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生育率形成的原因范文

时间:2023-12-14 16:45:42

低生育率形成的原因

低生育率形成的原因篇1

[关键词]海晏县学生;体质健康;现状分析

[DOI]10.13939/ki.zgsc.2015.40.074

1 引 言

文章通过对海晏县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进行调查分析,找出该地区学生体质健康方面现状特点,并针对其不足之处,提出有效的建议,为整个青海省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高尽一些微薄之力。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青海省海北州海晏县中小学学生为研究对象(整个海晏县只有2所学校,其中一所中学,一所小学,整县中小学学生总计2259名,其中中学生800人、小学生1459人)。

2.2 研究方法

(1)测试法。根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测试有必测项目和选测项目,本次研究选取的测试项目有形态指标(身高、体重)、身体机能指标(肺活量)、身体素质指标(小学:50米、坐位体前屈、一分钟跳绳、一分钟仰卧起坐、50米×8;中学:50米、坐位体前屈、立定跳远、800米、1000米、一分钟仰卧起坐、引体向上)。

(2)文献资料法。查阅国内关于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方面的有关文章。

(3)数据统计。本研究所有测试数据都根据数理统计知识,运用利用Excel数据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身体形态测试结果分析

身高是反映人体纵向发育的指标,也是直接反映人体形态的指标;体重是直接反映人体骨骼、肌肉、脂肪等内脏器官发育状况的指标。身高标准体重指数是反映和评价身体形态,发育水平、身体匀称程度和营养状况的重要标志。

表1 学生身高标准体重评价等级统计

单位样本超重(%)低体重(%)肥胖(%)标准(%)

中学8004.511.01.682.9

小学14594.99.92.482.8

设计比例13.015.02.070.0

从表1中可以看出,海晏县中小学学生身高标准标体重等级比例中超重率、低体重率、肥胖率均低于国家制定的“设计比例”,而标准率又明显高于国家制定的标准,从总体上看超过了国家制定的标准,好于全国水平。这说明海晏县大部分中小学生在营养方面较为均衡适中,此外海晏县以农牧业为主,学生课余生活中大多需要帮助家里放牧和下地干农活,起到了一定的锻炼效果,同时由于海晏县地处青海省经济不发达的农牧地区,家庭和社会对学生期望相对较低,学生对升学竞争压力感觉也远远小于城市学生,加上学校内少数民族学生较多,其好动的习性带动了大部分学生进行身体活动,对其身体形态发育也起到了积极作用。从表1结果来看,海晏县尚有一小部分学生有肥胖、超重现象,通过观察和与学生交流发现海晏县有较大规模的畜牧业,牛羊肉较多,这些学生家庭条件相对优越,有严重的偏肉食现象,高脂肪和蛋白质的摄入,造成其体重偏高,同时因为偏胖也进一步影响了这些学生参加体育锻炼;还有一小部分中小学生体重偏低,通过观察与交流发现这些学生家庭条件较差,大多为农民家庭孩子,家庭饮食营养较差,饮食主要为单一的面食,造成孩子营养跟不上。

3.2 身体机能测试结果分析

肺活量是指在不限定时间的情况下一次最大吸气之后再以最大力量呼出的气量,它反映了呼吸系统的最大工作能力,是衡量人体心肺功能的重要指标,肺活量是衡量学生身体机能的重要指标。

表2 学生身体机能(肺活量)测试评价统计

单位样本不及格率(%)及格率(%)良好率(%)优秀率(%)

中学8008.870.014.56.8

小学14590.739.828.431.0

设计比例2235025

从表2中可以看出,海晏县中学生的肺少量总体水平,远低于国家规定的“设计比例”,不及格率比“设计比例”高出四倍多,这说明海晏县中学生呼吸机能水平远达不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这可能与高原环境下的低氧环境有关,但笔者认为更主要的原因是一方面中学生学习压力大,下课时间为了完成作业,不去外出玩耍,活动的时间减少了,同时体育课时安排的偏少,其他科目教师有占用体育课的现象;另一方面体育教师很少安排有氧耐力运动,高原缺氧环境,使得学生易感疲劳不喜欢长时间的运动,导致了学生呼吸机能低下。从表2数据中看,海晏县小学学生身体机能反而高于“设计比例”,究其原因在于小学生生性好动,喜欢玩耍和参加体育锻炼,学生的学习压力相对较小,课间活动时间较长,学校安排得体育课安排合理,学生喜欢上体育课。也进一步表明虽然高原环境和氧气稀薄部分影响了呼吸机能,但运动量的不足是导致呼吸机能较差的主要原因。

3.3 身体素质测试结果分析

中长跑是反映学生耐力素质的发展水平,特别是心血管、呼吸系统的机能及肌肉耐力的重要指标,中学耐力素质测试以(女)800米、(男)1000米为指标,小学四至六年级以50米×8代替;50米跑代表学生的位移速度、灵敏素质及神经系统灵活性的发展水平,坐位体前屈是反映学生柔韧性的指标,一分钟跳绳和立定跳远则反映了学生的下肢爆发力和协调水平。

从表3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海晏县中小学学生的身体素质测试结果总体低于国家体质健康“设计比例”。这说明海晏县中小学学生整体身体素质还不够理想。其主要原因是多数的中学生喜欢待在教室不喜欢户外活动,一方面是作业繁多,学生忙于写作业,没有时间(或很少有时间)在户外活动参加体育锻炼;另一方面也是学校和家长对学生体质健康不太重视,有“重文轻武”的思想倾向。从表3来看,小学生在耐力素质方面还比较突出,通过观察小学生喜欢追逐玩耍,比较喜欢上体育课,此外海原县学生大多在农村,放牧和下地帮助家人的比较多,长时间的活动起到了增加耐力的效果。从表3来看,海晏县中小学学生下肢爆发力比例中,优秀率、良好率均明显低于国家设计标准,而及格率高于国家体质健康设计水平,从总体上看水平偏低;这说明海晏县大部分中小学生下肢力量较差,从生理学角度看力量素质发展较晚,由于海晏县地处高原低氧的环境下,该县孩子相对平原地区孩子发育较缓慢,加上成长阶段自身红肌纤维多于白肌纤维,则造成学生下肢爆发力低下。此外从表3统计结果来看,海晏县中小学学生坐位体前屈(柔韧性)比例中,优秀率、良好率也都远低于国家设计标准,而及格率明显高于国家设计标准,表明总体柔韧水平差,主要原因是大部分中小学生对柔韧练性不太重视,缺乏相应练习,通过观察体育课及课外活动,发现体育教师针对柔韧性练习也几乎没有。从表3数据中观察,海晏县小学生耐力素质比例中,优秀率、良好率、及格率都高于国家设计标准,总体好于国家设计标准,向我们再一次表明海晏县大部分小学生有氧耐力运动多于中学生,故而其肺活量及耐力素质水平均高于中学生。从表3总体数据规律还能发现,表明海晏县中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体育锻炼的意识逐渐减退,学校和家长重视文化课轻视体育课与体育锻炼,给予学生室外活动的时间减少造成了小学阶段学生身体素质尚可,而中学阶段身体素质因体育锻炼的不足而远远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表3 学生身体素质测试评价等级统计

3.4 综合评价分析

综合评价是反映学生身体机能、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的总指标。表4可以看出,中小学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综合评价与“设计比例”差距较大,中小学优秀率和良好率远远低于国家体质健康“设计比例”,不及格率远远高出国家体质健康“设计比例”,这表明了学生综合水平比较低下,其主要原因是学生身体素质较差影响了综合成绩,在学校正常教学过程中学生们缺少系统的体育锻炼,体育老师的教学水平有限,体育课上课内容安排不合理,专业的体育教师太少,这些因素都严重制约了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

表4 学生综合评价等级人数比例统计

项目样本不及格率(%)及格率(%)良好率(%)优秀率(%)

中学80013.571.312.13.3

小学145910.074.414.60.95

设计比例2.023.050.025.0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海晏县中小学学生身体形态发育较好,高于国家体质健康“设计比例”。

(2)海晏中学学生身体机能(肺活量)测试的评价等级与“设计比例”差距较大;而小学学生身体机能(肺活量)测试评价等级高于国家体质健康“设计比例”。

(3)海晏县中小学生身体素质总体水平与国家体质健康要求的“设计比例”相比差距较大;特别是在50米、坐位体前屈和下肢爆发力三个测试项目上差距突出。

(4)海晏县中小学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综合评价与国家体质健康“设计比例”要求差距较大。

4.2 建议

(1)针对海晏县少部分肥胖、超重和低体重的学生,应多与家长交流,让家长调整学生的饮食,合理膳食,并配合学校老师督促学生参加更多的体育活动和体育锻炼。

(2)海晏县中学应加强对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重视,相关体育教师应与学校领导及其他教师做好沟通工作,减少学生的作业量,减轻学习压力,保证体育课的课时量,督促学生将学习的时间和体育锻炼的时间安排合理,同时在体育课的教学内容中安排好运动量及负荷强度。

(3)海晏县中学学生身体素质总体与国家体质健康“设计比例”要求相比较低,突出问题在下肢爆发力和耐力方面,因此学校应该针对学生的下肢力量和耐力素质进行针对性的训练,下肢力量采用游戏性的高抬腿、蹲跳起和后踢跑进行练习,耐力素质应采用一些长距离追逐游戏,耐力跑等进行练习,坚决杜绝放羊式教学;海晏县小学学生50m跑、下肢爆发力相对国家体质健康“设计比例”较低,学校应对学生下肢力量针对性的训练,但要注意小学生还处于发育时期,不能承受大强度的练习,练习时注意负荷,可以进行跳绳、游戏(搬运比赛)、跳山羊等的练习,同时应增加柔韧性练习,如:站立式提前屈、行进间踢腿练习。

(4)学生的综合素质较差和学校缺乏专业的体育教师有很大的联系,学校应该配齐专业的体育教师,给予体育教师外出培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的机会。督促体育教师对学生身体素质的较差项目进行针对性的练习;学校还应利用家长会让体育教师向广大家长多传授体育健康方面的知识,使得家长应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在关心学生的学习的同时,有效检测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督促学生参加更多的体育活动和体育锻炼,提倡学校开设兴趣班。

低生育率形成的原因篇2

所以,本文将借助一些统计数字,从优生学的角度出发,对藏族传统的生育习俗略作归纳与分析,并对高原环境下藏族妇女实现优生的不利与有利因素进行探讨。因资料和水平所限,错疏之处在所难免,如能抛砖引玉,使更多的人关注与研究藏族的生育习俗以及与此相关的优生优育问题,则如笔者所愿。

