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文化基本知识范文

时间:2023-12-22 17:38:21

酒文化基本知识

酒文化基本知识篇1

(一)岗位专业技能滞后对行业缺乏指导性

90%的学生认为高校传授的酒店知识与酒店实际需要技能存在脱节问题,教材上传授的知识部分陈旧,不能满足现代酒店发展的需要。根源在于酒店管理教材的滞后性和教师实践教学经验的不足,同时学生技能训练匿乏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反映出长期以来在“大学本位”影响下的高等教育与酒店行业实际人才需求严重脱节对酒店行业发展缺乏指导性。通过对酒店一线员工的调研结果也验证上述观点例如酒店前台使用的是英文OPERA系统而教学中仅介绍中文的操作系统界面也相对简单。

(二)缺乏必备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心理调节技能

在酒店各实习岗位上,实习生与顾客、同事以及领导之间的协调、沟通能力表现出明显的不足滩以掌握主动性。在工作过程中,难免有对领导不满遇到客人态度差甚至无理取闹,或是新老员工不平等待遇等问题,实习生经常会感到一些疲惫和厌倦。酒店实习中发现“顾客是上帝、团队合作意识”等服务理念与现实存在巨大差距让初入酒店行业的实习生感到非常不适应。同时,也反映出实习生角色转换还不够彻底。

(三)技能实习过多管理实习不足

鉴于酒店实践的门槛较低且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实习生在岗位上普遍上手较快,能够胜任技能型的工作岗位。但是酒店实习中严重缺乏管理和决策实践的土壤。被调查的80位实习生普遍认为酒店是以技能性实习为主本科生与高职生甚至与中专生的实习内容基本一致体现不出本科学生的优势所在。酒店实习学生主要分布在酒店的西餐厅、大堂吧、宴会厅等部「〕汉有很少一部分同学在行政楼层、前台、客房、健身房等部门任职。调查显示字生仅需要一个月时间的学习即能够熟练掌握上述岗位的专业技能并可以独立操作。前台是学习技能最多的岗位三至四个月也可熟练掌握。90%的同学表示技能实习偏多而针对酒店管理的实习严重缺乏。

(四)理论知识、综合素质较高专业技能不足

在学校期间字习饭店管理、餐饮管理、前厅与客房管理等课程接受全方位的专业理论训练掌握酒店的服务流程、部门、品牌等知识酒店管理本科学生理论知识扎实、综合素质较高。与酒店管理大专、中专学生相比,本科学生最大的优势在于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快、英语水平较高。但是酒店管理专科同学更注重实践实训技能较强。在酒店实训方面客房实训仅限于“做床”,餐饮仅限于“摆台”导致在开始实习时本科学生在技能方面不如专科实习生压力较大产生苦恼与退却心理。酒店管理本科学生在接受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需要加强专业技能的训练,以尽快上岗避免重复性体力劳动争取较多时间用于酒店管理的实习。

二、实习生对酒店工作环境的适应问题

(一)实习生对酒店作息时间、轮休制度的不适应

参加酒店实习的同学刚刚从学校步入社会高校的作息时间比较宽松,几乎所有的课程都安排在白天严格按照国家的法定节假日调休放假高年级课程也相对比较少启由安排时间比较充足。酒店假期和工作时间与学校完全不同,法定节假日为酒店最繁忙的旺季周末比平时要忙碌炸息时间也没有学校这么规律正常吃饭时间要服务消费者员工就餐时间一般安排在上午十点和下午四点酒店要安排不同的班次酒店员工一般会安排值夜班实习生也不例外。实习生不适应酒店的作息时间需要调整生物钟就餐、作息时间基本被打乱。

(二)实习生不适应酒店的人际关系、规章制度

酒店是典型的企业,企业是社会的重要组成单元。社会的人际关系和学校不同,更多的是成人话题和调侃。实习生在工作和生活上对同事的调侃不知如何应对对同事的话语比较在意役有把自己和同事放在同一位置上层至把同事当做大人、把自己还当做小孩从为同事和他们谈论少儿不宜的话题和调侃是种罪过。在酒店发生失窃事件时不能独善其身,尤其作为客房服务员的实习生面对客人丢失行李时不知道该如何主动配合酒店、客人妥善处理。在工作中如翻台、擦拭玻璃杯子受到伤害时加果酒店不予以妥善解决,实习生也不知如何维权。

三、酒店管理实习生职业能力培养路径

(一)加强在校期间的职业教育,促进酒店服务管理的职业化

酒店实习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从本质上说酒店管理就是一种实践教育。国内酒店管理专业实践基本采取校内实训、校外见习、酒店实习三者相结合的模式,由于课程设置、实训设施设备缺乏等原因,前厅、客房、餐饮等实践课程基本流于形式。为此从一年级开始需要为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提供机会进行酒店服务实践主要包括课程见习、校内实训、短期实习等海学期结合课程设置进行合理安排实践、实习活动。随着年级的增加逐步延长实习实践的时间,以促进学生在理论学习、实习、实践、就业等环节上有一个平稳的衔接,实现实践教学系统化。提高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视程度焙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伺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各类科研项目焙养严谨的科研态度和敏锐的科研嗅觉从理论与实践上奠定学生的职业准备。

(二)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提升酒店管理专业化水平

酒店管理具有“双专业”的性质厂是学科专业二是管理专业。学科专业需要熟练的技能和操作层面的知识作为支撑管理专业需要具备一定的战略眼光、具有全球化的开阔视野进行管理决策。胜任高级管理的知识结构应具备四个方面本体性知识(学科知识)、实践性知识、条件知识(管理决策知识)和文化知识。调查结果显示后两类知识的不足或缺失恰恰是导致实习生难以驾驭服务岗位的根本原因。实习生学科知识比较扎实忍经得到酒店的认可,关键在于条件知识和文化知识。条件知识是职业发展潜力的基础是高层管理者必备的条件反化知识是沟通协调理解的基础是管理者组织、领导、控制的基础。在专业教学的基础上邀请酒店管理部门、旅游企业高级主管渗与修订酒店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承担部分专业课程。学院选拔一批青年教师到国际知名大学进行访学捉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危建境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境外实习机会推进酒店管理专业国际化水平。

(三)加强伦理道德和职业生涯教育,培养正确价值观和职业观

酒店员工职业化需要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以及具有进入高级管理岗位的职业理想。作为职业酒店人感情纽带、社会关怀、道德、情感等比专业知识和技术更加重要。阎例如如何与上级、下级、同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与顾客建立良好的关系等。学生如果对酒店服务和管理没有工作热情对酒店职业没有深刻理性认识郡使迫于生计选择从事酒店职业,也很难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上取得较大发展。此外焙养学生对酒店职业终身发展负责任的理念至关重要,首先要探索酒店管理的真谛而不流于形式不将其作为获得权利的手段二其次要有真诚的服务态度提升服务质量。因此要培养酒店管理学生的服务意识、管理理念把酒店服务与管理工作当成一种事业和崇高的理想去追求。

酒文化基本知识篇2

关键词:高职高专 课程建设 酒店管理 现状 改革构想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9-112-02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经之路,近几年围绕高职高专办学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高专教学改革一直在推进。课程建设与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各个教学环节的改革与创新,是教学改革的重点。《酒店管理学》是酒店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学习领域课程,是本专业学生学习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

一、高职高专《酒店管理学》教学现状

《酒店管理学》是酒店管理一年级第二学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是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它的后续课程有《前厅服务与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客房服务与管理》、《酒店营销管理》、《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本课程与后续课程共同构成酒店服务与管理职业能力素质的培养主线,从而实现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本课程基于酒店中层管理人员及基层服务人员职业能力、工作过程、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来确定课程目标,改变传统的以“知识”为基础设计课程,而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依据职业能力的培育选择课程内容,围绕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来设计教学内容。

课程内容设计上以“学以致用”为原则,改变原来按照教材章节顺序编排内容,真正地根据酒店实际工作岗位需要,按照实际工作情境来设计课程,在原知识结构中进行提炼、取舍,以理论知识“必需、够用”,实践知识“实际、实用、实践”为原则。

