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基础心理学培训范文

时间:2023-12-01 17:23:27

零基础心理学培训

零基础心理学培训篇1

关键词:人才规格;人才培养模式;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课程结构

一、专业名称(专业代码):数控加工专业(051400)

二、入学要求: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

三、基本学制:3年

四、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培养面向广西玉林地区和广西泛北部湾经济区机械制造行业企业,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掌握数控加工专业知识,数控车削加工、数控铣削加工/加工中心加工的技能和能力,在生产第一线从事数控车工、数控铣工/加工中心操作工等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五、职业范围

本专业对应的职业范畴为:

(1)数控车工(核心职业)。

(2)数控铣工。

(3)加工中心加工。

六、人才规格

本专业毕业生应具有以下职业素养(职业道德和产业文化素养)、专业知识和技能:

1. 职业素养

(1)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

(2)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团队协作能力及健康的心理。

(3)掌握体育和卫生保健的基本知识及运动技能,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

(4) 具有通过不同途径获取信息、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5)具有正确的就业观和一定的创业意识。

2.专业知识和技能

(1)熟悉机械加工的专业知识,能读懂加工图纸,会查阅有关技术手册。

(2)熟练掌握中等难度机械零件的加工工艺和方法,编程知识。

(3)能接受和使用新技术、新工 艺、新设备、新材料。

(4)熟悉数控机床结构,数控刀具的使用性能。

(5)了解企业产品的知识和企业管理常识。

(6)具备根据工作任务主动利用各种信息渠道查阅资料的能力,并在工作中有效应用。

(7)具备识读与绘制中等复杂零件图样的能力。

(8)具备手工编写零件程序和加工零件的能力,能按照作业规范熟练操作数控机床,完成一般零件的编程、加工、装配与质量检测及常用车刀的刃磨,能独立完成一般零件加工工艺的制定,进行设备的保养与维护等常规工作任务。

(9)具备运用CAD/CAM软件完成中等复杂零件工艺与自动编程能力。

(10)具备按照工作要求、执行本岗位工作流程、并能规范填写工作记录的能力。

(11)具备规范执行6S现场管理的能力。

3.专业(技能)方向

(1)专业(技能)方向1:数控铣削加工。①能熟练操作铣床及数控铣床,能对铣床及数控铣床进行日常保

养;②掌握铣削及数控铣削的加工技 能,能运用铣床及数控铣床完成平面、轮廓、槽等铣削加工;③能对简单零件进行工艺制定和程序编辑,能运用CAD/CAM软件完成零件自动编程;④能对零件进行质量检测。

(2)专业(技能)方向2:加工中心加工。①能熟练操作加工中心机床,能对加工中心机床进行日常保养;②掌握加工中心加工的技能,能运用加工中心机床独立完成加工零件;③能制定简单零件的工艺,编辑程序,能利用CAD/CAM软件完成零件自动编程;④能对零件进行质量检测。

七、主要接续专业

1.高职:数控技术,数控设备应用与维修

2.本科: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

八、人才培养模式

1.“产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产教结合”是利用校内实训基地教育资源和企业密切配合,通过加工真实产品来培养学生,使生产和教学有机结合,营造企业生产环境,以培养适合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性人才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它是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关键教学环节,使学生在走出校门前就能够将所学专业知识和能力应用于真实生产实际中,实现在学校与企业、岗位的零距离接触,为顶岗实习打下基础。使学生练就过硬的职业技能,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从根本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

“顶岗实习”是学生在校外实习基地从事与企事业员工一样的生产实践工作,并承担工作岗位规定的责任与义务,并获得一定的实习报酬。顶岗实习能够综合运用本专业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尽快将所学专业知识和能力应用到企业实际生产中,以完成一定的生产任务,并进一步获得感性认识,掌握操作技能,学习企业管理,养成正确劳动态度的一种实践性教学形式。

九、课程体系构建

(一)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与描述

典型工作岗位:数控车工、数控铣工、加工中心操作工

典型工作岗位对应的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如下。

1.零件钳加工

(1)能读懂钳工常见的零件图及简单工艺装配图。

(2)能读懂简单工艺文件及相关技术标准。

(3)能对常用设备、工具进行安全检查。

(4)能正确选用加工设备,正确使用劳动保护用品。

(5)能进行一般零件的平面划线及简单零件的立体划线。

(6)能进行锯、錾、锉、钻、绞、攻螺纹、套螺纹、刮研、铆接、粘接及简单弯形和矫正。

(7)能进行简单工具、量具、夹具等工艺装备的组装、修整及调试。

2.零件车削加工

(1)能读懂轴、套和圆锥、螺纹及圆弧等简单零件图。

(2)能制定简单零件的车削加工工艺。

(3)能使用车床通用夹具和组合夹具将工件正确定位与夹紧。

(4)能刃磨普通车刀及标准麻花钻头。

(5)能车削轴类、套类、三角螺纹、梯形螺纹、蜗杆等零件。

(6)能简单维护保养普通车床。

(7)能使用各种测量工具测量直径、长度、锥度、螺纹。

3.零件铣削加工

(1)能读懂简单零件的三视图、局部视图和剖视图。

(2)能合理选用常用铣刀和合理选择切削用量。

(3)能制定简单工件的铣削加工顺序。

(4)能使用铣床完成台阶、沟槽和键槽等零件加工。

(5)能进行普通铣床的日常维护保养。

(6)能用常用量具检验平面、斜面、台阶、沟槽和键槽。

4.零件数控车削加工

(1)能绘制轴、套、螺纹等简单零件图,读懂中等复杂程度的零件图。

(2)能编制台阶轴类和法兰盘类零件的车削工艺卡。

(3)能依据加工工艺卡选取合理刀具和对刀。

(4)编制台阶、内外圆柱面、锥面、螺纹、沟槽等轴类、法兰盘类中等复杂程度零件的加工程序。

(5)熟练数控仿真软件基本操作和显示操作。

(6)能使用CAD/CAM软件编制中等复杂程度零件程序。

(7)能使用数控车床完成轴类、套类、螺纹等零件加工。

(8)能简单维护保养数控车床。

(9)具备组合零件加工能力。

5.零件数控铣削加工

(1)能读懂中等复杂程度的零件图,能绘制有沟槽、台阶、斜面、曲面的简单零件图。

(2)能编制由直线、圆弧等构成的二维轮廓零件的铣削加工工艺文件。

(3)能够根据数控加工工艺文件选择、安装和调整数控铣床常用刀具。

(4)能编制由直线、圆弧组成的二维轮廓数控加工程序。

(5)能够使用CAD/CAM软件绘制简单零件图。

(6)能够利用CAD/CAM软件完成简面轮廓的铣削程序。

(7)能使用数控铣床完成平面、轮廓、曲面、孔、槽等零件加工。

(8)能进行普通铣床的日常维护保养。

(9)能用常用量具检验平面、斜 面、台阶、沟槽和键槽。

6.零件加工中心加工

(1)能读懂中等复杂程度的零件图,能绘制有沟槽、台阶、斜面、曲面的简单零件图。

(2)能制定简单的加工工艺,合理选择切削用量。

(3) 能正确选择零件的定位基准。

(4)能在主轴或刀库上正确装卸刀具。

(5)能手工编制钻、扩、铰(镗)等孔类、平面、轮廓加工程序。

(6)能使用CAD/CAM软件进行零件二、三维造型及自动编程。

(7)能综合利用车铣加工中心机床完成零件的复合加工。

(8)能使用常用量具检验内径、外径、长度、角度的精度。

(9)能对加工中心机床进行日常维护保养。

(二)典型工作任务到课程的转换

零件钳加工《零件钳加工》;零件车削加工《零件普通车床加工》;零件数控车削加工《机械识图》《零件数控车床加工》《机械CAD/CAM》《组合件加工与装配》;零件铣削加工《零件铣床加工》;零件数控铣削加工《零件数控铣床加工》;零件加工中心加工《零件加工中心加工》。

(三)课程结构

见课程结构图。

十、课程设置及要求

本专业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公共基础课包括包括职业素养与职业发展、数学、语文、体育、计算机应用基础,专业技能课包括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技能)方向课,一体化课程是专业技能课教学的重要内容。

(一)公共基础课

1.职业素养与职业发展(74课时)

主要教学内容和要求:本课程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和职业理想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和职业理想,学会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特点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并以此规范和调整自己的行为,为顺利就业、创业创造条件。

2.数学(76课时)

主要教学内容和要求: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具备必需的相关技能与能力,为学习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3.语文(68课时)

主要教学内容和要求:培养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思维发展,加强语文实践,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及继续学习奠定基础。

4.体育(146课时)

主要教学内容和要求:培养学生运动参与、增强体能、体育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和职业素质等在本专业中的应用能力。

5.计算机应用基础(68课时)

主要教学内容和要求: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具有应用计算机学习的能力,为其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公共拓展课

1.礼仪(38课时)

本课程讲授当今职业人士必备的礼仪规范及其在人际交往中的操作程序,使学生掌握礼仪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方法,并有意识地运用礼仪,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姿容仪态、风度修养。

