农村 特色农民开展阳光培训培训,目前学校阳光办在佘市镇、烽火乡、文家乡共完成培训 300 人。三是依托学 校培训基地开展驾驶员培训,目前共培训 8 期 1100 余人次,下岗职工再就业(家政服务)培训 200 人。四 是做好就业服务,免费推介就业,培训的残疾青年 31 人已全部上岗就业。督促工业园区和企业不断优化用 工环境,努力提高学员培训后转移就业率。 2、突出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农产品深加工技术的提升。一年来的培训,我们树立了大农业产业结构 调整观念,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工业、实施城镇化战略等结合起来,着力调整农业内部产业结构, 努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在我县柑橘生产的主产区文家乡、烽火乡、佘市镇开展了多期培训班,帮 助橘农学会栽培与管理、指导他们如何提升产品品质,增加收入。 3、突出了社会稳定与脱贫致富这一重点。由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我县贫困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工 作,本年度,我们开展的相关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使贫困劳动力提高了综合素质,掌握了实用的职业技能, 成为帮助他们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低收入群体的脱贫,为确保社会稳定、促进县域经济发展起到了良好 的作用。

(三)、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双丰收。我们通过多方整合社会资源,以多种方式组织技能培训,为家境贫困、身体残疾、失业失学的城乡青年提供免费就业援助服务。使得不少学员通过学习和培训,取得了相关的上 岗证书和技能操作证书,为他们的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今年培训活动开展以来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培训学员的顶岗实习共挣回工资 160 多万,培训的 2000 多学员有的在外务工,有的在县工业园上班,收入 不菲,有的在家运用所学技术大力发展种植养殖业,或从事个体经营,都实现了经济收入的大跃进。

三、存在的问题及明年的工作要点

(一)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们一年来的培训工作在各方的努力配合下,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培训工作依然还是任重而道远。 主要反映在农村劳动力对培训工作认识上的不足,我们宣传工作力度做得也还欠缺。在深入开展阳光工程 农民工培训工作的同时,我们也遭遇了深入农村宣传费用高、学员配合不积极、授课效果不好等现实情况。 因此学员的招生工作,认识水平的依然还是今后工作的难点。一些农民工对培训学习和培训就业存在无所 谓的态度,认为企业急需人力是事实,因此学员更加注重培训机构介绍“好的工作” ,所以就业培训工作的 宣传以及让学员明白提高务工的品质还是当务之急,应当让他们懂得提高自身的素质和具体地掌握一门生 产技巧的重要性。因此,我们的招生宣传工作还应当做得更加深入细致一些,和一些信誉好,效益好的企 业结合更加密切一些,充分了解企业急需怎样的人才,就业者需要怎样的务工环境。在具体的培训工作中, 我们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职业技能培训才能真正有效开展下去。第二是培训的经费还是十分的有限,不 能在一些人力资源紧缺的行业开展更加深入的培训工作,为农民工上岗前提供更多的专业知识培训。尤其 是岗位实训的指导工作,例如电工培训和家政服务等,这些行业急需能够掌握一定操作技巧的,具备一定 的礼仪知识和较好的敬业精神的务工人员,但是这些培训工作需要时间较长,学习的内容较多,费用相对 较高。本年度,我们尝试开展了这些专业培训,就遭遇了经费问题,我们非常遗憾没有能够为学员提供更 加细致的培训内容。因此这些专业的培训,既要邀请较好的有丰富的就业一线操作经验的老师,提供具体 的并且是有针对性的教材,又要控制紧张的培训费用,培训工作开展有一定难度。

(二)今后要做的主要工作。 一是要积极争取县委县政府以及各级各部门对我校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支持,增加对就业技能培训经费的 投入;二是健全劳务输出网络建设,调动各种力量,疏通就业渠道,保证畅通,扩大培训后就业率;三是 利用学校现有的招生队伍,在做好学校招生工作的同时也做好社会就业技能培训的宣传工作,将国家的惠 民政策和职业技能培训的精神传达到全县各个角落。同时利用我校部级重点职业中专现有的就业资源网 络和长期合作的就业企业资源,为培训学员做好实训和就业安置工作,扩大培训学员输出工作的宣传力度。 在明年的具体培训工作中,无论是培训招生、培训教学(授课、实训)、就业安置都应当加强同周边兄弟学 校的交流和学习,加强对学员和用人企业的就业跟踪调查工作,及时总结和检讨培训工作的不足。在招生 和就业两块工作上做得更加细化,以务实精神切实做好具体工作,积极探索具有临澧特色的职教培训新模 式,争取更好地完成年度培训计划,为临澧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

