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全民健身的看法范文

时间:2023-12-15 17:25:57

对全民健身的看法

对全民健身的看法篇1

内容提要 全民健身新闻的发展趋势,是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战略布局而发生变化的。从传统的体育新闻到如今的深度报道,全民健身新闻在深度、全面、多角度等方面都有长足的改进和完善,随着全民健身在体育事业中的重要性日益加大,在新闻报道中受到全民关注。

关键词 全民健身 新闻报道 深度挖掘

一、对全民健身新闻报道的受众分析

(一)不同人群健身情况分析

从职业上来说,办公人群从事脑力劳动的多,需要长期伏案工作,工作方式比较单一,身心容易疲倦,在提供健身信息时,应多提供与这部分人群健身需求有关的运动信息。从年龄上看,55岁以下的人群更加关注体质评估、运动健身科学指导以及效果评估,55岁以上人群可能更关注国内外运动健身新观点,35岁以下人群更加关注全民健身信息以及健身场所、健身设施等。35岁到55岁人群更加关注健身科学指导、体质评估信息等等。而在性别上,男性主要关注健身场地设施、运动风险评估、运动项目教学;女性更多关注体质评估、运动健身科学指导、能量消耗等等。

以上海第二届市民运动会期间的一则新闻《上海市民运动会哪个项目最火热》为例,这篇报道中首先介绍了参加人次等数据,以显示其盛大与火爆:“65个项目总参与人次已突破五百万”,然后介绍了丰富多彩的竞技项目,“田径(路跑)、广播操、社区九子、飞镖、休闲、篮球、拔河、乒乓球、花样跳绳、健身气功成为最受市民青睐的10大项目”“健身总动员、科技体育嘉年华等12大主题活动呈现亮点”“广播操、飞镖、城市定向等11个项目”等。报道中点出了这项运动会涵盖的人群包括“老年人、在职人群、青少年”,在报道的末尾还增加了“通过专家咨询的方式,主打‘慢性病的运动干预’话题”的信息。这则新闻可谓覆盖了男、女、老、少众多受众群体,较为吸睛。

(二)全民健身信息情况分析

全民健身信息的需求正在呈现多样化特点。建立完善的全民健身信息系统,才能让人们对健身信息更加全面的了解和掌握。

首先,对不同地区、不同环境、不同经济、不同教育文化背景的体育文化要多加了解,将全民健身的差距认识清楚。由于全民健身的关注点受文化、地区影响,所以,要对运动健身进行科学评估,对健身场地的设施、健身人群体质的情况要充分了解,还要对运动风险、国内外运动健身的新观点进行普及等等。

以笔者作品《晚霞阿姨的快乐清晨》(2013年6月15日五星体育频道新闻播出,全国全民健身新闻报道优秀作品奖)为例,在此次报道中,由一位外籍教师参与大众健身活动的事件展开报道,分别对外籍教师黛佳、大众健身活动负责人、围观者、健身活动参与者的角度,对中国全民健身活动――排舞,进行了介绍、推荐、评价,从国际友人的角度、国内参与者的角度、组织者的角度以及观望者的角度,分别阐述了不同背景、不同文化、不同地区的人们对全民健身活动的看法和感受。例如报道中,外籍教师黛佳说的话:

“当我第一次来这里的时候,是在一个早上,我走到了这边的广场,然后我就看着他们跳舞。当时感觉就是,这真的是一个神奇世界。我在这里可以看到人们打太极、跳传统舞蹈,他们手拿剑或者扇子跳舞,他们的年纪比我还要大(黛佳年过花甲),当时我就感慨:哇!天呢!这真太好了!”。

这段话生动地描述了异域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中华体育的看法和感受,而且非常生动。报道中还介绍了黛佳带来的奥地利圆舞曲、墨西哥草帽舞,通过国外友人的举动将国外的体育文化知识普及到中国来。

“7月,黛佳将回到美国过暑假。排舞队的队员特地制作了以往比赛的视频,让黛佳带给家乡的朋友看。”

这条体育新闻报道涵盖了众多的信息:全民运动健身中“练什么”“怎么练”;专业建设队伍的建设、科学运动健身的相关指导;运动后的效果和来自各方面的评价效果,并且把全民体育精神宣传上升到了国际交流的高度。

(三)网站互动窗口和体育新闻分析

从目前网站设立的体育互动栏目和新闻栏目来看,在健身者与指导者之间还存在沟通不畅的问题,影响着健身者的积极性。加强网上互动交流,不仅可以交流个人健身感受,还能传播健身知识,介绍科学健身方法。例如通过设立健身知识讲座、健身场馆的落成等新闻,让健身者跳出现有健身理念的局限性,接受更新更全面健身理念和信息。

二、全民健身新闻的社会责任

体育传播机构担负的主体责任是对民生的影响和作用,不同媒介在体育报道中担负的责任都与民生息息相关,都应找准自己的定位,发挥积极作用。

体育服务民生,大众通过体育新闻获得体育知识、享受体育带来的愉悦。体育报道的主要内容:一是要关注各项体育赛事;二是要关注体育领域如体育设施建设、产业发展、保障措施等建设问题;三是要关注政策工具和体制机制保障;四是改善民生。体育新闻报道必须要有实践中得来的生动翔实的素材,才能将民生体育与体育民生紧密结合起来。

以笔者的作品《一张免费健身卡的背后》(2014年9月1日五星体育频道新闻播出,全国全民健身新闻报道优秀作品奖)为例:

在导语中,首先对上海静安工人体育场的体育设施进行了概括性的介绍,让观众第一时间了解该场所的全民健身设施的基本情况,并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发人们的兴趣:

“位于昌平路的静安工人体育场,是静安区最大的公共体育场。自今年3月免费对外开放以来,每天来锻炼和散步的市民络绎不绝。但是从今天开始,这里需要刷卡才能进门。体育场免费为市民办理健身卡,连每张十元的工本费也不用交。很多人要问了,既然是免费开放的公共体育场所,为什么还要办卡呢?”

在正文中,笔者对前面提出的办卡疑问进行了详细解释,并通过锻炼者的真实评价进一步分析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管理难点和解决办法:

“管理方把球场两侧的防护网加高到三点五米,还在周边区域放置了足够多的安全警示牌,希望杜绝意外事件。但因为不是全封闭球场,安全隐患依然存在。

此外,锻炼高峰时间,350米的跑道上人潮涌动,快走和跑步的锻炼者之间,就很容易冲撞摔倒。人群或跑或走无法硬性规定,因此有人建议:既然是公共体育场,大家是不是能充分发挥主人翁精神,自己划分跑道呢?比如有锻炼者建议有块区域是给跑步的人,有块区域是给走路的人,这样互不影响而且更安全。

静安工人体育场塑胶跑道面积大约2500平方米,以2000人计算的话,人均使用面积只有1.25平方米。如果办卡的8000人中有一半人同时涌入,就连转个身都成问题。场地小,无法满足体育锻炼需求,是管理方碰到的最大问题。但为了让锻炼者满意,他们也动足了脑筋。为了缓解跑道上的压力,空地上还会搭建凉棚、添置健身器材,满足不同需求的人。”

最后,静安体育局副局长邓铭一表示:“一张免费健身卡为体育场开放规范管理开了个好头,但如何解决实际操作中的困难,不仅考验管理者的智慧,也需要锻炼者换位思考。只有相互理解和支持,双方才能携手营造出更美好的锻炼环境”。

这篇报道让受众了解了全民健身规范管理的难点与对策,让人们对上海全民健身管理政策的实施和部署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从而给予充分的理解与支持。

再如笔者的作品《“三个第一”成就精彩“上马”》(2014年11月2日五星体育频道新闻播出,全国全民健身新闻报道优秀作品奖)。在这部新闻作品中,我从三个小细节入手,在一年一度的上海国际马拉松赛当中找到了崭新的亮点,让人们对这场国际品牌赛事加深了印象,同时还产生了对上海举办国际赛事的用心与能力的自豪感。

“上午七点,上海国际马拉松赛鸣枪起跑,3万5千名中外选手从外滩广场出发,向着各自目标前进。为了给选手创造更好的比赛环境,今年上马后勤保障服务更加贴心,很多变化都是赛事创办19年以来的第一次。”

通过采访志愿者和参赛选手,利用现场人员的真实感受将本次国际马拉松赛首次提出的“垃圾不落地”的口号以及首次免费领取计时芯片等进行了很好的诠释。最后通过记者的现场出镜报道点睛:

“上海国际马拉松赛是一场比赛。更是上海这座城市展示精神风貌和影响力的舞台。表演者是参赛选手,是无数为比赛无私奉献的工作人员。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书写出安全、文明这个永恒不变的主题”。

