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生长管理范文

时间:2023-12-06 17:34:47

农作物生长管理

农作物生长管理篇1

关键词:农作物;栽培管理技术;提升效率

前言

一旦农作物种植办理技能取得了新的提高,其增长提拔也由质量型替代了传统的数量型。因此 , 这将会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发挥巨大的效益以及影响 , 并且可以提高农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对于农作物种植办理技能的研究。主要围绕提高牢固单位面积产量,发掘作物自身的高产潜力等集成技能攻关的,同时,也要看重农作物高效、优质生产技能范畴的开辟以及研究。现在我国的农业办理要领正在渐渐由集约型替代传统的粗放型办理,我国新时期现阶段农业以及农业科技生长面临的紧张任务便是怎样有效地办理农作业效益、品种、布局、质量等问题。

1 关于农作物栽培管理技术的原则

1.1 把农作物的生理机制作为基础“源”、“库”比例的不和谐是造成农作物超高产的紧张的原由。“库”的增长速率低于“源”,种植生态因子调控角度,随着密度的增长,订定相干的种植技能。在农作物种植办理技能中,“库”是限定高产乃至超产的紧张因素。在高产的有力条件下,功劳指数就下降了。提高探究农作物的生理机制,从而造成农作物的超高产,所以需要我们根据农作物的光合制定合理计划。

1.2 发展优质栽培技术为向导

环保农作物的产品风致的提高已经迫不及待了。当代办理技能要求生长无公害的产品和种植技能。随着绿色风致消耗的要求,导致农作物的生长偏向肯定朝着定向种植调控技能生长。

1.3 以规范化、标准化的栽培管理技术为途径尺度的农作物种植办理技能渐渐变得严格,以及必要性的程度日益加深。随着经济的生长,在许多西方发达国家,统一的供种、技能办事、质量尺度的种植技能已投人利用。就我国现在形势来看,怎样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订定范例尺度的农作物种植办理技能就非常须要了。

2 如何选取正确的培养材料

2.1 种子的选择

引起病害产生的缘故原因有,播种了移栽带菌和带病的种苗和无性繁殖质料。因此,应该在播种前用化学、物理的要领对播种的质料进行处理惩罚,以警备病害的产生。

2.2 播种区的选择

从需要培植的植株中选取无病的植株,例如马铃薯病毒病、甘薯黑斑病等,可创建无病种苗田,选择无病区或断绝区播种,偶然种子和无性繁殖质料并不能用处理惩罚的要领来有效地办理携带病原物的问题,保留种子和无病繁殖质料,可以相对地减轻病害的产生。

2.3 贮藏

有些病害如甘薯黑斑病、甜菜蛇眼病等,在贮藏时期还可以连续生长,不但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损失,对来年病害也有加重影响,做好正确的贮藏非常重要,所以说我们一定要控制好贮藏的环境条件。

3 田地栽培的其它注意事项一定要根据作物的田间长势、当地的农艺状态举行科学的办理,在作物生长的进程中,水肥办理与作物生长密切相干,可以促进作物的生长。

在生产中,为和谐作物的生长,在施肥进程中,增长磷肥的用量,采取氮、磷、钾共同利用的步伐,可在肯定程度上低沉小麦锈病的产生。如在小麦种植进程中,增长铵态氮肥的施用量,可以低沉小麦全蚀病的发病率,增长钾肥的用量,反而使小麦全蚀病的发病率提高,小麦对胡麻斑病的抗性得到加强。应根据田间测土环境,从而低沉作物的病害,针对水稻的氮肥施用,对小麦锈病,为警备稻白叶枯病、稻瘟病的加重产生。但氮肥施用量又不宜太少,应恰当控制氮肥用量,增长硝态氮肥的施用量,以免加重稻胡麻斑病的产生。

在肥料施用的时期和要领方面,如果基肥过多且不腐熟,或基肥不够而追施过晚,都会造成后期氮肥过多而加重稻瘟病的产生,如麦、稻田出现缺水时,小麦赤霉病、马铃薯晚疫病、烟草黑胫病等容易产生。田间叶斑病、胡麻斑病不停加重,在排水不良或地下水位高的地块,由于田间温度高,田间水分对作物病虫害产生影响明显。

4 农作物栽培的创新分析

4.1 植物激素的应用

在农作物栽培中充分利用植物激素的作用原理,比如实时抑制农作物的顶端优势,还有无子果实的培育,乙烯催熟的作用以及生长素除草的作用等。

4.2 植物激素的应用

最大程度的克制农药对农作物造成的危害以及环境污染。从根本上实现生态体系良胜循环;用黑光灯举行捕杀;使农作物成为真正的绿色食品;在举行生物防治时:大多采取以下4种方式,利用捕食天敌的干系链清除害虫,充实利用某些害虫的趋光性,加强虫害生物防治在只管即便倒霉用农药,利用昆虫激素对害虫举行控制,利用诱变异种等转基因技能作育出抗虫农作物。

4.3 农作物繁殖控制技术的应用

常见的原理是利用嫁接扦插等营养生殖法来繁育农作物后代,发挥农作物繁殖控制技能在农作物种植办理中的应用为了使得亲本的精良胜状连结下去。例如果树以及花卉的快速繁育以及作育无病植物方面,充实利用的是制作构造作育技能。

4.4 应用创新的优势

利用先辈的作育精良作物生物育种技能所作育改进的农作物品种。不但大幅度的提高了农作物的质量以及产量,更是实现了农作物的高产量、高风致以及高效益,并且具备了天然作物中极少数生物才有的固氮作用,既到达了增产的目的,而利用转基因技能作育出的农作物,又有效的控制了化肥造成的环境污染。

5 对农作物生长期进行科学管理

5.1为农作物生长提供适宜条件

(1)合理灌溉.水分可以为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生理活动提供原料;水分是生物体内的各种生化反应的介质;水分有助于矿质养料的吸收;水分的散失有助于水分的吸收、水分及矿质养料在植物体内的运输以及散热等。

(2)合理施肥。不同植物对各种必需的矿质元素的需要量不同。同一种植物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时期,对各种必需的矿质元素的需要量也不同。

总而言之,对于农作物的栽培管理,与病害的消长有着密切的干系。在选种精良品种的根本上,配套良好的种植技能,才能得到丰产和稳收,联合多年农业技能推广事业,就农作物种植办理探究如下,来为农作物种植提供引导。

参考文献

[1] 余连香. 农作物栽培管理技术提升侧率[J]. 农业与科技, 2013, 33(7): 143.

[2]申智, 王方青. 农作物栽培管理技术[J]. 现代农业科技, 2012, (16): 43.

