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范文

时间:2023-03-05 03:33:57

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范文第1篇

在我国,校企合作教育开展较多的是职业技术学校,发展得比较好,采取的教育模式也较为丰富,如师徒方式、订单方式等,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高等院校,相对开展校企合作比较多的是工科专业,由于专业特点的要求,学生较早地就开始进入企业实习,进行专业操作训练。而文科、商科专业则较少开展校企合作教育。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高等教育的普及化,面向社会、面对市场,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成为许多高等教育学校的办学方针。财经类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如何培养,许多高校都在探索,积极采取实践实训方式,搭建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平台,建立综合实验室进行实战模拟训练,结合社会实践教育,组织开展调研,建立培训基地、学生社会服务平台,强化学生职业素养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推进与企业合作教育的尝试也逐步开展。

客观上讲,校企合作教育模式是一个符合经济发展和时代潮流的选择。校企合作的基本要义是强调学校建立为企业和经济发展服务的目标,学校和企业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资源进行多方位的合作,将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紧密结合起来,从单纯的学校教育向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相结合转变,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使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与社会需要保持一致;向企业和社会输送更实用、更全面的人才,加快人才的市场化和社会化,这是我国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重要方向。但是在财经类院校的校企合作教育的开展中普遍存在一些困境,开展得并不顺利。

2校企合作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财经类院校开展校企合作面临着诸多困难,其主要表现如下。

2.1企业的参与热情不高

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学校比较主动、企业缺乏内在的动力和热情,即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局面。究其原因,一是企业作为一个营利实体,以追求利润为目标,校企合作不仅不会带来直接的效益,还会增加企业的负担,并要承担相关成本。企业要参与学校的活动,或者对学生实践活动进行安排管理,必然要投入资金和精力,而培养出的人才最后未必选择该企业,加之企业的生产经营业务比较忙,企业参与合作教育的积极性必然会减弱。二是企业对学生素质的不满意,也影响其积极性。由于学校的课程设置、学生自身等多种原因,使得企业在合作中对期望效果产生了失望,特别是财经类院校的学生,由于专业本身的特点,在学习过程中理论知识比较多,需要动手的技能知识要求比较少,而且眼高手低,学生对实践工作缺乏兴趣和激情、学生能力不能胜任岗位要求、学生做事缺乏认真的态度等都会影响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2.2合作基础薄弱,合作方式简单化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追求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在专业设置、培养方式、课程建设等方面采取大众化、学科化等传统的教学模式,缺乏针对性和目的性,培养的人才从能力、知识结构上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脱离实际。一些以教学为主的财经类高等院校在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育目标指引下,虽然在教学计划、培养方案中增加了一些实践课程和实训内容,但是并不为企业认可,被认为差距还很远。教师多是从校门进校门,没有很多的实践经验积累,指导实践课程和实训课程也是从书本到书本,过于简单和形式化。

在财经类院校开展校企合作中,校企之间采取的合作模式较为普遍的是组织参观、现场指导,或者到企业实习一段时间。一般地,一二年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参观,四年级进行毕业前的实习,但是这些实践活动因为时间较短、缺乏系统性指导、缺乏技能性的内容要求或者学生自身对实习所抱的态度等原因并没有取得实际效果,简单的合作模式也削弱了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2.3合作的稳定性较弱,缺乏规范化

财经类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合作范围较广,合作内容具有不确定性,技术操作性较低,对于开展活动的场地、设备要求不高,所以在选择合作企业类型方面可以较为随意,随机性较大,也可以根据活动的内容而临时联系一些企业,客观上表现为合作的稳定性较弱,没有深入的联系和接触。在以后的合作中往往会由于一定的事情,如企业任务多、领导工作忙、活动经费问题或者组织人员等原因而搁置,缺乏长远的规划和双方合作长效机制。

3建立校企合作教育长效机制的思考

校企合作教育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合作的关键点在于实现校企双方双赢,只有利益共享、优势互补、互惠双赢,校企合作才能成为双方的自觉自愿行为,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双方互动。其中,学校是校企合作中一个关键角色,也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在校企合作中,学校是最大的受益者,是校企合作开展的主动者,只有积极加强学校自身的建设,以完善的管理机制开展校企合作活动,才能建立起校企合作教育的长效机制。建议从运行、保障、评价三个方面进行管理机制的建设。

3.1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建设

校企合作离不开对合作内涵的研究。要积极探索校企之间共创育人条件、共建育人平台、共管育人过程的运行机制,研究在课程、教学、科研层面上如何开展合作教育。

财经类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要适应社会需要,转变教育观念,调整专业结构、创新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的课程设置,改革教育方法和教学模式,在这些改革中,应当积极寻求企业的合作,使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体系的设计中来发挥作用,这是校企合作成功与否的先决性因素。可以采取如下做法。

3.1.1向企业高度开放,邀请企业参与学生培训和课程设计

企业处于市场前沿,对市场变化情况、市场对人才的需要最为了解,并能把握职业岗位现在与未来对从业者能力的要求与变化,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是解决课程内容脱离社会实际的有效措施。在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设计中邀请企业专家的深度参与,听取意见与建议,确保开设课程定位的准确性。

现在的课程体系中,实践环节有很多是教师自己设计出来的,主观设想很好,但是实践性不强,缺乏实践体系的连贯性,财经类文科实验室建设中往往引入一些模拟软硬件,但是由于不了解它对实际生产经营的作用,缺乏背景数据资料,使得实验室的使用仅仅是表象上的模拟,没有达到提升能力的效果。邀请企业直接参与实验室建设、实践教学环节的开发,根据企业用人需要适时调整实践教学计划,采取传帮带或按订单方式培养训练,实现应用型人才基本能力的培养。3.1.2让企业家走进校园,走上讲台,以各种形式传播信息

企业家进校园、上讲台,所传递的社会信息会让学生产生不同的感受,能更直接地感受到新鲜的社会气息,如同身临其境,比教师的演讲更有说服性,产生更直接的效果。同时能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社会对人的素质、能力的要求,能从企业家身上梦想自己的将来。学校应该创造机会引导企业走进学校,传播企业信息,丰富教育内容,实现培养具有市场适应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目标。

3.1.3建立服务于企业的价值导向

企业是追求利益的实体,在校企合作中,只有实现双赢,才能可持续发展。学校要关注企业利益,寻找合作的利益结合点,保护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学校应该增强服务意识,了解企业所需,发挥自身优势,提高服务功能,积极参与企业的项目开发、技术攻关、员工培训,以自身科研力量解决企业难题,为企业的发展献计献策,使其切身感受到合作办学的益处,形成相互依赖的“利益共同体”。

3.2校企合作保障机制建设

目前,财经类院校的校企合作教育中更多的是处于自发活动状态,表现为学校一头热,企业一头冷,加之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许多困难,双方无法建立长期稳定、互惠互利的合作机制,因此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是校企合作教育稳定发展的有效条件。

3.2.1建立组织机构,加强联谊沟通

组织机构是校企合作的重要保障,组织机构的建设可以是多样灵活的,如成立校企合作联谊会、校企联合会等,由校企双方领导组成,有较为固定的机构定期通报校企合作发展情况,了解双方发展,获得双方需求信息。通过建立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保持经常性联络,增进感情,推进校企合作教育。

3.2.2建立规范约束机制,实现校企合作管理的制度化

开展校企合作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强化制度约束,如建立实习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外聘工程师和兼职指导教师管理制度、学生实习实训管理制度、学生实习期间劳动管理制度、学生实习期间违规违纪管理制度等,通过完善制度规范校企合作行为和学生实习实训行为。在合作中,学校要把企业作为自身利益的共同体,维护企业的利益和形象,使其成为学校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要明确规定派到企业实习实训的学生应自觉成为企业的一员,融入到企业文化之中,按照企业的规定和职业道德要求履行自身的职责。通过规范约束,让企业放心参与校企合作。

3.2.3合理利用企业利益补偿机制,使企业得实惠

积极了解政府、职能管理部门等机构对开展校企合作办学的政策及优惠措施,是否有对于参与校企合作教育的企业按一定比例减免费税,或税收返还企业专款用于教育事业等措施,并充分利用这些措施,让企业切实感到参与教育既是履行一种社会责任,又是从事一项对本企业经济效益有明显促进作用的事业,激发其参与教育事业的动力。学校也应从企业角度出发,充分利用自身的教育资源优势和研究能力,参与企业职业教育与培训,积极解决企业难题,提供经营管理的合理化建议,给予企业以实际的帮助。

3.3校企合作评价机制建设

评价机制是衡量校企合作成效的重要机制。为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建立了各种评价制度,如学生评教、督导评教、同行评价、领导评价等评价制度,这些评价制度较多的是对教师个人教学能力、教学效果的评价,对促进教学、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在开展校企合作中,也应积极建立评价机制,这有助于促进校企合作教育的深度开展。

评价体系中应包括对学生应用能力的评价、对课程适用性的评价、对教师综合能力的评价、对实践教学过程的评价及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等。

评价结果可用于对教学课程的分析,课程体系的改进,修正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指导校企合作的各个环节,协调解决合作中各种问题等,实现校企合作的持续性。

4结束语

学校与企业是校企合作教育的两方主体,其中学校是校企合作中的主角、动力源泉、决定性因素。学校与企业两者既有客观上的分工,又有微观上的融合,其有机的结合是校企合作教育成功的有效途径和保障,如何将这两对关系有机地结合,并以一定的模式实施,真正调动企业的积极性,是每一个开展校企合作教育的高等院校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只有找到适当的切入点,实行深度合作,校企合作教育的发展才有未来。

[论文关键词]合作教育实践实训应用型人才

[论文摘要]校企合作教育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对于高等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校企合作的关键点在于校企双方利益共享、优势互补、互惠双赢。学校在校企合作教育中处于主动地位,是合作成败的决定性因素。建议学校从运行、保障、评价三个方面进行管理机制的建设,与企业建立起长期稳定、互惠互利的合作长效机制,实现校企双方的共赢。

参考文献:

[1]石丽敏.国外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分析与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6(12).