这篇电视新闻将一项传统赛事报道,升华为借助比赛宣传上海精神风貌和影响力的新闻作品。

三、全民健身新闻如何深挖

(一)从赛场外找新闻

除了对重大赛事进行关注外,全民健身新闻可以从赛场外寻找亮点,例如一些与赛事有关的群众体育活动,从这些活动的背景可以了解到不同寻常的信息。

任何体育新闻真正的价值不是谁拿了冠军,而是对相关背景进行更多的了解,才能挖到鲜活的好新闻。

(二)小比赛也能出好新闻

例如笔者的作品《体坛星二代“子承父业”体育锻炼塑造身心》(2015年5月31日五星体育频道新闻播出),虽然报道的不是体育明星的赛场表现,而是其后代们参加全民健身赛事(青少年网球锦标赛)的一则新闻,但是从孩子们的闪光点看到了父辈们的卓越成就,也看到了祖国体育健身事业的美好未来。

文中提到游泳名将乐靖宜、蒋丞稷,足球名将虞伟亮、吴承瑛,前国家女子手球队长张泓等人的子女都非常热爱和擅长体育运动。报道结尾,记者的评价是:“无论把体育当成兴趣爱好还是未来的事业,家长们都表示会支持孩子自己的选择。如今小朋友们的成长环境和物质条件,比家长当年好得多。体二代们已经拥有先天优势,能否超越父母,就要看他们自身的兴趣,以及后天的努力了。”这段话将整个新闻的价值点亮:那就是虽然体育明星们的风姿已经是过去时,但是他们的后代正在成长,给体育事业带来希望。

对全民健身的看法篇2

1 全民健身公平的内涵与不公平的表现

全民健身,即全民健身服务,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利用“体育健身”手段来满足每一个公民都应该享有而且能够享有的生理、心理以及发展需求,以促进人的身心健康的服务行为[2]。全民健身服务是维护居民体育权和健康权的公共事业,关系到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的身心健康,目标是让更多的人享有锻炼的机会,更多的人参加体育活动,更多的人获得健康的身心,最终达到促进人的健康与和谐发展。全民健身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全民健身领域的延伸和具体体现,是指政府通过一定形式向居民提供相对均等的基本健身服务。依照实现过程,全民健身公平可依次划分为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起点公平指公民拥有平等参与体育活动的权利;过程公平是指公民在全民健身资源配置方面不受主观因素影响,得到平等待遇;结果公平是指每个人都能有效利用全民健身服务。

目前我国的全民健身还处于不公平状态之中,以城乡差距为例,首先,从起点来看,虽然我国《宪法》、《体育法》等相关法律规定公民享有体育权,但权利的实现需要公民具有权利意识,由于城乡居民体育意识差距,体育权的实现也不同。例如,陕西省调查结果显示,67.5%的农民认为体育锻炼是城里人的事,87.1%的农民认为体育锻炼不如劳动,有22.5%的农民认为保佑健康平安要靠求神拜佛[3]。其次,从过程来看,一是场馆分布不均,占国土面积16.5%和人口44%的城市体育场馆占全部体育场馆比重92.1%,而占国土面积83.5%并拥有56%左右人口的广大农村地区的体育场馆却只占全国体育场馆资源的7.9%[4]。二是经费分配不公,我国农村体育采取的是“以县为主”的投资政策,但是目前,大多数县级财政比较困难,发展农村全民健身的资金难以保证,而城镇体育发展资金则由省市财政提供,财政状况较好,资金也就比较充足。三是指导力量配置不公,我国90%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在城镇,农村只有10%,与河北、重庆、黑龙江等省城市平均每千人有一名社会体育指导员相比,农村平均每万余人才有1名体育社会指导员[5]。最后,从结果来看,全国城镇居民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为90.8%,农村居民为66.7%,城镇居民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为13.1%,农村居民为4.1%,差异巨大[6]。城市中20~39岁、40~59岁、60~69岁年龄段国民体质综合指数分别为103.00、100.24和101.48,而农村则相应为102.11、98.27和97.88,城市居民健康状况远优于农村居民[7]。

2 政府责任缺失是全民健身不公平的根源

在公共行政管理模式下,政府责任是政府能够积极地对社会民众的需求做出回应,并采取积极的措施,公正、有效率地实现公众的需求与利益[8]。尽管全民健身不公平的出现有多方面原因,但其根源是政府责任的模糊和缺失。

2.1 优先发展竞技体育取向

全民健身不公平从根本上来说是政府全民健身资源投入不足,长期处于短缺状态造成的。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我国体育事业走的是竞技体育优先发展道路,在“奥运战略”指引下,中央和地方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用于发展竞技体育,而忽视了真正惠及民生的全民健身服务。例如,当前国家财政拨款的体育事业经费主要都用于竞技体育,群众体育经费则不到总经费的1/4,在体育系统的体育设施中,70%以上的标准体育设施不向公众开放,只供竞技体育的运动训练和运动竞赛使用,省级体育行政部门的社会体育职工人数比例只有体育行政机关职工总数的1/10[9]。这说明,我国政府体育公共资源配置主体是竞技体育,而非社会体育。

2.2 体育体制改革不彻底

我国的体育体制改革未能完全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服务型政府”的体制,而传统的“政府管理型”体制扩大和泛化了政府管理职能,主要体现在政府管、办和养全民健身,这种行政垄断体制虽有优势,但弊端也很突出,主要表现为全民健身资源的行政集权配置和服务权益的部门单位垄断,造成政府财政负担沉重、效率低下、效益不佳。例如,我国的体育社团是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具体领导者和组织者,但我国的体育社团存在数量不足、官民二重性、管理缺乏等众多问题,在全民健身服务中发挥作用有限[10]。又如,政府没有对全民健身服务职能进行明确界定和划分,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仍然习惯于直接投入一些热门项目赛事等具有营利性的全民健身服务,却无暇顾及农村体育设施建设等必须由政府提供的全民健身服务。

2.3 财政体制改革存在缺陷

首先,地方政府的财权和事权不匹配。一方面,1994年的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使基层财政所剩无几,另一方面,税费制度改革取消农业税后,基层财政收入骤减,据统计,目前占全国人口70%以上的县乡财政的收入仅占全国财政收入的20%左右[11],由此形成了基层政府公共服务负担远大于能力。其次,转移支付制度存在缺陷。税收返还转移支付在很大程度上会形成“富的更富、穷的更穷”的“马太效应”。专项补助进一步降低了地方政府的可支配财力,加大了地方财政的支出压力。体制补助和过渡期转移支付实际上对公平目标贡献不大。最后,增量调整原则的制约。我国的财政改革坚持“存量不变、增量调整”原则,全民健身工作得到财政支持一般都是通过项目方式进行的,一旦项目结束,财政支持也就结束了,不能扩大自己的存量。

2.4 法律法规不完善

全民健身法治建设是一个由立法、司法和监督等多环节组成的系统工程,我国在这几个环节上都存在诸多问题[12]。首先,立法存在问题。尽管我国第一部关于全民健身的专门性立法已经颁布,但也存在法律责任主体不明确、配套法规不足、表述模糊和操作性不强等诸多问题。其次,现有的服务规范多是一些原则 性规定,而缺乏落实这些规定的系统性程序保障,即程序性法律规范严重缺失和滞后,使得全民健身服务在实施过程中遇到诸多障碍,实施效果难以达到立法目的。最后,缺乏有效监管,不仅是提供服务的市场力量需要监管,即使是政府直接生产,也应当改变政府集政策制定、服务提供和绩效评价于一身的“自我监管”传统模式,自己管自己的结果是难以做到有效监督。如“雪炭工程”综合健身馆援建项目从项目设计、建设单位的确定到实施工作都由国家体育总局统一组织进行,效果大打折扣。总局只是每年对援建项目的建设和使用情况进行抽查。

3 政府责任回归全民健身领域的必然性

3.1 政府公共权力要求政府责任回归

政府的公共权力来源于人民,虽然一定程度上由国家执行,但服务的本质和宗旨是为了人民,它表明政府是通过权力这一工具来履行责任的,责任是政府存在的基础,政府管理不再是以政府为中心,而是以社会和人民为中心。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政府责任可以理解为权力行使主体对权力授予者应履行的义务与承担的职责[13]。责任是政府应该履行的当然性义务,不能回避,也不能转嫁。每个公民在社会中要公平、公正、和谐幸福地生活,都需要政府协调好方方面面的关系,担负起应该担负的责任[14]。因此,国家不仅只是为某些公民服务,而是应该为全体公民服务。

