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汉语国际教育的理解范文

时间:2024-01-02 17:21:32

对汉语国际教育的理解

对汉语国际教育的理解篇1

关键词:汉语教师;个人素养;国际教学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26-0229-01

一、个人基本素养

1.良好的思想道德。汉语国际教师首先应该具有健康、积极、乐观、向上的思想品质以及正确的道德观,这也是最基本的人格素养。

2.良好的职业道德。良好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做好教书育人工作的基本前提。教师必须要有一种高度的责任感,真正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可以设身处地的从学生的角度思考他们需要什么,而自己能教给他们什么。

3.保持得体的仪容仪表。汉语国际教师在外国人面前代表的是整个中国以及中华民族的形象,因此对外汉语教师一定要注意个人的穿着打扮和仪态。个人形象应该符合作为一名教师应具有的形象,不要给人以轻浮之感。

4.正确的自我认知。汉语国际教师应该能客观地认识到自身的性格特点,明确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有着良好的自信和自我认知,能够在跨文化交际中良好的对待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5.良好的心理素质。汉语国际教师经常会有在国外教授汉语的经历,在国外生活则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处在一个陌生甚至有时候会十分艰苦的环境下,心理承受力差的人往往难以适应。因此汉语国际教师应具备健康的心理,能很快适应国外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并能应对教学过程中的突发事件。

二、知识储备

1.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包括汉语和所执教国语言两种。首先,汉语国际教师的普通话水平应达到二级甲等以上。因为对外汉语教授的是普通话,所以教师的普通话应该比较标准。其次,在国外教学,教师应掌握所执教国语言的基本知识,综合运用听、说、读、写等能力与学生交流。

2.语言学。对外汉语教学以汉语言文字学为基础,老师应该对语言的本质、结构、规律以及语言学的基本原理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和了解,还必须熟悉汉语语言学知识,包括现代汉语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等否则会难以应对学生会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3.教育学。谈到教学肯定就离不开教育学的知识,正确的教学方法应该建立在正确的理论基础之上。掌握教育学知识可以为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以及内容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4.心理学。掌握好受教育者的心理,关注他们的所思所想,从他们的需要出发进行语言教学才能收获良好的效果。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学对象是外国人,教师就需要了解他们的文化背景、学习目的、性格差异等等。在了解这些的基础上教师才能根据学生的不同培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设计适合的教学活动满足他们不同的需求。

5.现代教育技术。在一些发达国家的课堂,多媒体技术得到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有效地开展丰富的课堂活动、展示多面的教学内容。汉语国际教师也因学习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在课堂上有效地运用多媒体达到良好的上课效果。

三、课堂教学能力

1.跨文化交际能力。了解中外文化背景、教育制度等多方面的差异,能在这种基础之上和学生进行交流,是汉语国际教师进行授课的前提条件。

2.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课堂教学的组织情况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因此,汉语国际教师在课堂上应具有灵活的反应,能应对各种突发状况;也能够适当的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整个课堂始终处于自己的掌控之下。

3.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对外汉语教学这门学科还是存在着很多缺乏科学理论指导的教学问题。汉语国际教师在工作中难免会遇到找不到理论作为依据解决的问题,这时候就需要教师们自己一边学习一边研究,为解决问题打下基础。

四、其他

1.掌握一定的中国特色才艺。传授汉语的同时会涉及到传播中国文化。汉语国际教师对中国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精华部分应该有一定的了解,例如太极拳、书法、中国菜烹饪等,最好能够掌握一两项才艺,在课堂上也能向学生展示,从而形成良好的互动。

2.具备一定的涉外礼仪知识。汉语国际教师在国外代表的是中国,因此,他们需要注重涉外礼节,尤其是所在国的礼仪,包括课堂礼仪、日常交往中的礼仪、参加宴请的礼仪、会谈礼仪等。

五、结语

在汉语国际教学日益发展的今天,汉语教师在汉语国际课堂上所面临的问题也逐渐增多。汉语教师们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个人素养,才能更好地应对越来越多的机遇和挑战,更好的发挥自己在汉语国际推广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晓音.对外汉语教师素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对汉语国际教育的理解篇2

关键词: 最近发展区理论 外国留学生 对外汉语教学

随着中国经济的平稳、健康、快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文化,体验中式生活。越来越多的国内高校也开设了对外汉语专业以服务和满足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需求。当前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学习汉语的热潮。把最近发展区理论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了解外国留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寻找外国留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引导外国留学生向其潜在的水平发展,有利于对外汉语教学效率的提升,从而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产生积极和深远的影响。

一、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内涵

维果茨基是前苏联心理学家,是文化历史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建构主义理论的先驱。维果茨基主要探讨教育心理和发展心理。在阐述教学和发展的关系时,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教学可定义为人为的发展”,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理论。

维果茨基认为教学要考虑儿童已达到的水平并要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为此,在确定儿童发展水平及其教学时,必须考虑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实际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潜在的发展水平,即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可以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或是借助于他人的启发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即儿童的现有实际水平与儿童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的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教和学的相互作用刺激了发展,社会和教育对发展起主导作用。从这个意义上,维果茨基认为教学创造着学生的发展。他主张教学应当走在儿童现有发展水平的前面,教学可以带动发展。

教学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它一方面决定着儿童发展的内容、水平、速度等,另一方面也创造着最近发展区。因为儿童的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是动态的,它取决于教学如何帮助儿童掌握知识并促进其内化。教学不等同于发展,也不可能立竿见影地决定发展。但如果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上都不仅考虑到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而且能根据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给儿童提出更高的发展要求,就更有利于儿童的发展。

二、最近发展区理论对外汉语教学的影响

《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中写道:“对外汉语教学是指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实际上也包括对第一语言不是汉语的海外华人进行的汉语教学。从学术上较能精确地指称对外汉语教学这一学科内涵和性质的,应当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应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并要有针对性地对其开展教学。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对象是外国人。对于外国留学生而言,汉语不是他们的母语,他们来到中国学习汉语有其种种的动机和目的。有的外国留学生对有着上下五千年历史的中国充满着好奇,对中国文化充满着浓厚的兴趣,于是来到中国,接触中国,感受中国,了解中国;有的外国留学生打算今后找一份与汉语相关的工作,或从事对华贸易,于是来到中国学习汉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则更加需要对外国留学生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才能上好对外汉语课,教好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反之,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如果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对象外国留学生的实际情况不了解,对他们的汉语实际水平不了解就对其开展教学,就会影响到外国留学生汉语学习的质量和效果。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该如何保持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和内动力?教师该如何使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和内动力持续升温?教师该如何让外国留学生活化汉语言知识?教师该如何让外国留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真正地使用汉语与中国人自如地进行交流,表达自己的思想?为了更好地促进外国留学生汉语学习水平的提高和对外汉语教学质量的提升,我们要深化对外汉语教学改革,创造性地运用教育教学理论来指导对外汉语教学实践。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告诉我们,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需要了解外国留学生汉语的实际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寻找外国留学生汉语的最近发展区,教师要在外国留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开展对外汉语教学,引导外国留学生向其潜在的水平发展。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引入现代学习和教学理论,特别是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来指导对外汉语教学的实践,包括教师备课,上课,外国留学生学习,教师与外国留学生之间的交流等,构建一种行之有效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有利于对外汉语教学质量的提升,外国留学生汉语水平的提高,对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产生积极和深远的影响。

