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礼仪基本知识范文

时间:2023-12-18 16:27:56

茶礼仪基本知识

茶礼仪基本知识篇1

关键词:茶文化;大学生道德;礼仪教育

大学生道德与礼仪教育是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的栋梁之才,仅仅具备优良的科学文化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具备优良的道德品质以及良好的礼仪习惯,这样才能够符合国家建设对人才的需求,使之成为德才兼备的优良人才。茶文化在我国大学生道德与礼仪教育中的应用,能够丰富礼仪道德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更好的成长为优秀的人才。

1茶道即人道

茶道中富含很多做人的道理,作为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茶文化成为具有代表性的一种特殊文化形式。人们在品茶的同时,更渴望了解到茶文化中所具有的精神价值和艺术价值。由于茶文化具有改变人类思想,让人类情感有清醒的意识,因此,在了解茶文化中所具有的教育和指导意义的同时,需要对茶文化本身的意义有充实的总结。茶道注重的是人心的修养,思想得到丰盈的同时,让人的精神境界可也不断攀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了解了茶文化以后所具有的思想会产生分歧,因此,在进行茶道学习的过程中,注重修身养性、领悟人生的过程,更注重培养人的个人道德,让人的内心尊崇自然法则,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有时人们通过品茶会对生活中出现的刀光剑影、杀戮现象感到唏嘘,有时又会通过品茶来感受生活中的一丝安静和祥和,在配合人们思想的理解和认识的同时,让茶文化充分的发挥它的思想和道德教育的实力。

2茶道思想对礼仪教育的影响

作为衡量一个人在社会、民族或国家中的尺度,礼仪是一个非常好的衡量道德的标准,一个人道德水平的高低与其教养有直接关系。只有确保社会或国家中的每一个人都有较高的道德水平和道德修养,按照礼仪完成教育和个人修身的过程,注重工作、学习环境中的细节,用理性的思维能力,并懂得取舍,来完善个人素质和品质修养,才能达到礼仪教育的真正目的。

2.1修身养性

人们喜欢在安静、自然的环境中进行喝茶的活动,喝茶具有养生的功效,也可以集中人的注意力,让人的思想得以提升,且能不断提高个人修养和道德素质。以独处的方式在安静的环境中喝茶,可以让人以平静的心态去认识生活中的问题真相,并可以戒骄戒躁,以平和的心态去处理问题。

2.2注重细节

冲泡茶的每一个步骤都十分讲究,这也体现了一个人的个人品质和冲泡茶的习惯。冲泡茶讲究茶叶的好坏以及水温的高低,只有恰当的进行每一个冲茶的步骤,才能让冲出来的茶水具有更高的浓度,体现茶清香的同时,也展现了冲泡者对于茶的用心。选择适当的茶具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个人的品格,人们在小心操作的过程中,对于环境的要求以及时间的把握都十分严格,因此,讲究的人都会细心的完成每一个步骤,长年累月,持之以恒,让这种喝茶方式成为一种习惯,也成为一种生活态度。

2.3提升礼仪

为了更好地学习礼仪,需要不断努力学习茶艺的相关知识。现代社会,人们在交往的过程中更注重彼此的礼貌关系,不论是亲朋或者是同事以及朋友,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都需要彼此尊重。喝茶也是如此,只有做到每一个礼仪步骤都拿捏得体,才能让茶艺礼仪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培养良好生活态度的同时,增加与朋友交往的机会,建立更深刻的友谊。

2.4促进思考能力

一个人通过不断的思考,可以理解更深的茶道思想,在不断提升个人思考能力的同时,让大脑时刻处于活跃的状态,有助于在工作和学习中收获更多的宝贵知识,也可以让人的精神处于兴奋的状态,以积极的态度和饱满的热情处理生活中的问题。

2.5懂得取舍

品茶讲究天人合一的态度,以及追求自然的想法,茶道的中心思想是告诫人们不要急躁、盲目的去追求目标,要按照事情的发展规律以及自然规则,循序渐进地完成一件事情。将茶道思想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可以让人在遇到困难时,不盲目、不焦躁,冷静地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并在恰当的时机给出最好的解决办法。总之,茶文化中富含丰富的人文理念,礼仪文化,通过学习茶文化,普及茶文化,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使之成为更加优秀和完善的高素质人才。

3茶道思想对道德教育的影响

结合了儒家、道家和佛家的主要思想内容,中国的茶文化变得更加博大精深。将茶文化应用到现代教育理念当中,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缓解学习压力,与同学之间建立深厚的友谊,并利用与茶文化有关的知识进行沟通和交流,让人与人之间变得更加信任,也更加尊重。以茶道的冲茶、喝茶、泡茶为核心的教育理念,教师可以按照以下三点方法完成教育过程:首先,不断加强学生的精神领悟能力,确保以茶文化为中心来设立教育理念和教育主导思想;其次,培养学生的审美兴趣,让学生建立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以客观的角度去看待和认知生活;最后,茶文化中所蕴含的节俭、清廉的思想,对现在的学生有良好的教育和指导意义。由于物质的丰富,现在的学生变得更加懒惰和奢侈,将茶文化应用到提高学生精神理念的教育当中,可以让学生成为帮助社会繁荣、富强的高素质人才。学校还需要不断建立和完善教学设施,以茶文化为基本教学理念,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可以借助茶文化中心思想,完成学习之路。

3.1团结协作精神学习

茶道的内容可以有效的促使团队之间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茶艺表演的核心技艺是冲泡茶的手法和时间的掌握,才艺表演具有一定的艺术审美价值,表演者精湛的表演形式也可以增加茶的古典韵味,吸引观众的眼球,给观众以美的享受。现阶段的茶艺表演过程多半由三个人共同配合完成的,其中包含了主泡人员、辅助人员以及解说人员。完成泡茶的主要工序是主泡人员的工作,辅助人员则完成焚香、传递茶具以及敬茶的过程。解说人员需要对每个步骤、每个环节做详细的步骤说明,并以学生的身份以及之间的配合进行讲解。每一次配合和角色互换过程的解说内容要较为新颖,具有更高专业性的同时,保证整体的茶艺表演过程更能展现团队之间的合作关系。由于三人需要不断的完善和密切的配合,才能在不破坏茶艺表演氛围的同时,让表演过程中所展现的和谐之美带给观赏者更美的视觉享受。表演既考验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又提升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让学生的基本技能不断提升。

3.2茶的审美与情趣

中国的茶文化有着上千年的历史,通过不同的审美让人们懂得茶文化中所具有的高深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以茶文化为出发点,完成茶文化中的人之美、茶之美、水之美等美学特点。人们在这安静的环境中,更能品味茶的韵味,了解茶带给人的精神世界的享受。教师在讲述与茶道有关的教学内容时,可以让学生通过品尝或观赏的方式,了解茶之美,提升个人审美兴趣和审美情操的同时,保障学生在繁忙的学习压力下可以适当的放松,做到张弛有度,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品一杯清茶,完成教师分配的学习任务,让学生注重个人的仪表,以整洁、干净的外观去进行学习,以谦虚礼貌的态度进行交流,让个人的举止受到别人尊重的同时,为其他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学生在学习茶道的过程中,需要了解茶本身所具有的色、形、香、味的特点,多方位的思考和全面的观赏,来完成对茶叶的观赏和学习过程。学生在表演时需要处于一个安静的环境,这既是对茶文化的尊重,又是对表演过程的一种重视。由于学生需要完成茶艺表演过程中的洗器、放茶、冲泡以及敬茶等过程,因此每一个步骤都需要尽可能地展现茶文化的特殊韵味,学生只有把握好每一个环节的细节,才能冲泡出具有淡淡清香的茶水,让整个的表演过程更有诗情画意的感觉。表演者与观赏者在安详的气氛中领悟茶文化的精髓,不仅能不断提升自身人格和道德修养,还能让茶文化发挥巨大的指导和教育价值。

3.3节检、清廉的思想学生在学习

茶道课程的过程中,要体会茶本身所具有的精神思想,作为世俗的一种饮品,茶具有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以茶的精神为教育理念,教师需要不断提升学生的个人修养和道德品质,让学生学习茶性的勤俭和淡雅,始终保持一个谦虚的学习态度,才能学习到博大精深的茶文化美德。在安静的环境中求生,以勤俭的方式提升个人品德和情操,可以让学生不被世俗诱惑所干扰,按照自身意愿和不断努力,来实现制定的目标。对于生活事物要有积极的看法和客观的态度,学生不会因为生活的富足而变得腐朽,才是教师以茶道为教育思想开展教学活动的真正意图。让学生在内心当中形成节俭、清廉的思想理念,可以促使学生在劳累的学习生活中得到心灵的释放。学生需要不断磨练意志,以顽强的毅力和执着的精神磨练个人品质、锻造坚韧勇气的同时,让学生可以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结束语

茶文化在学生道德礼仪中的应用,是我国高校素质教育普及发展的趋势,茶文化不仅能够提升学校的文化氛围,还能够在无形中感染和提升学生的思想行为,使之成长为更加优秀的高素质人才,正是由于目前我国道德礼仪教育的确实,茶文化的融入才显得更加重要。本文对此进行了具体分析,希望能够为相关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

参考文献

[1]邢雯芝.茶文化在高校教育中的价值与实现[J].福建茶叶,2015(5):12-14.

