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患者的治疗方法范文

时间:2024-01-04 17:11:45

失眠患者的治疗方法

失眠患者的治疗方法篇1

失眠的诊断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存在以下症状之一:入睡困难、睡眠维持障碍、早醒、睡眠质量下降或日常睡眠晨醒后无恢复感。

在有条件睡眠且环境适合睡眠的情况下仍然出现上述症状。

患者主诉至少下述1种与睡眠相关的日间功能损害:①疲劳或全身不适;②注意力、注意维持能力或记忆力减退;③学习、工作和(或)社交能力下降;④情绪波动或易激惹;⑤日间思睡;⑥兴趣、精力减退;⑦工作或驾驶过程中错误倾向增加;⑧紧张、头痛、头晕,或与睡眠缺失有关的其他躯体症状;⑨对睡眠过度关注。失眠治疗的干预方式

失眠的干预措施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对于急性失眠患者宜早期应用药物治疗。对于亚急性或慢性失眠患者,无论是原发还是继发,在应用药物治疗的同时应当辅助以心理行为治疗,即使是那些已经长期服用镇静催眠药物的失眠患者亦是如此。针对失眠的有效心理行为治疗方法主要是认知行为治疗(CBT-I)。目前,国内能够从事心理行为治疗的人力资源相对匮乏,具有这方面执业资质认证的人员不多,单纯采用CBT-I也会面临依从性问题,所以药物干预仍然占据失眠治疗的主导地位。应强调睡眠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即在建立良好睡眠卫生习惯的基础上,开展心理行为治疗、药物治疗和传统医学治疗。

失眠药物治疗的具体建议

尽管具有催眠作用的药物种类繁多,但其中大多数药物的主要用途并不是治疗失眠。目前,临床治疗失眠的药物主要包括苯二氮革类受体激动剂(BZRAs)、褪黑素受体激动剂和具有催眠效果的抗抑郁药物。抗组胺药物(如苯海拉明)、褪黑素以及缬革提取物虽然具有催眠作用,但是现有的临床研究证据有限,不宜作为失眠常规用药。酒精(乙醇)不能用于治疗失眠。常用失眠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和主要适应证参见表1。

药物治疗的关键在于把握获益与风险的平衡。在选择干预药物时需要考虑症状的针对性、既往用药反应、患者一般状况、当前用药的相互作用、药物不良反应以及现患的其他疾病。在遵循治疗原则的同时还需兼顾个体化原则。

给药方式BZRAs一般在夜间睡前给药,每晚服用1次,称之为药物连续治疗。对于慢性失眠患者,从安全角度和服药的依从性方面考虑。提倡非苯二氮革类(non-BZDs)药物间歇治疗,即每周选择数晚服药而不是连续每晚用药。间歇治疗具体间隔的频次尚无定论,推荐间歇给药的频率为每周3~5次。至于具体哪一晚给药更合适,基于唑吡坦的临床试验结果认为,应由患者根据睡眠需求“按需”服用。“按需”的具体决策可参考如下标准:①预期入睡困难时:于上床睡眠前5—10分钟服用;②根据夜间睡眠的需求:于上床后30分钟仍不能入睡时服用;③夜间醒来无法再次入睡,且距预期起床时间>5小时:可以服用(仅适合使用短半衰期药物);④根据白天活动的需求(次日有重要工作或事务时),于睡前服用。具有催眠作用的抗抑郁药和褪黑素受体激动剂于睡前服用。由于药理学机制不同,抗抑郁剂一般不采用间歇给药或按需用药的方式。褪黑素受体激动剂是否可以间歇给药或按需服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疗程失眠的药物治疗疗程没有明确规定,应根据患者情况调整剂量和维持时间。4周的药物干预需重新评估,必要时变更干预方案或者根据患者睡眠改善状况适时采用间歇治疗。

变更药物换药指征:①推荐的治疗剂量无效;②产生耐受性;③不良反应严重;④与治疗其他疾病的药物有相互作用;⑤使用6个月;⑥高危人群(有成瘾史的患者)。

终止治疗当患者感觉能够自我控制睡眠时,可考虑逐渐停药。如失眠与其他疾病(如抑郁障碍等)或生活事件相关,当病因祛除后,也应考虑停用镇静催眠药物。推荐的停药原则:①避免突然终止药物治疗,减少失眠反弹;②停药应逐步减停,有时需要数周至数月,如在停药过程中出现严重或持续的精神症状,应对患者进行重新评估;③常用的减量方法为逐步减少夜间用药量和(或)变更连续治疗为间歇治疗。

药物治疗无效时的处理部分失眠患者对药物治疗反应有限,或者是仅能获得一过性睡眠改善。此外,一些失眠患者同时罹患多种疾病,多种药物同时应用存在药物相互反应,干扰治疗效果。当规范的药物治疗无法获得满意效果时,推荐将认知行为干预作为添加或替代的治疗手段。

推荐的失眠药物治疗策略(⑤~⑧可视为序贯方案)①失眠继发于或伴发于其他疾病时,应同时治疗原发或伴发疾病;②药物治疗的同时应当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睡眠习惯;③药物治疗开始后应监测并评估患者的治疗反应,长期、难治性失眠应在专科医生指导下用药;④如具备条件,应在药物干预的同时进行认知行为治疗;⑤原发性失眠首选短效BZRAs,如唑吡坦、佐匹克隆、右佐匹克隆和扎来普隆;⑥如首选药物无效或无法依从,更换为另一种短、中效的BZRAs或者褪黑素受体激动剂;⑦添加具有镇静作用的抗抑郁药物(如多塞平、曲唑酮、米氮平或帕罗西汀等),尤其适用于伴随焦虑和抑郁症状的失眠患者;⑧BZRAs或褪黑素受体激动剂可以与抗抑郁剂联合应用;⑨老年患者推荐应用non—BZDs药物或褪黑素受体激动剂;⑩抗组胺药物、抗过敏药物以及其他辅助睡眠的非处方药不宜用于慢性失眠的治疗;⑩对于长期应用镇静催眠药物的慢性失眠患者,不提倡药物连续治疗,建议采用间歇治疗或按需治疗的服药方式,同时建议每4周进行1次评估。