2.应用文写作(38课时)

本课程通过应用文写作基础理论和各种应用文体知识的教学与写作训练,使学生掌握应用写作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巧,提高常用的应用文写作能力,以适应当前和今后在学习、生活、工作以及科学研究中的写作需要。

3.演讲与口才(36课时)

本课程介绍演讲与口才的基本知识和各种演讲词的写作方法,介绍演讲是辩论的技能和技巧,强调基本知识理论与实际训练相结合,运用常用的技法进行训练,启发学生培养自己的讲说风格。

(三)专业技能课

1.专业核心课

(1)机械识图(72课时)。本课程介绍以知识:机械制图国家标准的基本规定;正投影的基本理论和用正投影法绘制图样的方法;机件的表达方法及相关标准;常用件、标准件(主要是螺纹紧固件)的规定画法;零件图、装配图的作用及内容,掌握阅读机械图样的方法。

(2)机械CAD/CAM(74课时)。本课程介绍主要学习AutoCAD二维、三维功能,主要完成 机械零件的电脑绘图及产品的造型。CAM主要学习CAXA、CAXA等软件学习,完成NC数控加工模块及自动编程等功能。

(3)零件钳加工(136课时)。学会使用常用手工工具和设备(如钻床、砂轮机等),能利用手工工具制作简单零件,懂得钳工的划线、锯削、锉削、孔加工、錾削、螺纹加工、简单装配等基本功技能。

(4)零件普通车床加工(288课时)。本课程主要是让学生掌握普通车床的操作及使用,学会如何加工轴类零件和套类零件、锥类零件、三角螺纹零件、成形面零件、梯形螺纹零件、偏心零件等 。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5)零件数控车床加工(304课时)。本课程主要是让学生掌握数控车床的操作及使用,学会如何编写轴类零件和套类零件、锥类零件、三角螺纹零件、成形面零件、梯形螺纹零件、偏心零件等零件的加工程序及加工工艺,并通过实践加工出合格的零件 ,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6)组合件加工与装配(324课时)。要求学生完成机构的建模、动画设计、数控加工工艺分析、刀路设置、数控加工等任务。每个项目都包含若干个具体的任务,以保证实现学生能“学中做、做中学”的效果。要求学生利用CAD、CAM、CAXA等相关软件分别完成零件的建模、刀路设置、数控加工等。

2.专业方向课

(1)零件铣床加工(76课时)。本课程主要是让学生掌握普通铣床的操作及使用,学会如何利用铣床加工各种面铣类零件,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2) 零件数控铣床加工(76课时)。掌握数控铣床操作技能和加工程序编制(手工、自动编程),能合理地选用刀具,合理的选用切削液,掌握工件和刀具的定位、夹紧,能独立制定中等复杂零件的铣削程序,做到安全、文明生产,对工作场地进行6S管理。

(3) 零件加工中心加工(38课时)。掌握加工中心机床操作技能和加工程序编制(手工、自动编程),能合理地选用刀具,合理的选用切削液,掌握工件和刀具的定位、夹紧,能独立制定中等复杂零件的铣削程序,做到安全、文明生产,对工作场地进行6S管理。

3.专业拓展课

(1)金属焊接(38课时)。能正确选择安装调试、操作使用和维护保养焊接设备;能分析焊接过程中常见工艺缺陷的产生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方 法;能根据实际的生产条件和具体的焊接结构及其技术要求,正确选择焊接方法及其工艺参数、工艺措施,能初步提出焊接工艺的改进、提高方案。

(2)特种加工(38课时)。理解这门课程的主要概念、基本原理和方 法;掌握电火花成型及电火花线切割加工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掌握电化学加工基本理论和技术;理解快速成型加工基本理论和技术;理解激光加工基本理 论;理解超声波加工基本理论;理解电子束、离子束加工基本理论;了解其他特种加工方法。

(3)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36课时)。“数控系统不能正常启动”故障诊断与排除;“机床出现急停报警”故障诊断与排除;“刀架系统不能正常工作”故障诊断与排除;“主轴系统不能正常工作”故障诊断与排除;“进给系统不能正常工作”故障诊断与排除;数控机床综合故障诊断与排除。

(四)顶岗实习

1.实训时间

累计总学时原则上为一学年。在确保学生实量的前提下,鼓励学校和企(事)业单位探索实行工学交替、多学期、分段式安排学生实习等改革创新。

2.实习要求

认真落实教育部关于《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管理规定(试行)》的有关要求,应保证学生顶岗实习的岗位与其所学专业面向的岗位群基本一致。

十一、教学时间安排

(1)本专业基本学制为三年总学时数约为3080学时。每学年为约为40周(含复习考试)。周学时约为28学时。其中应包括入学教育、军训、就业教育、顶岗生产实习等活动。

(2)公共基础课为324学时,占总学时的14.03%。专业技能课程中的专业核心课程为1198学时,专业方向课程为学时190,拓展课程(公共拓展课+专业拓展课)为224学时,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为1036学时,合计2756学时,占总学时的85.97%。

(3)本专业的基本学制设置为三年制时,将专业基础课、专业工艺课、专业技能课融入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中,以高技能人才培养为目标,拓展专业群中可迁移岗位的职业能力培养。

1.数控加工专业各学期教学时间安排

入学教育:1(周)(第二学期);军训: 1(周)(第一学期);课堂教学(含复习考试): 73(周)(第一、二、三、四学期);就业教育: 2(周)(第四、六学期);顶岗生产实习:37(周)(第五、六学期);机动:6(周)(每学期1周);合计:120(周)。

2.教学安排建议

如数控加工专业课程设置表所示。

十二、教学实施

1.教学要求

公共基础课培养学生职业素质、职业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养,为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培养奠定基础,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

专业技能课按照相应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强调专业一体化,突出“做中学、学中做”的职教特色,采用案例教学、任务教学、角色扮演、情境教学等方法,创新课堂教学。

2.教学管理

建立教学管理组织协调机制,教务科和专业教研组,对常规教学各个环节进行全程管理和监控; 建立教务科和专业教研组督学机制,实现督教、督学、督管;建立校内教师互评机制,在校内开展公开课、示范课,校内老师对主讲教师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工作;建立学生教学效果反馈机制,对所有上课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反馈。

十三、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促进中职教育管理、推动改革的重要手段。通过校内评价与社会评价相结合,建立完善的信息反馈系统,为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提供重要依据。依据项目教学的进程,将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评定相结合,综合利用形成性、诊断性和终结性评价来调整教学策略。对学生素质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确定学生文化基础优劣及其潜能所在。根据专业技能标准,制定考核的多元评价机制,使评价真正能够反映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

1.评价主体多元化

在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活动中,评价者进行角色转换,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评价小组,让学生直接参与教学评价,鼓励他们进行自评与互评,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提出自己的看法,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一种“师生共长”关系,共同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引进社会企业专家及家长的评价,综合不同的多方位评价。

2.评价内容多元化

考核不是为了检测知识的识记程度,而是要侧重于考查学生获取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要结合数控加工专业(一体化课程)的性质和特点,以课程目标为根本依据,科学地设计课程考核的内容与方式,全面考查和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和学习成果,将学生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考核的主要内容。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注重学生多方面素质,包括责任感、自信心、进取心、意志、毅力等方面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发展。既要考查学生对科学概念与事实的理解,又要评价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能力,行为习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变化与进步。

3.评价方法多元化

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法不应拘于书面测试和考试,凡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素养的评价方法都可以运用。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可以体现在多个方面:他评与自评相结合,定量和定性评价相结合,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阶段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等。

十四、实训实习环境

本专业应配备校内数控加工一体化教室、机械加工实训车间和校外实训基地。一体化教室、实训室的环境要具有真实性,并能应用仿真技术,具备工作、教研、实训及展示等多项功能。

十五、专业师资

师资队伍整体结构应合理,符合专业目标定位要求,适应学科、专业长远发展需要和教学需要。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要占到教师总数2/5以上,专业带头人由具有中级职称以上(含中级职称)和研究生学历的“双师型”教师,要能够站在数控加工专业领域发展前沿,掌握本专业行业发展最新动态;骨干教师要参与课程的建设与课题的研究。

1.年龄结构合理

数控加工专业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获取、吸收、应用新知识的能力。年龄在50岁以下的高级讲师及35岁以下的讲师所占比例要适宜,中青年骨干教师所占比例要高。

2.学历(学位)和职称结构合理

具有研究生学历以上和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要占专职教师比例的80%以上。

3.生师比结构合理

生师比适宜,满足本专业教学工作的需要,一般不高于20∶1。

4.“双师型”教师比例结构合理

积极鼓励教师参与科研项目研发、到企业挂职锻炼,并获取数控加工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逐步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使之达到90%以上。

5.专兼比结构合理

聘请在生产实践中有较高技术水准,有一定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的人担任兼职教师,专兼比达到6∶1,以改善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和人员结构,提高我校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具备指导专业建设,参与课程教学与教材编写,能参与专业建设与校企合作项目。