[2]王化.中华茶文化在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中的应用[J].人力资源管理,2015(8):23-25.

[3]单颖.论现代视域下茶文化传播对大学生生活方式的影响[J].品牌(下半月),2015(2):56-58.

[4]李翠英,余有本,周天山等.基于素质教育的茶文化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4(9):47-49.

[5]曾亮,官兴丽.茶道文化对大学文明进程产生的影响分析[J].前沿,2013(16):1-4.

茶礼仪基本知识篇2

一、作为一种益智游戏来组织

1.让孩子在“玩”中学。

学校的茶艺课,面向二年到四年级的学生开设,每星期上两节课。上茶艺课的学生年龄段8~10岁,正是充满童真和好奇的时候,大部分孩子对待学习仍带有游戏的态度。因而,教学时,我从少儿的年龄特点出发,以兴趣诱导为主,以直观讲解为法,让孩子在“玩”中学,以“玩”唤醒兴趣。如:绘声绘色地给孩子们讲安溪铁观音来由的两种传说,然后让他们复述;利用大量的图片让孩子们了解铁观音的采制技术,以增强对茶叶的了解;观赏视频中丰富多彩的茶文化活动,让孩子们唱茶歌、跳茶舞、吟茶诗、对茶联,丰富孩子的茶文化知识;通过角色扮演,泡茶、请茶、喝茶,模拟家中来客情景;配合亲子活动,邀请家长共同参与,让家长也参与到茶艺活动中来……这样把“教”与“玩”结合起来,以此来丰富茶艺教学形式和茶艺教学内容,满足学生的心理要求,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学生学得愉快满足,教师也教得轻松自然。

2.让孩子在“赛”中学。

人天生就有好胜之心,小学生尤其是这样。教师如果善于运用小学生争强好胜之心,通过合理比赛竞争,适当的奖励,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茶艺教学中,我就引进了竞争机制,把茶艺学习过程设置成各种各样的竞赛过程,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创造出更加良好的学习气氛。如:“展示茶具”教学环节,大部分学生对茶具较熟悉,因而我让学生比赛看谁认识的茶具多,谁能用更多的手势拿茶具,并讨论哪一种手势更美观,评出“最美手势奖”,然后让该同学来教大家做动作。学生学得兴致勃勃,得奖的同学更有成就感,而这种成就感更能激发他们努力学习茶艺。

二、作为一种艺术技能来锤炼

1.感受茶艺之美。

茶艺有“六美”,即“人之美”“茶之美”“水之美”“器之美”“境之美”“艺之美”。教学中,我坚持因势利导,注重让学生体会茶人的气定神闲、温文尔雅、超凡脱俗之美;鉴别茶叶的色、香、味、形、名之美;感受泡茶用水的清、轻、甘、冽、活之美;欣赏泡茶器皿的赏心悦目之美;体验茶境的清幽、寂静、高雅、闲适之美;意会茶艺程序丰富的文化内涵之美,泡茶动作的自然流畅圆融之美……在体验茶艺之美的过程中,课堂充满欢声笑语,学生的身心得到愉悦,情感受到熏陶,艺术修养得到提高。

2.演绎茶艺之美。

少儿茶艺是一种将行茶礼仪和技能相结合的活动,它的程序比一般的茶艺要简单一些,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在学习茶艺的过程中培养动手能力,演绎茶艺之美,弘扬茶文化。因此,在少儿茶艺的编排上,我把安溪16道茶艺简化为8道程序,即:洗杯——白鹤沐浴;落茶——乌龙入宫;冲茶——高山流水;刮沫——春风拂面;斟茶——关公巡城;点茶——韩信点兵;看茶——赏色闻香;品茶——品啜甘露。在技能的要求上,提出少儿茶艺并不在于表演时刻意的动作,而在于冲泡的过程中遵循茶的自然属性,用技艺充分发挥茶香气,还原茶汤的甘甜。动作并不必一板一眼,自然流畅便好。在具体训练中,做到素质训练与技能训练的有机结合。素质训练包括形体训练(要求小茶人表演时站要直、坐要端、走要正、眼神要灵动)、礼仪训练(姿态要大方,风度要美好,礼节要得体)、茶艺知识训练(学习一定的茶艺专业知识,增加自身的文化积淀)。技能训练,主要是茶叶泡饮技巧训练。训练中,注重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教师先为学生做演示,再让学生练习。学生不是简单地模仿教师动作,而是在掌握基本操作程序和要领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创新,从而进一步表现出中国茶艺的神韵,充分体现出茶艺是一门文化、一门艺术、一门美学。

三、作为一种修身素养来培育

1.学茶,学礼仪。

茶艺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因而,在少儿茶艺教育中,要以茶艺礼仪作为切入点,要让孩子们懂得“续茶时先人后己”的谦让之礼,“敬茶尊长者”的长幼有序之礼,“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自我修养之境等。这样以茶艺礼仪作为切入点,让孩子逐步学会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周遭事物,诠释了“以礼敬人、以礼敬己、以礼敬器、以礼敬水、以礼敬茶”的处世之道。

2.学茶,学做人。

茶圣陆羽在1000多年就曾说过:“茶,性俭,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茶的本性,清淡平和,清俭质朴,最适合那些具有良好道德品行的人。“精行”,即茶人应该严格按照社会道德规范行事,不逾矩;“俭德”则是茶人应该恪守传统道德精神,不懈怠。“精行俭德”这4个字很精辟地概括出了茶与做人的关系,即学茶,要先学会做人,以心平气和的态度,与人为善。少年儿童阶段,正是人生的起步阶段,即蒙学时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从小学茶艺,学的不仅仅是茶艺,更在于引导学生从学习茶艺中学习生活、做人的道理,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这才是开展少儿茶艺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少儿茶艺是茶文化、中华茶艺新的亮点,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她有助于身心健康、素质提高、道德形成;有助于中小学教育、社会文明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有助于茶文化蓬勃发展……21世纪茶文化将成为世界文化。我们将为弘扬茶文化不懈探索,努力追求。

茶礼仪基本知识篇3

“礼”是儒家文化的主要标志,唐代茶诗中即凸显出儒家的礼文化旨趣。唐代茶诗的出现,反映了唐代文人墨客对茶文化的情有独钟。诗以言志,唐代文人墨客在品茶、饮茶之时,将自己的品饮感受寄寓于诗歌中,将自己的旨趣、爱好以诗歌的形式予以表达,从而使儒家的礼仪在茶诗中得到了充分展示。唐代茶文化在传播的过程中,僧人曾起到了很大作用。文人与高僧大德在交往过程中结下不解之缘,他们彼此以诗会友、以诗言志,创作出大量诗歌。诗中有礼,以礼彰显出儒家之礼仪文化。