特殊类型失眠患者的药物治疗

老年患者老年失眠患者首选非药物治疗手段,如睡眠卫生教育,尤其强调接受CBT-I。当针对原发疾病的治疗不能缓解失眠症状或者无法依从非药物治疗时,可以考虑药物治疗。老年失眠患者推荐使用non-BZDs或褪黑素受体激动剂。必需使用BZDs药物时需谨慎,若发生共济失调、意识模糊、反常运动、幻觉、呼吸抑制时需立即停药并妥善处理,同时需注意服用BZDs引起的肌张力降低有可能产生跌倒等意外伤害。老年患者的药物治疗剂量应从最小有效剂量开始,短期应用或采用间歇疗法,不主张大剂量给药,用药过程中需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妊娠期及哺乳期患者妊娠期妇女使用镇静催眠药物的安全性缺乏资料,由于唑吡坦在动物实验中没有致畸作用,必要时可以短期服用。哺乳期应用镇静催眠药物以及抗抑郁剂需谨慎,避免药物通过乳汁影响婴儿,推荐采用非药物干预手段治疗失眠。

围绝经期和绝经期患者对于围绝经期和绝经期的失眠妇女,应首先鉴别和处理此年龄组中影响睡眠的常见疾病,如抑郁障碍、焦虑障碍和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依据症状和激素水平给予必要的激素替代治疗,此部分患者的失眠症状处理与普通成人相同。

伴有呼吸系统疾病患者BZDs由于其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在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中慎用。non-BZDs受体选择性强。次晨残余作用发生率低,使用唑吡坦和佐匹克隆治疗稳定期的轻、中度COPD的失眠患者尚未发现有呼吸功能不良反应的报道,但扎来普隆对伴呼吸系统疾病失眠患者的疗效尚未确定。老年睡眠呼吸暂停患者可以失眠为主诉,复杂性睡眠呼吸紊乱者增多,单用唑吡坦等短效促眠药物可以减少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的发生,在无创呼吸机治疗的同时应用可提高顺应性,减少诱发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的可能。对高碳酸血症明显的COPD急性加重期、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失代偿期的患者禁用BZDs,必要时可在机械通气支持(有创或无创)的同时应用并密切监护。褪黑素受体激动剂雷美尔通可用于治疗睡眠呼吸障碍合并失眠的患者,但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共病精神障碍患者精神障碍患者中常存在失眠症状,应该由精神科执业医师按专科原则治疗和控制原发病,同时治疗失眠症状。抑郁障碍常与失眠共病,不可孤立治疗以免进入恶性循环的困境,推荐的组合治疗方法:①CBT-I治疗失眠的同时应用具有催眠作用的抗抑郁剂(如多塞平、阿米替林、米氮平或帕罗西汀等);②抗抑郁剂(单药或组合)加镇静催眠药物。需要注意抗抑郁药物和催眠药物的使用有可能加重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和周期性不宁腿综合征。焦虑障碍患者存在失眠时,以抗焦虑药物为主,必要时在睡前加用镇静催眠药物。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失眠时,应选择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为主,必要情况下可辅以镇静催眠药物治疗失眠。

失眠的心理行为治疗

心理行为治疗的本质是改变患者的信念系统。发挥其自我效能,进而改善失眠症状。要完成这一目标,常常需要专业医师的参与。心理行为治疗对于成人原发性失眠和继发性失眠具有良好效果。通常包括睡眠卫生教育、刺激控制疗法、睡眠限制疗法、认知治疗和松弛疗法。这些方法或独立或组合用于成人原发性或继发性失眠的治疗。失眠的综合干预

药物干预失眠的短期疗效已经被临床试验所证实,但是长期应用仍需承担药物不良反应、成瘾性等潜在风险。CBT-I不仅具有短期疗效,在随访观察中其疗效可以长期保持。CBT-I联合应用non-BZDs可以获得更多优势,后者改为间断治疗可以优化这种组合治疗的效果。

推荐的组合治疗方式:首选CBT-I和non-BZDs(或褪黑素受体激动剂)组合治疗,如果短期控制症状则逐步减停non-BZDs药物,否则将non-BZDs改为间断用药,治疗全程保持CBT-I干预。

失眠患者的治疗方法篇2

关键词:失眠症;心理干预;脑波治疗仪;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363-02

失眠症是一种持续相当长时间的睡眠的质和/量令人不满意的状况。我国为失眠症高发的国家之一。据上海有关专家对居民睡眠质量的调查显示,约40%的人有失眠症,全球约10%的人群有慢性失眠。由失眠症导致的人身安全事故,心身疾病的发生率不断增长。而目前治疗失眠症的研究虽取得一定进展,但方法单一,疗效不确切。为探讨失眠症治疗的有效方法,我们综合国内外目前治疗失眠症的有效方法,利用心理康复技术结合脑波仪治疗失眠症,摸索一个疗效确定、患者无痛苦、无毒副作用的治疗方法,以提高失眠症的治愈率。

1 对象

1.1 对象:

入选患者45例,均为2012年12月至2013年9月到我科就诊的失眠症患者。按ICDM―10的诊断标准筛选病人。失眠每周3次以上,持续1个月以上,且对社会功能有损害或失眠引起显著地苦恼或精神活动效率低下[2]。其中男22例,女23例;年龄32-60岁,平均(42.17±17.83)岁;病程12-34周,平均(19.20±5.968)周。

