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3-12-19 17:29:23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的认识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的认识篇1

课标要求: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以及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运用实例,说出我国为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而建设的大型工程;活动建议:调查当地的主要自然资源,列举合理或不合理开发利用方面的事例,并撰写简要报告。

核心内容: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水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状况。在知识获取的过程中,强调资料、实例的运用和调查活动,让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转变,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新学习理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教材分析

第一框题:“水是宝贵的资源”。教材中强调,水是生命之源,水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地球上可供人类利用的水资源是有限的;由于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不少国家和地区出现了水资源不足和用水紧张,同时水污染严重,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的危机。

第二框题“水资源时空分布 ”。受季风气候的影响,使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存在差异。从时间分配看,夏秋降水多,冬春降水少,年际变化大;从空间分布看,南丰北缺,特别是华北和西北地区缺水最为严重。正因此特点,我国水旱灾害频繁,对农业、工业及生活等方面造成了严重影响。为解决这一问题,水利工程发挥了重要作用。兴修水库,有效调控了径流的季节变化,如著名的三峡工程和小浪底水利枢纽等;跨流域调水,是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有效办法之一,如引滦入津工程、引黄济青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等。这些工程的建设,不仅利于水资源的调配,而且利于防洪。

第三框题:“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我国水资源总量位于世界第6位,但人均占有量很低,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加上水资源分布不均以及利用率低、浪费惊人和污染严重,从而导致我国缺水程度加剧,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势在必行。具体的节水措施如下。在农业方面:改变灌溉方式,废弃大水漫灌、自流灌溉,推广喷灌、滴灌技术;改变作物品种,种植耐旱、耗水量少的作物;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等。在工业方面:工业用水循环使用;降低生产耗水,提高利用效率;污水处理,达标排放等。家庭方面:生活用水、一水多用;推广节水器具;少使用洗涤剂和清洁剂等。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实例,认识水的重要性;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水资源的有限性;利用气候、河流地图,分析我国水资源分布的特点、成因及影响;联系实际,了解我国水资源利用的现状,讨论并归纳问题解决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像系统,让学生认识水资源的作用、时空分布特点和树立节约水资源、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水资源数量及分布上,认识节约和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通过水资源的利用,形成科学的资源观;开展用水调查活动,辩证看待水的作用,树立防灾减灾意识,同时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四、重难疑点

重点:水资源数量有限;水资源时空分布特点;合理利用水资源的具体措施。水是自然界中最活跃的要素之一,虽然可以循环永续利用,但从人类利用的角度看,尤其是淡水资源是极其有限的,又因其时空分布差异,以及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加剧了我国水资源的紧张程度。为缓解这种局面,人们必然去寻求解决该问题的措施。显然,上述三点有一定的内在逻辑联系,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难点:水资源时空分布特点的形成及影响;节约水资源的具体措施。一个地区水资源的多少,可以通过径流量来反映,因此我国水资源时空特点的得出需要运用我国气候、河流分布图来进行归纳,其成因是季风气候造成的结果。水资源时空分布差异是水旱灾害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何合理利用水资源,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均有不同的解决措施,根本点是节约、保护、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以往知识的运用、问题分析的综合性和实践性,使上述两点成为教学中的难点所在。

疑点:中国是一个贫水国家。与世界各国相比,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地域辽阔,特别是内陆地区分布较广,水资源总量虽然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少,同时水资源时空分布差异,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生产和生活用水都在不断增加,还存在着水资源的浪费现象和严重的水污染,以北方地区尤为突出。水资源的短缺,已引起国际社会以及我国政府和民众的广泛关注,“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正在这种关注的结果。

五、图表运用

本节教材正文中有10幅图表(表1),形式多样,图文并茂,生动形象,教师可合理选择使用。

六、活动建议

本节教材共安排了3次活动,涉及7道题目,内容既有对课本知识的复习与巩固,又有对课本知识的延伸与拓展,既重视对课本知识的运用,又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活动的完成,可以不拘形式,为提高问题解决效果,以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为最佳途径,让学生真正“活”起来和“动”起来。

活动一:第1题属知识运用类。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中的插图,学会运用数据来分析和说明问题,同时通过实例,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相互补充,不断完善答案。第2题属问题讨论类。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图文材料,再联系问题思考。学生讨论后,各抒己见,学生评判。只要自圆其说,有理有据,表达流畅,都可受到鼓励和表扬。

活动二:第1题属知识巩固类。让学生回想学习过程,并根据要求回答。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成因及其对水资源利用的影响教材中均有涉及,此处是让学生及时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第2题属知识迁移类。让学生首先明白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的特点,然后提醒学生水利工程包括兴修水库和跨流域调水等,并指出各自发挥的作用,说明了水利工程的重要性。第3题属知识拓展类。指导学生运用书籍、报刊、杂志或互联网来查阅和收集资料,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此题设计,不在结果,重在利用其它途径获取关于三峡工程和南水北调方面的知识,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的认识篇2

以扬州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以及该专业目前的办学定位和培养规格分析为基础,从明确专业培养目标与任务、加强教学体系建设、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完善核心课程与主干课程体系设计、构建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机制、注重人才队伍培养与学科建设,以及完善教育质量评估与保障措施等方面探讨了以特色培养为导向的水文专业教学改革措施。

关键词:特色培养;水文与水资源;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4)02007805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是国民经济基础产业,是水利工程领域重要的基础专业, 已被确立为三大战略资源之一。中国已确立了水资源的三大战略资源之一的地位。作为发展中大国,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中的水资源短缺对策、水资源持续利用、水资源合理配置、水灾害防治以及水污染治理、水生态环境功能恢复及保护等已成为目前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是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及保护中的一门重要的工程技术学科。

中国自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设立本科水文专业,出于对水文专业开办的历史任务定位,其课程体系核心一直是工程水文,主要侧重水文现象的测、报、算[1]。进入20 世纪90 年代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水资源开发利用问题越来越突出,并已逐渐演变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为此,必须改革水文专业传统以工程水文课程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加强学生知识结构、能力素质的培养才能满足社会经济日益增长的要求。

一、扬州大学水文专业人才培养概况

(一)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发展过程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是扬州大学历史悠久的学科专业之一,其设置具有较好的历史延续性。早在1950年成立的淮河水利专科学校(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前身)即设立水文科,招收学员32名。1956年南京水利学校招收第一批三年制陆地水文专业中专生。1957年该专业还接收了多名越南留学生。1958年学校定名为江苏水利学院,1959年原三年制的陆地水文专业改为四

年制并于同年招收水文气象专业专科生40名。1962年由于专业调整,水文专业停办。1963年学校迁往江苏扬州,改名水利部扬州水利学校,恢复三年制中专水文专业。1967年,“”运动使学校教育遭受破坏,水文专业停办。1977年受广西省委托代培水文专业中专生40名,1978年恢复招收中专水文专业。1984年,根据江苏省人民政府复[1984] 61号文件,建立江苏水利工程专科学校。1985年正式招收水文水资源专业专科生,两个班,其中一个班为全国招生,直至1994年。1995年,学校水文水资源专业专科班停止招生,待调整。1998年,扬州大学原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申请开设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本科专业,学制四年。1999年获江苏省教育厅批准(苏教高[1999] 16号文),并于同年开始招生。

