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虫害诊断与防治范文

时间:2023-11-10 17:11:52

病虫害诊断与防治

病虫害诊断与防治篇1

关键词:园林;病虫害;网上查询系统

中图分类号:S126 文献标识码:A

1 园林病虫害查询系统现状

现阶段成型的网上查询系统多数为农业方面,涉及到园林的查询系统较少,关于园林病虫害防治的网上诊断与预测几乎没有一个成型的系统体系。

2 构建园林病虫害查询系统的意义与作用

2.1 园林绿化在城市建设中地位重要

园林植物保护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美化环境、调节小气候、净化空气、吸滞烟灰和粉尘、吸收CO2等有害气体、减少噪声污染等功能。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城市的生态环境系统。

2.2 园林病虫害防治经验需要共享

近年来,园林病虫害发生的种类、数量呈递增式发展,病虫害的种类繁多、分布广,而防治工作专业性又强,专家数量少,区域性防治技术力量薄弱。防治经验的共享,可以让大家去用同一个资源,最大限度的节省成本,提高效率。

2.3 利用网络平台构建查询系统意义重大

利用互联网构建园林病虫害网上诊断与预测系统是将园林植物学、植物化学保护、农药学、农药毒理学、作物栽培学、数字图像处理、计算机视觉、人工智能、网络技术等集成,实现园林植物病虫害的远程诊断与鉴定以及病虫害测报信息、综合防治方法检索、专家视频诊断、历史资料查询等功能,系统不仅可以用于植保实践技术指导,而且可应用于植物病理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教学和研究中,对提高园林植物病虫害诊断率、推广植保综合防治技术、降低经济损失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3 园林病虫害查询系统内容

3.1 信息查询

园林病害的查询和园林虫害的查询。

3.2 查询内容

概述:中文名称、别名、分类、学名、危害植物、危害部位、危害特征、地理分布;症状;发病规律;防治方法。

4 查询系统的构建方法

4.1 程序架构采用3层结构

软件系统体系结构采用3层结构模型,前端客户为瘦客户设备(Browser),表示层放在前端,应用层放在应用服务器上,数据层单独用一个服务器。与传统的C/S方式相比,这种3层(Browser/Web/Server)结构可以充分利用现有浏览器软件,减轻了网络和客户机的负载,具有统一的标准,维护起来相对简单,并且支持跨平台。

4.2 程序模块的设定

4.2.1 信息查询

信息查询模块按病、虫对信息进行分类,提供了按寄主植物进行查询的功能,用户可在病、虫目录下浏览相关的病、虫害的名称,进而查看某一种病虫害的详细资料,包括其概述、症状、规律、防治措施等信息。

4.2.2 图像识别

图像识别模块利用图像处理技术提取了矩形度、紧实度、生长度、球状性、叶状性、似圆度、偏心率以及7个Hu不变矩,将这14个特征作为特征向量,通过模式识别算法对输入的特征向量进行识别,得出目标害虫的类别。模块采用B/S架构,用户可通过从网页上提交待识别害虫的图片,系统自动分析图片,给出害虫种类识别结果。

4.2.3 辅助诊断

辅助诊断模块采用二叉式分类树结构的专家系统主要服务于对分类知识没有什么了解的用户,通过图文对照的方式一步步推理得出最终的鉴定识别结果,以使用户能够对系统中提到的各种特征有更为直观的认识,以更好地得到鉴定识别结果。

4.2.4 在线诊断

在线诊断模块通过远程数字视频会议及远程数据交互协同实现病虫害的远程会诊和本地区重大病虫害的一些会商。对于某些重大的突发害虫,或是用户在远程网络诊断其它子系统中不能得到解决的问题,通过约请行业专家进行远程会诊。专家与诊断需求方、专家与专家之间可以通过音、视频交流、文字交流、电子白板、图片共享及浏览器协同等功能进行交流,对病虫害进行远程异地在线会诊。

4.2.5 视频点播

视频点播模块为广大园林植物保护技术员提供了内容涉及各类城市园林植物的病虫害综合防治信息,及病虫害防治方法等的科教片,可作为广大植物保护人员的技术学习资料,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4.3 查询系统页面栏目的设定

4.3.1 信息查询

栏目分为园林植物病害查询及园林植物虫害查询两个栏目,通过选择可以查看到指定物种病害的概述、发病症状、发病规律及防治办法等信息。

4.3.2 辅助诊断

栏目分为园林植物病害辅助诊断及园林植物虫害辅助诊断两个栏目,在不知道植物遭受何种病虫害时,通过系统提供的病虫害植物的外部基本特质描述自主判断该植物遭受到何种病虫害,进而选择适当的方式方法进行治疗。

4.3.3 智能诊断

栏目分为园林植物病害智能诊断及园林植物虫害智能诊断两个栏目,在不知道植物遭受何种病虫害时,通过系统提供的病虫害植物的外部基本特质描述中也无法自主判断该植物遭受到何种病虫害时,利用智能诊断自主描述植物遭受病虫害特征,系统通过数据库检索判读疾病,进而选择适当的方式方法进行治疗。

4.3.4 图像识别

栏目为园林植物虫害图像识别,用户通过借口输入植物病虫害图像,系统通过预定程序自动检索,给出害虫种类识别。

4.3.5 综合防治

栏目提供按植物的不同种类,选择性查询该植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措施。

4.3.6 测报信息

近期园林植物病虫害的预报信息。

4.3.7 视频点播

园林植物病虫害预防措施的视频文件。

5 查询系统的数据更新与维护

系统维护主要是保障系统顺利运行,对系统平台进行日常的维护与管理,主要功能包括:数据资源管理、数据恢复和备份、系统日志管理等几个部分。

病虫害诊断与防治篇2

关键词:桉树萌芽林;梢枯病;病因;营养诊断;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792.39;S7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3168(2016)01-0091-04

Abstract: The cause factors of dieback disease in Eucalyptus sprout forest in Hezhou were analyzed by field surveys, and nutrient diagnosis methods to soil mineral and leaves, and the control methods for dieback in Eucalyptus sprout forest in Hezhou, Guangxi also carried ou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ain causes of dieback disease in Eucalyptus sprout forest were deficiency and other inappropriate management measures. Some countermeasures e.g. strengthen the fertilizer management, pest control and tending management for controlling this disease were also put forward.

Key words:Eucalyptus sprouts forest; dieback disease; disease cause; nutrient diagnosis; control methods

桉树(Eucalyptus)是广西三大主要用材树种之一,具速生、用途广、效益高等特点。近几年来,桉树在广西区林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是木材战略储备基地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广西桉树面积已接近200万 hm2[1],但由于连栽效应、经营管理不当、施肥不科学等原因,桉树病害发生面积不断扩大,受灾种类也不断增加[2,3],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严重地制约了桉树的可持续发展。林业工作者在桉树的病虫害防治上[4-6]做了大量研究,从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等方面总结出了一系列的防治措施。在广西区桉树梢枯病及油桐尺蠖的危害严重影响了桉树的产出和质量。引起桉树梢枯病的原因有许多,国内外主要是从缺素[7,8]和病原菌[9,10]方面作了报道,对其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的研究也取得一定成果[11,12]。目前,桉树梢枯病的研究多数采用外观诊断方法,采用化学诊断桉树梢枯病的很少[8,9],而二者相结合对桉树萌芽林梢枯病发生原因研究未见报道。鉴于此,有必要将实地调查与土壤、叶片营养诊断相结合对桉树萌芽林梢枯病发生原因进行系统研究,为桉树萌芽林梢枯病的防治提供有效途径。本研究以受梢枯病及油桐尺蠖危害的桉树萌芽林为对象,从植物营养学、土壤学等方面,多角度解剖梢枯病致病原因,并提出相对应的防治措施,为桉树萌芽林病虫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促进桉树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概况

受害林地分别位于广西贺州桂岭镇的爱民村和英民村(N24°36′,E111°49′~111°50′)。受灾林地面积超过133 hm2。林地土壤为花岗岩风化物发育的砂红壤。林下植物生长茂盛,覆盖度为95%,主要物种有铁芒萁(Dicranopteris dichotoma)、五节芒(Miscanthus floridulu)、白背桐(Mallotus paniculatus)、大青(Clerodendrum cyrtophyllum)、断肠草(Gelsemium elegan)等。

