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室效应形成的原因范文

时间:2023-12-13 16:59:04

温室效应形成的原因

温室效应形成的原因篇1

关键词:建筑;自然通风;设计

良好的通风可以把新鲜空气带入室内,带走进入室内的热量,还可以促进人体的汗液蒸发降温,使人感到舒适。目前大多数建筑物温度控制及通风设施都是依赖于空调及机械通风设备。空调的使用让人们可以主动地控制居住环境,而不是被动地适应自然,也使人们渐渐淡化了对自然通风的重视。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建筑业的发展,人们对建筑的实用性、经济性、节能性及舒适性等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自然通风技术作为一项改善建筑热环境、节约空调能耗的生态建筑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建设之中,以降低建筑能耗,改善室内热环境质量,尤其在住宅建筑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这样的背景下,把自然通风这项建筑生态技术重新引回现代住宅建筑中,有着比以往更为重要的意义。

一、建筑设计中的自然通风原理

(一)风压作用下的自然通风

根据流体力学原理,当风吹向房屋时,迎风面墙壁空气流动受阻,风速降低,使风的动能变为静压,作用在建筑物的迎风面上,因而使迎风面上所受到的压力大于大气压,从而在迎风面形成正压区。风受到迎风面阻挡后,从建筑物的屋顶及两侧快速绕流过去。绕流作用增加的风速使建筑物屋顶、两侧及背风面受到的压力小于大气压,形成负压区,从而实现自然通风(见图1)。建筑物四周的风压分布不同,迎风面和背风面的压力差也随之不同,它与建筑物的几何形状和建筑与风向的夹角等因素有关。一般来说,迎风面几何中心正压最大,屋脊与犀角处负压最大。人们常说的穿堂风就是利用风压来实现建筑的通风换气。

图1 风压作用下的自然通风

(二)热压作用下的自然通风

自然通风的另一基本动力是建筑物内部的热压。热压是由于室内和室外空气的温度差而形成空气密度差,进而产生压差造成热气向上冷气向下的空气流动现象。在建筑设计中,利用热压原理将进气口和排气口问的落差加大,可以有效改善室内自然通风的效果,然后再结合建筑的削面设计来组织室内通风。从而实现自然通风(见图2)。一般利用热压原理形成的室内自然通风被称作“烟囱效应”,即室内外温差越大,上下进出风口之间的高差越大,则产生的热压就越大。对于高温车间利用热压进行通风是防暑降温最有效的措施,它不消耗电能又可获得巨大的换气量。

图2 热压作用下的自然通风

(三)利用热压与风压实现自然通风

建筑中的自然通风往往是热压与风压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是各自作用的程度不同,对建筑物整体自然通风的贡献不同热压作用相对稳定,烟囱效应拔风的产生条件较容易实现;而风压作用常常受到大气环流、地方风、建筑形状、周围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具有不稳定性。所以当风压与热压同时作用的时候,还可能出现减弱通风效果的情况。当风向与热压作用的流线方向相同时,会相互促进;反之,则会相互阻碍,从而影响自然通风的效果。利用风压和热压进行自然通风往往是相互补充的,在实际情况中他们是共同作用的。一般来说,在建筑进深较小的部位多利用风压来直接通风,而在进深较大的部位则多利用热压来达到通风效果。

(四)机械辅助式自然通风

在一些大型建筑中,由于通风路径较长,流动阻力较大,单纯依靠自然风压与热压往往不足以实现自然通风。而对于空气污染和噪声污染比较严重的城市,直接的自然通风还会将室外污浊的空气和噪声带入室内,不利于人体健康。在这种情况下,常常采用一种机械辅助式的自然通风系统。

二、应用自然通风需考虑的因素

(一)室内的热量

为了减小屋内的气温,使用自然通风有一个必要的条件,就是外界的温度要比室内的低一些,确保外界的流入屋内。非常明显,当里面和外界的温度差非常大的话,降温取得的功效就会更加的显著。对于完全依靠自然通风系统进行降温的建筑,其使用效果则取决于很多因素,建筑的得热量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热量越大,通过降温达到室内舒适要求的可能性越小。

(二)室内空气湿度

应用自然通风对降低室内空气温度效果明显,但对调节或控制室内空气的湿度,效果甚微。因此,自然通风措施一般不能在非常潮湿的地区使用。但对于室外环境中空气温、湿度比较温和适宜的地区(如英国),该技术被广泛应用而且非常成熟。

(三)建筑环境的要求

采用自然通风之后,室内的环境大部分都得靠外在的条件来调整,除空气自身的湿度以及温度等要素之外,建筑中的空气的质量以及声音的控制也会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根据目前的一些标准要求,采用自然通风的建筑,其建筑外的噪音应小于70dB。在一些大中型城市,自然通风环境噪音水平和空气污染物浓度是目前城市环境治理中的难点,从而成为自然通风技术在城市建筑中应用的主要障碍。

(四)建筑方位

为了防止发生噪音以及空气污染等问题,通常规定,物体的立面要和交通主线之间有20m左右的间隔。地区的主导风向与风速根据当地的主导风向与风速确定自然通风系统的设计,特别注意建筑是否处于周围污染空气的下游。因为城市和农村的环境本身有着非常大的差异,其对通风体系带来的作用也是有着显著地区别的,尤其是建筑附近的一些物体会对其附近风向以及光线等产生一定的作用。

(五)建筑形状及朝向

通常建筑自身的宽数会对自然通风有一定的影响。通常其宽度小于10m时可用一侧通风的措施。当该数值小于15m的时候可用双向的措施。如果不这样的话,就要使用别的一些方法进行搭配,例如烟囱结构或机械通风与自然通风的混合模式等。系统的进风口应该面对建筑周围的主导风向,以便充分利用风压作用。

三、自然通风在住宅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一)建筑群布局的合理设计

现代住宅小区是高层住宅与多层住宅混合搭配建造的形式,住宅布局及群体组合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小区室外风环境质量的好坏。在总图设计中,应结合实际情况,对建筑单体的面宽,高度,间距等指标进行分析,以合适的布局和体量获得最佳的整体自然通风效果。其次是对项目用地的环境分析,如地势是否有高差,其高差是处于迎风面还是背风面,地表是否有显著的障碍物等因素都是需要纳入考虑的范畴。对环境分析的结果是建筑设计的基本依据,建筑师可通过采取竖向设计,景观设计以及单体设计等方面,减弱不利因素,为实现自然通风改善条件。

(二)建筑室内空间的布置

在设计套型的平面风路时,尽量让进出风口对位,如客厅和餐厅的门窗位置,减少气流迂回路程,减小阻力。由于厨房厕所在夏季是热、湿源,为了直接排走湿热空气,防止倒流,通风路径应与室内活动空间分离。可在卧室和其他适当位置设活动门、活动格栅或者高侧窗,夏季打开形成风路,冬季关闭,减少通风,可以在满足一定的私密性的同时保证风路的畅通。为了避免风吹进房间后,斜向成为“交角风”跑掉,尽量避免在进风口窗户的侧墙上设计开口。为了保证风路畅通,套型平面风路设计应避免出现锐角的转折,在平面转折处,宜圆角处理、放大空间或设导流构件。点式住宅中,尤其是一梯8~10户的住宅,多数住户较难组织有效的穿堂风,室内通风的条件会比较差,这种情况下就要尽可能多的利用天井、过厅、楼梯间等空间增加室内开VI面积。留出适当的出风口,为室内形成对流创造条件,组织自然通风。进入室内的风会与室内墙体、家具等物体发生摩擦,从而减小风的势能使风速越来越小,直至消失,因此,平面沿风路进深应小于14m。