[2]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3]李芹,谭辉平.政府在高职产学合作教育中的角色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6(2):58-59.

校企合作范文第2篇

关键词:职业院校;校企合作;资源共享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8-0164-02

一、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历史渊源和意义

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与相关专业对口企业通过资源共享共同培养并输送人才的一种合作方式,是在合作过程中参与合作的各方利益均沾的一种新型办学模式。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教委推出《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正式提出高校要积极利用自身优势与企业之间开展校企联合办学,校企合作逐渐成为高校改革实践中一种新的办学模式。历经6年的发展,1991年,中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协会在上海成立,成为了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发展史上的里程碑。1992年,国家经贸委、原国家教委、中科院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实施了“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2004年教育部在教高[2004]1号文件中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要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的道路。2006年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提出“大力发展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宏伟蓝图。2012年11月17日,为贯彻落实十精神,教育部提出的职业教育将重点推进“深度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的八项工作之一,就是“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紧密对接、深度融合,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校企合作被提到了新的战略高度,成为发展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战略选择。

由校企合作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校企合作对于企业和职业院校来说意义深远。首先,通过校企合作,缩短了人才入职时间,为企业做好了人才储备工作。传统学校教育模式注重理论教育,忽视技能教育,学生毕业后到企业必须经过入职前培训才可能上岗就业。这期间,企业需要组织专门的人力资源对新入职员工进行岗位技能培训。但企业考虑到成本,一般不愿意承担此项培训费用。因此,大学生刚毕业就面临就业困难问题。通过校企合作,这个过程在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参与下,在学生在校期间就完成了,并且可以针对企业提出的岗位技能,对学生进行专项训练,为企业输送合格员工。其次,通过校企合作,可以很好地深化教育体制改革。通过对国外职业教育经验的分析总结,对于校企合作来说,企业从中受益更明显,因此企业的积极性应该更高。最后,校企合作培养的人才解决了目前一线技能型人才缺乏的尴尬局面。企业主动和学校合作,不仅能按照其要求培养合格的技能型人才,而且可以利用学校的资源对现有员工进行不定期的再培训,保证员工知识的更新和技能的提升;同时,学校因为培训也会获得一定的经济回报,双方均能从合作中获得自己的利益诉求。

二、新疆职业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受制于新疆本土区域经济发展不佳现状,新疆工业不是很发达,第三产业刚刚兴起,处于发展的上升通道,因此,新疆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并没有形成良好的长效合作运行机制,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主要是采用如下机制模式。

(一)订单模式

订单培养模式是目前新疆各职业院校最常见的一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企业提出人才需求计划,学校按照企业的要求开设相关课程,在校内完成基础理论学习后,在订单企业相关岗位顶岗实习,学生毕业后直接到实习单位就业。这种培养模式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和企业人力资源培养前移的最紧密的一种合作机制,与企业的人才需求标准紧密挂钩,企业乐于接受,学校也因此解决了学生就业问题,双方合作基础良好。但是这种订单模式也存在一定的弊端,比如,人才培养是阶段性的,但是企业经营过程中面临各种风险,一旦企业出现问题,就会发生撤销订单的风险;而且这种模式下企业参与有限,是比较浅层次的合作,主要还是以职业院校为主导,缺乏将订单培养模式向纵深化发展的长效机制。昌吉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与新疆新合作公司合作,专门针对南疆维吾尔族学生签订培养协议,在按照企业要求培训合格后,将这些毕业生输送到户籍地订单企业的点部就业。既解决了企业在南疆招聘合适员工困难的问题,也解决了学校少数民族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企业合作意愿高。

(二)共建实训基地模式

校企双方共建实训基地模式的基础是职业院校和相关合作企业之间资源实现共建共享,通过职业院校与合作企业双方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建立实训基地,在此过程中实现互利双赢。这种校企双方共同建立实训实习基地模式是一种比较传统的校企合作方式,既满足了学校对于实训设施设备和场地的要求,为学生提供了动手操作、顶岗实习平台,也可以由此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在职业教育发展初期,这种校企共建共享实训基地模式被大部分学校看好,认为社会效益比较明显,但这种模式下合作企业的积极性并不高,因为对于企业而言,这种合作模式下其短期收益小于投入,资金利用效益太低。基于此,校企合作共建共享的实训基地缺乏稳定性和持续性。对于学校来说,比较倾向于这种合作办学模式,因为实训基地建设投入非常大,学校自己创收能力有限,很难获得政府及金融机构资金支持。

(三)校企合作办专业模式

校企合作办专业的基础是学校和企业深度融合,共同开发专业。新疆职业院校校企合作过程中目前采用这种方式的并不多,能否成功关键在于企业的合作意愿以及经营状况。而且企业自身面临着各种经营风险,无力参与人才培养过程。所以这种合作模式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优化。

三、新疆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现状分析

(一)学校合作意愿不强

新疆职业院校基本都是由以前的多家中专学校合并成立的,人员结构比较复杂,大部分老员工对于改革持抵触情绪,即便是迫于无奈,在改革进行过程中也会出现消极怠工现象,甚至一些院校的领导也是这样的。同时,学校在与企业合作过程中,对校企合作认识不足,认为只要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就是校企合作了,并没有真正从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深度改革。在教学计划制订过程中,很少考虑到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而是按照本科的教学理论知识体系设计课程、安排教学,因此,培养出的人才与企业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另一方面,职业院校的老师对于校企合作的认识程度不够,自身实践操作能力不达标,学生的实训停留在理论的层面,无法指导学生实际操作,不能很好地胜任实训指导工作。而且新疆职业院校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师资、经费、科研力量都不足,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合作的意愿更低,因为学校本身优势不明显,通过合作,企业无法从中获得期望的收益。

(二)企业持观望态度

校企合作的基础是双方通过合作都能获得各自所期望的利益。大部分新疆高职院校成立时间比较短,积淀不深厚,学校社会影响力不大,所以企业在合作过程中积极性不是很高,因为其所期望的通过合作得到稳定的高质量的用工来源、自己员工的再教育以及学校的科研力量支持等利益不能得到保证。高职院校只是站在自身发展的立场上谈合作,较少考虑企业的诉求。高职院校希望通过合作,让企业投资实训基地,为学校解决学生实训场地及机器设备等方面的问题,而企业则希望从合作中获得更多的社会价值。所以,这种合作使企业持一种消极的态度,更多的企业只是观望而不真正实施。

四、新疆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模式优化思路

(一)构建政府主导、学校主体、企业主动的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离不开政府的导向作用,政府应该出台一些措施,从政策上支持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给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一定的税收优惠,鼓励高职院校积极配合完成企业所需人才的培养方案,学生由校企双方共同培养。专业理论课程在校内完成,实训课则由实践经验比较丰富的企业相关人员完成。企业员工在给学生专业指导之前,要接受学校的培训,适当掌握一些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以方便给学生授课。企业因为能从合作中收益,所以会积极主动地找合作院校,与学校一起开发市场需要的、企业能用的专业和课程。同时,应派出能力较强的业务精英加入到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以期实现长期高效的合作。

(二)政府以法律的形式保证校企合作的顺利实施

借鉴国外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经验,政府以立法的形式保证校企合作的顺利实行。德国政府先后颁布了《职业教育法》、《企业宪法》、《工业法》等一系列法规来明确校企合作双方的义务、责任和权利,推动双元制教育的发展。美国政府在颁布《职业教育法》后,克林顿总统又于1994年签署了《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和《学校――工作多途径法案》,把校企合作作为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和根本原则。因此,我国也应该效仿发达国家,颁布适合的法律,保证合作双方的利益,同时将校企合作作为企业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予以落实。

(三)强化校企融合的深度,做到校企互相离不开

校企合作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双赢

校企合作是大中专院校谋求自身发展、实现与市场接轨、大力提高育人质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举措,其初衷是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一、 校企合作的常见方式

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中是一个主要受益者,所以在合作中应该主动出击,寻找机会,利用机会。在校企合作中职业院校可以采用请进来,走出去,送出去的方式进行校企合作。

1、 请进来

所谓“请进来”就是职业院校到校外聘请有经验的高技术人才进学校上课。职业院校的专业教育由于某些因素不能够及时跟上社会上技术的更新,所以会导致学校课程、老师的知识不能跟上社会发展,这样下去教出的学生也不会适应社会的发展。解决这种问题的方法就是学校出面邀请相应企业的高技术人才到学校给学生上课,他们所传授的经验、知识学生是从课本上学不到的,学校的老师也是没有的。如果能够这样,学生出了学校才会发现所学知识是有用的,才能更好的进入工作状态中去。

