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虫害防治培训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05 17:23:56

病虫害防治培训方案

病虫害防治培训方案篇1

一、病虫害发生防治概况

(一)概况

2005年,广西遭遇50年一遇大旱,先是春夏连旱,7月份全区大部遭受洪涝灾害,但时间不长,接着是秋冬持续高温连旱,全年没有台风登陆广西。早晚稻播插期偏迟、拉长,早稻普遍偏迟7~15天,局部稻区播插期拉长至1个月左右,田间桥梁天多,苗情复杂。全区全年水稻病虫总体中等偏重局部大发生,发生的主要病虫种类有常发性的稻瘟病、稻纹枯病、水稻细菌性条斑病、三化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瘿蚊和鼠害等。其中全年三化螟、上半年稻纵卷叶螟、下半年稻瘟病的发生程度和为害损失比上年同期偏重,局部稻区稻蝽象、稻蝗、螨类、稻胡麻叶斑病发生呈上升趋势,其它病虫基本持平。发生总面积约8300万亩次,约占水稻种植面积的236.6%,略比2004年重,防治面积约8870万亩次,占发生面积的106.87%,总体防效86.0%,经防治后挽回稻谷损失约160万吨,实际损失约21万吨(见附表1)。

综观2005年广西水稻病虫发生情况,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上半年重于下半年,虫害重于病害。上半年为中等程度偏重局部大发生,下半年中等偏重程度发生,后期病害偏轻发生。

2、迁飞性害虫来势猛,发生面广,危害严重。稻纵卷叶螟迁入峰次多、面广、量大。稻飞虱维持中等偏重局部大发生格局。粘虫发生早、量大面广。

3、流行性病害发生流行快,稻瘟病发生呈回升态势,在局部出现“落窝”现象。稻瘟病桂东北、桂东及右江河谷历史性发病区及种植感病品种较多的稻区发生严重,象州、博白等县局部出现“落窝”。

4、钻蛀性害虫比上年偏重发生。桂中、桂东北稻区及桂西北稻区局部三化螟发生期长、为害重,回升态势明显。

5、持续严重干旱天气,导致三化螟发生为害期延长,下半年稻纹枯病、稻飞虱发生偏轻。次要病虫如稻象甲、稻螨、稻胡麻叶斑病、稻赤枯病、稻根结线虫的发生为害在局部呈上升趋势,稻蝗、蔗蝗、竹蝗等土蝗发生范围广,呈点、片为害。

(二)发生原因简析:1、气候:严重持续干旱影响水稻移植和生长,也对病虫害的发生危害产生较大影响。2、栽培:中稻面积较大,晚稻移植期比上年偏迟,田间水稻生育期差异大,苗情复杂,不仅利于病虫的扩展蔓延,也可能使病虫发生产生一定的差异性,尤其是钻蛀性害虫的发生期拉长,迁飞性害虫为害期增多。3、防治:下半年开始禁止使用高毒农药,部分农民对替代农药的使用还不完全适应;由于干旱禾苗长势较差,个别农户不重视防治工作,影响防治效果。

二、防治组织实施及成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规范和强化公益性防治行为

为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自治区农业和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自治区农业厅成立由张明沛厅长、韦祖汉副厅长为正、副组长的农作物重大病虫防治领导小组,全区各地也相应成立了由当地政府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领导挂帅的农作物重大病虫灾害防治指挥机构,切实加大对水稻病虫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落实“领导、组织、资金、技术、物资”五到位,扎实有效的开展水稻病虫防治工作。年初自治区农业厅转发农业部《关于开展春季农区统一灭鼠工作的通知》(农办农[2005]1号),以此拉开全年重大病虫草鼠害防治工作序幕。2月下旬,自治区农业厅韦祖汉副厅长在“2005年全区植保工作会议”上对植保部门如何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服务“三农”,促进“三增”作了重要动员部署,具体提出了发展粮食生产植保防治工作的目标任务。根据此次会议精神,自治区植保总站及时形成重大病虫灾害控制预案制度,制订出台广西水稻重大病虫、水稻螟虫“四虫三病”及农区鼠害、蝗虫等10个防治预案,以预案指导开展全年防治工作。

根据各时期病虫防治重点和进度安排,自治区植保总站以农业厅名义先后上报自治区人民政府《2005年全区中后期粮食作物重大病虫灾害发生动态趋势及防治意见》(6月)、《当前病虫害对晚稻生产的影响及应对策略》(9月)2个材料和10个防治预案。以农业厅名义先后召开“全区禁用高毒农药农作物病虫防治对策专家研讨会”、“全区晚稻重大病虫防治工作会议”、“全区晚稻中后期病虫防治网上工作会议”3个会议,韦祖汉副厅长都亲自动员部署病虫害防治工作。以总站名义先后组织召开“全区上半年农作物病虫发生趋势会商暨早稻病虫防治动员会”(柳州)、“全区春季农区统一灭鼠工作现场会议”、“全区高毒农药替代品种暨防治对策研讨会”、“全区早稻重大病虫防治现场动员会”(合浦)、“全区下半年农作物病虫发生趋势暨防治会商会”、“全区晚稻重大病虫防治现场动员会”(临桂、邕宁、柳江)“全区秋冬季农区统一灭鼠工作现场会”和举办“全区农作物病虫化学防治替代技术高级研修班”(南宁)、“全区农作物病虫电视预报与防治指导可视化培训班”(南宁)“全区蝗虫防治技术培训班”(桂林)等8个会议和3个大型培训班。先后下发全区各地《关于切实抓好早稻中后期及中稻病虫灾害防治工作的紧急通知》(桂植保发[2005] 26号)、《关于切实抓好洪涝灾后农作物病虫鼠害防治工作的紧急通知》(桂植保发[2005]28号)、《关于切实抓好晚稻中后期病虫害防治工作的紧急通知》(桂农业办发[2005]176号)、《关于开展全区秋冬季农区统一灭鼠工作的通知》(桂农业办发[2005]190号)、《关于切实做好水稻螟虫等重大病虫综合防治示范工作的函》(桂植保函[2005]1号)、《关于切实做好农区灭鼠示范专用竹筒控鼠毒饵站制作的函》(桂植保函[2005]3号)等6个文件(函)。先后印发全区各地《2005年全区水稻重大病虫防治预案》、《2005年全区农区鼠害监测控制预案》、《2005年全区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意见》(农业厅名义)、《2005年全区农区统一灭鼠工作意见》(农业厅名义)、《2005年全区春季农区统一灭鼠实施方案》、《全区水稻螟虫等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示范方案》、《广西水稻重大病虫综合防治试验示范实施方案》、《全区高毒农药替代品种暨防治策略研讨会议纪要》《2005年全区晚稻病虫防治工作意见》、《2005年全区秋冬季农区统一灭鼠实施方案》、《广西农区鼠害区划与综防技术协作研究实施方案》《2005年广西蝗虫防治预案》、《2005年全区秋蝗防治工作意见》13个技术方案及“2005年春播春种农田灭鼠技术要点”、“水稻重大病虫综合防治示范牌”、“农区统一灭鼠示范区示范牌”、“毒饵站控鼠技术示范牌”等系列技术应用和示范资料,组织和指导全区开展水稻重大病虫防治工作。

各地积极响应,采取相应有力措施,切实有效地抓好水稻重大病虫害防治工作。尤其是自治区人民政府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早稻中后期田间管理,及早做好下半年粮食生产各项准备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切实做好防治水稻重大病虫的组织协调、动员部署、协作联动和督促落实,初步构建形成政府主导、多元投入、快速反应、高效运作和农民广泛参与的水稻重大病虫防灾减灾工作机制。通过几次大规模防治战役、几个重点区域和综合示范区建设,带动全区面上常规病虫防治工作的开展,除局部稻区穗颈瘟、稻飞虱、三化螟、稻纵卷叶螟危害造成一定损失外,水稻病虫总体上控制在其为害经济损失允许水平以下,未出现大面积病虫为害减产失收事故,确保全年粮食生产安全。(见附表1、2)。

