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改造的措施范文

时间:2023-12-18 17:14:09

城中村改造的措施篇1

[关键词]城中村改造成本安置补偿费

随着我国经济和建设事业的发展,以及加快城市化进程口号的提出。各地城市扩张的脚步不断加快,出现了大量的“城中村”。“城中村”中存在着诸多突出问题,在卫生、环境、治安上给城市总体发展带来矛盾。“城中村”改造迫在眉睫,势在必行。改造“城中村”不仅要改造环境,还要改造人的思想。改造人的思想是漫长而复杂得过程。本文主要从技术层面介绍环境改造的成本。

一、城中村的内涵及存在的问题

所谓“城中村”即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村庄。在我国,由于急风暴雨式的城市建设,导致城市用地急剧扩大,农村土地逐步被蚕食。这些被城市包围,但又基本没有耕地的农村,仍然保留着农村建制,其行政管理机构是“村委会”,常住人口是村民,因而形成了一个个都市里的村庄。村落制度是“城中村”的村民们世代生活的规则。

“城中村”给人的印象就是脏、乱、差。靠着稳定的租房收入、村里的福利,村民们过着悠闲自在的生活,打麻将、下象棋、闲聊,这是目前许多“城中村”的村民生活的写照。“城中村”普遍存在着管理落伍、建设混乱、社会治安突出等问题。村内供水、供电、排污等设施布局不合理。经常出现下水道堵塞,污水横流,基本没有公共绿地。治安问题一直困扰着“城中村”,这里聚集了大量无固定职业,居无定所的人。行窃现象在“城中村”也比较普遍,与现代文明相矛盾,这些都深刻地影响着一个城市的发展进程。

二、“城中村”改造成本

“城中村”改造的成本最主要的有三个方面:

1.村民安置补偿费。“城中村”村民是失去了土地而只有宅基地,在城市建成区生活。那么对村民的安置补偿费,按什么标准补偿这是村民最关心的问题。拆迁补偿应包括:一是房屋拆迁补偿费;二是临时安置补助费;三是搬迁补助费。拆迁补偿的方式可以实行货币补偿,也可以实行房屋产权调换。货币补偿的金额,根据被拆迁房屋的区位,用途、建筑面积等因素,采用市场比较法,以房屋拆迁评估价格确定。实行房屋产权调换的,拆迁人与被拆迁人应当依照货币补偿的金额的规定,计算被拆迁房的补偿金额和所调换房屋的价格,结清产权调换的差价。或协商确定合理的拆赔比。村民变市民,安置就业问题,可以采用现金补偿和安排就业两种办法。现金补偿标准由省市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就目前来看,国家补偿标准比较低。安排就业,政府部门通过政策补偿,比如免费为“城中村”村民进行劳动技能培训;利用城中村改造产生出来的商机,优先考虑安置经过专门培训的村民就业。此所谓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

2.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它是指建设项目通过土地使用权出让方式,取得有限期的土地使用权,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规定,支付的土地使用权的出让金。在当今社会主义土地市场,在保证土地为国有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土地使用者不是通过行政划拨而是通过有偿的市场竞争取得土地使用权。土地使用权不是无限而是有限期的,在限期内,土地使用者可灵活运用土地使用权。地价不是靠国家单方面确定,而是在土地使用者的竞争中形成,以促使土地资源得到更合理,更充分的利用。“城中村”土地属于集体土地,其运作有三种模式可借鉴:一是政府征收土地后转为国有土地,由政府负责安置村民及补偿。土地转为净地,政府或拍卖或自己开发;二是开发商直接与村委会协商,按市场运作开发土地;三是村集体成立房地产开发公司,自己对土地开发利用。这三种方式各有其特点:第一种从城市总体发展观点来看,政府开发最优,按城市规划以公众利益为目的,以城市综合效益最大化为目标,但政府往往资金有限,难以随人心愿。其他两种都是以集团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易造成与周边环境规划矛盾,易忽视公众利益。需要政府做好协调工作。

在有偿出让和转让土地时,政府对地价不作统一规定,但应坚持以下原则:即地价对目前的投资环境不产生大的影响;地价与当地的社会经济承受能力相适应;地价要考虑已投入的土地开发费用,土地市场供求关系,土地用途和使用年限。

3.土地重新规划建设成本。开发商对“城中村”土地改造建设,多数开发成商业用房或居民小区。那么在这一阶段主要发生的费用有:建设单位的管理费、勘察设计费、临时设施费、工程监理费、建安工程费、预备费、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及建设期投资贷款利息等。

在房地产开发成本中,地价、建安成本和开发商税费、管理费等是最主要的三大块。以郑州为例地价从2000年~2004年,郑州的地价高的1000元/m2左右,低的在800元/m2左右,建安成本这项费用是房地产开发成本的重要部分。郑州近几年一般来说,多层建安成本在600元/m2~800元/m2,小高层、高层在1000元/m2~1200元/m2之间,管理费、税费占开发成本的三分之一。

三、成本控制的对策

在村民安置补偿费与地价费确定后。开发商要想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就要有效地进行建安工程造价的控制。在城中村改造中,开发商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中考虑建设成本。

1.科学决策,合理规划。在“城中村”的改造规划中,首先要确定改造的目标,发展方向。“城中村”改造有以下几种发展方向。一是可以彻底改造的“城中村”,改造成集办公、商业零售、休闲、娱乐和餐饮服务等为一体的商务区;二是基础设施和规划原本较好的“城中村”,可以将其配套设施搞得更好,建成现代化的文明社区,实现锦上添花;三是基础比较差的,地处边缘的“城中村”,重点是要完善其周边的路网、交通、水电、文体等配套设施。使其成为管理规范、适合中低收入群众和外来暂住者居住的城市社区。

以第一类改造为例,首先要做到小区规划要根据基本功能要求确定各构成部分的合理层次与关系。据此安排住宅建筑、公众建筑、管网、道路及绿地的布局。确定合理的人口与建筑密度,房屋间距、层数与造型,布置公共设施项目的规模及服务半径,以及水电等供应。

小区用地面积指标,反映小区内居住房屋和非居住房屋,绿化地、道路和工程管网等占地面积和比重,是考察建设土地利用率和经济性的重要指标。这些费用占小区投资的20%~50%左右。所以,必须重视小区的规划和土地利用。在保证功能的前提下,密度高,有利于降低单位造价。

2.在项目设计中控制造价。运用价值工程原理,改善设计方法,提高设计经济效益。它是一种科学的组织管理技术,也是一套科学的技术经济分析方法。

价值工程是把技术问题和经济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研究,而不是分别研究。价值工程以工程功能分析为中心,把抽象的功能因素进行细化和量化,并分别和其成本进行对比,从多方案中选择最佳方案。采用10分制评分,并进行加权平均,最后得到各方案的功能评价总分,即价值工程公式中的分子F值。以造价除功能分数,得价值系数V值,V值最大的为优。

3.实行限额设计制度。按照批准的设计任务书及投资估算控制初步设计和概算,按照批准的初步设计及总概算控制施工图设计及预算;又要在保证工程功能的前提下,按各专业分配的造价限额进行设计,保证估算、概算起到层层控制的作用,不突破造价限额。这有利于增强设计人员的经济观念。

4.采用工程量清单计价办法,在施工中控制工程造价。为适应建筑市场竞争和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客观要求,我国在工程造价管理体制上从2003年7月1日起实施了工程量清单计价法。工程量清单计价与传统的定额计价的区别在于计价模式,采用的单价方法,计算规则和计量单位等都有不同。工程量清单实行“量价分离”的原则。采用综合单价法,按实体的净值计算工程量和按基本单位计量等。其特点主要体现在统一计算规则、有效控制耗量,市场确定价格及反映企业个别成本等。实行工程量清单有利于公平竞争,实现风险合理分担;有利于提高施工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有利于工程索赔的控制与合同价的管理。实行工程量清单计价,在招投标中实行“合理低价中标”原则。有效控制工程造价,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城中村改造的措施篇2

一、××ד城中村”现状

×××城关镇辖区内共有18个“城中村”,这些“城中村”违章建筑普遍存在,土地资产流失严重,居住环境极差、公用基础设施薄弱、人口构成多元化、治安状况堪忧、计划生育难、火灾隐患大、村民综合素质、转变生活习惯跟不上等等。以上这些都是城市管理和新×××建设必须根治的问题,加快“城中村”改造步伐,从源头上治理脏、乱、差,是×××建设和长远发展的一个根本性措施。

二、“城中村”改造面临的问题

(一)拆迁补偿问题

1、违章建筑的认定问题。“城中村”违章建筑具有普遍性,若承认其合法,给予相应补偿,必然引发新的违章建筑浪潮,加大城市管理难度和增加拆迁成本;若认定其违法,则强制拆迁难度大,必然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

2、拆迁补偿模式问题。根据调查,大部分村民乐意接受异地安置或回迁安置,不愿接受货币补偿,这给开发“城中村”带来巨大的改造成本和风险,令开发商望而却步,对参与“城中村”改造失去积极性。