2、 走出去

所谓“走出去”就是学校将专业老师定期送到相应企业深造。老师的优势是有充足的理论知识,但是缺乏相应的实践经验。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学校在一定的周期内(如三年)可以让老师有一个学期的时间少上课,甚至不上课,真正的走出学校,深入企业,这样才能保质保量的完成实践,才能真正得到想要的经验。与此同时,教师深入企业,也会给企业带去相应理论知识,可以满足企业长远发展的需求。

3、 送出去

所谓“送出去”就是学校将学生送进企业见习、顶岗实习。“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仅仅是理论知识,虽然也有设备进行了相应的练习,那仅仅是模拟,要真正锻炼学生,让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就必须把学生送到企业里见习,或者顶岗实习。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职业院校的和企业的无缝对接,学生毕业工作顺利过渡,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作用。

二、 校企合作的作用

学校和企业双方在合作的基础上,只要愿意付出,就会得到以大量的回报,这对合作双方的企业和学校的发展都有很到推动作用。

(一)、对学校的作用

1、促进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学校与企业合作期间,学校如果安排教师实实在在到企业企业锻炼, 就能够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教学和科研水平,提高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激发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学校还可以安排指导老师带队到企业,一方面是管理指导学生,另一方面指导老师可以参与企业的培训等工作, 使教师能得到在企业充电的机会。教师的教学和学习两不误,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有很大帮助。

3、促进学生考双证

校企合作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使毕业生能快速实现由学生向社会人的角色转变。在顶岗实习期间,学生参与工作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如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精神,增强对岗位、职业的感情,较早地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同时把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融为一体,使学校的教学质量得以真正提高,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和应变能力等这些职业岗位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和锻炼,这有利于学生在毕业找工作前考到相应岗位证书。

3、促进学生就业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每年接受高等教育的人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就是就业压力不断增加,但是企业招不到合适的员工,学生找不到对口的工作这种现象一直存在,究其原因就是企业、职业学院、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对职业前景不是很清楚,造成职业上的错配。因此,可以借助校企合作改变这种现象,让学生在学校就能掌握就业信息,实现学生就业和企业用工的顺利对接。

(二)、对企业的作用

1、有利于企业引进人才

企业与学校合作,当学校把学生送出去,送到企业实习的同时,企业可以对实习生的各种表现、专业理论知识、职业素养进行考察,从实习生中优先选拔优秀人才,满足企业日益增长的用工需求,这样可以减少企业在人力资源开发上的费用。

2、有利于企业人才培养

企业员工拥有大量的、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这些员工缺乏一定的理论知识。本人曾经在系统集成公司与一位员工交谈时,那位员工谈了自己的亲身经历。他的学历层次不高,所有的强弱电布线技术都是跟师傅现学的,凭自己的能力可以完成三层楼房一下的设计和施工,但是再多就弄不出来了,原因就是自己缺乏相应的理论知识。在校企合作中,职业学校教师可以给这些要求上进的员工进行理论知识的培训,让他们不进学校也能学到想要的知识,这为企业将来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

3、有利于企业引进新技术

一方面部分企业技术力量相对薄弱,需要相应的技术支持,另一方面,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师走在理论的前沿,掌握一定量的先进理论知识。通过校企合作,学校教师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参与企业技术改革和故障检修。这对企业设备维护,技术更新都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对教师的能力也是一种有效锻炼的方法。

三、小结

校企合作,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政府在校企合作中要做好中间人,引导者的作用,制定优惠政策,促进校企合作;学校要主动出击,为学校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同时加强教学改革力度,提高学生质量;企业要转变思想,相信付出一定会有回报。合作是双方的,只要学校和企业之间真诚相待,他们就一定能从合作中获得应有的价值。

学校这棵树只有深深的扎根于企业的土壤里,才能茁壮成长,结出丰硕的果实;同时,企业这片土地因为树的存在会变得更有养分。

校企合作范文第4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1-378-01

校企合作是一个关系到多方面利益因素协调的系统工程,加之经济转轨过程中教育、企业、行业所面临的重重机遇与挑战,使得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也是关系到校企合作长效性的瓶颈问题,是企业主动参与教育的积极性问题。要促进校企合作的有效实施,应建立怎样的制度促使企业积极主动地参与校企合作?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学校和企业如何结合自身情况寻求最佳的合作方式,以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利益的共同分享?这些问题的解决已成为目前校企合作的关键所在。

一、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构建的研究

1、校企合作的关键问题

目前研究,多从分析校企合作中的问题为出发点,校企合作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1)合作层次低。有研究者指出大多数合作有一个共同的本质特点,就是仍然归属于以学校为主的校企合作模式,这正反映了我国校企合作模式的本质问题。其合作大都处于浅层次阶段或中层次的起步阶段。

(2)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有研究者分析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观念问题。企业缺乏成熟的合作意识,往往是企业要么停留在单纯选择人才的合作层面,要么就是被动地进行捐资助学,不参与或很少参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特别是目前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支出与收入不成正比,或者企业的支出远远大于其预期收益。主要表现为:第一,合作层次低。第二,企业对校企合作存在多方面的顾虑、疑虑和难处。第三,校企合作双方利益未达契合。

(3)国家相关政策法规不健全。对造成目前校企合作的深度、广度与稳固程度不足的原因,许多研究者做了更为深刻地剖析,普遍指出政策缺失与滞后,以及运行机制是主要问题。由于政府政策管理机制不健全,使得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使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得不到保障;缺乏适合我国国情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2、影响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积极性的因素

(1)企业因成本战略而对校企合作冷淡。占国内企业总数95%以上的中小企业基本上都遵循成本战略,即通过增加要素投入(如廉价劳动力)而不是通过提高要素生产率的方式,在市场竞争中获得较为低廉的利润。许多企业对工人的技能与知识要求不高,工人只需要一般的文化知识,经由简单的培训就能基本胜任岗位工作。单一遵循成本战略的企业对技术与技术人才的追求并不那么迫切,所以才会出现企业对校企合作冷淡的状况。

(2)政府政策缺位影响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热情。尽管我国的《职业教育法》对职业教育的地位、作用、管理体制等作出了法律规定,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等相关法规和政策针对校企合作作出了明确规定,但是这些规定都比较宏观和笼统,缺乏具体的可操作的实施细则,导致校企合作在实际运行过程中难以落实,尤其是在多元办学格局中承担主导作用的政府部门,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的宏观调控与指导作用不明显,规范与推动校企合作的力度不够大。

(3)教育模式僵化给校企合作带来困难。院校专业设置及培养方式与企业需求不相符尽管院校参与校企合作的热情很高,但由于过分注重自身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很少考虑到企业的实际需求。很多学校仍然沿袭传统学科的教育模式,重视课堂理论教学,强调文化课与专业课之间的循序渐进和相互衔接,加上升学率的推动,造成整个人才培养方案向文化基础课倾斜,对于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不太重视,缺少教育特色。在专业设置上脱离行业、企业实际,在培养方式上过于大众化和学科化,学生到企业实习缺乏针对性,实际能力与企业需求差距较大,无法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使企业认为校企合作是额外的负担,不愿意投入较大的精力和财力参与合作教育,增加了校企合作的难度。

3、校企合作制度建设与长效机制构建

(1)政府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的作用。职业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现代化的重要支柱。其有效发展关系到国家人力资源开发,劳动力素质提高,国家竞争力提升。作为一种社会准公共产品,政府对其有效产出与发展肩负着主导作用。有研究者认为,目前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倡导之下,职业教育的环境得到很大程度地改善,但是“国家和地方政府关于校企合作教育的目标步骤、框架体系、体制机制、法律法规等还有待建立或完善。”为确保校企合作的有效实施,“政府要充分发挥倡导推动、组织协调、投入保障、信息服务、管理监督、评估验收等行政功能和主导作用。”

(2)校企合作的政策建议。校企合作的政策制定与实施,应是多层面的,不仅从国家层面制定相关政策倡导,也要从地方政府层面有具体政策予以推行和实施。但是,从目前情况看,多数地方这项制度还没有建立,相关鼓励措施还没有得到落实,校企合作的推行还缺乏制度上的保障和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使得一些校企合作流于形式。并且同时由于缺乏政策的保护和支持,使得校企之间合作关系很脆弱,很容易受到一些因素的干扰,影响校企合作的有效运行。

(3)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构建。有研究者认为,在现在的社会环境背景下,学校与企业有效合作,真正实现产学研紧密结合,必须构建以下四个方面的长效机制。利益机制:驱动校企通力合作;激励机制:促进校企全面合作;约束机制:规范校企健康合作;情感机制:奠基校企长期合作。

二、校企合作教育中的相关问题研究

1、专业设置

职业教育应当立足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以服务求支持,靠贡献求发展。这就决定了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必须依托行业、企业,实施“校企合作”。专业设置首先必须充分体现本地区和周边区域产业、企业的特点,把面向企业、面向基层、面向第一线,培养行业和企业发展需要的各类技术应用性和现场管理型人才作为办学的根本目的。对于学校而言,校企合作也是专业创新的抓手,有利于学校特色专业的建立与发展。

