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水稻生物技术范文

时间:2023-11-13 17:35:06

杂交水稻生物技术

杂交水稻生物技术篇1

邓国富,男,1965年生,农学博士,二级研究员,广西灌阳县人。1986年参加工作,现任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参事,广西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工作29年来,一直从事杂交水稻选育种工作,取得突出成绩,是目前广西在该研究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先后获得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广西首批八桂学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广西优秀专家、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及“全国青年科技奖先进个人”“广西科普先进工作者”“广西青年科技奖”等荣誉称号。

“湖南发现了野败不育系,江西培育了保持系,而广西最早找到恢复系。”作为目前广西杂交水稻育种学科带头人,邓国富自豪之情溢于言表。小小稻种使广西农业科学院(以下简称广西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先后登上了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和特等发明奖的最高领奖台;小小稻种引领广西杂交稻优质化育种为全区新增产值数百亿元。

如今,小小稻种引领我们,重溯它和广西目前杂交水稻研究领军人物邓国富精彩“相遇”的故事。

他使广西杂交水稻优质化育种走在了全国前列

农业是我国的第一产业,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稳定,也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而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占全国粮食的30%和40%,全国60%以上人口以稻米为主粮,水稻生产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

自小在广西桂林市灌阳县农村长大的邓国富,看着父辈们寒来暑往躬身农事,却填不饱一家人肚子的辛酸,他想,有没有一种种子,能为国家粮食增产、为农民增收?

这份从心底生发的梦想,引领邓国富走进“农字牌”象牙塔,从农学专业、遗传育种专业直到作物栽培与耕作学专业,完成本、硕、博学业,进入广西农科院,开启水稻育种的艰辛之旅。

杂交水稻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作物杂种优势,提高水稻单产,在耕地面积有限的情况下增加粮食产量,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

早在上世纪60年代,作为水稻所前身的广西农科所粮食作物系便成为我国最早开始水稻矮秆育种的科研院所之一。进入70年代,全国掀起杂交水稻协同攻关的热潮,而广西首先筛选出全国1号、2号、3号和6号恢复系,实现了三系杂交水稻的配套成功。

进入上世纪90年代,邓国富和他的研究团队针对华南稻区杂交水稻存在米质差的突出问题,开展以提高杂交水稻品质为目标的优质化育种攻关,在国内率先提出通过降低亲本的千粒重、选育丝苗型品种来有效降低垩白度并提高整精米率,以及同步改良恢复系和不育系的米质来提高杂交稻组合整体品质的育种策略,进行了杂交水稻优质化育种技术体系的创新。通过16年的育种实践,先后育成了秋优1025、美优998等一批米质达到国标优质米标准的丝苗型优质杂交稻新品种,实现了华南杂交水稻优质化育种的重大突破,有效地推动了我国杂交水稻优质化的进程,对华南稻区杂交稻稻米品质的整体提升、稳定水稻种植面积、确保粮食安全和增加农民种稻收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也充分肯定了这项工作,认为广西在杂交水稻优质化育种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

2011年1月14日,一个让邓国富终生难忘的日子。这一天,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由他主持完成的科技成果《华南杂交水稻优质化育种创新及新品种选育》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这是2010年度广西唯一的国家科技进步奖。从1993年立项到2009年结题,经老、中、青三代科技人员16年艰难攻关,最终得到了国内同行的高度评价。

邓国富告诉我们,杂交水稻育种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需要长时间的材料和知识积累。从1986年开始从事这门学科到2010年“华南杂交水稻优质化育种的创新及品种选育”获201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用了整整24年的时间。他动情回忆道:“当我从国家领导人手里领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证书时,心情特别激动,因为这既是对我及所在科研团队取得成绩的肯定,也是广西人民的骄傲。”

他实现了广西本土超级稻品种“零”的突破

杂交稻优质化育种取得的成就,使邓国富成为广西杂交水稻育种学科带头人,而他在广西水稻种质创新与新品种选育岗位“八桂学者”、广西农科院副院长、国家水稻改良中心南宁分中心主任的岗位上,眼光投向了超级稻。

推广应用超级稻,是提高广西粮食生产单产和总产,实现稳定,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策略。广西是典型的双季稻区,气候条件优越,非常适合种植双季稻的种植模式。但由于外省引进的超级稻品种生育期长,大多不太适应这样的种植模式,在广西未能充分发挥超级稻的高产潜力。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邓国富和他的研究团队创新育种策略,引入粳稻血缘,通过利用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来进一步提高杂交稻产量,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他主持育成了广西第一、第二个超级稻品种――桂两优2号和特优582,实现了广西本土超级稻育种“零”的突破,能很好适应广西高温高湿的复杂气候条件,表现出高产、稳定的优点,非常适应广西乃至华南双季稻区种植,可充分利用广西冬季得天独厚的温光条件,发展冬种,做到钱粮双收。2011年以来,项目组科研人员还创立了“一年早晚双超”栽培新模式,先后在南宁、北海、百色、玉林、桂林等地进行“超级稻+超级稻+冬种”,或“超级稻+再生稻+冬种”的规模示范,并取得成功,使水稻年亩产超1500公斤,稻农对这一种植模式普遍很欢迎。

他把科普之路延伸到东盟

多年来,邓国富还有一个爱好――热心科普工作,时常下乡培训农民。

他说:“杂交水稻在生产中要获得高产,必须做到良种、良法、良田和良态四者紧密结合,缺一不可。广西属于老少边地区,基础相对薄弱,在送去优良新品种的同时,还要帮助、培训农户提高种植水平,才能充分发挥品种的特性,真正实现高产。”

为此,邓国富踏遍广西100多个市县,经常参加广西农科院及自治区科技厅、农业厅等单位组织的科技下乡、专家热线和专家在线活动等,在科技培训上为农民传经送宝。近5年来他授课30多期,培训基层农技干部1000多人,培训农民20000多人,为广西科普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2003年获评广西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2004年获评全国农业科普先进个人。

在2009年中国―东盟博览会上,来自泰国的公司正在大力推广泰国米“茉莉香”,岂料水稻所培育的七桂粘、八桂香、油粘八号在米粒外观、适口性等方面与泰国香米相比毫不逊色,“茉莉香”面临强劲的竞争对手,最后泰国公司变“推广”为“引进”,与水稻所建立了合作关系。

好种就是王牌,是在业界立足的根基。目前,水稻所已和比利时德福根跨国公司、美国水稻技术公司、生物种子公司、先锋公司等开展了业务来往。

邓国富自信地说:“东南亚目前水稻亩产量平均在四五百斤左右,与国内相比并不高,我们与东南亚各国的合作力度非常大,经常到东盟各国传授育种技术,让广西的杂交稻种走向更广阔的土地。”

29年,他从农田里“育出”累累硕果

多年的农业研究、多年的田间作业,家人,是邓国富的坚强后援,团队,是他有力的伙伴。

多年来,邓国富先后主持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华南稻区水稻新品种培育与扩繁”、国家“863”计划“两系杂交稻现代安全繁殖制种技术研究”, 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项目“优质杂交稻秋优1025在华南稻区的中试与示范”、科技部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优质稻秋优1025试验示范”、广西“十一五”、“十二五”科技攻关项目“广西主要农作物新品种选育”、“超级稻品种选育及应用”等45项课题的研究工作。主要参加了国家“863”重大关键技术项目“两系法水稻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华南杂交早籼、杂交晚籼新组合选育”、农业部“948”项目“稻谷休眠期长、耐水淹的水稻品种引进”、广西“九五”科技攻关项目“杂交稻新组合选育”等36项课题的研究,主持育成和主要参加育成并通过国家和广西品种审定的品种(组合)和不育系27个,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广西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广西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等研究成果16项。在《中国水稻科学》、《杂交水稻》、《植物生理学通讯》、《西南农业学报》、《广西科学》等专业刊物上45篇。

水稻所作为广西综合实力最强的专业水稻研发机构,排全国第36位,是广西唯一进入全国百强的农业科研单位,现有职工101人、其中科技人员85人,强大的研发队伍支撑着强大的科研能力。邓国富是这支队伍的“领头雁”,他让每位成员按照擅长领域进行明确分工,合理配置团队成员的年龄和知识结构,在团队内形成宽松的学术氛围,尊重每个人的学术观点和意见,使团队“长势”良好。

目前,水稻所在稻种资源利用、优质常规稻、超级稻品种选育和杂交水稻优质化育种方面成绩突出。

邓国富还分管广西农科院科技、成果转化和植物新品种保护工作,成效突出,近5年,全院共有21个水稻、玉米、花生新品种申请了农业部植物新品种权的保护。同时,在水稻、玉米、甘蔗、蔬菜、木薯等农作物繁制种基地建设及科技成果推广方面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取得显著成效。

杂交水稻生物技术篇2

选育选配

优质抗病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龙S的选育刘建丰 李春庚 (3)

优质籼型三系不育系楠丰9A的选育杨文清 卢华金 苟飞琼 阮柏苗 (5)

水稻恢复系宜恢4106的选育与利用李云武 林纲 赵德明 杨从金 山 包灵丰 陈家彬 (7)

优质杂交香稻新组合香两优875的选育与应用 严宗卜 陈锋 陈惠查 吴宗桃 涂敏 姜萍 孙灿慧 (9)