2 方法:

2.1 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是由美国匹茨堡大学医学中心精神科睡眠和生物节律研究中心睡眠专家Buysse Dj等人于1993年编制。量表由19个自我评定问题和5个由睡眠同伴评定的问题组成。仅将19个自我评定问题计分。19个自我评定问题构成由0~3分的7个因子。累积各因子成分得分为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的总分,总分范围为0~21,得分越高,表示睡眠质量越差。通过此表可以了解患者的睡眠质量、睡眠潜伏期、睡眠持续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服用药物情况和日间功能障碍情况等。

2.2 睡眠卫生宣教。

帮助其妥善处理生活和工作中的矛盾,以消除患者怕失眠心理、梦有害心理、自责心理等。告知患者:

①在夜晚保持心情愉快和放松。

②注意少喝酒精饮料。

③总是在早间固定时间起床。

④任何减轻夜间压力的措施均有助于失眠;

⑤告诉患者只有当你有睡意才上床,上床就直接睡觉;当你不能很快入睡(15分钟内)起床并离开床;

2.3 渐进性心理放松训练。

自我放松训练有坐式和卧式两种。患者在心理治疗室内进行,按指导语进行深而慢的呼吸和头、面、颈肩、腰背、肢体肌肉的紧张与放松,体验肌肉的紧张与放松,最终达到全身处于安静玉放松状态。治疗时间为20分钟/次,每天一次。

2.4 脑波治疗仪,

用上海产的WAH-2脑波治疗仪,选用“6”号程序:先是2min引导放松,然后是20min波阶段,再以5min10Hz频率结束。整个治疗过程30min,使患者处于极端深度放松状态。10次为一个疗程,休息3天后开始下一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

3 结果

3.1 45例患者治疗前、治疗后PSQI的评定结果见表:

表:45例失眠症患者治疗前后PSQI各项评分比较(X±S)

4 讨论

通过临床观察,心理康复技术结合脑波同步化治疗仪治疗非器质性失眠症显示出对失眠症的明显疗效。治疗后患者的PSQ1各项评分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p0.01);患者人睡时间缩短,睡眠时间延长,睡眠质量和睡眠效率提高,日间功能得到改善,同时催眠用药量下降。

失眠不单是睡眠生理紊乱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心理紊乱过程,失眠者常常对睡眠质量要求高,过分关注。过分担忧,过分敏感。因而,重视心理疏导,对患者进行睡眠卫生宣教是治疗失眠者的重要治疗措施之一。告知患者睡眠是一种自然的生理过程,焦虑,紧张、过分担忧只会加重失眠。当出现因失眠而痛苦、紧张、焦虑时,,应用“精神交互作用”进行自我放松训练,使患者全身肌肉处于放松状态。缓解焦虑紧张情绪,增加睡意。

脑波治疗仪依据“脑波同步”的原理,用特殊编制的声、光信号作用于人的眼、耳,利用声光信号频率变化影响、调节人体的脑电活动水平,根据病情选择不同程序,大脑对这些刺激作出反应,同时配有调节情绪,缓解压力和催眠的音乐,音乐的不同速度、旋律、音调、音色作用于人体,产生有益的共振,使人们各器官协调一致,音乐的旋律所产生的声波能促进人体分泌有益的激素和提高生物体内酶的活性,调节血液和兴奋神经细胞等.诱导睡眠[3]。整个治疗过程轻松、舒适、愉快、无痛苦、无副作用。

总之,心理康复技术结合上海产的WAH-2脑波治疗仪治疗失眠症患者可以显著提高其睡眠质量,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江开达,主编,精神病学,北京:人民卫士出版社.2005.7,182-183

[2]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 临床描述与诊断要点.世界卫生组织.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1993:144-145

失眠患者的治疗方法篇3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中心医院,广东深圳518102

【摘要】目的:观察不同留针时间对针刺治疗非器质性失眠的临床疗效影响。方法:选取非器质性失眠患者80例,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各40例。两组均给予针刺疗法治疗,A组留针时间20min,B组留针时间40min,比较两组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10次和治疗20次时的PSQI评分均明显小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分别有34例和35例患者治疗有效,两组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治疗期间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在对非器质性失眠患者的针刺治疗中,留针20min和留针40min具有较为相同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 非器质性失眠;针刺;留针时间

【中图分类号】R246.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5)03-0111-02

失眠是临床中最常见的睡眠障碍性疾病,目前尚无特效疗法,但中医针刺疗法在失眠的治疗中具有较多的应用,且疗效显著[1]。但是对于针刺过程中的留针时间不同是否可导致针刺疗效不同,目前临床无特别研究,本文就对不同留针时间在针刺治疗非器质性失眠患者中的疗效进行观察,以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在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非器质性失眠患者80例,所有患者均以入睡困难或难以持续睡眠为主诉,且病程持续1个月以上,所有患者均经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测量总分>7分,同时排除合并严重焦虑、抑郁或精神分裂以及严重脏器功能损害等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40例。A组男性26例,女性14例,年龄20~70岁,平均年龄(45.7±6.3)岁,病程1个月至2年不等,平均病程(1.2±0.3)年;B组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龄22~68岁,平均年龄(43.6±6.7)岁,病程1个月至2年不等,平均病程(1.3±0.4)年。两组患者上述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针刺治疗,针具选用我院专用的不锈钢毫针,并采用专用定时器给予定时。主穴选用百会、神庭、三阴交、神门、安眠、内关等。配穴根据中医辨证分型选用心俞、足三里、脾俞、大陵、胆俞、四神聪、胃俞、血海等。所有患者均取仰卧位,常规消毒各穴位,采用毫针刺法,并辨证实施平补平泻法。A组留针20min,B组留针40min,两组患者均每周治疗3~4次,共治疗20次后对疗效进行判定。