2、实训基地建设

校企合作可以为校内及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提供良好条件。企业是高职院校办学的强大后盾,高职院校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源泉。企业可提供设备、技术支持甚至直接提供场地,学校提供管理、组织教学培训等各种形式参与实训基地的建设,而实训基地则可为企业提供各种类型的科技服务,也为企业员工提供具有良好教育环境的培训场所,实现教育与企业的对接,强化职业教育特色,提高人才培养的水平。“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使得校企合作顺利进行,校企双方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达到利益双赢。实训基地可以聘请企事业单位的管理、技术骨干、技术能手作为实训基地的兼职教师。

3、课程设置与开发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最终以课程的形式实施,因此其课程设置与开发必然要体现校企合作的特点与要求。课程的设置,要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为主要目标,要从专业的需要、学生知识水平的实际出发;建立弹性学制和学分制,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采用“因专业施教,因知识层次施教”的教学模式;学校一方面要结合本学校、本专业、学生知识水平的实际,编写可教、适用的校本教材,以满足实际教学的需要,另一方面,学校还要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和企业共同制定实施性教学计划,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还有研究者认为,针对课程结构的双体系并行互动运行,工学结合教育体系中的教学内容最好采用双教材编写模式。理论课教材在保持知识系统性与基础性的前提下,力求简明扼要,通俗易懂,要采用图表和文字相结合的多种方式,达到高职教育的课程教学目标。实践课教材要结合实践岗位的要求,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因为每一个高职院校的具体情况有所不同,选择实践课教材时最好以自编为主。工学结合教育体系中,实践性教材可以有很多种表现形式,以案例教材和企业岗位训练教材为主要形式。

4、师资队伍建设

职业院校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是职业教育质量的必要保障。校企合作为职业院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平台和条件,使职业院校教师不仅能够进一步提高自身专业素养与能力,也能够深入了解企业与行业对职业人才的需求,了解行业动态和发展趋势。相关研究者对校企合作中师资队伍建设的经验做法进行了总结。

(1)教师培训基地。有些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建立专门的教师培训基地,联合本行业有代表性若干企业,对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在职业课程开发、职业技术应用能力、工程开发能力方面进行培训。

(2)互派师资,夯实师资队伍素质。还有一些职业院校,一方面“请进来”,通过聘请企业专家、技术骨干到校任教,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另一方面“送出去”,通过统筹安排,送教师到企业参加职业技能实践,接受“社会教育”,增长知识,提高技能。

(3)强化专业教师实践训练。还有论者提及,通过与企业合作,分期分批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训练,定期参与企业产品设计、开发和生产,开展行业或专业的社会调查,了解自己所从事专业目前的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现状和发展趋势,以便在教学中及时补充反映生产现场的新科技、新工艺,提高教学质量。

6、教育评价机制研究

教育评价是引导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引导社会充分利用教育成果和促进教育健康发展的保证。有研究者认为,这个评价机制主要包括评价的组织形态、评价项目、评价标准等主要内容。

(1)评价的组织形态。因为企业与职业院校的组织性质不同,双方的利益关注点有较大差异,但校企合作是建立在双方利益的契合基础上的。因而对校企合作教育的评价,就不能延用单一行政方式,而需采取内外有别的“双轨制”评价模式。包括具有柔性协商特点的内部评价体系,和具有社会引导特点的外部评价体系。

(2)评价项目。评价项目不仅包括结果评价,也包括过程评价。具体包括:第一,毕业生就业状况评价;第二,专业建设评价;第三,“服务社会”状况评价;第四,以学生为价值主体的评价。

(3)评价标准。校企合作教育是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合作教育水平高低是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的标杆。就目前我国合作教育现状和发展趋势衡量,评价合作教育发展水平标准主要有:A――浅层次,B――一般层次,C――高层次,三个合作层次。

目前国内有关校企合作评价研究还不多,这也为以后进一步的研究留下来空间。随着校企合作职业教育的不断深入与持续发展,新问题将不断出现,需要从合理评价的视角予以剖析。因此,对于校企合作职业教育的评价研究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刘建龙.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之现状分析[J].经济师,2008(9).

[2] 徐丽华.校企合作中企业参与制约因素与保障措施[J].职业教育,2008(1).

[3] 邱远.对目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问题的新思考[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4] 胡丹桂.校企合作长久运行机制的分析与探讨[J].教育与社会,2008(11).

[5] 庞连义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职业教育,2008(11).

[6] 何万一、李强.企业对产学合作缘何冷淡[J].职业教育研究,2008(1).

[7] 严楠.产业界怠于参与校企合作的原因与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08(8).

[8] 严楠.产业界怠于参与校企合作的原因与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08(8).

[9] 邹群峰.浅论政府在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中的作用[J].成人教育,2008(3).

[10] 金薇.职业学校校企合作的模式、问题与对策[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9).

[11] 方光罗.高职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N].光明日报,2008-1-9.

[12] 韩志刚、金长义.关于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的探讨[J].广西轻工业,2008(6).

[13] 宋恩泉.高职院校专业创新的三个维度[J].职教论坛,2008(8).

[14] 牛永鑫、高金文.依托校企合作优势探索实训基地建设的新途径[J].青年科学,2008(2).

[15] 夏丽英.校企合作提高高职学生培养质量策略[J].新课程研究,2008(11).

[16] 冯俊华.加强校企合作,培养优秀技能人才[J].机械职业教育,2008(10).

[17] 王立升.中职学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4).

[18] 张军.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4).

[19] 武马群、徐民鹰.建立校企合作培训基地提升职业院校教师素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4).

[20] 王社宁、赵俊.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难点与对策[J].中国培训,2008(9).

[21] 夏丽英.校企合作提高高职学生培养质量策略[J].新课程研究,2008(11).

校企合作范文第5篇

一、以校企合作委员会为依托,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深入推进校企合作。

(一)精心打造充满活力的校企合作运行载体

积极广泛地开展各项合作洽谈:从政府部门到行业;从企业到专业合作社,只要有利于地方、学校、企业、学生发展的项目,以订单委培、借用场地和仪器设备、培训考证等各个方面的合作,增强企业对校企合作的热情,最终实现双方共赢。

校企合作委员会的建立旨在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共赢互利。在合作单位中,挑选投入多收益大的 "校企合作委员会"成员,增强他们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的管理积极性,形成"人才共育、合作共赢、成果共享"的校企合作模式,真正实现共同发展。

(二)认真梳理,不断更校企合作委员会

二、牢固树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理念,找准校企双方的利益趋同点

12月年底召开校企合作座谈联谊会,对本年度校企合作优秀典型企业进行表彰奖励,扩大宣传,树立榜样,深度推动校企合作,通过优质校企合作提高就业质量。

三、构建以教研室为单位校企合作主体,多形式开展校企合作。

建立以教研室为单位的校企合作主体,企业派实践专家来校兼课,学校派教师到企业访问,企业可以在学校设置展厅,可以利用学校实训基地开展科研,可以使用学校的图书馆等设施。联合编写订单班的教材,共同探讨和制定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

四、建立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师资团队,建立一支有影响力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

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师资团队,是校企合作的关键。专业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是形成在本专业(行业)中具有影响力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在人事科统筹下,各教研室制定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校企共同培养计划,交流活动计划,按计划开展活动。制定考核细则,对培养过程和结果进行考核。对培养效果突出的教研室和企业给予奖励。

五、挖掘校企合作的深度,全方位开展校企合作。

以校企合作为切入点,抓住企业的合作要求,进一步挖掘校企合作的内涵。当企业有订单班的合作意向时,我们引导他们能够建立以企业命名订单班,订单班的成立对企业的益处是:增加企业文化的内涵,全程参与学生的培养过程的管理,可以使用学校的一些资源,增加学生上岗后的稳定性、可以设立"项目工作室".

总之,我们的目标是建立"人才共育、合作共赢、成果共享"的紧密型校企合作办学体制,以合作办学为路径,合作育人为目标,合作就业为导向,合作发展为动力,深入推进校企合作,全面实现开放办学。

湘潭生物机电学校

2012年3月1日

校企合作工作计划(二)

校企合作是中职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根据2012年学校工作计划,以及充分结合我校当前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校企合作工作计划。

一、找准定位,明确方向

坚持走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之路,校企合作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是学校生机与活力的根源所在,校企合作规模越大、关系越密切,效益越突出,学校发展的速度越快,步子越实。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校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学生为主体,以厚德强能办学思想为宗旨,坚持走校企合作的道路,认真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我校及时根据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采取多样化、灵活化的合作培养模式,形成了一校对多企的合作局面,并签订合作协议,为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

二、完善培养条件,保证培养质量

(一)提供具有先进水平的硬件条件。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主要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的掌握和应用。学校加大使用教育资金,完善实训条件,进一步强化多媒体、理实一体化教室建设。

(二)提供高水平双师型师资。"打铁还须自身硬",有了先进的教学设备,如何更好地应用于技能教学,为学生提升能力服务,师资起着决定性作用。学校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加强师资培训,举办"双师型"教师活动,组织观摩考察活动、并分期分批安排教师走出学校进修培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聘任企业的高技能人才担任兼职教师。

(三)采取"订单"模式培养。学校与企业签订定向培养协议、根据企业提出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要求来组织和实施教学,学生学完相应的知识,达到相应的技能水平后,输送到企业就业。

2012年继续推进校企合作,完善校企合作平台,扩大与签定企业合作面的同时将开展以下工作:

三、立足企业需求,扩大企业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模

(一)结合农业行业技术改造和新技术应用力度的加大,对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向高层次、多技能、快速应用方向发展的实际,紧紧围绕企业需求与发展,进一步结合企业现场开展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培养。

(二)充分利用学校师资、实习设备、场地资源同企业技术资源相结合的优势,建立校企一体的考核评价体系,发挥学校职业技能鉴定站和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站的职责功能,开展农艺工、果蔬园艺工、动物防疫员等资格认证,提升校企合作开展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社会认可度。

(三)完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培养满足顶岗实习要求。

(四)扩展培养专业范围,把校企合作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的专业范围进一步扩大,解决小工种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缺乏的现象,使校企合作培养的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满足企业的不同需求。

二、建立机构、搭建平台,深化校企合作内涵

(一)建立由行业、企业参与的教学结合。其职责是:根据市场需求和培养培训目标,制定实施教学计划;搞好课程开发,组织编写校本教材;落实兼职教师和学生实习,指导教学改革。

(二)建立职业教育校外实训基地。通过实习基地建设,加强校企合作,为学校教师和学生提供实习场所,加快"双师型"教师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促进职业教育健康发展,为基地企业优先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创造条件。

(三)鼓励支持行业、企业参与合作办学、办专业以及共建训基地。通过校企合作,建立一批示范性的基地,既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又为企业培养定向人才,实现校企"双赢".