(三)建筑窗设计

①窗户的方位。建筑物的自然通风受窗户与风向之间的位置关系影响最为直接,当窗户朝向与主导风向偏斜45°角左右时,可在室内引起空气紊流沿着房间四周作环行运动,从而增加了侧墙及墙角处的气流量,提高通风效果。因此,在建筑设计中,房间进风窗宜与建筑所在地主导风呈45°角为宜。②窗户位置。在水平方向上的窗户,加大进、出口间距离可有效增加洞口间的风压差,在室内会形成紊流,空气沿房间四周墙面作环形流动,可避免室内形成通风死角,有效改善室内自然通风状况。同时,窗口的高度也是影响室内流场分布和气流速度的重要因素,一般高窗能够促进气流流动,同时采光效果较好;而低窗虽然通风效果不好,但是能够使地瞬反射的太阳光线比较均匀。因此在建筑设计中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设计窗的高度。③窗的大小。建筑设计中窗的大小最基本的是应该满足通风、日照、视野等的需要。一般在气候比较干热的地区适合小窗,以此来达到遮阳的目的,为了便于更好的通风,在气候湿热的地区则要使用大窗。④窗户选型及开启方式。目前我国大多建筑的窗户在采光而积不断加大的同时,可开启窗面积在逐步减小,这对室内通风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基于改善建筑通风效率的原因,在建筑设计中,并必须对外窗选型及开启方式加以关注。如单侧向外开启的平开窗,可引导室外风进入室内;外推旋转窗可改变进入室内风的方向;推拉窗的引风、导风效果不明显而且开启面积小。因此,为了有效地改善建筑室内通风效果,尽量选用具有良好导风性能的窗如平开窗、上旋窗等。

(四)屋顶的自然通风

屋顶除了作为整个建筑自然通风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利用天窗、烟囱、风斗等构造为气流提供进出口外,本身也可以成为一个独立的通风系统。这种通风屋顶内部一般有一个空气间层,利用热压通风的原理使气流在空气间层中流动,以提高或降低屋顶内表面的温度,进而影响到室内空气温度。另外,屋顶的形状会影响室外风压,从而影响自然通风效果,在设计中可采用翼形屋顶以便形成高压区和低压区。

(五)“烟囱”空间的利用

“烟囱”由垂直竖井和几个风口组成,在房间的排风口末端安装太阳能空气加热器以对从风塔顶部进入的空气产生抽吸作用。该系统类似于风管供风系统。风塔由垂直竖井和风斗组成。在通风不畅的地区,可以利用高出屋面的风斗,把上部的气流引入建筑内部,来加速建筑内部的空气流通。风斗的开口应该朝向主导风向。在主导风向不固定的地区,则可以设计多个朝向的风斗,或者设计成可以随风向转动。

结束语

总之,自然通风已经成为生态建筑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建筑设计者应该综合考虑自然通风的原理及应用自然通风需考虑的因素,从总体布局,室内空间的布置,窗、屋面等方面的设计,有效地利用自然通风解决住宅中热舒适性和空气质量问题,以提升建筑品质、价值,满足人们的舒适与健康,实现健康舒适的建筑。

参考文献:

【1】苏滨.如何实现建筑设计中的自然通风【J】.赤子,2012(12).

【2】向兴武.对建筑物自然通风设计的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18).

【3】唐晓华.基于节能理念的建筑自然通风设计探究【J】.科学之友,2010(33).

温室效应形成的原因篇2

关键词 日光温室;调查评估;标准化;温光特征

标准化是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加速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指出:抓好菜篮子,必须建好菜园子,要加快推进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设施农业。这也明确了在蔬菜产业发展中实现标准化的必要性。对于温室蔬菜生产的标准化来说,应该包括温室建设标准化和生产管理标准化两个方面。温室建设标准化作为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应该处于基础地位,其决定着生产管理标准化的实现。因此,实现温室建设的标准化是温室蔬菜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对加快蔬菜产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蔬菜产业初步成为山西经济发展的一个活跃点,2011年,全省蔬菜种植面积达24.4万公顷,蔬菜产业促进人均增收达656元。其中,设施蔬菜面积达11.62万公顷。据《山西省设施蔬菜生产发展规划》,预计到2013年全省设施蔬菜面积达13.33万公顷。日光温室蔬菜在设施蔬菜产业发展中地位突出,但日光温室蔬菜在生产过程中普遍存在着病害严重、产品品质不高、生产效益不佳等问题,并且存在建设施工不规范等问题,进而导致了温室蔬菜生产问题较多、效益不高的现象。因此,对全省温室存在类型及利用现状的调查及进一步的研究,及时规范日光温室建设,对于设施蔬菜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山西省日光温室存在问题与分析

日光温室采光屋面的设计与合理性分析

通过对山西全省日光温室类型的调查,我们发现日光温室采光屋面结构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屋面拱架类型多样。主要类型有钢管拉花拱架、钢管拉花拱架与竹木混合组成的琴弦式结构。其中,琴弦式结构多见于寿光型日光温室,钢管拉花拱架常见于新型日光温室和新建的寿光型温室,这也可以看出,后者是日光温室建设的发展倾向。对比两种类型的优缺点可以看出,琴弦式结构投资低于纯钢管拱架结构,但是遮阳率高于后者,结构的承载能力也低于后者,从结构的使用年限与维护上分析,后者也有很大优势。对于钢管拉花拱架使用间距一般为1m,琴弦式结构间距为3m,为了增加结构的安全性,琴弦式结构一般会增加立柱支撑,这是造成二者以上差距的重要原因。

第二,屋面的形状设计多样。日光温室屋面的形状主要取决于温室的高跨比,屋面的形状可以用抛物线、椭圆、圆形、圆形+抛物线组合型、幂函数、三次样条函数曲线、双曲线等…来描述。不同形状采光屋面的室内光分布情况有一定差异,圆形+抛物线组合型具有良好的透光性,但采光面的形状不同对采光效果的影响最大相差不到3%。对于其受力情况分析表明,抛物线形的最大应力值最小、力学性能最好。那么在协调进光量与承载能力的最佳屋面,王朝栋分析指出三次样条函数曲线形屋面最佳。

山西省日光温室采光屋面形状,如图1所示,多为抛物线、椭圆等形状。在设计建造中,主要以屋面角度为约束条件设计,未能考虑室内光照分布与结构承载能力上选择最佳形状。室内光照分布一般呈现出南强北弱的情况,部分温室相差可达20%,原因在于温室屋面顶部的角度较小,这同时也带来顶部积水的问题。因此,在设计与建设中一定充分考虑采光与承载能力,在满足荷载要求下尽量优化拱架性状、增加温室采光性能,减少拱架使用、节约温室建设成本。

日光温室下挖深度的现状与合理性分析

寿光型日光温室蔬菜生产在山西省蔬菜产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寿光型日光温室结构上最大的特点是栽培面下挖和机筑厚土墙,突出的优点是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能。其良好的保温性能在于室内热容量较大、可以降低后墙和山墙的传热,缝隙放热和土壤横向传热的热量损耗也大大减少,還可避风储热。因此,适当下挖可显著提高日光温室作物产量,且外界气温越低,效果越明显。

通过对全省重要蔬菜产区寿光型日光温室的调查发现,不同地区日光温室下挖深度在0.4~1.5m不等,如图2,下挖深度的设计缺少区域标准指导。下挖式日光温室室内温度变化比较稳定,夜间温度较高,但同时也存在室内湿度较大的共性问题,部分地区還出现雨水倒灌、地下水上涌(图3)等问题,严重影响着该类温室的使用效果。因此,下挖深度的合理性和标准设计也就成为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我们认为解决该问题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下挖深度对室内遮光的影响。下挖深度的遮阳宽度主要与太阳高度角、方位角、温室方位角、温室所在地的经纬度等有关。张峰等构建了下挖深度设计的模型,并将遮阳率不超过种植面积的15%作为约束条件,根据此方法计算山西省下挖适宜深度为0.7~0.9m(10m跨度的温室),且纬度越高,适宜下挖深度越小。

