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体育的途径范文

时间:2023-11-22 18:07:00

学体育的途径

学体育的途径篇1

关键词:体育教学;德育教育;渗透途径

一、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

如何将德育、体育二者有机地融为一体,即在体育教学的全过程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是当前学校体育教学必须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体育是培养坚强意志、拼搏精神、团结协作和促进个性发展的有效手段。体育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受挫能力、团结意识、荣辱意识,这些是受教育者必备的身心素质,又是道德教育的基木内容,更重要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跨世纪人才所需要的基木条件。体育教材中明确提出,通过体育教学,把学生的身体锻炼和社会责任感联系起来,教育学生热爱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树立群体意识;培养组织性、纪律性、集体荣誉感和经常锻炼身体的兴趣和习惯;发展个性,磨练意志,培养勇敢、顽强、朝气蓬勃和进取向上的精神。体育教材中的一些体育基础知识、基木技能,同时强调培养学生遵守纪律、团结协作、热爱祖国等品质,是提高体育文化修养和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

二、渗透德育的途径、时机及方法

1.德育渗透的途径。首先,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有利于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一是在实践中教师要树立为人师表的形象;二是教师应寓情于教,以情感人;三是形成良好的课风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可靠保证。其次,挖掘教材内涵的因素,是进行思想教育的主要途径。一是结合体育知识进行思想、目标、意志、品质的教育;二是组织教学时,结合内容进行具体化、形象化的教育;三是结合组织教法,设计情趣和情境教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四是结合典型事例和突发事件,进行表扬为主,批评为辅的教育,要掌握分寸,以理服人。

2.德育渗透的时机。(1)课堂教学中的教育时机。一是教师的言行仪表教师的形象、语言、教态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既要庄重严肃,又要体现出职业的特点一健康而有朝气。二是组织教学组织教学中,课前准备是上好体育课的重要前提,教师除认真备课外,井井有条地布置场地、器材,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倡顾全大局和谦让的思想,如在调动队伍时,要提倡让其他兄弟班先行通过等,利用这一时机对学生进行相互尊重、讲礼貌的教育,使学生养成团结、互助、自觉遵守纪律的良好习惯。

(2)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德育。在田径运动教学中,由于学生娇生惯养,缺乏锻炼和劳动,很难完成此运动项目,因此,教师要认真进行思想教育,从严要求,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吃苦精神,让他们在实践中得到磨炼。球类项目的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全局观念和集体主义精神,在球场上一定要强调全局观念,强调集体力量,强调相互配合,对少数学生的个人主义表现要及时给予纠正要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同伴的失误,多给同伴以鼓励;不要计较对方的犯规动作,更不要采取报复手段,要正确对待裁判的漏判和错判。

3.德育渗透的几种方法。(1)任务讲解法。体育课教学时,教师应根据本次课所讲内容,对目的和意义作出简明扼要地阐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在思想上强调做好吃苦耐劳的准备,强调组织纪律性和团结互助等,为顺利实施教学做好铺垫。这种方法需要教师用坚定、充满期望和热情的话语进行表达,以使学生倍受感染。

(2)表扬鼓励法。上课时,对学生所表现出的良好思想品质和积极行为及时作出充分的肯定,对以往表现差的学生要善于给他们创造环境和机会使他们有“闪光点”,并实事求是地给予表扬,做到一视同仁。

(3)熏陶感染法。德育教育中熏陶感染的艺术,能使课堂教学形成良好的氛围,使受教育者为之感动,例如,在跳高教学课上,教师首先进行调高示范,随后学生们会跟着老师的动作进行模仿试跳,最够完成教学任务。所以要充分发挥熏陶感染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作用,就必须努力创造一种良好的教育氛围,从点滴入手,做耐心细致的工作。

(4)效果奖励法。对在练习中完成任务好的学生,教师可安排他们练习一些喜爱的球类项目。这样对其他学生是一种无形的鞭策。其他同学可以增加练习次数,老师也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其他学生加强辅导,让更多的学生完成某个动作的练习。

(5)榜样激励法。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体育课应充分利用英雄模范人物,以及教师所展示出的良好师德,感染和熏陶学生,激发他们的进取精神,培养坚强的意志,养成优良的品质和行为习惯,使之更好地完成体育的学习。比如教师在教授学生“跑”的知识的时候,可以举出“马家军”刻苦训练,为国争光的例子,使学生对“跑”的认识加深,并且产生练习跑步的欲望,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具体练习时效果就会更好。

总之,社会的发展需要把德育放在学校教育工作的首位,每个体育教师应责无旁贷地在新形势下努力加强德育在体育教学中的渗透力度。让学生尽快地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劳动。要把学校体育开展成为塑造、培养现代人才的重要途径,教育学生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胡剑秋,李光惠.体育课的德育功能刍议[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1).