经过《酒店管理学》的实际教学,笔者认为此课程在具体实施中存在“三个缺乏”的问题。这三个问题是《酒店管理学》理实一体化课程建设与改革具体实施中面临的难题。

1.学生缺乏管理学基础知识。本课程参考学时60学时,课程目标主要是让学生了解饭店的起源、演变与发展趋势;掌握饭店管理的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理解饭店组织结构及各部门人员职责,掌握饭店各管理部门的基本职能及管理过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饭店有所认知,对饭店各管理部门及直接对客服务部门有所了解,为以后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在具体的课程教学中发现,学生缺乏基础的管理学理论知识,这就给酒店管理学这门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带来了一些困难。既要讲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又要讲各管理部门及直接对客部门的管理知识。这样就造成教学内容多而杂,没有重点,有些教学内容由于课时所限只能泛泛地讲讲,不能深入。学生反映整个学期这门课讲的内容不少,但重点却不突出,多而杂的内容很难在脑中形成完整、全面、系统的框架。

2.缺乏实践性教学环节。在《酒店管理学》课程标准中提到本课程的性质是酒店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一门涉及面广、知识更新快、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该课程以当前酒店业岗位的需求为导向,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现代酒店管理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及其应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酒店及酒店业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熟悉酒店的基本业务和技能,明确酒店管理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培养掌握酒店管理知识、具有服务意识和经营管理能力,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既然是理实一体化课程,实践性很强,就应该在课程设计上有实践教学环节,而目前的“酒店管理学”课程设计却缺失了实践教学环节,课程还是偏重理论,难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职业技能。

3.缺乏综合性的考核方式。《酒店管理学》在过去的考核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问题。常常出现学生“考试背笔记,考完就忘记”的现象。由于理论和实践脱节,学生实习结束后,对《酒店管理学》的主要内容记忆模糊。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使学生“学完能记住,记住会运用”。在教学过程中将每个任务作为考核项目,既考核理论知识,也考核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进一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综合性的考核可以通过运用理论知识加强记忆,加强理解,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学到的知识。

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特点

1.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高职高专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在开设酒店管理学之前没有学过相应的管理学基础,缺乏相应的管理学理念,直接开设酒店管理学就需要补管理学的基本理论这一课,才便于学生理解酒店管理的相关知识。但酒店管理学只有60课时,很难系统地讲授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只能粗略简要地讲解一些管理学的基本常识。

2.学习目标不明确。酒店管理学是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由于学生对后续课程的学习不了解,因此对本课程的学习目标也不明确。在原先的课程改革中,对本课程进行了模块化教学,将本课程分为饭店认知模块、酒店人力资源管理模块、酒店市场营销模块、酒店服务质量管理模块以及酒店物资与设备管理模块。五个模块虽然包含了酒店的主要部门的管理内容,但是在讲解过程中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再加上和学生工作实际结合不紧密,学习重点不突出,影响到学生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

3.学生缺乏应用能力。在目前的教学中仍然沿用传统的“填鸭式”课堂教学模式,上课老师讲,学生听、记笔记,没有生动的案例教学,纯理论讲授枯燥乏味,造成学生不会学习,不想学习。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滞后,教学只局限于课堂内教材中,无法真正做到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学校与企业的结合,酒店管理学理论教学不能向实践教学转化,在教学中缺乏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由于学生缺乏技术应用能力,一遇到需要进行职业能力判断的灵活性问题就束手无策。

三、酒店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构想

酒文化基本知识篇3

关键词:高职教育;酒店管理;定位;措施

作者简介:鲁琳雯(1964-),女,浙江人,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系主任,副教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08)12-0032-03

近年来,我国酒店管理专业的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无论是酒店管理专业高职院校在校生的数量,还是教学的质量,都令人欣喜。但在酒店管理专业的高职教育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需要反思、解决和完善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对酒店管理专业高职教育定位不清,出现了偏差,从而给酒店管理专业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与发展带来了困惑。尤其是一些按传统教育模式、陈旧思维方式提出的培养目标,有可能把酒店管理专业高等职业教育实践引向误区。因此,我国酒店管理专业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当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莫过于正确的定位。解决好这个基本问题,深化酒店管理专业高职教育改革,无疑是保持酒店管理专业高职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

一、目前社会对酒店管理专业高职教育的定位

现代化的酒店服务与管理不单单是过去那种琐碎、简单的家务性劳动,而是广泛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智力性劳动。随着酒店硬件的不断完善,酒店电脑智能化管理、信息技术的运用、酒店文化的建设等都需要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具备创新能力的综合素质高的管理人才。但由于我国酒店管理专业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时间较短,从事酒店管理专业高职的大部分是两类出身:一类是由过去的中职、中专升格而来;一类是普通高校办的二级学院。这使得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不可避免地带有原来的胎记,加之过去若干年的办学惯性,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要么是中专酒店专业的发面馒头,要么是普通高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压缩饼干。这导致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办学定位游离于自身的培养目标,也使人们对酒店管理专业高职教育的定位认识不清,甚至在高职院校内部认识也不统一,办学特色更无从谈起。这些模糊认识主要有:

1.中职中专出身的人认为,酒店管理专业高职教育就是为酒店进行的职业培训,只强调技术技能培养,忽视人文教育和理论教学,将人文教育边缘化;也有人认为学生将来从事的是服务性质工作,不是做研究,无须掌握多少理论知识。

2.普通高校办的高职学院认为,酒店管理专业高职教育要重视学科的系统性,讲求知识的连贯性,重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缺乏对学生动手能力、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使高职院校的职业技术特色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

3.百姓对酒店管理专业高职教育的认识存在误区。众多百姓看不起为酒店服务业培养人才的高职院校,认为酒店管理专业仅仅是培养端盘子、叠被子的服务员,对酒店管理专业高职教育不屑一顾。因人们缺乏市场意识,令中国这个全球人力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成了酒店业高级技术人才或管理人才最为紧缺的国度。

4.一些业内人士认为,酒店业的“实用性”就是市场急需什么服务人才就培养什么样的服务人才。从表面看,人才的培养与市场进行了对接,实际上,这只是顺应了市场的短期需求,其结果必然是专业设置口径过窄,人才培养的功利导向过重,学生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不强。

5.一些高职学院与酒店供需双方在认识上、操作上的差异也造成了一些不协调。如高职生读了三年书,酒店让他们从服务员做起,令其难以接受。部分高职生缺乏吃苦精神,不安心从酒店的基层做起,对学历比自己低的管理者产生鄙视心理,由于心态调整不好,无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就业很短的时间里,便频频跳槽,无法给自己创造良好的生存发展环境。高职院校认为,酒店在招聘人才、使用人才时急功近利,一味地实用主义,只考虑短期利益,不考虑可持续发展,比如把大学生当作简单的劳动力,使他们看不到前途。而酒店却认为大学生“难伺候”、“不好用”、“反正不安心,不如使用职高生”,这种认识上、操作上的差异,造成供需双方的不协调,影响了人才的录用和成长,影响了酒店业可持续发展与高职教育双赢的大局。

二、对酒店管理专业高等职业教育的科学定位

酒店管理专业的办学定位是一个系统,[2004]教育部1号文件就提出“坚持科学定位,明确高等职业院校办学方向。”[2006]16号文件又对高职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规格、人才培养的目标进行了科学的界定。因此,我们需要找准酒店管理专业高职培养人才的目标及其人才规格定位和就业去向,解决好知识与技能、理论与实践、专业与基础等方面的矛盾,尤其是要认清高职教育与中专教育、本科教育的区别。实际上,高职教育就是培养适应酒店业发展需要、胜任现代酒店管理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第一线岗位要求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毕业生主要面向四星级以上酒店,从事前厅、客房、餐饮、康乐、酒吧、人力资源、销售、公关等职业岗位服务与管理工作,须胜任酒店基层或中层管理职务。根据这一目标我们可以对酒店管理专业作如下定位:

1.酒店管理专业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全面发展的人才,而不是片面发展的人才。也就是说,道德、性格、思想、知识、能力、体魄这六个方面是不可或缺的,这是教育本质属性的体现。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相对于职业培训而言,高职教育应该是品德与技能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在办学过程中遵循教育规律,以人为本,从办学理念到课程设置,从培养目标到教学模式,都要体现二者的融合与协调,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更要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人文素养、社会意识和综合素质。

