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的原因范文

时间:2023-12-29 17:08:06

雾霾的原因篇1

[关键词]雾霾;经济学原理;雾霾治理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8310

雾霾,是雾和霾的结合体,其主要成分为硫氧化合物、氮氧化物和PM25。随着我国以粗放式生产模式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带来了资源与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和自然环境的超负荷运转。当前,雾霾大面积频繁爆发、空气污染程度加大,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与重视。2016年,雾霾天气的高频爆发仍旧严重影响着京津冀地区及周边城市,衡水市、北京市、天津市雾霾持续时间分别长达209天、168天、140天。雾霾天气的特点在于长时间内大范围地严重地影响着社会生产的开展,威胁着广大居民正常的生活秩序和身体健康,因此,治理雾霾已刻不容缓,亟须探寻出雾霾深层次成因并制定治理对策。

1相关研究现状

雾霾天气的出现与频繁爆发,广泛引起了国内诸多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其成因、作用机理及治理措施展开研究与探讨。白洋、刘晓源(2013)[1]从法律角度进行思考,认为我国雾霾防治法律以“目的二元论”为核心的立法理念较为落后,政府执法不严且公众及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意识,对于PM25和机动车尾气的排放的法制监管尚不完善;潘本锋等(2013)[2]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分析出雾霾天气受影响于气象与环境两方面的要素,通过回归分析可知:雾霾爆发概率与大气相对湿度、昼夜温差及PM25质量浓度呈负相关,而与风速呈正相关;柳玉清(2014)[3]从生态哲学的视角指出雾霾成因的关键在于环境的价值逐渐被人们忽略,只有形成和谐统一的生态自然观,正确看待人与自然的联系与矛盾,才能有效地抑制雾霾恶化;孟兆佳,岳晓宁等(2015)[4]运用计量方法分析雾霾问题,建立了多层回归模型利用多传感器数据测量雾霾成因并对其进行量化。赵敏等(2015)[5]从区域-能源消费视角以我国中东部地区为例,指出以煤炭能源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是造成雾霾多发的根源,并强调各地区应当加强监管,共同协定商议解决措施。

然而,当前以经济学视角来剖析雾霾成因与治理措施的研究不多,本文融入了更为深层次的宏微观经济学原理,对雾霾成因及治理进行研究。

2雾霾成因分析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雾霾等恶劣天气增多的本质是生态过度消费,而生态生产跟不上生态消费增长,从而形成了“生态赤字”。随着中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化石燃料使用量和污染物排放量一直处于有增无减的状态,导致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大幅减弱。本文认为我国雾霾成因可具体归纳为四点。

21能源结构不合理

我国的能源特点呈现“富煤、贫油、少气”,这导致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在工业建设前中期必将以煤炭为主。2014年,我国原煤消费在一次能源消费占比中达到66%,清洁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利用率极低。而世界一次能源消费天然气占比高达24%。我国煤炭资源不仅消耗比重大,并且清洁度低、排放量也缺乏控制,燃煤和燃油成为了PM25的主要来源。煤炭的使用范围也较广,工业生产中的煤炭燃烧及大量家庭散煤的使用,都产生了大量温室气体,增长了雾霾爆发的概率。在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下耗费了大量的煤炭资源,因此工业生产中不得不采用未加清洗了劣质煤,这加剧了雾霾的形成。

22生产的外部不经济

目前,我国市场上存在大量配置不达标的柴油车,柴油车的全面造假导致机动车排放的尾气超标,PM25数量大幅上升。以“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出发,各机动车制造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在生产博弈中倾向于选择造假,因为这样能够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同时,机动车的生产也并未得到有效的监管,监管权在法律上不明确,导致我国的环境保护部门、工业和信息化部门以及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相互推卸责任,未能有效抑制机动车造假态势。在环境监管中,监管人很难完全掌握受监管企业污染水平的信息并需要付出成本的,只要任何一个被监管人给予监管人的利益大于监管所取得的成本,则监管人基于利益则会放松甚至放弃监管。

23石化行业的垄断弊端

垄断行业一般具有强大的社会影响力,政府通过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在保护人们福利的同时极大可能损害污染行业或被监管企业的利益。但若该利益大于政府不采取这项环境保护措施支付的成本时,垄断行业便进行寻租。我国石化行业长期以来形成了以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巨头”高度垄断的局面,其中的每个生产环节基本具有封闭垄断性。在美国,天然气石油公司多至6300家,天然气管道公司约160家,而在我国皆只有3家,且70%的资源集中于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的垄断地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油品质量的提高,因为垄断之下缺乏竞争便失去创新的动力。

24政府干预的局限性

根据市场机制有效性原理可知,市场作为“看不见的手”,在一定程度上能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并达成供求均衡,而政府干预在某些方面便限制了该功能。例如政府持续为大量产能过剩的“僵尸企业”提供巨额资金补助,一方面,这将极大降低金融资源的回报率而未实现金融资源的最优配置,把有限的金融资源投入需求饱和的产业中也让市场竞争失去了公平性,滞缓了产业优化升级的进程,也挤兑了新兴产业的发展空间与资源;另一方面,由于企业接受政府补贴能降低亏损率,导致“僵尸企业”过于依赖政府补贴获得经营利润,缺乏运用新型科学技术提高生产效率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于是,政府补贴并未有效缓解企I污染态势,反而加剧了环境恶化、产业结构失衡等。

3雾霾治理的政策建议

31完善法律体系,加强执法监管

一方面,雾霾治理必将依靠于完善的法律基础加以约束,在法律定制过程中应当强化以生态环境优先于经济增长的立法理念,重视完善《环境保护法》中关于PM25的监控与治理的法律细则并将PM25纳入生态环境的评价指标体系,加强对雾霾高发区如京津冀进行区域规划环评。另一方面,政府及相P监管部门要强化环境责任意识,在监管过程中坚持严格执法,同时,也要完善环境诉讼体制,为广大人民群众建立完善关于环境污染的投诉举报体系,将雾霾治理的重任落实到公民个人。

32打破行业垄断,促进市场竞争

打破石化行业垄断重在还原能源商品属性,推动能源在消费、供给、技术、体制方面的革命。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前提下,适当放松政府的管制,将部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有企业及民营企业引入石化行业,形成多元化的石油供应格局。同时,注重海外市场的开发,既要加强“一带一路”建设下与中亚、中东等地区的国际能源合作,对石化行业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入外来战略投资,实行股权激励机制,从而提升国有石化企业的盈利水平、经营效率及企业价值等。

33推动产业革命,合理干预市场

政府要遵循市场竞争规律,淘汰落后产业,支持高新产业的发展。同时,合理把握GDP主义,在保GDP增长、促就业的过程中更加重视环境与资源保护问题。加强区域间的分工协作,以各地资源禀赋为基础实现优势互补,引导金融资源、人力资本等现代服务业的转移集聚,构建绿色节能、低碳环保的产业格局。同时,政府要逐渐降低对产能过剩的“僵尸企业”的资金扶持,充分利用市场竞争淘汰落后产能,将培育重点转向新型产业,优化对新型产业的金融资源配置并为之提供政策保障。

参考文献:

[1]白洋,刘晓源“雾霾”成因的深层法律思考及防治对策[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27-33

[2]潘本锋,汪巍,李亮,等我国大中型城市秋冬季节雾霾天气污染特征与成因分析[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3(1):33-36

[3]柳玉清我国城市雾霾天气成因及其治理的哲学思考[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4

[4]孟兆佳,岳晓宁,王东政,等基于多层回归分析城市雾霾成因模型[J].沈阳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2):139-142

[5]赵敏,黄东风,何斯征,等从区域能源消费探寻雾霾成因[J].上海节能,2015(3):133-137

雾霾的原因篇2

关键词:雾霾;经济原因;社会因素。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雾霾污染成为危害市民健康的主要原因之一。2013年,全国平均雾霾天数达29.9天,创52年来之最。

2013年以来,长沙雾霾频发,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空气质量问题备受关注。据2013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29日期间环保部重点监测的74 个城市空气质量情况(“空气质量指数APP”),长沙空气质量为:207天优良,78天轻度污染,42天中度污染,35天重度污染,1天严重污染,超标天数比例为43.0%(精确到小数点后1位数)。

长沙作为我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和世界级旅游城市,雾霾天数的增多不利于长沙生态城市的建设和社会整体形象的提升。因此,雾霾防治问题的研究已成为长沙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分析长沙雾霾天气形成的经济社会原因,对于雾霾治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 雾霾形成的经济原因。

1.1 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

长期以来,我国以“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为主,中国每创造1美元增加值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4.3倍、德国和法国的7.7倍、日本的11.5倍;每万元GDP消耗的钢材、铜、铝、铅、锌都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很多,万元工业总产值用水量是国外先进水平的数倍。

这些都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来的。中国是燃煤大国、化工生产大国、钢铁生产大国,中国还是汽车生产、消费大国,中国正在经历最大规模的城镇化过程。这些都是以资源的高消耗换来的发展,导致如今很多工业城市的上空经常出现雾霾天气。