1.3观察指标①应用PSQI评定量表对两组患者治疗前以及治疗10次和20次时的睡眠质量进行评分,分值0~21分,7分为临界值,得分越高说明睡眠质量越差,并计算减分率,以此作为疗效判定依据;②对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安全性进行观察,包括是否出现晕针、断针、出血、血肿以及针后感染等不良反应,计算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

1.4疗效判定标准[2]临床治愈:夜间睡眠时间保持在6h以上,且PSQI减分率≥90%;显效:睡眠质量好转,夜间睡眠时间较治疗前增加3h以上,且PSQI减分率89%~75%;有效:睡眠治疗有所改善,夜间睡眠时间较治疗前增加1h,PSQI减分率74%~30%;无效:PSQI减分率不足30%。

1.5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5.0分析资料,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分别采用(x±s)和[例(%)]表示,并分别应用t和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PSQI评分比较对两组患者治疗前以及治疗10次和治疗20次时的PSQI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PSQ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0次和治疗20次时的PSQI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疗效比较治疗20次后,A组和B组分别34例、35例患者治疗总有效,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2.3安全性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见晕针、断针、出血、血肿以及感染等不良反应,所有患者均可耐受,并均完成治疗。

3讨论

失眠症属于中医“不寐”、“不得眠”等范畴,中医认为其主要病因机制是由于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致神失所养所致,表现为入睡困难、多梦、易惊醒、早醒等,并可诱发心悸、胸痛、中风等病症。中医在失眠的治疗方面尤以针刺疗法最为突出。针刺疗法作为传统中医中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其不改变患者的睡眠结构,而是通过对各个经络系统的机能进行调节,达到治病的目的,其主要治疗机制在于调和阴阳,纠正阴阳的偏盛偏衰,以使机体归于“阴平阳秘”,恢复正常生理功能[3]。同时针刺治疗具有适应症广泛、操作方便、经济安全的特点,已被广大患者接受。

留针是针刺疗法中的一个重要步骤,是在针刺得气后,将针体留置穴内,让其停留一定时间后再给予出针的一种方法,其目的是在于得气、调气,以提高针刺疗法的治疗效果。但是对于留针时间的长短临床尚无统一定论,恰当的留针时间对提高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有文献指出,恰当的留针时间可改善患者预后,不恰当的留针时间可能会造成严重不良后果[4]。因此在本研究中,笔者对A组和B组患者选用不同的留针时间,A组选择留针时间20min,主要是由于在针刺手法的研究中有文献指出20min是较佳的留针时间[5];而同时又有临床资料指出,对于慢性、顽固性疾病,可适当的延长留针时间,尤其是对于难治性失眠症患者留针40min患者也可接受[6],因此对B组患者选择留针时间40min,对两组进行比较。同时两组患者所选取穴位相同,其中主穴之一百会位于头部,具有镇静安神、调理气血的作用;神门穴位于腕横纹尺侧端,具有安神志、调整阴阳平衡之功效;三阴交位于小腿内侧,具有健脾胃、益肝肾、调三阴经之功效;安眠为经外奇穴,是治疗失眠症的经验穴,具有安神镇静的作用;内关位于腕横纹上,具有宽胸理气,益气安神之功效,同时根据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选用不同配穴辨证实施。结果显示,A组和B组患者在治疗10次和治疗20次时的PSQI评分明显小于治疗前,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对治疗后10次和20次时的PSQI评分比较,两组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A组和B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5.0%、87.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一结果和李华等[7]研究结果一致,提示留针20min和40min对失眠患者针刺治疗疗效并无显著影响或影响不明显。但同时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本组样本量较小,且疗程较短,对于在非器质性失眠患者的治疗中,留针时间是否会影响针刺疗法的疗效还有待进一步加大样本给予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参考文献

[1]李华.留针时间对针刺治疗非器质性失眠患者疗效的影响[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0.

[2]史玉泉.实用神经病学[M].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124-1125.

[3]肖晓玲,刘志顺.不同时间电针治疗失眠疗效评价[J].针刺研究.2008,33(3):201-204.

[4]张鹏,鼓建伟.失眠症的研究进展[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01,9(2):l28-128.

[5]何婷.失眠相关因素研究系统性文献评价和针刺临床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

[6]罗建武,曾德志,王兵华,等.针刺疗法辅助治疗难治性失眠的临床观察[J].中医药信息杂志.2011.17(2):223-225.

[7]李华,胡慧,覃蔚岚.留针时间对针刺治疗非器质性失眠患者疗效的影响[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13,20(6):40-42.

失眠患者的治疗方法篇4

关键词:针刺治疗;老年失眠症;天王补心汤

长期失眠很容易引起老年人身体及心理上的其它疾病,会对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产生一定影响,老年人失眠的治疗是老年人及其家属应该重视的问题。为了帮助老年失眠症患者寻求更好的治疗方式,帮助其有效的改善预后,从而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生活质量。此次研究选取2014年4月~2015年9月我院所收治的46例老年失眠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两组在不同治疗方式下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分析,并取得较为突出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4月~2015年9月我院所收治的46例老年失眠症患者,均符合老年失眠症的临床诊断标准,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对照组23例,其中男12例(占52.17%),女11例(占47.82%),年龄47~79岁,平均年龄(59.28±8.23)岁;观察组23例,男13例(占56.52%),女10例(占43.47%),年龄48~80q,平均年龄(60.14±9.34)岁。经比较,对照组及观察组的一般资料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较为良好的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以针刺治疗。观察组针刺结合天王补心汤,采用二二六时间针刺法,大椎、申脉两穴为二;关元,照海两穴为二;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及膈俞六背俞穴为六、补阳泻阴的针法,关元、申脉捻转补泻60次/min,1次/d[1];天王补心汤处方为:生地、酸枣仁各30 g,丹参、党参、当归、玄参、茯苓、五味子、柏子仁、远志各15 g,麦冬12 g,桔梗8 g,1 剂/d,以温水煎服,治疗时间为30 d[2]。对观察组及对照组两组患者服用药物期间的临床反应进行密切观察和记录,便于后期研究分析针刺结合天王补心汤治疗老年失眠症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在不同治疗方式下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分析。根据老年失眠症的疗效判定指标进行疗效判定:①无效:经治疗病患的症状完全没有改善,甚至出现失眠现象加重;②有效:较之治疗前失眠症状得到明显改善;③显效:失眠症状消失,身体各项指标恢复正常。