1.2试验植物

选用的受害林为桉树二代萌芽林,品种为广林9号,更新时间为2011年初萌芽的萌芽林,林龄为2.5年,平均树高10~13 m,胸径9~10 cm。2013年6月梢枯病初发,由于桉树长势差,梢枯病受灾区同时受到油桐尺蠖危害。

1.3方法

1.3.1土壤及叶片采集

2013年9月采集受害桉树叶片及土壤。在不同受灾程度(30% 以下的为轻度受灾,30%~ 60% 的为中度受灾,60% 以上的为重度受灾)林分设立样地,在株间按 “S”型挖掘土壤剖面各5个,采集A、B层土壤混合土样共15个。横向或竖向随机选取5 株病株,在不同受害程度的病株树冠的中上部采集10~15 个枝条,在每个枝条中部采集成熟新鲜叶片作为叶片样本。

1.3.2土壤及叶片养分分析

植物叶片氮、磷、钾、钙、镁、铜、锌、硼 8种元素含量测定方法参照LY/T 1270~LY/T 1273 标准的规定进行。土壤有机质、全N、碱解N、有效P、速效K、土壤B的测定方法按常规方法进行[13];土壤Cu、Zn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法测定。

2结果与分析

2.1林地实地调查

2.1.1梢枯病主要症状

梢枯病病害从山脚向山顶发展。嫩梢感病初期,梢芽、腋芽变褐坏死,之后向下发展造成枝枯,呈枯黄色至灰白色;较老枝梢受害,皮层及皮孔增粗开裂,枝节、腋芽处肿胀、龟裂、溃疡,梢端坏死,向下发展,长可达15~30 cm,树冠呈“平头”或“扫把枝”状秃顶。叶片变厚、变脆、畸形、叶绿体褪化、失绿变紫,大部分桉树叶片脱落,残存的少量叶片病斑累累,叶片变黄、干枯,状如火烤(图1、图2)。

2.1.2病虫调查

病虫危害会减弱树势,降低树体的抗病能力,从而加重了梢枯程度。调查区内油桐尺蠖大爆发加重了梢枯病严重程度。现场调查可知,6月份桉树树势开始衰弱,出现梢枯现象。油桐尺蠖大爆发以 3~4龄幼虫为主,90%叶片被啃食甚至嫩梢被吃光。严重影响叶片光合作用,进一步加重了树势衰退,致使桉叶发黄、干枯、脱落,顶芽、嫩梢枯死。

2.1.3营林措施

实地调查发现,桉树萌芽林经营比较粗放。试验区桉树萌芽林施肥时未进行抚育除草,林下植被高达1.3 m,生长旺盛,加剧了害虫繁衍速度,林下植被也与林木争水争肥,严重影响林木正常生长。同时,未进行抚育松土的桉树萌芽林的土壤易紧实板结,不利根系伸展,固态、液态、气态三者比例失调,养分易转化为不可给态,从而导致营养失调,易造成缺素现象。

2.2营养元素诊断

2.2.1土壤营养诊断

对广西贺州桂岭镇发生桉树梢枯林地的土壤样品进行化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受灾程度桉树萌芽林地的有机质、碱解N、有效P、速效K、有效Cu、有效Zn、有效B均比正常林地的要低。在不同受灾林地中,有机质、碱解N含量表现为:正常林地>轻度受害林地>中度受害林地>重度受害林地。受灾林地的有效B大致是正常林地的一半,仅为0.24~0.28 mg /kg,属严重缺乏(表1)。土壤有效硼主要来自有机质的分解矿化。桉树萌芽林受灾处于夏季高温期,干旱抑制了微生物的活动,削弱了硼的有效化过程。桉树缺硼时, 碳水化合物运输受阻,使光合作用效率降低,抑制生长点生长,同时造成腋芽萌动、侧枝丛生等现象。

2.2.2叶片营养诊断

桉树受灾植株表现出典型的顶端枯死,枝条变形肿大,脆而易折,同时叶片呈淡黄绿、淡紫色等症状,与其他植物缺乏硼元素症状基本一致。土壤缺硼不利于氮的吸收,受灾桉树叶片的氮含量均低于正常叶片含量值(表2)。从表2可知,大量元素磷、钾、钙、镁及微量元素铜、锌、硼均表现为正常叶片临界值>受灾叶片含量值。近年来,桉树在广西种植成效显著,所以从土壤种类和质地上讲,广西红壤土立地条件较适合桉树生长。通过受灾桉树萌芽林症状观察、土壤及叶片营养诊断发现:试验区的土壤立地质量较差,尤其是严重缺乏硼元素。

3讨论与防治措施

3.1讨论

1)本文介绍了桉树萌芽林梢枯病病害症状和发生特点,提出了叶片、土壤与外观诊断相结合的方法。外形诊断简单易行,可作定性分析参考。而化学诊断内容多元,准确性高,可做定量分析参考。两者结合是诊断森林病害的可靠方法。

2)桉树梢枯病与其它森林病害一样,其爆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缺素、感菌、病虫危害。本文仅对生理缺素方面进行分析,对受害植株未进行镜检解剖分析,有待进一步研究。弄清梢枯病发生规律、危害程度及最佳防治时机,就必须加强桉树萌芽林水肥及病虫害调查监测工作。在本次调查中发现,当地桉树萌芽林管理粗放。为此,应加强桉树萌芽林的抚育管理,及时松土除草,科学施肥,注重微量元素的添加,以提高桉树萌芽林抗性。

3)本文主要对萌芽林的生理性病害问题进行研究,桉树品种间可能存在抗性的差异,但病害发生的原因基本一致,如尾巨桉[15]、巨尾桉[16]。针对桉树不同品种、不同的生长期、不同立地条件,应结合化学诊断与外观诊断,寻求科学合理的预防治理措施。通过营养诊断,缺啥补啥,加强施肥管理,同时加强营林管理等措施,才能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3.2防治措施

3.2.1加强施肥管理

梢枯病出现时,要适时施肥和及时补充微量元素。增施N、P、K 复合肥/缓释肥的同时,加入适当的B、Zn、Mn、Cu 等微量元素。

3.2.2加强病虫害防治

重点防治油桐尺蠖, 增强树势。油桐尺蠖可通过人工防治与药剂防治相结合。未孵化期,人工刮除卵块;各代蛹期进行人工挖蛹,成虫期选择清晨进行人工扑打。药剂防治可通过500~1 000倍液的新一代仿生农药灭幼脲1号对防治四龄以下幼虫或用增效型灭幼脲粉剂、Bt制混合粉剂( 如森得保) 等药物进行防治。

3.2.3加强抚育管理

对林地进行带垦或全垦抚育,及时松土,使土壤通风透气,促进根系生长和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动,防止固态、液态、气态三者比例失调,并破坏地下害虫的栖息场所;进行抚育除草,利于根系对水、肥、气的吸收,也有利于改善林分通风条件,并可调节桉树林分的小气候,减少病菌的侵染,增强树体抗病能力。

4结论

桉树梢枯病诱发病因主要是由于桉树萌芽林缺素以及其他经营管理措施不当相互作用引起的。由于气候连续干旱、林地缺硼严重,林下植被生长旺盛,加上感染病原菌及油桐尺蠖的危害,影响桉树长势,加重了桉树梢枯病程度。通过加强施肥管理、病虫害防治及抚育管理,可有效改善林木生长条件,及时补充营养元素,恢复植株正常生长,防止梢枯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覃祚玉,蒋雪刚,唐健,等.广西黄冕林场桉树萌芽林土壤肥力变化分析[J].南方农业学报,2014,45(3):429-433.

[2]庞正轰.中国桉树有害生物的发生现状和发生趋势预测[J].广西科学院学报,2013,29(3):192-206,216.

[3]张雪芹,于新文,马 琰,等.桉树病虫害防治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桉树科技,2013,30(2):29-35.

[4]王缉健,甘德煜,李锋,等.速生桉五种重大病害及其防治[J].广西林业科学,2005,32(2):76-78,83.

[5]罗基同,薛振南,廖旺姣,等.广西速生丰产桉树病害调查[J].中国森林病虫,2012,31(4):21-24,30.

[6]王华.浅谈速生桉树病虫害防治技术―以农垦国有旺茂总场为例[J].农业科技,2013,20(8):277-278.

[7]易观路,余正国,罗建华,等.施微量元素对桉树红叶梢枯病防治效果分析[J].福建林业科技,2005,32(4):105-106.