零基础心理学培训篇2

(一)企业调研

天津航空机电有限公司,天津市杰立信模具有限公司,天津龙舟工控设备有限公司,光电集团有限公司,天津汽车模具有限公司,三星电子显示器有限公司,中环三峰电子有限公司,东华医疗系统有限公司,天津索思仪表测控系统有限公司等十多家企业的数控技术专业的用人方向和岗位需求数据表明:目前,高职毕业生整体技能水平偏低、就业质量不高,不能在技能上适应企业的技术岗位。大中型企业对高职院校数控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方向主要集中在:数控机床操作、数控编程与工艺、CAD/CAE/CAM设计、数控机床的维护与保养等。这也为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

(二)院校调研

针对需求方向,分析了多所院校现开设相关职业技术课程如下:数控编程、数控操作、数控加工工艺、CAD/CAM(自动编程)、数控原理、数控机床的维修与维护等。院校开设课程的合理性调查统计数据显示:69%的被调查者认为“数控加工工艺”与“数控编程”为专业核心课程;41%认为“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课程应加大实践操作比例;61%认为仿真加工与机床操作的课时应增加;49%被调查者认为目前最感兴趣的课程为数控机床操作;认为数控机床的维修与维护知识在未来数控行业更重要的占被调查总数的42%。数据表明,围绕零件设计与加工及机床维修与保养等专业技能相关的课程,理论与实践脱节,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与现存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安排有直接的关系。院校教学调研中暴露的问题主要有:课程体系缺乏职业性;理论与实践课程脱节;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趋于形式化。这就要求学校针对现行课程进行调整,将理论内容融于实际操作之中,重视操作技能的培养,重视关键能力的提高。

二、调研成果初探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为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针对企业用人方向和现有课程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我们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数控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分为两方面:零件设计与加工人员,机床维修与保养人员。根据这一目标把本专业核心知识作模块细分:机械制造基础、数控车工实训、数控铣工实训、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数控机床调试与维修。在教学上改进单一的“理论+实训”模式,根据企业的技能需求,采取“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一)教学改革实施

教师结合企业用人方向,制定教学目标,针对数控机床维护与维修模块进行了大胆的教学改革尝试。在数控机床维修实训教学中,学生通过亲自打开机床,自己动手拆卸零部件,认识各种零部件及其安装结构特点,先形成感性认知,后作理论理解,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对零部件做功能分类。先分出:机械部件、电器部件、液压控制元件等,再结合不同零件进行细化分析。机械部件又分为机床主体、主轴组件、导轨、滚珠丝杠螺母副等。与机械部分相关的理论,如零部件的工作原理、材料、装配关系、强度与刚度的校核等,尽可能在学生拆卸零部件环节中进行讲解。液压控制部件,主要明确液压系统的控制原理,要求学生能够看懂液压回路图,能分析执行元件的工作过程。电器部分在学生直观电器控制柜后,讲解柜中的所有电器元件的功能、作用以及电路的连接,要求学生看懂电路图。这样,可以将学科知识重新整合,将理论融于实践,使学生学有所获,迅速掌握专业技能。例如,在讲解机床机械结构部分时,把滚珠丝杠螺母副作为教学的基本载体,演示部件运动过程,讲解其传动原理,再讲零件结构,及其它相关类型的机械传动结构并绘制其零件图,从而学习零件的测量与绘制,认识零件材料的区别及用途。有了实践动手经验,再加上理论知识的学习,再次让学生动手,将拆卸的机床复原。这样,将所学多门课程的知识融合于实践操作训练之中,达到获取知识有深度、培养技能有特点的综合目标,满足企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二)课程体系模块化

课程改革中,我们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方向,不断探索,将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融合为一体,对陈旧的单科课程重新整合,改为模块化教学,建立“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模式,突出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制作了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就业方向不同,将本专业知识与技能划分为五个核心模块:机械制造基础、数控车工实训、数控铣工实训、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数控机床维护与维修。每个核心模块涉及不同的专业基础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面对不同的就业岗位。其中针对普通机加工人员,需要以机械制造基础为核心模块,包含:机械制图与公差配合、材料及热处理、普通机械加工实训(车、铣、钳工)、刀具与机床、切削原理等为基本知识与技能;数控加工人员,分为两个典型方向:数控车工和数控铣工,分别对应两个核心模块,包括:数控加工工艺知识、数控加工编程知识、数控仿真软件的应用、数控机床操作等基本知识和技能;零件设计与自动编程人员,核心模块为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包括:机械制图与公差配合、材料及热处理、数控加工工艺、计算机辅助设计(AutoCAD软件应用)、计算机辅助制造(UG三围造型与自动编程)等基本知识和技能;机床维修与保养人员,核心模块为数控机床的调试与维修,包括:电工基础知识(电器元件介绍、电路图的绘制与识读)、安全用电常识、机床电气控制与PLC应用、液压与气压传动、数控机床与数控原理、数控机床使用及维护等基本知识和技能。综上,构建了数控技术专业以职业岗位(群)知识能力为核心的模块化教学内容,为实现理实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提供了依据。

三、构建高职院校数控技术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实施“三明治”人才培养模式

“三明治”人才培养模式由教育家杜威提出,其核心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即把知识的学习与具体的活动联系起来,充分体现了学与做的结合,知与行的统一。遵循“三明治”精神,以“实践—理论—实践”教学模式组织专业课程教学,要求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先有感性认识,再上升到理论高度,最后用所学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操作,解决实践环节出现的一些问题,达到学有所用。在机械制造基础模块中,新模式教学将原有的车工实训、铣工实训及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深层次结合,将原有的实践与理论知识点具体化。课程中先安排车工、铣工等实践操作练习,其间,学生认识机床、练习磨刀、加工小轴、六面体等,通过这些基本实操练习,学生了解切削加工的一般过程,理解刀具角度的定义及不同角度对加工的影响。先获得车削、铣削加工的感性认识;再学习切削原理知识,了解切削过程中的受力、变形、温度变化、刀具磨损等现象发生的原因,从而能够自己想办法,改变切削条件,控制加工过程,使得切削状态达到最佳,生产效率提高,加工质量提高等等。学习理论过程,结合第一阶段面临的诸如“抗刀”等实际问题,重点分析原因,明确加工条件的重要性,在方向上为第二阶段的实践练习奠基,从而提升下一阶段的实践操作练习的技能。通过知识迁移,会举一反三,学生根据零件质量要求,合理选择切削用量、刀具角度,加工出中等难度的零件,满足企业需求。这种“实践--理论--实践”交替的“三明治”教学模式,为企业培养技能型人才提供了可靠保证。学生毕业后,基本上能够动手操作,凭借学到的专业知识分析研究产品的加工方法,改进生产技术,凸显课程设置的职业化,对接岗位需求,能够为企业输送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二)编写任务驱动型教材

教学改革中注重深化基于工作过程的“做中学、学中做”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深度融合,使企业参与学生培养全过程,共同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是依据企业需求,编写任务驱动型教材。技能就像教材的骨骼一样,而知识是肉,要根据骨骼的状况来生长。传统教材以"肉"为主线,“骨头”居次,这样的教材基本是没有技能训练的。任务驱动型教材根据培养技能,分析学习需要,然后让学生学习这些知识并掌握这种技能。任务驱动型教材的特点是以任务为载体,以任务实施过程为线索,将专业知识穿插到任务实施过程中,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完成任务,从而掌握所学知识点,并具备实践操作能力。针对这五门核心课程,本着工学结合的原则,本课题选用企业代表性产品,编写了任务驱动教材,配合实际教学。数控实训课程是集数控加工工艺、数控编程等多门理论课知识于一体的操作性很强的综合实训课程,是培养数控机床操作人员的核心课程。学生利用任务驱动型教材,不仅懂得了相关专业知识点,而且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了解了企业常见的产品类型。任务驱动型教材使学生在加工产品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有利于实践技能的获得。

(三)实施项目教学法

调查发现,以课本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不能满足现今的教学要求;理实一体化教学因脱离企业项目和生产产品而流于形式。教师通过编写与企业技能需求对接的任务驱动型教材,开展与企业生产相关的产品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开发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项目教学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每一个项目中包含来自生产车间的实际产品,与之相关的知识点,仿真加工,车间操作,实训报告等多个环节的内容,要求学生从认识项目开始,结合相关知识分析项目、制定工艺、编写程序、仿真加工、机床操作等最终加工出产品。通过转变学习方式,将课堂理论教学转为理实结合的一体化教学,营造了实践教学的学习环境,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培养了他们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通过对学生的指导,转变了传统的灌输式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组织者。建立了全新的教学理念,提升了办学目标,通过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探索教学过程的组织形式,逐步完善核心课程在专业教学中的作用。

四、结语

本文通过调研明确了企业用人方向,确立了数控技术专业教学模式改进的途径,并结合用人方向将教学内容模块化,把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作为教学目标,实施“三明治”教学模式,编写任务驱动型教材,为项目教学法的深入实施提供了保证。真正做到:课堂与实训基地合一、教学内容与生产任务合一、专业教师与实训教师合一,将理论与实践完全融合。实践证明,这一专业课程改革的实施,为高职院校培养数控技术专业高技能型人才奠定了基础。