2.酒店管理专业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的人才,而不是一般层次的人才。对高职学生的素质教育应重点放在职业道德素质和高技能素质的培养上,应采取切实措施提高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敬业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水平。从培养目标的层面看,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一般设定为“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毕业一年左右要成为酒店基层乃至中层的管理骨干。毕业3~5年后,部分学生要成为酒店行业的精英人才”。

3.酒店管理专业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酒店业岗位应用型的人才,而不是理论型的人才。相对于本科院校而言,酒店管理专业高职教育应该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要适应市场――酒店业需求进行办学,即以服务于酒店业为宗旨,产学结合,以就业为导向,确立此类人才培养的目标和人才规格定位,培养适应酒店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根据上述培养目标的定位,酒店管理专业高职学生应该不仅具有娴熟的专业技能,而且应该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最终要具备三种能力:一是生产第一线的技术操作和管理能力;二是理论和技术的转化能力;三是社会综合活动能力。因此,酒店管理专业高职教育必须完成两项任务:第一,让学生熟悉和掌握专业技能;第二,培养学生基层和中层管理的能力。只有这样,所培养的学生才能和操作型的中职学生及科研型的本科学生区别开来,有别于职业培训,突出其应用型、实战型和技术型的办学特色,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三、对酒店管理专业高职教育科学定位应采取的措施

酒店管理专业高职教育要办出自己的特色和水平,真正被社会广泛认可,成为一种独立的、无法替代的高等教育类型,必须从根本上转变办学理念,明确办学方向,努力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一)构建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的是行业中的基层或中层管理者,这类角色既需要专业操作技能,又需要有管理能力,同时又承担着班组的组织、指挥、协调、监督、激励等管理职责,而做好主管、领班等基层工作,是酒店生存或良性运转的根基。目标决定模式,只有对酒店管理专业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有了正确而全面的认识,我们才可以正确选择酒店管理专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1+0.5+1+0.5” 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比较适合高职教育,即学生首先在校学习一年,掌握酒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然后去酒店实习半年熟练掌握前段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以获得对酒店行业的感性认识,弥补在学习理论时感性认识上的空缺。经过实习,学生带着对酒店行业的感性认识回到学校再学习一年的酒店管理方面的其它课程及技术,最后再到酒店实习半年。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将酒店管理理论知识和酒店实际工作能力更有效地结合起来,毕业后就能直接进入酒店的管理岗位,得心应手地进行工作。

(二)建设与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市场需求证明,高职教育既不能采用操作型的中职教育模式,也不能沿用学科型的本科教育模式,应该着力从传统教育“理论深、起点低、内容旧、应用少、学得死”转变为现代职业教育“理论浅、起点高、内容新、应用多、学得活”的特点上来。课程设置应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以应用为特征,遵循“加强基础、突出主干、减少重复、注重实践”的原则,优化课程体系;按照“继承、摒弃、增加、合并、创新”的方针,整合课程内容,大力删减可讲可不讲的内容,可开可不开的课程;建立开放、个性、多元课程体系结构,形成“三级教学平台”(打造学生作为“社会人”、“职业人”的社会素质和职业素质的“工具平台”,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适应职业流动和提升能力的“专业基础理论平台”,培养学生适应职业岗位(群)的“专业技能平台”);积极开展现场教学、形象教学、个案教学、多媒体教学、模块化教学,本着少讲多练的原则,配置以相应主干课程,使理论和实践、知识与技能、专业与基础进行有机结合,使整个教学过程与岗位要求贴紧,突出专业能力的培养,凸显人才培养水平。

(三)知识与能力并重 注重职业意识的培养

酒店管理专业高职教育的根本在于培养学生强烈的职业意识、职业习惯和职业能力。其中职业意识和职业习惯的养成是酒店管理专业教育的灵魂。只有把知识和技能紧紧依附在这种职业意识和习惯上,才可以称得上是成功的教育,学生只有同时具备良好的职业意识、扎实的专业理论和娴熟的操作技能,才能够在酒店企业充分施展才能。

综上所述,只有解决好酒店管理专业高职教育的定位,澄清模糊认识,运用工学交替“1+0.5+1+0.5”的人才培养模式,把握培养中、基层酒店管理人才方向,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育才具有发展潜力和良好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教高[2004]1号《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

[2]教高[2006]16号《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3]朱莲.加强岗位能力培养提高酒店类高职学生职场竞争力[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

[4]史保金.高等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市场营销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分析[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6).

[5]黄 晨.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与就业定位[J].职教论坛,2004,(21).

[6]罗德清,蔡平.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3).

[7]叶丽娜.酒店管理专业办学模式的变革[J].职教论坛,2007,(2).

酒文化基本知识篇4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酒店实习;管理对策

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强调面向市场,面向社会,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而培养高技能人才,就一定要让学生动手,真刀真枪去实践。

一. 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酒店实习的必要性

旅游学作为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对学生的实践技能有很高的要求。目前国内大学大多数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分为校外实习和校内实训。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校外实习主要在酒店,因为酒店实习已成为独立学院旅游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

(一)酒店实习是对课堂知识的延伸,是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及专业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过程。

纸上得来终觉浅,要知此事须躬行。实习是理论联系实际、应用和巩固所学专业知识的一项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能力和技能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学校学生学到的永远是理论知识,旅游管理非常强调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而且,这门学科由于师资、教材、教学方式方法等问题,导致学生所学理论知识与现实有一定程度的差异、滞后于行业需要。通过实习,学生可以把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得以升华,让理论与实践找到一个最好的切入点。笔者曾于今年暑假带领旅游管理专业大二学生进酒店实习,事后学生普遍反映,为期三个月的实习,让他们突破了书本上的限制,真正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增加了感性认识,把所学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了,学到了从书本上学不到的专业知识,激发了他们向实践学习和探索的积极性。

(二)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技能,为就业做铺垫。

服务意识是酒店行业的基本要求,服务是酒店业最主要的产品,酒店业的经营要点是优质服务,具有良好的服务意识是创立优质服务的前提和基础,是行业发展的根本需要。独立学院的学生,大部分家庭条件比较优越,学生普遍存在着劳动观念不强、劳动习惯不好、自理能力弱等现象,更不要说为别人服务。而酒店业是服务性产业,对学生的服务意识要求高,学生经过专业素质的实习,可以进一步掌握基本的礼仪知识,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同时,酒店顶岗实习也锻炼了学生很多专业操作技能,为以后就业做好了铺垫。

(三)通过实习,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

旅游专业的学生一开始选择这个专业,都觉得好玩,没有压力,接触专业课之后,很多学生对于酒店的认知停留在穿着制服的光鲜亮丽的服务员层面上。通过酒店实习,学生能实际的了解酒店行业,从而在以后的学生中,根据自己的特性制定学习计划,并进一步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笔者曾在学生实习前做过调查,发现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对自己毕业后要干什么很迷茫,实习回来后,笔者再去调查的时候,大部分同学已有了明确的方向,并且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 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酒店实习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独立学院的师资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来源于母体高校,这些教师一般具有高学历、高职称,但基本上都是半路出家,大多在文化、地理、历史、管理等前提下注重研究旅游理论,对实践教学研究较少。二是独立学院根据专业需要自主招聘的专职教师,这些教师多数是刚毕业的硕士或博士研究生,教师大多缺乏酒店管理的实际操作经验,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也只是停留在理论的阶段,实践能力较差,与岗位需要有一定距离。教师缺乏酒店经验将会影响教学效果。三是少量从行业企业招聘的专业技术人员或职业经理人,这些兼职教师虽然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实践能力,但缺乏教育知识及教学经验,缺乏对所服务院校的特色的掌握等,这样势必不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兼职教师与独立学院之间没有隶属关系,对学院没有认同感,缺乏主人翁意识。同时因其自身有正常的工作很忙,无暇顾及学生,与学生缺乏交流。因此,独立学院教师缺乏,难以满足实习的需要。