2013年元旦过后,连续的雾霾天气不断席卷中国大部分地区,持续时间之长创造了历史之最。在环保部74个重点监测城市中有近半数为严重污染。而雾霾频发的地区,往往又是我国经济发达和最活跃的地区。严重的污染对中国式经济增长进一步发出了警钟。

近年来,长沙经济飞跃式发展,从图1可以看出,长沙人均GDP逐年增加,2012 年长沙的人均GDP大概是1990年的52倍。2012年长沙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2年长沙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 399.91亿元,排名位于广州、成都、武汉、杭州、南京、沈阳之后,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七位。从发展速度看,长沙增速最快,潜力较大。2008年~2012年的5年间,长沙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5%,高于其他城市。但长沙GDP的增长是以高能耗为代价的,尽管近几年单位GDP能耗在不断降低,但与国内发达城市人均GDP是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指标。尽管长沙经济高速增长,但根据中国社科院《中国工业化进程报告》中人均收入水平变化所反映的工业化阶段标准判断,2012年长沙人均GDP为89 903元,按照2012年汇率1∶6.288计算,约合14 297美元,长沙正处于发达经济初级阶段的水平,未来的5~10年也将是长沙人均GDP快速增长时期,如果不改变粗放式增长模式,必将带来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1.2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突飞猛进。

据2012年长沙统计年鉴,2012年,长沙一、二、三产业增加值之比为4.3∶56.1∶39.6,其中,第二产业的比重一直处于上升阶段,且是三次产业中比重最大的,长沙正处于工业化后期。因此,未来5~10年,长沙还将继续推进工业化进程,而工业对环境污染的影响甚于农业、服务业。

城镇化水平是体现一个地区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根据长沙市各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近年来,长沙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由2002年的46.2%上升到2012年的69.4%。而人口城镇化中人口大规模向城市中心集聚,会加重城镇环境污染,土地城镇化伴随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会增加大气污染,加重环境负担。目前,长沙城市化还处在中级阶段,5年后将进入黄金时期,如果城市大气污染控制状况得不到全面改善,将无法实现治理雾霾的目标。

1.3 不合理的产业结构。

从产业结构来看,呈现出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持续降低,第二产业比重稳步提升的发展态势。根据2001年至2012年长沙统计年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2001年的9.7∶38.7∶51.6调整为2012年的4.3∶56.1∶39.6。产业结构排名由“三二一”转变为“二三一”发展格局。

长沙第二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由2004年的58.3%提升到2012年的61.5%,可见,第二产业是长沙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

1.4 偏重于重工业的工业结构。

根据2005年至2012年长沙统计年鉴,2005年~2012年的8年间,长沙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为:32.6%、35.6%、37.1%、41.6%、41.5%、44.4%、47.4%、47.7%,该比例呈现上升态势,表明长沙工业化正处在中期阶段,并呈现出向工业化后期过渡的态势。

2012年工业总产值3 051.94亿元,同比增长15.7%,占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的47.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2 309.62亿元,增长16.8%,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全市重工业实现增加值1 329.88亿元,比上年增长16.6%。

重工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57.6%,对规模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57.1%。

工业在提供原料和产品的同时,消耗大量资源和能源,排放大量污染物。因此,为实现经济建设与环境建设的同步发展,我们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工业朝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1.5 不合理的城市经济结构、能源结构。

表1显示,2005年~2010年间,长沙市经济发展迅速,GDP由2005年的1 520亿元提高到4 547亿元,翻了3倍,能源消耗总量由2005年的1 565万t标准煤提高到3 755万t标准煤,提高了2.4倍,说明能耗的增长幅度略低于经济的增长幅度,我们正在改变传统的“高能耗”生产方式。表1中单位GDP能耗逐年降低,正好验证了这一推测。但是,与国内发达城市相比,长沙的单位GDP能耗还比较高,能源利用效率较低。

2011年,长沙市煤炭、电力、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石油石化等八大高耗能行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占全市规模工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的74.97%,而全部工业增加值中,这八大行业只占22%左右。充分说明这八大高耗能企业生产效率低下,产业增值主要依靠消耗大量能源资源来实现,因此,控制高耗能行业能耗增长是当前节能降耗工作的紧迫任务。

由表2可以看出,煤炭、石油、电力是长沙市能源主要消费种类;煤炭消费所占比重最大,但呈下降趋势;电力消费仅次于煤炭,但呈上升趋势;石油消费所占比重也呈上升趋势,而天然气消费所占比重最少,但略有下降。说明煤炭仍是长沙市的主要能源,煤炭消费比重降低的同时,电力消耗和石油消耗比重呈上升趋势,部分煤炭资源被电力、石油资源所取代。天然气使用量偏低,今后要大力推广清洁能源的使用。

表3显示,长沙市三次产业中消耗能源最多的是第二产业,占总能耗的一半以上,2005~2010年,所占比例略有下降,但下降比例仅为1.13%;因此,工业企业是最大的耗能主体,能耗强度远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改变工业产业的生产方式是节能降耗的关键所在。此外,第三产业的能耗量占总能耗的30%左右,属于第二大耗能主体,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观念对节能降耗有着重要的意义。

2 雾霾形成的社会因素。

2.1 汽车尾气的排放。

由于目前我国在用汽车排放性能差、车辆维护保养技术差,加上机动车所用油品质量差,燃油中硫的含量高等原因,机动车尾气成为大中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汽车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占到PM2.5的1/4至1/3的比例。汽车在加速或减速时的汽车尾气排放量更多。据报道,1辆轿车1年排放的污染物比其自身的重量大3倍多。

截至2012年底,长沙机动车保有量已突破136万辆,平均6个人就拥有1台机动车,且仍在以年均17%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15年将突破200万辆。

2.2 北方冬季烧煤(草)产生的废气。

每年进入秋收季节,长江中下游水稻主产区大面积秸秆焚烧,秸秆焚烧所产生的烟雾(CO2、CO、氮氧化物、苯等有害气体)输入长沙市,造成环境空气质量短时间恶化,进而影响人体健康。

随着冬季来临,北方取暖开通,由北方输入性污染将加重。而长沙的不利气象条件将进一步加剧,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空气污染的程度和污染天气出现的频率将大大增加,污染特征将以灰霾(局部雾霾)为主,主要超标因子是PM2.5。

2.3 工业源的废气排放。

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工业废气成了大气污染物的主要组成部分,如冶金、汽修喷漆、建材生产窑炉等燃烧排放的废气。根据2012年长沙统计年鉴,长沙工业废气排放量由1999年的2 405 157万标m3增加到2011年的10 219 789万标m3;工业粉尘的排放总量由1999年的为8.2万t增加到2010年的10.52万t,这种粗放式增长必然会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2010年,工业是煤炭消费的主要领域,达到91.8%,煤炭燃烧主要排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尘、粉尘等等。而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尘、粉尘恰恰是雾霾的化学组成部分。

在工业内部结构中,处于主导地位的建材、冶金、石油炼化、火力发电、化工等占工业总比重达70%,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工业污染占长沙总污染的60%以上。由于环保控制不当,这种“三高一低”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严重污染大气环境。

图2显示,长沙2001年~2011年的SO2和PM10浓度总体呈下降趋势,但NO2的浓度略趋于稳定。另外,长沙周边地区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尘、粉尘随着空气的流动,也将造成长沙大气的污染。

PM2.5的一个特点就是它在空中停留的时间长,漂浮的距离远。长沙出现雾霾现象,也受周边地区如湘潭、株洲、岳阳、益阳的影响。当这些城市的PM2.5浓度比较高时,受风向的影响,气流经过这些地区后,长沙就会出现PM2.5浓度比较高的现象。因此,如果长沙周边地区不改变现状,那么长沙的空气质量整体上很难改变。

根据各市环境质量月报显示,2001年~2012年,长沙和周边城市监测的二氧化硫平均浓度下降,但二氧化氮缓慢上升,上升的主因,是越来越多化石燃料被使用。据估算,燃烧1 t天然气,形成6.35 kg氮氧化物;燃烧1 t石油,形成9.1~12.3 kg;燃烧1 t煤,形成8~9 kg。

2.4 建筑工地和道路上产生的扬尘。

城市建设和旧城改造,增加了建筑扬尘、灰尘等悬浮物的沉积,导致城市空气质量下降。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长沙城区内有1 500多个建筑工地,这些建筑工地产生的扬尘也是形成霾的原因之一。

扬尘是雾霾污染的主要污染物之一。扬尘不光是指工地扬尘,还来源于石化燃料燃烧,一般居民家庭燃烧等。

可吸入颗粒物是雾霾污染的首要污染物,而扬尘占据了不可忽视的分量。机动车尾气、挥发性有机物等通过非机械作用产生的颗粒物均为细粒子,而这些细粒子沉降到道路、裸地、广场、屋顶、农田等下垫面后,还会通过次级扬尘过程再次被送入大气之中。进入深秋及冬季,由于气候干燥,二次扬尘污染将加重。

2.5 生活中产生的雾霾。

生活中形成霾的因素也很多,比如,烹饪油烟、烧烤和炉灶烟雾没有经过治理直排环境中;生活垃圾和城市园林绿化废物(落叶等)露天焚烧;燃放烟花爆竹和吸烟、宗教和祭祀礼仪活动(焚香、焚化祭品);为汽车、冰箱等喷涂油漆,家庭装修中使用黏合物等等,这些都会产生挥发性有机物,增加大气反应的活跃程度和大气氧化性,生成更多的二次颗粒物;而挥发性有机物本身也会形成二次颗粒物的前体物。

3 结语。

大规模“雾霾”天气的爆发绝不是偶然,它与我们在城镇化进程中工业不合理的发展、不合理的生活和消费模式息息相关。因此,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形成雾霾污染的关键性诱因,如果不尽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人们的生活观念和方式,减少雾霾、改善空气质量将更加困难。

参考文献:

[1] 钱诚,李跃森“。 雾霾经济”研究[J].现代商业,2013,(12):272.