(二)村民社会保障体系问题。失地农民的养老问题是广大农民最大的后顾之忧,如何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给失地农民一颗“定心丸”,是能否完成好“城中村”改造的关键。

(三)“城中村”改造操作模式需进一步探讨。“城中村”改造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谁主导改造,如何操作还需进一步探讨。

(四)相关政策措施不完善。“城中村”改造后的供地模式、规划设计要求等相关政策不完善,使得“城中村”改造没有明确的目标,不能很好地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

三、“城中村”改造的几点建议

(一)政府主导,做好拆迁补偿 。

1、对违章建筑只给予补助,体现违章无利可图。由于“城中村”违章建筑具有普遍性,可兼顾拆迁成本和维护社会稳定,体现有法必依的原则,对违章建筑只给予补助,补助额不大于建筑物成本。

2、加强异地安置与货币补偿相结合的拆迁补偿模式的研究。把外地“城中村”改造的先进经验和实际做法揉和到具体操作过程当中去,积极加强对各种补偿模式的研究,对“城中村”的改造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建立健全针对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针对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建立健全:

1、建立合理的征地补偿费用支配机制。征地补偿费应作为农民养老的主要保障,可将此部分资金实行多元化投资,用于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其他合理的投资,确保资产增值。

2、建立医疗、养老社会保障机制。目前农村社会保障尚未立法,各项制度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建立失地农民养老和医疗保险制度,其资金筹措可以按国家、集体、个人都出一点的思路进行解决,初步建立起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3、就业是失地农民最好的保障。联合有关部门,有针对性的建立教育培训保障机制,重视失地农民的教育培训,加大以职业技术、岗位技能为重点的就业培训,提高失地青壮年农民转岗就业能力,建立多层面的县、乡(镇)、村三级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网络体系,使失地农民充分就业。这既提高了村民综合素质,又保证了农民生活水平不降低。

(三)积极探索“城中村”改造操作的新模式。

“城中村”改造应以政府主导,统一规划设计,以市场运作为主要模式,坚持节约集约用地,不断探索“城中村”改造的新模式、新办法。

(四)完善相关政策措施。

城中村改造的措施篇3

这次农房改造建设工作会议非常重要,为了开好这次会议,我们在会前进行了多次调研,并出台了农房改造建设实施意见。刚才,吴松海副县长作了一个很好的报告,全面总结了近几年我县的农房改造建设工作情况,对下步工作作了具体部署,请各部门、各乡镇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会议还表彰了有关先进,签订了责任书,有关乡镇部门作了表态发言。下面,我再强调两点意见。

一、要充分认识推进农村住房改造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

推进农房改造建设工作,是一项关系农民群众切身利益、一举多得的大好事、大实事,是一项重大的民心工程。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农房改造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扎扎实实地把工作做好,兢兢业业地把好事办实,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

第一,推进农村住房改造建设,是改善民生、优化人居环境的重大举措。改善民生、保障民生、发展民生是我国当前一项重要的战略决策。推进农房改造、解决“居有所住”问题,是我们当前最重要的一项民生工程。我县作为一个欠发达的山区县,由于受历史、地理、经济等客观条件的制约,农村泥房、旧房、危房较多,群众要求住房改造的呼声十分强烈。近年来,我县通过实施危旧房改造工程、下山移民工程、灾后重建工程等,改造了一大批农村住房,农村面貌日新月异。但是,我们也应看到,目前农村的居住条件还普遍不高,大部分农村住房为建筑质量差、抗灾能力低的砖木结构,全县还有2万多户农民至今仍住在破旧危房中,而且其中大多数是经济条件差及劳动力缺乏的弱势群体。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要求改善住房条件和居住环境,成为广大农民群众的热切期盼。为此,我们必须从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角度出发,紧抓全省深入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有利时机,积极推进农村住房改造建设工作,全面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使发展增后劲、百姓添福祉、党委政府得民心。

第二,推进农村住房改造建设,是加快人口集聚、推进城镇化的客观要求。实践证明,推进和加速城镇化进程有两个途径,一是让农村富余劳动力和过量的农业人口放下锄头,“洗脚进城”;二是发展地方经济和区域经济,就地解决农村的城镇化问题。我们现在所进行的农房改造建设,不是像过去一样只搞简单的村落改造和农民住房的拆拆建建,而是要通过抓好农房改造建设工作,逐步实现“两集中两提高”。“两集中”是指:农村人口和社会公共服务要素向中心乡镇、中心村集中,农村复垦出来的土地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集中。“两提高”是指:通过农村住房改造建设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和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我县村庄布局的离散度很高,全县有295个行政村、4200多个自然村,平均每个行政村有14.3个自然村;这种分散居住的现状,不仅容易造成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也使城镇公共服务很难向农村延伸覆盖。全面实施农房改造建设,引导农民到中心村、中心镇集中建房落户,促进农村人口集聚,既顺应了农民迫切要求改善居住条件的意愿,又可以从源头上避免资金资源的浪费,从而有利于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

第三,推进农村住房改造建设,是扩大内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决策。扩内需保增长是目前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扩大国内需求,最大潜力在农村;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基础支撑在农业;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难点在农民”;而启动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工作,将直接带动建筑材料、建筑劳务、装饰装修、家政服务等相关行业的发展,提供大量就业岗位,增加农民收入,成为拉动内需的一个有力引擎。同时,通过科学规划建设农村住房,还能够腾出大量土地,促进节约集约用地,推动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有效缓解建设用地紧张矛盾,为发展提供更大空间。因此,加快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不仅关系到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而且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关系到扩大内需方针的实现,是农民得实惠、企业得市场、发展得空间的一举多得的好事情。

总之,推进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是群众所盼、民心所向、发展所需。各乡镇、各部门一定要切实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扎扎实实地把这项工作推向深入。

二、要全面落实推进农村住房改造建设工作的各项措施

根据省市要求及我县实际,今后三年,我县农村住房改造的目标任务是:完成农房和危旧房改造28832户,其中农村住房改造20632户,危旧房改造8200户。总体要求是要在“抓重点、攻难点、创亮点”九个字上下功夫。“抓重点”就是要抓好重点区域、重点乡镇、重点行政村的农房改造建设;“攻难点”就是要着力破解土地供给、资金筹措、规划编制等难点工作;“创亮点”就是要积极探索跨行政村、跨乡镇迁移集聚建房等好的做法和经验,形成山区农房改造工作的鲜明特色和看点。主要措施是“抓好三个规划、做好四个结合、强化五个保障”。

(一)抓好三个规划。编制规划是开展农房改造建设工作的首要环节,也是决定农房改造建设水平的关键因素,我们必须坚持规划先行,稳步推进。

一是优化村庄布点规划。要按照“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功能完整、生态良好”的总体要求,进一步优化县域村庄布点规划,合理确定村庄数量、规模和实施时序,从而形成县城、中心镇、一般乡镇、中心村、特色自然村合理布局的村建体系,杜绝“二次搬迁”现象发生。同时要做好县域总体规划、村庄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优化用地布局,为农房改造和其他建设预留空间。

二是编制村庄建设规划。要在县域村庄布点规划的指导下,按照不同地域、不同类型的乡村特点、地域特色、文化内涵、人文景观及实用、节约、美观、协调,以及布局全面、功能完善的要求,加大对村庄规划的调修编力度。要把“是不是科学合理、有没有地方特色、受不受群众欢迎”作为衡量村庄建设规划编制水平的重要标准加以落实,广泛听取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三是编制农房改造规划。住房问题关系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必须突出农民在农房改造建设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考虑农民群众的经济实力和可承受能力,设计的建筑,结构、户型、用材等都要适应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特点。农房设计应彰显民居建筑风格,体现节地、节水、节能、节材和环保的理念,满足农房抗台、防洪、抗震、防火等标准规范要求。

(二)做好四个结合。推进农村住房改造建设,既要立足实际,又要着眼长远,要以开放的思维、统筹的办法来推动这项工作,主要是做好四个结合。

一是要与城镇建设相结合。今后一个时期,我县将继续按照“小县大城关、小乡大集镇”战略,大力推进县城新城区开发,积极培育县域中心镇;加快实施司前“一镇带三乡”等中心镇发展规划,大力培育中心村镇,努力构筑县城城镇发展体系。农房改造建设工作要主动与之结合,根据规划要求,按照“搬迁偏远村、弱化自然村、壮大中心村、发展小城镇”的思路,引导农房改造对象通过住房改造、迁移等措施,集聚到县城、中心镇、中心村,共享基础设施等公共资源。

二是要与“千百工程”相结合。我县实施农房改造建设的村庄普遍存在着村容村貌较差,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为此,在改造过程中必须结合当前广泛开展的“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以今年起步实施的部级生态县创建为依托,强化落实村道硬化、垃圾收集和处理、卫生改厕、生活污水治理、村庄绿化、立面美化等改造措施,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切实改善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环境。

