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育生物学的研究进展范文

时间:2023-12-29 17:07:32

发育生物学的研究进展

发育生物学的研究进展篇1

1 前言

从科学发展史的视角看,对体育的研究始于本世纪之初,由于体育研究成果的不断积累,到了本世纪中期 ,体育科学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科学百花园中占有一席之地。嗣后,由于体育科学研究的不断深 入,又派生了许多分支学科,至今,体育科学已发展成为一门包括众多分支学科、具有完整结构的综合性科学 。本文在论述体育科学内涵和体育科学已有分支学科的基础上,对体育科学体系发展趋势进行探讨,以求教于 同仁。

2 体育科学的内涵

由于国内外学者对“科学”和“体育”的概念均有不同的理解,所以,迄今为止国内外学者对体育科学的 定义没有完全一致的认识。国际体育情报协会名词术语委员会出版的《体育运动词汇》把体育科学定义为:“ 有关身体练习的全部知识,这些知识是同整个概念体系相联系并作为一种理论——它确定那些可以预见、评价 和证实社会生活实践中生物学精神的效果的原则。……它的研究对象,是处在社会整体化过程中,借助于身体 练习以求机体与心理得到改善并提高其社会效果的人。”(注:中国体育概论.中国体育概论编写组,1986. 8 )德国的《体育百科词典》认为:“体育科学是一个从单项学科的各个专业角度出发,专门针对体育运动及其 分支的科学研究、学说和实践体系。它是一门联系实践的、由多种系统知识组成的综合科学。”(注:中国体 育概论. 中国体育概论编写组,1986.8)日本著名体育理论家前川峰认为:“体育科学是研究借助于身体练习 而形成人的原则和法则,增进健康,发展身体和培养性格等所从事的科学。”(注:中国体育概论. 中国体育 概论编写组,1986.8)我国有的体育理论家则认为:“体育科学是研究各种体育现象和最大限度发挥人体运动 能力和通过体育手段有效地提高人类健康水平的综合性科学。”(注:中国体育概论.中国体育概论编写组,1 986.8)笔者认为,由于体育科学研究的主体是人,是处在各种身体练习状态对人的身体、智力、情感和社会所 起的作用。所以,应当把体育科学定义为:研究和揭示利用体育的方法手段,全面提高,改善的发展人类身体 ,心理和社会特性的规律一类学科群,是一门涌有众多分支的综合性科学,属于人体科学的范畴。

3 《中国大白科全书.体育》卷中对体育科学分支学科所列的条目及其划分。

1982年12月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 体育》卷(注: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 82.12 )(以下简称《体育》卷),是80年代初期以前各国科学家对体育科学研究成果的结晶,在该卷中对体 育科学的分支学科列了12个条目,即体育学、运动学、运动动形态学、运动解剖学、运动人体测量学(即人类 运动学)、运动局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学(即人体运动力学,包含人体结构材料学、人体静力学 、人体运动学、人体动力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心理学(即体育心理学)、运动医学(含运动营养学、运 动创伤学等)、运动训练学。同时,在“体育学”条目的释文中提到但未专列条目的体育科学其他分支学科、 还有体育哲学、体育统计学、体育情报学、体育史、体育比较学、体育社会、学校体育、体育行政、体育管理 。

4 研究体育科学体系发展趋势应抓住两个基本点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在体育科学体系中出现了许多新的知识生长点,处于孕育、萌芽状态的“潜学科 ”层出不穷,从而使体育科学体系结构不断扩大,迄今为止已大大超出《体育》卷中所记述的发展格局。

21世纪是科学高度发达的世纪,在这世纪之交的时刻,预测体育科学发展的趋势,正确认识体育科学体系 中正在萌生和有待催生的分支学科,掌握体育科学体系发展的总趋势,对促进21世纪体育科学研究的繁荣昌盛 和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都是极为有益的。笔者认为,研究体育科学体系发展的趋势应抓住两个基本点。

4.1 要从多视角、 多层细化的角度研究体育科学体系发展的趋势

体育科学研究的对象是广义体育即体育运运或身体文化。广义体育包括了学校体育、竞技体育的社会体育 三个领域,这三个领域都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内容,既要研究参与体育运动的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变化 ,又要研究全民健身运动、各个群体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以及各项竞技运动的训练方法的手段、提高运动技 术水平的举措等。从发展趋势看,体育科学研究对象必然会在上述领域不断细化,并且会由于研究方法的改善 和科研成果的积累而不断衍生出新的分支学科。

4.2 要从体育科学与其他科学相互融合和渗透的角度研究体育科学体系发展的趋势

从现代科学发展的历程看,自从本世纪中期以来,由于边缘学科、交叉学科不断涌现,逐渐填平了哲学、 社会科学与数学、自然科学之间的鸿沟,不断显示出科学体系整体化、综合化的发展态势。体育科学研究的主 体是人,人既具有社会属性的一面,又具有自然属性的一面,因此,体育科学研究既要借助于社会科学的理论 的方法,又要与自然科学交融,顺应科学体系整体化、综合化发展的态势,使体育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自 然科学相互融合和渗透,并将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引入体育科学研究之中,从而促使体育科学体系中新的边 缘学科、交叉学科不断萌生。

5 21世纪体育科学体系发展趋势

按照上述的观点,笔者认为,21世纪体育科学体系结构将会不断扩大,其体系更加完善,许多正在萌生和 有待催生的“潜学科”将会成为“显学科”,其发展态势将会以一般基础学科、对象分类学科、运动技术学科 、人文社会学科和生物自然学科等5个学科群组为基点, 不断发展和壮大,发展成为一个包括众多分支学科、 自身结构完善、涌有庞大学科群的学科门类。具体分述如下。

5.1 一般基础学科群组分化和发展趋势

一般基础学科是研究体育领域中各种一般性问题,为其他学科提供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的学科群组。

体育学在体育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就犹如教育学科中的教育学一样。体育学的主要任务是对体育学 科的各个分支学科进行全面的概括,研究体育领域中的基本理论问题,诸如体育的本质、功能,体育的特征、 体育的目的任务、体育的原则、方法,以及体育运动的组织形式及体育发展战略等。《体育》卷中的“体育学 ”条目,将体育学定义为:“研究体育科学体系及其发展方向的一门学科。”(注: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中 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2.12)

体育哲学是研究体育运动中有关哲学问题的学科,它的主要内容包括体育思想与哲学思想的关系,体育运 动的科学观、生命观、自然观,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的辩证法以及体育科学研究方法论等,预料在21世纪将会 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在《体育》卷中,还提及一门将比较方法运用于体育领域的学科,称之为体育比较学。比较方法在体育比 较学中的具体运用有多种形式,其中最基本的形式有两种,即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纵向比较是指对一个国家 不同历史时期体育运动、体育事业的发展变化状况进行比较研究,掌握这个国家各个历史时期体育运动、体育 事业发展和变化的状况;横向比较是指对同一时期不同国家体育运动、体育事业发展状况、发展条件以及取得 的效益进行比较研究,研究的目的是了解各个国家体育运动、体育事业的差异,总结经验与教训,从中获得有 益的启迪,为制定和实施体育发展战略提供理论依据,这门学科在21世纪也有很大的发展前景。体育情报学是 情报学在体育领域中的具体运用,是研究体育情报系统的设计、应用和情报的组织、加工、检索的分支学科, 通过体育情学的研究,可以为体育科学研究和发展体育事业提供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准确数据,所以,各国学者 也十分重视对这方面的研究。

5.2 对象分类学科群组分化和发展趋势

体育科学体系中的对象分类学科群组是按照参与体育运动的人的群体类型所划分出来的一组分支学科。对 象分类学科群中的学校体育学、竞技体育学、社会体育学是分别以面向在校学生的学校体育、面向专业运动员 的竞技体育以及面向全社会成员的社会体育作为研究对象的。由于学校体育学长期以来一直是教育科学的有机 组成部分,因此,这门学科已经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有其自身完善的科学体系。而竞技体育学和社会体育学 ,由于研究的起步较晚,近几年来在国内外虽然已有一些专著向世,但尚未形成自身严密、完整的体系,其理 论基础也还不够完善,通过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必然会逐步完善,而且还会分化出一些次一级的分支学科。

教练员、裁判员在开展体育运动、运动竞赛中虽然不是主体,但他们扮演不可缺少的角色,在体育运动、 运动竞赛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体育科学体系分化的过程中,创建以教练员为研究对象的体育教练员学 和以裁判员为研究对象的体育裁判员学亦是21世纪的必然发展趋势。