一、自然生育模式引发的生育习俗

无论婚姻的形态如何,藏族的生育行为基本上是在自然的、非人为干预的状态下进行的,即便是现代的农牧区大多仍能见到这种生育模式的存在与表现。

(一)多育习俗

藏族的自然生育观与汉族的“多子多福”生育观是完全不同的,然而其结果大同小异。虽然主观上不一定愿意多生,但由于对怀孕与生育采取了不加控制、顺其自然的态度,故藏族妇女的多胎生育较为普遍。由美国的两位人类学家戈尔斯坦和辛西亚·M·比尔于1985年至1988年对牧区帕拉、农区拉萨北郊娘热村的田野调查结果显示:帕拉牧区经产妇女40~49岁年龄段平均生育数5.9个,而50~59岁年龄段平均生育数达6.8个;娘热村农区经产妇女40~49岁年龄段平均生育数3.4个,而50岁以上年龄段平均生育数达6.0个。(注:〔美〕戈尔斯坦、辛西亚·M·比尔:《中国在自治区实行的节育政策——神话与现实》,海淼译,载《民族译丛》1993年第3期。)国内的统计也证实了多育习俗的存在,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中显示藏族妇女50~54岁年龄段平均生育率为4.78个。(注:张路、张梅:《当代中国藏族人口》,载《中国社会科学》1993年第5期,第182页。)

以上数据虽多来自上世纪80年代,但多育习俗则是久已有之。为何如此说?主要原因有二:其一是在自然生育模式下容易导致多育。有资料表明藏族妇女不但生育年限持续时间长,其生育行为甚至可一直持续到55岁,而且生育高峰也宽于其他民族,从20~45岁均有较高的生育水平,(注:杨书章:《妇女的生育水平与生育模式》,载《中国藏学》1993年第1期。)这样,多胎生育成为必然结果。其二是为了缓解藏区婴幼儿成活率低造成人口数量减少的压力。有学者认为,仅在民主改革前的100多年间,藏族人口较过去减少了五分之三,(注:谢成范:《的医疗卫生事业和高原病研究的成就》,载《中国藏学》1991年第2期。)这其中高母婴发病率与死亡率是重要因素。如婴儿死亡率在和平解放初期统计时高达430‰,(注:《健康报》,1991年5月16日。)使人均寿命只有35岁左右,多育成为对婴幼儿成活率低、死亡率高的一种补偿,藏区社会也很自然而广泛地对多育给予了认可与鼓励。

但实际上多育并没有真正解决藏区当时的人口问题。除了解放前藏区社会及其经济均停滞不前的原因,也与缺乏基本的医疗卫生条件有关,特别是与普遍缺乏妇幼保健的意识和基本条件有关,即缺乏优生的内、外环境,使母亲和后代的生命都得不到保障。民主改革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藏区的社会和经济均有了较大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医疗卫生和妇幼保健的条件与质量也有了较大改善,多育习俗才真正体现了使人口数量高速增长的功能。当然,将来随着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逐步推广与实施,多育习俗将会和内地一样逐渐消失,代之以少生与优生,以人口质量的提高来促进民族的繁荣与进步。

(二)早育、婚前生育及非婚生育的习俗

说这些是习俗虽稍显牵强,但在自然生育模式下,藏区的确存在着较为普遍的早育、婚前生育和非婚生育的现象。

早育并没有十分明确的年龄界限,通常是指19岁以前、尤其是17岁以前低年龄段的生育。从历史到现实,在都可见到这样一个现象,藏族妇女的平均初婚年龄和平均初育年龄均较高,但早育的人数与比例却不低,说明一部分藏族妇女在正常年龄生育甚至晚育,而另一部分则低龄早育。据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1989年的妇女尽管总体上平均生育年龄和平均初育年龄高于全国,但15~19岁年龄段的早育比例仍然较全国早育现象严重,(注:杨书章:《妇女生育水平与生育模式》,载《中国藏学》1993年第1期。)而且还出现了4胎、5胎生育,这在百万人口以上的民族中是不多见的。(注:张路、张梅:《当代中国藏族人口》,载《中国社会科学》1993年第5期,第184页。)李有义先生在其1951年出版的《今日的》一书中介绍道:“一般的结婚年龄都很晚,世家偶然有例外,普通人都是在二十岁以后方结婚……同时结婚并不是唯一满足性生活的方法,习惯上婚前的男女可以自由交友,发生性关系也不禁止,所以一般青年男女很少有要求早结婚的。”(注:李有义:《今日的》,天津知识出版社1951年版,第128页。)此书还写道:“的青年女子因在婚前有一段自由浪漫的生活,有好些在婚前就生了子女。”(注:李有义:《今日的》,天津知识出版社1951年版,第128页。)

早育大致可分为婚内早育与婚外早育,婚内早育指早婚引起的早育,婚外早育则为婚外生育之一种。婚内早育在甘肃藏族中较为常见,而婚外早育在的妇女中相对多一些。婚外生育是生育与婚姻相互分离的特殊现象。这种分离表现为暂时性分离与永久性分离:暂时性分离即为婚前生育,在等藏区常可见到带有一或二个孩子的母亲与孩子的父亲举行结婚仪式的场面,婚前生育与早婚早育一样是早育的重要原因;真正与婚姻永久性分离的生育就是非婚生育,其中既有早育者,也有非早育者。据大学1988年统计资料显示,牧区和农区非婚生育的比例分别为6.7%和4.0%。(注:《中国少数民族社区人口研究》,中国人口出版社1993年版,第46、47页。)

从优生学的角度看,过早年龄的怀孕、生育对少女本身是危险的,少女妊娠可造成高母婴发病率与死亡率。一方面是因为低龄孕产女自身的身体和心理均未发育成熟,不具备健康生殖和抚育后代的能力,在现代社会甚至还会影响其学习和就业的机会;另一方面低龄段的少女生育的后代先天发育不良,使低体重儿的比例与围产期新生儿的发病率、死亡率均较高。(注:正常新生儿体重一般应为3000克,低于2500克的称为低体重儿。围产期的计算有3种方法:第1种从孕期满28周至分娩后7天;第2种从孕期满20周至分娩后28天;第3种从孕期满28周至分娩后28天。我国和世界大多采用第1种方法。)如在日喀则地区人民医院妇产科统计的2101例分娩中,15~19年龄段妇女的围产儿(一般指出生后一周左右的新生儿)死亡率达117.65‰,是所有年龄段最高的。(注:央宗、覃章美:《围产儿死亡100例临床分析》,载《医药杂志》1997年第4期。)山南地区人民医院妇产科的调查证实,19岁以下年龄妇女所生低体重儿的发生率为26.4%,而在25~29岁年龄段所生低体重儿的发生率则为11.97%,(注:廖智慧、黄志峰:《高原低体重儿及有关因素的调查研究》,载《医药杂志》1997年第4期。)两者有显著差异。

非婚生育的结果往往是形成单亲家庭,虽然在单亲家庭中的母亲与子女均不受到社会的歧视,但其经济状况和对子女的培养教育大多不如双亲家庭,这在国内外的研究中都得到了证实。故早育、婚前生育与婚外的非婚生育现象多是同优生学原理相抵触的,而且也只能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与存在;随着藏区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上述习俗自然会改变,被健康、合理的生育习俗所取代。

(三)男女婴家庭地位基本平等的习俗

抛开宗教因素与社会地位的影响,单就家庭而言,由于自然生育模式的支配,对所生子女的性别藏族一般也采取了顺其自然的态度;另外,由于高原地区后代成活率低,藏族家庭大都喜爱孩子,母亲在家庭中的地位也较高,故无论男孩或女孩在家庭中并无大的区别。普遍的现象是,大多数分娩完成以后,无论是男婴还是女婴,父母与家人均能欣然接受并给予基本相同的待遇,周围的人群及其家族对生女婴的母亲及女婴也不会有歧视性的言行,不存在“男尊女卑”的观念,在藏族中也从未听说过因性别歧视原因而出现的弃婴或溺婴现象。

虽然没有性别歧视,但由于两个特殊原因,藏族家庭存在相对更愿意生男孩的倾向。第一个原因是为了缩小男女性别比。在历年的统计中,藏族的男女性别比均小于100,在实际生活中,人们也能直观感觉到藏区的男性少于女性。第二个原因是因为藏族男婴的死亡率明显高于女婴,人们自然希望生更多的男婴以弥补男婴数量的不足,这种倾向性与重男轻女形成的性别歧视是有本质区别的。据1990年人口普查显示的全区婴儿死亡率为97.40‰,其中男婴为106.50‰,女婴为88‰。(注:黄荣清:《人口死亡率水平及其特点》,载《中国藏学》1993年第1期。)

二、生殖崇拜

生殖崇拜是以生育繁衍为目的,积淀着人类本质力量外显或内隐的一种社会民俗现象,是原始社会人类文化和原始思维的遗留。世界各地的各族先民几乎无一例外地经历过生殖崇拜阶段。(注:盖山林:《我国生殖崇拜岩画——原始生育信仰的历史画卷》,载《美术史论》1990年第1期。)藏族的生殖崇拜甚至延续到了今天,原因除了与其他民族一样源于对孕育现象的神秘与无知,源于对自身再生产的关切以外,还与本民族的生育特殊性有关,其中与藏族的妇女中终生不育率偏高有直接关系。

许多研究人口的文献显示,虽然妇女多育较常见,但这只出现于有生育能力的妇女群体中,而另一部分妇女由于各种原因终生不育或有少量生育后丧失生育能力。据1982年人口普查统计,1981年60~64岁年龄组未育妇女占同龄妇女的17~22%。藏族地区60~64岁年龄组妇女出生于1917~1921年,到全国解放时已经29~33岁,到1959年民主改革时已经38~42岁,因此她们不育的原因和行为是属于旧社会造成和遗留下来的,也就是说在封建农奴制下的藏族妇女约有1/5左右不能生育孩子,这便成为旧社会藏族人口停滞、甚至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注:张路、张梅:《中国藏族人口的发展变化》,载《中国藏学》1988年第2期。)妇女的终生不育率高,一方面是不婚率较高,而主要原因是受不孕症的危害。不孕症与旧医疗条件差、卫生习惯不良,特别是与以性病为主的多种疾病的流行有直接关系。

无论这一部分妇女终生不育或生育力低下的原因如何,都必然加剧藏族原本存在的生殖崇拜以及寻求精神慰籍和获得生育力的希望。

(一)女性崇拜

藏族原始的生殖崇拜现象至今仍在许多地方可以看到,对女性的崇拜主要表现为对女性的身体和女阴的崇拜。对女性身体的崇拜在藏区的艺术作品中表现较多,如在古代岩画、唐卡、寺庙的壁画及各种雕塑中,许多女像是或半,以上半身的半裸像最为常见,特征主要是胸部丰满、突出,即使是“女佛”、“仙女”也不例外。部分女像中还能明显看出怀孕女性的特征,用腹部明显隆起、高耸、臀部宽大等手法,直观形象地反映了藏族先民对孕育主体的认识,如在布达拉宫保存的佛祖释迦牟尼画传的布画唐卡中,就出现了典型的孕体形象。(注: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布达拉宫》,文物出版社1988年10月第1版,第114、115页。)

