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误分析的心理学基础范文

时间:2023-12-05 17:21:03

偏误分析的心理学基础

偏误分析的心理学基础篇1

关键词:偏误分析

一、引言

1.偏误分析的发展及在中国的运用

所谓偏误分析(error analysis),就是对学生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所犯的偏误进行分析,从而发现第二语言学习者产生偏误的规律,包括偏误的类型,产生偏误的原因,某种偏误产生的阶段性等等。偏误分析的目的是为了了解第二语言学习的过程,使第二语言教学更有针对性。

在偏误分析的最初阶段,也受到了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比较多地从形式上去确定是否是偏误。只是对比分析侧重于通过对比学习者母语系统和目的语系统来预测学生可能会出现的语言错误,并不把学习者的语言系统作为分析的对象。这种停留在语言表面形式上的分析法,在偏误产生的归因上也只限于母语干扰,并没有看到造成偏误的其他原因,因此其解释力和预测力都不强。

后来随着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言理论的兴盛和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在20世纪60年代末产生了一种新理论――中介语(interlanguage)理论。中介语理论的发展促进了偏误分析的发展和完善,并逐渐成为了偏误分析的理论基础。而偏误分析本身又成为了中介语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上世纪80年代中期,鲁健骥(1984)把偏误分析的方法和中介语理论引用到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中。时至今日,偏误分析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依然是一个热点,其研究范围包括语音、词语、语法、语篇和汉字等方面。

2.偏误分析的步骤方法和偏误原因的认识

根据Corder研究,进行偏误分析主要包括通过观察学习者语言收集样本、鉴别偏误、描述偏误、解释偏误和最后评价偏误五个步骤。

偏误分析理论认为第二语言学习中造成的偏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母语干扰只是其中的一方面。而除了母语对目的语的负迁移即语际干扰以外,还有语内迁移、文化迁移、学习策略和教学失误等。

在第二语言学习的初级阶段语际迁移起主要的干扰作用,而随着学习者水平的提高,语内迁移逐渐成为偏误的主要因素,并且由大的语言规则的偏误较多转为具体地用词上的偏误。语内迁移主要表现为过度泛化(over-generalization)。

3.偏误的分类

按照偏误的严重性,可以将偏误分为全局性偏误(global errors)和局部性偏误(local errors)。

按照学习者所处的学习阶段,Corder将偏误分为形成系统前的偏误(pre-systematic errors)、系统的偏误(systematic errors)和形成系统后的偏误(post-systematic errors)。

按照偏误的形式特征来分,可以将偏误分为添加、遗漏、替代、错序。

二、偏误分析的优势

相较于对比分析,偏误分析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偏误分析更加重视分辨偏误产生的原因。认为第二语言学习中造成偏误的原因有语际间、还有语内,同时还有文化、交际策略以及教师教学失误。

第二,偏误分析更加重视区分偏误的类型。从多个角度对偏误进行分类,可以让教师对学生的偏误情况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第三,偏误分析要求对偏误根据不同的种类进行不同的处理。否定了曾经有错必究或者放任的两种极端态度。例如,偏误分析认为,对系统前的偏误,教师可以采取容忍的态度;对于系统中的偏误,教师应该作出正确的解释并进行耐心地引导;对于系统后的偏误,教师不必解释,但应该加以提醒。

第四,偏误分析是研究学习过程的第一步,因而也成为了中介语理论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第五,偏误分析对偏误进行细致的描写和解释,为教学提供了宝贵的反馈,并成为了教材编写中重要的依据。

三、偏误分析的局限

偏误分析方法虽然已经界定了“偏误”和“失误”两个概念。失误是在特殊情境下产生的偶然现象,比如说话时临时改变主意,注意力不集中或者劳累紧张都会造成失误。它是不成系统的,不能反映说话人的语言能力,出现错误时,说话人有能力改正。偏误则是对正确的语言规则的偏离,这种错误是系统且有规律的,它反映了说话人的语言能力。就如汉语偏误研究中偏误预料的搜集方法主要通过三种方式:一种是来自实际教学,搜集学生的口头表达(回答、聊天儿以及提问等)和书面表达(作业、试卷以及作文)的偏误;一种是通过调查反馈目的性地收集;第三种就是通过语料库调查某种偏误。这三种收集方式中使用最多、论文量最大的一种是来自实际教学的,这种方式的缺点在于偏误面窄,对象数量少,可能缺乏普遍性。有些文献将失误作为分析对象。肖奚强提到在《外国人学汉语病句分析》中一些勿用失误的案例,例如我们汉语说得比他一点儿。我比他跑得一些。肖奚强认为这是马虎大意出现的“成分残缺”现象,并不带有普遍性。第二种收集方法对于偏误有目的性和针对性,操作和控制都比较容易,但是由于过度依赖所获得的形式,可能会忽视学生的生心方面的原因。第三种收集覆盖面广,但是在现有的论文研究中还没有广泛地运用起来。

偏误分析虽然从不同的角度对偏误进行了分类,但是在具体操作需要将偏误进行归类,也会遇到困难,因为偏误分析还没有对每种类型的偏误进行全面的描写,无法得到一个量化的判断标准。甚至有时候连偏误还是事物都难以辨别。除此以外,偏误分析对偏误的分类多从形式上入手,即停留在语言要素的层面上,从而忽视篇章和语用等层面。但是我们通过观察可以发现有些偏误是出在语用上,而无法从语言形式中找出问题。

偏误分析的心理学基础篇2

传统金融学理论是建立在理性人假设的基础上的,其核心内容是“有效市场假说。”理性人假设通常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以效用最大化作为目标;二是能够对一切信息能够进行正确的加工和处理。但是,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金融市场中存在着许多与有效市场假说相悖的异象,这表明基于理性投资者假设的有效市场假说存在着内在缺陷。赞同这种观点的金融学家认为,投资者并非是完全理性的,金融学研究应采用不同于理模型的其他人类行为模型,将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其他社会科学的行为研究方法引进到金融学的研究中来。在这种背景下,近年来以研究金融市场参与者非理的行为金融学得以日益兴盛起来。作为一门新兴的经济学科,行为金融学的兴起,为传统金融学在解释现实的经济世界中所遇到的难题提供了新的分析思路。行为金融学产生的意义在于确立了市场参与者的心理因素在决策、行为以及市场定价中的作用和地位,否定了传统金融理论关于投资者理性的简单假设,更加符合金融市场的实际情况;对于投资者而言,其指导意义在于:可以采取针对非理性市场行为的投资策略来实现投资目标。行为金融学主要讨论心理行为因素引起的投资者在市场行为中的偏差与反常,它试图通过投资心理因素来解释金融领域中观察到的反常情况,着重解释投资者在判断决策时为何会产生系统性错误。传统的金融理论大多隐含完全信息的假设,但事实上,即使在信息传播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信息也是不充分的。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投资者的决策往往不完全是依据已有的信息,而是依据对其他投资者的投资行为的判断来进行决策,这样就形成了所谓的“羊群行为”。行为金融学在研究资产定价过程中对人的心理因素的重视,无疑与为我们开拓了一片新视野。行为金融学理论着重分析金融市场中由于心理因素引起的投资者的失误偏差和市场的反常。它基于心理学的原则,把金融投资过程视为一个心理过程,包括对市场的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认知过程往往会产生系统性的认知偏差;情绪过程可能会导致系统性或非系统性的情绪偏差;意志过程可能既可能受到认知偏差的影响,又可能受到情绪偏差的影响,这些个体偏差加上金融市场上可能的群体偏差或羊群效应,可能导致投资或投资组合中的决策偏差。投资决策偏差就会使资产价格偏离其内在价值,导致资产定价的偏差。而资产定价偏差往往会反过来影响投资者对资产价值的判断,进一步产生认知偏差与情绪偏差,这就形成一种反馈机制。如果这种反馈机制受到市场其他因素的激励或强化,就会形成一种不断放大的效应。行为金融学理论认为,人的心理因素有可能造成主观错误,如过度自信等,这些主观错误会造成投资者在市场中的过度反应与反应不足。反应过度和反应不足是投资者对市场信息的两种失当反应。投资者所犯的这些心理错误会导致其对未来收益的期望值的改变。行为金融学的目的就是要发现投资者对新信息的过度反应或者不足反应的情况,从而找出适当的投资策略。因此,它不仅是对传统金融学理论的革命,也是传统投资决策范式的修正。

二、金融市场中的心理分析

在传统的金融市场上,最受推崇、应用最广泛的金融分析方法是基本分析方法和技术分析方法。基本面分析是以基本的宏观经济数据和微观财务数据作为投资分析的基础,是一种比较客观的分析法,其核心是市场参与者对资料数据进行理性的分析评估并一贯坚持利用它们。技术分析是指以市场价格、成交量、价和量的变化以及完成这些变化所经历的时间等市场行为作为分析的基础,是一种通过人们的主观经验来判断市场未来走向的分析法。相对而言,心理分析法则是沿用了“从市场心理到价格”的分析思路,它认为投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经常受到心理因素的支配。由此出发,心理分析法以市场者的心理状态及心理变化对投资决策的影响作为分析基础,通过推测市场主导势力控制者的心理价格定位,分析主导资金的流向来判断未来市场的走向。一言以蔽之,心理分析法基于市场心理分析价格,强调市场心理是影响价格的最主要因素。较之已经完全体系化、理论化、系统化的基本分析法和技术分析法,心理分析法相对比较薄弱,但行为金融学研究表明,心理分析法在对某些市场重大转折点的心理把握和弥补其他分析方法的不足方面具有独到之处。按照行为金融学的观点,在参与市场的行为中,投资者总会依据他们的主观判断和客观因素做出买卖决定,亦即投资者同时在用感性和理性两种方式对待市场。如果把基本分析视为对客观因素的分析,技术分析视为对主观因素的分析,那么,心理分析法的优势在于,它以同时具有感性和理性两种情态的投资者的心理预期为基础,既包含主观因素也包含客观因素,介于客观和主观之间、感性和理性之间;它填补了基本面分析法和技术面分析法的空白,以一个更中立、更平和的态度预测市场方向,使偏理性和偏感性的预期分析更好地融合在一起,有利于对市场走向做出一个更准确的判断。可以这样说,行为金融学的崛起使得金融学家不能再忽视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但心理分析法也有其不足之处:首先,心理分析要准确把握市场投资者群体的心态,这隐含了一个假定,就是所收集的市场调查信息和投资者意见代表了整个市场的态度,并且对分析预测市场的转折点能起到帮助作用,但要全面收集市场调查信息和投资者意见来测量市场的态度是有难度的。其次,心理分析法的缺陷是难以对投资者进入或者退出投资场所的时机进行精确把握。