三、最近发展区理论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是其总的心理发展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将个体与社会、教学与发展、外部与内部、现在与将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突出了认知发展的社会性、发展方向的多样性、教学对发展的促进、合作学习的重要性,这些教育教学理论对对外汉语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从理论到实践给我们带来启示。

(一)教师要了解外国留学生汉语的实际发展水平。

外国留学生来中国学习汉语,不同学生的汉语基础也不同。有的外国留学生来中国之前,曾经学习过汉语,有一定的汉语基础。有的外国留学生是来到中国后才开始学习汉语的,之前对汉语的语言知识一无所知,汉语是零基础。对外汉语教学的课堂是按班级授课的。有些外国留学生虽然被安排在同样一个班里上课,但事实上这些外国留学生汉语的现有实际水平还是会有不同的,有的班里还会存在外国留学生汉语的现有实际水平相差比较大的情况。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应该首先对自己接手的对外汉语教学班级的外国留学生的情况做功课。教师要了解外国留学生汉语的实际水平,了解外国留学生A的实际水平、外国留学生B的实际水平、外国留学生C的实际水平、外国留学生D的实际水平等。教师在日后的教学中,要多与外国留学生交流,通过与外国留学生的交流和沟通可以洞察和了解他们来中国学习汉语的动机、目的和他们现有的汉语实际水平。

(二)教师要了解外国留学生汉语的潜在发展水平。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通过对外国留学生语音、词汇、语法和汉字知识等教学的不断深入可以了解不同的外国留学生汉语的实际发展水平,但教师仅仅停留在了解不同外国留学生的汉语实际发展水平是不够的,教师还需要了解不同的外国留学生汉语的潜在发展水平。

外国留学生在汉语言学习的言语技能和言语交际技能的训练中,在听、说、读、写方面或多或少地都会存在着制约和阻碍其汉语水平和能力提高的困难和问题。有些外国留学生遇到汉语学习的困难和问题时学习汉语的自信心受到打击,学习汉语的兴趣降低,学习汉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内动力也随之降低,有些外国留学生就怀疑自己学习汉语的能力,对汉语学习产生畏难情绪和害怕心理,开始打退堂鼓,浅尝辄止,甚至放弃汉语学习。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了解不同的外国留学生汉语的潜在发展水平,可以增强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的自信心、积极性、主动性和内动力。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了解不同的外国留学生汉语的潜在发展水平,给不同的外国留学生设定一个更高的可行性目标,可以使其保持学习汉语的兴趣和内动力,可以促使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和内动力持续升温。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了解不同的外国留学生汉语的潜在发展水平,让外国留学生能提前预知到自己学习汉语的潜在发展水平可以让外国留学生产生不可估量的精神力量,促使外国留学生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取得汉语学习的进步。

(三)教师要不断鼓励外国留学生要相信自己的汉语学习能力能实现从实际发展水平到潜在发展水平的质的飞跃。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要对不同的外国留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在了解了不同的外国留学生汉语的实际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时,教师要不断鼓励外国留学生要相信自己的汉语学习能力能实现从实际发展水平到潜在发展水平的质的飞跃。外国留学生汉语的潜在发展水平和实际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该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的最近发展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要给外国留学生找出他们的最近发展区,也就是了解到外国留学生汉语的潜在发展水平时,就要让对外汉语教学走在外国留学生实际发展水平的前面,让外国留学生汉语的潜在发展水平带动外国留学生汉语的实际发展水平。比如:外国留学生A汉语的实际发展水平很低,教师要给他设定一个进步的阶梯,要不断地鼓励他,给他微笑,给他自信,给他发展的空间,教师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不仅要考虑到他的汉语实际发展水平,而且要根据他的最近发展区给他提出更高的发展要求,这更有利于他的发展。经过教师的循循善诱、孜孜不倦地教学和他认真、扎实地学习,通过师生之间的共同努力,外国留学生A能够迈过这个阶梯,达到汉语的潜在发展水平。当外国留学生A已达到自己的潜在发展水平后,教师继而又可以给外国留学生A设定下一个进步的阶梯,使其在汉语学习中取得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鲁健骥.对外汉语教学思考集[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7.

[2]刘珣.对外汉语教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2.11.

[3]扈中平.现代教育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

[4]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

[5]袁振国.当代教学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8.

对汉语国际教育的理解篇3

论文摘要:汉语国际教育是指面向母语非汉语者的汉语教学。其目的是,为了提高我国汉语国际推广能力,加快汉语走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可见文化教学在汉语国际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如何确定文化教学内容,达到快速而全面地传播中华文化的目的,这是每个从事汉语国际教育工作者所亟待解决的问题。

1 汉语国际教育

汉语国际教育(Teaching Chinese to Speakers of OtherLanguages)是在对外汉语教学和汉语国际推广的基础之上的新的提法。它指的是指面向母语非汉语者的汉语教学。不仅是一种语言教学,更是一种文化教学,或者是文化传播。因为从事汉语国际教育的工作者不仅仅停留在校园内进行有计划的系统的课堂的汉语教学,还会走出去,走进社区,走进凡是有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文化需要的任何一个地方,所以它既有别于国内的对外汉语,又不同于简单的汉语国际推广。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当今,汉语国际教育更能加快汉语及汉文化走向世界的步伐。

2 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文化定位及文化内涵

汉语国际教育的重新定位使得它既不同于以往的对外汉语教学,也非粗泛而表象的语言文化推广。故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文化内容也应有新的定位。尽管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一直存在着争议,但比较认同的是与语言教学和语言交际密切相关的那部分文化。这样的定位对担负着传播中华文化任务的汉语国际教育来说,显得狭隘了一些。

什么是“文化”?中外为其下的定义数不甚数。可见其复杂。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豢勒(E,B,Tavlon认为:“文化是一种复杂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人们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当代美国人类学家艾尔弗克罗伯认为文化包括各种外显的和内隐的行为模式,其核心是传统观念,尤其是价值观念。(辞海》是这样解释的:文化是指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我国国学大师季羡林认为:“文化是非常广泛的,就是精神方面,物质方面,对人们有好处的,就是文化。”从以上中外对文化的阐释可见,文化是复杂而广泛的,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其核心是价值观念。也可以这样说,凡是民族的,有吸引力的,为异国学习者所需的一切文化内容皆为汉语国际教育的教学内容。因为汉语国际教育的对象已经不仅仅局限为象牙塔里留学生,还包括从事与汉语有接触的各行各业的外国人士,甚至是与汉语毫无接触,仅仅是对东方文明古国怀有好奇心的老头老太太们。

3 文化教学的具体内容

以往的对外汉语教学对文化因素的探讨颇多,但由于汉语国际教育有别于对外汉语教学,故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文化教学内容也应重新定位。从以上对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文化定位来看,简单地说,文化内容包括存在于语言及非语言形式中的各种文化因素和相对独立的文化知识。具体内容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3.1 语言中蕴含的文化因素