香型优质高产杂交中稻新组合广两优香66的选育及应用 汤俭民 张似松 曹庆云 李秋洪 姜福元 毛惠民 朱彩章 (14)

繁殖制种

优质水稻三系不育系中9A高产繁殖技术汪继发 王安文 唐淑菊 金家芳 (17)

籼稻不育系巨风A高产繁殖技术赵开荣 王学安 张明海 方华明 张晓玲 (18)

优质高产杂交晚籼稻新优188高产制种技术周桂香 张从合 陈金节 严志 申广勒 刘兴江 (19)

杂交晚稻新组合金优163优质高产制种技术文正华 伍中胜 文承志 (21)

优质杂交晚稻新组合中优9918高产制种技术刘跃荣 徐强 邓雨斌 崔义文 (24)

两系超级杂交稻丰两优香一号高产保优制种技术徐剑 蒋继武 唐照锐 李克宝 郭金华 (26)

两系杂交早稻海丰优66高产制种技术唐杰 李建清 胡梅桦 (28)

解除水稻种子休眠的几种方法比较陈年伟 张体刚 徐昌能 余敖 肖华 (30)

栽培技术

靖州县耕地肥力变化与对策向晓诚 (31)

不同氮肥水平下杂交晚稻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比较与评价马国辉 汤海涛 万宜珍 龙继锐 胡正祥 王巩集 (35)

杂交粳稻新组合滇杂35高产栽培数学模型研究余本勋 卢运 张时龙 何友勋 (38)

超级稻肥对杂交水稻的增产效果研究万强 邓应德 周陈刚 周艳 谭放军 谢士奇 (41)

不同超级杂交稻组合在洞庭湖区的生产适应性初步研究周国峰 陈苏敏 程乐根 郭再初 夏光荣 (43)

星优1号在湘北平湖区的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 (46)

超级杂交稻“一季加再生”高产示范与主要栽培技术 曹庆华 李立志 曾文雄 贺雨金 戴治平 宋仁德 杨科祥 (49)

陆两优267在娄底市示范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 彭耀光 李万里 周百方 朱广波 王家卫 吴奇伟 李红建 (52)

优质杂交水稻岳优9113在桂林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 (54)

基础理论

促芽肥施用时期对不同源库类型杂交中稻再生力的影响徐富贤 熊洪 朱永川 张林 郭晓艺 刘茂 (57)

植物生长调节剂立丰灵对超级杂交稻抗倒性和冠层结构的影响田小海 王晓玲 许凤英 肖宇 杨令芝 吴晨阳 马国辉 (64)

外源多胺调节剂对渗透胁迫下水稻胚芽鞘和幼根生长以及多胺含量的影响周小梅 张擎 赵运林 段美娟 李小湘 (68)

双季超级稻强源活库优米栽培技术研究 Ⅴ.双季超级稻强源活库优米栽培的理论与技术唐湘如 黎国喜 钟克友 肖立中 段美洋 田华 李武 (74)

121个水稻品种的抗瘟性鉴定 奉光平 刘二明 黄红梅 吕建林 燕玮婷 白珍安 毛莹 (79)

国外动态

印度杂交水稻现状及发展对策胡继银 蒋艾青 (82)

新组合

抗稻瘿蚊优质杂交晚稻新组合五丰优淦3号李土明 余厚理 彭炳生 徐小红 (88)

高产优质杂交中籼新组合天丰优606傅军如 朱昌兰 贺晓鹏 彭小松 陈小荣 欧阳林娟 贺浩华 (90)

优质高产杂交晚稻新组合欣荣优023曾庆忠 (92)

高产香型杂交水稻新组合万优2号严明建 黄文章 吕直文 雷树凡 黄成志 胡景涛 (94)

杂交中籼稻新组合天优3611 张宏根 汤述翥 程祝宽 顾铭洪 唐丁 梁国华 严长杰 (96)

高产杂交水稻新组合冈优1237王志 项祖芬 赵兴龙 刘定友 褚旭东 侍守佩 黄廷友 (98)

水稻盐胁迫应答的分子机制鄂志国 张丽靖 (1)

简讯

敬告作者 (5)

2009年度湖南省超级杂交稻“种三产四”丰产工程总结会议在长沙召开彭既明 陈红怡 黄婧 (18)

敬告作者 (49)

袁隆平院士荣获法兰西共和国最高农业成就勋章李承夏 罗闰良 (81)

选育选配

含苯达松敏感基因的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绿敏S的选育及利用王士梅 朱启升 杨前进 张德文 汪婉琳 (6)

籼型高蛋白水稻不育系中种1A的选育与应用毛瑞清 唐志雄 高静 陈玉梅 钟拔阶 (8)

优质高产杂交粳稻新组合新8优122的选育与应用吴明奎 段学彬 马春林 徐世权 李洋 (10)

高产优质杂交晚稻新组合T优277的选育与应用傅黎明 黄为 周昆 (13)

繁殖制种

三系粳稻不育系徐9201A的开花习性及其高产繁殖制种关键技术 郭荣良 徐家安 王健康 丁成伟 吴玉岭 王友霜 胡婷婷 (16)

杂交水稻制种稻粒黑粉病的发生特点与防治对策康艳琼 李勇 李开平 (19)

两系杂交早稻新组合潭两优921高产制种技术贺升华 雍建湘 向述强 王新民 周建军 余卓越 罗亮 (21)

两系杂交水稻新组合农两优62高产制种技术陈红光 周成 吴旭祥 于洪波 (23)

中优281春夏制高产制种技术陈湘国 杨华 夏兴旺 杨小雨 郑平钰 (25)

杂交水稻新组合中莲优950制种技术钟亮 缪炳良 左雨跃 杨晓巧 黄志国 李京 (27)

杂交中籼新组合广优明118制种技术周元伟 (29)

杂交水稻新组合eⅡ优315高产制种技术李坤泰 (30)

杂交糯稻新组合嘉糯1优6号高产制种技术丁建发 吴琼梅 (32)

栽培技术

安徽省杂交中籼稻防倒延衰栽培技术研究方莉 黄义德 武立权 黄雅丽 (34)

杂交水稻金谷202在云南景谷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李开平 康艳琼 李勇 吴应玲 (39)

植物生长调节剂稻挺对杂交水稻宜优673茎秆性状及产量的影响张水金 杨东 涂诗航 黄俊明 董练飞 郑家团 黄庭旭 (41)

超级杂交稻淦鑫688作二晚抛秧栽培产量结构分析及高产栽培技术陈国梁 (44)

玉香88作烟后稻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郑建荣 (46)

超级杂交稻T优640在湖南麻阳县示范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周华 罗祖礼 滕亚琴 (48)

超级杂交稻中浙优1号在湖南沅陵种植表现及栽培技术瞿继忠 肖振国 全圣 金志庚 (50)

临澧县一季超级杂交晚稻“种三产四”高产栽培技术陈轶林 徐艮梅 罗丕荣 龚德华 彭既明 (51)

基础理论

水稻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的微效恢复基因定位和排除方法研究 李新奇 Xu Yun-bi Xiao Jin-hua 袁隆 (53)

低温诱导东乡野生稻幼苗期叶片cDNA文库的构建和鉴定 李玲龙 邢俊杰 崔玲玲 韩小霞 阳志刚 李丁 谢灵灵 (59)

穗肥运筹对超级杂交稻淦鑫688源库特征和氮肥效益的影响李木英 石庆华 黄才立 曾蕾 潘晓华 谭雪明 (63)

双季超级稻强源活库优米栽培技术研究Ⅳ.超级稻专用肥对超级杂交稻源库特性的影响李武 康靓 唐湘如 黎国喜 田华 段美洋 (73)

国外动态

中国杂交水稻在马达加斯加种植的初步表现邓竹清 邓小林 (78)

译文

漫长之路Adam Barclay 袁隆平(译) (80)

新组合

优质超级杂交稻新组合五优308 黄慧君 王丰 吴玉坤 符福鸿 朱满山 黄德娟 刘振荣 (82)

优质杂交水稻新组合金优怀98瞿桥富 舒铁生 向太友 刘登中 田永久 蒲辅成 (84)

优质杂交水稻新组合西优2号 黄庆丰 庞德祥 李耀球 刘继松 周波 梁纯兰 刘景路 (86)

优质高产杂交水稻新组合巨风优72 赵开荣 王学安 张明海 费甫华 方明华 胡达春 傅德金 (88)

高产优质抗稻瘟病杂交中籼稻新组合陵优2号张致力 况晓明 罗挺 李加胜 (90)

杂交中籼稻新组合Z优272杨海亮 孙瑞婕 魏毅 靳西彪 张莹 朱建清 (92)

种子安全观刍议杨孚初 (1)

水稻抗稻瘿蚊基因的研究与利用现状郭辉 冯锐 秦学毅 张慧英 唐建淮 (4)

选育选配

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选育中等直链淀粉含量的籼型三系不育系H22A朱速松 施文娟 张玉珊 朱英 张大双 黄培英 万建民 (9)

抗病高产杂交中稻新组合湘华优7号的选育与应用唐显岩 赵龙益 刘红兵 (13)

粳不籼恢亚种间杂交水稻新组合春优59的选育吴明国 林建荣 宋昕蔚 阮关海 (16)