5.3 运动技术学科群组分化和发展趋势

运动技术学科群组是以人体运动和各个竞技运动项目、健身运动项目为研究对象的一组分支学科。运动学 是这组学科中的基础学科,它主要是研究人体运动动作、运动群、运动流的产生、发展,人掌握运动动作和形 成运动技能的生理机制等,从而为体育教学、运动训练、身体锻炼提供理论基础。

运动训练学是这组学科群中的重点学科,它主要是研究竞技运动训练的目的任务,运动训练的原理、原则 、特点和方法,运动员在训练中的适应过程,运动训练过程中疲劳的产生和消除的方法,运动训练水平的测定 ,对运动员的思想教育等。同时,如何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运动训练体制,也是运动训练学所要研究的重 要课题。随着竞技运动的迅猛发展,各国的专家、学者都非常重视这些方面的研究。

从体育科学体系发展趋势看,众多的竞技运动项目、健身运动项目都将会作为专门的研究对象,均可分化 成为运动学中的分支学科。同时,有许多具有我们中华民族特色的传统竞技、健身、养生项目,我们也应当积 极组织科研人员进行研究,在继承我国体育文化遗产的基础上,使其推陈出新,努力创建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 相应分支学科,这对于弘扬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和完善体育科学体系都是颇有裨益的。

5.4 人文社会学科群组分化和发展趋势

人文社会学科群组是由于体育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中的有关学科门类相互渗透而形成的一组分支学科,它 既是体育科学的分支学科,也是社会科学某些门类的分支学科,具有交叉、边缘学科的性质。

体育社会学是介于体育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它主要是研究体育的社会现象,体育的社 会属性与社会功能,体育的社会结构及其运行规律,体育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价值,体育与社会政治、经济、文 化等的关系,以及体育人才培养的社会基础与社会保障等。

体育经济学是研究体育与社会经济的关系以及体育领域内经济问题的一门分支学科,它主要是研究体育在 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发展体育的社会经济条件,体育经费的筹备与分配,以及体育经济效益的评价 等,随着体育经济学研究的深入,必然会化分出体育产业经济学、运动会经济学等一系列次一级的分支学科。

体育美学是研究体育美的本质、特征和美的规律的学科,它研究的内容包括人在体育运动中的自然美与艺 术美,体育运动对塑造人体美的作用,体育运动技术美、战术美的特征和规律,以及体育运动中的审美教育等 。随着对体育美学研究的深入到21世纪亦将会分化出许多次一级的分支学科。

5.5 生物自然学科群组分化和发展趋势

生物自然学科群组是由于体育科学与自然科学某些门类学科相互渗透而形成的一组边缘性分支学科。人是 地球这个星球上进化程度最高级的生物体。人体运动是一种最高级的运动形式,但也包含了许多低级运动形式 ,体育运动是一种人体运动,因此,研究人体运动,必须充分利用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 等已有的研究成果,也就是要借助力学、物理学、化学的某些理论和方法。由于力学、物理学、化学与生物学 的交融和渗透,产生了生物力学、生物物理学、生物化学等边缘学科。体育科学引入力学、物理学、化学的理 论和方法,直接来自于生物力学、生物物理学、生物化学,从而又派生出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物理学、运 动生物化学等边缘、交叉学科。

运动形态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医学是人体解剖学、人体生理学、医学在体育领域中的具体运用,随着现 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交融,运动生理学也必将会分化出许多次一级的分支学科,如运动 神经生理学、运动消化生理学、运动血液循环学、运动气体交换学等。运动解剖学、运动医学中的许多次一级 的分支学科也将应运而生。

体育生态学是在体育科学与生态学相互渗透和融合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门边缘学科,这门新兴的边缘学科的 主要任务是,研究体育运动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探索体育运动对人类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生态环境对体育运 动效果的作用,进而为改善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促进身心健康服务。上述这些生物自然 学科21世纪都会有远大的发展前景。

6 结语

发育生物学的研究进展篇2

关键词:海洋药学 美国研究生教育 人才培养

海洋世纪是人类社会发展整体性地转向海洋的世纪。我党提出了海洋兴国战略,制定了从海洋大国迈向海洋强国的战略和方针政策。近年来,随着海洋开发步伐的加快和现代生物技术的广泛应用,从海洋生物中发现活性天然产物,并将其开发成新型药物得到了研究人员的普遍重视。海洋药物研究已成为一个崭新的领域,显示出广阔的研究和市场前景。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研究生教育改革在各国具有相似性:扩展和强化研究生教育;使研究生不仅在学术领域,而是在比较广泛的职业领域受到训练;教育培养能够在比较广泛的社会的、经济的和环境的问题相互交叉的背景下提出问题的高质量的专业人才[1]。海洋药学高等院校担负着为我国海洋经济快速、可持续发展输送高素质的研究生培养人才的重任。本文通过剖析美国研究生教育特点及发展趋势,浅谈对我国海洋药学专业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几点认识。

1. 美国研究生的教育[2-3]

进入21世纪后,美国根据国内和国际形势的变化,对美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进行了总结,认为研究生教育在引领社会发展与进步方面有着关键性的作用,美国近百年来的经济繁荣与政治强盛根植于美国的研究生教育系统;将高质量研究生教育看作是整个高等教育系统成功的推动力,也是美国在研究与创新方面领导力的基本组成部分;强化支持关键领域的研究生教育是保持国家竞争力的关键。美国研究生教育如下特点:

1.1 注重创新合作

基于认识到未来的劳动力必须包括受过研究生水平训练的人员,他们将是知识的创造者和未来的改革者,这些未来的领导者不仅要具有技术的竞争力,还要擅长处理全球经济时代我们所面临的社会和文化问题,许多美国研究生院经常就研究生教育与企业和政府部门进行合作。美国研究生院、企业和政府之间的联系有许多形式,有各种水平的合作。为适应需要,美国出现了1年的专业科学硕士计划,如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的数据分析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为企业提供具有较强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毕业生。此外,北卡罗来纳州许多银行、制药、信息技术等领域的大型企业都在其运行过程中应用高级分析技术,因此这样的研究生很受欢迎。

1.2 加强培育企业

美国教育机构认为研究生水平的创业计划有利于知识的创造和创新,这对于延续美国的经济繁荣是至关重要的。有许多关于创业计划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成功例子。佐治亚理工大学的企业创新研究所与高级技术发展中心利用科学、技术和创新帮助企业更具竞争力。例如,这所大学提供能够帮助企业家建立成功公司的课程计划。Vivonetics就是这样的一家公司,它是一家由佐治亚理工大学的研究人员共同创建的纳米技术公司。这家公司获得了联邦政府的资助开发分子信号灯技术并使其商业化,用于检测和诊断癌症及其他疾病。这种合作推进了科学进步,孵化了新企业并改善了人民生活。

1.3 强化社会实践

美国的专业硕士是1997年创立的新研究生学位,这个学位可以使学生接受科学与数学方面的高级训练,同时还发展被雇主看中的实际工作技能。专业硕士一般设置在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领域,进行学制为两年的学术训练和包括实习和交叉训练的专业训练。学生主要在非学术领域就业,一般不做论文。目前美国在21个州的51所大学设有100多个专业硕士计划。专业硕士学位是应对工商企业、非盈利部门及政府部门不断变化的劳动力需求而出现的很有前途的新创造。

1.4 优化和强化资助

美国许多成就的取得都是通过对研究生教育与研究的投入取得的。目前,美国研究生通过研究生教育与研究奖学金以他们对教学与研究机构使命的贡献获得资助;也通过联邦政府或州政府按学科设立的研究员薪金和培训奖学金获得资助。很大一部分研究生通过教授的研究项目获得资助,由于研究生构成了美国研究实验室中的科学与工程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形式的资助是一种研究创新的非常重要的驱动力,研究助理职位不仅使研究生有机会在前沿领域作出贡献,而且可以使他们获得完成学业的关键资助。联邦政府始终是学术研究与研发的主要资金提供者和研究生教育的主要支持者,其他的联邦机构和政府各部也有给研究生提供资助的计划,通过高等教育帮助更多的人开发他们的潜能,可以推进经济、社会、健康和公民的进步。

1.5 强调交叉学科的培养

知识的发展和现代社会的运行机制,促使研究人员研究单独一个学科是难以解决的复杂问题。跨学科研究生教育提供了紧迫社会问题的创新解决方案。大学越来越多地和企业及联邦机构共同对国家面临的挑战负责。交叉学科的研究生教育往往从这种合作伙伴关系中产生,这种合作伙伴关系是有形的,典型的,它是设置在大学之中的一个研究机构。