3.2 全民健身产品性质要求政府责任回归

联合国《体育运动国际宪章》规定:“参加体育运动是所有人的一项基本权利。”我国《宪法》规定:“国家发展体育事业,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增强人民体质。”《体育法》规定:“参加全民健身活动的所有人员,都必须依法进行健身和锻炼活动,依法享有健身和锻炼的权利;各级体育行政部门都必须依法保证对群众健身活动的场地、设施等物质条件的投入;依法维护群众健身活动的合法权益。”全民健身服务有多种层次和性质,根据不同的层次和性质,我们可以把全民健身服务分为基本全民健身服务与选择性全民健身服务。基本全民健身服务属于公共产品,是政府的责任和保障的“底线”,而选择性全民健身服务(即“底线”以上或以外部分)由市场机制调节。由此可见,获得公平的基本全民健身服务是人权的重要内容,基本全民健身服务追求的是社会效益,而非经济效益,是提高国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的公共服务,是政府需要承担的责任。

3.3 纠正市场失灵要求政府责任回归

全民健身资源配置公平是全民健身公平的本质和核心。政府和市场都是资源配置的主体,政府以追求公平为导向,保障的是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市场以追求效益为导向,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15]。市场失灵是市场经济社会所不可避免的,政府干预是解决市场失灵的主要方式,政府是唯一主体[16],这是政府介入全民健身领域的重要原因。全民健身保障是人的健康权,而健康权被认为是不应该由市场控制的,绝大多数发达国家都为自己的国民提供有国家支持的全民健身计划,而不是全部推向市场。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政府更应该承担维护国民健康利益和健身权利,促进全民健身公平发展的责任。

4 政府责任的内容

4.1 经济责任是政府实现全民健身公平的首要责任

经济责任主要指政府投入责任。当前,我国全民健身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是健身需求不断增长和健身资源短缺之间的矛盾,这从根本上来说是政府投入水平不高和投入结构不合理造成的。因此,要科学界定各级政府全民健身服务的支出责任:一方面,要加大政府对全民健身的投入,在扩大政府体育财政总供给的前提下,提高全民健身财政支出占GDP、财政支出和体育财政支出结构中的比重,尽快缓解全民健身资源总量供给严重不足的局面。另一方面,要调整全民健身的投入结构,一是尽可能避免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产生的全民健身不公平现状,加大对经济落后地区、农村地区和社会弱势群体的财政补贴;二是在加大总投入的前提下,改变现行竞技体育和社会体育投入失衡状况,加大社会体育投入比例,努力提高社会体育在体育事业投入中所占的比例。

4.2 规划责任是政府实现全民健身公平的制度条件

全民健身中存在的众多不公平问题,最终都可以还原为制度缺失问题。政府作为全民健身资源配置的主体,应充分发挥其规划全民健身事业的职能。第一,要建立全民健身资源配置补偿制度。一是利用政府的专项拨款、优惠贷款、转移支付、对口扶助、城乡支援等方式,推动农村地区和落后地区全民健身的发展。二是通过鼓励建立民间体育基金会等非政府组织或参股、资助、购买、出租等方式引入市场机制,吸引民间资金,为弱势群体提供全民健身服务。第二,要完善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一是确立政府是全民健身服务的供给主体,但可以采用政府、社会和企业多中心并存的供给模式;二是全民健身服务供给的重点应该放在“没有场地设施”、“没有人指导”、“没有人组织”、“没有经费”等实实在在的问题上。第三,要建立城乡统筹的全民健身服务供给制度。一是把农村全民健身服务供给真正有效地纳入到国家全民健身服务的制度安排中来,变农村全民健身服务的制度外供给为制度内供给;二是让政府主要承担起农村全民健身服务的供给责任,尽可能做到城乡全民健身服务统一标准和待遇,呈现差距逐渐缩小的趋势[17]。

4.3 监管责任是政府实现全民健身公平的保障条件

对全民健身的看法篇3

不同年龄段居民每周体育健身活动3次以上所占该年龄段人数比例通过数据处理。可以看出:男性居民36-45岁组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人数低于25-35岁组和46-55岁组;而女性居民随年龄增长,体育健身活动的人数在逐渐增加。

2每次体育健身活动的时间现状

城乡居民每次体育健身活动的时间在31分钟以上的25~35岁组男性居民占男性群体的占5.1%、36~45岁组占9.1%、46~55岁组占15.5%;而女性居民则分别占9.1%、7.2%和12.8%。城乡居民随着健身活动时间的延长,各年龄组体育健身活动的人数则出现逐渐下降的趋势。除此之外,城市46-55岁组居民,投入体育健身活动的时间高于其他两组和乡镇居民体育健身活动的时间。农村与城市人群在一次健身活动持续的时间上有明显的差异,健身时间在半小时以下的情况城市高于农村,为10.23%和6.30%;在半小时及以上的情况也是城市高于农村,为63.41%和40.02% ;而健身时间在1小时及以上的情况却相反,农村高于城市,为34.36%与26.40%。对这一现象进行具体分析后,我们发现了城乡人群之间在闲暇时间上各不相同,总体上农村人群的闲暇时间要多于城市人群,他们有相对多一些的空余时间,因此在进行健身活动时,时间比较充裕。城市人群的工作和生活相对紧张,特别是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是家庭的顶梁柱,也是工作上的骨干力量,闲暇时间少,用于健身锻炼的时间就更少,迫使他们采用与他们自身情况相适应的形式和时间去进行锻炼,以保障自己能有一个健康的体魄,为社会、家庭和自身服务。

2 体育健身后的情感体验现状

总体上有57.81%的城乡居民体育锻炼后感到心情愉快,有21.5%感到自我满足。说明大多数城乡居民参加体育活动后有良好的身心体验,这为今后继续参加体育健身活动打下了良好基础。

根据1997年我国规定的体育人口基本标准(即每周参加体育活动不低于3次,每次活动时间在30分钟以上,具有与自身体质和所从事的体育项目相适应的中等或中等以上负荷强度者)。目前沈阳城乡居民体育人口25~35岁年龄段占14.2%、36~45岁占16.3%、46-55岁占28.3%。这与《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结果报告》2003年12月28日提供的数据25~35岁年龄段占14.4%、36~45岁占12.8%、46-55岁占15.3%的体育人口相比较,分别低于0.2%和高于3.5%和高于13% 。说明沈阳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活动的积极性较高。通过数据处理可以看出:沈阳体育人口年龄结构与我国体育人口年龄结构两端高、中间低“马鞍型”略有区别。

3.体育健身活动选择的场地现状

25-35岁男性居民有50%选择免费运动场(馆),女性有37.5%和25%选择公园和小区空地;36~45岁男性居民有25%选择街道路边、18%选择庭院、23%选择公园、20%选择小区空地,女性有26.9%选择街道路边、27.6%选择公园;46-55岁男性居民有29.2%选择庭院、25%选择公园,女性有36.4%选择庭院和小区空地、33.2%选择公园。可见沈阳居民主要选择的是免费运动场(馆)、庭院、公园、街头巷尾、小区空地、江河湖畔等非正规性体育场所。体育健身需要一定的场所才能进行,城乡人群在健身时所选择的场所有较大的差异。城市健身者选择的场所依次为公园38.61%、空地24.12%、一般体育场馆23.90%、收费体育场馆10.25%、居室8.40%和公路街道0.53% ,而农村健身者选择的场所依次为空地48.35%、公路街道35.75%、公园32.34%、居室31.75%、及一般体育场馆14.51%。从空地、公路街道、居室三项比例来看,农村高于城市,反映出农村的健身设施建设要落后于城市,农村的居住面积要大于城市。从选择体育场馆进行健身锻炼的比例看,城市远高于农村,特别是收费体育场馆更是如此,这也同样反映出农村的健身设施建设远远落后于城市的现状。

4体育健身活动选择的形式现状

通过调查:25~35岁男性居民有55.7%选择与朋友一起的形式进行体育健身活动;女性居民有65.7%选择与朋友一起的形式、有32.3%选择与家人一起的形式活动;36~ 45岁男性居民有72.37%、女性有68.7%主要选择与家人一起的形式活动;46~55岁男性居民有50%选择以个人独立的形式活动;女性有55.6%选择与家人一起的形式活动,说明城乡居民的性别、年龄不同,选择体育健身活动的形式不同。