(二)毕业生就业岗位群类

根据本专业毕业生就业定向情况以及有关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可以发现,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本科专业毕业生主要分布在以下几种岗位群类:(1)省、市级水文水资源勘测单位,从事水文、水资源、水环境监测技术和管理工作;(2)水利部流域机构的水文监测、水资源管理部门,从事水文监测事务管理、水资源行政执法和管理工作;(3)省市级水利规划设计单位,主要从事水资源规划、大中型水利工程规划及前期水文水利计算、水资源工程方案设计及运行调度方案设计;(4)省厅级水利行政主管部门,从事水利规划、工程管理、水资源管理、水行政、供水排水技术管理等;(5)县级水行政管理单位,从事水利工程规划、建设、运行技术管理,供排水管理、水资源、水环境管理,节水灌溉、水行政执法等工作;(6)市县级供水企业和污水处理企业,从事基层水务管理、节水管理、水环境监测与管理等工作;(7)各类水利水电工程管理单位、水库管理单位、河道管理单位等。

从上述岗位群性质及对上岗人员素质要求分析可知,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培养的学生必须在基本素质和专业能力两方面具有较高的要求,其中基本素质能力应包括思想道德素质、身体素质、语言表达能力、社会交往与协调能力、计算机操作与办公软件运用能力、水资源管理法律法规知识素养、水文计算与水资源评价基础能力;专业能力则包括水文勘测技能、水利工程测绘能力、计算分析能力、规划设

能力、水资源管理行政执法能力、水资源监测与保护能力、水利工程运行管理能力、城市水务管理与节水管理能力等。

(三)水文专业的办学定位

从水文水资源的社会经济作用、专业的办学历史以及专业设置层次等方面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设置口径、布局较符合扬州大学的学科专业发展规划目标。在现阶段条件下,加强水利水电工程、农业水土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等专业学科的交叉,在注重保持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核心内容的基础上,有效拓宽和改革专业教学计划,并逐步形成专业特色,无论对本科专业的开办,还是对学校专业学科的全面发展的作用和重要性显而易见。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水文水资源和水环境方面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的计算机、外语、管理等应用能力,能在水利、能源、交通、城市建设、农林、环境保护等部门从事水文水资源、水环境及其相关水工程方面的勘测、评价、规划设计、预测预报、管理等工作,并兼具初步科学研究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主要学习水文、水资源及环境信息的采集及处理、水旱灾害防治、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水环境保护、水利及供水工程的规划设计、水利工程运行与管理、水政管理等方面的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工程制图、运算、实验、测试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应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科学研究、组织管理的基本能力。

近年来,在专业定位上已达成共识,即主要为江苏水利现代化及水务一体化建设提供高素质的水文水资源技术与管理人才,并以此为基础,辐射全国,真正将 “育人是根本,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质量是生命”的办学理念落到实处。为此,专业所属学院制定并实施体现“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方案,实行按大类专业招生,学生自主选择专业。实践表明,学生在学科基础、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受到了良好的训练,在校期间表现出了比较宽厚的学科基础和较强的创新和应用能力。  二、以特色培养为导向的教改措施浅析

目前,水利现代化建设需要培养结构合理的高素质水利技术人才,尤其需要培养在基层第一线,从事水资源管理与优化配置,水环境保护,城镇及工矿企业供水、排水和污水处理,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等工作,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掌握了较强的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实践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应用型人才。针对经济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素质的要求,并结合学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具体建设状况,就该专业教学改革探讨如下。

(一)明确专业培养目标与任务

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需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管理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型人才;应把提高质量作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2]。21世纪中国水利教育改革与发展目标是要建立与国家教育、经济体制相协调,适应水利行业现代化发展需要,层次结构合理,质量效益较佳的现代水利教育体系,培养具有行业特色的现代化水利人才。因此,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现代水利观念的深入,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本科专业教育应主动适应水利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需求,对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层次、规模、模式、特色以及服务等环节进行合理定位,以造就面向现代水利建设所需要的高质量创新型人才[3]。

(二)加强教学体系建设

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交流的不断扩大,对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要求日益提高;另一方面,高等学校的水利人才培养相对滞后,主要是师资力量、教材建设、实验设施、实习场地等方面在短时间内无法满足扩招后的要求,造成学生培养质量下滑[4]。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加强教学体系建设,制定出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包括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为加快专业建设步伐,构建完善而合理的课程教学体系,国内许多开设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高校在教育部高等学校水利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教学规范文件指导下,依据各自学校的实际情况修订了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如,扬州大学对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本科教学计划重新

进行了论证,并于1999年、2001年、2003年、2006年和2009年多次

修订了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不断更新和充实教学内容,增设创新学分,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

(三)注重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教学环节,是深化教学改革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突破口,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水文学和水资源工程专业属于应用性工科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具有扎实理论知识,又具备较强实际工作能力。实践教学作为专业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综合性高质量人才的重要途径,通过这一过程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掌握基本方法和基本技术,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科学思考、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针对工科毕业生普遍存在的“上手慢”的问题,应全面调研分析水利工程领域各类岗位群对知识点和能力点的要求,然后对相关知识点和能力点进行归纳分类,并将其贯穿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之中,以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主动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其实现从学校到工作岗位的自然过渡[5]。为此,增加对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的投入,为大学生实践活动构建高水平的实践操作平台,是满足学生动手操作的基本要求。

(四)完善核心课程与主干课程体系设计

目前,国内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主要课程一般包括自然地理学、气象学与气候学、水力学、水文学原理、水信息采集与处理、水文统计、水文水利计算、水文预报、水资源规划与利用、水环境保护、水利工程经济、水质监测与分析、水资源学、水文自动测报系统、地下水水文学、水资源系统分析、水污染控制工程等,其中专业核心课程可确定为水文预报、水文水利计算、水资源规划与利用、水环境保护等。

结合专业拓展需要而新增设的重要专业课程或专业选修课程,各学校依据办学历史和定位差别而略有不同,一般有水资源学、水务学、水资源评价、水利法规、地理信息系统(gis)应用、流域水文模拟、城市水文学、水资源经济学、水资源需求管理、生态学基础、水资源实时监控系统等课程。

在长期的专业教学实践中,扬州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一贯注重课程建设工作,结合教育部高等学校水利工程类教学指导委员会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课程设置要求

,以及学校水文专业师资队伍特征,已数次修订教学计划,整合交叉课程,完善了专业课程体系。此外,重视教材的选用,所采用的普通高等教育水利学科专业规划教材、高等学校水利工程类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以及知名院校最新优秀教材达95%以上。

(五)构建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机制

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世界许多知名大学进行了大量的探索,跨学科的培养方式越来越受到重视,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4]。水文学及水资源学科是研究自然界水循环运动规律、水与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的科学,它的发展过程本身体现了多学科交叉渗透融合的特性,其基础与核心研究涉及社会、政治、经济、生态与环境等诸多方面。目前,水利工程本科专业涵盖水利水电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农业水土工程以及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等专业,为了扩大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提高学生对水利工程领域的认知度,除了学习专业基础课程,可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未来就业去向适当选择相近专业开设的选修课程进行学习。