[8]田艳,陈桂芳,杨远亮,等.桉树红叶枯梢病诊断及防治[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21):8908,8972.

[9]SMITH H,KEMP G H J,WINGFIELD M J. Canker and die-back of Eucalyptus in South Africa caused by Botryosphaeria dothidea[J]. Plant Pathology,1994,43(6):1031- 1034.

[10]SMITH H,WINGFIELD M J,COUTINHO T A.Eucalyptus die-back in South Africaassociated with 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J].South African Journal of Botany,1998,64(3):226-228.

[11]刘月廉.桉树枯枝病病害研究[J].森林病虫通讯,2000,24(1):6-8.

[12]褚向东.速生桉的病虫害综合防治[J].农业科技,2014,34(11):96-97.

[13]中国土壤学会.土壤农业化学分析方法[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0:12-274.

[14]曹继钊,李富福.广西桉树营养与施肥技术[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73-113.

[15]徐思中,魏中华.重庆市铜梁县施微量元素对巨尾桉红叶梢枯病防治效果分析[J].中国西部科技,2010,28(9):46-47.

病虫害诊断与防治篇3

关键词:鸡球虫病;球虫卵囊;诊断;防控

中图分类号: S858.3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01.033

鸡球虫病这种急性流行性寄生虫病的分布较为广泛,主要是由一种或多种球虫引起,给目前养鸡业带来了很大的危害。据相关资料表明,与其他所致死亡的原因相比,因鸡球虫病而造成的损失要大得多。因此,如何对鸡球虫病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是促进养鸡业健康发展以及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之一。本文探讨了鸡球虫病的诊断和防控。

1鸡球虫病的诊断

鸡球虫病在初期主要表现为病鸡羽毛耸立或者蓬乱,饮水增加、鸡冠苍白、精神不振、食欲减退等症状,如果为急性发作期则有可能会出现突然死亡的情况,如果患病时间较长,则能够见到稀粪呈黄红色,病鸡无精打采、瘦小,最后死亡。对病鸡和死鸡进行剖检,能够发现小肠外壁呈淡红色或黑色,肠壁存在增厚、扩张,小肠肠黏膜存在出血或者坏死。取新鲜粪便进行实验室诊断,能够看到存在大量的长卵圆形卵囊,将小肠病变部位剪开,能够见到很多第二代裂殖体。鸡球虫病的发病率极高,并且危害性较大,因此,在养殖的过程中,要时刻注意鸡群的细微变化,一旦发现类似病鸡或者粪便出现异常情况,要及时进行处理,避免疾病的进一步扩散,最终避免减产和严重的经济损失。

2鸡球虫病的防控

2.1加强饲养管理

在进行饲养时最好选择全价饲料,要对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进行及时的补充。并注意保证鸡舍和运动场所干净、清洁,并对粪便进行及时的清扫及对垫料进行及时的更换。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对鸡舍进行通风换气,要保证鸡舍内温度、湿度适宜。一般情况下,育雏期鸡舍的温度在32℃~35℃左右,然后根据鸡的生长发育将温度逐渐降低,直至降低到22℃~24℃,65%~70%的湿度一般最为合适。要及时将蚊蝇、鼠类等传播媒介消灭。在进入鸡舍时,饲养人员应该进行严格的消毒。采用30%的草木灰水,或20%石灰水或者百毒杀消毒液定期对圈舍、食具、用具等进行喷洒消毒。

2.2免疫

饲养员在对鸡苗进行引进时就需要进行免疫接种预防,根据实际情况以及合适的时间进行接种,一般情况下在3~5日龄时进行接种能够使机体产生充分的抗体,对该病感染能够有效地抵抗。例如我国研制出的GC02鸡球虫疫苗就是治疗该病的有效药物,可以依据养殖场的规模和鸡群的品种给予适当的疫苗注射,做好前期的接种工作,预防鸡球虫病的发病率和降低鸡群的死亡率。

2.3药物预防

随着球虫药长期而广泛的使用,鸡球虫已经具有很强的耐药性,跟耐药虫株出现的速度相比,新药开发缓慢,并且多重耐药虫株严重影响着该病的预防效果。由于球虫病疫苗还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有效的应用,因此目前对鸡球虫的预防还局限于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抗球虫药物。因此,需要根据疫情制定综合用药方案进行科学、有效的防治。一是使用的抗球虫药物要具备对多种球虫敏感、高效、抗球虫广谱等特点,那些使用很多年的老药最好不要再使用。对该病产生耐药性时间最快的当属喹啉类抗球虫药物,其次是氯羟吡啶,还包括磺胺类、氯苯胍、氨丙啉、球痢灵、聚醚类抗生素;二是药物的使用要合理。从近些年药物作用阶段、峰期来看,各种抗病的药物存在很大差异,作用峰期在感染后1~2天的抗球虫药物一般具有显著的预防和控制作用,该类药物一般用于预防该病使用;而作用峰期在感染后3天以上的抗球虫药物一般具有很强的抗球虫作用,该类药物主要用于鸡球虫病的发病期;三是要依据鸡的品种、生长周期,给予针对性的药物治疗。肉鸡、蛋鸡和种鸡一般对第一代裂殖体的药物容易产生免疫力。而蛋鸡和种鸡则一般对于第二代裂殖体药物容易产生免疫力。雏鸡和小鸡阶段应重点预防柔嫩艾美耳球虫,可以应用具有显著治疗作用的药物。中、大鸡阶段应重点预防毒害艾美耳球虫,可以采用较敏感的药物进行治疗。

3结语

就目前而言,有9种较为常见的鸡球虫,其中致病力最强的为柔嫩艾美耳球虫和毒害艾美耳球虫,通常所说的鸡球虫病一般由一种或多种球虫引起的,尤其是多种球虫引起的鸡球虫病比单纯感染更加具有致病力以及为害性。因此广大养鸡户要全面掌握鸡球虫病的诊断方法,并且从加强饲养管理、免疫以及药物预防等多方面加强对鸡球虫病的预防和控制,尽可能的减少鸡球虫病的发生以及相互传播的几率。

参考文献

[1]王艳芬,张桂生.鸡球虫病的诊断与治疗[J].云南畜牧兽医,2013(06):46-48.

[2]肖辉,陈信玲,柳现凤.1例红腹锦鸡球虫病的诊断及防治[J].养禽与禽病防治,2012(05):79-81.

[3]林丽萍.鸡球虫病的诊断与防治[J].鸡球虫病的诊断与防治[J].福建畜牧兽医,2013(07):79-81.

病虫害诊断与防治篇4

关键词 植物保护专业;实践教学园地;构建;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 G642.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1-0034-02

植物保护专业实践教学园地构建于2010年5月,为无障碍全开放的实践教学园地,旨在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边学边干,以干促学,变“苦学”为“乐学”,变“被动学”为“主动学”[1-2]。实践教学园地现有建筑面积96 m2,试验田6 660 m2,下设农药展览室、植物病虫害培养室、植物医院、昆虫工艺标本制作室、植物病虫害防治队、农业技术宣讲队、有偿技术服务队。现将具体构建与应用效果作一介绍。

1 实践教学园地的构建

1.1 农药展览室

为使学生能够经常、方便地观察了解农作物上常用的农药,构建了农药展览室。本室的展品为学生从田间地头捡回并洗净的农药包装袋(瓶),摆放在农药柜中。依据以下原则分类摆放,根据农药的性质分别摆放在杀菌剂、杀虫剂、除草剂、植物营养剂等专柜中;根据农药的防治对象分别摆放在防治蚜虫、防治蛴螬、防治蝗虫、防治螨虫、防治食叶虫、防治白粉病、防治霜霉病、防治锈病等专柜中。农药展览室全天开放,学生随时可以进入参观学习。

1.2 植物病虫害培养室

为了使学生能够不受季节的限制观察识别农作物上常见的病虫害,构建了植物病虫害培养室。植物病虫害培养室是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行设计、制造的半人工气候室。该室由不锈钢架及双层透明耐力板制成。利用自然光及人造光源解决室内光照问题;利用空气调节器调节室内温度;利用加湿器及除湿器调节室内空气湿度;利用单片机解决自动控制问题。可根据植物生长及病虫害发生的需要实现温度、湿度、光照的自动调节。该室分期种植小麦、玉米、黄瓜、番茄等作物,在作物上人为接种多种病虫害供学生观察识别。