第二,下挖深度对室内环境的影响。下挖深度可以提高温室保温性能,但是下挖深度也会增加室内湿度,但也有研究显示,下挖对温室空气湿度影响较小。因此還需要进一步对下挖深度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进行深入的定量研究,以便于标准化的设计和应用。

另外,下挖深度還应该考虑地下水位的埋深深度。下挖深度应该高于地下水埋深深度,以防雨季来临地下水上涌情形出现,降低地下水随土壤毛细作用迁移到地表对土壤通气性和空气湿度造成的不利影响。

温室效应形成的原因篇3

关键词:地下室; 墙体裂缝; 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TV543文献标识码: A

1.地下室墙体裂缝主要特征及一般规律

1.1 绝大多数裂缝为竖向通长裂缝,多数为贯穿性裂缝,中间宽两端窄。

1.2 绝大多数裂缝宽度小于0.3mm。

1.3 墙长中部附近裂缝较两端附近裂缝多。

1.4 裂缝出现时间差不多在拆模后不久,且拆模早开裂多。

1.5 气温骤降,暴露时间长的开裂多。

1.6 水平构造筋配筋率小、间距大的开裂多。

1.7 强度等级高的混凝土比强度等级低的混凝土开裂多。

1.8 泵送商品混凝土比现场搅拌半干硬性混凝土开裂多。

2.地下室墙体裂缝原因分析

裂缝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变形作用,如收缩变形、温度变形、基础不均匀沉降变形等多因素,此类裂缝几乎占全部裂缝的80%以上。

2.1 收缩变形

混凝土在空气中硬化时,其体积将在较长时间内不断缩小,这种收缩由混凝土在凝结硬化过程中的化学反应产生的“凝缩”和混凝土自由水分的蒸发所产生的“干缩”两部分组成,混凝土的收缩早期发展较快,以后逐渐变慢,一般在最初毕年内收缩最大,可以完成全部收缩量的80~95%。各龄期混凝土的收缩变形值εy(t) 随许多条件和因素的差异而变化,一般可按下式计算:

εy(t)= εy(1-e-0.1t)×M1×M2×M3…×Mn

式中εy――标准状态下的最终收缩值(即极限收缩值),取3.24x10-4

t――混凝土浇筑后至计算时的天数

M1、M2、M3…Mn――考虑各种非标准条件的修正系数

2.2温度变形

混凝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其温度线膨胀系数一般为αc=1×10-5/℃,由温度变化引起混凝土产生温差变形,包括混凝土内外温差、昼夜温差、日照下混凝土阴阳面的温差、拆模过早及气候突变等因素引起的温差。

2.2.1内外温差变形除大体积混凝土外,早期水泥水化温升问题并未普遍引起重视,实际上混凝土地下室墙体也存在早期水泥水化温升,其温升一般为150C至25℃,对于气温较高的南方地区,温升可达25℃以上。当墙体模板拆除后,混凝土迅速降温,尤其是表面降温最大,混凝土发生了收缩,并产生了内外温差应力。由于混凝土早期强度低,当内外温差应力大于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混凝土墙体表面出现裂缝。

2.2.2昼夜温差和墙体阴阳面温差变形由于昼夜温度的差异以及墙体阴(背光面)阳(朝光面)面温度的不同,引起墙体产生随温度变化的胀缩变形,特别是墙体阳面夜间降温幅度较大,相应地收缩变形也较大。

2.2.3气候突变引起的温度变形炎热的夏季,暴雨频繁,高温下的混凝土墙体受雨淋后温度骤降,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较大的温度应力,结构物没有足够的时间调整应力分布,极易形成广泛性裂缝。

2.3约束变形

地下室基础一般为板筏式钢筋混凝土基础,底板较厚,对地下室墙的约束力很大,其水平约束系数CX一般取1.5N/mm3,有资料显示,高层建筑混凝土大底板对长墙的约束系数CX比地基对混凝土大底板的约束系数CX大100倍。由于约束作用,地下室墙不能自由收缩,致使混凝土墙产生较大的约束应力,当约束应力(温度收缩应力)超过该龄期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混凝土开裂。混凝土各降温阶段的综合最大温度收缩应力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σ(t)一各龄期混凝土的温度应力

α一混凝土线膨胀系数

v一泊松比

Ei(t)一各龄期混凝土的弹性模量

Ti(t)一各龄期综合温差

S i(t)一各龄期混凝土松弛系数

Cosh一双曲余弦函数

β一约束状态影响系数

计算时先将混凝土的收缩变形换成当量温差:

Ty(t)=εy(t)/α

2.4设计问题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n0―89)中规定:现浇钢筋混凝土地下室墙伸缩缝最大间距为20m(露天)~30m(室内或土中),但实际工程中地下室墙长绝大部分均超过此规定且墙体的水平筋仍按构造配置,这是墙体较易开裂的又一原因。

2.5强度高的混凝土收缩大

强度高的混凝土与强度低的混凝土比较,其化学收缩和干燥收缩小些,但塑性收缩大些,而温度收缩和自生收缩更大些,若混凝土变形受到约束,更容易产生裂缝。

2.6泵送混凝土收缩大

由于流动性及和易性的要求,预拌泵送混凝土与现场搅拌的混凝土相比,坍落度大,水泥用量多,水灰比大,砂率增多,骨料粒径减小,混凝土收缩率较大,容易开裂。

2.7地下室墙暴露时间较长

薄而长的地下室墙对温度、湿度变化较敏感,实际施工中很难做到地下室墙完成后立即回填土方和完成地下室顶板,常因附加的温度收缩应力导致墙体开裂。

2.8原材料和施工质量差

混凝土原材料质量不良、使用过期的膨胀剂,施工配合比不当、坍落控制不好、施工过程中任意加水、混凝土震捣不密实、混凝土养护不良等因素,均会造成混凝土收缩加大而产生裂缝。

2.9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建筑物基础不均匀沉降,使地下室墙体受拉而产生裂缝。

3.预防混凝土地下室墙体裂缝的主要措施

3.1设计方面

3.1.1混凝土墙体的长度愈长受温度收缩变形影响愈大,产生裂缝的可能性就愈多,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量缩短伸缩缝的间距,不要超过《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Jl0―89)中的规定。

3.1.2从整体性、防水性、抗震性等方面考虑,设置后浇带代替永久性变形缝以减小混凝土墙的收缩应力是比较理想的。后浇带填充封闭时间不宜过短,以能将总降温及收缩变形进行一半以上的时间为佳,最短不少于45d。

3.1.3适当增加水平构造钢筋的配筋率,采用小直径(12mm)钢筋,缩小水平钢筋的间距(@100~150mm),可提高钢筋混凝土的极限拉伸能力,并尽可能减小水平钢筋的保护层厚度。

3.1.4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利用它可减小钢筋混凝土的干缩和水化热产生的冷缩,控制有害裂缝的出现。膨胀剂掺量的依据是必须达到补偿收缩混凝土性能的技术指标:14d水中养护的限制膨胀率大于0.015%,28d干空收缩率小于0.03%,28d抗压强度大于25.0MPa。同时要考虑水泥品种、水泥用量、水灰比和外加剂等的影响,通过实验,确定合理掺量。膨胀剂多掺对强度不利,少掺则难达到补偿收缩的抗裂防渗效果。

3.1 .5尽量采用中低强度等(C25~C35)的混凝土。

3.2施工方面

3.2 .1加强现场搅拌混凝土的制作管理,严格控制水灰比和坍落度,严禁操作人员随意加水,注意搅拌的均匀性。

3.2 .2采用预搅拌混凝土的,施工单位在混凝土浇・筑前,应根据气候条件和工程的特点,向搅拌站提出混凝土的具体性能要求,特别对坍落度要严加控制。

3.2 .3运输及浇筑过程中,要防止混凝土发生离析,振捣要均匀密实以免混凝土墙体出现薄弱部位而产生裂缝。

3.2 .4改善和减小约束。尽量缩短与墙下基础和混凝土地下室底板的施工间隔时间,宜控制在7~14d内,以减小底板对墙体的约束;在胎模面上做隔离层,减小水平约束力。

