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工作总结范文

时间:2024-01-03 11:41:52

校企合作工作总结

校企合作工作总结篇1

摘要:企业作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的利益主体,其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意愿会受到企业本身的特征影响。通过对重庆市104家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企业进行问卷调查,从企业性质、企业所属行业、企业规模、中高职学生占企业总员工的比例出发,研究其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总体意愿和具体意愿的影响分析发现:除企业所属行业外,企业性质、企业规模、中高职毕业生所占员工比例对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总体意愿有着显著性影响;企业性质、企业所属行业、企业规模、中高职毕业生所占员工比例对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具体意愿却因不同合作内容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或无影响。

关键词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企业特征;意愿;影响

基金项目:天津市教育局课题“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社会支持研究”(项目编号:2014-2D18);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课题“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关键期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编号:TJJX13-013)

作者简介:孙晓玲,女,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10-0019-06

校企合作可以激发职业教育发展活力、破解职业教育发展难题,发挥校企双方积极性、开展就业教育,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高职院校自身也在不断探索不同的校企合作模式。笔者认为,企业作为校企合作的重要主体,在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劳动力市场无序竞争的市场背景下,某些企业并不需要通过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获取劳动力技能人才,且它们认为,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会存在较大的人才流失的风险。因此,许多企业并没有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本能意愿。这一问题多年来也得到了学术界的关注,如张俊珍、田东平等(2008)调查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教育的动因发现:不同地区、不同性质、不同规模企业的动因存在着显著差异[1],霍丽娟、刘新起等(2009)通过问卷调查,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动因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2],冉云芳(2013)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意愿及其动因和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3]然而,当前是哪些企业在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企业自身特征对参与校企合作的意愿及具体内容有何影响?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有利于深度了解当前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企业状况,进一步采取有力措施促进校企合作深度发展。

一、调研企业基本特征及参与校企合作意愿分析

本文的调查对象为重庆市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部分企业。对企业的问卷调查主要通过各职业院校实训就业处来联系完成,完成形式为电子问卷。本次调研一共发放电子问卷160份,回收了118份,回收率为73.75 %。在对数据进行处理过程中剔除了空白卷和相关不科学数据的样本,最终获得了有效问卷为104份,有效率为88.14%。

(一)企业基本特征

1.企业所属行业。从调研企业所属行业来看,问卷设计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所属行业,其频率和百分比分别为17(16.35%)、54(51.92%)、33(31.73%)。

2.企业所属性质。从调研企业所属性质来看,问卷主要涉及国有及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合资企业、其他五大选项,其频率和百分比分别为13(12.5%)、56(53.85%)、10(9?62%)、22(21.15%)、3(2.88%)。可见,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的企业以私营企业和合资企业居多,两者占比为75%。

3.企业规模。针对调查问卷中的企业总员工数,笔者对具体员工数进行了区间划分:50人以下、50-99人、100-499人、500-999人、1 000-1 999人、2 000人及以上,其频率和百分比分别为6(5.77%)、10(9.62%)、71(68.27%)、7(6?73%)、3(2.88%)、7(6.73%)。可见,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企业员工规模大多在100-499人之间,占比达68.27%。

4.中高职毕业生占员工总数的比例。问卷调查涉及中高职毕业生人数,笔者通过中高职毕业生人数除以企业总员工数,得到企业中高职毕业生占员工总数的比例。从整理后的结果来看,将其比例分为10%以下、10%-30%、30%-50%、50%-80%、80%以上五个区间,中高职毕业生占企业总员工数的频率和百分比分别为21(20?19%)、39(37.5%)、30(28.85%)、7(6?73%)、7(6.73%),可见,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企业,其中高职学历员工结构比例大多集中在10%-50%之间。

(二)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意愿分析

1.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总体意愿分析。针对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总体意愿的调查,问卷设计了非常愿意、比较愿意、一般、不太愿意、一点也不愿意五个选项,其频率和百分比分别为25(24.04%)、48(46.15%)、24(23.08%)、7(6.73%)、0(0.0%)。可见,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总体意愿还有待提升。

2.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具体意愿分析。针对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具体意愿的调查,问卷设计了非常愿意、比较愿意、一般、不太愿意、一点也不愿意五个选项,分别赋值5分、4分、3分、2分、1分。具体内容为: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机会、为教师提供实践锻炼机会、参与课程开发与教学改革、开展订单培养、提供外聘兼职教师、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共同开发技术和产品。企业参与具体校企合作意愿的均值越高,意味着企业越愿意参与某项具体内容,具体意愿程度如表1所示。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意愿位于前三名的内容为: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机会、开展订单培养、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均值分别为4.6096、4?3340、4.2115,处于比较愿意和非常愿意之间。

二、企业特征对其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意愿的影响分析

在分析企业特征对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意愿的相互影响时,文章主要采用统计学知识中的方差分析(Analysis of Variance,ANOVA)、多重比较分析(Multiple Comparison)、Pearson卡方检验三种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20.0 数据分析软件,深入探讨企业特征与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总体意愿和具体意愿之间的关系。

(一)企业特征对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总体意愿的影响分析

文章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探究企业特征与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总体意愿的相互关系。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企业所示行业与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总体意愿之间并没显著相关性,而企业所属性质、企业规模、企业中高职毕业生占员工总数的比例三个特征与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总体意愿均有显著性影响。

具体来看,企业性质、企业规模、中高职毕业生占员工总数的比例三个特征与企业参与高职院

校校企合作意愿的相互关系用多重比较分析方法来测算。表3为企业性质与高职院校参与校企合作总体意愿的多重比较分析结果:国有及集体企业在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总体意愿在0.05水平上显著高于私营企业,而在0.01水平上显著低于外资企业和合资企业,与其他性质的企业并无显著性差异。从均值差来看,外资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意愿最高,其次为合资企业。

表4为企业规模与高职院校参与校企合作总体意愿的多重比较分析结果:50人以下的企业在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意愿在0.01水平上显著低于50-99人、100-499人、500-999人、1 000-1 999人、2 000人以上的企业,从均值差来看,企业规模越大,均值差的绝对值越大,这表明:企业规模与企业参与职业校企合作总体意愿呈显著性正相关关系。

表5为中高职毕业生数占与高职院校参与校企合作总体意愿的多重比较分析结果:10%以下比例的企业在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意愿在0?05水平上显著低于10%-30%、30%-50%、50%-80%的企业,在0.01水平上显著低于80%以上比例的企业。从均值差来看,中高职毕业生人数所占比例在80%以上的企业,其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总体意愿最高。

(二)企业特征对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具体意愿的影响分析

文章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对企业特征与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具体意愿进行分析。表6为企业所属行业对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具体意愿的卡方检验(Chi-Square Tests)结果:企业所属行业与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机会在在0.01水平上呈正相关关系,与参与课程开发与教学改革、共建实训基地、共同开发技术和产品这几项具体内容在0.01水平上呈显著性负相关关系,而在提供教师实践机会、开展订单培养、提供兼职教师上没有显著性相关关系。