三、改善心理范式与投资判断

行为金融学的崛起,提供给人们另一个思考方向,引发了人们对于投资过程中深层次心态的重视。行为金融学提供了一些可以预见的投资心理误区,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从而能够帮助投资者改善心理范式,提升投资效率。

(一)重视情商的培育

投资心理范式可以分为理性层次与非理性层次。理性层次主要涉及投资者在投资方面的知识及智慧的高低、对经济状况及股票等投资工具分析预测的能力,可以称之为投资智商;非理性层次主要涉及投资者自我情绪的理解与控制、判断和控制他人情绪的能力,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及自我激励与自我意识能力,可以称为投资情商。行为金融学更多地是从情商的角度看投资——人们在投资时受到的心理因素的控制,远大于理性的思考,如果不能够预先知道这种情境,事先约束自己,并时时警惕自己,则难免陷入投资误区。在行为金融学看来,情商比智商重要,绝大多数的投资者由于无法分辨负面情绪并加以控制,使其成了投资成功最大的障碍。

(二)避免被错误信息误导

正确的推断决策取决于抛弃各种错误的金融信息处理习惯,为了避免推断决策中启发式偏差的影响,投资者首先要尽量做到全面理解数据,避免以偏概全;同时要时刻注意自己的投资行为是否被个人偏好或投资大众的力量所左右,这两方面的力量可能会同时发生作用,并且都会受到种种外来信息因素的影响。对于投资要有现实的态度,在投资时要预计到最坏的事情发生;应学会比较正面的和负面的消息,努力找出市场上最乐观和最悲观的判断,注意是否存在过度反应或反应不足的倾向;要养成对所有的问题同时看到两个方面的良好习惯,通过自己的正反两方面思考去得出结论,同时应当尽可能地不断根据事态的变化对其进行修正。投资者怎样看待损失和收益,对其投资决策有很大的影响。面对同样一组选择,可以做出不同的决定。在做决定的时候,最好要从各种角度来衡量问题。不仅要全面权衡各种利弊,也要能够用不同的表述方式思考眼前的问题。

(三)与投资氛围保持一定距离

金融市场的环境,以及频繁接触、关系紧密的人群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和投资经验等,都会影响一个人投资心理范式的形成,进而影响其对市场的看法和投资决策。为了避免产生投资决策中的从众心理,一个比较好的方法是学会独立思考,不要深陷于各种投资群体的集体氛围。因此,建议投资者应该设法与投资的情境保持距离。远离投资情境可以分为两大类,首先是要远离所投资产品,想办法让自己不知道手中所投资产品的价格,避免受到所投资产品价格一时波动的影响而做出错误的决策;其次是要远离市场,也就是离开投资大众,避免受到市场气氛的影响,盲目从众而做出错误的决策。

(四)用投资规则与计划约束投资行为

克服人性的弱点并非易事,因此,投资者往往需要有一些规则或计划限制自己,以免被情绪影响投资决策。投资者的情绪之所以那么容易波动,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金融市场上充满不确定性。因此若想避免情绪的波动,首要的方法,就是要降低投资的风险。从这个意义上说,价值型投资提供了一种主要心理机制,投资者可籍此与市场情绪之间保持距离。而投资高风险的投资工具,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好风险管理,风险降低了,投资人自然就会心态平和一些,避免屈服于一时冲动的心理倾向,欠理智地做出一些错误的投资决策。从实证的角度看,国外指数基金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在一个中长期的牛市行情中,主动配置型基金由于频繁操作、过分关注市场的短期波动等原因,往往难以战胜市场;而指数基金采用被动式管理的策略,既可以有效降低非系统性风险,又能降低交易成本,因而能在经济的总体上升中把握长期收益。性格不同的人,其心理范式往往也有明显的区别。作为投资者,应当保持理性,不断提高把握自己情感的能力,从而做出最符合自己心理特点的投资决策。因而,不同的投资者需要制定不同的情绪控制计划,严格遵守,长期按照计划去做。

四、寻找行为偏差中的投资机遇

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来看,人格特征对投资者决策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传统经济学理论所揭示的程度,成为引发价格波动和市场交易活动的重要驱动力。以投资者对信息反应的往复与摇摆为例,如果投资者基于有限的信息做出了过分自信的预计,则他们会依据新信息是支持还是反对他们先前的信念而做出过度反应或不足反应。行为金融学提出的投资策略,主要包括逆向投资策略和顺势投资策略。逆向投资策略要求投资者衡量一般投资大众的意见,当他们的看法达到极端不合理的状况时,便反其道而行之。利用极端意见,把握机会从中获利,是逆向投资法的精髓。顺势投资策略(又称惯性投资策略、动量投资策略)要求投资者衡量一般投资大众的意见,在市场已经启动,但大众对信息表现出谨慎和迟疑时,及时抢进,顺应市场趋势操作。其内在逻辑是:投资者并不马上做出反应,而是需要一段时间对消息进行消化。在面临需要深思熟虑的局面时,投资者可能会表现得过于谨慎,往往犹豫再三,迟迟不采取行动。投资者的个性、他们所获得的信息量、他们的处世态度以及其所属的投资者类型都将影响时滞的长短。这种现象里面就蕴涵着投资机会。由总体上看,逆向投资策略是一个长期风险小、回报高的交易策略,但在短期内该策略仍不排除具有非常大的风险——逆向操作者可能经常太早行动,短期的逆向震撼会让投资者痛不欲生。所谓短期逆向震撼是指,当各种迹象显示可以采取逆向投资策略时,由于投资者不可能刚好抓住反转点,所以一旦采取逆向策略后,市场走势可能和投资者选择的方向相反,而且有时候持续很久,这个时候投资者会承受很大的压力。投资者必须了解,当投资人群的意见趋于一致时,它在短期内推波助澜的力量是极为快速而且巨大的。逆向投资者就必须经常承受这种短期震撼,一旦无法承受,很可能又会随众人趋势而行,做出否定原先正确决策的举动,从而丧失了盈利机会、增加了交易成本、搞乱了投资心态,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会进一步做出不理性的投资决策,造成亏损或者减少盈利机会和盈利幅度。因此若想成为真正的逆向投资者,就必须有能力承受这种短期震撼的压力。另一方面,相对于逆向投资策略,顺势投资策略是一个短期策略,风险很高,仅适合于有丰富投资经验的投资者。为了减少判断失误带来的损失,该策略必须有严格的风险控制标准。例如采用止损策略、采取分散化投资措施等。

偏误分析的心理学基础篇3

[关键词]英语口语训练 学生所犯偏误 偏误分析 纠正

随着新世纪的来到和中国与全球各个领域的往来,中学生英语能力的提高越来越受重视。英语口语是学中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人想要越多地输出语言,应该首先更多地输入语言。当学生用英语自由交谈时能挑出别人句子中的偏误,则自己就不会犯这些偏误。老师通过改正学生自己改不掉的偏误,能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输出能力。英语口语训练时适时适度的偏误分析非常重要,教师能从中知道学生怎样学习或掌握了多少英语知识。通过接受教师对口语表达偏误的分析及纠正,学生从中获悉更多的语言知识,并更接近地道纯正的目的语。从某种意义上讲:从犯错误中学到知识比防止犯错误更有意义。

本文提出合理正确的纠正对策,目的在于显示口语表达训练中进行偏误分析必要且可行,有挖掘的训练空间。从而提高学生口语水平,改善口语教学。纠错在语言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初学者在学习过程中不犯任何错误是不可能的,因此教师应该很开明的对待学习者所犯的错误,尤其对初学者。

教师应该有选择地纠正一些错误,没必要改正全部错误。句型操练或者巩固纠正了的形式是十分有用的。有时,教师可以给暗示并要求学生自己改正语法错误。

教师应尽可能少地纠正偏误。尤其当学生以极妙的想象编出故事时,教师最多改一两处偏误。这样的方式让学生更愿意编讲他们自己的故事,从而积极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高中课程标准》(实验稿)(2000)对高中英语口语教学的课程目标要求是:(1)能就国内外普遍关心的问题,如环保、人口、和平与发展等用英语交谈,表明自己的态度和观点;(2)能把握交谈时的分寸,会用客套话,会提出问题,会结束会话;(3)能经过准备就一些专题做5-10分钟演讲并回答有关提问;(4);能用英语接受面试;(5)能做一般性口头翻译;(6)能在交际中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7)能对交际中产生的误会加以澄清和解释。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使学生对英语感兴趣,教师应该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学生的语用偏误,鼓励学生凭想象力编故事并容忍他们的偏误,以宽阔的胸怀对待他们并尽力使他们享受有时与偏误同行却使用新语言的感觉。Corder ( 1971 )区分了语言能力导致的错误和操作性错误并且表明偏误分析只调查偏误,并非错误。他说错误对语言学习没有意义,因为他们是由于记忆失误,身体状态,例如疲倦和诸如强烈的情感等心理状况导致的,且当错误出现人们通常能立即知道并且改正他们,换句话说,错误是非系统的,可自我改正的。而偏误,系统且不可自我改正。英语口语偏误能系统地为教师反馈学生学习中的困难,在教学过程中也会是一个帮助。 以客观的态度对待学生的偏误, 教师将不会再为他们犯错误而生气, 相反,将更好地理解偏误的本质并且接受偏误不可避免的事实,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犯错是很自然的事情。教师的责任就是帮助学生通过验证假设,逐步建立目标语言知识系统多年教学中本人有意收集并整理学生口语训练中常犯的偏误,并以独特的方法进行偏误分析及纠正试验,效果不错。

教师当然有责任适时适度的为学生做偏误分析,学生意识不到有些偏误,也发现不了偏误,更不用说改正他们。教师应该把课堂教学从接受式变为表达式。

本人进行的英语口语训练偏误分析与众不同,鼓励学生是关键。纠错是在每位学生口语表达Free talk之后进行。每天每堂课都有,纠错量的多少,难易程度不等,视具体情况而定。

口语训练方法如下

1) 因人而异,学生可提前写好自己想谈论的内容供课前背诵,也可一周一个话题,就相同话题同学们发表不同观点,谈论学生可从中受益并特别关注的人和事;

2) 课前五分钟抽签定题的即席演讲。讲一些学生熟悉的关于家庭、学校、生活等的话题;

3) 改编国内外的小故事,谈论时事,谈论当前国内、国际重要人物;

4) 讲幽默趣事,表演小说、戏剧;

5) 唱英语歌,讨论歌词的内容,提高学生辨音的能力,理解诗的含义;

6)自编自演:故事、寓言、笑话、生活琐事、奇闻异事等。

训练过程

1)对英语口语教学过程中的偏误分析所涉及的各个方面设计一张问卷调查并分发给学生。

问题:是否改进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是用什么方法?什么时候训练英语口语?谁负责监控口语的正确性和流利性?怎样完善英语口语和其他三项基本技能听、读、写之间的关系?