(六)注重人才队伍培养与学科建设

专业建设是对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教学条件、教学改革、建设与管理等方面实施的全面建设。学校应通过逐年的专业建设,不断确立本科教学的中心地位,形成科学、合理、柔性、兼容的人才培养方案,并逐步构建一支敬业精神良好、教学科研并重、实践能力很强的师资队伍。通过不断深化专业建设过程,在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方针的基础上,大力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以省重点专业类建设计划实施为契机,努力实施“名师计划”,加强本科教学师资梯队建设,加强优秀教师和教学带头人的培养。特别是要求青年教师更新教育观念,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创造性地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并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不断开发新的创新性课程,使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迈上一个新台阶。 此外,积极提倡专业教学队伍承担高水平科研项目,以高质量科研成果提升学科力量和声誉,并通过学科建设促进专业建设,构建科学合理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密切关注水利现代化和水务一体化对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加强教学内容、课

体系的调整与整合,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七)完善教育质量评估与保障措施

要以稳定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不断完善适应本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管理体系和机制。积极发挥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优化,培养手段改革和培养人才质量控制中的作用,并使之制度化。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教学评价机制,形成科学合理的学生学习成绩与教师教学质量评估和考核办法。加强教学改革成果的培育和应用,形成一批对专业发展有影响的优秀教学成果,并充分发挥成果的辐射和示范作用。进一步规范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文件建设、成绩考核与质量控制,使实习、实验及课程、毕业设计的质量达到工科类专业的领先水平。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名牌院校的教学管理经验,进一步推进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教学管理程序与方法,实现“程序科学、环境宽松、要求严格、管理规范、服务满意”的教学管理目标。

此外,还应重视毕业生质量的跟踪调查。学校可定期采用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形成,向用人单位了解毕业生的思想素质、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水平、动手能力、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不断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校正课程结构体系和课程教学内容,指导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推动专业建设,促进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再上新台阶。

三、结语

中国理工科高等教育基本上模式单一,工程教育的工科特色不明显。随着大量工科院校的竞相升格,办学层次和模式越加模糊,使得工科教育地位下降、作用减弱。由于工科教育中的科学导向,

工程教育必不可少的实践环节变得越来越模糊,有的以模拟或虚拟化、演示观摩代替实践,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受到了影响。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对人才规律和社会需求认识不清,导向偏差;对科学、技术、工程的区别认识不清;技术教育体系不清,目标不明[6]。

现代水利事业历经传统的工程水利、资源水利以及当代的生态水利发展过程,面向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的水利工程领域的内涵已有了深刻变化,这必然要求水利从业人员应具备与此内涵相应的能力。如何根据现代水利事业的发展特点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专门人才,培养目标的设计与培养模式的改革至关重要。人才培养模式是由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目标、内容、方式、手段、质量评价标准等要素构成的有机综合体,其核心在于对培养目标设计、规格要求、培养过程以及质量评价等环节之间的规律性关系处理,是一所大学办学理念、办学质量和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5]。随着社会的发展,规范的、目标性的工程教育的重要性愈来愈为人们所认识,而对工程教育模式的改革,尤其在培养环节构成、目标定位、特色培养以及产学结合多种实现方式等方面的探索更具

现实意义。因此,必须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准确定位专业培养规格,并不断探索有效的专业教学模式,以培养能力突出、基础知识扎实、综合素质过硬的专业人才以满足日益提高的社会需求。

参考文献:

[1] 陈元芳,芮孝芳,董增川.国内外水文水资源专业教育比较研究[j].河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4):67-70.

[2] 袁贵仁.把提高质量作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j].中国高等教育,2010(11):6-8.

[3] 王文川,陈海涛,邱林,等.水文学和水资源专业教学改革关键问题研究[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27(2):166-168.

[4] 祖波,王维,李颖,等.关于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初探[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1,36(6):190-192.

[5] 王丽珍,孙书洪.基于能力培养的水文与水资源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电力教育,2010,26(36):75-77.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的认识篇3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是以地球科学基本理论为基础,以水资源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系统学习水资源的分布、形成、迁移和转化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服务的一个新兴专业。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在我国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陆地水文阶段、水文及水资源利用阶段和水文与水资源工程阶段[2]。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发展的总趋势是,越来越注重水环境问题的教学与研究。

    我国当前面临的主要水资源问题可归纳为:水多、水少和水脏。由于我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我国的水资源存在南方多、北方少的空间分布不均问题;由于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导致我国水资源存在年内分配不均的问题,即夏秋季多、冬春季少的特点,大部分地区70%~80%的降雨集在3~4个月内,从而造成水资源的时间上分配不均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水污染问题也越来越突出,许多水资源丰富的地区出现了水质性缺水的问题。

    根据当前我国的水资源状况和水污染的形势,在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中加强环境类课程的教学和实践已取得基本的共识,但对于加强哪些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还需要进一步探讨。由于各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办学基础不同,对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课程设计目前还存在比较大的差异,甚至部分学校还存在根据师资条件设置课程的现象。在这样的情况下,探讨并逐步明确在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中增加哪方面的环境类课程的教学和实践是十分必要的。

    二、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具备的环境科学知识

    环境科学专业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对于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学生而言应具备以下四方面的知识。

    (一)水质监测分析方面的知识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水污染现象日益凸显。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学生应具备水质分析、水环境监测方面的相关知识。了解每项水质指标的意义及其分析原理方法。水质指标大体可分为:物理指标、化学指标、生物指标和放射性指标。对于每一类指标所包含的内容及其分析方法应有所了解,熟悉我国对水环境的分类和不同类型水体的适用范围。

    (二)水环境生态系统的知识

    水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和物质基础。生态系统有其基本的组成: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及无机物质和能量。在水生态系统内生产者主要是水中的植物、浮游的藻类等自养型生物;消费者主要为各种底栖动物、浮游动物等;分解者为各种细菌等微生物;无机物质则包括氮、磷、硫、碳、氢和氧等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宏量元素和微量元素;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太阳能。水是生态系统中十分重要的组成物质,它是生物所需物质的载体,同时也是生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水资源必须从生态系统的角度进行认识,将水资源的演化过程与生态系统的发展演化过程相结合起来。随着生态系统的发展、演替,其相应的水环境条件会发生变化。如在水体中随着各种植物的增加,水体中的各种营养物质会发生变化,进而影响水中动物、微生物的变化;由于人类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还会造成城市河段水体的水质恶化等。

    (三)水质模型方面的知识

    水质模型是根据质量守恒原理运用数学语言和方法描述参加水循环的水质组分所发生的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和生态学等方面的变化规律、相互关系的数学模型。水质模型是研究水环境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模型模拟水质变化过程可以进一步认识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演变规律。水质模型可以为分:零维模型、一维模型、二维模型和三维模型。根据不同的水体选择相应的模型进行模拟,一维和二维模型在实际中采用得比较多。随着分布式水文模型的发展,具有分布式特征的水质模型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水质模型的建立可分为:模型概化、模型性质研究、模型参数估计、模型的验证和模型应用等步骤。水质模型的计算通常需要求解高阶的动力方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学生可在学习水力学、数值法等课程基础上开设相关课程。

    (四)水环境经济方面的知识

    随着水资源问题的越来越突出,流域内水资源争端也更加激烈。如何平衡好流域内水资源的利益问题显得十分重要。一般而言,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都位于一条流域的下游地区。同时,也需要更多的水资源来支撑经济的发展。上游地区为了保护水资源而不能大力发展污染比较大的工业,这样便造成了流域内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如何补偿上游地区为保护水资源而作出的牺牲,需要运用环境经济方面的知识。因此,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学生应具备水环境经济方面的知识,以便在处理水争端时,能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利益。