[2]孙再玲.浅谈体育课中的德育教育[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2(1).

学体育的途径篇2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德育渗透;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1—0005—02

一、前言

高校德育是由德育的各项基本要素和相应的配套制度、规定构成,是一个有形、有序、可行、可控、可测的稳定系统组织,是按计划执行的德育实践系统工程。高校德育是完整的高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与智育、体育、美育体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1]。体育德育是指体育教育者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按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良性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本研究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查阅,从国内学者在此问题上所进行的研究工作,以及国外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对中外德育研究的比较分析情况统计来看,国内外对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还较少,多数研究仅仅是停留在德育的理论探讨,很少从单个学科的层面去分析德育的渗透途径,因此,本文围绕德育的特点及其优越性,深入探讨高校体育教学中德育的价值以及相互联系,并提出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途径与方法。

二、高校体育教学与德育的关系

同志在《体育之研究》中写道:“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体育之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高度概括了体育的功能以及德、智、体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清晰地指出人的身体及其感觉机能是构成所有知识技能、社会行为的物质基础。目前在高校中,作为受教育者的大学生已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是生活在特定文化环境中的独立实体,对教育有一定的自主选择性和较强的主观能动性。而在高校教学过程中,大学生的德育教育,以及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却主要以灌输为主要形式,缺乏实践性和时代性的道德教育很难实现科学性、系统性和高效性。德育如果脱离受教育者的思想实际和现实需要,其效果就会大大降低。高校体育教学对大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其效果能够直接作用于大学生思想道德和行为规范的形成及发展,并逐渐改变其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对大学生品德的养成是有重要的影响,具有潜在的教育价值和教育功能。因此,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体育教学活动,可以进一步发挥和渗透高校德育的功能,大学生在认同中接受教育,在教育中体会快乐,只有在学生亲自参与实践活动中,通过自我选择与自我体验、经过自我内化,这样的德育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

三、高校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优越性

高校体育教学德育教育具有直接参与性、动态性、身心合一性、社会性等特点,正是这些特点,充分体现出高校体育教学德育教育的优越性:高校体育是德育教育的最好载体,是学生亲身感受德育教育的最好平台,是一个能将智慧、体质、意志和精神融为一体的综合教育。高校体育的教学内容、教材,本身就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它处处与人的思想品德、意志品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道德是作为主体的学生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自我建构而成。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在从事体育活动,尤其是参加运动竞赛时,往往情绪高涨,其潜在的品质和思想作风最易真实地表现出来。德育教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主要优越性表现为: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总结适合学生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的德育因素,循序渐进地进行德育渗透,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审美观,使学生们不仅热爱体育运动,更要在运动中感受一种体育精神,树立勇于拼搏的决心和信心,体验胜利的喜悦和失败的情感,激发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尊重学生的感受,注重、认同并鼓励学生的运动实践体验,使德育置于整个自然与社会生态系统之中,让体育德育似春雨润物般渗入学生的心灵深处,内化为他们的生命需要[3]。

四、高校体育教学德育渗透的途径

1.发挥高校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结合

德育教育的过程不是单纯的教师影响学生的过程,而是双方交互影响的过程。德育过程首先是由体育教师的主动活动发起的,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施加影响,而成为德育教育的主导,其主导作用主要体现为: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教学与德育活动对学生进行系统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虽然,教师是整个德育过程的主导,但由于大学生作为德育过程中最基本要素,是高校体育教学德育工作中内化的主体,因此,我们不能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必须准确掌握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和思想品德状况,创造性地探索高校体育教学德育教育的方法、策略和技巧,将德育主体与德育客体有机结合,从而更好地促进大学生高效率的完成“自主性内化”。

2.重视隐蔽的德育课程、加强德育的渗透力度

高校体育教学德育的渗透,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德育内容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基础之上,向时代和生活开放,不断从社会变革中吸纳新鲜的思想道德养料,充分发挥体育课中的载道和渗透作用,拓展德育传递的空间,运用多种喜闻乐见的手段寓教于乐,实施隐性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始终,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高校体育德育教育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在体育教学中开展多彩的实践活动,或是在体育课程中师生之间做一次坦诚的交谈、聊天等等。这些隐蔽课程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能有效避免老师直接说教的缺陷,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自觉接受德育教育。隐性课程还可以避免学生的逆反心理,对学生思想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我们在实施德育时应该善于把显性德育方法和隐性德育方法有机结合起来,使两者取长补短,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3.重视高校体育课内外相结合对大学生的熏染作用

