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的世界经济情况范文

时间:2023-12-15 17:04:02

近年来的世界经济情况

近年来的世界经济情况篇1

一 世界经济有望继续回升

美国经济继续较快增长.目前,各方面对美国经济下一步走势普遍较为乐观。这种乐观情绪是有一定根据的。从需求方面看,消费继续充当着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个人消费支出今年前两个月继续明显扩张;投资从去年二季度起扭转下降局面后,呈现出稳步增长的势头,成为经济增长加速的重要因素。从供给方面看,在服务业保持基本稳定的同时,工业生产止跌回升,2003年全年增长0.2%,扭转了2001年和2002年连续两年下滑的情况,这是经济复苏基础渐趋稳固的标志。从目前情况分析,2004年工业继续表现良好,天然气、电力和矿业生产的继续稳步增长,延续了工业生产的增长势头。美国今年将举行总统选举,布什政府正在不遗余力地维持经济增长的良好局面,以为其竞选获取有利的筹码。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仍是财政和贸易的双赤字没有得到控制,同时,今年前3个月物价水平连续上升,增幅分别为0.5%、0.3%和0.5%,这引发了对于通货膨胀的担忧。

欧洲经济有望好转。从一些主要预期指标的情况看,欧元区工业生产和服务业出现回升或好转迹象。反映制造业信心的采购经理人指数,今年初以来均高于50的基点,其中,关于订单和产出的评价均为2001年以来的最高水平。服务业采购经理人信心指标的大多数构成指标也分别为2000年底以来的最高水平。这表明微观经济主体对经济运行的信心明显增强。近期,波兰等中东欧10个国家加入欧盟,原成员国将面临一定的资本外流和工资下降压力,整体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可能会受影响,但由于新成员国经济增长相对较快,也会给欧盟经济带来新的活力。俄罗斯经济将继续较快增长。政权比较稳定,经济改革不断推进,以及原油价格继续处于相对高位,这些都是俄罗斯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

日本经济进一步复苏。从当前情况看,日本经济回升的动力仍主要来自出口和工业生产。日本出口在今年一季度达到14.5兆日元(约合1320亿美元),创历史最高水平,增长了12%。由于日本企业效益得到改善,企业经营情况出现好转,破产企业连续减少,这对设备投资的增长是有利的。目前,消费尚未摆脱颓势,物价跌幅虽有所回落,但通货紧缩状况仍未完全消除。但总的来看,全年日本经济有望继续保持良好态势。与此同时,其他亚洲国家,如韩国、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等国经济也将在出口的带动下保持较快的增长。

应该说,目前世界经济的继续回升具备一定的条件。首先,伊拉克战争、非典疫情等严重影响世界经济复苏的风险已基本缓和,压抑许久的投资者信心和消费者信心明显回升,投资和消费活动重新趋于活跃,经济复苏的动力不断增强。其次,世界主要经济体的政策条件大都处于多年来十分宽松的时期,都将继续为经济的增长提供支撑。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一些不确定因素的存在,主要是全球经济复苏依然过度依赖美国经济增长,复苏的基础还不够稳固;日本和欧元区经济仍面临着许多结构;主要经济体在连续降息和大幅增加财政支出后,政策调控余地较小;国际石油价格持续处于多年来的高位,提高了世界范围内的生产成本。但总体上看,全年世界经济运行前景是乐观的。根据世界银行最新预计,2004年世界经济增长3.7%,明显高于2003年的2.6%,其中,美国、欧元区、日本经济将分别增长4.6%、1.7%和3.1%。

二、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缓慢恢复

1.世界贸易在曲折中复苏。当前世界贸易总量温和扩张,2003年增长了4.7%。但从结构上看,出现了更趋不均衡的势头,主要表现在美国贸易逆差继续扩大。2003年美国逆差接近5000亿美元,创下新的纪录。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内贸易保护主义强烈抬头,相继出台了大量针对主要贸易伙伴的限制措施。这在国际贸易领域引发了普遍的不安和对立情绪。最近,欧盟已开始了历史上首次针对美国的贸易制裁,相关惩罚措施主要是对美国商品征收5%的额外关税。如果这种限制措施进一步升级为大范围的贸易战,将对2004年国际贸易的发展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国际贸易领域另一件重要事件是坎昆会议的不欢而散。在此次会议上,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以农产品贸易为核心的问题上产生了严重对立,导致了旨在推动世贸组织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的磋商破裂,给全球贸易发展蒙上了阴影。不过,从世界经济运行情况看,经济增长水平的提高对贸易的扩大是有利的,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加快将带动整个国际市场需求的恢复。据联合国预测,2004年世界贸易量将增长7.5%,高于上年的4.5%的增幅。

2.国际投资情况将逐步好转。2000年以来,由于世界经济增长放慢、股市价格缩水、公司利润下降等,全球跨国直接投资持续减少,到2002年跌至6510亿美元,比历史最高水平几乎减少了50%。进入2003年以来,全球跨国直接投资减少的势头有所缓解,虽然全年跨国直接投资水平仍处于低位,但资本流动在亚太等局部地区重新趋于活跃。从2003年全球跨国直接投资流向看,外国直接投资流入美国大幅度增加,流出略有减少,欧元区和日本外国直接投资流入流出均大幅减少。由于国际投资流向与经济增长水平相关度较高,估计2004年流入美国的资本仍将增加,日本、欧洲对外资的吸引力也将有所增强。

3.国际金融市场动荡频繁。(1)外汇市场。近两年,外汇市场发生了重大的结构调整。美元强势货币地位大为削弱;欧元稳步升值,受到汇市投资者的普遍关注;日元对美元呈现稳步攀升趋势,在日本央行的再三干预下仍顽强挺升,成为汇市次强货币。这种结构调整过程在2003年发展得如火如茶并延续到2004年初。但从2004年情况分析,美元继续下跌的空间有限。经过较长时间的下跌,美元当前汇价已比较充分地释放了下跌的风险。而且,随着美国实体经济复苏的基础不断稳固,美元汇价已初步止跌,下一步回稳的可能性较大;而欧元和日元得益于经济基本面的支持,也不至于出现明显的下跌,国际汇市整体上可能将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2)股票市场。全球股市在2003年完成了由弱到强的转变,全球股市的涨幅是近年来较大的一年。道·琼斯指数上涨约20%,纳斯达克指数上涨约40%,英国《金融时报》指数上涨10%,法兰克福dax指数上涨约30%,日经指数上涨近20%,香港恒生指数上涨约30%。这样大的涨幅同时也意味着,在经济正常增长的情况下,2004年很难再重现相同的涨幅。但从经济的基本面来看,2004年的国际股市还是谨慎乐观的。

三、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愈加紧密,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影响到国内经济的多个方面。当前国际经济变化趋势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有利有弊,但总体上看利大于弊。

1.对我国外贸出口的影响。美国、欧洲、日本等主要经济体需求增长,进出口贸易恢复,有利于我国外贸出口的增长。今年一季度,我国对美国、欧盟、日本、香港、东盟等国家和地区出口均增长很快,增幅分别达到34.5%、41.7%、23.4%、29%和31.9%。由于强势美元地位改变后,2004年美元可能在一个相对低价区域波动,因此我国的贸易条件仍将相对有利。另外,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给国际贸易的扩大带来较为严重的障碍,我国外贸出口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今年一季度,国外对我发起11例反倾销、保障措施等调查,涉案金额3.3亿美元,特别是一些国家在特别保障条例下专门针对我国商品设立了一些非关税壁垒,将增加我国出口快速增长的难度,这种趋势值得我们密切关注。