    三、加强实践,提高水文与水资源专业学生运用环境科学知识的能力

    针对当前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环境科学知识实践内容较少的现实,有必要在课程设计上增加相关内容,同时在实践环节中加强对环境科学知识的运用。

    (一)适当开设水环境监测实验内容

    根据水环境监测的主要内容,在水环境化学课程或水环境保护概论课程中有针对性地增加水环境监测方面的实验。实验的内容主要为水质分析中的常规指标的分析,如水中溶解氧(DO)、pH、COD、氮、磷、叶绿素等指标的分析。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在生产实习中增加水生态调查内容

    生产实习是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学习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次实习,其目的在于通过实习,达到基本能综合运用相关知识的能力。为了提高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运用环境科学知识的能力,可以在生产实习环节增加水生态调查方面的内容。如调查不同污染程度水体中底栖生物的种类、数量的变化,调查不同污染河段中浮游动、植物的变化,水体中叶绿素的变化等,进而认识水环境污染对水生态系统的影响。

    (三)配备高性能计算机,提高学生运用水质模型的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水体中污染物的扩散、迁移和转化过程的模拟由零维和一维逐步发展到二维、三维;模型参数也由最初的DO、BOD参数发展到更多参数,如N、P、叶绿素等参数;模拟的对象由以前单纯模拟水中污染物质的迁移、转化发展到大气—水体、水体—沉积物等介质中污染物的交换、扩散等过程。随着水质模型维数、参数的增加和界面过程的加入,水环境模型的计算量也成倍地增加。采用高性能计算机来求解水质模型是大势所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应有针对性地开设水质模型的建立、求解的相关内容。如可以先让学生学习如何建立并求解较简单的零维水箱模型或一维BOD-DO模型,然后再逐步引入其他参数。水环境模型的建立和运用还可以融合到地理信息系统(GIS),使模拟结果可视化。通过建立和求解水环境模型,使学生初步具备运用计算机解决水环境污染问题的能力。

    (四)小流域调查时增加水污染调查内容,培养学生全流域管理理念

    小流域调查是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比较重要的一次实习。目的在于综合运用所学的水文与水资源知识对一个流域进行分析研究,其涉及的内容较多。随着水环境问题的凸显,在小流域调查过程中可以适当增加水污染的调查,如流域内点源、非点源的调查,上、下游水污染的关系。运用环境经济学的观点来分析水环境污染的经济学关系,如分析水环境污染的外部性、流域内水环境污染的受益者和受害者及如何保持流域的可持续发展等。

    四、结论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的认识篇4

[关键词]水资源工程社会责任;和谐社会;措施

一、水资源工程社会责任的概念

一个成功的工程应包括以下要素:达到预定的功能和目的;以尽可能少的投资完成工程目标,提高整体经济效益;符合预定的时间要求;使工程相关者各方面满意;与环境和社会相协调;工程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现代工程具有“工程的社会责任和历史责任”特点。

水资源工程社会责任是工程社会责任的一个分支,是工程社会责任在水资源工程中的应用。水资源工程社会责任指水资源工程共同体在水资源工程实践中对水资源工程价值的一种选择,这种选择要对社会、对生态环境、对受影响的公众乃至我们的子孙后代的生存负责,要把水资源工程活动对环境以及对人产生的可能与实际危害消除掉或者降到最低程度。水资源工程社会责任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最终目标是实现人与水的和谐共存,使水资源工程达到和谐工程的状态。水资源工程社会责任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入水和谐的要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水资源工程活动需要考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协调发展和以人为本的发展,并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工程系统与自然系统、社会系统的协调是现代工程系统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

二、水资源工程社会责任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1 水资源工程社会责任的履行,有利于创建“精品工程”

水资源工程一般都具有工程规模大、投资大、建设周期长、技术复杂、涉及面广等特点,作为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在国家能源战略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水资源工程共同体中各方在水资源工程建设的各个阶段,认真履行自己的责任,对工作有高度责任感,强化责任意识,在思想上牢固树立对国家、对人民、对历史负责的责任感,就可以保证水资源工程在项目规划、决策、设计、施工、运行等阶段遵循科学发展观的精神,从而保证水资源工程决策的科学、论证的详细、设计的合理、施工的有序,管理的严格,建成一座质量优良、环境友好、经济合理、技术先进、效益全面的精品工程,促进质量、进度、投资、效益的有机统一。实现水资源工程的技术责任。

2 水资源工程社会责任的履行,有利于促进水资源工程与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

水资源工程是具有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基础产业和公益事业,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水资源工程建设的各方应该认识到建设水资源工程的目的是为人民、为社会创造更大的效益,而不仅仅是实现某个小集团的部门利益的。只有满足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工程才是长寿工程,就像都江堰工程一样。

3 水资源工程社会责任的履行,有利于促进水资源工程与人文的协调

水资源工程不仅是物质实体的构建,也是某种工程精神的创造。在新中国的水利建设中,从葛洲坝到三峡,无数水利人通过自己的辛勤工作,形成了一种水利行业精神——“献身、负责、求实”。通过水资源工程活动,我们不但获得了宝贵的物质财富,而且获得了宝贵的精神和文化财富。诸如“三峡精神”、“红旗渠精神”等。水资源工程建设顺利与否,往往与当地公众的支持分不开。因此工程的决策者、管理者、工程师等各方,特别是工程师,应该注意公众理解工程的问题,有责任通过媒体等多种渠道向公众进行工程的宣传,使公众能够科学地理解工程,从而使工程科学得到普及,增加公众参与工程的能力,使水资源工程在公众面前“透明”。

三、落实和推进水资源工程社会责任的主要措施

1 政府

(1)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统筹全局。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而工程实践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水资源工程社会责任对工程共同体各方提出了不同的责任要求,要求水资源工程活动应该承担技术责任、经济责任、生态责任和人文责任,从而实现工程、社会、自然的和谐统一,实现人与水的和谐共存,可以说,水资源工程社会责任的核心内涵和基本理念,正是对科学发展观精神实质的诠释和体现。

(2)推进水资源工程社会责任制度化建设。我国正处在经济和社会转型时期,企业对水资源工程社会责任的认同非常不够,公众和工程之间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沟通平台,工程共同体在围绕水资源工程社会责任的分摊和风险的承担上往往缺乏协作,更多的是从自身利益出发维护各自所代表利益,造成工程共同体之间的价值冲突。因此,政府应该在这种利益冲突中担当起裁判员的责任,制定有关的法律法规,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形成具有刚性约束力的各方行为规范和行动准则,为各方利益的协调提供一个公平、公正的平台。

(3)完善监管机制和问责制度。加强监管机制和阿责机制,主要表现在政府从维护社会利益和保证社会运行的需要出发,以社会公众利益代表和社会公共管理者的身份,以国家立法的形式和行政权利的形式,建立规范的水资源工程社会责任的法律、法规约束体系,强化执法力度,这一层次的约束是工程共同体(企业、媒体、公众、乃至政府自身)形成监管和问责机制的前提和保证。政府充当社会利益和公众的代言人和监护人,协调工程共同体之间的利益冲突,以行政干预和经济调控为手段,引导工程共同体履行各自的在工程上的社会责任,纠正和惩处各方逃避社会责任的现象,保证水资源工程社会责任的履行,如加大水资源开发利用企业不履行社会责任的经济成本和法律成本。