农作物生长管理篇2

关键词:应用型;农村;经济管理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5-00-02

农村经济管理专业是农村管理、经济管理和财务管理相结合的综合性较强的专业。在我国,少数一本院校与二本院校开设了农村经济管理专业,其培养目标主要是定位于培养农村经济管理理论研究,不能解决农村实际问题,致使学生理论与实践脱节,不能解决农业生产技术的实际问题。独立学院是由普通本科高校与社会力量合作举办的进行本科层次教育的高等教育机构,它的目标是培养社会应用型人才。所以独立院校农村经济管理专业应在人才培养上更多地体现“实用性”,强调以“学生能力形成”为核心,突出学生能力培养,应立足农村,主动服务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独立学院农村经济管理专业应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研究,培养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全能型复合人才需要。

一、农村经济管理实验课程的特点

1.内容繁多。农村经济管理内容涉及方方面面,既有市场营销知识,又有经济管理知识,更有大量的农村经济知识,为了培养全面复合型的应用型的农村经济管理人才,必须全面开设各类实验课程。对于农村知识,通常应该开设植物生产技术实践与设施农业实践,有条件还应该开设动物实验课和水产实验课,使学生对农村动植物生产特征有个基本了解;对于经济管理知识,通常应该开设会计实验课与财务管理实验课及电子商务实验课,使学生掌握经济管理知识,同时,又能加强财务核算,及时有效地将农作物、农产品推销出去,为农村减支增收。

2.独立性强。农村经济管理专业所学内容尽管繁杂众多,但不少的不同课程之间缺少时间上前后逻辑关系,可以单独开设实验课,独成一体。如农村植物生产技术实验与农村家禽生产技术实验课、设施农业实验课就可以不分时间先后单独开设;经济管理类实验,如农村会计学模拟实验与农村财务管理实验、电子商务实验也可以独立开设。

3.农业课实验时间长。农村经济管理专业首先必须掌握农村经济的基本特点及概况,了解农作物及家禽水产生产规律,所以要进行农村经济实验,但农村植物也好,动物也好,都有自身特点,生长周期较长,少则一、二个月,多则一年半载,甚至几年,不比一般企业生产实验与会计实验,可以在一个星期内集中完成,常常比较分散,这也给农村经济实验课程开设增加了难度。

4.农业课实验可以容纳人数多。农业课实验有的在农村田园,有的在大棚进行,也有的在圈场里面进行,不管怎么样,一般情况下,可以同时为众多学生提供实习岗位,这就为农村经济管理人才培养动手能力创造了大好条件。

二、多途径全方位培养农村经济管理人才实践技能

农村经济管理知识复合性决定了应用型的农村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课堂教学,而必须充分利用各种资源,采取各种方式进行锻炼。

1.鼓励少数课程自学。因为农村经济管理专业涉及知识面太广太宽,而实践技能靠多方面培养,特别是农村知识的积累,不可能在学校短短几年内有所突破,同时,农村作物生长周期较长,实验期也较长,所以,可以对少数课程鼓励学生边实践边自学,到时,参加班级考试,只要能通过即可。

2.院校与乡村协同培养。从目前现实看,我们中国大多数高等院校都设在大城市,而农村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农村,学校在城市,但知识要在农村获取,为了应用型的农村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应该将大专院校与广大农村组织联合一起,共同培养应用型的农村经济管理专业人才,有选择性的将部分课程放在农村组织讲学,推行学分互认机制。

3.推行学分制。由于农村经济管理专业的特点,学分制有着较多的优点,只要在一定课程范围内,不管采取什么形式,学完最低要求的学分,就可以允许学生获取学历证书。

三、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思路

农村经济管理专业在我国开办的学校较少,专业建设相对滞后,对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不够清晰,加之实验实践教学资源少、教学体系不完善,从而凸现出实践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方法和手段简单,理论与实践脱离,只注重单纯的课内实验和校内实践。而忽视课外实践和与组织、企业建立联合教学的校外实验教学,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与此同时,在教学中没有形成一套能贯穿于专业理论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科学、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不利于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农村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应强调能力本位理念,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充分体现理论与实践结合、手段与目标协调、课内外实验与校内外实践相融合的设计思想,充分利用各种实践教学资源,积极调动学生参与实验教学的积极性与广泛性,提升教师实践教学的能力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校内实验环节为基础,以校外实践环节为补充。以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为手段来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根据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实践教学体系应该贯穿于两条主线:一是贯穿于专业理论课程的实验教学,形成一个与理论教学互相联系、互相协调,充分体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支持体系;二是贯穿于四个学年。引导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的综合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个从教学层次和教学内容、实践基地建设三个维度进行设计的“—个基础三横四纵”,即以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为基础,三个教学层次,四大教学内容为骨干的由浅入深、由低到高、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纵横交错的实践教学体系结构。

四、实践教学体系的三个层次

1.基本技能实践

本层次实践主要是用来提高学生的基本动手能力和基本素质,为将来走上社会增多知识或者社会阅历。如统计分析软件应用、财务分析软件应用、入学军训、社会主义特色社会实践……等。

2.专业技能实践

专业技能层次实践主要是以建立实验、实训平台,进行仿真性模拟实习为核心内容演练,旨在提高农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某一方面专业动手能力与实践分析能力,如农作物生产实践、会计模拟实践……等。

3.综合能力实践

综合能力层次实践主要是以大学生社会实践与调查、专业素质拓展训练、实践教学基地和实验室建设为主要内容,旨在提高农村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综合知识运用能力,如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大学生暑假社会实践……等。

五、创新实验形式,丰富实践教学的四大内容

实验形式太过单一,会引起学生实验的积极性,进而使实验课效果与效率下降,因此,要想提高实验课效果,必须创新实验形式,开展多样化实验教学,丰富实验教学内容。

在教学形式上,既要有手工实验,又要有计算机操作实验;既要有校园实践,又要有实习基地实践,还要有农村田园实践;既要有班级团体集中实验,又要有学生个人单独实践;既要有单项实验,又要有综合模拟实验。如果实验形式多种多样,才能提高学生实验兴趣与效果。

在实验内容上,应用型的农村经济管理专业涉及内容极多,要实习的内容也纷繁复杂,在大学四年内,不可能对所有农村作物的生长特点都进行一一实践,而应该有选择性的进行实践,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专业素质。

1.课内随堂实验教学

课内随堂教学主要是理论课任课老师在讲解理论课的同时,结合本课程特点,对重点单节重点内容,有选择性地进行课堂内实验,以增强学生对本知识点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对本知识点有个感性认识,加强师生互动,提高教学效果。如农作物、水产品的认知识别实验,农业会计基础里面会计凭证填制,让学生对会计凭证的格式、会计报表的样式等有个基本掌握。

2.校内单项实践教学

校内单项实践教学主要是利用大专院校现有的资源,结合部分课程特点,在完成该课程理论课教学后,为了进一步巩固课程知识,再在专门实验室进行了一种集中式实践教学。如电子商务实践教学,通过为期10天的集中实践,让学生对电子商务的操作技巧有个更充分的理解和使用,并且,增强学生日后通过计算机网络将农村产品及时销往全国各地打下牢固基础。又如农村会计基础集中实验,通过对会计流程进行实验,让学生掌握农村会计首先必须取得原始凭证,再根据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然后登记明细账与总账,最后编制会计报表,同时,让学生掌握会计报表的基本内容,为学生日后掌握与分析财务状态提供基础。农村财务管理集中实验,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进一步巩固财务管理中资金筹集、运用、投资等理论知识,又能使学生毕业后及时根据自身特点及时合理有效地筹集到所需资金,同时,将有限资金有效率地运用到各项资源中。