表7为企业性质对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具体意愿的卡方检验(Chi-Square Tests)结果:企业性质除了在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机会这一具体内容上没有显著性差异之外,在其他提供教师实践机会、参与课程开发与教学改革、开展订单培养、提供兼职教师、共建实训基地、共同开发技术和产品这几项具体内容均在0.01水平上呈显著性相关关系。

表8为企业规模对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具体意愿的卡方检验(Chi-Square Tests)结果:企业规模在参与课程开发与教学改革、开展订单培养、共建实训基地在0.01水平上呈显著性相关关系,而在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提供教师实践机会、提供兼职教师、共同开发技术和产品方面并无显著性相关性。

表9为企业中高职毕业生所占总员工数的比例对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具体意愿的卡方检验(Chi-Square Tests)结果:中高职毕业生占比在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机会、参与课程开发与教学改革、开展订单培养、提供兼职教师、共建实训基地、共同研发技术和产品方面都在0.01水平上呈显著性正相关关系,在0.05水平上与提供教师实践机会呈显著性正相关关系。

三、研究结论及启示

(一)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总体意愿和具体意愿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具体来看,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意愿中,非常愿意和比较愿意的比例为70.19%,一般的比例为23.08%,不太愿意的比例为6.73%;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具体意愿中,最高意愿为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机会,其次为开展订单培养,第三为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其意愿范围均在非常愿意和比较愿意之间。[4,5]从合作总体意愿和具体意愿来看,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比例还有待提高,且具体内容有待进一步深入合作。

(二)企业所属行业对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总体意愿并无显著性影响,企业性质、企业规模、中高职毕业生占员工总数对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总体意愿有着显著性影响

从调研样本描述性统计结果来看,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私营企业占了53.85%,员工规模也大多集中在100-499人之间,中高职毕业生占员工总数的比例主要在50%以下。企业性质方面,外资企业、合资企业、国有及集体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总体意愿比私营企业要高;企业规模方面,企业规模越大,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总体意愿越高;从中高职毕业生所占企业员工总数的比例来看,企业现有员工学历结构中,中高职毕业生比例越多,其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总体意愿越高。私营企业作为我国经济的主体,同时也是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主体,在其参与意愿并不如外资企业、合资企业和国有企业高的现实背景下,如何采取政策优惠、激励措施等手段,满足私营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最终需求,提升私营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意愿显得非常重要。[6,7]

(三)企业特征对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具体意愿因不同合作内容不同而有所不同具体而言:(1)企业所属行业方面,第三产业所属企业更愿意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机会,第一、二产业所属行业更愿意参与课程开发与教学改革、共建实训基地、共同开发技术和产品。笔者可以理解为,与第一、二产业对应的企业相比,第三产业所属企业在接受学生定岗实习期间花费的成本相对较少,获得的利益相对较多,某种程度上还可以节约用工成本,故更愿意接受学生顶岗实习。而相比第三产业对应的企业而言,第一、二产业对应的企业接收学生参加顶岗实习会花费较多的材料损耗等成本,相对获得收益较小,他们更愿意在更深层次的内容上合作,如参与课程开发与教学改革、共建实训基地、开发技术和产品,以此获得收益。(2)企业性质方面,所有五大性质的企业在接受学生顶岗实习机会上均没有显著性差异,而在其他方面均有显著性差异。(3)企业规模方面,企业规模越大,企业越愿意参与课程开发与教学改革、开展订单培养、共建实训基地。(4)中高职毕业生所占总员工数的比例方面,中高职毕业生所占总员工数的比例越大,企业越愿意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这表明,企业现有员工的学历结构对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具体意愿有着显著性影响。

总的来讲,企业校企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总体意愿和具体内容的意愿还有待提升。当然,企业自身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意愿和具体的内容,建议政府采取有力措施,一方面,应加大对现有合作企业的政策扶持和资金补助政策,促进这部分企业深入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另一方面,应积极引导大型企业或行业标杆企业参与到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来,提升校企合作办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俊珍,等.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教育动因的实证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6):23-27.

[2]霍丽娟,等.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意愿调查与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9(34):35-39.

[3]冉云芳.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意愿、动因及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职教论坛,2013(19):70-74.

[4]徐黎明.基于利益驱动机制校企合作平台建设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5):80-83.

[5]李衔.构建一体化的校企合作体制与机制研究[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4):75-78.

[6]叶万婷,董洪潮.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企业获利模式探索[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1-3.

[7]翟志华.激发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对策研究[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61-64.

校企合作工作总结篇2

关键词: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致命弱点是校企合作,大力发展校企合作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突破的重点。如何破解职业教育中校企合作的难题,整合企业和学校的资源,实现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等多种教育方式的创新,成为中国教育界和产业界共同关心的焦点。而“校企合一”就是实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最有效的途径。

一、“校企合一”工学结合模式的内涵

所谓“校企合一”,是指以学校为本位,在现有的教学系统 (包括理论课、实验课和项目安排)的基础上,将工厂环境引入学校,在校内建起技术先进、设备完善、环境逼真的教学工厂,形成“前厂后校”或“前校后厂”的办学实体,让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融合在一起,在中职院校塑造一个企业环境与教学环境紧密结合的办学模式。或者可以理解为:把企业办在学校,实现车间教室合一,学生学徒合一,教师师傅合一,作品产品合一及育人创收合一的教学模式。“校企合一”与我们常说的“校企合作”是有区别的,两者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却有着本质区别。“校企合一”是以学校为本位,而“校企合作”中的学校和企业都是独立承担责任的主体。“校企合一”是“校企合作”的高级阶段,随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深入,各中职院校应该在加强 “校企合作”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校企合一”,稳步推进“校企合一”。

二、“校企合一”工学结合模式的意义

工学结合必须以密切的校企关系作为前提。虽然各中职院校在校企合作方面做出了不少成功的尝试,但是要真正实现 “校企合作”还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瓶颈。一方面是因为教育的公益性与企业的盈利性之间存在着矛盾,学校以培养合格人才为最大目标,追求社会效益,企业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追求经济效益。很多企业对工学结合的态度并不十分积极,中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是建立在能够给企业带来利益基础上的合作。另一方面,由于工学结合还处在探索过程中,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尚未制定具有现实意义的相关指导性文件,工学结合主要是靠学校自己去找企业,停留在以人情关系为纽带的基础上。《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中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最后一年要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学习实训时间不少于半年。这就对“校企合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校企合一”使实践教学工作不依赖于企业界,在校内即可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最终达到工学结合的目的。可以说,“校企合一”是实现工学结合的基本保障、是工学结合稳定运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三、“校企合一”的经验总结

校企合作的内容不断丰富,校企合作的层次不断提升。有些经验就值得总结和推广:

1、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是推进校企合作的前提。首先是要树立校企合作的理念,积极主动寻找市场,寻找企业,寻找支持,寻找合作,探索校企合作的机制与模式创新。正因为积极推进了校企合作,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水平才能有明显提高,市场针对性、经济贡献率和社会吸引力才会明显增强。大家普遍感到,发展职业教育,必须与企业联合,走校企合作、共赢发展之路,只有这样,职业教育才能拥有长久的生命力。