对女阴的崇拜可在自然物象崇拜中得到印证。如在米林县南伊沟附近的一座山上,有一个叫“康珠桑波”(圣雅空行仙女)的山洞,因洞的两侧各有一座相对较矮的山峰,当地人根据这一特殊地貌,把它说成是一位分腿端坐的仙女,而山洞的位置和形状恰在这位仙女的会,所以,藏历每月的15、25两日,附近的珞巴人和藏族人都来拜山,拜山的人都要带两把柏叶,进洞前将其投入煨桑灶,并绕着它转三圈,边转边祈祷。(注:刘志群:《珞巴族原始文化》(下),载《民族艺术》1997年第2期,第55页。)当然,这种女阴崇拜不仅在,几乎在我国各民族的早期陶器、岩画、雕塑及自然物象中均有广泛存在。这些体现了人们祈求生育、繁衍后代的迫切愿望和对孕育主体——女性的崇拜心理。

(二)男性崇拜

一般认为男性崇拜晚于女性崇拜,大约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晚期与父系氏族社会早期的过渡时期。(注:赵国华:《生殖崇拜文化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55页。)对男性的崇拜主要表现为男根的崇拜,即对男性生殖器的崇拜。男性崇拜一方面源于男性在社会生活的作用越来越超过女性,另一方面是人们逐渐认识到了男性与生育不可分割的关系。藏族社会中的生殖崇拜更多表现为男性崇拜。

藏族不育妇女在藏历每月15日转山转湖的日子里,来到湖边,手持转经筒,拿一个形似男根的木陀,心怀诚意在湖边不停地转着,口中念念有词,祈求神湖赐子。(注:徐桂兰:《中国生育习俗的民族学解读》,载《民俗研究》1998年第2期,第23页。)至今在位于青海同仁浪加村西北方向的藏族山神庙内仍供奉着长约20公分的男性生殖器(木雕)和全蹲姿态高约25公分的女性(木雕,称“龙女”),凡求子的妇女都来此庙拜神点酥油灯。每年一度的“六月六大会”上还要穿插求子作喜剧表演的段落,该舞由一青年男子表演,舞者左手握木雕男性生殖器,右手拿木雕龙女,边舞边用左手的木雕男性生殖器在右手龙女的会晃悠。在表演中还用此木雕生殖器点击那些因不育而来求子的妇女的,意谓该妇女受冲得子,来年会生育。(注:马达学:《青海民俗与巫傩文化考释》,载《青海民族研究》1999年第1期,第97页。)这些求子习俗能延续至今,证明人类对生殖的需求与崇拜从古至今并未改变。虽然佛教认为的人生八苦之中,生育之苦被列为八苦之首,但对那些不能生育的藏族妇女来说,生育的痛苦也许是最好的良药,既能治愈她们心灵的不安与焦灼,又能满足她们生育子女和抚养后代的渴望。

其他民族的生殖崇拜也各具特色,珞巴族新巴部落就流传着一个关于“卡让辛”崇拜的神话传说:天地诞生之时,大地上除了河流、山峰、森林外,什么都没有,天神便把太阳的女儿冬尼派到大地上。冬尼来到地上,感到全身发痒,便在森林里一种叫“卡让辛”的树上蹭痒,不知不觉地怀了孕,生下了第一个人,从此大地上才有了人类。故在现今珞巴人的观念中,仍把“卡让辛”当作男性生殖器来崇拜,认为粗壮的树干象征着,葱茏苍翠的树枝和树叶象征着男性的。其实,以树作为一种生殖崇拜的对象,并赋予它生育能力的不仅是珞巴族,在其邻近的藏族、门巴族以及世界上其他民族或地区也有遗存。如藏族把一种称为宇宙树的神树,看作是富有生命力和生育力的,这种树如果长在神山圣湖旁,就更富有神力而备受人们的崇拜,有人不生育或祈求生子时,就去朝拜祈祷。(注:刘志群:《珞巴族原始文化》(下),载《民族艺术》1997年第2期,第51页。)

生殖崇拜尤其是男性崇拜在藏区历史中广泛存在,在现实社会中也有遗存。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随着人们对生育本质认识的提高和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生殖崇拜将会成为历史的遗迹,毕竟现代医学发展到今天,绝大多数的不育症、不孕症已能得到准确诊断并给予相应治疗。对那些完全丧失生育能力的人还可以通过人工生殖技术的实践来达到繁衍后代之目的,如试管婴儿、人工授精技术等。

三、分娩与早期养育的习俗

各民族围绕着孕产妇的分娩及新生儿的养护工作也都有不同的习俗。由于这一阶段相当于优生学与医学上提出的“围产期”,是生殖健康中最关键的一个阶段,关系到孕产妇及新生儿的健康甚至生死安危,所以围产医学属于优生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旧,由于疾病及接生和养育方法的不适当,更由于没有受过科学训练的助产士,卫生条件又很差,导致初生婴儿死于抽风者(破伤风)占十之三四;生下来以后,不饲以母奶,反先给以糌粑汤,谓这样可以给婴儿开胃,结果婴儿的胃不但没有开,倒先得了消化不良症;有的生下来几小时,有的过了2~3天就给婴儿满身涂上酥油,放在太阳底下晒,谓这样婴儿长大后就不怕太阳了,结果晒坏的或得了肺炎的也很多。这样出生率虽很高,但能长大的则极少。(注:李有义:《今日的》,天津知识出版社1951年版,第131、132页。)另外,藏族的怀孕妇女,以前大多得不到产前充足的营养与休息,使孕产妇的健康和胎儿的生长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按优生学要求,孕妇要有足够的营养维持自身健康,供给、子宫和胎盘的需要,给胎儿提供优良的发育环境,并为分娩和授乳作准备。

更为严重的是宗教和世俗中一些歧视妇女或对生育有偏见的思想又误导人们不重视、甚至蔑视产妇的分娩,常常连最基本的安全与卫生条件也得不到保障。由于藏传佛教视生育为不洁,牧区妇女分娩多在帐篷外,狂风大雪也不能在帐篷内生产;(注:杨健吾:《提高民族人口素质应注意改革落后民俗》,载《民族学院学报》1991年第2期。)农区有些地方,妇女分娩也只能在牛棚、羊圈之中。(注:赤烈曲扎:《风土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74~176页。)这些陋习无疑是造成农牧区孕妇与婴儿死亡率高,从而导致近代藏族人口大幅度下降的生育习俗方面的原因。

民主改革以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妇幼保健工作有了很大改善,孕产妇与婴幼儿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人口呈高速增长态势。不过,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藏族孕产妇和婴幼儿死亡率在历年的统计中仍明显偏高,这与的妇幼卫生保健工作起点低、开始晚有关,也与地广人稀、地区发展不平衡有关,如1994年新法接生率城镇已达到91.75%,而农牧区只有57.58%。(注:见《医药杂志》1995年第4期,第24页。)

因旧法接生使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有产后出血、分娩异常(难产)及产后感染等;新生儿则主要死于由不洁接生所导致的破伤风或其他感染如肺炎等。上述问题如在医院或妇幼保健院住院分娩情况下,大多可以避免和解决,从而使孕产妇和新生儿的生命安全系数大幅度提高。特别是对那些高危孕产妇(如大龄、身体有畸形、有心脏病或高血压等疾病以及生过畸形儿或死胎者等)进行定期监测、住院分娩,便可以大大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另外,对那些因各种原因不能住院分娩的孕妇应当由经过培训合格的接生人员实行消毒接生。

正是由于新生儿与婴幼儿死亡率高,生命显得弥足珍贵,于是庆贺生命诞生的贺生习俗随之产生。藏族小孩一旦生下来便得到了比母亲还要优厚的待遇。(注:赤烈曲扎:《风土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74~176页。)通常婴儿出生后第3天要举行一次庆贺活动,俗称“旁色”,届时,主人在家门口堆一堆小石子(生男孩堆一白垩小石子,生女孩用石不限),在石堆旁点燃松柏香枝,亲朋好友带青稞酒、酥油茶、糌粑、鲜酥油以及孩子的衣服、帽子来祝贺。(注:徐桂兰:《中国生育习俗的民族学解读》,载《民俗研究》1998年第2期,第25页。)这种习俗的用意除了庆贺以外,还有除秽的意思,即为小孩清除污秽,预祝健康成长。

孩子满月以后,便要选择黄道吉日,举行出门仪式,这应算是婴儿出生后第二次庆贺活动。出门时,母亲和孩子均要换上新衣服,由同样着新装的家人陪同先到寺庙朝佛,祈求菩萨保佑新生儿长寿,在世上少受灾难;然后再到亲朋好友家串门。(注:赤烈曲扎:《风土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74~176页。)这些贺生习俗在其他民族中也广泛存在,除了满月外,孩子满百日、满周岁、每年的生日等也常常举行一定的庆贺活动,反映了人们对生命的珍视,寄托了父母和家族对后代的祝福与期望。

四、高原环境与藏族的优生

传统优生学主要研究遗传因素对生育的作用,现代优生学包含的内容则非常广泛,已不限于只研究遗传因素的影响,而是研究一切最终导致生育异常的因素,如研究出生缺陷(畸形学)和一切可以改善和提高人类自身身体与精神素质的条件因素和措施,这其中既有遗传因素,也包括环境因素。环境因素不仅涉及地理环境和民族、人种的差异,而且包括亲代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特别是胚胎生长发育的内外环境(优境学)等。因此,优生学实际上是一门由多学科相互渗透的边缘学科。

属青藏高原的主体部分,自然地理环境十分特殊,平均海拔在4000千米以上,高寒缺氧、气候多变对妇女的孕育影响有多大,藏族妇女及其后代对高原环境的适应性如何,是否具备优生的条件与基础,等等,都值得研究。

高原医学与现代优生学的研究证实,在高原环境下对人的影响最大的因素是低氧,即空气中氧分压太低。目前国内外学者一致认为高原环境可使新生儿体重下降,死亡率增高;大量研究表明海拔高度与低体重儿出生率呈正相关关系。如山南地区人民医院妇产科在接产的1149例新生儿中低体重儿204例,其发生率为17.75%,其中早产儿低体重发生率73.44%;足月低体重儿发生率14.74%。仅足月低体重儿就是长春和乌鲁木齐报道(这两地的发生率分别为5.75%、4.83%)的两倍多,表明高原低体重儿发生率显著高于我国其他地区。另外,在这204例低体重儿中仅在围产期内就死亡(死胎、死产、新生儿死亡)49例,死亡率达24.02%,更是远远高于内地,如长春的低体重围产儿死亡率为8.4%。(注:廖智慧、黄志峰:《高原低体重儿及有关因素的调查研究》,载《医药杂志》1997年第4期。)