职业技能培训工作鉴定

家政服务培训的心得体会篇8

一、大好前景与市场空缺矛盾突出

家政服务业不仅会直接带动内需扩张、社会稳定,还可以促进生活方式转变和消费热点形成。多数家政服务业以困难家庭妇女为主要就业者,以满足社会危困人群及其家庭需求为重点,以帮助中高收入家庭提高生活质量为新增长点,带动中低收入者提高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重点惠及解决民生问题的薄弱环节和潜力领域。当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城乡家庭家政服务需求不断增加,家政服务业发展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从新华社等媒体的报道中了解到,我国老龄人口超过1.38亿,大约90%的老人是居家养老,加之“二孩”政策的落地,育婴问题更加突出。

另一方面,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村男性劳动力外出务工,妇女劳动力已占农村劳动力的45%以上,但由于缺乏技术、缺少致富的门路,妇女劳动力无法和蓬勃发展的家政服务业有机融合,成为这一产业发展的制约瓶颈。拿xx举例来说,全县现有贫困人口14195户37307人,其中具备劳动能力的贫困妇女有8769人,家政服务业劳动力储备可谓是资源丰富,但全县家政服务从业人员仅有1800余人,其中贫困妇女只有700余人,供给与需求不平衡。而且家政服务业准入门槛不高,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培训体系不完善,这些都成为家政服务业发展的阻碍,使得家政市场缺人现象始终存在,空有大好前景,难以持续壮大规模。

二、xx家政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

xx的家政服务业发展有十年左右,截止2016年底,xx在工商局注册成立的家政公司大约有8家,还有一些没有经过注册也在做家政的大约有15家。大部分家政公司的经营业务是家庭保洁类的,对于月嫂、保姆、病患陪护、养老服务和小学生托管等需要技术含量的业务占比非常小。很多公司都是一张桌子,一个电话,几个熟人就开始做家政,从业人员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培训,服务质量没有保障,价格标准也是参差不齐。据不完全统计,xx家政行业的从业人员主要是35—55岁之间的农村女性和部分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及灵活就业者,有80%的家政服务从业人员是初中以下文化程度,而且很多家政服务人员没有经过正规的职业培训,不具备相应的职业资格。

在市场需求及收入方面,xx的家政服务员、月嫂可谓是供不应求,月收入基本在1800——2500元左右,如果到xx、西安等外地就业,每月收入可达3000-5000元。今后家政服务业的市场需求,还将会越来越大,而且专业化的市场需求会越来越高,持有中高级资格证书的月嫂、育婴员、养老护理员等将会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但目前xx具备开展家政服务培训教学资质的学校仅3所,2016年全年共培养家政服务员1067名,市场缺口还很大。

同时,xx家政服务业的发展中还存在着其他一系列问题:一是巨大的市场需求和高素质家政从业人员缺乏的矛盾日益突出;二是贫困妇女文化素质较低,劳动技能单一,缺乏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三是家政业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尚未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广大妇女群众反映不愿意从事家政服务,其原因是做家政人员怕丢面子,怕受歧视,宁愿到工地打小工,也不愿做家政员的陈旧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和影响家政业的发展。

三、建议及对策

1.加大针对贫困妇女培训的经费投入。通过职业培训学校,就业培训中心,再就业基地,加大培训经费投入。培训对象以贫困家庭妇女、下岗职工、失业人员为主,以增强贫困妇女脱贫致富本领和自我发展能力为目的,希望政府积极引导,在针对贫困家庭妇女培训方面加大经费扶持力度,充分调动行业、家政服务机构和培训学校的积极性。

2.强化培训提升素质,打造专业化的高素质家政人员队伍。家政培训要以市场服务需求为导向,培训内容要紧跟形势,不断更新,要与行业标准和操作规范相衔接,既要关注基本的服务项目,又要逐步涵盖不同层次消费群体的多样化服务需求。同时,严格进行资质鉴定,切实打造一批专业素质强、业务技能精的专业化家政服务队伍。

3.加大对家政服务企业的扶持力度。对小微型家政服务企业,广泛吸纳贫困户、下岗人员等就业困难群体企业进行补贴扶持和税费减免,鼓励家政服务企业做大做强,吸纳更多的贫困妇女就业增收。

4.加强宣传教育转变观念。家政服务作为一门新兴行业,其发展和壮大需要全社会的正确认识和支持。通过现有的各类宣传阵地,大力宣传家政服务在“方便大家,便捷生活”方面的特殊作用,提高全社会对家政服务行业的正确认识,为家政服务树立良好的舆论氛围,从而鼓励更多的贫困妇女和下岗失业妇女加入到家政服务队伍中来,早日脱贫致富。

上一篇:车间安全生产演讲稿范文 下一篇:大学生勤工俭学申请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