2、政府统筹、搭建平台,是推进校企合作的关键。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表明,校企合作需要政府的统筹和支持,只有在政府的统筹下,部门、企业和学校才能在校企合作上最大限度地发挥能动性,创新合作方式,实现共赢的目标。由政府大力倡导和支持校企合作,鼓励学校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全面的合作关系,调动企业、行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政府、学校、企业三方共同努力,搭建校企合作的平台。建立教师到企业实习实践制度,将教师的专业实践作为提职、晋级的必要条件;以试行学分制为突破口,为学生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创造条件。

3、校企共建、厂校一体,是推进校企合作的重点。推进校企合作,就是要推进教产合作、校企一体化办学,做到学校中有企业、企业中有学校。在合作模式上,各地创造了校企共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利益分摊的“股份合作制模式”,学校依托自身资源、实行企业化管理、自主生产经营的“自主经营模式”,学校将实习实训设备租赁给合作企业经营、兼顾学生实习的“租赁承包模式”等等。

4、产教对接、工学结合,是推进校企合作的核心。推进校企合作的核心,就是要推进学校的人才培养和企业需求有效对接。一些中职学校在推进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就实现了“四个合一”,即:教师与技师合一,教学与生产合一;学校和企业合一,校长和经理合一,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一些中职学校就探索了“四个对接”的办学模式,即: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对接,实训要求与职业资格标准对接,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专业技能与企业要求对接。一些中职学校就实现了三个零距离的模式,即:实现“专业设置与培养目标零距离、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零距离、实践教学与职业岗位零距离”。

5、能力为本、科学评价,是推进校企合作的重要环节。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要建立行业、企业和社会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最重要的是,要建立以贡献为导向的学校评价模式,和以能力为核心的学生评价模式。成立以职教专家、企业代表、学生家长及相关社会人士为主体的评教委员会,对中职学校办学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引导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和企业的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建立提高学生技能水平、促进校企合作、多方参与的评价体系。

6、合作共赢、创新发展,是推进校企合作的目标。通过校企合作,中职学校降低了办学成本,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学生学到了真正的本领,减轻了家庭的经济负担;为企业提供了稳定和合格的员工,提高了生产效率,扩大了企业知名度。更重要的是,通过校企合作,创新了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了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校企合作工作总结篇3

关键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房地产估价与营销

从洋务运动的“工学并举”,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指导下的“半工半读”,再到改革开放“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一直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永恒主题。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再次重申:“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在国家不断推出的新政引领下,校企合作理念已经得到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的认同,校企合作的实践也在职业教育学校开展得有声有色。本文以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房地产估价与营销专业所进行的校企合作为例,以期能从教育教学实践中思考、再实践,为职业教育创新适应性强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一、引进有合作需求的企业是实现校企合作实质性开展的基石

现有研究普遍认为,目前校企合作的职业院校和企业之间存在着“一头热一头冷”的现象。在政策引导下,学校对校企合作热情高,企业则因各种综合因素影响,表现冷淡。但是,即使这样,学校在选择校企合作的企业时,也应该选择能够产教深入合作的企业,避免签署了合作协议后,无法真正开展校企合作育人模式。

那么,如何选择真正有合作意愿的企业,就成为校企合作实质性开展的基石。

有研究表明,从企业角度分析,影响企业合作意愿的因素大抵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1)企业规模的大小。一般认为,企业规模越大,越愿意对员工的培养投入资金,参与职业教育意愿越高。(2)企业的行业性质。公用事业、通信和服务业领域中的企业更愿意投入员工的培训和参与职业教育。(3)企业员工需求特点。企业的岗位需求主要以年轻人为主,更愿意参与职业教育与培训。当然,政府的政策导向也是影响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重要因素,尤其对那些有参与职业教育想法,但意愿不强的企业,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就是借助与地方政府合作建设市公共实训基地提供的平台,以专业对接行业、企业,全面开展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其中经济管理分院房地产估价与营销专业和同策房产咨询股份有限公司于2012年开始采用“订单式”培养模式进行校企合作。

该专业与企业的合作是双向选择的结果,而不是“一头热、一头冷”。学校层面,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搭好了校企合作平台,全面支持和推进各专业进行校企合作。企业层面,总部在上海的同策房产咨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同策公司)是中国领先的综合性房地产专业服务机构。该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着力培养有同策理念的员工,对新员工的培养注重企业文化的认知和公司理念的渗透,因此喜欢招募可塑性强的应届毕业生,而不是“半路出家”的社会人员。近几年经过公司团队研究决定,将人才培养由应届大学生前延到大学新生人校开始,着力培养打造理解公司企业文化和公司经营理念的员工。该公司有校企合作的强烈意愿。截止2013年底,在房地产营销咨询领域,同策公司已经进入50多个城市,在全国主要经济发达地区先后成立了20余家控股子公司,操作过的项目总数超过1500个。而且,同策公司培养新人的体系和员工升职的成长通道,被上海房地产咨询行业誉为行业内的“黄埔军校”。可见,该公司的经营业绩和员工培养经验,为校企合作的可持续性和有效性提供了可能。

当与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房地产估价与营销专业碰上时,真可谓“一拍即合,两情相悦”地进行校企合作。为此,2012年启动“同策班”订单培养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并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为合作提供了法律保障。

二、产教融合是实现校企合作有效性的路径

从教育的本质出发,校企合作的本质也是育人,是培养行业企业以及社会所需人才的一种手段或途径。因此,开展校企合作是为了“培养人才”,而不是“为了合作而合作”。进行校企合作主要是为了培养符合行业企业经营管理需要的人才,因此“产教融合”是校企合作的实质内容,没有产教融合就无法实现有效的校企合作。

我们在校企合作的2年中,坚持“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全面合作”的模式,使人才培养既要符合合作企业对专业人才需求的特殊性,也要满足学生后续发展,符合社会专业人才需求的通用性。

(一)校企合作机制建设

合作启动签定的校企合作协议,主要用于规范合作双方享受的基本权利和应履行的基本义务,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书。在这份文书中,不可能详尽地描述和规范校企合作的所有具体项目,双方都是第一次进行校企紧密合作,许多合作项目及细节都有待在合作过程中进行完善和规范。为此,我们进行了以下机制建设。

1.订单班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公司经营内容和人才岗位需求状况,我们修订了订单班的人才培养方案,增设了合作课程。有了公司人力资源方面的研究,紧贴市场的判断,我们修订的人才培养目标更加符合房地产估价与营销市场人才需求现状,改变了空大的目标描述。同时,我们重新制定了专业课程体系,新增了公司企业文化认知课程、房地产营销与管理方面的实践课程,这些课程的主讲教师都是公司选派的行业专家和专业培训教师。

2.同策育才奖学金制度。制度中的设奖目的、奖励对象条件的规定,能引领订单班学生的学习,使学生明确公司需要怎样的人才,确定了学生学习的方向,给予学生学习动力。同时,让学生们在校期间就感受到同策公司的培养,建立对公司的认同感。

3.学生校外实践管理制度。校外实践中,如何既实现实践教学目标,又能保障学生人身安全,是高职教育中校外实践的重难点,也常常成为学校不愿意组织学生到企业实践的重要原因,是我们在进行校企合作实践中的一个客观束缚。为此,我们制定了学生校外实践管理制度,一方面规范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行为,另一方面建立校企在实践教学期间的管理机制。在学生校外实践中,除了企业为实习学生购买专属的实习保险外,学校和企业还共同承担实习期间的管理职责,负责管理人员的框架如表1所示。