众所周知,儒家文化一直讲求仁、义、礼,并试图将之推广开来。“礼之用,和为贵”[1],此言精当地说明了儒家文化的价值旨归。儒家所追求的文化发展目标,其终极价值指向是因礼而和。中国历来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儒家文化讲求礼,唐诗中的茶文化充分体现了儒家文化的礼仪性、和谐性。如张籍的诗歌《和陆司业习静寄所知》:“幽室独焚香,清晨下未央。山开登竹阁,僧到出茶床。收拾新琴谱,封题旧药方。逍遥无别事,不似在班行。”[2]4328此诗即表明了儒家礼仪文化之价值旨归:唐代茶文化尤其发达,因之,唐代以茶待客的现象非常普遍,在喝茶的过程中,敬茶为客,待客以茶,其间彰显了儒家的礼仪文化。诗人以茶待客,体现的是敬茶人的热情、大方。同时,在诗人敬茶的过程中,彬彬有礼,凸显了敬茶之人(施礼)与饮茶之人(受礼)的和谐之美,并由茶礼到茶诗构成了完美的茶文化。再如白居易《曲生访宿》诗云“村家何所有,茶果迎来客”[2]4326,亦凸显了儒家的礼仪文化。其一,由白居易之诗可以管窥唐代待人以礼的茶文化的兴盛,在唐代不仅以茶待客,同时还配有茶果,凸显出唐代茶礼;其二,对来访客人敬之以茶,是一至高的礼仪,凸显了儒家礼仪文化的规约性,即茶文化凸显了儒家的礼文化,茶文化中蕴含着儒家之礼,由茶诗可以管窥儒家茶文化之礼事。在唐代,客人来了,小孩要以茶敬之,孩童均知茶事中所蕴含的礼文化。有唐以来,主人即使生病卧床,如若客人来访,亦要起床提供茶饮,以示对来客的尊重与敬意。如张籍的诗歌《赠姚合少府》:“病来辞赤县,案上有丹经。为客烧茶灶,教儿扫竹亭。诗成添旧卷,酒尽卧空瓶。阙下今遗逸,谁瞻隐士星。”[2]4326这首诗反映了主人卧病在床,客人来访之情形。虽是卧病在床,但是有客人来拜访,依然会起床泡茶敬客,以示主人的热情,体现出儒家文化以礼待人的特质。诗人在病重之时仍然要为访客“添炉烹雀舌”(刘禹锡《病中一二禅客见问因以谢之》)、“为客烧茶灶”,儒家的礼仪文化在烧茶、品茶的茶文化中得到了充分的彰显。

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史上,既有唐诗宋词之美誉,同时也有隋唐佛学之佳谈,诗歌与佛学是隋唐时期的显著特征。唐以降,文士与僧人的交往,以及以茶交友之风盛行,由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茶文化。因为“佛教的寺庙往往建筑在山水俱佳的名胜之地,这些地方是唐代诗人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时的隐逸之所和心灵向往之地。也正因如此,唐代诗人就和僧徒结下了不解之缘,与僧徒交往的诗歌、题咏佛寺的作品,在唐诗中占有很大的比重”[3]。唐代饮茶之风盛行,尤其在文士和僧人之间。以茶待客,凸显了敬茶之人的热情,同时也彰显了文士和僧人之间的礼仪文明。如刘禹锡的《秋日过鸿举法师寺院,便送归江陵》:“看画长廊遍,寻僧一径幽。小池兼鹤净,古木带蝉秋。客至茶烟起,禽归讲席收。浮杯明日去,相望水悠悠。”[2]4026同样,陆龟蒙的《谢山泉》亦体现出了这样的礼仪文化:“决决春泉出洞霞,石坛封寄野人家。草堂尽日留僧坐,自向前溪摘茗芽。”[2]4026在陆龟蒙的这首诗中,反映了作者待客以礼,亲自为客人煎茶的全过程,彰显了儒家的礼仪文化。唐代文人通过诗歌抒情,以表达儒家内在的道德文化底蕴,即表现出儒家文化的礼仪特色。在唐代茶诗中,除了体现儒家的礼仪旨归外,还凸显出佛教文化的禅悦旨归。

唐代茶诗中佛家的禅悦旨归

唐茶诗中之所以能够体现出佛家的禅悦旨归,是茶本身的功能使然:茶清淡甘甜,常饮茶可以提神、益思以及消除疲劳,让人之精力专注于本心,获得本心之旨归,这其中暗含着禅悦之趣。禅本身的意思为禅定,不为外物所扰,不为外物所动,即般若学所倡导的不执着于有,也不执著于无,倡导对待任何事物均要采取一种不即不离的态度。不执著于外物,如此才能获得禅机真谛,为此,禅宗提出了“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三个基本命题,教化众生不要拘泥于外界事物,因为“于一切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4]。这即是我们所说的超然于外物的一种释然情怀。这种情怀为文人墨客所吸纳,并通过茶诗来表达他们“随缘自适”的禅悦旨趣。“禅”本是佛教中国化的表现。禅之原初系“禅那”之简称,佛教经典中对禅是这样阐释的:“禅也者,妙万物而为言,故能无法不缘,无境不察。然缘法察境,唯寂乃明。其犹渊池息浪,则彻见鱼石;心水既澄,则凝照无隐。”[5]禅之心性之思即蕴含着“寂”,即通过内心世界的寂静,达到内心世界的谐和。禅宗讲求“悟”,“悟”有渐悟、顿悟之争。在中国化佛家中,无论是渐悟还是顿悟,其宗旨均是为了达到直指本心、见性成佛。唐代茶诗也体现了这种直指本心之悟,而悟性的获得即是因饮茶而起。茶的基本功能在于提神、益思、消除疲劳,让人之力量专注于本心,以获得本心之旨归。僧人可借茶消除疲劳,借茶来明心见性,达到至善的道德境界,获得人生之理,通过茶的恬淡而达到对万物的超然,从而提升“色即是空”的人生境界。佛教讲究“悟”,而饮茶能促使人有所妙悟,这种妙悟即在于悟人生之真谛,去人生之苦谛,达到最高境界。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指出“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6],揭示了禅道与茶诗在“悟”方面的异曲同工之妙。另一位茶诗大家吴海在《藏海诗话》中亦表明了这一态度:“凡作诗如参禅,须有悟门。”茶诗与禅文化具有可通约性,在唐代,一些有识之士常用茶诗来表达自己的那种安闲自然、淡泊宁静的心境。通过对茶诗的体悟,了解到人之生命与宇宙之谐和一致,使人获得一种超然的人生态度,不为外物所累,不为外物所迁,进而获得禅悦旨趣。

在中国哲学史上,隋唐时期主要是佛学之时代,也正因为如此,文人与僧人的交往在人之心性修养层面有着共同的话语体系。文人墨客与僧人在交往中,或多或少受到僧人的影响,他们在僧人身上寻找到生活的乐趣、人存在的意义和人生的真谛。文人墨客向往僧人的悠闲自在、清心寡欲和无牵无挂,艳羡僧人“共水将山过一生”(杜荀鹤《题道林寺》)的虚静生活,并由此获得人生的乐趣。唐代诸多茶诗均反映了诗人这种对禅悦生活的向往。如刘禹锡的诗歌《病中一二禅客见问,因以谢之》:“劳动诸贤者,同来问病夫。添炉烹雀舌,洒水净龙须。身是芭蕉喻,行须筇竹扶。医王有妙药,能乞一丸无。”[2]4028刘禹锡这首诗作于被贬之后,本来心情郁闷,又逢身体有恙,心情无疑是雪上加霜,但此时有远方禅客来探望他,受宠若惊中又感到极大安慰,于是煮茶待客,以上等茶招待客人,以表敬谢之意。作者在诗歌中盛赞这些禅客身心俱空,无忧无虑,手持筇竹,美若芭蕉,云游天下,真是神仙福气。此诗充分展示了唐代茶诗中的禅悦旨趣。再如唐代诗人李中的诗歌《寄庐山白大师》:“一秋同看月,无夜不论诗。泉美茶香异,堂深磬韵迟。”[2]4027诗人与僧人之间的那种和谐溢于诗中,展现了诗人和僧人以茶论诗、吟诗品茶,并在幽静的环境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与享受,最终达至天人合一的至高、至美境界。在品茶吟诗、吟诗品茶之时,诗人、僧人的心灵得到净化,人生境界在茶饮中得到升华,双方都在彼此的交流与沟通中获得人生的禅悦,所谓“世途烦嚣,诗人士大夫久处期间,则又不耐其扰,遂亦不得不往游禅林,借茶求静,暂解尘网”[7]。由品茶、喝茶而获得人生乐趣,称之为茶文化之禅悦,这即是唐代茶诗中所彰显的禅悦之旨趣。李泽厚说:“禅宗渲染的宗教神秘感受,更少具有刺激性的狂热,更少激动昂扬的欢乐,而毋宁更为平宁安静。它不是追求在急剧的情感冲突中,在严重的罪感痛苦中获得解脱和超升,而毋宁更着重在平静如常的一般世俗生活中,特别是在与大自然的交往欣赏中,获得这种感受。比起那强烈刺激的痛苦与欢乐的交响乐,它更能似乎长久地保持某种诗意的温柔、牧歌的韵味。而它所达到的最高境界的愉悦也是一种似乎包括愉悦本身在内都消失融化了的那种异常淡远的心境。”[8]饮茶谈诗,以诗寄情,禅茶一味,唐代茶诗凸显了此种禅悦旨趣。诗人与僧人在交往的过程中,一方面是僧人对诗人的影响,这使得诗人在饮茶、品茶的过程中所创作的诗歌具有禅的属性与特征,使唐代诗人体会、享受到了禅悦的乐趣;另一方面,僧人也颇受诗人和诗歌意境的影响,使唐代僧人身上也有着诗人的气质与情操,因而更增添了唐代茶诗中的禅悦旨趣。