2. 思考与启迪

我国海洋人才资源存在总量不足、结构欠优,尤其是海洋药物研究人才数量严重匮乏。据统计全国各海洋专业专本科生、硕士、博士的供给比例为1:1.3:23,与较佳能级结构1:6:14相比存在明显差距。从事海洋药物研究的技术人员比重远远落后于世界海洋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对比美国研究生教育,对于我国海洋药物研究生教育从几个方面培养。

2.1 注重基础知识和创新能力相结合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海洋资源极其丰富,但我国海洋研究和开发的力量和水平相对比较薄弱,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们国家的海洋教育和海洋研究,与我国海洋发展的要求还极不相称。海洋类研究生的培养担负着为我国海洋经济快速、可持续发展输送人才的重任。但是海洋药物研究生生源质量参差不齐,有的是跨学科招收的研究生,近几年不少海洋类研究生培养单位也是有苦难言。为此,在培养过程中基础知识的培养是首要问题。“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础尤为重要。“创新”是一个社会不断发展、更新的基石,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海洋的资源本身比较复杂、多样、深奥,海洋药物研究更是一个艰辛探索的过程,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大胆的探索能力才能将稀少、稀有、特殊药效活性的药物应用于人类,为人类造福。

2.2 完善交叉学科的教育和培养

海洋生物制药专业研究生教育的本质是“利用海洋生物的独特的药物资源来研究、开发和生产的海洋药物人才”。海洋药物研究领域已成为当今医药科学最引人注目、最具有生命力的前沿学科之一。海洋药物专业相对是一门比较强的课程,又由于海洋生物、植物的药用部分比较复杂,对于海洋药物研究生的培养要考虑全面发展,在课程上设立基础课题的同时,交叉设立相关的专业课,如:有机化学、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分析化学、无机化学等基础课,还要设立计算机课、专业英语、海洋药物学、海洋植物学、海洋生物学等等,同时还要企业、工厂实践课程学习,完善学科交叉培养的和教育,具有全面的知识体系,加之强势的科研动手能力、探索能力才能适应于海洋药物研究的发展,才能创造出更多的贡献。

2.3 增加培养经费的投入

研究生培养质量培养的好坏,一个不容忽视的关键的原因是科研经费投入的的不足。我国大学的科研经费来源单一,海洋大学也如此,专门资助研究生的科研基金只有设在教育部的硕士点、博士点基金等,额度很小。研究生是一个国家科研力量的生力军,尤其适合进行应用基础研究工作,海洋药物的研究是其中之一。据科技部的统计,我国高校的高档次的论文和专利产出率较之科研机构高许多,而且高校专利产出对经费增长显示出强劲的增长速率,同时,高等院校也是国际论文和国内论文的生产主体,而研究生是其中的科研生力军。为此,我们还要鼓励学生创业,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使我国的高等教育真正起到引领社会发展。研究生招生数量的增加必须和投入到高等院校的科研经费增长保持基本同步。只有将全国的研究生招生数量、各高校的研究生招生数量和科研经费挂起钩来,才能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2.4强化和重视企业合作

海洋药物研究相对专业性比较强,在学校里进行的书本上的学习、教育不能适应于海洋药物研究的才人需求。我国的教育体制与欧美不同,企业及政府各部门有少数设有独立科研机构,这些研究机构也招收少量的研究生,只有少数政府部门在大学设有联合研究机构。同时,学生也很少到企业去,很多学生没有社会经验,学到的书本知识无法应用与社会实践中。为此今后,我国应该提倡政府和企业部门在海洋大学设立合作研究机构。这种合作,即培养了研究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得到了锻炼,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又对合作双方及社会具有高效、多赢的特征,可有效避免高校科研力量的“空转”,发挥引领社会的作用。

项目基金:浙江海洋学院校级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1年)。

参考文献:

[1] Johson JM, Coward R. Summary of proceedings [C]//Graduate education reform in Europe, Asia and the Americas and international mobility of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 Arlington, 2000.

[2] The Council of Graduate Schools. Graduate education: the backbone of American competitive-ness and innovation [R], 2007.

发育生物学的研究进展篇3

(一)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对体育理论和竞技体育学研究导向不强

作为国家体育类最高级别的科研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体育学立项资助基金项目,从宏观上反映了我国体育学科研究的热点、难点、重点及发展方向[1],对体育学科学研究提供了导向,起统领作用,反映了国家对体育学科学研究的宏观指导,其课题研究居于国内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之前沿,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国体育学科学研究的最高水平。调查统计得知,竞技体育学14年来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立项58项,约占立项总数的11.65%,位列第四;体育理论立项55项,约占立项总数的11.04%,位列第五,而社会体育学立项99项,约占立项总数的19.88%,位列第一,同时体育社会学立项63项,约占立项总数的12.65%,位列第二,社会体育学和体育社会学两学科立项约占立项总数的32.53%。从数据中我们不难看出,从立项单位到体育工作者,都把研究重心放在了社会体育学、体育社会学、体育管理学,忽视了体育基础理论和竞技体育学的研究。体育基础理论在体育学研究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和作用,它是我们客观、深入、全面、系统地认识体育的知识基础,也是实现体育跨越式发展和应用研究创新的“基石”。社会体育的发展不仅需要有“文”,更需要“理”的基础来支持。

(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入口窄立项难

近年来,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方式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体育学科申报自然科学基金较晚,调查显示,截止到2009年,仅有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在2006年申请的立项被立项为化学科学部的重点项目,资助经费180万元,8年来体育学科的立项课题多数为面上项目,共计40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仅立项3次,体育学在自然科学基金上的立项相对其他基金项目较少,并且资助率较低,立项难度非常大,如历年来获得面上项目立项最多的北京体育大学,8年间申请了约69个立项课题,被批15个,资助率21.74%,且大部分都是面上项目。体育学科学研究也隶属于自然科学研究范畴,我国体育院校的体育工作者多是以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为主,如何从生物科学和化学科学的角度,充分重视体育基础理论知识(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解剖学)去实践科学研究,是当前亟须解决的重大问题。竞技体育、学校体育、社会体育、体育产业等学科应在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医学、运动营养学等基础理论学科的指导下进行科学体育实践活动,体育的每项技术动作都与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医学等基础理论学科密切联系,没有基础研究的体育学科学研究,其两脚只能悬在空中,没有基础学科做坚实的保障我们无法探寻科学研究的本质。

二、体育科学研究的对策

(一)科学研究理念与时俱进

当以技术革命为基本核心推动工业革命向更深的层次和更广的领域发展的时候,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就以科学信息技术体系为基本框架,从而建构了一个全新的人类社会发展蓝图———随着科学发展的日新月异,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等基础保障学科的发展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对于我们进一步研究人体运动系统———骨关节、肌肉等深层次、细致的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持和保障,运用玛雅技术和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的结合,可使将来体育能够脚踏实地的在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等基础保障学科上去研究教育学、训练学、运动医学、运动营养、运动与养护、运动与健康等学科,去发展和完善体育学科,进一步深层次地探究人的全面发展,否则以教育和训练结合为主导的体育科学研究体系则显得十分苍白。体育科学研究是体育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2],因此应充分发挥体育软实力的重要作用,把握好体育软实力的导向作用,加强对体育学深入、细致的研究,逐步争强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体育学立项研究,充分发挥现有的经验优势,多争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立项。

(二)重视体育学科中运动生物力学等基础学科的作用

通过对国家社科基金和自然科学基金的统计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体育工作者很少有从基础学科的角度去研究、去探索体育学。例如,运动生物力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既有对人体自身器官如骨骼、肌肉生物力学特性的研究,也有对人体整体运动如各种项目动作技术的诊断,既有对人体模型的力学分析,又有对人体运动的实验测试。近些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尤其是电子学、机械学、材料学、光学、玛雅技术、ANSYS有限元分析技术、激光技术、传感器技术、计算机技术等相关学科的飞速发展以及社会需求的不断增长,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领域也在不断拓展,如对人与体育仪器器材关系的研究正朝着又一个新兴的边缘学科———体育工程学发展。人们不仅关注竞技体育,也开始重视全民健身,这为运动生物力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氛围和契机。但就是如此重要的基础学科,在近几年的体育科学研究中却寥寥无几,我国在竞技体育及其他领域取得的成绩,总结其规律、探讨其本质时很难进行科学的量化和评价。

(三)优化课程结构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的术科教师应该是基础理论的实践者和创造者,在实践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科学的教学、训练方法。各体育院校应根据学校特点和当地社会需求加强特色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因地制宜地改革课程方案,优化课程结构。课程设置应精选专业主干课程(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拓宽基础课程(运动生物力学、体育统计学),及时增添新课程,删除陈旧的内容,并将新型学科、基础应用学科和边缘交叉学科尽可能地纳入到课程体系中来,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满足学生、社会的需求,加强多种交叉学科知识在体育专业领域中的运用、渗透与发展,充分体现现代科学信息技术(玛雅技术与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等的结合)与体育学科学研究的新成果,以拓宽学生学习的选择性、积极性,培养高素质、高水准、适应社会需要的体育复合型创新人才,全面推进我国体育事业的飞速发展。