高产稳产杂交水稻新组合全优527的选育与应用张以华 黄利兴 吴志源 雷上平 谢美珠 游年顺 (18)

繁殖制种

不同生长调节剂对粳稻三系不育系10A开花习性的影响王胜军 闫双勇 童继平 马忠友 苏京平 孙林静 刘学军 (22)

超级杂交稻国稻6号亲本特征特性初探方金旭 张长海 刘可计 (26)

两系超级杂交稻Y两优1号母本直播制种技术周继勇 肖层林 刘爱民 肖为一 易图华 青先国 刘建兵 (28)

杂交晚籼稻新组合岳优712高产制种技术李再强 陈镇宏 邓松 欧阳光辉 刘岸 周小波 (31)

杂交水稻新组合川优673高产制种技术 谢鸿光 朱永生 吴方喜 杨东 游晴如 黄瑞霞 王志赋 (33)

杂交中稻新组合宜香107高产制种技术 李洪胜 王修文 袁明山 张强 段太品 李继辉 童孝年 (35)

优质杂交水稻宜香707高产制种技术周明镜 彭淑彬 兰光荣 李自勇 周继兵 (37)

敬告作者 (38)

杂交早稻新组合03优66高产制种技术 邬文昌 肖叶青 陈大洲 胡兰香 邬磊 吴小燕 邓伟 (39)

栽培技术

双季稻丰产栽培的清洁生产技术彭春瑞 罗奇祥 陈先茂 杨震 漆勇 蔡勤 (41)

施氮量和插植密度对超级杂交晚稻天优998产量的影响刘怀珍 黄庆 陆秀明 李惠芬 (44)

杂交中稻蓄留再生稻应用效果及其配套栽培技术甘元八 (48)

超级杂交早稻金优458在湖南零陵示范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邓荣银 蒋火生 谢许平 (50)

溆浦县超级杂交中稻“种三产四”高产栽培技术舒友林 何国海 舒刚文 李延生 张在外 彭既明 (51)

陆两优996在郴州市“种三产四”丰产工程中的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陈红怡 李山鹰 周建成 周继勇 彭既明 (54)

两系杂交水稻新组合深两优5814机插高产栽培技术 童相兵 钱天寿 葛礼义 叶传利 储芬芳 陈荣法 尤爱琴 (56)

双两优1号在溆浦县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张在外 谌平业 宋顺和 刘志刚 罗孝和 (58)

基础理论

中日粳三系交叉配组杂交种的鉴定与评价 汤述翥 张宏根 张祖建 刘巧泉 梁国华 严长杰 朱庆森 (60)

小粒野生稻酵母双杂交cDNA文库的构建 邢俊杰 陶小平 李玲龙 阳志刚 唐丽 李丁 谢灵灵 (67)

不同进化阶段稻种资源储藏特性初步研究蒋家月 吴跃进 张从合 蒋家平 (70)

Ⅱ-32A/B花器性状和柱头外露特性初步研究邓应德 肖层林 张海清 邓小娟 周萍 邓化冰 (73)

新组合

优质杂交晚稻新组合中优4202肖俊良 史开兵 唐平徕 呼格·吉乐图 覃明 (76)

优质杂交水稻新组合星优1号夏胜平 杨冬奇 汤国华 唐建民 陈煦 (78)

杂交水稻新组合Q优11号王楚桃 李贤勇 何永歆 李顺武 钟世良 杨勋毅 黄中伦 (79)

高产抗病杂交中稻新组合全优99王长久 李洪胜 段德芳 王章伟 袁明山 (81)

优质杂交晚稻新组合中优281陈湘国 胡龙湘 王智课 夏兴旺 向太双 全庆丰 (82)

优质香型杂交水稻新组合宜香4245王峰 林纲 赵德明 山 李云武 贺兵 杨从金 (85)

江西发现一秆双穗水稻植株万新才 (86)

滇型杂交粳稻新组合滇杂40洪汝科 谭学林 金寿林 黄大军 谭亚玲 (87)

高产杂交晚粳稻新组合八优315 王建军 王林友 曹小平 章志远 董家权 张礼霞 李新敏 (89)

长江中游双季超级杂交早稻研究进展邓华凤 向晓诚 张武汉 李和平 田应佳 舒服 何强 (1)

中国两系杂交水稻选育与应用进展杨仕华 程本义 沈伟峰 夏俊辉 (5)

选育选配

具早熟效应的优质D型不育系京福6A的选育林强 郑秀平 吴志源 周天理 (10)

籼稻三系不育系泉6A的选育谢少和 黄荣裕 陈秉发 谢旺有 陈惠清 王天生 (13)

抗病、早花时高异交率晚粳稻不育系浙04A的选育与利用王林友 王建军 金庆生 张礼霞 毛雪琴 (15)

BT型优质粳稻不育系BJ-1A的选育张时龙 何友勋 余本勋 张玉龙 叶永印 王相 (20)

优质高产两系杂交早稻新组合金两优4号的选育 林荔辉 毛大梅 官华忠 潘润森 陈志伟 吴建梅 官智勤 (22)

繁殖制种

杂交水稻组合特优671优质高产制种技术林锦平 (25)

杂交中籼新组合协优52高产制种技术施伏芝 罗志祥 阮新民 倪金龙 苏泽胜 (27)

杂交晚稻新组合新香优9113高产制种技术朱三军 (29)

杂交早稻新组合金优268高产制种技术刘洪 蔡少先 丁新才 王莉 胡祥新 (31)

两系杂交稻新组合玉两优16高产制种技术郑海波 江奕君 冯道基 刘传光 高云 (32)

杂交早稻新组合京福1优150高产制种技术卢礼斌 何琴 叶宁 蒋家焕 陈丹 叶新福 (34)

农华优808亲本生育特性及播差期探讨王小红 邹育礼 黄毅明 (35)

水稻红莲型不育系粤泰A杂株类型及其特性初探唐小成 杨华 舒易吉 刘桃林 金华章 (37)

《杂交水稻》被评为首届全国“编校质量优秀期刊” (28)

“选育选配”栏目被评为首届“湖南省期刊优秀栏目” (30)

本刊电子邮箱变更启事 (48)

征订启事 (52)

征订启事 (67)

《杂交水稻》征稿细则 (91)

欢迎订阅2009年《粮食科技与经济》 (93)

栽培技术

湖南丘陵区一季杂交稻安全高产播种期研究刘建兵 林金桥 李稳香 魏贱生 袁迪仁 (39)

湘西州杂交水稻直播栽培试验示范及发展前景向邦豪 秦小晖 谭艳云 (45)

杂交水稻旱稀育壮秧避旱移栽节水丰产栽培技术陶诗顺 陈永军 陈红春 (49)

杂交水稻新组合Ⅱ优沈98在福建将乐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于启闽 余有桥 (51)

杂交水稻新组合协优红1号在福建福鼎的种植表现及配套栽培技术林礼狮 郑宝玉 (53)

杂交晚稻中优281在湘西的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肖建平 陈湘国 全庆丰 向太双 宁鹏 (54)

基础理论

施硅对超级杂交稻抗倒性的影响邓文 青先国 王思哲 蒲熙 龚浩如 (56)

优质籼型旱稻光温敏核不育系GHS不育性遗传研究郭国强 郭建夫 尹建英 郭武强 (62)

不同类型恢复系对不同胞质六千辛A的育性恢复性研究万志兵 洪德林 程保山 郭媛 (68)

稻曲病初侵染源及病菌侵染适期初步研究刘见平 唐涛 张松柏 郑和斌 (74)

双季超级稻强源活库优米栽培技术研究 Ⅱ.米质改良剂对超级稻源库及米质的影响田华 黎国喜 袁红梅 钟克友 段美洋 李武 唐湘如 (78)

新组合

高产优质杂交晚稻新组合新香优101徐秋生 (82)

优质杂交水稻新组合宜优845 荀飞琼 马国华 张宏化 林舜模 杨文清 阮柏苗 卢华金 (83)

杂交中籼稻新组合Q优12何永歆 李贤勇 王楚桃 李顺武 杨勋毅 黄中伦 (85)

高产优质两系杂交早稻新组合准两优143杨益善 王伟平 武小金 (86)

杂交晚稻新组合资优299赵炳然 袁智成 黄志远 唐俐 邓晓湘 (88)

两系杂交中籼稻新组合徽两优6号杨联松 白一松 (89)

超级杂交稻“种三产四”丰产工程示范进展及发展对策彭既明 陈红怡 田妍 黄婧 徐秋生 青先国 (1)

富硒水稻的研究意义与进展 张现伟 郑家奎 张涛 杨莉 杨松涛 唐江云 金良 (5)

选育选配

抗稻瘟病籼型水稻不育系广抗13A的选育 卓伟 许旭明 张受刚 马彬林 杨旺兴 邹文广 范祖军 (10)

粳稻BT型不育系95122A的选育及其利用张亚东 朱镇 赵凌 赵庆勇 陈涛 林静 王才林 (14)

优质籼稻不育系闽丰1A的选育陈建民 田大刚 罗家密 吴明基 王锋 (18)

优质水稻恢复系R12的选育覃瑞德 (21)

优质水稻恢复系淦恢3号的选育与利用彭海涛 刘荣秀 鄢祖林 彭炳生 郑冬梅 徐小红 (23)

征订启事 (25)

本刊电子邮箱变更启事 (27)