三是要与下山移民相结合。高山远山区农民群众的农房改造建设工作如果不与下山移民相结合,就只能改善居住生活条件而无法改善生产条件,其效果至少要打一个对折。因此,这些区域的农房改造建设工作要从我县工业产业不断集聚所产生的对劳动力强烈需求出发,把主要入迁地定在县城、中心集镇和产业功能区周边。通过在这些地方新建下山脱贫小区,引导人口布局集聚优化,促进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真正实现“搬得下、稳得住、富得起”的目标。

四是要与避险安置相结合。我县高山林立、溪流众多、台风频袭以及重点水库库区范围较大的特点,造成县域内地质灾害隐患点较多。这些区域的农房改造建设工作要与避险安置相结合。新建房的选址要符合避灾要求,做到“三避二高一便利”,即避开行洪区、避开滑坡危岩地段、避开泥石流发生区,高于行洪线、高地势,饮水、交通便利的地方,避免出现新的困难和安全隐患,决不能发生“二次搬迁”现象。

(三)强化五项保障。农房改造建设工作牵涉面广、工作量大,任务期相对较长,保障措施是否有力,对能否实现顺利、持续推进农房改造建设工作至关重要。

一是强化组织保障。县里已专门成立领导小组,抽调精干力量设立办公室,具体负责日常工作。各乡镇要相应建立工作班子,明确职责,落实责任,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人员合力抓的工作格局。各有关部门要建立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的工作机制。要强化督查检查,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工作氛围。

二是强化用地保障。要确保年度新增建设用地的10%左右专项用于新农村建设和农房改造建设。深入开展村庄整治,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尽可能利用空闲地、荒坡荒地建房,使农房改造建设不占或少占耕地。要严格执行“一户一宅”、“建新拆旧”等规定,坚决收回拆除房屋的宅基地。特别是整体搬迁的村,宅基地要基本实现复垦,以有效解决农房改造用地指标不足难题。

三是强化经费保障。要加大农村住房建设专项经费保障,整合包括“千百工程”、“811”环境保护行动、千万农民饮用水等在内的各项农村建设资金。要加强对资金的管理,坚持“专户储存、专帐管理、精打细算、厉行节约”的原则,做到专款专用、分账核算,严禁截留、挤占和挪用。要取消所有农房改造户的行政审批规费,涉及的服务性收费和需上交的税收全部由县财政承担。各金融机构要加大对农房改造建设的信贷支持力度,鼓励农民通过林权抵押贷款、联保贷款等形式筹措资金。

四是强化质量保障。县规划建设部门和乡镇政府要加强施工各个环节的监管,做到精心筹划、科学调配、阳光操作、质量过硬,杜绝“豆腐渣”工程,确保工程质量。要强化落实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措施,切实维护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确保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

五是强化宣传保障。信息宣传工作必须切实担负起正确导向、推广典型、凝心聚力的责任。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要把我们在推进农房改造建设工作中的成功经验、有益探索和破解难题的正确思路及时报道出去,把工作中的难点、热点问题及时通过正确舆论力量反映出去,把党和政府惠民利民的决策和部署传递出去,让人民群众知道我们将要做什么,已经做了什么,以及在工作中存在什么样的困难,以有效形成全社会支持配合的良好氛围。

城中村改造的措施篇4

一、指导思想

以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建宜居城市为目标,通过实施集中供热或区域供热,彻底解决城中村燃煤土小锅炉采暖污染;依托省市电力、煤制品资源等优势,推动城中村使用电、气或洁净型煤,解决暂时不能搬迁改造的城中村燃煤污染,有效改善市区环境质量。

二、工作目标

用3-5年时间,依托城中村搬迁改造,彻底拆除市中心区范围所有城中村和主要交通干道两侧城中村燃煤锅炉,减少烟尘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力争2010年市区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三、实施范围

(一)市中心区范围城中村。市中心区范围(学府街—义井街以北、胜利街—北中环以南、建设路以西、和平路以东)23个城中村和仍在使用燃煤锅炉的2个社区及正在开发建设的长风商务区内5个城中村(见附表1)。

(二)城市主要交通干线两侧城中村。包括:建设南路、太榆路(学府街-*机场段)北路、),平阳路(学府街-小店段),机场大道,长风东大街(建设路-长风街高速公路收费站),迎泽西大街(和平北路以西段)、恒山路等沿线19个城中村(见附表2)。

(三)环境敏感区周围城中村。即环境监测点周围的“城中村”,包括*源、金胜、涧河、南寨周围1平方公里范围内10个城中村(见附表3)。

(四)其他城中村。市辖各区政府和经济技术开发区根据城中村改造计划自行确定。

四、职责任务

(一)按照“城中村”改造专项规划和城中村改造计划,加快“城中村”改造工作

小店区、万柏林区每年完成2个以上“城中村”整体搬迁改造,启动3个以上城中村改造,依托城中村改造等措施分别拆除燃煤采暖锅炉2000台以上。

2009年小店区重点解决国家、省环保部门及市民关注的亲贤村、杨家堡村、大马村和小马村污染严重问题;万柏林区重点解决省环保部门及市民关注的前北屯、后北屯、瓦窑村和下元村污染严重问题。责任单位:小店区政府、万柏林区政府。

尖草坪区、*源区每年完成1个以上、启动2个以上城中村改造,依托城中村改造等措施分别拆除燃煤采暖锅炉1000台以上。

2009年尖草坪区重点解决对环境敏感区影响较大的西流村、小东流村和大东流村污染问题;*源区重点解决对环境敏感区影响较大的金胜村、小站村、小站营村和南城角村等污染问题。

责任单位:尖草坪区政府、*源区政府。

迎泽区、杏花岭区每年完成1个、启动1个以上城中村改造,依托城中村改造等措施分别拆除燃煤采暖锅炉500台以上。

2009年迎泽区重点解决长风东大街东太堡村、杏花岭区重点解决涧河路中涧河村污染问题。

责任单位:迎泽区政府、杏花岭区政府。

经济区选择1个城中村进行改造,拆除城中村燃煤采暖锅炉200台以上。

责任单位: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

(二)对临街经营性燃煤锅炉进行彻底整治

2009年9月底前对市中心区和重点交通干线两侧50米范围内的“城中村”临街燃煤锅炉进行综合整治,彻底取缔临街经营性燃煤锅炉,改用电、气等清洁能源和洁净能源。

责任单位:市辖六区政府。

(三)对环境敏感点周围“城中村”燃煤设施进行整治

加快环境敏感点周围10个城中村或社区改造,2011年10月底前通过实施集中供热或区域供热彻底取缔燃煤采暖土小锅炉;对暂时不能改造的城中村或社区,2009年10月底前采取过渡措施,使用电或型煤等清洁和洁净燃料解决燃煤采暖污染问题。

责任单位:杏花岭区政府、尖草坪区政府、*源区政府。

(四)对交通主干线两侧城中村燃煤锅炉进行综合整治

2010年全面完成太榆路、机场大道、建设北路、迎泽西大街、长风东大街、恒山路等交通干线两侧19个村燃煤锅炉整治,彻底杜绝燃煤锅炉冒黑烟现象。2012年前全面完成重点城中村整体搬迁改造,通过集中供热或区域供热彻底解决燃煤采暖锅炉污染问题。

责任单位:小店区政府、迎泽区政府、杏花岭区政府、尖草坪区政府、龙城新区开发建设投资中心。

(五)采取燃料置换等过渡措施解决冒黑烟问题

对市中心区和主要街道两侧城中村以及其他城中村在2年内暂时不能改造、拆除的燃煤锅炉,强制进行燃料置换,使用洁净型煤等洁净燃料,重点解决冒黑烟问题。

责任单位:市辖六区政府、经济区管委会。

五、保障措施

(一)成立城中村燃煤污染控制领导组。组成人员名单如下:

组长:(市委副书记、市长)

副组长:(市委副书记、纪检委书记)

(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市委常委、副市长)

(副市长)

(副市长)

成员单位:市建管委、市发改委、市经委、市公安局、市委宣传部、市财政局、市规划局、市国土局、市环保局、市监察局、市工商局、市物价局、市供电局、市辖六区政府及燃气公司、热力公司。

领导组下设组织协调组、燃料控制组、督促检查组、责任追究组、宣传报道组。

1.组织协调组

组长:(兼)

副组长:(市建管委主任)

成员单位:市建管委、市发改委、市经委、市公安局、市财政局、市规划局、市国土局、市物价局、市供电局及燃气公司、热力公司。

主要职责:按照《*市城中村搬迁改造规划》牵头组织实施城中村搬迁改造工作。加快城中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集中供热、污水管网、燃气、电力等设施),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每年组织完成7-8个以上城中村整体改造工作。

2.燃料控制组

组长:(兼)

副组长:(市经委主任)

成员单位:市经委、市公安局、市行政执法局、市环保局、市工商局。

主要职责:组织制定城中村使用燃料标准,发放燃料经营许可证,对非法销售燃料商户进行整顿取缔。

3.督促检查组

组长:(兼)

