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反应法的心理学基础范文

时间:2023-12-05 17:20:50

全身反应法的心理学基础

全身反应法的心理学基础篇1

1. 呈现阶段以直接法为主。

直接法产生于20世纪初, 其主要特点是强调通过实物、图画、动作等直观手段直接用外语教外语; 强调模仿, 注重口语。其心理学理论基础认为, 在语言行为的心理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感觉, 引入意识中的概念和表象所伴随的刺激应尽可能有感觉成分, 最强有力的感觉是音响表象所引起的。因而, 外语教学应遵循先耳听口说、后眼看手写的原则, 通过语言、语调和听说训练带动读写能力的培养。

九义《英语》教材的语言材料, 即Look, listen and say, Learn to say和Let’s practise等, 均取自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事物, 新授这些内容时,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手势、实物、动作、玩具、剪贴画和图片等直观手段, 以及幻灯投影、录像、电脑多媒体等电教手段, 直接呈现某一事物和单词, 并且利用录音或教师配音, 让学生把英语的声音形象和客观事物直接联系起来, 接着以模仿、朗读、口头问答、口头复述等方式进行语音、语调和听说训练。可以促使学生通过英语直接理解教学内容, 增加操练的机会, 养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词语或特殊的表达方式, 教师要尽量在语境中直接呈现, 然后稍加汉语解释, 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操练。

2. 句型操练采用听说法。

听说法源于美国, 它继承了直接法某些优点, 以句型和语法结构操练为纲。听说法产生的理论基础是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听说法根据结构主义对千百万个句子进行分析, 归纳出典型的句型结构, 然后根据行为主义所提出的刺激—反应—强化规律进行句型操练, 经过反复模仿形成习惯。句型结构训练是学生掌握外语的有效手段, 是学习外语初级阶段不可缺少的内容。

教材从第二册开始, 每一课的Let's practise部分都围绕一个四会掌握的句型进行操练, 这个句型是Learn to say中的重点句型。每个单元的第一课安排新的句型, 随后的几课所操练的句型要么是运用巩固上一课的句型, 要么在上一课的基础上进行扩展。为此, 要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句型操练, 如替换句子成分, 转换句型, 完成句子, 还原句子, 扩展句子等, 并在学生获得句型结构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归纳语法规则, 以达举一反三, 准确运用的目的。

3. 听说训练适当采用全身反应法。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阿舍观察到成功的外语习得和儿童习得母语的过程有一个相似的地方。小孩学会说话之前已经会听懂大人的指令, 移民的儿童在新的语言环境中有一个阶段只听不说, 久了以后很容易就学会新的语言。他认为, 学习外语也应模仿这个过程, 即先理解后表达。他在60年代创造立了全身反应法。全身反应法的特点是:通过教师发指令, 学生以身体动作对教师发出的指令作出反应, 在大量理解性听的输入基础上培养学生说的能力, 进而培养读写技能。

教材第一、第二册的Let's play吸收了全身反应法的优点, 通过教师发指令, 学生用动作作出反应, 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同时培养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除Let's play外, 在其它内容的教学中, 教师还可以适当运用全身反应法和动作教学法进行听说训练。动作教学法要求学生一边开口, 一边作动作, 例如, 练习Let's go and climb the hill时, 师生一起边说边作邀请和爬山的动作,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迅速进入语境, 正确感知、领悟、掌握和运用英语, 有助于让学生形成直接用英语思维和表达的能力。

4. 交际法贯穿教学始终。

交际法, 又称功能意念法, 产生于七十年代初期的欧共体。它主张语言的社会交际功能是语言最本质的功能, 揭示了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包括口头、笔头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为了达到培养交际能力的目的, 教学必须以功能项目为纲, 以话语或语篇为教学基础, 教学过程要情景化、交际化, 不苛求纠正语言错误。 现行的中小学英语教材都以功能为纲编写, 九义教材每课书的主体部分Learn to say, 选择了学生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交际用语, 并在特定的情景中出现, 对话中词汇的选择和重点句子的操练又保持了语言结构的系统, 为交际法贯穿教学始终提供了条件。其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可归纳如下:(1)热身运动。每节课最初几分钟运用所学的日常用语进行交际活动, 如师生问候, 多种形式的听音问答, 学生之间自由会话, 会话表演, 做游戏等, 不但能复习运用所学内容, 而且使学生体会语言的交际功能, 激发学生学好语言的欲望。(2)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教师在特定的情景中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为学生创造了语言环境, 增加学生接触英语语言材料的信息量, 使学生用中学, 学中用, 这是教学过程交际化的有效措施。(3)创设情景, 呈现新语言材料。无论是呈现对话还是呈现对话中的生词和新句子, 都应该创设情景。让学生置身在实际生活的场景、情形中, 才能体现语言的交际功能。(4)操练以教学内容和学生为中心, 循序渐进。教师可以将教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 根据学生原有知识水平设计听说读写的言语技能训练, 从控制性操练(如模仿, 分角色朗读, 背诵, 就对话内容问答等)到半控制性操练(如围绕对话内容询问学生的经历和看法, 看图说话, 从对话中抽出某个短语或结构进行模仿练习等), 最后过渡到非控制性操练(如对话表演, 根据所给的情景用所学的语言形式来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等)。这样由低层次向高层次逐步过渡, 以达培养交际能力这个最终的教学目的。

本套英语教材的教学, 恰当地运用这些教学方法, 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会知识, 掌握技能。

全身反应法的心理学基础篇2

【关键词】小学数学 复习策略

小学数学复习方法和形式各不相同,但“步步反馈,逐层提高”复习法的确是一种高效合理灵活综合性强的复习方法。使用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避免陷入题海,提高复习的效率。

一、重基础,再提高,全面反馈

学生要全面把握知识,内化完整的知识体系,总复习必须要全面系统,要作出全面反馈。复习中我们不能按部就班地照着书本编排重讲知识或每课练,免得学生吃一遍冷饭,枯燥无味,消沉厌烦,费时费力效果又低。教师应该有效合理地系统学生的基础知识,内化知识结构,增强学生亲自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活动,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探讨、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并且能进行灵活运用。笫一阶段的复习应该重基础、全面反馈、再提高、再发现。

小学数学总复习是学生完成整数和小数、简易方程、数的整除、分数和百分数、计量单位和几何初步知识、比和比例、简单统计表、应用题部分后进行的,前后知识情况间隔达六年,对学生掌握知识状况不能全面了解时,首先应进行全面试探反馈。即以教学大纲为依据,针对于每一部分知识中的基础、重点和难点内容,选择六、七个中等难度的题目作为家庭作业,要求学生在自己复习的基础上独立认真的完成。教师通过批改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着手编写复习课教学计划,重点理清基本概念、基础计算、基本操作、基本应用方面的知识结构网络,再指导学生理清自身掌握情况,作一个小结。针对学生全面试探反馈出来的问题,着手重点解决每一个部分知识中典型的综合的试题,理清每部分知识的解题思路。