2.对我国利用外资的影响。当前国际直接投资重新趋于活跃,跨国购并仍是国际直接投资的主导方式,我国在此方面已出台了相关的条例,对于吸引国际购并资本将有促进作用。境外股本融资的形势也相对乐观。全球股市在止跌转升后,融资气氛已明显好转。这对我国企业在海外上市和发行股票融资比较有利。2003年,“中国人寿”在美国和香港股市同时上市,募集资金达到35亿美元。2004年国内多家大型国有企业均有意抓住当前国际资本市场的有利时机,赴境外融资。另外,美元贬值使欧元区和日本的投资商在我国境内采购投资品和雇佣员工的价格降低,这些也将增强我国市场对外商的吸引力。然而,随着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水平的提高,将吸引国际主流资本的流入,我国利用外资也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

近年来的世界经济情况篇2

  一、美、欧、日的经济实力地位

  (一)多极之首的美国经济

10年前的人们对三极实力地位的概括是:崛起的日本,复兴的欧洲,衰落的美国。然而90年代后的情况表明,美国遏止了实力地位相对衰落的态势,显示了其不仅是世界经济多极之一,更是实力之首的实力。其经济自1991年3月美国经济走出低谷至2001年3月,已连续增长10年,10年中年增长率达3.5%,创造了世界上最长的经济持续增长周期的记录。而且不仅仅是经济持续增长,还出现了“一高两低”并存的所谓新经济现象,主要动因在于新技术革命的推动和经济全球化的作用。为期10年比较良好的经济发展使得美国经济实力有所增长。其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由1990年的24.2%提高到28.6%。

  (二)泡沫破裂的日本经济

90年代后的世界经济三极中,日本的经济发展势头、状态与美国产生此消彼长的位置互换。50年代至80年代的每一个10年,日本经济发展速度都是既快于西欧、更快于美国的,从而使日美经济实力对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民生产总值由50年代初的日本约相当于美国的6%上升为90年代初的66%,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正是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日本经济达到高峰的同时,其经济泡沫也达到了顶点。1989年末,日本的资产价格(股票、土地和其他金融资产的价格)是国内生产总值的15倍;日本的国土面积仅为美国的4%,而其市场价值是美国的5倍多,仅东京房地产的市价总额就可以购买美国两次。但是泡沫是不可能长期膨胀的。1990年,以当时发生的经济周期性危机为契机,日本泡沫经济崩溃,并使日本经济在90年代以低于美国经济增长率两个多百分点的劣势陷入经济停滞,这是日本战后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在这样一个经济不景气状况中,又遇上了1997年东亚经济危机的发生,这对日本经济是再糟糕不过的事情了。这场金融风波既充分显露了日本经济实力地位的下降和对世界经济的消极影响,反过来又对不振的日本经济雪上加霜。1997年日本出现0.7%的负增长,1998年进一步恶化为2.8%的负增长,1999年勉强出现0.6%的经济微弱正增长,2000年,由于国际经济比上年加快(世界经济增长率为4.7%),也由于日本近年来以国债为支撑扩张的财政政策逐渐显效,日本经济开始有所好转,但也仅仅是1.5%的增长率。用经济合作组织的话说,在经济发展的道路上挣扎了几年的日本经济已经开始出现适度的复苏。

过去的10年是日本经济“失去的10年”,受泡沫经济破灭和东南亚金融危机双重打击的日本经济目前依然困难重重,但是日本的经济实力犹存。可以说,日本的经济实力、影响力只是相对于美国而减弱或相对于泡沫经济高涨时而收缩,而并非基础经济大倒退。日本目前的国民生产总值约相当于排在世界第三、四、五位的西欧三大国德国、法国、英国的国民经济生产总值之和。未来10年,日本将以接近2%的年均经济增长速度发展,二十一世纪的日本经济仍是多极世界经济中的重要一极。

  (三)一体化的欧盟经济

西欧的经济发展态势在美欧日三者中始终处于中间的位置。80年代及其以前,西欧的经济增长速度不如日本,但快于美国;进入90年代后,西欧的经济增长速度超过日本,但落后于美国。以一个国家集团的实力计,欧盟的一些主要实力指标不仅大大高于日本,甚至超过美国。比如国内生产总值,欧盟占世界的29%,美国占28%,日本占13%。但不能简单地据此认为欧盟的实力地位世界第一。欧盟是一个国家集团,15个国家的集合,尽管其一体化程度较高,可以作为一个实体与美、日并立,但毕竟不像美、日那样作为单一国家成为世界经济之一极。这要求欧盟既要加强经济一体化,又要加快经济发展,即通过“集中”和“积聚”两个方面的努力,以巩固和增强自己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实力地位。

如何在较低通胀率和较低失业率情况下提高经济增长率,是欧盟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着力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相比于美国近年来已出现“一高两低”的新经济现象,欧洲要逊色一些。

  二、美、欧、日经济“软着陆”状况

从理论上讲,宏观经济“软着陆”是指一国国民经济的运行出现“一高两低”的良好态势,即经济高增长率、低失业率、低通胀率并存。

  (一)经济增长率

1997年以来,美国每年的经济增长率都在4%以上。欧盟的经济增长状况是,1997年为2.7%;1998年为2.8%;1999年为2.3%;2000年经济增长率第一次突破3%,达到3.4%,为1989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但仍低于美国;2001年,据经合组织等预计,欧盟的经济增长率仍会保持在3%以上,从而将9年来第一次超过美国。从更长期的发展看,自现在起到2010年每年的经济增长率为3%,已是欧盟确定的发展目标。

  (二)通货膨胀率

通货膨胀率是与经济增长率密切相联的。按照西方传统的经济理论和实践,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其在2.5%至3%的情况下是合适的,这既会使就业增加,又不会使通货膨胀率过于上扬。欧盟近年来在经济增长率、失业率、通胀率三个指标上,只有在低通胀率方面可以与美国相媲美,甚至比美国还低。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欧盟通胀率1998年为1.4%,1999年为1.3%。然而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美国是在经济增长率突破了传统的界限的情况下,仍保持了较低的通胀率。欧盟则面临着既要经济增长率突破3%,并把高失业率降下来,同时又不至于使通胀率有大的上扬的艰难任务。事实上,自1999年下半年欧盟经济增长速度加快以来,欧盟的通胀率也呈小幅攀升态势。欧洲央行行长杜伊森贝赫2000年7月在欧洲议会发表讲话时说,“我们绝不反对经济增长率高于3%,我们所不希望的是通货膨胀达到这一水平”,因此,欧洲央行对影响欧元区物价稳定的因素保持警惕,将继续实行“把通货膨胀压力消灭在萌芽状态”的长期战略。从现在的发展态势看,欧盟2001年、2002年的通胀率将回落到2%和1.8%。