(二)生产实践活动安排

为了实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进行教学过程与生产实践深度融合是关键。为此,我们增加学生的实习、实践机会,安排教学实训课程、暑期实习锻炼、岗前培训、毕业前顶岗实习以及第二课堂的实践活动。

教学实训课程主要有企业文化认知课程、房地产市场案例解析课程、房地产销售管理案例解析课程。企业文化认知课程是由同策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员工培训的专职讲师授课;房地产市场案例解析和房地产销售管理案例解析课程是由同策公司在不同市场环境和房地产项目的在职经理讲授。就目前已经完成的课程来看,学生反响非常好。

暑期实习锻炼一般是在大二的暑期进行,此时的学生有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对同策公司的认知。暑期实习目前主要安排在上海总部进行。同策公司有严格的带教计划,经过三年的实践与总结,带教计划也日臻成熟。同策公司首先对学生进行面试,面试官有给学生带课的讲师和专项经理,他们会结合学生特点,将学生进行分组,然后分配到各个房地产销售案场,由各案场的项目经理作为带教师傅,负责日常实习生的管理。每个案场根据项目进展情况,安排实习生一个月的实习实践内容。实习结束前,案场进行总结和评价带教情况,实习生分组进行实习汇报,评选暑期优秀实习生。

岗前培训针对的是根据双向选择的原则在大三最后一个学期愿意到同策公司毕业前顶岗实习的学生来进行的。在这批学生走上顶岗实习岗位前,公司所做的针对性更强的培训,一般为期2周时间。

毕业前顶岗实习是学生在校期间最后一次实践学习。校企合作前,一般是由学生自己寻找实习单位,受家庭关系、企业需求等影响,很多学生无法获得与专业对口的实习岗位。校企合作后,因合作企业就是与专业对口的单位,所提供的实习岗位能与专业顺利对接。加之前期公司文化和经营理念的渗透,选择到同策公司顶岗实习的学生已经心属公司,同策公司在提高顶岗实习岗位的同时,更加有计划地继续带教,学生在实习中的收获更多。

在校期间的同策汇第二课堂活动,主要是借助同策公司在绍兴本地的房地产项目所提供的平台,利用课余时间参与案场的各项活动。在第二课堂活动中,我们对学生专业实践要求不多,主要是到工作中去感受和体会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同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三)硬件设备建设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同策公司还提供资金支持,结合公司专业性的优势,为学校建成了房地产沙盘实训室。该实训室完全仿造房地产销售案场完成,有仿真迎宾区、销售沙盘、销售洽谈区。这些硬件设备的建设,不仅仅是企业资助资金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他们直接参与了实训室的建设,使得实训室能够呈现真实从业现场的效果。

(四)师资培养建设

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和同策公司的培训经验所设置的特色课程,首先都是“双师”教学,即同策公司专家主讲,专任教师辅讲。这样,专任教师在辅讲中与有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在一起,可以弥补理论强而实践经验弱的缺点。其次,学生暑期实习期间,一般会派1-2名专任教师跟学,一方面协助公司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另一方面也走入公司项目经理培训室听课,接受行业专家的培训。

三、及时的评价与反馈是校企合作可持续性的源泉

校企合作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中所取得的成果是有目共睹的。但是,也存在流于形式,最后不了了之,学生从中没有实质性获得受益的情况。笔者以为,校企之间的信息沟通缺乏是影响双方合作产生实质效果的首要问题。因此,我们在构建校企合作机制时,专门建立了信息沟通渠道,并明确了相关负责人员,以保障每一个合作项目、每一次合作活动都有计划、有组织、有反馈、有总结。

校企合作具体人才培养模式应因专业、因企业而不同,我们可以从一些成功的校企合作典范中借鉴和吸收其经验,但不能简单照搬他人校企合作方式。那么,实现有效且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合作,需要对已经进行的合作项目及时进行真实、真诚的评价和反馈,反复磨合与沟通,在合作中完善,达到学校的教育目的,实现企业的利益最大化目标。否则,校企合作会成为一句空话。

参考文献:

[1]潘海生,王世斌,龙德毅,以体制机制创新引领校企合作深入发展[N].中国教育报,2013-11-05.

[2]刘占山,以制度和机制创新推动校企合作[N].光明日报,2013-11-21.

校企合作工作总结篇4

【关键词】中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8.2

中等职业教育以培养其应用型、技能型的人才培养目标为满足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实用人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然途径,深入开展工学结合的一种模式体现的中职院校的特征,满足了人才培养的需要。本文通过研究黑龙江农垦工业学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初步在课程改革、师资建设、教学改革等方面探索出了一条成效显著、特色鲜明的好路子。

黑龙江农垦工业学校创建于1959年,是一所融中等职业教育、电大专科教育、远程开放教育、教育干部和师资培训于一体的综合性学校,是部级重点职业中专、被认定为总局职业技能鉴定培训基地,被认定为农村劳动者转移就业技能定点培训机构;2010年9月,被认定为总局创业培训定点培训机构;是部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

为改变传统职教模式的不足和弊端,寻求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和效益的新途径,在黑龙江省教育厅、黑龙江农垦总局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体师生多年的艰苦创业,特别是自2009年学校提出“以质量为核心,走内涵发展之路”的发展思路以来,学校努力做到专业设置、培养目标、服务能力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办学条件、师资队伍、教学改革、教学管理、育人环境与人才培养相适应,办学质量不断提高,建设环境不断优化,学校综合办学实力不断提升,积极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

一、工学结合的认识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好形式,是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好方法,既是促进职业学校专业建设的有效途径,又是职业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的重要举措。学校建立了以岗位能力要求为主线,以促进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强化职业技能训练为重点的能力目标体系专业教学计划是学校和企业分工协作,建立起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实习就业结合、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模式。

二、工学结合的做法

(一)健全机制,促进校企合作良性互动

现代职业教育离不开企业行业的参与,企业行业的发展也离不开职业教育。企业参与是实施注重技能培养为目的的新型职教办学模式、实行工学结合的关键环节,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根本保障,也是校企双方取长补短、资源共享、增强各自发展活力的重要途径。

为了解决好企业参与问题,黑龙江农垦总局宝泉岭管理局下发一系列文件,明确了企业培训的组织领导、企业指导师傅的确定、培训企业的权利、职责和义务,形成了订单培养、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专业建设委员会和教学指导委员会,由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技能考核标准,实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招生即招工、毕业即就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宝泉岭管理局统筹协调下,我校在全管局范围内选择了多家农场适合教学的培训企业。同时,又与多家企业共同成立了校企合作联谊会,制订了理事会章程。联谊会每学期召开一次专题会议,共同制订、修订培训计划,总结经验,解决问题。校企联谊会的成立,密切了学校与企业的关系,使双方围绕合格技术人才的培养培训达成了共识,统一了思想,从而为校企合作办学开通了道路,提供了可靠保证。在这些企业中较好地实现了“四落实”:实训场地落实、师傅配备落实、管理措施落实、实训计划落实。