建立了基础知识结构网络,应让学生重新去品味基础知识、归纳要点,理清每部分知识的重点、难点,全方位出发,促提高,以练习为主要反馈手段。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可让学生先练或在练的过程中进行讲解,也可以让学生在练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时反馈,总结归纳。抓住学生薄弱环节,定向加固,使学生能够弄清每一个知识点,掌握全面基础知识和规律,提高学习能力,积累知识。如此训练,学生对总复习有了深层次的认识,在原有基础上再提高,使知识常用常新、常新常用,也给教师提供了重要信息,给学生自主复习的主动权。

二、贴近实际,专题复习,加强典型反馈和个别反馈相结合,各个击破针对于学生容易发生普遍性错误和个别性错误的知识点,我们要采取典型反馈和个别反馈相结合,加强针对性训练,开展专题复习方式,各个击破的复习思路。

一是重视班级学生的“分层导学”,发展共性,培养个性,激励学生相互检查,相互出试卷检测,并共同提高。在分层导学中,确立优生主要目标――审题万无一失,解题灵活运用,中等生主要目标――细心检查,努力提高,学困生主要目标――基础扎实,确立知识底线。在操作过程中,要求把学生的各种反馈信息分层,并即时归纳整理,确立复习思路复习重点,加强针对性。既重视学生的共同缺陷,又重视个体的差异特点。

一是对学生进行专题复习训练,融合知识的复习于技能训练中,强化学生的内功,向练习要质量,在练习时,从专题知识出发(如应用题专题复习训练、几何相关知识、计算专题复习训练等)进行定向训练,精讲精练,加强普及提高,加强典型训练,及时反馈,正确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知识系统观念,按类型做题。教师必须将学生的复习定位在高角度上,精心选编针对性强的练习,让所有学生均有收益,不做无用功。

三、找学生掌握知识的整体性和局限性缺陷,综合提高,内化知识结构,增强主体全面反馈,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步步反馈,逐层提高”的最后一阶段必须处处时时的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教师把学生的各种反馈信息经过去伪存真,去表及里的分析、归纳和整理,逐层让学生这个主体去发现、提出新的问题,引导思考、探讨、总结,灵活运用,找到学生掌握的整体性和局部性的缺陷,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此阶段必须要恰当组织复习,要避免学生重复做大量已掌握知识部分的习题,把精力集中在未掌握知识部分上,真正起到学生缺什么,教师就补什么、强化什么。 为及时检查学生综合素质情况和应变能力,在小学数学总检测时仍须对学生进行一系列的适应性、开放性、灵活性演练、诊断性测试。为此,教师就要花一定的时间挑选、组织、编排、翻新、综合、内化学生能力,编制成质量高、目标性强、检测点准、灵活开放的测试题,学生感到每一题都是有价值而舍不得放下的试卷。在综合检测试验后,教师对主体作出全面反馈,就可以进行最终的知识结构调整内化手段,进一步调控学生的全面复习。

检测之后,教师不仅要精讲巧析、洞查、记录学生的缺陷,及时对症下药,并在下一次检测中有所侧重,努力使学生做到“知此知彼,百战不殆”,而且要让学生学会正确地评估自我,自觉的查漏补缺,面对复杂多变的题目,能严密审题,弄清知识结构关系和知识规律,发掘隐含条件,多思多找,得出自己的经验来。

然而,学生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小学数学总复习是基础性综合性强的复习,对不同的学生既要统一要求,又要顾及差异,正确处理好“培优辅差促中间“的关系。同时进行健康心理素质培养,教导学生正确对待知识掌握和检测效果(分数)的关系。

通过第三阶段的“找缺陷、强反馈、切提高“的复习思路,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身的潜力,取得自己最佳的水平,那么学习主体的综合水平已经上了一个了不起的台阶了。

总之,在总复习中要以精讲为导向,师生齐心,面面反馈,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 吴素霞. 数学总复习之我见[J]. 学周刊. 2013.

[2] 王先炳.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挥学生全面思考能力[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2007.

全身反应法的心理学基础篇3

关键词: 学校体育 体育意识 终身体育

一、学校体育

学校体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全面发展身体,增强体质,传授体育知识、技能,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培养道德和意志品质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过程。学校体育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就学校体育学本身的学科性质来看,它应属于社会科学中教育科学的体系和范畴,它既区别于高度抽象的理论科学,又与单纯的应用科学不同,二者的长处兼而有之,是一种理论性与应用性相结合的教学理论。它是以体育运动的形式,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体方面施加一定的影响,为培养合格人才服务的一种教育过程。简言之,是通过影响学生身体,培养合格人才的教育过程。而素质教育是通过科学教育途径,充分发掘人的天赋条件,提高人的各种素质水平的教育。它是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教育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二、体育意识

体育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体育现象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人对体育感觉、思维和判断的总和,是人对体育运动总的认识和看法。就学生而言,则是指他们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按照个人对体育的认识,采取个人认为正确有效的方式以决定行为的心理活动。体育习惯是学生在不断重复的练习中形成的固定化的行为方式,它伴随着人的一生,影响人的生活方式和成长。从心理机制上来说,体育习惯是一种定型化和自动化的条件反射,是经过长期的训练、强化和积累而形成的。所以说,体育习惯的养成是建立在良好的体育意识的基础上的。然而现状却是:学生因受文化修养、道德规范、体育基础、自身素质和认识能力等因素的局限性,以及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外部环境的制约和影响,体育意识淡薄,重智轻体的观念占主导地位,学生的参与意识差,体育意识更令人担扰,在这种状况下体育习惯的养成就成了一句空话。所以我认为学校体育工作要注重学生的体育意识的培养和体育习惯的养成,如此才能从根本上扭转这种现状,以达到“全民健身”的目标。

三、学校体育必须与终身体育接轨

终身体育是当代体育发展的重要方向,是在现代终身体育思想的影响下形成的,其最终目的是培养终身健身者。终身体育是指人们在一生中所进行的身体锻炼和所受到的各种体育教育的总和。学校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进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为主要目的的一种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而学校体育的目的是:增进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传授体育知识,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对终身体育的实施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学校体育教育是国民体育的基础与核心,这个阶段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有助于将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有效地衔接起来。目前的体育教育从“以发展运动技能为主的体育教育”向“以健康教育为主的终身体育教育”转变,这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当今学校体育应把培养学生体育的基础能力和科学的自我锻炼能力,发展学生的身体机能,提高学生的素质水平,作为培养现代人的社会导向目标。