2 水资源开发利用企业

企业应该正确认识水资源工程社会责任对与企业、工程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把强化水资源工程社会责任落实到工程的日常管理工作中。

(1)将水资源工程社会责任管理纳入企业社会责任战略管理。企业社会责任的对象是企业。是一个宏观和战略的层次;而企业的水资源工程社会责任的对象是项目部,是一个微观和战术的层次。一个水资源开发企业可以有很多水资源工程项目,每个水资源工程项目的社会责任是该企业社会责任结合具体的水资源工程在项目上的体现。

(2)加快工程创新,提高企业工程创新能力。对于企业来说,水资源工程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水利建设项目中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研究和采用具有一定的科技效益,并在缩短工期、提高工程质量、节约工程成本等方面会起到一定的作用,具有经济效益;水资源工程创新应考虑新技术的科技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四个方面。

3 社团组织

工程共同体的“组织形式”或“制度形式”主要有两大类型。工程共同体的第一个类型是“职业共同体”,例如工人组织起了工会,工程师组织起了各种“工程师协”会或“学会”(中国水利学会、中国水利工程协会),雇主组织起的“雇主协会”,环保人士组织的“环保组织”,记者组织的“记者协会”等。

(1)将水资源工程社会责任的理念融入相关社会组织的规章制度中,约束相关成员的工程行为。如在当今强调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化时代,在我国提出践行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语境下,对工程师的要求就应该不仅仅是“把工程做好”,而是首要选择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好工程”,这也是和谐社会下工程师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

(2)强化全社会水资源工程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社会责任意识是指工程相关人员对自己在工程中所应承担的社会职责、任务和使命的自觉意识,它要求社会成员除对自身负责外,还必须对他所处的社会负责,正确处理与集体、社会、他人的关系。

(3)进行水资源工程的科技研究,推进工程创新,提高水资源工程的科技含量。水资源工程是一个复杂的工程系统,涉及专业多,科技含量大,同时风险也是大的。因此,在以水利学会、水利工程协会为主体的中国水利专家群体必须担负起科研的责任,在水资源工程的建设中进行以科技为先导,进行科技创新,解决制约我国水资源工程建设中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建设创新型工程。

(4)积极展开社会监督,维护社会利益。清除工程建设中的不良现象,诸如“拍脑袋工程”“政绩工程”“腐败工程”“豆腐渣工程”,“工程透明”是最好的,也是最有效的办法——工程的社会监督。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的认识篇5

【关键词】水利风景 资源开发 生态保护

一、前言

在我国一些中小型水利工程,只是对水资源进行了综合的利用,在风景资源和水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水库是一种介于江河和湖泊之间的半自然、半人工水体,是建筑与自然山水相结合的复合体,主要由水体、水生生物、库岸和水库相关建筑物构成。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库区的景色一般都独具特色,与市区不同的建筑风格和运行功能的枢纽工程,再加上周边地区独特的风土人情、名胜古迹、神话传说等都赋予了水库极高的旅游潜质。在北方干旱地区,水库水源及其涵养下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若在水利风景资源的开发过程中不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就会造成本地区的水土流失,大量的动物、植物死亡。在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要和当地物候季相相结合,进行综合的开发和利用。

二、 水利风景资源开发规制机制设计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和成熟的过程中,在分权化改革背景下,地方政府与水资源规制机构存在目标取向和行动上的差异,受到多方利益博弈的影响,使得政府很难再单方面地通过监管或简单的权利收放来解决水资源环境问题,为了避免水利风景资源的过度、无序开发,应该通过规制机制创新,发挥各方面的力量,寻求责任和利益的整合,在水利风景资源开发利益相关方之间形成互动的规制机制。根据前面博弈分析的四个结论,我们认为可以按照激励相容、利益均衡、法律约束、道德规范的原则,构建水利风景资源开发各利益相关方的规制机制。

(一)法律机制建设。法律是一种强制性机制,对各利益相关方的行为都具有同样的约束力。由于水利风景资源边界的模糊性,很难出台专门针对水利风景资源的法律法规。在立法建设上,应针对水利风景资源保护,提高水利旅游项目相关规范性文件的法律效力,明确水利旅游项目规制机构设置、职能和执法队伍等,制定较严格的水利旅游资源开发违规处罚标准,完善立法体系。加强水利旅游项目监管的执法力度,提高水资源管理部门的权威,以维护法制的统一性,保证法律的严格执行。

(二)利益机制建设。环保型涉水旅游设施成本或者是水污染的处理成本较高,造成的企业与政府合作的意愿降低。为了提高旅游企业环保投入的积极性,政府应通过相关的资金、政策优惠和技术指导来帮助旅游企业降低环保成本。增加水利风景资源规制机构与地方政府在水利风景资源保护目标上的趋同度,推进地方政府将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三)道德机制建设。首先,让旅游企业认识到环保投入会得到社会的回报。环境保护是任何一个企业或个人的社会责任,随着社会对于资源环境重视程度的提高保型的企业将会越来越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品牌的提升和政府的鼓励;其次,通过宣传教育让旅游企业相关负责人意识到环境保护是旅游企业的一种可持续发展战略。第三、向公众宣传水资源和水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提高旅游者的环保意识。

三、利用生态文明理念对水利风景区建设

(一)进行科学规划。水利风景区建设要严格做到“规划先于开发”, 且规划中充分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既要考虑水利设施功能与水生态环境的保护,又要根据水利风景区的资源特点,做出相对应的符合资源特点的规划,同时还须兼顾社区居民的利益,体现以人为本,以发挥水利风景区的扶贫功能。

(二)切实保护环境。基于生态文明理念,在水利风景区前期工作、开发建设、经营管理等各个环节,都要高度重视对水生态环境的保护,要实施生态修复工程, 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强化水污染防治,扩大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促进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同时要在保证水利工程设施正常运行的前提下,考虑旅游功能的发挥,推进水文化建设。

(三)深化理论研究。要开展相关科技专题研究, 引进吸收、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提高科技含量,以指导水利风景区发展实践。同时,水利风景区涉及诸多的利益相关者, 水利风景区的发展大多也受制于地方各有关部门管理的束缚,要探索、创新有利于水利旅游开发的管理体制与各部门间的协调机制,及时跟进水利风景区建设的社会经济与生态影响评估工作, 以确保其发展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

(四)弘扬水生态文化。水文化作为一种观念形态的文化,反映水事活动的社会意识,对人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道德情操等诸方面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改变自己的意识和价值观,也就是人水观。生态文明理念下的“人水观”内涵得以提升,强调人水和谐相处, 因而水生态文化成为水文化的主导,是生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人水和谐 ”的水生态文化 ,是当前水利风景区建设的重点任务。 弘扬水生态文化, 实践人水和谐的发展理念是时代的要求, 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手段。

四、正确处理水生态环境保护与水利风景资源开发的关系

水利风景区开发建设涉及许多相关部门,关系到游客的合法权益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因此,做好协调、指导、服务和督促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一)尊重自然规律,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保护意识开发利用水利风景资源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满足人们生活的必然要求。在顺应自然规律的过程中利用自然,建立有效、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持续发展模式,达到人与自然的共赢。