  (三)失业率

高失业率一直是多年来困扰欧洲经济发展的一大难题。与美国近年来失业率压低到4%的情况相比,欧盟的失业率高达10%左右。失业率与经济增长率是密切相联的两个指标。一方面,高失业率是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压力。据欧洲的统计,欧洲每年用于失业、贫困人口救济和社会福利保障的开支高达1万亿到2万亿欧元,占各成员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2%到20%。如此巨大的开支拖累了经济增长。另一方面,提高经济增长率是增加就业、降低失业率的主要途径。近年来,随着经济增长的趋强,欧盟的失业人数在减少——从1996年及其之前的约2000万人减少到1997年3月的1,800万人、1998年5月的1,700万人、1999年的1,600万人和2000年1月的1,230万人;欧盟的失业率也在降低——从1996年的10.8%降至1997年的10.6%、1998年的10.0%、1999年的9.1%和2000年的8.4%,预计今明两年将继续降至7.8%和7.3%。

此外,汇率情况也能说明问题。1999年1月1日欧元诞生,这既使欧洲经济一体化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为欧盟经济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条件,也会在动荡不已、危机迭起的世界经济领域,为欧洲货币地位的提高增加一个新的筹码。作为美国、欧盟、日本三极世界经济格局,随着欧元的问世,从长远态势看必将发生新的变化。欧元比之原本地位最弱的日元,其地位会进一步增强;就是比之世界第一货币美元,从长远看也会构成挑战。但欧元诞生两年多,其表现特别是汇率表现,并不如原来预想的那样好。1999年1月1日欧元对美元的汇率为1:1.19,而到2000年10月26日,1欧元只能兑换到0.823美元,欧元跌到了历史的最低点,比诞生之初大约贬值了30%。

可见,目前的多极化世界经济格局表现为美、欧、日三极并存。但随着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的发展,除了现有的美欧日之外,人们预测中国、巴西、印度、俄罗斯等国,如果在全球化进程中抓住机会、有所作为,也可能在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到第二个10年,在多极世界经济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从目前的实力地位和发展势头看,中国是最有可能成为第四极的国家。

近年来的世界经济情况篇3

经济增长和贸易增长将持续放缓

世界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危险时期。发生在欧洲的金融动荡已扩散到了不久前尚未受到影响的发展中国家,以及其他高收入国家。这种高传染性推高了世界许多地区的借贷成本,拉低了股市,而流向发展中国家的资本流量也出现急剧下跌。欧洲显然已经陷入衰退。与此同时,包括巴西、印度,甚至还包括俄罗斯、南非和土耳其在内的几个主要发展中国家的增长率比复苏初期明显减慢。这也是2010年末和2011年初为抑制通胀压力上升而启动经济紧缩政策的结果。

尽管美国和日本的经济活动正趋于活跃,但是世界经济和贸易发展的增速急剧放缓。世界银行对2012年和2013年的全球经济增长率的预测从去年6月份的3.6%调低至2012年增速2.5%,2013年增速3.1%。高收入国家2012年的经济增速为1.4%(欧元区国家为-0.3%,其他国家为2.1%),2013年增速为2%,而之前的预测分别是2.7%和2.6%。对发展中国家2012年和2013年的经济增速预测分别从6.2%和6.3%下调至5.4%和6%。

在世界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2011年的世界贸易增长速度为6.6%,2012年预计为4.7%,2013年增长至6.8%。而对哈萨克斯坦来说至关重要的石油价格方面,2012年预测为98.2美元每桶,2013年97.1美元每桶。除了石油以外的其他资源类商品价格在报告中预测2012年下降9.3%,2012年下降3.3%。

世界经济发展带有不确定性

但是如此之差的结果能否实现也是十分不确定的,欧洲经济衰退和发展中国家增长缓慢相互影响,最后可能带来更糟糕的结果,使恢复市场信心的努力变得更加复杂。同时,其他高收入国家的高额债务和缓慢增长趋势导致的中期问题尚未解决,有可能引发突如其来的危机。此外,增长预测还面临中东、北非政局紧张而造成的石油供应中断、一个或几个重要中等收入国家可能出现“硬着陆”风险。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

无论2012年和2013年世界经济发展的实际结果如何,有几个因素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高收入国家经济增长将放缓,因为他们要设法修复受创的金融行业和过度扩张的资产负债表。

其次,发展中国家将不得不转向发展中世界寻找增长点,这个转型过程已经开始,但有可能带来自身的挑战。预测报告中关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情况的部分中,指出,2008~2009年全球经济衰退以来的一个最积极因素是发展中国家(中东欧国家除外)快速走出经济危机。2010年前53%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活动都已经接近甚至超出其产出潜力。尽管发展中国家的财政状况相对好于高收入国家,但是2012年发展中国家中有近44%的国家将出现政府财政平衡恶化,其程度可能达到或超过GDP的2%,约有27%的国家政府预算达到或超过GDP的5%。因此,发展中国家用于应对新一轮经济危机的财政资源非常有限,如果高收入国家的经济状况进一步恶化,新一轮的经济危机成为现实,全球金融状况出现急剧恶化,那么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充足率将降低,贸易机会减少,对私营和公共经济部门活动的资金支持也会减弱。在这种情况下,在本世纪头十年看似比较容易实现的发展前景和增长率在第二个十年可能会变得充满困难,在经济繁荣期不宜被发现的脆弱性很可能会暴露出来,应及早做好应急预案。

各国应及时做好应对经济危机预案

报告中指出,在世界金融市场被“冻结”的情况下,各国须做好应急预案,优先落实社会保障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保障经济长期增长。对于外部融资需求超过GDP5%的发展中国家,问题可能会更突出。在可能的情况下,他们应该预先筹备好资金,从而避免政府和私营部门的开支突然大幅被削减。金融危机的再次到来可能会加快金融部门刚刚开始的减少外债的进程。依赖欧洲高收入国家银行的几个东欧中亚国家特别容易受批发融资和国内银行活动力减弱的影响。高收入国家银行的去杠杆化可能导致被迫出售国外分行,影响到外资规模较大的国家的外资和内资银行估值。而增长放缓和资产价格恶化有可能导致发展中国家普遍出现不良贷款快速增加。为了防范国内银行业危机,各国应对国内银行业进行压力测试。

近年来的世界经济情况篇4

内容提要:2006年1~11月份,反映国内价格总水平的居民消费价格(CPI)上涨1.3%,上涨幅度很小;但受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幅度较大等因素的影响,生产资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幅度较大,1~11月份累计上涨6.1%;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上涨2.9%。价格上涨的结构性特征比较明显。

关于2007年价格的走势,大多数人预期居民消费价格将保持温和上涨的态势,对此判断经济学家们的分歧不大;但由于目前美国经济下滑的走势愈加明显,近期内国际石油价格出现较大幅度的下跌,关于2007年价格走势的分歧,主要针对以下问题:一是生产资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幅度是否会出现明显下降;二是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是提高还是下跌。本文将对此进行分析研究。

一、2006年价格走势的回顾与分析

(一)消费价格保持温和上涨走势

2006年1~11月份,消费价格保持温和上涨走势,月度同比涨幅一直保持在2%以下,1~11月份累计上涨1.3%。进入三季度之后,月度同比涨幅出现轻微提高的态势,具体情况如图1所示。

从消费价格的各构成成分来看,受节假日因素和上年基数的影响,食品价格月度涨幅波动幅度较大,高峰与低谷相差1个百分点。(见图1)

(二)生产资料价格出现较快上涨

2005下半年到2006年年初,生产资料价格涨幅一度呈现逐步回落的走势。但随着2006年投资增长率的加快和工业增加值增速的提高,加之国际石油价格上涨步伐加快,2006年二季度开始,生产资料价格涨幅开始出现提高。无论是中国物流信息中心统计的流通领域的生产资料价格指数,还是国家统计局统计的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都出现了反弹的态势。进入三季度以来,随着宏观调控效果的逐步显现,投资和工业生产增速双双下跌;同时,由于国际石油价格回落,生产资料价格涨势也出现趋缓的态势。从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的环比涨幅来看,还出现了下降的情况。(见图2、3)