3.农村单项实践教学

农村经济管理专业重点培养既懂农村经济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所以大学四年之间,少不了农村实地实践,农村单项实践主要是指学完某门理论课程之后,直接到农村实地进行该课程实践活动,进一步深化理论知识,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农村知识领悟度。如农作物生产实践,让学生有针对性地选择某一种农作物进行实践,通过对该农作物生长实践,使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掌握农作物生长的规律性,熟悉农作物气候季节性变化,熟悉农作物管理及种植技巧,为以后农村经济管理奠定基础。又如设施农业实践,设施农业是利用人工建造的设施,使传统农业逐步摆脱自然的束缚,走向现代工厂化农业、环境安全型农业生产、无毒农业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农产品打破传统农业的季节性,实现农产品的反季节上市,进一步满足多元化、多层次消费需求的有效方法。设施农业实践要求学生亲自进入大棚……等农业设施,在那里观察农作物生长特点,熟练掌握设施农业与传统农业的区别,为以后指导农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4.农村综合实践教学

目前大专院校为了培养学生全面动手能力与专业综合能力,一般都在大学第四学年进行综合实践,有的一年,更多的是半年,而对于农村经济管理专业来说,因为农村有些作物生长周期较长,同时,农业生产具有较强的季节性,不同长物之间还具有一定连贯性,所以,农村经济管理专业综合实践应该为大上学年一整年较好。通过大四一年的毕业前综合实践,使大学生对农村作物、水产品……等生产特点与规律性有个全面系统而且深刻的掌握,为农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更好更快地适应农村工作环境与工作特点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

参考文献:

[1]迟永财,李忠新.农村经济管理队伍自身建设现状与思考.吉林农业,1999(11).

[2]李均立,许海平,王玉平.农村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向探讨.热带农业科学,2011(4).

作者简介:吴有庆(1968-),副教授,中国注册会计师。

农作物生长管理篇3

[关键词]智慧种植;ZigBee;物联网

[DOI]10.13939/ki.zgsc.2017.06.063

1 引 言

目前大多数农业管理都得靠人工完成,例如农作物生长环境的检测与维护都得依靠人工来完成,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效率低,而且每天重复性工作比较多。近年来,物联网技术在我国掀起一股产业化热潮,在农业行业,物联网的应用促使农业进入精细化、现代化阶段,智能化栽培系统的应用,不仅能更科学地进行管理,实现精准种植,而且能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并可以实现农产品可追溯的生产过程,为农产品提供附加价值和收入。

本文采用的ZigBee技术是一种短距离、双向无线通信技术且具有低功耗、低数据速率、低复杂度、低成本,物联网的无线数据终端可以使用ZigBee模块,利用ZigBee网络的无线数据传输功能为用户提供无线网络服务。

2 基于物联网的智慧种植系统总体设计

传统农业种植技术生产工具比较落后,规模较小,受天气环境的影响比较大,不能实时对所种植物进行实时的监管。因此,我们采用物联网架构的智慧种植系统,大棚内的农产品生长过程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和物联网技术准确掌握,对农产品的生育进程、生长动态进行动态监测和趋势分析,能及时发现种植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出现的相关问题制定相应的对策,指导精细化种植生产,提高大棚精细化种植生产能力,促进企业及农户增产增收。

智慧种植系统的组成包括如下几个子系统:

(1)环境监测系统:实现大棚内环境(室内温湿度、土壤pH值、CO2浓度、光照强度、日照强度等)信息的采集、传输。

(2)设备控制系统:包括供电系统、光照系统、喷灌系统、热水冷暧系统、内遮阳系统、节能环保系统等,喷灌系统实行按需灌溉,即农作物需要多少水就灌溉多少水,可支持喷淋、滴灌等多种设备;减少用电浪费,利用太阳能,降低照明用电,进行节能减排;光照系统可以控制光照时间。

(3)视频监控系统:实现大棚内农作物生长情况的视频监控;提供对大棚内进出人员状态监控;提供对工作人员工作状态监督。

(4)应用管理平台:实现对传感器数据的汇总、展示、比对控制;提供阈值设置功能,例如当温湿度超过设定值的时候,自动开启或者关闭指定设备;对完成的数据进行统计做出相应的统计报表,并做出趋势分析;提供平台账号与权限管理功能。

本文设计的基于ZigBee技术的智慧种植网络系统结构图如图1所示。

3 基于物联网的智慧种植系统的实现

3.1 基于ZigBee的智慧种植平台架构

先进的ZigBee无线模块通信技术应用于智慧种植平台的物联网架构,通常情况下按层次结构划分为:物联网感知层、物联网传输层、物联网服务层和物联网应用层。

(1)物联网感知层主要由ZigBee 传感器节点、射频识别设备、视频监控设备和其他数据采集设备组成,通过ZigBee节点、LAN节点等通信模块可以将数据采集设备获取到的数据传送至物联网智能网关,可对获取的现场数据信息进行实时的检测与采集,经传输网络实时上传到相关农业智能管理系统中;此外,监控中心可向下层应用系统发送控制命令,通过无线网关传送到相关控制设备,遥控农业设施自动开启或者关闭(如智能浇灌等),实现农业生产环境的改善。

(2)物联网传输层通过LAN网络,WLAN网络,GPRS和4G等的相互融合,现场采集到的数据信息和上层控制命令能实时准确地进行传输与交互。

(3)物联网服务层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智能处理。

(4)物联网应用层是物联网和用户之间的接口,主要包括农业生产过程管理、农业生产环境管理、农业疾病识别与治理。例如:利用无线传感网络获取种植物生长环境的温湿度、光照强度等,并根据各类信息进行自动灌溉、施肥、喷药、调温控光等操作,对异常信息进行自动报警,对农业生产现场的智能化控制与管理。

本文设计的基于ZigBee技术的智慧种植网络系架构图如图2所示。

3.2 基于ZigBee的智慧种植功能实现

(1)通过ZigBee无线传感器实时采集农作物生长现场的的相关数据:土壤含水量、气象数据、温湿度、及设备的运行状态参数,利用视频监控系统获取农作物的生长状况等信息,实时记录r作物的生长过程,对农作物进行远程查看,同时,对采集的信息进行数字化转换和汇总后,经过传输网络实时上传到管理中心,并通过数据分析来决定处理动作;系统按照农作物生长的各项指标要求,可完全自动化运行,远程控制生产现场的设备,自动实现节水灌溉、排风、降温除湿等工作。