[2] 韩文科,朱松丽,高翔,等。从大面积雾霾看改善城市能源环境的紧迫性[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3,(4):27-29.

[3] 胡名威。雾霾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3,(16):13-15.

[4] 孙华臣,卢华。中东部地区雾霾天气的成因及对策[J].宏观经济管理,2013,(6):48-50.

雾霾的原因篇3

目前,我国的大部分城市受到过严重的雾霾影响。雾霾已成为严重影响我国人民生活的一项重大环境问题。而目前针对雾霾治理和改善的种种措施并未十分有效。环境雾霾问题的法律完善十分必要。本文试根据雾霾问题的特点,探讨雾霾的环境法律责任中民事、行政、刑事方面法律责任的完善方法。

【关键词】

雾霾;特点;法律责任

由于长时间、大范围的雾霾的发生,环境雾霾问题已成为一大主要问题被人们所关注,由于雾霾,美国《纽约时报》甚至将北京城形容为“机场里的吸烟区”。雾霾问题的解决已经刻不容缓。以下根据雾霾问题的特点,尝试探讨雾霾的环境法律责任中民事、行政、刑事方面法律责任的完善方法。

一、雾霾问题的特点

雾霾是一种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子均匀的浮游在空中,使空气浑浊,视野模糊并导致能见度恶化的环境污染现象。雾霾的天气与发展方式粗放、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不尽合理造成有着密切的关系。2013年9月10日国务院已经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采取严厉的措施治理大气污染,但截至2014年初,雾霾问题依然严重。

雾霾问题法律治理方面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第一,综合性强。由于雾霾产生的原因的多方性,治理雾霾问题也必须综合考虑,从各个方面出发,综合进行治理。第二,污染与雾霾的因果关系不易确定。同样由于雾霾产生原因的多方性,在雾霾产生时,往往难以将雾霾这一结果归为某些行为不当的环境污染人。由于行为人产生的法律后果和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往往难以证明,导致法律责任承担时产生问题。

二、雾霾问题的民事法律责任完善

基于公民的环境权,公民应享有环境诉权。美国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使(美国联邦政府之外)任何个人和法律实体都有资格对任何个人、法律实体提起环境公益诉讼。我国《民事诉讼法》第五十五条规定:“对污染环境、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但有关公益诉讼的制度是不完善的,具体应进一步出台相关的司法解释予以明确。并且只规定了“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个人却无权提起公益诉讼,但环境问题如雾霾,实际上却对每个公民都产生了一定程度不利的影响,应该有权提讼。实践中还存在很多存在问题,如果某一组织以雾霾严重,以一排放大气污染物超标的企业为被告,向法院提起环境公益诉讼时,如何确定该原告享有合适的诉讼主体资格,以及被告对雾霾发生的影响力的大小,以及赔偿所得的分配问题,都存在一定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明确和完善。

由于雾霾的特点中污染与雾霾的因果关系不易确定,很难将雾霾具体归为某企业或个人方面的原因,但如果但一个企业不合理不合法的向大气排放污染物时,其对雾霾的产生实质上就会产生影响。因此,任何公民或组织在发现有助于产生雾霾的因素时,法律应该规定其可以提起民事诉讼。对有直接损害的,可以要求其赔偿,损害不明显或无法证明损害与不法行为有因果关系的,由于其对环境确实产生了不利影响,则应该根据其危害程度,承担相应的责任,给予相应的惩罚,如罚款等。而此资金不应直接给予原告。而此项资金应交予一个专门的环保组织,在原告和公众的监督下,资金必须专门应用于环境雾霾的的相关治理。由于雾霾的综合性,应考虑相关的各个因素,综合治理。以解决在民事赔偿后,环境雾霾问题仍无相关解决措施的问题。但此种公益诉讼应注意,在一个企业受到来自公民或组织的公益诉讼后,其他公民和组织在一定时期内,就相同原因提起的诉讼,法院应不再受理,在企业对其不合法的行为承担责任的同时,也不至阻碍企业的发展。

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可以引入雾霾责任保险。中国平安保险集团和中国人保财险推出过雾霾险,后被保监会叫停。此处所指的雾霾责任险与雾霾险有所不同,不是针对公民在受雾霾影响身体受到损害而补偿的保险,而是针对企业在雾霾诉讼发生,需要承担发生责任时,保险公司承担一定赔偿责任的保险。这样不仅有利于企业规避风险,利于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在环境层面上,保险公司的加入会进一步监督和规范企业依环境法的规定运行企业。

三、雾霾问题的行政法律责任完善

本文认为,目前我国关于行政环境监管的各种规定,很多涉及环境监管权的法律授予及确定,行政相对人的义务,违法相关规定的行政处罚。但在具体的环境监管问题上,规定不够完善。行政法律责任多是在环境问题已经发生严重影响后,对相对人作出的行政处罚。从雾霾问题的综合性出发,就可能引起雾霾的各种因素综合考虑,应当建立合理有效的预防监督机制,真正意义上行使环境监管权,预防雾霾的发生。

四、雾霾问题的刑事法律责任完善

根据我国《刑法(修正案八)》的规定,环境犯罪要求达到“严重污染环境”,但如何具体鉴定严重污染环境则没有规范。而且其中“废物、有毒物质或者其他有害物质”,也没有具体的规定。就雾霾而言,由于其产生原因多样,过量的排放粉尘等物质也对雾霾产生重大影响,达到严重污染环境。但粉尘等物质不属于刑法所规定的有害物质,不利于对雾霾产生有影响的行为加以规范,杜绝雾霾的产生。应进一步细化规范以利于防止雾霾的发生。

作者简介:

雾霾的原因篇4

关键词:雾霾;汉中市区;演变特征

中图分类号:X8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6)12013303

1引言

雾霾天气指雾和霾同时存在,且区域性能见度低于10 km的空气普遍浑浊现象,是秋冬季常见的天气现象。雾霾的出现会直接影响大气能见度,导致能见度的降低,空气中污染物的增加,也将导致空气质量下降。雾霾不仅影响景观、旅游、交通,而且会对人体健康产生负面效应。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及气候的变化,雾霾在城市中也出现了一些变化,包括其出现的频率、范围、强度,以及相应出现不同的变化特征。因此,研究雾霾的气候变化特征以及气象因素对雾霾天气的影响,初步得出雾霾天气的天气成因和污染成因,有利于环境空气质量管理,为提出雾霾的治理方案,提高城市大气能见度,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提供科技支撑。为此,通过对汉中市区气象建站多年以来的雾霾气候变化数据进行分析,同时选取典型雾霾事件,进行雾霾出现前后气象资料对比分析,得出雾霾日气象要素特征规律。弄清随着城市进程和气候变化汉中市区雾霾的变化特征及地面气象要素响应特征规律,为进一步开展汉中市雾霾防治打下基础。

2资料及方法

所用资料为汉中市汉台区1980~2014年35年逐日历史气象资料中能见度、相对湿度的四次定时观测资料和天气现象资料。2015年1月2~5日逐时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PM2.5浓度资料。

雾和霾虽同为视程障碍物,但二者之间却有很大差别,对雾霾的特征研究分析已有很多[1~3]。雾是空气中的水汽凝结现象,是自然的天气现象,与人为污染没有必然联系;霾是排放到空气中的尘粒、烟粒或盐粒等气溶胶的集合体,是大气污染所导致。雾和霾在一天之中可以变换角色,也可能在同一区域内有些地方是霾有些地方为雾。两者可从空气湿度上作出大致判断,通常在相对湿度大于90 %时称之为雾,小于80 %时称之为霾,80 %~90 %之间则为雾霾混合物[1]。为此设立以下雾霾日判定标准:把能见度小于等于10 km作为基本判别,把08时相对湿度小于90 %,且当日无降水定义为一个霾日,08时相对湿度大于等于90 %且当日无降水定义为一个雾日[2]进行统计。本文从对雾霾日进行年际和月际变化分析,得出特征和规律,同时选取2015年1月2~5日典型雾霾事件,进行雾霾出现前后气象资料对比分析,得出雾霾日气象要素特征规律。