3.2 .5加强新浇混凝土的养护。混凝土的养护对控制墙体裂缝的产生十分重要,养护的方法有潮湿养护、养护剂涂层、自动给水养护、防风等多种多样。养护时保湿和保温应兼顾,要综合考虑水化热温升、气候条件、模板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方法,潮湿养护的时间越长越好。

3.2 .6土是最佳的养护介质,地下室墙施工完毕以后应尽快回填。

3.2 .7在气温变化剧烈的季节以及冬季,不宜使用钢模板,使用木模板要充分湿润,以利保湿和散热,拆模时间不宜过早。

3.3材料方面

3.3 .1水泥:宜用水化热较低、收缩率不大、细度不过细的水泥,不要轻易使用早强水泥。

3.3 .2砂、石:砂石的含泥量对于混凝土的抗拉强度与收缩影响很大,应严格控制,砂石骨料的粒径应当尽可能大一些且级配良好,以达到减少收缩的目的。

3.3 .3为降低用水量,保证泵送混凝土的流动性,应选择对收缩变形有利的减水剂,冬季和中低强度等级的混凝土可选用普通型减水剂,夏季宜选用缓凝型减水剂。

3.3 .4掺用粉煤灰代替一部分水泥(水泥重量的15%~20%),可增加?昆凝土的密实度,延缓水化热峰值的出现,降低温度峰值,减少收缩变形。

3.4环境方面

混凝土墙体的裂缝与环境条件有很大的关系,施工过程中应注意气温和湿度的变化,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高温、低温冲击和剧烈干燥冲击,此时,应力状态接近弹性应力状态,混凝土应力松弛效应无法发挥出来,特别注意浇筑后经过一定时期养护的混凝土仍需保护,不宜长期。注意天气预报,避免在雨中浇筑混凝土,否则将改变水灰比。

4工程实例

金坛金谷华城地下室,本工程位于金坛北环路东侧,建筑面积7259m2,采用桩基础,底板厚度350,顶板250,砼c30,p6 。墙板钢筋设计@150,转角有柱加强。混凝土采用商品混凝土,控制水灰比0.55,坍落度控制在14,砼内添加聚丙烯纤维,掺量0.9kg/m3。混凝土浇捣后用塑料薄膜覆盖养护两周。混凝土施工时,纵横设置后浇带,将底板分为6块施工;在混凝土早期中,墙面顶板裂缝较少。但在工程顶板回填土施工时,有车辆在上面走动,使地下室顶板产生平行裂缝。

5.地下室混凝土裂缝的处理方法

目前常用地下室混凝土裂缝的处理方法有以下几种,使用时要根据裂缝的具体情况采用合适的方法,也可以两种方法同时使用。

5.1表面涂抹法

对于微小的裂缝,可采用这种方法。常用材料有环氧树脂类、氰凝、聚氨酯类等。施工时应先清理混凝土表面的浮浆、杂物,使表面坚实、清洁,有的材料还要求混凝土表面干燥。涂刷时应分多层用毛刷反复涂抹,至涂层达到lmm以上。

5.2填充法

对于较大的裂缝,可采用这种方法。施工时可用风镐、钢钎或切割圆盘将裂缝扩大成V形或梯形槽,清洗干净后分层压抹环氧砂浆或水泥砂浆、沥青油膏、高分子密封材料或其他成品堵漏剂等材料封闭裂缝。当修补的裂缝有结构强度要求时,最好用环氧砂浆填充。

5.3灌浆法

灌浆法是一种较常见的混凝土裂缝修补方法,效果也比较好。材料常用的有环氧树脂类、甲基丙烯酸、丙凝、氰凝和水溶性聚氨酯等。其中环氧类材料来源广,施工方便,应用较广;甲基丙烯酸甲酯粘度较低,可灌性好,扩散能力强,补强和防渗效果良好。灌浆方法常用以下两种:一种是用低压灌人器具向裂缝中注入环氧树脂浆液,使裂缝封闭,修补后无明显痕迹;另一种是压力灌浆,压力常用0.2~0.4MPa,机具有风压罐和手压泵两种,施工顺序:裂缝处理斗布置灌浆孔斗封闭漏水部位呻试灌斗灌浆斗封孔。

温室效应形成的原因篇4

灯光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事物之一,光影效果也常常成为室内空间的一种独特表现形式。在日常活动环境中,也不乏通过光影设计对室内空间组织、分割和美化的案例。室内设计过程中,必须根据不同的空间分类,合理调整布光,从而营造特定光影效果,才能烘托出与用户需求相匹配的室内氛围,最大程度地发挥灯光在室内设计中的作用。因此,对光影效果的探究对于室内设计来说不容忽视。

2光影效果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原则

2.1功能性原则

不同的室内空间对于不同的用户有着千差万别的需求,但每个空间几乎都需要相应的灯具来提供照明,辅助人们的正常活动。所以,保证实用性照明是室内光影设计的一条基本原则。通常,人们会根据各自的需求选择不同的照明光源。市面上常用的照明光源有:Led灯光源、荧光灯光源、卤素灯光源、白炽灯光源等,各种光源各有利弊。目前,Led灯光源以其能耗低、寿命长、发热少等优点成为照明光源首选,其他各类光源是有力补充。除了人造光源,室内照明设置中对自然光的依赖也非常大。室内设计应根据空间条件、类型、用户等因素,选择相应的灯具、照明方式来满足一定的照度、色温等需求。此外,灯光设置还应满足丰富室内空间层次、烘托环境氛围及还原空间色彩等功能需求。

2.2美观性原则

对于室内设计来说,光影也是美化空间的重要手段。在满足照明功能作用的基础之上,也有着美学价值的探究作用。灯光的数量、色彩、空间的尺度比例、照射形式等因素对于改变空间形象,烘托艺术氛围起到决定性作用。适宜控制灯光的节奏、色彩表现,以其形、色、质等要素来体现艺术价值与情感体验的协调,以变换的光效果贯穿流动的空间,是光影设置作为室内设计的构成要素在美学表现上的重要手段。

2.3经济性原则

目前,各类照明设施作用的发挥基本是以消耗电能为基础,所以,在室内光影设计时,应该注意经济性。在室内设计之初,不论从照明设备的成本、装置、运用,还是到后期使用与维护,都要充分考虑经济性原则,光源选择应更加注重节能耐用的灯具,装置设计上应多考虑便于维修更换。在满足实用与美观的基础上,应尽量避免华而不实的光影设计,否则,只会造成经济和能源的浪费。

3光影效果在室内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3.1居住空间室内光影设计

第一,卧室光影设计。卧室的主要功能是提供人们休息的场所,同时用户在此类空间内还可从事更衣、阅读、梳妆等活动。因此,在考虑卧室的光影设计时,应避免大面积的高照度设计,甚至主光源可以采用间接照明的方式满足空间的照明需求。所选择的灯具应该以突出温馨、恬静为主,而且要通过合理选配灯具,提高局部区域的照度。例如,在床头区域设置台灯,以满足阅读照明需求;在梳妆台周边设置高照度灯具组,达到柔和面部轮廓与提亮肤色的效果;更衣室中应采用可调向的射灯或衣柜内藏感应灯,方便取物等等。总体而言,卧室照明应该以漫射为主,室内顶面的色彩宜采用浅色,以起到良好的反射作用,从而营造出静谧、安宁的光影氛围。第二,客厅光影设计。客厅是居住空间用户从事娱乐活动与接待来宾的核心地带。在相应的光影设计中,应充分体现温馨感,为用户提供便利与自在。灯光设置时,宜采用主光源照明和局部照明相结合的方式,一般在活动中心位置附近设置一个主光源,并根据家具与陈设布置位置配备相应的辅助光源,所选用的灯具造型和光源色温也应该和空间尺度、装饰风格和色彩相协调。例如,如果客厅的层高在3.5m以上,则可以设置尺寸稍大的吊灯,如果客厅的层高保持在3m左右,则可以选用小尺寸吊灯,如果客厅的层高在2.6m以下,则建议选择吸顶灯,或者不设置主灯。第三,餐厅光影设计。居住空间内餐厅光影设计的重点在餐桌上方的照明设置,在灯具选择时应以吊灯为首选,悬挂高度在不影响餐桌两侧用户视线的情况下,尽可能放低,光源设置越低则越能衬托出餐桌周边氛围。同时,为了打造就餐时的温馨感,增强食物的诱人度,应选用中低色温的光源,避免采用高色温的冷色光源。