(2)根据作物种植所需的生长环境条件,对系统进行预警设置。当传感器连续3次采集数超过设定的正常值范围,系统管理平台会马上提示环境异常,将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采用短信的方式发送到绑定的手机上。一旦有异常情况发生,系统将根据种植物的需求提供各种声光报警信息和短信报警信息给管理员,如土壤缺水、高温预警、高湿预警等。当环境指标超过正常范围值时,系统根据监测到的参数,可自动开启有关设备,如自动灌溉、自动降温、自动喷药等,将各项指标控制在作物适宜生长的范围内。

(3)在大棚安装数个摄像头,通过电子屏幕可以播放生产基地所种植物的生产过程,如种植、加工等。大棚内的种植物需要进行种植、除草、施肥施药、收割等,工作人员进入大棚进行农事活动时需刷卡记录,智慧种植系统会自动统计这些农事信息,在系统记录农产品从种植时间、种植基地、农事活动、采摘质检、包装运输等全产业链信息,实现从少到多,从地头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

4 结 论

物联网技术在农业中改变了目前大多数农业管理都得靠人工完成的农业经营管理方式,同时也提高所种植物疫情疾病的防控能力,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智慧农业对农作物生长的环境和农产品的管理与控制进行全方位监测,以信息网络为中心的智慧农业、精准农业的农业生产方式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西安达泰电子.ZigBee技术实用手册[Z].

农作物生长管理篇4

关键词:农作物;无公害栽培;技术管理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农作物栽培管理技术对于提高作物产量有着非常巨大的现实意义,这将会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发挥巨大的效益以及影响,并且可以提高农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对于农作物种植办理技能的研究。主要围绕提高牢固单位面积产量,发掘作物自身的高产潜力等集成技能攻关的,同时,也要看重农作物高效、优质生产技能范畴的开辟以及研究。现在我国的农业办理要领正在渐渐由集约型替代传统的粗放型办理,我国新时期现阶段农业以及农业科技生长面临的紧张任务便是怎样有效地办理农作业效益、品种、布局、质量等问题。

一、农作物无公害栽培技术存在的问题

1、农作物农药高残留

农作物在进行无公害栽培过程当中,为了让农作物健康的生长远离害虫的危害,对农作物使用农药是不可避免的一个方式。但是因为农作物的栽培者们对于农药使用过度,用药太过于盲目跟风,这导致了农作物含有有毒物质和农药残留量超标。这不但破坏了无公害农作物的营养价值,还会让食用者的身体受到损害,非常不利于无公害农作物的发展。

2、盲目使用肥料

农作物在栽培过程当中,农作物的栽培者们因为对于农作物的了解不全,欠缺农业方面的知识,所以在对土壤构造不够了解的情况下滥用一些化肥材料。这严重污染了土壤,导致了土壤肥力的降低,更降低了农作物抵抗害虫的能力和农作物原本的营养价值。

3、土地污染

随着城乡经济一体化速度的加快,现在大多数农作物栽培地周围都布满了工厂和房屋,工厂在运作过程当中会有很多废气废水排放出来,而房屋的居民每天的生活垃圾也在周围随意丢弃。这不仅严重的污染环境还在一定程度上污染了农作物的栽培地,农作物在受到污染的土地上培植会严重的破坏农作物的内部构造,而人们食用这些农作物会危害人体健康,这就破坏了无公害农作物的栽培初衷。

二、农作物栽培技术管理中应把握的要点问题

1、把握农作物栽培管理技术的原则

1.1把农作物的生理机制作为基础

“源”、“库”比例的不和谐是造成农作物超高产的紧张的原由。“库”的增长速率低于“源”,种植生态因子调控角度,随着密度的增长,订定相干的种植技能。在农作物种植办理技能中,“库”是限定高产乃至超产的紧张因素。在高产的有力条件下,功劳指数就下降了。提高探究农作物的生理机制,从而造成农作物的超高产,所以需要我们根据农作物的光合制定合理计划。

1.2发展优质栽培技术为向导

环保农作物的产品风致的提高已经迫不及待了。当代办理技能要求生长无公害的产品和种植技能,。随着绿色风致消耗的要求,导致农作物的生长偏向肯定朝着定向种植调控技能生长。

1.3以规范化、标准化的栽培管理技术为途径

尺度的农作物种植办理技能渐渐变得严格,以及必要性的程度日益加深。随着经济的生长,在许多西方发达国家,统一的供种、技能办事、质量尺度的种植技能已投人利用。就我国现在形势来看,怎样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订定范例尺度的农作物种植办理技能就非常须要了。

2、选取正确的培养材料

2.1种子的选择。引起病害产生的缘故原因有,播种了移栽带菌和带病的种苗和无性繁殖质料。因此,应该在播种前用化学、物理的要领对播种的质料进行处理惩罚,以警备病害的产生。

2.2播种区的选择。从需要培植的植株中选取无病的植株,例如马铃薯病毒病、甘薯黑斑病等,可创建无病种苗田,选择无病区或断绝区播种,偶然种子和无性繁殖质料并不能用处理惩罚的要领来有效地办理携带病原物的问题,保留种子和无病繁殖质料,可以相对地减轻病害的产生。

2.3贮藏。有些病害如甘薯黑斑病、甜菜蛇眼病等,在贮藏时期还可以连续生长,不但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损失,对来年病害也有加重影响,做好正确的贮藏非常重要,所以说我们一定要控制好贮藏的环境条件。

三、农作物无公害栽培管理的技术对策

1、修建无公害农作物培植场地

无公害农作物在栽培过程当中,环境是当中最主要的问题之一,所以为了无公害农作物的安全栽培必须要修建一个专门栽培无公害农作物的场地。这个场地的选址也是当中比较重要的问题,因为场地的环境好坏会影响农作物产品的安全问题,修建无公害农作物培植场地需要在一个远离工厂民居、环境纯净没有污染的场所。这样无公害农作物的栽培就能够真正的做到天然无污染,能够促进我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2、选择优秀的农作物品种

农作物的无公害栽培优质的品种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优质的农作物品种可以提高农作物抵御病害的能力,可以保障农作物得到高的产量,可以降低农业和化肥的使用次数保障环境的纯净。优质农作物要根据所在地区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来选择品种,并且按照不同品种的特性和土壤条件来制定栽培方案。这样无公害农作物的培植管理技术才能够得到迅猛的发展,才可以让农作物真正做到天然无公害。

3、科学治理和预防病虫危害

防治病虫危害是农作物栽培过程当中的关键环节,这个环节主要重视预防,治疗只起到辅助的作用,所以栽培者在对农作物进行无公害栽培过程当中需要对农作物做好管理,尽量避免对农药的使用。若是出现害虫,可以采取释放寄生性捕食天敌动物的方式,尽量减少对农产品盲目胡乱的用药,严格禁止使用剧毒、高度、高残留的农药。尽量使用能够溶解的农药,避免对土壤的污染,还要保证农药的用量,保障农产品无农药残留。