虽然低氧环境确实不利于胚胎的生长发育,容易导致低体重儿比例增加,但与其他民族相比,世居高原的藏族通过漫长的进化过程,特别在生产力和医疗水平都很低下的情况下,长期经受着恶劣环境的自然选择,不断淘汰掉不适应高原环境的个体,通过长期的遗传和变异,今天生活在高原上的藏族群体从形态到功能都已基本适应了高原环境,(注:云登卓玛、扇敏娜、卓嘎、SusanNiermeyer:《拉萨市藏、汉族胎儿生长发育比较》,载《医药杂志》1997年第2期,第7页。)即与非世居高原的民族相比,世居高原的藏族具备了对低氧环境的遗传性适应能力,可以代偿低氧对胚胎发育的影响。这种对低氧环境的群体适应和遗传适应可以说为藏族的优生提供了最好的生物学条件与可能。如果在社会环境中也能提供完善的优生学机构与服务,则优生在高原的藏族妇女中完全可以实现。国内的研究不仅证实了与移居高原的后代相比,世居藏族在胎儿期已出现低氧适应优势,(注:钟天乐:《高原胎盘的巨体检测和组织学计量观察》,载《中华妇产科杂志》1983年第3期。)而且显示在高原环境下出生的藏族新生儿之体重、身长和头围均高于同一海拔高度出生的汉族新生儿。(注:云登卓玛、扇敏娜、卓嘎、SusanNiermeyer:《拉萨市藏、汉族胎儿生长发育比较》,载《医药杂志》1997年第2期,第7页。)另外,在社会经济环境相对较好的拉萨地区,藏族新生儿出生平均体重与平原地区出生的新生儿平均体重已相接近。(注:邓西平等:《3939名藏汉族新生儿出生体重的统计分析》,载《高原医学杂志》1989年第1期。)

从历史上看,藏民族的各种生活习俗中也包含了许多与优生学观点或要求相一致的内容,如坚决反对近亲结婚。地区的藏族有一个优良传统,那就是禁止同一祖先的后代通婚,如若发现违犯者,轻则将其驱出本庄园,重则装入牛皮袋扔到河里淹死。在许多农牧区流传着这样的说法:“人是骨头和肉组成的,骨头是父亲留下来的,肉是母亲给的,骨头是永远不能改变的,所以父系亲属永远不能通婚,而肉是可以改变的,所以母系亲属传到7代以后,便可通婚。”这种远血缘婚姻形式,有利于促进藏族人口素质的提高。(注:张路、张梅:《中国藏族人口的发展变化》,载《中国藏学》1988年第2期。)甘肃藏族由于禁止近亲和3代以内旁系血亲的婚配,因此出生的婴儿很少有畸形、痴呆等现象。(注:结古乃·桑杰:《甘肃藏族人口婚姻家庭状况》,载《中国藏学》1994年第3期。)

藏族这种禁止近亲结婚的习俗在其他欠发达地区的民族中是很少见的,我们常见到包括汉族在内的一些民族因近亲结婚而酿成的恶果,后代中智力与身体有缺陷的发生率远远高于非血缘婚,这种生育只能称为劣生。

另外,还要指出:在以自然生育模式为主流的背后,藏族中仍隐含了一些控制或节制生育的思想与手段,这与现代优生学提倡的少生促进优生的观念相吻合。当然,这一部分想节制生育的藏族主要出于经济的原因,过多的生育大大加重了一些贫困家庭的负担,为了减轻生存的压力,自然产生了节制生育的念头。不仅如此,他们实现节制生育的具体方法也实用而有效,主要的可归纳为三种:一是晚婚,通过晚婚达到晚育从而少育的目的。二是家庭中兄弟多的常只留1人在家娶妻生子,其余的多到寺庙当喇嘛(当然,另有一部分会招赘到女家为婿),而盛行的藏传佛教大多不允许教中僧尼与世俗男女婚配,使大批具备生育能力的成年男女与生育行为分离,自然使人口数量得到控制。三是药物避孕。据近人研究,藏、彝、傣等民族很早就知道某些药物有避孕的效果,并进行了使用。(注:方铁:《南方古代少数民族婚育习俗面面观》,载《民族艺术研究》1999年第1期。)

低生育率形成的原因篇3

一、空秆原因

1、高温干旱

玉米在拔节孕穗期到开花授粉期如遇高温干旱,雌、雄花期相遇不好,花粉和花丝生活力下降,不能正常结穗;如遇阴雨连绵天气,会使花粉吸水膨胀破裂死亡,有的花粉黏着成团丧失散粉能力,形成空秆。

2、营养代谢不良

土壤瘠薄。养分不能满足玉米生育所需,生殖器官不能形成。玉米雌穗分化阶段营养不足,光合面积较小,有机物质积累少,便会使雌穗发育不良而导致空杆率增多;在旺长阶段,如果矿物质营养过多,造成营养生长旺盛,生殖生长减弱,向雌穗上部分配的有机物质少,从而也形成空杆。

3、雄穗对雌穗的抑制

玉米的雄穗是由顶芽发育而成,生长势强,雄穗分化比雌穗分化早7——10天,而雌穗是由腋芽发能而成,发能较晚,生长势较弱,当外界条件不适合的时候,雄穗会对雌穗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如营养不良时,雄穗就利用顶端生长优势,将大量养分吸收到顶端,致使雌穗因营养不良足导致发育不良而形成空杆。

4、种植密度过大

栽培密度过大,造成田间郁闭,致使田间通风不良,光照不足,光合作用减弱,合成有机营养减少,空秆率增加。

5、施肥不合理

土壤有机质含量和施肥量。同一品种,土壤有机质含量高的空秆率低。生产上肥料施用不足空秆率上升;同一地块同一品种在相同的密度下,采用底肥、口肥、追肥的比一次性施肥的空秆率低,采用测土配方施肥的空秆率低。

6、低温冷害

抽穗前出现掐脖旱或中期遇有低温冷害,影响或抑制了幼穗的分化,有时发育终止,造成空秆。

7、连续阴雨

玉米抽雄散粉期阴雨连绵,花粉粒吸水膨胀破裂死亡或黏着成团,丧失散粉能力,使雌穗不能授粉而形成空秆。

8、病虫危害

(1)玉米穗蚜危害严重,致使玉米抽雄吐丝受阻,不能正常形成雌穗,造成空棵,授粉不良,形成缺粒。

(2)苗期感染苗枯病,生育迟缓,造成抽穗吐丝较晚,影响了正常授粉,造成空杆多,秃尖缺粒现象。

(3)玉米螟、病毒病、黑粉病等防治不及时,阻碍了养分的运输,影响植株体内正常的生理活动,植株生长不良,授粉结实不良。

(4)除草剂药害。部分田块前期施药造成玉米苗期受害,生长受挫,形成弱苗,生育期推迟。吐丝授粉不良。

二、减少玉米空秆的对策

1、因地制宜选用良种

选择适宜本地自然条件的高产、多抗型优良玉米杂交种,严格进行种子包衣剂包衣拌种,精细耕作,确保一次拿全苗、齐苗、壮苗,为防止玉米空秆打下坚实的基础。

2、合理密植

根据品种、地力、栽培方式和耕作水平,因地制宜确定合理的栽培密度,采用玉米宽窄行栽培,充分发挥边行优势,保证玉米中后期有良好的通风透光,提高光合能力,增加果穗营养,促进果穗分化,降低空杆率。一般亩留3500株,紧凑型品种每亩可留4000株。因为大群体的玉米生长前期,供应养分不足,难以达到苗齐、苗壮,植株个体生长不健壮,影响雌、雄穗分化。

3、削弱顶端优势

在玉米生产上采用的去雄技术能有效的削弱顶端优势,可以减少雄穗对雌穗的抑制,因此,合理调整养分的分配,可以防治顶端优势,有效地降低空杆率。

4、平衡施肥

合理浇水实行测土配方施肥,做到有机肥和化肥相结合,并补施微肥。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有机肥,加强两茬秸秆还田,逐步提高地力。要求保证底肥和苗期施肥,小苗率高的田块要施偏肥,千方百计减少小苗,防止形成空秆。

5、实行叶龄施肥

玉米从拔节到果穗吐丝受精为孕穗阶段,是玉米生长期发育最旺盛的时期,此期养分供应不足,能减少空杆率。按叶龄施肥的原则是:当叶龄指数达到30%前,即五叶展开时,普施有机肥,追施磷钾肥;当叶龄指数达到30%—50%,即5———6叶展开时,追肥数量占氮肥总量的60%;当叶龄指数达60%——70%即12——13叶展开时,追余下的40%氮肥。如春玉米的中晚熟品种,在适期早播的条件与拔节期13——14片叶已进入雌雄坐胎期,此期是决定穗胎大小和籽粒行数、每行粒数的关键时期,因此,在抽穗前5—7天重施攻穗肥,是实现穗大粒饱、减少空杆的重要措施之一。

6、加强拔节孕穗期管理

玉米抽雄前15天对水敏感,此时若土壤干旱,及时浇水可促进果穗发育,缩短雌雄穗花的间隔,利于正常授粉受精,降低空杆率。遇高温干旱天气及时浇水,满足雌、雄穗对水分的需要,遇阴雨连绵天气要及时排涝,并进行人工授粉。

7、病虫害的防治

玉米病虫害较多,发生普遍。危害玉米的主要害虫有地老虎、粘虫、金针虫等应当及时防治,尤其抽穗后玉米螟危害严重应及时防治;雨水较多的地区应加强茎腐病、纹枯病等病害的防治。

低生育率形成的原因篇4

关键词:电大;脱产学习;到课率

中图分类号:G7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1)04-0151-02

广播电视大学是我国现阶段成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大脱产学习成人大专学生是指通过参加成人高考进入电大学习的学生。由于教育部的政策调控,2008年以后,参加电大脱产学习的学生规模逐年增加,这些学生在校全日制学习,生源主要集中在普通高考落榜生、中专(职校)生,极个别为社会青年,整体趋于低龄化,都为90中后期生。由于各种原因所致,这些学生失去了进入普通高校学习的机会,大部分学生自我约束能力较差,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智力水平不能和谐发展,综合素质普遍偏低。在日常学习中,这些学生的到课率不容乐观。在刚刚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我国的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而学生到课率高低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优劣,关系到素质教育的成败,关系到人才培养效果和学校的声誉。作为电大教育工作者,有责任对此关注,分析原因,对症下药,构建较高的电大脱产学习成人大专学生到课率体系,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一、电大脱产学习成人大专学生课堂到课率整体偏低