3雾霾日数气候变化特征

3.1年际变化特征

图1~2给出了1980~2014年汉中平均雾日和霾日的时间变化序列。可以看出,汉中年平均雾日和霾日变化趋势基本相同。雾日变化幅度没有霾日大,均在20世纪80年代处于低值区,90年代后增加较明显,其中雾日和霾日1990年之前日数较少,小幅波动为主,1991年后雾日和霾日出现跳跃式的增加,雾日在1993年达到极值73 d,霾日在1999年年达到极值26 d,后又回落,2014年出现反复雾日44 d,霾日31 d。1992~2014年间平均每年雾霾日数是96 d,远远超过前期(1980~1991年)平均年雾霾日31d,这反映出1991年后的雾霾天气要比之前雾霾天气发生频繁,说明雾霾天气整体有所增加。分析原因,雾霾日的增加与城市工业化进程,生态环境遭到破花,植被减少等因素都有必然的联系。

3.2月际变化特征

图3给出了1980~2014年汉中各月雾日的逐月累计分布,可以看出,每年深秋到冬季,10~12,1~2月雾日较多,与冬季气温较低,晴朗日数较多,风速较小,大气环流形势稳定,盆地地形水汽较高有关。图4位各月霾日的逐月累计分布。可以看出,每年的1~2月、12月霾日较多,说明冬季是汉中霾天气多发的季节,造成原因主要是人为生产生活的排放,而这种排放又受到季风及天气系统的影响,因为污染源在大气环流形势比较稳定时,有利于污染物在地面的堆积,所以冬季霾日较多;而3~4月处在冬夏环流形势转换的季节,冷空气的频繁南下使得污染物不容易堆积,霾日数相对较少,每年的5~6月,由于夏收夏种阶段秸秆燃烧的影响,空气中污染颗粒物增多,直接导致汉中地区5~6月霾天气增多。7~11月由于处于雨季,降雨可以湿清除污染物,故雾霾天气出现较少。

4一次雾霾污染事件分析

2015年1月2~5日汉中市区出现了一次持续性雾霾天气,过程持续时间较长,影响范围广、空气污染严重,对市区人民生产生活和健康造成了诸多不利影响。

4.1地面要素特征

图5为2015年1月2~5日汉中市AQI指数值和汉台区国家基本站地面自动站能见度、相对湿度、风速、温度平均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可以看出,汉中市上空污染物峰值出现于晚上20时到凌晨3时左右,地表温、湿、风与能见度变化紧密配合。AQI指数随着相对湿度增大、风速变小和近地面层温度降低逐渐增大,相对湿度大于90 %以上时,AQI指数逐渐降低;能见度随着雾霾的产生逐渐降低。说明有效辐射较强,散热迅速,大气层结稳定,有利于汉中雾霾的生成,当雾霾完全转化为雾时,空气污染程度降低。

4.2影响因素分析

为了进一步定量的分析本次雾霾过程的主要影响因素,选取能见度、相对湿度、风速、温度平均值与AQI指数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能见度与AQI指数相关系数最大为-0.684,其次为相对湿度为0.545,风速和温度平均值与AQI指数相关程度较小,可以忽略不计。可以看出雾霾天气空气相对湿度增加,对大气能见度下降和AQI指数升高起到主要作用。而在北方冷空气的入侵之后,相对湿度和AQI指数都迅速减小,雾霾污染过程也随之迅速消散。由于此次过程风速较小、温度变化不明显,AQI指数受两者影响较小。

5结语

(1)汉中雾霾天气,雾日都要远远高于霾日,说明雾天气比霾天气对汉中影响较大,但霾日影响身体健康,不容忽视。汉中雾日和霾日变化趋势基本相同,20世纪80年代前处于低值区,90年代增加较明显,出现跳跃式的增加,1999年后又回落,2014年出现反复,又呈增长趋势。

(2)从月际变化上看,雾日集中在深秋和冬季,霾日多出现于冬季;全年雾日和霾日均有出现,雾日夏季、霾日盛夏和秋季出现概率较小。

(3)2015年1月2~5日是一次持续性时间较长,影响范围广、空气污染严重的雾霾天气过程,本次过程显示有效辐射较强,散热迅速,大气层结稳定,有利于汉中雾霾的生成,当雾霾完全转化为雾时,空气污染程度降低。能见度、相对湿度对AQI指数影响明显,风速及温度平均值相关程度较小。

参考文献:

[1]

尹承美, 于丽娟, 张永婧,等.济南市雾霾特征分析[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S3):68~70.

[2]钱峻屏, 黄菲, 杜鹃, 等. 广东省雾霾天气能见度的时空特征分析Ⅰ:季节变化[J]. 生态环境,2006,15(6):1324~1330.

[3]胡周颖.杭州市的雾霾特征分析[J].科技风,2016(1):69~69.

[4] 赵娜, 尹志聪, 吴方. 北京一次持续性雾霾的特征及成因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4, 30(5):15~20.

雾霾的原因篇5

【关键词】雾霾天气;成因;治理措施

雾霾天气,是指造成城市里大面积低能见度的情况。在早上或夜间相对湿度较大的时候,形成的是雾;在白天气温上升、湿度下降的时候,逐渐转化成霾。这种现象既有气象原因,更主要的是污染排放原因。从2013年1月9日以来,全国中东部地区陷入严重的雾霾和污染天中,中央气象台将大雾蓝色预警升级至黄色预警,13日10时北京甚至了北京气象史上首个霾橙色预警。从东北到西北,从华北到中部导致黄淮、江南地区,都出现了大范围的重度和严重污染。同时空气质量的逐渐恶化,阴霾天气的出现越来越频繁也越来越严重。因此,“雾霾”成为媒体出现频率最高的词句之一,也成为国家和人民关注的焦点之一。

1.雾霾形成机理

1.1雾霾的概念

“雾”是指在水气充足、微风及大气层稳定的情况下,接近地面的空气冷却至一定程度时,空气中的水气便会凝结成细微的水滴悬浮于空中,使地面水平能见度下降的现象。“霾”是指因大量烟、尘等微粒悬浮使大气层形成浑浊状态的一种天气现象。雾与霾的主要区别在于水分含量的大小,水分含量达到90%以上的叫雾,水分含量低于80%的叫霾,80%—90%之间的,是雾和霾的混合物,但主要成份是霾。

1.2雾霾的组成成分

细颗粒物,即PM2.5是形成雾霾天气的最大元凶,PM2.5包括固态和液态两种形态,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各种污染源和发生源向空气中直接释放的细颗粒物,包括烟、粉尘、扬尘、油烟、油雾和花粉等;二是部分具有化学活性的气态污染物在空气中发生反应后生成的细颗粒物,这些前体污染物包括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VOC)、碳氢化合物和氨等。细颗粒物的化学成份十分复杂,由于其比表面积大,PM2.5比TSP和PM10更容易吸附有机物、硫酸盐、硝酸盐、铵盐、碳、各种金属化合物及病毒和细菌等微生物,由于细颗粒物长期悬浮于空气中难以沉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降低空气的能见度。

2.雾霾天气成因分析

2.1气象原因

有关的气象环境进一步促进雾霾天气的出现,依照国家气候中心气候评定分析指出,秋冬季节是雾霾天气出现的主要季节,秋冬季的气象条件是造成最近雾霾天气频发的主要原因。九月份开始,出现在我国中东部地区的冷空气较少,并强度不大,地面风速较小,有助于水汽在大气地层积累,给雾霾天气的形成创造了有利环境条件。同时,青藏高原南边暖湿空气强度较强,从而导致了来自印度洋的西南暖湿气流异常活跃,这股暖湿气流顺着西南方向将丰富的水汽运送到我国中东地区,从而引起了这些地方空气湿度大,另外也促进了地层逆温的产生,给雾霾天气的出现提供了有利条件。

众多城市的搞建筑物不断涌现,引起了风流在经过市区时被强有力地阻碍下来并出现了摩擦从而降低了风力,往往产生微风或者静风,从而不能促进悬浮颗粒的分解和消失,最后只能长期积累在城市中或者郊区附近。

2.2人为原因

有关气象和环保专家支持,雾霾天气除了由气象因素导致的,化学工厂、汽车尾气增多、农作物燃烧和烧煤等人为行为引起了大气中颗粒物含量加大,这是雾霾天气出现的重要原因。当前,许多城市的污染物排放已经濒临界限,对气象条件十分敏锐,空气在较好的气象环境下能达到标准,但是只要出现了不利的气象环境,空气质量和能见度会立刻下降。另外,有些城市还存在地理位置处于不力位置,除了自身城市所产生的废气,还有一些周边地区的废气顺着气流进入,导致了该城市的空气质量更加严重。

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迅速增加,人均消费水平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在享受着汽车给我们带来的便利,却不知产生了大量的污染气体和悬浮颗粒的产生,从而大大降低了能见度。

3.如何提高治理雾霾天气的措施

虽然在当前我国治理雾霾天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雾霾天气的质量仍然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还需要进一步大力整治,努力实现空气质量长期达标的目标。如何有效治理雾霾天气,这就需要我们要始终贯穿邓小平同志提到的“三个有利于”原则来开展治理工作。就是说雾霾治理措施要有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提高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和提升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城市在治理雾霾天气时要根据自己城市的实际,认真贯彻环保部门要求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整治雾霾天气需要从如下方面开展。

(1)首先各省市应该继续开展科学研究工作,严格加强对污染物排放的限制,制定达标规划,组织力量尽快开展相关治理工作。以北京市空气质量改善途径、阶段目标以及技术研究为学习对象,投入资金深入地研究PM2.5的同时,及早开展PM1.0的治理工作。强化PM2.5治理,倡导各地人民群众加强自我防护意识。