1.3 植物医院

为了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更好地掌握病虫草害的诊断与防治方面的知识,熟悉植物医院的工作流程,为毕业后创办植物医院奠定基础,建立了植物医院。植物医院备有植物病虫草害诊断及防治常用的显微镜、体视镜、图书资料、农药、植保器械等,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在此轮流坐诊,对送来的植物病虫草害进行诊断,并开防治处方、销售农药[3]。

1.4 昆虫工艺标本制作室

昆虫工艺标本室为昆虫爱好者和具有设计、制作兴趣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平台,室内备有制作昆虫工艺标本所必需的捕虫网、展翅板、标本夹、标本盒、过塑机等。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捕捉蝴蝶、甲虫、蛾类等昆虫,拿到昆虫工艺标本室进行整姿、保色、包埋等,配上花草装入精美的标本盒中,制成形态各异的昆虫标本、蝶翅贴画等,将昆虫及花卉在自然界中最美的姿态定型,对外展示、销售。

1.5 植物病虫害防治队

为了使学生掌握植物病虫草害的防治技术,组建了植物病虫害防治队。该队又分若干小组,每组4~5人。各小组利用课余时间调查校内园林植物或校外农作物上病虫草害的发生情况,根据所学知识确定防治方法及最佳防治时期,防治后5~7 d调查防治效果,根据防治效果制订下一步的防治措施。

1.6 农业技术宣讲队

为了传播农业新技术,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组建了农业技术宣讲队。5~6人为1组,每周集中活动1次,活动前各自查阅最新的农业技术资料,撰写讲稿。集中活动时先在小组内互讲互学进行宣讲训练,再与农资经销商结合,利用周末或假期给农民讲授农业新技术或农资新产品。

1.7 有偿技术服务队

组建有偿技术服务队旨在使教学与市场经济接轨,将学生的劳动转化成经济效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将来就业、创业打基础。有偿技术服务队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及特长分为田间试验服务组、室内试验服务组、仪器维修组等。采用双向选择的方式,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有偿承担校内教师科研或校外企业的服务项目。

2 应用效果

2.1 农药展览室

结合生产实际,更新展品,全天开放农药展览室,方便学生随时进入参观学习。在农药分类专柜中,学生可以很清楚地区分杀菌剂和杀虫剂,识别其标识,了解其主要成分和防治对象。在植物病虫害防治专柜中,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生产上常见的病虫害应该用哪些药剂来防治。在除草剂分类区,学生可以很清楚地区分玉米田除草剂、小麦田除草剂、花生田除草剂等。此举可谓一举两得,一是农药包装袋(瓶)的回收利用有利于保护环境,二是让学生对农药的认识更加直观、形象。1年多来,来该室学习了解农药的分类、成分及作用的学生约1 800人次。

2.2 植物病虫害培养室

植物病虫害培养室是一个半人工气候室,室内的温度、湿度、光照可人为控制。1年多来,在此室种植的小麦、玉米、黄瓜上接种了全蚀病、锈病、大斑病、小斑病、霜霉病、白粉病等,在此室种植的番茄、甘蓝上养殖了白粉虱、烟粉虱、斜纹夜蛾等。学生能够不受季节的限制方便地识别这些病虫害,观察记载病虫害的发生动态。在此过程中,学生巩固了专业知识,掌握了多种病虫害的接种培养方法及其发生规律,提高了实践技能。

2.3 植物医院

1年多来,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植物医院轮流坐诊470人次,对其他学生和农民送来的植物病虫害、田间杂草进行诊断360余次,开病虫草害防治处方120余份,销售农药280余份。植物医院坐诊是对课堂所学的知识的综合运用,首先要根据《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杂草学》等知识确定病虫草的名称,再结合《农药学》等知识确定使用农药的种类及方法。若不能立刻确定病虫草的名称,或不能及时开出防治处方时,学生就会感到自己掌握的相关知识太少了,进而促进其以后努力学习。另外,通过在植物医院坐诊,学生熟悉了植物医院的工作流程,为毕业后创办植物医院奠定了基础。

2.4 昆虫工艺标本制作室

昆虫工艺标本制作室为昆虫爱好者提供一个平台。从标本的采集、展翅到方案的设计和制作都由学生自己完成。目前,该室已经制作出蝶翅画9幅、真蝶真花标本49幅、压膜标本100余张,由绿营科技服务公司代为销售。学生周末到郊外采集昆虫,晚上进行展翅、整姿,再根据自己的设计制作出精美的昆虫工艺品,不但掌握了昆虫工艺品的制作方法,认识了很多昆虫,而且充实了其课余生活。

2.5 植物病虫害防治队

植物病虫害防治队的学生根据校内外植物病虫草害的发生情况,按照植物医院开的防治处方及农药安全使用规范进行病虫害的防治。1年多来,先后对校园内观赏植物上的草履蚧、球坚蚧、蚜虫、柳毒蛾、红蜘蛛、白粉病等进行了调查及防治,对校外玉米、小麦、花生等作物上发生的玉米螟、粘虫、麦叶蜂、蛴螬、玉米小斑病、玉米褐斑病、小麦白粉病、花生茎腐病等进行了防治。该项活动使学生认识了多种病虫害、掌握了农药安全使用及病虫草害的防治方法。

2.6 农业技术宣讲队

农业技术宣讲队旨在传播农业新技术,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1年多来,该宣讲队在校内进行宣讲训练50余场,利用周末与农资公司结合到农村讲授农业新技术、推广农资新产品20余次,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民进行病虫草害防治13次。宣讲前查阅资料,认真备课,学到了在课堂上不想学或学不到的知识[4-5],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学生在给农民讲课及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巩固了所学的知识,提高了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2.7 有偿技术服务队

组建有偿技术服务队旨在用经济利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将来创业、就业打基础。1年多来,田间试验服务组承担了“小麦抗全蚀病新品系的筛选”、“玉米新品种对6病1虫的抗性鉴定”2个有偿服务队项目,目前已完成了第1年的试验任务。室内试验服务组承担了“辣椒疫病拮抗微生物的筛选”及“花卉浸渍标本保色技术”2个有偿服务队项目,目前正在进行中。仪器维修组有偿维修温箱、烘箱、灭菌锅、分光光度计、离心机等教学仪器50余台,申请国家专利9项,其中降温水杯、基金捐款箱、菌种管、整体装片标本已获国家知识产权局实用新型授权。虽然有偿技术服务项目难度较大,但经过不懈的努力已完成了部分任务,学生得到了较丰厚的报酬,激发了其学习兴趣。

3 结语

1年多来,来实践教学园地参加各项活动的学生约2 700人次,在校园内外防治植物病虫害30余次,制作昆虫工艺标本160余幅,到农村讲授农业新技术、推广农资新产品20余次,承担有偿服务项目4项,有偿维修教学仪器50余台,申请国家专利9项,其中4项已获国家知识产权局实用新型授权,涌现出了一批学生领军人物。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实际操作和创新人才的需求会不断变化,实践教学园地也应不断改进与完善。

4 参考文献

[1] 刘广林,于长志.高等农业院校创新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高等农业教育,2006(4):3-6.

[2] 张滢.强化研究性学习意识,提升研究性学习能力[J].中国远距离教育,2006(1):25-27.

[3] 朱蕾,陈昌贵,艳,等.基于广东农业科技创新需求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18):99-101,118.

[4] 齐绍武,刘逊,屠乃美.构建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新体系[J].高等农业教育,2001(4):23-24.