唐代茶诗中的道家隐逸旨趣

唐代茶诗不但尽显儒释的礼仪与禅悦旨趣,还彰显道家的隐逸旨趣。唐代茶诗中的道家隐逸旨趣也别有韵味。如果对中唐以后的诗歌进行发掘与整理,可以发现这一时期的部分唐诗彰显了文人的隐逸旨趣,这与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息息相关。中唐以后,唐朝由盛转衰,各种矛盾与冲突日渐凸显,朝廷内部纷争不断,争权夺利,党羽斗争,弑父、弑君现象日益严重,这种社会现实使一些有识之士的入世情怀遭受打击,“遁世”之念不时涌现。诗以言志,诗人在创作过程中,将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寄托于茶诗中。整体看来,中唐以后饮茶之风盛行,反衬出当时文人墨客消极遁世的思想。中唐以后的诗人,在茶诗中明确提出“中隐”这个概念,如白居易的《中隐》:“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不劳心与力,又免饥与寒。终岁无公事,随月有俸钱……人生处一世,其道难两全。贱即苦冻馁,贵则多忧患。唯此中隐士,致身吉且安。穷通与丰约,正在四者间。”[2]4032白居易的这首诗,明确表达了文人的隐遁情怀。这首诗歌虽然不是茶诗,却表明了文人墨客对当时社会现状的不满与感伤,以致想要隐遁起来,逃避现实之难。显然,在当时环境下,文人还不能完全将自己对现实生活的不满表达出来,只能以诗言志,茶诗正反映了文人墨客的这一思想情怀。“中隐”是介于“大隐”与“小隐”之间的一种归隐,中隐能有效逃避现实间的混战与纷争,逃避对现实的不满。与儒家的入世情怀相反,“中隐”更多的是一种出世隐逸情怀。

“中隐”之价值功用,可从茶叶本身获得,因为茶本身的诸多特点与“隐”息息相关。首先从茶之色来看。茶之色为绿色,与自然之色一样,动物也常以绿色逃避天敌。由茶之色,唐代文人墨客浮想联翩,创作了不少诗歌,因为绿色能让人放松身心,平复心情,抛下烦恼,怡心养情,并让人进入到逍遥自在的境界之中。如诗人卢仝《玉川茶歌》中的“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云凝碗面”[2]4066,即凸显了茶之色。此诗中,作者对茶的颜色、形状作了生动的描绘。诗人面对碧绿的茶园,回想起现实生活中的喧嚣,不禁产生暂时逃离现实、躲避现实之念头,渴望彼岸世界的幽静与安宁。再从茶之生长地域来看。茶树一般生活在幽静的高山坡地之中,且喜温好湿。文人墨客一般喜欢游山玩水,享受山水所带来的宁静与逍遥,如此才能激发自己的创作激情和灵感。文人的这一喜好与茶树的生长环境正好契合,同时也符合道家遁世的超然情怀。最后从茶之香来看。茶有淡淡的清香,甘甜中略带苦。一些文人在品味茶之“疏香”之时,能体会到君子之间淡如水的感觉,从而祛除自身张扬、狂躁之性情,在淡淡的人情中体悟出超然忘机和高雅脱俗,使人达到“疏”之境地。另外,茶之香甜中还带微苦,使人在成功之时不忘奋斗之苦,在享受之时不忘劳碌之苦。唐代诗人在品茶之时创作的一些茶诗,常常借茶之喻自己所向往的生活:幽静、清雅、恬淡,超然于世。如诗人韦应物在《喜园中茶生》曰:“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此物信灵味,本自出山原。聊因理郡馀,率尔植荒园。喜随众草长,得与幽人言。”[2]4132韦应物系隐逸诗人,此诗通过描绘茶的习性反映了他隐逸田园的情怀和不染尘俗的、恬静的生活态度。白居易在其诗歌《题施山人野居》中也借茶表达了自己隐遁的思想:“得道应无著,谋生亦不妨。春泥秧稻暖,夜火焙茶香。水巷风尘少,松斋日月长。高闲真是贵,何处觅侯王。”[2]4029在这首茶诗中,作者描绘了道家闲适的隐遁生活:白天插秧种田,晚上品味茶香,并借茶以明志,表明了文人墨客在乱世时所向往的生活,反映了道家的隐逸旨归。再如白居易的茶诗《食后》“食罢一觉睡,起来两瓯茶。举头望日影,已复西南斜。乐人惜日促,忧人厌年赊。无忧无乐者,长短任生涯。”[2]4037这是一首典型的茶诗。在诗中,作者借茶描绘了他所向往的隐逸生活:吃完饭后,小睡起床,手持茶碗,悠然自得。再如唐代诗僧皎然的诗歌《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牙爨金鼎。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愁看毕卓瓮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2]4033作者皎然既是僧人,同时也是诗人。诗中,好友送来了剡溪名茶,白色瓷盏里的茶汤如琼浆玉液,清香四溢,作者一饮二饮再饮后,仿佛进入了道家物我两忘的仙境,妙不可言。茶后仙境正是作者所说的仙人丹丘所追求的那种境界,在此神仙境界中,作者获得了心灵的超脱。唐代像白居易、皎然等借诗以言志的茶园诗人较多,通过茶诗,反映了这些文人恬静、淡雅的生活方式,以及道家的隐逸旨归。

结语

茶礼仪基本知识篇4

关键词:日本茶道;日本文化教学;必要性;应用

中图分类号:G1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9-0216-02

一、日本茶道在日本文化教学中的必要性

(一)教育技术手段不断创新的客观需要

进入21世纪后,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对于日语学习者来说,在了解日本文化的基础上学习日本语,能够更快地适应日本公司的工作环境,比较融洽地处理在日资企业中的人际交往问题。因此,近年来高校也逐渐增加日本文化课的比例。大部分的专业外语院校都将日本文化课设为必修课或者专业课,但是,教学方式比较单一,近年来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进行授课。利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将抽象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内容较为直观地反映出来,满足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但是,也会造成学生对多媒体课件过度依赖,想象力的发挥受到限制,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及实践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还是比较欠缺的。

教育部职教中心所姜大源教授讲道:“实施行动导向的教学,要求开发过程导向课程、构建行动学习情境、完成教师角色转变、实施个性化教学形式、建立一体化专业教师”。日本茶道课程为理实一体的课程,可以通过学习日本茶道仪式、点茶、环境的布置等去体悟日本的审美观和价值观,能够从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实践中探求真知。

(二)日本茶道对日本文化乃至日本社会影响深远

日本近代文明启蒙重要人物冈仓天心致力于保存和发扬日本传统艺术和美学,他所写的《茶之书》影响深远,是西方人了解日本乃至东方的一个重要窗口,被誉为日本第一次向世界输出文化观念的代表作。《茶之书》正是以茶道为切入点,全面地剖析日本古典美学的精髓,通过介绍日本茶道的缘起、传播、品茗环境、仪式以及背后的美学和哲学思想,解释日本的生活艺术和审美观。可见,要了解日本文化,了解和学习日本茶道是重要的途径之一。