(二)在水资源的开发过程中遵循“开发中保、护保护中开发”水利风景区的物种资源、自然景观资源和人文资源在我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我国许多水利风景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生态环境一旦破坏,修复将十分困难。

(三)保护应纳人开发目标,开发应考虑综合利用开发水利风景区资源势必会改变当地生态环境,应该对当地原始背景和后期干扰变化机理与程度经过分析与相互对比,来进行理论探讨和变化趋势的正确预测。

五、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升,旅游观光已经成为大众生活中的一部分,水利风景区发展前景广阔。我们要不断的提高水生态环境的建设水平,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良性互补,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佘国云.坚持科学的发展观 开发水利风景资源[J].湖南水利水电,2010.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的认识篇6

摘 要: 如今我国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都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水文水资源工程建设也大量出现,水文水资源工程建设在我国综合实力提升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促进经济发展是极为有利的。水文水资源工程建设能够实现电力、养殖以及灌溉等行业的进步,但是在实际的工程建设中可能会出现诸多问题,这就需要加强工程建设管理,及时发现工程建设管理中的问题,保证水文水资源工程建设的整体质量得到保障。本文就水文水资源工程建设管理的相关情况进行阐述与探讨。

关键词: 水文水资源工程;建设管理

水文水资源工程建设中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内容,是专业性比较强的工作,工程建设管理的效果将直接影响到水文水资源工程的整体建设情况,关系到水资源的持续利用以及生态建设。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必须要做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强化水文水资源的建设管理,提高工程建设的质量,满足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一、水文水资源工程建设管理的现状

1、建设主体不够明确

当前水文机构中缺少完善的管理制度,使得水文行业的发展受到限制。地级市的水文机构是依据流域水系的特点进行设置的,在行业设置的影响下,无法及时与地方沟通,很多时候一个地级市水文机构需要负责几个地级市的水文管理工作[1]。这种机构设置过程中就容易出现工程项目管辖权归属不明确的问题,项目管理主体不明确,水文水资源工程项目建设的效果以及产生的效益也会受到影响,不利于水文水资源事业的发展,对于水资源的持续利用也是不利的。

2、工程建设的机械设备不够充足

如今水资源短缺严重,水文水资源管理方面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水文监测过程中使用的设备不够先进,数量上也存在不足,导致工作效率并不高。虽然先进的监测设备能够提高工作效率,但是在工程建设管理中却不能大量的使用,只能人力进行,这样不仅工作效率无法提高,还会出现严重的失误。因此政府的相关工作人员必须要科学的规划水资源工程项目,实现水资源的持续进步。

3、工程建设的跨度大

水文水资源工程项目建设中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内容,比如水文地质的测绘、信息化系统建设、数据中心、流域水质监测等内容[2],不同专业知识间有很强的融合性。相比于其他工程,水文水资源工程建设有很大的不同,水文水资源工程建设的地点是变化的,并且工程建设的跨度加大,这就使工程建设管理的难度也相应增大。

4、工程施工管理比较随意

水文水资源具有一定的公益性,要结合我国的相关标准以及流程对水文水资源工程项目的建设进行管理,但是目前管理方式不够精细,工程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有待提升,在管理工作中不能认真执行质量管理制度,导致管理工作形式化严重,施工工序监督不到位,实际的工序与预期之间存在差异。

二、水文水资源工程建设管理策略

1、确定项目主体,完善法人制

建立工程项目法人能够使水文水资源过程建设的责任主体得以确定,项目法人能够对整个工程项目建设进行控制管理,并对上级部门负责。因此建立项目法人是极为重要的,可以结合工程建设管理的实际需要,建立工程项目管理部门,对工程建设的组织管理工作进行协调,如果水文水资源工程建设中出现问题,就可以由部门负责处理。项目法人部门需要有专门的技术管理人员,并掌握财务、经济、管理、技术、合同等方面的知识技能[3]。水文水资源工程建设中,先试行工程项目法人管理的相关制度,提高管理部门以及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使工程项目建设能够顺利推进。

2、加强工程设备投入,提高工程建设效率

水文水资源工程建设需要使用先进的机械设备,特别是水文监测中,需要开发新的技术,并且增加设备的使用数量,更好的帮助水文水资源工程的建设管理。近些年来,由于我国技术以及设备的落后使得水文水资源工程建设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因此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必须要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投入大量的机械设备,优化工程建设的方式,将人力工作被机器操作代替,使工作效率得以提升,优化水文水资源工程项目管理的效果。

3、依据河流特征划分,提高工程建设率

水文水资源工程建设的跨度比较大,因此在工程建设管理中会存在比较大的难度。为了提高工程建O管理的效果,就需要结合工程建设位置的河流区域进行划分,位置划分时需要保证该位置有负责的项目法人,能够对工程流域进行管理,防止出现问题后负责人之间相互推诿责任。科学划分不同河流流域中的项目能够进一步强化管理人员的管理以及责任意识,提高工程建设管理的精准性。

水文水资源工程建设也涉及到很多专业性的知识,因此在工程建设管理的前期需要充分融合涉及到的领域以及知识,实现模块组合[4],即使水文工程建设项目的位置出现变化,也不会影响水文工程项目的建设率。

4、加强施工过程管理,保证工程质量实现

科学划分工程项目,依据水文水资源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对项目进行划分,以此为基础对工程建设的质量进行评价。对施工单位进行监督,明确其是否按照质量管理的相关制度开展工作。工程建设的质量将质量管理体系作为重要的参考,但是在实际的施工中很多施工单位并没有认真执行这一问题,因此需要专门的工作人员监督工程管理,将质量管理体系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提高水文水资源工程建设的质量。实时监控工程建设管理,检查验收施工工序,合格之后才能够进行下一道工序建设。

结束语:

水文水资源工程建设是我国的基础设施,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工程项目,因此必须要加强水文水资源工程的建设管理,保证水资源的持续利用,为社会以及国家的持续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工程建设管理中也需要强化管理人员的责任以及意识,使水文水资源工程建设目标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管新国. 水文水资源工程建设管理探讨[J]. 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6,04:99-100.

[2]谢加球. 研究水文水资源建设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 低碳世界,2016,25:153-154.

