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的传统艺术范文

时间:2023-12-27 17:24:27

汉族的传统艺术

汉族的传统艺术篇1

实施藏文书法教育有利于传递社会正能量,促进各民族文化融合,是传承和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健康人格、提高美学修养、保持良好心态的需要,也是艺术和社会价值的载体,民汉文化交流的平台。

[关键词]藏文书法教育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80100

在文艺座谈会上说“要高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优秀部分和精华部分”。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教基二〔2011〕4号)中指出:“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书法教育对中小学生进行书写基本技能的培养和书法艺术欣赏,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培养爱国情怀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学生书写能力,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提高文化修养,促进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

重视藏文书法艺术的传播与发展,让藏汉之间在语言文化上逐渐达到相互了解与认同,这不仅有利于藏区中小学生整体文化与审美志趣的提高,也有助于藏区文化的积淀,更为藏汉之间增进了解、促进藏区经济快速可持续发展、维持社会稳定与民族团结奠定了文化与情感上的基础。所以,把藏文书法引入藏区“双语”中小学学生的学习生活,意义十分重大。

一、实施藏文书法教育有利于传递社会正能量

1.藏文书法进校园是传承和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书法是我国的一门传统艺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株奇葩,藏文书法也不例外。藏文书法集中地承载着藏民族的传统文化,从本质上讲藏文书法的延续也是藏民族延续的一种方式,而书法的延续往往是通过一代代地传授与学习得以实现的,中小学生又是接受这种传授的主要对象。但由于种种原因,现代社会的滚滚车轮大有毫不留情地将这古老的艺术甩掉的趋势,社会和家庭又因书法的实用性逐渐降低而淡化了对它的热情,书法慢慢变成一种可学可不学的摆设。于是有识之士无不担忧传统文化传承的问题。“书法进校园进课堂”既是重视学生的书写训练,为今后工作学习打好基础的需要,也是传承和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

2.藏文书法进校园是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需要。在中小学生身体和心理趋向成熟的发展过程中,书法教育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而且能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审美素质,还能让学生受到美好人格的影响,陶冶学生良好的社会道德情操,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同时还具有打造良好校园文化的辅助功能。基于此,把书法课正式列入中小学课程,正是要从学习书法的过程中找到提高学生多方面素质的契合点,使学生能够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真正成为德才兼备的一代新人。

3.藏文书法进校园是提高学生美学修养的需要。藏文书法是藏民族的传统艺术,是藏民族优秀文化中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学习藏文书法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独特的民族审美意识,还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感情,去俗取雅,去粗取精,提高审美境界,净化心灵。要继承传统,还得从娃娃抓起。作为藏区的“双语”中小学生,欣赏、练习藏文书法艺术的过程,同时也是对传统文化、民族关系学习与掌握的过程,这在复杂的民族关系与地缘背景下显得尤为必要。

4.藏文书法进校园是保持学生良好心态的需要。现在很多青少年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心情易浮躁,平时很容易情绪激动。练习书法,可以修身养性,培养青少年的

耐心和毅力,所以练习书法是保持青少年良好心态的最好措施。同时,练习书法对学生课堂集中精神听课也会起到一个很好的辅助作用,让紧张的情绪得以放松,上课更易集中注意力。

二、实施藏文书法教育有利于促进各民族文化融合

让藏文书法进学校、进课堂,除了上述的重大意义之外,藏文书法本身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美学价值和收藏价值,自然也就具备一定的社会价值。

1.艺术和社会价值的载体。藏文书法书写独特,如同汉文书法有楷书、行书、草书等字体,藏文书法中也有乌金(楷书体)和乌梅(行书体)两大书体,后来又产生了酋体和酋钦体(草书体)。同汉文书法一样,藏文书法也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欣赏、接受以及练习。藏区并非书法的沙漠,书法教育及其审美艺术犹如一股清泉滋润着这片美丽的土地。这显示了少数民族书法有着极其巨大的艺术价值与发展潜力,同时,也能够起到扩大与丰富当今书画艺术的表现力与文化视野的积极作用。

汉族的传统艺术篇2

一、大理白族传统家具

现在较为常见的白族家具以木石结合结构的雕花风格为主,以贵重木材进行雕刻加工基础上再配以当地独特的水墨花大理石,形成木框石心为主的白族木雕家具风格。白族木雕家具在白族悠久的历史传统文化上,将多种佛教、道教、穆斯林等宗教文化艺术与中原汉文化相融汇,再融合进白族本主文化,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从今天的白族家具可以看出,白族家具在大量吸收了内地明清家具结构工艺和装饰纹样上的制法,与内地家具有着许多的相似之处。因此今天白族家具在艺术风格展现了既与内地家具有着密切联系,又富有南方少数民族特色的风格特点。这种多元文化特色的家具艺术在众多的家具工艺中是比较独特的。白族木匠常在家具的靠背、护手、脚止等部位均雕龙绘凤,非常考究。其图案如凤穿牡丹、百鸟朝凤、双凤朝阳、卷云游龙、梅雀争春等,不仅充满了生活气息,且经过油漆或彩绘,更使家具显得古色古香,熠熠生辉。同时又结合了天然大理石的水墨花纹,形成自己独特的木框石心风格的雕花家具艺术。直到清代中晚期,大理石在云南地区依然作为一种名贵的物品,可以想见其装饰应用的范围还不是很广泛。同时从现在流传下来的一些白族传统家具来看,作为现代白族家具主要特点的木框石心风格在近代以前还尚未完全形成。应该是近代开采技术的进步才导致这种家具风格逐步成熟的。在此之前传统的白族家具和其建筑装饰相一致,多是在雕花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彩绘装饰,而这类彩绘装饰的家具在今天的大理白族聚居地区很少见了。

二、大理白族传统家具彩绘艺术

彩绘是白族传统家具中常用的装饰手法,是指在雕花的基础上根据纹样进行彩绘装饰。白族传统家具彩绘艺术的产生与发展主要是受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一是战国至西汉时期庄跤入滇为当时的云南地区带来了先进楚文化艺术与生产技术,而其中楚国漆器艺术当时在诸国之中最为出名,其传入对后来白族家具彩绘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云南地区此时白族尚未形成,但是当地的彩绘家具应是从这段历史时期开始出现的。大理国时期完成的《宋时大理国描工张胜温画梵像》,是对当时社会文化艺术的切实的反映,画卷中出现的家具中可以看出,这个时期的家具彩绘手法已经多种多样,已经很成熟,并在其后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并沿袭至今。二是历史上数次民族大的迁徙与融合,为云南大理地区带来中原汉文化以及其他文化的影响。如汉后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当时整个国家南北对峙,内战频仍,社会动荡不安,南中大姓乘机崛起,……此时社会相对稳定,内地汉人为逃避战乱,不断迁入云南,并将大量汉文化带进云南[1]。此后明代、清代的几次内地汉族移民的大量迁徙至云南地区,为白族地区的民族融合,文化交流与发展都带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将内地的家具制法和装饰手法融合到白族家具中。三是由于云南白族地区从古至今就与藏族地区相毗邻,在文化交流上非常密切。白族人民不仅在文化艺术上,同时在生活、等等方面都展示出了许多藏文化的影子。其中藏式的带有浓厚的藏传佛教的彩绘装饰风格对白族建筑、绘画、家具等艺术的影响也非常大。在今天的白族建筑中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这点。

三、大理白族家具彩绘艺术审美

白族家具彩绘艺术作为白族人民生活与情感世界的直观的反映,展示着丰富的色彩世界和多样的艺术风格。在今天现存的白族传统家具中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以下几点:

1.多元文化、多种风格的融汇表现云南大理所处的地理环境位置很特殊,这是大理白族文化形成的重要原因。云南东部是亚洲大陆,处在汉文化的西部边缘;西部是亚洲次大陆,处在印度文化的东部边缘;北界西北高原,处于青藏文化的南部边缘,南联中南半岛,处于海洋文化的北部边缘[2]。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大理地区作为云南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期历史发展中在自身本主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了内地的传统儒家文化、道教文化、汉传佛教文化、地区藏传佛教文化、印度密教文化、东南亚地区南传上座部佛教文化等,最终促成了白族多元文化的形成。在一定文化环境下形成的家具风格必然蕴含和反映着特定的文化特性和民族个性。白族传统彩绘家具在其风格上就明显地体现了白族传统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白族传统彩绘家具在吸收了多种文化艺术精髓后,再融入到自己本民族的文化艺术中,最终呈现出浓烈的西南地区少数民族风格。同时传统白族家具在造型与结构上大胆地糅合了内地造型与结构、印度风格线条装饰、藏式家具的制法、东南亚造型风格,巧妙地粹取了精华,从而造就了白族传统家具独特的造型艺术;此外白族传统家具大胆借鉴了藏式家具与内地传统漆器的彩绘特点风格,采取髹深色底漆,并加以彩绘装饰,体现出多彩的艺术风格。而与之不同的是,白族传统家具的彩绘不再局限于简面的构图或者浅浮雕上,而是结合家具的形体结构和精美的雕花的基础上,依据造型和纹样来进行彩绘装饰。大理白族地区所出现的官帽椅与内地明代、清代官帽椅相比较,有着很多不同之处,见图1。在造型与装饰上白族官帽椅受清代家具风格影响较深,椅子雕花较繁复,在表面涂饰上采用了大量的彩绘装饰。从造型、雕花手法及彩绘装饰上,可以看出白族官帽椅与传统清式家具制法有所不同。白族艺人在中原传入的官帽椅的基础上,在造型装饰上做了一些变化,将传统漆器的黑底上彩的手法结合进来。首先在整体上髹黑漆,在靠背,扶手、壶口、腿部上几乎遍体雕花,在雕花的基础上根据花纹施以彩绘,而色彩体系与中原地区的彩绘相较而言用色大胆,较为浓艳,可以明显感受到来自藏传佛教艺术的影响。腿部、壶口等重要部位大面积雕花并根据花纹进行彩绘装饰。这种雕刻与彩绘装饰方式在白族家具中很常见。图1.白族传统彩绘官帽椅白族传统彩绘家具并不是所有的都是采用了这样色彩鲜艳的对比,也有很多家具借鉴了中原地区色彩对比相对素雅的方式。见图2,在雕花的基础上,通体髹黑漆,利用简单的色彩在雕花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描绘,如金色、红色等等。

2.多宗教寓意在生活中的展现云南白族地区早在南诏和大理国时期就受到许多外来宗教的影响,逐步形成多种宗教并存的文化特点。这种多宗教特点这对白族的文化艺术,乃至家具艺术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宋时大理国描工张胜温画梵像》中,可对当时大理地区的家具发展水平与艺术风格可见一斑。画卷中出现了多种几案、椅子、榻等家具,虽然经过画师的美化,但这些家具图样依然是当时云南大理地区的家具发展水平及其风格特点的一个缩影。出现在画卷中的家具,有部分受印度、波斯一带,以及吐蕃地区文化艺术的影响,呈现着典型的异域风格[3],同时也有许多典型的中原地区汉族家具,展现了当时大理地区文化的复杂程度。例如在画卷中出现与唐代内地的胡牀结构基本相同的家具,有着一样的壶门,可是大理地区家具受到内地家具艺术影响很深。同时由于此时与印度、等地文化交流较为密切,因此在装饰上也深受密教的影响。家具在一些部位的装饰是典型的密教风格,在边角的装饰及线条上带着明显的印度波斯地区特色。同时还根据雕刻的曲线样式进行相应彩绘装饰,这样的手法在唐代内地家具中很少见。而在《历代帝王像卷》中出现的唐代时期的胡牀有着同样的壶门结构,而装饰上就较为素雅简单。而白族的牀沿就许多莲花雕琢装饰,在脚腿部位大量采用曲线装饰,最后加以彩绘,使得整个家具表现出浓厚的密教装饰风格。当然在画卷中还出现了一些与内地较为接近的家具,装饰不多,基本上与内地的差别不大[2]。如此多种风格家具同时出现在画卷之中,生动地展现了当时大理地区文化的复杂。宗教对白族文化艺术的影响是深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于家具彩绘艺术的影响也是很严重的,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佛教艺术。佛教思想传入后立即在大理地区迅速得到推广。“密宗最高法师被封为国师。‘师僧’有妻子,然往往读儒书。出家为僧和颂读佛、儒经典,已成为进入仕途的重要途径”,“大理国21个国王中,有9个逊位为僧”[1]。由此可见当时大理地区佛教的普及性,下至民间群众,上至统治阶层都笃信浮图。于是将佛教艺术融入日常的文化艺术装饰中也就成为了自然。各种宗教类型的传入都对大理地区文化艺术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这种影响在今天白族传统家具上依然能反映。如现在白族传统家庭依然几乎家家都设置供桌,雕刻着各种宗教图案、故事以及各种传统吉祥图案,并供奉着来自不同的宗教的神灵等。在传统的白族生活中,罗汉床使用也较多,主要在传统习俗保存较好的地区居多。罗汉床从内地传入,是一种三面设围栏的床,又称作弥勒榻,古时常为僧人谈经论道之用而得名。由于大理地区百姓自古崇尚佛教,因此在历史进程中,罗汉床逐渐进入百姓家庭,成为常见的家庭家具陈设之一。同时顺应普通民众的审美习俗而加入了许多的新的装饰元素。今天在各种外来文化习俗的冲击下,罗汉床的使用比例已经很小,装饰也变得简单且平民化,仅在一些传统习俗保留较好的地区,作为婚嫁装饰时使用。由于受到密教,以及后面进入该地区的藏传佛教的影响较重,因此白族罗汉床在色彩上与藏传佛教艺术对比鲜明浓厚的色彩体系较相近,用色都很鲜明,对比强烈。通常在床屏上用透雕和浮雕手法结合,雕上云纹、卷草纹衬托一些传统吉祥或者宗教图案,如莲花座、喜鹊报喜、双龙戏珠、龙凤呈祥、五福临门、鸳鸯戏水以及一些如石榴、大象、牡丹、梅花等带有吉祥祝福寓意的图案。在深色底漆上根据精心雕刻的花纹施以对比浓厚、鲜明的彩绘。