3.2公共空间室内光影设计——以主题餐厅为例

公共室内空间与居住室内空间的光影设计存在一定的区别,如由于活动时间的影响,居住间光影效果主要通过人造光源的设置实现,灯光色温选择范围较小,而公共空间室内对自然光利用较高,灯光色温选择范围大。下面,以主题餐厅为例,对公共空间光影设计进行一定分析:首先,有条件的餐厅,可以在餐厅设置大型落地窗,充分引入自然光,在一定程度上满足餐厅基本照明需求,如果窗外有高大乔木,在阳光直射的时间段,结合使用窗帘或窗纱,丰富的树影形态也能实现一定的光影效果。其次,对于餐厅内部而言,光源应选用与餐厅主题相匹配的色温。在主题餐厅内,室内环境色彩对室内的空间感度、舒适度、环境气氛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当消费者进入一个特定的环境之后,最先感受到的往往是室内色彩给人带来的视觉效果,不同的色彩可以引起不同的心理感受,好的色彩环境就是这些感觉的理性组合。例如,在对一个西班牙风情餐厅进行照明设计时,就应该抓住西班牙热情奔放的特征,可以通过斗牛、足球等活动提取到红色与黄色,在照明色温选择时也应以这两种颜色为主,使用户感受到西班牙激情洋溢的似火热情。最后,餐厅灯具造型应根据餐厅主题内容的不同而针对性选择。餐厅主题内容多样,但多以叙事空间为主要特色。灯具也必须根据餐厅主题的事件、时代、地域等因素选择相应的造型,甚至可使用非常规的灯具造型。例如,以工业风为主题的餐厅,可选择平时不会用在餐厅中的工矿灯造型;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的餐厅,可选择灯笼作为灯具造型,等等。

4小结

总之,室内空间的光影设置手法多种多样,在设计思维的过程中应在光影设计原则前提下,结合空间具体情况,综合多方面条件因素合理选择,从而丰富空间形态,打造出与空间功能、风格相匹配的效果。

作者:邹涵辰 单位: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环境艺术系

参考文献:

[1]丁建华,金虹.基于自然采光利用的起居室与餐厅空间整合设计研究[J].建筑技术,2012(07).

[2]管士骏.谈室内设计[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1).

[3]张兴莲.探究室内设计色彩的应用[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08).

温室效应形成的原因篇5

1温室结构存在的问题

温室结构是否合理会直接影响环境,是温室生产关键条件。经1年观察和应用,其效能并不理想,具体表现在:

1.1温室高度不够,它是按43型温室演化而来,(如图1所示),由于高度不够和斜玄过直,温室空间小,特别是前底脚处80 cm内高度不足60 cm,无法生产果菜类,温室空间小导致室温升降温太快,不利于设施环境的调控和栽培管理。

1.2温室都在地平面以上建造,保温难度系数增大。2008年冬季有90 %以上的温室霜冻期超过15 d。

1.3后墙的保温效果不好,缓冲夹层没有填充物,有苯板的摆放很随意,砖墙缝隙封堵不严,使防风保温功能降低。

1.4前底脚没有设防寒沟,前部受冻严重。

1.5后屋顶防寒采用苯板,苯板下缺少蓄能层。

2温室改造方法

2.1下卧40 cm(如图2所示),345 m2温室空间就能增加138 m3。

2.2再适当对弦弧度稍作调整(如图3所示),弧线再起高0.5 m,温室容积一共多增加200 m3,增加57.9 %的空间,这样不仅可耕种的空间加大,弧度增大后受光面积也会相应增大。光照强度也会更好,对整个温室的小气候的调控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对作物冬季的生长和发育将有更多的保障。

2.3最低气温达到-37.6 ℃的霍林郭勒地区(东经119°北纬45°),现在所建温室必须加以改进才能达到冬季使用标准。不仅内墙高度提高,后墙的后部最好用土培起来,这方法即经济又省钱,效果很好。

2.4砖墙缝隙也要堵严。

2.5缓冲夹层最好用土或柴草添实,贴砖墙两边用塑料布密封。如果没有填充物缓冲夹层,气温很低,砖墙导热系数较高,很容易将温室温度传导出去,而降低室温。

2.6寒冷区前底脚外设防寒沟也是必要的措施,用秸秆或其他保温好的材料填充,可有效防止底脚处降温过快。

2.7温室只有保暖的前提下,才会有通风措施的实施,才能更好地改善温室小气候,以利于蔬菜更好地生长。

一个温室的设计到建筑每个环节都很重要,我们要因地制宜设计和施工,以节能省材为原则,把握每个技术细节,只有这样才能给生产带来更大的便利和保障。

3环境调控

环境调控过程中通风是重要环节,温室的人工环境是否贴近自然,是否适合作物生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放风措施实施是否得当。温室环境调控不当作物会产生生理病害或病菌型病害。所以我们要了解生产作物的生长习性和温室特点,对病害形成原因也要有足够的认识,采取不影响作物正常生长的情况下尽可能回避病菌的发育生长条件的技术措施,将环境调控在可生长又不易生病的境界,生产会更有成效。可是要使环境调控能更好地实施,离不开温室的基础环境和效能,温室的基础环境和效能直接制约环境调控。试验中我们育苗试验温室升温太快,温室预留的天窗太小热量不能及时放掉,使温室温度过高,不得不放被降温,因温室构造不合理造成被迫性错误调控而产生如下问题。

3.1水分足的苗株在高温下徒长。

3.2控水严重的在高温下出现假性病毒病苗株或花打顶等生理性病害。假性病毒病很具有隐蔽性,苗期整株发病轻微的和正常株苗不好区分,但是定植后出现异常株,表现为颈短而扭曲,叶片凸凹不平,叶脉分布不均等异常叶片,瓜果也是短粗果。从症状看很容易误诊为病毒病,其实它和病毒对作物致病机理相似,但是致病因素是不一样的,应该加以区分和注意。

3.3生产中早期有些农户也是这样操作,忽略放风,导致作物徒长,体内碳水比失调,特别是夜间叶片导出水分很难汽化掉,使清晨叶缘结露和叶片水浸严重,而导致病菌性病害的产生,进一步使蔬菜的产量下降和商品品性降低。

4改进措施

4.1后墙贴挂厚度超过3 cm草帘作为蓄能体,可有效阻隔砖墙的升降温过快。

4.2针对天窗过小,应将棚膜做成上下对接型,在棚膜上方1.2 m处对接,上部棚膜(用聚乙烯材料为好)作为活动膜,以备放大风使用。

4.3放风原则

4.3.1生长前期外界温度低,放风要小,昼短夜长,应适当控水降湿(例如适当稀植,多施有机肥、覆膜、滴灌、隔行栽培等)。

4.3.2温度满足作物可生长的条件下,白天大通风,阴天小通风,果菜类揭被时8 ℃以上,叶菜类5 ℃以上夜间即可小通风或间断型通风。

4.3.3放风应循序渐进为原则逐步适应,不可骤放大风,以免闪坏苗株。

5 栽培实践应用

几年来我们一直以环境调控为主要手段来防治一些病害,效果很好。在此我们也做了设施部分改进的温室试验。

5.1试验品种为黄瓜香农(ZC20)、甜瓜金妃F1,试验温室面积345 m2,共栽植甜瓜350株(双蔓吊架整枝),黄瓜650株。定植时间为2009年3月8日。

5.2放风方式为完全放上风,白天将棚膜下退, 晚上结合天窗放风。

5.3适当控水以提高植株的营养指数,植株叶色深绿。

5.4采用大温差式管理,回避霜霉病及角斑病的发病适宜条件。白天温度提高到32~34 ℃,晚上17 ℃开始落被,植株长到0.5 m高后外界气温逐渐回暖,落被后通风口(房顶天窗式每隔4 m放1个,每个开口30 cm×30 cm)开始不完全关闭(夜温-5 ℃以上可行),22点以前温度不低于13 ℃则不需关闭封口,当外界夜温0 ℃左右时可昼夜不完全关闭封口,阴雨天气依然实行昼夜小通风,前提以早晨揭被时室温不能低于8 ℃为准。