2)偏误分析及纠正是在每节英语课的课前五分钟Free Talk之后。

3)偏误分析注重下列偏误:发音、音调、重音、拼写、词汇、句型、句子成分,主从句的区别,各种从句关系词的选择及应用等语法偏误。

4)和口语表达时犯错太多的学生面谈,目的在于保护这些学生的自尊心不至于在大家面前受伤,而且能获得一些偏误分析的详细资料;

5)除了课前五分钟Free Talk之外,给学生布置额外任务,如要他们学着用英语思维,要求学生口译所见所闻的事物,教师记录他们所说内容,之后暗示或明示他们所述内容中的偏误;

6)学生提供不同主题,不同题目供他们抽签用。学生就这些题目做Free Talk时,可判断他们审题是否细致,表达是否贴题;

7)教师给他们提供必要的解释和帮助,以便学生在纠错过程中收益更多;

8)收集并分析所得数据,以推进此方法的进一步高效使用

开展不同形式的纠错方式,如:(1)教师指导下的纠错;(2)学生互相纠错; (3)自我纠错;

本论文的目标是从英语口语训练,尤其是课前五分钟口语训练中出现的偏误中找出学生犯错的共同特点,并试图丰富我们对英语的理解,旨在通过偏误分析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四项基本技能,希望本论文结果可以给我们的英语教学实践提供反馈信息。

参考文献:

[1]陈淑芳.语际语言偏误与语际语用偏误[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第六期,61-62。

偏误分析的心理学基础篇4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 声调教学 偏误类型 偏误成因 教学策略

一、引言

声母、韵母和声调是构成汉语音节的三元素。声调是汉语音节的一部分,是区别意义的音高变化。学好声母、韵母和声调是学习汉语的基础。声调教学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绝大多数汉语学习者掌握汉语语音的最大障碍。汉语学习者大多存在或轻或重的“洋腔洋调”现象,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不能熟练地掌握汉语声调。基于此,本文通过综述近二十年关于对外汉语声调教学偏误研究方面的已有成果,总结了汉语学习者在声调学习方面的主要偏误类型、偏误成因以及教学策略,并针对这些教学策略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以求教于专家学者。

二、汉语学习者声调偏误类型

(一)母语为声调语言的汉语学习者的声调偏误描写

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于泰国和越南学习者。

李红印(1995)提出,泰国学生学习汉语时的声调偏误类型是:第一声的调值不够高,第四声调太长。

蔡整莹、曹文(2002)则把泰国学生汉语声调的偏误模式归为:阴平上不去,阳平去声长。

任广玉(2015)发现,泰国学习者在发去声时总是将声音拉长,读成41。

杨娜(2004)提出了越南学生在学习静态声调和动态声调时的不同偏误。在学习静态声调时的偏误是:读阴平时不够高,达不到55值(约为44值),如“开(约44)”;上声调读得较轻,曲折不够,约为213值,如“好(213)”;去声调起点较低,且较短,约31值。在学习动态声调时的偏误是:阴平与阳平或上声连读时,往往将阴平读成降调,如“刚(21)才、非(21)常”;阴平在后时,往往会读成降调,如“火车(31)、开车(31)”;阴平和去声连读时,往往会把去声读成平调,如“高兴(44)”;去声和去声连读时,前一个去声往往读成平调,如“护(44或33)照”。

(二)母语为非声调语言的汉语学习者的声调偏误描写

目前这方面的描写研究对象主要集中于美国、日本、韩国、俄_斯、苏格兰、尼泊尔等国家的学习者。他们虽然来自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母语背景,但在学习汉语声调时表现出的偏误却大同小异。

桂明超(2000)通过对比描写汉语普通话双音词的声调组合方式和美国英语语调调型,归纳了美国学生学习普通话声调时上声变调的偏误,如在读“北京”“礼堂”“煮饭”“水果”这几个词时,美国学生把第一个字的声调按214来读。彭玉康、胡袁圆(2006)也认识到了这一点。

高玉娟、李宝贵(2006)在研究韩国学生时发现,韩国学生习得汉语声调的偏误,主要表现在调长、调域以及声调格局等几个方面,并得出结论:对于韩国留学生来说,最容易习得的是去声,其次是阴平,然后是阳平,最难的是上声。韩国留学生习得汉语声调的最大偏误是阳平和上声的混淆,将阳平发成低曲折调。邵帅(2012)也提到了此观点。任广玉(2015)提出“在跟韩国学生交往的过程中发现他们在学习汉语声调时有男女之别:男学习者一般会把汉语的声调读成四声或接近四声,而女学习者则会读成二声。”

总之,母语为非声调语言的汉语学习者其声调偏误主要是:阳平和上声相混,去声和阴平相混。

关于声调偏误类型的研究早已有之,但研究对象的范围过于狭窄,仅仅局限于美、日、韩、泰等国的汉语学习者。为了使声调偏误研究更加科学、全面,笔者认为可以从不同国别的志愿者或公派教师中选出代表,负责语音学习方面的研究整理,并不断完善。虽然实施起来过程复杂且耗时长,但却可以保证其科学性和严谨性。

三、声调偏误的原因分析

(一)学习者母语的负迁移

母语为非声调语言的汉语学习者缺少对音高变化的认识,而汉语的声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并非知道四个不同的调值就可以学好,还有调域问题。(李舒慧、赵鑫,2012)

池杨琴(2005)、杨娜(2005)、彭玉康、胡袁圆(2006)、宋益丹(2009)、邵帅(2012)、孙宏愿(2013)等学者均认为母语负迁移是造成声调偏误的主要原因。除了母语负迁移对目的语的干扰等主要原因之外,有学者还提出了一些其他的主客观因素。

(二)羡余特征

谭董妍(2010)指出,羡余特征并不一定会影响交际,但会降低学习者的进取心,造成偏误僵化。李丹青(2011)指出,教师在课堂上或者在日常交际中,为了能与汉语学习者顺利地进行交流,通常会忽视学习者的声调错误,这就是“羡余特征”。羡余成分一般属于信息交流中的剩余信息,是交际中不影响信息接收和理解的成分,例如留学生在教室里称呼l?osh?,汉语教师知道是“老师”而不去纠正。这样学生就忽视了声调的准确读音,有可能使这些偏误“化石化”。

同样提到羡余特征的学者还有孙宏愿(2013)。

羡余特征确实是对外汉语教师需要注意的,教师应该在交际过程中注意纠正学生的发音,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也要避免过分纠正学生的偏误,该如何把握这个度需要教师好好考虑。

(三)学习者不具备“关键期”优势

孙宏愿(2013)指出,学习汉语的留学生大部分都是成年人,他们已经错过了语言学习的关键期,而且大部分人在婴幼儿时期都没有接触过汉语。根据“关键期假说”,某种行为要得到正常发展,必须在幼儿阶段的某一时期给予特殊刺激,如果错过了这一发展时期,这种行为将不可能得到预期应有的发展。

(四)学习者心理因素

倪彦、王晓葵(1992)指出,有些女生认为第三声发不好是因为这个音太低了,只适合于男性。还有的学生提出,他们不喜欢第四声,因为这个声调“太凶”,“像是在吵架”。学习者心理上对某些声调的拒绝自然会阻碍声调的习得,但总的来说,从学习者心理因素进行的声调习得研究仍然很少。池杨琴(2005)也提到了这种观点。

这一原因跟学习者母语背景以及语言习惯类似。任广玉(2015)发现,泰语中,降调如果短促就会给人不礼貌的感觉,所以泰国学生在发去声时总是将声音拉长,读成41。

除了学习者自身原因以外,还与汉语教材、汉语教师、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等有关系。其中彭玉康(2006)、王强、安玉香、陈丽(2010)等学者作了深刻分析。

笔者认为,前述几个原因所起的作用也很大,需要对其加大研究力度,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在偏误原因方面,学习者自身原因虽然无法轻易改变,但可以针对其自身原因提出相应的策略,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减少洋腔洋调。

四、教学策略

关于教学策略,传统的教学方法大多是改变声调教学顺序、引入半上升以及声调特征教学。如彭玉康、胡袁圆(2006)、毛丽(2007)、谭董妍(2010)、林珍华(2011)、李舒慧、赵鑫(2012)、郭佳佳(2016)等学者均提到了这些教学方法。本文还总结了一些近几年提的较多的教学策略,在以后的教学中,对外汉语教师可以酌情考虑使用。

(一)利用相应的乐理知识进行教学

龙小玲(2013)认为,“这种方法主要是看到了音乐中的音阶不分国度的通用性以及对五个不同音高的定调也有很大帮助。不过,音乐中的五个音阶和我们音高中的五度还是有差别的。所以用乐理知识来教汉语声调只能是作为一种辅助手段,而不能把两者不同领域的相似的东西完全等同起来。”

郝然(2015)指出,“既然汉语声调和音乐所发之音在基本原理上是一致的,既然我们可以改进音乐的五线谱来记录汉语声调的调值,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借助汉语声调学习者的音乐感知与音乐素养去认识、学习、掌握汉语声调呢?事实证明,这是可行的。”

笔者比较同意龙小玲的观点。虽然通过一些乐理知识进行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但该方法无疑对汉语教师以及学习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施的可行性较小。