企业培训,能使学生进入一个开放的社会大环境,接触到实际生产、技术、市场竞争、人际关系的协调处理等问题,并能收集掌握大量的信息,为把学生培养成一个高素质的社会人创造了良好条件。

(二)深化教学改革、提高育人质量

教学质量是职业学校发展永恒的主题。十多年来,我校正确理解和把握职教办学模式的实质,密切结合中国国情和垦区实际,把培养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具有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创业者作为培养目标,就传统职教模式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建立起新的教育教学模式。

一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实现课程开发动态化。围绕培养目标,突出职业特点。

二是以行动为导向,以能力为重点,实现专业设置市场化。以职业需求构建起“宽基础、活模块、知识与技能”复合型的智能结构根据市场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将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引进课堂,这样既考虑职业目标的实际需要,又为学生未来发展打下基础,突出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培养模式。在教学方法上,借鉴以“行为导向”为主的模式,为学生提供在“干中练、练中学”的机会,切实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让学生经历确定任务、制定工作计划、实施计划、进行质量控制与检测、评估反馈等整个工作过程。真正让学生获得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适用社会的能力。

三是以职业资格为导向,以实践操作能力为核心,实现考评考核社会化。为提高社会对学校考试的认可度,推进学校考试向社会考试的过渡,改变了传统的学校命题、学校考试的办法,由学校发给毕业证书,由劳动部门发给相应工种的职业资格证书,由考试委员会发给岗位合格证书。

(三)突出特色,探讨产教结合、工学结合的有效形式

怎样使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更便利、更直接,我们认为产教结合是有效形式之一。它既能为学生提供便利的实训实习机会,培养学生的专业动手能力,又能更好地增强学校自身的造血功能,促进专业发展。

我校按照“围绕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的思路,在搞好与校外企业合作的同时,充分挖掘学校内部资源,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利用现有的设备和师资力量,大力发展校办产业,变“产教分离”为“产教结合”,变“工学分离”为“工学结合”。学校隶属黑龙江省农垦总局,依托垦区大农业、大机械和城镇化建设的优势,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通过校企合作、产教结合、工学结合,建立起企业决定用人规格和质量,校企共同培养,义务分担,利益均享,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机制,实现了“教室车间化、车间产业化、理论实践化、学校工厂化”的办学机制。这种培训模式缩短了用工培训时间,也有效地提高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真正实现了教育与经济、学校与企业、服务与依靠、生产与培训、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三、工学结合的效果

通过坚持建立“识、学、教、做”一体化职教办学模式,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出了专业技能水平过硬、综合素质较高、适应市场和职业岗位需求的合格人才,大大缩短了由学校人向社会人、由学生向工人过渡的时间,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四、工学结合的设想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下一步发展的方向,为此,我校将进一步完善以就业为导向的目标体系、以职业为导向的专业设置、以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体系,精心打造品牌,大面积实施。订单教育”,与合作企业签订联合办学协议,由校企双方根据企业的用工需求,共同制订出入才培养规格和用工标准,共同制订学校的教学计划和企业的培训计划,建起实习与就业新的结合点,更好地实行工学结合,实现招生与招工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学校管理与企业管理同步。同时,进一步将学校做大、做特、做强、做活,在更大范围内组建职教集团,走集约化职教发展之路,更有效地实施、推广建立“识、学、教、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实行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努力把我校创办成一所与国内接轨的综合性、多层次、多功能的教育服务中心学校,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推动小康社会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郑益仙,胡俊波.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J]. 机械职业教育 2009年03期

[2] 吕慎英,于忠梅. 浅谈职业院校中“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J]. 经营管理者. 2010

校企合作工作总结篇5

【关键词】 企业文化 校园文化 职业教育

当前,高职院校处于由外延扩张向内涵发展的转型阶段,如何才能构建起既充满活力又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鲜明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是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高职院校只有在充分吸收企业文化内涵和养分的基础上形成校园文化,加强对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养成教育,才能构成高职院校最基本、最持久的竞争优势。

一、企业文化与高职校园文化的内涵

文化作为人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人类社会日积月累、逐步发展的产物。文化一经形成,便可产生无形的力量,即所谓的文化力,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积极推动或消极阻碍的作用。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价值观、信念、行为准则,以及具有相应特色的行为方式、物质表现的总称,它反映着一个企业特有的、为社会所公认的品格、素质、精神、作风,富含竞争、合作、质量、创新、规范、职业、岗位等元素。企业文化所形成的文化氛围、价值导向和企业精神,能够把员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调动起来,把员工的潜在智慧和能量激发出来。

高职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累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的总和,是学校的灵魂和精髓,是学校办学实力、竞争力和活力的体现。高职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方面。处于浅层次的校园物质文化是指构建校园的物质基础,是学校各种客观实体存在的总和,是校园文化的基本载体。处于中层的校园制度文化是指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总和,是保证学校与外界、学校内部各项活动正常进行的机制。处于深层次的校园精神文化是指学校全体人员长期或短期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的总和。高职校园文化具有开放性、职业性、实用性、技术性、创新性等基本特征,能够营造浓郁的人文氛围,提升师生的精神境界,形成优良的教风、学风,激发创造力、增强凝聚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高职校园文化蕴涵着学校的共同价值观,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学校的教育功能从根本上说就是借助校园文化的内化而完成的。

二、企业文化与高职校园文化有机融合的可能性

企业文化与高职校园文化看似有着不同的内容、特点,分属于不同的领域、不同的群体。但是,它们都受社会文化的影响,文化的本质内涵、文化的共性是一致的,企业和高职院校的管理对象都是有情感的社会人。校园文化培养人的能力,企业文化发挥和提升人的能力,都是借助文化这一载体使群体成员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为同一个目标而奋斗,以此来增强群体的竞争力和战斗力。

高职校园文化的开放包容性为企业文化的渗透提供了空间,为高职院校吸纳企业文化、建设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提供了前提。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日趋成熟的过程中,两种文化就有了相互融合的可能性和无限宽广的话语空间。高职校园文化是企业文化的前奏,企业文化是高职校园文化的延伸。企业文化与高职校园文化的有机融合不仅有利于高职校园文化的形成,也会在更深层次,更广阔的范围内促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学生在学校内感受到的是浓厚的企业文化熏陶,接受到的是具有企业特色的文化教育,体会到的是企业的严格管理和企业的文化内涵。学生感受到了专业知识、技能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从而提高学习专业技术的兴趣。学生在企业文化熏陶中树立了正确的职业认知、强烈的职业情感、积极的职业态度、坚韧的职业意志。