四、学校体育教学是终身体育教育的基础

健身,如同建造大厦,进行人体工程建设,更需要高质量的工程设计和构成人体工程高质量的基础――建筑“材料”。学校体育教育就是“高层建筑”的基础工程。

学校体育作为终身体育的基础工程,它必须通过学校教育计划、体育课程教学来实现健身的指向目标。只有充分掌握体育的知识、技能,才能合理运用它锻炼身体。这就要求我们根据青少年的年龄特征和身体发展的敏感期,科学地选择符合身体需要的健身内容、形式和相应的体育方法体系。体育健身过程的输入与输出都是以教师为主导,用科学的健身内容与方法,向学生输出和反馈过程。但是,这里必须明确体育课程首先要区别“健身”与“竞技”的关系。学校体育的根本目的是健身,增强学生的体质,必须以人为主导地位,根据学生身体的基础和需要,按照学校体育课程所获得锻炼身体的科学知识与健身方法,科学地自我选择体育内容与方法,以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其公式为“人体(学生身体基础)―自我锻炼(科学健身方法)―人体(学生身体得到增强)”。通过不断的反馈过程,学生的素质能得到改善和提高。而竞技运动则以运动技术的竞争为主导,主要反映在充分发挥人体机能的最大潜能的较量上。其规律为运动技术(依托技术与人的体力)通过运动训练对体能与技术上的强化,以达到争胜的目的。

五、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爱好和习惯

兴趣是对某一事物活动的积极表现的心理倾向,而体育兴趣是人们力求积极认识和优先参与体育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与参与体育活动的需要相联系的意向活动。在学校体育当中教师设计能对学生参与体育活动中获得快乐,使学生有更大的优势从中得到乐趣,同时,也获得参与的满足感,学生就将在文化课和专业课的压力能在体育课中得到释放。兴趣与成功是相辅相成的,兴趣可促使学习取得成功,而成功又可激发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第一,要有明确、恰当的教学目标。一堂课要完成什么任务,主要解决什么问题,怎样解决?备课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好,上课时必须让学生明白这堂课要实现的教学目标。第二,要精心进行教训设计,围绕教学目标采取什么途径,运用什么方法,各个环节之间如何衔接,场地目标怎样布局等,应有一个清晰的教学设计思路。第三,要重视信息反馈,作好评价总结。体育教师应该使学生在多年的体育学习中找到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不管现在学生有没有意识到体育对他个人成长的真正意义,都已经不知不觉地接受了体育。因此,体育课的教学设计就应该让体育课成为学生渴望参与其中的空间,成为学生运动的乐园,多增设一些体育比赛氛围,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这样,学生亲身感受到运动带来的乐趣和满足,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逐渐把教师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转化为自觉自愿的运动习惯。

六、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

在学校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的锻炼情况,对学生的锻炼态度、锻炼成绩作出正确的评价。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进一步坚持目标的欲望和继续锻炼的热情。给学生提出具体的指标,要求学生通过一个阶段的练习达到这一目标。阶段练习结束后,教师及时对学生的自我锻炼成绩进行检测,了解学生的指标完成情况,表扬先进,鞭策后进,从而推动全体学生共同进步。除了技术教学外,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使学生真正懂得体育锻炼的意义、作用和有关的体育知识,充分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运动兴趣,促进学生锻炼的积极性、自觉性。同时,在体育教学中要特别培养学生能在独立锻炼过程中,对练习的次数、运动时间、运动强度、动作的自我纠正等有较好的自我调控能力,主动积极地锻炼,从而使学生自我锻炼成为自己的自主活动,身心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发展,这会为以后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学校体育应该充分调动学生自我锻炼的积极性,尽职尽责地为学生的自我锻炼创造条件,营造气氛,把课堂教学任务有效地转化为学生课内外自觉积极的行动,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以实现素质教育中体育教学的目标。

七、提高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

1.要用自己良好的思想作风、道德、品质给学生作好表率,“育人先育己,正人先正己”,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政治思想上要严格要求,不断进取,要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热爱本职工作,谦虚谨慎,要有勤奋踏实的工作态度,全面关心、爱护学生,有坚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和思想素养,坚定正确的教育信念和教育理想,提高知识水平和业务水平,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2.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师生观、质量观和评价观,把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上,以高度的责任心,教好每一个学生。

3.要不断改进教法,大胆地进行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勇于探索,勤于总结,探索出一套适应素质教育的体育教学法。

4.要跟随时代的不断发展。随着多媒体、网络信息化进入课堂,体育教师不断地自我进修,开拓信息方面的知识,才能不落后于时代。要有创新能力,对自己的创造有清醒的认识,并加以开发,在体育教学中应表现出创造的天赋和好奇心,使体育教学常教常新,具有较强的科研意识,能把最新的体育信息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体育的氛围,产生极大的兴趣。这样,对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八、结语

学校体育对终身体育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体育教学是由传统教学转为快乐体育、健康体育、成功体育相结合的教学,是迈向终身体育的桥梁与基础,而体育教学改革又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教师应更新观念,不断完善自我的体育知识和技能结构,牢固树立终身体育教育思想,以适应体育改革对体育教师的新要求。在体育课上,要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方针,培养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大力开展快乐体育,以增强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最终为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潘绍伟,于可红.学校体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07.

[2]季浏.体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01.

[3]卢元镇.体育社会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08.

[4]李金龙,刘宗立.社会体育概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07.

全身反应法的心理学基础篇4

一、汉字笔迹学的理论基础

汉字笔迹学是一门新兴学科,也是一门交叉学科。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语言文字学、书法学等学科构成了它的理论基础。

(一)生理学基础

1. 人类大脑是笔迹形成的物质基础。 笔迹是人类书写活动的结果,书写是大脑的反射活动,大脑是笔迹形成的物质基础。从书写的生理机制来看,它是大脑对外界刺激作出的应答性反应。即:书写的产生是客观世界的各种刺激作用于视觉、听觉和其他感受器,并由相应的传入神经传到中枢——大脑,经大脑一系列的心理、生理综合分析过程,才得以发出指令,然后再由相应的传出神经将指令传至效应器——手,才使书写动作得以进行。人类的大脑与双手是息息相关的,手部活动是人体最复杂的活动,脑部活动大部分为手而设,手能通过许多方式反映人的内心世界的活动状况,书写便是手脑联合的产物。学者们从这一角度出发而普遍认为,笔迹就是脑迹,字迹是大脑的书写。人在书写时,与其说手在写,不如说是大脑在写。指尖的各种运动形式只不过是人内心世界在无意识下的一种不加修饰的流露,是被传递到手指上的无意识的思想,就像指纹能证明一个人的个体特征一样,写字时的每一笔每一画都能反映出每个书写人独特的个性。所以说,通过笔迹可以挖掘一个人的内心世界。