1.4统计学分析 以SPSS17.0软件做实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t和χ2检验,P

2 结果

两组患者在不同治疗方式下的治疗效果显示为: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65%,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8.26%,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无严重的不良反应,两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随着近年来人口老龄化趋势的不断发展,老年疾病的发病率也在不断增长,其中以老年失眠症居多,由于老年人机能衰退,患病后往往不易恢复或恢复缓慢,甚至不少疾病还留下后遗症,往往需要长期大量的服药,容易引发失眠,会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活方面产生较大影响,需要进行早期的诊断治疗,帮助患者有效的改善预后。

经此次研究选取我院所收治的46例老年失眠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以不同的方式进行治疗,研究分析针刺结合天王补心汤治疗老年失眠症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日后老年失眠症的临床治疗提供更多依据。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65%,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8.26%,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无严重的不良反应,两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针刺结合天王补心汤治疗老年失眠症具有较为突出的效果,能够帮助其显著改善症状,且无严重的不良反应,安全性较高,利于促进老年失眠症患者的身体恢复,值得在日后老年失眠症临床治疗中进一步普及运用。

参考文献:

[1]王素侠,秦玲,唐媛,等.扎来普隆与佐匹克隆治疗失眠症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对比的meta分析[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39(1):104-108.

[2]杨来福,和青松,王文彪,等.针刺结合治疗天王补心汤治疗老年失眠症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12):3301 ̄3303.

[3]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睡眠障碍学组.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2,45(7):534-540.

[4]李雪梅,金翠英,周建平,等.天王补心丸对记忆障碍动物行为学的作用和脑内儿茶酚胺类递质含量的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2012,28(5):7-9.

[5]张海燕,刘忠锦,冯化杰,等.天王补心丹对AD模型大鼠学习记忆及PKC、Aβ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2,9(21):12-13.

失眠患者的治疗方法篇5

[摘 要]目的 探讨治疗慢性失眠症的有效方法。方法 西酞普兰联合阿普唑仑及单纯应用阿普唑仑治疗老年慢性失眠症临床疗效对照观察。结果 西酞普兰联合阿普唑仑组从治疗第8天开始产生疗效,从第15天开始疗效明显优于单纯应用阿普唑仑组。联合组阿普唑仑剂量明显低于阿普唑仑组。结论 联合应用西酞普兰与阿普唑仑,能显著提高老年慢性失眠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减少阿普唑仑的日用量,降低阿普唑仑耐药性和副作用的发生。

关键词:西酞普兰 阿普唑仑 慢性失眠症

中图分类号:R256.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03-0110-02

各种原因引起的慢性失眠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患病率高;对慢性失眠的药物治疗,以往多以应用各种镇静催眠药物夜间口服为主,治疗效果差,且易造成药物依赖,使患者对失眠的药物治疗丧失信心。本文对联合应用西酞普兰及阿普唑仑与单纯应用阿普唑仑治疗老年慢性失眠症患者进行对照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为神经内科门诊或住院患者,入选标准①年龄≥60岁②符合CCMD-3诊断失眠症的标准[1]③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2]≥8分;④病程≥12个月。排除标准:①各类精神病患者②严重抑郁、焦虑和严重的心、脑、肝等器质性疾病患者③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不宁腿综合征、周期性肢体运动及其他睡眠节律紊乱者。

共纳入病例100例,其中男70例,女30例,年龄60~78岁,平均65±7岁;患者病程2~32年;既往长期服用的药物有三唑仑、安定、多虑平、舒乐安定、氯硝安定、唑吡坦等。将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男34例,女16例;对照组50例,男36例,女14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婚姻、受教育程度、居住条件、经济条件、既往患病史等方面没有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入组后进行1周的药物清洗,然后治疗组患者每天早饭后服用20mg西酞普兰,连服4周后改为每天服10mg;治疗组及对照组皆服用阿普唑仑,起始剂量为每晚睡前服0.4mg,2周后患者根据自己的睡眠状况,自行决定阿普唑仑的用量,可增可减,每次以0.2mg为标准,每晚最大剂量不超过1. 6mg。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对患者的睡眠质量进行评定,分别在治疗前、治疗第8天、治疗第15天以及4周后进行评定。统计分析:采用SAS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等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治疗组治疗前后的比较

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各阶段睡眠质量较治疗前均有好转(见表1);应用阿普唑仑情况:治疗组两周后8例(16%)服用0.4mg,24例(48%)服用0.2mg,9例(36%)停服,无1例患者增加阿普唑仑用量。

2.2 对照组治疗前后的比较

在治疗第8天较治疗前睡眠质量有好转,治疗第15天睡眠质量下降,几乎接近治疗前,通过加服阿普唑仑后睡眠质量方有改善(见表2)。应用阿普唑仑情况:13例(52%)服用0.8mg及以上剂量,8例(32%)服用0.6mg,4例(16%)服用0.4mg,无1例减量或停服。