病虫害诊断与防治篇5

【摘要】 为探讨侵入我国人眼的吸虫、绦虫的种类及其诊断治疗方法,为临床防治眼吸虫病、眼绦虫病提供资料。笔者依据建国以来我国医学寄生虫学研究领域公开发表的论著、论文等资料,按照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的实际需要出发,从重要种类、流行情况、重要宿主、寄生眼的阶段、侵入眼的途径、病原形态、对眼的损害、诊断与治疗等方面,简要介绍能寄生于我国人眼的吸虫、绦虫及其诊治方法。本文综述了可寄生于我国人眼的吸虫4种、绦虫4种。其中除极少数为专性寄生于眼内,多数属异位寄生,该类寄生虫在我国的分布广泛,临床上并不少见。

【关键词】 眼吸虫病;眼绦虫病

在动物学分类中,吸虫、绦虫分别隶属扁形动物门的吸虫纲和绦虫纲。成虫、幼虫广泛寄生于人和动物的肠道或组织中,引起相应的吸虫病和绦虫病,其极少数种类的幼虫可侵入人眼内寄生,引起相应的眼寄生虫病。由于临床该类疾病较少见,以至于影响正确的诊断和治疗。笔者依据相关的文献资料,将能侵入我国人眼的吸虫、绦虫及其诊断和治疗方法归纳如下,供临床工作者参考。

1 吸虫类

吸虫的种类繁多,世界上已知的种类约10 000~15 000种[1]。我国至1979年国内已发现的吸虫已超过102科、430属,共有1000多种[1]。吸虫类为专营寄生生活的低等动物,成虫多寄生于动物和人的肠道,引起相应吸虫病;幼虫多寄生于动物和人的组织器官中,少数种类的幼虫可侵入人眼内寄生,引起相应的眼部吸虫病。能侵入我国人眼的吸虫已有记载的有如下几种。

1.1 卫氏并殖吸虫 该虫属于并殖科,全世界25个国家和地区已报道的有39种,其中我国已报道的为23种[2]。根据现有的文献报道显示,对人类致病的有10种左右,我国至少有6种,能侵入人眼内的主要为卫氏并殖吸虫和斯氏狸殖吸虫2种。

1.1.1 流行情况 卫氏并殖吸虫主要分布于亚洲各国。我国已有22个省市自治区有该虫存在,其中有人体病例报道的为14个省区。个别地区流行较为严重,如辽宁省丹东市宽甸县夹皮沟,1973年以前人的感染率高达21%。

1.1.2 重要宿主 终宿主:人。保虫宿主:种类繁多,重要的有虎、豹、狼、犬等数十种。中间宿主:第一中间宿主,国内已证实的有川卷螺和黑螺类。第二中间宿主为淡水蟹类,如溪蟹、华西蟹、石蟹、蝲蛄等20余种。

1.1.3 侵入眼的阶段 童虫、成虫阶段。

1.1.4 侵入眼的途径 童虫、成虫贯穿组织的能力很强,且具有在体内窜扰、游走的习性,故侵入眼和各组织器官途径多样,而没有固定的路径。

1.1.5 病原形态 (1)成虫:腹面为椭圆形,扁平,背面隆起,似半粒花生米。活体呈红褐色,半透明,死后呈铅灰色。体长7.5~12 mm,宽4~6 mm,厚3.5~5.0 mm,具有口吸盘、腹吸盘各一个。雌雄同体。(2)童虫:形如成虫,体小,生殖器官隐约可辨,但未发育成熟。

1.1.6 对眼的损害 虫在体内窜扰,除侵袭肺脏以外,还常侵入肝脏、脑室、脊髓、眼、淋巴结、睾丸、心包及肌肉等处。虫体的刺激、代谢产物的作用,造成相应部位的组织损伤和免疫病理反应,引起各种类型的卫氏肺吸虫病。有关眼卫氏并殖吸虫病的报道并不少见,如浙江省肺吸虫病治疗研究技术委员会《200例肺吸虫病症状和检验的分析》一文中,其中60例(占33.3%)有眼部病变。眼卫氏并殖吸虫病的临床症状常见的有视力减退、偏盲、视野缩小、复视等;眼底有病变者,则有视神经乳头炎、视神经萎缩、球后神经炎等;还有的病人有眼外肌麻痹、上下眼睑下垂、水肿等症状。

1.1.7 诊断方法 眼卫氏并殖吸虫病的诊断较为困难,故应采取综合性方法诊断:(1)临床诊断:了解患者的居住地,询问有无吃淡水蟹、蝲蛄史,也可根据患者有无其他部位的卫氏并殖吸虫病以及眼部的临床症状等,做出初步诊断。(2)实验诊断:可从患者粪便、痰液中查出虫卵或从皮下组织中检出童虫,间接推测眼卫氏并殖吸虫病的可能性;也可采用B超、CT、X线等医学影像技术或用眼底镜、裂隙灯等检查诊断。(3)免疫学诊断:较常用的为皮内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可作为辅助诊断。

1.1.8 防治原则 加强宣传教育,普及预防本病的相关知识(如不随地吐痰、不饮生水、不生食溪蟹、蝲蛄等),避免感染是预防本病的关键。眼卫氏并殖吸虫病的治疗,首选方法应为手术,而其他类型的卫氏并殖吸虫病,可视病情采取药物或手术治疗。首选杀虫药物为吡喹酮,该药具有高效、低毒、疗程短的特点

1.2 斯氏狸殖吸虫(斯氏肺吸虫)

1.2.1 流行情况 斯氏狸殖吸虫主要分布于我国的山西、陕西、广西、云南等14个省区,是我国独有的虫种。

1.2.2 重要宿主 终宿主:果子狸、猫、犬、豹猫等哺乳类动物。人非该虫的正常宿主,侵入人体后多不能发育为成虫。中间宿主:第一中间宿主有泥泞钉螺、中华小豆螺、绵竹小螺等;第二中间宿主为多种淡水蟹类,常见的有锯齿华溪蟹、陕西华溪蟹、河南华溪蟹等。转续宿主为蛙、鸟、鸭、鼠等多种动物。

1.2.3 侵入眼的阶段 主要为童虫。

1.2.4 侵入眼的途径 可由肺脏经胸颈动脉进入眼动脉到达眼部,也可能自颅底骨外向前,经翼腭凹从眶下裂进入眼眶。

1.2.5 病原形态 成虫:虫体背腹扁平,窄长,前宽后窄,两端较尖。最宽处在体前1/3处或更前,大小为11.0~18.5 mm×3.5~6.0 mm,具有口吸盘、腹吸盘各一个,雌雄同体。童虫:形如成虫,体小,但已具成虫的雏形。

1.2.6 对眼的损害 该虫的致病机制、对人体的危害等,与卫氏并殖吸虫基本相同。但其所形成的幼虫移行症,较卫氏并殖吸虫的反应更为强烈、危害更大些。童虫多侵入肝脏和肺脏,侵入眼内的几率相对较小,如湖北宜昌中心医院宋朝政等(2000)收治的332例小儿斯氏狸殖吸虫病例中,仅有3.0%的为眼型。在报道的眼斯氏狸殖吸虫病例中,约50%是寄生于眼眶,也可寄生在结膜下、眼睑等部位。当寄生在眼睑时,形成结节状囊肿,有压痛、红肿等表现;若寄生于眼眶时,主要引起患侧眼球突出。

1.2.7 诊断方法 除不能由人粪、痰液中查虫卵确诊外,其他诊断方法基本同卫氏并殖吸虫。

1.2.8 防治原则 基本同卫氏并殖吸虫。

1.3 肝片形吸虫 肝片形吸虫隶属片形科、片形亚科、片形属,现已报道的有9种,以肝片形吸虫和巨片形吸虫为重要,现仅介绍肝片形吸虫。该虫主要寄生于哺乳类动物肝脏,偶尔感染人,引起动物和人的肝片形吸虫病。

1.3.1 流行情况 该虫在我国的流行广泛,北自黑龙江,南至福建;东起江苏,西至甘肃、青海和新疆、西藏均有分布,以动物的感染为主。我国人体感染报道有15个省市自治区,多为散在发生,通过流行病学调查估计,全国感染人数约有12万人左右[3]。

1.3.2 重要宿主 终宿主:人。保虫宿主:黄牛、马、羊、犬等几十种动物,其中以牛、羊的感染最常见。中间宿主:主要为椎实螺科的淡水螺,已报道的有7属37种,我国已证实的有8种。媒介植物:最常见的是水生植物,如野生莴苣、菱角、荸荠等。据调查,约有13%的囊蚴漂浮于水中,故饮用含囊蚴的生水也可造成感染。

1.3.3 侵入眼的阶段 童虫、成虫。

1.3.4 侵入眼的途径 人误食囊蚴在肠内脱囊成为童虫,穿过肠壁进入腹腔,其中大部分侵入肝脏,少数侵入眼、皮下组织、肺、支气管、腹膜、脑等组织器官,引起肝脏、眼和其他部位幼虫移行症。