2. 生物遗传因素对笔迹形成的影响。 笔迹的形成必然受到书写者的脑、神经细胞的构置特点和神经冲动的电生化传递特点的制约,而这些因索通常是由生物遗传因素所决定的。

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对笔迹产生一定的影响,书写活动与整个神经中枢有关,尤其与大脑的关系最为密切,它是脑神经、肌肉等器官协同操作的结果。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特点影响着书写运动的特点,并通过这一结果——笔迹形成的特征反映出来。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特点对书写活动的制约,也可以从气质类型与笔迹特征之间的关系中反映出来。

内分泌腺机能对笔迹也有一定的影响,内分泌腺包括许多腺体,如脑下垂体、甲状腺、刚甲状腺、胸腺、副肾上腺、性腺等,腺体分泌的激素过多或不足都会影响神经信尸、传递的屯生化机制,从而对书写的进行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如甲亢病人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引起病人基础代谢率增高,血量增加,血流加快,病人的性惰暴躁易怒,惰绪反应强烈等一系列生理、心理变化。这时,病人书写的字迹字体明显增大,梭角增多,落力加重,锋利的笔划也相对增多。可见,内分泌腺的机能对笔迹的形成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身体素质对笔迹的形成也有影响,身体素质包括身体的外形、体质、精力及其关系的总和。 每一个要素的基础及其变化都会影响到人的行为,进而影响到笔迹的变化,各个要素的综合关系最终形成对笔迹的决定影响。

(二)心理学基础

心理学的方法提供了实验和统计的手段,有助于对动作技能与行为习惯进行研究,这为笔迹学的研究提供了现成的方法,对笔迹学的理论系统也是很好的补充。在笔迹分析的术语和方法上,心理学也给予了很好的借鉴。笔迹心理分析实质上就是通过笔迹进行书写者的心理分析,所以没有心理学的理论支撑,就没有笔迹心理分析的实际应用。

笔迹学关于书写习惯的科学基础,是在生理学、心理学和解剖学的基础上进行的,其发展必然跟这些学科的发展相关联。所以,心理学也是笔迹学的理论基础,有人把笔迹学混为笔迹心理学就是因为夸大了笔迹心理分析的功能的误解。

1.投射理论。 投射技术是心理学三大重要技术之一。投射的基本特征是:一个人真正的动机、欲望以及其他心理活动,可以通过此人的其他心理过程或心理活动产品间接的表现和反映,亦即投射出来。

笔迹反映了作者长期以来形成的书写习惯,而这种书写习惯与作者的视觉,动作协调,情绪,注意,思维,乃至个性和能力等心理活动相关。

2.潜意识理论。 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认为,人的绝大多数行为是由潜意识决定的。笔迹书写的动作和人的其他动作一样并不杂乱无章,都有其自身规律。书写无数次重复的动作已经成了无意识的、自发的和不经自我分析地做出的。在笔迹书写时,书写者意识注意的中心是在文字的规定结构上,而笔迹线条无任何约定俗成的规定性,制造笔迹线条的主动触觉同样无任何规定性,书写者无意于用笔迹线条去表达与他人交流的含义。人们都通常注意到文字规定的结构和文字的内容,而笔迹书写的线条不是我们意识控制的中心,它在未受意识影响的个性心理无意识暴露的同时成为一种无意识的记录。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笔迹线条的双重无意识,即笔迹线条既是无意识的表露,同时又是可供观察的无意识记录。因为对笔迹线条本身书写者和他人都不把它作为交流的形式,它是一种非社会性的动作,它完全按照书写者个人的习惯和适应性进行,由于社会规则不对它进行过多干预,这种自我中心动作得到了充分的宽容,享有充分的个性。

(三)社会学基础

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学科。以E·迪尔凯姆为代表的社会唯实论,认为人存在于社会之中,其行为和思想都并非纯粹服从于个体理性的,而是受到社会的塑造、限制乃至决定。

人类行为和思想的社会性决定了人类的行为不完全来自于人本身,还受制于社会整体的环境。因此,群体行为和时代思想是影响人类行为的正常因素。笔迹学所面对的笔迹,既是书写主体的行为习惯的反映,也是书写者的社会属性的反映。因此,对于我们来说,绝没有一个与社会隔离的书写主体存在,只要书写者在文化的背景下拿起笔,他的行为就已经烙印在社会的大背景下面,所以,我们完全可以对书写主体进行群体性研究,运用比较和归纳的方法来对书写主体进行划分、归类,当然我们尤其要使用社会学的统计方法进行分门别类的归纳统计,进行定量的笔迹统计,只有通过定量统计和比较归纳,得出的结论才是可信的,也才可以促进笔迹学的应用与发展。

笔迹与人的社会环境、生活经历、年龄阶段、文化水平、精神面貌等有密切的关系。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观念的不同,文字的书写也有着各自不同的风格。一个从小生活优越的人与一个从小在艰苦环境下长大的人的字,其字体在字态、字势、风格等多方面存在着差异。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笔迹特点也不同。一般来说,学生时代的字,由于还没有定型,笔画稚嫩、工整、拘谨;中年时期的字,笔画熟练、流畅、个性突出;老年时候的字,笔画老辣,略显僵硬。不同的心境,笔迹也不一致。心态平和时,所写笔迹端庄秀丽;心情急噪时,笔迹也浮躁潦草等。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字体的主要特征是不变的。只是近期的字更能反映书写者最近较稳定的个性特征、情绪变化、心理特点等。

(四)语言文字学基础

笔迹学的研究对象是被书写了的“文字”,文字作为记录汉语言论文的书写符号,具有自足系统。汉字学是以汉字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形体演变规律、语义系统及应用,以及其文化传承的学问。汉字的各种形体为书写者提供了丰富的可供选择的书写空间,不同书体的选择体现了一定的文化心理,夹杂的个别非规范书体则表现了书写者的特殊要求和求异、求古等心理,作为笔迹学研究者和笔迹分析工作者,首先要熟悉汉字的各种形体并且知道其演变规律,同时,也要了解汉字使用的时代性和特殊性特征。例如,如果我们发现一个四十出头的人使用二简字(二十世纪80年代使用并很快废除),就可以断定这个人是一个保守、遵守传统的人;如果一个人喜欢写异体字则说明这个人喜欢新奇事物、追求与众不同的感觉;如果一个人喜欢用简单易写的俗体字,则说明这个人文化水平不高。

语言方面的习惯和言语选择也可以作为笔迹分析的一个参考。如果一个人喜欢使用书面语、古语词,说明这个人文化水平较高,喜欢中国的传统文化;如果一个人用词简单,口语化较重,还有语病,则说明这个人文化水平较低;如果一个人喜欢用方言词,则说明这个人比较固执、守旧,不易变通,而根据他的方言区域就可以断定他的成长地;如果一个人喜欢用网络语言,则说明这个人喜欢时尚,年青有活力。