高校体育课外活动是高校体育课程的延伸和补充,与大学德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将德育融于生活,它具有凝聚、陶冶、导向等方面的功能。良好的体育课内外活动是塑造大学生坚定政治信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阳光、空气和土壤,这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了重要的精神环境和心理氛围。所以我们不仅在内容选材上强调德育,而且在教学方法上、课堂组织形式上都应该始终贯彻德育的教育目标,未来的校园必然是开放的充斥德性的生活化的校园,所以,要注意挖掘、整理有利于学生道德品质的体育课内外活动内容,充分利用现有体育资源,加强校园的文化建设,创造文明的校园文化环境。不同的校园环境对德育教育产生不同的影响,丰富多彩的课内外体育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观念,为学生提供展示才能、施展个性的场所,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陶冶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学生不断地在体育活动中体验到运动的快乐,锻炼学生的运动参与和团结协作的能力等。

4.努力提高教师自身道德修养,发挥教师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事实证明,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德育教育的前提,是作为主体的体育教师应该具备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深厚的教育理论素养,良好的师德修养与人格魅力。伴随着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提高的同时,高校体育教师的综合质量也需要全面提高,要依靠教师的专业知识和道德品质,不断研究德育教育新情况、新环境、新问题,不断适应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工作需求,凭借教师的个人素质,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加强品德修养,拓展文化视野,激发教师“自我更新”发展,才能建立一支高素质、高品质、高水平、高情操的师资队伍,在实施过程中主动调控发展方向才能使德育工作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焕发出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陈秉公.论建设中国完备的高校德育体系[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1994(03).

[2]侯东萍.大学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8.

学体育的途径篇3

关键词:体育教学;互动式教学;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0-0345-01

众所周知,体育课是锻炼并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途径,同时它还是培养学生自信心的重要平台,培养学生之间的相互团结的精神,促进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在学生的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当下我国很多学校却忽视了学生的体育教学,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发展。那么,体育教学中要如何实现师生间的互动式教学呢?本文笔者就教学经验简要分析教师体育教学中为培养互动式教学模式必须注重的教学方法,希望对我国体育教学发展有积极作用。

1.互动学习对体育教学的作用

有效的互动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生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那么,互动学习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学习模式。传统的教育模式,大多形成固定的方式,即教师讲授指导,学生学习。这很大程度上断送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创造力。与国外教育相比,我国的教育就显得过分呆板制度化。而互动学习,就是要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通过教师的问题激发,学生自主地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最终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其实,我国古代孔子与弟子的座谈,就是一种很好的交流模式,或多或少地在形式和内容上成为"师生互动"的先导。新课改下的互动学习,引导教师的角色发生巨大的变化,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体育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互动关系。师生互动能极大地促进教学过程的发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尤其是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不仅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更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体育新课程改革是一项全面创新的教育,新课改提出的新思想和新方法改观了体育教师的课程观、教学观等价值观念,也让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很大的提高。

2.体育教学互动式学习模式的有效实施途径

2.1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以前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一般都是以教师的要求,教材中所提到的内容和教师上课的内容作为体育锻炼主要的学习方式,教师教的时候,感觉到无趣,也会使学生学习的时候没有兴趣。新课程却和以前的教学模式不一样,在新课程中,学生才是体育教学中最主要的,首先可以根据学生对于身体素质和对体育项目的兴趣,用来确认体育教学的目的,可以更好的安排体育教学的内容,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有参加体育锻炼的机会,然后可以重视学生对于体育锻炼体验的想法,更好的激发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主动性和兴趣,可以让学生能够主动参加体育锻炼,享受体育锻炼给自身带来的乐趣。除此之外,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可以结合书本上面的知识和实践知识来让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考,对于体育锻炼能够积极主动。另外,在学生对于体育课没有兴趣的时候,这个时候最主要的是看教师要如何去引导学生学习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此时的年龄所出现的特征或此时对于什么方面比较感兴趣,就可以将教学内容融入到学生感兴趣的事物里面,从而让学生可以加强自身的自主性。

2.2 开展小组活动。小组活动是体育教学互动式课堂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课堂教学能否体现主体互动、情知互动、人境互动,关键在于小组活动的组织。教师依据基本均等的原则组建小组。小组宜小,4- 6人为一组,均由不同层次的学生组成(最好是按照身高以及强壮分组)。各小组设有主持人(主持小组讨论)、记录员(简单记录每位发言人的重点内容)。小组活动操作方式:首先由教师或组长提出当天课堂上的主要需要解决的体育问题,或由组内成员提出自己在课堂中尚未理解的问题,提供大家研讨。其次各人交流自己对这些问题的思考结果或者答问;再者,组内成员就某种观点或见解的正确性展开讨论,提出质疑或提出补充意见。最后由主持人作总结发言,对小组经过讨论所达成的共识,所产生的歧见及尚未解决的问题分别进行归纳,并整理成纲要,拟在组际交流时发表见解,提出问题。要注意的是,在学生讨论时,教师不应过多干涉。教师主要提出有关的评价标准,给出提示,巡视各组讨论情况,重点参与一两个小组活动,了解各组未能解决的疑难问题,及时肯定、推广某一小组的学习成果和有效方法。