副组长:(市环保局局长)

成员单位:市环保局、市公安局、市工商局、市委督察室、市政府办公厅督查处、供电局、燃气公司。

主要职责:组织对城中村搬迁改造及燃煤设施拆除进行督促检查通报,及时报告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牵头对城中村临街经营性燃煤锅炉进行拆除,推广使用清洁燃料和洁净燃料。

4.责任追究组

组长:(兼)

副组长:(市纪检委副书记、市监察局局长)

成员单位:市监察局、市委督察室、市政府办公厅督查处。

对城中村搬迁改造及燃煤锅炉拆除情况进行督导通报,依法对未完成年度任务的责任单位进行责任追究。

5.宣传报道组

组长:(兼)

副组长:(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市广电集团总裁)

成员单位:市委宣传部、*日报社、市广电集团。

主要职责:加强舆论宣传监督,营造整治活动氛围。

(二)建立财政补贴资金制度

市级财政每年拿出一定资金,并积极争取省财政、省环保等专项资金支持,为城中村燃煤污染控制提供财力保障,用于城中村集中供热、采暖用电用气后拆除燃煤锅炉的补贴。各区政府每年安排相应配套专项资金,以奖代补或集中招标、集中拨付形式,用于城中村燃煤污染控制。具体办法由市财政局、市环保局、市建管委另行制定。

各区政府要成立相应机构,抓好城中村燃煤污染控制任务落实,每年年底前上报下一年度城中村燃煤污染控制方案。2009年度城中村燃煤污染控制方案务于3月底前上报。

(三)实施优惠政策

减免城中村集中供热配套费、供电供气增容费,建设费用按实际成本进行核算。供电线路改造计划优先解决城中村用电采暖需求。国土部门积极争取土地转用指标,适当向城中村改造倾斜,加快城中村改造土地转用手续办理速度。规划部门简化办事程序,缩短审批时间,加快城中村改造规划审批。发改、建管、房地等部门也要提高审批效率,为城中村改造的规范、快速推进提供条件。

(四)确定可行的技术方案

各区政府要根据城中村实际提出土小燃煤锅炉替代方案,报市环保局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审定,确保替代方案符合燃煤控制要求。

(五)强化任务和职责落实

城中村改造的措施篇5

关键词:城乡公交一体化 改革 矛盾 措施

1、城乡公交一体化的意义

1.1缩小城乡差距

城乡公交一体化是决群众“衣食住行”、统筹协调城镇和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举措。对提升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进一步改善城镇产业结构,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协调共进和融合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2促进区域发展

作为“交通引领城市合理发展”的基础工程,以城乡公交一体化为导向,支撑和引导城乡空间布局的优化调整,实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联动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1.3实现节能减排

随着城市现代化步伐的加快,环境问题一直是人们首先关注的重大问题,而传统公交车的气体污染物排放成为了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绿色低碳的新能源公交汽车,不仅为广大人民群众带来了绿色、低碳出行的享受,更营造了安全、舒适、便利、优质的乘车环境,也对减少空气污染、实现节能减排具有积极意义。

2、城乡公交一体化应面对的问题

与传统客运以盈利为目的相比,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分流了传统客运长期培育的客源。因此,具体实践工作中,准确掌握社会各种矛盾,为科学制定改造方案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2.1公交的公益性与传统客运的逐利性矛盾

公共交通作为一种公共服务产品,具有很强的公益性。而农村客运多数为承包挂靠车辆,其私营性质决定了其必须以逐利为目的,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造后,直接触及到承包者利益,在其经营无利时必将寻求政府给予损失赔偿,引发群体抗拒行为。因此,如何解决农村传统客运承包业户转型发展,稳定群体波动是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造的首要问题。

2.2传统客运企业生存空间压缩后的矛盾

传统的农村客运在培育线路和客源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如果不让传统客运企业参与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造,仅将区域内农村客运车辆收购,传统客运企业必将失去很大一部分经营业务,原乡镇客运站及其站务管理人员也面临闲置,对习惯于客运经营的传统运输企业来说,短期内转型安置富余人员,将面临很大压力,势必会扩大对自身利益的要求。

2.3政府一次性投入资金较大

在城乡公交一w化改造过程中,如果采取收购原有线路车辆及其客运站场及人员,安抚传统客运企业由此带来的损失,配套完善公交设施以及减免票措施,政府财政资金一次性投入过大,必将给地方财政造成很大压力。

2.4国企垄断经营下失去竞争力

在“政府主导、国企运作”条件下,国营化的城乡公交企业成为了实事上的垄断经营者,在政府财政政策扶持下,其主营业务和服务质量失去了市场竞争力,“等靠要”的思想使其逐渐失去利用本身资源开展广告、旅游及其他业务创收的动力。特别是,在成本节约、线路拓展、车次安排、服务及信誉等方面产生新的不公。

2.5偏远乡村出行难问题再度发生

自“村村通”工程启动以来,大部分行政村实现了“村村通客车”目标,为农村群众出行带来了极大便利。在城乡公交一体化推进过程中,如果忽视了对偏远乡村传统客运的改造,必将导致客运业户因客流损失而停运或请求加大财政补贴。一旦这部分车辆停运,极易诱发偏远乡村的群众“出行难”,甚至滋生“黑车”市场,给这部分群众出行增加了更大的经济负担。

2.6安全生产不容忽视

在传统客运经营模式下,客运车辆一般根据道路状况采用中型以下车辆定点定时运营。城乡公交一体化后,原有的传统客车将逐渐退出市场,继而代之的是新能源公交车辆,因其动力小、车身长等原因,爬坡和转弯能力受限。在二级及以下路面宽度小于7米的公路上,车辆占道行驶以及部分路段急弯陡坡、临崖临水,加之车辆意外抛锚等自然因素极易诱发道路安全事故。

3、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建议措施

3.1做好线路规划,完善城乡公交网络

城乡公交一体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城市线网和城乡道路之间的协调布局,做好城乡公交一体化工作,有效解决好传统客运站场与城市公交首末站场的衔接,必须充分做好线路规划,合理规划公共交通站场,使站场建设与运力发展相适应、与城镇布局相协调。重点规划城市公交、城镇公交、镇村客运等三级城乡公交网络,实现线路之间的有效衔接,避免给群众带来新的不便。

3.2广泛征求社会意见,开展试点推进

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革,关系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实利益,涉及农村传统客运经营者。在制定改革方案时,应研究制定多个备选方案,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可采取专家会诊、社会问卷、部门联席讨论等措施,确定改革方案,成熟一个区域,改造一个区域,避免和减少不稳定因素。

3.3建立组织保障措施,推动改革顺利进行

城乡公交一体化在改革发展中必然涉及原传统客运经营者的利益,作为一项重要的民心工程,要把好事办实、好事办好,必须成立在政府主导下的部门联动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和推进工作实施。各成员单位要根据职责分工,加强协调配合,全力做好各项工作,方能推动改革顺利进行。

3.4制定应急预案,做好维稳工作

城中村改造的措施篇6

*前大家的工作都很繁忙,之所以还要开这个会,是因为城中村改造工作意义重大,工作难度大,市委、市政府对这项工作要求高。通过这次经验交流会,主要是贯彻落实市委五届九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对*年城中村改造工作进行回顾总结,对09年的工作进行安排部署,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目标任务,加大工作力度,加快推进城中村改造工作。刚才,县(市、区)的分管同志分别汇报了城中村改造工作完成情况,介绍了经验和做法,讲得都很好。市规划、国土、财政、建委、人防等7个相关部门针对县(市、区)反映的具体问题和困难,现场进行解答,不仅说清了政策规定,而且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性意见,希望县(市、区)和部门经常面对面沟通联系共同推动工作开展。下面,我结合*年试点工作开展情况和09年的工作任务,讲三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正视问题