发育生物学的研究进展篇4

关键词科学概念,认知发展,朴素生物学,朴素物理学,心理理论。

分类号B844

1 引言

科学教育是将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作为整体的体系,使其内化成为受教育者的信念和行为的教育过程。当今世界正处在一场科学教育的革命之中。美国及世界其它一些国家都先后制订了科学教育的国家纲领性标准和规划。中国作为快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要实现新世纪的腾飞,也必须通过科学教育的改革,培养具有科学素养的新一代创新人才,促进我国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实现我国跨世纪发展的战略目标[1]。实现这些目标的一条已经被证明为行之有效的道路就是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开始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科学启蒙教育是儿童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发展儿童智慧,激发儿童探索自然之谜的兴趣,培养儿童的科学世界观。

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已不能适应这一发展。目前人们很关注如何根据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充实先进的科技知识,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但是,如何根据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来提高科学教育的效果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当前科学教育的出发点不是看儿童缺乏什么,而是着眼于儿童头脑中本来有什么。对婴儿的知觉、注意、记忆、知识表征、推理和问题解决的研究得出共同结论:这些认知能力很早就得以体现,其运用随着幼儿活动范围扩大日益显得主动。认知发展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甚至学前儿童在人类重要的知识领域已经有自己的“朴素理论”(naïve theory),在他们受到正式教育前,就用这种理论来解释现实世界的现象。儿童早期获得的这种非正式的或前科学的理论虽然不规范,但这种朴素理论是儿童用以解释周围世界事物的工具或知识框架。比如2岁的幼儿知道人不能住在月球上,问其为什么,他会回答“会摔到地上”,这种非科学的、启发式的(heuristic)回答对儿童本身的意义是重大的,儿童可以籍此把纷繁复杂的世界纳入到自己的认知框架中,并做出推理和预测。

科学启蒙教育应从最贴近儿童生活的科学领域开始进行。Wellman和Gelman(1992) 提出了儿童的三个核心知识领域:朴素物理学、朴素生物学和朴素心理学(心理理论)[2],尽管一些研究者认为儿童在其它领域也会有朴素理论[3],有研究他们被公认为儿童认知的最重要知识领域[4]。Wellman和Gelman(1992)认为儿童获得某一特殊领域的朴素理论要符合三个条件,即(a)能认识到该领域有它的特殊认知对象(本体区分,ontological distingction);(b)能运用该领域的特殊因果原则对该领域的现象作推理或解释;(c)这些解释具有一致性[2]。

那么儿童能否区分以上三个领域的现象呢?如果能的话,又是什么时候能作的这种区分呢?研究者对此有两种不同看法:一种如皮亚杰(Piaget,1929)认为,能作这种区分是儿童入学以后的认知成就,而幼儿对于这三种领域现象的认识是混淆在一起的,从而表现出泛灵论(animism)、人工主义(artificialism)和实在论(realism)的认知特点[5]。另一种持“理论”理论的研究者则认为这三个基础领域知识的获得发生在童年早期,它们成为儿童随后认知发展的基础[6]。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支持后一理论主张。

2 儿童的朴素生物学

学前儿童是否具有独立的朴素生物理论是一个尚存争议的问题。这种争论反映了研究者对儿童的认知如何达到更高水平这一问题的不同看法。如果儿童很晚才能区分这几个领域,那么就需要用某种质变和重组来解释它们是怎样最终分开的。如果儿童在入学时就已能区分这两个领域的概念,那么要么这种质变和区分发生在学龄前,要么没发生,发展可能是现有概念的逐渐精细化。因此,儿童朴素生物理论的研究既是对认知发展领域特殊性的检验,也可为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提供实验依据[7,8]。

要解决学前儿童是否具有朴素生物学理论的争议,只有通过对儿童不同生物现象的认知进行研究,才能勾勒儿童朴素生物学认知的全貌。Wellman和Gelman认为生物运动、生长、遗传和疾病可能是儿童最早掌握的生物过程和机制[4],因为这些是基本的生物现象,这些现象包括动物或植物整体的可见特征,而不只是涉及生物体的一部分或不明显的过程,如消化。我们认为运动(包括自主运动)不能作为区分生物和非生物的标准,它更多是儿童区分动物和非生物的标准。中国人用“生老病死”四个字精辟地概括了生物的发生发展消亡过程。儿童的认知必然受其生活经验影响。因此,我们选择了“生长”“衰老”“疾病”和“死亡”作为基本的生物现象来考查儿童的朴素生物认知[9~17]。

我们的研究主要选取3~6岁的学前儿童,分别来自教育条件较好的城市幼儿园和教育条件较差的农村(城乡结合部)幼儿园。主要采用访谈法,结合使用分类、迫选等多种方式,对每种认知现象都以不同任务变式施加给同一组被试,藉此探查儿童认知发展的个体差异和个体内部差异。主要发现如下:(1)儿童对非生物的判断成绩最好,对动物的判断次之,对植物的判断最差;即3~4岁幼儿就能够比较明确判断非生物不具有生物的特征,他们知道非生物不会生长、衰老、生病和死亡,但对动物生命特征的认知判断成绩随年龄增长而提高,对植物的判断相对最差。只有对“生长”的认知例外,反而植物判断成绩最好。(2)儿童的生物现象认知表现出不同步性,对生长的认知成绩最好,死亡次之,之后是衰老和疾病。(3)儿童在对生物现象做出因果解释时,没有表现出皮亚杰所示的“泛灵论(或万物有灵论)”和“人为主义”,他们很少用心理意图作为生物现象的原因。(4)学前儿童能够在各生物现象之间建立联系,而非把各个生物现象孤立起来。他们常常用一种生物现象去解释另一种生物现象,如用能否生长来判断能否衰老。(5)教育条件好的儿童比教育条件差的儿童显示出明显的认知优势。

我们的一系列研究证明,儿童到入学时(6岁)在以上各个维度上都能够区分生物和非生物,他们已经有独立的朴素生物理论[9~17]。

不过,目前关于儿童朴素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多局限在学前儿童,关注的焦点多是学前儿童是否具有独立朴素理论的理论争论,对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不明显,我们的研究也有同样的局限。因此,我们下一步的研究将更突出干预研究,即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做促进的教育实验。我们目前关于儿童的疾病和健康认知的研究与教育实践结合更紧密。

儿童健康教育是目前一个非常迫切的问题。健康教育的目标是通过认知改变行为,培养儿童科学的健康概念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儿童的自我保健意识,一个核心内容是提高儿童对健康和疾病的因果机制认知。儿童只有了解疾病的因果机制,才可能在新情景中作出正确推理,分辨危险因素,作到既预防疾病,又不至于对疾病感到恐慌。科学的健康教育方式应该是根据不同年龄儿童的认知水平,根据儿童的健康和疾病的概念及因果认知,选择那些儿童有可能接受的内容,有的放矢地实施相应的教育方案,增进儿童对健康的认知和健康行为。国外学者指出,健康教育不能只是教授事实和知识[18],所有成功的健康教育计划都有赖于对健康信息的解释,而这些解释必须根据儿童的认知模型[19]。我们的研究正是致力于探查的儿童的疾病和健康认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教育干预。

这种思路在我们关于儿童朴素物理学的研究中也得到体现。

3 儿童的朴素物理学

朴素物理学是指人们对物理实体、物理过程、物理现象的直觉认识[20]。。虽然儿童对此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但这些凭经验得来的知识与当前的基本科学概念常常有冲突。以往研究者考察了儿童对物理学各个分支基本概念的认知,如力和运动,能量,热量,光,声,电,天文现象等等,其中又以对力学概念的研究最为详尽。皮亚杰对此做了开创性研究,得出儿童对力概念的6种类型的认识:力就是运动;自己能动的东西就有力,反之则无力;力是有意图有价值的动作;力是搬运物体的动作;能持久支撑就有力;力和大小轻重有关[21]。

Vosniadou通过让儿童自由画出或用橡皮泥塑造地球的方式,以及迫选或开放式提问的方式,总结得出儿童头脑中主要有5种地球模型:矩形,碟形,双地球模型(人生活在平面的地球上,而说的那个“地球”在天上),中空球形(人生活在球内所以才不掉出去,天空就是空心部分)和扁球形(球的顶端是平面)[22]。