总之,笔迹学的研究如果建立在深厚的语言文字学基础上,就可以更加全面地把握书写者透露的信息,也就能够更好地进行笔迹分析。

(五)书法学基础

汉字笔迹学研究汉字的书写规律,书法学也讲究书写规律。不同点在于,汉字笔迹学是为了鉴定、分析书写的痕迹——笔迹,而研究汉字的书写规律的,书法学研究的书法则是为了美观、为了艺术,为了更好地书写而研究书写规律的,所以两者有共同的地方,但是在目标上是不一样的。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联系是都以汉字为对象,不同点是一个是为了分析而研究,一个是为了书写、审美而研究。对于书写而言,笔迹学分析的书写是日常的书写,是自然的、随性的;书法所关注的书写是主动的、抒情的、合目的的书写。在书写的层面上笔迹学的书写和书法的书写具有同一性,在一定程度上共同遵守作为语言文字的规范。从这一点上来说,书法的书写和笔迹学的书写是一致的,所以书法的评鉴中也有对书写所反映的性格、心理、性情等的描述,就此,有人认为古时候书法学和笔迹学是混为一谈的。其实,这只是问题的一个侧面,没有考虑书法学研究的书法的书写和笔迹学研究的书写痕迹是一致的,书法的书写应该看做是日常书写的一种特殊状态,是日常书写的一部分,所以书法的书写跟笔迹学的书写是重合的。

书法的笔迹和日常书写的笔迹都是笔迹学的研究对象,书法家只不过是熟悉书法技巧,在书写艺术上超过日常书写的写字者,因此,笔迹学和书法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书法理论中运笔方法和结体规律对于书法书写者来说是共性,对于日常书写者来说,则是不易掌握的技巧。虽然是共性,但是我们还是可以用笔迹学的方法分析出书法书写者的个性特点和心理状态。

研究汉字笔迹学离不开对书法学的研究,书法理论中的术语、概念以及一些理论都可以借鉴到笔迹学的研究中来;同样,笔迹学的方法也可以运用到书法作品的解读和研究中。例如,我们可以利用笔迹学的方法探究欧阳询结字特点的深层原因,那就是童年经历加上性格使然。我们也可以用笔迹学的方法对书法作品的真伪进行鉴定,为真伪的准确推断提供参考。

二、汉字笔迹学的应用

笔迹学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并逐渐被接受。笔迹分析技术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公安司法领域、心理咨询领域、文化教育领域、人事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等。

在公安、司法领域,通过对作案者留下的笔迹进行检验,分析判断其书写习惯的本质特征是否与嫌疑人笔迹相同,从而断定是否为同一人所写。常常用于帮助擒拿、捕获各种从事匿名信制造,伪造发票、证件、文件和其他文字材料的罪犯,从而协助公安部门侦破案件和法院进行判决。

在心理咨询领域,通过笔迹分析技术可以知己知彼,可以帮助一个人了解自己和他人的性格气质、能力潜力、思维方式以及兴趣爱好等,加强彼此之间的相互理解,促进相互之间的交流,帮助人们提高合作效率。在恋爱、择偶方面,通过笔迹分析帮助恋人、情侣认识和了解对方,为恋爱、择偶提供指导,减少盲目性和偶然性。

在文化教育领域,笔迹分析技术可以帮助教师了解教育对象的性格类型,在智力开发和素质培养方面进行有效引导,从而因材施教、提高教育效果。同时,还可以通过指导性的反复练字,纠正书写习惯,以克服与消除个性中的不足与弱点,强化与巩固个性中的优点,让其个性获得健康发展。

在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开发领域,通过笔迹分析技术开展就业咨询,可以较全面、准确地认识和掌握求职者的个性特征、能力、特长、脾气秉性、意志行为、管理素质、品德以及兴趣爱好等,根据这些特征科学地安排工作,做到人尽其才,才适其职,使人才配置合理化,在提高效益的同时,使个人的潜能也得到最有效的发挥。

笔迹学的应用要以实践为基础,以理论为指导,合理的应用。既不可盲目地夸大笔迹学的应用范围,把笔迹学看成是无所不及的万精油,也不可以妄自菲薄,忽视笔迹学在社会领域的应用实践。

笔迹学的应用要采用实验的方法,通过统计,不断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程序,并且在不断的实践中,提高笔迹学的应用水平。

目前,对于我国笔迹学研究和发展而言,最忌讳的就是盲目夸大笔迹学的功用,滥用、误用笔迹学理论去指导没有实验过的领域,其结果必然是坏了笔迹学的名声,阻碍笔迹学的发展。

总之,笔迹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需要更多人的参与和全方位的研究,限于篇幅,本文只对笔迹学的理论基础和笔迹学的应用略作介绍,关于笔迹学的研究方法等理论问题,将另文讨论,粗劣之砖希望引出至尊美玉。

参考文献:

[1]郑日昌.笔迹心理学——通过笔迹透视他人心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贾治辉.笔迹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

[3]李文.笔迹鉴定学[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

[4]张福全,都兴芳,宋亚莉.笔迹心理学[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全身反应法的心理学基础篇5

1 组织好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严密组织起来的传授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形式,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所以抓好课堂教学是一个教师教学成败的关键。有效的组织教学,教师首先对讲好课要充满信心、自信。认真扎实的课前准备,是对讲好课充满信心的基础。课堂上的思维若泉涌,挥洒自如,是与平时的知识积累和对教学规律,方法的执着探求紧密联系的。如果在这些方面都付出了艰苦的劳动,并且颇有收获,就可信心十足地走上讲台,以展风采。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运用下列方法技巧会使课堂教学效果明显改善:

1.1创建积极课堂环境,满足学生心理需要

积极的课堂环境与学生纪律之间有着密切联系,许多课堂管理问题与教师能否创建积极的课堂环境从而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有关。教学实践也表明,正是由于课堂环境不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从而造成了学生消极的学习态度和惹是生非或畏缩不前的行为。因此,课堂管理只有通过创建一个有意义的、真正能够满足学生需要的积极课堂环境,才能确保学生作出积极的、教学目标导向的行为,形成良好纪律。创建积极课堂环境,满足学生需求,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分析学生需要满足情况,弄清问题行为产生的环境原因。②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是当代课堂管理的核心理念和根本尺度。在课堂教学中,以人为本,就是一切从学生出发,以学生的发展和需要为本,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独特体验,切实做到理解人、尊重人、关爱人、激励人。③营造人性化的积极课堂环境和氛围,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④接纳学生,努力满足学生的归属需要。归属感是一个强大的动力因素,而接纳是最有效的激发方式之一,它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自尊、适应及其它健康品质。⑤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满足学生的自信需要。教师所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件事、表现出来的每一种态度都应注意要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印象,不能打击学生的自信心。⑥培养学生选择和履行职责的能力,满足学生有关权力和自由的需要。许多学生都渴望承担责任、自治和独立,同时也想拥有与老师共享管理课堂的权力。因此,教师要通过为学生提供选择、与学生一起制定课堂规范、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等方法满足学生有关权力和自由的需要。