四、合作的主要内容

(一)企业就缺口岗位与校方达成培训协议、每年将需要专业人数通报我方,由校方负责招生、培养,学生毕业后择优并与企业双向选择。这样学校的专业设置能够与市场有个良好的对接。

(二)企业为校方提供实践基地。由企业指派人员对学生进行实训。

五、合作的主要措施

(一)与企业商谈合作事项,并拟定有关协议。

(二)分批到企业进行不同岗位的实习。

(三)通过与企业的各种联谊活动增进双方感情,并提高学校的知名度;

(四)组织好学生供需见面会,通过企业与学生的双向选择确定好进入合作企业的人选。

(五)对入围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和相应专业技能的强化培训,作好其正式上岗的过渡工作;

(六)组织开展好学生与社会各企事业的就业推荐会。

校企合作范文第6篇

一、培养目标的结合

首先要确立“以企业为中心”的人才培养观念,一切以社会需要和企业需要为准则,充分发挥学校的优势和潜力去解决企业用人需求的问题。明确学校的学生就是企业未来的准员工,就是按照企业对员工的标准要求,初步具备员工的基本素质,能够适应在企业的发展,即将进入企业的人。其次要树立“以就业为根本”的服务学生理念,一切以学生需要和对口就业为宗旨,着力解决校企合作中主体缺失的问题,形成促进双方培养目标紧密结合的制度框架和动力机制,培养学生严谨的职业道德、良好的职业习惯、精湛的专业技能、和谐的团队精神。再次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培养方案,企业的技术骨干与学校的专业教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有的放矢地培养适合企业需求的员工。企业根据人才的需求,与学校签订“订单”培养协议,对学生实行对口培养,加强人才培养的实用性,实现招生与招工同步、生产与教学同步、实习与就业同步。

二、培养方式的吻合

校企合作的双方都在为培养“准员工”这个准成型产品而相互考证,学校既要保证培养技能人才的需要,又要关注毕业生的就业去向问题,而企业更加关心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爱岗敬业、技术熟练的高素质员工队伍,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把学校和企业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为此,可以选择以下培养方式进行尝试:①让学生尝试入校后先到企业进行见习,然后返校学习的方式。尽管学生没有岗位生产技能,甚至不会工作,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学习,他们对工厂的生产环境、生产状况、从事的工作有了一定了解,产生了好奇心和许多疑问,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坚定了他们学技能的信心。②经过在校专业知识培训和技能训练,学生有了一定实战基础,再到合作企业进行岗位训练,让所学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在实践中得以检验,查找不足,有针对性地弥补。再返回学校学习,这样学生的自理能力就会明显增强,就会自觉自愿地学习。③学生在校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和掌握了基本的岗位技能后,到合作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既可缓解学校的实习压力,又可满足企业岗位用工需求,学校可派专业教师进行跟踪管理,共同完成培养计划。

三、教学资源的组合

一是合作中企业专家可到学校兼职授课,学校教师可定期到企业顶岗进修,让教师成为“专家型职业人”,教师在企业中了解新技术、新工艺,改进教学,熟悉企业化管理,以培养更贴近企业的人才,学生毕业即可上岗工作,大大缩短企业用人成长周期。教学资源组合的另一目的是企业可向学校提供实习设备,实训场地,改善学校的实习条件。在这种模式下,企业全程参与到学校的招生、教学、就业的三大环节中。二是学校和企业共同制订教学计划,教学计划的课程目标应定位于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完成任务的能力,这决定了课程制订的逻辑起点,目的是掌握其具体的工作内容,分析的对象是任务,而不是完成任务的人本身。三是课程的转换来自于工作任务分析。任务模块转化为课程模块其目的是形成完整的课程门类和课程结构,便于学生完成所学专业的某个典型的综合性任务,使学生获得所学专业的从业能力和资格。

四、教学形式的融合

在教学形式上,一种是以学校为主体,采取“工厂式学校”的教学方式,采购与企业生产相配套的设备,参照企业的生产工艺和管理流程,通过企业提供的项目进行教学,实现实践知识与理论知识的整合。另一种是以企业为主体,实行交叉式在岗培训与脱产学习,如学生第一年用约3个月的时间在企业接受培训,约7个月的时间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第二年用约7个月的时间在企业接受培训,约3个月的时间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第三年正式顶岗;使学生理论与实践两不误。以上两种形式,其共同特点就是力图让学生对工作任务有一个完整的体验。具体表现为:①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深刻体验完整的工作过程。尽可能促进学生独立完成包含“咨询、计划、决策、实施、评价”的行动过程。②对完成工作任务相关的知识、技术等进行跨学科的学习,帮助学生建立完成生产任务所应具备的、符合工作需要的综合性知识,促进学生实践过程与能力形成过程的结合。因为技能形成的过程是学生合理运用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过程,是一种知识转化为行动的过程。

五、专业选择的适合

校企合作范文第7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 ;研讨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全球经济一体化、生产技术的变革、生产工艺的创新、产业结构的调整、全球环境危机以及不可再生资源的枯竭……世界从未像今天这样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职业技术教育也从未像现在这样负载着极其神圣的使命。被发达国家誉为“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的职业教育是促进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阵地,它担负着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重任,直接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然而,为了实现其教育目标,单纯依靠传统的培养模式即学校包办学生教育的全过程是达不到的,因而必须采取校企合作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校与社会相结合、教育者与劳动者相结合以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目前,国内外对校企合作的研究较多,主要关于合作教育的起源、定义与内涵,国内外校企合作的发展历程,国内外校企合作的特征和现状,以及中国职业院校借鉴国外校企合作经验的现状,本文试图综合各类研究文献,梳理校企合作的发展脉络。

一、校企合作的历史渊源

校企合作教育已有百年的发展历史。19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发展,客观上要求科学技术在生产上越来越多的运用,要求科学技术教育的普及和提高,要求生产劳动与教育的逐步结合,在这种背景下,大学和企业便开始了自发式的零星联系,这就是世界范围内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萌芽[1]。校企合作教育的产生,最早可追溯到1903年英国桑德兰特技术学院(Sundland Technical College)在工程船舶与建筑系中实施的“三明治”教育模式[2]。1906年,美国辛辛那提大学(University of Cincinnati)工程学院教授莱尔曼.施奈德开创了“学工交替”教育,首次推出了校企合作教育[3]。

世界合作教育协会(WACE)对合作教育的描述是:“利用学校和行业(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将课堂上的学习与工作中的学习结合起来,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现实的实践中,然后将工作中遇到的挑战和见识带回学校,促进学校的教与学”[4]。美国国家合作教育委员会对合作教育的描述是:“合作教育是一种独特的教育形式,它将课堂学习与在公共或私营机构中的有报酬的、有计划的和有督导的工作经历(Work Experiences)结合起来;它允许学生跨越校园界限,面对现实世界去获得基本的实践技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并确定职业方向”[5]。加拿大合作教育协会(CAFCE)对合作教育的描述为:“合作教育计划是一种形式上将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在合作教育雇主机构中的工作经历结合起来的计划。通常的计划是提供学生在商业、工业、政府与社会服务等领域的工作实践与专业学习之间定期轮换”[6]。

我国最早使用的校企合作概念是校企合作教育的简称。合作教育的英文为:Cooperative Education,我国在引进此名称时先将其意译为“产学合作教育”,后为使这一概念与我国教学、科研、生产劳动三结合的习惯提法相符,经1995年召开的第二届中国产学合作教育协会会员大会讨论通过,将“产学合作教育”改称为“产学研合作教育”[7]。“校企合作”与“产学合作教育”和“产学研合作教育”同为一个概念并无本质区别。合作教育的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它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为重点,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等多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于学生的培养过程的教育模式[8]。校企合作是一种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训工作有机结合的方式,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具有职业素质和创新能力人才的教育模式。它的基本原则是产学合作,双向参与,互利互惠;其实施的途径和方法是工学结合,顶岗实践;以提高全面素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目标;具有育人主体和育人环境的“双元性”、学生实践情境的真实性、“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的有效性、人才通道的直接性等特点[9]。