显而易见,在这些概念中,很多是科学概念和日常经验的糅合。即使开始上学后,儿童也会继续坚持他们先前的观点和理论。比如很多小学低年级儿童认为毛衣会发热,在被要求自己设计一个实验来检验时,他们把温度计放进毛衣里,当观察到毛衣温度不变后,他们认为可能是温度计有问题[23]。可见,即使在相互矛盾的证据面前,儿童仍会坚守自己的理论,要他们放弃这些朴素理论就需要行之有效的科学教育,而科学教育也必须以儿童的朴素理论为基础。

我们的目前的研究致力于发现儿童朴素的物理学认知中与科学概念相偏离的部分,考查他们对物理现象的认知策略,探查影响其概念认知发展的因素,如认知能力,元认知和动机等因素,然后制订概念转换策略,帮助儿童由自发的前科学概念向科学概念转化[24]。

4 儿童的科学概念和心理理论以及推理决策能力的关系

朴素物理学、朴素生物学和心理理论,是儿童最重要的认知领域。那么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是同步发展,还是有发展的先后次序,一种朴素理论的发展能否预测另一种理论的发展,这也是关系到儿童认知发展的一个基本理论,即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具有领域普遍性的还是特殊性的,是阶段性的还是连续性的。

因此除了儿童的自然认知,我们同时进行了儿童的社会认知研究。与密西根大学Wellman教授和心理所方富熹教授合作制定了中国儿童的心理理论发展量表[25]。该研究发现,中国儿童与西方儿童有着基本相似但又略有不同的心理理论发展顺序。中国幼儿的心理理论发展顺序为Diverse desires, knowledge ignorance, diverse belief, content false belief, hidden emotion,而对美国、澳大利亚的正常和聋哑以及孤独症儿童的研究都报告,他们的认知是diverse belief任务的通过先于knowledge ignorance任务。这个结果显示了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文化差异。这个量表可以作为我国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测量评定工具,用于探索儿童心理理论发展水平和其朴素物理学及朴素生物学发展的关系。

其次,我们还关注儿童的科学概念认知与其一般推理能力和社会领域的推理――道义推理以及决策能力之间的关系[26~33]。儿童的科学概念认知一方面会受到个体经验的影响,另一方面个体的认知能力包括推理和决策能力也是影响其认知成绩的重要内在因素。按照皮亚杰的理论,三段论推理要到形式运算阶段才能进行,但新近的研究发现如果推理任务是道义领域(与社会规则有关的推理),即便幼儿也能够正确推理。说明推理能力的发展也是有领域特殊性的。我们的研究已着手揭示这种特殊领域的推理与特殊科学领域的认知的关系,并且强调这种特殊性对儿童的适应意义。

以上研究旨在探明儿童认知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即领域普遍性和特殊性,阶段性和连续性,以及认知发展的影响因素。

5 小结和未来研究

总之,目前认知发展研究的发现突破了多年来以皮亚杰学派为主导的研究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框架,使人们以全新的方式思考儿童的认知发展。传统认知发展理论的代表人物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具有普遍阶段性,儿童的时间、空间、重量、生命现象、道德等的认知遵循同样的发展顺序和阶段。近年来兴起的特殊领域观向皮亚杰的普遍领域观提出了挑战,以儿童朴素理论发展研究为代表的特殊领域观有三个特点:第一,强调知识在认知发展中的重要性;第二,强调核心理解,即注重对人类基本知识领域的认知;第三,强调发展。视认知发展为“理论的发展”的“理论”理论成为当代认知发展研究中占优势的理论。

尽管相关研究有不少发现,但其局限也是明显的:(1)研究对象多局限在学前儿童,关注的焦点多是学前儿童是否具有某个独立朴素理论的理论争论,对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不明显;(2)研究多从一个知识领域出发,对儿童不同领域的认知发展缺乏对比,因此我们不清楚儿童的不同知识领域朴素理论是同步发展的还是有先后次序;(3)研究对象多为西方文化中的儿童,我国儿童的朴素科学认知研究很少。(4)相关研究很少探查影响其认知的因素。

以上问题为我们的进一步研究留下了很大空间,也为我们提示了今后的研究思路:首先,我们同时探察幼儿和小学生的科学概念发展。增加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的主要原因是:小学阶段是儿童科学启蒙教育的关键时期,他们的认知水平处在具体运演阶段,比幼儿有更高的接受能力,是开展科学启蒙教育的最佳时机。由于小学阶段尚为开展系统的物理学和生物学学科教育,因此仍有可能探查儿童的朴素理论发展。另外,由于幼儿到小学生有较大的年龄跨度,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纵向探查由年龄和教育环境改变可能引起的认知变化。其次,探查同一个体的朴素物理学认知和朴素生物学认知以及其心理理论发展,对同一儿童不同科学领域的认知做对比,以反映其认知中的个体内部差异。第三,为了探查儿童科学概念发展的文化普遍性和特殊性,我们将进行中美跨文化研究,儿童身处其中的文化不可避免影响儿童的认知和行为,这种跨文化的研究可以为不同国家的科学教育互相借鉴提供依据。第四,探查儿童朴素科学认知发展的个体差异和影响因素。对不同年龄,不同文化背景中儿童认知成绩比较,考察儿童认知能力、父母受教育程度、儿童的生活环境(城乡)、教育环境(幼儿园/学校)等内外因素对儿童科学概念认知的影响。第五,在基础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可以促进儿童科学认知发展的方法手段,以期为科学教育实践服务。如,如何利用不同的表征形式促进儿童的问题解决能力,我们已有研究标明,自然频率表征比概率表征有更大的优势,能够帮助儿童解决贝叶斯推理问题[34]。

儿童的科学概念总是以前科学概念为先导,儿童前科学的朴素认知是今后科学知识掌握的基础。研究儿童的前科学概念和认知发展水平,就可以使得教育内容更有针对性,使课程设计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保持一致,使得教育内容既不至于过于高深,超过儿童的接受能力,从而事倍功半,又不至于过于浅显,浪费儿童的宝贵学习光阴。

参考文献

[1] 关于呈送《面向21世纪发展我国科学教育的建议》的报告,科发学部字(2000)0345号

[2] Wellman H M, Gelman S A. “Cognitive Development: Foundational Theories of Core Domains.”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1992, 43: 337~375

[3] 朱莉琪, 皇甫刚. 儿童朴素经济学认知的发展. 心理学动态,2001,3: 227~231

[4] Wellman H M, Gelman S A. Knowledge acquisition in foundational domains. In: W Damon (Series Ed.), D Kuhn, R Siegler (Vol. Eds.),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 Vol. 2. Cognition, perception and language. (5th ed). New York: Wiley, 1998. 523~ 573

[5] Piaget J. The Child’s Conception of the World. New York: Routledge, 1929

[6] Atran S. Cognitive Foundations of Natural History. Cambridge,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7] 朱莉琪,方富熹. 儿童认知发展研究的新进展. 心理科学,1997, 2: 151~155

[8] 朱莉琪. 儿童认知发展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首都师大学报,1999,4: 111~115

[9] 朱莉琪,方富熹. 学前儿童朴素生物学理论的发展. 心理学动态,1999,3: 31~36

[10] 朱莉琪,方富熹. 学前儿童朴素生物学理论的实验研究. 心理学报,2000, 34(2): 177~182

[11] 朱莉琪. 儿童对疾病的认知.心理科学, 2003, 1: 174~175

[12] 刘光仪, 朱莉琪. 儿童病因认知发展的研究. 心理科学进展,2003,11(6):658~662

[13] 朱莉琪, 方富熹. 学前儿童对生物衰老的认知. 心理学报,2005, 5: 335~340

[14] 朱莉琪, 方富熹. 学前儿童对生物死亡的认知.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 1: 91~93

[15] Zhu Liqi, Fang Fu-xi. “Development of Chinese Preschooler’s Understanding of Biological Phenomena- Growth and Alivenes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 2000, 24(1): 105~110

[16] Zhu Liqi, Fang Fuxi.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aging. Paper presented at the Biennial Meeting of the Society for Research in Child Development, Tampa, FL, 2003

[17] Zhu Liqi, Liu Guangyi.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illnes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2004, 39: 268

[18] Freeland-Graves J, Nitzke S. Position of the American Dietetic Association: Total diet approach to communicating food and nutrition informatio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Dietetic Association, 2002, 102: 100~108

[19] Sivaramakrishnan M, Arocha J F, Patel V M. Cognitive assessment and health education in children from two different cultures.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1998, 47: 697~702

[20] 王振宇.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67~376,390~398

[21] Piaget J. The child’s conception of physical causality.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1932. 120~132

[22] Vosniadou S, Skopeliti I. Reconsidering the role of artifacts in reasoning: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the globe as a model of the earth.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2005, 15: 333~351