(三).工业品出厂价格出现较快上涨

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的走势与生产资料价格的走势类似,也出现了先反弹、后减缓的走势。(见图4)

二、2007年价格走势分析

虽然目前的价格走势对未来一段时间将产生一定的滞后影响,但分析2007年全年的价格走势,还需要分析国内外经济的走势和其它影响因素。由于消费品分为食品、工业消费品和服务,食品价格与农副产品商场价格密切相关,生产资料包括农副产品、工业原材料,下面我们首先分析国内外经济走势,然后分别从农副产品、工业原材料和服务这几个方面来分析影响2007年价格走势的因素。

(一)国内外经济走势对各种价格指数的影响存在差异

1.世界经济将出现明显回落,带动国际商品市场价格涨幅下降。展望2007年的国际市场价格走势,首先要对今后世界经济的走势做出判断。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秋季预测,世界经济2006年和2007年将分别增长5.1%和4.9%,世界经济呈现轻微减速趋势。但这一预测报告做得比较早,近期得到的一些信息表明,世界经济有可能向下调整的程度更大一些。

图5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开发的成员国经济先行指数的同比增长率,从图中可以看出,自2006年4月达到峰值以来,先行指数的增长率一直呈现下降态势,但目前还保持在3%左右的中等偏上水平。据此判断,2007年世界经济将出现下降,但仍有望保持中等发展速度。(见图5)

2006年11月7日,美国著名经济研究机构世界大型企业联合会(The Conference Board)的经济预测报告,预测美国经济206、2007年分别增长3.3%和2.6%,按照这样的预测,2007年美国经济增长率将较2006年下降0.7个百分点左右。(见表1)

世界经济增长出现回落,将使得世界经济对各种生产资料需求的增长放慢,生产资料价格高位回落。

2.国内经济增长放慢将带动国内生产资料价格涨幅下降。2006年下半年,随着宏观调控措施效果的逐步显现,国内生产增速出现下降,三季度GDP增长率由二季度的11.3%下降到10.4%,降幅近1个百分点。根据国家信息中心开发的经济景气指数,超前反映经济走势的先行指数在2006年三季度已经出现回落趋势,说明经济运行将出现高位趋稳、稳中趋落的基本态势。因此,预计2006年四季度以后经济增速将继续有所下降。国内经济增速的下降也将使得对生产资料产品的需求放慢,在国际市场价格出现回落的大背景下,国内生产资料价格涨幅将出现下降趋势。

(二)世界粮食减产使得农副产品价格涨幅提高

1.2007粮食价格年涨幅将有所提高。2004~2005年,我国连续两年获得丰收。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资料,2006年夏粮总产量1138亿公斤,比上年增产74亿公斤,增长7%;早稻产量319亿公斤,与上年基本持平。根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等机构最近的预测,2006年粮食产量将超过4900亿公斤,连续三年保持增产;有专家预计全年粮食总产量4.96亿吨,较上年增长2.48%。

国内粮食连续三年增产的情况下,国内粮食价格上涨,基本原因是,尽管国内粮食连续三年丰收,但粮食供求一直处于紧平衡状况。根据一些经济学者的估算,目前我国粮食年度消费量大约为4900~5000亿公斤,前两年尽管增产,但产量仍然低于消费量,仍然需要通过动用库存来满足消费需求。由于自2000年以来我国粮食产量一直低于消费量,连年依靠动用库存来满足消费需求,估计目前商业库存量已经下降至较低水平,供应趋紧。

国内粮食价格出现上涨的重要原因还在于国际市场价格的变化。由于2005年度世界粮食减产,消费量增加,致使国际粮食价格出现上涨。由于2005年我国国内粮食价格回落,国内外粮食价格对比发生变化,导致我国2005年粮食出口大幅度增长,全年谷物及谷物粉出口达1014万吨,比2004年的473万吨增长114.1%;相反,2005年进口谷物及谷物粉为627万吨,比2004年的974万吨减少35.6%。总体上由2004年的净进口501万吨转为净出口387万吨,这样对国内供给的影响正反相差近900万吨。加上2006年1~9月份净出口126万吨,自2005年以来净出口达500万吨以上,占到2005年国内谷物产量的约1%,在粮食供求处于紧平衡的状况下,已经可以对国内粮食市场供求状况产生一定影响。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预测,2007年国际粮食价格仍将出现高位振荡。主要原因是世界粮食减产。据联合国粮农组织11月份的粮食展望报告,受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2006年世界粮食产量将减少5480万吨。在此背景下,2007年世界粮食的储存与消费比例将出现大幅下降,达到近30年来的最低水平。

《粮食展望》预测,2006年谷物产量再次小幅下滑,总产将达19.94亿吨,比去年产量低2.7%;2006年世界小麦产量约为5.918亿吨,比2005年减少近3300万吨,下降5.2%;2006年世界粗粮产量约为9.812亿吨,比2005年减产2.1%;全球2006年稻米产量约为4.209亿吨(以碾米计),比2005年下降0.2%。2006/07销售年度总体谷物供求形势将会趋紧。预测2006年谷物产量略有下降,加之受饲料用粮回升和工业用粮不断增加的推动,预期谷物利用总量增幅提高,可能造成库存量的大幅减少。

根据目前对2006年产量的预测及2006/07销售季节供应总量和价格前景的情况,粮农组织预测世界谷物利用量为20.6亿吨,比2005/06年度利用总量下降1%。鉴于新季节的产量和消费量前景情况,粮农组织预测2007年各国作物年度末世界谷物库存量将大幅下降。(见表2)

另外,前不久世界银行也对2007年世界粮食价格进行了预测,主要粮食价格都将出现明显上涨。(见表3)

根据国内外粮食供求的变化情况,世界粮食价格保持上涨态势,国内粮食供求仍然处于紧平衡状况,预计2007年国内粮食价格将继续小幅上涨。

2.国内肉禽价格将继续保持上涨态势。由于2004年我国肉禽等副食品价格上涨很快,供给量大幅度增加,导致2005年年中以来出现了价格持续下跌的走势,价格的下跌导致投入的大幅度减少和供求平衡关系的变化,近期肉禽等副食品价格的同比跌幅有的在缩小,有的已经出现上涨势头;近期环比都出现较高涨幅,预示着未来同比涨幅将会提高,从下降周期进入上升周期。

如果上述关于粮食价格的分析成立,2007年粮食价格继续上涨,尤其是作为饲料的粗粮产量降幅较大、价格上涨幅度将会较高,将直接推动饲养成本的提高,这也将从成本角度推动肉禽价格的上涨。

此外,从粮食与水果、水产品等其它副食品之间的成本和比价关系来看,粮价上涨也将推动这些产品价格的上涨。总体来看,农副产品价格在2007年将呈现加速上涨的态势。

(三)原材料价格涨幅将呈现下降的走势

2006年以来,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继续呈现上升的态势,但在8、9、10月份持续回落,11月份出现小幅反弹。7月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IMF初级产品价格指数)与2005年12月相比,累计上涨25.26%;而11月份则比7月下降11.77%。这样的走势与世界经济的走势基本上吻合。