(二)学生对实习工作的认识存在偏差

笔者在对旅游管理专业的调查中发现,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学生去实习只是为了修学分,对他们来讲,顶岗实习是一次难得的能暂时摆脱枯燥的课堂、讨厌的考试的机会。同时大多数学生对酒店行业没有真正客观、全面的认识,认为自己是本科生,学习是旅游管理,侧重于“管理”二字,这种思想导致了学生在实习之前过多的关注酒店的环境、条件与工资,而忽略了实习的根本目的。在实习中,学生一般都是从基层、从服务员做起,工作时间长、体力消耗大,岗位工作平凡、重复和无聊,再加上实习生工资又比正式员工低,还不能轮岗实习,无法了解各部门运营情况,这些都使得实习生感觉没意思,没前途,对未来失去信心,容易产生回避、退缩的想法。

(三)酒店经营目标与学生实习目标不对称

作为企业,酒店追求的经营目标是利润最大化,酒店与学校进行合作给学生提供实习场所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节省人力成本,降低酒店的经营成本。同时希望通过使用文化素质较高的实习生来提高酒店的服务质量。这些因素导致酒店单从经济效益出发,把学生视为廉价劳动力,在对实习生进行工作分配时,只考虑到饭店各部门的用人需求,而忽视了对学生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而酒店给学生安排的岗位一般是酒店的一线生产部门,如客房部、餐饮部、前厅部、康乐部甚至是安保部,尤其是客房部和餐饮部对实习生的需求量特别大。酒店要赢利,需要稳定的服务质量,要求员工技能熟练,因此酒店给实习学生安排了部门岗位之后,整个实习期基本不会安排轮岗。从学校角度来讲,实习的目的是让学生系统地了解和熟悉酒店的经营运作规律,学习酒店的管理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巩固和开拓学生的知识面,为毕业以后迅速适应新的工作岗位奠定基础。因此,学校总是希望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前往不同的部门进行实习锻炼。因此造成了酒店用人政策与学校实习目标的冲突。

三. 改进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酒店实习效果的对策

(一)对学校而言

1.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

“双师型”教师并不是简单的“双证型”教师,而应是对本行业有着深刻的认知和实际工作体会,具有过硬技能的人。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开设时间比较短、青年教师多、职称低、科研能力弱、实践经验不足,为此,应安排专业老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将酒店行业最新的理念引入教学管理中去,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实践教学能力,推动专业建设和课程的改革。

2.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

实习基地的选择影响着实习效果。与知名度较高、管理规范、经济效益较好的高星级酒店达成长期可信的实习合作是提高实习效果的保证。学校在选择实习酒店时,应尽量选择那些知名度较高的高星级酒店作为实习基地,这些酒店在经营管理上、服务操作上一般具有严格合理的制度,酒店管理层和酒店员工对实习生比较重视,能够针对实习生这些“特殊员工”制定培养计划,定期开展培训,让他们得到较多的帮助和关心,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因此学校应优先重点建设那些领导高度重视、条件好、有特色、双方合作愉快的校外实习基地。

3.做好实习前的动员工作,让实习生做好充分的心里准备。

实习之前的动员大会是非常重要的。在实习动员工作中,一方面要尽可能详细地介绍实习酒店的具体情况,相关实习协议、实习的权利与义务,解答实习生的疑问,使实习生对实习相关情况有所了解。另一方面,要强调说明实习的考核标准,使学生们明确实习的目的和要求,明白实习中的工作学习任务,实现实习的意义。除此之外,实习前的教育要帮助学生们正确的预见实习中的各种困难,如心理落差、人际关系紧张、劳动强度高、等级制度严格等等。适度的提醒学生们实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困难和状况,是他们提前做好心理准备,有助于帮助学生实习过程中较快的度过心理难关,尽快实现角色转换。适应酒店工作。

(二)对酒店而言

1.营造良好的实习环境

酒店应该努力营造良好的实习环境,关心和帮助实习生渡过实习关。实行人性化管理,实习生是来实习的,酒店应该尊重他们,耐心教育他们,对实习学生付出的努力给予充分的肯定,当实习生工作不顺利或出差错时也不要简单处以罚款,并且在工作量的安排上要循序渐进,不要一步到位。要结合实习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合理安排实习岗位,让学生体验到工作的挑战性和乐趣。在实习岗位设置上,不仅仅局限于最基础、技术含量最低的劳动岗位,可以适当考虑设立见习领班、见习主管或部门经理助理等基础管理岗位,让学生能接触到酒店管理方面的知识,增强对酒店的认可度,树立从事酒店服务行业的信心。同时要考虑到实习学生自身的心理特点,尽可能营造健康的工作氛围,尽量减少复杂的人际关系维度,从而减少其心理上的负担。

2.加强实习生培训工作

目前国内酒店企业对新员工的培训一般分为以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由酒店人力资源部实施,包括军训、酒店基础礼仪、基础英语、职业道德意识与星级酒店服务意识灌输、酒店奖罚制度、酒店文化背景等,侧重于知识传递为主,时间侧重在上岗前,培训方式一般采用公开课方式。第二阶段由员工所在部门负责进行,以完成岗位工作任务所具备的操作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多采用一对一的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进行。两个阶段的培训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就保证了新员工培训的系统性和针对性,新员工基本可以胜任岗位工作。

良好的培训制度,可以让实习学生尽快了解工作内容,也可以拉近实习生与管理者、与正式员工之间的距离,在某种程度上还可以使实习生感受酒店文化,培养实习生对酒店的忠诚度,提高酒店凝聚力。酒店在实习培训时尽量因人因岗进行,避免形式主义和“大锅饭”,培训时做到操作性和管理性相结合,综合使用课堂培训、观察模仿、在职训练等多种培训方法,使实习生真正在培训中有所收获。

(三)对学生而言要充分做好实习心理准备

学生在进入酒店实习之前就应该要做好充分的心里准备,实习应该以学习知识、提高技能、锻炼意志、培养吃苦耐劳精神为目的。学生必须做好从基层做起的心理准备,要放下大学生的架子,虚心学习,明白基层工作是为以后求职寻找更好更高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实践基础;做好角色转换的准备,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对自己要高标准、严要求,做好战胜困难,迎接挑战的心理准备;要正视实习,要把实习当作学习、发展和磨练的机会。要明确实习中可能预见到的各种困难。

参考文献:

[1]邵敏.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综合实习教学改革探索[J].继续教育研究,2012(4).

[2]刘翠秀.独立学院发展问题与对策[J].高教探索,2009,(1).

酒文化基本知识篇5

一、体制创新—酒店创新的核心内容

实施创新变革的管理,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体制创新是保证。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网络化格局的形成,一场没有硝烟的竞争战已经拉开,酒店将从简单的管理或服务变革进化到积极培育“核心的智力资本”,酒店之间的关系将更多地表现为双赢的合作伙伴和理想的战略同盟。为了能够与国内外酒店集团竞争和抗衡,江苏省也必须组建大型的酒店集团,以江苏新世纪大酒店为龙头,将省市电信行业各酒店纳人集团体系中,向省内各市输出优质高效管理,逐步形成联合。这种联合可以试行五统一、三独立的经营模式。五统一:即统一名称、标志,统一管理体制模式,统一管理标准、服务规范,统一市场开发和对外销售,统一设施和用品档次;三独立即所有权独立,财务管理独立,经营管理独立。这种五统一、三独立的运转模式,适合中国现行的饭店所有制形式,对优化酒店资源,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实现强强合作,提高酒店的市场竞争力,抵御市场的激烈竞争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二、技术创新—酒店发展的动力

早在两年前,新世纪酒店就借助电信优势,利用先进的信息化网络技术,率先开通网上预定项目,随着互联网做媒介的电子商务的普及,使酒店管理系统同宽带网络设备及交换机相连,这样计费机制更加灵活,通信平台的自助式管理特点更为突出。不仅节约了酒店的交易成本,扩大了交易范围,而且通过快捷、准确的信息沟通,使酒店信息处理和传输能力大大增强,为酒店开发国内外客源市场赢来了无限商机。虽然新世纪酒店是电子商务模式运用较早的酒店之一,但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不能满足于现状,仍需高效利用现有网络资源,进行科技创新,继续做好:(1)优化以系统、管理智能一卡通及PDA系统;(2)增大技改投人,拓宽融资渠道;(3)强化酒店内部信息中心的建设;(4)完善酒店内部的技术创新机制。实现宽窄带一体化接人、一体化计费、一体化维护、视频一体化管理等功能。