2.3 加强课后复习。教师在讲授完一节课的内容后,可让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对所学的知识、技巧进行复习,这样做可以增强学生对动作的记忆,并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而教师则应适当加强对学生的监督和管理,检验学生复习的效果,对学生起到督促的作用,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我锻炼意识。新课程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注重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形成,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而这些理念的实现,都要通过实际的体育教学来实现,可当前高考升学、社会生活压力、环境等因素已严重影响学生的健康。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始终坚持正确的教育目标,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高中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开展体育课程教学,加大政策研究力度,提供强有力的课改政策支持。

3.结语

体育教学新模式实施,体育老师更注重的是根据学生的情况来制定教学的方法,更加丰富体育教学中所使用的手段,让体育教学的模式更加的多元化。要更好的让学生主动的去学习,就要让这些模式能够更好的运用在学生的生活中,要很好的运用这些模式,有的是需要教师跟学生之间有更好的交流,也有的是学生之间的竞争或者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助,还有的是让书本中出现的知识也能够更好的融入到这些模式之中,更利于体育教学的安排,能够让学生心理感到放松,能够让学生的身体更加的健康,身体素质能够有效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肖金胜,袁勤,綦民.军事体育教学中对于探究式学习模式的应用2014,02:3-4.

[2] 彭丹.高职体育教学学生自主学习模式创建途径研究[J].湖南工业,2015,04:4-5.

[3] 马云龙.中学体育教学中探究式学习模式的实践[J].新西部(理论版),2013,02:4.

学体育的途径篇4

一、在教育过程中运用启迪共鸣的效应实施素质教育

启迪共鸣是指通过启发、开导、用事实来说服教育使人在情感上,心灵上引起感动,受到触及,产生效果。如:体育教师利用大课间在全校范围内,挑选学生组成大型团体健力操队伍,并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了紧张的训练,在训练过程中老师和学生们克服重重困难,没有一个叫苦叫累,全身心地投入到健力操的训练中,以真诚的投入谱写新歌。学生们懂得了在苦难中孕育的美,在人生的道路上只有奋斗才能体现人生的意义。在教育过程中,老师们科学的运用教学方法启迪学生们的心扉,引起他们共鸣,使他们主动接受教育,从而在教育过程中加强了素质教育的培养。

二、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和意志品质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学习拔河、4×100米、4×400米的接力跑和集体游戏等项目,教师在讲战术和技术配合时,特别强调集体配合的重要性,不失时机地进行集体主义教育,使学生明白一个没有集体观念的队伍,是很难在比赛中战胜对手取得好成绩的。学生通过冬季长跑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跨栏跑可以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跳箱、跳山羊可以培养学生勇敢、果断和克服困难的优良品质。当学生完成高难动作获得胜利时,让学生回味完成高难动作的艰辛。如:我给学生上了一节跳山羊的课,是新授课,通过我讲解和正规的示范动作,感染了学生们,他们各个都想试一试,可是,他们又害怕、又不敢跳,我一边鼓励一边把动作分解,练习中抓住重点、分散难点,采用重点保护、辅导、检查、提示、合理分工分组等手段,激发学生自觉主动想练结合、看练结合、评练结合、赛练结合、互帮互学,达到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目的;培养了学生坚韧不拔的毅力,不畏艰难的勇气,勇于拼博的精神。继而教育引导学生们懂得了无论学习、生活等都需具备这些意志品质,从而使学生更深刻感受到在人生的旅途中必须具备这些优良的意志和品格,才会勇往直前,不断进步。

三、在竞赛中不失时机地进行组织纪律性和审美教育

通过参加校外各项比赛,加深学生们对各项比赛规则的认识,同时对学生进行组织纪律性的教育。任何体育比赛都是通过规则的约束,裁判严格的执法,使学生们认识到犯规会失去一次得分的机会。有一次我所教学生在田径运动会女子4×100米接力比赛中,跑到第三棒和第四棒的两名队员在接力区外完成的交接棒,违犯了比赛规则。就此,教师及时教育学生组织纪律的重要性,遵守纪律是每个人在社会上生存的职责,一个违法犯纪的人将会受到惩罚,从而让学生领悟到组织纪律的重要性。