*年初,省委、省政府提出用三年的时间完成“城中村”改造任务,加快全省城镇化进程。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我市成立了“城中村”改造协调小组,下发了指导性文件,制定了“城中村”改造三年计划;各县(市、区)也都建立健全了组织机构,研究制定相关政策。从*年2月份全市“城中村”改造全面启动以来,各级政府以解放思想为契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破解难题、搞好服务、提高效率,经过近一年的努力,我市的城中村改造工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市启动了4个城中村改造,累计投资2960万元;长葛市启动了坡杨村改造,已完成投资2000万元;*县启动了*、*2个城中村改造,完成投资4100万元;鄢陵县完成了8个城中村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审批,启动了5个城中村改造,完成拆迁面积5万m2,开工建设3万m2,累计投资1.2亿元;襄城县启动了3个城中村改造,完成拆迁面积6.02万m2,完成投资4259万元;魏都区启动了俎庄、洞上2个城中村改造,俎庄安置房已开工建设,洞上已与投资商签订了合作协议;经济开发区启动了屯北城中村改造,已与外商签订了开发协议,正在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东城区完成了9个城中村改造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审批,启动了三里桥、大坑李、十里庙、唐岗、半截河、赵湾6个城中村改造,已完成拆迁面积58.6万m2,完成投资5.38亿元。截止目前,全市共完成城中村改造房屋拆迁面积70多万m2,开工建设面积52.9万m2,累计完成投资8.2亿元。对*而言,大规模地对城中村进行改造是一项新的工作,可以说没有成功的经验可遵循,外地的一些做法也仅仅是一种借鉴,大家在这种情况下,勇于创新,大胆实践,探索了不少好的做法和经验。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坚持规划引领。各县(市、区)严格按照《*市区城中村改造工作的意见》要求,坚持规划先行、城乡一体、充分对接、选好切点,努力从“四个有利于”(即有利于城市总体规划实施、有利于提升城市整体功能、有利于坚持集约、节约利用土地、有利于改善市区居住环境)出发进行规划。如长葛市树立“大统筹、大集中、大规划”的理念,对推进区内19个行政村统筹规划,将19个行政村合并建设成10个集中居住区,居民可达2万人。通过统筹规划,既节约了土地资源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扩大了社区规模和人口,改善了农民生活环境,同时也更好地实现了推进区与城市总体规划的衔接。二是坚持试点先行。去年,我们在市区和推进区范围内共确定了7个市级试点城中村。目前,7个市级试点村探索形成了一些好的改造模式和工作经验:如*县*村采取“村企共建”的模式,由瑞贝卡公司投资8000万元对村庄进行改造,村庄腾出的土地用于企业发展。目前,*“城中村”改造完成投资3600万元,一期16幢安置房已开工建设。魏都区俎庄城中村采取市场运作的模式,引进开发商进行投资改造,长葛坡杨村则采取政府贷款的模式进行改造,都取得较好的成效。三是坚持政府主导。各县(市、区)政府在城中村改造中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如在招商方面,充分利用第八届中原花木交易博览会这个平台,布置展台,发放招商文件,开展项目推介,取得了明显成效。在拆迁补偿、群众安置方面,坚持群众利益最大化原则,规定先安置群众,后开发建设。东城区采取“以民为本,和谐拆迁安置”的模式,由区、乡(办)、村(社区)共同委托具有国家资质的评估公司对“城中村”改造拆迁房屋进行市场评估,把市场评估与评估有机结合起来,确保了拆迁补偿过程的公开公正、阳光透明。在此基础上,深入村组进行调查研究,较好地解决了“闺女户”、“外来户”、“困难户”等特殊对象安置问题,合理的安置办法充分调动了群众参与“城中村”改造的积极性。在建设用地上,各地都坚持以“招、拍、挂”方式供应,阳光操作。由于政府主导作用发挥得好,促进了城中村改造工作的健康、良性发展,促进了社会稳定。四是坚持兼顾各方利益。各地按照政府、业主、群众“三满意”的原则,维护好各方利益。各地在维护政府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前提下,在法律法规政策许可的范围内,各尽所能地出台了优惠政策,对开发商给予让利。如东城区提出根据不同项目,对开发企业实行财政补贴,保证投资商合理的回报率,以消除其后顾之忧。五是坚持机制保障。经过一年多的运行,全市上下形成了一套系统协调的城中村改造运行机制。第一,建立了领导机制。各县(市、区)都成立了“城中村”改造领导小组或指挥部,下设办公室。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县王堃书记亲自担任政委,王民生县长任指挥长,实行四大班子领导分包制,提供了组织保证。第二,建立了督查机制。市经营办建立了“日督查”、“两周一通报”的制度,根据工作进展情况、现存问题,每两周编发一期督查通报,上报市有关领导,并把下两周需要完成的工作,以通报形式下发给有关单位,限期完成。第三,实行考评机制。市经营办下发了《*市“城中村”改造考评办法》,每两个月对全市“城中村”进展情况进展进行一次排名,最后一名在创建新闻会上作表态发言,有利地促进了我市“城中村”改造工作。第四,坚持方案评审机制。为了妥善解决实施方案的编制和评审,解决好村民安置、改造开发中的问题,市国土局苏晓局长和城中村改造办公室的同志根据工作需要,经常召开“城中村”改造联席办公会议,与建设、规划、财政等部门反复沟通协商,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措施,指导和推动了城中村改造工作顺利进行。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年城中村改造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就全市而言,县(市、区)发展不平衡,个别地方工作推进不力,成效不明显。就*市区来讲,截止目前,7个试点村仍有4个没有开工,年度计划完成投资4.6亿元,实际完成0.7亿元,仅占年度计划的15%,无论从形象进度还是投资完成额度,都与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和全市广大人民群众的期盼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受国家宏观政策和市场经济形势影响,开发商对城中村改造投资热情不高。去年上半年国家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下半年暴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对我国宏观经济形成冲击,房地产市场迅速下滑,开发商资金紧张,这在客观上影响了投资商参与城中村改造的热情,各地普遍出现城中村改造招商引资难的问题,有的协议已签订又临时退出,致使个别项目不能按时开工建设。二是开拓创新意识不强。一些地方认为城中村改造是一项长期工作,上级提出的改造时间太紧、任务太重,自给的少,畏难情绪大,工作不好推进;城中村改造的路子不多,方法不活,在破解资金难题、调动农民积极性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三是开发商要求调整用地规划,打乱了原有布局。由于目前房地产低迷,部分开发商认为按照原计划用于打捆开发的经营性用地较少,赢利难以消化安置房费用,坚持要求调整用地计划,扩大经营性用地面积,原有布局被打乱。四是前期工作滞后,影响了整体工作进度。由于投资商确定难,资金到位慢,造成城中村改造项目前期工作滞后,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难、编制慢,规划审批、招商引资、拆迁安置、开发建设等相关工作不能协调推进,影响了城中村改造工作的整体进度。对于上述问题,各县(市、区)和市直有关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刚才各部门初步提出了一些意见,下来后要继续沟通,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以解决。对于已开工建设的,要在去年工作基础上,加快进度,全面铺开,严格按照控制性详规和修建性详规的要求,把好建设质量关,把好公建工程关。对于没有开工建设的各县(市、区)政府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抓紧完成前期工作,尽快开工建设,对建设台帐要进行调整,科学安排施工计划,争取把前期耽误的时间在后期工程建设中赶出来,确保按照原定竣工时间按时完工。

二、提高认识,增强信心

城中村改造是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推进城镇化的必由之路,是建设文明、生态、和谐、宜居城市的重要保障,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强力举措,是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千秋工程。各级、各部门在思想认识上需要从四个方面进一步提高:

首先,要从扩内需、保增长的经济形势出发,进一步增强城中村改造的紧迫感。对于今年经济形势的严峻性和复杂性,大家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目前中央总的判断是,受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运行的不确定因素和潜在风险可能还会增加,经济下滑还未“见底”,今年很可能是新世纪以来经济发展最困难的一年。我市同全国、全省一样,经济运行基本面保持良好,但也存在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加大、企业经营困难逐步加剧等问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已经成为09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要保持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当前情况下最有效最直接的措施就是加大投资力度,尤其是加大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城中村改造项目产业关联性强,对建材、运输、房地产等行业拉动作用十分明显。当前,国家明确提出要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强调出手要快、出拳要重,并且陆续出台了加大信贷、鼓励投资的一系列刺激经济的措施,根据以往经验判断,我们可以抓住的建设高潮和机遇也就是一两年时间,随着经济趋热,又将开始新一轮防过热、防通涨,到那时国家政策口子收紧,我们就会痛失机遇。因此,要切实增强紧迫感,抓住当前鼓励投资的良好环境,推动我市的城中村改造工作再上新台阶。

其次,要从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的高度出发,进一步增强城中村改造的责任感。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就是城乡统筹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市城镇化的发展模式是“带状城市,组团发展”,发展的目标是“一个中心,五个片区”,即以“三区一县”(魏都区、东城区、开发区和*县城区)为中心,*市、长葛市、*县新城区、鄢陵县、襄城县为五个片区。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加快城中村改造步伐。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既要扩大城市规模,扩大城区面积,外延式发展,更要提升城市内涵,建设紧凑型的城市。目前,全国、全省各地都在抢抓机遇,大规模、大力度进行老城区和“城中村”改造。*市外环路以内城中村有61个、人口13.7万人,推进区内的城中村61个,人口9.5万人,两者相加有122个城中村,人口21万人,占地5万亩,安置用地2万亩,可以腾出3万亩建设用地,13.7万人能够通过身份置换转变为城市居民;*市、鄢陵县、襄城县计划三年改造29个行政村,人口8.1万,占地1.68万亩,可腾出土地3700亩,转换城市居民8万多人。其中,*市计划改造12个,人口3.3万人,占地6900亩,可腾出土地1500亩;鄢陵县计划改造6个,人口近3万人,占地2200亩,可腾出土地1300亩;襄城县计划改造10个,人口近1.8万人,占地7800亩,可腾出土地900亩。由此可以看出,通过城中村改造可以集约、节约用地,腾出宝贵土地去进行大项目的开发建设,进而强化城市的产业支撑。