1.国际石油平均价格将低于2006年。2006年国际石油价格曾经出现了强劲的上涨势头,一度达到每桶70美元以上的水平。但随着世界经济增速下降的预期强化,加上传出美国在墨西哥湾发现新的特大油田的信息,7月份之后国际石油价格出现回落。但即便如此,全年石油平均价格达到每桶65美元左右当无问题。由于目前国际石油价格是每桶62美元左右,2007年国际石油价格出现大幅度上涨的可能性较小,预计2007年国际石油平均价格超过2006年可能性较小。

2.钢材等产品国际市场价格上涨幅度也将低于2006年。近年来由于各国利率保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因此,房地产价格出现了持续上涨的态势。随着2005~2006年美国多次加息,近期美国房地产明显降温。美国三季度国民核算数据显示,三季度美国投资出现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对钢材、铝材等建筑材料的需求将会减少,进而会减少对铁矿石等上游产品的需求,这类原材料产品的价格也将会出现疲软的走势。

此外,由于2004~2006年国际有色金属价格一直处于快速上涨的态势,其中有世界经济高涨、美元贬值等因素的影响。随着世界经济的放慢、美国多次加息对美元形成一定的支持,这些影响国际有色金属价格的因素就会相应减弱,已经上升到很高水平的有色金属价格继续快速上涨的可能性不大,回调的可能性反而比较大。(见表4)

3.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将限制国内市场价格的上涨。由于我国进口初级产品占国内消费量的比重较大,国际市场价格要通过进口价格对国内价格产生影响。但近期人民币升值幅度略有增大,人民币升值将会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国际市场价格上涨对进口产品价格的影响。加上国内投资增速的下降,国内总需求扩展的放慢将减弱工业品上涨的压力,生产资料和工业品出厂价格的涨势将放缓。

(四)服务价格涨幅进一步提高的可能性不大

近年来,国内服务价格涨幅一直高于工业消费品价格的涨幅,成为推动价格总水平上涨的重要因素。2007年,一方面国家将会继续加快资源类产品价格的调整力度,粮食等食品价格的上涨也将会对服务价格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但考虑到2007年燃料价格上涨幅度不大,许多领域的服务价格与运输成本密切相关,据此估计,2007年服务价格涨幅进一步提高的可能性不大。

三 、对2007年价格走势的初步预测

根据上面对影响2007年价格走势各项因素的分析,我们认为,2007年原资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幅度将会下降,预计全年上涨4.5%左右;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上涨2%左右。

居民消费价格的走势将有所不同。上面分析了影响价格变化的各项因素,但由于这些因素都是单项因素,这些单项因素的共同影响究竟将导致价格出现怎样的变化,需要将他们的影响用某种方法合成起来。从各项因素的影响来看,工业消费品价格可能会有所下降,服务价格将保持与2006年大体相当的上涨幅度,但食品价格上涨幅度可能会有所加大,总体影响可能会使得消费价格涨幅比2006年提高,但涨幅仍然不会很高。

再者,生产资料价格和工业品出厂价格对居民消费价格的影响存在一定时滞,使得对居民消费价格的判断更加困难。为此,我们根据消费价格的先行合成指数来进行判断。

价格先行指数的变化显示,伴随着近期生产资料价格、居民收入、银行工资性现金支出和货币供应量增速的加快,价格上涨的动力有所加强(见图6)。根据1995年以来消费价格先行指数领先价格指数变化半年左右的经验,2006年四季度以后到2007年年中消费价格涨幅将小幅提高,2007年下半年消费价格涨幅将有所回落。但2007年全年消费价格涨幅将高于2006年。这与我们前面的因素分析结论是一致的。

近年来的世界经济情况篇5

世界大多数国家的社会生活从19世纪末起(尤其是在20世纪里)就已经开始具有越来越鲜明的全球规模。其他社会形成的国际因素、物质财富和文化价值不可逆转地渗入某些国家人民特有的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中。在各国的经济和政治体系中,外国的代表机构和设制与日俱增。知识精英和统治阶级变得越来越具有世界主义的思想,即使是广大群众也感受到世界文明对自己的影响。

■ 全球化成为国际生活的一个中心问题

脱离国际背景越来越难以理解某些国家的发展。世界上发生的事态影响到这些国家的国内状况,而世界主要国家的经济和政治状况又或多或少地影响到国际形势的发展。可惜这些过程由于其错综复杂和信息不全并非总能得到应有的理解。人们首先关心的是本国的状况,然后才关心本国以外发生的事情。但是对世界经济从一个十年到另一个十年的发展所具有的意义,不仅政治家和实业家而且全社会都必须越来越重视。全球经济体系成了认真研究的课题、大学的课程和主要国家的国策目标。1973年的石油危机(当时加入石油输出国组织卡特尔的主要石油输出国把石油价格抬高了好几倍)可以说令人十分信服地展示了全球经济体系的现实作用。石油价格的一再上涨导致输入石油的工业发达国家通货膨胀加剧和生产下降。引起被称作“滞胀”的经济衰退和价格上涨的不是内因,而是外因,即全球经济悲剧性的变化。这些变化的后遗症延续了20年,几乎波及世界所有的国家。20世纪80年代袭击发展中国家的债务危机是上一个十年石油危机的余波。所有这一切使得全球化成为国际生活的一个中心问题。

■ 经济全球化是经济生活国际化的特殊阶段

虽然世界各国和各民族的发展程度、文化、宗教和历史传统很不相同,但其日益增强的相互依赖已经达到“全球化”这一术语所标志的阶段。这一概念在我们的时代已经成为国务活动家和政论家都喜欢使用的时髦的政治套话。但是许多国家都把全球化看作难以收受的礼物,看作对本国利益和独立发展的威胁。

新概念既适用于经济,也适用于政治,适用于文化。但是正是经济全球化为所有的全球化进程奠定了基础,向既有的世界体制发起了挑战。全球经济在20世纪的加速发展令人印象深刻。20世纪下半叶的特点是贸易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世界总产值的增长速度。

如表1所示,20世纪最后几年世界出口额的增长速度比总产值的增长速度快0.5―1倍。这表明世界各国的国民经济越来越服务于国外市场,出口额达到全球产值的1/4。其实这些指数并没有完全说明全球经济在当代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的分析将会表明这个结论十分正确。

为什么可以把经济全球化看作经济生活国际化的特殊阶段呢?我们从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入手来分析。首先,现在经济活动的相互联系不仅比过去紧密得多,而且实际上覆盖了世界所有国家,成为全球的相互联系。当然,首先指的是工业发达国家的经济交织在一起,就连其他国家也以各种速度和强度参与总的世界进程。计算机技术和电子通信的迅猛发展、更经济的高速交通的出现,大大拉近了各大陆和各国的距离,为过境交换的快速增长创造了必要的前提条件。从一国源源不断流入另一国的商品和服务、资本和人力,全球通信和信息体系,国际经济和金融团体及公司的活动,构成全球经济的交织物,各国经济(无一例外)或多或少地卷入其中。这一交织物中的任何断裂行为都会引起灾难。

经济全球化已达到的程度超出了许多大胆的预测。上面列举的关于世界商品和服务出口与各国国内生产总值比值的数据低估了经济全球化的实际规模。这是因为将近60%的世界总产值来源于服务业,其中大部分(教育、医疗服务、国家管理以及批发和零售贸易)不是国际贸易的对象。这就是国际贸易中所谓的“非贸易”(nontradable)服务。商品出口在全世界“可贸易”(tradable)产品中所占的份额比世界总产值总量要大得多(据一些统计数字表明,差不多将近一半)。安格斯・麦迪逊(美国)用这种方法得出1992年为31%。