学生对美是十分向往的,而对美的认识是模糊的,因而在体育教学和各项训练及比赛中,教育应把握住美的瞬间让学生去发现和体会美的地方。如:我校曾组队参加了县中小学健力操的比赛让学生们身临其境在运动中领略豪迈、奔放、节律恰当的流畅之美。在欢快优美的旋律声中,陶冶美的情操,使学生们真正懂得追求美是生活的需要,是通过学习和审美实践活动而掌握的。通过参加健力操大赛,以美的观念、内容、形式去感染、熏陶学生们;净化他们的心灵;规范他们的行为,提高他们对美的理解鉴赏和评价能力;形成健康的审美情操;树立了正确、高尚的审美观,进而创造了美的作品。但是,最高尚的是美的心灵;人,生活在世界上,必须有美的心灵。心灵美与外在美完美的结合才是真正的美,才能真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四、培养全民健身、终身体育的思想。

青少年学生是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健康成长与国家的前途、命运休戚相关。而目前大部分学校,特别是中小学忽视了体育的社会功能,造成学校、学生轻视体育活动,出现学校很少开展或不开展体育活动的怪现象。如何全学生以一个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姿势去迎接下一个世纪的挑战则成为学校体育工作中一个新的重点,面“全民健身、终身体育”则为其解决提供了的新的思路。因此在小学的体育启蒙中,我们就可以通过定期开展一些班级性、全校性、校际性的体育活动,不断的向学生倡导这种思想。培养学生热爱运动、热爱体育。

学体育的途径篇5

【关键词】 体育 德育 渗透

在体育教学中既要发挥其德育渗透的优势,有效利用其可能性,还要根据事态形成发展过程适时进行教育,因此每位教师都应当在课中把握住有利的时机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具体途径与方法如下:

一、 教师的仪表和教师的语言

在体育教学中,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关键在于教师的言传身教。作为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教师应举止大方,谈吐文明,教学中,讲解清楚、示范规范、言行一致,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教师形象,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达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亲其师,信其道”、身教重于言教”。这两句话同样证明良好的德育形象在课堂教学中的深刻意义。做为一名体育教师既要有一般教师计策严肃的风度,又要充分体现其职业的特点――健康而朝气。通过教师的仪表来感染学生,并增强学生对仪表美及其重要作用的正确认识。

教师用语要文明、简练,应是有较强的逻辑性,幽默是可取的,但切忌低级庸俗。教师通过自己的语言来影响和感染学生,使学生养成文明用语的良好习惯。

因此,我认为体育课堂教学时应做到“六规范”:⑴规范语言――使用普通话和文明用语;⑵规范示范――动作正确,熟练优美;⑶规范板书――字迹工整,格式正确;⑷规范仪表――衣着合乎运动特点,精神饱满;⑸规范行为――举止大方,遇事得体;⑹规范环境――教具摆放有序,场地设计合理优美;

体育教师言于律己,率先示范,带动着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这至关重要。

二、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

体育教学中教师之间的配合显得十分重要不仅要共同研究教学工作,而且要经常在一个“大课堂”里一起上课。教师之间的关系往往会使学生联想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来,所以教师之间必须互相尊重,密切配合,互相帮助,使学生从体育教师这个团结战斗的集体中学到助人为乐、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

教师尊重学生、关心学生既是教师高尚品德的表现,又是一种教育手段,在塑造学生的灵魂中是一种巨大的力量。特别是对那些能力较差、组织纪律较差,以及不重视体育学科学习的学生要耐心帮助,决不能用讽刺的语言刺激他们,侮辱谩骂学生。在教学中应创造机会给技术水平较差的学生锻炼的机会。例如,在体操练习的最后讲评时,除找出较好的学生示范小结外,还可以请虽然完成动作较差,但在某一环节有所进步的同学,再做一、二次练习,肯定他们的进步,并要求大家热情鼓励。这样有利于增强他们完成动作的信心和感到集体的温暖。对体育骨干和运动能力较强的学生则从严要求,绝不能袒护他们的缺点。

教师关心并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来说虽说是外部条件,但能促使学生内心产生积极的情绪,从而转化成为学生接受教育的内部动力,培养学生对人、对事的正确观念。

三、结合教材特点进行渗透

课堂中,选择合理、科学的组织教法,教材的灵活应用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善于把学生的心理活动和身体活动结合起来,尊重人格和自主性,利用课堂的组织教法中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注重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以及热爱美、鉴赏美、表现美的情感美的情感培养,促使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四、评价中进行渗透

心理学家认为“赞美有如孩子的营养剂”。一句由衷的赞美,便可使丧失信心,挫败的儿童悬崖勒马,表现不错的孩子更加积极上进。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敏锐地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表扬、鼓励。在运动之前用适当的语言鼓励和表扬,使其放下心理包袱,轻松地完成运动,从而调动起学生地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学生实际出发,对进步学生鼓励,培养他们的责任心、荣誉感及自觉学习、刻苦拼搏的精神。批评时,根据学生心理,把批评放在赞扬之后,可取得很好的效果。如有一学生的体育技能较好,但纪律观念差,在集体中不能与同学友好相处。我赞扬他的长处之后,点出要当一名优秀学生,还需得到同学们的信任和支持,学生听后,慢慢自然收敛。《孙子兵法》中有句名言叫“赏罚分明”,其意不仅是说赏与罚之间必定要有道清楚的界线,更意味着有由才赏,有由才罚的道理。但一味的表扬,事事得赏,这不仅会变成毫无意义,而且变成“无聊”的代名词。过重严厉的批评,往往可能毁灭孩子的兴趣,变得自暴自弃,陷入自卑和孤独,因此批评要遵循三个原则:⑴不伤害孩子的心理和身体;⑵言行避免粗暴;⑶就事论事,不以孩子为发泄对象,既往不咎。