三、文化创新—酒店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根本保证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到来,酒店业的竞争越来越趋向一种更高质量的竞争,这就是文化的竞争。(l)创立具有新世纪特色的酒店文化,是推动酒店发展进步的动力。由于我国的国情以及风俗习惯的不同,使得新世纪酒店的管理人员在管理酒店时,既不能原样不动的照搬西方国家的酒店管理模式,也不能全盘模仿亚洲其他国家的酒店管理方法。只有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对国外的先进经营理念及管理方面的经验进行有益的借鉴和吸纳,创立具有新世纪特色的酒店文化,才能展现新世纪的风采。(2)酒店文化是酒店无形价值的体现。积极倡导并确定全体员工认同并遵守的富有时代特色的价值观念,培育先进的精神文化,塑造优美的企业形象,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酒店经营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可靠的文化支撑,建立真正有创造性的“群体智力”。(3)现代酒店文化注重对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激发,强调树立创新的理念。通过整合与改革,在酒店形成一种创新型文化、学习型文化、开放型文化及兼容性文化。超级秘书网

四、服务创新—酒店维护核心竞争力的基础

个性化服务是新世纪大酒店提供的众多服务方法中一项重要的服务方法。就酒店来讲,是指酒店根据自己的设施、星级、酒店文化、酒店意识等建立起来的一整套独具个性特点的服务。就客人来说,在一定社会、教育和文化的影响下逐步形成,并相对稳定的个人特性,根据客人的这种个性来提供服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也发生了变化,消费需求将更加追求个性化。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因此,酒店要建立起以客人为中心的服务体系,按照所接待的客人需求,逐步完善对客人服务的项目和内容,来达到客人不同需求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酒店要迅速开展个性化的特色服务。

五、理念创新—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

酒文化基本知识篇6

笔者认为酒店一般分为四个层次:

一、服务员操作层

服务员作为酒店形象的直接传达者,其能力与素质是较为重要的。每名服务员的个人形象都会直接影响到酒店在顾客心目中的形象,因此笔者认为酒店服务员在传达酒店形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服务员的个人形象,表达沟通能力都决定着客户的满意度。

二、督导层督导层

主要是指主管(领班)主要负责安排日常工作,监督本班组服务员的服务工作,随时检查其服务是否符合本酒店的服务质量标准。领班必须具有较高的服务技能和服务技巧,是本班服务员的榜样,是服务现场的组织者和指挥者。否则他就不具备领导本班服务员的权威。主管对部门经理负责,领班对主管负责。领导需要在第一时间解决酒店内部出现的各类问题,做到及时高效的解决各类问题。

三、部门经营管理层

部门经理主要负责本部门人员的工作分工、领导、指挥和监督。同时,还要负责制订本部门的工作计划,向上一级汇报本部门的工作,确定本部门的经营方针和服务标准,以求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作为一名部门经理不仅要有组织管理能力、经营能力、培训能力,熟悉掌握部门的服务标准、服务程序,同时还要具有实际工作经验并具有一定的服务技能。部门经理对总经理负责。酒店内部都设有各类部门,每个部门所负责的主要工作也有所不同。

四、经理决策层

酒店的总经理主要负责制订企业的经营方针,确定和寻找酒店的客源市场和发展目标,酒店管理的原则:酒店是面向社会的服务行业,要完成对客服务工作,需要各个部门的密切合作,由各个岗位共同来完成。这就需要有统一的管理原则来维护酒店的运作。酒店直线型的管理层次导致了员工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上一层管理者,在情感需求上也较为单一和明显。笔者认为作为酒店管理者应当学习如何管理员工的情感,让员工对于本职工作具有情感。

作为管理者首先应当学会尊重和肯定员工的工作,尊重和信任本部门员工才能更好的进行管理。基层员工作为提供酒店服务的第一线人员,其工作能力和水平直接关系到酒店的服务成果。顾客对于酒店的最为直接的体验即为基层员工提供的服务。同时笔者认为酒店管理层应当注重加强与员工的交流。管理者对待员工应当热情,注重体恤员工。对于员工提出的各种意见和想法应当充分尊重和重视,认真对待员工提出的各类建议。笔者认为酒店管理者还可以尝试使用非直线型的管理层次,采用各类管理模式来管理酒店。借鉴和学习国际酒店的管理模式。

笔者认为一名合格的酒店管理者的素质可以包括三个方面:基本素质、专业技术素质和管理素质。

1.首先笔者认为作为管理者应当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酒店行业竞争激烈,作为管理者需要出面解决很多突发情况,这就要求管理者具备出色的心理素质和较高的工作水平。基本素质是对于一名管理者最基本的要求。

2.专业技术素质。作为一个部门的管理者,应该对本部门的专业知识和工作流程非常熟悉。作为管理者必须严于律己,只有熟悉本职工作才能。专业技术素质的扎实与否直接决定了一个团队的整体水平。

3.管理素质。作为一名管理者必须熟悉管理的五大要素: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和激励,需要具备质量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业务管理知识,还要了解酒店知识。能熟练运用公司管理中的计划、组织、领导、激励、沟通、创新、危机管理、团队合作等技能。管理素质还要求管理者具备综合创新的能力和长远的见识。

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升酒店员工的整体素质。

1.提高个人能力

每名员工的能力都关系到酒店的整体发展水平,不能因为职务较低就忽视基层员工能力的培养,而基层员工的能力却恰恰可以直接体现一个酒店的整体水平。笔者认为酒店管理者可以通过开设各类培训课程来提升员工的各个方面的能力。同时还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进行互动和交流。每名员工都应当注重提升自身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笔者认为酒店员工不仅需要学习基本的理论知识还应当向知名酒店员工学习。很多国际化酒店开始陆续加入中国酒店行业,笔者认为这对于中国酒店的发展水平是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的。

2.注重提升外表形象

酒店行业属于服务类行业,其员工形象和酒店形象都会直接影响到顾客的选择。因此作为酒店的员工,无论是基层员工还是作为高级管理层,都应当注重提升自身的形象。很多知名酒店都十分注重酒店的外在装饰,无论从外部整体环境还是内部装修都十分注重。例如很多品牌连锁酒店都采用统一的员工着装,配备统一的标识,笔者认为这样即既方便工作也利于提升酒店的形象。酒店行业作为服务类行业是必须注重自身形象的行业,因此笔者认为作为酒店的员工必须严格要求自身形象。无论是从个人的言谈举止还是着装外表都应当注重。

3.提高沟通能力

酒店行业面对的客户群是十分广泛的,员工的沟通能力是十分重要的。酒店员工需要与各类客户打交道,还需要与相关行业人员进行商业往来。同时酒店行业需要面对各类突发情况,酒店人员需要与各类部门进行沟通解决。因此酒店员工的沟通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4.注重酒店文化和团队文化的建设

酒店文化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员工的工作热情也关系到酒店的未来发展。很多世界品牌的酒店都十分注重酒店文化的建设。酒店文化的建设不仅体现在酒店硬件的配备,还表现在酒店各类软文化的建设中。硬件建设主要包括酒店的内部装修,客房布置等,软件建设包括酒店的福利文化,团队文化等。笔者认为在众多文化建设中团队文化是最为重要的。现代酒店管理注重团队精神的培养和团队文化的兴城。酒店行业十分需要团队文化,因为酒店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酒店团队需要团结一致面对来自市场的残酷挑战。团队精神的培养在现代酒店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笔者认为酒店管理者需要将团队精神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

酒文化基本知识篇7

关键词:青岛啤酒;并购;知识资本;协同

一、 青岛啤酒集团概况

青岛啤酒集团其前身为国营青岛啤酒厂,最早成立于1993年,为我国历史最为悠久的啤酒生产企业。时至今日,青岛啤酒依旧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青岛啤酒集团有限公司的主要产品为“青岛牌”系列啤酒,是中国最久负盛名的名牌啤酒。目前,青岛啤酒已形成了黄啤酒、黑啤酒、棕色啤酒、干啤酒等多个系列听装、瓶装、桶装等多种规格的产品,新开发的金质青岛啤酒其口感和包装装潢更佳,深受国内外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和欢迎。