零基础心理学培训篇3

【关键词】临床护理质量评价 教学法 护理学基础 实训教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C-0173-02

护理学基础是护理学科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程,课程以引导学生满足护理服务对象身心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组织教学内容,展示护理专业的基本知识、基本工作方法、基本技能与原理。而实训教学是护理学基础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学基础实训教学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良好职业素质和综合技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拟对临床护理质量评价教学法在护理学基础实训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一、护理学基础实训教学的现状

首先,护理学基础实训教学与临床实践相脱离,缺乏人文素质教育。尽管近年来护理学基础教学不断得到完善,但是操作步骤还是过于烦琐,并不能完全适合临床工作的需要,不能做到与临床的操作“零距离”接轨。此外,长期以来,护理教师多重视学生操作技能的训练,忽视了护患交流、沟通技能的培养,解释过于机械化、程式化。

其次,实训方法陈旧。教学主要沿用传统的方法,即先由教师示范,然后学生按照教师的示范进行练习,学生只知所以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严重制约了学生的个性思维发展,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虽然近年来也提出了“边教边学边做”和“教、学、做、评”一体化模式,但实施中却流于形式,没有实质性的变化。

最后,实训教学评价标准落后,实训成绩评定方式单一。一方面,护理质量的评价标准落后,教学中一直沿用教科书上的评价标准,与临床护理发展不相适应,不能做到护理教学中的护理质量评价标准和临床护理质量评价标准“零距离”。另一方面,实训课的成绩评定方式单一,通常是在实训结束后从十几项操作中抽签选出一项或几项进行实训考核,考核成绩不能完全反映出学生实训能力的高低,平时表现很好的学生可能因为一次失误取得较差的成绩,因而这样的成绩评定方式不易调动学生学习操作的积极性。而临床护理质量评价体系把评估、沟通、交流和操作都列入评价当中,可降低成绩评定的误差。

二、在护理学基础实训教学中应用临床护理质量评价教学法的重要性

首先,“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是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它既是对传统职业教育机制的重大突破,也是对传统职业教育方式的一种必要的补充。把临床护理质量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引入护理实训教学中非常重要,只有学院护理质量评价体系和临床护理质量评价体系相接轨、相一致才能使学校实用人才培养目标和医院的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才能真正做到“工学结合”,才能让学生更快地适应临床工作。

其次,护理环节质量控制一直以来是护理质量控制的瓶颈,只有提高护士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才能从根本上突破这一瓶颈。把临床护理质量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引入护理实训教学中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临床护理评价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提高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和基本素质,在严要求、严评价的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严谨和慎独的精神,为环节质量控制提供基础和保障。

最后,现行医院护理质量评价过程中,实行分病人到护士,病人从入院开始,他的责任护士就对他住院过程中的护理质量全面负责,这就要求护士不但要有熟练的操作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还要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很明显,过去那种“教师演示―学生模仿―教师指导”三段式的传统教学法和落后的评价体系很难培养出适应现在临床需要的实用型护理人才,所以,改变现行的实训教学模式,引入临床先进的护理质量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是培养适应临床护理需要的实用型人才的关键。

由上述可知,临床护理质量评价教学法在护理学基础实训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使教学和临床护理“零距离”接轨,既可加强学生的实训操作能力和应变能力,又可提高护生的课堂注意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可以锻炼学生的胆量,促进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吸收,有效地提高护理学基础实训教学的质量,让教、学、做、评很好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尽快适应临床护理工作,为学生成为一名合格护士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具体应用

首先,以临床典型案例为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操作的兴趣,使实训教学向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改新思路迈进。先进的临床护理质量评价标准可以使学生对自己的操作有一个完整的评判,学生可以一出校门就适应临床护理工作,为护理环节质量控制奠定基础,也契合我国“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其次,将4~5人分为一个小组,选择一个护理操作项目,让小组学生扮演临床工作场景,一个学生扮演护士进行操作,一个学生扮演病人,与扮演护士的同学进行交流和沟通,其他学生扮演小老师,依据临床护理质量评价标准进行评分,让小组成员对组内同学的护理质量进行评价。同时,选择较为权威的《临床护理技术操作标准》作为护理质量评价的评分标准。通过实训小组组内护理质量相互评价和“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在做中学,在学中评”的乐趣,既可培养学生的分析、评判、应变能力,又可集中学生在护理学基础实训学习中的注意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促进课堂知识的吸收,让教、学、做、评很好地结合起来,加强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专业素质和能力,为护理环节质量控制奠定基础。

最后,对学生的操作进行临床护理质量评价,让学生在操作后马上得到反馈,了解自己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进行修正,教师则根据组员相互评定的结果发现学生存在的典型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这样,教和学不仅有标准可依,而且和临床护理工作“零距离”接轨。

从实践中可知,在护理学基础实训教学中应用临床护理质量评价教学法,具有如下成效:一是提高了学生的整体操作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改进了以往的实训教学方法,提高了实训效果,有助于更好地培养适应时展和社会进步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同时,为学校制定、调整、深化实训教学改革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信息、依据;对积极探索护生教、学、做相结合提供了新途径、新方法。二是实现了学院教学和医院护理工作“零距离”接轨,有效地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的各方面素质以及教师的教学质量的提高产生了积极影响,适应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和我国“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李和林. 注重护理学基础实践教学质量[J].中国医院管理,2006(2)

[2]朱海利,任小红.我国《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分析[J].西北医学教育,2006(12)

[3]潘如萍.发挥学生在教学中主体作用的做法与体会[J].南方护理学报,2003(2)

【作者简介】郑宏来(1978- ),男,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护理系教师,主管护师,硕士,研究方向:护理教育、临床护理。

零基础心理学培训篇4

一、企业培训基本情况

2010年度,我公司的各级分支机构中,有区域经理、店长、见习店长153名,实际培训153人,培训率为100%,平均每人96天/年;执业药师、药师共有212人,全部参加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健康咨询师培训达到89人。目前在基地培训储备人员达159人。

公司现有500平方电教化培训中心一间;1个药师培训基地,2个店长培训基地,8个健康咨询师培训基地;培训教官14名。

2010年秋,公司的培训基地被杭州市人事局授予“杭州市大学生见习基地”称号。2010年4月在中百药店联盟大会上被行业推广,一系列的做法得到50余家全国名列前茅的药品零售连锁企业的肯定。四川杏林大药房、贵州芝林大药房等安排了20多名见习店长前来学习交流。

二、主要经验和亮点

(一)创新一种模式:实训基地模式

公司的培训一直是每年的重点内容,以往有请进来学校老师的讲座,有行业协会的会议,有送出去的昂贵的课程,但是只是一味的采用“上面讲、下面听”讲座的形式,呆板、枯燥,提不起学员的兴趣,导致学员学得快、忘得快;还有一些是“听听激动、想想感动,回到岗位,无法行动”。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在实际工作中不能发挥和贯彻执行,影响了培训的信心。

在2010年底,公司领导痛下决心,开展培训改革,把300平米的古墩店作为实验田,改造了电教化的培训中心。陈金良董事长说:“在岸上学游泳,永远不可能成为游泳健将的。”我们摸着石头过河,采取了实训模式,边实验、边研究、边开发。教官既是学习者,又是实践者和研究者。为了更好地落实培训任务,公司以岗位和技能学习相结合,以实际工作作为培训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起学考用实践培训机制,即用什么就学什么、考什么。指导思想是培训不是你学了多少时间,会了多少内容,而是在工作你会用多少。

(二)态度技能两手抓

只有通过培训才能最终使自己成为一名职业化的现代药学工作者。职业化最通俗的理解就是:肯学、肯干、会干。职业化主要包括态度和技能两个方面,“态度决定一切”。公司结合源远流长的医药文化、药学职业道德、企业使命、管理制度,对学员进行思想教育,通过改变态度来改变行为,强化行为来固定模式。

关联用药、慢性病防治、自我药疗、处方审核、健康教育等专业化的“药学服务”是培训课程的重中之重,药品零售行业区别于其他商业零售的最大特征就是专业化,这就要求所有工作人员尤其是药学技术人员,必须全面掌握新时期的“药学服务”理念。门店一线培训合格的员工必须达到初级药师的考核标准。

(三)主攻三大领域:药师、店长、和健康咨询师

药师是主要专业骨干,作为药品流向患者的最终把关者,药师的继续教育和知识更新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实际招聘来的药师中,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生产企业、批发流通企业、外省通过资格认定得到职称的情况,这样他们在零售门店就不了解药品零售行业的基本规则,从审核调配医师处方到店内药品的分类管理,从用药咨询指导到跟踪收集不良反应、gsp认证和实施,gsp与企业经营管理之间的关联,医疗保险政策都有个全新的重新学习重新适应过程,还有很大一部分药师专业知识和技能老化。

店长是门店经营的灵魂人物,更多的需要熟悉天天好大药房一线工作流程,熟知公司的管理方式和运作方式,经营指标、人员管理,团队建设等重要工作。外来的店长对新公司的运作需要有专人引路。