1.3.5 病原形态 成虫:雌雄异体。虫体背腹扁平,形似叶片,前端具头椎,头椎后部最为宽阔,状如两肩;虫体长20~40 mm,宽8~13 mm;活时淡红色,死后灰白色。虫体具有口吸盘、腹吸盘各一个。童虫:虫体外形类似成虫,仅虫体小、生殖器官尚未发育成熟。

1.3.6 对眼的损害 虫体侵入眼内,引起人的眼肝片形吸虫病。其临床症状体征等,也类似卫氏并殖吸虫,此处不赘述。

1.3.7 诊断方法 (1)临床诊断:询问患者的居住地、职业、有无生食水生植物的习惯、患者有无其他部位的片形吸虫病,以及眼部的临床症状等,都有助于本病的诊断。(2)实验诊断:可根据虫体侵入部位的不同,采用医学影像技术、CT检查、B超检查诊断或以外科手术从眼部组织中检出虫体确诊。(3)免疫学诊断:方法较多,与其他吸虫有交叉反应,可用于筛选和初步诊断。

1.3.8 防治原则 (1)预防:开展宣传教育,了解预防本病的有关知识,避免感染。(2)治疗:对于侵入眼眶及眼周围组织的虫体,可实施手术摘出虫体治疗,而对于寄生于其他组织器官的虫体,可采用药物治疗。常用药物为吡喹酮、硫氯酚、三氯苯达唑等。

1.4 涉禽嗜眼吸虫(鸡嗜眼吸虫) 该虫隶属嗜眼科、嗜眼亚科、嗜眼属。我国现已发现3个亚科、5个属,至少有24个种,其中以嗜眼属的种类最为重要。该属吸虫主要寄生于家禽,偶寄生于哺乳类动物及人眼窝中,引起动物及人的嗜眼吸虫病。现仅介绍涉禽嗜眼吸虫。

1.4.1 流行情况 涉禽嗜眼吸虫分布于东南亚、日本、印度等国家和地区。我国主要分布在福建、江苏、广东、台湾等地。本病主要在家禽中流行,如厦门市郊的鸭子2/3受感染,高者达87.5%,福州某地鹅的感染率为达51.9%~58.1%。晋江鸡也有2/3感染此病。鸭眼中的含虫数在1~21条。人的感染目前仅有散在的病例报道。

1.4.2 重要宿主 终宿主:鸡、鸭、鹅等;中间宿主:瘤拟黑螺;传播媒介:尾蚴对附着物的选择不严格,可在螺类、贝类、虾、蟹、浮游动物及水生植物的表面附着形成囊蚴,家禽因食入上述食物而感染。

1.4.3 侵入眼的阶段 囊蚴、后尾蚴。

1.4.4 侵入眼的途径 侵入人眼的途径尚不清楚,可能与侵入动物眼的途径类似,即进入口腔内的后尾蚴,经上颚裂缝或鼻腔侵入眼部。此外,实验接种囊蚴或后尾蚴于鸡眼中,均获得感染成功。

1.4.5 病原形态 虫体窄长的扁形桶状,前端稍尖,后部较宽大,体长2.15~6.4 mm,体宽0.5~0.7 mm,体表光滑无棘。口吸盘位于虫体顶端,腹吸盘位于虫体的前1/3~1/4交界处。

1.4.6 对眼的损害 虫体侵入禽类的眼内所引起的症状较为严重,可出现眼结膜充血、组织液渗出、角膜和瞬膜充血,眼睛红肿,严重时化脓或溃疡、眼睑肿大或紧闭,严重者失明不能寻食。人的感染较少,仅在少数国家和地区有报道,其临床症状也较轻,患者的主要表现为现沙眼样的症状。我国目前尚缺乏人感染的报道,但根据禽类重度流行区的情况推测,人群中可能有一定数量感染,应予以高度关注。

1.4.7 诊断方法 有关人的涉禽嗜眼吸虫病诊断,暂无具体方法。而对禽类涉禽嗜眼吸虫病可根据临床表现、有无眼部充血、化脓、溃疡等症状诊断;也可从活禽或死禽眼中检出虫体确诊。

1.4.8 防治原则 (1)预防:在禽类饲养区,将饲喂家禽用的饲料如浮萍、贝类等,可通过烫杀其中的囊蚴后再用,以防禽类的感染。(2)治疗:对于家禽的治疗,多使用酒精滴眼治疗法,即将95%的酒精直接滴入眼内,虫体吸盘失去附着能力或被固定而死亡,虫体立即随泪水流出眼外,少数寄生眼深部组织的虫体,须经再次重复滴眼驱除。人的涉禽嗜眼吸虫病治疗,暂无报道。

2 绦虫类

绦虫种类繁多,山口佐中(Yamagti,1959)将绦虫纲分为两个亚纲,13个目。在人体寄生的仅有假叶目和圆叶目,约30余种,其中重要的有7个科,11个属,约近20种。绦虫成虫多寄生于动物和人的肠道,幼虫多寄生于人和动物的组织器官内,其中极少数种类的幼虫可侵入人眼内寄生,引起相应的眼绦虫病。能侵入我国人眼的绦虫已有记载的有如下几种。

2.1 链状带绦虫囊尾蚴(猪囊尾蚴、猪囊虫) 该虫为链状带绦虫的幼虫。成虫寄生在人的小肠,引起链状带绦虫病。幼虫正常寄生猪的组织器官,也可侵入人眼及其他组织器官中寄生,引起猪和人的链状带绦虫囊尾蚴病(猪囊尾蚴病、猪囊虫病)。根据囊尾蚴寄生部位的不同,临床上分为皮肌型囊尾蚴病、眼囊尾蚴病和脑囊尾蚴病几种类型。

2.1.1 流行情况 绦虫病、囊虫病的传播有相互关联性,故在流行病学上,两种病的地理分布基本一致。我国的分布范围很广,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均有报道,个别省、区呈局限的地方性流行。凡链状带绦虫病发病率高的地区,猪和人的囊尾蚴病感染率也相应增高。猪囊尾蚴病的感染率各地报道不一,综合调查资料显示我国人体囊虫病的发病率约在0.14%~0.32%,估计全国感染者约300万人[3]。

2.1.2 重要宿主 终宿主:人。中间宿主:正常为猪、野猪等,人偶然感染。人既可作为其终宿主,又可为其中间宿主。

转贴于

2.1.3 侵入眼的阶段 囊尾蚴。

2.1.4 侵入眼的途径 链状带绦虫的虫卵被人误食后,卵内六钩蚴在肠内孵出,侵入肠壁血管随血液循环至眼内及其他组织器官,约经9~10周发育成为囊尾蚴。

2.1.5 病原形态 猪囊尾蚴为椭圆形、乳白色半透明的囊状物,囊内充满囊液。成熟的虫体大小8~10 mm×5 mm,形似石榴籽状。囊内含有一个头节,结构同成虫。

2.1.6 对眼的损害 我国眼囊尾蚴病的发病率占囊尾蚴病总数的2%以下。猪囊尾蚴可寄生在眼的任何部位,但大多数寄生在眼球深部,如玻璃体内(占眼囊虫病的50%~60%)、视网膜下(占28%~45%),此外,还可寄生在结膜下、眼前房、眼眶内、眼睑及眼肌等处。虫体的机械性刺激、虫体长大对周围组织的压迫作用以及由其引起的免疫病理反应等,均可对眼引起不同程度的损害。如眶内囊尾蚴病,主要表现为复视、眼球突出、球后胀痛、眼睑红肿球结膜充血、水肿等。虫体在存活期间对眼的损害较轻,但虫体死亡后常引起强烈的病理反应,可导致巩膜、虹膜、睫状体、脉络膜、视网膜的炎症,严重时引起玻璃体混浊、化脓性全眼球炎、视网膜剥离等,或并发白内障、青光眼、眼球萎缩而至失明。

2.1.7 诊断方法 眼囊虫病为较常见寄生虫病之一,诊断方法较多。可根据虫体寄生的位置、寄生时间的长短、是否钙化等,而采用不同诊断方法。包括临床诊断(眼部的临床表现、有无其他部位的囊尾蚴病)、病原学检查(组织活检、眼底镜检查)、免疫学检查、医学影像学检查(X线、CT、B超)等进行综合性诊断。