5城乡居民家庭拥有的体育器材情况

在对居民家庭所拥有的体育器材的调查中邮局同样可以看出,居民家庭的体育器材址分缺乏。有1~2件的占了46.49%,3~5件的占了30.42%.5件以上的仅占了6.83%,而没有体育器材的家庭就占了16.27%。从家庭体育器材的价值来看,家庭购买的体育器材在90元以内的占了49.21%,100~200元之间的占了l9.96%,250元以上的占了10.24%,没有体育器材的家庭占了18.33%。在调查中,许多家庭认为购买体育器材是一种高消费,认为没有必要,对体育消费仍缺乏必要的了解和认识。器材单调且数量偏少、体育消费意识的滞后势必给家庭的健身活动带来一定的影响,同时也影响了全民健身活动的顺利开展。 6居民到经营性体育场馆进行消费的承受能力方面的调查

在一年里,没有到过体育场馆进行消费的人占了50.06%,有49.94%的人去过。普通收入的家庭只能偶尔去观看一次比赛,参加俱乐部的健身活动更是寥寥无几。在对普通居民去经营性体育、娱乐场馆能够承受多大的消费的调查中,1~5元的占了30.12%,5~ 10元的占了52.2l% ,10~20元的占了19.11% ,20元以上的为0.81%。应该说,消费在5元以内的范围在普通居民的眼里是能够承受的,5~l0元部分人能够承受,但3元以下商家经营者是无利可图的,l0元以上普通居民又难以接受。因而,经营性场馆的每次消费最好在3元左右,不宜超过1O元,无论是从商机上还是变通百姓的承受能力上都是较为适宜的。

3.2.3居民体育消费结构现状

居民的体育消费结构是丰富多彩的,但不同年龄、性别之间存在有个体差异,城乡居民之间也存在有差异,城市居民在体育健身器械和观看体育比赛等精神娱乐方面的消费高于乡镇居民,而乡镇居民在运动服装和实物消费方面则高于城市居民。总体上城乡居民每年体育消费在200元以上的占93.29%,说明沈阳城乡居民体育消费较高。

3.2.4 居民休闲时间的活动内容安排现状

总体上25-35岁男性居民的休闲时间内容安排是聊天、读书、看报;女性居民是逛商场、聊天;36~45岁男性居民是看电视、打麻将、聊天;女性居民是看电视、做家务、逛商场;46-55岁男性居民是看电视、做家务、读书、看报;女性居民是做家务、看电视、打麻将。

4 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城乡居民年龄、性别不同,选择体育健身的项目不同。此外,居民随年龄增长,选择的体育项目有激烈、对抗性强逐渐向对抗性小、休闲、娱乐、保健养生的体育项目过渡的发展的趋势。

4.1.2从选择体育场馆进行健身锻炼的比例看,城市远高于农村,特别是收费体育场馆更是如此,这也同样反映出农村的健身设施建设远远落后于城市的现状。值得一提的是在本次调查的样本来看,在收费体育场馆中进行锻炼的农村人群为零,这一方面是由于所调查的健身者,经济收入较城市低,一般不会把钱投向需要支出的健身项目上,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缺乏高档次的收费体育场馆有关。但有两点更为值得关注,一是体育健身的消费观念,它是形成农村体育消费市场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二是农村体育消费的经营主体没有很好的培育。

4.1.3体育职能部门在农村对全民健身运动的舆论宣传工作不够深入,且缺乏力度,致使广大农民没有认识到健身的重要性,加上农民自我健身意识薄弱,成为影响我国全民健身运动在农村广泛开展的一个根本原因

4.1.4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工作压力、就业压力不断加大,人们间的竞争加剧,特别是在城市,人们的各种压力最终表现为精神的压力,使得有些人无暇顾及自身的健康,没有相应的时间进行健身锻炼,从而使体质下降、抵抗力下降,最终导致疾病的产生。社会和媒体应积极做好宣传引导工作,使广大民众自觉地投身到全民健身活动中来。

4.2建议

4.2 .1充分发挥媒体的职能作用。加大全民健身活动的宣传力度政府主管部门应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等多种舆论工具,加大《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体育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力度。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对体育健身活动和重要性的认识,积极组织举办国际级和部级的大型体育竞赛活动,使居民接受体育的精神激励、感受体育审美的愉悦,营造全民体育健身的氛围,培养居民树立正确的终身体。

4.2.2 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全民健身管理体制各级人民政府及体育行政部门要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制定出本地区全民体育健身活动的规划和实施方案。各系统、各部门也应制定出相应的实施方案和意见;积极引进具有体育专业知识技能的优秀大学毕业生到社区或其他单位从事全民体育健身组织和管理工作,改变社区或单位体育专业技术工作人员少、组织开展体育活动水平低、体育健身活动率低的被动局面,促进沈阳城乡居民全民体育健身活动的进一步发展。

4.2.3 充分发挥县、乡镇基层组织的体育引导进一步发展和提高乡镇居民的体质与健康水平,建立社区、街道、居委会体育健身辅导站,大力推广体育科学健身的知识、技能、方法,提高全民体育健身活动的技术质量,做好基层体育健身活动工作。积极开展评选体育先进县、体育先进乡镇、体育先进户和体育先进个人活动,推动基层体育健身活动的快速发展。

4.2.4组织居民开展具有地方特点的体育传统健身、竞赛娱乐活动,顺应沈阳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日益提高的发展趋势开展全民体育健身活动,大力开发旅游、休闲、娱乐、健身等具有本地区优势的体育项目,丰富乡镇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满足精神文化需要,既要满足城乡不同层次居民大众化的体育健身需求,也要满足城乡居民日益高级化、多样化、个性化的体育健身需求,构建和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的群众体育服务平台。

4.2.5调整体育产业结构,为居民创造良好的体育消费环境鼓励体育用品生产厂家,调整体育产业结构,生产满足居民需要特别是乡镇居民需要的体育健身娱乐设施、器械等体育产品;既要生产出高质量的体育有形物化产品,也要生产出高质量的体育无形劳务产品,以满足不同层次居民的体育健身消费需求,促进居民体育消费。积极创造沈阳良好的体育消费环境,拓展和繁荣沈阳城乡居民体育消费市场,促进沈阳城乡居民体育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全民体育健身活动的全面发展。

4.2.6目前,我国农村职业劳动条件比较落后,生产效率太低,加上农民负担过重,致使广大农民没有多余的资金投入到健身活动中去,是影响全民健身运动在农村广泛开展的重要原因。建议政府在加强全民健身计划宣传工作的同时,注重实效,加大对全民健身的经费投入,多建设一些大众化的、简便、实用性强的体育锻炼场所,同时结合当地的实际条件,添置一些必要的体育健身器材,促使广大农民积极投身到健身的活动中去,从而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

4.2.7针对广大农民进行体育健身锻炼缺乏指导这一事实,建议体育职能部门在农村建立健身活动咨询站,同时实行健身指导员制度。为广大农民提供健身的信息咨询和专业的锻炼方法和手段的指导,并在上基础上尽可能多组织些群众性的健身活动,促使全民健身运动在我市农村全面、快速、科学地开展下去。

4.2.8受教育的程度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综合素质,而学校的体育教育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因此,伴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人们对体育健身活动的认识在总体上呈现提高的倾向,人们对健身活动的意义也更为清楚。大力发展教育,更好地在学校体育教育中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对现有的体育教育进行切实有效的改革和创新是提高全民族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

4.2.9城乡在地域上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健身活动的自然环境条件,因此两地人口在健身活动项目的选择上具有一定的差异。这是两地人们开展健身活动时充分利用当地客观条件因时、因地制宜的表现,有关部门应更好地支持当地的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形成地方特色。

4.2.10 城乡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生活方式,体育发展水平,造成体育健身活动组织形式、场地设施建设、体育社会指导员分布几个方面较大差异。要大力培育和发展农村体育社团,加快农村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尽快更多地培养农村体育社会指导员,使城乡全民健身活动协调发展。

2建议:

统筹城乡体育、各人群体育协调发展。

2.1大力发展社区体育。城市体育以社区为重点,推进体育生活化社区达标进程。将社区体育组织建设、设施建设、健身活动、居民体质测试和健身宣传培训等服务列入《沈阳市社区基本公共服务指导目录(试行)》中,采取政府主导、多部门共同推进的方式,分计划、分步骤、分批次地推进社区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全覆盖。总结推广东城区创建部级全民健身示范区、履行政府公共体育服务职能、构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经验。各区县政府将社区体育工作作为社区建设的基本内容,统筹规划,加大投入,以街道和居住社区体育设施建设为重点,不断改善社区居民体育健身环境和条件,提供基本公共服务。

2.2加快发展农村体育。农村体育以乡镇为重点,将农村体育工作纳入全市郊区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规划,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完善文化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增强农村基层体育公共服务能力,充分发挥包括乡镇综合文化站在内的综合服务设施作用,利用好农村学校、企事业单位的体育设施和体育人才资源.