2.3 不同治疗阶段两组之间的比较

不同治疗阶段,两组患者PSQI得分存在差异,治疗第8天两组之间比较,治疗组睡眠质量略好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15天及4周后两组患显好于对照组(见表3)。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西酞普兰与阿普唑仑联合应用治疗老年慢性失眠症患者,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纯应用阿普唑仑。联合应用西酞普兰与阿普唑仑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失眠状况,明显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及日间功能。

临床实践证明,大部分苯二氮卓类药物均可产生耐药性,在连续使用后会逐渐失去疗效,而需要增加剂量才能达到同样的效果。本研究显示,联合应用西酞普兰与阿普唑仑治疗老年慢性失眠症患者,可有效减少苯二氮卓类药物―阿普唑仑的用量,从而有效避免苯二氮卓类药物治疗失眠时治疗剂量越用越大,治疗效果越来越差的现象发生,减少耐药的产生。

有研究表明,苯二氮卓类药物长期服用可影响认知功能,产生遗忘症状,尤其对老年患者认知功能的损伤更加显著。联用5-HT再摄取抑制剂西酞普兰可使患者减少苯二氮卓类药物的用量甚至停用,减少对患者认知功能的损伤。因此,联合应用西酞普兰与阿普唑仑,能显著提高老年慢性失眠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减少阿普唑仑的日用量,降低阿普唑仑耐药性和副作用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精神分会编.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第3版)[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18~119

[2] 刘贤臣,唐茂芹,胡蕾,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75~378

[3] 赵忠新.临床睡眠障碍学[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3,39~40

[4] Bonnet MH, Arand DL. The consequences of a week of insomnia.II:Patients with insomnia.Sleep,1998,21(4):359~368

失眠患者的治疗方法篇6

关键词:耳穴压豆;老年失眠;护理

失眠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病,在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经受着失眠的困扰。老年人中失眠人群逐渐增多,随着老年患者机体器官功能的衰减,容易感到疲劳,但特殊的生活遭遇和心理状态又容易造成他们失眠[1]。老年人在长期失眠的情况下会过度疲劳,自身精神负担不断增加,容易引发引发一系列的疾病,故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是老年患者临床护理的关键。临床上现阶段治疗失眠采用的抗焦虑、抗抑郁、镇静和安眠类药物均存在一定的成瘾性和毒副作用,故在临床运用上受到限制。本文选取我院于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96例老年失眠患者,在临床上根据中医理论采用王不留行籽对患者进行耳穴压豆治疗,在科学的护理措施下取得确切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96例老年失眠患者,其中男性患者58例,女性患者38例;患者年龄60~92岁,平均年龄(78.5±3.2)岁;患者病程3个月~10年,平均病程(4.9±3.1)年。患者其它所有患者均无心、肝、脑、肾等脏器方面的严重病变,基本情况不存在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选取临床操作熟练和经验丰富的忽视对患者进行辨证取穴,选取2~3个穴位进行压痛法操作,护士采用探棒对患者耳穴部位进行从上而下的取穴操作,探寻患者耳部的敏感点,判断标准为按压后存在局部酸麻胀。选取穴位并做好标记后取75%的酒精棉常规消毒耳穴,用左手固定患者耳廓后,用右手夹取粘有王不留行籽的医用胶布贴敷于患者耳穴,用食指尖和拇指对敷有王不留行籽的耳廓的背面和正面进行一压一松的垂直按压,按压力度为有酸麻胀感和灼痛感为佳,3~5次/d,1~2min/次。嘱咐患者入睡前按压一次,药籽每3d换1次,1个疗程为5次。

1.3护理措施

1.3.1一般护理 ①为患者营造整洁舒适的睡眠环境,保持病房的清洁、舒适和安静,室温维持在22~25℃,白天开窗通风,保持氧气的充足和空气的清新。②与患者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引导患者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避免因生活琐事和挫折造成内心焦躁。③嘱咐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时间,帮助患者建立起规律的睡眠制度,合理控制患者的睡眠时间,限制老年患者白天的睡眠时间。一般而言60~70岁的患者睡眠时间以7~8h为宜,70~80岁的患者睡眠时间以6~7h为宜,80岁以上患者的睡眠时间以6h为宜。④患者睡前需避免情绪波动,晚餐以清淡为主,避免睡前进食和进水,并于睡前小便。患者入睡前均采用热水泡脚,以缓解患者疲劳,促使其血管扩张。

1.3.2耳廓护理 ①操作前全面检查患者耳廓,若存在破溃、冻疮、湿疹和溃疡患者均不宜采用;②在选穴过程中需保证穴位的准确性,严格执行消毒工作,避免感染现象发生;③掌握恰当的按揉力度和按揉次数,避免损伤皮肤;④患者耳穴贴压期间需注意防水,避免脱落,且夏天容易出汗,故贴压耳穴时间不宜多长,且贴压部位不宜过多,避免胶布潮湿造成皮肤感染;⑤患者若出现局部皮肤感染或过敏时需立即停用并作出相关措施。

1.4疗效标准 ①治愈:患者经治疗1个疗程后可正常入睡,睡眠时间≥7h,睡眠正常且其他相关症状消失,经随访无复发;②好转:患者经治疗1个疗程后可正常入睡,睡眠时间延长,其他相关症状消失,经随访症状未加重;③未愈:者经治疗1个疗程后可睡眠时间和其他相关症状无显著改善或呈加重趋势。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对本文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组间检验用χ2检验,组件比较用t检验,P

2结果

经观察记录表明,本文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7.9%(94/96),其中1例患者因皮肤过敏停止治疗。见表1。

