鳜鱼的养殖技术范文

时间:2023-12-15 17:14:42

鳜鱼的养殖技术

鳜鱼的养殖技术篇1

关键词鳜鱼;饵料鱼;配套方案;培育技术

鳜(Siniperca chuatsi)是鲈形目真鲈科鳜属的鱼类,俗称鳜鱼、花鲫鱼、桂鱼、季花鱼等,无肌间刺,肉嫩味美,营养丰富,是中国特产的一种名贵食用淡水鱼。随着国内市场需求及鳜鱼片出口量的逐年增长,鳜鱼养殖的市场前景与经济效益十分看好。从生产实践中看,鳜鱼养殖关键是解决好苗种、水质、防病和饵料鱼配套4个问题。目前,安徽省已建立了鳜鱼原(良)种繁育体系,养殖水质与鳜鱼病害的防控技术也较为成熟,但在饵料鱼解决途径和配套模式上各有特色,养殖水平与效果也因此参差不齐[1]。同时,依赖野生小杂鱼资源养殖鳜鱼,受自然资源存量约束,在数量和质量上均不能适应鳜鱼标准化、规模化养殖的需要。现根据笔者近年来指导鳜鱼养殖的业务实践与生产成效,就池塘主养鳜鱼生产的饵料鱼配套培育方案及培育技术,提出如下参考意见。

1饵料鱼品种的选择与配套

1.1多品种安排保障饵料鱼的均衡供给

鳜鱼养殖的饵料鱼一般选择长条型或纺锤型鱼类,如鲮、鲢、鳙、草、鲤、鲫等[2]。目前,青阳地区规模化养殖鳜鱼以鲫、鲮为主要饵料鱼,考虑到本地气候条件、苗种来源、水质管理、培育成本等因素,建议增加鲢、鳙、草鱼、团头鲂4个品种进行配套,以保障鳜鱼养殖的饵料鱼来源的可靠性。一般团头鲂放养倍数(饵料鱼与鳜鱼放养尾数的比值)为150~200倍,利用规格为1.2~2.0 cm,利用时间为3~5 cm鳜鱼苗期,增重比例为10%;鲮鱼(如来源困难,可用草鱼替代)放养倍数为300~400倍,利用规格为3~25 g,利用时间为7—10月,增重比例为40%;草鱼、鲢鳙鱼、鲫鱼放养倍数分别为150~200、100~150、100~150倍,6月利用规格分别为1~3、1~3、1~2 g,10月中旬至翌年春利用规格分别为20、20、25 g,增重比例为50%。

1.2饵料鱼培养利用模式

1.2.1利用活动力弱的团头鲂幼苗作为鳜鱼苗的前期饵料鱼。在鳜鱼养殖池直接投放部分团头鲂毛仔,放养数量150万尾/hm2左右;培养7~10 d后、团头鲂达到1.2 cm左右时,正好可以作为3 cm以上鳜鱼苗的适口饵料鱼。另再选择专用塘口培育团头鲂毛仔,放养750万尾/hm2,经过15~20 d时间的培育,养成1.5 cm以上规格时,即可拉网补放到鳜鱼养殖池,一般5~7 d放1次,每次投放量相当于鳜鱼数量的30~40倍。

1.2.2利用鳜鱼适口饵料鱼——鲮鱼作为高温旺长季节的饵料鱼。鲮鱼食性杂、生长快、耐密养、较抗病,梭形,骨刺较软,拉网取捕率高,是中、小规格鳜鱼的优质饵料鱼配套品种[3]。5月下旬,可根据鳜鱼放养数量测算鲮鱼苗需求量,一次性从南方调进鲮鱼水花,抓住适温养殖期培养成适宜规格的饵料鱼。放养量为450万~600万尾/hm2,经过20 d左右时间的培育,一般可养成2.5~3.0 cm的规格,即可根据养殖条件和鳜鱼吃食量有计划分养和利用。根据生产季节、水质条件、鳜鱼存塘量及饵料鱼规格等因素,每次投放量相当于鳜鱼存塘重量的4~6倍,高产塘口在高温季节的鳜鱼,饵料鱼存塘总量需控制在7 500 kg/hm2以内。考虑到鲮鱼不耐7 ℃以下的低温,应尽可能在10月中旬利用完毕。

1.2.3利用草、鲢、鳙和鲫鱼作为鳜鱼冬春季的饵料鱼。鲮鱼在青阳地区不能越冬,备足冬春季饵料鱼对养成标准规格的商品鳜鱼非常关键。鲫鱼通常在4月中下旬进苗培育,有条件的养殖单位可以自繁配套。5月上中旬放养草、鲢、鳙鱼苗,先集中培育20 d以后,再拉网分放到鲫鱼池混养,放养总量75万~90万尾/hm2。培育期间,可根据团头鲂存量多寡和鲮鱼培育状况,适度补充鳜鱼池饵料鱼;并定期向鳜鱼池投放鲢、鳙鱼苗控制浮游生物过量繁殖。其余养至10月,逐步拉网投放到鳜鱼养殖池;最后分批干塘将鲫鱼一并捕捞放入鳜鱼池。

2饵料鱼培育技术

2.1池塘准备

清塘晒池,适度肥水;放苗前10 d左右,使用清塘净清杀野杂生物,并经40~60目筛网过滤注入清水深60~80 cm,并施肥适度肥水。放苗前3~5 d,团头鲂和鲮鱼苗培育池施用生物鱼肥30~45 kg/hm2;放苗前7~10 d,鲢、鳙、草、鲫培育池施用腐熟有机粪肥2 250~3 750 kg/hm2,辅施生物鱼肥15~30 kg/hm2。