征订启事 (44)

征稿启事 (50)

敬告作者 (66)

“袁隆平科学思想论坛”会议暨征文通知 (93)

繁殖制种

水稻新不育系贵香1A的特征特性及高产繁殖技术赵福胜 余显权 万继磊 (26)

籼型不育系粤丰A生物学特性及高产制种技术研究孟宪平 田厚军 范学东 (28)

杂交水稻新组合Ⅱ优372高产制种技术王莉 钟乐辉 刘洪 唐海燕 (31)

两系杂交水稻奥两优69高产制种技术谢军 陈斌 吴厚雄 张振华 (33)

新优365优质高产制种技术马国华 荀飞琼 林舜模 周海平 张宏化 李新敏 (35)

提高特优系列组合种子纯度的技术措施林锦平 谢淼全 陈若平 (38)

杂交晚粳稻嘉优2号制种技术练进旺 林培清 陈青华 万华雄 陈永发 张利兴 (40)

杂交粳稻滇杂33高产制种技术王正明 郭艾 谭亚玲 (42)

简讯

湖南省超级杂交稻“种三产四”丰产工程工作会议在长沙召开李承夏 彭既明 (37)

栽培技术

两优6326在江西上饶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徐金仁 徐卫红 朱莉英 何长水 (43)

两系杂交稻皖稻153在辰溪县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叶传广 张贤党 唐光正 谢申国 易孔文 (45)

两系杂交水稻准两优1102在四川眉山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魏文武 唐跃水 袁兴亮 (47)

杂交水稻新组合内优航148在福建上杭示范表现与丰产栽培技术黄振才 吕荣海 (49)

国稻6号在湘东作双季晚稻示范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黄衡军 帅海洪 张循芳 (51)

资优1007在湖南溆浦试种示范表现及其高产栽培技术谌平业 宋顺和 谌良生 赵炳然 (52)

中优272在娄底示范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陈勇 张善华 王银初 段朝华 (54)

天优998在温州的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荀飞琼 马国华 周海平 李道品 卢华金 (55)

基础理论

施氮量和耕作方式对超级杂交水稻黔南优2058群体质量与产量的影响 赵田径 冯跃华 韩钢钢 樊卫国 吴朝晖 董爱玲 宋碧 (57)

超高产杂交水稻C两优396物质生产特性及其与高产的关系肖应辉 唐文邦 范科 盘毅 邓化冰 陈立云 (62)

穗期高温对协优315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朱练峰 李春寿 刘学 禹盛苗 欧阳由男 许德海 金千瑜 (67)

种植密度对双季超级稻群体发育和产量的影响李木英 石庆华 王涛 方慧铃 潘晓华 谭雪明 (72)

基于杂交水稻种子鉴别其亲本的分子检测技术 阳志刚 邢俊杰 詹庆才 朱克永 王伟平 刘芳芳 何赵云 (78)

新组合

高产优质两系超级杂交晚稻新组合Y两优372欧阳东文 陈湘文 刘亦亮 宋运钟 (81)

高产优质两系杂交水稻新组合Y两优8号庄文 邓启云 熊跃东 吴俊 (83)

优质杂交晚稻新组合百优1025秦钢 莫海玲 梁曼玲 梁海福 粟学 (84)

高产抗病杂交水稻新组合Ⅱ优550 马汉云 王青林 扶定 霍二伟 沈光辉 郭桂英 (86)

优质杂交水稻新组合博优双青 赖寿任 陈世凯 温瑞明 杨丽 林树茂 文飞 陈保亭 (88)

杂交水稻生物技术篇3

党和政府为了表彰朱英国的科学成就和突出贡献,先后授予他全国科学大会和湖北省科学大会奖、中国高校技术发明一等奖、国家发明二等奖、湖北省科技进步特等奖和湖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等荣誉。

科研育种体系绽放成果之花

1972年至1974年,朱英国院士开展野生稻与栽培稻杂交研究,与同事协作育成红莲型水稻不育系。

红莲型雄性不育系杂交水稻的发现和顺利育成,是水稻育种技术的一次重大突破。农业部组织专家鉴定认为,这是一项具有时代意义的研究成果,其主要技术指标达到国家要求,领先国际技术水平,将对我国杂交水稻科研和粮食生产产生巨大的影响。

考虑到海南岛温暖的气候特征,冬季时节,他和他的课题组团队转战来到海南岛进行繁育水稻新品种试验。第二年春天收获希望的种子返回湖北,进行科研育种技术的创造和提升。

课题组采用野生稻与农家品种资源育成了一大批新的细胞质资源和恢复系资源,为今后的科研创新和育种技术创造了良好研究基础。

三支队伍砥砺奋进并肩战斗

朱英国院士总是面带笑容,虽然已是75岁高龄,但思维非常敏捷。他高兴地说,我们这个团队是有战斗力的,他们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努力工作。今年,课题组科研团队团结协作,又有一项杂交稻科研技术创新成果《红莲型新不育系珞红3A与超级稻珞优8号的选育和利用》获得了湖北省科技进步特等奖。

据介绍,该课题组团队,由三支基本队伍组成:基础研究是一支队伍,应用研究是一支队伍,另一支是负责技术推广和产业发展。每一支队伍都由教授、技术骨干、博士研究生和科研人员组成。武汉大学课题组从1995年就开始了红莲型杂交稻的应用与产业化的研究,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经过大量的配组选育出一批优质、高产、适应性广的红莲型杂交稻组合。如红莲优6号、珞优8号、珞优10号等。突破性品种珞优8号,2007年湖北省老河口万亩示范片获得高产,通过验收,亩产最高超过900公斤。其米质达到国家二级优质米。2008年珞优8号通过了农业部超级稻专家组验收。2009年6月被农业部认定为全国第三批超级稻品种,是湖北省首个中稻超级杂交稻新品种。2007至2013连续7年被推选为湖北省中稻主推品种,展现出良好的生产应用前景,2010年至2014年连续4年被列为国家主推品种。据课题组科研团队成员李绍清副教授介绍:红莲型是一种新的细胞质类型,创造培育出来的红莲型不育系珞红3A和珞红4A,又分别新组合珞优8号、珞优10号等新品种,都是红莲型杂交稻的子子孙孙。这些杂交稻新品种是科技创新的结晶,具备了抗褐飞虱能力强、不育系稳定、配合力强等特征。

让红莲型杂交稻走向世界

2012年8月29日,国家水稻产业技术发展报告会暨红莲型杂交稻现场考察会在武汉召开,来自全国农业科研教育机构近200名专家学者参加。

出席会议的专家院士来到宜城市小河镇张咀村现代农业产业技术示范基地,现场考察了武汉大学红莲型杂交稻5000亩优质高产示范情况。

红莲型杂交稻对地区气候的适应性强,无论属北方暖温带,还是南方地区的亚热带,只要适宜水稻作物生长的地方,它都能生长、开花、结果。

朱英国院士主持的课题组技术团队研究选育的红莲型优良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达1亿多亩,先后育成9个杂交水稻组合新品种,在全国20多个省市区生产情况良好,给农民带来了粮食的增产和丰收。同时,在东南亚地区的越南、老挝、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家和地区,红莲型杂交水稻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增产增效明显,展示出在国际粮食市场上的强大竞争力,受到当地政府的欢迎。

杂交水稻生物技术篇4

关键词 杂交晚稻;常规晚稻;不同播期

中图分类号 S511.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4-0033-01

秀洲区地处浙北杭嘉湖平原,自然条件优越,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是浙江省粮食主产区,现今耕作制度以晚稻+大小麦、晚稻+春花作物等两熟轮作制为主。粮食生产是传统优势产业,晚粳稻栽培在粮食生产中占重要地位。据统计,2015年全区粮食播种面积3.08万hm2,总产量达21.06万t。该试验以晚粳稻的主栽品种作为试验对象,连续2年采用分期播种和直播栽培技术,通过调查作物生长期内各个时段的生长发育进程,依据水稻的生长发育规律,有针对性地提出合理的建议和应采取的技术措施,确定不同品种在直播栽培条件下的适宜播种期[1-5],为农技部门制定相应的技术措施提供理论依据,为全年粮食的稳产增产提供技术上的支持。

1 材料与方法

供试杂交晚稻品种2个:甬优12、甬优538;常规晚稻品种2个:嘉58、秀水134;以秀水134作为对照品种。播种期分为4组:5月27日、6月3日、6月10日、6月17日。采用直播栽培技术,每个播种期设2次重复,种植小区面积为40 m2。用种量为杂交晚稻15 kg/hm2,常规晚稻30 kg/hm2。用肥水平、防病治虫、管理方法等栽培措施同当地大田生产。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表现

2年试验表明,常规稻不同播种期对产量影响不大,整体是早播产量略高,迟播产量略有下降,同年变幅最大为9 243.0~9 844.5 kg/hm2,相差601.5 kg/hm2,最小为9 325.5~9 075.0 kg/hm2,相差250.5 kg/hm2。2014年嘉58迟播产量为10 060.5 kg/hm2,反比早播(9 621 kg/hm2)高产,产量相差439.5 kg/hm2。而杂交稻早播产量明显高于迟播,产量变幅最高为10 585.5~8 973.0 kg/hm2,相差1 612.5 kg/hm2,最低为10 399.5~11 275.5 kg/hm2,相差876 kg/hm2。