(二)加强监测预警,明确主攻对象,打好关键防治战役

全区各级植保部门在加强病虫调查监测,及时、准确情报,科学指导防治的基础上,切实当好各级领导参谋,协助政府组织好三水稻病虫灾害防治的各项有关工作。据不完全统计,全区各级测报站全年共病虫情报约1800期,平均每县15期以上,病虫覆盖乡镇率达100%,预报准确率达85%以上,有效指导防治工作开展。全区水稻病虫防治仍以稻飞虱、三化螟、稻纵卷叶螟、稻瘿蚊、稻瘟病、纹枯病、细菌性条斑病“四虫三病”为主攻防治对象,同时抓好农区统一灭鼠,重点组织实施三大关键防治战役。一是春秋两季农区统一灭鼠。全区统一灭鼠1750万亩、420万户,挽回粮食损失16.5万吨,建设完善农区灭鼠示范区(样板)78个,示范面积约90.4万亩、32万户。春季农区灭鼠以农田灭鼠保春耕春种生产安全为主,秋季灭鼠重点抓好灭鼠保晚稻穗、保冬种和灭鼠示范建设。二是早稻重大病虫防治战役。以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瘟病为主攻对象,兼治其它病虫。全区各级农业植保部门切实做好防治组织发动、宣传培训、试验示范和技物配套服务,全区早稻病虫防治约4500万亩,挽回损失约90万吨。三是中、晚稻病虫防治战役。以稻瘿蚊、三化螟、稻飞虱、稻瘟病为主攻对象,兼治其它病虫。各地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早稻中后期田间管理,及早做好下半年粮食生产各项准备工作的通知》和“全区晚稻重大病虫防治工作会议”精神,通过技政结合、技物结合、上下结合、统分结合和点面结合(即示范带动)组织实施,全区晚稻病虫防治约3800万亩,挽回损失约70万吨。

此外,突出抓好来宾、北海2市东亚飞蝗和隆安、合浦、全州、桂林叠彩、隆安、容县、银海、邕宁、南宁郊区等地腹露蝗、异岐蔗蝗、绵蝗、竹蝗等应急防治,切实抓好靖西、德保、宜州、南丹、天峨、环江、象州、柳江、兴宾等县(市、区)粘虫历史性发生区粘虫,以及局部地区如港南区晚稻胡麻叶斑病、田东晚稻害螨等次要病虫的应急防治工作。

(三)抓好重大病虫区域治理, 推动面上防治工作开展

根据水稻病虫区划研究,实行综合治理与应急防治结合、重大病虫区域治理的策略,重点抓好全区稻飞虱综合治理,桂东北包括桂林、贺州、梧州3市的16县(市)稻瘟病、稻瘿蚊重发区综合治理,桂中、桂东北、桂西南右江河谷20余县(市)三化螟重发区综合治理,桂东南包括玉林、贵港、钦州、北海4市的15县(市)细菌性条斑病普发区综合治理和桂中、桂西南约20个县(市)稻瘿蚊重发区综合治理,以及桂南、桂东南、桂西北稻纵卷叶螟的应急防治。通过重大病虫区域治理,推动面上防治工作开展。

(四)推广关键配套技术和配套服务,实行全程技术控害

在大区病虫治理上,按照《广西水稻主要病虫综合防治规范》,从稻田生态出发,推行“农业防治压基数,科学用药控为害,保护天敌促平衡”的防治技术模式,突出准确测报、达标防治、健身栽培、保护天敌和科学安全用药,大力推广水稻综合防治规范技术,实行全程技术控害。

在重大病虫防治上,针对三化螟发生为害的特点、规律,普遍采取“抓秧田,保本田”、“抓1、3代、控2、4代”、“防秧田枯心,控本田白穗”的治理策略和措施,协调应用农业、人工、化学应急防治措施。防治稻瘿蚊推行“一并重、二把关、三选准、四为主、五结合”的防治策略、措施及其实施模式,做到秧田本田防治并重,把好秧苗针叶及禾苗分蘖两道危险受害关口、培育无虫壮秧,保有效分蘖成穗,选准高效对口农药、防治时机和田块,药剂防治以施保护药为主,以水稻为主,以施颗粒剂为主,以毒土为主。防治稻瘟病实施以种植抗(耐)性品种(组合)为主体,以强化高产健身控害栽培为基础,以科学用药应急防治为保证的“三一”(一主体、一基础、一保证)的治理策略,挑治苗叶瘟发病中心,狠治穗颈瘟流行区域,抓住大胎破肚危险感病期施药的配套技术。

在应急防治用药上,大力推广应用高效、低毒、对口防治用药品种:稻瘟病:丰登、三环唑、春雷霉素等;纹枯病:井冈霉素、纹枯净等;稻飞虱:吡虫啉(大功臣、蚜虱净)、噻嗪酮(扑虱灵)等;三化螟、二化螟、稻纵卷叶螟:抗虫灵、杀虫双、杀虫单、氟虫腈;稻瘿蚊:毒死蜱、氟虫腈、丙线磷(益舒宝、益舒丰)等;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消菌灵、菌毒清、三氯异氰尿酸等。

在技物配套服务上,全区植保系统继续发挥自身技术及网络优势,巩固和发展全区14个市的50多个县(市)的防治技术推广网络和试验示范基地。在全区重点推广应用水稻重大病虫主导防治用药、农药新品种及其相应配套技术,做好试验示范,增加防治技术贮备和增强服务能力,通过技物结合服务,实现控害与效益的统一。

(五)建设完善水稻重大病虫综防示范网络体系,促进面上防治工作开展

根据《全区水稻螟虫等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示范方案》,全区14个市分桂东北、桂东南、桂中、桂南、桂北、桂西7大区域在桂北的永福、临桂,桂东北的钟山、八步,桂东南的北流、容县、博白、合浦、防城,桂中的柳江、象州,桂南的邕宁、灵山,桂西的宜州等粮食主产县(市、区)建设14个自治区与市级水稻重大病虫综合防治示范区,另有52个县(市、区)也建设相应县级示范区。示范区统一设综防、常规防治、不施药防治三个处理,并树立示范牌,公示示范内容及技术措施,印发技术资料,做好宣传培训,关键防治时期组织群众开展现场培训(内容包括病虫调查、决策防治、现场防治配药及科学安全用药等),适当免费发放防治用药,开展统一防治行动,并通过大众新闻媒体做好实况宣传报道,及时指导和带动面上病虫大区防治工作开展。全区示范面积约82万亩,辐射面积400万亩以上,示范区内病虫总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螟害损失率控制在1%以下,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20%,杜绝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稻谷基本都达到无公害质量标准。同时开展水稻螟虫灾害调查和禁用高毒农药替代品中筛选试验,均取得一定成效。

(六)组织禁用高毒农药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策略研讨与实践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禁止使用和销售甲胺磷等高毒高残留农药的通知》(桂政办[2005]13号)要求自2005年6月1日起,全区范围禁止任何单位及个人销售和在各类作物上使用甲胺磷等5种高毒有机磷农药及其混配制剂后,全区农业植保系统及时研究和调整农作物病虫防治技术策略,围绕“禁高”做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实践。3月和6月,自治区植保总站先后组织召开“全区高毒农药替代品种暨防治对策研讨会”、“全区禁用高毒农药农作物病虫防治对策专家研讨会”,区内农业植保领域科研、教学、管理、推广及农药生产、销售方面的有关专家及全区市、县植保站负责人参加会议,自治区农业厅分管副厅长及有关处室领导也到会指导。这两次研讨会从我区高毒农药品种现状、替代品种、农作物病虫防治对象及防治技术、禁高后病虫应急防治对策和中长期治理对策等方面进行研讨,确定了我区高毒农药替代品种和禁用高毒农药后我区农作物病虫灾害应急防治技术,对禁高后病虫害防治工作提出一系列对策建议。9月,再次组织全区市、县植保站负责人召开“全区禁用高毒农药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交流会”,总结阶段性成果,部署下一步工作。南宁、桂林、柳州、玉林、贺州、崇左及柳江、灵川、灌阳、全州等市、县取得较好实践成效。