3.自由平和的艺术表达白族家具的彩绘装饰的表现手法与周边民族地区,包括藏传佛教的彩绘以及中原地区的彩绘都有所不同。藏式家具雕花较少,大多在空白部位作些佛教彩绘装饰,或者在浅浮雕的基础上进行彩绘装饰,色彩体系较为丰富、对比强烈而厚重,其形象较为具象,多为佛教法器、吉祥物或人物。而中原地区的彩绘则色彩对比上较为雅致,多以深色为底,其他少量色进行彩绘。白族传统家具借鉴了内地和藏区彩绘艺术的色彩体系,并将两者的色彩揉会,不仅在藏传佛教浓厚、对比强烈的基础上,融合了内地传统家具比较素雅的色彩。同时在色彩的运用上更加的鲜艳和奔放,弱化了藏式家具的神秘感。展现了白族人民自由生活的思想意识。此外白族人民在吸收了大量内地文化艺术的基础上,在刻画形象上也不再局限于与佛教相关的事物,在图案装饰中佛教、道家、儒家,以及民间各种各样的吉祥寓意的图案都大量的运用到家具装饰中,充分展示了白族民间“有用既是好的”的实用思想。图3是一张传统的白族彩绘八仙桌,桌子有两层,可分开使用,上桌面木框嵌以水墨花大理石。下桌面则采用木框结合木格网状。桌子整体以暗红色土漆为底,也有许多以黑漆为底。桌面下为束腰结构,透雕、半圆雕与浮雕手法相结合,雕以卷草衬托的莲花座,在纹样上面绘以绿色、红色和金色来表现。束腰以下的牙板则雕刻着植物抽象的简单线形,并延伸至整条腿。腿部则为典型的兽形腿,整个腿部将狮子扑绣球的形态加以变形,金漆剔红,逼真动人,充分将狮子威猛的气息中结合了民间吉祥表达,整体威武而不严肃,充满了生活平和韵动的气息。这样的造型表达了白族对勇猛动物力量的崇敬,并将生活的希望寄托在此形象中并沿袭下来,并展现了本民族自强不息的性格。整个双套桌无论是在雕花纹样上,还是彩绘装饰上都不局限于特定的文化图案,雕花上施以鲜艳的色彩,整体形态和装饰上富丽堂皇又不失热情奔放,充分展示了白族人民自由奔放的生活与思想。

四、结语

汉族的传统艺术篇3

    一、大理白族传统家具

    现在较为常见的白族家具以木石结合结构的雕花风格为主,以贵重木材进行雕刻加工基础上再配以当地独特的水墨花大理石,形成木框石心为主的白族木雕家具风格。白族木雕家具在白族悠久的历史传统文化上,将多种佛教、道教、穆斯林等宗教文化艺术与中原汉文化相融汇,再融合进白族本主文化,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从今天的白族家具可以看出,白族家具在大量吸收了内地明清家具结构工艺和装饰纹样上的制法,与内地家具有着许多的相似之处。因此今天白族家具在艺术风格展现了既与内地家具有着密切联系,又富有南方少数民族特色的风格特点。这种多元文化特色的家具艺术在众多的家具工艺中是比较独特的。白族木匠常在家具的靠背、护手、脚止等部位均雕龙绘凤,非常考究。其图案如凤穿牡丹、百鸟朝凤、双凤朝阳、卷云游龙、梅雀争春等,不仅充满了生活气息,且经过油漆或彩绘,更使家具显得古色古香,熠熠生辉。同时又结合了天然大理石的水墨花纹,形成自己独特的木框石心风格的雕花家具艺术。直到清代中晚期,大理石在云南地区依然作为一种名贵的物品,可以想见其装饰应用的范围还不是很广泛。同时从现在流传下来的一些白族传统家具来看,作为现代白族家具主要特点的木框石心风格在近代以前还尚未完全形成。应该是近代开采技术的进步才导致这种家具风格逐步成熟的。在此之前传统的白族家具和其建筑装饰相一致,多是在雕花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彩绘装饰,而这类彩绘装饰的家具在今天的大理白族聚居地区很少见了。

    二、大理白族传统家具彩绘艺术

    彩绘是白族传统家具中常用的装饰手法,是指在雕花的基础上根据纹样进行彩绘装饰。白族传统家具彩绘艺术的产生与发展主要是受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一是战国至西汉时期庄跤入滇为当时的云南地区带来了先进楚文化艺术与生产技术,而其中楚国漆器艺术当时在诸国之中最为出名,其传入对后来白族家具彩绘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云南地区此时白族尚未形成,但是当地的彩绘家具应是从这段历史时期开始出现的。大理国时期完成的《宋时大理国描工张胜温画梵像》,是对当时社会文化艺术的切实的反映,画卷中出现的家具中可以看出,这个时期的家具彩绘手法已经多种多样,已经很成熟,并在其后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并沿袭至今。二是历史上数次民族大的迁徙与融合,为云南大理地区带来中原汉文化以及其他文化的影响。如汉后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当时整个国家南北对峙,内战频仍,社会动荡不安,南中大姓乘机崛起,……此时社会相对稳定,内地汉人为逃避战乱,不断迁入云南,并将大量汉文化带进云南[1]。此后明代、清代的几次内地汉族移民的大量迁徙至云南地区,为白族地区的民族融合,文化交流与发展都带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将内地的家具制法和装饰手法融合到白族家具中。三是由于云南白族地区从古至今就与藏族地区相毗邻,在文化交流上非常密切。白族人民不仅在文化艺术上,同时在生活、宗教信仰等等方面都展示出了许多藏文化的影子。其中藏式的带有浓厚的藏传佛教的彩绘装饰风格对白族建筑、绘画、家具等艺术的影响也非常大。在今天的白族建筑中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这点。

    三、大理白族家具彩绘艺术审美

    白族家具彩绘艺术作为白族人民生活与情感世界的直观的反映,展示着丰富的色彩世界和多样的艺术风格。在今天现存的白族传统家具中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以下几点:

    1.多元文化、多种风格的融汇表现云南大理所处的地理环境位置很特殊,这是大理白族文化形成的重要原因。云南东部是亚洲大陆,处在汉文化的西部边缘;西部是亚洲次大陆,处在印度文化的东部边缘;北界西北高原,处于青藏文化的南部边缘,南联中南半岛,处于海洋文化的北部边缘[2]。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大理地区作为云南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期历史发展中在自身本主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了内地的传统儒家文化、道教文化、汉传佛教文化、西藏地区藏传佛教文化、印度密教文化、东南亚地区南传上座部佛教文化等,最终促成了白族多元文化的形成。在一定文化环境下形成的家具风格必然蕴含和反映着特定的文化特性和民族个性。白族传统彩绘家具在其风格上就明显地体现了白族传统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白族传统彩绘家具在吸收了多种文化艺术精髓后,再融入到自己本民族的文化艺术中,最终呈现出浓烈的西南地区少数民族风格。同时传统白族家具在造型与结构上大胆地糅合了内地造型与结构、印度风格线条装饰、藏式家具的制法、东南亚造型风格,巧妙地粹取了精华,从而造就了白族传统家具独特的造型艺术;此外白族传统家具大胆借鉴了藏式家具与内地传统漆器的彩绘特点风格,采取髹深色底漆,并加以彩绘装饰,体现出多彩的艺术风格。而与之不同的是,白族传统家具的彩绘不再局限于简单平面的构图或者浅浮雕上,而是结合家具的形体结构和精美的雕花的基础上,依据造型和纹样来进行彩绘装饰。大理白族地区所出现的官帽椅与内地明代、清代官帽椅相比较,有着很多不同之处,见图1。在造型与装饰上白族官帽椅受清代家具风格影响较深,椅子雕花较繁复,在表面涂饰上采用了大量的彩绘装饰。从造型、雕花手法及彩绘装饰上,可以看出白族官帽椅与传统清式家具制法有所不同。白族艺人在中原传入的官帽椅的基础上,在造型装饰上做了一些变化,将传统漆器的黑底上彩的手法结合进来。首先在整体上髹黑漆,在靠背,扶手、壶口、腿部上几乎遍体雕花,在雕花的基础上根据花纹施以彩绘,而色彩体系与中原地区的彩绘相较而言用色大胆,较为浓艳,可以明显感受到来自藏传佛教艺术的影响。腿部、壶口等重要部位大面积雕花并根据花纹进行彩绘装饰。这种雕刻与彩绘装饰方式在白族家具中很常见。图1.白族传统彩绘官帽椅白族传统彩绘家具并不是所有的都是采用了这样色彩鲜艳的对比,也有很多家具借鉴了中原地区色彩对比相对素雅的方式。见图2,在雕花的基础上,通体髹黑漆,利用简单的色彩在雕花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描绘,如金色、红色等等。