近几年,青啤集团凭借其在政策、品牌、技术、资金、管理等多方面的优势,且不失时机的把握住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商业契机,大刀阔斧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改进措施。尤其在其公司管理制度方面力度颇大。例如,借助其设计的“大名牌”战略,坚持“高起点发展,低成本扩张”道路,形成了独有的“金字塔”经营理念和“新鲜度”管理模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把名牌进一步做大、做强。其自身发展目标十分明确,即结合自身实际状况,坚持自身发展战略,力争最大程度整合名族啤酒行业力量,实现其高起点发展,低成本扩张。

二、 青岛啤酒集团的并购之路

青岛啤酒从1997年开始采取“高起点发展,低成本扩张”战略,其并购发展战略非常清晰,即从一个地方性中高档啤酒公司向一个全国性的、国际化的,能够在日趋成熟的啤酒市场上收获利润的啤酒公司转变。

青啤集团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跨越式发展,主要途径就是并购。

说到青啤集团的并购之路,就不得不从其在1994年和1995年收购扬州啤酒厂和西安啤酒厂的事件谈起。从1997年8月开始,其并购步入到成熟期,并实现利在全国多个地区控制数量众多的啤酒生产企业。其中,在1999年9月出资3000万元收购了广东珠海市皇妹啤酒60%的股权,而此公司深受加拿大资金和管理技术的影响。同月又出资3800万元全面控股了有马来西亚资金背景已进入特别清算程序的上海啤酒有限公司。而从2000年开始青啤集团的并购策略发生了重要的转移,具体表现为由之前单纯的追求数量型扩张转向如今追求质量型扩张,克服了之前那般只顾并购数量的弊端,而愈发注意对大中企业实施开展并购行为,而且更加倾向于沿海发达省份的技术、人才、管理等方面较为优质的大中企业。例如:其在2000年内一口气收购了上海嘉士伯啤酒、北京五星啤酒喝北京三环啤酒大部分股份,而以上三家公司均为啤酒行业知名优质合资公司。在其并购策略的引导之下,2001年至2002年两年间青岛啤酒又分别取得了第一家啤酒有限公司(新加坡私人独资公司)、漳州五星啤酒厂的控制权。青啤集团在2002年又对其之前并购策略进一步进行修正完善,决定进入台湾市场,在台湾设置酒厂。并很快付诸行动,在当年8月份,青岛啤酒与台湾三洋药业在青岛签署了合作协议。在当年10月,青岛啤酒又与全球最大的啤酒生产商――美国安海斯布希公司(A-B公司)签署战略性投资协议,根据协议条款,A-B公司对青岛啤酒持有的股权份额由之前的4.5%增长至当时的27%,使其对青岛啤酒的影响更加深远。从以上青岛啤酒的并购历程可以清晰看出,其并购过程由早期的整合国内啤酒优质资源的基础上越发向海外啤酒厂商进军,进一步实施“走出去”战略。

三、 并购整合的核心-知识资本的互补性与企业文化的移植

知识资本的概念自1969年美国经济学家Galbraith 首次提出以来,人们从不同的模式和认知的角度描述知识资本,使其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展。目前,人们对于知识资本的内涵已经基本达成了共识,知识资本是对传统资本概念的有效扩充,它拓展了传统的物质资本和非物质资本的适用空间,包括一系列的知识、学问、创意和创新,且尤其关注组织的知识,强调与组织有关的人力资本的能力,其将传统理论所忽视的无形资源与企业的竞争优势和企业价值联系在一起。[1]

至于协同的概念,学者们从不同的研究角度赋予了这一名词不同的内涵。Igor Ansoff 于1965年首次从经济和管理的角度解释了“协同”(synergy)的概念。[2]美国Patrick A Gaughan对协同效应定义为:两种物质或因素结合在一起产生比两者独立运作的效果之和更为显著的总和效果。[3]日本学者伊丹广之(1987)在Ansoff 研究的基础上,将协同效应分解为“互补效应”和“协同效应”。对于企业并购来说,我们需要将伊丹广之的协同观由组织内部扩展到参与并购的不同公司之间,并且延伸到知识资本领域。郭俊华(2004)对此做出如下定义:知识资本协同是指射手公司和靶子公司通过知识资本之间的互相作用,产生增强的合并效果,创造出更高的价值和竞争绩效,并且大于它们原先独立时的效果总和。

青岛啤酒集团这些年来进行的一系列收购都深深的打上了知识资本协同和企业文化移植的烙印,从而印证了一个企业的软实力即知识资本和企业文化等的重要作用。以下通过分析青啤集团几个影响较大的收购案例来加以详细解释。

(一)吸收式的整合――济南鲁商趵突泉啤酒销售有限公司

文化整合是指“两个企业并购后,解决由于直接接触而产生的矛盾的过程”。所谓吸收式文化整合模式,是指靶子公司放弃原有的价值理念和行为假设,全盘接受射手公司的企业文化,使射手公司获得完全的企业控制权。这种模式比较适用于射手公司的文化非常强大并且非常优秀,能赢得靶子公司员工的一致认可,同时该企业原有文化又很弱的情况。青啤集团兼并趵突泉啤酒公司后的文化整合案例就属于典型的吸收式文化整合模式。

2009年6月6日,青岛啤酒集团与山东省商业集团就趵突泉项目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青岛啤酒公司出资收购济南趵突泉啤酒销售有限公司百分之百的股权和“趵突泉”系列商标权等,收购完成后山东省商业集团及其下属的济南啤酒等企业将停止啤酒生产,全面退出啤酒业,专注于商业、地产等优势产业。青啤集团的此次并购开创了以无形资产代替有形资产,通过整合营销渠道提升市场占有率的扩张新模式。

对于新并购的企业,青啤会派去三个小组:第一组是“推磨组”,即青啤管理模式推广组,有一位副总专司此事,由他带头到企业中去灌输青啤的管理模式,提出具体实施要求,半年以后再检查效果,如果效果不理想就更换主要领导。在完成对趵突泉啤酒的收购之后,青啤集团派出关于企业文化、规划发展、咨询认证、资产管理等方面的人员深入趵突泉啤酒公司内部,开始贯彻和实施“企业文化先行”战略。“尽职尽责、追求卓越”的青啤精神,开始植入并同化“趵突泉”员工。同时,“金字塔”的经营理念、新鲜度管理的营销策略、“高起点发展,低成本扩张”的资本运营方式也逐步的渗入到趵突泉啤酒公司的内部,使之渐进地与青啤文化融合同化。第二是质量组,对设备进行改造,然后再培训“软件”,以青啤的工艺要求生产啤酒。第三是贯标小组,作为青啤公司的子公司,要国际化和标准化。[4]

(二)互补式的融合――嘉士伯(上海)啤酒有限公司

嘉士伯啤酒集团是一家坐落于丹麦的世界著名品牌啤酒制造商,为世界五大品牌啤酒之一。2000年8月9日,青岛啤酒与其在上海举行了股权转让签字仪式,根据协议条款,青岛啤酒集团以1.5亿元人民币收购上海嘉士伯75%的股权,嘉士伯(上海)啤酒有限公司也改名为“青岛啤酒上海松江有限公司”。[5]青岛啤酒借助此次有利契机,顺利实现与世界知名啤酒品牌融合,无论在啤酒生产、就是亦或是管理、销售等诸多方面,都很好的实现了双方优势互补,协同进步。而根据当时嘉士伯啤酒的声明也可以清晰看出,其也是很乐意通过与青岛啤酒的合作来实现在中国啤酒市场占有率的提升。