[3]吴坤友. 水文水资源建设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解析[J]. 中国水运(下半月),2014,01:162-163.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的认识篇7

〔论文摘要〕温家宝总理指出:加强水资源管理,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建设节水型社会,应该作为水利部门的一项基本任务。我们必须严格按照温家宝总理的指示精神和水利部、黄委实施最严格的黄河流域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要求,逐步完善好水资源开发、管理与利用红线,强化取水许可登记和总量控制管理,完善黄河水资源管理督查制度和调度督查机制,进一步提高黄河水资源管理能力。

论文关键词:黄河 水资源 节水 管理 治污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不可缺少、不可代替的特殊资源。没有水就没有生命,就没有文明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世界上的水资源是有限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必须与水的供应相适应,不能无限制地采水用水,不能超越水资源的承载能力。黄河水资源是我国重要的淡水资源之一,特别是黄河流域地区工农业生产、居民生活及生态用水80%以上靠的是黄河水。因此,加强黄河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强化节约用水与治理水污染势在必行。因此,笔者认为: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治理水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已经成我们共同的责任和使命。

一、水资源短缺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水危机是未来20年中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所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水的短缺日益成为人和自然之间巨额“生态资源赤字”。水危机的性质不同于能源危机,能源短缺可以通过国际市场大量进口得以缓解,水的区域性、不可替代性决定了应对水危机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目前关于水危机的性质分析有不同的认识,一种较为流行的看法认为水危机是资源供给短缺导致的资源危机。实践证明水危机表面上是资源危机,实质上是治理危机,是我们治水体制的长期失效(包括政府缺位、市场缺失和计划失效),导致治理能力低下,不能有效应对变化条件下的各种挑战。长期以来受“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传统价值观念影响,水资源被长期无偿利用,导致人们的节水意识低下,造成了巨大的水资源浪费和水资源非持续开发利用。据资料显示:“我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按人均水资源量计量,人均占有量不足2400立方米,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世界排名第110位,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家之一。全国668座城市中,有400多座城市缺水,年缺水量60亿立方米以上”。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已成为当务之急;水资源日益短缺、节水意识淡薄、节水法制法规滞后、节水措施不到位、设施落后和水污染严重等诸多因素,亟待解决。

二、黄河水资源管理和节水型社会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节水意识不强

节水是一项具有广泛社会性和区域性的工作,搞好节水工作需要社会的理解和支持,需要社会成员的广泛参与和共同努力。特别是要通过节水来缓解黄河下游断流这类区域性缺水和水环境问题,更需要全区域(或全流域)社会成员和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的共同努力才可能见成效。而我国人民群众对节水的认识普遍不高,节水往往只停留在口头上。目前在农业生产中的水资源浪费现象非常严重,群众节水意识淡薄,在灌溉中大部分地区还是采用传统的大水漫灌的浇灌方式,大水漫田之后,尾水或流到乡间路上,造成满路污水横流,或流入坑塘,造成坑塘满灌,宝贵的水资源被浪费和闲置起来。

(二)引黄水费偏低 黄河水浪费严重

水价形成机制存在问题。水价是影响供水企业水费收入的直接因素,由于历史原因,我国水价普遍偏低,水价并未真实反映水的使用价值,因此,水费收入和供水企业正常运营以及扩大再生产所需资金之间,还存在一定的矛盾。当前,引黄供水虽然改变了过去公益性服务、无偿式用水的管理模式,但水费低也是造成水浪费的重要原因。农业灌溉水费标准太低,实际水费标准不足供水成本费的30%;目前,黄河渠首农业供水水资源费仅为0.01元/每立方米,150立方米黄河水不足一瓶矿泉水的价值,离供水管理实际成本相差甚远;非农业供水为0.085元/立方米,也就仅仅只够成本,而不够弥补农业供水的成本差额和基础设施的维修与养护费用。对黄河供水事业的发展和引水工程建设的维护十分不利。也就说没有资金投入于供水基础设施的维护与管理。合理的水价应包括引黄供水工程的投资、折旧费、维修费,正常运行的经费,包括工作人员工资、工程老化维修费、以及合法、正当的利润。在水费征收过程中,一些地区的水费不能全额征收,影响了引黄工程、灌溉工程效益的充分发挥。

(三)水资源费征收难度大

水费征收难度大。如有的地方政府和企业拖欠水费,不能实现全额征收,造成资金周转紧张;二是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筹措难度大。供水设施维修养护需要大量资金,如何筹措到足够的建设资金,也是摆在黄河管理部门的一项难题;

(四)节水机制不到位

当前节水工作还没有一套适应市场经济的运行模式。水价太低是主要原因,许多节水工程直接经济效益有限,更多地体现在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上,而国家又缺乏优惠发展政策。这些原因的存在,致使许多用水大户节水积极性不高,节水并没有真正变成企业、农户的自发行动,节水工作处于被动状态。因此,强化节水机制建设,必须在资金的投入、政策的优惠与扶持等诸多方面入手,建立起一套比较完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机制,通过运用行政、市场、法律、制度等手段来强化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与调度、合理开发与利用,促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良好有效运行。

(五)节水立法不到位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节水也是如此,需要坚强的法制保障和全面的统一管理。而在我国节水意识和节水法制都很薄弱。目前节水管理尚处于各自为战、条块分割状况,定额标准混乱,节水型社会建设还处在起步阶段。目前,国家还没有一部有关全面节水的法规,节水工作缺乏法律依据,更谈不上有效监督管理,不可能从水资源供需平衡的高度解决好“节水”的问题。因此,强化全面节水法规建设,通过法律保障节水型社会建设和治理水资源污染,已成为当务之急。在此,我认为节水法规建设,应当本着既符合宪法、水法等国家基本法的要求,又要注重民生,尊重民意,广泛征求民众的意见;既要考虑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合理配置、合理开发和合理利用,又要尽量满足工农业生产、居民生活和生态环境的正常用水所需。真正使节水法规、制度建设服务于民,用之于民。真正使节约用水成为社会每一个成员的自觉行动。同时,节约用水涉及各行各业,千家万户,必须由政府和市场联动,在法律法规的有效制约下才能真正奏效;才可能促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发挥实效。

三、优化黄河水资源管理促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措施

(一)加强宣传引导,提高全民节水意识

节水型社会是水资源集约高效利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节水型社会建设,是水利部门的一项基本任务,同时应作为各级地方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同时,节约用水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关系到每个机关、组织、单位、团体、厂矿企业和每个人,必须加强宣传教育,正面引导,发动全社会每个公民、每个团体起来节约每一滴水。充分利用“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做好宣传发动,采用各种不同的宣传形式,如制作展版、张贴宣传标语、在闹市区设立咨询站、借助新闻媒体发表电视讲话、组成宣传队伍深入社区、深入农村等开展丰富多彩的节水宣传活动。让全民清楚目前我国的水资源状况,让全社会了解当前水资源所面临的严竣形势和存在的危机,让每个人都认识到随着人口的增长,生活质量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对水的需求增加了,但是我们所拥有的水资源总量是不会增加的,从而提高人们的节水意识、最终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目前,已经有相当一部分人民群众包括少年儿童意识到保护水、节约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仍然有一些人认为,水是天上掉下来的,是地下生出来的;黄河水不用白不用,不用也得流入大海而白白浪费;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这些认识都是极端错误的。这就需要在今后一段时期加大宣传力度,向社会各界广泛宣传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实行计划用水节约用水的必要性,达到人人皆知、家喻户晓的程度。真正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用水方式和用水习惯,形成全社会自觉节水的良好风尚。

(二)农业节水潜力巨大

农业用水占我国总用水量的80%,但农业用水中的浪费现象也最严重。灌溉用水占农业用水量的70%,灌溉过程中半数以上在中途渗漏,采用漫灌又要浪费30~35%,实际能够真正用于灌溉农田的水量也不过30% ,有约70%的水被浪费掉了。因此,今后应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技术。进一步对灌区和下游引黄灌区进行工程配套和防渗改造,增强渗漏防护措施;对灌溉农业区,节水灌溉技术应以改进地面灌溉为主,推广适合我国国情的地面灌溉节水技术(如整平土地、沟渠配套、沟灌、间歇灌、滴灌、喷灌等)。对旱地农业区,应按照水旱互补的方针,充分利用雨水集蓄节灌等现代旱地农业技术,充分利用夏季多雨季节,集蓄雨水用于旱田灌溉;并通过各种措施,降低无效蒸发,提高土壤有机质,建设土壤水库,增加贮水。同时,根据不同作物的需水特征和当地水资源条件,调整作物布局,优化种植结构,选育优良品种,努力发展抗旱作物种植,确保在节约用水的情况下农业不减产。