2.1.8 防治原则 (1)预防:普及预防本病的相关知识,注意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避免误食虫卵而感染。当感染猪肉绦虫后,要尽快驱除成虫,防止造成体内、体外自身感染。(2)眼囊虫病:应首选手术治疗。对患眼囊虫病、同时伴有其他部位囊虫病的患者,应先手术取出眼内的虫体后,再服药治疗其他部位的囊虫病。否则,虫体死亡后易于周围组织粘连,手术时不易剥离而增加手术的难度或虫体死亡的裂解产物引起强烈的组织反应对眼造成更大的伤害;取虫的方法应视虫体所在的位置不同而异,如对于玻璃体的虫体,可采用切割术合并吸虫术;切口的位置尽量接近虫体;为防止视网膜剥离,切口附近的巩膜应施以电烙等。其他部位的囊虫病,多用药物治疗。

2.2 细粒棘球蚴(囊性棘球蚴、包虫) 为细粒棘绦虫的幼虫。细粒棘绦虫隶属带科、棘球亚科、棘球属。该属虫种的形态变异较大,过去报道了16个种和13个亚种,但目前较为公认的有4个种。我国仅有细粒棘球绦虫和多房棘球绦虫2种,现仅介绍细粒棘球绦虫。

成虫寄生于狼、狗等食肉类动物的小肠,引起动物的细粒棘球绦虫病;幼虫正常寄生在食草类动物的组织器官,也可侵入人眼和组织器官中寄生,引起动物和人的细粒棘球蚴病。

2.2.1 流行情况 该虫呈世界性分布,多见于畜牧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我国主要分布于新疆、青海、甘肃、宁夏、西藏和内蒙等地;其次是山西、陕西、河北和四川西部,其他地区均有散在发生的病例,迄今为止全国已有23个省市自治区有本病的存在。据各地的普查资料显示,棘球蚴病在绵羊中的感染率在3.3%~90%。人群中的感染率为0.64%~4.5%。人群中最易感染者为少年儿童,如新疆15289例中,15岁以下儿童占32.1%。

2.2.2 重要宿主 终宿主:狗、狼等食肉类动物。中间宿主:羊、牛、骆驼等食草类动物及人。

2.2.3 侵入眼的阶段 棘球蚴。

2.2.4 侵入眼的途径 细粒棘球绦虫的虫卵被人误食后,卵内六钩蚴在肠内孵出,侵入肠壁血管,随血液循环至眼内及其他组织器官内发育为棘球蚴。

2.2.5 病原形态 棘球蚴为类球形囊状体,大小因寄生的时间长短、宿主的不同、寄生部位的不同而异,直径可由不足1 mm至数十厘米不等。囊体表面光滑,乳白色或灰白色,半透明。整个虫体由囊壁、囊液和由胚层向内生长的有形成分等组成。

2.2.6 对眼的损害 由于棘球蚴的生长极其缓慢,许多患者幼年时感染,成年后发病,潜伏期在1~30年不等。棘球蚴几乎可侵入人体的任何组织器官内寄生,引起各种类型的棘球蚴病。其中以肝包虫病、肺包虫病的发病率最高,两者占发病总人数的90%以上,而眼及其他部位的棘球蚴病较为少见。在眼部寄生的棘球蚴主要寄生于眼眶,也可寄生于眼睑、结膜、玻璃体、眼前房等处。虫体长大产生的占位性病变、局部压迫以及代谢物作用,引起眼的器质性、功能性损伤。当虫体长到一定大时,能充满整个眼眶,导致眼球突出、偏位、眼睛变形、复视、胀痛等,其症状似肿瘤。严重时导致眼球突出而继发暴露性角膜炎、角膜溃疡、穿孔,当压迫视神经可产生视乳头水肿、视神经萎缩、失明等。

2.2.7 诊断方法 眼棘球蚴病可根据病情采用综合性措施诊断:(1)临床诊断:包括当地的流行病情况、患者的籍贯、职业、有无其他部位的棘球蚴病,眼部的临床症状等,进行初步诊断。(2)实验诊断:包括医学影像学检查(X线、CT、B超、磁共振影像等)、免疫学检查、病原学检查(裂隙灯、检眼镜)等。几种实验诊断技术均有一定的可靠性,相关的教科书中也都有详实的介绍,若几种方法结合使用效果会更好。

2.2.8 防治原则 (1)普及宣传预防本病的相关知识,注意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避免误食虫卵而感染。犬在流行病学上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故定期对家犬和牧羊犬检查治疗,防止排出虫卵散播是预防本病的重要手段,常用驱虫药物有阿苯达唑(丙硫咪唑)、甲苯咪唑、吡喹酮等。同时,应避免将有棘球蚴的食草类动物内脏喂犬和抛弃野外,防止食肉类动物感染成虫,造成两类动物之间相互传播感染。(2)眼棘球蚴病应首选手术治疗。其他类型的棘球蚴病可根据寄生部位、虫体的大小等不同,采取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2.3 多头蚴 为多头绦虫属种类的幼虫。多头绦虫隶属多头属。该属种类很多,且在种的分类上不太明确,其中绝大多数寄生于动物,能寄生于人体的有4种,以多头绦虫最为重要。该属绦虫的成虫寄生在狼、狗等食肉类动物的小肠,引起动物的多头绦虫病;幼虫-多头蚴,正常寄生在食草类动物的组织器官,偶可侵入人脑部、眼和皮下组织中寄生,引起动物和人多头蚴病。

2.3.1 流行情况 本病呈世界性分布,主要在羊和犬两类动物中流行。人的感染极少,全世界共记录50余例,主要分布在非洲、欧洲和美洲。我国仅发现有动物感染,主要分布在山西、四川、陕西、甘肃、新疆、宁夏、青海等地,尚未见人感染的报道。在流行区羊的多头蚴病很多,虫体主要侵害羊的中枢神经系统,病羊的突出表现是原地打转,俗称“转头风”。既有动物的感染,估计也应有人的感染,尚未发现而已,应予注意。

2.3.2 重要宿主 终宿主:主要为犬、狼等食肉类动物;中间宿主:为山羊、绵羊等食草类动物,人可作为其中间宿主。

2.3.3 侵入眼的阶段 多头蚴。

2.3.4 侵入眼的途径 虫卵被人误食后,卵内六钩蚴在肠内孵出,侵入肠壁血管,随血液循环至眼内及其他组织器官内,经2~3个月发育为多头蚴。

2.3.5 病原形态 多头蚴呈圆形或椭圆形,大小可随寄生部位而异,一般直径为3.5 cm左右,外层为囊壁,为较厚半透明的膜状结构,膜内的生发层向内长出许多头节,可多达数百个。囊内充满囊液。

2.3.6 对眼的损害 从Templeton(1968)总结50例多头蚴病人的资料分析看出:多头蚴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其次是眼和皮下组织。多头蚴寄生于眼内,引起眼多头病。虫体多寄生于眼结膜下,或黏附于巩膜、玻璃体等处。由于虫体长大产生的占位性病变、压迫作用和由其直接刺激作用,可使局部纤维化、免疫病理反应等,患者可随病情的发展,出现眼部肿胀、疼痛、视力减退等。

2.3.7 诊断方法 目前尚未有理想的诊断方法。可采用手术摘出虫体后,通过病原学检查确诊,有学者曾试用免疫学方法诊断,效果尚不能肯定。

2.3.8 防治原则 类似细粒棘绦虫病。

2.4 曼氏裂头蚴 为曼氏迭宫绦虫的幼虫。曼氏迭宫绦虫隶属绦虫纲、假叶目、裂头科、迭宫属。该属已发现10余种,我国有4种,以曼氏迭宫绦虫最重要。成虫正常寄生于猫、狗等食肉类动物的小肠内,偶可寄生于人的小肠,引起动物及人的曼氏迭宫绦虫病。幼虫(曼氏裂头蚴),正常寄生于蛙类、蛇类、鸟类等动物,偶寄生于人眼及组织器官中,引起人的曼氏裂头蚴病。

2.4.1 流行情况 我国曼氏迭宫绦虫病的流行广泛,主要在猫、狗等动物间传播,据林金祥等(1986)在福建的10县市调查,猫、狗的感染率分别为69.0%和77.7%。成虫感染人的病例并不多见,仅广东、上海、江西、四川、福建等有病例报道。我国人体裂头蚴病分布较为普遍,现已有21个省市自治区有病例报道,感染者年龄为0~62岁,以10~30岁感染率最高[1]。