日本茶道是日本文化的结晶,是日本文化的代表,日本茶道的形成和确立,在精神文化、礼仪文化、饮食文化、传统艺术以及传统建筑等方面都对日本文化乃至日本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日本茶道建筑为例,日本茶室由茶室和茶庭两大部分组成,是供茶人举行茶事的场所。茶室建筑材料大部分取自于大自然,主要是由竹、木、草、石搭建而成。茶室小巧精致,以四叠半榻榻米为正常规格。茶庭是与茶室相配套的庭院,也称作“露地”,即是洗涤心灵,让人忘却俗世烦恼的地方。庭中设水手钵,如茶室之前先洁手净心。茶室是日本传统建筑的代表,它所追求的美感对日本江户时代的房屋建筑风格有很大的影响。后人把这种传统建筑形式称为“数寄屋建筑”,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朵奇葩。

二、《日本茶道》教学设计

(一)《日本茶道》教学目标设定

日本茶道教学目的是通过学习日本茶道的渊源、传播、仪式、品茗环境以及茶道美学,思考日本民族的性格、思维方式、审美意识、人际交往的方式等方面。让学生在学习日本茶道动作的基础上,把日本茶道文化的感性认识通过实践加深理解。同时,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当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日本茶道》教学内容设定

《日本茶道》教学计划表

首先是了解日本茶道的历史。日本茶道起源于中国,在奈良时期由遣唐使带回日本,最初只是在天皇、贵族和僧侣间流行;到镰仓时代,在荣西禅师等人的大力推崇下,饮茶风气逐渐走向平民化;16世纪初,日本文化艺术逐渐摆脱中国模式,瓜熟蒂落,形成自己的风格,日本茶道集大成者千利休推崇的草庵茶道融禅宗思想、歌道、日本民间文化为一体,是具有日本文化特色的茶道。时至今日,日本茶道已经成为日本国民的行为礼仪规范。滕军教授认为,日本茶道艺术是美的宗教,日本有两种茶道文化形式:抹茶道和煎茶道。抹茶道诞生于四百多年前,与我国的宋元文化有紧密的联系。抹茶道以为饮用珍贵的抹茶为主,主要茶道具是茶碗和茶筅。煎茶道诞生于100多年前,与我国的明清文化有紧密的联系。煎茶道使用的是茶叶,以壶泡茶为主。抹茶道是日本茶道的主流形式,如今,以千利休为流祖的三千家仍是日本茶道的主要流派。

接下来就是让学生学习抹茶道,让学生在实践中较为深刻地理解日本民族的性格,可以使其在老师的引导下有意识地去探索和寻求这种民族性格的根源所在。紧接着是对日本茶道建筑、茶花的介绍,日本人对“空寂美”、“无常美”、“残缺美”的崇拜在此一一体现。最后是日本茶道主要经典著作《南方h》、《茶之书》的赏析。

(三)《日本茶道》教学方法的探讨――以“抹茶道礼法与点茶”为例

日本茶道有一套严谨、繁琐的程序,注重主客之间的礼法,小小的茶室将能乐、俳句、水墨画等传统艺术结合在一起,受禅宗的影响颇深,形成了“空寂”的美学思想。茶人只有亲身这样的环境和过程,才能够切身体会“和、净、清、寂”的茶道思想,因此,抹茶道礼法与点茶的学习重要是以实践和课后总结为主。

1.课前准备道下:

(1)装饰道具:挂轴、香炉、花入;

(2)点前道具:香合、炭斗、羽帚、环、火箸、灰器、灰匙、灰敷;

(3)点茶道具:

a.风炉:煮水用的炉子。

b.釜:煮水用的容器。

c.风炉先:风炉前面的屏风。

d.盖置:放盖子和柄勺的道具。

e.棚:点茶时摆放茶具的支架的总称。

f.茶入:装抹茶的罐子。

g.茶勺:取抹茶粉的勺子。

h.茶筅:点茶的器具。

i.茶碗:点茶以及装茶汤的碗。

j.建水:盛放废水的容器。

2.点茶的流程:

(1)客人入席:客人入席之前应在约定的时间到达茶室举办的地方,不得迟到也不要太早到达。经过茶庭,踏着飞石,在手水钵旁洁手净心之后方可通过躏口进入茶室。躏口是茶室矮小的入口,不冷尊卑都必须屈膝弯腰才能进入,当年丰臣秀吉权倾朝野,参加千利休茶会时也是如此。

(2)拜见床龛:在床龛前跪坐,对着挂轴、插花、风炉等行礼,是入席后的重要仪式之一。

入座、敬礼:跪坐,上半身稳静地弯曲,两只手掌完全贴在榻榻米上是最正式的礼仪。

点茶:主人煮水,取茶粉,点茶。

(3)品茗:主人点完茶之后,端出来与客人享用。客人行礼致意表示感谢。把茶碗放在左手掌上,往右侧转两圈,然后分几口慢慢享用,不可一口气直接饮用完毕。喝完之后拜见茶碗。

以上是抹茶道实践课程内容的全部,课程剩余的时间让学生对茶道礼法以及流程背后的茶道精神和美学内涵做一个探讨。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课程呈现的知识是有限的,经过实践学生对日本茶道的礼法、茶室的布置、点茶的技巧等方面提出很多的问题,此时,教师对此加以引导和总结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学生提到,为何茶室设置风炉于榻榻米上,但是有些时候却放置于榻榻米下面?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分析,让学生思考物象之后的日本文化和美学内涵。

日本茶道注重茶会时间与空间的变化无常,茶室的设计以及器具的准备要根据时间与空间而设定。日本茶道集大成者千利休在《南方h》中提出,夏日茶会与冬日茶会有所区别。他说:“夏天的茶道秘诀是要让人感觉到那么的清凉,而冬天的茶道秘诀是让人感觉到温暖。”所以,在寒冷的冬天,将烧水的炉子放榻榻米下面,以供取暖,而炎热的夏天则相反。这种因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不同的细节处处可见。茶会发生在不同的地点、时间,茶人用心经营每一次茶会都是独一无二的,因茶会而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情缘也都是不期而遇,都是当下的情感,可遇不可求,此生仅有,也就是“一期一会”。

“一期一会”是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之一,“一期”值得是人的一生,“一会”表示仅有一次的相会。也就是说每一次的茶会在变幻无常的时间与空间里都是一生一次,独一无二的相聚,主客之间都要珍惜当下相聚的时光。“一期一会”一词出自江户末期最大的茶人井伊直弼(1815-1860)所著茶论《茶汤一会集》。原文是这样的:

追其本源,茶事之会,为一期一会,即使同主、同客可反复多次举行茶事,也不能再现此时此刻之事。每次茶事之会,实为为一生一度之会。由此,主人要千方百计,尽深情实意,不能有半点疏忽。客人也须以此世再不相逢之情赴会,热心领受主人的每一个细小的匠心,以诚相交。此便是:一期一会。

“一期一会”源自佛教的无常观,意味着世间是无常的,短暂的,人的生死聚散也是无常的,人的生命是短暂的,脆弱的。无常观深深地渗透到日本国民的精神生活里,它体现了日本民族对生命的理解,小林一茶的名句:露の世は、露の世ながら、さりながら。译为“露水的世,虽然是露水的世,虽然如此……”这正是对浮世无常的感慨。这种无常观在日本文学中比比皆是。

在无常观进行阐述之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种意识产生的原因,它和日本的地理环境因素是分不开的。日本地处欧亚大陆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频繁,日本民族对于生命的无常和脆弱感悟更为深刻。

三、结语

日本茶道是日本文化的结晶,是研究日本文化的重要渠道。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日本茶道课程集理论和实践为一体,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日本茶道教学有助于学生在实践中思考和总结,体悟日本独特的审美意识,分析日本国民性格形成的原因,从而了解日本文化,尊重日本人际交往规则,为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文员会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以实践为导向的教学方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2]林瑞萱.日本茶道源流:南方h讲义[M].台北:陆羽茶艺股份有限公司,1991.

[3]林瑞萱.中日韩英四国茶道[M].北京:中华书局,1991.

[4]滕军.日本茶道文化概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2.