    2.多宗教寓意在生活中的展现云南白族地区早在南诏和大理国时期就受到许多外来宗教的影响,逐步形成多种宗教并存的文化特点。这种多宗教特点这对白族的文化艺术,乃至家具艺术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宋时大理国描工张胜温画梵像》中,可对当时大理地区的家具发展水平与艺术风格可见一斑。画卷中出现了多种几案、椅子、榻等家具,虽然经过画师的美化,但这些家具图样依然是当时云南大理地区的家具发展水平及其风格特点的一个缩影。出现在画卷中的家具,有部分受印度、波斯一带,以及吐蕃地区文化艺术的影响,呈现着典型的异域风格[3],同时也有许多典型的中原地区汉族家具,展现了当时大理地区文化的复杂程度。例如在画卷中出现与唐代内地的胡牀结构基本相同的家具,有着一样的壶门,可是大理地区家具受到内地家具艺术影响很深。同时由于此时与印度、西藏等地文化交流较为密切,因此在装饰上也深受密教的影响。家具在一些部位的装饰是典型的密教风格,在边角的装饰及线条上带着明显的印度波斯地区特色。同时还根据雕刻的曲线样式进行相应彩绘装饰,这样的手法在唐代内地家具中很少见。而在《历代帝王像卷》中出现的唐代时期的胡牀有着同样的壶门结构,而装饰上就较为素雅简单。而白族的牀沿就许多莲花雕琢装饰,在脚腿部位大量采用曲线装饰,最后加以彩绘,使得整个家具表现出浓厚的密教装饰风格。当然在画卷中还出现了一些与内地较为接近的家具,装饰不多,基本上与内地的差别不大[2]。如此多种风格家具同时出现在画卷之中,生动地展现了当时大理地区文化宗教信仰的复杂。宗教对白族文化艺术的影响是深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于家具彩绘艺术的影响也是很严重的,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佛教艺术。佛教思想传入后立即在大理地区迅速得到推广。“密宗最高法师被封为国师。‘师僧’有妻子,然往往读儒书。出家为僧和颂读佛、儒经典,已成为进入仕途的重要途径”,“大理国21个国王中,有9个逊位为僧”[1]。由此可见当时大理地区佛教的普及性,下至民间群众,上至统治阶层都笃信浮图。于是将佛教艺术融入日常的文化艺术装饰中也就成为了自然。各种宗教类型的传入都对大理地区文化艺术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这种影响在今天白族传统家具上依然能反映。如现在白族传统家庭依然几乎家家都设置供桌,雕刻着各种宗教图案、故事以及各种传统吉祥图案,并供奉着来自不同的宗教的神灵等。在传统的白族生活中,罗汉床使用也较多,主要在传统习俗保存较好的地区居多。罗汉床从内地传入,是一种三面设围栏的床,又称作弥勒榻,古时常为僧人谈经论道之用而得名。由于大理地区百姓自古崇尚佛教,因此在历史进程中,罗汉床逐渐进入百姓家庭,成为常见的家庭家具陈设之一。同时顺应普通民众的审美习俗而加入了许多的新的装饰元素。今天在各种外来文化习俗的冲击下,罗汉床的使用比例已经很小,装饰也变得简单且平民化,仅在一些传统习俗保留较好的地区,作为婚嫁装饰时使用。由于受到密教,以及后面进入该地区的藏传佛教的影响较重,因此白族罗汉床在色彩上与藏传佛教艺术对比鲜明浓厚的色彩体系较相近,用色都很鲜明,对比强烈。通常在床屏上用透雕和浮雕手法结合,雕上云纹、卷草纹衬托一些传统吉祥或者宗教图案,如莲花座、喜鹊报喜、双龙戏珠、龙凤呈祥、五福临门、鸳鸯戏水以及一些如石榴、大象、牡丹、梅花等带有吉祥祝福寓意的图案。在深色底漆上根据精心雕刻的花纹施以对比浓厚、鲜明的彩绘。

汉族的传统艺术篇4

【关键词】徐州;汉文化;艺术元素

一、徐州两汉历史文化概述

徐州为华夏九州之一,古称彭城,已有2600多年的建城史,是中国两汉文化的发源地。徐州处于齐鲁文化、中原文化、楚文化的交汇点,“齐文楚武”,徐州正是文武消长的枢纽。徐州是汉开国皇帝刘邦的故乡,是13位楚王、5个彭城王的领地和墓葬所在地,并发现有多位汉代贵族的墓葬,其历史文化悠久,汉文化艺术底蕴深厚,为研究中国两汉传统艺术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两汉时期徐州人在经学、文学、目录学等方面均做出标志性成就。两汉文化是徐州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主要历史内涵。史学界有学者认为“明清看北京,隋唐看西安,两汉则要看徐州”。 徐州是西汉、东汉、三国时曹魏和西晋等3朝封国的国都,历史上徐州籍人士中涌现出11位开国皇帝,所以徐州堪称是中国汉文化的发源地。徐州两汉文化艺术的历史地位是不可代替的。如果可以深入研究徐州的两汉文明,对于汉史的认知和理解决不亚于拜读司马迁、班固、范晔的史学专著。

徐州发现和发掘两汉文化古迹众多,如:狮子山楚王陵、狮子山兵马俑、北洞山地下宫殿、龟山地下宫殿;土山汉墓出土的鎏金兽形砚;睢宁刘楼汉墓出土的铜牛灯等珍贵文物,皆属国宝。其中以“汉代三绝”——汉兵马俑、汉墓、汉画像石为代表的两汉文化最为夺目,极具艺术欣赏和考古价值。

二、两汉文化艺术符号元素

如上所述,徐州两汉文化的艺术种类很多,本文主要从工艺美术的角度来进行研究。徐州两汉时期的工艺美术现存文物主要集中在这一时期的墓葬中。徐州是两汉文化遗存最为集中丰厚的地区之一,汉墓、汉画像石、汉兵马俑并称中国“汉代三绝”。 徐州两汉文化视觉元素的特征,主要从汉墓的建造方式、汉画像石艺术表现形式、汉兵马俑艺术特点来体现。通过分析两汉墓葬建筑、汉画像石、汉兵马俑总结归纳两汉视觉艺术的表现。

1、汉代墓室建筑

汉代墓室是按照“事死如事生”的观念建造,整个空间是完整的,体现了天地万物。从整体上说,汉代墓葬造型艺术包括石阙、祠堂、地下墓室、棺椁、随葬品及它们的装饰部分。每个小系统无不象征一个小宇宙,是整个墓葬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徐州的汉墓主要分为西汉、东汉两个时期。西汉王陵墓的构造、形制特点,是以横穴岩洞为主,多数独占一山头,建筑方法是先开凿露天墓门、墓道、甬道,然后再向山腹中深凿墓室。东汉时期彭城王的墓葬,与西汉时期楚王陵相比,风格迥异,一般是在平地或台地上竖穴起坟造墓,有较大的封土堆,与西汉楚王陵独霸山头的气势不可比拟。两汉时期还流行汉阙,并用汉阙来装点宫殿、墓葬。汉阙主要是立于宫殿、墓前的仿木石制地面建筑,放在墓前是墓主身份的标志。 另一座形制较大的汉代墓室是龟山汉墓。龟山汉墓位于徐州西北约9公里开发区内,龟山西麓。为西汉第六代楚襄王刘注(即位于公元前128年~前116年)夫妻合葬墓。龟山汉墓以山为陵,因山为葬,全部为人工疏凿而成的两座并列相通的合葬墓。其中南为楚襄王刘注墓,北为其夫人之墓。两墓均为横穴崖洞式,墓葬开口处在龟山西麓,呈喇叭状,有南北二墓道。每甬道长56米,高1.78米,宽1.6米。每条甬道由26块重达6~7吨塞石,分上下两层堵塞,且塞石间接缝隙严密。15间墓室,室室相通,大小配套,主次分明。墓葬东西全长83米,南北33米,总面积700米余平方米,容积达2600多立方。雕凿精细,工程浩大,气势雄伟。为全国目前发现规模最大的楚王陵墓。甬道内15个洞室,分别为兵器室、战马室、厕所、厨房、殿房、寝室以及棺室等。各洞大小不一,高低不等,有的还有石柱,雕凿精致。