二、我国校企合作的历史发展

早在20世纪五十年代,我国实行的半工半读、以及社会实践教育,教学、科研、生产一体化,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等等,都涉及合作教育的成分,可谓校企合作的雏形,校企合作在我国的起步较晚,严格地说开始于改革开放之后,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20世纪80年代后5年的“引入”阶段[10]。在此期间,中国教育与世界各国开始进行广泛的交流,吸收国外的先进经验:1985年,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与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合作,采用“一年三学期,工学交替”的模式进行产学合作教育实验,标志着我国进入“引入”阶段;第二阶段则以1991年4月在上海成立中国产学合作教育协会为标志,产学教育进入结合中国经济社会实际探索阶段;1997年10月,教育部发出《关于开展产学合作教育“九五”试点工作的通知》,标志着我国产学合作教育进入第三阶段,由民间有组织的实验走向官方有组织有计划的试点,表明产学合作教育已纳入我国教学改革的总体规划中,至此,产学研合作教育这一概念正式形成[11]。中国校企合作的历史也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即萌芽期――企业办职业教育、发展期――由企校分离走向引企入校、紧密期――政府主导型校企合作,目前中国校企合作的发展趋势为校企一体化发展[12]。我国校企合作教育起步较晚,在1917年黄炎培等人曾提出手脑并用的思想,后陶行知提出了“生活教育”的理念,但因战争等原因职业教育发展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育开始与世界广泛交流,主要是学习和借鉴国外校企合作教育,90年代开始进行校企合作教育的试点,我国的校企合作开始进入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总体规划当中[13]。

在我国,对于“校企合作”这一名词也有着不同的表述。例如,产学合作、产教结合、工学结合、产学研合作、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等。目前我国企业界和教育界主要实施的是两种形式的校企合作,一种是高等院校及研究机构与企业的合作,还有一种是职业教育与企业的合作,包括高职、中职以及其他各种职业培训机构与企业的合作[14]。职业教育与企业的合作包括狭义与广义两个部分。其中,狭义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通过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的有机结合,来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模式[15]。广义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则是指所有与职业教育相关的各类教育机构、培训机构与企事业单位的各种层次、各种方式的合作[16]。

三、校企合作的发展现状

随着校企合作在全世界范围内开展的广度不断地延伸,各国对校企合作的研究已经十分深入,形成了具有本国特色的校企合作模式。目前,国际上大致呈现出三种不同的模式:一是以企业为主的校企合作模式,其代表是德国的双元培训制、日本的官产学合作;二是以学校为主的校企合作模式,其代表是美国的合作教育计划;三是以行业为主导的模式,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是最为典型的“行业主导型”模式,其行业在职业教育发展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17]。国外校企合作模式的主要特征包括:1.以学生就业为方向;2.顶岗工作,有偿劳动;3.系统而又严格的管理;4.有国家制度的保障;5.有政府政策的支持;6.推动和促进教育教学改革[18]。

而在我国,自80年代中期,合作教育引入我国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工作在借鉴国外合作教育的经验的基础上,开展了多种多样的试验,创造了多种多样的形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19]。对于国内校企合作的模式,目前学者们主要有两种分法:第一,按照合作的深度来分,校企合作可分为浅层次合作模式即“企业配合”模式、中层次合作模式即“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深层次合作模式即“校企实体合作型”模式三种模式;第二,按照具体的培养方式来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和中国高教学会产学研合作教育分会主编的《必由之路―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操作指南》一书收录了我国各高职院校九种产学合作教育的模式,即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2+l”模式、“学工交替”模式、全方位合作教育模式、“实训一科研一就业”模式、双定生模式、校企双向介入模式、结合地方经济全面合作模式、以企业为主的合作办学模式[20]。同时,在国内,中等职业学校校企合作的现状表现出“由自发到自觉”、“由单一到多元”、“由简单到全面”、“由无序到规范”、“由校企自主到政府主导”等特点[21]。其现存模式也可分为三类:(1)按照办学主体的不同,可分为校办产业(企业)式、行业(企业)办学式、校企股份合作式、校企互动式;(2)按照校企合作中人才培养方式的不同,可分为“2+1式”、“订单式”、“工学交替式”、“产教结合式”、“半工半读式”;(3)按照校企合作的内容,可分为技术合作式、人力资源合作式、资本合作式、教学内容合作式;(4)根据校企合作中企业参与方式和层次的不同,可分为企业配合式、校企联合培养式、校企实体合作型式[22]。

综观国内外校企合作的历史演变历程,有关产教结合与校企合作的思想与实践得到了一定的发展。通过将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思想扩大了教育的内涵,开创了职业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新思路。从洋务运动时期实业学堂的兴起,过渡到职业学校从行业企业中分离出来,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实践形式与内容得到了不断地探索与深化。

参考文献:

[1]芦丽君.产学研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4

[2]于忠辉.校企合作教育的理论与实践[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 ,2004 (12)

[3][9]陈启强.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中的校企合作[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8

[4]耿洁.工学结合及相关概念浅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13-15

[5][6]凌志杰.县级职教中心校企合作实现形式研究――基于迁安市职教中心办学历程[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0

[7]杨晴.商科类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2

[8]张炼.我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发展的三个阶段[J].职业技术教育,2002(36)

[10][11]黄沪琳.中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个案研究――以东莞塘厦理工学校为例[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10

[12]徐建华.我国校企合作的历史变迁及发展趋势[J].职业技术教育,2009(07)

[13]凌志杰.县级职教中心校企合作实现形式研究――基于迁安市职教中心办学历程[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0

[14][19]苏俊玲.美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实践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15][16]孙琳.产教结合职业教育发展新途径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7]李琦.农村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研究――以东北师大皓月中等职业学校为个案[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18]黄业妮.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初探[J].教育发展研究,2006(10)

[20] 张杰.高职教育“订单式”校企合作交易成本构成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08

[21][22]]宗彬花.中职校企合作现状.现存模式及突出问题分析[J].职教通讯.2007(11)

作者简介:

校企合作范文第8篇

[关键词] 校企合作 培养模式 互惠 共赢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日益重视,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各项政策陆续出台。在办学模式上,国家十分提倡走校企合作之路,许多学校正积极地寻求各种途径,想方设法与企业取得联系,希望双方达成共识,实现双赢。近几年来,校企合作以其独特的教育模式,在潜移默化中快速发展。这种学校与企业的携手联合,正逐步被越来越多的院校和企业看好,在就业市场中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它将逐步为毕业生就业提供绿色通道。

一、校企合作教育

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它的基本内涵是:产教合作,双向参与;实施的途径和方法是:产学结合,定岗实践;实现的目标是:增强办学活力,增加学生就业和自主择业的机会,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二、校企合作的方式有很多

就办学形式来说,有企业办学与学校办企业、定单教育、学校与企业联合办学或企业用人、订单培养、学生择业三位一体等等。就师资队伍建设而言,有聘请企业单位工程技术人员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员到学校任兼职教师,学校实习教师到企业实践、调查等不同方式,各有所长,重要的是要因地制宜,即根具学校条件、专业要求来决定校企合作的方式。

企业办学,简单的说就是自己办学自己培养。在行业、企业办职业教育中,企业是办学主体,学校是企业的一部分,天然的校企关系为订单教育的实行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所以,学校必须想企业所想,急企业所急,按需要坚持为本企业服务。此时,企业需求信息及时、准确,校企之间沟通渠道畅通,保证了一定数量的订单。而且双方资源能够完全共享,能做到取长补短、优势互补。这类教育模式只适用于一些大型企业,中小企业不具备条件。其侧重点是企业需要的专业人才,学校大力培养,与企业所需岗位无关的其他类知识技能,就不设置。学校所能开设的专业只能为这一个企业服务,没有其他的选择。企业的资本投入大。学校只能是随着企业的需求发展而生存,没有自主发展的可能。但其优点是符合本企业的人才会得到源源不断的补充,它彻底解决了大型企业人才招聘的难题。同样,学校办企业也是这样,学校设有哪类专业就办一些能身体力行的作坊类的生产加工,形不成一定的规模,一旦这些专业没有市场需求或市场需求萎缩,则这一类的生产加工就会减少或停止,人员就存在二次就业或分流的可能,具有相对的不稳定性。但其优点是学习与实践结合的比较紧密,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运用掌握的较好。这类合作方式是比较单一的供需关系,企业和学校各取所需。企业占主导地位。企业员工随时能得到补充,学校专业设置单一,就业没有压力,有利于把主要精力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上,学生也能得到比较好的工作岗位。这种教育模式,企业、学校、学生三者之间选择余地不多,达不到真正意义上的共赢,只是限于校企合作的浅层次。