4、制定预防重金属污染土地的措施

土壤作为无公害农作物栽培的关键内容之一,做好预防重金属的污染工作是栽培者的关键环节,栽培者在栽培农作物的时候对土壤的重金属要事先做好检测,对土地要经常进行翻垦,最大限度的收集土壤的重金属,并且做好避免外部环境对土壤干扰的工作。

四、农作物栽培技术的创新应用

1、植物激素的应用

在农作物栽培中充分利用植物激素的作用原理,比如实时抑制农作物的顶端优势,还有无子果实的培育,乙烯催熟的作用以及生长素除草的作用等。

2、植物激素的应用

最大程度的克制农药对农作物造成的危害以及环境污染。从根本上实现生态体系良胜循环;用黑光灯举行捕杀;使农作物成为真正的绿色食品;在举行生物防治时:大多采取以下4种方式,利用捕食天敌的干系链清除害虫,充实利用某些害虫的趋光性,加强虫害生物防治在只管即便倒霉用农药,利用昆虫激素对害虫举行控制,利用诱变异种等转基因技能作育出抗虫农作物。

3、农作物繁殖控制技术的应用

常见的原理是利用嫁接扦插等营养生殖法来繁育农作物后代,发挥农作物繁殖控制技能在农作物种植办理中的应用为了使得亲本的精良胜状连结下去。例如果树以及花卉的快速繁育以及作育无病植物方面,充实利用的是制作构造作育技能。

4、应用创新的优势

利用先辈的作育精良作物生物育种技能所作育改进的农作物品种。不但大幅度的提高了农作物的质量以及产量,更是实现了农作物的高产量、高风致以及高效益,并且具备了天然作物中极少数生物才有的固氮作用,既到达了增产的目的,而利用转基因技能作育出的农作物,又有效的控制了化肥造成的环境污染。

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技术创新已经是时代的一个重要话题,本文中也突出了在农作物栽培管理中引入新技术的重要性,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只有对管理技术进行根本上的突破提高,才能够让农作物栽培更加的适应生产。

参考文献

[1]周少兵.论新时期作物栽培管理在全球水稻增产中的作用[J].作物研究,,2012(14):207-208.

[2]方璐青.农作物栽培管理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2(16):43-47.

农作物生长管理篇5

一、智能农机中的信息技术

(一)农业物联网

农业物联网指的就是利用各种仪器仪表进行实时显示或者是作为相关变量参与到自动控制中的物联网,其具有调节生长周期、提高品质、增加产量以及提高经济效益等作用。农业物联网主要是利用各种传感器形成整体的监控网络,并通过传感器采集到的信息,让人们及时了解出现问题的具体地点并进行解决,从而有效提高农业生产的自动化与智能化。其具体工作过程就是相关的传感器,如监测空气湿度或者是土壤温度,利用信号发射装置,把大棚内农作物的实际生长情况与具体气候状况等数据信息,传到互联网中,农民可以在手机终端中对其进行查看。若想要进行操作,农民只要在手机界面上发送相关指令,就可以完成农作物远程管理工作。

(二)产量分析

在实际生产活动中,农作物产量分析的工作量是十分繁复的,其不但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还很有可能出现计算错误等问题。而先进信息技术的使用则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农民可以通过互联网实时监测农作物的实际生长情况,并利用各种传感器对相关数据进行收集,之后再通过一定的整理与处理,可以获得农作物产量分析图。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资源,减少工作人员的任务量,还可以保证数据收集与处理的准确性,有利于正确分析农作物的实际产量。

(三)精确整地与种植

卫星定位、土壤采集、激光扫描以及导航等信息技术在农业精确整地与种植等工作中也有着广泛应用。通过定位、样品采集与扫描,可以有效对种植土地进行平整,使其能够满足精细耕作的需求。同时,还可以有效管理土地信息,为日后工作奠定坚实基础。而导航等信息技术的使用则可以在了解土壤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对播种与施肥的数量以及开沟的程度进行准确判断。这样既可以避免种子不必要的浪费,还可以保证播种分布的合理性,有利于农作物充分吸收养分。

二、农机监控中的信息技术

在农机监控作业中,信息技术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农机监控技术指的就是利用网络技术实时监控农机中的设备,其可以在指令的操作下,自动进行数据采集、情况监控以及紧急报警等操作,有利于农业生产自动化水平的提升。同时,还可以通过利用网络技术建立起相关的数据信息共享平台,并通过彼此的交流与共享,为农业生产科学决策的产生提供参考。视频监控技术指的就是通过监控信号的反馈,及时了解农机具的实际摆放情况,从而有效提高机具管理效率与水平。远程监控技术指的就是通过远程监控装置的配备,让工作人员及时了解到农机工作的实际情况,并在合理指令的安排下,保证农机工作的质量。跟踪技术指的就是通过把GPS设备安装到农机上,以此来有效掌握其工作状况。通过对GPS设备运动状态、时间以及具体位置等信息的收集,工作人员能够有效了解到农机工作的速度、方向以及位置,并可以对农业生产进行合理调节,有利于我国农业健康、快速的发展。

三、农机管理中的信息技术

农作物生长管理篇6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产品物流虽然较世界发达国家特别是西欧国家起步较晚、发展速度较慢,但随着现代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建设发展速度加快,特别是交通事业的发展,农产品物流市场近些年也发展较快,不少地区的农产品物流企业已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如坐落在岳阳市的湘北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早在2011年12月就已经开业。该中心已建有1万吨冷藏库、40吨结冻库、1500平方米精加工车间、50个农产品展示厅;此外配套建设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农产品冷链物流电子商务信息平台,集农产品加工、冷藏、批发、配送、检验检测和电子商务于一体。又如正在建设中有位于湘潭市的湖南金阳城农产品物流园,位于宁乡双江口镇长兴新区的长沙大河西农产品物流中心,位于长沙县黄兴镇的长沙农产品物流中心等,都是具有较大规模的现代农产品物流中心。绝大多数省市政府对农产品物流业的发展都比较重视。如《湖南省“十二五”物流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关于发展冷链物流的任务:完善已有的冷链物流节点,合理布局冷链物流网络;培育一批经济实力雄厚、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先进、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冷链物流企业,加快培育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推广冷链物流操作规范和技术标准,积极推行质量安全认证和市场准入制度,建立以HACCP为基础的全程质量控制体系;积极发展覆盖生产、储存、运输及销售各环节的冷链,建立全程“无断链”的肉类冷链物流体系;依托各类生鲜农产品优势产区、重要集散地区和大中城市等集中消费地区,建立区域性各类冷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实现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逐步建立冷链物流产品监控和追溯系统。