对全民健身的看法篇4

摘 要 目前,抚顺市积极贯彻《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各项精神,力求更好更快的发展社区体育,增进居民的身心健康,提高居民的整体素质。但是,各社区健身路径的设置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直接影响着居民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本文试图就目前抚顺市顺城区将军街道三大社区健身路径设置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社区体育开展的相关影响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提出合理化的意见与建议,进而促进社区体育更加有效的开展。

关键词 全民健身 路径设置 社区体育开展 影响

1995年,国务院颁发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城市社区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重要阵地。社区体育开展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城市人口的身心健康以及体育人口的数量。所以,1997年,原国家体委下发了《关于1996年度体育公益金用于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通知》,决定将体育公益金(国家体委提存部分)用于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在城市社区,有步骤地分配建设一批群众健身活动场所设施。从1996年我国第一条全民健身路径建成到现在已经过去了17年,我国的全民健身路径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简陋到精细几个跨越式的转变。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论文以抚顺市顺城区将军街道的三大社区(辑安社区、亦工社区、环卫社区)的健身路径设置与社区体育开展现状为研究对象及问卷的调查。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本文通过抚顺石油化工大学图书馆、体育学院资料室、图书馆电子检索等多种渠道查阅有关体育人文社会学和统计学、健身路径和社区体育开展现状等方面的教材与学术专著。依据对已有文献资料的整理、归纳、分析,为本文的分析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2.实地测量法

到社区内进行实地观察,更贴切的了解社区内健身路径设置现状以及社区居民的具体活动情况。

3.访谈法

在亲自发放问卷的过程中,对抚顺市顺城区将军街道的三大社区的部分社区居民进行访问,较为详细地了解他们对社区健身路径设置的满意度,及其对社区体育开展的影响,获得了有利于本课题研究的第一手资料。

4.数理统计法

本文采用办公软件Microsoft excel 2003,对所有回收的有效问卷和资料进行数据采集和统计,为进行定量分析提供技术指标。

5.问卷调查法

发放问卷300份,回收300份,回收率100 %,有效问卷294份,有效率98%,回收率和有效率均在95%以上,符合本研究需求。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利用健身路径锻炼的人群的年龄特征

社区健身路径作为一种新兴的健身方式,受到广大社区居民的喜爱,据调查,利用健身路径锻炼的人群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

由上图可知:利用健身路径锻炼的人群中,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居多,约占总数的67%,其次为14岁以下的少年,约占总数的20%,参与最少的为15~44岁的青年人,仅占总数的13%。可见,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是利用健身路径最为频繁的群体。

(二)居民对健身路径的了解

据调查,利用健身路径进行身体锻炼的居民,99%不知道“社区健身路径”这一称谓,而且15.7%的居民认为健身路径主要是政府依靠体育的公益金提供的,17.4%的居民认为是由街道办事处筹资的,12.4%的居民认为健身路径主要是企业赞助的,54.5%的居民不知道健身路径的资金由来。

(三)将军街道三大社区健身路径的设置情况

1.社区健身路径的种类

我国社区健身路径大致分为五种类型:力量型、平衡型、运动型、柔韧型以及趣味型,其中每种类型包括很多种路径,具体情况见表1:

据调查,在每个社区中,每种类型的路径在不同社区中安装的件数不同,具体情况见图2。所调查的社区中,所占比例最大的为趣味型健身路径,力量型次之,其次为柔韧型、平衡型,运动型健身路径最少,可能原因是:趣味型健身路径更能吸引社区居民的好奇心和健身欲望,而运动型健身路径运动型健身路径难度偏大,不适于老年人和儿童进行锻炼,且健身路径的参与者以中老年人和儿童居多,所以这种路径的安排方式,正好迎合了社区成员的健身需求,促进社区体育的开展。另外,据调查,社区居民普遍认为社区中健身路径的种类偏少,不能够激发社区居民的参与热情。

2.社区全民健身路径的数量和人均占有量

社区健身路径中,影响居民参与热情的因素中,除了路径的种类还包括健身路径的数量,因此,本文对被调查的社区健身路径的数量和人均占有量做了进一步的调查,结果表2所示:

由表2可以看出,辑安社区健身路径的人均占有量0.006个,亦工社区健身路径的人均占有量0.005个,环卫社区健身路径的人均占有量为0.005个,可以看出,社区内健身路径的数量偏少,当晨练或者晚练的人过多时,不能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

3.社区健身路径的安置情况

社区健身路径的位置和分布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社区居民利用健身路径进行身体锻炼的参与积极性。根据《健身器材室外健身器材的安全通用要求》(GB19272一2003)中规定:“器材距各类办公楼房、居民住宅及各类楼堂馆所的水平距离应不小于5m。”被调查社区的具体情况如表3所示:

由表3可以看出,三大社区的健身路径均存在位置不合理的现象,距离居民楼过近,存在潜在的安全隐患。另外,据调查,居民每次从家里到社区健身路径锻炼点的时间大多集中在1~10min,被调查对象对健身路径锻炼点的分布比较满意。

(四)健身路径的使用情况

1.健身路径利用情况

据调查,并不是所有的社区居民都会利用社区健身路径进行身体锻炼,大致情况如图3所示:

由图3可以看出,三大社区的居民利用健身路径的情况不容乐观。

另外,据调查显示,社区居民利用健身路径的时段大约集中在早晨6:00~9:00和晚上4:00~7:00,晚练的人数要明显比晨练的人数多,晨练的人群大多以45岁以上的老年人为主,而晚练的人群比较复杂。

2.社区居民利用健身路径开展体育活动

(1)活动形式

据调查,社区居民利用健身路径进行活动的方式多为自发的参与,而且三大社区未曾利用健身路径进行有组织的体育活动。

(2)活动频度

居民每周利用健身路径进行锻炼的次数分布如图4所示:

图4可以看出,每周利用健身路径进行身体锻炼的居民中,每周一到两次的占总数的28%人,每周三次以上的占总数的18%人,反映出社区居民对健身路径利用的频率较低。

(五)社区全民健身路径的损坏及管理

社区健身路径作为社区居民进行体育锻炼的有力手段,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居民的参与热情。

由图5可知,在参与调查的居民中,对社区的管理现状满意的居民占总数的92.7%,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的居民占总数的7.3%,据调查,被损坏的健身路径数量大约为1~2件,但是被损坏的健身路径大约经过1~7天的时间就会很快的被完善。由此可以看出,社区的管理还是比较完善的,间接地促进社区居民对健身路径的参与积极性,促进社区体育的稳步发展。

(六)社区居民对健身路径设置的满意度

三大社区健身路径的设置情况还是比较乐观的,居民对健身路径设置的满意度如图6所示:

由图6所示,居民对社区健身路径设置的满意度情况中: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人数占总数的22.7%,满意的人数占总数的27.9%,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的人数占总数的49.4%,所以,总的来说,居民对三大社区健身路径的设置情况的满意程度不高,设置情况有待进一步改善。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将军街道的三大社区的健身路径安放点分布较均匀,但种类不足,数量少,人均占有量低。

2.将军街道的三大社区居民对健身路径的认识不足,利用频率较低,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3.将军街道的三大社区居民对社区健身路径设置的满意度不高,路径设置的缺陷,严重制约社区体育的发展。

(二)建议

1.社区应使每一个社区居民了解健身路径的具体情况,包括使用价值、安全隐患等,促使社区居民进行体育锻炼。

2.社区安装健身路径时,要充分考虑地理位置、覆盖范围、分布以及社区居民的基本情况,对社区居民进行初步的定位,安装充足且适合的健身路径。

3.社区应该充分的利用健身路径组织个种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鼓励不经常锻炼的人群积极参与,促进社区体育的发展。

4.每个社区中应该适当的增加3~5名专业的指导人员。

参考文献:

[1] 姜莹莹.城市社区健身路径工程使用评价[J].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0.

[2] 王凯珍,阮云龙.新世纪中国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趋势[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1).

[3] 田彤.社区体育文化建设——是促进社区体育和谐发展的落脚点[J].体育与科学.2006.27(4):50-53.