第三,要从顺应广大群众的迫切愿望出发,坚定“城中村”改造的信心和决心。“城中村”改造符合我市城市发展的实际需要,更符合人民群众的愿望要求。随着我市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广大群众看到了城市日新月异的新面貌,更希望享受到城市发展带来的实惠,因此对城中村改造更加关注,更加支持,更加期盼。近年来,不断有市民群众通过写信或市长信箱等多种方式强烈要求加快城中村改造改善居住环境。这些情况都充分说明加快城中村改造步伐,符合民意,顺应民心。这项工作既有政策机遇,又有群众支持,可谓天时、地利、人和。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坚定信心,毫不动摇地把这项工作一抓到底,抓出成效。

第四,要从实践科学发展观出发,在不断解放思想中增强“城中村”改造工作的动力。各县(市、区)要坚持从实践科学发展观出发,深刻认识城中村改造对于推进我市“四城同创”,确保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实现我市经济“新跨越、新崛起”的重要意义,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城中村改造资金、土地、拆迁等“瓶颈”问题上,吃透上情、吃透外情、吃透下情、研究政策,借鉴经验,顺应民意,选准平衡点,抓好结合点,难中求解,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推进“城中村”改造工作顺利进行。

三、精心组织,有序推进

2009年是市委、市政府确定的“项目建设推进年”。市委毛书记提出要着力在老城区和“三村”改造上实现突破,李市长要求以完善城市功能和老城区及“三村”改造为重点,加大城市建设力度,完成年度计划投资。今年市区共确定了19个城中村和旧城区改造项目,计划完成投资26.9亿元。这19个城中村和旧城区改造项目对推动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市委常委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专门进行研究部署,市政府先后召开了项目协调会和前期工作对接会,对城中村改造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总体要求是:坚定信心,规划引领,因村制宜,破解瓶颈,全面加快城中村改造工作进度。具体工作强调6点意见:

一是明确目标任务,落实工作责任。*市、襄城县、鄢陵县要按照省政府的要求,精心谋划,科学安排,确保三年完成城中村改造任务。*县、长葛市、魏都区、开发区、东城区要在三年内完成市区和推进区的城中村改造任务。市区和推进区各责任单位要按照《*市2009年城建重点项目及城中村和旧城区改造项目计划》确定的城中村改造目标任务,层层细化分解,明确工作时限,建立工作台帐,抓好工作落实。对城中村改造项目建设实行主要领导负责制,各责任单位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抓落实。各县(市、区)和有关单位要切实增强责任主体意识,加强协调配合,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确保2009年城中村改造项目及早见效、及早惠及民众。

二是抓住关键环节,做好前期工作。要认真按照市政府规定的“十个程序、九个规范性动作”要求,扎实做好前期工作,确保项目有序推进。第一,要积极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各县(市、区)要坚持把规划作为“城中村”改造建设的“龙头”,用规划引领改造,用规划控制建设。要吃透情况,充分论证,认真扎实地做好前期工作,决不能大而化之,搪塞应付,要把先进的理念、外地的经验、当地的特点融入规划之中,高标准、高起点做好做实各项规划。市规划局要督促相关责任单位及早委托有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高标准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和施工图设计。第二,优先保障用地,探索新的用地政策和方式。市国土局要在国家土地政策趋紧的情况下,积极调整用地指标,优先保证城中村和旧城区改造项目建设用地。要认真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积极探索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进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为城中村改造用地探索新模式、新方法。各县市(区)要在城中村改造中坚持走集约、节约用地的路子,积极在存量建设用地上做文章,坚决杜绝占用基本农田搞改造,尽量不占或少占一般耕地。严禁借城中村改造的名义非法开发房地产,形成新的“小产权房”,要依法严查违法违规用地行为,做到既处理事,又处理人。第三,多方筹集资金。要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方筹措建设资金。需要相关县(市、区)承担的,要克服困难,想方设法予以保障;需要业主投资的,要搞好引导,加强督促,确保到位。第四,依法和谐拆迁。要认真执行拆迁政策,在兼顾各方利益的前提下,及早考虑、及早实施、争取主动。要依法拆迁,有情操作,让群众充分了解政策,参与政策,充分尊重民意,做到透明、公开、公正、合情、合理、合法。各县(市、区)要加强协调,做好涉及群众过渡期生活安置和群众拆迁补偿工作;要优先建设群众安置住房,确保群众按时回迁后再进行经营性开发。

三是创新工作机制,破解筹资难题。要加大项目推介力度,吸引业主投资。各县(市、区)要认真组织编制招商文件,利用中央、省、市三级媒体进行大张旗鼓地宣传,要突出本地特色,讲清区域优势,讲明优惠政策,吸引全国各地有实力、信誉好的开发商关注*、投资*。要精心组织推介活动。起点要高,规模要大,效果要好,各县(市、区)可以分散搞,也可以联手搞。要制定优惠政策,让利投资业主。目前,受经济下滑影响,房地产市场低迷,房地产开发商对城中村改造这种投资大、回报周期长的项目投资热情不高。各地要借鉴珠海、合肥、郑州、临沂等地的成功经验,因地制宜地制定优惠政策,需要政府给的政策一定要给足,政府已有的优惠政策要用好,积极引进市内外有实力的业主参与城中村改造。要坚持多策并举,确保资金供应。各地要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多元化投资模式。可以采取政府统征储备、市场开发运作、社区自主改造、“村企共建”、“村园共建”、“土地整理”、“村庄整治”、“腾村换地”等多种模式。总之,各地要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因地制宜,在资金筹措多元化、资金利用市场化、基础设施社会化上找出路,着力破解城中村改造融资难的问题。

四是沟通协调,做好改造方案评审。全市所有的城中村改造,都要在完成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与审批、确定投资商的基础上,抓紧做好实施方案的编制和评审。各个县(市、区)一定要重视方案的评审论证工作,编制好方案。市规划、土地、财政、建委四个部门要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和各个村的具体情况,因村制宜,一村一案地进行评审。四个部门要主动搞好服务,各个县(市、区)要主动沟通对接,共同搞好评审工作。

五是及时查处违章建筑,降低改造成本。近期私搭乱建的歪风越刮越烈,听说哪里的城中村要改造,就有人在那里搞违章建筑,不仅影响恶劣,而且给改造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阻力和难度,增加了改造成本。市规划局要切实发挥牵头部门作用,依照职能加大对违章建筑的查处力度,要抓紧制定完善制止私搭乱建的长效机制和实施细则。各县(市、区)要加强监管,对违章建筑要做到及时发现、及时立案、及时拆除,为我市的城中村改造创造最低的改造成本,最佳的改造环境。

六是强化工作协调督查,优化建设环境。市城中村改造办公室要积极发挥职能作用,加强政策研究,加强各部门、各地方之间的沟通、协调和联系,坚持联席会议制度,及时研究解决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市经营办要继续实行城中村和旧城区改造项目周报告制度,将每个项目的具体责任人、开工时间、完成时间、形象进度、存在问题等每周向市委、政府主要领导报告一次。市创建办要继续把城建重点项目考评结果纳入每两个月一次的创建新闻会,由市经营办、大项目办、优化办联合进行考评,对工作完成好的进行表扬;对问题突出、排名末位的继续由相关负责人作表态发言;对进度迟缓、协调组织不力,连续两次排名末位的,要按有关规定进行责任追究。

城中村改造的措施篇7

关键词:武汉市;城市化;失地农民;社会保障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5-0041-02

1 武汉市城市化进程

武汉市作为华中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经过数十年城市建设用地的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管理成效明显。武汉市在政府历次的《中国城市化率现状调查报告》、《2007年中国城市化率调查报告》、《2008年中国城市化率调查报告》和《2009年中国城市化率调查报告》中,城市化率均达99%以上,2009年为99.79%,位居31个省会城市(含4个直辖市)榜首,但2010年武汉市城市化率骤然下降了26.15个百分点,为73.64%,位列第六位,这也让我们不得不深思其政策背景与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城中村的产生是我国快速城市化与农村人口非农化发展的产物,是指在城市中一些已经位于规划区内、周围被城市建设用地包围,但在土地权属、户籍、行政管理体制上仍然保留着农村模式的农村居民点,其发展滞后于城市前进的步伐,游离于现代城市管理范围之外的村庄以及社区。武汉市政府于2003年成立了城中村综合改造工作领导小组,2004年9月《关于落实市委市人民政府积极推进“城中村”综合改造工作意见的通知》,确定了二环线以内的52个村为改造的重点,并选取重点村中的16个村作为试点村。经过几年的努力,武汉市在推进城市化工作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城中村的现象仍然存在,2009年,全市有162个城中村,其中包括147个行政村和15个农林单位,总人口35.6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7.1万人,土地总面积为21381.82公顷。目前仍有部分城中村尚未改造,存在诸多问题:村民居住环境差,基础设施不完善,用地管理混乱,人口构成多元,社会治安堪忧,影响着城市建设和城市发展。