2.2水质管理

下塘后5~7 d以保持水质清爽为主,水深60~80 cm,5~7 d后可适当施肥,一般每次施用鸡粪颗粒75.0~112.5 kg/hm2、鱼肥15~30 kg/hm2,全池均匀投放;池水透明度控制在30 cm左右,7~10 d加水1次,水位控制在1.2~1.5 m。分塘养殖后,权衡拉网操作、可蓄灌深度与饵料鱼利用计划等因素,逐步注水至1.5~1.8 m;定期采取加水、施用生石灰和有益菌等综合措施调节水质,合理使用增氧机增氧,保证饵料鱼的健康生长[4]。

2.3夏花分塘

水花放养量见1.2饵料鱼培养利用模式。草、鲢、鳙鱼苗经过15~20 d培育,鱼苗规格达到2~3 cm后,根据养殖条件和鳜鱼吃食量有计划分养,最好与鲫鱼苗混养,可生产饵料鱼11.25 t/hm2以上。鲮鱼苗可直接培育并分批利用,全过程总产量可达15 t/hm2。饵料鱼培育配套比例,可根据鳜鱼养殖经验饵料系数上浮20%进行安排,一般按6倍进行配套。

2.4投饲管理

鱼苗培育阶段,以豆浆为主、施肥为辅,一般每培育1万苗需500 g左右的大豆。泼浆时,分2次投喂,鱼苗培育1周后,在池滩脚上使用豆饼糊“种浆”。分塘前,根据池塘底质肥瘦施肥培育浮游生物作为开口料,一般在放养前10~15 d施鸡粪3 000~3 750 kg/hm2、生物鱼肥30~45 kg/hm2。分塘后,每天按3%~5%比率投喂配合料;并根据水质肥瘦定期施用腐熟鸡粪,每次施用300~750 kg/hm2,每月施用2次微生物鱼肥,每次15~30 kg/hm2。

2.5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防治是确保充足适口饵料鱼供给,同时也是防止鳜鱼发生继发性感染病害的需要。鱼苗下池1周左右,主要预防“气泡病”的发生,关键是勤加新水,防止水体藻类生长过旺。养殖过程中注意杀虫、防病,方法与具体养殖品种常见性病虫害防治相同;需要注意的是,由于鳜鱼对某些药物敏感,必须参照无公害鳜鱼养殖推荐用药选择防病药物。

3参考文献

[1] 孙翰昌.不同饵料对鳜生长性能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J].中国饲料,2009(24):32-35.

[2] 罗玉双,龙腾江.如何配套生产鳜鱼饵料鱼[J].中国水产,2000(7):23.

[3] 高银爱,魏辉杰,曾可为,等.麦鲮作为鳜鱼饵料鱼的配套养殖试验[J].内陆水产,2006,31(4):25-26.

鳜鱼的养殖技术篇2

1.池塘条件:池塘要略大些,水质相对稳定性较好。池塘面积6667~13334平方米(10~20亩),水深3~3.5米,池底少淤泥,水源充足,水质良好,进、排水设备完善。

2.网箱设置:网箱的规格为4米×3米×2米;网箱采用钢丝绳固定,钢丝绳两端固定在相对的池埂上,并要挂直,钢丝绳高出水面0.5米;每两根钢丝绳的间距为3米。网箱呈“回”字形设置在增氧机的四周,以利于增氧。网箱设置要在鱼种入箱前15天进行。

3.鱼种放养:每只网箱放养5厘米的斑鳜400尾,苗种入箱前要进行消毒。

4.投饵和驯化:鱼种刚入箱时要投放活花鲢、白鲢、鳊鱼、鲫鱼和鲮鱼苗等,每天投喂2~3次。而后逐渐驯化成吃新鲜“死鱼”。斑鳜捕食、抢食的能力较差,只有当鱼饵靠近它时才会去捕食,如捕食不成功,它也不会像翘嘴鳜一样去追赶,因此,必须驯化它吃新鲜“死鱼”。开始时,每天投喂少量的刚刚杀死的青虾,也可把饵料鱼用黄泥水“浆”成半死后再投喂,等斑鳜集中上游抢食后,逐渐减少青虾或半死鱼的用量,增加新鲜死鱼的投喂量,直到斑鳜能习惯吃新鲜死鱼为止。驯化阶段投喂量适当少些,正常摄食后,每天投喂两次,日投喂量为鱼种量的5%~8%,以新鲜的野杂鱼为宜,长筒状的饵料鱼更佳。

5.日常管理:每天巡箱一次,每15天洗箱一次,以维持网箱体始终处于正常形状,保证箱内水质清新,水体流畅,防止网破逃鱼和盗鱼现象。从网箱养殖情况来看,一般情况下,肝脏疾病是导致斑鳜死亡的主要原因,故重点要做好预防工作:用3%~4%的盐水浸洗斑鳜和饵料鱼,每次3~8分钟,以水温为准。要定期开启增氧机和换注新水,池塘中要适当投放花白鲢,以改良水质。同时,要确保适口饵料鱼的供应。

6.几点体会:一是池塘斑鳜网箱养殖可以更好地解决饵料鱼的来源,特别是网箱斑鳜通过驯化吃死鱼技术,破解了适饵料鱼来源不足的难题,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二是池塘网箱养殖斑鳜有利于病害防治。在养殖过程中,可以早发现病害,防病过程中可以全池泼洒,比大水面网箱养殖病害防治操作方便。三是池塘网箱中的斑鳜易捕捞,可以均衡上市。同时,在池塘中设置网箱可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对渔民增收大有裨益。