主要指存在于语言系统各层次中的文化内涵和语言使用的社会规约。它主要隐含在语音、词汇、语法、语用等系统中。属于语言的文化因素。

3.1.1 语音中的文化因素

语音对文化交际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任何语言的语音都有自己一定的结构系统,如汉语的声、韵、调系统,这个系统是社会约定俗成的结果,承载了大量独特的文化信息。例如,汉语中存在大量的同音字和近音字,于是人们就从这种谐音关系中引出了吉利话和禁忌语。如与“死”谐音的数字“4”,在电话号码,车牌号码中凡带有“4”这个数字的,人们都不愿意选它,这就是避讳。反之,“8”与“发”谐音,含有发财,发达之意。所以人们都喜欢带有8的数字。这些都充分反映了汉民族特有的文化心理。另外,汉语的音节有其独特性,由声母、韵母、声调三部分组成。承载了大量的文化信息。如双声、叠韵、叠音的韵律美;押韵回环的节奏美,声调配合的抑扬顿挫之美;模拟声音的仿真之美等等,在诗歌、民谣、顺口溜、绕口令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3.1.2 词汇中的文化因素

汉语所使用的词汇中的文化现象异常丰富。尤其是那些很少能和外语对译的词汇。比如汉语的中表示亲属称谓的词,远远多于其他语言,这表明中华文化注重家庭、血缘关系。另外词汇中的文化内涵还能反映出一个民族的心理模式和思维方式。如姓名的书写顺序是先姓后名,信封上地名的书写顺序是先大后小。这反映了中华文化中重家族轻小我的民族心理,先整体后局部的思维方式。从词汇的结构形式来看,双音节词最多,存在大量的四宇成语,并且其中不乏两两对称的并列式或联合式词组。

3.1.3 语法中的文化因素

汉语句子的生成是以语义为第一要素,以义统形的。不用严格的性、数、格、时态等形式变化来体现语法关系和语义信息。而是在遵照一定的规则后,只要在前后语境中表达合乎事理,就可以组句组段。汉语中多话题句就是这个缘故。例如,“我已经做完作业了。”常常说成“作业我已经做完了”。只要你细细地体悟,就能悟出各种表达的微妙差别。在造句心理上表现为重意境、主神似;写景状物时要求化景物为情思,赋情思于景物;叙事说理时则贵言简意赅。同时不求形式上的面面俱到,却讲究意境上的回味无穷。汉语句子在生成过程中对于语境、情景以及交际双方背景知识有很大的依赖性。所以在理解句子时就不仅对语言符号作表层分析和组合,而且要努力进入对语境的领会,对情景的感受,乃至动用储存在大脑中相关的背景知识。这是汉民族重领悟而不重形式的哲学与思维方式的体现,是汉语根深蒂固的文化精神的体现。它渗透到汉语各个领域的各个方面而集中体现在了语法上。

3.1.4 语用中的文化因素

语用中的文化因素体现在语言交际中的语用规则和文化规约。它是由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别是民俗文化所决定的。一般的基本语用包括以下几种:

①称谓语。中国是礼仪之邦,讲究长幼尊卑亲疏的人际关系,对长辈、老师、上级不能直呼其名。故对老者要在姓前或后加“老”字,表示尊敬:对不熟悉的人也用叔叔阿姨,兄弟姐妹等亲属关系相称,以拉近距离:对上级则用姓加职务的方式相称,表示对对方社会地位的尊崇。

②问候语。中国人见面问候并非“你好”二字那么简单。“吃了吗,”“去哪儿,”“上班哪7”这些并不需要认真回答的看似不经意的随便问问,既是对对方的在意和关心,也是对社会生活的写照,还能反映出时代的变迁。

⑧禁忌语。一般在结婚、寿诞等喜事期间,要说些美好祝福的语言,不要说不吉利的话,或是有不吉祥之嫌的话,若是不小心为之,也要用吉祥的话来转化一下。在外国人看来,年龄、收入、婚姻状况等属于隐私禁忌的范畴,而中国人,看关系的远近,也是可以或者是愿意和朋友交流和分享的。

④谦辞与敬语。中国人对自己尽量谦逊,对他人尽量表示尊敬,是中国文化最基本的交际规约。而外国人往往把中国人的这一谦逊传统看作是不自信,自卑的表现,这是对中国文化的不了解而导致的误解。

3.2 非语言的文化因素

相对于存在语言形式中的文化因素而言,非语言的文化因素存在形态大于语言形式。除了通常所理解的与语言相对的“体态语”以外,还包括记录语言的符号一文字,即汉字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符号。

3.2.1 文字

文字是记录有声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汉语言的书写符号就是汉字。它除了具有文字的一般功能以外,还具有神奇的文化功能。特别是汉字的书法魅力和它的构造来源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也是中华文化极富吸引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汉字的书写非常讲究。虽然每一个汉字都是由一定的基本笔画组合而成,但是一旦融入了人的理解和性情而诠释出的汉字则体式多样,风格各异,或飘逸,或凝重,或雄健,或清秀,因而形成了各种派别的书法艺术。

汉字的构造极其来源更是彰显了汉文化的魅力。一部《说文解字》也道不尽它的魅力。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融入了个人的人生感悟的新“说文解字”也层出不穷。如”人”字,《说文解宇》:“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此籀文。象臂腥之形。凡人之届皆从人”。天、地、人为宇宙”三才”,而人乃“天地之性最贵者”,可见,我国古代对“人”的重视。现代人对人有新的诠释。认为“人”字由一撇一捺构成,分别取自“男”字中有力的一撤和“女”字中风情万种的一捺,共同支撑起了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人若肩负社会责任感则为“大”(“一”为责任);人再大大不过“天”(一”为天),人若能立于天地间,则为大丈“夫”(“二”代表天地)。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对“人”字构造的阐释,都融合了“天人合一”文化思想。

3.2.2 体态语

体态语是属于非语言的信息传递方式。主要指通过表情和动作来传递信息。体态语在交际中最自然地流露出一个民族的文化信息。“拱手”是中国人特有的见面或告辞致意的礼貌举止,是有古代文人见面作揖演变而来的。在有师长、领导等前辈在场时,要有一定的距离,坐姿端正,显得谦逊有礼,以表示对前辈的尊敬和敬仰,而不是彰显自我个性的时候。

3.3 文化知识

其实,通常所说的文化教学就是指的文化知识的教学。文化知识指的是有别于以上谈到的所有的文化因素而相对独立的知识性文化。是中国五千年来创造、积累、传承下来的文明集合。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3.3.1 文化背景知识:主要包括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哲学、科技、风土人情等。由于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地属高山盆地内陆之国,受几千年的儒家哲学思想的熏陶,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温文尔雅,忠厚通达,博大内敛的文化气息。与西方的热情奔放,冒险不羁的骑士精神全然迥异。

3.3.2 基本国情知识:主要包括人口、政治、经济、教育、民族等方面知识。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新中国,依然秉承历史之精华,敞开胸怀,广交宾朋,吐故纳新,积极进取,为世界的和谐发展贡献力量。