电大脱产学习成人大专学生的到课率整体偏低。一般而言,到课率随着年级的升高而下降。据某电大的脱产学习成人大专班调研,一年级情况较好,到二年级开始到课率逐渐下降,等到了三年级毕业班情况更糟,无故旷课人数占全班总人数的大多数。整体偏低的到课率必然影响到日常教学质量,也必须引起电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更必须及时分析原因,尽快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学生到课率低的原因及分析

从自己多年的工作实践和工作感悟,造成电大脱产学习成人大专学生到课率偏低的原因有多方面,有学生自身原因,也有教师方面原因,还有日常教学管理方面原因。

(一)学生自身原因

影响电大脱产学习成人大专学生到课率的学生自身的原因主要是来自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因素。这些学生进入电大学多是一种无奈的选择,是在没有机会进入普通高校学习的前提下被动的选择,总感觉不如其他同龄人,所以他们的自卑心理较强。部分学生文化基础较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接受偏弱,“听不懂,学不进”,逐渐产生厌学情绪。部分学生总感觉在入学前已经落后于同龄人,把希望寄托于三年以后毕业走向社会的就业,所以在学校的学是急于和就业挂钩,自认为有利于就业的课程就去课堂听,其他的课程则无所谓,或者宁可愿意去参加校外的技能培训班也不愿意主动到自认为对专业不是很重要的课堂上课,学生中的这些情况自然影响了平时课堂到课率。

(二)教师方面原因

教师授课方式、课堂掌控力将极大地影响学生的到课率。在应试教育的条件下,学生接受知识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师的面授,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更为重要。长期、老套的教学方法不注意改进,不注意紧密结合专业的发展趋势,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容易使学生厌学、不愿主动走进教室上课。部分教师照本宣科,课堂教学没有互动,课堂缺乏民主交流氛围,教师缺乏激情,课堂氛围枯燥无味,学生到课率低,形成恶性循环。

(三)日常教学管理方面原因

电大脱产学习成人大专学生的课堂教学是电大日常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到课率低自然也有日常教学管理的工作过程和工作质量方面的原因。日常教学管理工作涉及学生和教师两方面的管理,既要管好学生保证学生主动走进教室认真听课,也要管好教师保证教师上好课吸引学生好好听课。在学生管理方面,虽有相关制度,但由于近年来生源竞争激烈,对于日常旷课、缺勤等一般违纪学生的处理比较宽松,只要不是重大违纪事件一般不做正式处理,学生管理制度执行不力。另外,学生的课堂到课率没有很好的和学生的直接管理者辅导员的日常考核挂钩,不能很好的调动辅导员工作积极性。在教师管理方面,教师授课质量没有明确、统一的评价标准,更不容易去量化,课时报酬无法与授课质量挂钩。这种情况使得部分教师只以完成授课工作量为追求,既不用心去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改进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听课积极性,也不严格管理课堂学生听课秩序,较高的学生课堂到课率显然无法保证。

三、提高学生到课率的措施

针对以上影响学生到课率低的原因及分析,结合电大脱产学习成人大专学生实际情况,寻求较好的改进措施和方法。

(一)提高学生对学习重要性的认识,强调学生在提高到课率中主体作用

加强学生日常教育,提高学生对学习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从学生入学开始就要教育学生感恩父母,珍惜机会,回报社会。要教育学生力争通过三年的电大学习获取与普通高职学生同样的就业机会。也要教育学生,主动走进教室认真听课,既是获取知识的机会,也是尊重教师劳动、尊重学校管理的良好表现,良好的课堂到课率更是良好学风的必要保重。

学生是教学工作的主体,教学秩序好、到课率高,学生就是最大的受益者,反之学生就是最大的受害者。广大学生有着建设良好教风、学风的强烈愿望和要求,学生中蕴藏着巨大的自我管理能力。因此,在抓到课率工作中,必须坚持尊重学生、信赖学生、依靠学生的方针,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作用。要组织开展以“创建优良学风”等为主题的活动,组织学生学习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开展到课率问题的大讨论,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明确到课率与自己的切身利益关系。要加强对学生骨干的培养,指导学生会履行维护正常教学秩序的职责。

(二)加强教师自身修养,不断提高授课水平和责任心

到课率的高低某些程度能够反映教师的课堂教学责任心、教学态度以及教学水平。作为教师,在提高学生课堂到课率方面,更应积极主动,力争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第一,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学生进入电大学习,获取知识是通过教师实现的。在学生心目中,教师应该是知识的宝库。教师应该通过平时的学习积累,不仅要具备基本的文化知识修养,还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要学会和学生沟通,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育人。第二,教师要与时俱进,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认真设计每堂课,善于把生活实例和专业发展前沿知识引入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既能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又能提高课堂的吸引力。第三,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听课是学生学习的一种主要形式,但离不开思考。没有思考,理解概念和掌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便是一句空话,听课的实际意义也就不复存在。实践证明在这一点上教师如果做得很好,学生学习就会兴趣浓厚,与教师相处也很愉快,到课率就高。第四,教师要提高责任心,勇于承担课堂管理责任。在课堂内,教师是课堂学生管理的直接责任人。教师既要以自己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渊博的学识水平影响学生,同时要理直气壮地教育、纠正学生中旷课、迟到、早退、睡觉等违纪行为、要及时对学生作业进行批改,并对完成情况进行登记、讲评,引导鼓励学生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三)发挥辅导员在抓到课率中的主导作用

辅导员是学生教育和管理的直接责任者,其工作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到课率。学校要不断督促检查辅导员的工作,鼓励辅导员长期、耐心和坚定地围绕提高到课率,做好经常性的思想教育和组织工作。要将到课率作为辅导员评优和绩效考核的硬条件。要加强对学生经常性的思想教育,不断激发学习动力,千方百计调动学习积极性;要加强学生走进教室学习的直接组织和引导,督促学生养成良好和健康的学习生活习惯;要有组织地进行丰富多彩和积极上进的班级活动,适时召开增强学习积极性和提高到课率的主题班会,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班级凝聚力;要号召学生干部、学生骨干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对于严重违反校纪校规并屡教不改的学生,辅导员和学生管理部门要依据学校有关学生管理规定及时提出处理意见,学校按规定及时实施处分。

(四)加强日常教学管理,提高管理水平

日常教学管理水平是影响学生到课率的一个主要因素,学校要责无旁贷地加强日常教学管理,利用一切有利条件提高学生的到课率。与时俱进,修订完善各项教学管理制度,加强制度执行力,提高制度在学生和教师心目中的严肃性。把好任课教师选聘关,力争多聘一些责任心强、教学水平高的教师,对每一位任课教师的授课质量作出尽可能准确的评价,按标准做出奖惩。教学管理部门要以教学计划、课程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实际水平为依据制定好授课计划,并组织所有担任该课程教学的专兼职教师学进度和教学要求,避免各行其是。

改革学生学习考核体系和制度。电大目前执行的学生学习考核体系还是以卷面考试为主要方式,根据实际情况,虽然进行大的考核体系改革不可能,但可以进行某些方面的改革,比如改革课程考核中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在总分中所占的比率,加大对学生平时学习的考核力度,平时成绩不仅由课程教师提供,而且还要由辅导员提供。有些课程不一定非得以考试形式进行,可以用大作业、小论文等形式代替。通过这些改革,力争改变课堂教学不去听课的学生照样得高分的奇怪现象。

总之,提高电大脱产学习成人大专学生的到课率是一个十分具体而又复杂的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引起电大教育工作者和教师的足够重视,只有人人参与,积极探索,锐意改革,才能保证电大脱产学习成人大专办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谭汝媚,高等教育学生出勤率低的原因及对策[J].山东:科技信息,2007(23).

[2] 李晓贺.成人学生面授课出勤率影响因素的分析.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4).

[3] 陈志强.大学生自我管理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8(5).

低生育率形成的原因篇5

【关键词】改良巴氏染色;男性不育;形态缺陷

在与男性生育能力相关的指标中,密度、活动力、形态非常重要,是决定男性生育力的主要因素。形态影响的受精能力,形态缺陷的受精率低下。为探讨少、弱症中形态缺陷的情况,本研究用常规和改良巴氏染色法对在我院进行诊治的354例少、弱症患者进行检查;改良巴氏染色检查是WHO推荐的形态分析的经典方法[1],可以详细观察的核染色质性状以及顶体的情况;依照2010年WHO修订形态学检查的标准,对常规和改良巴氏染色检查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为不育症的诊断及所需采取的辅助生殖技术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2009.1~2012.12在生殖医学中心就诊的354例患者,其中少症患者70例,正常密度患者284例(弱症患者177例,正常活力患者107例)。畸形症患者193例。平均年龄30岁。

1.2 方法

1.2.1常规检查: 应用北京中科彩色质量检测分析系统,按要求禁欲3~7d,在我中心取精,在37℃水浴箱中静置液化,液化时间超过1h按相关操作处理[ 2]。

1.2. 2改良巴氏染色检查: 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2010年《人类及-宫颈粘液相互作用实验室检验手册》第4版推荐的方法进行染色、形态分析和计数。形态缺陷的类型包括: 头部缺陷、颈部和中段的缺陷、尾部缺陷、大于正常头部50%的胞浆小滴等。所有形态学处于临界状态的均列为异常。在头颈尾均有异常时计为头部畸形。偶见特异结构缺陷的,如顶体发育失败导致“小圆头缺陷”或“球形症”,计为异常。卷尾的可能与活力低有关,或提示已经暴露于低渗透压,不计为尾部缺陷。圆形细胞阶段的未成熟细胞;头部脱落或无头;尖头无尾者,均不作为计数。

1.3 相关检查判断标准

1.3.1弱症: 连续3次以上的常规分析提示前向运动(A级+B级)小于50%或快速直线前向运动的小于25%,密度≥20×106/ml,其他参数正常或基本正常。

1.3.2少症: 指密度≤20×106/ml。

1.3.3畸形症: 经改良巴氏染色后正常形态百分率≤15%,密度≥20×106/ml。本研究中弱症组和畸形症组均为密度≥20×106/ml

1.4 统计学处理 结果以中位数表示,各组正常形态数之间的比较采用两个独立样本的WILCOXON秩和检验。实验资料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

2结果

2.1 常规检查 弱症为异常的第一位原因。见表1。

2.2 不同组间在畸形上的差别 弱症组正常形态百分率显著低于正常活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各组间头部缺陷和颈尾部缺陷间的比较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结论