[5]鲁丝・本尼迪克特(美),昌万和,熊达云,王智新(译).菊与刀[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茶礼仪基本知识篇5

由于历史背景及社会发展情况的不同,中西方茶文化存在着显著差异。中西茶文化比较对于培养英语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当代大学应该充分利用中西茶文化中差异元素,对中西茶文化进行全方位对比,以多元文化充实英语教学,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当代大学生西方文化适应能力,养成跨文化交际意识。

关键词:

中西;茶文化;比较;大学英语

在当前茶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背景下,中西方茶文化之间的接触和交流更加频繁,这不仅引起了当代社会对跨文化交际的重视,更对当代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质量要求。但是当前很多英语学习者在英语语境中以中国思维理解、判断西方茶文化现象,出现很多文化误解和矛盾。鉴于此,如何以中西茶文化对比充实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内容;如何以茶文化对比为基点,吸引英语学习者跨文化学习兴趣,提高英语的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已经成为当代大学教育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1中西茶文化内涵比较

1.1中西方茶文化物质内涵对比

物质文化是异质文化进行比较最直观、最客观的外在形式,而在中西茶文化的物质形态方面,中西方在茶叶选择、茶具选择等各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首先,茶叶选择的差异。中国作为典型茶叶出产国,茶叶种类繁多,无论是红茶、绿茶还是白茶、黑茶、黄茶都深受我国社会青睐,尤其绿茶更是在我国茶文化中以其自然、未发酵的特点,自古以来受到一致好评和推崇。然而西方很多国家,例如英国受制于海洋气候,无法产茶,在茶叶选择上更青睐发酵性、易储藏的红茶。其次,茶具选择的差异。我国茶文化在茶具上受到儒家、道家哲学思想影响,崇尚自然淳朴,以瓷器为主。同时无论茶壶、茶托、茶盅、还是水方等辅茶具都讲究“雅趣”二字。而西方茶文化中茶具多以西方宫廷贵族元素为特点,尽显奢华和高贵。无论茶杯、茶碟还是糖罐或点心盘都凸显物质品味及贵族气质。

1.2中西方茶文化行为内涵对比

中西方在茶叶饮用中饮茶习惯、礼仪等方面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首先,饮茶习惯的差异。中国茶文化受到“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思想的影响,重视饮茶中对茶叶自然味道的保持,注重茶味的单纯,提倡“清饮”的饮用方式。而西方茶叶消费者崇尚口感与个性,在茶叶饮用中掺杂各种材料,如:牛奶、糖等,推崇“混饮”的多重生理感受。其次,饮茶时间差异。我国茶文化中没有饮茶时间的固定要求,而西方茶叶消费者根据其生活习惯形成了“早茶、午茶、下午茶”的社交和饮用习惯。除此之外,中西方在饮茶上存在很多行为差异,但是都讲究饮茶的礼仪,只是因为社交礼仪的不同认识,在礼仪表现上两者略有不同。

1.3中西方茶文化精神内涵对比

茶文化在我国封建社会经历了数千年发展,已经将我国传统哲学思想融于其中,可以说茶文化在我国已经升华为更高的价值观层面的思想内容。其中儒家、道家哲学中具有代表性的“天人合一、中庸、自然”观念让茶饮超越了物质层面,让饮茶者在茶俗及茶事中获得更高的精神领悟或道德感受。相比之下,西方茶文化因时间较短,与西方传统价值观及哲学思想发展不同步,导致在精神层面上西方茶文化更倾向于物质文化方向,茶被视作解决消费者生理需求的物质象征。西方文化中,茶具有典型的实用主义色彩,茶、茶具、茶俗成为代表财富和修养的重要内容,茶饮活动也更多被赋予社交意蕴。

1.4中西方茶文化语言应用对比

语言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反映出不同的文化内涵,而中西方茶文化在语言方面也存在明显的不同。一方面,语言含义不同。我国茶文化中语言多立足茶俗及茶相关活动,含义质朴简单,指向性较强。而西方茶文化中语言的含义被极大的拓展,多具有隐喻性和暗示性社会含义。例如,英国茶语中出现了大量“隐喻、转义”的词汇,将茶的词性和词摆脱了中国茶文化的底蕴,形成了个性化语言结构。例如“Blacktea”(红茶)与中国茶文化中的“黑茶”完全不同。另一方面,西方茶文化中语言交际范围较窄。据统计,西方常用茶语如“teaparty、teafight”等仅有不到200个,与我国茶文化中茶语言的词汇数量难以同日而语。

2中西茶文化比较对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的影响

对中西茶文化内涵进行比较,正确理解中西茶文化差异,能为当代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提供重要的视角或教学资源,可以极大提高大学英语跨文化教育的文化性,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2.1培养大学生西方文化思维

中西方茶文化的比较可以让大学生在英语课程中形成对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比较思维,尤其在跨文化交际方面让学生能以西方思维审视西方人群的行为选择,进而在语言应用中注重自身语言习惯的规范和实用性。例如通过中英茶文化对比,学生可以认识到英语的印欧语系本质,在历史文化、社会文化方面与我国汉语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在茶文化的引导下,大学生可以西方文化视角和内涵理解西方茶俗、礼仪及其他行为,形成英语思维和英语行为习惯。

2.2丰富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内容

通过中西方茶文化之间的比较,学生和英语教师都能充实西方文化认知,例如可以对中西方茶叶历史、饮茶习惯、饮茶风俗中涉及的物质文化、语言文化元素形成直观认识。英语教师在课堂中对中西茶文化的比较,丰富了跨文化教材的教学内容,让课堂跨文化案例更加形象具体,有助于学习形成对西方文化的辩证性认识。大学生可以在中西方茶文化元素的冲突和矛盾中,正确认识、理解英语国家文化选择,将英语语言内容与文化内容结合在一起,提高自己对文化现象的理解力和接受能力。

2.3创新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方法

茶文化蕴含丰富的趣味性文化元素,能以形象、生动、具体的案例吸引大学生对文化实践及语言学习的兴趣,在实践活动中提高自身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茶文化比较让大学跨文化教学摆脱了传统的书本教学模式,形成了较为现代的体验式教学方法,以文化体验、参与激发大学生对中西方文化、语言的感受和判断积极性。同时这种文化比较解决了纯文化灌输的枯燥性弊端,大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得以解放。同时中西茶文化中很多文化元素相较传统书本知识,更容易和多媒体、互动教学、任务式教学模式结合,提高大学生英语跨文化兴趣及实践能力。

3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与茶文化比较的接轨

大学英语要想将中西茶文化对比纳入日常跨文化教学,就必须从培养大学生交际能力出发,开发茶文化与大学英语结合的校本教材、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现大学英语与中西茶文化的接轨,提高跨文化教学的质量。

3.1开发中西茶文化跨文化校本教材

当前,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应该将茶文化、茶语言文化、跨文化交际理论知识结合在一起,形成以中西茶文化为基础的校本跨文化交际教材。首先,学校应组织跨文化专家、茶文化专家、英语教师共同编写相关教材,教材的茶文化比较内容既要符合跨文化理论,又要满足英语学习和实际交际需求。其次,校本教材不仅要介绍中西方茶叶文化的理论知识,更要组织丰富对比性元素全方位展示西方文化与我国文化的区别和相似之处。最后,校本教材必须立足真实的、实用的文化语境,教学内容必须具有可操作性,能与学生日常英语应用形成呼应。如茶叶名称英、汉区别对比、茶叶饮用习惯对比,应该予以重视。

3.2构建茶文化主题的英语跨文化教学活动

中西茶文化差异性元素为教师开展跨文化交际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因此英语教师应该根据中西茶文化对比选取代表性内容,进行案例教学、任务式教学、情景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方法。例如:英语跨文化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中西茶文化中“Darktea”的含义区别,采取案例教学,让学生分组讨论“黑茶”在中西文化中的不同含义,进而归纳中西茶文化在语言、历史文化、社会认知心理上的差异,培养大学生思维能力和文化对比能力。另外,教师可以根据茶文化设置情景,例如“西方茶饮礼仪”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异域文化体验中,将英语语言、西方礼仪和茶俗知识结合在一起,在文化体验中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