3.3.3 专门文化知识主要指针对汉语言专业或汉语言文化专业的学习者所开设的专门的系统的文化知识。它更具专门性、系统性、学术性,更突出文化价值观念,保证学习者受到足够的人文科学教育。

4 结语

通过以上对文化教学内容的梳理,使汉语国际教育与对外汉语教学和汉语国际推广的区别更加明确:文化教学的内容更加清晰,更加具体。使文化教学更具有针对性,更加有的放矢。使汉语国际教育的从事者更加明确自身的使命,以及自身应具备的文化素养。只有在此基础上实施的文化教学才能使汉语及汉文化更加全面快速地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辞[语词分册]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

[2]李羡林东方不亮西方亮——在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演讲[J]中国文化研究,19954,

[3]李晓琪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4]彭增安,陈光磊,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概论[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6

[5]白朝霞试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观[J]德州学院学报,2006 4

[6]卢伟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研究述评[J]世界汉语教学,1996 2

对汉语国际教育的理解篇4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1-0028-02

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和“汉语热”在世界范围内的不断升温,汉语国际推广已经上升为一项国家战略,是当前中国大外交、大外宣的组成部分之一,是提高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抓手。为提高我国汉语国际推广能力,加快汉语走向世界,改革和完善对外汉语教学专门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适应汉语国际推广新形势需要的国内外从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教学和传播中华文化的专门人才,国务院学位办于2007年3月决定在我国设置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截止到2014年9月,全国有82所招生院校培养了20 793名中外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其中中国学生15 741人、留学生5 052人。目前河南省有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安阳师范学院和河南理工大学5个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培养单位。其中郑州大学2009年开始招收全国首届外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孔子学院奖学金生),郑州大学和河南大学2010年开始招收国内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几年来,河南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招生院校逐渐增多,生源充足,基础比较扎实,但在招生形式、实践实习和培养方向等方面还需要加强建设。

一、增加在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招生

1. 增加国内在职硕士招生

我国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招生和学习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招生。被录取考生秋季入学,采用全日制脱产学习形式,毕业时可获硕士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另一种是在职人员攻读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报考者要参加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GCT),一般在7月报名,10月考试,被录取考生春季入学,学校一般采用非全日制在职学习形式。学生毕业时只获得硕士学位证书,不能获得硕士毕业证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及山东大学、中山大学等院校都招收在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重点招收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外语专业毕业的在职人员和回国的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学习时间一般在周末或寒暑假集中进行。

在国家汉办汉语教师和汉语志愿者教师岗位的报名基本要求中,除应届本科毕业生和在读研究生外,22岁~50岁的在职教师均可报名。近年来,随着国家汉办汉语教师和志愿者岗位面向全国公开选拔政策的实施,河南报名的大中小学在职教师人数越来越多。这些教师大多是中文、外语专业背景,具有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但相当一部分缺乏汉语国际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外语水平和在校生报名者相比处于劣势,并且教师年龄越大差距就越明显。一些本科学历的回国志愿者积累了一定实践经验,愿意继续外派从事国际汉语教育教学工作,也有进一步深造的意愿。可以说,河南本省有一批持续的在职生源,但目前河南没有一所招收在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培养单位。在我国在职文凭含金量较低,在职教育不断整改、备受质疑,主要的质疑点在于在职硕士能否保障学习时间、培养单位能否保证培养质量。但是高校不应因噎废食,要通过落实培养大纲、强化管理解决问题,补上河南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在职教育的空缺。

2. 增加国外在职硕士招生

除面向国内在职人员招生外,国外在职教师生源也不可忽视。近些年,国家向海外源源不断地派出优秀的汉语教师,派出人员具有扎实的汉语基础,也接受了相应的岗前培训,但由于两国之间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派出汉语教师需要一段适应期,有时不能准确到位地完成教学工作。这时本土汉语教师的优势就凸显出来。他们已经取得当地政府教育部门的认证,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了解当地的教学流程和学生特点,并可通过两国的语言和文化对比,运用更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以泰国为例,本土汉语教师中只有一小部分曾来中国学习进修,很多本土教师汉语基础知识不扎实、发音不标准,对中国文化和当代中国了解不足。在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授课时间比较集中,安排灵活,可满足各国在职汉语教师来中国接受系统学习和学历教育的需求。这不仅可以提高各国汉语教师自身的汉语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提升个人职业发展空间,还可以促进各国汉语教师队伍建设,推动汉语教育事业在海外的发展。

二、拓宽教学实践和实习途径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MTCSOL)的目标定位是“专业学位”“是基于职业标准来设定的,这种职业有其独特的知识领域,有严格的入门标准和鲜明的实践性”。所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就是培养能适应海外教学环境的以汉语作为外语的人才,通俗的说法就是培养高层次的教书匠,是一种技能型的培养”。该专业的特点在于培养与职业需求密切相关的应用能力,因而教学实践和实习尤为重要。尽管河南高校认识到了教学实习的重要性,积极鼓励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读研究生外派担任汉语志愿者教师,但由于派出名额有限,有待拓宽教学实践和实习途径。

1. 扩大留学生规模

北京语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等有为数众多的不同国别、不同层次的留学生,为本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提供很多机会接触汉语学习者、感受汉语课堂。由于地理位置、经济水平、国际教育发展比较落后等原因,河南省的留学生规模较小。2014年全国来华留学生共35.6万人,其中河南各级各类来华留学生3 313人,仅占全国留学生总数的不足1%,在全国排名第23位。有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培养单位甚至没有留学生,这就导致学生在国内的实践机会不足,因此扩大留学生招生数量势在必行。

2. 开展校内校际合作

一是内部共享教学实践实习资源。在河南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招收院校中,硕士点和研究生培养归属文学院,留学生归属另外一个学院,如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其中一方培养的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师资,一方是对外汉语教学对象。这就要求硕士培养单位和留学生教育单位开展合作、共同发展。郑州大学的合作模式是:文学院和国际教育学院师资共享,很多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生导师有丰富的对外汉语教学经验或外派经历。国际教育学院2014年在校留学生有1 600多人次,能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生提供多种形式的充足实践机会,提供实习岗位,开展有教学观摩、中外学生“一对一”辅导、担任助教及独立授课、参与教学管理和语言实践活动等,并组织、指导、培训在读研究生外派到孔子学院、孔子课堂和其他海外单位实习,保证了实践实习环节的落实。二是省内共享教学实践实习资源。目前河南有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培养单位留学生生源不足,有汉语国际教育经验的师资缺乏。各培养单位之间可以开展校际合作,如建立跨学校选课机制,使优秀的师资可以得到充分利用;加强教学研讨、教学观摩,进行师资培训;共建教学案例库、网络教学平台;跨校接收实习生,组织研究生讲课比赛等。