店员特别是刚从学校毕业的学生普遍存在三大问题:一是不熟悉必要的药品专业知识,不能充分了解所推荐的药品,没有信心正确指导顾客购买使用;二是缺乏零售行业的服务理念,店员定位不准,不能吸引顾客;三是对本店陈列储存的药品的位置、价格、作用、产地、规格、疗效等不了解,面对顾客的询问不能做详细专业的解答,不能满足顾客的需求。

针对人员岗位和需要技能的不同,公司分别建立不同的培训基地,选择不同层次的教官,选择不同的课程,分别培训。对于公司历程、企业文化、管理制度等通用的课程,就由培训中心统一安排课程。消除入职前的各种紧张情绪,树立积极地执业心态,进行执业生涯教育,确立在公司中的企业定位。

(四)改良四化培训课程:详实化、基础化、针对化、模块化

1、详实化

药店培训是很广泛的,小到营业人员的1个站姿、1句话语、1个补货计划、1张标价签;大到1个药疗方案,1种药品、1张处方、药品监督管理法律法规、医疗保险等相关政策知识等等,培训内容繁多复杂。我们把以上技能和知识按照3种岗位全部分解,做成具体详实的课程,其中理论占20%,现场实训占70%,集体活动占10%。

2、基础化

从基础抓起——建立一个使每一位学员都能会学、都能学好的基础教学模式。对于一个公司发展而言,基础管理起着决定性作用,夯实基础是一个公司发展最重要的步骤。基础制胜,没有什么绝招奇招。所培训的课程全部是岗位的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我们认为初始培训不是培养解决疑难杂症的问题,而是解决授之以渔的事情。我们所采用的课程不是精英化、理论化的课程,而是像教练教学员学车一样,全部是基础性的课程。

3、针对化培训要有针对性,与公司实际工作紧密联系,也要了解员工的愿望,结合公司需要。经过客观分析,认真制订每个员工未来发展领域和方向,每个人都建立培训档案,有每个员工的培训计划,他们的设置本身就是很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而且,其培训内容也是针对员工的个人短板,根据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来设定的,员工通过学习,最终要达到能够提高个人技能和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目的。

4、模块化

培训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对员工采取集中3个月的标准化连续的课程,在3个月中,在确保培训时间的基础上,让每个人要通过每个模块的考核。药师培训有近36个小模块,店长培训有近45个的小模块,营业员有近23个小模块,学员哪个模块是弱项,找出短板,加强该模块的学习。

(五)强化五项机制:考试考核机制、员工激励机制、评比交流机制、流程闭环机制、科学评估机制

1、考试考核机制

主要是各个模块一个一个严格考核,考试及格就发结业证书。再就是绝不降低考核标准,严格统一考核。学员没有通过考核的继续留在基地学习,一般结业是3个月,约有10%的人会延长培训时间,在实际培训中,在基地培训时间最长的一名见习店长是9个月。

2、员工激励机制

“培训、考核、使用、待遇”相结合的培训激励机制是激发人们内在动力的重要途径。在培训之初,参训员工要提出申请,做出自己的承诺,发出自己的誓言——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帮助参训员工建立起“终生学习”的观念,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从坚定信心抓起—一让人人相信没有一个学不好的学员,并把信念变成信心和行动。每期培训开学初,基地要举办演讲会,主题都是“没有一个学不好的学员”,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说明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树立和宣传典型事例。在实际培训过程中,公司没有主动淘汰一个学员,只有4名学员因为自身家庭原因退出学习。

在学习之中,第一,设定目标,调动个人学习的力量。第二,结对帮扶,调动团队合作的力量。第三,特别关注,调动情感的力量。教官和学员同吃同住,不仅关心他们的工作,也关心他们的生活、思想、情感,以全方位的人文关怀激励学员奋发向上。

在考核结束,举行结业典礼,在全公司每月的管理干部大会上隆重表彰,让他自己陈述自己培训历程和取得的成绩,全场近200人为他鼓掌庆贺,分享成功的喜悦,公司董事长亲自颁发证书和鲜花。很多店长在表彰大会上激动得热泪盈眶,欣喜欲狂。

3、评比交流机制

学员之间的经验交流必不可少。培训工作不能仅仅局限于教官的集中带教,还要充分发挥学员自身的资源,通过集体活动、野外拓展、早晚会讲评等方式加强他们之间的交流。通过新老学员之间的经验交流,可以达到传帮带的效果,使新进学员尽快熟悉工作;通过学员内部的经验交流,可以使彼此熟悉和了解,增强他们的集体意识和团队意识。

4、流程闭环机制

在每一次培训中都引入学习---考核---跟踪—改进的闭环管理机制。其中培训考核包括对学员的考核、教官的考核和培训管理人员的考核。其重点是教官的带教实效、学员的工作实况跟踪、所学知识的运用率、培训是否导致行为改变,通过反馈信息实现培训的改进,通过考核提升培训的效果。

5、科学评估机制

必须建立科学的培训评估机制,包括培训资格审查制度、培训基地培育考评制度、日常教学管理制度、教官能力评估制度、培训成果评估制度等,通过评估比较、促进基地之间、教官之间、学员之间良性竞争。

三、只有实训才能培养实用性人才,只有实训才能检验实效

通过1年多的培训实施,门店的经营业绩普遍提升40-300%,顾客满意率达到100%,职工的奖金上升200-400%,员工离职率从原来的8%下降到2%。员工真正学到了技能,找到了个人的信心和成功的定位。培训基地的设立,更好的解决了公司人才储备的问题,解决了经营模式复制的问题,解决了企业的效益提高的问题。

零基础心理学培训篇5

关键词:数控技术;生产实训;高级工;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9-0124-03

数控车削高级工是对中级数控车工的延伸和拓展,数控车削高级工课程的建设,需要解决学生怎么样从中级工提升到高级工,其课程在总体上可分成几个教学模块,各模块之间有着较紧密的关联。随着高职教育的深入发展,数控车削高级工课程建设不仅只是为了取得高级工的证书,而是顺应企业的需求,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的高级工。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应将生产企业的各种零件通过数控车削高级工的国家职业标准进行选择整合分类,确定出各个训练模块。每个训练模块以真实的生产零件为基础,与传统的训练模块有着明显的区别,且训练内容更加真实,训练的技术更贴近企业实际。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应是基于能力的而不是基于知识的,而我国高职院校课程建设和开发长期以来是以知识为主导来设计培养方案,所以在课程建设中要体现出企业化、职业性,在课程设计中要基于企业的零件生产实际。

生产性数控车削高级工课程建设的意义

课程建设是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核心,是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基础,是高职院校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保证。课程建设得好坏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高职教育应在课程建设中把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升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课程设置应满足职业的定向性要求。数控车削高级工课程建设是学生数控车工综合技能的体现,是对学生数控车削理论学习的检验和实践。

数控车削高级工课程建设的现状

高职教育的课程分为理论为主的课程和实践为主的课程。数控车削高级工课程是以实践为主,兼顾理论。数控车削高级工课程是继数控车削中级工课程的后续课程,课程的目的是通过培训提升学生的数控车削操作技能,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基于这种原因,很多培训机构为了节省成本,缩短上课课时,将课程内容定为纯应试教育内容,把数控车削高级工课程变成了为取得技能证书为主要目的,使得学生经过培训后,虽然取得了数控车工高级工的证书,但却并没有真正训练操作技能,学生的工作能力并没有多大的提升,不能完全胜任生产加工实际,存在着脱节现象,所以对数控车削高级工课程的建设研究已经是势在必行。

生产性数控车削高级工课程建设体系的构建

(一)课程理念的架构

专业实践类课程建设的重要一环是课程理念的架构,课程理念体现出一门课程实施的核心思想。数控车削高级工课程建设的核心理念是使校内实训过程与企业的生产实际接轨,所训练的内容要具有很强的产品性,评价标准要有产品的质量观。数控车削高级工课程的前期课程要求是数控车工中级工、数控车工编程、数控车工工艺、机械制图等课程的学习。课程实施根据各个工作情境依次递进,以项目导向为引导主线,吸入各项目学习知识点,形成基于生产性实训的数控车削高级工课程主流学习方向。

数控车削高级工是数控技术专业的高级技能实践课程,课程理念的架构要考虑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涉及的人员,其实施过程中与学校、学生、教师、企业几方面都有关联。各方面所需如图1所示。

学校在前期的硬件设施和资金投入压力很大,数控机床的价格高,刀具贵,运行成本大是业内所共知的。课程在实施过程中所产生的消耗、机床损耗、刀具损耗、切削材料消耗、量具的投入等,还有人员成本、学生实习安全等都是学校方要考虑的因素。课程实施时间长,运行成本会成倍增加。企业方对毕业生的需求是多方面的,需要考虑到企业所使用的设备,学生是否会操作。对于小型企业,还需要员工会独立编排工艺,此外,还需考虑到员工是否能熟练地操作数控软件。不同的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所以要求学校在进行硬件设施建设时能对各企业进行考察,了解企业所使用设备的型号和数量,这样便于校企接轨。