研究认为,常规检查指标越趋正常,其人工授精(IUI)的成功率越高[3]。形态对于男性生育力有很好的预测价值,与受精率显著相关,正常形态的比例越高,受精率越高。

我们对形态与活力关系的分析显示,弱症组正常形态百分率的中位数为6. 67,正常活力组则为10.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弱症组和正常活力组在正常形态百分率分别为15%时,两组正常形态百分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究其原因,可能为样本数量较少,需要大样本资料的研究来证实。统计分析显示,正常密度和正常活力者其正常形态百分率在4%以下的发生率分别为29.72%和21.15%;正常密度和正常活力者其正常形态百分率在4%至15%之间的发生率分别为41.04%和40.38%,表明密度和活力正常的患者仍有可能发生畸形症。改良巴氏染色检查可以发现常规检查正常而单纯为畸形症的患者。由于受精率与的活力、形态均有关系,因此正常活力而形态异常的仍可发生不受精。Bak-er发现的正常形态率≤5%时,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受精率平均低于30%,这类患者须行单卵胞浆内注射(ICSI)助孕。此外,在临床常用的促、超排卵加IUI 技术中,常规正常而畸形比例过高的除易导致助孕失败外,多次大量的促性腺激素的刺激会致卵巢大量优质卵母细胞凋亡,有可能降低以后促超排卵过程中卵母细胞的获得率,甚至发生卵巢低反应。

我们在分析形态与密度的关系时发现,正常密度组的正常形态百分率中位数为8.59,少症组则为2.97;少症组与正常密度组在畸形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少症者畸形比例增加,需要采取ICSI助孕的患者也相应增加。发生少症的原因有多种,染色体核型异常和Y染色体微缺失是发生障碍的常见原因之一。有资料显示,61例无症患者中有22例染色体核型异常,异常率为36.10%;36例严重少症患者中有1例染色体异常,异常率为2.78%[4]。近来发现,严重原发性少症患者Y染色体微缺失的发生率为7%~10%。对45例密度低于5×106/ ml的患者进行Y染色体微缺失检查,有14例发生微缺失,发生率为31%;且Y染色体微缺失可以通过ICSI助孕方式垂直传播给子代。因此,对严重少症除应行形态学分析外,还需进行染色体核型和基因异常的筛查。

改良巴氏染色检查所定义的形态缺陷有:头部缺陷、颈部和中段的缺陷、尾部缺陷、大于正常头部50%的胞浆小滴等。统计分析显示,少患者伴有畸形的比例增加,但分别比较少症组和正常密度组的头部缺陷和颈尾部缺陷时,则无统计学意义。比较弱症组和正常活力组头部缺陷和颈尾部缺陷时,亦无统计学意义。的形态影响和卵细胞的受精,但有关不同类型的形态异常与受精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改良巴氏染色检查可以发现常规检查正常而单纯为畸形症的患者,对不育症者进行常规分析时联合改良巴氏染色检查,可发现因形态学改变导致不育的患者,有助于选择合适的辅助生殖技术助孕及对遗传性疾病进行阻断。本结果有待扩大样本数量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 刁英,杨智敏,谭兵兵,等. Testsimplets染色玻片法与改良巴氏染色法分析形态的比较[J].临床检验杂志,2008,5(26):356-357

[2] 郭应禄,李宏军,主编.男性不育症[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224-229.

[3] 谷翊群,陈振文,于和鸣,主编.人类及-宫颈粘液相互作用实验室检验手册[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5-64.

低生育率形成的原因篇6

论文摘要:本文综述了果树三倍体的研究进展:果树三倍体育种的途径主要包括利用对自然变异的选择获得三倍体、利用有性杂交来培育三倍体、利用胚乳培养获得三倍体和利用原生质融合培育三倍体;对三倍体的鉴定主要从形态特征、解剖结构、生理生化特性和染色体数目等方面来考虑,同时对今后果树三倍体育种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多培体现象是高等生物最普遍的特点之一。据统计,在果树中,多培体类型分属于20科、35属,400余种。果树多倍体一般具有生长旺盛、果实大且少籽或无籽、产量高、适应性和抗逆性强等特点,且能够利用无性繁殖的方式固定其优良性状,使之保持稳定而不分离,在生产上长期利用。三倍体生物与其他多倍体相比,其营养生长通常是最好的。一般说来,三倍体具有两大基本特征:由体细胞增大所引起的巨大性和由减数分裂过程紊乱造成的不育性,再加上多种不同生物类型和品种的三倍体所具有的特殊可贵性状,常引起育种工作者的关注,已经成为果树育种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对三倍体选育多样化的特色。鉴于此,对果树三倍体的特性、目前果树三倍体育种的主要途径、鉴定方法以及三倍体育种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期为三倍体育种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1果树三倍体的特性

1.1生物学性状

三倍体果树由于染色体组成多于二倍体,在形态上一般表现为巨大性,细胞体积增大,枝条变粗,叶片变宽变厚、叶色浓绿,叶绿体数目增加,气孔变大但密度下降,花粉粒增大,果大、少籽或无籽,可食率高,如三倍体无籽香蕉,三倍体葡萄红标无核、夏黑,三倍体黄盖梨、大叶雪梨等。但是部分器官的巨型并不导致整个植株的巨型化,有的三倍体果树表现为生长缓慢,树体较小,节间变短,如柑桔三倍体前期生长弱,叶片厚而圆。另外,大多数的三倍体对外界环境条件具有较强的适应性,有抗旱、抗病、抗寒等特性。

1.2育性的变化

多倍体植株的能育性一般较原植物降低,一方面是由于染色体在减数分裂中的配对容易发生紊乱,另一方面是由于花粉粒巨型化导致受孕率低、结实率低。而大多数三倍体花粉是完全不育,因此三倍体果树栽培品种大多需要配植一定比例的二倍体授粉树,当然一些具有无融合生殖的果树例外。

2果树三倍体的选育途径

2.1从自然突变中选育三倍体

目前市场上常见的三倍体果树品种中,有许多是从自然突变选育出来的。虽然自然突变发生的频率很低,但这些突变形成的天然多倍体,成为直接发掘并利用其进行育种的丰富的自然源泉。

2.1.1从果树的实生苗中选育三倍体。果树在生长过程中,由于温度骤变等自然胁迫而引起体细胞或生殖细胞发生突变,可自然产生多倍体,生殖细胞突变的结果是产生了2n配子,从而产生了三倍体、四倍体或更高倍性的种子。目前已从柑橘、枇杷等种子选育出了三倍体植株。

2.1.2从果树芽变中选育三倍体。芽变是体细胞突变的一种。突变发生在芽的分生组织细胞中,当芽萌发长成枝条,并在性状上与品种类型不同而被人们发现时,即为芽变。芽变又分为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其中有少数三倍体枝条的产生,如山楂品种大金星、伏里红、西丰伏和赞皇大枣等均系芽变三倍体。

2.1.3从扇形嵌合体果实中分离三倍体。果树的果实和种子均由L-II层衍生而来,因此有假说认为:当果实外观出现多倍体特征时,变异所在的扇区相对应的种子也应该出现同类型的倍性变异。Bowman等发现在甜橙、葡萄柚、桔柚和橘橙中出现扇形嵌合体的频率为0.009%~0.271%,并通过培养扇形突变(表现巨型)对应区的种子或退化胚珠获得一些四倍体。从扇形嵌合体果实中分离多倍体的方法简单易行,是获得多倍体的有效途径。但扇形果实的突变频率很低,并且要大量从田间观察收集,易受环境和实验条件的制约。虽然目前还没有通过培养扇形突变发现三倍体突变,但此法不失为三倍体选育的一条途径。

2.2通过有性杂交培育三倍体

利用有性杂交进行三倍体选育,最常用的方法是二倍体与四倍体间的杂交,目前三倍体育种大都采用这种方法;也有利用未减数2n配子进行三倍体育种,但2n配子的自然发生频率较低,因此利用2n配子进行三倍体育种存在一定困难。近年来有不少关于提高2n花粉比率的研究报道。

2.2.1利用二倍体与四倍体杂交选育三倍体。二倍体与四倍体的杂交目前仍是获得三倍体的最有效途径,市场上的三倍体葡萄、苹果、柑橘等,如京早晶、红标无核葡萄,路奥、北斗、新金冠苹果等均系杂交产生。研究表明用四倍体作母本,二倍体作父本时,容易得到发育完全的种子,其中约有30%是三倍体;相反,用二倍体作母本,则正常的单倍性雌配子受精产生的三倍体胚几乎全部退化,有时不能产生种子或极少产生种子。因此在通过有性杂交培育三倍体时,要注意父、母本的选择。对于发育不完全的三倍体合子胚,可以结合胚培养技术进行抢救。另外在柑橘二倍体与二倍体杂交中也发现有三倍体产生。

2.2.2利用未减数配子进行三倍体育种。2n配子在自然界广泛存在,植物2n配子在育种方面具有许多优越性:通过2n配子提高后代倍性,可避免体细胞加倍等无性多倍化使杂种育性和生活力降低的缺陷;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性和胚乳平衡数障碍;2n配子在传递杂合性和上位性方面有特殊价值;利用2n配子在二倍体水平上杂交可获得三倍体或四倍体。三倍体在许多果树上可获得无核品种,同时还能通过无性繁殖长期保存和利用。迄今为止,许多果树上均发现有2n配子存在,但利用2n配子进行多倍体育种的研究报道较少,这主要是因为2n配子的自然发生频率一般都比较低的缘故。据有关研究报道,苹果的2n花粉发生频率为0.014%~1.71%,葡萄的2n花粉发生频率为0.015%~5.85%。提高2n配子的发生频率是利用2n配子进行多倍体育种的关键,另外,由于2n雄配子在育种中的利用较雌配子更为简便,因此,近年来有许多关于提高2n花粉比率的报道。

2.3体-配融合培育同源或异源三倍体

自1972年Carlson建立第一个体细胞杂种植株以来,原生质体育种迅速发展起来,在短短四十多年的时间里,就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体细胞杂交体系。原生质体融合技术最为诱人之处就是可以用来产生体细胞杂种和体-配杂种,它能克服有性杂交不亲和,性器官败育和珠心胚干扰等常规育种途径所不能解决的问题,扩大了远缘杂交的范围,开辟了育种的新途径。体-配融合是原生质体融合的一种,利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将体细胞的原生质体2x和配子的原生质体1x进行融合,产生一个三倍体细胞,进而形成三倍体植株。目前通过原生质体融合已经成功的培育出一些果树的体细胞杂种植株,体-配融合尚处于研究阶段。