1.2运用有效沟通技能,改进交流方式

在课堂管理中运用有效沟通技能,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善于倾听。教师要善于掌握倾听的艺术和技巧,并把这些技巧应用于与学生的交流中。这不但会改善师生关系,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而且还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自尊心理。

(2)合理运用肢体语言。①眼神接触是课堂上师生最常用和最有效的交流形式。②身体接近。对课堂上违纪的学生,在大多数情况下,教师只需走近他(她),或轻轻地拍一下,什么也不必说,就能使其端正行为。③身体姿势和面部表情。教师在调控学生课堂行为的过程中,应尽可能利用身体姿势和面部表情辅佐说话。

(3)恰当反馈与赞扬。给学生提供具体、清晰、详尽的反馈是一个重要的沟通技能。不要随便滥用表扬,表扬必须紧跟在良好的行为之后;赞扬应针对某个特别要强化的行为;赞扬应因人而异,可信有据。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同时,在沟通中还要注意“对事不对人”。

1.3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有效性

有效的教学是防止课堂问题行为发生的第一道防线,好的纪律来自好的教学。因此,改善课堂纪律,必须改善我们的教学,增强教学的魅力。维持纪律的最佳方式是吸引学生积极参加课堂活动。加深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也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常用办法。教师通过有意创设诱人的知识情景和创造悬念,通过问难设疑,让学生在参与讨论、答疑活动中,实现知识的接受和创造,并运用问题解决方法和集体讨论方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有所思、有所求。

2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实际上是将“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这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

2.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佳的内在动机兴趣是环境与文化的产物,而不是天生的。兴趣不是凭空制造的,而是过去习得兴趣的衍生物。从这个意义上讲,兴趣既是学习的原因、动力,又是学习的结果,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就要以学生原有兴趣为起点,把学生已获得的兴趣作为建立新兴趣的基础,找出这些知识和学生有兴趣的知识领域之间的联系,是成功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工作。

2.2了解学生原有的学习基础

要了解学生原有的学习基础,并使教学内容和学生原有的学习基础和和认知发展水平相一致。教学内容若低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或与学生原有的经验相同,学生将感到过于简单而索然无味;如果教学内容超过学生的认知发展能力,或与学生原有经验全然无关,跳起来也摘不到果子,学生将感到过多挫折而无法学习。

2.3掌握练习的难易度

对练习范围、练习难易度、练习速度的要求练习的范围应限于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中,并考虑这些练习与该单元的关系;练习的难易应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过难或过易都不能激发学生兴趣。练习速度应规定单位时间完成的练习量。

3 遵循学科规律,做到和谐;探究高效教法,做到有效

教学方法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的方法,从教学过程说主要有三类方法:一是进行认知活动的方法。二是进行技能活动的方法。三是进行情感活动的方法。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是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那么,我们就不能按照自己“教”的思路进行教学,而应按照学生“学”的规律进行教学。即,学生“应该怎样学”,我们就“应该怎样教”。所以,我们在教学设计时,要以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为前提,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周密地考虑到学生存在“已有知识经验和思想方法基础”的事实。学生的这个基础与教材的编排顺序有关,但与学生自身的学习水平与生活环境关系更大。并根据这一特点来确定教法,力争达到教与学的统一。

4 进行教学反思,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最为有效的途径有两条:一是集体备课,二是教学反思。我校始终把集体备课和教学反思作为教研活动的重点。最近我校又举办了以反思、交流、提高为主题的教师论坛,可以说教师论坛是将以上两个方面的有效结合,是一次成功的教研活动。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化发展内容的重要部分,是促使教师个体乃至群体由教学者向研究型教师转变的催化剂。教师的反思能力应在自身的反思过程中得以形成和提高,反思过程可分为四个环节:具体经验观察分析抽象的重新概括积极有效的验证。

全身反应法的心理学基础篇6

关键词:目标 教学 初探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b)-0000-00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是基础医学中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也是护理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知识。免疫学中的抗原、抗体、免疫应答、疫苗、超敏反应等基础知识与概念以及医学微生物中各种病原体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特征和致病机制等,对护理人才建构良好专业知识框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随着近年来教学改革,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学时相对减少,这给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增加了不少困难。因此,根据现代教学理念,结合我校护理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医学免疫与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体会笔者认为在免疫学教学中要以教学大纲为依托,制定出每个章节的教学目标,做出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应掌握的知识程度以及能力发展水平上的要求。教学目标又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德育目标、

1 知识目标

免疫学基础知识是一门医学基础课,它与其他各门基础课之间都有联系,与临床课的联系就更加密切。免疫学基础的理论比较抽象且安排的课时又少,要在较少的时间里完成教学任务,必须确定明确的知识目标,知识目标包括课程目标和学时目标。

1.1 课程目标:课程目标包括学习目标和教学内容。

(1)学习目标:是指课堂必须完成的单元目标。通过教师的课堂目标教学的完成得以实现,学生通过每一课堂的“课堂目标”的学习,才能明确掌握一堂课学什么、掌握什么、了解什么。例如在讲述《免疫学基础》-----概述这一章节时,教师要紧紧抓住“免疫的概念”这一课堂目标做文章,利用学生刚学完解剖和生理等医学基础课程的有利条件,讲深、讲透机体是如何识别抗原、排除抗原、从而维持自身的生理平衡与稳定这一功能的,而随后“免疫的功能”也就好讲了。

(2)教学目标:是指实现学习目标所需的内容。教师必须根据课程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列出教学内容中的重点标题及内容的摘要,并尽量突出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和相关知识的应用,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以“免疫学”为例,在教学过程中,应强调“免疫学”的基础概念、性质、作用,如:“抗原”这一章节的许多节点中,’抗原”的概念和特性是重点掌握内容,其它作为了解内容,只有掌握了重点,才能使学生听懂后面的内容。重点内容要细讲,了解内容就可以简讲,这样,学生就可以抓住重点内容学习,实现相应的学习目标。

1.2 学时目标:随着疾病谱由传染病向非传染病,病因由细菌、病毒向心理、社会因素的转化,免疫学基础由原来的108节课减少到68节课,课时少,任务重,因此在目前课时量的基础上,应对授课内容进行必要的取舍,这就要求任课教师抓住重点突出难点,同时要保证知识的连贯性和连续性,使学生能够融会贯通地学习,充分利用好每一堂课,少而精地完成每一个学时目标。要在规定时间内顺利地完成学时目标,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具体实施:

(1)自学辅导、问题讨论:用以解决目标中难度不大,知识层次不高的知识点内容,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以引导学生主动的学习,学生在明确学习目的基础上,有了一定的学习动力,进而产生学习兴趣。“免疫学”与其他医学基础课密切相关,因此教学中使用与其他相关基础课知识点联系密切的课程进行教学上的联系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如:在进行“免疫系统”这一章节的教学过程中,应为学生刚学习完解剖学和生理学课程,通过自学、讨论、教师提示指导的方式把相关的解剖、生理知识融会于其中,就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效果很好。

(2)教师重点讲述、学生参照目标进行学习的方法,以解决难度大、知识层次高的知识点内容的教学。在免疫基础与微生物学教学中,可引用临床病案分析方法,多媒体技术引入动画、视频等教学内容,可得到生动、形象、逼真的效果,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在进行“免疫应答”“超敏反应”“细菌各论”等章节的教学过程中就可采用此方法。

2 能力目标

包括教学活动、实验操作、教学评估与反馈等环节

(1) 教学活动:是指完成教学内容所选择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笔者常用的教学

手段和方法有“教师主讲法”、“师生互动法”、“角色扮演法”“游戏模拟法”“专题讨论法”等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恰当与否,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教学中采用的方法得当,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极大的提高教学效果。

(2)实验操作: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是实验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实验教学是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教学中的重要一环,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实验教学可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动手过程中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更好地巩固理论知识。

(3)教学评估与反馈:教学反馈的方法有“课堂提问”、“模拟”、“小测验”、“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方法。正确及时的采用有效的评估反馈方法,能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效果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以便及时纠正,同时也能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3 德育目标

(1)目标教学中德育目标就是要教育学生不仅具有专业知识,而且要有职业道德和健全完美的身心素质。多年的教学工作实践使我深刻体会到、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甚至是一种激发学生勤奋向上的动力,所以教师并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和思想品德教育,作为教师要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要吃苦耐劳、尽职尽责、为人师表,关心和爱护学生。如:微生物学实验的标本有些是“粪便”和“痰液”,个别学生看了会感到恶心,怕脏、怕传染,不愿意操作。对学生来说这些反应是正常的,关键是如何给予正确的引导,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作为教师就要身先士卒,带头进行示范、操作,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首先要做到。帮助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启发学生主动发展、全面发展。对于学习基础差或智力发展较慢的学生要特别关心、爱护,积极指导,让所有的学生得到健康发展的机会,教育是一个民族进步和发展的基础,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和创造能力的根本途径,中职学校的教师,教书育人,势在必行,这是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的新要求,同时对提高中职学校内涵建设和发展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肖运本、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1月

【2】吕瑞芳、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2月

【3】岳青,黄松林、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与思考、卫生职业教育、2012年2月第4期、P100页

全身反应法的心理学基础篇7

(一)思维和存在关系的继承性与独特性

为了解释二者关系,恩格斯在《反杜林论?哲学篇》第三章第三十二页指出“究竟什么是思维和意识,它们从哪里来,那末就会发现,它们都是人脑的产物,而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人脑的产物,归根到底亦即自然界的产物,并不同自然界的其他联系相矛盾,而是相适应的。”恩格斯在理解思维和意识关系时,其在继承了其原本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批判了杜林错误的唯心主义先验论,针对杜林把意识和物质并列起来的错误思想进行了揭露,独特的从总体的角度论述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恩格斯论证意识是人脑的产物,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而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即思维是从客观存在自然界产生而来。因此,恩格斯思维与存在关系哲学思维的特点在于,他不仅独特的系统的论述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还继承性的坚持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以及物质和意识二者关系的辩证唯物义根本原理。

(二)世界之本论断的先河性

世界统一于什么?神学家认为世界统一于神;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精神;旧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某种具体的物质形态。那么,坚持自然辩证法观的的恩格斯,其在《反杜林论?哲学篇》第四章第四十一页论述到“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而这种物质性不是魔术师的三两句话所能证明的,而是由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长期的和持续的发展来证明的。”这段话很明显的表达了恩格斯的物质性观点,其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只能在于它的物质性而并不在于它的存在,认为世界的本质就是物质性。恩格斯的世界之本即为物质性这一理论论断,其最大的特征是它奠定了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首次区分了哲学上的物质概念和物质的具体形态,同时也与世界统一于某种具体物体的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开创了物质论的先河。

(三)物质和运动辩证关系的科学性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哲学篇》第六章第五十六页到第五十七也指出:“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无论何时何地,都没有也不可能有没有运动的物质。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同样不可想象的”。从这一段话我们可以看出,恩格斯批判了杜林关于“物质自身等同”的割裂物质和运动的关系的谬论,正确的阐述了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恩格斯认为宇宙间的一切物体在每一瞬间,总是处在这种或那种运动形式之中,或同时处在几种运动形式之中,不存在不运动的物体,所有物体都是时时刻刻运动着。运动是物质固有的属性,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割的辩证关系,具有高度科学性。

(四)时间与空间的关系创新性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哲学篇》第五章指出“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没有一个方向是有终点的,不论是向前或向后,向上或向下,向左或向右”。从这一段描述来看,恩格斯批判了杜林的时空有限论,形成了时空关系新的关系论。一方面恩格斯认为时间使物质运动的具有持续性和顺序性,任何物质的存在,都必须要持续一定的时间,表现出先后的次序。空间使物质运动具有广延性,任何物质总是处在一定的位置,占有一定的领域,具有一定的规模和体积。可见,时间、空间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另一方面,恩格斯还深刻阐述了时间的无限性与空间的无边性。通过段头恩格斯在《反杜林论?哲学篇》论述,其指出物质世界在时间上,是无始无终;在空间上,无边无际。因此,不管是从恩格斯的时空与物质关系来理解还是从时空本身性能来看,恩格斯这种新型的时空关系剖析,是一种具有高度创新性论断,其解决了物质和运动、

二、历史辩证法

历史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的创立是人类历史观的伟大革命。恩格斯在《反杜林论?哲学篇》这部书中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阐述,是全世界公认系统而全面论述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最早著作之一。恩格斯在《反杜林论?哲学篇》概论第二十四页写到“以往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些互相斗争的社会阶级在任何时候都是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产物,一句话,都是自己时代的经济关系的产物;因而每一时代的社会经济结构形成现实基础,每一个历史时期由法律设施和政治设施以及宗教的哲学的和其他的观点所构成的全部上层建筑,归根到底都是应由这个基础来说明的。这样一来,唯心主义从它的最后的避难所中,从历史观中被驱逐出来了,唯物主义历史观被提出来了,用人们的存在说明他们的意识而不是像以往那样用人们的意识说明他们的存在这样一条道路已经找到了。”这段话,这就很精辟的论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思想,开启了恩格斯哲学思维的新特点。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基础性特征