3. 建立海外实习基地

目前国外学习汉语的人数已经达到4 000多万,而有机会来华学习汉语的人数只有10万左右。为了给未来的汉语国际教育师资提供更多的实践实习机会,必须面向世界,培养单位要主动“走出去”,开拓建立海外实习基地。河南5所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培养单位中,郑州大学在印度合建1所孔子学院、在美国合建1所孔子课堂,河南大学在美国合建1所孔子学院、下设2个孔子课堂,此类平台可提供的实习岗位非常有限。因此,各培养单位要积极寻求其他方式的校际国际合作,开展中外联合培养,建立海外实习基地,有条件的单位要争取海外办学。海外实习期间,学生可顺利完成学位论文,深入了解当地政策,切实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有海外就业意向的学生可取得所在国的教师资格证,为就业做好充分准备。

三、突出地方文化优势和培养特色

1. 打造“基本技能+地方文化+专业特色”培养模式

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体现,同时也带动了语言的学习和发展。众所周知,河南作为中华文明主要发祥地之一,物华天宝、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一直以来,武术和中医在国外颇受追捧,爱好者非常广泛。一些国外学校专门申请武术和中医教师,并开设相关课程。然而目前面临的突出问题是:武术、中医方面的专业人才,汉语专业知识欠缺,外语交流和教学能力不足;汉语专业的学生又不太了解武术和中医,更缺乏专业技能。武术和中医是河南极具优势和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和国际名片,在培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生的过程中,可将汉语基本知识、国际汉语教学技能与武术、中医等特色方向相结合,打造“基本技能+地方文化+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在外派选拔考试的竞争力,争取到更多的国际汉语武术和中医教师岗位。这里的专业特色不是一般的才艺,而是扎扎实实的武术硬功夫和中医真技能。

2. 顺应市场需求,调整培养方向

当前,国内外汉语教学的形式和层次越来越趋于多样化,从公办到民办,从幼儿园到大学,从学历教育到社会培训,从本土教育到华人教育,还有越来越多的国外学校或教育机构申请选派数学、科学、文化、艺术等专业课程的师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的设置,对我国专门的汉语国际教育师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从体制上拓宽了海内外汉语教学高端人才培养的途径,推动了由原先主要面向来华留学者的对外汉语教学向针对所有海内外汉语学习者的汉语国际教育发展战略的转变”。市场需求的变化,为我们培养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实习和就业空间,因此培养单位应敏锐地加以应对,及时调整培养方向:一是有针对性地补充幼儿、中小学生和成年学生汉语教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实习;二是在练就扎实的汉语功底的基础上,增加其他专业课程基本知识和教学能力的训练;三是积极开展定向培养,与海外汉语教育教学机构和华校建立合作关系,培养多语种或分国别的汉语师资。

参考文献:

[1]翟亚军,王占军.我国专业学位教育主要问题辨识[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05).

[2]赵金铭.课程体系与实习体系――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两个科学体系[A].国际汉语教育人才培养论丛(第2辑)[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对汉语国际教育的理解篇5

一、现代教育思想的概述

我国教育教学理念把现代教育思想分为三部分,分别为理论型的现代教育思想、实践型的现代教育思想以及政策型的现代教育思想。现代教育思想是顺应时展而产生的,它历经了时代的沉淀和发展,并结合每一个阶段的教学形式,作出时代予以教育的回应,是当今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所谓理论型的现代教育思想,是指一些知名的或者学术的教育家在教育领域做出的一些具有理论性的思想论述,是当今教育发展的重要结构和理论基础。实践型教育思想是指一些教师通过实际教学而总结出来的教育思想,也可以说是经验教学理念。政策型教育思想则是由国家明文规定的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指向性作用,也是我国教育领域必须严格遵守的教育教学大纲基础。

二、现代教育思想对中小学开展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创新教学模式

现代教育思想作为我国当今教育的指导思想,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于中小学汉语言文学教学而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贯彻落实现代教育思想有助于创新教学模式,推动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发展。汉语言文学教学本身具有特殊性,传统的教学理念已然不符合当前我国教育事业提出的要求,只有积极创新教学模式才能促进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长远发展,只有将现代教育思想贯彻落实到实际教学中去,才能有效改善当前我国中小学汉语言文学教学现状。所以,如何有效地将现代教育思想完美融入汉语言文学教学中,成为当前教育工作者值得探讨的话题。

(二)有助于增强学生综合素质

现代教育思想强调“以生为本”,这是完全契合我国教育理念的,只有重视学生的能力发展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才能保障学生长远发展。对于中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不论是智力的提升还是能力的培养都会对其未来的发展带来影响。现代教育思想背景下,学生能力培养得到重视,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贯彻落实现代教育思想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的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重视,意味着学生能够切身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从而感受到学习汉语言文学的魅力。对广大师生而言,现代教育思想是经过实践而产生的,它经历了时间的洗礼、得到了国家的认可,所以积极探索如何将现代教育思想和汉语言文学融合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

(三)中小学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现状分析

汉语言文学是基于汉语的基础之上所开展的一门专业性学科,很多学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大力推行汉语言文学教学。前人综合实际教学,通过革新教学模式、更新教育观念、丰富办学特色等方式对人才进行多种模式综合培养,同时也不断增强师资力量,建设有文化、有内核的校园文化,从而全面提高我国中小学汉语言文学教学水平。但是,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很多事物都偏离了原本的发展方向,就当前中小学汉语言文学的实际教学情况而言,其中显露出的很多问题都有待解决,具体问题如下:

其一,教学观念跟不上时展,导致实际教学低效。汉语言文学教学本身是一件十分严肃的事情,这就导致很多中小学的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仍然秉持传统的教学观念,没有注重学生个体发展的需求,忽视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没有贯彻落实并运用现代教育理念,从而对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认知出现偏差。同时,教师也忽视了培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个体之间一定存在差异性,表现为兴趣爱好、学习能力等等,但是一味地进行“灌输式”教学只会给学生带来很多负面影响,甚至还对影响学生未来的学习发展走向。

其二,师资力量单薄,教学形式过于传统。由于中小学的教育压力很大,很多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会偏重于提高学生的成绩,而忽视学生的能力培养。一些学校存在师资分配不均等问题,有的汉语言文学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可能在教学模式创新层面有所不足,有的积极创新创造的青年教师还需积淀和丰富教学经验,过于薄弱的师资力量不利于促进中小学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发展,只有当教师不断提升自身文化素养,并将课堂教学与民族文化完美融合,才能有效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使学生明白学校汉语言的真正意义。

其三,评价管理机制有待完善。一些教师由于自身专业素养不够,导致其在教学时的重心和教学目标不明确,进而出现课堂低效的情况。首先,校方在聘用教师方面需要明确要求:教师需以学生为主开展课堂内容,始终秉持着教书育人、终身学习的态度进行教学活动。其次,校方缺乏对教师进行定期的考核和培训,也没有建立相对完善的教学评价机制和体系,导致很多教师在实际教学时的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计划不合理,进而打消学生对汉语言文学学习的兴趣,从而阻碍汉语言文学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基于现代教育思想下中小学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创新策略

(一)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现代教育思想的背景下,教师应该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结合应运时展而产生的新的教育理念来开展教学活动。在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由于秉持着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汉语言文学教学是一项很严肃的教学工作,导致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态度也十分严肃,导致很多学生望而生畏,这在某种程度上打消了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积极性,同时也阻碍了中小学汉语言文学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所以,教师需打破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积极探索、创新出新的教学模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学习文言文时,让学生结合注释大致理解全篇内容,并对其中的知识点进行讲解,最后老师对学生的内容做出补充,并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从而提高自身学习能力。