实验结果:早晨结露轻或无,阴雨天叶片水浸状也较轻,连续阴雨6 d后整棚植株霜霉病病率0 %,角斑病发病率0 %。其他棚室均有不同程度发病。其原因很简单,湿度低不适病菌孢子产生。后半夜低温有效抑制呼吸,减少营养损耗,同时通风好为呼吸提供充足的氧气。所以商品瓜也果色鲜亮,优质瓜率明显提高,口感极佳。由此可见设施蔬菜生产环境调控得当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一些常见因湿度引起的病害问题。对减少和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次数和总量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设施蔬菜绿色化具有积极的意义。

6结论

6.1利用下卧温室栽培面和以弧形提高采光面,是改善冬季温室增温和春秋季温度缓冲的正确方法。

6.2封堵后墙,夹层填充保温柴草和内挂蓄热草帘,外设置防寒沟,是有效的保温手段。

6.3采光面设置放风口,能够弥补后坡放风不畅的弊端。

6.4环境调控适当,可有效防止假性病毒病和花打顶等生理性病害及病菌性病害的产生和发展。

温室效应形成的原因篇6

关键词:地源热泵控温原理换热方式优点生态温室应用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一、地缘热泵的发展

地源热泵的名称最早出现在1912年瑞士的一份专利文献中,真正意义的商业使用也就几十年的时间,但发展相当的迅速。如美国到目前为止已安装了40万套,而且每年以10%的速度稳步增长。在中、北欧地区如瑞士、瑞典、德国等国家主要利用浅层地缘热泵(埋深

我国的地源热泵应用较晚,但发展潜力巨大。随着城市环境问题的日益重视和能源结构的调整,北方地区新建小区不能采用燃煤锅炉供热,但北方的气候又必须采暖,所以地源热泵的应用因其自身的优势会被人们接受和认同。近年来,在国家科技部、国家环保总局、国家质监局等五部委的大力推荐支持下,地源热泵技术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已在一些国家机关、企业中得到推广,显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地源热泵市场日趋活跃,逐渐成了21世纪最有效、最有影响、最具竞争力的空调技术。

二、地源热泵控温原理及其发展优势

(一)、控温原理:

地源热泵是一种利用地下浅层地热资源,即可供热又可制冷的高效节能的空调系统。它通过输入少量的高品位能源(电能),实现低温位热能向高温位转移。在冬季把地能中的热量“取”出来,提高温度后,供给室内采暖;夏季,把室内的热能吸出来释放到地能中去。热泵机组的能量流动是利用其所消耗的能量(电能)将吸取的全部热能(即电能加吸收的热能)一起排输至高温热源。而其所耗能量的作用是制冷剂氟利昂压缩至高温高压状态,从而达到吸收低温热源中热能的作用。

(二)地缘热泵的优点

1、无污染:从原理上可以明白,地源热泵是封闭式的以水为介质的热量收集与交换系统,循环过程中无污染,水只是在温度、压力上有变化,在化学成分上没有变化。热交换系统封闭,无泄漏,不对环境造成危害。

2、能源来源形式广泛:它是利用地表浅层小于400米深的常温下能量,土壤中的、岩层中的或地下水的能量都可以。也是一种用之不尽的可再生能源。

3、高效、节能、噪音小、实用、方便:其所耗电能量的作用是制冷剂氟利昂压缩至高温高压状态,从而达到吸收低温热源中热能的作用。压力水循环流动,没有气体介质进入的可能,所以管道本身没有噪音。而压缩机组,抽水机组等产生噪音的设备有专门的吸音设备消音,使用起来电子程序控制,人人都会用。

4、形式多样:地源热泵根据不同的岩土性质,气候条件,地理位置,可增加不同的辅助设备而形式多样,分为六大类。又可根据使用要求增加不同的辅助设置而达到多种功能并存。

5、利用的地域广泛:几乎任何地域有可用,加上太阳能设备能用于严寒地区;加上热交换器散热快可用于热带地区。

6、可配套使用:回水管可以配套游泳池、浴池、水池、沟渠等做到多种作用并存,如起到循环,加热,蓄水、灌溉等作用。虽然初期投资大,但产出的效能也大。可敷设地暖以水介质制热,也可中央空调以气介质风冷。经济效果好,少投资、大收益,规模化大一些,性价比更高。

7、多种形式可以并存:因为深井组可以划分不同作用的单元,根据使用要求电子程序控制即可。使用面积不受建筑形体的影响,有改进优化的空间,随着使用经验的增加,新材料的应用,它的效用会有所扩展。

三、地源热泵的分类:

地源热泵按室外换热方式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类:

1、土壤(岩层)源垂直热交换器闭式系统:主要工艺为地下打深井组团,埋入输水PE管线,井孔用膨润土加细砂填实,用于固定防止磨损管线。输水PE管线与热交换泵封闭热熔连接,达到规定压力,利用水作为介质传递热能。

2、土壤源热交换器加冷却器混合系统:在第一种的基础上加上地表敷设的水平网状冷却系统,使夏天的从室内排出的热量很快冷却,释放热量快。延长机组的使用寿命,增加制冷效果。

3、土壤源热交换器加太阳能混合式系统:在第一种的基础上架设太阳能吸热系统,使得封闭水管内的水又多了一条吸收能源的途径,在冬天向室内供热量充足,保证冬天的制热效果。

4、地下水深井回灌开式系统:利用地下水作为广连接管道,设置一深井作为抽水井。隔一定的距离设置一深井作为回灌井,通过水流传递热量,管道不封闭,有地下水自行循环。因为水的导热系数大于土的导热系数,所以这种形式比采用土壤热源或岩层热源效果更明显,更节能。适合地下水资源丰厚的地方。

5、地表水热交换器闭式系统:主要利用天然的湖,河流、大海等作为热交换环境。管道封闭只是在水中完成吸热或散热,不对环境造成任何污染。这样要求地理资源适合的沿岸地区,或湖泊众多的地区。

6、地表水渗渠回灌开式系统:打一(几)口进水井,从中抽取地下水,冬天(夏天)对室内放热后的冷水(制冷后的热水)通过回水管直接通到地表水渠中。主要是完成深井提水,补充地表水有利于灌溉,在干旱地区可谓一举多得。

四、地源热泵控温系统在园林的应用案例

(一)、济南园林系统中应用该技术的工程如下:

1、园博园中信广场:建筑面积10000m2,暂未启用。

2、园博园主展馆:建筑面积42000m2,在用。

3、园博园科技馆:建筑面积为6000m2,在用。

4、森林公园科普馆:建筑面积1100m2,在用。

5、济南植物园办公楼:建筑面积1289m2,竣工未使用。

(二)、以济南植物园办公楼为例,详细介绍地源热泵控温系统的具体内容。该工程,夏季室内温度设计值26-28度,冬季室内温度设计值18-20度。植物园因地下水位较低,土壤层较薄采用的是土壤(岩层)热源垂直热交换器闭式系统,建筑物负荷量为115KW,U型地埋管设计埋深100m,根据岩土勘测性质,实际埋深80m,钻孔共计27个,间距4.5m,占地约400m2。如图1、2所示,蓝色表示回水,红色表示给水。