学体育的途径篇6

关键词:阳光体育;概述;大课间;课余竞赛;冬季长跑

阳光体育运动是学校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体质,有助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因此,本文从阳光体育的开展现状和影响因素,以及小学阳光体育的实施途径方面进行简单介绍,以确保阳光体育运动的高效实施。

一、阳光体育运动的概述

阳光体育运动是2006年12月23日,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在北京举行的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的时候提出的,其主要内容是针对目前全国的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素质有所下降的情况,教育部要求全国各个学校首先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要求贯彻落实国家对学校工作的要求,包括依法保障学生睡眠和体育锻炼的权利。它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体质,对学生的健康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小学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现状

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虽然被一些体育教师认可,但是,一些地区的实施效果却不甚理想。具体的开展现状如下,学生体质较差的情况未能得到缓解,学生的体育意识较差,不能认真地完成体育活动;体育经费不足,体育课开设不足,使得阳光体育根本发挥不了其价值;部分学校的监督体系不健全,学生应付差事等都是现阶段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现状。

2.影响小学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因素分析

阳光体育作为一项新的教学理念,初步阶段实施的效果并没有达到理想状态,仔细分析,影响小学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因素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思想的固化。虽然阳光体育运动被广大教师所认可,但是,由于长期受以往教学思想的影响,使得阳光体育思想不能从根本上得到实施;(2)小学体育教师数量和水平有限,严重制约了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效果;(3)学校的硬件设备跟不上,没有足够的场地,缺乏器材,不利于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4)体育课开设不足。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体育课经常被一些“主课”,如英语、数学、语文等学科的教师占用等。这些因素的存在势必会影响阳光体育的实施效果,导致其价值不能体现。

二、小学阳光体育运动的实践途径

1.阳光体育课堂的有效教学

从上述分析来看,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影响阳光体育运动实施的影响因素,但是,我们如何才能有效地实施阳光体育课堂呢?首先,作为体育教师的我们,要彻底地摒弃应试教育的影响,要充分发挥体育课的价值;其次,制定有效、健全的制度,为阳光体育提供政策保证;再次,充分发挥有限的空间,选择恰当的体育形式,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当中;最后,确保体育课的时间,使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这样将有效地克服影响阳光体育运动的因素,进而确保阳光体育课堂的有效性。

2.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实效开展

大课间活动是阳光体育活动的主要内容,实施大课间体育活动有助于改变应试教育的影响,也有助于弥补体育课时的不足。所以,在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下,教师要起好带头作用,要组织多样化的活动,并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与学生打成一片。这样不仅可以确保阳光体育运动的顺利实施,而且,还能在游戏中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引导学生体验学习与运动的乐趣,进而,在确保大课间活动的实效开展的同时,学生的身体素质也会得到大幅度提高。

3.课余体育竞赛的群众化路线

课余体育竞赛活动应该是具有娱乐性、趣味性和多样性的。一般常见的课余体育竞赛的形式包括:校体育运动会、田径运动会、季节性运动会、校际间交流比赛等。但是,这些形式一般都是为了比赛而设定,为了荣誉我们每次的课余体育竞赛都是为几个擅长的人而设定的,也就是说,不是全部学生都有机会参加。这就严重影响了阳光体育运动的精神。因此,我们的课余体育竞赛要群众化,我们可以班级为单位或者是以小组为单位,重新设置课余体育竞赛形式,如小组间的交流、全体学生间的竞赛等。要调动全体学生的参与意识,进而实现课余体育竞赛价值的最大化。

4.冬季阳光长跑的创造性实施

冬季阳光长跑是每个学校最常见的运动形式,但是单一的形式并没有真正地帮助学生树立起运动意识,而是为了跑步而跑步。所以,在阳光体育运动中,我们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新颖的活动,要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冬季阳光长跑当中,这样可以磨炼学生的意志品质,提升学生的耐力素质,从而促使学生在创造性的冬季长跑中体育素质获得大幅度提高。

总之,教师要采用新颖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切实贯彻阳光体育理念,以促使阳光体育的高效进行,促使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

参考文献:

钱丽君,刘钧.农村中小学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有效途径之研究[J].中国科技博览,2011(1).