(七)创新工作思路方法,抓好农民培训和技术普及

一是实行品牌带动战略。广西《植保进农家》大型电视节目作为广西植保系统宣传培训和技术推广的科普品牌于2004年成功注册。在《植保进农家》科普品牌带动下,2005年全区植保系统围绕“禁高”主题开展大规模的宣传培训和技术推广服务,累计培训农民达10.8万人次,并通过病虫情报和防治意见张贴到乡村,实行零距离指导防治,使“禁高”政策法规、无害化治理技术及科学安全用药意识进入千家万户。6月,自治区植保总站联合广西电视台在合浦县成功举办主题为《生态农业病虫无害化治理——科学安全说“禁药”》的广西第六届《植保进农家》大型电视科普活动,以合浦县水稻重大病虫综合防治示范样板为平台,向广大农民群众宣传“禁高”后广西农作物病虫防治技术对策、高毒农药替代品种及“禁高”的有关法律法规。整个活动实况制作成电视专题片在广西电视台连续播出,并将电视专题片刻录成光盘作为宣传培训资料下发全区植保系统。

二是推进防治指导可视化、网络化。4月,自治区植保总站举办全区农作物病虫电视预报与防治指导节目制作培训班,全区50余县(市、区)不定期开展病虫电视预报与防治指导工作,玉林市坚持每周一至周六定期播放。自治区植保总站在广西卫视《走进农家》栏目中制作播出“病虫预测与防治”节目11期,在广西卫星广播《金土地》节目板块中播出32期;在《广西日报》、《南方科技报》等报刊杂志上刊登有关防治技术稿件约30篇。同时利用“广西植保信息网”植保信息交流园地和宣传窗口。全区50余个县(市、区)实现与自治区总站联网,崇左、北海等市拥有率达100%。广西以电视(卫星、有线)、互联网为中心的集电视、互联网、报纸、杂志、广播和技术资料、标语板报等传统方式于一体的病虫信息传递和防治指导体系进一步完善。

三是以现场为主形式的大众宣传培训。按照区域治理要求,在重点区域、重大病虫防治关键时期,各级植保部门及时组织群众开展现场动员培训,并制作成电视节目播出,指导面上大区防治工作开展。自治区组织大规模防治动员培训现场16场(次),在水稻螟虫、稻瘟病、稻飞虱、稻纵卷叶螟防治关键时期,深入合浦、临桂、邕宁、柳江、玉林等地现场培训和动员开展群防群治,拍摄应急防治电视指导节目播放,为及时有效控制灾害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水稻重大病虫防治技术措施及其效益

(一) 春秋两季稻田统一灭鼠。推行“春季农田为主,统一毒饵诱杀;秋季农田农舍并重,分区分类控制”的技术策略。春季推行毒饵诱杀的“统一行动、全面围歼;选好药剂、正确制饵;因地制宜、有效覆盖;饱和投毒、药饵到位;查遗补漏、扫除残鼠;常年监测,巩固灭效”全套灭鼠技术,大力推广应用抗凝血杀鼠剂敌鼠钠盐、杀鼠醚及毒铒站控鼠技术。2005年全区春秋两季稻田统一灭鼠1750万亩次,新增纯效益31500万元。

(二) 农业防治压基数

1、压低害虫基数和减少病害的侵染来源。及时春耕灌水、犁耙沤田,压低越冬螟虫源基数;打捞浪渣,集中烧毁或深埋,消灭纹枯病菌核;收割后,及时销毁带病稻草,或堆放在远离稻草的地方,或沤制完全腐熟的堆肥;搞好种子消毒工作,用使百克等消毒,预防稻瘟病、稻细菌性条斑病等病害的发生。全区全年实行种子消毒约410亩次,新增纯效益6500万元。

2、搞好健身控害栽培。①培育无病虫壮秧。提倡旱育秧、抛秧或直播等新型栽培技术。②合理调整耕作制度和水稻品种布局,尽量避免早、中、晚稻混栽,减少“桥梁田”,使水稻受害危险期避过螟虫发生危害期。③合理施肥,注意氮、磷、钾的配合,多施有机肥,忌偏施、迟施氮肥,以免禾苗过于贪青,有利病虫侵染为害。④科学用水。浅水插秧,寸水回青,溥水分蘖,够苗晒田,抽穗杨花时回浅水灌溉,后期干干湿湿管理。实施稻田农业防治配套技术约1400万亩次,新增纯效益22400万元;

(三)科学用药控制为害。(1)坚持达标防治。(2)合理选用农药品种,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对口农药,推广应用生物农药。(3)巧用防治策略。采用“兼治”、“挑治”方法,尽量减少用药面积和用药次数;巧用“治小田,保大田”,做好秧田稻瘟病、稻瘿蚊、三化螟的防治工作,减轻大田为害;通过“压前代、控后代”压低上一代的数量控制下一代的发生为害。实施以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三化螟、纹枯病、稻瘟病为主的早稻重大病虫区域治理综防配套技术约4000万亩次,新增纯效益80000万元;实施以三化螟、稻瘿蚊、稻飞虱、细菌性条斑病为主的晚稻重大病虫区域治理综防配套技术约3600万亩,新增纯效益72000万元;实施稻田化学除草技术约1900万亩次,新增纯效益30700万元。此外,在螟虫盛发期,推广应用频振式杀虫灯、黑光灯诱杀螟蛾类成虫,减少发生基数,全年推广面积约8万亩,新增纯效益160万元。

四、水稻病虫防治补助经费使用情况

2005年中央财政支持广西水稻螟虫等重大病虫防治补助经费450万元,根据经费使用要求,结合广西实际和病虫发生区域特点,自治区本级使用180万元,有关市县使用270万元。经费主要用于重大病虫防治组织实施、监测预警、灾害调查、成灾机制及持续控害技术研究、技术宣传和农民培训、示范区建设、应急防治药剂发放和应急机制构建(见下表)。

五、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存在问题

1、随着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优质谷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杂交稻种植比例稳步上升,但缺乏抗性考虑;育秧方式的变革,“旱育稀植”、“免耕抛秧”、“抛秧”等栽培技术的推广,使得水稻播插期不统一,田间苗情复杂;效益农业迅猛发展,栽培方式呈现多样化;加上气候变异,如去年秋冬以来的持续干旱少雨天气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农作物有害生物的结构也不断变化,全区迁飞性、钻蛀性害虫发生严重,局部流行性部还发生偏早、为害严重,一些次要病虫害上升,病虫灾变风险不断增大,但相应的测报与防治技术跟不上,运作高效、反应快捷、多元投入、广泛参与的病虫防治机制也尚未形成,应急防治工作尤显被动。

2、群众施药防治病虫害观念根深蒂固对综合防治技术的应用,尤其是禁用高毒农药农作物病虫防治工作有较大负面影响。

3、全区各级财政普遍困难,业务经费严重不足,部分县市工作开展难以正常保障,防治手段陈旧落后,新技术推广难度大,工作开展不平衡。

4、农药市场比较混乱,地方经营政策不一,农药监督管理缺乏力度,假冒伪劣或陈旧失效农药时有充斥市场,坑农害农的现象时有发生,影响防治成效和新农药、新技术推广。

(二)持续治理水稻重大病虫的对策建议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加强病虫监控基础设施建设,改善防治手段,增强技术创新和贮备后劲,创新防治技术模式和以民为本工作思路,逐步构建一个政府主导、多元投入、政策保证、运作高效、快速反应、农民广泛参与的长效实施机制,使水稻害虫综合治理逐步进入可持续控制新阶段。

1、加强重大病虫监控基础设施和体系建设,提高灾害控制能力。总体上,广西水稻重大病虫的监测预警与防治技术已较为成熟、规范,但监控基础设施和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建设完善,尤其是应急防治体系和手段亟需健全改善。立足于粮食安全战略要求,推进集重大病虫监测预警、应急防治、农药试验和安全使用于一体的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奠定水稻重大病虫可持续控制的基础。

2、加大救灾减灾投入力度,创新重大病虫防治实施机制。水稻重大病虫灾害危及社会公共安全和稳定大局,是国家和政府必须重视和治理的自然灾害。因此,立足本职,形成重大病虫防治预案制度、专项基金机制和资金追加制度,争取各级财政支持,加大减灾救灾的投入力度,努力形成一个政府主导、多元投入、政策保证、运作高效、快速反应、农民广泛参与的长效实施机制,是实现对水稻重大病虫持续控制的关键所在。