鳜鱼的养殖技术篇3

80年代初,刚刚高中毕业的**就开始从事鱼虾养殖,一年也只能有数千元的收入。但二十多年过去了,在养殖上却并没有多大进展。“双培双带”先锋工程和“百千万”科技致富工程实施后,**镇党委认为,**村有着丰厚的水面资源,加之环绕村境内的漳河水域,为该村农民发展水面养殖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于是,镇村党组织将有着养殖经验的**确定为“双培双带”示范户,并多次与其沟通,希望他能在养殖上做强做大,更好地帮助周边农户共同致富。开始,他总是顾虑重重,积极性不高,认为原本的养殖规模虽不大,但每年有上万元的收入,比较把稳,怕规模扩大后有风险。镇村多次上门做其工作,宣传有关政策,分析有利条件,并带他到外地参观、考察,说之以理,动之以情,终于使他眼界大开。 00 年初,**改变了常规的鱼虾养殖模式,办起了价格高、行情好的鳜鱼养殖场。

为确保鳜鱼规模化养殖顺利实施,镇组织、农委等部门组织力量,并邀请区农委有关专家对**村境内水面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最终选定水质优良、紧靠漳河的一处约 00多亩的池塘作为鳜鱼苗种繁育场。之后,又对该项目的可行性进行了深入的论证。经论证,当地自然条件适宜,新建苗种繁育场在**镇**村漳河边,亲鱼来源于漳河野生稀有的斑鳜鱼种,引进漳河水繁育,水质清新无污染,水草等饵料生物品种繁多,溶氧适宜,ph值偏碱性,自然条件极适合发展鳜鱼养殖。而且,从市场看,由于近年来,**地方优良品种斑鳜、花鳜捕捞严重,物种接近灭绝,目前市场前景十分看好,加之鳜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蛋白质含量高,且有补虚劳、益脾胃之功效,是一种经济价值极高的名贵水产品,历来为人们所喜食。特别是斑鳜,更是鳜鱼中的精品,市场价格是翘嘴鳜的 - 倍,是出口创汇的好品种,国际市场需求量极大。于是,**一门心思地把养殖重点放在鳜鱼繁育、养殖上,实现了繁养一条龙。 00 年当年投产见效,繁殖鳜鱼鱼苗 00万尾,实现创收 0多万元。

在镇村党组织及有关业务部门的关心和帮助下,项目总投资 00多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入80万元,流动资金90万元,商品鱼基地调节资金 0多万元)的**通江特种鳜鱼养殖基地于 00 年底建成。为确保基地能实现预期目标,镇党委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镇组织、农委等有关部门自一开始就对基地的建设、管理、经营、营销进行多方位全程跟踪服务。在技术支持上,由镇组织、农委牵头,邀请区农委专家,并委托区农委邀请安师大生命科学院教授亲临现场指导,帮助**设计铺设了一条 00多米长的管道,将漳河优质河水引入养殖场。为培育好幼苗,专家们还建议**一次性购回 只大水缸,改造成鱼苗卵化缸,同时帮助新建产卵池 个,改造鱼塘 个,并对花鳜、斑鳜人工繁殖进行反复试验。在专家的帮助下,基地当年就成功繁殖出花鳜苗 0多尾、斑鳜苗 . 万多尾,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收集了大量的数据资料,经有关专家鉴定,基地的鳜鱼鱼苗繁育技术填补了省内空白,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在信息支持上,镇农委信息中介所利用**农网不定期下载供求、技术等多方面信息;镇组织办要求**村党总支长期为基地开放党员电教室,利用“先锋在线”站点、“先锋在线”ip网络电视及时为基地上传下载供求信息和有关技术讲座,同时,还利用镇、村党务公开栏对基地的先进事迹和经济、社会效益进行广泛宣传。通过宣传,通过典型引路,扩大了全镇“双培双带”的覆盖面,吸引了一大批周边农户加盟鳜鱼养殖,有力的推进和深化了全镇“双培双带”先锋工程的开展。

**通江鳜鱼养殖基地成立后,短短两年多的时间,就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00 年 月 0日开始对斑、花鳜进行人工繁殖试验,一次性在奎湖购置大缸 只反复试验,取得一套完整的数据资料; 007年正式投资建成鱼种场 00亩,繁育池 亩,新建孵化环道8组,繁殖斑、花鳜鱼苗 00万尾,年产值 00多万元; 009年进一步开拓市场,增选 0组斑鳜亲鱼,繁殖鱼苗 00万尾,年获纯利润 0多万元;基地合作社现有会员 0人,带动周边 00多农户从事鳜鱼养殖,养殖水面达 . 万多亩,户均年收益 万多元,为当地农户增收致富起到了积极的带动作用;今年 月,区、镇农委组织全区养殖户 00多人到基地现场观摩,受到了高度评价,当场就有多个养殖户与基地签订了鱼苗供应协议。

鳜鱼的养殖技术篇4

关键词:秋浦花鳜;池塘单养;网箱养殖;池塘混养;大水面套养

鳜鱼又名桂花鱼、鳌花,属鲈形目、鳍科。鳜鱼为肉食性鱼类,膘肥体壮,肥满度很高,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可口,营养丰富,富含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是一种低脂肪的保健食品。其为典型的食肉性的猛鱼类,终身以活鱼为食,饥饿时自相残食。池州地区养殖的秋浦花鳜属于长江水系翘嘴鳜,在长江流域5月中旬至6月下旬为繁殖最佳季节。在天然水域中,雄性1冬龄性成熟,雌性鱼2冬龄性成熟。产卵的适宜水温为21~23℃,喜欢在微流水中产卵。

一、池塘单养

1.1池塘条件

单养鳜鱼的池塘面积一般在3333.33~6666.67m2,池塘太小,水质不易控制,太大又不易管理。池水深1.5m左右,池底平整少淤泥,进排水方便,水质清新无污染;增氧设备齐全,并靠近饵料鱼配套池塘,以便于饵料鱼的运输。