2.2 农艺性状

生育期表现:同一年份相同品种播期越早生育期越长,迟播生育期缩短。常规稻最大变幅为153~163 d,相差10 d,杂交稻最大变幅为172~161 d,相差11 d;相同播期2015年比2014年成熟期明显推迟,相同品种间最大相差9 d,最小相差4 d,平均6.4 d。这是因为2015年在整个水稻生长季温度要比常年同期偏低2 ℃,雨量偏多,特别是在孕穗成熟期,连续多日的阴雨导致日照时数明显偏少,造成灌浆缓慢,成熟期推迟。抽穗期同品种同播期不同年份间差异不大,最多相差3 d,不同播期表现为早播早抽穗迟播迟抽穗;植株高度常规稻和杂交稻表现一致,基本是早播高迟播矮。

2.3 经济性状

成穗率变化上,常规稻和杂交稻表现相同,2年趋势基本一致,早播成穗率高,迟播成穗率低;结实率上常规稻不

同播期2014年差异不明显,2015年早播高迟播低,而杂交稻不同播期差异明显,越迟播结实率越低;穗形上不同年份间相同品种差异不明显,早播略大迟播略小;千粒重方面,杂交稻和常规稻不同播期间无明显差异。

3 结论与讨论

2014年嘉兴气候条件属正常年份,雨水调匀,光照充足,有利于水稻生长发育。2015年跟往年同期相比,雨量偏多、温度偏低,因此2015年的试验数据跟正常年份有较大差异。综合分析常规稻在嘉兴地区的直播栽培,播种期弹性较大,从5月下旬至6月中旬均适宜,瓜茬田可延迟至6月底播种,播后管理措施得当,能获得较高产量。目前中熟晚粳嘉58在嘉兴秀洲区占有相当大的种植面积,该品种高度适中,耐肥抗倒,分蘖较强,成穗率和结实率高,穗中粒小产量高,米质优,直链淀粉含量低,米饭香软可口,是当地常规晚粳稻的主栽品种之一。杂交稻由于生育期长,在成穗率、结实率上不及常规稻,如果成熟期提早遭遇冷空气更易影响产量。甬优12尽管产量较高,但熟期迟,结实率低,籽粒中不饱满粒多,出米率低,不适宜在嘉兴地区种植;甬优538产量高,茎秆粗壮不易倒伏,早播可提高结实率,增加产量,因此甬优538在嘉兴直播栽培,播种期应安排在5月,最迟不超过6月初,这样既能获得高产,又不耽误下季作物栽培。

4 参考文献

[1] 高荣村,陆金根,,等.光身软香米新品种嘉58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J].中国稻米,2014(2):74-75.

[2] 俞海松,程勤海.优质稻嘉58直播田不同播种量及播期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2015(7):35-35.

[3] 童相兵.甬优12高产栽培技术探讨[J].宁波农业科技,2010(4):26-28.

[4] 胡红强.杂交晚稻甬优12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4(3):40.

杂交水稻生物技术篇5

关键词:杂交早稻;障碍因素;发展措施;长江中游

中图分类号:S51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5)02-0275-03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5.02.005

Situation and Measures of Developing Early Hybrid Rice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YANG Guo-cai, ZHOU Lei, LIU Kai, CHEN Zhi-jun, HU Gang, LI San-he, ZHA Wen-jun, YOU Ai-qing

(Hubei Key Laboratory of Food Crop Germplasm and Genetic Improvement/Food Crops Institute, Hube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Wuhan 430064, China)

Abstract: Production of early hybrid rice and the R & D of new varieties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Yangtze river including Hunan, Hubei, Jiangxi, Anhui provinces were reviewed. The main obstacles of developing hybrid rice in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were analyzed. Guidance of market price, diversification of breeding target, standardization of evaluation, large scale planting and technology of light-simple product were advised during the production and R & D of early hybrid rice.

Key words: early hybrid rice; limiting factors; development measures; middle reaches of Yangtze river

中国是人口大国,也是水稻生产和稻米消费大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随着人口的增长,对稻米的需求呈上升趋势。水稻作为中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对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本研究介绍了长江中游包括湖南、湖北、江西、安徽4省杂交早稻生产及新品种研究与开发的发展历程,分析表明品种生育期短、前期低温冷害、中期阴雨寡照、后期高温逼熟是制约长江中游杂交早稻生产与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提出了发展杂交早稻生产与研发应采取价格市场引导化、育种目标多样化、品种审定标准化、生产技术轻简化和种植区域化、板块化、规模化等措施。

1 杂交早稻的发展历程

1.1 长江中游双季早稻生产概况

长江中游包括湖南、湖北、江西、安徽4省,总面积68万km2,包括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和鄱阳湖平原,土地肥沃,自然条件优越,是中国最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2006年中国早稻播种面积为599.01万hm2,总产量3 186.8万t,而长江中游早稻播种面积为330.57万hm2,总产量1 794.2万t,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均占全国早稻的55%以上,是中国主要的双季早晚稻种植区之一[1]。长江中游双季早稻生产先后经历了常规早稻、三系杂交早稻、两系杂交早稻及超级杂交早稻的历程,形成三系杂交早稻、两系杂交早稻及常规早稻并存的格局。

1.2 杂交早稻的发展历程

1.2.1 三系杂交早稻的发展 1973年实现杂交水稻三系配套,1976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由于早期测配的恢复系原产于东南亚地区,我国只能用作一季中、晚稻,因此我国在生产上应用的杂交稻组合都是中、晚稻杂交组合,然后通过杂交育种方法选育出适于配制杂交早稻组合的恢复系。1980年我国开始试种杂交早稻,主要推广组合有威优48、威优49、威优1126和威优402等,这些组合存在着生育期偏长、落粒严重、空秕率高、制种产量低、种子成本高等问题,种植面积一直不大[2]。1981年全国推广籼型杂交稻面积共计511.7万hm2,而当年杂交早稻种植面积仅18.74万hm2,仅占3.7%。1991年杂交早稻种植面积达到最大(320.5万hm2),但也仅占当年杂交水稻总种植面积的18.1%。随后杂交早稻种植面积有所减少,1996年种植面积下降到236.84万hm2,单产量为5 587.8~6 316.8 kg/hm2[3]。90年代初,随着优质早熟高异交率的早籼不育系金23B的育成[4],推动了杂交早稻新组合的选育,以其为母本先后育成了优质高产的新组合金优402[5]、金优974[6]、金优463[7]、金优458[8]等多种早稻组合,解决了生产中品种生育期偏长、落粒严重、空秕率高、制种产量低及种子成本高等问题。

1.2.2 两系杂交早稻的发展 与三系法相比,两系法具有不受恢保关系限制、配组自由、一系两用、简化不育系繁殖程序等优点。随着两系杂交水稻研究的深入,两系杂交早稻的研究与应用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主要品种香两优68、安两优25、田两优402、八两优100,均于1998通过了省级农作物品种审定[9]。通过审定的两系杂交早稻组合较好地解决了过去三系杂交早稻组合早(熟)而无优(势)和高(产)而不优(质)的矛盾,如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选育的两系杂交早稻组合香两优68[10],平均产量可比当时三系杂交早稻组合高10%~15%,且米质优良,并在湖南省第4届优质稻品种评选中被评为优质米杂交稻组合,尹华奇等[10]据此品种的选育与实践提出了远中求近、爪中求质、以早攻早和强光生态型在高产优质杂交早稻育种中的技术路线。

1.2.3 超级杂交早稻的发展 2006年长江中游超级杂交早稻组合选育取得较大突破,两系杂交早稻组合株两优819和两优287被农业部认定为超级稻品种[11,12],陆两优996和株两优02被湖南省认定为超级杂交早稻组合[13,14]。这些组合丰产性突出、米质有明显改善,且各有特点。其中,湖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育成的两优287达国标优质稻谷1级标准,填补了中国杂交早稻无国标1级优质米的空白[12]。湖南亚华种业科学研究院育成的株两优819早熟性、丰产性突出,有效地解决了长江中游早稻生产早熟与高产之间的矛盾,且对稻瘟病、白叶枯病等主要病害的抗性较好、米质较优,为广适性超级稻品种。邓华凤等[15]根据长江中游双季早稻对早熟性的特殊要求,特别是随着早稻向轻简栽培技术(如直播栽培)发展的趋势,要达到超高产的目的,必须要早生快发,有效利用整个生长季节的光温资源。通过对这4个超级杂交早稻组合的分析,结合大田育种经验,初步总结出超级杂交早稻的主要特征:前期株型偏散,叶面积增长快,早生快发;分蘖力中等;后期株型适度紧凑,株高90 cm左右,上3叶具有长、直、略窄、微凹、较厚的特点,耐光氧化、耐阴性强,广幅光适应性强;中大穗,每穗粒数110~130粒,千粒重25 g以上;收获指数0.55以上。

2 杂交早稻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超级稻育种计划的启动,到2006年株两优819和两优287被农业部认定为超级稻品种,长江中游地区的超级杂交早稻研究才取得了较大突破。2006年后又有荣优3号、金优458、陵两优268[16]等品种得到农业部超级稻品种的认定,但杂交早稻的种植并没有出现上升的势头,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1 生产过程中的不利气候因素