3、加强技术协作和攻关,提高水稻重大病虫治理水平。开展国际、省际间的技术协作和攻关,深入研究新形势下水稻重大病虫灾变与成灾规律及其生理生态学机制,开展病虫抗药性监测和作物品种抗性监测,着力开发以生物生态调控为中心的关键防治技术,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并与传统手段相结合,不断提高水稻重大病虫治理水平。并与时俱进推进测报防治技术规范化、标准化进程,力求病虫预报技术简化与准确率相统一,防治技术模式更符合生态农业发展要求。

病虫害防治培训方案篇2

首先搞好专职和兼职检疫员的培训工作,对一些危险性病虫害的识别及发生规律、扑灭措施进行系统讲解,掌握我县重点发生的病虫害的防治措施,有效地提高了专、兼职检疫员的整体素质。其次将培训的专、兼职检疫员分成四组由他们亲自担任培训教师奔赴我县的各个重点乡镇和重点村,对林农、果农进行现场讲解,使他们掌握常见病虫害的识别方法和防治措施,提高了林农、果农的技术水平,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一年来共培训专、兼职检疫员20人,培训林农、果农达1800人次,为森防检疫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搞好病虫害的预测预报,确保森林植物的安全

病虫害的预测预报是搞好防治的基础,是确保森林植物安全的不可缺少的一环。对这项工作我们明确专人负责,分别在常宁乡、柏树乡、北水泉镇各建立了一个林果病虫测报点,对全县常发病虫害进行调查监测,对越冬前的虫口基数进行了样方调查,由技术人员负责各种数据、虫情、病情的搜集,预测预报病虫害的宏观趋势并提供准确的基础信息,分析最佳防治时期,确定防治措施,并编写印发虫情简报,发送到全县各乡镇,指导果农、林农搞好病虫害防治,把森林病虫害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达到有虫不成灾的目的。

根据市林业局关于加强草地螟监测防治工作的紧急通知,我站于六月份组织实施了草地螟在林区的调查检测工作,并协同植保站搞好技术指导。

三、加强森防法律法规宣传

根据国家林业局森防总站(林防总18号和省森防站(森防字5号及市森防站下发关于开展“森防宣传月”活动的通知精神,我站于 月份组织了森防法律法规宣传活动,共进行普法宣传6次,技术培训3次,发放宣传资料3000余张,为扩大宣传面,我们还在“县森防网”开辟宣传栏目,上传了宣传视频供大家分享学习。通过宣传,提高了全县人民对森防工作的认识,同时也提过了森防工作的社会地位。

四、加强病虫害防治的技术指导,搞好服务

为了使病虫害的防治工作真正见到实效,在搞好病虫害测报的基础上,我们及时制定防治方案,深入田间地头进行现场技术指导,督促检查防治方案的执行,落实防治措施,为果农、林农排忧解难,提供全方位服务,有条件上网的我们也使用网络进行远程指导。

五、搞好产地和调运检疫,加强检疫管理,严厉打击逃避检疫非法调运行为

为防止危险性病虫害的蔓延,按照《植物检疫条例》的规定和赋予的职权,我们不定期地对调运木材、苗木等林产品的车辆进行了抽查。对非法调运苗木及木材的车辆进行了严肃处理,并补检,签发了检疫证,同时向他们讲解了非法调运的危害性,使调运检疫逐步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

六、切实加强白蛾的防控工作,严防白蛾传入我县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白蛾防治工作的通知》及省、市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做好白蛾防治工作的通知》。提高了对白蛾防控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加强白蛾疫情监测工作。按照与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县年度白蛾监控方案》的通知,各乡(镇)都成立了白蛾防控领导小组,落实了防控责任,加大了监测力度,制定了上报制度。

接到市白蛾调查的紧急通知后,我们意识到白蛾对我县的威胁日趋严重。尽管是在与相邻的县东花园发现的,但已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已经出现白蛾,发生地已逐渐逼近我县。为此,我们及时组织本站技术人员深入到全县重点监测点,进行督导检查,重新明确了检测任务,要求各监测点查防员必须恪尽职守,树立高度的责任心。同时,我们协同各检测点查防员进行了一次摸底调查,重点调查了交通道路和村镇周边的树木,到目前为止,未在我县境内发现白蛾。

在监测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加大检疫执法力度,严防白蛾入侵,保护我县生态安全。

病虫害防治培训方案篇3

1崇福镇水稻病虫害统防统治工作现状

水稻病虫害统防统治是公共植保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效抓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安全的重要抓手。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贯彻落实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的重要举措。

崇福镇共辖26个村,常年水稻种植面积3 232.87 hm2,从2007年开展统防统治工作以来,到2011年,共组建了6个植保专业合作社,58个专业化防治队伍,拥有240名防治技术人员,50台机动喷雾机,42台担架式喷雾机。5年实施统防统治面积4 906.32 hm2,占总面积的30.4%,有效地推进了机械化作业,减轻了劳动负担,起到了科学合理使用农药、落实绿色防控措施和农药减量增效目标,取得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主要措施

2.1规范技术服务,实现4个“统一”

为提高统防统治服务质量,保障群众利益,专业合作社在市镇二级植保部门的技术指导下,统一防治时间,每期用药按照病虫情报进行防治[1-2];统一配方用药,用药由市镇农技、农资综合服务部按照市植保站病虫情报的用药配方,将药配送到合作社;统一防治质量,由专业合作社组织专业防治队进行病虫害防控;统一防治标准,按防治技术要求实行达标防治,确保防治质量和效果。

2.2加强宣传培训,做好技术指导

水稻防治服务是一项不断完善和推广的技术,强化技术培训是提高服务质量的重要基础,每年对全镇专业合作社的服务人员开办植保技术培训班,5年开展植保技术培训45期,受训人数3 510人次,发放技术资料16 800余份,有效地提高了植保技术人员的病虫害防治知识、职业技能和安全生产意识。

2.3做好准确预报,坚持达标防治

崇福镇的水稻病虫害主要有纹枯病、稻曲病、稻纵卷叶螟、稻飞虱。为抓好统防统治工作,坚持科学指导,在新益村建立镇级病虫测报点,配合市植保站做好病虫的预测预报。同时对进行统防统治区块的病虫实行田间消长情况的监察,各专业合作社在每次防治后进行大面积的田间虫量普查,准确把握病虫防治效果。

2.4创建示范基地,推进绿色防控

崇福镇在市植保站的通力协作下,创建了农业部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示范区,制订了2009—2012年3年实施计划和方案,在联丰村建立了143.87 hm2市级核心示范区,在新桥村、南阳村建立性信息素迷向诱杀示范区28 hm2,在上莫等村推广按装频振式杀虫灯58只,太阳能杀虫灯25台,有效防控面积276.67 hm2。在防治用药上推广应用苯甲·丙环唑、己唑醇、氯虫·噻虫嗪、氯虫苯甲酰胺、吡蚜酮等一批高效、低毒、环境友好型农药。

2.5开展规范评创,抓好4个“到位”

为提升合作社服务水平,开展专业合作社规范化评创活动,明确规范化专业合作社的认定标准,应抓好以下4个“到位”。一是主体资格到位。所有统防服务组织都具有专业合作社的法人资格登记。二是协议到位。在双方自愿的基础上,专业合作社都与农户签订委托防治协议[3-4]。三是统防资金到位。委托农户交纳足够的统防资金,确保统防安全有效进行。四是田间档案到位。专业合作社建立每次防治用药的田间档案,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可塑性。通过规范化合作社的创评活动,有东安为农植保专业合作社、

转贴于

上莫种植专业合作社等3家单位被评为嘉兴市规范化专业合作社,新丰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被评为桐乡市示范性专业合作社。

3成效

3.1社会效益明显提升

目前崇福镇务农人员多为老人、妇女,他们的农业技术水平低,体力差,在病虫害防治中往往乱用滥施农药或种而少管,或延误病虫害防治适期,造成减产减收。开展统防统治有效解决了该部分农民种田的后顾之忧。2011年全镇6个专业合作社签约服务农户1 858户,其中普通农户1 806户,种粮大户52户。5年来新增植保机械92台,机械化防治率达30%左右,节约人工3.04万个。国家和省财政资助294.4万元,发展壮大合作社,使服务步入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

3.2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开展统防统治减少了农药的使用次数和使用量,2007—2011年统防区比非统防区平均减少用药次数1.5次,减少纯用药量985.5 g/hm2,累计减少农药使用纯量4.84 t,达到了农药减量增效的目标,5年来未发生一起生产性中毒事故。