从上一段恩格斯在书中的描述可以看出,恩格斯认为二者关系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而不是人们的社会意识决定人们的社会存在。这种理论论断,是一种坚持历史观的唯物本性,是整个历史辩证法理论大厦的基础。并且伴随着这一原理的产生,标志着唯心史观的破产,其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按照这一理论,我们不仅可以得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二者关系中的基础性作用,我们还可以了解到,通过恩格斯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二者关系的明确,其对整个历史唯物主义都起着基础性作用。因此,恩格斯在《反杜林论?哲学篇》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论述,在整个哲学思维长河中具有极其高度的理论性的基础性特征。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慨括性特征

全身反应法的心理学基础篇8

2009 年安徽省高考化学第28题 (以下简称28题)是一道特色鲜明的科学探究题,综合考查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学习能力和科学素养,得到了广泛的好评,耐人回味。通过该题可以看出新课程高考命题改革的方向,对中学化学的教学有诸多启示。

1试题及参考答案

Fenton法常用于处理含难降解有机物的工业废水,通常是在调节好pH和Fe2+浓度的废水中加入H2O2,所产生的羟基自由基能氧化降解污染物。现运用该方法降解有机污染物p-CP,探究有关因素对该降解反应速率的影响。

[实验设计]控制p-CP的初始浓度相同,恒定实验温度在298 K或313 K(其余条件见表1),设计如下对比实验。

(1)请完成以下实验设计表1(表中不要留空格)。

(2)请根据上图实验①曲线,计算降解反应在50~150 s内的反应速率:v(p-CP)= ________mol・L-1・s-1。

[解释与结论]

(3)实验①、②表明温度升高,降解反应速率增大。但温度过高时反而导致降解反应速率减小,请从Fenton法所用试剂H2O2的角度分析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③得出的结论是:pH等于10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与交流]

(5)实验时需在不同时间从反应器中取样,并使所取样品中的反应立即停止下来。根据上图中的信息,给出一种迅速停止反应的方法: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②313, 3, 6.0, 0.30; ③探究溶液的pH对降解反应速率的影响,(2)8.0×10-6;

(3)过氧化氢在温度过高时迅速分解;(4)反应速率趋向于零(或该降解反应趋于停止);

(5)将所取样品迅速加入到一定量的NaOH溶液中,使pH约为10(或将所取样品骤冷等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2试题分析

本题以研究影响Fenton法降解反应速率的因素为载体,将基础知识逻辑延伸到新的领域,而后又回归基础知识,并通过完整的实验探究过程,为考生创设了一个真实的问题情境。

28(1)题考查了实验设计能力,特别是对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的运用能力。28(1)②探究温度对降解反应速率的影响,要求考生把温度作为自变量,把pH、H2O2和Fe2+的浓度等其他影响因素作为控制变量保持不变;28(1)③则给出了所有的变量,要求考生能从中区分出自变量与控制变量,进而分析出该组实验是研究自变量pH对因变量降解反应速率的影响,并以填写实验目的形式把考生的思维结果呈现出来。这种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对考生今后的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28(2)题考查对化学反应速率概念的理解,要求考生能从曲线图中提取出与给定时间段相对应的p-CP的浓度变化值。目的是考查考生通过对图表的观察,“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 28(3)题需要考生联系过氧化氢受热易分解的性质,以及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解释温度过高时p-CP降解反应速率反而减小的实验事实。此问旨在引导学生必须对中学化学基础知识融会贯通,并具备“对化学现象提出科学合理解释的能力”。 28 (4) 题要求考生能从曲线变化趋势中判断出pH对降解反应速率的影响,同时此小题也为28(5)题的顺利解答做了铺垫。28(5) 题则要求考生根据题给信息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具有适当的开放性,达到运用相关知识,“采用分析、综合的方法,解决简单化学问题的能力”的目标。使得思维能力层次相同而认知结构不同的考生能获得不同的解题效果。

该题以能力立意,构思新颖,重在过程与方法的考查,让平时经常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考生能表现出他们的长处,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命题思想。本题考查目标明确,考查能力层次分明,保证了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真实地表现出自己的水平。仔细品味这道题,会发现无论是题中的表格、曲线、数据,还是每一个问题的难度和考查目标,都经过精心的设计,命题者独具匠心的构思和高超的命题技术令人叹服,是今年全国各地高考化学试题中最大的亮点之一。

3对中学化学教学的启示

从本题能够看出,新课程高考命题形式正在发生改变,重在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题从单一化走向综合化,从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这种考试变革方向有助于教师和学生从题海中挣脱出来,把新课程理念落到实处。

(1)注重“双基”,打好基础

试题的情境仅是把基础知识的逻辑延伸到新的领域,最终一定会回归基础知识。情境再新颖,能力要求再高,也离不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承载作用。试题对能力的考查总是以知识为载体,通过灵活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来实现,而这两者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双基”是学生能力提高的根本,是分析、判断、解答问题的依据,离开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任何有关提高学生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都是没有意义的。因此任何时候都丝毫不能放松基础知识的教学,新课程背景下更应该要求学生全面掌握基础知识,形成坚实、完整的知识体系。

(2)提高实验能力,重视科学探究

本题对考生实验能力的要求与往年相比有较大的提高,相信这个趋势在将来的新课程高考中还会继续下去。实验内容包括对实验原理、实验程序、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的分析、归纳和总结,尤其要重视探究性的实验设计与评价。因此,日常教学中要充分重视教材中的实验,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注重理解原理、掌握方法、学会分析、正确表达,才能更加行之有效地提高学生实验综合能力。

科学探究是新课程的灵魂,教学中要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备课中不忘记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施,注重以实验为核心的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在设计和选择教学策略时,重视和加强探究活动,渗透科学研究方法教育,让学生亲身经历丰富的探究过程。在探究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实验、观察、阅读等途径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将新知识置于问题情境中,使获取新知识的过程成为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3)跳出题海,以质取胜

该题以研究影响Fenton法降解反应速率的因素为载体创设的问题情境,陌生度高,题海战术无法发挥作用,有利于选拔具备进一步学习潜力和创新精神的考生。题海战术费时费力,长期大量的机械练习会形成思维定势,抹杀学生的创造力,与新课程理念背道而驰,应彻底抛弃,把实现有效教学列为第一位。

(4)转变学习方式,倡导科学态度

在教学中我们要把学生从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机械学习方式中解脱出来,倡导一种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会从探究中获取知识、从反思中增长才干。注意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化学学习过程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控,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在化学实验的过程中,会得到大量的感性认识,使之从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运用已有知识和相关资料去理解它,使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中所获得的知识更加牢固。同时,倡导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总之 ,这道题给了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它不仅有利于选拔具有学习潜能和创新精神的考生,而且能充分发挥高考试题对于中学教学行为的导向作用,对中学化学的教学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上一篇:兽医讲座心得体会范文 下一篇:内部管控模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