同中、晚稻相比,长江中游地区的早稻生产存在一些不利因素。秧苗期低温不发,易遇寒潮受冷害。3月中下旬至4月中下旬,正是长江中游地区早稻育秧、栽插时节,常常出现大幅度、大范围的强寒流天气,使秧苗遭受低温冷害,叶片失水卷曲,影响早稻生长发育进程,甚至不能恢复生长而枯死。6月,梅雨季节到来,阴雨连绵1个月左右,光照少,正是早稻孕穗期,影响幼穗分化及光合产物的积累。抽穗灌浆期一般在6月下旬至7月上中旬,正值盛夏高温天气,昼夜温差小,高温强光逼熟,叶片早衰,导致长江中游早稻食用品质差,产量也受到较大影响。生育期短,高产难,为了不影响晚稻生产,长江中游双季早稻的生育期一般要求在110 d以内甚至更短,要在有限的生育期内实现超高产难度很大[15]。

2.2 育成品种自身缺陷

2.2.1 三系杂交早稻组合的缺陷 三系杂交稻组合的选育受其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恢保关系限制,配组不自由。我国现在广泛应用的野败型、冈型、印尼型不育系的恢复系一般源于东南亚地区的水稻品种,而我国长江中游地区的早稻品种又都是其保持系,两者进行配组,较易选出生育期较长且优势强的中晚稻组合,但不利于选育优势强并且生育期符合早稻要求的三系杂交早稻组合。因此选育生育期短、产量高、抗性强、品质优的三系杂交早稻组合难度大。育成的大部分三系杂交早稻组合生育期较长,不利于后作晚稻高产,因而不利于杂交早稻大面积种植。

现有三系杂交早稻组合稻米品质相对较差,尤其是整精米率低,垩白粒率、垩白度高。因而在我国目前粮食较充足,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稻米品质有较高要求的情况下,三系杂交早稻组合大米不太受生产者、消费者青睐。另外三系杂交稻种子生产程序繁琐,种子生产成本高,加上杂交早稻育秧时期气温低、成苗率低,比杂交晚稻生产用种量大,进一步增加了杂交早稻的生产成本。

2.2.2 两系杂交早稻组合缺陷 虽然两系杂交早稻组合的选育、制种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比三系杂交早稻组合在生育期等方面有进步,但也存在需要解决的问题。除个别组合外,目前两系杂交早稻组合整体米质较差,主要是整精米率较低,垩白率、垩白度较高。由于配制两系杂交早稻组合的两用核不育系育性转换起点温度世代间还存在不稳定性,要求通过核心种子生产技术来维持育性转换起点温度的稳定性,加上杂交早稻生产用种量较大,因而提高了种子生产成本。

2.3 比较效益低下

尽管单位面积的早晚稻产量高于一季中稻,但由于生产资料、用种量的增加且不连片种植导致机械化程度降低,人工成本增加,从而使种植早晚稻的效益低于种植一季中稻,导致农民选择种植一季中稻。

3 发展措施

从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来看,任何一种(类)产品要想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必须要充分挖掘其使用价值,降低生产成本,才能受到消费者的喜爱。农作物品种是再生资料,更应挖掘其使用价值。

3.1 政府要提高和落实粮补政策,职能部门发挥市场引导作用

政府要提高和落实粮补政策,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同时职能部门可将早稻品种分门别类,充分挖掘其使用价值,提高品种的生产及商业价值,如品质达国标1级超级稻品种两优287可利用早稻生产有其独特的优势:生产期间气温由低到高,病虫害发生相对较少,使用农药少,有利于生产无公害或有机稻大米的生产;同样对于直链淀粉含量(24%~27%)的品种,可向生产高标准无公害专用稻的方向发展,如中国水稻所选育的高直链淀粉含量的早稻品种中早22用于加工味精。杂交早稻的生产目标多样化,不局限在优质食用稻上,而是扩展到各种优质专用稻的生产上,扬长避短,有利于提高早籼品种种植的经济效益,使农民增收、企业增效。

3.2 种植区域化、板块化、规模化

职能部门将早稻品种分门别类,可将品种分为优质食用稻和优质加工稻,更有利于食品及加工企业对品种的选择,推动早稻品种种植的区域化、板块化及规模化,提高农民种植积极性及加工企业效益。

3.3 育种目标多样化,品种审定标准化

杂交早稻的生产目标多样化后,要求育种专家们根据市场需求,选育适合生产及加工市场品种。一是以提高整精米率、降低垩白粒率及垩白度为主要目标的优质食用稻品种;二是以选育直链淀粉含量较高,适合加工米粉、膨化食品、酿酒等早稻品种;三是以选育出蛋白质含量高、出糙率高、适合作饲料稻的早稻品种。种子管理部门应根据生产及加工企业的实际要求制定品种审定标准,达到品种审定标准,符合生产及市场的要求,发挥品种作为再生资料的优势。

3.4 构建生产技术轻简化体系

根据长江中游双季早稻对早熟性的特殊要求,特别是随着早稻向轻简栽培技术(如直播栽培)发展的趋势必须要早生快发,有效利用整个生长季节的光温资源[16]。晚稻品种可选用中九优288和荆楚优148,选择排灌条件好的冬闲田,低洼积水田、冷浸田一般不宜直播。随着工厂化育秧及农村机械化水平的提高,近两年来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在江汉平原开展以早熟早籼品种机插,早熟晚粳品种机插的双季稻双机插轻简化栽培技术的示范,深受农民的喜爱。

因此,提高和落实粮补政策,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以市场为导向,使品种的选育多样化,通过品种审定标准化,使品种种植区域化、板块化、规模化,同时加强生产技术轻简化研究及推广,是促进杂交早稻更快更好发展的根本措施。

参考文献:

[1] 中国种植业信息网农作物数据库[DB/OL].http:///nongqing.asp.2006-07-04.

[2] 伍先知.杂交早稻推广中的若干问题[J]. 种子世界,1984(5):1-2.

[3] 颜龙安.杂交水稻繁制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30.

[4] 夏胜平,李伊良,贾先勇,等.籼型优质米不育系金23A的选育[J].杂交水稻,1992(5):29-31.

[5] 唐显岩,李必湖,贾先勇.优质杂交早稻新组合金优402[J].杂交水稻,1998,13(2):33.

[6] 林芳仕,刘庆龙,何发青,等,优质杂交早稻新组合金优974的选育与利用[J].杂交水稻,2000,15(1):9-10.

[7] 吴松青,何发青,林芳仕,等.高产杂交早稻新组合金优463[J].杂交水稻,2004,19(3):71-72.

[8] 颜满莲,蔡耀辉,毛凌华,等.杂交早稻“金优458"的选育及利用[J].江西农业学报,2004,16(3):5-8.

[9] 张瑞祥.早籼稻育种现状及品质改良技术探讨[J].江西农业学报,2000,12(4):51-54.

[10] 尹华奇,袁隆平.高产优质杂交早稻育种的实践与思考[J].湖南农业科学,1998(4):10.

[11] 杨远柱,符辰建,张 章,等.超级杂交早稻新组合株两优819的选育及应用[J].农业科技通讯,2007,(12):77-79.

[12] 周 勇,居超明,徐国成,等.优质两系超级杂交早稻新组合两优287[J].杂交水稻,2008,23(1):71-72.

[13] 陈立云,唐文邦,刘困华,等.高产两系杂交早稻新组合陆两优996的选育[J].杂交水稻,2006,21(2):24-26.

[14] 杨远柱,杨文才,唐平徕,等,高产多抗杂交早稻新组合株两优02的选育及应用[J].杂交水稻,2005,20(1):15-19.

[15] 邓华凤,向晓诚,张武汉,等.长江中游双季超级杂交早稻研究进展[J].杂交水稻,2009,24(1):1-4.

杂交水稻生物技术篇6

关键词:杂交水稻;集成技术;高产创建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20(C)-0116-01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耕地面积逐年减少而粮食需求不断增加”的矛盾日益突出,不断提高粮食单产势在必行。水稻是我镇的主要粮食作物,水稻产量占全年粮食总产量的60%以上,杂交水稻面积占水稻面积的98%左右,在粮食生产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根据我镇杂交水稻生产的立地条件和自然状态,结合多年试验结果和示范经验,总结并提出适合本地实际的杂交水稻超高产集成技术,以期用于指导本镇杂交水稻生产。

一、集成技术

杂交水稻集成技术,是指根据水稻的品种特性和生产环境,运用作物栽培原理及统筹配置方法,分清水稻生产的主次矛盾和问题,集选种、播种、育秧、移栽、施肥、防治病虫、田间管理等技术为一体,因地制宜的制定对策和措施,充分发挥杂交水稻根系发达、分蘖力强、穗大粒多优势,实现高产目的。

(一)障碍因子。水稻产量由穗数、粒数、粒重构成。影响我镇杂交水稻生产的主要障碍因子,在自然条件方面,最大的是抽穗扬花期间的高温伏旱影响成穗率、结实率和千粒重,其次是播种育苗期间的低温寒潮影响成秧率和秧苗素质,第三则是5―6月份的长时间阴雨寡照影响成穗率和幼穗分化。

(二)集成技术。针对上述问题,根据我镇杂交水稻生产的立地条件和自然状态,结合多年试验结果和示范经验,笔者总结并提出了适合本地实际的集“选用良种、适时早播、旱地育秧、壮苗早栽、配方施肥、病虫综防、全程监管”等为一体的杂交水稻超高产集成技术,并相应地确定了技术指标。