三、企业文化与高职校园文化融合的有效途径和措施

1、以物质文化建设作为切入点

高职院校在建设物质层次的校园文化时应处处突出“职”的特点,呈现出明显的企业文化色彩。在充分挖掘校园现有景观、雕塑的基础上,重点建设集美观、实用、富含企业文化的校园自然环境。可以通过具象或者写意的手法,把一些象征标志融入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在校徽、校服、建筑物的命名、指示牌的标识上都应力求突出职业特点。高职院校要让静态的教学楼、办公楼、图书馆、实训室等实现动态化、人性化和职业化。在教室里张贴一些著名企业家的画像,在实训室按照企业生产标准张贴安全标语、生产操作流程、安全操作规程等,营造出职业氛围和环境。学生统一服装,严格按照安全操作规程和操作流程上岗生产。使学生在校园文化环境和氛围里,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领悟企业文化的真谛,加深对职业内涵、职业道德、职业规范的切身感受和深刻理解,打下企业文化的烙印。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文化的传播者、参与者和引领者。高职院校要实施“双师”素质培养工程,有计划地组织教师结合自身专业优势,赴与专业教学密切相关的企业进行以专业实践为主的挂职锻炼。根据挂职教师现有的专业发展基础、专业发展方向、教学工作需要确定挂职岗位、提出具体明确的目标、任务和要求。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开展挂职锻炼活动,即教师在挂职过程中必须参与到企业的研究项目中,或者自带与企业生产、管理、技术改造等密切相关的项目、课题到企业中,与企业有关人员合作开展研究。教师在参与企业活动的同时,学习研究企业文化,在实践中真实地体会企业文化的真谛,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教学工作中。

高职院校要聘请知名的企业家和企业先进工作者为学校的客座教授,定期为学生举办专题讲座,介绍企业的运作和发展的前景、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用企业先进工作者的优秀事迹来感染学生,培养他们的敬业奉献精神。高职院校还要充分发挥专业指导委员会、校园文化建设委员会的作用。

3、以课程文化作为突破点

课程文化是指按照社会对学生获得社会生存能力的要求而形成的一种课程观念和课程活动形态,从课程文化上可以找到企业文化和高职校园文化融合的突破口。

校企合作工作总结篇6

关键词:校企合作;代工生产;教学方法

G712

一、校企合作“代工生产”教学模式概述

校企合作是当前职业学校和企业合作办学的重要方式,是职业学校为为了实现与企业人才培养接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企业培养专业技术人才而采取的合作办学模式。通过与企业合作办学的方法,达到企业与学校共赢的目的,其实质是促进学校和企业之间人才、设备和资金等资源的有机结合和优化配置。

“代工生产”是近年来北部湾地区兴起的一种校企合作模式。它的做法是企业把整个生产车间设在学校里,学校提供所有的人力资源,企业收购所有的合格产品并支付合理的报酬。

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加强校企合作,实行“代工生产”,能够为学生提供身临其境的企业环境熏陶和必要的实习条件、难得的实践锻炼机会。生产实践过程也就成了教学过程和管理过程,学生在师傅带领指导下,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之中,并在实践中体验进行理论的对接,从而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增强应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的实践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热情和创造精神。

二、校企合作”代工生产”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培养方式、课程设置、教学过程等方面与企业需求不符,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机制没有形成。职业学校自身合作能力不强,产品研发能力及技术服务能力较弱,缺乏对企业的吸引力。部分职业学校还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追求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缺乏对针对性、实践性和职业特色,学生在校所学知识和技能与现代企业要求甚远,从而导致部分毕业生难以达到企业用人要求。

校企合作“代工生产”中,学生生产效率低,在操作中易出现废品,增加了原材料费用;难以保障产品质量的同时影响了企业声誉,;企业需安排专人管理,这给企业增加了管理成本。如果学生生产的实际操作中一旦发生事故,企业要承担医疗费或抚恤金等。

三、基于校企合作“代工生产”有效教学方法的实施

(一)教学准备

1.物资准备 学校应根据不同实践教学类型配备指导教师,生产基地根据学校提出的教学要求,做好实践教学场地、内容和时间安排。同时把实践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不得多于8人,并选出小组组长,以便教师指导和管理。任课教师应结合生产车间的实际情况制定阶段教学计划,编写具有较强岗位针对性、实用性和符合学生知识结构的指导书目,印发实习报告、任务书、日志、考勤表。

2.思想准备 教师要使学生明确车间规章制度、组织纪律及生产要求。教师可采用视听教学方法,把企业的宣传资料和厂艺规程以视频或图片的形式展示给学生;也可采用案例教学法把曾经出现或可能出现的安全事故及在企业实习期间表现优异而被企业录用的典型案例向学生接受。同时,教师可以采用视听教学法,播放既定生产车间的生产录像,或把某个车间工艺过程做出动画,使学生融入交互式学习环境,变枯燥的理论知识形象化。或者采用项目教学法,在实践教学前教师把企业某个生产项目引入课堂,让学生分组独立的完成,经过教师批改和企业实践检验。还可以采用讨论教学,通过预先设定一个题目,督促学生预先查阅资料,使学生带着问题到生产车间,增加实践教学的目的性。

(二)基本教学

1.教学模式 以四步教学法为主。四步法是指实践教学以“学生看着教师做,学生做给教师看,教师监护学生做,学生独立自主做”的四个步骤进行。“学生看着教师做”要求学生进入车间后,实训教师集中操作演示,边操作边讲解,要求学生领会生产各项工艺参数和生产注意事项。“学生做给教师看”,是学生在实训教师的具体指导下,逐步动手操作,这一阶段需要严格要求学生,操作不熟练的学生不允许进入下一环节;“教师监护学生做”是学生掌握了该工序的操作技术,在教师监护下完成操作;“学生独立自己做”是学生完全掌握该工序的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达到该项工序操作手的熟练程度。而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轮换岗位,使学生全面掌握一条生产线的全部工艺技术。教师实践教学以多种教学方式并用。例如实践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难点、疑点进行巡回教学辅导;对出现频率较高的共性问题采用示范法集中指导;对实践教学中的重点应加强提问,启发学生根据课堂知识和现场观察进行思考解答,加上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2.教学检查 首先,加大对学生的监督力度。实行量化管理制度,加强对学生出勤和日常表现的考核。实行每日检查日记制度,根据实习日记所反馈的疑难点,及时了解学生实践技能的掌握程度,并对教学进度进行调整实行每周总结会议,跟踪学生的思想动态,对阶段性学习查缺补漏,提出改进措施。其次,是全面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成绩由学习表现、实验报告和岗位技能三部分组成。学习表现主要从出勤率及工作态度组成,占总成绩的30%。实验报告则由指定实训教师检查打分,检查任务书完成情况,判断是否学生真实的记录或是抄u他人。这一部分占总成绩的30%。岗位技能考核可以在车间的某个工段进行,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或者可采用出题面试的方法,让学生现场抽题作答。这一部分占总分的40%。

(三)教学总结

实践教学结束后,教师必须明确企业的生产技术是否先进,产品结构是否具有代表性,是否还可以作为基地供后续学生实习,了解学校与基地的合作形式是否得当,是否需要深化合作层次,加大建设力度等。同时,教师还需对自身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能力进行反思,对实践教学中优势和不足进行总结。通过教师座谈会的方式吸取其他优秀教师的实践教学经验,以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朱祥根.中职校内生产性实训教学模式改革浅谈[J].实训实验,2011(9).

[2]陆丽红.基于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现状与对策[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

[3]黄功学.基于校企合作的专业建设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20).