[23] 面向全体儿童的科学,data.省略.cn/usnews/

[24] 牟毅,朱莉琪. 儿童朴素物理学的错误概念及影响概念转换的因素. 心理科学进展,2006(已接受)

[25] Wellman H, Fang F, Liu D, Zhu L. Scaling of Theory of Mind Understandings in Chinese Children, Psychological Science, ( accepted)

[26] 方富熹,方格,朱莉琪. 儿童充分条件假言推理能力初探. 心理学报,1999,31(4): 322~329

[27] 朱莉琪. 儿童推理能力的新发现――道义推理. 心理科学,2001,2: 214

[28] 朱莉琪, 方富熹, 皇甫刚. 儿童期望值判断的研究. 心理学报, 2002, 34(5): 517~521

[29] 朱莉琪. 生态智力―介绍一种新的智力观点. 心理科学, 2002, 1: 118~119

[30] 朱莉琪,皇甫刚. 不确定情境中的决策心理. 心理科学进展,2003,11(5): 481~485

[31] 朱莉琪,刘光仪. 儿童适应行为研究. 中国特殊教育,2005,3: 36~39

[32] 陈单枝,朱莉琪. 儿童的决策行为. 心理科学进展,2005,5: 606~613

[33] 王霏,朱莉琪. 三段论推理中影响因素. 心理科学,2006(已接受)

[34] Zhu L, Gigerenzer G. Children can solve Bayesian problems: The role of representation in mental computation. Cognition, 2006, 98(3): 287~308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Science Concept

Zhu Liqi

(Institute of Psych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01, China)

Abstract: The paper reviewed our study on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concepts, including children’s naïve biology, naïve physics and their relation with their theory of mind, meaning to explore the relation of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in the three core knowledge domains. We explored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growth, aging, illness/health and death. We also investigated children’s naïve physics, intending to find out children’s cognitive potential and to enhance their naïve conception changing to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Factors that may influence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were also investigated. It may shed some light on science education.

Key words: Science concept, cognitive development, naïve biology, naïve physics, theory of mind.

发育生物学的研究进展篇5

关键词:网络教育;生态特征;生态功能

生态理念是人们从生态学的视域观察理解事物时持有的基本立场和核心观点。 可具体化为生命的理念、有机的理念、整体的理念、内在关联的理念、动态平衡的理念等。[1]从生态的视角来审视和理解网络教育,就是要把网络教育看作一个具有生命的、动态平衡的有机体。

一、网络教育生态系统概述

第一次正式把“生态学”运用于教育研究中是1966 年美国学者阿什比的著作――《基于英国、印度和非洲的大学的高等教育生态学研究》,书中提出了高等教育生态学的概念。随后,学者们不仅拓宽教育生态学研究范围,更向纵深处研究发展。

在我国,各类教育学家和生态学家对教育生态学的研究起步较晚,直到二十世纪末才出版了三本研究教育生态学的专著――专著名称都是《教育生态学》,作者分别为吴鼎福(1990)、任凯和白燕(1992)以及范国睿(2000),这三本专著奠定了我国教育生态学的理论基础。随着教育生态理论的发展,在网络教育研究中也开始引入生态学思想进行跨学科研究,将网络教育视作类似自然界中的有机生命体,现已开展了“网络教育生态系统构建研究”“网络教育生态平衡研究”等相关研究。

二、网络教育的生态特征

网络教育是一种社会组织,在社会系统中与其他社会组织之间存在相互关联、相互竞争和相互支持的关系。网络教育生态特征主要表现如下:

第一,网络教育的生命特征。网络教育由人(教师、管理者、学生)、教育信息资源、网络环境三大部分组成,三个部分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关联,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网络教育实际上是一个典型的人工生态系统,作为有机生命体,其构成要素通过相互作用和影响,进行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和价值转化,在合力的作用下直接或间接地为网络教育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所需的养料。

第二,网络教育的组织生态特征。网络教育是传统教育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形成的新型教育组织机构。网络教育生态系统的各种生态因子,它们之间相互协调、相互关联,具有组织生态系统特质。网络教育生态系统作为社会系统的组织单元,符合组织生态学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可以借鉴组织生态学理论对网络教育展开研究。

第三,网络教育的信息生态特征。网络教育是社会信息系统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自身蕴涵的海量教育信息资源,是信息家族的重要成员。网络教育在数字化环境中成长与运行,具备信息生态系统的运行特征,它与社会组织之间以教育信息开发利用为纽带而产生密切的社会关联,符合信息生态学研究的基本特征,我们可以从信息生态学的视角对网络教育的运行规律及其社会环境的协调进行探讨。

三、网络教育的生态功能

1.网络教育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物质循环是指生态系统的物质流动、转换、再生的规律。网络教育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主要是指自然物质和人工物质在网络教育内外的反复交流和作用的过程。自然物质包括各种环境要素,例如空气、阳光、水分等;人工物质是网络教育物质的主体,主要包括建筑、设备、技术、人员和资金等。借助自然和人工物质的输入、输出、转化和交换,网络教育生态系统不断进行新陈代谢和与外界的物质交流,保持着系统活力。

2.网络教育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网络教育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包括社会向网络教育生态系统投入大量的资金,建设相应硬、软件资源和基础设施;[2]另外,还有一种以知识为形态能量流动即网络教育资源。在网络教育生态系统中由点到线、从线到面地向各个方向的网络教育参与者流传开去,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知识流呈递增的趋向。

3.网络教育生态的信息传递

网络教育生态系统作为人工的信息系统,本身是一个自构的信息生态系统,网络教育既是教育生态中信息链的一个节点,其自身也是一个生态场。在网络生态系统中,存在着两类信息流: 一类信息流是以数字教育信息为构成内容的信息流,这是网络教育的主体信息流。网络教育通过对信息流的加工、储存后,其信息服务功能得到加强,构成网络教育的主要生态链。另一类是一般的信息流,即各种社会信息,如技术信息、政策信息、需求信息、人才信息等构成的信息流,对网络教育的运行起着辅助、保障作用。整个系统分工明确,实现良性的信息流动。

总之,从生态系统角度来看待网络教育活动的发展,这将有助于网络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的丰富和发展,为网络教育可持续发展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刘贵华,朱小蔓.试论生态学对于教育研究的适切性[J].教育研究,2007(07).

[2]宿晓华.网络学习生态视角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6.

发育生物学的研究进展篇6

关键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

研究生教育是国民教育的最高层次,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质量专门人才的重任。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研究生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内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不仅需要在所从事科研领域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科学的研究方法,还需要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和思想道德品质。

一、当前研究生思想特点

1.趋于明显的主体差异性

随着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在年龄、职务、经历上跨度大,价值观念分歧也更多。因此,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思维方式、个人行为、性格爱好、生活习惯等方面自然会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主体差异性特征明显。

2.价值取向现实性

当前网络时代,传统的价值观念受到冲击,学业竞争、生存压力等现实问题使他们的人生理想日益务实,因此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取向更为现实。大部分研究生政治上积极向上,但部分学生入党动机功利化。

3.政治热情高而又带有盲目性

研究生作为青年群体中的一部分,思想活跃,民主意识强烈但又普遍缺乏政治经验,法律观念和规范意识淡薄。大多数研究生尚未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和生活模式。他们乐于吸收外来的新思想,也易受他人影响,难于理智地分析判断社会现状,思想波动性大。如果没有正确目标的指引,部分学生容易出现偏差。

4.思想道德水平形成的渐进性

研究生思想道德修养的形成受本科阶段的影响较大,此外,受家庭、社会、大众媒体、校园文化等因素影响较多,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其形成过程是一个渐进性的过程,需要持续引导和不断规范。

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

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以下简称“生物工程学院”)现有研究生近800人,这其中包含学历硕士、专业硕士、工程硕士(近期启动“卓越工程师”硕士培养)。经过多年探索,结合生物工程学院特点,形成了“一二三”管理模式。

1.“一个理念”——全过程培养、协同管理

研究生的教育是一个全过程教育,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样。生物工程学院坚持对学生全程跟踪、全过程培养。进校伊始,由党政领导牵头开展入学教育,介绍学院、专业情况,让研究生一进校就感受到学院的人性化管理,培养学生的专业情感和爱校情感。学期中,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组织开放式报告和交流活动,开阔了研究生视野,以2011年为例,学院组织讲座共32场;以社会奖学金激励为导向,鼓励学生、参与科创项目,营造良好的学术科研氛围;毕业阶段,开拓各种渠道以提高研究生就业力,如聘请知名企业HR和优秀校友开设讲座。