青岛啤酒早在1999年收购上海啤酒公司后,就着手在上海实行其已经验证成熟的青岛“直供模式”,即直接向消费者销售青岛啤酒厂生产的正宗青岛啤酒。在这一模式的指引下,不到一年时间,从青岛运酒液,在上海啤酒厂分装的青岛啤酒已经供不应求了。而在收购了上海嘉士伯大部股权之后,强调“新鲜度”管理的青岛啤酒自然把填补这个市场空缺的希望寄托在收购后的上海嘉士伯身上,即在上海生产一部分优质低价青岛啤酒,让上海市和长三角地区的消费者都能喝上当周乃至当日的青岛啤酒。另外,像嘉士伯啤酒这样的洋品牌企业的装备是非常优良的,他们选择的区域位置也都是些大中中心城市,这些企业的技术和管理人员都经过很好的培训。正如前青啤集团总经理彭作义所说“收购外资企业成本尽管比国内企业要高,但相对而言,仍然是低成本,比我们建一个同样的厂子,成本要低三至四成。”通过与上海嘉士伯的互补式融合在一定程度上大大丰富了青岛啤酒业已成熟的“直供模式”,扩大了青岛啤酒的市场占有率,提升了青岛啤酒的品牌价值。

同时,上海嘉士伯啤酒公司可充分利用青岛啤酒的植根中国本土文化,管理模式先进,文化优势明显的优点,从而降低其前期存在的一些诸如投资成本高,运行成本高,市场投入高,在中国水土不服等情况影响。嘉士伯啤酒在出让后,集中财力发展其在广东惠州的啤酒厂,继续生产嘉士伯啤酒,并继续谋求与青岛啤酒的合作,以提高其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

(三)跨国界的移植

青岛啤酒的海外扩张是通过香港和台湾地区作为前哨站来实现的。2002年4月,利用两岸先后加入世贸组织的机遇,精心准备的青啤在第一时间进入了台湾地区,当年对台的出口量增加了131%。青啤在台湾地区的工厂于2005年7月正式投产。通过台湾地区这个跳板,青岛啤酒辐射到了更多的东南亚国家和地区。2005年7月,青岛啤酒(泰国)营销有限公司合资协议举行了签字仪式,之后,在泰国选择啤酒生产厂家,定牌生产啤酒,在泰国市场销售,青啤在国外首次尝试“地产地销”模式。在法国和意大利等欧洲市场,挑选了一些商在当地成立合资销售公司,打开了局面。

青岛啤酒集团第一次在海外建厂是在南非开设的工厂。正如青啤集团总经理金志国所说至于海外设厂的风险,国际间的文化风险是最大的风险。啤酒是一种文化,青岛啤酒集团更是尤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青啤企业的文化要和当地的民族文化融合在一起,如果只是片面的推销一种产品是不会长久的,必须在运作品牌的同时与当地的文化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品牌和消费者,企业和海外员工之间产生一种亲和力,这就是文化的亲和力。此外,青啤还力图将东方人特有的人情味和亲和力融入到企业和管理中去。例如,员工过生日时,管理人员会送上贺卡和鲜花;员工因为表现突出而受到奖励,他们全家福照片就会挂到车间的墙上;员工生病,管理人员会带上礼物去医院探望等等。青啤用东方人独特的待人接物方法,打破了不同民族和语言的障碍,使青啤文化在细微处得到了融合。

四、 结论与启示

青岛啤酒在兼并过程中的成功与其企业文化、品牌等核心知识资本的有效移植密不可分。青岛啤酒在管理方法、企业文化,组织制度、品牌等方面具有公司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在整合的过程中主要以管理为核心,利用企业文化,品牌效应和销售网络三类知识资本来盘活有形资产。即对目标企业进行“洗脑式”的企业文化灌输,注入青啤新鲜度的管理经营模式,在目标公司的硬件设施和地域优势的基础上,对原有的管理模式、企业文化、品牌等进行全面替代,从而改变原有生产要素的组合,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最大限度的发挥目标企业的潜力和价值。

青岛啤酒并购模式也会不可避免的面临着挑战――核心知识资本的适用性。随着并购企业的增多和并购领域的多元化,使青啤遇到了一些陌生的环境,进入了一些陌生的领域,青啤面临的整合挑战是巨大的,例如:新的并购领域、新的并购方式和建立新的核心竞争力之间如何协调一致?青啤文化和新鲜度管理模式在不同行业和国家的文化背景下还能发挥作用吗?青啤品牌能否成功延伸或转型到其他行业?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崇尚的是不同的文化,需要不同的人才,面对不同的客户群,因此青啤必须探索新的管理模式和企业文化。

总之,通过青岛啤酒集团的一系列收购行为,我们清楚的认识到了知识资本以及文化融合的重要性,企业必须要不断丰富和完善自身的知识资本和企业文化才能在竞争激烈且残酷的兼并浪潮中处于不败之地!(作者单位:山东政法学院)

参考文献

[1]郭俊华.并购企业知识资本协同理论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H. Igor Ansoff. Synergies and Capabilities Profile . Corporate Strategy ,1965

[3]帕特里克 A.高根著,朱宝宪等译.兼并、收购与公司重组[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4]董富华.青岛啤酒扩张战略分析[D].企业经济,2003(8)

酒文化基本知识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单招生;酒水知识与酒吧管理;教学改革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外国来华人员的增加,喝鸡尾酒的人也越来越多[1]。截止2010年底,全国酒吧数量接近3万家,而且其数量每年还在以20%左右的速度增长。酒吧产业的发展急需各类学校为其培养和输入合格的,既具有酒水理论知识,又具有酒吧服务与管理技能的酒吧专门人才,《酒水知识与酒吧管理》课程的开设为培养酒吧专门人才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酒水知识与酒吧管理》课程发展现状

《酒水知识与酒吧管理》是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既能掌握酒吧服务与管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理论,又能掌握酒水制作的技能以及酒吧服务的规范和标准流程[2]。该课程自2008年开设至今已有八年历史,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实训条件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果。然而,随着2010年我校酒店管理专业开始招收单招生,该课程的授课班级发生了重大改变,由原来单一的普高生班变为既有普高生班又有单招生班。单招生不管是在文化基础、学习能力上,还是在学习风气、兴趣爱好上,都与普高生有明显不同[3-5]。显然,针对变化了的授课对象,我们不能再沿用原来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而必须对课程教学进行改革。

2《酒水知识与酒吧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高职单招生的特点,并结合近几年本门课程在单招生中的授课情况,我们认为面向单招生的《酒水知识与酒吧管理》课程教学中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2.1课程实训课时过少

根据我校酒店管理专业2012级教学计划,《酒水知识与酒吧管理》学期总学时为54,周学时为3,其中理论教学40学时,实践教学10学时,实践教学学时占总学时的比例低于1/5,这与高职院校以理论知识必需够用为度,强调实践能力训练的技能型人才培养原则是不相符的。

2.2课程内容体系不合理

2.2.1课程内容偏难

《酒水知识与酒吧管理》课程过去针对普高生而设计的教学内容仍是传统的知识型体系,包含的理论知识偏多偏深,内容枯燥乏味,单招生难以理解和接受,也难有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而且这与高等职业教育提倡的“理论知识必需、够用为度”原则也是不相符的[6]。

2.2.2课程内容与实际工作岗位关联度低

《酒水知识与酒吧管理》是一门实用性、操作性很强的课程,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较好地掌握各种酒水的基本知识及酒吧各服务岗位的操作技能,并在未来能较好地胜任酒吧的实际工作岗位。但是受传统学科型教学模式的影响,授课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过分依靠教材所含内容,而没有从实际工作过程入手去分析从事酒吧工作岗位所应掌握的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也没有围绕岗位任务去组织课程内容,结果导致课程内容与实际工作岗位关联度低,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与实际工作岗位需求无法很好地衔接[7]。

2.2.3课程内容未能有效融入调酒师职业标准

当今社会很多行业要求持证上岗,根据资格证书等级和类别不同,持证者所从事的工作性质、内容及所获得的薪资也大不相同[8],而且我校实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双证书”制度,这使得我校学生有压力也有兴趣去考取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各种职业资格证书。据笔者调查,我校酒店管理专业62.3%的单招生最想报考的职业资格证书是调酒师。但由于授课教师未能将调酒师职业的标准和基本要求有效融入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导致单招生实际报考和通过调酒师考试的比例均偏低。