逐步实施以水定产的运行模式,根据水权总量,依据现状和未来水资源承载力,科学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与水资源承载力相适应的经济结构,实行以水定产业、以水定结构、以水定规模、以水定灌溉面积。同时,实行严格的定额管理。依据水权总量,核定单位工业产品、人口、灌溉面积的用水定额和基本水价。以定额核总量、总量不足调结构,定额内用水执行基本水价,超定额用水加价收费。

(三)工业和城市生活节水不容忽视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的认识篇8

1.曲靖市水行政管理体制

尽管曲靖市一直在大力推行水务一体化改革,一些县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对城镇供水、污水处理等实行了统一管理,市级还成立了曲靖灌区管理局、南盘江管理所等机构,对跨行政区域的水工程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调度,但全市总体还是多龙管水的局面。在这种水资源分割管理的行政体制下,导致“水源地不管供水,供水的不管排水,排水的不管治污,治污的不管回用”的局面,难以有效对水资源进行保护和利用。

2.地方性水法规的制定和水行政执法工作

2004年1月1日,云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的《云南省曲靖独木水库保护条例》在曲靖施行;2004年11月1日,曲靖市政府制定的《曲靖市南盘江管理办法》施行,对规范曲靖市的地方水事行为,促进水资源保护,强化水工程管理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云南省曲靖独木水库保护条例》是云南省首次针对一个水库的保护进行专门立法,该条例划清了水库保护区范围,明确了部门职责,对水库管理机构赋予了综合执法权和行政处罚权,在推动独木水库污染防治工作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也为全面推进全市水源地保护工作提供了借鉴,积累了经验。在水行政执法方面,2004年成立了曲靖市公安局水务分局,2009年成立了曲靖市水政监察支队,各县(区)也成立了水政监察大队,普法宣传、水行政执法、水事矛盾纠纷调处等工作得到了加强。总体而言,曲靖市水利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但还未从根本上解决工程型、资源型、水质型缺水问题,水依然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

二、水行政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1.国家水法规体系建设支撑不足

目前我国已基本建立了符合国情、水情的水法规体系,各项水事活动基本做到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但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相比,水法规体系对现代水利建设支撑还存在不足。如水法规中未对“水务”的范畴作出明确规定。对防洪、水源、供水、用水、排水、污水处理及回用要求统一管理,但法律法规又明确了相关部门的职责,实际难以统一。

2.水资源管理体制机制不顺

曲靖市在2001年挂牌成立了市(县、区)水务局,设想通过新机构的设置,赋予新的管理职能,对全市水资源及涉水事务实行统一管理,但在具体实施中,受各种因素影响,权属管理部门与开发利用部门相互关系及职责不清,目前全市仍处于多龙管水的局面,“水利”还未真正转化为“水务”。

3.水行政执法能力不够高,执法力度不够强

从目前曲靖基层水行政执法人员的配备来看,普遍存在文化程度不高,拥有专业知识的人员搭配不合理的问题,复合型人才更为紧缺,懂水的不一定懂法,懂法的又不一定懂水。另外,现有的水行政执法队伍还大多保留事业单位身份,缺少更加有力的行政处罚和行政强制措施。

4.对水资源保护、节水宣传不够,民众节水意识不强

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的观念还没全面形成,有计划地取用及有偿使用水资源的理念还没完全树立。在宣传工作中,对水法规的宣传还不能持久,仅靠“世界水日”“中国水周”期间的宣传还远远不够,不能做到宣传工作经常化、持久化。同时一些人简单地把水资源保护工作等同于水污染防治工作,认识上存在明显偏差,没能把水资源开发利用、水量、水质、水土保持等作为一个系统统筹考虑。

三、建议

1.提高对水行政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从2009年起,云南省连续四年干旱,造成曲靖全市70多万人饮水困难,造成了农业直接经济损失30亿元。面对严峻的水资源形势,曲靖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水资源保护、开发利用、水资源管理等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充分认识到水资源贯穿于群众生产生活中,关系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力求使每个人认识和体会到“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在全社会形成节约用水、合理用水的良好风尚。

2.强化体制保障,提高队伍的管理服务能力

强化水管理单位公共服务管理职能,建立职能清晰、权责明确的水行政管理体制,并按照新的管理职能,定岗定责定编;市水政监察大队纳入行政执法专项编制,区县水政监察大队纳入参公管理。强化城乡水资源统一管理,逐步探索创立从供水、用水、排水,到节约用水、污水处理、污水处理再利用的水资源保护全过程的管理体制,把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有效地结合起来。对城乡供水、水资源综合利用、水环境治理和防洪排涝等实行统筹规划、协调实施,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完善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协调机制。

3.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依法行政

一是强化行政许可窗口的职能。完善“一个窗口”对外的行政许可审批模式,开通网上办理服务平台,完善行政审批公开公示制度。二是提高行政许可效能。不断简化行政审批的环节、程序,完善内部协作机制,加强与各相关单位的合作;建立外部协作机制,加强与发改、环保、国土、建设、财政等部门的横向协作。三是强化对行政许可的事后监管。健全行政许可监督机制,对已作出的行政许可决定,必须要求管理相对人切实执行。

4.维护水事秩序,积极化解水事纠纷

一是抓好水事纠纷调处。要相互配合、相互协助,抓好水事纠纷的调处工作,尽量把水事纠纷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确保水事活动的稳定,确保水利工程的安全。二是抓好工作。要提高对工作的认识,及时办理,把水事纠纷的调处关口前移到环节,把水事纠纷解决在这个环节。

5.完善水法规体系建设,为科学管理打下基础

在地方水资源管理中,曲靖将依据现有法律法规及规章等精神和要求,加快制定符合地方实际的实施办法和意见,结合实际制定水资源管理、河道管理、水利工程管理、节水管理等方面的规范性文件。在立法及制定有关规范性文件过程中,加强调查研究,了解实际情况和立法需求,努力把握事物的客观规律,增强立法的针对性和预见性。

6.提升执法能力,增强执行力

一是加强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的检查,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农村灌排设施、水库、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和执法巡查,保障农村水利工程的安全,维护广大农民的用水权益。二是加强防洪工程安全检查,拆除各种阻水障碍物,消除安全隐患。三是严格执行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执法巡查和检查制度,加强入河、入湖、入库排污口的监督检查,加大对污染水源水质等行为的打击力度。四是加强河道采砂管理。要提高执行力,树立执法权威,实行综合执法、统一执法,形成合力,建立重大水事违法案件挂牌督办制度。

7.优化执法环境,增强民众的水法规意识

为了使曲靖民众懂法,了解水行政执法职能,自觉遵守法律法规,需要针对性地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开展水法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水法规意识、水忧患意识和水环境保护意识。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的宣传主渠道作用,加大宣传力度。采取灵活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教育方式宣传水法规。与司法部门沟通,将水法规宣传纳入全市普法活动中,形成全社会宣传强势。

上一篇:职场霸凌的表现形式范文 下一篇:家庭暴力的危害性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