学院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包括离退休教师、校友、合作企业及管理、实验和教学教师,让他们也参与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聘请离退休教师为研究生党建组织员,审核党员发展和培养,邀请优秀校友为学生开展职业生涯指导,通过合作企业设立的奖学金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定期邀请已退休的学术泰斗为研究生开设讲座。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应仅停留在一年级,对研究生需要进行全过程跟踪,同时调动一切资源使其成为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抓手,从而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教育质量。

2.“二个平台”——横向班级平台、纵向实验室党支部平台

生物工程学院建立了横向班级平台和纵向实验室党支部平台。横向班级平台主要负责学生事务性管理包括资料整理、日常通知、奖学金的评定和就业信息等;通过班级组织活动,加强同年级、同班级研究生之间的交流。纵向实验室党支部平台,主要进行支部的党员发展和再教育,完善的制度保障了党员发展工作规范化和程序化;以党支部为单位的实验室定期开展学术科研交流,高年级的党员指导低年级研究生,并通过自身模范榜样作用带动实验室的氛围。通过横纵交叉的方式,完善了研究生日常事务和思想管理。

3.“三支队伍”——导师队伍、中心秘书队伍和研究生会队伍

紧紧联络好三支队伍,使其成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的有效抓手。通过发挥导师的关怀功能、中心秘书的辅助功能和研究生会的服务功能加强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

目前,生物工程学院主要采取导师负责、中心管理的模式,对于工科研究生,他们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实验室中度过,导师在其研究生生涯阶段对其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力,因此可以充分发挥导师的关怀功能,对研究生进行学业关怀、生活关怀和发展关怀。学业上,导师全面指导学生的学习、科研,定期组织研究生开展读书报告会和课题进展汇报会,给予指导和建议;生活上,关心研究生的生活、恋爱和思想动态,特别是一些特殊群体如家境困难或心理有问题的研究生;导师还对学生的组织发展、就业发展等给予关怀,党员发展过程导师有推荐和一票否决的权力,许多导师还为研究生就业提供指导、帮助他们联系单位。

中心秘书是实验室管理的具体人员,充分发挥其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的辅助功能,有助于辅导员更好地了解研究生在实验室中的具体表现,对其管理更有效,服务更有针对性。中心秘书主要在科研、思想和教学三个方面进行辅助:科研上,管理实验室科研环境,对研究生实验给予指导;思想上,协助辅导员管理实验室党支部,与导师和研究生进行沟通;教学上,协助管理研究生的学业问题,如中期考核、答辩等事宜。

研究生会是研究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组织机构,承担着丰富研究生业余生活、科技创新和就业服务的职责。以“朱宝镛大讲坛”为载体,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拓宽国际视野,在生物工程研究生中营造求实、创新、争先的学术氛围。生物工程学院院研究生连续多年获得部级“大挑”“小挑”奖项,以2011年为例,研究生发表SCIE 94篇、EI 49篇。打造研究生会创业就业工作新品牌:“职场问道”——研究生就业能力大讲堂,举办优秀校友讲座、优秀毕业生面对面等活动。开展五院联谊舞会、篮球联赛、趣味运动会、羽毛球赛等内容丰富、吸引力强的校园文体活动,这在丰富研究生业余生活的同时也培养了一批研究生干部。

通过“一二三”管理模式,有效加强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升了工作实效。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笔者还在不断尝试和探索,寻求更加有效的方法,为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实现教育强国做贡献。

参考文献:

[1]蒋春晓.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8,14(5):98—99.

[2]谭机永,黎?静,邓?砚.新形势下研究生就业指导的特殊性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0):15—17.

发育生物学的研究进展篇7

关键词:物理学史;教学;德育渗透

一、在物理学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必要性

高等师范校院是培养中学教师的专门机构,其毕业生绝大多数将来走上讲台,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除了应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掌握丰富的科学知识外,还应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和勤奋朴实的工作作风。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充分利用所学,真正为教育事业服务。在高等师范院校物理系,为了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教师在传授各门物理学课程知识的同时,结合物理学史教学对学生进行持久而有序的思想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二、在物理学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可行性

物理学史是研究物理学发展过程的科学,它真实地记载和描述了物理学形成发展的历程,解释与分析该历程的形成背景与规律。同时,它不仅包含物理科学知识体系逐渐成熟发展的过程,也包括科学家们追求真理的事实与故事。在物理学史中,蕴藏着科学家——人,研究过程——事,研究成果——知识体系多方面的丰富的教学资源。通过该课程的教学,可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科学精神及科学方法等方面的品质,让学生充分了解物理学各分支发展的历史背景,主要史事及其历史意义,进而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物理学的思想方法,如物理观察的方法,实验的方法,类比的方法,建立物理模型的方法,数学的方法和科学假说的方法等。此外,通过该课程的教学还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唯物史观,创新意识与能力。当然,也可以以此很好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因此,在物理学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教育是完全可行的。

三、结合物理学史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途径

笔者认为,结合物理学史教学,可通过下列途径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一)结合物理学史教学,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

一个有志有为的青年首先应该是一个爱国的人。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首先应该教育他们热爱祖国。物理学史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了非常丰富的素材。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历史上,中国人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在力学、电磁学、光学和原子物理学等方面的研究,比西方系统的研究往往要早一千多年。享誉全球的中国四大发明为欧洲的文艺复兴准备了条件。正如马克思所说:“这是预告资产阶级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了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的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历史上中国人在物理学上的研究和贡献,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聪明才智。特别是到了宋朝,中国的科技水平到了鼎盛时期。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被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称之为“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11世纪的科技坐标”,也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尖端科学技术方面发展迅速,运载火箭、人造卫星、载人航天,计算机、核能的开发应用、高温超导、核聚变以及对其它高能物理的研究和应用,越来越接近或领先世界先进水平。中国在物理研究方面的迅速发展,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制度的优越性。

在物理学史上,许多卓有成就的科学家,也都是热爱祖国的楷模,他们即使背井离乡,也时刻关注着自己的祖国,关心着祖国的发展。正是他们对祖国的热爱,成了他们献身科学的原动力。居里夫人身处异乡,以用她祖国的名字命名经潜心研究多年才发现的放射性元素为“钋”来纪念自己的祖国;发现反西格马超子的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王淦昌教授,三十年代后期留学结束,毅然回到战乱中的祖国,多年以来,为我国现代物理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曾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美籍华人科学家杨振宁、李政道博士多次回国讲学,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物理学的发展,也体现了他们对祖国的挚爱之情。可以这样说,一个不热爱祖国的人也不会是一个能有伟大成就的人。

我们在进行物理学史教学时,可以适当介绍科学家热爱祖国的实例及中国人在科学技术方面的突出成就和贡献,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他们认识到社会主义在我国的优越性,培养他们对祖国的感情,使他们能更加热爱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拥护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二)结合物理学史教学,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教育

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和方法,对我们的生产生活实践有着极强的指导作用。通过教学,使学生能正确认识和接受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和方法,并能应用于实践,将使他们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获益匪浅。

在物理学的研究和发展中,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和方法始终贯彻其中。

物理学研究的是客观自然界,而自然界是物质的,一切物质都在运动,并且运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互相联系的和有规律可循的。这些规律又是可以认识掌握和应用但不能创造的。我们研究物理学,是认识掌握和应用物质世界的发展变化所遵循的规律,用以指导我们的生产生括实践,而不能随意创造和改变物质的运动规律。

物理学中的一些模型如质点、单摆等;一些运动如自由落体运动、简谐振动等,都是在只考虑对运动影响的主要因素而忽略次要因素的条件下的一种理想化模型和理想化运动,它们实际上是不存在的,但在这样的前提下,却可以使运动的描述大大的简化,掌握起来非常简单。这正是辩证唯物主义之抓主要矛盾观点的实际应用。

爱因斯坦说,伽俐略的研究和他所创立的研究方法,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伽俐略所创立的研究方法——实验法,即用实验获得认识,又用实验检验认识的正确性,之所以能成为研究物现学的正确方法,正是因为它自觉符合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观点——理性认识源于感性认识,而理性认识是否正确还要接受实践的检验。

物理学的研究是在辩证唯物主义理论指导下的研究,而物理学的研究成果又为辩证唯物主义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提供了事实依据。我们在进行物理学史教学时,结合物理运动的研究和物理规律形成的过程介绍,适当向学生灌输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使他们能自觉使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指导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自觉养成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勤勉朴实的生活作风。