1.2鳜鱼种苗的放养

投放鱼苗前10~15d,用生石灰1500~2250kg/hm2或漂白粉以池水呈20mg/L的浓度清塘,有条件的池塘可提前放干池水,曝晒塘底,然后加水12~20cm,并进行清塘、消毒。清塘7d后注水,逐渐加深。鳜鱼苗放养前,在池塘中培育部分适合的饵料鱼,一般品种为鲤、鲫、草、鳙、鲢鱼等夏花,培育900~1050万尾/hm2为宜。鳜鱼苗种一般在5月下旬至6月下旬投放。具体时间根据饵料鱼规格而定,要确保鳜鱼的饵料鱼适口。一般放养7~8cm鱼种1.2~1.5万尾/hm2。当年可产规格为0.4kg以上商品鳜鱼1500~3450kg/hm2。

1.3饵料鱼的配套与投喂

饵料鱼除在鳜鱼苗种放养前培育夏花900~1050万尾/hm2外,还必须有专池培育饵料鱼,饵料鱼池与鳜鱼养殖池为2∶1,以确保后期饵料鱼的补充。饵料鱼宜采用多池不同密度饲养,分次起捕、逐步拉疏的办法,保证饵料鱼与鳜鱼同步生长。要坚持每天巡塘,观察鳜鱼生长、吃食情况及饵料鱼的数量、水质变化和饵料鱼增补情况。保持水质良好,勤注水、换水。保持水体透明度大于35cm,pH值7~8。在高温季节,应逐步提高水位,早、中、晚要开动增氧机,增加水中溶解氧,降低有害气体的含量。

1.4鱼病防治

贯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清塘时用生石灰1125~1500kg/hm2消毒;或采取外用杀虫剂杀灭池塘寄生虫。必须时中期选用无公害杀虫剂、杀菌消毒剂定期预防。并每月用生石灰150kg/hm2左右化水全池塘泼洒1次,调节水质,抑制病菌。如发现病害,应及时检查病鱼,对症下药,及时施治,对鳜鱼较敏感的药物慎用。

二、网箱养殖

2.1网箱结构与规格

网箱网线一般为聚乙烯线,网目以1.5cm为宜,以饵料鱼不能逃出为原则。也可设2级箱,前期用密网箱,中后期用稀网箱。网箱规格为4m×7m×2m或4m×8m×2m,也可用3m×3m×2m等,但入水深度必须1.5m,高出水面50cm。网箱一般封闭型,用毛竹作网箱支撑材料,箱底以石子作沉子,并应离水底30cm以上,使网箱呈自然垂直状。

2.2网箱的设置

网箱应设在避风向阳的地点,箱距大于2m,行距大于10m为佳。

2.3鱼种投放

6月中旬投放鳜鱼苗,规格为8~10cm以上,投放20~30万尾/hm2为宜。

2.4饵料鱼配套与投喂

以1∶50的池塘配套,投喂的饵料鱼体长应为鳜鱼体40%以下,过大不宜摄食,造成浪费。日投喂量为鳜鱼体重的15%左右。一般每3~5d投喂1次,投喂前应用3%~5%的食盐水对饵料鱼浸洗5~10min,确保饵料鱼不带病进箱。

2.5病害防治

网箱四角可采用药物挂袋,定期选用杀虫、杀菌消毒剂全箱泼洒。发现病鱼,及时捞起检查,针对性地进行治疗。网箱要经常洗刷,防止网眼被堵,影响水体交流。

三、池塘混养

池塘混养模式主要有成鱼塘混养、蟹鳜混养、藕塘套养等。高产成鱼塘不适宜采用,因成鱼密度大,大量投饵水质易恶化,极易引起鳜鱼缺氧死亡。对中低产池塘可混养鳜鱼。混养鳜鱼时,必须控制投放鳜鱼苗种规格,以不危害主要鱼类为原则。投放3~4cm的600~750尾/hm2或13~16cm的150~300尾/hm2。不增加投饵,也不需要特别管理,池塘可净获鳜鱼75~150kg/hm2。

四、大水面套养

鳜鱼的养殖技术篇5

1.1池塘条件

单养鳜鱼的池塘面积一般在3333.33~6666.67m2,池塘太小,水质不易控制,太大又不易管理。池水深1.5m左右,池底平整少淤泥,进排水方便,水质清新无污染;增氧设备齐全,并靠近饵料鱼配套池塘,以便于饵料鱼的运输。

1.2鳜鱼种苗的放养

投放鱼苗前10~15d,用生石灰1500~2250kg/hm2或漂白粉以池水呈20mg/L的浓度清塘,有条件的池塘可提前放干池水,曝晒塘底,然后加水12~20cm,并进行清塘、消毒。清塘7d后注水,逐渐加深。鳜鱼苗放养前,在池塘中培育部分适合的饵料鱼,一般品种为鲤、鲫、草、鳙、鲢鱼等夏花,培育900~1050万尾/hm2为宜。鳜鱼苗种一般在5月下旬至6月下旬投放。具体时间根据饵料鱼规格而定,要确保鳜鱼的饵料鱼适口。一般放养7~8cm鱼种1.2~1.5万尾/hm2。当年可产规格为0.4kg以上商品鳜鱼1500~3450kg/hm2。

1.3饵料鱼的配套与投喂

饵料鱼除在鳜鱼苗种放养前培育夏花900~1050万尾/hm2外,还必须有专池培育饵料鱼,饵料鱼池与鳜鱼养殖池为2∶1,以确保后期饵料鱼的补充。饵料鱼宜采用多池不同密度饲养,分次起捕、逐步拉疏的办法,保证饵料鱼与鳜鱼同步生长。要坚持每天巡塘,观察鳜鱼生长、吃食情况及饵料鱼的数量、水质变化和饵料鱼增补情况。保持水质良好,勤注水、换水。保持水体透明度大于35cm,pH值7~8。在高温季节,应逐步提高水位,早、中、晚要开动增氧机,增加水中溶解氧,降低有害气体的含量。