(二)创设情境教学,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情境教学是很多教师热衷的一种教学形式,合理创设情境教学能有效挖掘学生的潜力,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将汉语言文学置身于情教学中,学生可以切身体会到汉语言文学的魅力,从而更好地学习汉语言文学知识。就中小学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来看,很多教师可能会偏重于完成教学目标,而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而情境教学法的出现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创设情境,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在学习时带入情感,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可以在实际教学时,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通过情感带入,从而感受汉语言文学的魅力,陶冶自身情操,进而提高自身文化素养,为今后的学习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三)丰富课堂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现代教育思想下,我国的教育形式多种多样,汉语言文学教学工作在这种背景下可以井然有序地开展。汉语言文学所涉及的范围很广泛,其中包含了现代文学、古汉语、古诗词、古文言文等,所以学好汉语言文学对中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是非常有必要的。文化都是相通的,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形式,通过有趣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激发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知识的基础之上,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带领学生感受汉语言文学的魅力所在。例如,教师在进行汉语言文学知识讲解时,可以有效穿插一些历史故事,通过对历史人物性格进行剖析,从而理解整个事件的走向,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会,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习更多的汉语言文学知识,进而提高自身文化素养。

(四)以学生为主导,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经常会忽视学生在实际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这显然不利于学生长远发展的教学模式。在现代教育理念要求下,教师需要秉持“以学生为主”的教育理念,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贯彻落实这一新的教学理念。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发展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是非常有必要的,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多多与学生沟通、交流,通过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性格特点,来制订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通过因材施教而实现教学目的。例如,教师在进行汉语言文学知识点的讲解时,可以利用分组教学的形式来授课,教师可以选择将学生按照学习能力分组,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为一组,主张其自主学习,学习能力较差的为一组,对其进行巩固深化学习,也可以组织学生成立“一帮一”小组,通过让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带动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学习,一来可以促进学生之间形成和谐氛围;二来可以促进学生共同进步,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五)完善评价体系,及时做出教学反馈

就中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教师不仅需要传授他们知识,还需要重视对其的学习技巧培养,注重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从而有效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汉语言文学涉及的范围很广,所以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来进行后续的教学安排。所谓评价体系,不仅仅局限于对学生进行课堂测验,还需要考量学生是否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完善的评价教学体系可以有效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便于教师因材施教。教师可以利用公开课的形式来增加评价体系的内容,一方面可以考核教师自身的专业能力是否达标,另一方面可以实地检测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当然,教师还可以通过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等形式来完善教学评价体系,通过对课堂教学及时做出反馈,从而快速、有效地解决实际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对汉语国际教育的理解篇6

关键词:公共外交 汉语国际教育 软实力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6(c)-0126-01

1 我国现阶段的汉语国际教育

汉语国际教育从建国初期的摸索到新世纪的发展,我国汉语国际教育已从“请进来”发展向“走出去”。国际社会分为东西方两大格局,建国初期我国为加强与世界国家的交流与合作,相继接受多个国家的7000多名留学生。1952年熙等多位语言学家赴保加利亚教学开启了对外汉语教学“走出去”的新篇章。1962年我国成立第一个对外汉语教学基地,将我国的汉语国际教学带入规模化的发展。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发展和努力,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扩大、我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中国越来越吸引更多的国际友人来华学习。

一个国家语言的国际性推广率越高说明这个国家越来越被他人重视,更代表这国家的综合实力越来越强。汉语国际化推广的重要性也逐渐被国人所重视,国家也不断加大对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投入力度,颁布相应的规章制度,提高高校的参与热情,给予相应扶持和帮助,制定专业的汉语国际教学大纲,使汉语国际教育逐渐步入专业化、系统化、规范化的国际性教育模式。

2 汉语国际教育中公共外交意识的重要性

公共外交的概念是美国埃德蒙・格里恩1965年提出的,公共外交不是传统上意义上的外交,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国家对国家的外交活动,而是国家通过影响国际民众行为的外交活动。

首先,汉语国际教育中的公共外交有助于提高国际的综合实力。21世纪的竞争与发展是围绕在文化进行的,一个国家文化的发展体现着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语言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性。汉语国际教育加大了我国进行国际化文化的推广和传播,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有利于提升我国的综合实力。

其次,汉语国际教育中的公共外交是我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外交肩负着建立沟通的平台,是国与国消除误解的和谐方式。不同的政治环境,不同的经济背景,不同的发展过程都会形成不同的文化氛围。许多国家对中国还不是十分了解,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不同人不同国家对我国的看法也不尽相同,许多国家对我国仍存在很多偏见。还不了解我国和平、合作、发展的文化理念,大肆宣传“中国”。汉语国际教育使国际民众通过语言了解中国文化,通过了解中国文化了解中国想法,通过了解和熟悉去认同中国肯定中国。

最后,发展公共外交已成为增强外交实力的发展趋势。现今世界各国都将公共外交放在重要位置之上。各国发展公共外交的重点无一例外的放在推广本国语言的国际化上,法国更是每年投入4500万欧元在法语国际教育上并将法语的国际推广作为国家策略专门设立了国家法语委员会,由此可见,积极推广本国语言已受到多国的重视。

3 完善汉语国际教育发展体系,提高公共外交意识

(1)国家各部门自上而下,统筹规划,通力合作,形成专业性,规模性,系统性的汉语国际教育发展体系。语言的推广是漫长的,需要不间断的、循序渐进的推广。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全国上下要全方面对角度的进行汉语国际教育的推广。政府加大对汉语国际教育发展的资金投入,给予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支持,要将汉语国际教育作为政府工作任务来抓。积极鼓励民间汉语国际教育组织的成立,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和引导,让汉语国际教育在全中国遍地开花。

(2)孔子学院的建立已成为我国汉语国际教育中最有效的推广手段,已经成功搭建起中国和世界各国的沟通渠道,为世界了解中国搭建了一个平台。随着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全世界已有600多家孔子学院和课堂成立,多所孔子学院的成立也反应出国际人民对汉语学习的热情。国家政府建立的孔子学院容易让人误解,甚至产生危机感而不易被人接受,更有甚者抵制孔子学院的建立和发展。所以作为发展汉语国际教育的有效手段,应该积极倡导非政府组织建立孔子学院,削弱政府的主导地位。在民间孔子学院的发展中政府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和资金补助,提高民众互动意识,从而提升公共外交意识。

(3)多形式的开展汉语国际教育。在汉语的国际性推广过程中,要结合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力求让外国人更全面的了解中国,熟悉中国的文化从而能与中国和谐相处。多开展各国的文化交流会,加大汉语词典的编撰和修改工作,加大对汉语国际教育教学内容的设计和选择,结合引进来和走出去创造更专业的国际教育手段。不断扩展传播范围,不仅局限于留学生,更要向精英群体推广,全面的多角度的向世人展示真实的中国国情、中国文化、中国政治、中国思想,从而获得更多人对中国的文化认同。

俗话说“弱国无外交”,汉语国际教育的推广最终是取决于我国综合实力的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汉语国际教育的重要性日渐体现。汉语国际教育中的公共外交担负着建立我国与世界各国沟通渠道的重要使命,政府的进一步投入和推广对汉语国际教育发展时尤为重要的。在推广过程中,国家要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发展孔子学院,给予汉语国际教育从业者的资金待遇支持,吸引更多专业的高能力的人才投入到汉语国际教育事业中来,创造出更具中国文化中国特色的对外推广产品,使汉语国际教育被更多的人认同。

参考文献

[1] 吴勇毅.孔子学院与国际汉语教育的公共外交价值[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

[2] 冯凌宇.汉语国际推广与中国公共外交[J].长江论坛,2010(6):105.