3讨论

睡眠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一生中人约有1/3的时间为睡眠时间。保持充足的睡眠可促使人们体力的恢复,消除人们的疲劳,故良好的睡眠质量对老年人而言具有重大意义。失眠也逐渐成为影响老年人生命健康的负面因素。祖国中医学认为"耳为宗脉之聚"、"十二经通于耳",耳廓上个部位均代表了机体内各脏腑器官,故耳与全身的关系十分密切。本文采用王不留行籽对失眠患者耳部穴位进行压豆刺激法,该方式无毒副作用,可运行气血和疏通经络,对患者的脏腑气血功能具有调整功能,进而实现镇静、安神和宁心的效果。失眠的主要病因为七情所伤,年迈体虚、房劳久病、暴受惊恐和思虑劳倦均可导致失眠现象出现。临床治疗可采用耳廓内分泌、上神门、交感及皮质下穴位进行按压,其中神门穴位可镇静安神,皮质下、内分泌和交感穴位可安神定志。

本文研究遵循中医辨证施治原则,对患者予以对症护理,配合耳穴压豆进行相关饮食调理、心理护理等中医护理。祖国中医学认为按摩穴位可调整阴阳,而经络穴位可实现表里内外的沟通和阴阳平衡,使得患者夜寐得宁、心神得平[2-3]。本文采用的耳穴压豆可调节患者脏腑功能,加快患者血液循环,最终实现患者的安神助眠治疗。本文研究表明,患者经治疗后治疗总有效率为97.9%,1例患者因皮肤过敏停止治疗,无其他毒副作用,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耳穴压豆可有效与用于失眠患者的临床治疗,具有毒副作用小、治疗效果好、操作方法简单等优点,易于患者接收,在失眠患者的临床治疗中有积极的运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张青.老年失眠患者护理的状况及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20):150-152.

[2]龙小丽,高建苑,宁显利.老年住院患者睡眠状况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4,8(18):3644.

失眠患者的治疗方法篇7

【关键词】失眠症;失眠汤;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25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738-01

失眠症属于祖国传统医学“不寐”、“不得眠”、“目不瞑”等范畴,具体表现为入睡困难,多梦易醒,重者甚至彻夜不寝等。失眠患者常常伴有精神倦怠、心情焦虑、头昏脑涨、记忆力减退等症状。近年来,失眠症的发病率急剧上升,对失眠症的研究日趋成为提高国民生存质量的重要问题[1]。笔者采用自拟中药失眠汤治疗失眠症83例,效果良好,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1年10月~2013年6月在本院就诊的失眠症患者83例,其中男性34例,女性49例,年龄29~63岁,平均41.6岁,患者病程为1个月~4年,平均病程为1年11个月。按照中医学的辩证分型,83例失眠症患者中有25例心脾两虚型、18例痰湿内扰型、16例心虚胆怯型、13例肝郁化火型、11例阴虚火旺型。

1.2纳入标准

所有病例诊断均符合《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①实验室和系统检查结果未见异常;②经常性出现多梦、头晕、头痛、健忘等临床症状;③轻度患者轻微入睡困难、寐而易醒、醒后不寐,重症者彻夜不寝。

1.3治疗方法

利用自拟中药失眠汤加味进行治疗,基础药方为:半夏10g、茯苓10g、黄连10g、知母10g、竹茹10g、五味子6g、党参6g、大枣6g、干姜6g、甘草6g。心脾两虚型去党参,黄连减半;痰湿内扰型去党参,加枳实6g;心虚胆怯型去干姜,加川芎6g、当归6g;肝郁化火型加泽泻10g、龙胆草10g;阴虚火旺型加泽泻10g、陈皮6g。服用方法:每日一剂,水煎留汁400ml,分早晚2次温服。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参照卫生部1993年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失眠症的疗效标准。治愈:睡眠时间正常,每日达6~8个小时,睡眠深沉,白天精神好,停药1个月内无复发。有效:睡眠时间基本正常,伴随症状消失,停药1个月内有复发,各种复发症状较服药前明显减轻。显效:睡眠好转,但睡眠时间增加不足3小时,白天仍感觉精神略欠佳。无效:睡眠时间、睡眠深度及伴随症状均无改善。

2.2 治疗结果

利用自拟中药失眠汤,经过3周的治疗,83例失眠患者中治愈29例,占34.9%;有效32例,占38.6%;显效14例,占16.9%;无效8例,占9.6%;总有效率为90.4%。

3 讨论

近年来,由于社会、家庭和工作压力等各方面原因,导致越来越多的人患有失眠症。该病主要以睡眠时间不足为主要临床表现,对患者日间正常的工作和生活造成不良的影响,甚至会导致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2]。大量中医学研究认为,失眠症是气血阴阳失调和腑脏机能紊乱所致[3]。患者多见于现代脑力劳动者,因用脑过度和思虑太过,饮食肥甘厚腻,痰湿内生;久坐缺乏锻炼,体重超标者;受情感困惑及患有某些慢性疾病等人群。

笔者利用自拟中药失眠汤加味,经过3周的治疗,83例失眠患者中治愈29例,占34.9%;有效32例,占38.6%;显效14例,占16.9%;无效8例,占9.6%;总有效率高达90.4%。自拟中药失眠汤具有健脾祛痰、清心舒肝、除烦安神的功效。基础药方中的半夏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功效;茯苓能养心安神;黄连、知母、竹茹具有清热除烦功效;五味子具有益气、滋肾、敛肺、生津、益智、安神之功效;党参的主要功效是补气,最宜用于平素倦怠乏力、精神不振;大枣具有补气养血、缓和药性的功效;干姜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的功效;甘草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的功效。

笔者在利用中药治疗失眠症患者的同时也采用非药物治疗方法。在失眠患者中有部分患者是因为自身心理原因引起,对此类患者采用心理治疗;生命在于运动,适度的运动对睡眠有辅助的治疗作用;生活不规律也会容易引起失眠,如通宵熬夜、暴饮暴食、喝酒吸烟等因素都可以引起失眠,为此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生活规律,对失眠的治疗至关重要[4]。

参考文献:

[1] 黄攀攀,王平,李贵海,等. 老年阴虚失眠动物模型的建立与评价[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0,28(8):1719-1723.