表2所示的仅为商品出口,不包括服务出口,得出服务出口的统计数字更为复杂,有时是难以完成的任务。如果连服务出口也算上,那么1992年的这一指数还要增加约20%,也就是达到37%。尽管完全是相对的,从上述指数也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本国生产对世界贸易的参与达到了19世纪初不可比拟的高度。

各国国内生产面向世界市场的程度当然大为不同。对大多数国家来说这一取向受全球化的影响越来越大。在100年间即从1890年至1990年,德国的商品出口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从15.9%增长到24.0%,法国从14.2%增长到17.1%,意大利从9.7%增长到15.9%,日本从5.1%增长到8.4%,美国从5.6%增长到8.0%。但也有例外,英国由于不列颠帝国的解体这个比值有所下降,从27.3%下降至20.6%。

如果上述数字只涉及商品出口,那么表3则既反映商品出口也反映服务出口在2000年各国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

上述指数使用本国货币汇率时已将世界价格换算成本国价格,因此一旦这一汇率下降,就可能人为地增大出口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这种情况看来在俄罗斯发生过,在中国也发生过。并且这两个国家都向削弱国内市场发展、经济采取对外取向作某种倾斜。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大国依靠国内市场能够比比利时或荷兰这样的小国发展得更快。无论如何,统计表明,对许多国家而言,现在世界市场已经不能被看作对国内市场的补充,而成了国民经济运行的必要条件。它在现实经济成分发展中的作用可与国内市场的作用相提并论。

■ 全球经济是现代历史的特殊现象

这已经是国际相互依赖与合作的新的性质,因此可以说全球经济是现代历史的特殊现象。

证明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不是商品和服务出口的庞大规模和份额,而是资本输出及有价证券、银行存款、债权和债券等所有权交易。国际证券市场和外汇市场的交易额超过贸易额几十倍甚至几百倍。1997年世界股票交易额为400000亿美元,而各国对汇率和利率差价(套汇和套利)“投机”的外汇买卖总额为400000亿美元。各国、各国际组织、银行和私营公司提供的国际信贷数目庞大。2001年发展中国家的外债总额近22000亿美元,而世界主要工业大国历年来的资本输出(直接投资和有价证券投资)总额可能超过100000亿美元。

近年来的世界经济情况篇6

一、美国经济复苏起落不定 

美国全国经济研究局于去年11月26日宣布,美国经济从当年3月份起陷入衰退。但实际上,美国gdp只在当年第三季度是负增长。9·11恐怖袭击使美国受到意料不到的打击,但其影响并未像人们当初估计的那么严重。去年全年,美国gdp仍增长了1.4%。今年1季度,美国经济复苏势头强劲,gdp以年率计算,增长5%。特别是生产率竟跃升8%,这种情况也是异乎寻常的,人们对美经济前景普遍表示乐观。但到第二季度,形势又发生新变化,回升转趋疲弱,gdp只增长1.1%。其间,安然公司、世界通信公司等大公司假帐丑闻接踵而至,全国为之震惊,投资者对股市乃至整个经济的信心受到极大挫伤,成为影响美国经济稳定回升的重要因素之一。尽管如此,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于7月16日在国会作证时,仍确认美经济在走向全面复苏。他预计今年全年美gdp的增幅为3.5%一3.75%,高于2月份的预测(2.5—3%)。但他也不无保留地说:“目前困境的影响还将持续相当一段时间,随着不良影响的消除,如果不出现进一步重大影响,美国经济将重新呈现可持续增长的态势”。与美联储的预测不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今明两年美国经济增长率的预测下调,先前的预测数字分别为2.5%和3.5%,现在下调到2.2%和2.6%。 

但无论如何,这次美国经济衰退时间短暂,经济下降轻微,是前所未有的。美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说,美国的衰退“非常非常轻微”,保罗·克鲁格曼认为,这次不是标准的衰退,还有人认为这是“新式衰退”。 

美经济衰退轻微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是在此期间,消费者开支始终保持在高水平上,不见减少。消费开支占美gdp近2/3,它的稳定增长,支撑了美国经济不会大幅下滑。为什么美消费开支不减,这是因为自1996年以来美国家庭收入不断增加,构成其收入的三大部分一一工资,房地产价格和股票价格都大幅增长。首先,随着劳动生产率提高,职工工资和薪金收入有所增长,直到2002年头两个月,仍增长近4%(年率)美国约60%的家庭拥有股票。几年来股市持续攀升,家庭收入也相应增长,美2/3的家庭拥有住房,一年来房价上涨9%,家庭的资产也随之增长。总之,美国居民“家底”厚了,他们有可能放手花钱,是美经济衰退格外缓慢的重要原因。 

除此之外,美联储于去年11次降低利率,把利率降到1.75%的低水平上,布什政府上台后,又实行减税和增加公共开支政策,这些也都对减轻经济衰退,促进经济复苏,起了一定作用。 

但另一方面,也存在一些起相反作用的因素,影响着美国经济难以快速回升。 

首先,这次衰退是信息技术投资过度,信息技术股市形成的泡沫破裂,信息技术部门公司大批破产,并波及其他部门,美企业投资大幅下降。2001年第4季,美固定资本投资猛跌13.6%,2002年第1季又下降6.2%。与此同时,民用资本货物订单不断减少。格林斯潘曾多次强调,资本货物的统计数据是重要的投资晴雨表,而固定资本投资又是经济增长的基础。当前企业投资疲软无力,今年下半年能否恢复尚难下定论,不能不影响经济复苏。 

其次,正因为消费开支没有大减,住房建筑业保持繁荣,在经济复苏中,也不可能再有新的增长。 

再次,美国外资大量回流,也将给美国经济带来负面影响。在美国经济繁荣时期,外国投资者热衷于购买美元资产。2001年外国投资流入美国总额高达4550亿美元。但现在已大为减少,其中美国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已从2000年的3080亿美元骤降到2001年的1310亿美元,预计2002年还将进一步下降到1030亿美元。 

最后,美国大公司丑闻使美国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信任发生动摇,其深远影响远未消除;美国人对可能再次遭到恐怖袭击惴惴不安;布什政府反恐战争,特别是打伊拉克如何进行,心中无数。凡此种种,都增加了美国人对经济前景的疑虑。 

在这种情况下,有人对美经济可能发生的变化提出了种种猜测,有人认为美国经济将出现“双谷底”;有人认为美国经济有可能步日本后尘,进入“失去的十年”,还有人认为如果美股市继续下跌,银行可能无法收回贷款,导致银行危机,从而使美经济陷入严重危机之中。尽管诸如此类的看法是少数人提出的,但也足以令人警醒。 

二、世界经济参差错落 

美国经济衰退和复苏中的波折,通过“扩散效应”,对世界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世界经济大大放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今年4月18日一份报告预测,今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为2.4%(2000年4%,2001年为2.5%),明年可能恢复到4%。而到6月份,联合国的一份报告预测,今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将不高于2%,2003年有望超过3%。 