2、汉画像艺术

汉画像亦称“汉画”,包括汉画像石、画像砖、壁画、帛画、漆画、玉饰等图像资料。[1]画像石、画像砖和帛画等是根据物质材料及制作方法的不同来进行划分的。画像石是在地下墓室、墓地祠堂、石阙、棺椁等物体表面上的镌刻,而画像砖是印模及窑烧的结果。汉画像是对汉代不同物质材料和形式表面图像的概括,其中,画像石、画像砖因特殊的物质载体,使它们比帛画、漆画更容易保存和流传下来。因此,汉画像研究的主要内容是画像石、画像砖上的图像。

汉画像石是徐州汉代文化的精髓。从徐州地区出土的汉画像石来看,其内容大体分为三种:一种是历史人物故事,一种是现实生活写照,另一种是灵怪神话传说。从各个角度形象地再现了汉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汉画像石题材广泛,造型元素多种多样,具有极高的艺术应用价值,最具代表性的造型元素有装饰图案、构成形式、肌理等美学元素。

3、汉代兵马俑 汉兵马俑虽然没有秦兵马俑那样高大,但制作工艺先进。徐州汉兵马俑是用模子制作出来再经二次加工塑造成的,大小差不多,但是,他们的表情千姿百态,各不相同。高大壮观、写实主义的秦兵马俑给人一种奔放雄浑的力量美。徐州汉兵马俑在继承了秦兵马俑风格的基础上加以发展,由写实转为写意,更侧重于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

三、结语

徐州两汉文化艺术设计其气势宏大、造型美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韵律感强有很强意境美;艺术技法娴熟,制作工艺先进、夸张表现得体、色彩运用细腻、大胆,具有极强的艺术美感和艺术感染力。徐州两汉造型艺术的形式是具象的,具体可感的物象本身渗透着丰富的观念内容和审美内涵。两汉艺术在整体上是统一在沉雄、饱满、蓬勃的气象中;是朝气蓬勃开拓进取的大汉时代精神在造型艺术中的自然流露。汉代是一个具有开拓精神的历史时期。拓荒开疆、民族战争使汉代人形成雄飞奋进和追求建功立业的人生价值观,“汉代精神是我们民族初步形成时期特有的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它气魄宏大,勇于开拓,是一种崇尚阳刚之美的大气磅礴的时代精神。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汉代精神。”③

中国传统艺术的本质特征,是对民族传统生活和情感的视觉写照,是以规范的视觉语言参与对传统生活形式的创造。它由生活的适用方面臻入伦理、道德、审美与宗教诸方面,从而传递出设计图式与人生图式互动觉解的一贯思维。徐州两汉文化艺术中的传统符号是一种观念性的符号,它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映射下的造型观念和审美意识,这种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所特有的,它反映的是中国历史传承的人文思想。汉代艺术承载的“汉代精神”留存在民族的血脉之中,现代艺术作品中所求的“中国精神”正是源自汉代的那种大度、进取的时代特点。这是艺术的延续与发展,它体现的是构成方式的传承性。对两汉文化艺术的传承性上主要采取两种借鉴形式,第一种是对徐州两汉文化视觉形的借用,如形的借代、形的关联、具体图像语言的使用。第二种是对徐州两汉文化视觉艺术神的传承,如以形写神、离形得意、形神一体,是对徐州两汉文化视觉传统符号意义的延伸与新的形象的产生。

注释

①朱存明.汉画像的象征世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

②翦伯赞.秦汉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5.

汉族的传统艺术篇5

1、以中国母语为背景。我国大多数人使用的都是以汉语为主,而中国声乐艺术的歌词创造所使用的就是汉语。汉语语言本身就是以声、调、韵为基础的,汉语这些特征使汉语本身具有某种旋律性的特点,所以,中国声乐艺术从创造到歌唱的过程中都要以汉语特征为基础。

2、以中华民族地方音乐风格为特征。从中华民族音乐风格的角度对当代中国声乐艺范畴进行分析,其风格特征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演唱风格,就是指演唱者根据作品的型式、审美要求和思想内涵,通过演唱用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声技巧将其特征表现出来;其二,创作风格,是指创造者在创作的过程中,使用了中国传统音乐风格手法和传统音乐风格发展手法,同时加入了中外音乐创作元素。

3、以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审美标准为依据。广大观众的审美观既可以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生变化,但是在一定的时期内,观众的审美观也可以在一定的实践保持相对稳定,这就是各种声乐作品形成的根源。传统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已形成了独特的审美特征,而现代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在传统的真善美审美理念上不断发展,是科学的技术方法、民族风格和强烈时代气息三者的高度结合。

二、当代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主要美学特征

(一)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音乐美学思想基础中国声乐艺术受音乐美学思想影响比较深刻,中国美学是在特定的环境中产生的,而且中国是一个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神会,对于人伦关系非常重视。同时中国还是一个艺术国度,因而结合艺术创作、艺术鉴赏以及研究艺术规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格和音乐美学思想。

(二)声情、词情、曲情相结合的情感美学特征词情是人们在欣赏乐曲中的歌词所产生的感情,曲子中的歌词是对某一事物的描述或者是对于某种心情的阐述,从歌词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创作者当初在创造这首曲子时的感情和心理变化。歌词是曲子的基础,没有歌词作为寄托,单纯地曲调只能给人以空洞的感觉。曲情是作者运用音乐的基本组成因素:节奏、旋律、调式、复调和配器等进行有机的组合,并在这个过程中融入情感。音乐音调要与语言的音调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完美体现出音乐创作所赋予的情感内容。声情是曲子通过歌唱从而将内在的感情所表达出来,只有通过歌唱才能将文本上的歌词以不同的曲调所阐述出来,通过歌唱人们才能从听觉上体会这首曲子所要表达的意思。人们对于声音都比较敏感,所以使用何种曲调将乐曲展示给人们是非常重要的,准确把握曲子的声情,才能更好地完成曲子。

(三)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相结合的创造性美学特征所谓的古为今用就是目前的民族声乐艺术仍然沿用传统的音乐艺术,但是在一些特定的方面给予了创新,既有一致性,也有差异性。从歌词、曲调还是唱法上都进行了改进,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传统音乐艺术一直都是当代民族声乐艺术的源泉,传统的音乐艺术中的优秀思想一直被保留下来。

洋为中用体现的是中西结合。20世纪初,西洋美声传入中国,当时人们对于西洋美声与中国美声融合这一问题引起了很多争论,这些争论的根本原因就是中国传统的封建思想造成的。随着中国不断进步,在接受外来文化上,中国的态度不断发声改变,积极去接受外来文化中好的部分。

汉族的传统艺术篇6

基金项目: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汉水文化研究中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SLGH1236)

摘要:羌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今天生活在汉水上游地区的羌族正是古羌中传统文化的一支。历经数千年的岁月变迁,古老羌民族保留了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而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一颗灿烂的明珠。与羌族人生活息息相关的图案纹样则更是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独特的审美价值、独特的造型纹饰、独特的色彩,反映了汉水上游地区的羌族人民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汉水上游;图案;纹饰