1、机组内容:

工作介质在气、液态之间来回变化是有压力反复高低变化而引起的,通常有4个部件来完成这个过程。

1)、压缩机:采用原装进口柔性涡旋式压缩机WSR120型,近100%的容积率带来超长的制热(冷)能力,噪音小,运转宁静,能适应多种工况。夏季制冷量125.4KW,冬季制热量125.8KW。

2)、蒸发器: 完成工作介质(水)有液态转为气态的过程,因而吸收热量。污垢系数0.086m2◦C/Kw制热压力降60KP;制冷压力降30KP;水管尺寸DN32,制热实用工况空调水流量6.8m3/h;制热实用工况井水流量4.2m3/h。

3)、冷凝器: 完成工作介质(水)有气态转为液态的过程,因而放出热量。污垢系数0.086m2◦C/Kw制热压力降30KP;制冷压力降60KP;水管尺寸DN32,制热实用工况空调水流量6.8m3/h;制热实用工况井水流量4.2m3/h。

4)、膨胀阀:使工作介质产生自然降压过程,为其从液态变为气态创造条件。

2、控制系统:彩色中文触摸式计算机和PLC组成的PCC分布式尖端控制系统,高、低压、过载、缺项、缺水、温度等保护措施完善,可根据实际负荷调节机组运行。

(三)、施工顺序:

打井(图表1)―试压PE套管合格―预埋PE垂直套管―继配细砂封孔―热熔焊接水平横给水管(水平横回水管)―分单元接入泵房。 如图表2、图表3。

采暖单元:―给水管接入蒸发器―压缩机(高温高压)―制热空调末端―封闭压力试验。

制冷单元:―给水管接入冷凝器―膨胀阀(水变为气态膨胀吸收大量的热)―制冷空调末端―封闭压力试验。

图 1打井图 2 水平支管连接水平干管

图 3 泵房内连接管线

五、地缘热泵控温技术在园林中应用展望

基于以上的认识和案例统计,可以发现济南园林系统对地缘热泵控温技术的应用尚在起步阶段。园博园是2008年政府投资的部级重点项目,参与建设的各方主体在建筑节能上会尽力而为。所有的应用都是为人的生存空间而设的,并非为植物的生长为控温目的。真正园林的应用应该是在大型的生态温室建设上,不单为人的生存空间控温,主要是为热带植物的生长提供必要的条件,而地源热泵技术的节能优势为大型生态温室的建设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1、地源热泵控温技术应用可行性

建筑上可用阳光板来解决屋面、墙面的透光问题,有好的采光以满足植物需光的要求;南方植物高大,冠庞,如榕树、椰子等,需要很大的空间。建筑上可以采用空间网架、结合框架、剪力墙结构来满足空间高而大的需求;通风、保温、湿度大能满足植物生长的需求,这是最关键的。通过六种地缘热泵的空调控温系统,就能解决此关键技术问题。市场上地缘热泵的施工技术日趋成熟,材料的供应、选型、方案的设计、优化、技术人员的专业程度,工人的操作熟练度都可以满足控温要求。空调口安装湿帘强制增湿,也可以在温室内制作喷泉、水系、蓄水池、游泳池等蓄水设施保证空气的自然湿度。并且这些设施配合地缘热泵循环系统,温度、蓄水量都是可控的,从条件成熟度来看,地源热泵在生态温室应用可行性高。

2、经济效益的双重性。

1)、地源热泵控温系统本身的经济效益:与传统的中央空调供热、制冷系列2.4―2.6相比,地源热泵的供热、制冷系数可达4.0以上,要高出50%―60%左右。其运行费用仅为普通中央空调的40%―50%;

不用设置冷却塔、屋顶风机室外设备,维护、维修费用降低50%以上。建筑立面美观,不会给温室的轻质墙体带来荷载,相应减少结构投资,增加建筑物的安全性、可靠性和耐久性能。

2)、大形生态温室的经济效益:生态温室建好后,不但植物可以观赏,而且可以综合开发利用。温室只是提供了空间和环境,经营项目我们可以配套使用,如室内温泉,游泳池、餐厅、宾馆,健身房、体育馆等等。经营项目的增加,经营效益就不言而喻了。大型温室使我们开发的载体,合理利用是我们的目的。案例如:按2011年建造规模为10000m2的温室,为总投资1500万元。经营者的动态投资回收期只有2-3年,而经营年限为至少10年,意味着8年得纯收益能至少赚回4个大型生态餐厅的投资。则10年后的纯收益净现值是6000万,不包括物价上涨、及通货膨胀因素。并且竞争的类似项目也很少,这才是我们建设发展的关键。

图 4植物种类丰富 图 5 提升景观

图 6室内水系保湿图 7长廊是展示通道

3、地源热泵在园林所有功能性质建筑物和构筑物中应用展望

(1)、科普展览馆:控制室内温度,使室内动植物有适宜的生存环境。河马馆、熊猫馆、企鹅馆、各种两栖类动物馆,及需要保护的珍稀动植物展馆。榕树、石楠、芭蕉。各种冬季需要反季节观赏的花卉:蝴蝶兰、杜鹃、红掌、红叶、金钱桔等等主要用于春节或喜庆场所等用的花卉。

(2)、科技馆:化石、古代的出土文物、电子科技、声光电等需要控温的科技场所。

(3)、游泳池等水上项目:一年四季保持水温适宜人体锻炼,疗养等需要,冬季的温泉项目、浴池等也是现代都市人认可的休闲场所。

(4)、所有的园林类游乐场所,如淘气堡、音幻魔屋等,及各种经营服务用房。

(5)、大型生态温室:应用是特别广泛的,因其空间高大各种项目可在内自由分割。

参考资料:

1、于慧利王东升《建筑节能》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08

1、《地源热泵施工项目管理》

2、《济南市2004年园林科研成果简介》济南园林局

3、《济南园林览胜》济南园林局

作者简介:

温室效应形成的原因篇7

关键词:大棚草莓;畸形果;挂果脱节;原因;防止方法

近年来,广德县大棚草莓栽培生产中,时常出现畸形果和挂果间断脱节现象。据调查统计,一些轻发田块减产20%~30%,重发田块可减产40%以上,严重影响了草莓的产量和质量。因此,解决大棚草莓畸形果和挂果期间断脱节问题对促进草莓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草莓畸形果与挂果脱节原因

1.1低温冻害

从12月至翌年2月,既是低温时段,又正值棚室草莓开花坐果盛期,气温0~7℃,强对流暴风雪或雨雪后初晴,温度骤降时有发生。据调查,草莓花期落前2~3d,遭遇1h的-2℃的低温时,雌蕊变黑;花后7d内的小果经3h的-2℃或1h的-5℃低温后果实变黑,形成无效果;花前4~8d,中等程度的花蕾经1h的-2℃低温以后,花粉的发芽受阻。可以看出,遇短时间低温完全可以发生冻害从而抑制花药的正常开裂授粉成果。

1.2湿度过大

据调查,棚室草莓开花时花药的开裂最适空气温度为20%,花粉萌发则以40%为宜。湿度过高或过低发芽率均会降低。另外,棚室覆盖普通膜上的水滴冲刷了花器的柱头等也会影响花粉的授粉受精。

1.3光照不足

大棚草莓花粉的形成大约自开花2周前开始,这一期间光照不足会减少花粉萌发时所需淀粉的积累,从而使花粉萌发率降低,进而影响授粉受精与果实的发育[1]。

1.4喷布农药不当

棚室草莓开花期间花药开裂散粉时(晴天10~14时)喷布农药,药水冲刷了花器柱头,或药水浓度过高,药剂量过大,而影响授粉受精;同时药剂也会杀死访花昆虫等,致使畸形果和无效果增多,坐果率降低,果品小而品质差[2]。