2.3实训条件有待完善

由于系部搬迁,我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自2014年起全部由广州校区搬至佛山市南海校区就读。虽然学校已于2014年在南海校区建立了茶艺室和酒吧实训室,但这些实训室仍处于初期建设阶段,缺乏冰箱、制冰机、咖啡机、搅拌机等设施设备,各种酒水、酒杯及调酒器具也存在不足的情况。这些客观原因导致《酒水知识与酒吧管理》课程的实训项目很难开展,进而影响了教师的实践教学及学生的技能训练。

2.4教学方法缺乏针对性

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居多,教师讲授条例式的理论知识,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9],没有根据单招生的专业基础、学习特点、性格爱好等具体情况进行因材施教,对单招生缺乏有针对性的教学辅导,影响了课程教学效果。

3《酒水知识与酒吧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

3.1提高实践课时比例

根据高职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并结合高职单招生文化基础薄弱,厌学习喜动手的特点,加大本课程实训课时的比例,从2014级酒店管理专业教学计划开始,本课程的实训课时由原来10学时增加到18学时,实践课时占课程总学时的1/3。

3.2重组课程教学内容

3.2.1针对高职单招生特点降低课程理论部分的难度

高职单招生具有文化基础薄弱,理解能力较差,学习动力不足的特点,因此在选取和设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时,应尽量降低理论知识部分的难度。例如原来课程内容中有大量的篇幅涉及各种酒水的酿造和生产,以及酒水在贮存中发生的各种化学变化等,对单招生来说可能难以理解,这样的内容可以不要。对于必须保留的理论知识,有些让单招生有所了解即可,剩下的那些必须理解和掌握的知识则要求授课教师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引入与生活贴切的案例和例子来帮助单招生学习和理解。

3.2.2依据调酒师职业能力要求将课程内容任务化

2012年我们对调酒师、酒吧服务员等岗位的职业能力进行了市场调研,并结合有关研究资料[10-12],我们认为这些职业岗位群的核心能力是掌握酒水的相关知识及酒水调制、服务的相关技能,并能解决酒吧原料采购、酒吧日常运营、酒吧人员管理及酒会策划与管理中常见的问题等。归纳起来,调酒师、酒吧服务员等岗位的职业能力可分为酒水服务技能、酒水制作技能和酒吧管理技能,对应这三个技能可将课程内容分为三个教学模块。每个模块又可细分为若干项目,每个项目分为若干任务,即形成“模块-项目-任务”结构的课程内容体系。其中每个教学任务都是一个完整而独立的教学单元,对应真实工作环境中调酒师、酒吧服务员的具体工作项目或任务,这样设计的教学任务既方便于教师开展教学,又有利于学生掌握未来工作所需的实际操作技能。

3.2.3将课程内容与调酒师职业标准有效衔接

国家职业标准是国家对相关职业的基本要求,我们的教学必须与国家职业标准的要求相符合,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将调酒师的国家职业标准内容贯穿到课程内容中[13](见表1),尤其是课程的实践教学中,使学生在学校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真正能与今后所从事的职业岗位要求接轨,提高学生的就业从业能力。

3.3完善课程实训实习条件

《酒水知识与酒吧管理》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除了要提高课程的实践课时比例外,还应提供配套的实训环境和条件,包括酒吧实训室、酒吧常用设施设备、调酒器具以及各种酒水、载杯等,以满足课程教学做一体化的要求。在加强实训室硬件建设的同时,也应加强对酒吧实训室的规范管理,如设立课程实训专项资金,统一采购酒水和物料,制定酒水、物料采购、使用登记制度等。我们发现,我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包括单招生)中只有个别学生有到酒吧参观或消费的经验,大部分学生并没有见过真实的酒吧。很多学生认为学习《酒水知识与酒吧管理》课程仅仅是为了了解酒水和酒吧的相关知识,很少有人愿意到酒吧工作或从事调酒师职业[14]。因此,对于地处市区,条件较好的高职院校,可联系学校周边的各种酒吧(包括各酒店内部设立的酒吧),安排学生到酒吧进行实习,这样既可缓解学校安排实训的压力,又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

3.4探索适应单招生特点的教学方法

3.4.1课程理论部分

高职单招生文化基础薄弱,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喜欢形象生动的实例,参与课堂讨论和角色扮演的兴趣较强,其性格大多活泼开朗。因此授课教师在进行本门课程理论部分的教学时,除可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法外,还可采用其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在教学中根据授课知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发制作多媒体课件,建立图片资料库,可以直观形象地向学生展示酒吧设施设备、环境布局、装饰设计等场景。搜集、编辑及播放与课程相关的视频文件,如酒水调制、茶道表演、水果拼盘等,通过声音、图片等刺激学生感官,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而变得更愿意学习。案例教学。教师在课前精心搜集、筛选有关案例,如酒水服务案例、不同类型客人接待案例、酒吧管理案例等,并在课堂上对这些案例进行讲解与分析,使学生能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提高学生的服务应变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小组讨论。把班级学生分成若干组,小组成员通过讨论、分工、协作完成老师布置的各项任务,把课堂由教师演示为主变为以学生讨论、归纳、总结、练习为主[10]。为保证学习效果,教师事先应设计好具体的任务,并将任务落实到每个学生,避免个别学生参与热情不高的现象。参观考察。针对酒吧教学社会实用性较强的特点,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外出参观啤酒厂,了解啤酒生产工序;到实习酒店的酒吧部门,了解酒吧经营和服务。通过参观、企业认知等形式,使学生能够巩固消化专业知识,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15]。同时,学校也可将酒吧管理人员请进来,邀请其到班级向学生讲授鸡尾酒创新、现代酒吧管理、酒吧发展趋势等内容,以加深学生对酒吧管理理论的理解。

3.4.2课程实践部分

操作示范。在酒水调制、咖啡冲泡、茶艺表演等环节中,技能的形成要靠反复地练习。授课教师可先进行规范演示,再让学生进行模仿练习,通过示范、指导、纠错,再示范再练习的方法[1],让学生在反复练习中掌握操作技能。情景模拟。在教师讲解完酒吧相关岗位(如调酒师、服务员等)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流程之后,教师设计一个模拟的酒吧情景,并安排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让学生在该酒吧情景中去分析与解决所面临的问题,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酒吧相关岗位的了解和领悟,提高学生实际决策的技能。任务驱动:在酒标收集、酒水服务、鸡尾酒调制、果盘制作等环节,教师可布置一个真实的工作任务(例如让学生自创一款鸡尾酒)让学生完成,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建构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参考文献:

[1]费寅.调酒课程实践性教学模块改革与构建研究———以《酒水知识与调酒技术为例》[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9(1):69-70.

[2]侯月洁.《酒吧服务与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以辽东学院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为例.教育教学论坛,2011(2):23-24.

[3]曹基梅.基于高职院校单招生特点与教育对策的调查研究.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29(12):59-61.

[4]刁瑜.高职院校单独招生类学生学习情况研究———以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8):72-78.

[5]谭蓓蓓.高职院校单招学生的学习探究.高教高职研究,2014,(15):146-147.

[6]李宏德.完整理解“必需够用为度”在教学内容构建中用好“加减法”.中州大学学报,2014,31(6):90-82.

[7]蒋庆斌,徐国庆.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研究,职业技术教育,2005(22):68-71.

[8]刘双枝.职业资格证书与高职专业课程的有机结合及其作用,开封大学学报,2014,28(3):83-84.

[9]李方.对立与融合: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方法.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93-152.

[10]黄进.高职“调酒与酒吧管理”课程教学体会与思考.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3):81-83.

[11]谢红勇.高职饭店岗位能力课程教学内容整合研究.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1,24(6):65-67.

[12]刘澜江.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酒品饮料制作课程改革与实践.广西教育,2012(1):29-34.

[13]孟晓翠.《酒水知识与酒吧管理》课程建设研究.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425):108-109.

[14]黄慧玲.高等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酒水知识与酒吧经营管理》课程体系构建———以南阳师范学院为例.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9(6):115-118.

[15]杨静.高职《酒水知识》课程教学的总体设计.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3(2):32-35.

上一篇:室外空间设计案例范文 下一篇:国际贸易中的跨文化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