学生希望能在真实的数控机床上进行实践学习,技能能够获得较大的提升,且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用到。在考试方面,学生希望考试少一点,或者最好不要考试。同时,还希望通过课程学习能取得相关的证书,在毕业后能获得较高的薪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校现有条件选择最优的教学课堂实施方法,使学生能够学到更多的实用知识。数控车削课程的实施与学校、企业、学生、教师都有关联,各有所需,但最主要是使其达到最优化。

(二)教学方法的新颖性

教学方法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能更好地学习知识、掌握操作技能。数控车削高级工课程是属于实践类课程,理论课和一般实践类教学方法不能适应这样的课程。数控车削高级工课程是在数控车削中级工课程的基础上开展的,学生需经过中级工的考工培训课程,取得了中级工的证书以后才可以进行高级工课程的学习。所以,学生的基础条件较好,操作技能也较强。但学生主要是缺乏真实的产品加工经验,因而,开展这种以生产实训为基础的数控车削高级工课程,学生是比较欢迎的。

基于生产性实习任务的教学方法是将生产任务引入学生的实训过程中,每个学生的每个学习阶段中只是完成其中一部分的工序。学生除了完成单件的质量,还要完成一定的数量。在实训过程中,除了通用夹具的选择,还要根据工序的需要设计一些专用的夹具进行某个工序的加工。在后续工序中,如果造成了零件的报废,还要承担前面工序加工的分数损失。这些教学方法比较新颖,能够吸引学生,使其学习的主动性增强。

(三)课程实施内容的产品性

课程实施的内容不是教师凭空设计出来的,这类训练件纯粹是为了练习某一方面的技能,其在生产中不可能加工也是不实用的。但是对于高级工的学生来说,如果仅仅只是进行一些单件的加工就不能进行批量工艺的设计。这些与生产实际情况有明显的脱节现象,甚至长期在企业进行加工的一线操作人员,到学校来进行考核件的加工也是做不出来的。这就是一种“理论式”的实践。为了避免这样的现象,数控车削高级工课程的教学内容与企业的生产产品相类似,课程内容的产品性很强。课程的全部内容来源于企业实际,但是受到学校机床种类和大小的影响,内容的选择很重要,既要满足于学生的高级考工需要,又要满足于内容产品性需要。

数控车削高级工课程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毕业后能否获得企业方的认可,能否真正体现出高级数控车工的水平。课程建设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一环,从教学大纲的修订、教学方案的实施、教学内容的确定、企业生产所需、教学评价的改善、职业素质的养成等几个方面构建数控车削高级工课程建设模式。该模式以企业生产实际中的零件为训练内容,以生产性实训的教学体系为基础,以数控车削综合能力提升为目标,以取得国家数控车削高级工证书为证明。

教学设计是基于生产实训的数控车削高级工课程,采用生产零件的项目化教学贯穿教学过程,分以下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课程教学。将数控车削编程基础、数控车削工艺基础、数控机床的基本操作、坐标系建立等内容安排在这一项目,是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学习模式。

第二阶段:基础操作技能。基础操作技能是实现分模块的方式进行的。将数控车削高级工培训的内容进行模块化分解,按照难易程度进行编排。模块一,外轮廓快速粗加工、精加工、外径精度控制,节点计算;模块二,内孔粗、精加工,内径精度控制;模块三,内、外螺纹配合,螺纹精度控制;模块四,内外锥度配合,精度控制;模块五,内、外槽加工;基础操作技能部分要求,学生学扎实,训练到位。将企业生产零件融合为学生练习件,根据各知识点内容的不同进行分类,每一项目都从企业的实践出发,从零件图纸到工艺设计,从数控车削刀具的选择到数控车床的操作加工,都考虑到真实加工的实际情况。

第三阶段:综合操作技能。按照数控车工高级工鉴定将各知识点和技能点进行综合训练,选择一些生产零件根据难度分类作为训练课题,项目化练习,实现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相结合,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该课程多数知识点前述课程都出现过,但缺乏融合性,通过该项目将本课程推向了目标点。以生产性实训为基础,将企业的生产零件引入学生实训过程中,使学生能真实接触。并且以企业零件产品验收的标准进行评价,分为合格品、次品、废品三个等级。

(四)课程评价的科学性

课程评价是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重要一环,课程评价标准决定着课程目标的走向。数控车削高级工课程的评价标准也是采用产品化和企业式的,以工作任务为导向,每个工序作业都有评价,最后汇总成为学生的总成绩。其中的工序评价包括三方面的因素:学生个人、班组长、车间(教师),自我评价占30%,班组评价20%,车间评价50%。主要的评价标准以加工工序的数量和质量来决定,主观因素少,客观因素多,产品质量是硬标准。

结语

基于生产实训的数控车削高级工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对高职教育培养高技能、高素质、高水平的应用型人才提供了借鉴意义。通过生产性数控车削高级工课程的实施,为实践类课程校内训练生产化提供了一定的依据。课程的实施对培养高职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基础综合能力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有一定的实际价值。

参考文献:

[1]俞庆.构建数控综合实习课程建设体系培育实用型复合人才[J].装备制造技术,2012(4).

零基础心理学培训篇6

关键词:工程素质;测绘;实践;探索;工程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3-0130-03

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技术革命的开展对工程活动产生了重大影响,当今国家间竞争的本质就是以经济实力和科研力量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在人们的社会活动中工程的作用越发重要和积极。工程意识和素质是工程人员最基础、最重要的素质之一,也是当今高校工程教育的弱项之一。高校工程教育的变革必须注重强化学生工程意识和素质的培育。通过理论学习与工程实践,提高学生工程设计与实践的能力。工程制图课程是普通高等院校机械类专业学生最先学习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程。强化综合素质培养、拓展专业口径、培育创新型人才,已成为工程制图改革的重中之重。在本课程的教育教学中强化学生们的创新思维、提升他们的工程素养、培育学生们的综合素质是我们的首要目的。为此,我校从2008版培养方案开始设置了“工程制图测绘”教学实践的课程。通过这种教育方式,培育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创新探究意识、产品设计和绘图表达技巧、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等。加强对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整个课程教学体系对于提升学生的整体专业素养和工程绘图能力具有重大作用,这种教学获得了比较大的成功。

一、测绘实践环节设置

工程制图是工科学生的基础性课程之一,主要涉及工程和产品的信息传输、表达和交流。在我们的教学改革过程中,要以努力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严谨的工程专业素养和动手实践操作能力为主要出发点,努力为企业和社会提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工程制图测绘”是以工程制图理论课为基础的综合性教学项目,突出工程训练的目的,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它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全面检验和强化,能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独立运用综合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工程制图浓厚的学习兴趣、零部件表达能力和测绘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和严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国家标准《机械制图》及尺寸精度、极限与配合的有关内容,能熟练查阅有关的标准手册。加强学生绘制工程图样的基本功训练(徒手草图),使学生能正确选择表达方案、合理布图、熟练地掌握AutoCAD绘制二维工程图样,提高学生的AutoCAD应用能力,让学生了解机器部件的装配工艺,学习部件测绘的方法、步骤,画出零件图和装配图。通过综合实践使学生受到比较全面系统的工程训练,培养学生的零部件测绘能力,为后继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打下坚实基础。同时对培育学生们最初的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素养,起到异常重大的作用。

一般情况下,理论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主角,而测绘实践活动以学生为主角、以学生自主研究学习为主要方式。学生不再像以前一样成为学习的奴隶,被动接受教师的知识灌输,而是自己有了学习的主动权和选择权,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出发点选择感兴趣的知识环节进行深入探索和研究。这个教学实践,将学习的主动权归还学生,使学生可以牢固基础、锻炼能力,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延伸、扩展了知识面,以适应工科院校培养高素质及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的需要。

二、测绘实践教学体系和内容

测绘实践教学体系架构:2008版培养方案之前,我们在传统的制图课程中分散安排了由简单的组合体、零件测绘及拼画装配图,其教学模式僵化,实践内容单调,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限制了学生们解决问题能力和工程素质的提升,更不用说工程实践性和创新性。

为此,我们安排了工程制图测绘实践教学内容,测绘课程不仅涉及了传统制图课要求的标准件、零件图和装配图,熟悉国家制图的标准等,同时其内容和专业紧密结合,在教学组织上以工程创新设计为基础,以机械制图基本知识、零件测绘、计算机二维等为重要方面,培育学生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具体工程制图测绘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

改革后的工程制图测绘实践教学环节包含的内容有:部件拆装、零部件测绘、草图、仪器图绘制、二维工程图绘制等。

三、测绘实践方案的开展

(一)测绘实践的教学内容

在一周的测绘实践过程中,让学生们完成对实际生产中应用的部件(机油泵、齿轮泵或安全阀)的测绘,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可以对理论知识进行验证和巩固,使知识掌握不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层面,达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1.关于拆装的实验。将测量和拆装的设备工具发放到每个小组,根据测绘指导资料了解其工作原理、用途和拆装的顺序。另外,由于课程安排等原因,我院工程训练安排在工程制图课程及测绘之后,学生们对机械加工没有操作经验,对于各种加工的过程、工艺结构很难掌握。对此,我们参考零部件测绘知识安排学生到工程训练中心实地观摩等多项措施,根据零部件的实际作用进行分类,按部件的分类制作翔实的明细表,测量标准件的尺寸、规格和代号,也制作详细的明细表,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其创新能力。