2 武汉市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现状及问题

城市化虽然是衡量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指标,但在城市化过程中所凸显出来的问题也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深思。随着武汉城市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更多的城中村被纳入城市建设,越来越多的城中村变成城市发展的一部分,而在其中居住的村民却由于城市建设被征用了土地而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物质来源,这同时意味着原来的村民将面临失地失业的现实。城中村的失地农民在养老、医疗、就业、户籍、住房、子女教育等各方面与城市居民相比,仍缺乏相应的保障。由于失地农民普遍受教育程度低,知识结构单一,综合素质低,缺乏应对市场竞争的信心和能力,他们失去了土地的保障,又不享有城市居民的社会保障,是被边缘化的群体。

因此,研究并解决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特别是他们步入老年后的养老问题,是消除他们生活忧虑,实现扩大城市规模,顺利完成城中村改造,促进社会安全稳定,打造现代化城市的必由之路。

2004年9月,武汉市劳动保障局了关于“城中村”综合改造村改居人员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的意见,以推进本市“城中村”综合改造工作,逐步将村改居人员纳入城市社会保障体系,促进村改居劳动力就业。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仍然存在多方面的问题。

2.1 征地补偿模式存在问题

(1)征地安置方式单一。征地补偿实际是政府通过支付农民货币补偿款的方式把农民的土地和社会保障一次性的买断,农民在“买断”后自谋生计,政府不再对其负责。这种征地安置补偿方式存在很大的弊端,缺少对农民现实社会保障情况的认识。现行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薄弱,当农民把征地补偿款全部消费后,必然面临着严峻的生存问题。随着耕地的被征用,这种生存方式也随之消失,农民为了生存,只有重新寻找工作,但农民缺少非农产业所需要的技能,加之文化水平低,很难找到合适的职业。

(2)征地补偿数额低。由于没有考虑土地增值部分中被征地者的利益,政府在征地补偿过程中所给予被征地者的补偿金额偏低,难以维持失地农民的生活保障。

2.2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项目少、保障范围窄

目前,武汉市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项目较少,仍处于保障项目不完备、保障水平较低的状况,主要以社会保险为主,兼有社会救助,具体内容为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及最低生活保障,其中又以养老保险为主,缺乏就业技能培训和指导。失地农民与普通农民的区别在于土地使用权,与城镇居民的区别在于户籍身份。因此,现有的农村社会保障与城镇社会保障的模式、政策都不能完全包涵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政府亟待完善相应的制度体系。

2.3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不完善

目前,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政策主要是针对征地补偿安置保障,涉及到养老、医疗、就业等方面的保障政策比较笼统,并没有细致的规定与执行的程序标准,仍然存在政策不清、法律不健全、保障对象不平等问题。

2.4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缺乏有效的制度运行机制

有关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仍然缺乏明确的法律条款以及运行机制、执行机制、监管机制。因此,造成关于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措施在具体执行上存在差别,而且基层的管理处于混乱无序、无效率状态。

2.5 保障性住房供给缺乏

对于城中村改造的失地农民,他们主要是依靠自我保障和村集体股份分红保障,失地农民和城中村内的租户离“住有所居”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自我保障是将自身的闲置的住房租给外来流动人口,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繁荣了城中村内的租房经济,由于租金低廉,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这也造成了城中村治安状况混乱,社会管理困难,制约着城市的健康发展。

2.6 政府的社会保障职能有待完善

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与城中村改造的过程中,失地农民作为社会保障对象重要的社会群体,应该有权要求自身的社会保障权利。政府在社会保障中应履行公平调配资源、调节收入分配不均的职能,应根据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运行特点,及时制定和完善政策,维护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合法权益,给予征地农民公平合理的补偿,促进失地农民就业状况的改善。

3 建议和对策

(1)完善征地补偿安置政策,维护失地农民基本权益。针对被改造城中村的具体情况与失地农民的生产生活现状,制定明确具体的补偿安置政策并建立多样化的征地补偿机制。可以结合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把保证失地农民基本生活水平同等或略高于城镇低保为补偿的起点标准,补偿可以在一些细项上进行灵活地调整。同时政府应充分考虑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和失地农民生活情况,采用多样化的征地补偿方式,在城郊地区,可以“以地换地”——用被征用地附近的土地与失地农民交换,在城市地区可以用债券或股权方式补偿失地农民——建立“经济补偿、社会保障、就业服务”三位一体的社会保障模式。

(2)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统筹规划落实政策。健全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项目,促进保障项目的多元化与保障水平提高,最终向城镇居民社会保障体系过渡。政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建立统一的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对处于劳动年龄阶段的失地农民,采用个人、村集体、政府三方按比例分摊的筹资模式,在全市统筹计算至退休时间的月缴纳额标准,从失地农民应从被征地的次月起就纳入养老保险保障范围。对于已就业的失地农民,若未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或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统一参加失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在此基础上,逐步向城镇养老保险体系过渡,最终加入城镇养老保险体系,实现身份与养老保障的最终转变。二是建立多层次的失地农民医疗保险。失地农民在身份转变为城市居民后,未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可先建立失地农民社会医疗救助,条件成熟后纳入到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体系过渡,城中村改造前参加“新农合”的失地农民则直接纳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体系。

(3)建立合理的失地农民失业保险,加大对失地农民的就业培训,积极实施失地农民就业措施。针对失地农民的失业保险,可以设立以1年为期限的过渡期,在过渡期内,政府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拨备一部分作为失业保险基金,个人需交纳失业保险费才有资格享受失业保险基金。过渡期结束后,向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但仍处于失业状态的失地农民发放失业补偿费。对于未就业或就业后又失业的失地农民,政府为其提供以6个月为期限的失业救济,并提供就业培训及就业信息,如果仍失业,则纳入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同时要建立失地农民劳动就业培训体系,加大对失地农民的就业培训力度与提供适合他们就业的培训内容,形成“市场引导就业、培训促进就业”机制。

(4)将符合条件的失地农民纳入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最后一道防线,是保证失地农民最低生活水平的保障措施,在各项保障措施中具有托底的作用,可以尝试把城中村中未成年、丧失劳动能力或实际生活水平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水平的失地农民纳入城镇最低生活保障体系,要科学确定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既可以实现对失地农民的保障作用又不至于使他们好吃懒做,失去寻求工作的动力。

(5)健全关于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法律法规制度,加大政策执行力度。政府应尽快出台具体明确的关于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法律,以法律形式对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权益做出明确规定,提高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的公信力、执行力与监督力,实现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加大执法力度与政策的执行力度,行使政府职能,对土地征用补偿安置的政策与实施过程进行有力监管,对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政策加以落实,以保障失地农民获得合理的补偿利益。

(6)积极解决城中村流动人口的住房安置问题,为流动人口的居住提供便利条件,促进社会稳定。在城中村改造中,政府在做好失地农民补偿安置及社会保障事务的同时,也应该为城中村改造中失去住房来源的流动人口提供可居之所,加强对城中村流动人口的管理,减少在城中村改造中的矛盾与冲突因素。政府还应大力推广政策性住房品种,扩大廉租住房、经济适用房的范围,为流动人员提供住房保障。

(7)加快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等相关配套措施的改革。城中村村民虽然身处城市,但户籍还属于农村,无法享受同城市居民的相同待遇与现行的城镇社会保障措施,主要体现在社会保障水平不同、公共服务水平不同,因此必须推进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的改革,消除居民身份不同所导致的各方面待遇的差别,最终实现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一体化与公共服务均等化。

参考文献

[1]期海明.城中村改造中社会保障问题的法律思考[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9).

[2]陈云鹏,陈艳珍,李亮亮.城中村社会保障机制构建的路径选择—基于制度关联视角的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11,(03).

[3]张蕊.我国土地征收中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初探[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2).