学体育的途径篇7

论文摘要:本文根据二十一世纪学校体育的教学目标,“竞技体育教育”向“终身体育教育”的转轨,提出了学校体育必须社会化,而学校体育社会化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创建体育俱乐部,通过本校体育俱乐部的创建以及所取得的成效,说明学校体育社会化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1、问题的提出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人,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人们自身的健康水平、健康意识的逐步提高,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社会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学校体育是我国惭民体育的基础,提高民族的身体素质、文体素质、心理和品德素质有深远的意义。二十一世纪的学校体育应该如何发展,是每一个体育工作者都在思考的问题。“竞技体育教育”向“终身体育教育”转轨.学校体育社会化,是二十一世纪学校体育在市场经济作用下发展的必然趋势。

受应试教育影响,目前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所意识不强。随着学生知识量的增多,学生的现代意识增强.逐步趋于个性化和多样化.从而对体育运动选择的自由度也增大了。学生已经厌倦课外活动中教师唱主角的传统模式和固定的运动项目.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积极苛不主,每次课外活动,最多三分之二的学生在锻炼.还有三分之一的学生.特别是女生在闲坐.聊天。

为了与社会接轨,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从事体育运动的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提高体育素养,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基础。必须改革传统的体育教育模式。改革的最好方法,就是走体育社会化之路。(所谓学校体育社会化,在组织上是指发挥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互相协调,互相促进的作用,实现学校、社会形象、家庭体育的一体化构建。)我校体育组认为,要实现体育社会的最好途径之一,就是改革传统的课外活动模式,创建体育俱乐部。

2、创建步骤

我校汲取了社会上职业俱乐部的某些管理办法和经验,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开始了体育俱乐部的创建工作。

2.1宣传发动

利用广播、闭路电视、黑板报及各项活动.宣传我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目的:与社会接轨,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提高校内和双休日、署寒假体育锻炼的质量。

2.2学生报名

根据我校场地器材情况,我们推出了10个项目:中国象棋、国际象棋、围棋、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田径、健美操,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报名,学生报名率达100%。经过统计调整成立了高一、高二、高三、初中四个分俱乐部。

2.3健全机构,组织活动

我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由竞赛活动部、教练部、总务工作部、教研工作部和社会活动部组成。各部有自己的职责,各俱乐分部名单公布之后,由学生自己推选队长,各个项目都有体育教师或其他教师或专业人员担任教练。根据各俱乐部的项目特点、活动计划,由体育组统一安排活动场地。每次活动场地基本固定,如遇比赛等特殊情况,再由体育组统一协调。活动进间基本上在每周两次的体育活动课上,双休日由各自的教练或队长组织大家进行训练或比赛。

2.4经费来源

会费收入、捐赠、政府资助、在核准的业务范围内开展活动或服务收人、其它合法收人。

2.5宏观调控

俱乐部的经费只用于章程规定的业务范围和发展事业的经费开资。俱乐部的财管管理制度按国家规定的管理办法执行,由体委、体总财务部门派人兼管。实行专人负责.做到合法、真实、准确、完全.以利监督。

3、初见成效

我校体育俱乐部经过近一个学期实践,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效果。虽然教师在课外体育活动的投人时间减少了,但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已经增强,参加活动的人数明显增多,再也看不到三个一堆,五个一群的学生在闲坐、聊天的现象了,运动场上到处是开开心心地锻炼的学生,除了规定的活动课以外,在午后、放学后,特别是双休日,运动场内到处都能看到学生锻炼的身影。上学期还利用双休日成功地组织了高一“新星杯”足球比赛和调一“妙光杯”篮球比赛。校篮球提高班参加市教委组织的篮球比赛,取得了理想的名次。体育活动已经成为学生的乐趣之一,体育锻炼已逐步成为学生的生活习惯。

3.2有效地推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由于俱乐部活动都是由学生自行设计,自行安排,自行活动,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

3.3有利于学校体育经费筹集的多元化

体育俱乐部的创建,为学校的体育活动开展解决了一定的资金问题,会费、募集的经费收人为学校进行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提供了一定的经济基础。

4、发展前景

学体育的途径篇8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教材特点;组织教学;途径

由于体育课自身的特点―大都在室外进行,组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排除各种干扰,激发学生兴趣,从而完成教学任务。只有合理而周密的组织教学,才可能使学生从心理和物质上作好充分准备,从而保证体育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因此,组织好教学是上好体育课的关键。当前,大多教师都普遍认为体育课基本是“一堂课,两个球,教师学生都自由”。有些学校则干脆停开体育课。由此导致学生身体素质下降,发病率上升。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应试教育的影响,师资、经费缺乏等,但最根本的思想上对体育课不够重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三者通过复杂的相互作用使教学成为一个动态的统一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采取一定的组织教学形式来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从而实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目的。然而,教无定法,任何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都是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而变化的。怎样抓好小学体育课的组织教学。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呢?笔者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以供同仁商讨。