对汉语国际教育的理解篇7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文学课 审美鉴赏教学

近年来针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文学课的这一尴尬现状,不少学者提出了诸多教学改革建议。笔者认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文学课的教学要坚持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为目标,注重审美鉴赏教学,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传授基本审美鉴赏方法,使之在将来的汉语教学当中能够学以致用,成为跨国际文化交流中中国文化的优秀传播者。

一.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文学课加强审美鉴赏教学的必然性

1.专业学生审美鉴赏能力培养的必要途径

作为中学语文课与高校中文专业文学课中一种常见的教学方法,审美鉴赏教学同样适用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文学课。从教学目的而言,不同专业的学生通过文学课的学习来提高人文素养的目标是一致的,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其他文科专业的区别决定该专业文学课开展审美鉴赏教学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文学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文学课的开设,除了人文精神、文学素养的培养,更重要的目的在于通过文学学习文化、了解文化,进而完成文化传播与文化国际交流的目的。而汉语国际教育文学课中开展审美鉴赏教学,不仅是加强学生的人文精神、文学素养,更是要培养其审美鉴赏能力。学生只有审美鉴赏能力提高了,才能读懂文学作品,领略文学作品的美,进而理解文学背后的文化内涵。近些年来不少高校开设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文学课不仅被压缩,教学方法上也存在偏差。如课堂上教师讲解古文作品时,注重字词句的分析,注重文字和内容分的理解,却往往忽略了对文学作品的美的分析。诚然,课堂上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基础文字、内容的讲解上,这可能跟学生的语文底子差有关,但如果把文学课上成古代汉语课或现代汉语课,当学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时候不震动于诗歌奇诡壮丽的想象之美,当读到巴金的《家》中“鸣凤之死”时,感受不到动人心魄的悲剧之美,这就违背了开设文学课的初衷。尤其与其他文科专业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相比,他们可以有更多课程、更多方式加强对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因专业课程的限制,有限的文学课学习,不仅是对文学知识的掌握,更是培养、提高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文学课开展审美鉴赏教学是一种必然。

2.汉语国际教育文学课教学的重要教学方式

审美鉴赏教学不仅能让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感受文学作品的美,培养审美鉴赏能力,更可以学以致用,在成为汉语教师后,把这一教学手段,即对文学作品进行审美鉴赏的方法运用到将来的汉语教学当中。汉字教学仅仅是低级汉语教学,有学者认为,当前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汉语学习者已经不再把汉语当作一种全球交际语来学习,而是希望能更进一步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1]。因此,文学课进入汉语国际教育是学习了汉字之后的必然。文学承载了一个民族成长的历史,以独有的方式纪录了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情感以及心里缩影,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总能展现出一个民族的某些文化特性。同时,文学作品以其丰富的语言表达,书写方式、修辞技巧,使学生在学习文学的过程中,能更进一步学习文字与文化。

文学课既然会在中高级汉语教学中出现,那么如何教好文学课,让汉语学习者们能真正把握文学作品,不仅要读懂,了解文学作品体现的文化特征,更能从中领略文学作品的美,提高对中国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力,是文学课教学的重要目的。因此,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文学课教学,审美鉴赏教学同样是重要的教学方式。

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文学课审美鉴赏教学策略

1.强化审美思维训练

在文学课上老师常常会听到学生面对文学作品时“读不懂”的抱怨。其实很多时候,读不懂文学作品的原因不是文字看不懂,句子不明白,而是审美鉴赏能力的不足。在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中,审美鉴赏力可以理解为运用审美思维鉴赏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因此学生“读不懂”文学作品很大原因就是不能用审美思维来理解作品。审美思维作为人类认知世界的一种特殊思维方式,从感性体验开始,以理性认知为审美活动的结束。审美思维活动让人们辨别或者认识什么是美,并且人们可以通过长期的学习和训练来强化这一思维活动。“通过审美活动,人逐步在头脑中储存了审美信息,经过加工整理,即理性认识,这些信息形成某种审美习惯和思维定势”[2],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文学课上,教师应该有意识的开展审美思维的训练,锻炼学生的审美直觉,强化学生的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这是审美鉴赏教学的核心思路。

文学课上文学作品的讲析可以与训练学生的审美思维相结合。例如分析诗歌时可以训练学生的审美想象思维,引导学生运用联想与想象,通过激发想象力,充分调动个人的感觉器官,并结合个人生活体验,用心体会文学作品所表达的、形象、内容、情感。如分析戴望舒《雨巷》,可以引导学生结合作品想象“丁香姑娘”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可以想象诗中“雨巷”的画面(或场景),并用语言描绘出来。审美思维训练也包括对文学作品情感体验的激发。“必须培养学生具有真、善、美统一的审美观念,使所从事的艺术创作与鉴赏能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符合客观发展规律,达到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3]文学是人学,任何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都记载了作家的人生体验,表达了作家对人生的思考。文学课的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情感体验,感受作品表达的真善美,在情感力量的感染中培养自己的健全人格和审美情操。

2.以作品为“体”,以方法为“用”的教学方式

“体用”作为中国哲学的一对概念,在此“体”指的是文学课教学的根本,即作品的分析解读。但汉语国际教育的文学课毕竟不是单纯的作品欣赏课,也不能上成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文学史课,教师应在分析作品的基础上,有意识的介绍分析作品的方式和方法,即是“用”――用什么方法对文学作品展开审美鉴赏。不仅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文学课上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人文情怀与同时学习审美鉴赏方法两者并不矛盾冲突。

文学作品审美鉴赏方法在运用上有共性,例如文学作品审美思维有其一致性,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理解离不开想象和联想,阅读文学作品的必须融入读者的情感体验与共鸣等等。但具体到不同的文学类型,审美鉴赏方法是不同的,例如对诗与小说的鉴赏方法的不同:诗歌作品更强调从意象的运用、语言的优美、修辞的运用、意境的表达等来鉴赏,小说体裁则注重分析人物形象的塑造,故事情节的设置、叙事技巧等。因此要结合文学作品的体裁类型,抓住特点分析鉴赏。同时,文学课的审美鉴赏教学方式是灵活多样的,问题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情境教学法等其他课堂上常见的教学手段,同样可以围绕审美鉴赏教学目的,通过精心设计,运用到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文学课堂上。有效利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手段,能更好的帮助学生领略文学作品的美,例如讲解郭沫若的《凤凰涅》,考虑诗歌的特性,结合学生对那个时代的历史隔阂,可以安排听一听朗诵音频,身临其境的感受诗的音韵之美,在民族觉醒的激情宣言中体会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