(三)结合物理学史教学,培养学生热情活泼、积极向上的思想品质

现代的青年应该是活泼热情、积极向上,具有极强的求知欲和奋斗精神的一代。这也正是我们的教育目标。

物理学经过长期的发展,蕴藏了非常丰富的美学价值。首先,物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它以客观自然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大自然是美好的,自然界的美也在物理学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我们知道,自然界最普遍的美的形式是对称,而对称性也普遍的存在于物理定律之中。如物理定律在连续变换中的“时问平移不变性”、“空间平移不变性”和“空间转动不变性”,以及在分立变换中的“时间的演不变性”、“空间反演不变性”和“电荷共轭不变性”等等。其次,物理学是一门应用广泛的科学,物理学上的每一项重大发现和发明,都将极大的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正是因为有了麦克斯韦和赫兹的电磁波理论,才出现了无线电话、收音机、电视机;有了奥斯特和法拉弟的电磁转化理论,才产生了电动机、发电机;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才使卫星上了天。所有这一切都极大的改善了我们的生括,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人们对科学技术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越来越迫切。

物理学是一门发展的科学,它的发展前景是非常美好的。当前正是新事物不断涌现的时代,而新事物是在与旧事物的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的。发现和坚持真理需要有超人的勇气,付出艰辛的努力、甚至自己的宝贵生命。居里夫人为了找到新的放射性元素,在破烂不堪的小工棚里历经4年时间,处理了成吨的铀矿石,才从中提炼出了0.1克的新放射性元素镭,说她是大海捞针一点也不过分;更有布鲁诺、伽俐略等科学家为坚持“日心说”,与保守势力顽强抗争,直致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在物理学史上,象他们这样的科学家真是数不胜数。一部物理科学史告诉我们,任何重大科研成果的取得都是百折不回的毅力和艰苦卓绝付出的结果。科学家是具有献身精神的人。

我们在物理学史教学过程中,可以深入挖掘物理学中所蕴藏的美学价值,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培养学生热情活泼、积极向上的思想品质;同时,介绍科学家献身科学的实例,培养学生敢于和勇于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四)结合物理学史教学,对学生进行愿意从事中学物理教学的思想教育

“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教育的希望在教师”,任何人的成长都离不开教师的培养,教师的职业是崇高的,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是光荣的,而一个人所受的基础教育更在他一生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历史上所有的科学家之所以有所成就莫不得益于教师的指导,更有许多的科学家关心、帮助教育和热衷于从事教育。

我们在物理学史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介绍科学家关心,帮助教育和从事教育的实例。例如在介绍经典力学的奠基人、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时,可适当介绍他的母校——格兰瑟姆中学校长斯托克发现牛顿很有钻研精神,但由于生活困难,要辍学回家务农时,愿意在经济上给予资助,使他得以复学,以更大的热情刻苦攻读了3年,以优异的成绩和减费生的身份考入剑桥三一学院。而在该学院,又有巴罗教授赏识牛顿,就像伯乐发现千里马一样,他很快就发现牛顿对于当时自然科学和数学的尖端成就有着快得出奇的理解力。在巴罗教授的言传身教下,牛顿的知识结构迅速得到健全和提高,巴罗教授还主动让出自己的讲座,致使牛顿在26岁就成为数学教授。正是巴罗这位欧洲最优秀的学者,为牛顿的科学生涯打通了道路,成为科学巨人。我们可以此培养学生从教光荣的思想。同时,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热爱教师工作的行为感染学生,对学生思想起潜移默化的影响。

综上所述,物理学史的教学,能让学生在认识自然规律形成和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了解人类是如何通过探究自然而推进科学文明发展的,并由此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使他们具有历史的眼光,了解物理学的发展规律,时代特征,这对于同学们毕业后从事中学物理教学,搞好素质教育,能起到其它学科无法取代的作用。只要我们在物理学史教学过程中,坚持不懈地,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有序的思想教育,完全可以利用有限的时间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着高尚思想情操的未来人民教师,进而为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他们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颜振珏.物理学史新编[M].贵州科技出版社,2002.

发育生物学的研究进展篇8

一、指导思想

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中心,切实履行研究、指导和服务职能。认真分析与研究以提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新一轮课程与教材改革。以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为目标,以教与学方式的转变为主攻方向,以课程教学中的关键问题为突破口,探索生物课程教育教学规律,创新教研方式,促进我区中学生物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全区中学生物教学的质量和效益,服务全区教育的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

二、工作重点

1、积极推进课程改革,提升课程实施水平。

(1)重视课程建设,提升课程领导力。认真研究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规划、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资源开发等的关系,基于生物课程实施的规范化,促进课程实施的创造性,引导各校生物教研组根据学科发展实际,重点围绕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和相关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整合各类课程资源,设计符合学校、教师和学生发展的课程方案。

(2)创设条件,开展专家讲座、学术沙龙、公开课观摩与评价、案例点评、联校合作等多元化的研训活动,提高研训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引导中学生物教师开展课程整合、学科核心素养、学科关键能力等专题的学习与研究,不断提升教书育人的能力。

(3)立足课堂,以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提升研究为重点,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引导教师进一步加深对生物课程价值取向的专业理解,基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研究教学中的问题,改进教学实践,逐步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多元化发展。以“研究课”引领日常教学,以“常态课”促进教师自我反思,在良好的研究氛围中逐步提升教师观课、议课的水平和能力,分享教学实践智慧,共同探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途径和方法。

(4)抓课题研究,深化课程改革。做好省“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高中生物构建思维教学文化的策略研究”课题成果的推广工作和有关省教研课题立项与研究工作,做好有关学校其他生物研究课题的服务和指导,加强课题组间的交流与研讨,完善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工作。

(5)关注生物课程基地和学科教研基地建设。引导基地学校积极打造自身特色,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促进其提升示范与辐射能力。

(6)推进“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为教师发展积累更多更好的素材性资源。发挥区中学生物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学术委员、名教师和校长学科基地等的作用,为生物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机会和平台。

(7)总结课程改革经验,扩大经验或成果的影响力。教师要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向生物专业期刊投稿或参加各项评比,将课堂教学研究、考试评价研究和课题研究等成果显性化,扩大我区中学生物教学的影响力。

2、创新教研方式,提升教研水平。

(1)构建区域性教研、校本教研和网络教研等形式的教研互动平台,逐步形成民主、开放、高效的教研机制,调动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与教师共同协商、平等对话,指导教师自主开展教研活动,提高教研质量。

(2)积极参与联校教研活动,开展“同题异构”和“主题研讨”等方式的教研活动。

(3)积极推进学科教研组建设。一是适时开展学科教学调研,推进教研组建设。二是据“xx市中小学教研组建设章程”和“xx市中小学合格、优秀教研组评价标准”,扎实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以专题(课题)研究为教研组建设的切入点,积极创建有个性和特色的市、区先进教研组。

(4)引导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和专业成长进行分析与反思,关注教师间差异,充分发挥这种差异的资源作用,了解教师发展中的需求,使教师从多方面获得改进工作的信息,增强自主发展的意识。

3、改进课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1)在认真分析和总结17届生物学科高考的基础上,深入研究近几年江苏省高考生物学科命题的方向,深度解读生物学科考试说明,并结合本届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开展高三复习教学研讨,重点是进一步明确考试说明之要求,探讨一轮复习的方法和策略,增强复习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需求。认真做好高三调研测试的阅卷和分析工作,并参与做好对学校高三教学工作的调研。

(2)积极参与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重视对初高中生物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引导教师以课程标准为依据,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着眼于过程性评价,促进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提升,体现生物学科的特色和教育价值。

(3)各高中积极做好2018年省生物奥赛的备战工作,争取在获奖学生的质与量方面有所突破,为高校输送更多优秀人才。同时为学校组织学生参加科技创新大赛活动做好相关服务工作,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

三、主要活动安排:

九月份:

1、根据教研室统一安排,做好高三生物复习教学第一轮专题调研工作。研究并探索高三一轮复习的方法和策略,提高复习教学的效率。

2、高中生物课题组研讨活动。

3、组织参加市名师工作室联合活动(初高中)。

十月份:

1、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研讨活动。

2、组织参加江苏省高中生物优质课评比暨观摩活动。(无锡)

3、组织参加市课程基地专题研讨活动。

十一月份:

1、高中生物主题研究式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

2、组织参加xx地区高三生物复习教学第一次研讨活动。

3、组织开展区中学生物教育教学论文评比活动。

4、推荐我区教师论文参加xx市生物教学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评比活动。

5、组织参加市青年教师论坛活动。

十二月份和一月份:

1、组织参加沿江七市区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观摩交流活动。

2、学科教学调研。

3、组织参加xx市教育学会中学生物教学专业委员会年会。

4、高中生物课题组主题沙龙活动。

5、江苏省生物学科名师学术研讨会。(xx)

上一篇:人工降雨的利弊范文 下一篇:中医药市场发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