1.5施肥过量

据调查,生产中大棚草莓肥害,主要是有机肥未腐热施用,或施用量过大,或氮素化肥过多,浓度过大,或施入根区较近而引起的。肥害引起烧腋芽、烧茎叶、烧花、烧脱果。

2防止方法

2.1合理调控棚室内的温湿度

采用高畦地膜覆盖降低空气湿度,棚膜选用长寿无滴膜,减少水滴浸湿柱头。遇连阴雨天沟内垫稻草等秸秆物,或其他吸水物。采用微管暗灌技术,进行膜下微管、滴管灌水、浇肥,结合浇水施肥、灌水带肥。根据天气变化保温,当气温降到6~8℃时覆大棚膜;0℃时覆小棚膜;-5℃以下时盖草苫;遇强对流天气应牢固拉绳防止风吹坏棚膜,遇雨雪初晴时,用火炉、火盘、灯光等加温[3,4]。

2.2放养蜜蜂

反季节棚室草莓栽培生产中采用蜜蜂传花授粉,简单易行、效益高,对降低畸形果,提高坐果率和果品质量效果十分显著。选在草莓开花前几天把备好的蜜蜂箱移入棚内,以每棚放蜂1箱为宜,使其适应棚内生活习性。当棚内草莓施药时注意将蜂箱关好移出棚外,直到气温明显升高的3月中下旬,再将蜂群移出棚外。

2.3科学施肥

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根据作物需肥规律行科学追肥,补充速效性肥料,以弥补土壤中养分的亏缺和植株生长的需要,一般每次施三元复合肥(15-15-15)225kg/hm2左右为宜,冲施肥液浓度掌握在0.4%~0.6%。同时,适量加入腐熟人粪尿,或腐熟饼粕浸泡液更佳。追肥最好做到有机肥与无机肥结合、速效肥与缓效肥结合、根浇与根外喷施结合,并掌握以“少吃多餐”为原则,忌一次性浓度过大、剂量过多。

2.4巧妙防病免药害

在保证无病壮苗移栽的基础上,加强农业措施管理为主,尽量不用农药或控制使用农药。在开花前应根除田间病虫害,一是时常注意打老叶、脚黄叶、病叶和清除病株、杂草等。二是采用闭棚提温法和敞棚膜通风换气降温法,以恶化或破坏病害的生存环境条件。三是必要用药时,选择开花数较少的时期和药害较小的药剂,且避开花粉开放时间施药。提倡烟薰剂和粉尘法施药防病虫。

2.5增施二氧化碳气肥

冬季闭棚时间长,棚内气体交换少,二氧化碳亏缺,补施二氧化碳可增强光合作用。选在11月扣棚保温后植株长出2~3片新叶时施用,选晴天9~16时进行,并将棚内温度控制在20~25℃为宜。

3参考文献

[1] 韩秋萍,王本辉,王海峰.大棚草莓畸形果发生的原因和防止方法[J].北京农业(实用技术),2008(3):21-22.

[2] 方曙棠,叶金华,程罗生.大棚草莓畸形果成因与预防[J].农业装备技术,2006(3):44.

[3] 麦力开木·吾买尔.温室大棚草莓畸形果发生原因及对策[J].新疆农业科技,2005(6):24.

温室效应形成的原因篇8

【关键词】大棚蔬菜;生理性病害;发生原因;综合防治对策

1.生理性病害发生原因

1.1温、湿度的控制

保护地温、湿度状态与蔬菜生理障碍发生密切相关,温、湿度过高过低都会造成蔬菜生理性病变。保护地晴朗的冬天,不通风时中午室温可升到30-40℃;而夜间不加温条件下,室内外温度几乎无差异,保护地一天的温度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中午有发生高温障碍的危险,夜间有发生低温障碍的危险。室温35℃以上时,易发生高温障碍,这种温度对茎叶生长没影响,但对茄、果类蕾期及开花期会造成危害,因不能受精而落蕾;产生障碍的温度越高,持续的时间越长越严重;45℃以上高温时,花蕾、叶片都发生灼烧现象。

另外,高温也影响果实着色而降低植物商品性。室温降至5℃以下,植物造成霜害,果菜类易受冻害,虽植株不致死亡,但生育延迟,影响花蕾形成,例如黄瓜形成花打顶、小老苗,番茄心室发育不全,畸形果增加等。同时白天棚内相对湿度的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夜间随温度的降低而升高,早晚温度变化剧烈时,空气湿度呈过饱和状态,室内雾气弥漫,特别是在土壤排水不良的保护地内,雾气更浓,持续时间更长从而影响花的授粉,坐果减少。茎叶类蔬菜相对湿度过大则影响光合作用。

1.2光照的影响

光照的影响包括强度和时间,光照过弱会影响叶绿素的形成,引起蔬菜的黄化,室温和温床培育的秧苗,很容易发生猝倒病。且易引发很多生理性病害,如番茄空洞果、黄瓜弯瓜等。光照过强,很少单独引起病害,一般都是强光与干旱相结合引起的,如高温强光下的灼伤。

1.3土壤理化性状变化

由于棚室生产的常年化、固定化,致使保护地无雨淋,不流失养分,施肥量多,盐分积累较多,易发生营养素的拮抗现象,致使蔬菜生长发育受阻,形成缺素症。土壤的营养条件不适宜或存在其他有害物质,可使蔬菜表现各种病态,由于养分不足而发生各种缺素症是常见的。

1.4栽培管理不合理

通常在自然、合理栽培措施下,生理性病害很少发生,但在人为控制下的保护地,由于栽培周年化,通风不及时等原因很难保证适宜温度,严寒期不加温时,常在极低温度条件下栽培,均易发生生理障碍。

2.生理性病害的综合控制技术

2.1建造合理的棚室

棚室设计不合理,如顶角过缓、以两头通风为主的棚室,不利于蔬菜生长,易发生多种生理障碍及侵染性病害。为防止高温,保护地的换气能力必须加强,设置天窗进行上部通风,这样换气效果更好,建造大棚应避免顶角高度过缓。

2.2合理科学的湿度管理

温度过高过低都会造成蔬菜生理性病害。棚室内温度过高时,可以通过灌水或放风降温,使温度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蔬菜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为60%-70%,湿度过小时可以通过灌水或加湿器来保持适宜的湿度,室内加温是降低相对湿度最简单的方法。不加温的保护地内的湿度,必须通过白天充分换气,加强排水解决。地膜覆盖是防止土壤水分蒸发的措施之一。

2.3加强对光照的管理

保护地所需要的光照条件主要来自日照。日照过强,可以遮光,以预防发生叶烧现象;光照过弱时,用电灯补充,但不经济,生产上使用较少。蔬菜栽培时尽可能稀植以便充分利用光照,同时起高畦、加强水肥管理以防叶片过大;对多层次拱棚,应在日出后立即打开,尽量延长光照时间。在这些方法对生理障碍防治无效的保护地,必须错开播期或换成对光照要求不强的蔬菜,另外,据试验测定,采用无滴膜可增加光照20%左右。

2.4加强土壤管理,合理施肥浇水

土壤理化性状好,能提高作物根系的生理活性。排水不良时,必须在保护地的周围挖明渠,内设暗渠,同时深耕,增施有机肥,施肥应注意多施农家肥、配施一定比例的无机肥,养分要全面,不偏施氮肥,避免发生缺素症,避免过量施用化肥而产生盐渍危害。施有机肥后,夏季保护地闲置期进行大水漫灌,以降低盐分浓度,同时要与生产期短的作物进行轮作,以利于有机肥的供给及土传病害的防治,棚室内的浇水要适度,根据天气情况、作物生长状态及保护地的湿度进行合理灌水。

2.5气体条件的调控

上一篇:噪音污染带来的危害范文 下一篇:资源回收利用的意义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