1.4鱼病防治

贯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清塘时用生石灰1125~1500kg/hm2消毒;或采取外用杀虫剂杀灭池塘寄生虫。必须时中期选用无公害杀虫剂、杀菌消毒剂定期预防。并每月用生石灰150kg/hm2左右化水全池塘泼洒1次,调节水质,抑制病菌。如发现病害,应及时检查病鱼,对症下药,及时施治,对鳜鱼较敏感的药物慎用。

2网箱养殖

2.1网箱结构与规格

网箱网线一般为聚乙烯线,网目以1.5cm为宜,以饵料鱼不能逃出为原则。也可设2级箱,前期用密网箱,中后期用稀网箱。网箱规格为4m×7m×2m或4m×8m×2m,也可用3m×3m×2m等,但入水深度必须1.5m,高出水面50cm。网箱一般封闭型,用毛竹作网箱支撑材料,箱底以石子作沉子,并应离水底30cm以上,使网箱呈自然垂直状。

2.2网箱的设置

网箱应设在避风向阳的地点,箱距大于2m,行距大于10m为佳。

2.3鱼种投放

6月中旬投放鳜鱼苗,规格为8~10cm以上,投放20~30万尾/hm2为宜。

2.4饵料鱼配套与投喂

以1∶50的池塘配套,投喂的饵料鱼体长应为鳜鱼体40%以下,过大不宜摄食,造成浪费。日投喂量为鳜鱼体重的15%左右。一般每3~5d投喂1次,投喂前应用3%~5%的食盐水对饵料鱼浸洗5~10min,确保饵料鱼不带病进箱。

2.5病害防治

网箱四角可采用药物挂袋,定期选用杀虫、杀菌消毒剂全箱泼洒。发现病鱼,及时捞起检查,针对性地进行治疗。网箱要经常洗刷,防止网眼被堵,影响水体交流。

3池塘混养

池塘混养模式主要有成鱼塘混养、蟹鳜混养、藕塘套养等。高产成鱼塘不适宜采用,因成鱼密度大,大量投饵水质易恶化,极易引起鳜鱼缺氧死亡。对中低产池塘可混养鳜鱼。混养鳜鱼时,必须控制投放鳜鱼苗种规格,以不危害主要鱼类为原则。投放3~4cm的600~750尾/hm2或13~16cm的150~300尾/hm2。不增加投饵,也不需要特别管理,池塘可净获鳜鱼75~150kg/hm2。

4大水面套养

大水面套养秋浦花鳜,苗种规格宜大不宜小,因为水体大,饵料鱼密度相对较小,规格小的鳜鱼捕捉食物较难。而且,大水面敌害鱼类较多,规格小的鳜鱼逃避能力弱,易被捕杀。一般放养规格鱼苗应在10~15cm,在条件许可情况下,投放大规格鳜鱼冬片鱼种效果更好,投放120~180尾/hm2,可产规格商品鳜鱼75~120kg/hm2。

摘要:介绍了秋浦花鳜健康养殖技术,包括池塘单养、网箱养殖、池塘混养、大水面套养等几种养殖方法,以期为秋浦花鳜的养殖提供技术参考。

鳜鱼的养殖技术篇6

关键词网箱养鱼;产业发展;陡水湖;江西上犹

中图分类号S9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2-0324-02

上犹县陡水电厂是国家“一五”时期建设项目,1957年蓄水发电,形成了陡水湖库面,拥有水面3 000 hm2,库容量10.8亿m3,可开展网箱养鱼的面积2 500 hm2。1997年引进网箱养殖技术,1997、1998年上犹县委、县政府连年下发了《关于大力发展全县网箱养鱼的决定》,1999年后网箱养鱼呈现下降的趋势,2004年群众自发地发展灯光引诱浮游生物开展养殖鲢鳙鱼,到2012年底,上犹县陡水湖网箱养鱼达到12 298箱,投料的达到2 096箱,养殖鲢鳙鱼的达到10 202箱,形成了鳜鱼养殖基地、刺鲃(红鱼)、三角鲂等一批养殖基地和出口创汇于一体的产业化发展模式,2012年鳜鱼出口达到96 t,创汇500多万美元。近年来,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上犹县陡水湖网箱养鱼产业处于徘徊不前的发展态势,分析了陡水湖网箱养鱼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对该产业未来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建议。

1上犹县陡水湖发展现状

1.1养殖规模已接近饱和状态

1.1.1从业人员规模。①养殖人员队伍。2012年在上犹县陡水湖从事网箱养鱼人员达到516人,其中男性298人,女性218人;20岁以下的12人,20~35岁的56人,35~50岁的202人,50~60岁的228人,60岁以上的18人;小学文化的298人,初中文化的208人,高中以上文化的10人。②贩运销售人员队伍。2012年在上犹县陡水湖从事网箱养鱼人员达到13人,其中男性10人,女性3人;20岁以下的0人,20~35岁的3人,35~50岁的9人,50~60岁的1人,60岁以上的0人;小学文化的2人,初中文化的8人,高中以上文化的3人。