全球经济放慢与各国经济不同。从70年代以来,还从未有过一次世界gdp负增长,即使是在主要发达国家发生衰退年份,世界经济仍是正增长,只不过是“放慢”或“下滑”,如1975年,世界gdp增长1.9%,1982年增长1.2%,“放慢”或“下滑”幅度也不大。据imf的报告说,这反映了近年来,一些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经济的迅速增长,其在世界经济中的权数加重。此外,全球经济虽受美国衰退的影响,但应变能力比过去增强,这是因为,首先,近些年来,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体通货膨胀率低,有更大可能采取放松银根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其次,各国为稳定金融所作的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最后,一些国家采取扩大内需政策。但是,各国具体情况大有差异,因此,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状况也参差不齐,颇不平衡。 

欧洲。当美国经济高度繁荣时,欧洲明显落后。美国发生衰退,欧洲又受到牵连,2001年其gdp仅增长1%。美经济开始回升后,欧洲经济仍低迷不振,今年1季度只增长0.1%。多数人认为欧洲经济到今年下半年或明年初才能真正恢复。据imf报告预测,欧盟2002年的增长率在1.5%左右,2003年可达2.9%,另一预测称,欧元区今年经济增长仅约1.2%。欧盟各成员国也有很大差别,其中英国最好,德国最差。据德六大经济研究所春季报告预测,德今年仅增长0.9%,明年可达2.4%。德国改革进展迟滞,企业大批破产,失业增加。尤其是德国东部,更处于停滞状态,今年只能增长0.5%。 

日本。多年来,日本经济在困境中挣扎。2000年仅增长1.7%,2001年降至负1%,据imf的报告预测,日本今年和明年的增长率分别为负1.0%和0.8%。日本失业率不断上升,今年4月份已达5.2%。 

日本的严重问题之一是政府债务不断积累,到2002年末,将达693万亿日元,占gdp的140%。如继续增长下去,就可能导致市场对政府偿债能力产生怀疑,国债价格急剧下跌,长期利率上升,不排除会出现经济状况进一步恶化的可能性。另一严重问题是银行坏帐太多,估计多达1.3万亿美元,约占亚洲坏帐2/3。日本银行机能严重削弱,这一老大难问题至今没有得到解决。

 

日本政府在美欧等国压力下,承诺深化改革,为此制订一个又一个振兴经济的计划,但说的多,做的少。最近日本内阁人士说,日本经济已经“触底”,即将回升,但实际情况仍相当严峻。 

日本和德国是世界第二、三号经济大国,它们过去都曾快速增长,对世界经济和地区经济起着火车头作用。但现在时过境迁,风光不再。究其根源,在于它们历史包袱重,隋性大,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体制的改革放不开手脚,进展迟缓。当然,它们的经济实力仍然强大,科技水平和生产率水平高,未可小觑。 

东亚和东南亚。亚洲经过金融风暴的洗礼,认识到必须加强和改善金融监控和企业结构治理,为此采取了相应改革措施,解决呆账问题,加速银行重组,加强金融立法和企业管理法规等等,呆帐有所减少,银行对企业放款回升,尽管这一改革尚未完成,但过去一度泛滥的官商勾结如今已大为收敛,传统的家族集团式企业衰败,物价下跌,经济活力增强。这次美国经济衰退和全球经济放慢,东亚和东南亚虽也受到重大冲击,但经济仍保持较高增长率。据亚洲开发银行预测,这一地区2002年平均增长率将达4.7%,2003年为5.6%。世界银行的预测与此相近。与此同时,这一地区通货膨胀率却保持在4%以下的较低水平上。但这一地区各经济体gdp的增长各有不同,东亚的韩国改革成效显著,经济增长率最为强劲:今年第一季度其gdp比去年同期增长5.7%,预计全年可望增长6—7%;东南亚的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也有较快增长,而印尼、菲律宾和泰国则增长率较低。 

南亚地区(孟加拉,印度、巴基斯坦),增长也较快,据imf预测,2002年,这一地区平均增长率为5.4%,2003年更将高达6.4%,这主要是由于印度经济快速增长的缘故。 

拉美地区。这里一些主要国家接连发生金融危机。1999年巴西金融动荡甫告缓和,阿根廷就发生金融危机,且愈演愈烈,今年经济走到崩溃边缘,第一季度经济下降16.3%,失业率超过18%,据预测,今年阿根廷将有10—15%的负增长。接着委内瑞拉和乌拉圭也发生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全年经济将分别下降0.8%和1.7%。与此同时,巴西再度发生金融动荡,经济前景暗淡。墨西哥今年第一季度经济下滑2%,全年即使会有增长,也只在1.5%上下。这种状况,与亚洲成为鲜明对比。究其原因,多数人认为这些国家奉行“新自由主义”,金融自由化过快,失去控制,受强大邻国美国的影响,经济不稳。 

三、国际经济活动缩减 

美国经济衰退和世界经济放慢,导致世界贸易、国际投资大幅度下降,美元汇率走低,与此同时,石油价格涨落不定,这一切反过来,又都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制约因素。 

世界贸易。过去长期以来,世界贸易增长速度高于生产增长,这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都有利。但2001年,这种情况已不复存在,当年世界贸易仅增长1%(2000年为12%),低于世界gdp的增长。预计今年世界贸易有可能增长3%,但如美国经济复苏乏力,这一预期将落空。布什政府在自由贸易方面出现倒退,保护主义抬头,给美国的重要贸易伙伴,包括欧盟、日本和亚洲国家都造成重大压力。如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对美出口,其中新加坡经济25%有赖于对美出口,马来西亚这一比例为18%,泰国和菲律宾也在10%以上。美国经济状况对这些国家经济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国际投资,近些年来,世界对外直接投资大幅度增长。2000年达到1.3万亿美元的最高纪录。对外直接投资的流入国虽然高度集中在美国、欧洲和中国、韩国、印度等十多个发展中国家,但对这些国家经济的发展,从而对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大的作用。然而,2001年,世界对外直接投资骤减至7600亿美元,对美国投资的外国资本大量逃离,但欧盟国家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也从2000年的1250亿美元减少到970亿美元。只有中国和亚洲其他一些国家仍为外资所青睐。 

美元汇率下跌。由于外国投资者纷纷撤离美国,加上美国公司丑闻不仅使美国人对美资本市场信心动摇,也大大挫伤外国投资者的信心,美国股市大幅下跌,这一切导致一直坚挺的美元趋弱。今年年初以来,美元与欧元的比价一路下滑。7月15日曾一度突破1:1。美元对日元的汇率也已下降约8%,到6月初,对韩元汇率下降6%,对泰铢下降4%,对新加坡元下降3.2%,对菲律宾比索下降2.5%。这些货币对美元的升值,有助于抑制有关各国的通货膨胀,刺激内需增长,但也会不同程度地阻碍各国对美出口。对美国来说,美元走弱,有利于增加美对外出口,但也会促使进口商品价格上涨,从而增加其通货膨胀的压力。 

石油价格波动不定。由于世界经济放慢,中东地区形势动荡,今年以来,世界市场原油价格波动不已。近来,美国原油库存迅速减少,致使原油价格上涨。据报道,纽约商品交易所9月份交货的原油价格已连续9个交易日上涨,并于20日突破30美元大关,达到15个月来的最高点。虽然,由于俄罗斯等非欧佩克产油国石油产量迅速增长,中东地区在世界原油供应中地位有所削弱,但如中东紧张局势加剧,石油价格难免上涨,如超过每桶30美元,势将加大美国通货膨胀压力,影响美经济的复苏进程,也会对欧盟和其他石油进口国的经济增长造成不利影响。