2农产品物流人才培养现状

2.1农产品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的数量严重不足

随农产品物流业的发展,对涉农物流人才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高校特别是高职学院培养的物流人才较难满足农产品物流的需要。如湖南,截止2012年底在全省68所高职院校中,有36所院校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专业布点比例高达52%,近三年物流管理专业招生数达12222人,占全省高职招生人数的2.92%。但高职院校开设物流专业大多是通用型的,如港口业务、国际货代、公路运输、连锁经营、铁路运输等专业方向,较少涉及农产品物流,勉强算得上开设了农产品物流方向的只有3所学校。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近三年来农产品物流方向的学生却不足整个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1%。由于绝大多数物流专业没有涉及农产品,使农产品物流企业较难招到合适的专业毕业生,即使有毕业生有意到农产品物流企业就业,但其毕竟没有相关的农产品及农产品物流知识,较难胜任农产品物流企业的要求。总体上说,实践中农产品物流人才十分短缺。

2.2农产品物流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脱节

更为严重的是,在为数很少的农产品物流专业中,其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毕业生毕业后短期内较难适应企业岗位工作。通过对开设了农产品物流专业的职业院校调查,从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来看,大部分是在物流管理、物流工程、市场营销、商务经纪与等专业中加入一二门与农产品相关的课程,而缺乏系统的培养。专业课程内容、素质训练不能很好地与职业标准对接,导致大部分学生毕业生后进入企业不能顺利上岗,还要跟师傅有一段时间的实习期,边学边上岗的状况。二是对农产品物流环境的适应不强。农产品物流工作环境相对较差,工作强度大、工资收入也不是特别高,针对这种工作情况,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做好思想上的准备,学习目标不明,导致工作难安心,流动性很大。总之,当前农产品物流专业人才培养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很难满足市场的需求,这也充分说明改革与创新物流管理专业涉农人才培养模式,设置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势在必行。

3农产品物流人才需求分析

3.1农产品物流人才需求

物流企业对农产品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主要分为四种类型。即:基层物流作业人员、基层物流管理人员、中层物流管理人员和高层物流管理人员(包括农产品物流规划与设计)。企业要求基层物流作业人员踏实、肯干、稳定和有较强的执行力,因为该类作业人员无需太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只需要完成由基层物流管理人员分配的工作任务即可。当前,基层物流作业人员大部分是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或者直接招聘农民工经过简单的培训即上岗。企业明确表示,高层物流管理人员大部分从中层物流管理人员中选拔,或者通过猎头公司招聘在本行业领域有一定影响力和较强的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员,或是招聘本科及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人才。在上述各类人员中,除基层作业人员之外,企业需求量较大的是基层管理人员,其次是中层管理人员。作为专科层次的高职院校,主要是为企业培养基层和中层物流管理人员,因此,在其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特别要注重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应使毕业生掌握必要的采购、仓储、运输、配送等基本专业技能,培养学生具备组织这些物流基本作业的管理能力。

3.2农产品物流的岗位需求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的品质与质量安全要求也越来越高,导致农产品物流企业不断地升级改造,以满足市场发展的需要。相对于其他物流企业中的岗位和传统的仓储、运输等岗位而言,农产品物流企业除设有农产品采购、客服、农产品物流信息咨询、单证员(包括单证录入)、物流信息统计分析、库内作业及管理等岗位外,对物流营销、农产品质量检测、低温仓储作业、冷链运输配送作业、物流调度、信息系统监控操作、第三方物流、物理客户服务、国际货运等岗位的要求也很高。

3.3企业对学生职业资格证书的态度分析

在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后,有82%的企业认为职业资格证书对学生就业有很大的影响,7%的企业认为职业资格证书对学生就业影响不是很大,11%的企业认为职业资格证书对学生就业没有影响。从分析结果来看,大多数企业还是认为职业资格证书影响学生就业,因此,我们在培养农产品物流人才时,一方面要将教学内容和职业标准对接,另一方面要引导敦促学生参加职业资格鉴定考试。

4结论

通过调查研究和分析,当前高职院校培养的农产品物流人才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农产品流通的基本需求。高职院校在农产品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选取、课程体系设置、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等诸多方面明显存在诸多不足,亟待在继续深入调查研究企业对农产品物流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和当前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现状的基础上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构建符合市场和企业需求的农产品物流人才培养模式。

农作物生长管理篇7

现代农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需牢牢抓住的重点

1.现代农业建设项目对水环境的影响人类的生活生产活动,永远离不开水,因此水体的污染相对比较容易发生。在农业建设项目中,对于种植业,其污染源主要是大量施用的农药和化肥,农药在环境中较难降解,化肥会造成水体丰富,污染地下水,在很大程度上能对破坏水环境的生态系统产生严重威胁。对于畜禽养殖业,数量庞大的畜禽排放的粪便能对水体造成氮磷污染,同时其中携带的病菌也会严重污染水体。蓄养畜禽时大量使用和浪费的饲料中富含磷元素,随粪便排出后也会造成水体污染。2.现代农业建设项目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就中国目前的国情,农业生产的基础还是土壤,很多农业建设项目直接利用富含腐殖质和微生物的表层根植土壤进行。由于很多污染物都集中在土壤的表层,而降解这部分污染物的微生物的消化功能强弱有别、形式各异,使得污染物在很大程度上仅仅集中与土壤表层而未深入土壤,这样污染物不均衡的分布特点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过量使用的有机氯农药,具有很多难以降解的成分会停留在表层土壤,进而迁移到水稻、蔬菜、水果等农产品中,影响农产品的安全质量,最终通过食物链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3.现代农业建设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现代农业建设项目就其自身而言,是通过人为活动建立的一个单一的自然生态环境。这样的项目在很大意义上改变了原有的物种和食物链结构以及病虫害发生的情况。由于农业建设项目的占地面积巨大,如果开发不合理,将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威胁人类的健康发展。同时由于农药的不合理使用,某些害虫会产生抗药性,其体内携带这难以分解的毒素,被害虫的天敌食用后,致其死亡,使某些病虫害发生的趋势增加,从而影响了其他的食物链。地球上的整个生态系统是环环相扣的,其中某一环出问题,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出问题。4.现代农业建设项目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与否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而在农业建设项目环评中往往容易忽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其与环境的质量联系密切。对于农产品产地环境的选取,最为重要的因素在于空气质量、灌溉水质和土壤环境。当今的时代主题之一是绿色健康,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的生产成为了热点问题,因此要重视农业生产区域的选择和技术本身的规范。

现代农业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对策

1.长远规划现代农业建设项目现代农业建设项目与普通工业或其他领域的一些项目相比,占地面积巨大的现代农业建设呈现出其建设期短而运行期比较长的独特特点,同时也高度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因此,面对现代农业建设项目的选址问题,对其进行长远的规划就显得尤为重要。人们对所选的地址,必须综合考虑能否最大限度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是否具有相当的可持续生产能力,是否远离工业污染源等。2.严抓现代农业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要综合利用现有的环境资源,要创造种植养殖等多维一体的农业项目,就必须把合理开发农业建设项目与资源保护结合起来,对各生产环节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可将这里的管理制度划分为:耕作管理、养分管理、病虫害综合管理、灌溉水管理、牧场牧地管理、湿地开发管理、河边林草缓冲带管理以及过滤条带管理等。通过管理制度的细分,充分利用各项专业人员完善工程性的水土保持措施、农地耕作措施以及农药化肥的使用措施等,从源头上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

