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现主体,体验数学

时间:2022-06-26 01:03:30

凸现主体,体验数学

1.缘起。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应该是学生自我探索、体验和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而不是别人的给予,不是单纯的信赖、模仿和记忆”。鉴于此,我在苏教版教材“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教学中进行了尝试。

2.教学片断。

师提供信息:中秋节到了,老师买了2盒月饼,每盒标价36元,应付给营业员多少元?

生列式:36×2

师:你们能想办法算出老师应付多少钱吗?可以摆小棒、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和其他同学合作、交流。

师:谁愿意汇报一下计算结果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生1:我口算的结果是72元。我是这样想的36+36=72(元)。

生2:如果买8盒或者更多盒,还能用这种方法口算吗?我是用竖式笔算的,结果是82元。

(部分同学小声议论,生3举起了手。)

生3:82元?这个结果肯定是错的。假如每盒40元,2盒才80元,36元比40元少,用的钱一定比80元少。

(学生鼓掌,师给予肯定,强调估算的用处。)

生4:应该是72元。我是这样想的:30×2=60(元)6×2=12(元)60+12=72(元)。

生5:我同意生4的做法,还可以这样想:40×2=80(元)4×2=8(元)80-8=72(元)。

生6:生4和生5的做法差不多,一个是把每盒当成40元算,一个是把每盒当成30元算。我和他们的结果一样,我是这样想的:36×2=9×4×2=9×(4×2)=9×8=72(元)。

(师表扬这些学生肯运脑筋,爱动脑筋。)

生7:这样的题目,我觉得口算麻烦,用其它做法太罗嗦。我和生2一样,用竖式笔算的。

师:你能具体说说吗?

生7:我们已经学过用竖式计算不进位乘法,这题也可以列竖式计算。

(教师示意,学生走到黑板前板书,并口述计算过程。)

(先用2乘个位上的6得12,在积的个位上写个2向十位进1,再用2乘十位上的3得6个十,加上进上来的1个十,是7个十,在积的十位上写7。)

师:这样笔算有道理吗?

(部分学生跃跃欲试,部分学生在低声议沦。)

生8:我认为有道理,可以用小棒来说明:先算2个6根是12根,把其中的10根扎成一捆,放在一边;再算2个3捆6捆,加上后面进上来的一捆是7捆;7捆加上个位数的2根,就是72根。所以36×2=72(元)

师:我们大家按他的摆法来摆一摆。

(学生摆,教师巡视。)

师:(当学生摆出2个6根是12根,把其中的10根扎成一捆时,)为什么要把这10根扎成一捆呢?

生9:因为12里面有一个十和2个一,所以需要把这10根扎成一捆,说明满十了,要向前进1。

生2:老师,我知道我错在哪里了。列竖式时个位上2乘6得12,满十。应该在积的个位上写2,向十位进1,而十位上的3不能先加进上来的1,而应该先乘再加上进来的1。

师:真不简单,自己找到了错误的原因。老师给大家出了3道题,用你最喜欢的方法做。(12×7、83×3、72×4)

(教师巡视,在做第2题时学生基本上都采用竖式笔算。)

师:你们为什么最后都采用笔算,而不用口算?

生:①有些题目数字大,不能口算。

②不能一眼看出结果的题目,就笔算。

③才学需要进位的题目,还不熟练,口算易错。

④用其它方法太麻烦,不简便。

⑤我们还要学习更复杂的乘法题目,现在学好用竖式计算,为以后工作做准备……师生共同归纳算法。

3.思考。

3.1重视在现实情境中学习计算。数学的表现式是抽象的,但其表现的内容是非常现实的。计算是满足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产生的。因此,教师要立足于现实基础,把静态呈现的计算问题“还原”到有关学生熟悉的、与学生贴近的实际问题中去。在现实背景下,让其体会、探索算法,理解算法。

在上述片断中,笔者对教材大胆改造,创设了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能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这样做,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计算问题源于生活,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另一方面使学生明白了为什么要计算,选择什么方法计算,激发其学习计算的兴趣,诱发其内在的学习动机,从而理解计算的价值及作用。

3.2提倡算法多样化,实现算法优化。在教学中,我们常以成人的眼光审视各种算法的优劣,往往限定了孩子的思维方向,一种算法对于某个孩子来说是最好的,但同一算法对另一个孩子来说却不适合。

所以在教学中,一方面允许学生“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保留学生原始算法,另一方面又要让学生在交流比较中,在自身实践中自我感悟、自我优化,实现思维的新跨越,达到优化算法的目的。

①提倡算法多样化。课标指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算法多样化。

在本例教学中,笔者大胆尝试,放手让学生选择研究的方法,或摆小棒,或小组合作交流,或独立探索,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在组织交流中,呈现了不同的算法,或得到确认,或得到调整和修正,相互启发,取长补短,使学生享受成功,分享快乐,实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②实现算法优化。这是在实现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完成的。数学教育的目的是服务于生活,用最快的、最简捷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寻找最优化是人的本能,也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因此,在实现算法多样化的同时,仍要优化算法。优化算法,并不是简单的过程,而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创新过程。作为教师不能强制性地把自己认为最优的方法给予学生,而是选择适当的时机,适宜的方法,创设各种情境,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有些(或某种)算法比较好,愿意并主动地应用这种方法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自我感悟的基础上达到优化选择。

在本例教学中,教者并没有直接指出每种算法的优劣,而是在组织交流中,使各种算法发生碰撞,在碰撞中呈现联系,在联系中进行比较,学生在比较和实践中反思,领悟到了某些方法的局限性,从而自然产生优化算法的内在需要,主动选择最简便的方法,从而达到优化算法的目的。

3.3加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句话这样说:听过,你会忘记;看过,你会明白;做过,你会记住。只有经过自我体验得来的知识才更为丰富、深刻。

在本例教学中,我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做”数学的机会。通过具体情境,产生问题,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锻炼,创新能力得到加强。

在多向信息交流中,学生感受不同的见解;在反思中,不断调整自己的认识;在比较和实践中,体验到笔算的方法和好处,主动选择最优算法。总之,学生探究、发现、反思的过程,就是逐渐感悟知识的过程,从某种意义来说,就是一种体验教学的过程。

新的教学理念对计算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既掌握有关计算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又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促进数学思考,从而使学生获得“生动活泼的,生动而富有人性的发展。”

上一篇:紧贴时代脉搏 落实数学理念 下一篇: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