定单教育与学校和企业联合办学的合作模式,体现各自优势的互补。它是以企业和学校各自为主体的强强联合,双方都可根据自身的需求相互选择对方,各自的自主空间较大。定单教育与学校和企业联合办学,是一些企业根据自我未来发展的需要而有目的选择一些学校进行先期的人才储备,也是为了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的资源优势,本着“校企合作,产学结合,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联合培养在校学生。对于企业来说,提前介入对本企业需要的岗位教育培养,把自己企业的文化理念提前灌输在学生中,同时也保证了未来几年劳动力的充足。学校又可以保证所有“定单学生”的就业,增加了就业率。所有参加“定单”的学生经过一定的专门培养,对其专业的知识技能进一步得到掌握和提高,基础知识、技能更加扎实,在就业市场的竞争中自信心得以提升。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企业、学校、学生相互选择中,各方都有一定的自主性,目的较为明确,三方有一定的共赢基础。这种教育模式的特点是,参与者自身都能满足各自一定的需求,能达成一定的共识。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在定单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培养的数量、质量、预订岗位和交付时间都有可能随时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对订单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极易引起订单班学生的思想波动。学生的主动就业性、择业能力得不到体现。企业和学校可以选择对方,而学生只能在学校的选择中给自己定位,缺乏自主择业和自主创业的能力。在实施过程中,参与者须共同努力以维护共赢基础,如有一方出现失误,将会引起连锁反应,可能导致这种模式的解体,对各自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企业用人、学校订单培养、学生自主择业三位一体的运行模式,是较为理性化的校企合作模式。企业、学校、学生可以各自做为选择主体。企业有目的的选择学校和学生,学校加强于企业的沟通和交流并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有一定知识能力的学生又可以有目的的选择企业和自主择业、创业。这种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各自利益得到最高体现。它的特点在于,企业用人完全自主,需要某类专业人才,就可提前介入到哪类学校,各方面的投入降低了而选择范围扩大,有利于得到更合适的人才。学校则会努力把精力放在专业的建设、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上,可以根据不同企业用工的需求进行专业的调整,以吸引更多更优秀的企业参与到校企合作中来,自主性得以体现。高质量的学生对自己的就业选择余地更大,可以有目的选择企业就业,也可自主创业,就业机会和前景更加广阔。

三、校企合作有其独有的特点

首先能充分发挥企业的优势。企业是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是最佳平台,聚集着大批在生产一线的实用性技术和人才,在设备、设施、信息上有极大的优势。能提供足够的生产实习场地或综合实习基地,而这些是一些院校投入大力气也不一定能拥有的。随着合作的深入,学生将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在实践学习中进一步得到加强,短时间内就业的学生将会利用这些技能为社会带来巨大的财富。其次学校的优势将得以体现。学校作为教育培训机构,是理论知识的培养摇篮,其特点在于专心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校企合作的加强,将引进实用型知识技能,使理论知识得以升华和提高,从而使学校有更大的精力投入教育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自身特点,以培养出更高素质的人才。再次是共赢。一方面,企业拿出资给学校培养学生,则从中得到最实惠的好处。通过三年有目的的培养,企业为自己培养了一批熟练的劳动者,不必再花人、财、物进行上岗培训。学校专门培养出来的劳动者,懂得生产技术,具有良好的文化、思想素养,具有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在见习与实习期同样能够为企业创造财富。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从中得到最实在的好处。一是利用企业的实验场地与设备,弥补学校实践实备设施的不足;通过校企的紧密联合,了解企业的生产前沿技术,借此推进学校专业建设,为打造骨干专业和重点专业夯实基础。二是学校可以借此积累经验,不断扩大与企业的联系与结合,提高学校对社会的参与程度,从而提高学校的知名度。此外,学生也从中得到好处,既免除了家庭经济困难的后顾之忧,又为他们创造了就业的机会。

四、校企合作的成绩渐露头脚

近几年,校企合作的实体越来越多,从一些典型院校的就业可以看到,凡是高就业率的技师学院、部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单位都在校企合作方面取得了一些经验,得到了实惠,同时也推动了校企合作模式的更新和完善。以我院为例:郑州铁路技师学院属于企业办学,特有的行业背景注定了学院与企业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几年来,学院始终坚持实行企业用人、订单培养、学生择业三位一体的运行模式,全面加强校企合作,积极开展定向式培养、订单式培养和顶岗实习,实现了企业和学院的互动双赢。学生就业情况一年好过一年, 2005年一次性就业率96%, 2006年和2007一次性就业率均达97%以上,2008年的毕业生被企业预定率已达97%。学院目前已与中国中铁集团三局、六局、十二局、十五局、十七局、十八局、二十二局、隧道局、电气化局、广州地铁、江南造船集团、武汉一冶等铁路和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了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初步形成了连接路内外、辐射全国的就业安置网络,就业率连创新高。各用工单位、学生基本认可我院这种合作教育模式,使我院在校企合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

五、校企合作的现状有待于改善

目前校企合作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合作的政策还不完善,缺乏有效的体制、机制和制度保障;政府的主导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为校企合作铺路搭桥、引导开发、激励约束的作用发挥不够;一些企业对校企合作的意愿不强。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选人用人机制更加灵活和自主,另一方面人才培训市场竞争激烈,技能人才“供大于求”,使企业感到不参加校企合作也能满足企业的用人需要,从而造成企业对校企合作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企业在人才培养上缺乏主动性,过分的强调学校的主体作用,而忽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参与和引导,这种重使用、轻培养的用人观念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不能完全满足企业需求; 学校思想虽然认识到位,但主动寻求校企合作的力度上还不够,高层次的企业数量还不足,不能满足学生高质量就业的需要;校企合作还不规范,目前的校企合作主要是建立在具有“血源”关系或感情和人际关系的合作基础之上,还未能形成有效的校企互动;校企合作困难较多。

六、加强校企合作任重而道远

真正有战略眼光的企业和院校,都十分重视劳动者的素质,他们对校企合作很感兴趣。国家应尽快完善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积极建立有效的校企合作管理体系、完备的法律政策体系、科学的评价体系和有效的激励机制,在体制、机制和制度上加以保障,促进校企合作的健康发展。加大政府的宏观引导,调动和激发校企双方,特别是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对开展校企合作成效显著的技师院校和企业在资金投入、政策倾斜、表彰奖励和舆论宣传上给予了充分肯定和强有力的支持,在办学经费方面给予保障,特别是在校企合作、经费补贴等方面的政策上要优惠。

校企合作范文第9篇

在大学课程中设置基于工作的学习为高等教育提供了联系知识社会的机会。合作教育作为一种策略,有助于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中校企合作的建立。知识经济中高等教育与工作之间的紧密联系和校企合作的建立,有利于传统教育向工作的过渡转移,而且强调高等教育和企业之间的知识拓展、知识融通和知识更新。校企合作将给校企双方带来改革和创新,这种改革和创新对于知识经济的发展是非常必要的。合作教育主要关注大学与企业之间的可持续的联系,为学生提供内容丰富的课程体系。合作教育与短期工作培训之间的区别在于,在合作教育中,学生是以员工的身份出现,被赋予一定的报酬,参与构成工作团体。在合作教育中,基于工作的活动构成了课程不可分割的部分,如果学生成功完成了这些工作过程,会获得学分体系中相应的学分。总之,在合作教育体系中,实际的工作过程构成课程的重要部分,大学和企业共同合作创造机会,促进双方在工作中学习,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相结合,进而增长才智,正是这样,合作教育被认为是联系体验式学习和传统学科式学习的一种新的手段。

1. 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 长期以来,学院一直坚持对企业进行人才需求情况调研, 认真听取企业管理、技术人员对办学的意见, 通过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 尽量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要。例如,我们借助昌达机械有限公司,成立各种技能班,针对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工厂的实际锻炼培养工厂所需要的无缝对接人才,就是其中一大改革。

培养的第一步,在组建的过程中校企业双方召开多次研讨会, 确定办班方式、针对企业用人要求, 制定针对性教学计划, 确定课程及授课教师、教学方式、实习实训场所等具体事宜,同时对课程调整情况上报教务处备案。

在“昌达技能班” 的基础上, 我们又成立了“三维制图设计技能班” 这标志着校企业合作又一次取得了可喜进展, 人才培养与企业、社会接轨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通过与企业座谈和毕业学生追踪调查,技能班的毕业生多数分布在生产第一线, 从事技术服务与生产管理等工作。他们以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实用的技术技能和较好的综合素质, 深受企业的好评。有相当一部分人, 已经成为企业的技术和管理的骨干, 并在校企结合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 邀请企业参与学院的教学工作和教学改革 校企共育人才,是校企合作的一大重要内容。学院组建了由院专业教师、企业的中高层管理和技术专业人员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每年都召开教学改革会议,听取专业指导委员的意见,随时把握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面向区域、行业、企业和农村服务的高素质技能性人才。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 强调学习与实践的交替循环, 把课堂办到企业车间去。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实现“ 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 的教学交替人才培养方式。强化职业能力培养。

3. 学院积极为企业服务 学院专门组织专业老师服务于企业,为企业开展各种职业技能培训,开展各种技术服务,共同组建各种研发机构。学院同昌达机械共同成立的数控技术研究所为学院的发展和企业的技术进步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也为校企合作的深化起到了积极地作用。例如学院专业老师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开发研制的汽车轮胎模具数控气孔钻床,汽车离合总泵加工用钻床等既使企业获得了利润,也提升了老师的学术、科研、教学能力。

校企合作范文第10篇

“他赢为先”,以此心换彼心

想要实现校企深度合作,能否真正调动企业积极性是关键。纵观当下各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模式,企业积极性不高是普遍现象。校企合作双方“冷热不均”的深层原因是:学校通过合作为学生赢得了实践机会,了解了最新市场动态,但企业依旧面临着人才流失、技术瓶颈等难题。