3.3经济效益明显增强

2007—2011年统防区比非统防区平均减少农药成本267元/hm2,减少用工成本247.95元/hm2,增产277.5 kg/hm2,节本增收1 397.4元/hm2,累计增收粮食1 361.5 t,节本增收685.61万元,取得了显著的增产增收效益。

4对策

4.1鼓励发展专业化防治队伍

从几年来的实践体会看,目前统防统治的组织化程度还较低,覆盖面还较小,滞后于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因此,要创新植保服务机制,积极鼓励发展植保服务合作社等多种形式的专业化防治队伍,将其作为服务三农、防灾减灾、确保农业生产安全的重要工作来抓。有条件的地方可延伸到春粮作物及其他经济作物开展统防服务。

4.2加大各级财政的扶持力度,建立植保服务组织

实施统防统治是一件服务三农的实事和利国利民的好事。但是由于统防统治专业化服务组织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各级政府重视和支持,应在建立专业化防治队伍、建设统防统治示范区和植保新技术试验示范等方面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4.3开展示范方与宣传培训

病虫害防治培训方案篇4

关键词 水稻;病虫防治;专业化;模式

中图分类号 S43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4-0123-01高州市金山街道办位于广东省西南沿海,有逾7 000农户,农业人口逾2.3万人,其中在家务农的逾1.5万人,年龄50岁以上的农户约占70%,妇女约占60%,初中以下文化程度所占比例为88%。全镇耕地面积1 466.67 hm2,其中水稻种植面积1 153.33 hm2,蔬菜等其他作物约666.67 hm2。为探索水稻病虫专业化防治新模式,在省植保总站、市农业局的支持帮助下,金山街道于2011年3月15日组织成立了农民植保专业合作社,并在当地民政部门依法登记,成为高州市第一支由政府引导扶持、植保部门技术指导、农民自发参与、走市场化发展道路的水稻病虫专业化防治组织。

1 因地制宜,积极探索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新模式

金山街道群众基础好,农技站在村民中有较高声望,同时也是茂名市植保新技术推广示范镇。为解决水稻病虫害防治分散问题,在农技站的引导和带领下,从2010年开始,金山街道积极探索水稻病虫专业化防治的新模式,筹备成立了农民植保专业合作社,并组建了由20人组成的病虫专业化防治队。在筹备过程中,农技站一方面积极争取当地政府和植保部门在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购置了先进的机械喷雾设备,培训了专业防治队队员;另一方面积极做好村民的宣传发动工作,合作社多次主动组织村民召开会议和举办培训班,请省、市植保技术人员宣传介绍专业化防治的运作模式和优点,广泛发动村民参加专业化防治。在实施过程中,合作社采取补贴、优惠等方式吸引农民参加,每季水稻仅收取防治费用750~975元/hm2,同时在示范区实施专业化防治和农民自主防治的稻田树立宣传牌,标明使用农药名称和成本、施药时间、防效、产量等内容。通过对比,让村民亲身体会病虫专业化防治的好处,提高他们参加专业化防治的积极性。1年来,共有800户农民加入专业化防治,早、晚造实施防治面积346.67 hm2,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2 规范管理,建立完善了相关规章制度

为保障病虫专业化防治示范区工作的顺利进行,避免专业化防治过程中发生防治效果与药害损失的评定等方面的纠纷,规范专业化防治队的服务方式、收费标准、农药采购和使用、植保机械使用和保养维修以及专业化防治队员的管理等,制定了《农民植保专业合作社章程》《参加专业化防治协议》《专业化防治效果评定标准和办法》《专业化防治效果评定专家库》《专业化防治效果调查方法》《农药采购和仓储制度》和《喷雾器的使用、维修和管理制度》一系列规章制度。1年来,协会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专业防治队员操作行为规范,田间档案和服务记录基本完整,没有出现农户投诉现象。

3 科学防控,示范区取得了显著效益

在专业化防治工作中,市、县植保部门及时向专业防治队提供病虫发生信息和防治技术要点,在安全用药、病虫防治技术和药械维修技能等方面进行培训指导,帮助解决专业化防治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和问题。在每次病虫防治的关键时期,植保技术人员均到达现场指导,帮助专业防治队员准确把握防治适期,确保药剂喷雾质量,通过1年的实施,早、晚造均取得了良好的防治效果。在2011年晚稻遇到近10年罕见的稻纵卷叶螟严重发生情况下,示范区有效控制了稻纵卷叶螟的危害,经受住了考验,实现了“虫口夺粮”,充分体现了专业化防治是农业防灾减灾、提高农作物产量的重要途径和保障[1-2]。据调查,实施专业化防治的稻田病叶率均控制在3%以下,而不少农户自行防治的稻田卷叶率达60%~85%。专业化防治与农户自行防治比较,每季减少用药1.5次,节省农药及用工费335.25元/hm2,每季增产稻谷762 kg/hm2。2011年金山街道实施水稻病虫专业化防治346.67 hm2,共增收稻谷111 t,节省人工和农药费用95 000.5元,总节本增收达603 500元,示范区取得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从省植保总站问卷调查结果来看,村民都愿意继续参加水稻病虫专业化防治。村民普遍认为专业化防治可减少用药次数,降低用药和用工成本,提高稻谷产量。

4 对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服务队伍进行培训

近年来,始终把培训提高植保专业化服务队伍作为一项主要工作来抓,每年市植保站请专家到该镇对农药经营从业人员、专业队员、种植大户、村委会干部、村中种植能手等150多名登记备案的植保员进行培训,通过聘请从事农药管理、测报研究等方面的专家进行授课,并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生动地培训,让学员们对相关的植保技术知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带着在开展统防统治服务工作中遇到的难题与老师进行互动沟通,共同探讨,培训取得很好的效果,并为每位学员发培训合格证。加强专业队伍的应急防控演练,提升集体作战能力。培训内容以实际操作为主,涉及农药的派配、施用技术分解、安全保护措施的落实、农药包装废品的回收、先进植保械器的保养、维修等等各个环节。加强水稻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的宣传力度,通过挂横幅、贴标语、喇叭广播等方式在社会上作为宣传,让农户明确统防统治工作的省钱省工、效果好等方面的优点,正确引导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病虫害统防统治事业的快速发展。其次是为

(下转第125页)

(上接第123页)

病虫害专业队伍提供物资支持,每年市植保站为金山农业技术推广站配备十几台先进的机动喷雾器。并在区域组织召开小型无人直升飞机施药演练工作,免费提供财政惠农资金采购防治对口药剂。另外,还为病虫害专业队伍提供技术信息和服务指导,通报病虫害发生信息、建议采用施药配方,为防控提供保障[3-4]。

实践证明,根据区域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探索有较高市场化程度、有较强生命力和发展前景的水稻病虫专业化防治新模式,为全省各地开展植保专业化防治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5 参考文献

[1] 丁旭,陈书华,吴小兵,等.水稻病虫害专业化承包防治服务新模式初探[J].上海农业科技,2012(1):23,25.

[2] 周世荣.临猗县植保专业化防治模式介绍[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1(18):30.

[3] 卢镇,黄华,黄文九,等.新型病虫害防治企业模式现状及发展前景[J].企业科技与发展:上半月,2011(9):54.