二、技术研究

(一)产量目标。每公顷水稻平均单产10.5t以上。

(二)选用良种。选择穗平实粒数160―170粒、千数重25g以上、分蘖力强的优质高产抗性好的杂交水稻品种。2009、2010年在我镇万亩部级水稻高产创建活动中,选择并统供了“Y两优1号”、“T优300”、“川农优528”“川丰6号”等良种。

(三)适时早播。适时早播是减轻伏旱危害的主要技术对策,同时也是延长水稻分蘖时间争多穗大穗的重要技术措施。我镇海拔为500―600m地区,水稻生产适时早播最适时段是3月1―5日播种。

(四)旱地育秧。旱地育秧(包括旱育秧、旱育抛秧、旱育机插秧)本质是通过在少水的旱地进行育秧以增加秧苗体内细胞质浓度,进而提高秧苗素质和抗逆能力。重点把握合格苗床、精细播种、双膜覆盖、秧苗管理四个方面的技术。

(五)配方施肥。根据产量目标,杂交水稻生产养分运筹上,以“稳氮、增磷、补钾、施硅、配微”平衡肥料种类,以“前促、中控、后补”确定施肥数量。主要技术指标是:每公顷施用纯氮150―195kg、纯磷90―120kg、纯钾120―150kg、硫酸锌22.5kg,有条件的增施硅肥1500kg;全部磷、锌、硅肥和80%氮肥、90%钾肥作底肥,15%氮肥作返青分蘖肥,5%氮肥、10%钾肥作穗粒肥。

(六)全程监管。水稻生产是个连续的过程,只有按照水稻生育进程,运用肥水调控等全程监控手段,才能达到多穗、大穗、穗重之目的。我镇杂交水稻万亩部级示范片每公顷单产10.5t的产量构成设计指标是每公顷有效穗247.5―262.5万穗,穗平实粒数160―170粒,千数重25g以上。设计生育进程时间为3月1―5日播种,4月15―25日移栽,5月15―25日发足有效分蘖,6月5―15日进入拔节期,7月15―25日进入齐穗期,8月25日―9月5日进入成熟期。

1、栽前监管指标。监控环节:整田、施肥。栽培目标:犁深、耙细、耙平。硅肥和复合肥50%作犁坯肥、50%作横耙肥、全层深施,锌肥作直耙肥、锌、磷分施。调控措施:移栽前5d前后做好整田、旋肥工作;移栽前3d做好包括绳、尺在内的各项准备工作。2、移栽监管指标。监控环节:移栽、水分、返青。栽培目标:3叶1心―5叶1心移栽,每公顷栽插18―21万窝,早栽、浅栽、栽直、栽匀,栽后无明显返青期。调控措施:拉绳双定距、宽窄行条栽,早栽延长有效分蘖时间,浅栽促低位分蘖早生快发,浅水栽秧。3、有效分蘖期监管指标。监控环节:追肥、管水、防治病虫草、苗情动态。栽培目标:栽后5―7d每公顷施75―105kg尿素作分蘖肥,三类苗栽后10―12d再每公顷施45―75kg尿素作促苗肥;浅水分蘖最好是湿润或干干湿湿分蘖;无苗、叶瘟;枯鞘率控制在3%以内;每公顷茎蘖数达到330―351万时排水晒田控苗,晒田时间10d以上;5月15―25日达到每公顷预期茎蘖数412.5―438万目标。4、无效分蘖期监管指标。监控环节:苗情动态、病虫防治。栽培目标:每公顷最高苗不能高于481.5万苗或低于372万苗、无苗、叶瘟,枯鞘率控制在3%以内。调控措施:追踪苗情消长情况,3d定点调查1次苗情,待茎蘖数开始减少后停止苗情调查;通过晒、淹措施将茎蘖数控制在预期范围内;适时监控病虫发生发展状况,及时防病治虫。5、中后期监管指标。监控环节:水分管理、防治病虫、长势调控。栽培目标:防伏旱、防病虫、防早衰。调控措施:6月底7月初,加高加宽田缺,抢蓄伏前雨,适当深蓄水,深水孕穗,防止伏旱;对稻瘟病、纹枯病、螟虫、飞虱等进行全面的综防统治;抽穗前18d每公顷施30―45kg尿素加75―105kg氯化钾防止早衰并增穗增粒。

三、技术应用

2009、2010年笔者运用杂交水稻超高产集成技术指导忠县在我镇部级万亩水稻高产创建工作,取得了万亩水稻示范片每公顷平均单产9.75t、千亩水稻核心片每公顷平均单产10.5t以上的良好效果,全面通过市、县两级验收。

杂交水稻生物技术篇7

关键词 单季;杂交稻;直播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1.4+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6-0037-01

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目前水稻机插秧还不太普及,水稻种植方式还是以手插秧为主。随着农村土地流转的逐步推进,农田正在向一部分种田能手集中,水稻栽培方法也随之发生根本性转变。其中,单季稻直播栽培方法逐步被推广应用。为进一步扩大该技术的应用范围,提高该技术的应用水平,现将单季杂交水稻直播技术总结如下。

1 整田施基肥

田块翻耕前10~15 d用草甘膦杀灭田内和埂边杂草,翻耕前1~2 d放入浅水,撒施基肥。施过磷酸钙450~600 kg/hm2、碳酸氢铵375~450 kg/hm2、氯化钾180 kg/hm2。施肥后立即进行耖﹑耙整田,按3 m间距开好“川”字型排水沟及四周围沟,抹平田面,达到田平、面净、泥糊、肥溶的要求,严防田面块状积水。同时,用60%丁草胺乳油2 250 g/hm2+10%苄黄隆可湿性粉剂300~450 g/hm2对水450 kg/hm2均匀喷雾处理土壤,防除一年生禾本科杂草、一年生及多年生阔叶杂草和莎草,2 d后播种。

2 品种选择与浸种催芽

芜湖县主导单季杂交稻品种为两优6326、丰两优香一号。播种前8~10 d晒种1 d,然后用25%咪鲜胺乳油2 000~3 000倍液浸种1~2 d,捞出后用清水催芽,可有效防治恶苗病,催芽至“露白”时炼芽1~2 d后播种。切不可催芽过长,避免踏谷时损伤[1]。

3 播种

适宜播期为5月中旬至下旬。注意选择“冷尾暖头”播种,播后最好有4~5个晴好天气。如遇低温,可在室内将芽谷薄摊开来,待天气转好后播种。可采取撒直播。用种量22.5 kg/hm2,播种时要求做到“三要”:一要严格控制播种量,一般用量为7.50~11.25 kg/hm2,要注意收听中长期天气预报,若播后天气好,低温连阴雨天气少,可适当降低播种量;若播后低温连阴雨天气多,应适当增加播种量,确保成秧在30.0万~33.0万株/hm2。二要播匀,撒播的要分厢分次播匀。三要“踏谷”,播后最好用塑料布压泥浆拖抹踏谷[1]。

4 苗期管理

(1)管水。播后至二叶期,以保持田面湿润不开裂为主,此时遇寒潮需上水护苗(芽),寒潮过后立即放干田水;二叶一心期结合化学除草和施断奶肥灌浅水;注意防治烂秧。

(2)施肥。二叶一心期放干田水,只保持厢沟有水,用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2 250 g/hm2对水1 125 kg/hm2喷雾,具有明显的矮化壮秧、早发增穗、增强抗性、防病抑草、增产增收等效果[2]。喷后第2天再灌水至厢面有薄水,施尿素45 kg/hm2作断奶肥。

(3)除草。三叶期后,用25%移栽一次净可湿性粉剂300~375 g/hm2加细土或细沙75~150 kg/hm2拌匀后均匀撒施,保水5~7 d。缺水缓灌,切忌断水[2]。根据杂草数量和作物长势,用药量酌情增减。

5 分蘖期管理

(1)施分蘖肥。早施、重施分蘖肥是促进早生、早发、争取更多低节位有效分蘖的重要措施之一。分蘖期一般在四叶期开始,肥料种类和数量必须根据土壤、底肥、气候和苗情进行调整。在地薄肥少、苗少苗弱的情况下,要重视分蘖肥,争取提高单位面积穗数;在地壮肥多、苗数较多的情况下,可酌情少施分蘖肥,而重施穗肥,争取穗大、粒多、粒重。分蘖肥一般以速效氮肥为主,可施尿素75~105 kg/hm2。施分蘖肥时要抢晴施、浅水施。

(2)烤田。烤田是充分利用阳光晒稻田面,将稻田的田面晒出裂纹,使田面达到一定硬度,从而增加土壤中的氧气,并有利于水稻对氮、磷、钾元素的吸收,使水稻的根系得以下扎,控制茎叶的生长,茎基部的分蘖能力停止。当茎蘖数达420万个/hm2以上时,要及时落水晒田,采取分次晒田,晒至拔节。

(3)病虫害防虫。芜湖县单季杂交水稻分蘖期病虫害种类并不多,主要有1代二化螟和1代三化螟、灰飞虱、稻蓟马及纹枯病等,局部地区有轻度稻叶瘟,可根据植保部分的病虫情报进行综合防治。