(二)原型理论在声调教学中的应用

宋益丹(2009)认为,“在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应适当讲授这些音节的意义,让学生体会到汉语声调的别义性在交际中的重要作用,比如‘烟’和‘盐’,‘’和‘烫’,‘年级’和‘年纪’等,而不仅仅是‘妈麻马骂’这类在交际中不太可能引起混淆的例子。”

龙小玲(2013)指出,“对于刚接触汉语声调的学习者,我们可以在他们的头脑中建立一种声调的概念,建立一个原型,学习者可以很好地感受四个声调,如:汤tāng,糖táng,躺t?ng,烫tàng。当学习者忘记某个声调时,可以将该声调对应原型中的声调找到感觉。声调教学中建立原型的最大意义是方便学习者快速地纠正发音。但是,需要教师找好稳定又相对简单的原型,便于学习者记忆和及时提取。这种教学法适合用于词汇量积累少、语感还不强的初学者。”

笔者认为,这两种观点可以有效结合起来。在学生已经初步掌握原型理论的基础上,再向学生讲授声调的别义性。

初级阶段如何有效地进行声调练习?具体做法有:单一声调常用词的集中训练方法;同一声调中常用词的扩展法;同一声调中常用双音节词的接龙;同一声调中含有同义语素常用词的聚合;同一声调中属于同一语义场的常用词的聚合。(龙小玲,2013)

笔者认为,这种教学策略只是停留在词汇语调教学,应该逐渐过渡到“由单字到语流”的模式教学。提出类似观点的学者还有毛丽(2007)、梁敏(2008)、任广玉(2015)等,他们都主张对汉语声调进行语流教学。

(三)声调关键点假设

针对苏格兰学生学习汉语声调时产生的偏误,陈(2006)提出了声调关键点的假设。他认为,学习者产生偏误的原因在于没有把握好音高变化中的关键位置。陈建议,在对外汉语声调教学中,引入声调关键点概念,即在声调教学中,要特别注意阴平的起点和终点、去声的起点、阳平和上声的起点及转折发生时刻,尤其要注意去声起点高过阴平起点的事实。同样地,毛丽(2007)也提到过声调关键点假设。声调关键点的提出有利于帮助学习者确定音高,有效地解决去声下不来、上声上不去的问题。郭佳佳(2016)也提到了此观点。

笔者认为,控制声带松紧是从生理角度改变发音高低的,声带松发音低,声带紧发音高,从而指导学生发准四声。这一方法有科学理据,但就算是中国学生也不一定能准确控制,而且在教授如何控制声带方面不容易解释清楚,会引起学生对学习声调的畏难情绪,加剧“化石化”现象。

(四)讲授声调理性知识

汉语声调的习得应该在获得声调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强化感性认识(宋益丹,2003)。但对汉语发音缺乏理性认识,是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语音时存在的一个共性问题(傅海峰,2009)。

王强、安玉香、陈丽(2010)认为,如果一丝不苟地执行教学大纲,不折不扣地尊重“科学”的理论,而单单缺少自我的思考和亲身的实践,就只能对“洋腔洋调”的汉语一筹莫展。他们认为,汉语老师在声调教学方面的偏误是过于强调汉语的声调,只是按照选用的教材去传授语言知识,有些知识点阐述的越清楚,教学效果反而越不明显。

笔者不主张过多的讲授声调的理性知识,把调值、调域、音高、声带松紧等专业术语教授给汉语学习者是无意义的,只会增加老师的教学难度以及学生的学习负担。所以在进行声调教学时,汉语教师只需讲授四个声调的发音,然后进行大量的练习,让学习者在脑海里产生关于汉语声调的印象。学习声调、克服“洋腔洋调”需要把声调学习运用到交际中,汉语的变调也是在语流中才会得到更好的体现。而不仅仅只是让学生会读,读与说是有很大的差别的。

五、结语

对外汉语的声调教学是语音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只是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教学侧重点有所不同。关于其偏误类型,大部分汉语学习者的偏误类型都大同小异。但现今的对外汉语声调教学策略过于传统、单调,不能很好地激起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当然,对于传统的教学策略不能一概否定,例如改变教学顺序、引入半上声等,这是与学习者的习得顺序有关的,有其存在的理论依据和必要性。至于本文总结的近几年提到较多的教学策略也不是万能的,也有其局限性,例如利用相应的乐理知识进行教学的教学策略,这种方法对老师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易操作。所以对外汉语教师要根据学习者的实际情况,科学地选择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池杨琴.对外汉语声调教学研究述评[J].外国语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2]蔡整莹,曹文.泰国学生汉语语音偏误分析[J].世界汉语教学,2002,(2).

[3]陈.苏格兰留学生汉语普通话单字音声调音高的实验研究――以两名发音人的语音样本为例[J].世界汉语教学,2006,(4).

[4]傅海峰.“零起点”声调教学刍议[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2).

[5]毛丽.声调偏误与对外汉语声调教学研究综述[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7,(2).

[6]郭星.近六年来对外汉语声调教学研究述评[J].社会科学教学,2011,(6).

[7]郭佳佳.对外汉语声调教学研究综述[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6,(7).

[8]高玉娟,李宝贵.韩国留学生汉语声调习得偏误的声学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6,(1).

[9]桂明超,杨吉春.美国英语语调对美国学生学习汉语普通话的干扰[J].世界汉语教学,2000,(1).

[10]郝然.论音乐感知与对外汉语教学[J].中华文化论坛,2015,(2).

[11]林珍华.从英语语调和汉语语调对比中看对外汉语声调教学[J].知识经济,2011,(16).

[12]李丹青.“洋腔洋调”与对外汉语声调教学[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1).

[13]李舒慧,w鑫.欧美学习者的汉语声调偏误分析[J].语言研究,2012,(9).

[14]龙小玲.初级阶段声调教学方法新探[J].时代文学,2013,(2).

[15]梁敏.字调变调语调――论对外汉语声调教学的三大阶段[J].新西部,2008,(8).

[16]彭玉康,胡袁圆.对外汉语声调教学研究回望[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6,(4).

[17]宋益丹.对外汉语声调教学策略探索[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3).

[18]孙宏愿.对外汉语教学中声调偏误现象的成因浅析[J].海外华文教育,2013,(3).

[19]邵帅.近三十年对外汉语声调偏误研究综述[J].高等教育,2012,(12).

[20]任广玉.浅析泰韩留学生习得汉语的声调偏误[J].文学教育,2015,(3).

[21]谭董妍.以美国学生习得汉语声调为例探析对外汉语声调教学[J].文学界,2010,(9).

[22]王强,安玉香,陈丽.对外汉语声调教学新探[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23]杨娜.越南人学汉语常见语音偏误分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5,(1).

偏误分析的心理学基础篇5

关键词:行为金融 理论 证券投资

前言

投资者是证券市场的主体,其投资行为的规范程度直接影响到证券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对于目前证券市场欠发达的我国来说,具有高投机性、高换手率以及市场和市场频繁剧烈波动的特点,市场上充斥着“短线为王”的观点。在这种投资理念指导下,投资者心理因素对股票的需求和供给的影响力越来越强,甚至能左右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因此,加强对证券投资者投资行为的研究、教育和引导更加必要。行为金融是行为经济学在金融学领域的应用与深入,代表着金融理论的发展方向。研究行为金融理论,跟踪西方现代金融学的前沿研究,并应用这些理论研究中国证券市场的状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行为金融理论概述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股票市场出现了一系列与有效市场理论不相符合也无法解释的异常现象。在此背景下,主要以应用心理学研究分析金融市场的行为金融理论产生了。行为金融理论就是将心理学、行为学和社会学等理论融入到金融学理论,据以分析金融市场微观主体行为及产生这种行为的更深层次的社会、心理等动因,以此来研究和预测资本市场的现象与问题,并尝试解释与传统金融理论相矛盾的异常现象的理论。

行为金融的理论基础包括:①前景理论。前景理论认为行动决策依据是行动的期望给人们带来的心理感受,行动后果为对赋值为零的中性参考点的偏离。在进行心理感受的评价之前,决策者对决策问题进行初步分析,刻画出有效的行动,选择自认为适当的参考点,并预计可能的后果。②行为组合理论。行为组合理论认为,投资者应把注意力集中在整个组合而非单个资产的风险和预期收益的分析上,而最优的组合配置处在均值方差有效前沿上,这就需要考虑不同资产之间的相关性。③认知偏差理论。认知偏差理论是研究人们在利用经验法则进行决策判断时所产生的错误。心理学研究显示,在解决复杂问题时,由于时间和认知资源的限制,人们不能对决策所需的信息进行最优分析。④行为资产定价模型。行为资产定价模型的特点是认为知情交易者和噪声交易者在市场上会相互作用。噪声交易者容易产生认识偏差,并不按照严格的均方差偏好进行资产选择。而信息交易者则是严格按照严格的均方差偏好进行资产选择,不会受到认知偏差的影响。两者相互影响,共同决定资产价格。

二、行为金融理论对投资者认知与行为偏差的分析

标准金融在投资者心理与证券市场效率上所持的观点是投资者是理性人。然而行为金融则认为投资者是非理性人,情绪与认知偏差的存在使投资者无法做到理性预期和效用最大化,并且其非理将导致市场的非有效,资产价格偏离其墓本价值。行为金融理论总结出了如下一些投资决策心理和行为过程:

1、过度自信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往往过于相信自己的知识和能力,高估自己成功的个人因素,而低估运气和机会在其中的作用。将差的结果归罪于外部的环境,从而不能通过学习过程来修正自己的信念,导致的过度自信和固执。最终导致交易成本增加而降低了净收益。

2、过度反应

过度反应是指投资者对未来股价过于乐观,导致股价超理论水平上涨;或者对未来股价过于悲观,导致股价超理论水平下跌。经过一段时期,在投资者能够合理评价、修正事件的影响时,股价会产生反向修正。从行为金融理论角度来看,过度反应是由于投资决策者在不确定性条件下系统性心理认知偏差造成的,不能理性分析倾向当前信息并轻视以往信息,从而引起股票的超涨或超跌。

3、羊群行为

股市中的“羊群行为”是指投资者由于受其他投资者投资策略的影响而采取相同的投资策略。其关键是其他投资者的行为影响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并对他的决策结构造成影响。