1.1.2网箱数量及产量。①网箱数量。到2012年底,上犹县陡水湖网箱养鱼达到12 298箱,其中投料的达到2 096箱,养殖鲢鳙鱼的达到10 202箱。②养殖产量。2012上犹县陡水湖网箱养鱼产量4 386 t,占全县养殖水产品产量的30.19%,其中陡水湖水域陡水镇1 118 t,梅水乡863 t,水岩乡1 849 t,营前镇556 t。按品种分草鱼756 t、鲢鱼442 t、鳙鱼1 267 t、鳜鱼97 t、三角鲂104 t、刺鲃92 t、鮰鱼554 t、鲶鱼313 t、黄颡鱼64 t、鲤鱼505 t、鲫鱼192 t。常规鱼类3 266 t,特种鱼类1 120 t。特种鱼类占25.53%。③建立了网箱养鱼基地。到2012年底已在上犹县陡水湖建立了洪生鳜鱼养殖基地、赣州市科恩公司上犹县水岩网箱养鱼基地、赣州市科恩公司上犹县水岩网箱养鱼特种水产品基地、上犹县陡水湖鲢鳙鱼生产基地、上犹县水岩乡特种鱼类养殖合作社5个较大的企业(基地)。其中,赣州市科恩公司上犹县水岩网箱养鱼基地获得了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称号,也是2012年国家“菜篮子” 项目实施单位。

1.1.3养殖渔船数量、吨位和功率。①据统计,2012年上犹县陡水湖的养殖渔船达到309艘,全部养殖渔船长度都在12 m以下。②2012年上犹县陡水湖养殖渔船数量上犹县陡水湖养殖渔船吨位达到487 t,全部养殖渔船吨位在50 t以内。③2012年上犹县陡水湖养殖渔船数量上犹县陡水湖养殖渔船功率达到1 937 kW,全部养殖渔船功率没有超过44 kW。

1.2生产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加强

1.2.1严把引进苗种质量关。凡是到县外购买种苗的,指导建议要求养殖户到有省级良种以上资质的苗种场进货,严禁引入对生态有侵害的物种进行饲养[1]。

1.2.2苗种体系建设日趋完善。注重苗种繁育研究,2009年开展斑鳜人工繁殖试验,并获得成功,为上犹县开展大规模养殖斑鳜提供了苗种。

1.2.3网箱养鱼技术先进,成果显著。坚持以赣州市科恩公司上犹县水岩网箱养鱼特种水产品基地养殖为示范点,辐射带动周边农户水库养殖[2]。通过专业化管理、规范化生产应用,总结了网箱养殖鱼种、高温季节鱼苗运输、膨化饲料投喂、病虫害防治等生产技能,2012年开展了网箱养殖鲂鱼双身虫防治,受到了养殖户的好评。

1.2.4加强科技服务生产管理队伍建设。为了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2008年从乡镇水产站调入1名文化水平较高、业务知识丰富、办事能力强的年轻干部充实到县水产站,从事网箱养鱼技术指导,并在陡水湖库区乡镇配备了较强的技术工作人员;通过双学三带、阳光工程培训、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培养了一批网箱养殖专业户、产业工人和本土专家。

1.3上犹县陡水湖网箱养鱼产业发展过程

1.3.1起步阶段。1997年开始在陡水湖,为了让上犹县陡水湖网箱养鱼产业快速发展,当年下发了《关于大力发展全县网箱养鱼的决定》,要求有网箱养鱼的乡镇、单位的一把手与上犹县人民政府签订责任状,并把网箱养鱼工作纳入“一票否决”,当时全县网箱养鱼任务达到3 000箱,而在陡水湖库面就有2 000箱的任务,并对养殖者每箱给予1 000元的奖励,1998年同样重视网箱养鱼工作,此时在陡水湖养殖网箱的数量要求达到5 000箱(实际养殖不到3 000箱),由于上犹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对上犹县陡水湖网箱养鱼产业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1.3.2徘徊阶段。1999年,上犹县委、县政府把产业中心转移到甜竹笋产业,网箱养鱼产业被冷落,网箱养鱼规模发展态势停滞不前,但也留下了网箱养鱼技术,到2004年灯光诱捕技术进入了陡水湖境内,使上犹县陡水湖网箱养鱼见到了曙光,不投料的鲢鳙鱼网箱养殖利用灯光诱捕技术原理,发现在网箱上养殖鲢鳙鱼有经济效益,上犹县陡水湖网箱养鱼开始走出低谷。

1.3.3自发快速发展阶段。2005年初上犹县陡水湖境内已有网箱3 090箱,养殖规模比1999年高峰时还要多,2009年赣州市科恩公司上犹县水岩网箱养鱼特种水产品基地在龙门库段落户,群众不但增加了养殖鲢鳙鱼不投料的网箱养殖,而且有许多养殖户纷纷效仿基地,大力发展投料的网箱养殖,到2012年底投喂饲料养殖的鱼类达到了2 677 t,鱼的排泄物相当于在陡水湖水面倾倒了一个万头猪场排出的粪便。这对水域环境造成一定的危害,有的养殖区域周边发生蓝藻水华现象,对下游居民饮水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2上犹县陡水湖网箱养鱼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鳜鱼的养殖技术篇7

(福建省南平市水产技术推广站,福建 南平353000)

斑鳜(Sinipercnscherzeri),俗称圆筒鳜,属鲈形目、鮨科、鳜属,是肉食性凶猛鱼类,因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故有“淡水石斑”之美誉,深受消费者的青睐,为我国名贵鱼类之一,也是出口创汇的优质水产品,经济价值很高。但由于多年滥捕及水域环境的恶化,野生斑鳜已日趋枯竭,溪河捕捞产量零星分散,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为解决斑鳜人工养殖的苗种来源问题,我们开展了斑鳜人工批量繁育技术的研究并已获得成功,现将关键技术总结如下。