城中村改造的措施篇8

一、具体工作内容

(一)城乡风貌改造的范围。城乡风貌改造范围覆盖全区城乡,具体包括各市、县(市、区)、乡镇,以及沿我区主要交通干道(含高速公路、二级公路、铁路、水路)两侧的村屯、旅游景区景点周边的村屯等。

(二)城乡风貌改造的重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改造“竹筒房”和对改造区域的环境综合整治。具体包括:

1.城市主要交通出入口两侧的建筑物外立面改造;

2.主要交通干道两侧可视范围的村庄房屋外立面改造;

3.建制镇以上城市临街而建的“竹筒房”改造;

4.城市主干道可视范围城中村的“竹筒房”改造;

5.改造区域的城镇基础设施、市政公共设施配套和环境综合整治。

(三)城乡风貌改造的工作内容。

1.建筑物的改造。一是对建筑构造具备改造条件的“竹筒房”,采取局部改造的方式,以改善通风、采光条件,消除安全隐患,同时对其外立面进行改造。二是对具备整体拆除新建条件的“竹筒房”,采取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配套的建设方式,建设具有地方风格和民族特色的新街区。三是对不具备整体拆除新建条件的“竹筒房”,着重对其外立面进行“穿衣戴帽式”的改造。

2.市政基础设施配套。主要是结合“竹筒房”外立面改造开展环境综合整治,铺砌沿街路面,实施管线下地工程,种植行道树及绿地,配套和完善市政基础设施等,改善居住环境。

3.规范户外设施。主要是拆除建筑临街面外置防护栏,拆除、改造和规范设置建筑临街面各类雨篷,对商铺的店招、店牌、灯箱、广告、电话亭、书报亭、果屑桶以及城市家俱等进行统一设计、科学设置、规范管理。

4.改造城市景观。重点是研究、提炼具有地方、民族和文化特色的元素,塑造富有特色的城市小品,形成极具多样性、地方性和观赏性的特有的城镇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历史文脉,丰富城市文化内涵。

5.推出一批富有壮乡特色的民族村镇。重点是对交通沿线、旅游景点周边的村镇,根据不同地域、民族、民俗、景观的特点进行规划设计,建设富有××特色的民族村镇。

二、时间安排和工作步骤

结合我区实际,全区城乡风貌改造工作从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用三年时间分四期工程组织实施。

(一)工程分期及改造范围。

一期工程(2011年9月至2011年12月)。抓好××—百色高速公路沿线村镇、右江河谷走廊沿线村镇的城乡风貌改造试点(含建筑立面改造、基础设施配套、园林绿化和广场、小品的建设,下同)。

二期工程(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完成各市(含县级市)主要出入口、主要街道和重要节点,全区各高速公路和西江、柳江、红水河、钦江、南流江等主要江河沿线城镇、村庄以及各旅游景区景点所在村屯的风貌改造。

三期工程(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完成全区所有县城、建制镇主要交通出入口和主要干道两侧、重要街道节点,一、二级公路沿线可视范围内的乡镇、村庄以及自治区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风貌改造。

四期工程(2012年1月至2012年9月)。完成1万个左右的自然村风貌改造。

(二)一期工程的工作步骤。

一期工程分五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11年9月):大力宣传,广泛动员。各级各类新闻媒体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加强舆论引导,大力宣传开展城乡风貌改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目标要求、进展情况、工作成效以及先进典型,切实把干部群众的思想统一到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城乡风貌改造工作,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全区城乡风貌改造的浓厚氛围。

第二阶段(2011年9—10月上旬):制定规划,分步实施。按照《城乡规划法》的要求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逐步实施”的原则,组织编制城乡风貌改造规划和年度计划,按法定程序批准后组织实施。同时,以县为单位制定实施方案,报自治区城乡风貌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已编制了城乡风貌改造规划的地区,要与相关总体规划要求相衔接,不够完善的要进一步修订;未编制城乡风貌改造规划的地区,必须按要求完成城乡风貌改造规划的编制。在城乡风貌改造规划的指导下,对每栋建筑的改造进行设计,绘制效果图,编制施工方案和工程预算。

第三阶段(2011年10月中旬至l2月上旬):申报项目,组织实施。建设项目实行分级负责,设区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改造项目,由各市主管部门根据当地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工作进度,指导做好规划设计,核准建设内容、工程量和单位造价,并安排补助资金。县(市)、乡镇、村范围的改造项目,原则上由所在县(市)负责。自治区主管部门根据当地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工作进度,指导做好规划设计、核准建设内容、安排补助资金。项目一经核准,要尽快实施,确保按时按质按量完成。

第四阶段(2011年12月中旬):考核验收。按照国家和自治区有关法律法规、规范、标准,结合城乡风貌改造的目标考核体系和相关制度,对改造项目进行考核验收。

第五阶段(2011年12月下旬):总结表彰。对城乡风貌改造一期工程进行总结,对成绩突出的给予表彰奖励。

各地在组织实施中可根据实际灵活确定各阶段的工作计划,并参照安排好二、三、四期工程的具体工作计划。

三、工作措施

(一)成立工作机构。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成立自治区城乡风貌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其成员名单如下:

组长:陈际瓦 自治区党委副书记

高雄 自治区副主席

副组长:张振东 自治区人民政府副秘书长

宋继东 自治区建设厅厅长

成员:张红伟 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巡视员

邱祖强 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副主任

李杰云 自治区财政厅副厅长

张文军 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副厅长

韦力平 自治区建设厅副厅长

李小林 自治区交通厅总工程师

陆斌 自治区审计厅副厅长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自治区建设厅,办公室主任由韦力平同志兼任。各市、县(市、区)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切实加强对城乡风貌改造工作的组织领导。

(二)明确职责分工。要完善协调机制,形成各方齐抓共管、整体有序推进的工作格局。要分工明确,落实责任,做到任务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

1.自治区城乡风貌改造工作领导小组职责:负责对城乡风貌改造工作进行组织、指导和协调,制订政策措施,审定改造方案,确定改造范围,督查工作进度,并对改造实施中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决策。

2.自治区城乡风貌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负责全区城乡风貌改造的日常工作。贯彻落实领导小组有关决议,督办领导小组决定事项,定期汇报改造工作进展情况,及时请示改造实施中的有关问题,组织改造成果各阶

段验收,统筹协调各部门整体推进,掌握动态、总结经验。

3.自治区城乡风貌改造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自治区建设厅牵头负责项目实施的指导和协调,并会同有关部门编制城乡风貌改造实施方案;制定改造的标准、范围和技术规范,审定各市制定的城乡风貌改造方案、范围和标准;对城乡风貌改造试点工程进行技术指导,统筹协调补助资金,跟踪检查各市、县(市、区)项目开展情况,在各地竣工验收后组织抽查验收;承担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常工作。自治区发展改革委负责城乡风貌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等的审批、核准工作,对项目推进情况进行检查指导。自治区财政厅负责筹措和拨付自治区本级财政资金,监督指导财政性资金的规范使用,并对口争取中央资金支持。自治区国土资源厅负责协调城乡风貌改造中的项目用地问题,查处违反规定审批“竹筒房”建设用地的行为。自治区审计厅负责对政府投资资金使用的审计监督,组织对改造项目的建设进程、决算实施专项审计。自治区交通厅负责对城乡风貌改造涉及公路、水路相关设施的改造完善工作。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负责协调做好城乡风貌改造中的舆论宣传工作。

4.相关市人民政府的职责:组织协调辖区各县(市、区)开展城乡风貌改造工作,指导制定工作方案和项目计划,协调解决有关问题,整合落实市本级财政专项资金投入项目建设,统筹工作进度,加强督促检查。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参照自治区有关单位的职责确定。

5.相关县(市、区)人民政府的职责:承担城乡风貌改造试点工作的直接组织领导责任,组织实施工作方案,协调解决有关问题,整合落实县财政专项资金投入项目建设,统筹工作进度,加强督促检查,开展工程质量监督,组织竣工验收。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参照自治区有关单位的职责确定。

(三)加大投入力度。2011年,自治区安排一定额度的城乡风貌改造前期工作经费和试点补助经费。2011-2012年,自治区财政按照城乡风貌改造规划确定的改造计划,安排占年度改造计划财政补助额度约30%的专项经费,专门用于规划设计补助、贷款贴息和以奖代补;其余70%的财政补助额度,由市、县两级财政承担。通过贷款贴息、财政担保等方式,引导金融机构积极支持城乡风貌改造工程,在贷款方式、额度、期限、利率等方面给予优惠。各市、县(市、区)也要把城乡风貌改造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每年安排相应的城乡风貌改造财政专项资金,确保城乡风貌改造项目建设的资金需要。各市要建立专门的融资平台,积极争取发行企业债券;加大融资开发力度,将房地产开发与城乡风貌改造结合起来,鼓励企业和个人投资、社会捐助、个人捐赠等民间资本投入,利用信托、债券等金融工具,努力拓宽融资渠道,加快推进城乡风貌改造工作。

(四)完善工作制度。各级人民政府要建立健全任务层级分解、责任明确、责权利相适应的城乡风貌改造工程管理体系。建立完善资金管理制度,城乡风貌改造项目政府补助资金要做到专户存储,专款专用,实行报账制管理。有关部门要依据职责分工,加强对资金和项目的监管,定期对资金的拨付、到位、配套和使用情况进行追踪检查和审计,保证资金合理使用并发挥效益。简化项目审批程序,缩短审批时间,减免相关费用,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效率。建立完善信息管理制度,落实专人负责项目进度报送工作,及时掌握工作动态,把握工作方向,协调工作进度,努力提高工作效率。严格招投标管理,确保招投标公开、公平、公正,认真做好合同履约情况的监督检查。建立和完善城乡风貌改造项目规划设计审查、财政资金审计监督、工程质量和安全、竣工验收、表彰激励等制度,保障城乡风貌改造工作的顺利推进。

上一篇:电力电气化市场前景范文 下一篇:民族学研究方向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