近年来的世界经济情况篇7

一、上半年招商工作形势

在世界金融风暴的冲击下,全球及我国的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一些主要经济指标呈负增长,经济发展处于停滞状态,这给我公司的招商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2009年上半年可以说是近年来招商工作最严峻的时候,新的招商项目引不进,已洽谈的项目很难成功。

二、上半年招商工作情况

面对世界金融风暴的冲击和国际国内的严峻经济形势,我公司坚定信心,克服困难,努力工作,仍然推进年初确定的工作目标,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绩,主要情况是:(填写具体数据)

在世界金融风暴的冲击下,我公司招商工作成绩与年初确定的工作目标有较大差距,这固然与客观实际情况有关,但也与我们畏难情绪大,信心不足,努力不够是分不开的。下半年,我公司要正视世界金融风暴带来的困难,鼓足信心,顽强努力工作,力争取得招商工作好成绩。

2009年上半年受世界金融风暴的冲击,全球及我国的经济十分严峻,给我公司招商工作带来极大困难,上半年招商工作成绩与年初确定的工作目标有较大差距。为了搞好下半年我公司的招商工作,弥补上半年的不足,力争完成年初确定的工作目标,在分析上半年的形势情况后,对2009年下半年招商工作打算如下:

一、上半年的形势与情况

上半年我公司所面临的困难是近几年最大的,一是受世界金融风暴的冲击,经济发展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已成立的企业也是艰难维持,承受亏损。在此情形下要招商,无疑是雪上加霜。二是县政府给我公司招商工作的政策没去年优惠,这也给我公司开展招商工作带来新的困难。三是我公司物流运输企业不能做,减少了我公司的经济收入。四是工商税务要求越来越高,我公司招商工作量越来越大。

二、下半年招商工作打算

1、坚定信心,做到招商工作的意志不动摇

我公司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坚定信心,鼓足干劲,做到招商工作的意志不动摇。我公司要想方设法,克服困难,奋发努力做好招商工作。

2、做好政府部门的工作,为招商工作开绿灯

近年来的世界经济情况篇8

关键词:经济增长;石油需求;石油价格;计量分析

中图分类号:[TE-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2-000-01

石油是世界各国消费最大的基础资源,近几年,国际石油价格持续波动,形成商品与服务价格提升,容易引发金融危机。中国是近几年经济迅速成长的国家,年经济增长以8%的速度递增,这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国内石油的消费。从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的角度分析,显然,过快的经济增长必然依赖能源需求,对世界石油价格的影响加大。

一、世界石油价格与中国石油消费情况分析

石油是各国经济增长必须的重要资源,也是战时重点储备的能源。随着全球一体化战略的不断推进,国际石油已经形成自由贸易的格局,石油同国家政治、经济已经建立了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中国,随着对外贸易与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石油在我国能源结构的占比不断提升。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命脉。虽然我国在近几年加快了国内石油开发,但是仍然不能满足国内庞大的石油需求,石油进口依旧是我国石油供给的重要方式,对外依存度高达55%,并且近几年还在持续增长。所以,有效利用石油资源已经成为关乎我国经济增长、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纵观近几年世界石油的价格波动,可以看出,世界在石油的需求上已经远远高于石油的供给,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石油的需求更是直线上升。在我国,对石油的需求已经达到世界平均速度的3倍。据《世界能源展望》分析,到2030年,我国石油净进口量达到每天1000万桶,占世界同期石油进口的80%。现阶段,我国也已经成为除美国外的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石油的消耗仍然来自运输业,而且消费量每年以4.1%的速度增长,可以预测,在未来,我国对石油的需求将处于不可逆转的持续增长。

二、实证研究

(一)两阶段回归模型

要想定量分析国内经济增长,应该根据当前石油价格建立一个完整的计量模型,充分反映当前我国对石油的需求量以及对国际石油价格造成的影响,具体的需求模型可以表示为: (1)

在该式中,表示的是石油的总需求量,是解释变量,为时间哑元变量,为误差项,下标代表的是具体的国家。

显然,世界总石油的需求量就是各个国家需求量的总数相加,即 (2)

由(1)(2)式得出的需求量,就可以结合各个国家的各种变量来反应特征变量对石油价格造成的影响,可以表示为:(3)

(3)式是石油需求模型,确定模型后,就可以构建相应的价格模型,在我国市场经济下,价格模型可以表示为: (4)

其中S表示的是世界石油的供需总水平,在研究经济增长对国际石油价格的影响,可以将S保持不变,所以可以将(4)模型转变为以上三式的综合分析模型,即: (5)

如果要判断某国经济增长对石油价格的影响,就应先估计某一国家的石油供需水平,然后进行汇总,利用某一国家某一变量的发生情况,可以得出具体的判断。

(二)变量说明

要想定量分析国内经济增长对世界石油价格的影响,就应该定义好解释变量,因为经济增长与石油供需紧密相关,所以可以用GDP来衡量国内经济增长的指标。由于石油需求量是价格的函数,但是石油价格只有在经济增长到一定程度后才会产生波动,因此可以使用上一期的油价作为参考,在后面的模拟中,将这一变量固定不变。考虑到我国大多数石油消耗来自交通运输,私家车数量逐年提升,在此类变量上,可以以千人拥有车辆数量为解释变量。

(三)样本与数据

研究经济增长对世界石油价格的影响,研究抽取了60个世界主要的石油消费国家的GDP、石油价格、千人拥有量、石油发电占比等解释变量,设置20年的时间周期。

(四)模型估计

在研究经济增长对世界石油价格的影响时,采用平行数据固定的方法,对模型参数进行估计,为了克服共线性问题,使用尽可能少的哑元变量,比如对美国,不赋予其哑元变量,因为美国作为最大的石油消费国,正是最好的比较标准。

(五)价格模拟

为了更好的得出经济增长对世界石油价格的影响,将所有参与研究的国家GDP增长都以4%的速度增长,而中国以8%的速度增长,这样就能看出中国经济增长对石油价格的影响,比较方程可以表示如下:

方程(6)式与(7)式的关键因素为,表示的是各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率,上面指出,将中国经济增长率设置为8%,其他国家经济增长设置为4%,则可以将中国影响因素表示为:中国因素= (8)

通过对两个经济增长变量进行模拟,估计2030年我国石油的价格情况,从计算分析,中国经济增长8%对比实际其他国家4%的增长率,石油价格每桶将提升0.4美元,提升率为1.4%,虽然这一提升较低,但是到2030年,这个提升率将翻几翻,即超过10%的增长率。

三、结语

本文以两阶段回归模型分析我国经济增长对石油价格的影响,可以看出,中国经济增长在短期内造成的石油价格波动能够被市场接受,但是从长远上看,对世界石油价格的影响较大。针对这种情况,为了减缓我国经济增长对石油价格的影响,应从技术与石油使用上不断提高石油的使用率,降低我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石油价格的影响度。

参考文献:

[1]丁浩,张书通.石油价格波动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4(03):77-78.

[2]李霜,简志宏,郑俊瑶.石油价格冲击与经济波动风险最小化的货币供应机制分析[J].中国管理科学,2012(02):26-33.

[3]郑海涛,傅蓉.不同经济周期下石油价格影响因素的比较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63-68.

上一篇:计算机专科就业方向范文 下一篇:计算机职业素养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