3.3形成茶文化多媒体直观教学手段

大学跨文化课程应该充分利用中西方茶文化中丰富的比较资源,以将其与多媒体结合在一起,直观生动的吸引学生在英语环境内理解中西文化差异,增加跨文化交际的感性认知和娱乐性,为培养跨文化意识奠定基础。例如:教师可根据西方“早茶、午茶、下午茶”过程中不同茶、茶点、茶室的图片、视频,甚至电影让学生在直观的音像世界中感受茶的魅力及西方文化魅力。同时教师可以制作中西茶文化对比的PPT动画情景展示,让学生了解茶词汇、茶饮礼仪及用具的差别,了解特定茶叶词语意义及文化特殊性。例如通过“taketeawithsomebody”一词的PPT情景展示,学生直观了解到其真正含义表述“与某人发生冲突”。可以说,视频、图片、PPT可以让中西方茶文化生动直观展示出来,让学生在英语氛围下了解西方文化的特定内涵。

4结语

中西茶文化在物质、行为、精神、语言层面的差异,为我国大学英语开展跨文化教学提供了丰富有益的文化元素,对当代大学英语教学具有非常积极的影响和作用。大学英语教学应从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认识高度,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将中西茶文化与教材、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密切结合,让茶文化比较真正融于跨文化教学体系中,培养大学生英语跨文化的应用能力。

作者:肖少华 王立宾 单位:河北工程技术学院人文学院

参考文献

[1]张丽娟.中国与英美茶文化的跨文化比较研究[J].福建茶叶,2016(2):255-256.

[2]王静.茶文化在中西文化中的差异[J].农业考古,2013(2):316-318.

茶礼仪基本知识篇6

3月,“____”证明商标获得国家商标局核准注册;2月,我市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茶文化艺术之乡”,是中国唯一的茶文化艺术之乡;200*年5月,武夷岩茶(__)制作技艺被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全国茶类中唯一的代表入选。

__茶艺是__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弘扬__茶艺文化,培养__茶艺人才,促进__茶产业发展,决定举办首届“__茶艺形象大使”选拔赛,方案如下:

一、组织机构

为了使本届选拔赛的顺利举办,由市茶业局等八家单位联合组成首届“__茶艺形象大使”选拔赛组委会。

主任__(市政府副市长)

副主( )任(排名不分先后)

__(市茶业局局长)

__(市委文明办主任)

__(市广电局局长、市青年文化研究会会长)

__(市旅游局局长)

__(团市委书记)

__(武夷学院团委书记)

组委会下设办公室,负责选拔赛的日常工作。办公室主任由__同志担任,成员____*。办公室设在市茶业局和市青年文化研究会。

二、竞赛日程

(一)宣传。通过有关媒体对选拔赛进行宣传发动。

(二)报名。200*年5月1日前报名,采取单位推荐和个人自愿报名相结合。

(三)预赛。200*年5月13日前预赛。

(四)培训。200*年6月,对入围决赛的选手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茶文化基础知识、茶艺表演、礼仪知识等。

(五)决赛。200*年9月决赛。

(六)颁奖。200*年11月,在第*届“海峡茶业博览会”上颁奖。

三、竞赛内容

(一)茶艺展示。选手展示__传统茶艺。

(二)茶文化知识问答。__茶文化知识问答范围由选拔赛组委会在200*年5月1日前确定。茶文化知识采用问答式,选手应当脱稿应答。

(三)礼仪素质考察。考察选手的着装、形体、语言等文明礼仪素质。

(四)才艺表演。选手根据自身的特长,通过才艺表演展示__茶文化内涵。

四、参赛对象

凡年满十六周岁的茶艺爱好者和在校大中专学生均可参赛。

五、评委团

选拔赛组委会邀请茶业界专家(包括研究、教学、表演等领域)、文艺界专家组成评委团,按照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评定选手成绩。

六、奖项和奖品

选拔赛评出冠、亚、季军各一名;其他入围决赛的选手授予单项奖。主办单位对获奖选手颁发相应的证书、奖金和奖品。同时,对选送单位颁发相应的奖牌。

七、媒体支持

省级电视台、杂志社、报社,__市广播电视台以及有关网站、户外平面广告、户外电子显示屏等。

八、经费来源

茶礼仪基本知识篇7

1、定迎送规格。

通常遵循身份相当的原则,即主要迎送人与主宾身份相当,当不可能完全对等时,可灵活变通,由职位相当的人或由副职出面。其他迎送人员不宜过多。

2、掌握到达和离开的时间。

准确掌握来宾到达和离开的时间,及早通知全体迎送人员和有关单位。如有变化,应及时通知有关人员。迎接人员应提前到达迎接地点,不能太早,更不能太迟,甚至迟到。送行人员则应在客人离开之前到达送行地点。

3、是适时献上鲜花。

迎接普通来宾,一般不需要献花。迎接十分重要的来宾,可以献花。所献之花要用鲜花,并保持花束整洁、鲜艳。忌用菊花、杜鹃花、石竹花、黄色花朵。献花的时间,通常由儿童或女青年在参加迎送的主要领导与主宾握手之后将花献上。可以只献给主宾,也可向所有来宾分别献花。

4、不同的客人按不同的方式迎接。

对大批客人的迎接,可事先准备特定的标志,让客人从远处即可看清;对首次前来,又不认识的客人,应主动打听,并自我介绍;而对比较熟悉的客人,则不必介绍,仅向前握手,互致问候即可。

5、留下一定时间。

客人抵达住处后,不要马上安排活动,要给对方留下一定的时间,然后再安排活动。

招待客人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客人要找的负责人不在时,要明白告知对方负责人到何处去了,以及何时回本单位。请客人留下电话、地址,明白是由客人再次来单位,还是我方负责人到对方单位去。

(二)客人到来时,我方负责人由于种种原因不能马上接见,要向客人阐明等候理由与等候时光,若客人愿意等候,应当向客人供给饮料、杂志,如果可能,应当时常为客人换饮料。

(三)招待人员率领客人达到目标地,应当有准确的领导方式和领导姿态。

1、在走廊的领导方式。招待人员在客人二三步之前,配合步调,让客人走在内侧。

2、在楼梯的领导方式。当领导客人上楼时,应当让客人走在前面,招待人员走在后面,若是下楼时,应当由招待人员走在前面,客人在后面,高低楼梯时,招待人员应当注意客人的安全。

3、在电梯的领导方式。领导客人乘坐电梯时,招待人员先进入电梯,等客人进入后关闭电梯门,达到时,招待人员按“开”的钮,让客人先走出电梯。

4、客厅里的领导方式。当客人走入客厅,招待人员用手唆使,请客人坐下,看到客人坐下后,才干行点头礼后分开。如客人错坐下座,应请客人改坐上座(一般靠近门的一方为下座)。

茶礼仪基本知识篇8

关键词:茶文化视域;当代高校;道德教育;发展

中国传统茶文化博大精深。从广义层面讲,中国茶文化是一种从实践活动中创造的成果,既包括物质成果也包括精神成果。中国茶文化有机结合自然、社会和人文三类科学,具备中国传统文化的浓郁内涵。正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茶文化建设》所讲:“中国茶文化是一种大众文化,同时也是古老的传统历史文化,它所囊括的内容多方多面”。仅就国家政治而言,中国茶文化讲究的是崇德忠民;仅就伦理道德而言,中国茶文化讲究礼敬诚信;仅就人文素养而言,中国茶文化讲究琴棋书画;仅就社会民生而言,中国茶文化讲究远神近人;仅就知识道理而言,中国茶文化讲究格物致和;仅就哲学思想而言,中国茶文化讲究天人合一;仅就个人德育而言,中国茶讲究廉洁奉公;仅就个人心境而言,中国茶文化讲究去浮消躁……等等。因此,中国茶文化可作为传统道德的守护者,可作为思想智慧的传播人,也可作为健康生活的指导者。

1中国茶文化的德育功能

笔者认为,中国茶文化具备的德育功能具体表现于如下几点:

1.1传承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茶文化拥有长达4700年的发展史,自始至终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内容,在整个亚洲文化占据绝对精彩的地位。中国茶文化整合儒释道三家哲学理念,并不缺少应有的中华美德。中国茶文化结合传统哲学思想、美学理论与伦理学,涵盖学科门类繁多,不乏有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面对如此丰富多彩的文化形式,当代师生势必成为继承与发扬的集大成者,因而在茶文化视域下对当代高校道德教育的发展研究是必要的。