4、动量效应

在一定持有期内平均而言,如果某只股票或某些股票组合在前一段时期内涨幅较好,那么,下一段时期内,该股票或股票组合仍将有良好表现。此外还有过度恐惧与政策依赖性心理,遗憾,暴富心理与赌博心理和轮涨轮跃效应(补涨补跌效应)及小盘股、新股效应。

5、处置效应

处置效应是一种比较典型的投资者认知偏差行为,表现为投资者对赢利的“确定性心理”和对亏损的“损失厌恶心理”。当处于盈利状态时,投资者是风险回避者,愿意较早卖出股票以锁定利润;当处于亏损状态时,投资者是风险偏好者,愿意继续持有股票。投资者在证券投资时,行为上主要表现为急于卖出盈利的股票,不愿轻易卖出亏损股票。

6、启发式偏差

启发式是人脑解决非规范性、不确定性和缺乏现成算法的问题时所采用的一种决策方式,为人们在大多数情况下提供了进行决策判断的高效思维范式,即投资者依据“经验法则”来进行投资决策。一般情况下,人类解决复杂的问题,主要是应用启发法,但同时启发式思维很容易形成系统性的认知错误,并导致错误的判断与决策,由启发式导致的决策错误是一种系统性的、所有受过良好教育的人都有可能犯的错误,叫做启发式偏差。

三、行为金融视角下的证券投资策略分析

1、反向投资策略

在行为金融理视角下,采用反向投资策略是对股市过度反应的一种纠正,即买进过去表现差的股票而卖出过去表现好的股票来进行套利的投资方法。其主要论据是投资者心理的锚定和过度自信特征,投资者对信息的过度反应,从而造成盈利者易于高估股价而损失者易于低估股价的现象。行为金融理论认为,冷门股票意味着投资者对该股票的预期较低,那么在实际投资实践中,通过一种质朴策略即简单外推的方法,根据公司的近期表现对其未来进行预测,从而导致对公司近期业绩情况做出持续过度反应,形成对业绩较差的公司股价的过分低估和对业绩较优公司股价的过分高估现象,为投资者利用反向投资策略提供套利的机会。那么,证券投资者就要注意,反向投资策略要在大多数投资者还没有意识到错误时就开始投资于某些股票,而在大多数投资者已经意识到错误并也投资于这些证券时,要果断地卖出这些股票。

2、动量交易策略

动量策略又称正反馈策略、惯性策略,即预先对股票收益和交易量设定过滤准则,当股票收益或股票收益和交易量同时满足过滤准则就买入或卖出股票的投资策略。行为金融视角下动量交易策略的提出,基于行为金融理论对投资者动量效应心理的分析,源于对股市中股票价格中间收益延续性的研究。行为金融理论研究表明,在一定的持有期 (一般指一个月至一年之间)内,如果某只股票或某个股票组合在前一段时期内涨幅较好,那么,下一段时期内,该股票或股票组合仍将有良好表现。因此,动量交易策略所获得的利润是由于股票基本价值的变动带来的。基于价格惯性和收益惯性的策略也可利用市杨对不同信息的反应不足而获利。

3、成本平均策略和时间分散策略

成本平均策略是指投资者将现金投资为股票时,通常总是按照预定的计划根据不同的价格分批进行,以备不测时摊低成本,从而规避一次性投入可能带来的较大风险的策略。行为金融理论认为在这种方法下能使投资者各期购入股票的平均成本低于股票的平均价格。因为,在操作中投资者可每期以固定的金额去购入所选定的一种或几种股票,这样在股价下跌时买入的股数就多,而在股价上涨时买入的股数就少。所以在买入的总股数中自然低价股的数量大于高价股的数量。因此,一定时期后每股的平均成本就自然会低于股票平均市场价格。

时间分散化策略是指承担股票的投资风险的能力将随着投资期限的延长而降低,投资者在年轻时应将其资产组合中的较大比例用于投资股票,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则逐渐减少股票投资比例增加债券投资比例的策略。时间分散化策略是基于行为金融学的一个重要的结论,即时间会分散股票的风险,也就是说股市的风险会随着投资期限的增加而有所降低。它与投资者的有限理性、损失厌恶及思维分隔有关,因此,投资者在运用时间分散化策略进行投资时,需要注意切忌过于频繁的交易。

4、基于启发性偏差的投资策略

通过行为金融理论对投资者启发式心理偏差的分析,优秀的投资者不仅应当了解市场中的投资者和自己会产生什么样的心理和行为偏差,且能够避免由于自身因素造成重大大失误,以及了解投资者的心理偏差和决策失误对市场产生的影响,寻找被市场错误定价的证券,并采取相应的投资决策。行为金融学认为市场是非有效或不完全有效的,由于投资者受经验法则的谬误和情绪因素的影响,将会导致证券的市场价格偏离理论价格。通过发现这些偏差,买入低估的股票,卖出高估的股票,可以获得超额的收益。投资者发现这些偏差的最好方法是长期坚持特殊的投资策略。投资者在为组合购进一只股票时,应详细地记录其要点。保留长期的“投资记录”有助于投资者评估其投资策略,使投资者会更早地认识并承认这些认识偏差,从而帮助他们控制“情绪波动”。本质上避免这些认识偏差的方法是少交易并实施简单的“购买并持有”策略,在大多数投资者认识到这些偏差之前投资于这些证券,随后,当大多数投资者意识到这些错误并投资于这些证券时卖出这些证券。

四、基于行为金融理论指导下的证券投资应注意的问题

综上分析,投资者在证券投资过程中的认知偏差和行为偏差,通过行为金融理论可以很好的解释,并由此总结了许多有价值的证券投资策略,但在具体运用这些投资策略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1、防止教条化,随机应变

行为金融理论的投资策略是:在大多数投资者尚未意识到错误时投资于某些证券,随后当打多数投资者意识到错误并投资于这些证券时卖出这些证券。但是,我们应该考虑的是:如果证券市场的绝大多数投资者认识到这一问题并采取同样的策略时,其策略效果如何体现呢?因此,在应用行为金融策略时,要防止教条化,注意随机应变。

2、不同投资者需要有不同的投资策略将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成果运用到我国证券市场的实践中,可以合理引导投资者的行为。对于广大中小投资者,要通过教育来使其趋于理性化,提高证券市场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能力和市场的运作效率。对于机构投资者,要提高其投资管理水平。投资者决策中的心理偏差是与生俱来,而这些认知偏差可以通过学习、训练等手段得到有效缓解。因此,不同投资者应该采用不同的投资策略。

3、切忌对国外现有行为投资策略的简单模仿

中国金融市场与发达的金融市场具有共性,但同时也具有特殊性。我们在运用行为金融投资策略时,应在对中国证券市场的行为特点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探索适应我国证券市场运行特点的我们自己的行为金融学投资策略,而不是对国外现有行为投资策略的简单模仿。

五、总结

基于金融市场异象和投资人认知与行为偏差的众多投资策略,诸如反向策略、动量策略、小盘股策略、平均化策略、以及其他一些常见的略,如果应用得当,可帮助投资者获得超越市场平均水平的超额收益。同时,行为金融理论远非一个完全成熟的理论,学习和运用行为金融理论,应将行为金融理论与投资实践相结合。

参考文献:

[1]曹宇锐. 基于行为金融学视角的证券投资策略分析[J]. 金融经济, 2006,(02)

[2]徐健. 行为金融理论与证券投资策略[J]. 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7,(01)

[3]魏法明. 行为金融框架下的证券投资策略研究[J]. 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7,(07)

偏误分析的心理学基础篇6

笔者今年担任对口单招高三(7)班机械专业与高三(9)班电子电工专业英语教学工作。这两个专业都为理科班,三(7)男生人数为26人,女生4人,三(9)班男生人数26,女生14人。两个班级男女在比率上有明显差距,男生明显较多:三(7)班男生占86.7%, 三(9)班男生占63.4%。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在这两个班中有部分男生存在这种现象:其他学科学习成绩优异,甚至在班里名列前茅,深得任课老师的喜爱和赞赏,可偏偏在英语学科上开不了窍,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英语“瘸腿生”。平时上课注意力无法集中,作业完成情况较差,考试不及格。

案例一:

周华是三(7)班一名男生,其他学科成绩都很好,数学是他的强项,每次考试都能考到130分以上,语文100分左右,机械专业课200多分,可是英语考试成绩没超过50分,总在35分左右,真是让我费尽了脑汁伤透了心。

为帮助周华提高英语成绩,我特意在午休时间找他谈心。了解到原来他在小学时英语成绩一直不错,也喜欢上英语课,但升入初中后,与英语老师发生矛盾,从内心排斥英语老师甚至英语课,每次上课就趴着睡觉,作业也都抄袭其他同学的,使得他的英语越来越差,只掌握基本的单词,语法更是一窍不通。上高中后,面临升学的压力,他逐渐意识到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可是由于基础太差,根本听不懂老师上课内容,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自信心被淹没了。

偏科生成因分析

通过观察、谈话、调查等方式对这些学生进行了解和分析,同时,结合对口单招多年的英语教学实践,我发现造成这些同学英语学习成绩差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学生自身原因

(1)英语基础差,学习目标不明确。

一些学生由于初中没有打好基础,只能完成简单的背诵单词任务,一旦涉及到句型分析,时态,情态动词,复合句,虚拟语气等语法知识,这些学生都感到头痛。更不要说完型填空,阅读理解,翻译句子和书面表达等基础性强的题型。我曾经调查过班上一些理科好,但英语成绩差的同学,100分的英语试卷,分为75分客观题25分主观题,这些学生一般都连懵带猜只完成75分的客观题,主观题部分基本放弃。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可能取得高分呢?