本文作者:王天娇邵长颖工作单位:辽宁万益职业卫生技术咨询有限公司

农作物生长管理篇8

农学专业是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的传统优势专业,它为我国培养各级各类农业人才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农学专业具有应用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实践教学环节是农学专业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实践教学,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动手的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教学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实际操作为主,获得感性知识和基本技能,以提高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实际操作能力为目的的各种教学形式的统称。实践教学目前仍然是制约农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限制因素之一。 如何提高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效果,国内各高校在认识及实践中进行了大量有意义的探索。[1]山东农业大学建设了开放式实践教学平台,[2]沈阳农业大学农学专业把认识性实践、印证性实践、科研性实践、生产性实践等环节有机结合,探索出教学新体系。[1]北京农学院在原有农事实践课的基础上,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改革,在1997年形成了农事学课程。[3]山西农业大学在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中,结合实践教学自身情况及发展水平,借鉴北京农学院已有农事学课程教学成果,在2004年开设了农事学课程。农事学课程是农学专业的必修课,是农学专业唯一一门以实践教学为主的课程,经过7年的教学实践与探索,农事学教学体系逐渐完善,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了积极的改革,以求适应当前高等农业院校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需要。 一、开设农事学课程是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成果 (一)传统农事操作课很难适应新形势的发展 农学专业是高等农业院校老专业,其实践教学体系随时代的发展不断的改革完善。早在20世纪80年代,山西农业大学作物栽培教研室对作物栽培学课程实践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在大学第二、三学期开设作物形态观测与农事操作课程,在第四、五学期开设作物生产技术等实践课程。[4]这些课程的设立,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劳动积极性。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专业教学计划的调整,上述实践课程不断被压缩,最后只保留了农事操作课程。这一课程目前在全国许多高等农业院校中还在开设,并被许多高校列为必修课程。在该课程的教学中,由于缺少相关教学指导书和教学大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很大的自主性和随意性,课程考核标准也很难把握。[5]在学生学习农事操作课程之后,很多教师发现,在作物栽培学、作物育种学、耕作学等课程的教学中,学生普遍实践能力较差,学生对作物播种、田间管理、作物形态识别等基本技能都不太了解,更不用说掌握了。这些知识的不足,使得学生对学习生物统计学、作物栽培学、耕作学、作物育种学等课程特别困难。尤其是从1999年高校扩招后,学生人数大大增加了,同时,农学专业中来自城市的学生比例在不断增加,这些学生对农业生产常识不了解,即使来自农村的学生,也很少接触农业生产实践。这就使得学生的实践能力更差了,暴露出农学专业实践教学的薄弱,也大大影响了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这个问题如不解决,必将降低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利于培养合格的人才。 (二)农事学课程的设立迎合了加强实践教学大趋势 1.设立过渡性实践课程作物生产技术 为了加强农学专业实践教学,在认真分析了农事操作课程教学效果较差的主要原因是教学体系不完善,教学手段落后之后,在2002年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取消原来的农事操作课程,开设作物生产技术课程,课程总学时为100学时,其中理论教学内容20学时,实践教学80学时,分两个学期完成教学任务,在农学专业第六、七学期开课。这次教学改革,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增加课程理论教学时数。原来的农事操作没有理论教学,只有实践环节,不利于教师讲授理论知识;作物生产技术课程中有了理论教学部分,有利于形成课堂知识交流和即时安排实践环节,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对实践课的重视。 (2)建立专门的实践教学基地。用于农事实践的土地3300m2,保证了教学用地。 (3)成立了新的教学团队,用全新教学方法进行实践教学。自2002年春季学期开始上课,课程开设了三年。在实践教学中,每2~3个同学负责种植一种作物,参加作物从播种到收获全过程管理。在课程考核方面探索合理的考核方法,春季采用理论考核与平时成绩结合,秋季结合具体实践,撰写“田间管理要点总结”和“年终生产实践总结”两篇课程论文。 2.设立农事学课程 作物生产技术课程进行了3年的教学实践改革。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在第六、七学期,学生既要参加农事实践训练,又要参加科学研究训练,这两个实践活动互相影响;考虑到农事实践是科学研究实践的先导课,我们认为课程开设应该提早一年进行,让学生尽早学习作物生产技术;又由于课程不仅仅是生产技术,还包括许多农事理论,因此对课程名称和学时数都作了调整。结合2004年山西农业大学对各专业教学计划进行修订,借鉴北京农学院农事学课程改革经验,[6~8]新教学大纲将作物生产技术更名为农事学,学时数54学时,开课学期设在第四、五学期,为跨学期课程。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又设立了农事学实践课程,学时4周。农事学课程与农事学实践同步教学。 二、农事学课程形成了完整的教学体系 (一)教学内容以实践为主,理论密切联系实践 从理论上学习基本的农事理论知识,了解中国农业技术发展史。在实践中认识作物,掌握作物各生育阶段的形态特征,观测记录作物生育时期、测定株高、叶面积等形态指标,这样就增强了学生对作物的感性认识。从3月份开始,学生要完成作物从播前准备、整地、播种、田间管理、作物收获及测产等生产环节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作物生产各环节的实践技能。并根据所学知识,编制农事月历。 #p#分页标题#e# (二)在教学中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理论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在教学中主要让学生掌握作物播种、田间管理、收获、留种等理论知识,理论教学要围绕实践教学开展,与实践环节配合。如在理论教学中,要讲到作物的播种技术,作物播种技术理论教学时间与大田作物播种时间相同,学生可同步学习理论知识,同时进行播种实践活动。实践教学按照春播作物生长情况安排,分集体实践和小组实践两部分。从春季3月份开始,一直到11月份结束。集体实践中,每组学生15~25人,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统一安排的实践活动,如作物播种、作物形态观测、作物田间管理等。集体实践活动教学内容相同,使每个学生掌握作物播种技术,认识各种作物,掌握作物田间管理中如灌溉、施肥、中耕等技能。