(2)在北方各地区开展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在此区域,建立国家考核指标。严把企业建厂这个门槛,把门槛放高,加强产业发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落实到具体法人,加强处罚机制。《大气污染防治法》最新修订草案的一大亮点为提高了对违法企业的处罚力度。如对于大气污染物超标排放的处罚额度,由原先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提高至处以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排污单位故意不正常运转污染防治设施的处罚额度也将从五万元以下提高到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同时积极推广新能源,实施控制煤炭的消费总量。限制并实施对重点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放的工作。实施多污染协同控制,防止二次污染的形成,降低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和挥发性有机物等有毒物的排放总量。

(3)机动车尾气排放所形成的污染已成城市顽疾,国四排放标准今年实施迫在眉睫。切实加强机动车污染防治,提升车用燃油清洁度。建立机动车环保监管能力,加强监管用车环保检验的机构,全面控制提高机动车排放水平。

(4)逐步建立各大城市城区雾霾天气预报系统,逐渐加强风险信息判定和预警作用,进一步提升大气污染治理技术保障,完善极端不利气象条件下大气污染监测系统。注重加强对雾霾天气防治预警应急预案、建立城市四区应急机制,出现雾霾天气时有效启动应急系统,开展限制重点污染企业排放量、建筑工地立刻停止施工、机动车辆限制出行等方法,加强对防护措施建议的宣传。

随着各大城市的迅速发展,人口资源矛盾越来越大,多样,要根本解决雾霾天气,最重要的是认真分析城市经济发展的特征,合理解决人力资源矛盾,加快经济发展模式,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工作首位,实现经济与人口资源和谐发展,让大家都达成绿色生产生活的共识。只有这样,才能将城市建设成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城市,才能一步步加快发展。 [科]

【参考文献】

[1]郝明辉.浅谈雾霾天气形成的前期原因与防治对策[J].能源与环境科学,2013(4).

雾霾的原因篇6

关键词:雾;霾;时空分布;变化规律

中图分类号:P426.4;X5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6)24-6432-04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24.027

雾、霾天气使能见度降低、交通事故频发并诱发呼吸道等疾病,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1]。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大气污染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雾、霾天气日趋严重。

国外学者较早开始了大气能见度和雾、霾天气的研究工作,在区域性霾对气候的影响、辐射雾的形成与城市气候等方面,都作了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2]。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加快,空馕廴炯泳纾中国霾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引起了广泛关注,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国内学者陆续开展了一些全国性和区域性的雾、霾气候特征研究[3-6],主要对中国四大霾区的气候特征、霾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得出不同地区霾的一些基本特征,但对同一个地区雾和霾的对比分析研究较少。

济宁市位于鲁西南腹地,是鲁西南的代表城市,2014年中国重点城市空气污染指数排行榜中,济宁位于第46位,污染情况位于鲁西南首位。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数据中心查询到的2014年济宁空气质量指数(AQI)显示:空气质量级别为优或良的时间为121 d,空气质量级别为轻度或中度污染的时间为213 d,空气质量级别为严重或重度污染的时间为29 d。

1 资料及处理方法

1.1 资料来源

利用2005-2014年济宁市1个国家基本气象站和10个国家一般气象站的观测资料,对济宁地区雾和霾日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研究。

1.2 资料处理

采用类似吴兑[3]对雾和霾的资料处理方法,选取2005-2014年济宁市的逐日观测资料,对8∶00、14∶00和20∶00共3个观测时次的能见度、相对湿度进行判断,定义当3个时次中至少有一个时次满足能见度

2 济宁地区2005-2014年雾日数时空分布特征

2.1 济宁地区2005-2014年雾日数的时间分布

比较济宁地区11个大监站10年雾日的逐月变化,其变化规律可以分成4类。

1)单峰-单谷型:此类型测站包括济宁、曲阜和嘉祥,11月达到峰值,夏季雾日最少,12月雾日比11月有明显减少。

2)不规则波动型:此类型测站包括兖州、泗水和鱼台,这一类型的特点是随时间变化没有统一的规律,各站的时间波动曲线呈多峰变化特征,基本上从9月开始雾日明显增多。

3)U型:此类型测站包括微山、邹城和金乡,这一类型的特点是夏季雾日少,年初和年末雾日数基本持平。

4)双峰-双谷型:此类型测站包括梁山和汶上,这一类型的特点是呈双峰、双谷型,在6月达到最小值,在9月或10月再出现低谷值,本类型中7~8月值较高,这与其他测站不同。

通过以上分析得出,济宁11个大监站在1-2月、11-12月都是雾日的多发时段,6月最少,主要原因在于济宁地区秋冬季低层大气出现逆温的天数增多、辐射逆温强度增加,利于雾日的发生。

2.2 济宁地区2005-2014年雾日数的空间分布

以春(3~5月)、夏(6~8月)、秋(9~11月)和冬(12~2月)季节划分(下同)来分析济宁雾日的空间分布特征。

济宁地区春季雾的发生较少,呈西多东少的趋势,在35.5°N~36.0°N和116.0°E~116.8°E之间是高值区(梁山、汶上和兖州),东部(邹城、微山和泗水)最少。

济宁地区夏季雾的发生在四季中最少,呈西北多东南少的趋势,在35.5°N~36.0°N和116.5°E~117.0°E之间是高值区(汶上和兖州),其余的8个站较少,东南部最少(邹城、微山和鱼台)。

济宁地区秋季雾的发生明显增多,同夏季类似,呈西北多东南少的趋势,但低值区的控制范围相比夏季明显缩小很多,除了济宁东南部的邹城和微山少一些之外,其余站点雾日都明显增多,其中在35.5°N~36.0°N和116.0°E~117.0°E之间是高值区(梁山、汶上和兖州)。

济宁地区冬季雾的发生在四季中最多,同春季类似呈西多东少的趋势,但高值区控制范围比春季明显增大,且高低值差异显著,在34.8°N~36.8°N和115.8°E~118.0°E之间都是高值区(梁山、汶上、兖州、金乡和嘉祥),中部的济宁、鱼台、曲阜和微山雾日少一些,东北部最少(邹城和泗水)。

通过以上分析得出,济宁地区的雾日总体呈西北多东南少的分布,邹城、微山和泗水雾日较少,兖州、汶上和梁山雾日较多,即洼地多、丘陵少、平原居中,这说明同样的天气条件下,地形对雾的发生有一定影响。洼地地形矮,气温较低,下面的冷气团与四周的暖气团相结合,冷却凝结升华易形成雾气;邹城市以东及西南部为低山丘陵区,微山县东面是邹滕丘陵,西临苏北平原,泗水辖区内也是多丘陵,温度较高,不利于形成雾。

3 济宁地区2005-2014年霾日数时空分布特征

3.1 济宁地区2005-2014年霾日数的时间分布

11个地面观测站2005-2014年霾日的逐月变化规律可以分成以下两类(图1):

1)3峰-3谷型(图1a):此类型测站包括济宁、兖州、梁山和鱼台,特点是霾日分别在5、8和11月为低值区,在2、6和10月为高值区,12月霾日比11月有明显上升趋势。

2)3峰-2谷型(图1b):此类型测站包括邹城、汶上、金乡、微山、曲阜、嘉祥和泗水,特点是在5和8月左右为低值区,在2、6和10月左右为高值区。

通过以上分析得出,济宁地区霾日高值区在11个观测站比较一致,为2、6和10~12月。济宁地区的霾不仅出现在秋季和冬季,夏季也是高发时段。

将雾日和霾日的时间分布特征对比发现:虽然容易发生雾和霾的气象条件差不多,但是6月雾日是全年最低值,霾却是最高值,这说明气象条件是霾发生的诱因,污染物排放才是霾天气的主要因素,6月济宁地区处于暖气团控制,大气比较稳定,又是夏收秸秆焚烧集中时段,污染物得不到及时扩散,造成霾日数上升。

3.2 济宁地区2005-2014年霾日数的空间分布

由济宁地区11个站点10年霾日数的空间分布分析得出,济宁地区春季霾的发生较少,呈北多南少的趋势,在35.5°N~36.0°N和116.0°E~116.8°E之间是高值区(梁山、汶上和兖州),霾日最少的是西南部(金乡、鱼台和微山)。

济宁地区夏季霾日的高低值差在四季中最小,但霾日在四季中却最多,呈北多南少的趋势,在35.5°N~36.0°N和116.0°E~116.8°E之间是高值区(汶上和梁山),其余测站霾日比较均匀。

济宁地区秋季霾的发生较多,基本呈北多南少的趋势,西南部最小(金乡和鱼台),其中在35.5°N~36.0°N和116.0°E~117.0°E之间是高值区(梁山、汶上和兖州),最东部的泗水霾日明显增多。

济宁地区冬季霾同秋季空间分布特征类似,高低值差异显著,35.5°N~36.0°N和116.0°E~116.8°E之间是高值区(梁山、汶上、兖州),西南部霾日最少(鱼台和金乡)。