2.零部件测绘增强学生感性思维。一般零件是测绘的主要目标,零部件的草图应该被首先测绘。制定正确的测绘方案,让学生自主设定合理的标准技术要求,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创新意识和独立担当的能力,真正做到让学生学会自主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

3.绘制部件装配的草图。根据装配的示意图和测绘的零件草图,结合部件的结构特点和装配图的规定画法和特殊表达方法结合起来考虑,由零件草图画出装配草图,要校核零件的尺寸,特别是配合部分的尺寸。装配草图必须清晰反映每个零件在装配体中的相对位置、各零件之间的装配关系,同时要把主要零件的主要结构形状表达清楚。考虑视图表达时,多设想几种方案,经反复比较,择优取之。

4.计算机绘图的环节。测绘的草图为学生提供了资料,用AutoCAD绘图软件对二维零部件工作图和装配图进行绘制,经指导教师审阅后打印。从中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和使用先进的绘图软件方法与技能。

5.制作设计说明书以及工作报告。制作设计说明书一定要非常细致,包含的内容也很多,主要涉及各小组成员的任务进度、装配示意图的绘制、零部件拆装的顺序和明细表。总结报告主要涉及在学习和实践中的收获和感想、自己将来的努力方向、主要的参考文献等。

6.组织答辩的相关活动。答辩活动是整个教学设计的最后一个、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这个环节教师可以对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的测查,答辩活动可以对整个教学实践进行一次彻底梳理,找到自己的收获或成果,也可以发现自己的问题和不足,从而为今后的努力确定正确的方向。

(二)测绘时间安排和组织的形式

工程制图测绘在我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和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两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中单独设课,共计1学分(32学时)。具体安排在大学一年的第二学期集中一周完成,具体如表1所示。

每班按5人为一组分组,以团队形式完成设计的任务,由组长全权负责整个活动。

(三)成绩的评定

学生成绩根据学生的工作任务、工作质量、完成质量、答辩效果及考勤等情况来综合,按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五档进行评定,具体评定的内容如图2所示。

四、测绘实践效果

(一)综合实践的应用

自2008级开始,在我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和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两个专业中进行,如表2所示。通过六年的不断实践,可以看出这个教学设计的测绘实践目标得到了实现,整个教学实践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培养了大批具备测绘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二)测绘实践效果

1.巩固工程制图课程相关知识,零件和部件测绘相结合。学生们通过这个环节的工程测绘实践活动,可以解决许多在理论课学习中的一些问题,强化了已经掌握的理论知识,验证一些工程测绘的理论知识,增加对这些专业知识的理解,零件和部件两大实践教学活动可以有机结合起来,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可以充分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勇于承担、积极实践的刻苦精神,做一个知行结合的高素质人才。

2.创新实践能力得到了迅速提升。学生可以从感性的空间想象方面向实实在在的机械操作方面转移,学生可以不仅仅设计计划理论的论述,还可以向具体的方法论和手段方面转移。培育学生应用先进绘图软件,强化了计算机设计绘图的应用。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在低年级进行机械创新设计、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以及毕业后参加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培养了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为培育学生的合作意识,在测绘环节,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整套部件测绘的任务。鼓励学生们在了解每个零件的工作原理基础上进行改进,引导小组内同学按自身特长进行分工,发挥个体的优势,各取所长、齐心协力才能完成测绘的任务,在很大程度上培育了学生们的团队合作意识,以及相互沟通协调的能力。同时也培育了学生们取长补短、互助学习的优秀作风。

4.工程素质得到了充分锻炼。绘图技能是现代设计人员进行构思和设计必须具备的。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可以自己亲自展开各种实践尝试,学生的计算机绘图能力等方面有了显著提升。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应该过分干涉学生的学习实践尝试,应该努力鼓励和引导他们积极尝试新的绘图技能训练,遇到困难不应轻言放弃,由教师和学生们共同合作,一起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综合工程素养会得到极大的提升,也有利于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

5.培养学生查阅设计资料的能力和严格执行国家标准的良好习惯。在测绘实践过程中,通过查阅资料和国家标准,让大家逐渐树立工程观念、养成工程意识,强化学生们的工程素养,强调手册的使用方法以及重要性,培养学生查阅设计资料的能力和严格执行国家标准的良好习惯。

五、结束语

根据工程图学学科的总体改革规划,我们立足于普通高等工科院校的实际情况,对工程制图测绘实践教学活动经过几年的改革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实践表明,工程制图综合实践明显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育了学生们的工程意识和细心的工作态度,提升了学生们的设计能力。工程制图测绘是学生们进入大学后第一个亲身体验工程设计的科学性、可行性、新颖性和领悟创新设计真谛的不可多得的实践机会,是素质教育的实践环节,为后继课程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机制工艺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当今社会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需求越来越强烈,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情况下,工程制图实践教学也将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吸收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成果,发展完善自己的教学体系,把学生的潜力充分挖掘出来,让学生在自由的学习环境中得到不断成长和进步。

参考文献:

[1]苏玉波,梁莉,朱正威.工科大学生工程意识与工程素质的培养[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

零基础心理学培训篇7

【关键词】安全教育;理论与实际;实训;改革

机械制造业是国民经济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在促进国家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随着最近几年的学生步入社会,问题也不断地体现了出来。学生普遍偏向于理论的培养,实践技能不足,实训内容单一落后,在学校的学习以及实训与社会脱节。那么,如何才能保证职校学生的质量,满足企业的需求呢?而这也是职业学校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我们必须让自己的学生学有所用,能够真正的成为技能上的能手,满足企业的需求。普通车工实训,是职业教育中培养学生技能的一项重要内容,也为学生今后能更掌握更多的,更先进的生产技术打下了基础。为了更好地适应企业和社会的需要,也为学生今后能更掌握更多的,更先进的生产技术打下了基础。我认为在车工实训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安全教育要始终惯穿在整个实训教学中

车工实训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具有安全、文明生产的习惯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学生在车工实习教学中存在的安全事故隐患、设备使用与维护的问题以及预防,是学校实习教学管理的重中之重,一旦学生出现安全事故,将对学生、家庭、学校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老师教育学生执行安全操作规程,显得尤为重要。 为规范实习教学工作,保证实习教学质量,在实习的整个过程中,始终要注意安全教育。它分为:

1、实习初期的遵守安全规则的教育。要让学生认识到安全规程是一种纪律,执行安全规程更是一条纪律。

2、教师对当天进行的实训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安全教育。例如车工实习中,经常会碰到学生加工零件校正时,零件装夹好后便启动车床,目测检查是否找正,当卡盘板手还插在卡盘上就启动车床旋转,为预防发生事故,应教育学生要停车、空档、转动卡盘、用划针指向工件进行校正的方法。

3、教师在一天的实训结束之后,面对全体学生要作一个小结,并巩固一下安全教育。例如磨刀的安全问题,车螺纹的安全问题等。

4、实习阶段结束后,学生自我的安全总结。通过这几项安全教育,学生不光在行为上,在内心都能深刻认识到安全的重量性。

二、基础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

为了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的技术人长,必须要把车工基础理论与实际操作有机地、完美地结合起来,在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掌握以下基础知识:

1、详细了解各种车床的结构、性能,以便正确地使用车床和排除故障。要熟悉车床的加油部位及润滑系统,保养和维护好机床。 我每日的要求是擦干净床身及表面各死角,做到漆见本色铁见光。尤其是外露导轨面的清洁特别重要,并要求按规定加油。我将正确保养和维护机床也列入学生考核成绩内,使学生对这项工作能十分重视.