小组实践充分考虑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差异,学习兴趣差异,把实践项目分为3类;在实践课开始前,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实践小组。 第一类创新创业类。这一模式适合头脑灵活,具有创新精神,有团队意识,吃苦耐劳学生,愿意在生产中投入一定资金,具有冒险精神;创新创业小组成员一般6~10人,学生自主选择种植作物种类和方法,自主设计种植方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第二类为高产竞赛类。这类模式适合对大田作物特别感兴趣,有志于在作物生产中掌握作物高产原理与技术的学生;这种模式小组成员3~4人,小组成员协商选择种植某一作物,学生可选玉米、棉花、大豆中的一种作物,采用同一品种,从作物播前准备到收获测产的整个过程中,学生独立进行实践操作,按照作物生长发育特点灵活安排自己的管理,在年终根据作物产量决出高产优胜组。 第三类为基础实践类。适合对农业生产不太了解,实践动手能力较差的学生。这种模式小组成员6~10人,由指导教师指定作物,每个组完成几种作物的种植任务,学生独立进行播前准备到收获测产整个作物生长生育周期的实践操作。 三、农事学课程考核体系逐渐完善 在实践教学中普遍存在学生考核评价指标含糊,成绩评定随意等问题,不能反映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水平,直接影响学生实践积极性,限制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9]建立完善的实践考核体系,不仅有助于引起学生对实践教学的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同时使学生更容易掌握实践技能的操作要点,便于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发现自己的长处和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实践技能。[10]因此农事学课程在设立之初,就吸取以往教训,不断探索科学的考核体系。农事学课程教学周期为一年,春季学期与秋季学期实践任务不同,两个学期考核方法有所不同。 (一)春季学期考核方法 春季学期从3月份开始实践,主要是作物播种、田间管理实践环节,根据实践情况,课程考核项目包括四部分,各部分所占比例根据年度间实践教学内容确定。(1)平时出勤、学习态度。根据理论课上课和实践课出勤次数及在实践中学习态度评定。(2)农事实践操作技能。对学生播种技术、田间管理等实践技能进行考核。(3)阶段性总结报告。对春季播种、田间管理等农事操作要点进行总结,以课程论文形式提交。(4)期末考试。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内容包括作物生产基本的实践知识,最新作物生产技术动态及晋中地区生产实践知识。题型一般有:名词解释题、填空题、单项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分析题、计算题等。 (二)秋季学期考核方法 秋季学期从9月份开始实践,主要是作物收获、留种、测产、产品销售等环节。课程考核分3部分。(1)平时成绩。根据出勤、劳动态度、劳动技能及作物生产情况进行评定,占总成绩的30%。(2)田间管理要点总结。学生对自己种植的小区作物生长发育特点及管理措施进行总结,内容包括播前准备、播种技术、前期管理、中期管理、后期管理、收获及测产。占总成绩的20%。(3)年终生产实践总结。占总成绩的50%。在作物收获、测产、销售后,结合所记录的数据资料,对自己作物种植管理情况进行系统的总结,提交课程论文。 四、农事学课程在教学中形成的自身特点 (一)以实践教学为主,理论教学服务于实践教学 与农学专业设置的许多课程如作物栽培学、作物育种学、耕作学等课程相比,农事学课程以实践教学为主。农事学实践课程教学时数为4周,通过一年实践教学不但提高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有利于学生用理论指导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实践水平,课程重点训练学生实践环节。 (二)课程教学环节与作物生长周期高度一致 课程完全根据作物生长发育规律来安排教学活动。如春季安排春播作物播种,秋季安排冬小麦播种,夏季安排冬小麦收获等。 (三)实践教学分散进行,可充分利用课余时间 在实践教学中,作物的管理要根据季节和作物生长情况进行,如下雨后要及时中耕,有蚜虫危害棉花时要打药等。这些管理措施可在课余时间进行,既不占用课堂时间,又可根据作物生长特点灵活管理,实现了连续式教学。 (四)课程考核多样化 农事学课程重在实践,考核方式有闭卷考试、实践操作、劳动考勤、课程实践总结等,汇总为学生综合成绩。避免了以闭卷考试确定学生成绩的片面做法。 (五)全面锻炼学生综合素质 通过本课程实践,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学会常见作物的播种、管理技巧;通过对作物的观测记录,可以训练学生记录数据,处理数据的能力;通过撰写课程论文,学生可以学会撰写科技论文,提高电脑办公软件应用水平;通过拍摄实践环节图片及视频,提高了学生视频制作水平,丰富了教学内容。#p#分页标题#e# 五、农事学课程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 (一)农事学课程取得的成绩 1.教学质量逐步提高,教学手段不断更新 农事学课程的发展是加强农学专业实践教学的产物。在开课初期,由于实践经验少,开课准备时间仓促,必然存在诸多教学问题。经过7年的教学实践,老师们不断积累教学经验和失败的教训,编写了“农事学实践指导”教材。目前,农事学课程理论教学已经使用多媒体授课,课程教学内容与考核方法已得到完善。 2.实践场所逐步改善 由于学校农作站合并到农学院,为农学院实践教学开展带来了很大的便利。目前,用于农事学课程实践教学用地达到了6667m2,土地资源丰富,保证了每位同学都有实践机会;学院建有作物标本室、农事学综合实验室;购置了大量劳动工具,满足了学生实践需要。 3.实践教学分区更加合理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在原作物标本区的基础上建立了实践教学基地,下设6个大区。 (1)作物栽培测产实验教学区 根据教学计划安排的作物栽培学实验内容划定种植面积与作物类型,主要种植玉米、棉花、大豆等作物用于测产实验。 (2)作物育种实验教学区 根据教学计划安排的作物育种学实验内容划定种植面积与作物类型,主要种植玉米、棉花、大豆,用于杂交授粉、留种等实验。 (3)作物标本区 种植各种作物不同类型,供不同专业学生识别作物各时期的形态特征。 (4)农事实践环节教学区 主要完成农事学实践教学任务,农学专业学生基础实践小组学生利用业余时间种植作物,从播种到收获。 (5)作物高产竞赛区 种植玉米、棉花、大豆三种作物,高产竞赛组同学种植自己喜欢的一种作物,采用高产技术,进行高产竞赛。 (6)创新创业区 这是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最新设立的教学区。从2009年开始,每年安排十几个组的同学进行种植业创业实践。 (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材建设要加强 从2002年开设课程以来,我们编写了“作物生产技术实践指导”、“农事学实践指导”。由于课程在不断发展与变化,教材建设也要调整,在原有教材基础上,编写更适宜于实践教学的教材就显得尤为迫切。目前,“农事学1级”、“农事学2级”、“农事学实践”已经编写完成,“学生观测记录手册”正在编写中。 2.课程考核方法要不断探索 合理的实践教学考核方法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在考核内容中最难考核的是学生实践技能,如播种技术的量化考查。另外,考查内容比例安排也很重要,如平时成绩和理论成绩所占比例。在今后的教学中,课程考核方法还需要不断探索。 3.教学中生产资料相对不足 (1)劳动工具简单 由于教学资金不足,学生实践时劳动工具极为简单;目前只购置了如锄、耙、开沟器等简单劳动工具,较先进的工具如脱粒机、播种机、机动喷雾器等尚未购买。 (2)实验室仪器设备缺乏 目前,“农事学综合实验室”只有电子天平、尺子、种子袋、种子瓶等简单设备,有数码相机一部。恒温培养箱、种子水分仪等常用设备缺乏,不能满足学生实践要求,需要增加数量。

上一篇:土壤改良的作用范文 下一篇:美丽乡村提升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