[2] 林永.甘草泻心汤加味配合苦参汤外洗治疗白塞病32例[J].现代中医药,2011,31(1):21-22.

[3] 余雅雯.酸枣仁汤的古今文献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05(01):1561-1562.

失眠患者的治疗方法篇8

本病辨证首分虚实。虚证,多属阴血不足,心失所养,临床特点为体质瘦弱,面色无华,神疲懒言,心悸健忘。实证为邪热扰心,临床特点为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溲赤。次辨病位,病位主要在心。由于心神的失养或不安,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神不守舍而不寐,且与肝、胆、脾、胃、肾相关。如急躁易怒而不寐,多为肝火内扰;脘闷苔腻而不寐,多为胃腑宿食,痰热内盛;心烦心悸,头晕健忘而不寐,多为阴虚火旺,心肾不交;面色少华,肢倦神疲而不寐,多属脾虚不运,心神失养;心烦不寐,触事易惊,多属心胆气虚等。本研究采用中成药失眠颗粒联合绿色治疗方法经颅磁刺激技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不寐,临床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共86例缺血性卒中后不寐患者。均符合以下条件:临床确诊的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失眠病程大于半年;意识状态良好;言语功能基本正常;无精神病及痴呆病史;无心脏起搏器植人及耳内鼓膜穿孔者;年龄45~75岁;符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睡眠障碍学组制定的成人失眠诊断标准。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6例缺血性卒中后不寐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3例。治疗组男29例,女14例;平均年龄57.12±12.48岁。对照组男25例,女18例;年龄58.47±11.02岁。纳入样本86例均为我院住院患者,两组患者资料无差异,可纳入比较。

2.治疗方法

治疗组予以失眠颗粒加经颅磁刺激治疗。失眠颗粒(陕药制字Z20130o54)由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制药厂生产,用法:1袋,每天下午6时及睡前各服用1次;经颅磁刺激治疗由专科医师制定治疗方案,技师操作完成,每天治疗1次,连续治疗lOd,间隔1d后再次治疗10d,总疗程为21d。对照组给予睡前右佐匹克隆片1mg,口服,治疗21d。

3.疗效标准

多导睡眠呼吸监测:主要数据包括整夜睡眠效率,入睡潜伏期,夜间总睡眠时间,夜间总觉醒时间及次数,REMS百分比等指标进行效果判定l6]。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根据评分高低判断睡眠障碍严重程度,评分为7~11分判定为轻度,12~16分橹卸龋17~21分为重度。改良《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不寐”病的疗效判定标准为,治愈:总睡眠效率>75,入睡潜伏期

4.治疗结果

两组缺血性卒中后不寐患者治疗前后比较,86例缺血性卒中后不寐患者多导睡眠监测指标与治疗前相比,有明显改善(P

5.讨论

失眠目前已经作为脑血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治疗失眠并不是治疗睡眠本身,而是改善患者整体预后,预防卒中再次复发,进而达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的目的。对临床较顽固的失眠,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工作者可给予镇静催眠药物口服,即经典的苯二氮卓类药物如地西泮、艾司唑仑等,和新型的非苯二氮卓类药物如右佐匹克隆,由于传统的苯二氮卓类药副作用多,戒断效应、后遗效应、剂量依赖明显,不宜长期服用,新型的非苯二氮卓类药物以右佐匹克隆为代表,起效快,后遗效应和不良反应少,是目前治疗失眠的首选用药,也是本研究以此作为对照组的原因。

但是患者长期服用右佐匹克隆同样会形成药物依赖和剂量依赖,日久造成其恐惧心理,又会加重失眠。经颅磁刺激技术是一种局部物理治疗方法,无痛,无创,无伤,最早用于治疗精神疾病,目前在睡眠障碍治疗中也取得了较好疗效,通过电磁感应效应产生局部电流,改善离子流动,或兴奋或抑制局部大脑皮质功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对于失眠的治疗一般采用低频刺激。经颅磁刺激治疗失眠病立杆见影,但患者停止治疗后有相当一部分人失眠再次发作,主要因其作为一个局部的物理治疗,短期内效果明显,但长期疗效欠佳。

这时配合中医药治疗可以改善远期疗效。失眠颗粒基本方义源于丹栀逍遥散,主要功效为“养血安神,清热疏肝”,适用于“肝郁化热、心血不足、心神失养”所致失眠,主要药物组成为清热舒肝组药物(丹皮、栀子、黄芩、柴胡、郁金),养心安神组药物(枣仁、茯神、柏仁、白芍、远志、当归),舒肝理气组药物(合欢皮、川I芎、甘松),重镇安神组药物(龙骨、牡蛎)等组成。其病机源于卒中后患者或生活不能自理,或言语不利,或肢体活动受限,都遗留有一定程度的残障,产生自卑心理,因此中风后患者情志因素在失眠中占很大比例,符合中医学肝郁气滞,日久肝郁化火,耗伤心血,这是中风后患者发病的基本病机,失眠颗粒恰好切中此病机,能改善卒中后不寐患者的肝郁内热,心血不足的病理状态,改善失眠,同时其药物寒热并用,药性平和,适合长期服用。因此失眠颗粒联合经颅磁刺激治疗不寐可明显改善患者睡眠状况。

参考文献

[1]闫子堂.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临床特点[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5,4O(9):1216-1217.

[2]AbdulrakeebA,刘中霖,陶恩祥.脑卒中患者睡眠障碍的临床异质性研究E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10,31(5):681―684.

上一篇:大学生校内实习报告范文 下一篇:农村干部工资调整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