通过以上分析得出,全市霾日空间分布呈现北多南少、山区多平原少的特点;春夏秋冬季节的空间分布基本一致,说明霾的发生也和地形有很大关系;霾的多发区基本维持在济宁的北部和东部,西南地区在春夏秋冬各个季节都相对较少。

4 雾和霾的年代际和月际分布规律

由于雾、霾天气局地性特征比较明显,因此,本研究以济宁站气象观测资料为例,以多项式拟合方法讨论雾、霾天气的年代际和月际变化规律。R2是趋势线拟合程度的指标,等于1或接近1时,其可靠性最高,反之则可靠性较低。

4.1 雾和霾日的年代际变化规律

综合分析雾和霾日数年代际变化曲线(图2)表明,近10年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不明显,多项式拟合R2为0.416 98,拟合程度不好,雾的年代际基本是一个波动趋势;近10年霾整体呈波状迅速上升,整体为“减-增-减-增”趋势,趋势线采用多项式拟合,R2达到0.860 06,说明拟合程度很好。

4.2 雾和霾的月际变化规律

综合分析雾和霾日数月际变化曲线(图3)表明,近10年雾的月际变化特征明显,多项式拟合R2为0.791,拟合程度较好,雾的月际变化基本呈U形分布;近10年霾的月际分布规律不明显,趋势线采用多项式拟合,R2值不到0.1,可靠性很低,多振荡性波动。

5 结论

1)济宁地区雾日的逐月变化规律可以分成4类:单峰-单谷型(济宁、曲阜和嘉祥)、不规则波动型(兖州、泗水和鱼台)、U型(微山、邹城和金乡)、双峰-双谷型(梁山和汶上)。不论哪种类型的雾日时间分布,在1~2、11~12月都是雾日的多发时段,6月则最少。

2)济宁地区霾日的逐月变化规律可以分成两类:3峰-3谷型(济宁、兖州、梁山和鱼台)、3峰-2谷型(邹城、汶上、曲阜、金乡、微山、嘉祥和泗水)。6月雾日是全年最低值,霾却是最高值,这说明人类污染物排放才是霾多发的主要原因。

3)济宁地区的雾日总体呈西北多、东南少的分布,邹城、微山和泗水雾日较少,兖州、汶上和梁山雾日较多,即洼地多、丘陵少、平原居中。这在实际预报工作中,对各个测站的低温预报有指导意义。

4)济宁地区霾空间分布呈现北多南少、山区多平原少的特点;春夏秋冬季节的空间分布基本一致,说明霾的发生也和地形有很大关系;霾的多发区基本维持在济宁的北部和东部,西南地区在春夏秋冬各个季节都相对较少。

5)济宁地区全年雾和霾均有发生,雾日在秋冬季节多(占72%),夏季最少(占13%);霾日在秋冬季和夏季分布比较均匀,春季最少(占19%)。

6)霾的年代际变化规律明显,雾的月际变化规律明显。霾的年代际趋势方程为y=0.935x2-4.940x+5.65,R2=0.860,说明近10年霾日呈波状迅速上升,整体为“减-增-减-增”趋势;雾的月际趋势方程为y=0.447x2-5.546x+20,R2=0.791,说明雾日的月际变化基本呈U形分布,年初和年末较多,夏天最少。

参考文献:

[1] 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

[2] MALM W C. Characteristics and origins of haze in the continental United States[J].Earth-Science Reviews,1992,33(1):1-36.

[3] 吴 兑.再论都市霾与雾的区别[J].气象,2006,32(4):9-15.

[4] 胡亚旦,周自江.中国霾天气的气候特征分析[J].气象,2009, 35(7):73-77.

[5] 魏文秀.河北省霾时空分布特征分析[J].气象,2010,36(3):77-82.

雾霾的原因篇7

关键词:雾;霾;时空分布特征;影响因子;济宁市

中图分类号:P426.4;P427.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6)21-5488-04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21.013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and Impact Factors of Fog and Haze Days

in Jining During Thirty Years

LI Fang, ZHAO Jing-feng, ZHANG Xi, MA Li, WANG Xiao-mo

(Jining Meteorological Bureau, Jining 272000, Shandong,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weather data,e.g. fog and haze, average wind speed,relative humidity and precipitation days in Jining from 1985 to 2014,the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and impact factors of fog and haze days in recent 30 years were analyzed by statistic analysis metho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seasonal distribution of fog days in Jining city during the last 30 years was as follow:autumn and winter seasons were accounting for about 70% of the year,spring and summer season was less. Haze days presented a significant increasing trend. The fog days increased from southeast to northwest, the more in depression(for example,Liangshan and Wenshang),the less in hilly(for example,Zoucheng). There was a negative relation between precipitation days and fog/haze days,and this relation of fog days and precipitation days was obvious. When 95% of haze weather emerged in Jining city,wind speed was less than 3.0 m/s,and more than half emerged under the wind level was less than 1. The change law of haze days showed similar with the changes of proportion of coal chemical industry,equipment manufacturing,food manufacturing,energy industry in industries above a designated scale,it must be paied attention to control haze days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fog; haze;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impact factor; Jining city

在中气象局的《地面气象观测规范》[1]中,雾是指大量微小水滴浮游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 km的天气现象;霾是指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 km,造成空气普遍混浊的大气现象。国外学者从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大气能见度、雾、霾变化趋势的研究工作,在区域性霾现象对气候的影响,辐射雾的形成与城市气候的关系等方面都作了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2]。国内学者在早期的研究中对雾、霾的物理化学形成条件及如何区分雾、霾等做过细致研究,也开展了一些全国或区域性的雾、霾气候特征研究[3-7]。付桂琴等[8]分析了河北省低能见度事件特征,发现河北省低能见度的地理分布呈北少南多的特点,太行山东麓地区低能见度事件更为集中。李恬等[9]利用多项式线性回归拟合方法研究了1961-2013年山东省霾的季节性特征的年代际变异,发现山东省霾时间整体呈上升趋势,20世纪90年代之前增长明显,之后增长缓慢但维持在高值区波动,且高值区分布在鲁中西部、鲁中南部和半岛南部地区。本研究利用山东省济宁市30年(1985-2014年)11个气象观测站的地面观测资料,对济宁市雾和霾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对造成其变化及分布特征的影响因子进行初探。

1 资料来源及处理方法

1.1 Y料来源

利用1985-2014年济宁市1个国家基本气象站(兖州)和10个国家一般气象站(济宁、曲阜、邹城、泗水、微山、梁山、汶上、鱼台、嘉祥和金乡)的观测资料,包括8:00、14:00和20:00的能见度、相对湿度、天气现象等资料,对济宁市雾和霾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研究。

所用济宁市煤化工、装备制造、食品制造、能源工业增长值来源于2008-2012年《济宁年鉴》(http:///)。

1.2 资料处理

因不同的台站、不同的观测员对雾与霾的识别有很大差异,因而不能直接使用观测记录,又由于历史污染物资料缺乏,因而1985-2013年雾日和霾日的判别无法采用现行的观测规定(QX/T 113-2010)[10],本研究采用类似吴兑[6]和过宇飞等[11]对雾和霾的资料处理方法,选取1985-2014年济宁市的逐日观测资料,对8:00、14:00和20:00这3个观测时次的能见度、相对湿度进行判断,定义当3个时次中至少有一个时次满足能见度

2014年以后地面气象观测结合大气污染资料能较为准确地识别雾和霾,但为了资料处理的一致性,仍然使用以上的处理方法,不用雾和霾直接记录资料。季节的划分:春季3-5月,夏季6-8月,秋季9-11月,冬季12月至次年2月。

2 济宁市雾和霾30年时空对比分析

2.1 济宁市30年雾日和霾日季节变化

1985-2014年济宁市11个县市年平均雾时间为18.8 d(图1a),秋、冬季节多,占全年的70%左右,春、夏季节少;年平均霾时间为11.6 d(图1b),春季最少,夏、秋、冬所占比例相差不大。

从2005-2014年济宁市10年月平均霾日变化可知(图略),10月至次年2月霾日较多,这和秋冬季节雨日少、风速小、逆温增多、冬季取暖有一定关系;4-9月霾日较少,这几个月大气不稳定性增加,雨日增加,霾日减少(6月霾日多,原因可能是6月正值夏收高峰,秸秆焚烧造成的)。

2.2 济宁市30年雾日和霾日空间分布

1985-2014年济宁市11个县市年平均雾时间为18.8 d,从图2a可以看出,兖州、汶上、鱼台、金乡和梁山高于平均值,基本呈西多东少的分布,最多的是鱼台(27.9 d),最少的是邹城(仅8.7 d)。济宁地势东高西低,东南的丘陵地带雾日一直较少(比如邹城);西北地区的梁山、汶上处于洼地,地势较低,雾日较多。

1985-2014年济宁市11个县市年平均霾时间为11.6 d,从图2b可以看出,兖州、汶上、微山和泗水高于平均值,最多的是微山(28.8 d),最少的是鱼台(仅1.9 d)。