另外,突出对文学作品语言美的鉴赏,把文学和语言的学习融合起来。文学是的语言艺术,教师要注重对文学作品语言文字美的分析,注重引导学生体会文学作品语言的内涵与形式,分析语言的凝炼、音韵的优美,感受特定语境下的语言表达之美,这也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注重语言学习的要求。

3.注重中外文学的审美比较

文学课应注意比较方法的引入,针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培养方向有意识的拿别国的文学与中国文学进行比较学习,培养跨文化比较意识。例如笔者所在学校开设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主要培养面向东盟方向的汉语教师,因此在讲解《三国演义》的时候,可以提到《三国演义》对泰国文学的影响,如泰国文学史上的新散文体――“三国体”,更可以把《三国演义》与由《三国演义》衍生开来的各种泰国文学作品进行比较,让学生了解两国文学作品的差异性,并通过文学了解不同民族的审美特性。

两国文学的比较可以是多方面的,从审美鉴赏教学的角度说,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中外文学的审美比较。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文学在审美思维方式、审美价值、美学追求等方面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通过比较,看到相同与差异,透视共性与个性。张爱玲可以与艾米丽・勃朗特比较两者间的审美特性;分析沈从文《边城》的审美理想时,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个阅读川端康成作品《雪国》,比较两者审美理想的学习任务;学习古诗文,必然会涉及中国传统文化“求善”的审美价值观及重道德教化的审美功能,但不妨也谈谈西方文学“求真”的特点及重审美愉悦的功能。这种学习方式也可以看作比较文学的介入,乐黛云曾把比较文学定位为“跨文化与跨学科的文学研究”,认为比较文学“致力于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对话,并希望相互怀有真诚的尊重和宽容。……从这个意义上说,比较文学的根本目的就在于促进文化沟通”[4]。总而言之,教师应引导学生用一种宽容的、开放的意识看待中外文学的审美差异。文学审美差异的本质其实是文化的差异通过中外文学的审美比较,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联系起来,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别国文化联系起来,从而培养学生对异文化理解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杨加印.汉语国际教育背景下的文学课程[J].社会科学战线,2010(7).

[2]凌继尧.美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钮燕枫.审美思维的培养[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1).

[4]乐黛云.从现代文学到比较文学[J].东方论坛,2007(2).

对汉语国际教育的理解篇8

北京语言大学学科建设的总体布局

50年来,学校在保持汉语国际教育领域优势的同时,着力提升协同创新能力,积极发展相关学科,已经由一个以教授留学生汉语为主的单科性学校,发展成为以语言教学与研究为鲜明特色,兼备外语类院校与人文社科类院校双重特征的多科性国际型大学。学科是教学、科研的平台。学科建设是体现办学特色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是聚集和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作为一所特色鲜明的大学,在学科建设中,学校不求盲目的做大、做全,而是突出重点,发展内涵,初步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学科结构,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校在充分发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科群、“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国家重点学科优势的基础上,先后获得了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形成了语言为体(即语言教学与研究为特色和优势),中外(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两个一级学科)比翼齐飞、相互支撑,相关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格局。学校目前拥有本科专业25个,硕士专业30个,博士专业15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学科门类涵盖文学、经济学、历史学、法学、工学、教育学和管理学等领域;国家重点学科1个,北京市重点学科10个。

围绕国家示范基地的建设目标 构筑汉语国际教育学科群

近年来,学校提出以特色创一流的理念,旨在以学校的个性特征为基础,结合社会需求,以特色学科、高素质师资队伍为支撑,不断升华办学理念,凝练办学特色,坚持可持续发展。学校的办学特色就是要立足在汉语国际教育和弘扬中华文化上,在国家汉语国际教育战略的指导下,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为汉语国际教育的实践推进和学科建设提供更为全面而有力的支撑。为此,学校在提升各重点学科建设力度的同时,整合相关力量,着力建设跨学科、应用型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科群,着力开展了三大课题:一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科群建设”,以特色学科建设为重点,着力建设跨学科、跨文化、应用型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科群;二是“以培养高精尖汉语人才为目标的留学生汉语教育研究”,以留学生汉语本科教育与教学为基点,连通留学生短期教育、进修教育特别是研究生教育,以国际汉语教学基地为依托,整合留学生汉语教育各个层次的教学模式和理论研究的优势,进一步加深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三是“海外孔子学院教学模式研究”,是为了提供可供推广的教学范式,在规范性汉语教学中起到规范教学和保证质量的作用,目的在于为海外孔子学院的汉语教学与文化传播提供一套适应海外实际、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教学模式。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群建设

北京语言大学是全国第一批设立对外汉语本科专业的院校之一,也是全国最早设有对外汉语教学专业方向的博士点院校之一。学校的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正是以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为中心而凝练学术方向的,在我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领域有着显著的优势和特色,于2001年被确立为国家重点学科,2007年在全国重点学科“十五”建设成就考核评估中取得学科第一的优异成绩。围绕该学科构建的学科群,现有5个研究方向: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汉语研究、对外汉语教学、汉语习得与认知、语言测试、语言信息处理。

学校不仅特别重视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在学校总体发展和学科体系建设中的重要地位,而且还高度重视它在我国同类学科发展中所肩负的引领作用,下大力气整合多种资源,为本学科的发展搭建了宽广而坚实的学术平台。该学科学术平台有以下几个重要组成部分: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对外汉语研究中心;4个校级实体研究所——中国汉语水平考试中心、应用语言学研究所、语言信息处理研究所、汉语国际教育研究所;2个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信息技术实验教学中心、对外汉语实验教学中心;两种语言学核心期刊——《世界汉语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该学科现已形成一支专业结构完善、年龄分布合理、人员精整、协作精神强的学术团队。

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具有综合性和跨学科性,它是整个学科群的核心,涉及到汉语言文字学、理论语言学、应用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等不同的学科领域。对外汉语教学在研究方向上可分为“道”和“术”两个层次。前者是这个学科的基础研究,后者是这个学科的应用研究。

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包括以下4个方面,而每个方面又包含不同的学科方向,围绕对外汉语教学这样一个研究核心,构建出放射状学科群落:一是本体论——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汉语本体研究。包括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汉语语音研究、汉语语法研究、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汉语词汇研究、汉字研究、语义研究、篇章研究等。二是认识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研究。不仅要了解所教的语言,而且还应该了解教学对象。具体包括第二语言学习理论的研究、汉语二语习得过程的研究、具体个案的专题研究、学习策略的研究、学习动机的研究等。三是教学论——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与教学法研究。目的就是用最短的时间、最有效的手段来提高学习者的语言水平和语言运用能力。四是工具论——对外汉语教学手段与教学工具研究。对外汉语教学除了研究教什么、怎么教、怎么学之外,还应该研究各种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工具,学校把这个层次称作“器”的层次。

凝练中国文化与国际汉学学科群 全方位服务于中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国家战略

上一篇:网络空间安全现状范文 下一篇:社会教育的含义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