此外,一些学生认为学英语不现实,能“闯世界”才用得上英语,自己上大学无望,因而学英语无用。他们初学感到新鲜,只凭着一时的热情去学,积极性难以持久,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丧失了兴趣和信心,知难而退,弃而不学了。

(2)学习方法运用不当。

英语偏科生往往没有合理运用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知识归类、系统总结、课后独立完成作业等科学的学习方法。他们习惯于机械记忆,忽视了意义记忆。英语学习中,机械记忆与意义记忆是相辅相成的,而英语偏科生认为学英语只靠强记。其次,英语偏科生忽视了语言学习的渐进性。学习英语一定要循序渐进,扎扎实实,逐步提高。如果语音基础没打好就会直接影响词汇、句型、语法的学习,单词学不好就无法组织句子,简单句掌握不好就难以学习复合句,听力差就不可能说好英语,读得不够要写就十分困难。如果一段时期没有抓紧,或者忽视了某一个环节,造成缺漏太多,继续学习就困难重重,掉队难以避免。

(3)学习时间分配不均

对口单招高考强度与普通高考相当,甚至更大。高三学生除了要学习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基础学科,还要完成2-3门的专业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因此,时间对于单招高三学生来说实在是太宝贵了。然而,英语偏科生习惯把自己大部分精力放在擅长和重视的学科上。我在所任教的两个理科班级做了一项调查:大部分学生在晚自习120分钟内,60分钟用于钻研数学练习题,30-40分钟完成专业课作业,有的需要机械制图,有的要画电路图等,剩余不到30分钟的时间完成语文和英语作业。可想而之,这样的时间分配会学好英语吗?

2.教师方面原因

(1)教师缺乏责任心。

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我们应该关爱每一位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关心和重视。可是有些英语教师只关爱优等生,对英语差的学生漠不关心,任其发展,使差生得不到教师的关爱而失去了信心,成绩越来越跟不上。渐渐的对英语失去了兴趣,没有多花时间和精力而使英语成为弱科,最终使自己成为偏科生。

(2)教学方法不当。

英语学习主要靠课堂教学来进行,如果教师教学不得法,就会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如果教师把英语上成知识型的课,重讲解、轻实践,往往事倍功半。 如“It’s time that sb. did/were/should do”或者“It’s time for sb.to do sth.”这样的句型如果没有实践训练,语法讲得再精,学生也无法达到熟练、形成技能的程度。时隔不久,那些强记硬背的东西就会被忘却。由于教师在课堂的主导作用,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和广泛的,如果教师的教学方法有误,会使大面积的学生学不好英语。因此,这些都会导致英语偏科生的增加。

冲刺阶段英语偏科生复习策略

那么,如何提高英语偏科生的学习能力和效率呢?我认为学生和教师都应该从自身做起,采取合理有效的学法和教法,让他们“乐学、会学、愿学”。

1.乐学

顾名思义,乐学也就是关注学生心灵,首先激发起偏科生学习兴趣。但如何做到呢,我觉得可以采用下面到策略:

(1)及时沟通,创造平等的氛围。

英语偏科生课堂上,即渴望教师和同学的关注,渴望得到尊重、理解、支持和帮助,但又力不从心,怕出错、怕出洋相、怕遭否定和讥笑;导致他们不敢不愿与教师交流,不积极参加课堂活动。因此,英语教师要关注偏科生的心灵,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在他们需要倾诉的时候给予他们心灵的慰籍,与他们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把这种关系迁移到英语学习中来,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领他们上进。

(2)挖掘闪光点,增强偏科生学习信心。

“失败是成功之母”,挫折能使人加速成长,但从学生的心理特点这个角度来说,“成功才是成功之母”。英语偏科生不缺少失败,而是太缺少成功的体验,缺少成功所需的信心。善于发掘英语偏科生的闪光点,增强英语偏科生学习的自信心,是转化他们的重要一环。

(3)正面评价,让偏科生体验成就感。

学生在学习中如果得到正面评价,那么他的内在价值就得到了外界的承认,学习成就的需要也就得到了满足,自尊心和自信心就增强,随之而来的学习外语的积极性渐渐提高。尤其是成绩较差的学生,如果他们得到的负面评价过多,就会产生消极影响,会产生破罐子破碎的腻烦心理,信心下降。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时刻关注成绩差的学生。比如,教师提问时,对他们提些稍加思考就能回答出的问题,并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如“Quite good!” “Well done!” “A good idea!” “Excellent!”“Wonderful” “You are great!”等赞美的词语要恰如其分地使用,给他们愉,让他们体验成就感。

案例二:

我任教的机械班有个男生也是其他学科都很好,只有英语这门课拖后腿。我经过仔细分析他每次测验试卷后发现,他第一项的词汇与语法完成的不错,30分的总分,每次都得25左右。原来他每次上课都认真听讲,记住老师讲解重点,并且习惯把易错题型在练习本上整理好,便于复习。对于他的学习方式与态度我给以肯定,并鼓励他在抓住语法重难点的同时,多练习阅读理解,熟记课文中常用句型,从整体上提高英语成绩。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他几次月考成绩都在70以上,进步明显。

案例三:

我班上有位男同学叫刘凡,除了英语以外其它各科成绩都很出色,数学和专业课几乎每次都在130分以上。但在英语课堂上表现得很被动,测验了几次英语都不及格。这使我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几次找他谈话后,收获也不大。他在第一次月考中及格了,而且得了62分,我便以此为契机和他进行了一番长达约两个小时的情感沟通,我对他在数学方面表现出的才能进行了充分的肯定,同时告诉他,他非常聪明,智商非同一般的高,是一定有学好英语的能力的。此后,他的表现证明了我的付出是有回报的,我们的这次沟通是及时、有效的。从此之后他表现出了前所从未有过的学习劲头,上课积极思考回答问题,课后除了完成份内的作业外,还经常主动给自己加“小灶”,成绩经常创出新高。在第二次月考中,他取得了74分的好成绩,与之前相比进步很大,我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就感。

2.会学

会学,两个字,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绝不容易。大多数偏科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感到最头疼的是单词和习惯用语,量多难记;其次是语法,容易混淆。一次次如此,能让好容易培养到的“乐学”作用消失殆尽。针对这种现象,不妨采用以下方法。

(1)整理词汇表,准备袖珍型词汇本。

必备一本便于携带的袖珍型词汇本,随时记忆、随时复习、随时扩充,既能逐步扩大词汇量,又能有效地利用每天的零碎时间,可谓一举两得。如果发现意思模糊的,应通过查词典和例词、例句把他们彻底弄懂。

(2)归类法、对比法。

相对来说,偏科生的接受能力比较弱,教师如果采用归纳、对比法,他们学起来会更加容易些。比如:动词短语归类:将动词和副词、名词、介词等的搭配归纳起来,尤其是单招高考出现频率最高的动词,如look, come, go, have, let, take,make, get等。以make短语为例:make a speech, make a promise, make a plan, make a change, make an offer, make friends with, make progress, make faces, make fun of, make a fool of, make no difference, make money, make use of, make an apology to, make up of ,make into, make of, make from, be made in, be made of (up of, from, into),be made king (president, monitor...),etc.

(3)加强语法练习,细心分析语法句型。

英语偏科生常常反映,似乎都已经学会了,但一做题就错,做专项练习时还可以,但做综合练习时就容易混淆在一起,不知道究竟该选哪个选项。在做语法练习时,做到不要紧张,认真细心分析,只有“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挑选难易适当的、针对性强的练习进行强化训练,效果比较明显。如单招高考英语形容词与副词比较级常见结构:1)两者之间比较时,用“比较级+than”或“less…than两种句型。2)more and more 3)the more …,the more… 4)the+比较级+of the two 5)比较级+than any other+单数名词 6)表达倍数常用结构①数词+times as+形容词原级+as②数词+times+形容词比较级+than③数词+times+性质名词+of(性质名词主要有:length,size,height, weight,depth等)。

3.愿学

英语偏科生做到了“乐学”与“会学”了,还要做到愿学。对于英语偏科生来说,错误再所难免,愿意学习才能有进一步提高。应该认真对待每一次练习,分析错误原因,查漏补缺。老师评讲试卷时,看看老师的分析和自己有什么不同,及时分析错误的原因并做出特殊符号或者记入自己的错题本,以便考前回顾时有据可查,并且避免下次出现同样的错误。每次测试后,要仔细看卷子,要用心分析自己的问题,要积极地寻找补救的办法,还要保存一份良好的档案。把每张讲义或试卷中的错误集中起来,并加以整理归纳,经常复习和反思,不懂的及时向老师和同学请教,逐步突破自己的难点和薄弱点,减少考试中的重复失分。

偏误分析的心理学基础篇7

母语迁移理论变迁母语迁移一直是二语习得和语言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对母语迁移的研究经过多年的发展,受到不同时期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理论的影响,研究范畴得到了很大拓展,人们对母语迁移的认识也更加理性和客观。本文将对母语迁移研究的理论变迁作一回顾并分析其对母语迁移的理论解读的发展衍变。

一、母语迁移的定义

迁移是一个心理学术语,通常指的是先前的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根据广为接受的Odlin的定义,迁移是指“目标语和其他任何已经习得的或者没有完全习得的语言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所造成的影响。”母语迁移的概念则是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兴起的对比分析理论中提出的。根据母语迁移理论,在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中,学习者的第一语言即母语的使用习惯会直接影响第二语言的习得,并对其起到积极促进或消极干扰的作用。

二、母语迁移理论变迁

母语迁移的研究在发展过程中曾受到各个学科领域理论的影响,人们试图从不同视角探讨母语迁移的作用和制约因素。

1.行为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行为是学习者对环境刺激所做出的反应,人的所有行为都是习得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后来被应用在语言学习上,主张语言学习是目的语习惯形成的过程,是对语言刺激的自动反应。母语迁移的产生是母语,即旧的语言“习惯”在目的语中的延续。因此,要形成目的语习惯,学习者必须淡化旧的语言习惯,在一种合适的环境中,才能习得新的语言习惯。该理论认为语言学习的主要障碍就是母语的干扰。当母语与目的语的作用方式相同或相似时,母语会产生正迁移,即会促进二语的习得;当二者作用方式不同时,母语会产生负迁移,导致学习者发生错误,从而产生学习困难。

行为主义理论提出了母语的正迁移和负迁移的概念,对语言迁移的早期研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至今仍然被广泛用于语言研究中。但是它的局限性也很明显:首先,行为主义理论将人与动物等同,都遵循“刺激-反应”的规律,而忽视了人类语言自身的发展规律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其次,该理论夸大了母语对二语习得的影响力,后来的研究证实了语间差异不一定导致二语学习困难,语间相似也可能引起二语习得过程中的错误;再次,事实表明,学习者并不需要淡化旧的语言习惯才能学好二语。这些问题使行为主义理论逐渐受到了广泛的质疑,并逐渐失去其在二语习得教学中的指导地位。