1斑鳜亲鱼的来源

后备斑鳜亲鱼可以从溪河、水库等天然水域捕获的野生斑鳜中收集,也可以从池塘或网箱等人工养殖的商品斑鳜中筛选。选择标准是:无伤无病,鱼体健壮,最好选用的雄鱼为2龄以上,体重达400 g以上;雌鱼3龄以上,体重达750 g以上的个体作为后备亲鱼。为防止近亲交配导致种质退化,最好每年都能从溪河中收集一定数量的野生斑鳜作为后备亲鱼的补充。

2斑鳜亲鱼的培育

收集到的后备亲鱼,可选用土池进行专塘培育。亲鳜培育池面积以500~800 m2为宜,要求水质清新,水量充足,池底平坦且淤泥少(易于拉网起捕),池水深度达1.5 m以上。一般放养密度为1 500~1 800 kg/hm2,同时投入5~7 cm规格的草鱼、鲢、鳙、鲤、鲫等小苗种作为活饵料鱼。首次投入的活饵料鱼重量为鳜亲鱼体重的2~3倍,以后随着饵料鱼被摄食减少,再及时补充投喂。鳜亲鱼培育期间要确保水质清新,有条件时可采用微流水方式。开春后要加大投饵量,提供充足、适口的饵料鱼。在催产前半个月,要每天进行冲水刺激,这样才更利于促进亲鱼性腺发育成熟。亲鱼培育也可采用套养方式,即把亲鳜套养在草鱼亲鱼塘中,以野生小杂鱼为饵料,不需专门投饵,一般每hm2水面可套养斑鳜150~225 kg左右(鳜亲鱼的套养量主要根据草鱼亲鱼塘中饵料鱼数量的多少而定)。另外,为节约生产成本,还可采用产后套养培育,适量投喂饵料鱼,待开春后再转入专池强化培育的方式。

3人工催产

适合斑鳜人工催产的水温为20~25 ℃。在闽北地区,一般可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开始进行人工催产。催产剂可选用LRH-A2、HCG,混用(或单用),雌鱼剂量为LRH-A2 5~8 μg/kg体重;HCG 1 200~1 500 IU/kg体重。雄鱼剂量减半。采用一次性胸腔注射法,在水温20~26 ℃时,效应时间为24~38 h。在催产早期根据亲鳜发育情况,还可采用二次注射法以提高催产率。亲鳜注射催产剂后,按∶=1∶1.2比例放入催产池中,让其自然产卵受精。在雄鱼数量不足的情况下,也可采用干法人工授精的方法获得受精卵。

4人工孵化

由于斑鳜的受精卵为半漂浮性卵,因此可参照家鱼人工孵化方法将其放入孵化环道或孵化槽等孵化设施中进行人工孵苗。放卵密度10万~15万粒/m3。因斑鳜受精卵比家鱼卵的体积小,比重稍大,浮力稍小,所以,孵化水的流速、流量要稍大些,这样才能冲起鱼卵,防止受精卵在底部堆积缺氧而死亡。当仔鱼孵出后,水的流速可调小些。孵化用水要经过蓄水池沉淀并经40目筛绢过滤后再引入孵化环道或孵化槽中,以避免水中敌害生物对鱼卵及仔鱼的危害。仔鱼出膜时间与水温密切相关。在水温22~25 ℃条件下,一般约需110~120 h才可孵出仔鱼。仔鱼一般在出膜后2 d左右进入混合营养期,并开始摄食活鱼苗。

5仔鱼的开口饵料

斑鳜仔鱼开口时只能以其他活的鱼苗为食,若开口后无法捕到适口的活饵料鱼苗,它们将自相残杀,造成大量死亡,导致育苗失败。而团头鲂、赤眼鳟等初孵仔鱼个体小、游动能力弱,因而是斑鳜仔鱼的最佳开口饵料。但要依据斑鳜仔鱼发育情况,掌握好鳜仔鱼的开口摄食时间,及时安排饵料鱼的配套生产,让斑鳜仔鱼一开口就能摄食到刚孵出不久的团头鲂、赤眼鳟等仔鱼作为开口饵料。开口饵料鱼的日投喂量为斑鳜仔鱼数的5倍左右。开口饵料鱼的适口性、充足性是决定人工育苗成败的关键。

6夏花培育技术

6.1饵料鱼的配套

因斑鳜仔鱼开口后始终以其他活鱼苗为食,所以,当斑鳜仔鱼孵出2~3 d时即可投喂刚出膜不久的团头鲂、赤眼鳟水花等;当斑鳜仔鱼孵出6~10 d时,可投喂鲤鱼或草鱼的水花;当斑鳜仔鱼孵出11~15 d时,可投喂各种家鱼水花;当斑鳜仔鱼孵出15 d后,可投喂经标粗的家鱼小乌仔作为饵料鱼(详见表1)。投喂充足、适口的饵料鱼将促进其快速生长,并可避免残杀,提高成活率,因此人工育苗要切实做好适口饵料鱼的系列配套。各种不同规格的饵料鱼可利用网箱、小水泥池或小土池等进行短期标粗或密养培育,要控制好饵料鱼的规格,使其与斑鳜鱼苗生长同步配套。在斑鳜夏花培育前期,所投喂的饵料鱼规格一般控制在斑鳜鱼苗规格的60%~70%左右,在培育后期时应控制在40%~50%。

6.2培育方式

斑鳜夏花一般采用分级培育方式,即前期先把斑鳜仔鱼放在孵化环道或孵化槽中培育,放养密度1万~2万尾/m3;中期逐渐抽稀分养,降低密度;到后期再转入小网箱或小水泥池等水体中培育。所用的育苗设施可因地制宜,但要求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排污良好。把斑鳜仔鱼育成2.5~3.0规格的夏花,一般需25~30 d时间,其生长速度主要取决于投饵量是否适口、充足。