3 雾和霾天气气象要素影响因子分析

由于雾、霾天气局地性特征比较明显,因此,选济宁站近10年气象观测资料为例,讨论雾、霾天气下的气象要素特征。

3.1 济宁市2005-2014年连续性霾持续时间

选取济宁站2005-2014年的数据对霾的持续性特征进行分析,将连续3 d或以上均出现霾作为一次连续性霾天气过程。结果表明,济宁站共出现连续性霾天气过程13次;持续3 d的有8次,约占62%;持续4 d的有4次,约占30%;持续5 d的有1次,约占8%。济宁市近10年持续性霾最长时间为5 d,出现在2011年6月16-20日。仅6月就出现5次连续性霾,约占38%,可见6月出现霾天气不容忽视。

3.2 雾、霾与降水时间的关系

从济宁站2005-2014年雾和霾时间与降水时间的关系(图3、图4)可以看出,7-9月降水时间多的时候,雾和霾时间相对较少;雾和霾时间与降水时间呈负相关,且雾时间与降水时间的负相关性明显。6月霾日增多可能与秸秆焚烧有很大关系,污染物不利于扩散。

雾和霾时间与降水时间的负相关关系是因为降水对空气中的颗粒物有去除作用[12],一方面它可以吸附、冲刷空气中的污染物粒子和气溶胶,另一方面,降到地面的雨水能抑制地面扬尘的飘散,所以降水时间增多,霾日就相对减少。

3.3 雾、霾与平均风场的关系

风速是雾、霾维持与否的重要因素,风速较大时,大气污染物水平输送和近地层湍流较强,利于垂直方向上的扩散,大气污染物和气溶胶不易堆积,不易出现雾、霾;反之,较小的风速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和稀释,容易形成霾。分析得出,霾天气时风速小于等于1.5 m/s(风力0~1级)的占66.72%,风速在1.6~3.3 m/s(风力2级)的占28.29%,风速大于等于3.4 m/s(风力3级)的仅占4.99%,故霾出现时以静风或小风情况居多,当风力达到3级或以上时一般不易出现霾。风速特征表明,济宁市95%的霾天气出现在风速小于3.0 m/s的天气下,一半以上出现在风力小于1级的天气下。从图5和图6可以看出,4月平均风速较大时(大于2.5 m/s),雾和霾时间均出现明显的下降。

3.4 雾、霾与相对湿度的关系

2011年之前,相对湿度大小和雾时间多少变化基本一致,2011年之后,霾日变化和相对湿度变化基本一致(图略)。

4 雾和霾天气环境影响因子分析

4.1 气候变化

分析济宁市近10年的资料发现,近10年风速呈减弱趋势,2011年之后平均风速小于2 m/s,且一年中多静风,不利于污染物扩散,加重了城市空气污染,这与2011年之后霾日的增多吻合。

同时雾和霾之间的D化也是雾时间减少、霾时间增加的一大原因,当空气中相对湿度超过90%时,霾粒子吸附的液态水成为雾滴,而相对湿度降低时,雾滴脱水后霾粒子又悬浮在大气中;大城市热岛效应易导致较厚的逆温层,阻碍空气垂直方向对流输送,使得城市排放颗粒污染物难以扩散,有利于霾日增加。

4.2 工业污染

城市污染物排放源的增加导致区域气候差异对局地霾天气有较明显的影响,其中工业污染是影响霾天气的一个重要因素。城市工业发展,污染物排放源增多,直接导致了能见度降低,空气质量下降,霾天气增多。

查《济宁年鉴》发现,2008-2011年济宁市煤化工、装备制造、食品制造、能源工业四大千亿级产业增加值不断上升,占规模以上工业比例也急剧增加,近年来一直保持同比增长的趋势,具体数值如图7所示。分析可知,2008-2010年霾日迅速增加,2010年和2011年霾日略有减少,2008年四大产业占规模以上比例仅为40.1%,2010年迅速达到73.4%,2011年和2010年比例差不多,霾日的年代变化趋势和2008-2011年四大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例基本一致,这是未来关于霾日防治应该注意的地方。

5 结论

1)济宁市近30年雾日秋、冬季节多,占全年的70%左右,春、夏季节少;济宁市近30年霾日呈显著增多的趋势,春季最少,夏、秋、冬所占比例相差不大。

2)济宁市近30年雾日空间分布:济宁地势东高西低,东南的丘陵地带雾日一直较少(比如邹城);西北地区的梁山、汶上处于洼地,地势较低,雾日较多。济宁市30年霾日的空间分布:兖州、汶上、微山和泗水高于平均值。

3)雾和霾时间与降水时间呈负相关,且雾时间与降水时间的负相关性明显。

4)济宁市95%的霾天气出现在风速小于3.0 m/s的天气情况下,一半以上出现在风力小于1级的天气情况下。

5)2011年之前,相对湿度大小与雾时间变化基本一致;2011年之后,霾时间变化与相对湿度变化基本一致。

6)影响雾、霾的环境因子为气候变化和工业污染。

参考文献:

[1] 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21-27.

[2] MALM W C.Characteristics and origins of haze in the continentalunited-states[J].Earth-Science Reviews,1992,33(1):1-36.

[3] 汤鹏宇,何宏让,阳向荣.大连海雾特征及形成机理初步分析[J].干旱气象,2013,31(1):62-69.

[4] 高红燕,贺 音,王 丹,等.近50年西安市雾时间的变化趋势及可能原因[J].高原气象,2013,32(6):1739-1746.

[5] 袭祝香,张 硕,高晓荻,等.吉林省雾和霾事件的时空特征及评估方法[J].干旱气象,2015,33(2):244-248.

[6] 吴 兑.再论都市霾与雾的区别[J].气象,2006,32(4):9-15.

[7] 胡亚旦,周自江.中国霾天气的气候特征分析[J].气象,2009, 35(7):73-77.

[8] 付桂琴,张迎新,张庆红,等.河北省低能见度时间特征分析[J].气象,2013,39(8):1066-1067.

[9] 李 恬,赵天良,杨晓霞,等.近53年山东省霾季节性特征的年代际变异[J].生态环境学报,2014,23(9):1432-1437.

[10] QX/T113-2010,霾的观测和预报等级[S].

[11] 过宇飞,刘端阳,周 彬,等.无锡市霾天气特征及影响因子研究[J].气象,2013,39(10):1314-1324.

雾霾的原因篇8

[关键词]雾霾成因;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监督制衡;法律手段

(一)雾霾成因对比

1、伦敦雾霾的成因

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英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无疑,这推动了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但同时,代价其实也是不可估量的巨大,以雾霾为典型的空气污染就是其不可忽视的代价之一。

(1)自然原因

与很多国家雾霾形成的原因不同,伦敦雾是特定的地理位置和特定的气候条件的产物,有着悠久的历史。伦敦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带给其带来了湿度相当高的空气,进而致使雾气本来就较为容易形成。在工业革命、大气污染到来之前,在英国的街头,雾气也是十分常见的天气现象。

(2)工业生产方式原因

伦敦雾形成更为重要的原因则是当时英国的工业生产方式。可以说,伦敦雾是英国当年的工业生产方式本身的产物,工业化和城市化使空气污染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工业大生产在便利丰富了人民生活、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同时,也带来以雾霾为代表的大气污染。以烟煤为燃料的城市,以伦敦为代表,在找到可替代的燃料之前,人们都曾无饱受过数十年的严重的大气污染之苦。

(3)生活方式原因

值得一提的是,伦敦雾霾的产生与英国的生活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19世纪以来,居民的在家庭用煤的情况很是普遍。由于家庭用煤所排出的黑烟量大、频率高,因此其是伦敦大气污染不可忽视的又一大污染源。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壁炉这一取暖方式更是得到了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追求舒适家庭。壁炉的集中大量使用,致使浓烟飘到空中,弥漫在空中的烟尘越积越多,难以散去,最后导致了浑浊空气的出现,能见度大大降低。

2、中国雾霾的成因

雾霾产生的原因,正如其呈现的形式一样复杂,是多方面作用的结果,包括社会、自然的多个方面,除了为大众耳熟能详的工业污染以外,生活污染也在雾霾的形成过程中“付出”了不少。综合各个方面的因素,我国雾霾的形成原因主要有能源消费、产业结构、机动车数量、城镇化发展等因素,具体如下:

(1)能源消费的原因

中国人口众多,能源消费总量大,但消费结构却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地方。2009年至2012年能源消费总量从30.66亿吨标煤增长到36.23亿吨标煤,年均增长2.1亿吨标煤,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在中国历年来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和原油的消费比例占绝对主导地位,并远远高于其他能源消费。不仅如此,随着工业的发展,其对能源的使用量更是与日俱增。

(2)产业结构的原因

我国从农业大国逐步发展到工业大国,经济得到了显著的增长,随着工业的发展,工业废气大量排放,二氧化碳排放量逐年升高。工业废气是当今世界主要的环境污染源。据统计,2012年我国的化石燃料排放量居世界第一,以总排放量的27%的比重远远超过美国这一能源消耗大国14%的占比。如此大规模的工业发展,以及巨大的污染物排放量,进一步导致我国以雾霾为突出表现的大气污染。

(3)机动车数量增长的原因

随着中国人均消费水平的上升,机动车保有量不断提高,而汽车尾气,无疑加重空气污染。除此之外,随着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中国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和汽车的数量迅速增长,导致尾气排放量急剧增大,这致使空气中可吸入细微颗粒物的含量持续上升,进而导致雾霾天气不多增多,空气质量日益恶化。