羌族是一个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的少数民族,汉水上游陕南地区是羌人的聚居地。长期的历史发展和社会实践,汉水上游地区的羌人在这种进程中积淀了极为丰富的民族文化。汉水上游地区的羌人图案纹饰艺术多以纪念神灵的形式在汉水流域的陕南地区流传开来,是羌人民间工艺美术,建筑装饰艺术等重要的载体,以独特的民族特色、图案纹饰、色彩规范、审美造型、审美价值保留传承,汉水上游地区的羌人图案纹饰艺术形象的反映了羌民族民间的、民俗民风以及审美取向,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蕴涵着羌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羌族传统图案纹样艺术是羌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汉水上游地区的羌族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式各样极具民族特色的图案纹样体现了羌族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环境的关注以及对神灵的敬畏、对大自然的崇拜,是羌族、传统文化、审美追求的集中表现。对于包括羌族图案在内的传统艺术形式的继承和学习不仅仅是要了解它们的样式、形态、表现手法等外在的物化形态,还应对其进行深层挖掘,思考其文化内涵,探究其审美价值,寻找产生那些外在形式的文化根源。

图腾崇拜在各民族中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许多少数民族图案纹饰艺术中都能找到图腾的痕迹。羌族历史悠久,在其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许多蕴含历史文化的神话和史诗,它们是图案纹饰创造的灵感源泉。汉水上游地区的羌族人通过图案纹饰象征吉祥的图案,来以获得图腾神灵的庇佑和幸福安乐的生活,如太阳纹、羊头纹、云云纹、龙飞纹等。在没有文字记载的情况下,图案纹饰成了形象的史书,记述着羌族古老的故事与传说。图案纹饰艺术的题材,大都是反映现实生活中的自然景物,如植物中的花草、瓜果,动物中的鹿、狮、免、虫、鱼、飞禽,以及人物等等,还有崇拜与向往的一些抽象图案。如“四羊护宝图”、“团花似锦”、“鱼水和谐”、“蛾蛾戏花”、“凤穿牡丹” 、“喜鹊登枝”、“火盆花开”、“万字符”等几十种。内容多含吉祥如意以及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和渴望。羌族图案纹饰构图严谨,多以几何形状为主,整齐匀称,装饰性强。汉水上游地区的羌族图案纹饰艺术的创作灵感大都来自源于羊,以羊为主题的装饰纹样、壁画、雕刻,随处可见,而羊成了羌族服饰纹样的吉祥符号,如羌绣经常出现的“四羊护菊图”、“四羊护蝶图”等纹样,就是用来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和祝福。

羌民族信仰“万物有灵”,沉淀了浓厚的原始宗教遗迹,这种信仰在羌人图案纹饰艺术其剪纸艺术中有着非常明显的体现。汉水上游地区的羌族传统剪纸是羌族文化形象的一种形式,是羌族文化历史悠久民族风俗习惯审美性的象征表现,同羌绣一样,汉水上游地区的羌族民间剪纸生动地反映了羌族人的思想、生活、情感与理想,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在剪纸反映的内容上看,大多是以反映和生活习俗为主,有着深刻的宗教文化内涵,是多种宗教观念融合的物化形式,渗透着对超自然神灵的幻想,以神奇的艺术魅力向世人传递着羌族人的文化信息。汉水上游的羌族民间剪纸艺术在这片生息的文化艺术土壤中逐渐形成了其纹样古朴、色彩艳丽、形象夸张的独特工艺,汉水上游的羌族民间剪纸主要用于在服饰的刺绣纹样,美化居室的生活,宗教祭祀的攘灾辟邪,婚俗、丧葬的剪纸。

(1)服饰的刺绣纹样剪纸在汉水上游地区的羌族剪纸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主要用来装饰衣裙、衣领、衣襟、衣袖口、坎肩、裹肚、鞋子、头帕、腰带、飘带、通带、背带、袖套、裤子、裤管、鞋帮、鞋垫、枕巾、手帕、香包等,具有古朴、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和很强的装饰性。其技法原始古朴、构图精巧奇妙、色彩绮丽纯美、画面清丽明快、题材丰富多样、图案秀丽生动、寓意吉祥喜庆,表达了羌族人民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和渴望,体现了羌族妇女聪慧的心智和其杰出的艺术才能。汉水上游地区的羌族服饰图案的题材内容,构图,用色方面都富于变化,图案纹样中的点线面都是从生活中、自然环境中提取的、概况、抽象出来的而成为一种美的形式。

(2)美化居室生活的图案纹饰其绘画性和艺术性较强,是汉水上游地区的羌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愿景表述,具有艺术性、创意性、实用性的效果。用于生活装饰的剪纸,整体感强、图案虚实对比强烈、单纯大方、明快醒目、具有浓郁的艺术感染力,具有构图简洁、艺术表现力强的特点。剪纸题材主要有人物、龙凤、日月、飞禽走兽各种几何图案,鸳鸯、鸟、牛、羊、鱼、民间故事等等。其图案纹饰用于窗花、墙画、喜花、门笺等地方,剪纸的图案大多反映现实生活中自然景象,注重写实,人物景物无不栩栩如生,在构图上饱满充实、严谨,给人以华丽丰满之感。画面上安排得满满当当反映出百姓求充实、求圆满这一心理要求和审美情趣。内容则多含吉祥如意以及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和渴望的意义,表现了百姓盼富、图利、求吉和祈求安全的内涵,给人们的居室带来温馨喜意的特殊美感。

(3)汉水上游羌族人的婚俗、丧葬的图案纹饰的剪纸,婚礼的剪纸有“金玉满堂”象征夫妻鱼水情深,洞房内贴桂花、石榴、花生等图案,象征早生贵子、多子多福、儿女成群。厨房门上可贴“五谷丰登”等,父母老人的门窗贴福寿,弟兄姐妹的门窗贴“五子登科”、“鲤鱼跃龙门”、“天女散花”等。婚庆喜花涉及婚庆窗花、墙花、妆匣柜镜花、米面碗花样、婚庆陪嫁杂件花样,使用大红纸,题材强调生机盎然、吉祥如意、喜气洋洋,表现形式灵活多样。在汉水上游羌族丧葬习俗中主要有老衣、老鞋、替生娃娃等花样,老衣老鞋花样使用反映仙界内容的题材,如:莲花、牡丹、龙凤、佛手、仙鹤、神仙人物。剪长钱、招魂幡等丧葬相关用品,长钱用五色纸,招魂幡使用普通白纸,替生娃娃为白纸折叠剪成的五个手拉手的人物形象,置于棺材底部,寓意金童玉女,陪同死者,让死者不再牵挂人世间亲人,免得给亲人招来灾祸。

(4)汉水上游羌族宗教祭祀的攘灾辟邪图案纹饰的剪纸,羌族的还停留在多神崇拜的原始阶段,以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为主。这一类的剪纸,图案简单、题材宽泛、色彩丰富等等。在这些和祭祀仪式中,都能见到图案纹饰剪纸的影子,每当汉水上游羌族在举行宗教活动时,剪纸就会以能通神达意的符号出现,将人们心中的念想向天、向神传达,成为一种理想和愿意的形象产物,成为人神共同的物化语言符号。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在当代艺术这个多元化的世界里,却面临着物质技术层面的过度开发,而绘画本质的纯洁性却丧失了。羌族图案纹饰艺术作为一个少数民族的个性化语言,是羌族传统文化的艺术结晶,它的文化内涵和其展露出的民族精神是人们取之不尽的创造源泉,它的艺术价值带给人们的也是巨大的财富。

参考文献:

[1] 季富政.中国羌族建筑[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

[2] 张社民.汉水文化研究[M].西北大学出版社,2011.