1.2激发国民的爱国情怀

中国是茶之故乡,产茶最初始于神农氏,然后兴盛于唐宋,至今被推崇为“国饮”。而全世界饮茶的国家几乎覆盖全球,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与中国茶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英国近代生物化学家、科学技术史专家、英皇家学会会员李约瑟博士曾将中国“茶”列为对人类拥有重大贡献的发明,与“四大发明”并列齐名。中国茶树种类非常多,且资源极为丰富,茶叶制作工艺一应俱全,所产茶叶的品质可谓风味绝佳,中国茶叶覆盖全球160个国家或地区,俨然跻身世界三大饮料行列。有人也大胆预测,中国茶在未来必然成为二十一世纪“饮料之王”。另外,从各国语言对中国茶的翻译来看,很多如俄语、日语与汉语“茶”的读音极为相近,英语“Tea”则与中国闽南语读音一致。因而,茶文化视域中对当代高校道德教育的发展进程中,我们应该让这一代年轻人更为深入地去掌握中国茶的发展历史和重要贡献,可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可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1.3培养勤俭节约的高尚品德

中国茶文化自身蕴含教导新一代年轻人如何立身处世的道理。比如,白族“三道茶”意喻“一苦、二甜、三回味”,以此警示新一代年轻人在立身处世方面要多吃苦、要努力勤奋、要常思人生价值。一道清茶喻示人生苦尽甘来的道理,自由一番“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韵味,好似庄晚芳老教授曾倡导的“廉俭育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的茶德。前国家主席同志也曾以“座上清茶依旧,国家景象常新”倡导“以茶代酒、廉洁奉公和勤俭节约”的大众风气。由此可见,茶文化视域下对当代高校道德教育的发展,可利用中国茶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当代年轻人勤俭节约的高尚品德。

1.4增强人际交往能力

中国茶道讲究“和、敬、融、理、伦、性”,非常注重于社会人际关系的打理,以中国茶道精神要求国民和谐处世和团结敬人。中国茶文化活动可将一些沉溺网络虚拟世界的人拉回到现实生活中,与人交际、与人活动。组织中国茶文化活动或茶艺实践,通过认识茶文化、感受茶文化,在同学之间产生共同爱好,无疑可增进同学之间的交流,对如何在社会交际中打理好各方关系,实际就是一种增长社会交际能力的过程,为进入社会打下良好基础。因此,茶文化视域下对当代高校道德教育的发展,可利用中国茶文化增强人际交往能力。

1.5养成文明知礼的性格

文明知礼是个人高尚品德的最高礼仪。孔老夫子有曰:“人无礼,无以立。”中国茶文化是一种东方化的教化礼仪,中国自古至今就是礼仪之邦,客来敬茶乃基本待人接物的礼仪形式,正如:“客人来了先问好,净手烫杯把茶泡。泡茶之礼有门道,水满七成最为妙。凤凰点头三鞠躬,动作连贯手灵巧。双手捧茶敬客人,微笑致意有礼貌。”茶礼还涉及如何选用茶具还是要遵从客人意愿的。中国茶礼暗喻人情、教养和礼遇。庄晚芳又言:“茶道是通过一种饮茶方式,对人们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由此可见,茶文化视域中对当代高校道德教育的发展,可利用茶礼教化,从新一代年轻人品茶中养成文明知礼的性格,继续传承中华美德。

1.6养成有益身心健康的生活习惯

喝茶有益身心。中国茶圣陆羽也认为茶具有缓解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和百节不舒等功效。明朝顾元庆在其著作《茶谱》中写道:“人饮真茶能止渴、消痰、少睡、利水道、明目、易思、除烦、去腻,人固不可以一日无茶”。李时珍在其著作《本草纲目》中收录涉及茶草的药方多达17个,而民间偏方引用茶草更为广泛。据多国科学家的共同研究与分析表明,茶叶还具有降血脂、降血压、降血糖和抗衰老等功效。开国元帅总司令也曾作诗赞美茶:“庐山云雾茶,味浓性泼辣。若得常年饮,延年益寿法”。由此可见,茶文化视域中对当代高校道德教育的发展,有利于当代师生养成有益身心健康的生活习惯。

2弘扬校园茶文化与增强师生道德修养的可行途径

从上一节内容可知,中国茶文化对当代高校道德教育可谓良好资源,然而仅作为潜隐式的道德的教育形式,如欲短时间内得到好的效果显然是不够现实的。高校校园文化对师生的教育实际上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师生自我的人生价值取向、思想品质塑造都会在此受到影响。因此,我们应将基于茶文化的教育理念完全融入高校道德教育发展战略,且作为高校长远发展的工作目标,方能实现真正的道德教育功能。那么,弘扬茶文化与增强师生道德修养的可行途径有哪些方面呢?

2.1公共选修课增设有关“茶”的文化课程

中国茶文化精髓至深且内容包罗万象,具有浓厚的历史韵味。高校应在每个学期开放的公共选修课增设有关“茶”的文化课程,该课程可利用多媒体介质面向师生详细介绍茶叶的生产、历史渊源和相关文化的发展等等,让每一位师生都能有个大致的了解。另外,因课时有限,可分课时为师生介绍有关茶历史的十位明杰人士、十本书籍文献、十首诗歌曲艺、十种名画墨宝和十大中国名茶等,充分让师生了解与掌握茶历史和茶知识。

2.2建设茶文化研究实践中心

由专业老师引导,高校师生通过学习茶道和茶艺,将理论与实践结合领会中国传统茶文化的深刻内涵。倘若高校有建设茶文化研究实践中心的条件,可由师生自主经营,俨然一道亮丽的校园景观,这也是弘扬校园茶文化的可行途径之一,同时也能为部分师生提供勤工俭学的机会,可谓“双赢”。

2.3激励师生结合专业理论研究茶文化

经管专业的师生可从茶文化推广的角度来思考品牌营销;历史专业的师生则可从不同地域的茶来思量茶文化与茶艺术之间的联系;外语专业的师生则可从外国茶文化来比对中国茶文化的差异性。

2.4建立有关“茶”的社团或茶艺表演团队

高校校园生活丰富多彩,各类社团活动活跃于课间业余,是为高校校园文化最为精彩的一个方面。涉及茶文化,建立有关“茶”的社团应成为高校校园文化最为瑰丽的一朵奇葩。通过“茶”社团可为高校师生提供一个静心研习文化、积极开展活动和主动交流学习的平台和机会。除此以外,借助于“茶”社团成立相关的茶艺表演团队,非定期地组织茶艺表演活动,利用生动活泼的表演方式吸引更多师生关注中国茶文化,并为高校师生传递中国茶文化。

2.5每一学期定期举办校园茶文化会展活动

每一学期定期举办为期一周的校园茶文化会展活动,类同于校园运动会的形式。比如,高校可邀请国内外知名茶学专家莅临专讲,为广大高校师生了解中国茶文化、茶知识进行专题讲座,极大地激发师生的爱国情怀。再如,组织形式各异有关“茶与健康”的广告宣传活动,倡导师生摒弃不良生活嗜好(如吸烟、嗜酒和熬夜等),养成有益身心健康的生活作息方式。

3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茶文化内涵丰富多元,茶文化视域中对当代高校道德教育的发展具有寓教于乐和潜移默化的作用,也是对普通课堂教学的辅助与补充。笔者在弘扬校园茶文化与增强师生道德修养的可行途径方面提出五个方面的建议,旨在通过强化中国茶文化教育陶冶师生情操、增强道德修养,并希望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继续发扬光大,于公于私可谓相得益彰。

作者:徐秀娟 单位:中共张家口市委党校

参考文献:

[1]舒曼,胡智学,陈一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茶文化建设[J].农业考古,2015(4):19-21.

[2]邬梦兆.弘扬中华茶文化大力发展茶文化事业[J].农业考古,2012(2):44-45.

[3]陈宗懋.中国茶经[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9.

[4]周树红,王建军,翁蔚.弘扬校园茶文化对高校人才培养的作用[J].高等农业教育,2010(4):24-26.

上一篇:病理学原理范文 下一篇:计算机视觉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