2、熟悉车床附件以及工装卡具、刀具、量具、工具的结构原理,以便正确地使用和保养。

3、教会学生查阅有关的技术资料、手册等。

4、使学生掌握有关车削工作的计算,并将其运用于实践中。

5、看懂图纸,清楚技术要求,教会学生对零件进行分析,并能制定加工工艺,能按要求加工出零件。

三、运用模块化教学方法

普车、数控车实训教学一体化模块的确定,是整个实习训练是的核心内容。只有确定好了最合理的实习内容与模块,实习才能起到最大的效果。一般根据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结合各个学校现有实训条件来确定。

其中,普车实习训练为第一阶段,也就是将我们以前的传统实训内容做一下改革。使之能够更好的为数控车打下基础。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模块:

①普车的文明生产、安全操作;②车床系统传动路线;③车床的

维护与保养;④车削的基本知识;⑤车刀基本角度的定义及其初步选择;⑥典型零件的工艺分析与车削。这六大模块最终为数控编程与工艺、数控仿真、数控系统、cad/cam模块的教学服务。

至于对学生实习水平的要求,可以以中、高级职业资格考核为要求,对于普车六个模块的实习,可以分三个时期进行(初、中、后期)实训时间可以在10周左右,接着安排数控车模块的实习为第二阶段,最重要的是要让所有学生都有实训工位,能够有充裕的时间来自己进行实践操作。同样可以分为三个时期进行,实训时间约12周左右。初期的任务是入门,打下数控车相关的基础知识;中期根据学生整体接受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后期可以以一些典型的零部件为实践对象,以学生自练为主,教师进行检查、辅导,进行模块的具体应用以及训练,并且通过一定时间的强化训练来达到相应的技术等级。而在其中,普通车床典型零件的工艺分析模块的教学是重点,也是难点,它是数控车实训教学的基础。因此,只有加大普车典型零件的分析及车削的教学,抓住重点,分析难点,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来采取有效的方法,循序渐进,而对于比较难掌握的复杂内容,我们可以将难点分解成几个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的部分,化难为易,层层深入来便于学生掌握,这样才能保证生产实习模块教学的质量。总之,普车技能的熟练操作是数控车的前提和保证,为学习数控仿真及上机操作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四、普车实训改革为数控车实训服务

在普车实训教学中,突出对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在实训教学时,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角。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而教师只作为引路人和答疑者,让学生在解决教师给出的项目中培养学习能力。在实习教学的后期,让学生有更多的自由支配,让学生学会时间的合理安排和分配,并学会协调与合作。鼓励和支持学生进行发明和创新。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加大指导有关专业学生课程设计的力度,使学生的理论能够真正和实践结合起来,让实践服务于课程设计,使学生的设计具有更强的实用性和说服力,而不是像以前的一些空空而谈。通过这些形式的教学改革,学生的技能水平和素质得到提升,使他们在第二阶段的数控车实训中的编程、仿真、上机、操作等能够更加的相互融通,训练内容更通俗易懂,并能在较短的时期内基本掌握,这样即避免了数控车实训单一的教学模式,又降低了学生直接上机操作的难度,可以达到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目的,同时,又达到了普车为数控车服务的目的。

在普通车工实训教学中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如何在这项实训教学工作中做得更好,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

参考文献:

[1]翁承恕.车工生产实习96新版[m].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7.7.

零基础心理学培训篇8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设计 中职技能比赛 训练方案

中图分类号:TS94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1-0329-01

一、“计算机辅助设计”项目现状

2010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新增了“工业产品设计CAD”项目,随后在天津市中职比赛中出现该项目。在2013年该项目更改为“计算机辅助设计”项目。

该项目除了要求学生具有熟练的软件操作技能外,还要具备产品外形的设计能力及产品内在结构的组装能力。因此,该项目并不只是单一的软件操作或产品设计,而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竞技项目。

计算机辅助设计竞赛项目是采用Inventor设计软件进行零部件的建模及装配。Inventor软件是Autodesk公司新推出的一个工业产品设计软件,美国 Autodesk公司继Autocad,MDT后,推出了一款拥有17项核心专利的三维实体模拟软件inventor。与其他同类产品相比inventor具有简单而直观的设计环境,快速装配显示,自适应装配,辅助协作设计和易学易用的特点。inventor主要由零件造型,部件装配,钣金,焊接,视图表达和工程图纸及渲染等模块组成,是一个比较完整且相互关联的三维设计系统。目前在国内还不是主流软件,因此相关教材较少,在互联网上也很难找到相关的学习资料,竞赛辅导基本是从零开始的。

二、竞赛试题分析

1、软件应用分析

通过分析近三年全国及天津市职业学校计算机辅助设计技能大赛试题,在三到四个小时之内要完成零件建模,装配及创意设计,时间非常紧张,不少学生来不及完成。如果在软件应用上不能做到非常熟练,是不可能取得好成绩的。从题目涉及到的inventor软件知识点来看,实体建模,曲面造型,特征放置,部件装配,资源中心,工程图,爆炸图,场景渲染等方面都有涉及,因此,对 inventor软件这些功能的掌握必需全面,熟练和精准。

2、竞赛试题类型分析

工业产品设计技术技能竞赛试题分为基础设计和设计创新二个模块,比赛形式均为现场操作。其中,基础设计模块要求参赛选手在比赛现场根据给出的设计图完成现有产品模型建立与设计表达。需提交的文件包括产品的零部件立体模型、工程图及渲染效果图等;设计创新模块,要求参赛选手在比赛现场根据给定的设计要求,完成产品的设计创新、模型建立与设计表达。

三、参赛学生的挑选

由于我校没有对口的专业,只能在工科专业中选拔参赛选手。我认为5年制的学生,应该是技能小组挑选学生的重点班级。去年本小组6名停课训练的学生,今年有4名可以继续参加比赛,为以后比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挑选比赛学生的四个阶段:

阶段一,加大本小组的宣传力度,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基数大了才容易找到合适的学生。期间各专业课老师给予了很大的帮助,初期人数有60人报名,经过能力测试淘汰了30人。

阶段二,测试淘汰阶段 每两周进行一次测验,淘汰30%。经过两次的算选剩余12人。

阶段三,自然淘汰阶段 经过高强度,高难度的练习,意志力较差的学生自然退出,这一阶段对学生的了解更加深刻。确定停课训练的学生。

阶段四,模拟竞赛阶段 赛前通过多次模拟竞赛,锻炼学生的比赛经验,最终根据成绩确定参赛学生。

四、训练的方式方法

1、严抓、广抓基础知识。由于该项目是一个新项目,参考资料较少。因此,要先熟悉软件的命令,从软件自带的“帮助”文件着手,逐个命令、逐个参数进行研究,对软件熟悉后,再运用命令进行产品的设计。在这期间,和学生通过相互提问各种产品的造型、建模、修饰的方法,再用Inventor软件进行求证,操作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也夯实了知识基础。另外由于该项目涉及了机械方面的基础知识,特别是机械制图,因此加入了机械相关基础的讲解。

2、产品分类,举一反三进行训练。在熟悉软件操作后,第二阶段就是进行产品的制作。在比赛规程中,给定了产品的范围,但时间有限,不可能对范围内的产品都进行练习。于是,我们采用产品分类的方法,举一反三进行训练,先把产品以建模的方法进行分类,在每个类别中,再挑选一些构造相对复杂的产品进行练习,这样,使收到的训练效果更佳。

3、培养学生的设计意念。对产品的模仿制作达到一定程度后,就进入了竞赛训练的第三个阶段,侧重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我通过网络等渠道给学生提供一些优秀的工业产品图片供学生欣赏,通过这种逐步渗透式的辅导方法,让学生建立一套自己的审美评判标准。这部分训练,虽然在本次比赛中未涉及,但我认为这应是该项目今后比赛的发展趋势。

4、模拟竞赛,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以及临场应变能力。首先是模拟竞赛规程中规定的比赛的环境,让学生适应;其次是通过请教师来监考比赛,增加模拟竞赛的紧张气氛,培养学生临场不惊的良好心理素质;还要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超量的题目,让其在时间不足的情况下学会对题目的取舍及锻炼从容淡定的心理素质。

五、训练方案设计

用inventor软件设计小型消费电子产品的零件造型,主要采用项目教学法。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设计才能,我要求每个学生提出自己的设计方案并徒手画出设计草图。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并提醒学生在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的同时必须首先注重创意和革新。以除湿器为例,教学时间为四周,安排如下:

第一周,要求学生掌握参数化实体模拟的技能。这些技能包括制作和修改草图,制作由拉伸,旋转,放样,扫移,穿孔,挖壳及环圈实体特征构成的零件。并在零件上放置圆边,倒角,斜面,线性阵列,环形阵列,镜向重复特征。在零件制作的过程别强调工作点,工作轴和工作面的建立和使用,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及构造复杂零件的能力。

第二周,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四种基本装配约束条件的应用,这四种装配约束条件包括结合,角度,切面和插入。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要求学生了解导出的约束条件的使用及在装配的状态下制作新的零件,在此基础上!学生可进一步理解自适应技术的重要性。

第三周,要求学生掌握工程图和爆炸图的制图技能。inventor提供了创建二维工程图,零件图和装配图的功能,而且可以做到二维与三维相关联更新,但是工程图中有大量的人为规定。例如简化画法,纵向筋按不剖处理,以及过渡线的处理。目前的三维软件都不能很完美地生成各种视图!这就要求我们利用inventor在工程图环境下进入草图模式对工程图进行修改,对视图进行改造,以符合我国的制图标准和行业标准。这一阶段,学生需要学量制图的有关规定。

第四周,让学生熟悉inventor studio是inventor的一个附加模块。具有独特的环境。它能够对inventor创建的零件及装配进行渲染和制作动画,生成具有真实效果的渲染图片及装配动画效果的多媒体文件。我们主要是依照真实物体进行拆解,测绘,完成物体的抄画。

除了认真研究比赛试题,严格挑选学生,严谨的教学态度,做好教学计划之外,要获得更好的比赛成绩,老师和学生还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刘永翔,蔡硕.计算机辅助产品造型设计.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7.

上一篇:如何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范文 下一篇:土壤质地的改良方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