(4)补充除草。对于前次除草不彻底,稗草、千金子等杂草发生量大的田块,应采取人工拔除或二次化除。

6 拔节孕穗期管理

水稻的拔节孕穗期,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都很旺盛,是水稻全生育期中生长最快和需水最多的时期,同时也是抗逆性最弱的时期。搞好拔节孕穗期的田间管理是水稻生产中十分重要的环节。

(1)适时适度晒田。水稻晒田是使植株清秀稳健的一项有效措施。晒田应在水稻对水分反应不是很敏感的时期,即水稻有效分蘖末期至节间开始伸长的期间进行[3]。晒田的程度应根据土质情况、长势灵活掌握,时间一般为3~5 d,只能轻晒或排水晾田,以不现裂缝或仅现丝毛裂缝为度。主要作用在于通过排水改善土壤的通透性,使耕作层中氧的含量增多,促进根系向下伸展。同时,由于土壤中的氨态氮被氧化为硝态氮,水稻吸收氮素的强度暂时降低,蛋白质的合成因而减弱,而碳水化合物的积累增加,也有利于控制茎叶长势,使茎秆粗壮,株型挺直[3]。另外,晒田还有利于增强土壤有益微生物的活动,促进有机物的矿化,增加土壤有效养分。经过晒田的水稻覆水后,稻苗能够吸收到较多的养分,利于形成壮秆大穗,增加产量。

(2)巧施穗肥。从幼穗开始分化至抽穗以前的追肥均称为穗肥,施肥最好分2次进行。第1次穗肥的施用适期为抽穗前20 d左右,中期长势好的地块,应适当延迟施肥时期,抽穗前15 d左右追施为宜。施尿素75~105 kg/hm2,同时应施适量钾肥,可用磷酸二氢钾1 000倍液75~105 kg/hm2进行根外追肥[4]。第2次穗肥的施用适期是水稻生育进入孕穗期,抽穗前5~10 d叶色变黄时,施尿素75 kg/hm2,起到保花增粒的作用。

(3)病虫防治。稻穗发育阶段,气温高,禾苗生长繁茂,通风透光条件差,湿度大,病虫危害严重,主要有稻瘟病、稻纹枯病、普矮病、细菌性条斑病、稻曲病、稻飞虱、稻纵卷叶螟、螟虫等[4]。这些病虫是水稻高产稳产的主要障碍,如防治不好,一般可损失稻谷10%~30%,严重时可造成绝收,应及时进行防治。

7 抽穗结实期管理

(1)巧施粒肥。破口前施氯化钾30~45 kg/hm2,看苗补施尿素45 kg/hm2。

(2)保持水层抽穗、灌浆,后期坚持干干湿湿,水稻乳熟期,不持续灌水,而是以干干湿湿为主。以调节土壤中碳、氮含量,做到碳、氮兼顾,使水稻既不早衰,又有利于物质的增加。

(3)注意查治四(2)代稻飞虱和四(2)代稻纵卷叶螟。

8 参考文献

[1] 张久玲.直播水稻的生育特点及主要栽培技术[J].农家之友,2010(6):32-33.

[2] 姚自林.单季杂交稻直播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7(15):111.

[3] 邓承略,黄东云,黄湛,等.直播杂交稻特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低群体栽培法[J].广东农业科学,1990(5):7-12.

杂交水稻生物技术篇8

关键词:Ⅱ优航2号;中稻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511.048 文献标识码:A

Ⅱ优航2号是福建省农科院稻麦研究所用Ⅱ-32A与航2号杂交选育而成的籼稻新组合。2010年、2011年泸县引进在部分乡镇作中稻栽培。2012~2013年进行中稻+再生稻高产栽培试验示范。Ⅱ优航2号中稻产量高,再生能力较强。近几年平均中稻单产达700kg以上,再生稻产量200kg以上两季单产近1t粮。现就Ⅱ优航2号高产栽培及再生稻技术总结如下。

1 生物学特征

茎秆粗壮弹性好,根系发达,分蘖力较强,早发性好,后期转色好。叶片厚挺略呈瓦形,叶色浓绿,穗大粒多,有效穗16~18万/667m2。株高120~125cm,穗长25~26cm,每穗总粒数170~180粒,结实率85%左右,千粒重28.5g[1]。Ⅱ优航2号在川南地区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151d左右。

2 中稻高产栽培措施

2.1 适时早播,培育壮秧

Ⅱ优航2号在川南地区作中稻栽培生育期长,宜在2月下旬到3月5日以前播种,需采用塑料薄膜覆盖育秧,采用旱育秧或湿润育秧方式,培育壮秧。育秧地选择避风向阳、排灌方便、肥力中上等田块。秧田与大田的比列按1:10~15,每667m2播12~15kg种子为宜,大田每667m2用种1.0kg,确保稀播种育壮秧。播种前将谷种爆晒2d,以5g强氯精兑水20kg浸泡2.5kg谷种消毒24~36h,洗净沥干后催芽至种子破肚露白。湿润育秧播种要求采用薄膜小拱棚稀播、匀播。秧田施足基肥,增施腐熟农家肥,提早整好秧地,在冷尾暖头抢晴天播种,播后加强肥水管理,避免烂种死苗,提高成秧率。

2.2 施足基肥,早插早管

中稻本田应施足基肥,基肥应占总肥量的50%~60%,多施农家肥,有机肥,重点使用测土配方肥。选用含量为40%的测土配方肥每667m2施25~30kg即可。肥力低下的田块可加施5kg左右尿素。秧龄30~35d叶龄在3.5~4叶,小苗秧即可移栽,合理密植,栽插规格25cm×20cm为宜,每667m2栽插10万~12万基本苗。插秧后寸水返青,返青后浅水促分蘖。插秧1周左右秧苗返青,每667m2用60%丁草胺20g拌泥沙20kg撒施除草。栽插后25~30d视秧苗长势施加追肥,叶色浓绿,长势旺盛的田块可少施或不施,长势差的田块可多施,以确保平衡生长。

2.3 加强病虫测报,采取综合防治

水稻栽插后要经常深入田间调查病虫发生情况,重点做好稻瘟病、纹枯病、二化螟、稻飞虱等的预测预报,适时采用对口农药进行防治。以物理防治为主,采用杀虫频振灯诱杀害虫。每公顷用3~5台杀虫频振灯可大量减少成虫数量,降低落卵率,降低下代或下年虫口基数。苗期重点防治水稻二化螟第一代,分蘖期重点防治纹枯病和稻飞虱,抽穗期重点防治水稻二化螟第二代和稻瘟病,兼治稻飞虱。再生稻重点防治稻纵卷叶螟。

2.4 适时收割中稻

在中稻成熟期,谷粒九成黄时,水稻茎秆休眠芽露出茎鞘1~2cm时收割。既有利于以上部分绿叶面积生产的光产物促进休眠芽的生长,又有利于稻谷籽粒充实,获取高产[2]。

3 再生稻续留措施

3.1 适时施肥

适时适量施好促芽肥,是再生稻高产的关键措施。在头季稻齐穗后7~14d天,每667m2用15~20kg尿素撒施为宜。施肥量应根据头季稻抽穗后的长势看苗决定施与不施或施多施少。施肥选在晴天午后,田块保持3~5cm深水层。

3.2 适时收割

头季稻在成熟90%以后即可收割,收割时要平割,不要斜割,切忌机收。收割后要清除杂草,扶正稻桩及时将稻草搬出稻田,以免影响叶芽生长。收割后第2天如果遇到高温天气,应对稻桩浇水,避免叶芽晒死。为保证再生稻结实率稳定在80%以上,扬花期需避开川南地区8月底9月初低温秋绵雨天气,稻桩高度一般要求留到30~40cm,以免影响再生稻产量。

3.3 再生稻的田间管理

中稻收割后田间不宜灌水太深,以寸水为宜,避免水温过高烫死叶芽。在破口至抽穗期,采用根外施肥,每667m2用“九二”1g,加白米醋0.25kg、磷酸二氢钾0.2kg,对水50kg喷施,在抽穗达1/3时,再用“九二”0.5~1g,加尿素0.2kg,对水50㎏喷施。促进抽穗整齐,提高结实率,增加实粒数和千粒重,以此达到增加产量。同时,兼治稻纵卷叶螟,三化螟的危害。

3.4 适时收割

再生稻抽穗成熟参差不齐,青黄谷粒相间,所以收割期不宜太早。最好的收割期是应在全田成熟度达90%以上时收割。过早或是过晚收割都会影响产量。

参考文献

[1] 李岳欣.Ⅱ优航2号早稻—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0(16):79-80.

[2] 郑家国,张洪松,熊洪.西南杂交稻目标产量生产技术规范[M].成都:四川科技技术出版社,2008.

[3] 何小兰.Ⅱ优航2号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要点[J].中国农业信息,2008(8):29.

[4] 杨东,游晴如,张水金,等.超级稻Ⅱ优航2号超高产栽培技术探讨[J].江西农业学报,2008(12):17-19.

[5] 兰兴庆.超级杂交稻Ⅱ优航2号产量结构及高产栽培[J].中国种业,2007(3):32-33.

[6] 苏珠划.杂交水稻新组合“Ⅱ优航2号”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要点[J].现代农业,2007(2):13.

上一篇:海洋污染与治理范文 下一篇:化工废渣处理技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