病虫害防治培训方案篇5

关键词:无人机;森林病虫害;防治

中图分类号:S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7015202

1 引言

森林病虫害的发生时期不一样,而且发生的种类也不相同,导致了很多森林受到损害,加强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是提升森林覆盖率的一种重要途径,也是改善自然生态环境的有效方法。对森林的病虫害进行防治要以维持生态平衡为理念进行综合防治,采取具体的生态控制措施,从预防出发,综合的治理。在具体的防治策略上,实现由一般的防治工作向工程治理转变。在森林病虫害的防治过程中,对于一些难于人工操作的地方,应采用无人机操作的方式,与此同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这种无人机防治的模式还可以不断普及推广,使得森林病虫害的预防和治理效率得到有效提升。

2 森林病虫害防治原则

在进行森林病虫害防治时,并不是单一的利用药物将病虫害杀死即可,而是一个复杂系统的过程,化学农药的使用,对植被的病虫害数量会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同时对森林的生长及害虫天敌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进行森林的病虫害防治时,一般还是以预防为主,进行综合整治。例如,通过营林措施可以营造一个不利于病虫害生存而利于森林生长的环境,这样可以减少病虫害发生的几率,并且也可以有助于森林的生长。再如,可以采用先进的防治技术,加强对抗生素等高科技产品的开发利用,一方面加强对病虫害的抑制,另一方面减少对农产品和环境的污染等。病虫害也在随时发生变异,药物使用的量逐渐增大,病虫害的抗药性也增强,单靠一项技术进行防治,效果并不是太好。现代化的病虫害防治是进行综合防治,结合生态文明的要求,在进行森林病虫害防治的过程中应该要尽量降低对环境的危害。现代技术背景下,很多新科技和新技术也逐渐在森林病虫害的防治过程中得到应用。如无人机技术已在森林病虫害的防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3 无人机在森林病虫害防治过程中的应用

在病虫危害的预防过程中,传统的防治方法主要是针对性的化学防治,即使用各种药物进行森林植被病虫害防治,在现代林业发展过程中,森林病虫害防治将以无公害防治为主导、改善施药措施促进森林病虫的科学防控。利用无人机,可以对难以人工作业、大面积发生的森林病虫害区域实施低空航空遥感监测及防治,解决勘察面临的人力资源不足、覆盖率低、效率低等问题。无人机技术的应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 加强对病虫危害的航拍监控

病虫危害的防治过程中,加强对病虫危害的监测是提高病虫危害防治效率的重要途径,在森林植被种植过程中,应该要对森林植被的病虫害情况进行观察,对病虫害严重程度有所了解,从而才能找到正确的解决方式。尤其是对于一些不便于人工检测的地区,更应该借助无人机技术。在摸清本地病虫危害发生规律的基础上,要对虫害的动态进行了解,对流行蔓延性的病害的发生趋势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可以得到一个更加长期的预测结果,并且可以借助各种宣传平台对病虫害的监控结果进行分享,使得林业部门以及当地的百姓能够对病虫害情况有所了解,能够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治,防止病虫害的扩散。

3.2 制定相应的病虫害防治方案

森林病虫害防治是一项系统的工作,涉及的范围也比较大,进行病虫害的防治时,根据无人机航拍显示的病虫害情况及实地调查资料,可以制定相应的防治方案。一般说来,是由林业部门成立以森防机构为主的病虫害防治领导小组,再进行分片区地督查防治工作,并且要定期到各个区域进行走访,了解具体的防治进度和效果。对于防治技术的培训、药物和器械的使用等,要及时做好预先准备工作,做好宣传与组织工作,对防治工作统一部署、统一安排、循序推进。

3.3 具体的防治手段

无人机在森林病虫害的防治过程中,可以对那些不便于人工防治的地区进行病虫害防治,比如有的植被茂密、山高坡陡地区对当地的森林虫害进行药物喷洒,借助无人机技术,通过远距离遥控操作,调节作业高度、药滴漂移,利用旋翼产生的下旋气流有助于提高药滴对森林层次的穿透性,保障喷洒作业人员安全的同时可节省水和药物使用量,而且无人机技术防治效率比人工防治效率要高,每天可防治300~500亩,节水节药、喷洒均匀、节省劳动力。无人机可以实现远距离操作,能够保护技术人员避免长时间人体与药物近距离接触带来的身体伤害。

3.4 加强无人机操作技术的培训

林用无人机是一种新兴的科技产品,这种技术的应用需要掌握一定的基本技能。在森林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应用无人机,就应该要加强对技术人员的培训,使得技术人员能够掌握更多无人机使用技巧,比如如何使用遥控飞机喷洒农药、喷洒一亩地果树所需农药的使用量及需要工作的时间等,都需要技术人员接受培训之后才能知晓。加强森林植被病虫害的预防,必须以提高技术人员的基本素质着手,在森林植被病虫害预防的过程中,要加强对技术人员的培训,使得他们可以掌握更多森林植被病虫害预防的技术和手段,可以组织技术人员统一到外地接受培训,对无人机知识以及应用方法有更多了解,从而将其应用在实际过程中,从而提高森林植被病虫害的预防能力。

3.5 加强对无人机技术的研究

尽管市场上有许多无人机模型,但无人机厂商依旧需要投入额外的资金来满足各种行业需求,比如当前市面上的无人机电池只能支撑 20~30min的飞行时间,在机身材质的选择上往往是采用强度一般的碳钎维,这种无人机在森林病虫害防治过程中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风对无人机的影响、喷施线路的操控准确性,对于面积较大、病虫害危害严重的地区,短暂的飞行时间不足以完成病虫害药物的喷洒,因此会导致防治不彻底,影响防治效果。对此,需要加强对无人机技术的研究和创新,对无人机的机身材质进行优化,对电池进行优化,从而使得无人机在森林中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

4 结语

森林植被病虫害的预防是生态环境平衡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传统的森林植被病虫害预防主要采用人工药物防治,效率低、周期长。在当前的林业发展过程中,应该要积极加强对各种新技术和新手段的应用,加强无人机的使用,对一些不方便人工防治的区域采用无人机,并且要逐渐普及无人机的使用,使得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效率得到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张 园,陶 萍,梁世祥,等.无人机遥感在森林资源调查中的应用[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2011(3).

[2]吴小伟,茹 煜,周宏平.无人机喷洒技术的研究[J].农机化研究,2010(14).

[3]张颖达.无人植保机行业发展任重道远[J].农机市场,2014(9).

病虫害防治培训方案篇6

(一)确认

当年发生程度为5级(大发生)发生面积占种植面积5%以上的病虫害和占生态面积5%鼠害;当年发生程度为4级(偏重发生)发生面积占种植面积15%病虫害和占生态面积10%鼠害应确认为重大病虫害。根据近5年的历史资料可以初步确定可能成为重大病虫害的种类有:小麦赤霉病、油菜菌核病、水稻二化螟、三化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瘟病、稻曲病、棉花棉铃虫、红蜘蛛、柑桔黑刺粉虱、蔬菜菜青虫、小菜蛾、农田鼠害及其它突发性病虫害。

(二)灾情分为三级

1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为省级灾情:

①小麦赤霉病、油菜菌核病、水稻二化螟、三化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瘟病、稻曲病、棉花棉铃虫、红蜘蛛、柑桔黑刺粉虱、蔬菜菜青虫、小菜蛾以及其它突发性重大病虫害发生趋势为5级。

③特殊情况需要划为省级灾情的

2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为市(州)级灾情:

①小麦赤霉病、油菜菌核病、水稻二化螟、三化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瘟病、稻曲病、棉花棉铃虫、红蜘蛛、柑桔黑刺粉虱、蔬菜菜青虫、小菜蛾以及其它突发性重大病虫害发生趋势为5级。

③特殊情况需要划为市(州)级灾情的

3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为县(市)级灾情:

①小麦赤霉病、油菜菌核病、水稻二化螟、三化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瘟病、稻曲病、棉花棉铃虫、红蜘蛛、柑桔黑刺粉虱、蔬菜菜青虫、小菜蛾以及其它突发性重大病虫害发生趋势为5级。

②鼠密度超过10%百夹捕获率)发生面积达到5万亩以上。发生区域在1个县(市、区)内;

③特殊情况需要划为县(市)级灾情的

二、灾情的监测与报告

要及时报告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同级政府和发生地的干部群众。一般性病虫鼠害7天报1次;病虫鼠害发生的主要季节每3天报告1次;重大病虫鼠害灾情1天报1次,各级植物保护部门负责按照国家、省级测报规范在辖区内开展农作物病虫鼠害的监测工作。监测出的结果。直至被完全控制。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农作物病虫鼠害暴发流行、发生面积大、危害损失重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向当地农业植物保护机构报告,接到报告后,植保部门要立即派人到现场核实,按核实的灾情级别逐级上报。省级灾情报省主管部门确认;市级灾情报市主管部门确认;县级灾情由县市、区)主管部门确认。