对全民健身的看法篇5

关键词:全民健身;场地资源;有效利用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出:全民健身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实现全民建设小康社会的民心工程。全民健身的开展高度依赖于健身场地设施资源,所以健身场地设施的数量、分布与有效利用情况,决定着全民健身工程的整体成效。为此,本文对廊坊市区全民健身场地资源的现状与利用情况进行研究,以期为进一步提升廊坊市区全民健身工程的综合绩效提供理论支持。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针对廊坊市安次区、广阳区下辖的87个社区及其周边已利用的健身娱乐场所、企事业单位的健身场地、公共体育场馆、生活区健身场地等进行调查。研究方法主要包括:

1.文献资料法。在廊坊师范学院图书馆收集全民健身场地及廊坊市区全民健身工程相关文献30余篇,从而全面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现状、趋势与研究经验。

2.访问法。与廊坊市负责全民健身工作的相关领导、学者及健身场地所属单位负责人取得联系,就场地设施的管理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从而较为详细地了解健身场地现状及相关资料。

3.实地调查法。深入街区,对廊坊市全民健身场地进行实地调查与统计,以查缺补漏,进而提高研究的科学性。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廊坊市区全民健身场地资源现状

(1)廊坊市区全民健身场地数量与面积。截止到2011年元月,廊坊市区共有已利用的全民健身场地约1486个,场地总面积达528070m2,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目前廊坊市区全民健身场地呈现出以学校、社区、街头游园、健身俱乐部为主的多元化供给状况,为廊坊市区全民健身工程的开展,提供了一定的场地设施保障。

然而,从实际利用情况来看,大部分健身场地并未得到有效的利用,其健身功能难以得到有效的发挥。例如,学校场地资源较丰富,但除了少数中小学和几所高校外,其余学校健身场地基本不对外开放。大部分企事业单位的健身场地也不愿对外开放,由此则限制了此类健身资源的有效利用。此外,各单位间缺少相应的场地资源互补、互用机制,由此则限制了各单位之间员工健身项目的多元化发展。

(2)廊坊市区全民健身场地分布情况。就廊坊市区健身场地分布情况而言,廊坊市区北部居多(如表2所示),南北差异明显,不利于均衡发展全民健身事业。所以应适当加强南部的健身场地资源建设,使其合理分布,为健身活动提供便捷,满足人民健身需求。

(3)廊坊市区全民场健身地设施类型情况。对廊坊市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进行类聚分析,可将所有设施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为健身路径,目前已有1058条,平均每千人约1.59条;第二类为羽毛球室、室、乒乓球台、乒乓球室等小型健身场所,建设数量在约300-400个之间,平均每千人约0.6-1个;第三类为健身房、游泳池、网球场等场地设施,建设数量在71-100个之间,每千人0.1-0.2个。由此可见,廊坊市全民健身设施以全民健身路径为主,而其他场地设施则相对较少。

如图1所示,就可利用的健身场地面积而言,廊坊市区各学校开放的健身场地资源面积最大,各生活区及企事业单位的健身场地面积次之。私营健身俱乐部近些年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其场地面积超过了青少年宫。健身路径及街头游园的场地面积位居第三,其增长势头亦反映出廊坊市区的健身人群与健身意识得到了较快地发展,公众参与健身的意识逐渐加强,由此则需要政府部门不断丰富廊坊市区健身场地设施,以满足公众参与健身活动的需求。

2.廊坊市全民健身场地资源存在的问题

(1)场地设施面积数量不足。目前,廊坊市区共有全民健身场地1486个,总面积达528070平方米,而廊坊市区拥有固定人口66.7万人,人均占有场地仅为0.79平方米,可见廊坊市全民健身场地是较为短缺的。虽然,部分公众可以选择在公园、河边参与健身活动,但此类活动仅限于散步、慢跑、太极拳、气功等活动,项目较为单一,不利于体育运动项目的宣传、推广与普及,不利于全民健身项目的多元化发展,降低了全民健身项目的趣味性和公众投入健身的积极性。

(2)场地设施分布不够均衡

从表2、表3的情况可以看出,健身场地资源的分布不均衡,从总体来看廊坊市区呈矩形特征,因此本文将廊坊市区矩形的对角线进行连接,将廊坊市区分为东、南、西、北四个部分,分别对每个部分的人口与场地面积进行研究分析。据调查显示,廊坊市区北部拥有固定人口约17.2万人,其健身场地为384个,每千人2.23个;廊坊市区东部拥有固定人口约16.3万人,其健身场地为370个,每千人2.27个;廊坊市区西部拥有固定人口约16.1万人,健身场地376个,每千人2.34个;廊坊市区南部拥有固定人口约17.1万人,健身场地356个,每千人2.08个。由此可见,廊坊市区西部、北部、东部健身场地设施相对较为丰富,而南部场地资源则相对短缺,表现出市区健身场地资源分布不够理想。

(3)场地设施闲置状况较为严重。在廊坊市全民健身场地资源供给过程中,存在着场地闲置情况。如为河北省第十三届运动会兴建的廊坊市体育场,在无赛期内,大部分时间呈闲置状态。此外,其他场地设施也存在不同程度的闲置情况,如笔者调查走访中了解到,开发区大学城体育场、轮滑场、足球场均存在着严重的损坏情况,究其原因不外乎疏于管理、缺少维护、选址偏远、收费偏高、设施陈旧、损坏严重所致。因此此类场地只能废弃或闲置。这种场地状况严重影响了公众对全民健身设施的利用,造成人、财、物的极大浪费。

笔者在走访部分企事业单位的场地管理人员和观察了解到,部分企事业单位的场地设施利用率较低,如新奥光伏员工反应,该单位的体育场地只有熟人介绍或员工闲暇才能使用,而大部分时间则是用来停车、存放货物或处于闲置状态。

3.相关问题产生的原因

(1)财政能力有限,导致场地设施数量不足。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的建设是需要强大的地方财政资金为其提供保障的,且场地设施建成后,其服务供给过程中仍需要政府部门为其提供设备维护、保养等方面的经济补贴,而此项支出的数额也是较为庞大的。调查显示,廊坊市近3年的财政收入平均为155.37亿元,而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的兴建则需动几百万甚至千万余元,且建成使用后仍需政府部门提供维护与管理费用,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廊坊市相关政府部门创造了财政压力,为减少财政支出,政府部门只能根据自身财政能力,适当为公众提供健身场地设施。由此可见,财政能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的供给。此外,财政资金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现有场地设施的维护与保养,影响了场地设施的正常使用。

(2)决策失误,导致场地设施分布不均。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的分布与规划主要是由政府官员来完成的,而政府官员并不是场地设施建设规划方面的专家,其拥有的建设规划信息及经验也是较为匮乏的。因此,本文认为完全由政府官员组成的场地规划决策团队是难以科学、合理地完成场地设施建设的规划工作的,并易导致场地设施分部不均等问题的出现。此外,加之廊坊市“三年大变样”规划政策的出台,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廊坊市人口分部与场地设施数量失衡的现象。

(3)场地产权问题,导致部分单位内部场地闲置。在廊坊市现有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中,根据产权与管理权的特性,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为体育局管辖下的健身场地设施,如廊坊市体育馆、全民健身路径等;第二类为企业性质的健身俱乐部;第三类为企事业单位厂区内部的场地设施。在此三类体育场地设施中,第一类与第三类场地设施存在较为严重的闲置状况,就第一类场地设施闲置而言,其原因在于设施破损严重或开放成本过大;而第三类场地设施闲置是因为该类场地设施的产权与使用归自身单位所有,但由于企事业单位大部分时间忙于公务,则场地设施在不同程度上呈现出闲置现象,导致了资源浪费的发生。

四、结论与建议

1.放宽准入政策,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场地设施建设

就廊坊市区而言,民间资本参与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主要以体育俱乐部为主。目前,场地设施相对短缺的南部地区不仅缺少政府供给的公益性场地设施,同时也缺少经营型体育俱乐部,而该地区具有人口数量为17.1万人,且较为集中,可见该地区是具有一定健身需求及健身市场潜力的,因此,政府部门可放宽该地区的体育俱乐部审批与准入政策,并积极规划该地区的健身俱乐部选址与建设工作,以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南部地区的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弥补因政府财政短缺所造成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不足、分布不均等问题。

2.健全民意表达机制,均衡分部场地设施

廊坊市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分布不够均衡,与体育行政部门决策与政策引导关系较大。因此,在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规划、建设的不同时期,管理层与决策主体应健全民意表达机制,实行政务公开,并积极主动的培养公众参与意识、鼓励公民参与健身场地设施的规划与设计工作。通过完善听证机制与民意反馈机制,使公众了解与自身利益相关的健身场地规划决策信息,并通过热线电话、网络、民意反馈部门等多种方式,将公众的规划发展意见反馈给决策机构,使体育行政部门的各项决策更加民主化、科学化。此外,在全民健身场地设施项目的规划、选址等重大事件决策过程中,管理者还可考虑借助“外脑”,主动听取高校、企事业单位体育工作者的规划意见,以提高场馆管理决策的科学性,规避决策失误、场地分布失衡等问题的发生。