校企合作工作总结篇7

关键词:畜牧兽医 校企合作 理事会

校企合作办学是高职教育实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由之路,校企之间建立深度融合的长效合作机制是实现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障[1]。为进一步加强畜牧兽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深化学校与企业的融合,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动物科技学院成立了畜牧兽医专业校企联盟二级理事会,该理事会隶属于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现代畜牧业校企合作联盟理事会,由行业指导,企业和院校代表共同组成。动物科技学院始终坚持以推动江苏高职畜牧类专业(群)建设为目标,以人才培养为依托,以校企双赢为基本目的的办学宗旨,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为解决目前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式。

一、校企合作理事会的主要特征

以畜牧兽医专业校企联盟二级理事会为例,理事会作为校企合作的组织和运作机构,将学院、行业主管部门、企业或其他组织以理事会形式有机联系起来,具有一定的组织形式和互动方式。从组织学角度分析,具有如下特征:

(一)学院是合作发展理事会内起主导作用的核心主体

从理事会成立的目的来看,理事会是学院根据社会发展需求,结合自身情况,在江苏省农委畜牧局、泰州市农委的牵头和推动下组建成立的合作机构。理事会的成立是为了进一步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的需求,推进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校企联盟战略协作,加强学院与社会各界的联系,建立起双向参与的运行机制,使学院更好地面向社会,为地方和区域经济及理事单位的发展服务,并进一步促进学院的建设与发展。因而,合作理事会的各项事务是围绕学院的办学和人才培养活动展开的,学院处于合作理事会的核心地位[2]。因而,理事会的各项事务是围绕学院的办学和人才培养活动展开的,学院处于合作理事会的核心地位。

从理事会的管理和运行来看,理事会的常设机构—秘书处设在学院,秘书长由学院相关人员担任,秘书处具体负责理事会的日常事务处理,年度理事会议、常务理事会议的组织均由学院承担[3]。以理事会为平台的合作事宜多由学院发起,且多数议题围绕学校的联合办学、联合人才培养、联合科技教育培训服务等方面展开, 据此可以认为学院在合作发展理事会内起着主导的作用。

(二)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突出行业指导与企业主导地位

近年来,动物科技学院始终坚持政府主导、行业指导、校企合作的办学理念, 把校企合作办学作为推动学院内涵发展的路径和策略,把互利共赢、功能互补作为校企合作办学的基石,积极寻求地方政府强有力的支持,努力深化与行业企业的融合,聘请江苏省农委畜牧局掌子凯站长担任理事长,邀请行业龙头企业负责人-正大集团南通正大有限公司姜学林总裁、江苏高邮鸭集团乔龙山总裁、常州市康乐农牧有限公司黄小国总经理担任副理事长。

按照动科院校企合作二级理事会章程,每年召开1~2次理事会议,由院长报告学院工作情况,提出未来工作思路、工作措施,征询理事会意见;理事会成员对学院发展战略规划、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等重要事务进行审议,从经济社会发展、人才需求、专业设置与调整、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实习基地建设、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等方面给予具体指导;学院党委在重大发展规划 重要事项决策前充分征求理事会的意见,提高决策的科学性与民主性;学院定期或不定期邀请理事会成员列席学院重要会议,必要时,召开学院理事会和学院党政办公会联席会议,推动和促进党委决策落到实处。开展校企双方领导班子成员以及管理骨干互兼互聘和对流活动,联合组织校企双方管理人员参加国内外培训,共同提高校企双方管理队伍的履职能力、发展能力和学习能力。

(三)校企合作运营制度化

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成员之间采取合作协议为主要互动方式。学院合作理事会的主要活动形式包括年度全体理事会议和常务理事会议,以及在合作理事会平台上促成的学院与其他理事单位之间的合作协议。合作协议是协议双方根据各自发展的客观需要,从各自单位现实利益出发,在平等互利的原则下,就具体的合作内容、形式、职责和权益等进行友好协商,并最终以具有法律效应的合作协议形式规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目前学院已先后与南通正大、大北农、广东温氏、双胞胎等国内知名企业签订了多个订单班人才培养协议,行业企业主动全过程参与学院人才培养,并优先吸纳学院的毕业生就业,为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校企合作理事会的组织机构特点分析

(一)层级结构特点

从层级结构来看, 根据双方合作内容的多寡、合作程度的深浅,即以双方主要职能、业务和利益的相互卷入程度,合作发展理事会的层级大体上可划分为紧密圈和松散圈。校企合作理事会的分层结构主要通过设置常务理事单位和普通参会单位来表现。常务理事单位包括1个理事长单位、2个副理事长单位和8个常务理事单位,如江苏省畜牧总站、南通正大、高邮鸭集团等核心合作单位。这些单位与学院有着更为紧密的合作关系,在南通正大和高邮鸭集团我院分别建立了“厂中校”、“校中厂”及双师工作站,设立了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周期性的开展人员互动、就业协议;频繁的项目合作、课程开发、人才培养、员工培训和科技服务等活动,是校企合作理事会的紧密圈,此外还有大量的企业,偶尔提供一些实习机会,组成了理事会的松散圈。目前,学院也正积极拓展校企合作范围,密切老朋友,结交新朋友,向省外扩展。

(二)功能结构特点

校企合作工作总结篇8

关键词:校外实训基地;市政工程技术;管理措施

作者简介:卢佩霞(1969-),女,江苏泰兴人,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江苏 扬州 225127)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9-2010年度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改革研究课题(课题编号:403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1-0166-02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高职院校为响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特色发展道路,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需要的应用性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方向更趋明确,围绕职业岗位(群)要求,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力度已势在必行。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而作为教学共长的实训活动尤为重要。

实训教学在各高职院校教学中所占的比重已逐步提升,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工科专业实践教学时数呈逐年上升的态势,部分专业占总教学时数的45%以上。如何充分利用自身资源,通过课内实验、校内实训基地实践、校外实践等多种手段的实训教学,完成从理论知识到实际操作的转变,快速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成为各高职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市政工程技术(以下简称“市政”)专业毕业生由于其所处行业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行业,交通安全关乎国泰民安,施工质量依赖于工程一线操作技能,因此该专业的实训教学在教学体系中的重要性显而易见,但是市政专业模拟真实施工环境投资成本高、后期管理难度大,仅凭借院校自身的财力、物力,难以建设适应需要的高度仿真的校内实训基地。因此加强校企合作,大力开展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成为市政专业实践教学的首选。校外实训基地与校内实训基地相比较,具有很大的职场环境优势。校外实训基地职业氛围浓厚,创设了一种教与学双向互动的社会交往和团队合作的职业情景,既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实践能力,又能为学校节省大量资金,缓解学校办学经费紧张问题,[1]同时促进了校企合作,服务地方经济的功能也有很大的提高。但是在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过程中仍存在很多现实问题,且现有校外实训基地的维护管理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本文通过调查分析,深入思考,对基地建设和管理提出了构想,希望能对我院市政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提供帮助。

一、校外实训基地现状

依据高职院校市政专业的培养方案,确定该专业的核心能力是道路、桥梁工程施工和管理的能力。主要岗位群有施工员、监理员、造价员、试验员等。目前我院该专业依据专业核心能力的要求规划了校外实训基地。依托地方优秀企业,结合相关职业技术标准,现有五种类型的校外实训基地,建立了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体系。分别是:

一是市政道路施工企业:扬州市市政工程有限公司,主项为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中机环建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总承包二级资质;江苏省金陵建工集团有限公司拥有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总承包一级、公路工程施工总承包二级资质。

二是公路工程施工企业:江苏润扬交通工程有限公司,主项为公路工程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增项为路基、路面、桥梁专业承包一级和市政公用总承包二级资质。江苏省邗江交通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具有公路工程施工总承包二级资质。

三是路面施工企业:扬州润扬路面工程有限公司,主项为公路路面工程专业承包二级资质。

四是管理类企业:江苏宏信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具有工程造价咨询甲级资质;扬州市建苑工程监理有限责任公司,具有市政公用工程甲级监理资质。

五是试验检测类企业:扬州市华建建设检测中心有限公司,具有综合丙级资质。

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1.校企双方对校外实训基地建设重视程度不一致

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应该是合作共赢模式,但调研发现,目前双方在对校外实训基地的认知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学校往往是主动的一方,热情很高。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校外实训基地不可或缺。往往利用社会关系和私人感情选择实训基地建设单位,希望企业能够提供一定的岗位供学生参与到企业的工程施工中,以达到自身的教学目的和技能培训要求。但企业却是基地建设被动的一方,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赢利为目的,追求效益最大化。而且企业并没有培养学生的社会义务;同时又受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如安全责任、食宿条件、技术保密、日常管理、福利待遇等,对校外实训基地建设重视程度不够,支持力度不大,往往是碍于人情,勉强接受。学生在实训基地的实践活动无法有效进行,效果大打折扣,并未达到学校预期的目标。

2.政策引导和法规约束不力[2]

通过调查发现,扬州市政府主管部门面对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已经开始关注学生顶岗实习,对学生实习基地进行申报登记,对于一次性接受10人以上顶岗实习学生的单位给予税收方面的优惠,如减、免、退税等。但对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方面还缺少完善的政策引导和法规约束,对企业接受顶岗实习生还没有硬性要求,且优惠政策力度不大,致使部分企业主观上不愿接纳职业院校学生实习。

3.校外实训基地管理体制不健全

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要实现有序发展必须实现规范管理。管理体系是否完善,管理工作能否取得实际的效果,取决于是否有一套健全的制度,以及制度的执行力是否过硬。目前我院缺少完善的实训基地建设、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校外实训基地的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做好这项工作,学校应该有相应的机构和人员来承担,以建立健全完整的规章制度,真正实现用制度约束行为、用制度促进工作、用制度提高效率。目前我院还没有独立的实训基地管理机构。

三、校外实训基地建设途径

1.摸排市场,锁定共建对象

首先,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熟悉学校所在地及周边运作良好的相关企业。通过发挥专业指导委员会、校友和现有合作企业的桥梁作用,对以上企业的规模、经营范围、员工素质、资质资信等了然于心。其次,通过真诚沟通交流,反复磋商,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拟订“共建校外实训基地协议书”。最后,企业和学校双方领导层应高度重视,深入探讨双主体共育共管问题,使学校和企业的高层形成共识。[3]

2.主动迎合企业需求,切中企业脉搏,投其所好

近年来,随着企业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对技能性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大,加之劳动关系的调整,有的地方出现了用工荒,另外,用工成本的增长导致有的企业选人实用至上。针对这一类现象,应让在校生到用工单位顶岗实习,使课堂与实训一体化。同时应积极推行“订单式”培养,让企业参与教学计划的修订,甚至可以根据企业需要调整课程设置,从而利用企业资源优势充分实施教学计划。

3.校企共建,资源共享,“双赢”共生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不少企业已把人才储备和人力资源开发作为发展企业的一项重要工作。今后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必将成为企业人才战略的有效途径。企业借助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一方面可以通过培训人才来挖掘潜在的优秀人才,进而招聘使用,免除了先培训后上岗的麻烦,减轻了企业在培训方面的负担;另一方面可以促进企业成为“学习型”企业,不断发展壮大。[1]如中机环建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该单位连续两年从我院实训基地的学生中选拔职业素质好、理论基础扎实、实践技能水平高的学生留在企业工作。同时企业提出学院要对该企业员工进行相关技术理论知识的培训。另外,一些企业为了追求投入的高效和盈利的最大,与学校联合投资建立了试验室或直接利用学校的设施,从而减少了重复投入,降低了经营成本,也为在校学生提供了实践锻炼的机会。因此,技术和人才成为校、企合作的结合点,不仅会形成“双赢”的局面,而且对高职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和示范作用,成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具有强劲生命力的发展方向。

四、建设实训基地的几点建议

1.深化学校与实训基地的合作交流

紧密联系是校企合作的重要基础,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加强联系:一是建立实习基地联系制,由实训基地管理机构定期通过电话、信件、邮件或上门拜访等形式加强双方的交流,及时解决合作中出现的分歧或矛盾。二是利用实习检查等机会,院系领导、指导教师主动与实习基地单位负责人深度交谈,听取他们对实习基地建设的意见,双方坦诚交换意见,适时修订相关管理规章制度。三是定期召开实习基地联谊会,主动服务企业,增进彼此了解,并为基地之间的交流提供机会和搭建平台。四是建立校企互聘机制。学校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一线高技能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同时安排教师到企业担任培训讲师或技术顾问。让兼职教师参加教研活动,建立一支能适应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更好地实施顶岗实习制度,强化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环节。

2.完善校外实训基地管理制度

学院要安排专门机构负责实训基地的建设、管理工作,至少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保障校外实训基地的平稳运行:《职业教育大纲》(针对企业)、《培训企业组织与机构》、《校外实习实训大纲及教学计划(针对特定实训企业)》、《企业培训师职责》、《校外实训基地学生管理细则》、《学生校外实训考核评价标准》、《兼职教师聘任考核制度》、《兼职教师“教前培训”制度》、《学生校外顶岗实习期间“双导师”制度》、《建立专兼教师交流制度》。

3.创新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理念,拓宽建设渠道

(1)加强宣传,引起政府重视,争取政府投资。满足地方经济需要和服务地方经济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宗旨,因此,各高职院校一定要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旨地宣传高等职业教育在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引起地方政府的关注和重视,使地方政府能直接或间接投资建设实训基地。直接投资是指地方政府根据地方经济特点和发展需要,由国家、省、地方财政支持建设的实训基地;间接投资是指政府运用立法、财政、金融、税收等政策手段,引导和推动企业或个人投资建设实训基地。

(2)建立股份制实训基地。此类基地模式类似于德国的跨企业培训中心,作为社会公益型企业。按照市场经济规则,发展企业法人、社会公众、其他学校和地方政府入股,创立一个由参股企业、社会团体、地方政府和个人股东代表等组成的股份制企业,利用股份制的形式多方筹集资金,建立股份制实训基地,满足本地区各类高职院校校外实训的需求。

五、结语

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和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目前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和难点需要破解,需要边建设边完善,以建促管,建管结合,以促进实践教学有效实施,提升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吴兴伟.高职院校校外实训基地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辽宁教育研究,2005,(8):27.

[2]张普礼,王晓江,染熤葆.高职院校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0,(12):172.

上一篇: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范文 下一篇:班主任传帮带工作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