[3] 程文徽.陕南羌族[M].陕西人民出版社,2012.

汉族的传统艺术篇7

【关键词】民族文化;环境艺术设计;图案;色彩;汉字

我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也是一个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共同发展,产生了具有强大包容性的民族文化。中国的民族文化是几千年民族历史的积累和沉淀,是优秀思想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国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生活。环境艺术设计通过改造、设计和装饰空间环境以达到供人居住的目的,并且呈现出一定的审美情趣,可借助民族文化提升内涵。民族文化被广泛用于环境艺术设计当中,以实物载体展现民族文化,加深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文化内涵,传播和弘扬民族精神。

一、环境艺术设计与民族文化的联系

环境艺术设计是指针对室内外环境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和艺术表现手法进行改造与设计,同时运用光线、家具、装饰物、植物等装饰,满足人们居住、使用、活动和审美等需求。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项综合性艺术,运用建筑科学、景观设计学、人体工程学、环境心理学、美学等知识,实现人与居住环境的互动与融合,实现功能性、艺术性和技术性的统一。环境艺术设计能够美化居住环境,满足使用者的需求,并彰显使用者的文化素养。可见,环境艺术设计也是一项文化认知和文化认同的活动,具有一定的审美情趣,体现文化内涵。民族文化运用于环境艺术设计中,能为环境艺术设计增加素材和创新因素,也赋予环境艺术设计更加丰富的民族精神。环境艺术设计与民族文化相互促进,使得民族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并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创新发展。

二、民族文化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传承

民族文化运用于环境艺术设计中,增强了设计的文化内涵,也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传承。由于民族文化有着多种表现形式,因此,民族文化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传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民族图案的传承

民族图案来源于各个民族,种类丰富,造型多样,体现出了不同的民族风情与文化。民族图案可以作为环境艺术设计的素材,丰富表现形式与手法,并且民族图案通常具有一定的寓意,能够增强环境艺术的内涵。如龙的形象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也是环境艺术设计中常见的民族图案。北京的大观建筑群以民族图案龙为设计原型,是民族图案在环境艺术设计中传承和应用的典范之一。建筑群中最高的建筑的上部设计成龙首,下部为龙身,旁边四个稍矮建筑则设计成龙尾,五栋建筑共同展现出龙的造型,表现出我国深厚的民族文化积淀。民族图案大多带有吉祥的寓意,因此也经常被用于环境艺术设计中。例如在徽州民居中,人们常在藻井、屋檐、门窗、家具等处用图案表达美好的祈愿:松树和仙鹤寓意“松鹤长寿”;莲花和鲤鱼寓意“连(莲)年有余(鱼)”;大象背上驮着一个花瓶为“太平有象”,寓意天下太平、五谷丰登,祈祷丰年人安乐;石榴、佛手、桃子展现出“榴开百子图”寓意多子多福……民族图案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出现于环境艺术设计中,是民族图案在现代设计中传承的具体体现。

(二)民族色彩的传承

色彩具有强烈的视觉表现力,能够直接表达作者的创作思想,是环境艺术设计中的重要元素。民族色彩大体可以分为红、黄、青、白、黑五色,代表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不同的色彩具有不同的寓意,体现不同的视觉心理。在民族色彩中,红色最为常见,被称为“中国红”,代表喜庆、欢乐和祥和。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的中国馆以红色的斗拱造型亮相,整个建筑以红色为主色彩,鲜亮明快,代表了中国独特的民族文化,同时传递出中国对举办这一届世界博览会的喜悦,也表达了对远道而来的外国朋友的热烈欢迎。民族色彩中的黄色象征着财富与地位,常被用于高档的室内装饰与装潢中,如高级酒店、高档会所,以营造出富丽堂皇、奢华的视觉体验。中国仿膳饭庄经营宫廷仿膳菜肴,为配合饭庄的特色,室内以金黄色为主色,配合装修与装饰以展现出典雅大气的宫廷风格,为消费者营造出宫廷用膳的氛围,更加符合饭庄的特色。民族色彩赋予了环境艺术设计情感,同时丰富了民族文化内涵的表达方式。

(三)汉字的传承

汉字也是民族文化中的重要元素之一,在长久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主要通用语言。汉字是表意文字,不同于西方的表音文字,其外形和书写上呈现出丰厚的艺术性,可广泛用于环境艺术设计。方方正正的汉字给人以端正的视觉感受,也代表了中华民族刚正不阿的精神。汉字的书写形式分为行书、草书、楷书和小篆等,不同字体具有不同的审美特点。文字是设计中的重要元素,也是表达设计意图与思想的最直白的要素之一。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中国印为会徽,将汉字“文”与奔跑的人形结合,艺术性地表现了北京奥运会的主题。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将汉字“世”、数字“2010”和“人”字变形结合起来,以博大精深的书法赋予了徽章独特的中国味道。在城市景观、公园等常见的环境艺术设计中,汉字作为重要元素,常以最直接的形式表现设计主题,深化设计内涵,提升设计的人文性。

三、民族文化在环境艺术设计中传承的重要意义

民族文化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多种应用,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也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再创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在以下三个方面体现。

(一)推动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

环境艺术设计运用多种技术手段与表现手法改造、装饰居住环境,大多带有设计师独特的个人艺术风格。可以说,每件作品都是设计师的知识、技能、情感、生活感悟与文化素养的集中体现,不可否认,这其中也会受到民族文化的影响。环境艺术设计要求展现人与居住空间的和谐相处,同时展现出一定的文化思想,以增强作品的人文内涵。民族文化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多样的民族风格,拥有大量素材可以运用于环境艺术设计中,赋予环境艺术设计文化内涵,满足人们对居住环境的文化和审美需求,推动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与创新。在环境艺术设计中,人们更强调重视自然的设计理念,体现人与环境、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这也是民族文化中部分思想的体现。环境艺术设计发展需要新材料与新技艺,更需要与民族文化有机结合,丰富表现手法,以呈现出多样的艺术风格,使之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进而推动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

(二)传播和弘扬民族文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各国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传播和弘扬民族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是新时代艺术设计的重要发展方向。环境艺术设计在这样的背景下,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产生了多样的审美理念。民族文化因其具有深厚的底蕴和多种风格面貌,被大量运用于环境艺术设计中。在新时代设计师应该深入挖掘民族文化中的多种元素、内涵和本质,与环境艺术设计的新材料、新技术相结合,以不断创新的表现手法,呈现出符合时代特点的作品,传播和弘扬民族文化。利用环境艺术设计传承民族文化,需要构建和谐的发展氛围,使民族文化能够以更容易被接受的形式达到传播和发展的目的。

(三)加强环境艺术设计和民族文化的融合

民族文化中包含天人合一的思想,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设计理念在环境艺术设计实例中也有着大量的体现。笔者认为,环境艺术设计中融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设计理念,既能够展现环境艺术设计的新颖性和创新性,又能体现民族文化的传统内涵。民族文化融入环境艺术设计中,能为人们提供更加适宜放松心灵的场所。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中国古典园林中便被体现得淋漓尽致,如坐落于江苏省扬州城内的个园,其主人喜爱竹子,园内种满了竹子,因而园林也以“竹”的一半命名。竹子挺拔青翠,不惧严寒,象征气节、高雅、纯洁,代表了主人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高雅的审美情趣。这也是环境艺术设计和民族文化有机融合的典范之一。笔者认为,民族文化和环境艺术设计的融合是环境艺术设计不断创新、发展的动力。

结语

中华民族文化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与沉淀,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根植于人们的生活中。环境艺术设计追求人与居住环境的和谐,在发展新材料与新技术的同时融入民族文化,既能为环境艺术提供大量的创作素材和灵感,又能为环境艺术设计发展提供新的方向。民族文化与环境艺术设计的有机融合,体现了时代对现代设计的要求和对民族文化的传播、继承的需要。在新时代,增强居住环境审美情趣的同时传承民族文化、展现民族文化魅力,是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张玲.中国传统文化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渗透与传承[J].大舞台,2015(9).