3.鼓励场馆设施对外开放,避免场地设施的闲置

鼓励高校与企事业单位体育场馆对外开放,不仅可以减少场地设施的闲置、提高场地利用率,同时还可以有效缓解廊坊市全民健身场地资源不足等问题。首先,相关行政部门可以鼓励高校、企事业单位之间借鉴“虚拟经营”管理方式,开展场地资源的互补利用。例如廊坊市供电局仅拥有篮球、乒乓球场地,而廊坊师范学院则具有综合大型体育场地,两单位距离较近,因此若供电局内部需要开展职工田径运动会,可租用廊坊师范学院的场地,以弥补自身场地设施项目的不足;其次,鼓励企事业单位场地设施对外开放的同时,体育行政部门可考虑为其提供一定的场地折旧与管理费用,这样可以省去新建全民健身场地的巨大开支,该举措是解决廊坊市场地短缺的权宜之计。

4.搭建服务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政府部门可考虑建立全民健身设施资源共享的协调机构与服务平台,提高各单位、各部门间互相租借体育场地的便捷性,在不增加政府投入的情况下,实现健身场地资源的共享,有效提高健身资源的利用率,从而进一步满足社会公众、企事业单位劳动者对健身活动的多元化需求。而且此类举措亦可实现各单位场地租赁及使用的经济创收,实现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 李森.全民健身供给模式的探讨[J].体育与科学,2007,28(3):34-36.

[2] 祝志国.对构建河北省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6:14-21.

[3] 张英建,李铭,等.廊坊市社区体育发展现状调查与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8,(5):107-108.

对全民健身的看法篇6

关键词:全民健身 活动 现状 对策

一、前言

近几年,我国全民健身运动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全民健身活动是一项由国家领导、社会支持,全民参与,有目的、有步骤、有措施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跨世纪的,造福子孙后代的宏伟事业。“全民健身计划”的提出和实施,对提高劳动者的全面素质,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协调发展,推动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等都将产生积极的作用。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

濮阳市全民健身活动的组织机构和参加体育锻炼的市民。

(二) 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按照社会学和体育统计学制卷原理,设计出市民体育锻炼情况调查表,采用随机的方法对8个健身点的居民发放问卷240份,回收240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230份,有效率95.8%;在问卷发放的过程中,基本考虑到被调查者的性别,年龄的分布。

(2)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期刊网以及上海体育学院图书馆、阅览室,收集整理关于全民健身现状的文献资料,从而确定本文的研究方向和内容,为本文提供理论依据。

(3)访问法: 在濮阳市体育局工作人员的协助下,查阅了濮阳市全民健身活动的组织机构、经费投入等方面的确切数据,并访问了社区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和部分健身人群了解体育锻炼情况。

(4)数理统计法:运用Exel2003软件对调查问卷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河南省濮阳市全民健身活动的现状

(一) 市民参与健身活动的态度与目的

所谓态度,即人们在自身道德观和价值观基础上对事物的评价和行为倾向。由表1可以看出,从年龄性别的角度分析,喜欢体育健身的人群中, 青少年占总人数的32%, 中年人占总人数的23%, 中老年人占总人数的45%, 说明濮阳市市民参加体育锻炼人口呈现出中间低,两边高的势态。

(二) 市民参与健身的项目

濮阳市市民喜欢的健身活动以武术、气功、广场舞为主。慢跑是唯一各类人群都喜欢的体育健身项目,也是参加人数最多的项目。不同年龄的市民对体育健身项目有着明显的兴趣差异,青少年主要喜欢慢跑和体育游戏等体育健身项目,中老年人倾向于慢跑、武术( 太极拳、剑)、气功、广场舞等体育健身项目,分别占总人数的31%、23%、29%、11%。这些项目运动多半不受场地限制。中青年倾向于球类、游泳、健身操等体育健身项目, 这些项目大部分需要运动场馆以及一定的运动知识等。

(三)市民参与健身活动的时间

濮阳市市民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主要集中在早晨、晚饭后和节假日,分别占被调查总人数的62.4%,、15.5%、14.6%, 其次是下午和上午分别为各占4.26%,3.1%,中午休息时间几乎没人参加体育锻炼。可以看出,随着人们的闲暇时间增多, 濮阳市民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在增多。

(四) 影响健身活动频度的主要因素

在濮阳市市民在全民健身活动中,工作忙、场地器材少和缺乏技术指导成为影响市民参加健身活动的主要因素,这就形成了社会供应和民众健身需求之间的矛盾,从而阻碍了城市体育锻炼人群的增长;另外相当一部分锻炼者选择了学校、街上花园或广场作为锻炼地点。

(五)濮阳市参加健身活动人口的职业分布

濮阳市自由职业者,下岗工人由于时间,工作性质等可以主观分配,这一类人成为了大丰市全民健身活动人群的主流。另外,事业人员一些高学历知识分子对健康的关注的程度也很高涨,他们拥有较高的健身意识,这类健身人群也正在逐渐扩大。下岗工人和企业人员一方面可能健身意识还有待加强,或是忙于工作而没有时间来进行体育活动。

四、 河南省濮阳市普及全民健身活动的发展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市民健身意识

通过大力报道群众体育新闻,开设全民健身专栏,组织开展小型多样的趣味性体育竞赛活动,。此外, 在市民容易发现的地点及健身集中点建立大型的全民健身公益广告或全民健身宣传橱窗,利用节假日市民外出活动之际,向他们送发全民健身知识丛书、宣传手册,定期或不定期举行现场咨询活动。

(二)健全社会体育辅导员制度,加快普及健操等项目

政府体育部门多聘请社会体育辅导员,统一管理,分社区、包责任,充分利用他们所掌握体育技能,对居民的健身活动给予科学的指导,使居民自发的健身运动变得有计划、有组织、更科学。

(三) 扩宽经费来源,兴建锻炼场地设施,鼓励现有场馆对外开放

政府及体育行政部门在加大对群众体育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的同时,还应与社会各界广泛联系,采用群众集资、社会企业、个人赞助等方法, 建设一些简便实用的体育场馆。

(四) 吸引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锻炼人群,促进体育人口的增长

通过号召活跃在濮阳市各单位体育锻炼第一线的市民,带动身边的朋友,同事融入到体育锻炼的行列,以局部带动整体发展。不断地让体育锻炼人口在各行各业里发展壮大。首先必须让他们从思想上,观念上树立积极向上的情趣,感受到体育锻炼所带来身心发展的优势。

五、小结

濮阳市体育锻炼人口分布特点为青年占总人数的32%, 中年人占总人数的23%, 中老年人占总人数的45%,老年人已把体育锻炼摆在很重要的位置,正全面实行终生体育理念,而青年人对健康的认识还不够高。今后应加大宣传力度,开设全民健身专栏,组织开展小型多样的趣味性体育竞赛活动来强化广大市民的体育健身意识,提高市民参与体育健身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邵波.我市居民健身运动开展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科技信息,2010(16):26-28.

[2]虞荣娟.中美德日大众体育比较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0(04):40-44.

[3]姜全军,马亦梅.城市社区体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科技资讯,2010(01):55-58.