2.对比分析假设

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行为主义理论影响的对比分析假设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并在20世纪60年代大行其道。对比分析理论主要通过比较和分析语言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差异,来预测二语习得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和困难;这种理论认为语间差异越大,则学习困难越大,错误越多,即语际差异直接导致外语学习困难,且难度与差异度成正比。该理论分为强式(strong version)、弱式(weak version)和温和式(moderate version)三个分支。强式理论认为造成外语学习困难和错误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的原因就是学习者的母语迁移干扰;外语学习的困难完全是两种语言间的差异造成的,因此语间差异愈大,学习的困难就愈加严重;因此只要比较分析两种语言的差异就能预测外语学习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错误。弱式理论仍然认为语间干扰和语间差异是外语学习者学习困难的根源,但不再坚持对比分析就能预测外语学习错误,而开始强调对已知错误的分析解释以了解错误产生的根源。温和式理论则力图避免前两个版本各自的弱点,认为不能简单地将语间差异等同于外语学习困难,提出要观察语言的细微差别,忽视了这些细微差别才是导致学习困难的原因。温和式理论不再将语言学习错误和困难的原因完全归结于母语干扰或语间干扰,而是转向了语内干扰,拓宽了错误根源的分析范围。

对比分析假说在其兴盛时期为语言迁移研究,外语教材编写和外语教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但是由于其过于夸大母语对二语习得的干扰,并且局限于对语言本身的分析来解释外语学习中的困难和错误,而忽略了语言、认知、情感、社会和文化等各种因素都有可能造成外语学习中的错误,因而它无法解释或解决外语学习中出现的很多问题,在20世纪70年代逐渐衰落。

3.偏误分析假设

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兴盛于20世纪70年代的偏误分析假说认为,研究者应该将重点放在语言学习者的语言系统上,而不是语言本身,并提出了对学习者偏误进行分析的步骤、方法和评价方法。该理论主要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对学习者语言中的偏误的来源和过程进行系统分析和解释,认为通过对外语学习者的偏误进行研究就能够找到隐藏在错误后面的学习过程和策略,而忽略了错误产生的社会、认知、文化等因素。同时,由于偏误分析只分析学习者出现的偏误,当学习者采取回避策略的时候,这一理论就无法解释,也无法预测可能出现的错误。因此由于在分析方法和研究范畴上明显的局限性,偏误分析假设理论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也逐渐被摈弃了。

4.迁移最低影响理论

与对比分析假说相反,心灵主义的迁移最低影响理论基本完全否定了母语迁移在二语习得过程中的作用,而强调二语习得是和母语习得一样的创造性的建构过程,这一过程是不受母语影响的,而是遵循普遍语法规律。该理论宣称绝大部分外语学习者错误都是二语内部的错误,只有极少数错误是母语干扰造成的,但是很快大量实验证据证实了母语迁移在二语习得过程的广泛存在,了该理论的基础。

5.标记理论

“标记”是布拉格学派语言学家Trubetzkoy提出的用于描述语言的区分性语音特征的一个概念,逐渐被语言学家们广泛应用在语法、语音、语义、语用等语言各个领域的研究。标记从语言学的角度可以定义为“某些语言特征相对于其他更‘基本的’特征而言,以某种方式显得比较特别”。即语言中更核心、更简单、更常见、更自然的成分就是“无标记的”成分,而那些更特殊、更复杂、更罕见的语言成分则是“有标记的”。

标记理论认为当目的语内容有标记,则母语的无标记内容会发生迁移,即目的语相对于母语特征的标记程度决定迁移发生的可能性。Eckman提出的“标记差异假说”认为外语学习的难点在于目的语与母语有差异,标记性又比母语强的地方,而目的语与母语有差异但是标记性不比母语强的地方并不难学。Kellerman的心理类型学说认为典型性影响学习者准备迁移的语言成分,语言迁移决定于学习者对母语和目的语内容标记性的直觉判断,学习者根据直觉通常不会迁移母语与目的语差异很大的部分,往往是母语中非核心的、不规则的、不常用的、模糊的、可能影响二语清晰性的部分,即下意识地避免迁移非典型性语义。Chomsky则是以其普遍语法理论为基础发展了标记理论,他认为核心语法是无标记的,边缘语法是有标记的。标记性和语言的差异互动共同决定语言的迁移何时、何处以何种方式发生。这一理论相较于以前的种种母语迁移理论扩大了研究范畴,考虑到了更多涉及母语迁移的因素,能够更加合理地解释母语迁移现象和二语习得中学习者面临的困难和出现的错误,提供了研究母语迁移的新的研究思路和方向,有助于我们对母语迁移的作用机制的了解,解释和预测母语迁移的范围、方式和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对母语迁移的研究和外语的教学。

三、结语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研究的拓展,人们对母语迁移的认识逐渐深入,对母语迁移的理论解读也从开始的简单、概括、局限于语言本身的行为主义理论逐渐向多维度、多层面、跨学科发展。对于母语迁移影响外语学习早已毫无争议,现在研究者们关注的重点是母语迁移受到哪些因素在多大程度上的影响。

以语言共性和普遍语法为基础的语言标记性理论成为现在最受关注,也是迄今为止对母语迁移最有解释力的理论,它为语言迁移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与研究方向,突破了行为主义和心灵主义的理论局限,分析总结了第二语言习得的规律,能够较好地解释二语习得过程中的困难和错误的原因。

但是影响母语迁移的因素绝不只是标记性这一点,我们还需要借助更多理论和实践来深入研究,更全面地了解语言迁移的作用机制。而且标记理论本身也仍然有其局限性,如某些术语仍不够精确、中立化与补偿原则的矛盾等问题,这都有待进一步的完善。随着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的发展,母语迁移理论必将汲取各学科的营养,从而得到更大的发展,能够更加有力地解释、预测和利用母语迁移现象推进二语习得。

参考文献:

\[1\]Odlint. Language Transfer\[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2\]Wardhaugh, R. The contrastive analysis hypothesis\[A\].In Schumann, J. H. &Sterson ,N.(ed)New Frontier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C\].Rowley,Mass.Newbury House PublishersInc.,1970.

\[3\]Oller, J.W.&Ziahosseiny, S. M. The contrastive analysis hypothesis and spelling errors\[J\].Language Learning,1970,(20).

偏误分析的心理学基础篇8

【关键词】汉字;汉字教学;对外汉字教学

一、对外汉字教学研究综述

自1958年以来,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发展迅速。“对外汉语教学”既指在中国进行的对外国留学生的汉语教学,也指现在风靡全世界的汉语教学,同时也包括我国国内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对外汉字教学”是仿造“对外汉语教学”的名称,卞觉非(1999)认为“对外汉字教学是指以外国人为对象的,以现代汉字为内容的,用外语教学方法进行的,让目的语为汉语的学生掌握汉字运用技能的教学活动,它是‘对外汉语教学’的组成部分,汉字文化教学不是对外汉字教学的主要任务。其根本目的是讲清汉字的音、形、义,帮助学生读写汉字,学习和掌握汉语”。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汉字教学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公认的教学难点。汉字作为汉语的记录载体和符号,是留学生学习汉语及汉文化的基础。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外汉语教学界对汉字教学的重要性有了越来越多新的认识,并且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层出不穷。对目前研究现状的全面认识,是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的基础。笔者查阅了大量相关的学术论文和著作,对其进行了分类综述,以期总结成果、展望未来,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

二、对外汉字教学理论的探讨和研究

1.对外汉字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重要性的理论探讨

原北京语言学院(现改名为北京语言大学)校长、两届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长吕必松先生(1999)从汉语与汉字的关系出发,提出“建立书面语言教学系统是改革汉字和汉语教学的当务之急”和“提高汉语教学效率的必由之路”。更加明确地从理论上确立了汉字教学的重要地位,为以汉字教学为基础的书面语言教学建立独立的系统提供了理论支持。

胡文华在其著作《汉字与对外汉字教学》一书中,从古到今汉字与汉语的密切关系的角度出发,阐释了汉字如何体现汉语的需要以及两者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

2.对外汉字教学理论体系的建构

对外汉字教学理论体系的建构始于20世纪后期。上世纪70年代,有关学者就进行过题名为“直接用汉字教语音和汉字教学提前”的实验,这些实验初步证明“一开始就教汉字和直接用汉字教语音是可能的”(吕必松,1990年)。这项实验应该是关于我国对外汉字教学的最早探索,它的意义在于对后来学界关于“单独开设汉字课”提法提供了启发。最近几年,学者们就“单独开设汉字课,使用专门的对外汉字教学教材”已经基本达成共识。汉字教学的理论系统也逐步完善起来。然而最早为对外汉字教学建立理论体系的是吕必松先生。他在其著作《对外汉语教学概论》中提出了有关汉字教学的基本准则和方法。这些准则和方法至今仍对教学和研究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胡文华在其著作《汉字与对外汉字教学》中,提出了以下几点关于汉字教学的理念。

(1)要充分考虑汉字与汉语的关系以及汉字本身特点。具体有以下几层意思:

①厘清汉字与汉语的关系对汉字教学理念的形成尤为重要。她认为汉字与汉语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的关系,从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到我们现在用的《汉语大字典》、《新华字典》。这些字典的存在,证明汉字不是单纯的记录符号,是词典无法替代的。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汉语教学,尤其是汉语书面语教学,汉字的教学应该首当其冲。②熟悉汉字本身的性质和特点,能使汉字教学抓住要害。汉字最大的特点是字形以表意为主。在进行汉字字形认知时,往往要以部件为主,因为部件蕴含着一定的汉字音义信息,并且部件对汉字构形层次的分析十分重要。

(2)要分析和总结学生学习汉字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学生很难掌握汉字的根本原因是因为汉字与汉语的关系结合得太紧密了,学生如果理解了汉字的形音义之间的种种联系,从某种程度上说,学生就已经了解了汉语思维方式的一些特点,了解了汉语书面语中语素或单音词的一些特点。

3.对外汉字教学原则和方法的理论探讨

(1)重视对外汉字教学的层次性。潘先军(2005)认为“对外汉字教学具有层次性,认识到了这种层次性并依据不同的层次的特点开展教学,融不同理论流派、多类教学方法进行灵活实用的汉字教学,达到汉字不再成为汉语学习拦路虎的良好效果”。