2.4胚乳培养

被子植物胚乳是双受精产物之一,胚乳由3个单倍体核融合而成的,其中1个来自雄配子体,2个来自雌配子体,因此胚乳是天然的三倍体组织,具有双亲的遗传成分,对育种后代性状有一定的预见性。而且胚乳同样具有一般细胞的全能性,通过胚乳细胞的培养可获得三倍体植株。胚乳离体培养比2x与4x杂交获得三倍体快得多。目前已经获得了枇杷、杨桃、葡萄、柿子、西番莲、猕猴桃、柑橘、枣等的胚乳植株。这些胚乳植株有的未能成功移栽大田,有的通过微芽嫁接移栽土壤中生长。但从开始果树胚乳培养至今,应用于生产的却很少。据分析,其中的原因有二:其一,移栽成活困难,与二倍体砧木不亲和;其二,胚乳培养植株的染色体数目不稳定,常含有二倍体及非整倍体,有的在自然移栽生长过程中退化成二倍体。

3三倍体植株的鉴定

植物多倍体的判别和鉴定方法从原理上是依据其外在和内在的特征特性衍生而来的。一般而言,可以以形态外形观察为基础,组织化学、叶绿体计数为辅助、细胞学观察染色体数来确定,切忌以个别特征为依据妄言断之。目前最常见的鉴定方法有:形态鉴定法,细胞学鉴定法,染色体计数法;此外还有利用原位杂交技术如FISH、GISH以及RAPD、RFU技术等进行植株倍性鉴定。对于三倍体来说最直接有效的鉴定方法为染色体记数法,通过检测分生旺盛的器官、组织的染色体数来进行鉴定,它是最直接、也是最准确的鉴定方法。它不但能区别倍性而且还能鉴定是整倍性或非整倍性的变异。因染色体制片技术早已成熟,故切实可行。

4三倍体育种中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三倍体果树品种的选育,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果树种质资源,拓宽了果树品种选育的途径,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果树三倍体育种也存在一些各式各样的问题,综合目前果树三倍体育种的研究现状,笔者认为果树三倍体育种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4.1重视三倍体新种质的保存

在三倍体的育种过程中存在着移栽困难、砧木不亲和以及三倍体丛生芽不生根等问题。对这些种质,管理不当就会造成种质资源的丢失,可利用组织培养结合低温保存的手段,来保存这些材料的茎尖、茎段、愈伤以及原生质体等,以便将来进一步的研究。

4.2重视三倍体新种质其他特性的发掘

目前三倍体育种的目标主要选育是大果、无籽、风味好的品种,而忽略了对其他特性的挖掘。我们可以在对其进行目标性状鉴定的过程中,同时进行其他特性的检测,如矮化、抗旱、抗病、抗寒等,以便作为新的种质资源加以利用。

4.3对现有的三倍体材料作进一步的研究

目前果树的三倍体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也培育了一些三倍体果树品种,并成功推向市场,但对三倍体的无籽机理尚未完全搞清楚。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结合基因工程等高新技术,从分子水平来研究无籽的内在机理。另外,在多倍体包括三倍体的种植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倍性的退化问题,即多倍体材料种植一段时间后又退化成了二倍体,这些机理目前尚不清楚,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4.4加快三倍体果树品种的选育进程

低生育率形成的原因篇7

论文关键词:诱导时期,种子生长,无核机理

 

植物调节剂诱导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Lindl)单性结实研究已有较长时间[1-6],林顺权[7]、邓英毅[8]等人认为植物调节剂诱导枇杷形成无核果实过程中完成双受精,无核原因是胚在发育过程中败育所致。胡章琼等人[9,10]根据研究和生产应用的观测结果推测植物调节剂诱导枇杷形成无核果实的可能原因主要是枇杷为仁果类,花托能形成果肉,其次是诱导加剧雌雄异熟导致授粉受精机会减少,没有形成种胚,然后是部分花朵完成双受精,但胚乳发育不正常或者珠心退化导致原胚败育,而留下幼胚痕迹。为探讨GA3+CPPU诱导枇杷无核机理,明确适宜的诱导时期,为推广枇杷无核生产提供理论依据。特进行本试验。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在福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内枇杷园选择树形、长势相近的早钟六号成年树3株,每株一小区,每株选择长势、花期相近的、花穗超过9穗的大枝3枝,分别实施A、B、CK三个处理,重复三次。GA3、CPPU由美国sanland公司提供种子生长,浓度分别为97%和99%。

1.2 方法 试验设A、B、CK三个处理。

A:2009年10月21日对处在花蕾期的花穗施用400mg/LGA3+20mg/LCPPU,又分别在2009年11月17日、2009年12月17日和2010年1月20日施用400mg/LGA3+20mg/LCPPU。

B:2009年11月20日对花后10天(花瓣开始焦枯、部分脱落)的花穗施用400mg/LGA3+20mg/LCPPU,又分别在2009年12月18日和2010年1月20日施用400mg/LGA3+20mg/LCPPU。

CK:清水。诱导后观察花器与果实变化。

于2009年10月中旬对试验树按“五去二,掐头去尾留中间”的原则进行疏花穗和花穗支穗,每个花穗保留花期相对一致的支花穗6-10个。于2010年1月20日诱导前进行疏果,每个处理保留大小一致的果实3个,疏除的果实开展幼果果核情况统计。3月下旬-4月上旬对试验树各个处理成熟果实开展单果重、果核数、无核率等分析,每株树的每个处理按成熟早晚顺序取8-10个果实。2010年4月1日和4月7日随机在黑色营养钵中播种各个处理获得的种子,每个处理播30-40个种子,重复3次,常规管理,于2010年6月10日统计种子萌发率。采用新复极差法(SSR法)检测差异显著性。

2 结果与分析

2.1 花后处理的种子重、幼果种子数、成熟果种子数及种子萌发率与对照均无显著差异,说明无核诱导剂GA3+CPPU对果实中受精胚的生长发育没有抑制或阻止作用,也没有促进作用,所以胚败育不是GA3+CPPU诱导枇杷单性结实的主要原因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2.2 花蕾期处理果实无核率100.0%,与花后处理和对照差异均极显著,而花后处理和对照无差异,均为0.0%,无核诱导剂诱导无核的适宜时期为花前。

2.3 观察发现,与对照相比,400mg/LGA3+20mg/LCPPU诱导后的枇杷花蕾变长,花萼及果洼深凹,雌雄(花柱头与花药)距离增大,雄蕊比雌蕊早3~7天成熟焦黄,花期缩短,果实无种胚,或偶有焦黄的幼胚痕迹。

无核剂引发、加剧雌雄异熟、异长,雌雄严重异熟导致成熟花粉到达花柱时大部分失活,雌雄严重异位则大幅减少授粉受精机会。焦黄的幼胚痕迹应为已授粉而未受精的心室遗留的痕迹。

表1 GA3+CPPU不同诱导时期对枇杷种子发育的影响

Table 1 GA3+CPPU different induction period to loquat pit growth influence

处理 单果重 无核率 幼果种子数 成熟果种子数 种子鲜重 种子萌发率

g% 个/果 个/果g %

A 32.7C 100.0Ac0.00C c0.00Cc0.00C /

B 58.0A 0.0Bab3.61AB ab4.05AB ab2.37ABab100.0

CK 51.9B 0.0BCa3.65A a4.14Aa2.43A a100.0

3 讨论

在自然条件下,每个枇杷果实均有5个心室,每心室各有2粒种子种子生长,在果实发育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多数种子不同程度退化及胚败育,最终发育成熟的种子多在3~4粒[11]。有研究认为[7,8],用赤霉索处理枇杷花序诱发单性结实时,多数胚囊内仍实现了双受精,不过受精卵发育至原胚某个阶段即败育形成无核果实,导致果实无核的原因是由于胚乳发育不正常或者珠心退化导致胚发育不正常,最后由珠被发育成败育种子,在子房中留下种子的痕迹。但是观察的败育种子很难从外观上判断是自然败育还是诱导败育。我们在用早钟六号和东湖早枇杷品种研究过程中发现[9],无核率与处理时期和品种有关,与处理次数无关,对于花期长,早花、中花、晚花不十分明显的品种东湖早,即使在花前施用诱导,其无核率也不高,很难达100%,原因是花期较长,成熟花粉与成熟柱头授粉受精机会也较大;一般在花蕾期诱导无核率可达100.0%,解剖幼果发现无种胚,或偶有焦黄的幼胚痕迹;在花瓣露白至花瓣抽展时诱导的东湖早和早钟六号枇杷无核率仅为24.8%和26.7%;而花期和花后处理即使使用较高浓度的诱导剂无核率仍大幅降低,特别是授粉受精后无核率很低,诱导未开放的华宝二号花序无核率在87%以上,诱导已开放的华宝二号花序无核率低于10.2%[1]。这说明枇杷花一旦受精后,除了部分自然败育外,其余枇杷种子胚很难退化败育。我们在试验地观察发现,与对照相比,400mg/LGA3+20mg/LCPPU诱导后的枇杷花蕾变长,花萼及果洼深凹,雌雄(花柱头与花药)距离增大,雄蕊比雌蕊早3~7天成熟焦黄种子生长,花期缩短,所以GA3+CPPU引发、加剧雌雄异熟、异长,雌雄严重异熟导致成熟花粉到达花柱时大部分失活,雌雄严重异位则大幅减少授粉受精机会是诱导枇杷形成单性结实另一原因。花柱头与花粉生活力的下降,也会减少授粉受精的机会,而GA3+CPPU处理未开放的枇杷花蕾是否引起花柱头与花粉生活力的降低需进一步试验研究。所以笔者认为枇杷为仁果类,花托能形成果肉是植物调节剂诱导枇杷形成无核果实的生物学基础,GA3+CPPU诱导加剧雌雄异熟和雌雄异位,最终导致授粉受精机会大幅减少或避免,没有形成种胚是形成单性结实的主要原因,幼胚痕迹是授粉但未受精所致。

有意思的是,张谷雄等人[12]用田中和大房枇杷在研究中发现,在花后果实细胞分裂期、种子开始发育期和果实细胞膨大期分别施用20×10-6CPPU 1次无核率分别达31.25%、91.18%和3.85%,用谢花后用GA1000×10-6处理果实1次无法形成无核果实,用1000×10-6GA(+20×10-6 CPPU)花后处理3次可获得不同比例的无核果实。这个结果与我们在福州用解放钟、早钟六号和东湖早试验、生产的结果相差较大。其中原因有待进一步分析研究。

4 结论

GA3+CPPU诱导枇杷花蕾加剧雌雄异熟和雌雄异位,导致授粉受精机会大幅减少或避免,没有形成种胚是枇杷单性结实的主要原因。获得枇杷无核果实的适宜诱导时机是受精前的花蕾期。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DINGChang-kui,Zhang Hui-zi.Theeffects lf plant hormone on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loquat fruit.Acta Horticulturae Sinica[J], 1988,vol.15(3):148-154