对全民健身的看法篇7

自国务院于1995年颁发并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下简称《纲要》)后哈尔滨城乡的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深入人心。《纲要》指出提高全民的体质与健康是整个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哈尔滨市人口的绝大部分在农村。改革开放以来,哈尔滨市城乡的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全民健身活动也得到了很大的进步,但由于城乡经济发展总体上的不平衡,全民健身活动的发展和普及程度不尽相同。努力实现哈尔滨市城乡地区体育与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是时代要求。为了实现哈尔滨市体育健身活动开展适应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目标,为了准确地、全面地反映哈尔滨城乡全民健身的实际状况,为了更好地促进哈尔滨市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同时为决策层提供决策依据,我对哈尔滨市的全民健身状况进行了调研分析。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哈尔滨市11社区5个村中年龄25岁(含25岁以下非学生人口)到55岁的常住人口,是11个中心城市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发放问卷200份,城乡各100份。市区回收80份,回收率80%。其中有效问卷75份,回收有效率93.04%。乡村回收90份,回收率90%。其中有效问卷85份,回收有效率94.44%。

2.2 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根据研究目的、任务,设计调查问卷,并请体育学院老师对问卷的效度进行检验。专家鉴定信度较高。

(2)实地访谈法。研究者本人亲自对当地的有关领导及部分居民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座谈,以获取更为准确的第一手资料。

(3)数理统计法。对收集上来的有效问卷数据运用现代统计方法进行数理统计与分析。

(4)文献资料法。通过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图书馆查阅与本研究相近的全民健身的实施状况的文献83篇,城乡体育的文献8篇。

3 结果与分析

3.1 哈尔滨城乡居民体育活动现状调查

3.1.1 学历现状

接受调查人员学历构成从接受调查的人员来看,农村与城市间的学历有明显的差异。在农村人口中,以初、高中学历者为最多,两者之和达73.69%;小学文化次之,为18.36%;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员较少,仅占6.51%;当然,随着整个社会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农村的文盲也越来越少,只有1.44%。在城市人口中,以高中、大专及以上学历者为最多,两者之和达68.39% ;初中文化次之,为21.28%;小学占10.33% ;文盲为零。它与哈尔滨市人口的受教育情况基本相符

3.1.2 居民体育健身活动的认识与喜欢程度现状

城乡居民对体育健身活动的认识不同,喜欢体育健身活动的程度也存在一定差异。通过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喜欢体育活动的男性居民总体上高于女性居民;认为体育活动对身心健康很重要的城市居民总体上高于乡镇居民;男性居民高于女性居民。

3.1.3 对《纲要》的了解现状

完全了解《纲要》的男性居民占该群体的23.48%,大致了解的占31.3%,不了解的占45.22%;而女性居民分别占该群体的17.65%、30.6% 和51.76%。说明完全了解和大致了解的男性居民高于女性居民;而不了解的女性居民则高于男性居民。说明女性居民对《纲要》的了解程度总体上低于男性居民。

3.1.4体育健身活动的动机现状

25~35岁男性居民体育健身活动的动机是为了增强体质、消遣娱乐和社会交往,女性居民则是为了增强体质和减肥健美;36-45岁组男性居民是为了增强体质、调节情绪和防病治病,女性居民则是为了增强体质、调节情绪和减肥健美;46~55岁组男性居民是为了增强体质、消遣娱乐和防病治病,女性居民则是为了增强体质和防病治病。说明居民的性别、年龄不同,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动机不同。总体上随着年龄增长,居民体育健身活动的动机在不断变化。哈尔滨市城乡健身者进行健身的目的和动机有近66%的人选择了“增强体质、防病治病”,这一现象的产生其本质有二,一是体育活动本身具有增强体质、防病治病的功效;二是人们认识到了身体健康的重要性——适应繁重、快节奏的工作,正所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身体垮了,不能为社会创造财富,工作没了,生活没有经济保障。城乡健身者在“健美减肥”一栏的选择上存在较大差异,前者为21.56%。后者为12.97%,其中原因一是城乡两地健身者们审美情趣有异,城市人群更加关注身体的形态;二是城市居民中肥胖现象比农村严重。“比赛表演”一栏城乡各为9.67%和3.47%,说明城市人群比农村人群更好展示自己,更具竞争意识。从“社交”动机看,城市人群为12、54%,农村为9.45%,城市略高于农村,“社交”这一功能是体育的社会功能,早期人们并不太重视,如今城乡的人们正在越来越多地利用这一功能。

3.1.5 选择体育健身项目现状

哈尔滨居民选择的体育健身项目

对全民健身的看法篇8

关键词:田径 全民健身 运动会 技术设施

中图分类号:G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4-0062-02

1、问题提出

我国田径运动的发展和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但是,我们还存在着很多问题。首先群众性的田径运动开展得还很不普及,还不能根据我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的特点,把群众性的田径运动真正地开展起来,使田径运动真正成为增强我国人民体质的重要手段。其次,由于我们在田径运动员选材,少年运动员基础训练和田径运动员科学训练以及训练体制等方面还存在较多的问题,因此,使我国田径运动竞技的水平还比较落后。为了推动田径运动更快地向前发展,我们要搞好全民健身运动,进一步开展好群众性的田径运动,组织更多的人投身到田径运动锻炼的行列中来。因此,选择了太原市第七届运动会暨第二届全民健身节的有关资料积极与国外全民健身的发展水平相比较,最后得出了田径运动的发展与全民健身的相互促进作用。从而总结出田径运动对全民健身的发展是非常有益的。

2、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对太原市第七届运动会暨第二届全民健身节的现场观察及分析。

2.2 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数理统计法对第七届运动会田径项目的比赛统计,进行分析,对国外全民健身设施的成果进行比较,归纳总结,得出了田径与全民健身的相互促进作用及影响。

3、分析与讨论

田径运动项目多,因而金牌多,影响大,包括走、跑、跳跃、投掷以及由跑、跳跃、投掷的部分项目组成的全能运动等类项目。田径运动项目之多影响之广,为使我国尽快进入世界体育强国的行列,必须要尽快提高田径运动水平,借助于全民健身运动来提高,全民族的田径运动思潮把田径运动员的选择工作,田径运动的科学训练,田径运动的训练体制和竞赛制度放在首位,会使我国有更多田径运动项目的运动水平早日走向世界。

现根据本人多年钻研及对太原市第七届运动会暨第二届全民健身节的观察和统计,浅谈田径与全民健身以及与世界强国的差距和发展方向。

太原市第七届运动会暨第二届全民健身节是我市在世纪交替之年举行的一次综合性体育盛会是市运会有史以来规模最大,设项最全,层次最高,参赛面最广,参赛人数最多的一次,综合性运动会。本届运动会共设85个大项,623个小项,分五个组别(老年、成人、学生、大中专技校及体校组)进行,共有来自全市主要厂矿,企事业单位,机关、学校、医院、农村、街道驻并学校及全民健身辅导站等1956个单位的2413支运动队参加了本届赛事,在参加活动的35583人中,除4894人为大会工作人员外,直接参加比赛的运动员多达30689人。本届运动会从今年4月中旬开始到9月结束,时间长达5个月,共占用比赛场馆50余处,选聘各类裁判员1113人。在历时5个多月的激烈角逐中共有2人2次打破市运会纪录,39人54次达到国家二级运动员标准。城区团体前3名分别被清徐县、阳曲县、古交市夺得,县市(区)体校组前3名分别被小店区、迎泽区、古交市夺得。共有11个单位荣获本届运动会优秀组织奖,36个单位获本届运动会最佳参与奖,115个运动队荣获本届运动会体育道德风尚奖,21个赛场荣获本届运动会最佳赛场奖,4个新闻单位荣获本届新闻报道优秀单位奖。本届运动会取得的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以及所体现出来的改革精神和所开创的规模、设项、参赛面、参赛水平之最,是可喜的、空前的,是全面健身的一个新的举措。本届运动会的顺利召开,是全市体育工作者共同努力的结果,是我市体育战线认真贯彻执行《体育法》积极实施“奥运争光计划”和“全民健身计划”而长期奋斗的结果。

我国的田径运动,田径设施和全民健身已有了很大的进展,但与西方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如美国,根据联邦政府经验分析局不久前的报告,1999年美体育产业总值为2125.3亿美元,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2.4%。运动设施遍布城市,社区、街道、机关、学校,企业和购物中心全民健身浪潮遍布整个城市,以首都华盛顿为例,市政府管辖的有相当规模的综合性运动场所161处(免费)。每个社区都有从事网、篮、足、排球、田径等运动设施,街头儿童娱乐场所处处可见。美国国家医学研究中心的14层为健身场所,可从事多种运动位于市郊的国防部为充分利用空间,在五角大楼旁一段高速公路下修建了运动中心。中、小学一般都有室内体育馆和室外运动场,大学体育设施最为完善。1999年美体育馆和跑道的建设费就达17亿美元。适宜的自然环境和良好的体育设施,提高了美国公众健身的参与程度,运动和竞技水平,也改变了人们的体育观,体育锻炼和参与日益成为一种终生行为,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美国的全民健身运动非常突出,可以说是世界前例。我们大家也有目共睹,任何世界大赛的田径赛事中,美国人具有很强的优势,我认为我国的田径运动的发展就必须靠全民健身运动来提高。

4、结论

(1)近些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田径运动也得到飞速的发展。

(2)从竞技方面来看,由于多学科理论知识的引入,使田径运动训练不断科学化,运动能力增强,新技术不断出现,场地、器材、设备的改进和裁判工作的现代化。

(3)全民健身运动向着科学化发展,发达国家以在研究如何运用田径运动项目来锻炼身体的新方法,以获得最佳的锻炼身体的效果,让更多的人加入到全民健身这个大运动中来。

上一篇:关于放开二胎政策范文 下一篇: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