(4)城镇化发展模式的原因

中国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曾被评价为粗放式、跃进式城镇化。由此可见,中国城镇化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以高耗能、高污染为特征的发展模式进行的。在城市数量快速增长,越来越多的人成为“城市人”的同时,一个又一个的环境问题正潜伏在社会的深处。归根结底,大城市中的能源使用量居高不下是雾霾产生的一大重要原因。城市的扩张和兴起,不仅带来了繁华,也带来了污染,而其中为人们所深切感受的,就是以雾霾为突出表现的大气污染。

3、两者成因的深入对比分析

从上述不难发现,伦敦雾霾的成因与中国雾霾成因有着很多的共同点,但是中国雾霾的形成也存在其独特的原因。对于两者共同点以及中国雾霾形成原因的独特之处的分析,有利于在借鉴伦敦经验的同时认清国情,有所取舍地适用他国经验,从而对未来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协调做出一定的探索与改变。

(二)中英经济背景对比

上世纪50年的英国与当下的中国,虽处两个不同的时代,却有着类似的遭遇――深受雾霾所扰。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在经济层面上,通过比较两国在各自时期的经济状况,有利于分析我国借鉴伦敦经验的可行性。

首先,当今中国和曾经的英国的能源结构均是以煤炭为主。

工业革命以来,伦敦就以“雾都”扬名。煤炭是支持工业革命的核心燃料,经济和技术飞速发展,伴随而来的是城市污染急剧加重。当时的大多数工厂都建在市内和近郊,居民家庭又大量烧煤取暖,煤烟排放量急剧增加。城市发电也主要靠煤,以煤为动力的蒸汽机车拉着一节节燃煤专列开进首都。同时,家庭烧煤也加剧了大气污染。

其次,中英两国在双方对应的时代中经济结构不合理,能源消费总量大。

1952年的伦敦烟雾事件是英国工业化进程中忽视经济结构调整的后果,据数据显示,1952年,英国经济结构中工业占最大比例的一年,工业所占比重高达51%,在治理雾霾工作开展后,工业所占比重才有所下降,而服务业所占比例也逐渐提升。

最后,两国的雾霾均出现在工业化阶段中后期。

从全球饱受雾霾天气影响的国家的情况来看,雾霾污染主要集中在工业化阶段的中后期,而伦敦当时正处于这个时期,规模的工业发展与高耗能产业分不开,这些产业不仅能耗高,污染也严重。

综上所述,中英两国在大气污染严重时期的经济背景极为相似,因此借鉴伦敦经验具有较大的可行性。

(三)中英政治背景对比

总体来看,虽然中英两国政治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而英国则为资本主义国家。但中国目前的政治形势相对于英国治理雾霾时期的政治形势更为平和。雾霾的治理相对来说会比英国更为容易。

英国治理雾霾的历程可以追溯到13世纪左右,1306年,爱德华一世颁布一项在国会开会期间禁止工场烧煤的法令。但此超前的环保意识未能阻止社会工业发展的需求。1875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公共卫生法案”,对污染、职业病等问题开始系统管理,并在各城市设立公共卫生观察员。这些措施虽然小有成效,但难以从本质上根除污染源。20世纪初期,英国逐渐丧失工业垄断地位,一战的爆发更是严重消耗了英国实力。20世纪20年代,英国政府为消除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来的影响,尽快扭转世界性的经济大萧条的局面,放松了对环境的治理,以恢复经济为第一目的。二战结束后,英国更加衰弱,降为二等强国,接受美国援助的马歇尔计划,大张旗鼓,重振经济,污染问题又开始“旧情复燃”。然而这种急切的经济发展必将导致环境的破坏,1952年的“雾都劫难”彻底震醒了英国人,政府颁布《清洁空气法案》等一系列立法。

而在如今的中国,政治较为平和,执政党也多重视雾霾的治理,这有利于推进雾霾治理工作的开展。具体而言,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要求“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推广绿色建筑、绿色施工,发展绿色经济,发展绿色矿业,推广绿色消费模式,推行政府绿色采购……“绿色发展”被明确写入“十二五”规划并独立成篇,表明我国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十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除了以上涉及的较为宏观的政治目标以外,地方政绩考核制度也做出了相应的改变。雾霾的日益加重,实际上很大程度上与地区利益密切相关。长期以来,以GDP为重要指标的政绩考核使得地方政府对于重工业的发展及其重视,甚至不惜代价地争取重工业发展的机会,这无疑是雾霾问题的催生因素之一。主席多次谈到不能以GDP论英雄,三中全会《决定》也提出改进唯GDP的干部绩效考核体制,遏制目前地方政府唯GDP增长的恶性竞争,可以遏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黑色GDP增长。无疑,这有利于经济健康发展的同时,有利于避免雾霾天气的进一步恶化。可以说,这样的政治环境是有利于雾霾治理工作的进一步推进的。

(四)中英文化背景对比

经研究发现,英国雾霾治理成功离不开其的文化意识方面所具有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自主性、民主性和平等意识

英国强调环境治理主体的多元性和平等性。公众愿意自主协商、多方互动,最大程度地增进整体的公共福利,以提高环境质量。正是因为英国公众的民主、平等意识较强,英国政府才得以通过构建“政府一市场一社会”三维框架下的环境治理模式,增强生态环境治理的合力。

(2)重视监督与制衡

英国政府的各种空气监测数据均向外开放,英国公民可援引《自由信息法》,向政府环保机构索取相关信息,达到全民监督的效果。此外,“第四权力”新闻媒体界也起着重要的监督作用,对任何公权力的错误或者黑幕主流媒体大多持着揭黑打丑的态度,而不会违背新闻伦理,粉饰太平。英国公民获知空气信息的途径也不被官方独家垄断。

在英国文化中,权力制约与平衡的传统非常悠久。中世纪前后,英国王室和贵族就相持不下,为人民的自由“造成了相对宽松的中间地带”。议会制和两院制传统使得国家的公共权力分散为立法和行政两大部分,法院和法官限制着王权,在实际的政治运行中也可以看做是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的分立。程汉大认为:“大凡真正意义上的,无一不具有妥协性、平衡性,其中包括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权力与责任之间、权利与义务之间……等各个层面上的相互妥协与平衡。”在空气治理的层面上,监督与制衡的智慧也同样适用。

(3)法治意识强,善于利用法律手段

英国人是讲究实效的民族,现实的目标是靠自己的力量而非幻想,是靠实干而非空谈去达到的,法律手段则是一个具有现实力量的重要途径。英国在治理雾霾的漫长的努力中,通过了大量的法案,如1954年,伦敦市出台《伦敦城法案(多项赋权)》,1956年,英国出台了世界上首部空气污染防治法――《清洁空气法》,1974年出台《控制公害法》等等,以消除大气污染对公众健康和日常生活的影响。此外,英国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一个普遍做法是采取环境公益诉讼。任何个人、公民团体都可以对污染者提起要求其遵守环境法的诉讼。

(4)理性主义,以科学技术为武器

理性精神源于近代科学的出现,在社会政治领域则表现为自由平等、反专制主义等思想。英国的理性精神在保守主义的影响下略带节制,这使得英国保留了一定的从而形成了政教分离的传统。宗教和上帝只负责解决精神领域的重大问题,而在现实生活里,英国人的上帝是主宰宇宙的理性和科学规律。这也许是英国人在治理雾霾过程当中如此重视技术和科学背后的文化因素。

英国是最早提出“低碳”概念并积极倡导低碳经济的国家。2007年,伦敦颁布《气候变化行动纲要》,设定减碳目标,以1990年为基准,到2025年要减排60%。为了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伦敦把部分目光集中在智能电网建设上。低碳技术是推进空气质量改善的主要挑战之一,目前英国人正在大力推进相关技术的研发,许多关键性技术都处在攻坚阶段。

余论

2015年2月28号,柴静雾霾深度调查《穹顶之下》播出,在不到24小时内,点击量已经突破360万次,点赞数接近4万个,留言评论数也达到8500条。此调查加深了公众对于雾霾的认识,也唤醒了政府各个部门对于雾霾的关注,相信随着相关调查和报道的传播,我国对于雾霾的重视会日益加强,治理雾霾的路上也会减少许多障碍。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持续的大范围雾霾天气再次引起公众对大气污染及大气环境质量重视。积极采取防治雾霾天气措施,对于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小曳.我国雾-霾成因及其治理的思考[J].科学通报,2013,13:1178-1187.

[2]巩羿.英国空气污染治理经验对我国空气治理政策的启示[D].中央民族大学,2013.

[3]张孝德,梁洁.从伦敦到北京:中英雾霾治理的比较与反思[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4,03:51-63.

[4]秦昊洋.浅谈雾霾成因的有效分析方法与应用[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01:92-96.

[5]肖畅.雾霾成因和治理责任都需要明确[N].长江日报,2013-12-11006.

[6]李晓琪.从“北京雾霾”看我国大气污染防治[J].青春岁月,2013,13:382-383.

上一篇:肠道健康对人体的重要性范文 下一篇:绿色智造的概念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