6.3日常管理

勤检查、观察,掌握斑鳜鱼苗的摄食、生长情况,并防止逃苗发生。

育苗用水要经沉淀、过滤,确保水质清新、溶氧高、无敌害。

根据仔鱼开口期、育苗中后期等不同阶段的要求调整水的流速,控制合适密度。

有死饵、死苗、污物要及时清除,防止水质恶化。

鳜鱼的养殖技术篇8

我们以及研究所的主要作法和体会是:

一、因地制宜,小庭院作出大文章

庭院经济是农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之一,田镇庭院经济研究所本身也只是一个不足20亩面积的庭院,起点小,又是从小处着眼,以一家一户房前屋后“小猪栏、小鸡(鸭)舍、小果园”、特别是“小鱼池”为研究对象,致力于适合千家万户的庭院经济,按照办事处提出的“分散小庭院,并网大基地”的要求,结合田镇的特色资源,“开好一口池,养好一条鱼,兴一个产业,搞一个特色”。田镇的水面较多,但高产鱼少,优质鱼少,经济价值高的鱼少,即使是一般鱼种,也要到外地购进种苗。针对这一矛盾,陶敏决心发挥自己的专长,从鱼类种苗开始,从事繁殖孵化研究。经多年研试,现已成功地研试出7个优良品种:

一是目前国内攻关成功的不太多,而我们1995年就繁育成功的鳜鱼苗种;二是唯一获得双倍体,生长速度快、肉质好、与鲤鱼杂交的彭泽鲫;三是以团头鲂为母本、以长春鳊为父本,长得快、食性广的三角鳊;四是可杂食吃草、生长快的建鲤;五是1982年就开始,数省内最早引进和自己繁殖的美国青蛙;六是鳞细、肉实、抗病能力强、生长快、填补武穴空白的淡水白鲳;七是在武穴成功越冬的罗非鱼。

今年计划再增加3个品种的繁育:一是俗称“皇帝”的可食性观赏鱼──可长大,价值1500美元一条的日本锦泊鲤;二是稻田混养泥鳅;三是国内繁殖尚未完全成功的黄鳝。

二、因陋就简,小窍门推动大科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田镇庭院经济研究所按照办事处提出的“科技兴处”的战略要求和部署,积极开展科技活动,条件不够,就因陋就简,创造条件。热带鱼过冬难,我们特意将长年恒温在16~19℃、流量大的“东泉”作为研究所基地,创造热带条件,使淡水白鲳鱼照样繁殖,罗非鱼照样过冬。引水器械投资大,钢管不够,我们就用毛竹代替。我们还采用土法除虫,从附近山上采来苦楝树叶,杀灭斜管虫。泉水“绿带”多,我们使用硫酸铜、硫酸亚铁除苔法使水质达标。炎热的夏天,泉水温度不高,不适合一般鱼类生存,我们就采取开沟“晒水”的方法,使水温提高。就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成功地进行了国内很少成功的鳜鱼等系列名特优鱼种繁育,有力地推动了科技进步。97年6月中旬,国家科委“送科技下乡”成果交流会在武穴召开,这是一次规格高、规模大、范围广的大会,会议期间,宜昌市等各地代表纷纷来到这里,对我们的成果给予充分的肯定和很高的评价。

三、因循渐进,小鱼池带活大产业

科技成果的应用,有力地推动了科技进步和农业产业化的进程。新型的优质鱼种,使原水面亩平收入由800元提高到1000多元,个别优质鱼种亩平可达几千元。但这却也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群众不信任到争购种苗的过程。1984年研究所刚成立的时候,繁育的美国青蛙没人相信它的经济价值,研究所就采取无偿送种、上门培训、帮助销售的办法,使其逐渐普及。每一个新品种的问世,都要经历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研究所自身富了,还带动周边群众一同致富。仅所在的盘塘村,就带出鱼类专业户20余户,其中90%的养鱼户都是研究所无偿提供的种苗。盘塘村田在喜有20亩鱼池,引用所里的彭泽鲫和鳜鱼,大获丰收;陶生贵和10余户农户使用所里研究的新型饲料发酵剂,产量提高了30%。而所里系列的热带白鲳鱼在郭冲珍禽养殖场获得大面积养殖成功。目前,田镇8个村1500多亩水面、位于郭冲水库的珍禽养殖场、位于莲花芯水库的立体综合养殖基地、位于韩垸村五里湖的特种水产养殖和位于田镇村的精养鱼池,都引用该所研制的鱼类优良品种,使田镇的水产养殖呈现出大产业的态势。仅此一项,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可增加60元。

四、因势利导,小产品打入大市场

科技成果只有通过市场才能转化为生产力,新的产品也只有通过市场才能实现其价值和效益。田镇庭

院经济研究所也走出了一条由小打小闹到进入大市场的全过程。我们一靠先进过硬的技术,成功的繁育优良苗种来吸引农户;二靠优质的跟踪服务,个别和办培训班辅导养殖技术等服务措施;三靠无偿送人试用、“半卖半送”和低价销售战略,一步一个脚印,使新成果、新产品不仅在本地批量应用,还推广到邻县邻省。江西婺源一位姓张的养鱼户在研究所购进种苗后,由于经验不足,导致鱼苗成活率下降。研究所长陶敏闻讯后立即赶去手把手地教,直到他完全掌握技术为止。1998年,这个小小研究所繁育各类鱼种苗达3000万尾,其中鳜鱼30万尾、鳊鱼1800万尾、澎泽鲫200万尾、美蛙蝌蚪4万尾。

目前,所里的产品不仅覆盖本处及本市市场,还源源不断地供应江西瑞昌、婺源、安徽宿松、河南平顶山等地。一个“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古训在这里得到了验证。

上一篇:风景园林相关规范范文 下一篇:竞技游戏培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