一、根据体育课的特点进行组织教学

抓好体育课的常规组织教学。体育课课堂常规是规范体育课的必要条件。教师必须严格认真,坚持不懈地抓好体育课堂常规教育。如:整体集合、服装、精神状态、礼貌行为、课堂纪律等常规训练。教师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使学生养成自觉行动,保证体育课的顺利进行。

抓好体育课各种阶段的组织教学。体育教学过程是由开始、准备、基本、结束四个部分组成的,由于四部分教学内容和学生情绪各不相同,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灵活地组织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切记出现先紧后松、龙头蛇尾的不良现象。上课前,教师要组织学生布置好场地器材等,为上课做好充分地准备。上课开始的组织教学非常重要,教师要抓住学生大都还处在课间休息活动的兴奋状态中的特点,利用趣味游戏等方法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兴奋地情绪稳定下来;基本部分是体育课的重要部分,教师应力求做到精讲多练,语言生动,并不断改变练习方法,在练习中引入竞争性游戏,不同形式的分组练习等,提高学习兴趣;结束部分使学生的情绪放松。此时教师的组织教学更不能忽视,应采用一些调节情绪和恢复体力的放松性练习,保持学生的兴趣。

二、根据教材特点组织教学

体育课中,同一教材的组织教学。同一教材在不同课时中重复练习的难度要求是不一致的。如一年级投掷教材第一课时的要求是教会学生投掷方法;第二课时则要求学生初步掌握投掷方法。通过多次的重复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投掷方法等;每一次练习的难度都有所提高。对此,教师在教学中对同一教材的重复练习,如果每次都采用同样的组织教学方法,学生自然会感到枯燥无味而分散注意。因此,对于同一教材的重复练习,教师要根据“动型”规律逐步提高动作难度,适当改变组织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根据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组织教学

根据儿童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主要表现为:有意注意时间短、兴奋过程和无意注意占优势,好奇、好动、好模仿、好竞争等。同时,一节课中,学生的注意力、意志和情绪等心理活动的变化也是不同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儿童生理和心理特点进行组织教学。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由于学生注意力在课的前半部达到高峰,意志力在课的中后部达到高峰,情绪则在课的后半部达到高峰。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在组织教学中应把新教材安排在课的前半部分。有利于学生对新教材的学习、理解和掌握。在课的后半部分则应安排一些游戏性较强的内容,激发学生兴趣,同时要做主教材和辅助教材的搭配,尤其抓住主教材的内在联系进行组织教学,以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教师的组织教学要尽量体现在“新奇、活”的原则,采用多种多样的,生动活泼的,使学生能够产生强烈兴趣和新鲜感的组织形式,以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四、加强课外活动的组织指导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工作的组成部分,是完成学校体育教学任务的重要形式,起到巩固和亏大体育课的效果,使学生得到全面锻炼。因此,作为体育教师,要与学生打成一片,课外活动要积极投身到学生活动中去,给学生多方面的指导,同时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让学生尊重你,支持、配合你。坚持“两操两课”活动。课间操、眼保健操,不光要强调学生快速到场做操,而且要不间断地提醒他们,做操不光是为锻炼身体,更是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巩固学习成绩。这样学生就慢慢养成了良好的锻炼意识和锻炼习惯。课间十分钟和课外活动也离不开老师的参与指导。为他们提供多种形式的比赛活动,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增添了学生的体质,提高了学生的自身素养,也有效地巩固率体育教学效果,促使他们树立“生命在于运动”的信念。

五、组织教学与管理如何贯穿于课堂

在体育课中,组织教学是上好体育课的根本保证。课堂常规教学。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纪律行为,在开展各项体育活动竟赛的时候,利用对规则的学习,理解,培养学生遵纪守法,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根据各种不同教材特点,培养他们的各种意志品质。教学的有效性除了课堂的主体学生之外,教师作为一堂课的主导者也是很关键。所以教师更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组织管理能力,追求师生平等、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同时,应具有更高达组织管理能力,要巧妙地、科学地组织学生自主、有序地开展学习探究活动,这是组织有效教学的前提与根本。只有具备较高的组织和管理能力才能顺利地实施有效教学。儿童生理和心理特点,主要表现在:有意注意时间短,兴奋过程和无意注意占优势,好动,好模仿,好竞争等。一节课中,学生的注意力、意志和情绪等心理活动的变化也是不同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抓住学生的特点进行组织教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理解和掌握;在一节课的后半部分应安排一些竞争性、游戏性比较强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

上一篇:农村民调工作总结范文 下一篇:高校实验室安全制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