朱熹曾言“推己及人则宜”,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深谙其中精义。校企合作之初,全校开展了一场“为什么要校企合作”的深入讨论,得出以利益实体为基础,建立“校企共同体”的初步想法。“校企共同体”要求学校确立“他赢”理念,“他赢为先”是双赢成功的前提。许淑燕说:“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最应该清楚生产什么样的产品、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及如何提高员工的综合职业技能。因此,学校要把培养人才的规格与企业的需求结合起来,根据企业实际需要来设置教学课程。在此过程中,我们必须把企业的利益放在首位。反过来,企业通过校企合作缓解了人才需求矛盾、解决了技术难题,感受到了学校的诚意,自然会提供更多的资源,双方形成良性循环,极大地夯实了合作基础。”

“校企共同体”以“企业主体、学校主导”为核心,两者相互尊重、相互制约。企业主体是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以企业为主体,“春江水暖鸭先知”“企业在水里,学校在岸上”,企业最先了解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发展趋向,学校对生产技术的了解与掌握具有相对滞后性,因此,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明确专业定位与建设方向等都要以企业为主体,学校的人才培养始终保持与企业生产实际的一致性、先进性;学校主导是指学校主导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课程开发、教学研究、教学管理、组织教学、教学评价、思政教育、道德规范教育等都由学校来主导。企业主体与学校主导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依存,企业与学校共同承担人才培养任务。

以学校达利女装学院为例,学院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后,成立理事会,企业领导占理事会成员大多数。企业在领导体制中的压倒性优势,体现了学校“他赢为先”的理念。因此,企业也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合作,每年会拿出100万元用于学院的师资队伍建设。“达利女装学院在校企合作模式上有自身的亮点,该学院院长由企业董事长担任。这个特点让校企之间的沟通协调更方便、灵活。院长负有双重责任,能很好地协调学校与企业两者之间的事宜,比如遇到学生实习、教师产品研发等问题,院长能第一时间了解并进行协调。”许淑燕说。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在“他赢为先”理念的引导下,属下八个学院均与企业进行了深度合作。其中,与友嘉实业集团共建友嘉机电学院,构建了以“大企业主体、全岗位合作、全过程管理、企业化培养”为特征的“友嘉模式”;与达利(中国)有限公司共建达利女装学院,迈出了品牌化、个性化教学的特色发展之路;与金都房产集团共建金都管理学院,走出了一条以“大企业为主、多元参与、多方共赢”的新路子;与新通国际共建新通国际学院,探索了一条以“语言+技能”为导向,具有国际化合作特色的道路;与青年汽车集团共建青年汽车学院,初步形成了一套专门化人才培养体系,并朝着专业化培养方向迈进;与萧山临江工业园区共建临江学院,开辟了园、企、校三方联动的全新模式.

最近在杭州市政府的推动下,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又正式成立了杭州动漫游戏学院,建设“政、企、校”协同共育开放式教育平台;与浙江省特检院、容安培训公司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共建了国内一流的电梯培训中心和电梯实训基地,培养电梯产业需要的电梯安装、调试和维保技术技能人才;与西子航空、友嘉集团联合共建西子航空工业学院,共同打造高端制造业的“金蓝领”。

“事在人为,人在思维”,该校“他赢为先”的思维方式是创新体制机制、化解各种矛盾的基础。

聆听需求,依据市场设专业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在校企合作中尝试将专业融入产业发展,紧密对接地方产业结构调整,依据经济发展方式及企业需求,科学合理地调整专业设置。目前,该校招生专业数由34个调整为27个,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初步形成了与杭州主导产业接轨的专业格局。

在党委宣传部宣传干事周曦的带领下,记者来到达利女装学院。周曦一边带记者参观,一边介绍:与企业合作的一大好处是能紧紧抓住市场发展脉络,用企业的生产实际和行业需求来引领教学,学为所用。杭州很多院校设有服装设计专业,大部分都以培养服装设计师为主,原先学院也设有服装设计、艺术设计等专业。与达利(中国)有限公司合作后,学院将专业定位从设计师转变到制版师上,服装设计范围也缩小到女装设计。这是企业依据杭州女装市场需求设置的。2010年,随着校企合作进一步深入,以服装生产为主业的达利(中国)有限公司成立了一个新品牌,并打算借此进军零售业。许淑燕说:“当时达利香港国际主席林富华在达利女装学院的理事会上表示,服装产业正在转型升级,流行小批量、多款式的服装生产模式。现在市场上的服装销售人才并不专业,如果能培养一批既懂服装设计又掌握营销技巧的专业人才,能极大地缓解该岗位人才奇缺的状况。听取企业建议后,学校当机立断,从时装设计班、市场营销班选择了部分二年级学生共同组成时装零售班,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在达利女装学院一楼,时装零售专业的学生正在进行为期一周的时装特卖。“嘿,要不要看看这边的新款女装和女鞋,面料和款式都是时下流行的……”“现在春秋款服装正在换季特卖,全部一折,可以先试穿一下……”还没走近特卖会,耳边就传来了种种吸引顾客的招揽声,学院时装零售专业的杨龙女老师正在现场指导学生特卖。“特卖会是根据店铺管理课程的需要而设置的,由指导老师与企业员工进行现场指导,各小组需要PK。通过实训环节,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联系企业、挑选产品、制作海报及宣传页、售后服务等活动中来,对时装零售专业有了系统深入的了解。”杨龙女道。

时装零售专业的设置不仅满足了市场对此类人才的需求,亦为学生就业提供了方向。该专业学生集服装设计与营销技能于一身,毕业后大多走上店长的岗位,也有不少学生选择自主创业,开创自己的服装零售品牌。随着当下的“微营销”热,学院打算调整专业课程,往这方面发展。学院的课程设置是跟着市场走的,有可能每一届学生上的课都不一样。

学校的校企合作就像一艘扬帆起航的巨轮,企业把控着航行的方向,依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学校是这艘巨轮的动力,通过培养一批又一批高技能人才,输送着最新的燃料。

厂校融合,开启校企新模式

“‘校中厂、厂中校’是我们校企合作的特色。‘校中厂’指的是企业将产品研发中心搬到学校,师生在企业设计师的指导下,实施教学项目与产品研发项目的对接。‘厂中校’则是企业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岗位,让学生体验产品开发流程与产品生产流程,与企业员工共同工作与生活。”许淑燕说。

除达利女装学院外,在“校中厂”模式下,记者看到友嘉机电学院设有先进机械制造中心、机床维修中心、机床培训中心和数控精密制造中心。其中机床维修中心承担了友嘉实业集团的售后维修服务,设备均由企业提供,同时配备20多个长期驻校的技师。周曦说:“企业定期更新设备,一些大保养工作由技师带着学生操作,学生有机会全程跟着技师学习。”

在达利女装学院的教学场地,一楼、二楼的教室全部打通,俨然是一个工厂车间。“我们将产品研发与教学相结合。比如达利要开发春装,我们会把企划中的一部分任务接过来,当做教学内容,让学生来完成。”周曦说。通过参与企业研发过程,教学不再是虚拟的练习,学生对行业标准、流行趋势都有很深的认识。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一到企业就能上手。不少学生的作品拿到企业后,直接被欧美客户选中,选中得越多,企业给学生的奖励越丰厚。在政策激励下,该学院的教学质量直线上升,这是“校中厂”模式带来的实效。

“我们的‘厂中校’模式与普通学校的实习不同,学生住在企业里,与企业员工共同生活,无论是培训、工作,都按照企业标准培养。达利公司专门在厂区里开辟3000平方米的一块区域,专门用于女装学院的学生实习。”许淑燕道。长时间的驻点学习,让学生对企业文化、操作流程有更深入的理解,毕业后不少学生选择在这里就业,满足了企业的人才需求。

周曦说:“学校注重学生单方面能力的培养,而企业更注重团队合作。每个小组分工明确,既有制版师、设计师、营销员,相互之间通力合作,才能拿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张霞飞目前正在“厂中校”实习,上午安排的课程大多与企业产品相关,下午团队有针对性地做设计、制版。“我在这里已经生活、工作了一段时间,感觉比在学校要充实,随之而来的责任也更重。在这里,我们除了完成个人手头的工作,还要进行团队合作。每次大家为了一个项目进行‘头脑风暴’,总会有一些新想法。这份喜悦让我体验到服装制版与设计的乐趣。此外,我也熟悉了企业跟单系统,掌握了部分面料的市场定价,这些知识在学校里是学不到的。”张霞飞说。不仅仅张霞飞有这样的感悟,同专业的李丹丹也是这批在“厂中校”实习的学生。李丹丹说:“在工厂可以跟制版师傅学习更实用的打板技巧,也可以跟设计师学习产品开发,你有多大的能力,企业就能给你提供多大的平台。”

在服装设计专业负责人章瓯燕老师看来,学生去工厂实习是接地气的。“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风格,我们学校培养的学生就是要做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也许不是最美的,但一定是有市场的。”章瓯燕说。2014年5月14日,达利女装学院的“丝・尚”服装毕业秀在杭州国际时装周成功举办。2015届毕业生设计的120多套服装,坚持还原服装的自然属性,以独有的亲和力让人眼前一亮。毕业生陈薇喜欢设计礼服,一直梦想着开一家属于自己的原创品牌店铺,她在设计中将东方艺术的韵味与现代时尚相融合,体现了艺术之外的朴素淡雅。

上一篇:南南合作范文 下一篇:团队合作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