(2)重视汉字的理据性。李宝贵(2005)认为汉字具有理据性,汉字的理据表现为部件和字音、字义之间的联系。比如“森”,是由三个“木”组成的,用它代表“树多”的意思。“湖”两个偏旁,一个表义,一个表音。这样的字都体现出了汉字的理据性。“依照汉字的理据性去教学,特别是利用汉字中大量的形声字义、音提示去认知、理解、记忆汉字,是很好的办法。”

4.郭圣林和梁社会(2006)认为对外汉字教学还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1)“要因材施教,分类指导”。针对汉文化圈和非汉文化圈的留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施教方法。

(2)“循序渐进,先易后难”。这个原则体现为在汉字教学中从独体字到合体字,从笔画笔顺、部件到整字,从象形字、指事字到会意字、形声字,从最常用字、次常用字到不常用字的顺序逐渐展开施教。

(3)“音义结合,形成系统”。由于汉字中大部分是汉字,在教学形声字时,有意识地将同形符的汉字系联到一起,可以充分展现汉字作为表意体系文字的特点,引导学生掌握文字学意义的偏旁、部首。

三、对外汉字教学方法的实践和探讨

对外汉字教学最根本的落脚点是“教”和“学”。因此,对于具体教学实践中方法的研究和探讨是学者们关注的另一个重点。

1.从形体入手加强对外汉字教学

尤浩杰(2003)利用北京语言大学“汉语中介语语料库”,通过实验和大量的数据统计分析,认为“非汉字文化圈学习者对高频汉字的加工只经历笔画和整字两个层次,对低频汉字的加工则经历笔画、部件和整字三个层次,且他们的加工方式主要是序列加工而非平行加工;汉字的独体、包围、横向、纵向四种结构类型中,横向结构是学习者最难掌握的一种结构类型”。由此提出了关于非汉字文化圈学习者汉字学习分阶段假设。

兰碧仙(2010)认为进行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需要充分地了解现代汉字的结构类型,要重点讲授有形可依、有音可类推的汉字部件,让留学生树立起形、音、义等类的概念”。这样对于提高留学生对汉字的自我辨识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北京语言大学“外国学生错字别字数据库”课题组(2006)将“充分利用语料库和数据库技术手段,客观反映外国学生在汉字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字别字现象,为对外汉字教学的各项专题研究提供一个以大量真实文本和原始字形为基础的数据系统和信息平台,并倡导在此基础上全面开展基于数据库的外国学生错字别字类型、频率与分布等方面的系统研究”,实现了促进汉字理论研究与汉字教学实践良性互动的目的,从而也提高对外汉字教学的水平与质量。

2.注重汉字部件对于对外汉字教学的重要意义

吕振华(2009)强调牢固树立“部件意识”有助于很好地破解汉字教学的难题。“在处理一个个汉字的时候,以部件为切入点,不失时机地借鉴汉字或象形或指事或会意或形声的构形规律,把‘部件’意识渗透到不同类型的汉字中去,让汉字构形的理据作为学习者掌握汉字的‘支点’和‘把手’”。在对外汉字教学中,不仅汉语语言教师要树立“部件意识”,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部件意识”,并且要区分不同汉字背景的学习者,在学习汉字的起始阶段就能通过培养“部件意识”尽快熟悉汉字的性质和特点。

崔永华(1997)在《汉字部件和对外汉字教学》一文中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并从对外汉字教学的实践出发,通过分析《汉语水平考试词汇大纲》中所使用的汉字以及构成这些汉字的部件,说明了利用汉字部件进行汉字教学的可行性及相关的一些问题。从理论上讲,对外汉字教学主要有笔画教授、部件教授和整字教授三种方法,由于整字教授对于汉语初学者难度太大,而笔画教授又显得过于零碎,因此,部件教授成了相比较之下最理想的教授方式。崔永华通过“分析依据――假设――运用心理学理论的分析讨论”三个步骤,认为部件教学是可行的,但是也存在适用条件。

四、对外汉字教学汉字习得研究

江新、柳燕梅(2004)通过分别研究拼音文字学习者、表意文字学习者和汉语学习者汉字书写错误类型以及23名外国学生在自然写作中出现的汉字书写错误类型,探讨了汉字书写法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得出了如下结论:“①在书 写错误中错字比别字多,但随着识字量增加,被试汉字书写中的错字错误减少,而 别字错误增多。②在全体汉字书写错误中,由字形相似导致的错误多于由字音 相似导致的错误,但随着识字量增加,被试汉字书写中的字形错误减少,而字音错误增多。在别字错误中字形和字音错误也存在类似的趋势。”

陈慧、王魁京(2001)通过分析一个具体的实验研究来了解外国学生识别形声字的情况,并对不同汉语水平学生识别形声字的情况进行对比,以了解外国学生学习形声字的阶段性。最后得出结论:“学汉语的外国学生加工形声字的特点与本民族语文学习者加工形声字的特点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不同之处在于,外国学生能较快意识到形声字的声旁具有表音作用(学习汉语约半年左右),同时也能较快地意识到形声字声旁的局限性(学习汉语一年左右),但他们对形声字进一步精细加工的能力还没有发展起来;外国学生识别形声字的语境效应不显著,主要是因为他们心理词典里的储存物是以词的形式存在的。”

肖奚强(2002)将外国学生的汉字偏误分为成系统的偏误和不成系统的失误,并且认为二者之间存在着一定必然的联系。“因此在进行偏误分析之前,我们必须对分析对象进行精心的甄别和筛选,将那些彼此孤立的、不具有语言习得的系统性和规律性的失误排除出去,而分析那些成系统的、有规律地联系着的偏误。这样的分析从理论上说,可以发现语言的习得规律并深化我们的认识;从实践上说,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和避免偏误,指导教学。”

李香平(2008)对留学生高级班汉字课汉字知识教学与教材编写进行了研究,认为高级班汉字理论知识教学的内容应该包括“构形规律基础性知识;书写、认读、识记等技巧性知识;有关汉字历史、文化等扩展性知识”。高级班汉字理论知识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习者建立字形、音、意的内部网络,从量和质两个方面真正掌握汉字系统;培养和提高学习、运用汉字的能力”。高级班汉字教材中汉字知识编选的原则有“针对性原则、适用性原则和趣味性原则”。

五、对外汉字教学现状的思考与未来展望

杨丹珠(2009)认为对外汉字教学作为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目前处于比较滞后的状态,影响了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工作的进程。主要体现在“对外汉字教学论文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所占比例很低。在教学方面,很多汉字教学还只是附着在综合课里随文识字,没有开设独立的汉字教学课,更多的汉字练习只能是学生在课下独自完成。即使在部分开课单位,汉字教学也缺乏总体设计,更缺乏适应的教材,尤其是对汉字教学法没有进一步深入探讨”。针对这些问题作者提出来了一些相应的对策和方法:“偏旁分析法,部件分析法,图表教授法,汉语拼音注音识字法,汉字构词、组词法,结合例字教授法。”

卢(2008)从对外汉字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性及汉字学习的重要性的角度出发总结出对外汉字教学的现状。作者认为对外汉字教学的现状是硬件设施跟不上,传授方式单一,汉字课教材与其他课教材不配套,老师用的教材也与学生用的不一样等。针对这些问题,作者提出了一些建议,“多媒体方式和传统方式结合授课;增加、错开安排时间;学生的学习起步时间应基本一致;教材应与其他课配套,师生的教材应相同。”

李大遂(2007)对对外汉字教学进行了回顾与展望。作者以第五届国际汉语讨论会为界点,总结了在此之前与之后的对外汉字教学特点,并对对外汉字教学前瞻进行了分析,总结为以下几点:“‘字本位’与‘词本位’的讨论将逐渐展开;字音和字义的教学与研究将受到重视;不同层次的独立的汉字课将迅速发展;汉字形音义系统性及其在教学上利用的研究将得到深入;外国留学生汉字认知规律研究将进一步加强;继续尝试编写以汉字教学为纲的基础汉语教材并付诸实验。”

参考文献:

[1] 李蕊:对外汉语教学综述[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2008,(9)

[2] 彭聃龄:汉字认知研究[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

[3] 胡文华:汉字与对外汉字教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年

[4] 潘先军:论对外汉字教学的层次性[J].汉字文化,2005,(2)

[5] 李宝贵:汉字理据性与对外汉字教学[J].汉字文化,2005,(1)

[6] 郭圣林、梁社会:谈对外汉字教学的几个原则[J].教学研究,2006,(3)

[7] 丁晴:论对外汉字教学的确定性和情趣化[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10

[8] 尤浩杰:笔画数、部件数和拓扑结构类型对非汉字文化圈学习者汉字掌握的影[J].世界汉语教学,2003(2)

[9] 兰碧仙:从现代汉字的结构类型看对外汉字教学[J].咸宁学院学报,2010(10)

[10] 北京语言大学“外国学生错字别字数据库”课题组:“外国学生错字别字数据库”的建立与基于数据库的汉字教学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4)

[11] 吕振华:对外汉字教学中的部件意识[J].经营管理者,2009(21)

[12] 崔永华:汉字部件和对外汉字教学[J].语言文字应用,1997(3)

[13] 梁彦民:汉字部件区别特征与对外汉字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4)

[14] 乔璐璐:对外汉字教学中迁移理论的应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5)

[15] 杨冰郁、石凯民:‘系联法’对外汉字教学初探[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1(4)

[16] 余国江:中国传统识字教学理论和方法在对外汉字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安徽:安徽大学,2007

[17] 马舒琦:对外汉字教学模式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18] 徐彩华:汉字认知与汉字学习心理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

[19] 王丽、朱宏:认知结构理论视角下的对外汉字教学探讨[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7)

[20] 江新、柳燕梅:拼音文字背景的外国留学生汉字书写错误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2004(1)

[21] 陈慧、王魁京:外国学生识别形声字的实验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2001(2)

[22] 肖奚强:外国学生汉字偏误分析[J].世界汉语教学,2002(2)

[23] 李香平:留学生高级班汉字课汉字知识教学与教材编写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8(4)

[24] 杨丹珠:对外汉字教学的现状及相应的对策分析[J].教育探索,2009(12)

[25] 卢:对外汉字教学现状与应对措施[J].2008(5)

上一篇:超高层建筑安全范文 下一篇:隧道的工程特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