 

低生育率形成的原因篇8

关键词:果树三倍体育种,研究进展

 

多培体现象是高等生物最普遍的特点之一。据统计,在果树中,多培体类型分属于20 科、35属,400 余种。果树多倍体一般具有生长旺盛、果实大且少籽或无籽、产量高、适应性和抗逆性强等特点,且能够利用无性繁殖的方式固定其优良性状,使之保持稳定而不分离,在生产上长期利用。三倍体生物与其他多倍体相比,其营养生长通常是最好的。一般说来,三倍体具有两大基本特征:由体细胞增大所引起的巨大性和由减数分裂过程紊乱造成的不育性,再加上多种不同生物类型和品种的三倍体所具有的特殊可贵性状,常引起育种工作者的关注,已经成为果树育种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对三倍体选育多样化的特色。。鉴于此,对果树三倍体的特性、目前果树三倍体育种的主要途径、鉴定方法以及三倍体育种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期为三倍体育种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1. 果树三倍体的特性

1.1 生物学性状

三倍体果树由于染色体组成多于二倍体,在形态上一般表现为巨大性,细胞体积增大,枝条变粗,叶片变宽变厚、叶色浓绿,叶绿体数目增加,气孔变大但密度下降,花粉粒增大,果大、少籽或无籽,可食率高,如三倍体无籽香蕉,三倍体葡萄红标无核、夏黑,三倍体黄盖梨、大叶雪梨等。但是部分器官的巨型并不导致整个植株的巨型化,有的三倍体果树表现为生长缓慢,树体较小,节间变短,如柑桔三倍体前期生长弱,叶片厚而圆。另外,大多数的三倍体对外界环境条件具有较强的适应性,有抗旱、抗病、抗寒等特性。

1.2 育性的变化

多倍体植株的能育性一般较原植物降低,一方面是由于染色体在减数分裂中的配对容易发生紊乱,另一方面是由于花粉粒巨型化导致受孕率低、结实率低。而大多数三倍体花粉是完全不育,因此三倍体果树栽培品种大多需要配植一定比例的二倍体授粉树,当然一些具有无融合生殖的果树例外。

2. 果树三倍体的选育途径

2.1 从自然突变中选育三倍体

目前市场上常见的三倍体果树品种中,有许多是从自然突变选育出来的。虽然自然突变发生的频率很低,但这些突变形成的天然多倍体,成为直接发掘并利用其进行育种的丰富的自然源泉。

2.1.1 从果树的实生苗中选育三倍体。果树在生长过程中,由于温度骤变等自然胁迫而引起体细胞或生殖细胞发生突变,可自然产生多倍体,生殖细胞突变的结果是产生了2n 配子,从而产生了三倍体、四倍体或更高倍性的种子。目前已从柑橘、枇杷等种子选育出了三倍体植株。

2.1.2 从果树芽变中选育三倍体。芽变是体细胞突变的一种。突变发生在芽的分生组织细胞中,当芽萌发长成枝条,并在性状上与品种类型不同而被人们发现时,即为芽变。芽变又分为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其中有少数三倍体枝条的产生,如山楂品种大金星、伏里红、西丰伏和赞皇大枣等均系芽变三倍体。

2.1.3 从扇形嵌合体果实中分离三倍体。果树的果实和种子均由L-II 层衍生而来,因此有假说认为:当果实外观出现多倍体特征时,变异所在的扇区相对应的种子也应该出现同类型的倍性变异。Bowm an 等发现在甜橙、葡萄柚、桔柚和橘橙中出现扇形嵌合体的频率为0.009%~0.271% ,并通过培养扇形突变(表现巨型)对应区的种子或退化胚珠获得一些四倍体。从扇形嵌合体果实中分离多倍体的方法简单易行,是获得多倍体的有效途径。但扇形果实的突变频率很低,并且要大量从田间观察收集,易受环境和实验条件的制约。虽然目前还没有通过培养扇形突变发现三倍体突变, 但此法不失为三倍体选育的一条途径。

2.2 通过有性杂交培育三倍体

利用有性杂交进行三倍体选育,最常用的方法是二倍体与四倍体间的杂交,目前三倍体育种大都采用这种方法;也有利用未减数2n 配子进行三倍体育种,但2n 配子的自然发生频率较低,因此利用2n 配子进行三倍体育种存在一定困难。近年来有不少关于提高2n 花粉比率的研究报道。

2.2.1 利用二倍体与四倍体杂交选育三倍体。二倍体与四倍体的杂交目前仍是获得三倍体的最有效途径,市场上的三倍体葡萄、苹果、柑橘等,如京早晶、红标无核葡萄,路奥、北斗、新金冠苹果等均系杂交产生。研究表明用四倍体作母本,二倍体作父本时,容易得到发育完全的种子,其中约有30%是三倍体;相反,用二倍体作母本,则正常的单倍性雌配子受精产生的三倍体胚几乎全部退化,有时不能产生种子或极少产生种子。因此在通过有性杂交培育三倍体时,要注意父、母本的选择。对于发育不完全的三倍体合子胚,可以结合胚培养技术进行抢救。另外在柑橘二倍体与二倍体杂交中也发现有三倍体产生。

2.2.2 利用未减数配子进行三倍体育种。2n 配子在自然界广泛存在,植物2n 配子在育种方面具有许多优越性:通过2n 配子提高后代倍性,可避免体细胞加倍等无性多倍化使杂种育性和生活力降低的缺陷;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性和胚乳平衡数障碍;2n 配子在传递杂合性和上位性方面有特殊价值;利用2n 配子在二倍体水平上杂交可获得三倍体或四倍体。三倍体在许多果树上可获得无核品种,同时还能通过无性繁殖长期保存和利用。迄今为止,许多果树上均发现有2n 配子存在,但利用2n 配子进行多倍体育种的研究报道较少,这主要是因为2n 配子的自然发生频率一般都比较低的缘故。据有关研究报道,苹果的2n 花粉发生频率为0.014% ~1.71% ,葡萄的2n 花粉发生频率为0.015% ~5.85% 。提高2n 配子的发生频率是利用2n 配子进行多倍体育种的关键,另外,由于2n雄配子在育种中的利用较雌配子更为简便,因此,近年来有许多关于提高2n 花粉比率的报道。。

2.3 体- 配融合培育同源或异源三倍体

自1972 年Carlson 建立第一个体细胞杂种植株以来,原生质体育种迅速发展起来,在短短四十多年的时间里, 就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体细胞杂交体系。原生质体融合技术最为诱人之处就是可以用来产生体细胞杂种和体- 配杂种,它能克服有性杂交不亲和,性器官败育和珠心胚干扰等常规育种途径所不能解决的问题,扩大了远缘杂交的范围,开辟了育种的新途径。体- 配融合是原生质体融合的一种,利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将体细胞的原生质体2x 和配子的原生质体1x 进行融合,产生一个三倍体细胞,进而形成三倍体植株。 目前通过原生质体融合已经成功的培育出一些果树的体细胞杂种植株,体- 配融合尚处于研究阶段。

2.4 胚乳培养

被子植物胚乳是双受精产物之一,胚乳由3个单倍体核融合而成的,其中1 个来自雄配子体,2 个来自雌配子体,因此胚乳是天然的三倍体组织,具有双亲的遗传成分,对育种后代性状有一定的预见性。而且胚乳同样具有一般细胞的全能性,通过胚乳细胞的培养可获得三倍体植株。胚乳离体培养比2x 与4x 杂交获得三倍体快得多。目前已经获得了枇杷、杨桃、葡萄、柿子、西番莲、猕猴桃、柑橘、枣等的胚乳植株。这些胚乳植株有的未能成功移栽大田,有的通过微芽嫁接移栽土壤中生长。但从开始果树胚乳培养至今,应用于生产的却很少。。据分析,其中的原因有二:其一,移栽成活困难,与二倍体砧木不亲和;其二,胚乳培养植株的染色体数目不稳定,常含有二倍体及非整倍体,有的在自然移栽生长过程中退化成二倍体。

3. 三倍体植株的鉴定

植物多倍体的判别和鉴定方法从原理上是依据其外在和内在的特征特性衍生而来的。一般而言,可以以形态外形观察为基础,组织化学、叶绿体计数为辅助、细胞学观察染色体数来确定,切忌以个别特征为依据妄言断之。目前最常见的鉴定方法有:形态鉴定法,细胞学鉴定法,染色体计数法;此外还有利用原位杂交技术如FISH 、G ISH 以及R A PD、R FU 技术等进行植株倍性鉴定。对于三倍体来说最直接有效的鉴定方法为染色体记数法,通过检测分生旺盛的器官、组织的染色体数来进行鉴定,它是最直接、也是最准确的鉴定方法。它不但能区别倍性而且还能鉴定是整倍性或非整倍性的变异。因染色体制片技术早已成熟,故切实可行。

4. 三倍体育种中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三倍体果树品种的选育,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果树种质资源,拓宽了果树品种选育的途径,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果树三倍体育种也存在一些各式各样的问题,综合目前果树三倍体育种的研究现状,笔者认为果树三倍体育种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4.1 重视三倍体新种质的保存

在三倍体的育种过程中存在着移栽困难、砧木不亲和以及三倍体丛生芽不生根等问题。对这些种质,管理不当就会造成种质资源的丢失,可利用组织培养结合低温保存的手段,来保存这些材料的茎尖、茎段、愈伤以及原生质体等,以便将来进一步的研究。

4.2 重视三倍体新种质其他特性的发掘

目前三倍体育种的目标主要选育是大果、无籽、风味好的品种,而忽略了对其他特性的挖掘。我们可以在对其进行目标性状鉴定的过程中,同时进行其他特性的检测,如矮化、抗旱、抗病、抗寒等,以便作为新的种质资源加以利用。

4.3 对现有的三倍体材料作进一步的研究

目前果树的三倍体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也培育了一些三倍体果树品种,并成功推向市场,但对三倍体的无籽机理尚未完全搞清楚。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结合基因工程等高新技术,从分子水平来研究无籽的内在机理。另外,在多倍体包括三倍体的种植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倍性的退化问题,即多倍体材料种植一段时间后又退化成了二倍体,这些机理目前尚不清楚,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4.4 加快三倍体果树品种的选育进程

从培育出一个三倍体植株到最终完成对该植株的检测,往往要耗费几年甚至十多年的时间,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时间。如何缩短育种年限是今后果树三倍体育种应该注意的问题。转

 

上一篇:双减存在的问题和建议范文 下一篇:电力生产安全的重要性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