三、应急防治的启动、指挥和分工

(一)应急防治的启动

同时启动市级和县级预案。当出现省级灾情时应报省主管部门启动省级应急预案。

当出现市级灾情时启动市级预案和县级应急预案。

当出现县级灾情时启动县级应急预案。

(二)应急防治指挥系统

成员由农业、发改、财政、广电、公安、交通、科技、气象、工商等部门负责人组成。必要时,应急防治指挥部由各级人民政府主管领导任总指挥。其它相关部门负责人参与指挥部。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同级政府农业主管部门,负责日常工作。

(三)部门分工

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农作物重大病虫鼠害的应急防治工作由各级政府组织。

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灾情的调查、监测和报告;制订灾情防治方案;开展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检查督促措施的落实。

发改、财政、科技、交通、广电、公安、气象、卫生、工商等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应急防治所需物资、交通、人工经费的落实及宣传、技术攻关、人员抢救和维护抗灾秩序等工作。

四、灾情控制

(一)划定灾情的发生区域

根据灾情的发生范围、程度和流行特点划出:

1重点防治区:就是灾情已发生或即将发生的区域、灾情的发源地和蔓延区。

2一般防治区:就是依引起灾情的重大病虫鼠害的发生特点及条件分析后。

3监控防治区:就是灾情已波及到但不很严重的区域和偶发区。

4非防治区:就是不会出现灾情的区域。

(二)灾情控制的目标和灾情控制原则

1灾情控制目标:最短时间内将灾情控制到允许水平并确保不再蔓延。

2灾情控制原则:

1灾情监测做到早发现、早报告。

2按灾情发生区域划分。分类制定切实可行的防灾、控灾方案。

3灾情防控实行组织、指挥、技术、测报、行动、验收“六统一”

4具体防控措施要确保环境、人身和农产品安全。

确保措施落实。5加强督导检查。

(三)控灾情况的报告及灾后调查研究

灾情发生地政府和主管部门要每天向上级政府和主管部门报告1次防控行动情况和灾情的实际程度。防控灾工作完成后,灾情的防控过程中。各相关技术部门要组成专家组对灾情的发生原因、防控灾的经验和教训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和总结,为今后工作提供可靠依据。

五、应急防治保障措施

(一)物资保障

储备相对充足的应急防治物资。储备库设立在交通便利,建立市、县级农作物重大病虫鼠害应急防治物资储备制度。储运条件好、安全保险的区域。各级农业植物保护机构负责全市农作物重大病虫鼠害应急防治物资储备管理工作,重点储备用于病虫鼠害应急防治所需农药、杀虫灯、大型喷雾设备、机动喷雾器、手动喷雾器、鼠夹、防护服和手套等农药和药械物资。

(二)资金保障

同时建设和完善应急防治和药械物资储备库。实施应急防治的地区,各级人民政府要将农作物重大病虫鼠害应急防治所需物资、交通和人工的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各地要给予一定的补贴,强制防治的费用由地方政府解决,同时争取中央和省级财政支持。

(三)技术保障

负责对农作物病虫鼠害检验检测、市级病虫鼠害预警、防治技术指导、调查数据汇总处理、防治预案制定、研究无害化防治技术方案和防治技术培训。各县(市、区)级植保站负责辖区内农作物病虫鼠害检验检测、灾情的监测和预警、制定防控方案和技术指导。市植保站在上级主管部门及有关专家的指导下。

(四)人员保障

1设立市级农作物病虫草鼠害防治技术指导委员会。由农业行政管理、农业技术推广、科研、教学等单位组成,委员会负责农作物重大病虫鼠害名单的确定和灾情的认定,提出应急防治技术方案。

2各级政府要配备足够的植保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加强县建立完整的农作物病虫鼠害监测与应急防治技术保障体系,

乡(镇)要确定专人负责。市、区)级植保(植检)站专业技术力量。

六、附则

(一)各县(市、区)要依照省、市预案的规定。

病虫害防治培训方案篇7

1 测报点人员和基础设施配备

姜堰区中心测报点现有工作人员6人,其中高级工程师5人,工程师1人,日常专职森防人员2 人。所有工作人员全部为本科学历,平均年龄在40岁左右,机构人员稳定。

站点设有办公室、标本室、实验室及药械库各1间,配备森防专用车1辆,1台大型车载喷雾机,2台烟雾机,25台打孔注药机,1台台式电脑,1台笔记本,还配有显微镜、放大镜、解剖镜、电子天平、分析天平、恒温箱、箱、调查取样工具等。拥有本地主要森林病虫害生活史标本;并有专人保管、使用、维护、检查、记录;对森防实验室进行重点建设,对实验室的房屋进行翻修,对实验室内仪器设备进行补充和更新。

2 测报点站务管理

姜堰区部级测报点各项规章制度健全,人员分工明确,对杨树食叶害虫、蛀干害虫、草履蚧及美国白蛾的形态、危害特征、生活史图、发育历期表等张贴上墙,对踏查线路图、标准地分布图和测报办法也张贴到墙,还有站务管理的相关制度办法也一并到位。安排专人负责有害生物监测、发生和防治数据输网防治信息系统进行微机管理。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完善档案管理,初步建立了齐全的档案。

3 测报工作开展情况

病虫害的预测预报是搞好防治的基础,是确保姜堰区林业资源安全的重要环节。根据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情况和国家测报点的测报要求,为提供预测预报准确基础信息,姜堰区明确专人负责,分别在周山河林场、通扬河林场、溱湖国家湿地公园各建立了1个固定森林病虫害测报点,并在328国道、229省道、淤溪鲍老湖森林公园等处设立临时观测点,对全年主要病虫害进行调查监测,分析最佳防治时期,确定防治措施,并编写印发森防简报多期,发送到全区各镇、开发区、风景区及2个局属场圃,指导果农、林农搞好病虫害防治,把森林病虫害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达到有虫不成灾的目的。

4 测报技术为基层服务

在姜堰区林业网上开展杨树病虫害自我诊断系统建设,让林农足不出户,就能解决病虫害鉴别的难题。每年在病虫害高发季节,定期对规模较大的林农,或是林业资源相对集中的林农,开展送测报技术下田间地头活动。对泰州市城区、溱湖风景区、主要交通要道及主要河道的林业资源现状,定期开展监测测报服务,及时有针对性地森防信息给城区园林管理处、溱湖风景区管委会、交通局(公路站路政管理科)、水利局等单位,督促其及时做好防治工作,减少病虫害损失。

5 测报技术培训

做好测报员的培训工作,对一些危险性病虫害的识别及发生规律、扑灭措施进行系统讲解,掌握姜堰区重点发生的病虫害的测报技术及防治措施,有效地提高了测报员的整体素质。每年派员认真参加了省里组织部级中心测报点培训,提高了测报人员的技术水平。平时,测报人员每周集中开展学习活动,相互交流,相互促进,使其掌握过硬的专业技术知识,业务骨干基本上做到持证上岗,测报技术人员队伍达到了规范化,专业化的标准。并且还对各镇基层站、林业场圃林业技术人员、杨树承包大户进行技术培训,年培训人次达1000多人次,为测报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6 加强测报宣传

根据国家林业局森防总站《关于开展“森防宣传月”活动的通知》要求和省市有关宣传部署,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宣传学习活动,普遍提高了工作人员的测报业务水平。为了使测报工作真正见到实效,在搞好测报的基础上,主动深入田间地头进行现场技术指导,督促检查防治方案的执行,落实防治措施,接受广大林农咨询和上门指导防治100多人次,为林木种植户排忧解难提供全方位服务。同时,及时向省森防站报送反映泰州市测报工作开展情况,2012年报送测报信息20多条。并通过局林业网放置宣传材料图片,参加区政府科技下乡活动宣传测报工作,在一些重点防治地段悬挂横幅等多种形式宣传姜堰测报工作,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测报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病虫害防治培训方案篇8

关键词:水稻病虫害防治;做法与体会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332004

宿迁市宿城区种植水稻1.7万hm2,病虫害常年发生,防治要求高。为促进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提高防控效果和质量,2013~2015年,宿城区率先参与江苏省水稻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示范项目实施。3a来,通过指导、督促、监管项目区合作组织适期开展防治,项目区农药使用减量、农户节本增收。