[2]马馨格.论环境艺术设计的文化传承与构思[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6(5).

[3]闸西.环艺设计中传统吉祥图案的传承与发展探析[J].现代装饰(理论),2013(6).

[4]郑博文.论民间艺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传承与发展[J].才智,2015(17).

[5]廖丰丰,杨君顺.环境艺术设计中民族神韵的探讨[J].美与时代,2007(11).

[6]曹志民,袁哲.特色民族文化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应用的思考——以彝族度假酒店设计为例[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6(3).

[7]夏玉莹.民族传统文化元素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与转化[J].设计,2015(13).

[8]孙晓亮.论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民族性[J].美术教育研究,2013(13).

汉族的传统艺术篇8

汉画艺术具强悍生命活力

汉画作为中华古文明的产物和载体,以无声的语言浓缩了汉代人的观念世界,倾诉着两千年前汉代人追求生命永恒的梦想。汉画所特有的古朴细腻、雄厚洒脱的文化审美,在中国古典艺术中独树一帜,具有永恒的艺术观照意义。汉画深沉雄伟,粗犷豪放,是充满了力量感和运动感的艺术,其特有的古拙而质朴的美感是其他艺术形式中从未有过的。内涵汉画的神韵和文化,来源于中国传统的艺术文化观念、中华民族特有的哲学观念和审美追求,而最终以充满力度的形式表现出来,体现出当时人们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至今看来仍有强烈的艺术魅力和生活气息。鲁迅先生曾评价其为“唯汉代艺术,博大沉雄”,具有弥足珍贵的历史价值。

汉画艺术是中国古老审美观念形象的史诗。汉画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对汉代和汉民族的文化传承十分重要。汉画以其丰富的象征形式,表现了汉民族精神的核心。它是中华民族在历史的轴心期出现的一种阳刚之美的艺术,表现了汉民族雄浑博大的精神气质,体现了汉民族热爱生活、追求理想的人生态度。汉画因其内容庞杂丰富,被视为一部汉代社会的图像百科全书,是中华民族本源文化的活化石,有着无以取代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不但如此,汉画有绘画和雕刻两种特点,所绘图案刚健质朴,线条简洁有力,形象生动传神,突出地显示了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的风格。汉画的神韵和文化内涵,来源于中国传统的艺术文化观念、中华民族特有的哲学观念和审美追求,而最终以充满力度的形式表现出来。在各地汉画中普遍出现的,无论车马出行、动物灵异,或是历史人物、仙人神o等,体态和运动中形成的动势都表现得淋漓尽致,体现出当时人们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至今看来仍有强烈的艺术魅力和生活气息。在经历了漫长的时间淘洗之后,汉画的艺术形式仍然呈现出强悍的生命活力,感动着我们现代人。汉画中大胆的夸张变形、线面快节奏的转换所形成的强烈视觉冲击力,又充满了现代感。两千年前的汉画与现当代艺术,心有灵犀一点通。弘扬中华文化,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是今天文化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汉画则以它恢弘的气度、豪放的风格、健康的形式、博大精深的丰富内涵,成为中国新文化的精彩组成部分。

汉画拓片成高档艺术品

汉画拓片,是指在汉代画像石、画像砖的拓片。这些拓片是一种汉画造像艺术品的再创作。好的拓片不仅能将雕镌塑作的三维作品忠实地转换成二维图形,而且还能通过传拓殊的方法在纸面上形成某些特殊的肌理或凹凸,使这种二维图像有浓浓的金石韵味。所以,汉画拓片成为一种高档的艺术品,也是经济价值很高的收藏品,受到社会上层文化名流的青睐。由于汉画资源稀缺等因素,后人一般多从汉画拓片上欣赏画像的魅力。从原砖上拓制而成的拓片,是一门集金石学、考古学、美学于一体的艺术门类。汉画拓片收藏入门门槛较高,加上稀缺性,建国后的几十年间,一直处在小众收藏的领域。近年来,由于国内一些重要博物馆展览了一些民间汉画收藏家收藏的汉画拓片,使汉画这种文化品位高的收藏品渐渐引起收藏者的重视,收藏队伍不断扩大;随着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藏家、文博机构对汉画的认识也出现了很大的转变,很多具有历史和艺术价值的汉画拓片收藏越来越受到重视。另一方面收藏者自身文化素养与鉴赏力的逐步提高,汉画拓片行情不断回升。近年来,汉画拓片拍卖成交率也是普遍高于其他古籍物品,价格更是节节攀升,尤其是朱拓拓片,拍卖成交率也是普遍高于其他古籍物品。

汉画拓片收藏需文化底蕴

汉画拓片收藏需要较深的传统文化底蕴,需要一种发自心底的热爱,而不是仅仅把它视为一种投资手段,对于普通收藏者来说,涉及汉画拓片收藏时还需多读多看多辨析。汉画作为一种艺术品,历来翻刻便出现了。如:有的原石尚在即依照拓片另刻一石,拓出后冒充原石拓片,此为翻刻。被翻的原石有的是损泐模糊,或地处偏僻,善本难得,捶拓不便,有的是商人牟利,做出赝品,鱼目混珠。

从目前情况来看,想从事汉画拓片的收藏爱好者,一定要摆正姿态,有多少能力就办多少事。平时注意积累汉文化基本常识,多看专业书籍,多听专家点评,多实践多学习,平衡心态,量力而行,不要跟风和炒作,不要想着一夜暴富,也不要专注于捡漏。尤其要注意其赝品较多,要提防以伪充真,以劣充优,以次充好。汉画拓片收藏不能盲目投资,必需本着一颗平常心,不要在乎其贵重与否,任何汉画拓片收藏品都有其自己的价值。

汉画拓片收藏是一种社会文化活动,同时也是为了保存历史的一项崇高事业。对于笔者来说,汉画拓片收藏可以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提高素质,有益于身心健康。同时,汉画拓片收藏也让我感到无比的快乐,点缀了我的生活。为了收集到更多的汉画,我还与全国各地的许多汉画收藏家结下深厚友谊,平日里常与他们鸿雁传书,一方面是交流收藏心得体会,一方面是互相交换汉画拓片,这样极大地丰富了我收藏汉画的知识和开拓了视野。

汉画拓片收藏是一种情怀,一种精神。它不仅是一个人精神文明的内在表现,也是文化底蕴的外在凸显。每一件汉画藏品都代表着一种文化,它不但有观赏价值,而且精神内涵和审美要素,以及历史、文化特征浑厚。通过人们的收集、整理、研究、发现和创作,使汉画本身更具艺术性和文化内涵。搞汉画收藏一定要懂历史,研究汉代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的时代特征和精神风貌,把每件汉画藏品让真正喜欢它、懂它的人去收藏和玩味才是收藏的本意,也才能真正认识其历史的厚重感和文化彰显力。汉画拓片收藏者也须有快乐的心情,带着游戏的心态,保持玩赏的兴致,得之能每日把玩摩挲、雅兴玩赏,养心之余亦获至宝,再通过领悟和沉淀后走出来,达到美的享受,任何一项艺术,也许“玩”才是最高的境界。

上一篇:多媒体信息安全技术范文 下一篇: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论述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