1 项目实施概况

根据江苏省财政厅、农委方案批复,2013~2015年,宿城区实施省级水稻病虫专业化防治示范项目面积分别为0.33万hm2、0.27万hm2、0.13万hm2,每年补贴标准均为40元/667m2,3a来,共实施项目资金440万元。农户补贴部分由合作组织在与农户签订承包防治协议时直接减免到户。项目区各合作组织根据病虫发生情况统一组织开展防治,防效好,农户满意度高。项目实施经验和做法在2014年江苏省专业化防治培训会上作交流发言。

2 主要做法

2.1 方案制订 加强领导

水稻病虫专业化防治项目涉及资金量大、惠及农户多、实施过程要求高,为强化项目监管,保障项目规范操作,区农委与财政局主动加强沟通,请其参与监督实施,共同制订实施方案并行文上报;农委分别与实施乡镇农服中心签订项目实施责任状,并成立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强化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协调、监管、政策解读和技术宣传培训服务。聘请市植保专家担任项目区技术顾问,指导项目区适期防治、科学用药,实现节本、提效、增收目标。

2.2 政策宣传 权责明确

水稻病虫专业化防治项目补贴金额多,并非全覆盖,为保障项目区规范实施、化解矛盾,区农委4月初就开始动员、宣传、发动,多次召集乡镇农技人员、合作组织进行座谈、调研,对项目实施的方式、方法、要求进行宣传讲解、讨论,在此基础上制定项目实施方案。并向项目区农户印发《致广大农民朋友们的一封公开信》,增强农户对补贴对象、补贴标准、补助发放方式的政策了解,明确各自在项目实施中应承担的责任和享有的权利。

2.3 严格程序 规范操作

2.3.1 遴选服务组织

坚持“五有”:有工商注册并在农业部门备案的从事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合作组织;有服务能力,水稻承包防治面积在67hm2以上;有服务重点,即整村推进、集中连片田块优先,统一品种、统一栽培模式、统一栽培时间的连片田块优先,高产创建示范片优先;有良好信誉度,近两年无重大服务纠纷;有较强的病虫测报和防治技术支撑。

2013~2015年,经过乡镇推荐、综合考察,参与项目实施的合作组织分别为10个、8个、5个。各合作组织服务面积、补贴资金、联系方式、联系人等信息在宿城农林信息网上进行不少于7d的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2.3.2 层层签订协议,落实权责保障

坚持落实监管责任,尊重双方平等的原则,层层签订协议,即乡镇农服中心与辖区内服务组织签订协议、服务组织与服务专业队签订协议、服务专业队与农户签订协议(2hm2以上大户有流转协议或相关证明),明确项目实施过程中各自的责任与义务。

2.3.3 公示农户清册,杜绝虚报套领

合作社对参与项目实施的农户清册,以农户所在村为单位,进行不少于7d的公示,公示内容包括农户姓名、所在村组、参与实施的水稻面积、享受补贴资金等内容。公示清册有区财政局、区农委的举报电话,接受群众监督,坚决杜绝虚报套领情况发生。

2.4 全程指导 过程监管

2.4.1 加强技术培训,提高防治水平

结合农民培训工程、科技入户等项目实施,对项目区合作社成员、农户多次开展水稻病虫识别、发生规律、防治要点等技术培训。同时,于防治适期前,农委多次召开专业化防治现场培训会、推进会,指导科学防治、推进专业化防治面上开展。

2.4.2 推选供药企业,统一采购药剂

采购合同及供药数量是核对合作组织实施面积落实情况的重要依据之一,参与项目实施的田块要求统一药剂供应。防治工作开展前,区农委结合培训,要求项目区合作组织推荐供货渠道,每种药剂确定1个供货企业,并要求供货企业与合作组织签订供货协议,药剂供应有合同、有资金结算单据等。

2.4.3 做好病虫情监测,加强信息传递

按辖区管理原则,各乡镇明确农技人员做好项目区病虫情调查与上报,区农技中心根据各乡镇上报情况,结合系统调查与大田普查结果,在与各乡镇会商的基础上,形成防治意见并通过印发明白纸、“12316”短信平台、技术培训等多种途径传达至合作组织及广大农户。经统计,3a来,水稻病虫防治过程中,项目区合作组织每年平均开展防治4次,比农户自防田块平均减少用药0.8次,减少用药量20%以上,全区没有出现病虫危害损失严重田块,水稻单产普遍高于周围自防农户田块。

2.4.4 加强督导检查,促进规范操作

项目实施过程中,农委分管领导、农委纪检组、区财政局等相关人员参与督导,对防治效果、资金运作等情况(到田头、访农户)进行随机走访,督导规范操作、问题及时纠正到位。病虫防治结束后,区、乡农业部门对项目区农户满意度进行抽查,农户满意度高。

3 工作成效

项目区防效好,总体上实现了“节本增效、粮食安全、保护生态、农户满意”的目标。

3.1 经济效益

3.1.1 防效好

3a对承包防治区、农户自防区和对照区病虫情调查,防治区防效明显。纹枯病:承包防治区、农户自防区防效分别为80%和70.4%;稻纵卷叶螟:承包防治区、农户自防区防效分别为97.8%和92.8%。

3.1.2 产量提升

经对项目区和农户自防区测产情况,项目区和农户自防区平均每667m2产分别为608.8kg和589.7kg,增产19.1kg/667m2,按市场价2.8元/kg计算,可增53.48元/667m2。

3.1.3 省工节本

承包项目防治区根据病虫发生情况,开展防治3~5次(防治3次的主要为移栽杂交稻区、4~5次的主要为粳稻区),平均为4次,比农户自防田块平均少施药0.8次,减少药、工投入32.6元/667m2。

项目区农户除补贴外,实际节本增收86.08元/667m2。

3.2 社会效益

3.2.1 解放了劳动力

宿城区农户户下种植水稻面积偏少,且零星分散,病虫发生种类、发生情况、防治时期、防治次数、用药量等不确定性较强,防治工作又是农业生产过程中一项费神、费力、费钱、危险的农事活动,一家一户防治花费工时较多、且防效不佳。开展专业化防治,防治面积、防治效果直接与防治队员利益挂钩,提高责任心和积极性,工作效率和防效提升,减少用工量,解放劳动力,促进劳动力的转移。

3.2.2 增强了重大病虫害应急防控能力

开展专业化防治,签订防治协议,合作社要对农户田块防治效果负责,必须有防治队员、防治机械,并与技术部门保持沟通联系。同时加强测报、把握适期防治,强化人员培训、提高防治水平,添置防治设备、提高防治能力,选购农业部门推荐配方,保证药剂对症、高效低毒,提高重大病虫灾害的快速封锁和扑灭能力。

3.2.3 保护了粮食生产安全

病虫害统一专业化防治,提高防治效果,减少产量损失;避免了高毒高残农药使用,严格农药安全间隔期使用,保证稻米品质,防止中毒事故发生,避免了稻米农药残留超标。

3.2.4 带动了专业化防治服务面积扩大

专业化防治省工、节本、增效,实现合作社、农户、机防手三方共赢,促进了各方的积极性,必将促进专业化防治面积的迅速扩展。

3.3 生态效益

专业化防治适期用药、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避免了盲目、滥用农药现象发生:专业化防治区比常规大田防治区减少用药量20%以上,减轻了环境污染;专业化防治区包装物统一收集处理,避免了农药包装袋(瓶)及残液对土壤、水流、空气等造成的环境污染。

4 工作体会

4.1 风险难以估算,农户费用收取难

受气候自然条件、病虫发生基数等影响,病虫发生程度难以估算,防治次数、用药品种无法准确预算,合作社、农户在费用收取方面很难达成共识,各合作社承包防治费用收取不一,部分合作收费偏低,一旦病虫重发生,则增加防治次数;大多数配药、施药人员防护措施不到位,且未参加保险。一旦出现预算外的事件发生,则承担风险。

4.2 高性能防治机械投入少,人员流动性强

目前高性能病虫防治机械投入少,且在当前栽培模式下后期无法下田作业,田间病虫防治仍以人背机为主,作业环境差、劳动强度大,加之季节性强、报酬低,人员难固定。

4.3 服务重点应向规模种植户转移

专业化统防统治在规模种植区更有利于高性能设备的使用,提高作业成效。规模种植大户对新科技、新机械、高效低残新农药应用渴望度高,接受和适应能力强,今后即使停补,也不影响其发展。

上一篇:企业培训课程方案范文 下一篇:财务年度分析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