2.4.2 宿主 终宿主:猫、狗等食肉类动物。中间宿主:第一中间宿主为剑水蚤,第二中间宿主主要是蛙类;转续宿主:蛇、鸟类和猪等脊椎动物。人可作为该虫的终宿主、第二中间宿主、转续宿主。

2.4.3 侵入眼的阶段 裂头蚴。

2.4.4 侵入眼的途径 裂头蚴侵入人眼内的途径有三条:(1)局部敷贴生蛙肉感染:为主要感染方式。我国某些地区民间传说蛙肉具有清凉解毒作用,故常用蛙肉敷贴疮疖、伤口,包括眼、口颊、外阴等。蛙肉中的裂头蚴即可经皮肤黏膜侵入人体。(2)误食生或未煮熟的肉类感染:民间有生食蛙肉治疗疮疖和疼痛的习俗,或误食未煮熟的蛇、鸡、猪肉类后,裂头蚴穿过肠壁进入腹腔,然后移行到眼及其他部位而感染;(3)剑水蚤直接侵入体内感染:据报道当人在湖、塘内游泳时,原尾蚴可直接经皮肤侵入眼结膜而感染。

2.4.5 病原形态 裂头蚴背腹扁平,带状,体有皱褶但不分节。大小约300 mm×0.7 mm,乳白色。头端膨大,中央有明显的凹陷,与成虫的头节略相似。虫体活时伸缩力很强。

2.4.6 对眼的损害 裂头蚴可侵入人的各组织器官中寄生,引起各种类型的曼氏裂头蚴病。裂头蚴常见侵入部位依次是:眼部、四肢及躯体皮下、口腔颊面部和内脏。其中眼曼氏裂头蚴病最为常见,可占总病例数的45.6%,多因蛙肉敷贴眼部所致。虫体常侵害单侧眼睑或眼球,由于虫体的刺激作用以及由其引起的免疫病理反应,可表现为眼睑红肿,眼睑下垂、结膜充血、畏光、流泪、疼痛、奇痒或有爬动感;随着病程的进展,在眼睑和结膜下可出现移动性、硬度不等的肿块或条索状物,直径约1 cm,可形成脓肿,破溃后虫体自动逸出而自愈。若寄生于眼球,可引起眼球突出,眼球运动障碍;严重者可出现角膜溃疡、穿孔、虹膜睫状体炎、玻璃体浑浊,甚至并发白内障、继发性青光眼而失明。眼裂头蚴病常被误诊成麦粒肿、急性葡萄膜炎、眼眶蜂窝组织炎、肿瘤等,往往手术后病理检验才被确诊。

2.4.7 诊断方法 (1)临床诊断:了解患者的居住地、询问有无用蛙皮、蛙肉敷贴治病史,有无食用蛙肉、蛇肉,饮用蛇胆史、患者眼部的临床症状等,做出初步诊断;(2)实验诊断:病原学检查法:从眼或其他疑为虫体结节的皮下组织或破溃的部位,以外科手术法取出裂头蚴鉴定诊断;动物接种法:可将手术取出的新鲜虫体饲喂猫和狗等动物,经1个月后检查粪便中有无虫卵,也可解剖动物检查其肠道中有无成虫诊断;(3)免疫学诊断:较常用的为皮内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可作为辅助诊断。

2.4.8 防治原则 眼裂头蚴病的首选治疗方法是手术治疗。其他裂头蚴病可考虑药物治疗或药物注射法杀虫。

除上述寄生于眼内的吸虫、绦虫以外,还有线虫、原虫和医学节肢动物等寄生虫,也可以寄生于人眼内。

【参考文献】

1 陈心陶.中国动物志·复殖目.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12-660.

2 赵慰先.人体寄生虫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41-437.

3 陈兴保,吴观陵.现代寄生虫病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729.

病虫害诊断与防治篇6

关键词: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

林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事关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环境安全。林业的可持续性发展离不开营林技术的不断进步,本文结合笔者经验,围绕有害生物监测预报技术进行阐述,供业内人士参考指正。

1内蒙古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的特点

(1)近年来,内蒙古根河病虫害发生率整体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冬天气温上升且降雪量少的情况下,越冬害虫剧增。比如,在阿尔山和乌尔旗汗虫害较为严重;落叶松鞘蛾轻度发生,模毒蛾,稠李巢蛾等虫害中度发生。(2)杨树蛀干害虫基本得到控制,但个别虫害仍呈局部上升发展的趋势,比如青杨楔天牛虫害的面积递增迅猛。(3)鼠害整体上仍呈上升态势,由于对棕背平进行了专项治理,危害得到控制,莫氏田鼠、大林姬鼠、黑线姬鼠发生也呈下降趋势,近年来,由于补植补造场地增多,高山鼠害危害面积呈上升趋势,尤其是个别地块高山鼠兔危害十分严重。(4)病害发生趋势趋于平稳,松针红斑病、落叶松早落病经过有效治理基本控制,桦树黑斑病发生呈上升趋势。

2内蒙古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现状

近年来,内蒙古根河市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逐步从过去的单一防治走向了系统防治,不仅构建了监测预警、检疫御灾以及防治减灾体系,同时也全面加强了防治检疫机构队伍建设。主要体现在:进一步控制了内蒙古根河市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和危害程度,缓解了危险性有害生物严重扩散蔓延的趋势,有效防控了外来的有害物种灾害,降低了有害生物成灾率,提升了灾害测报准确率。越来越完善的有害生物防治体系为有效保护内蒙古林业建设成果,维护生态建设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3内蒙古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技术

3.1监测预报工作的硬件和软件建设

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来武装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体系,提高监测预报的水平。一方面在监测点配备和完善各种调查取样、通讯交通以及信息传输等设备,来构建系统全面的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网络;另一方面要及时更新监测和预报技术的相关软件,完善各项监测对象的测报办法和相关标准,推动测报系统能越来越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

3.2宏观趋势预报和微观生产预报

林业部门在进行监测预报工作的过程中,既要做好宏观的趋势预报,同时也要做好微观的生产性预报。尤其要重视基层的生产,避免防治工作被动和流于形式,丧失了防治的有利时机,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也为防治指导工作发挥先导作用,有效避免病虫害造成巨大的损失。

3.3加强林业有害生物检疫

要做好造林苗木检疫工作,通过建立无检疫对象的林木种苗基地为新造林地提供优良的种苗资源,有效预防病虫害的发生。同时要加大造林苗木在产地和运输过程中的苗木检疫工作力度和执法力度,不仅在苗木栽植前进行严格的消毒和杀虫处理,同时要加强木材调运的复检工作和检疫工作。在木材抵达目的地后,由当地的林业检疫部门进行检疫后方可使用,一旦在检疫过程中发现林业有害生物,应及时进行集中烧毁处理,避免有害生物灾害发生。

3.4数据利用和管理

随着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技术的不断发展,数据和资料也日益增多,为林业技术人员学习和掌握有害生物的知识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和参考。为更高效地识别和诊断有害生物,做好病虫害的防治,要做好各类有害生物样本的信息资料的管理,存储清晰,定期维护,为后续林业部门有害生物防治措施和决策的建立提供可靠的信息技术支撑。

3.5林业有害生物诊断

要充分利用好网络系统及资源,通过与高校等科研机构进行合作,搭建专家会诊进行远程在线诊断,进一步提升病虫害诊断的准确率。

4结语

病虫害诊断与防治篇7

关键词:羊;肝片吸虫病;诊治

中图分类号:S858.2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7)03-0025-01

山羊肝片吸虫病是由肝片吸虫寄生于羊的肝脏、胆管内引起的急性或慢性肝炎、胆管炎,同时伴发全身中毒现象和营养障碍等病症的一种共患寄生虫病。该病对山羊养殖危害相当严重,如不及时治疗可引起山羊大批死亡。主要由于山羊吃了含有肝片吸虫囊蚴的水草发病。基于该病传播途径独特,危害严重,对养殖户养殖效益影响大的特点,对山羊肝片吸虫病的防治必须强调预防性和及时有效性。现对一例山羊肝片吸虫病的发病及诊治情况进行介绍,供参考。

1 发病情况

大足区某黑山羊养殖场从2016年4~7月先后多批次从不同的地方引进黑山羊163只,羊只体况参差不一,吃食还算正常。从8月7日开始,羊群部分瘦弱羊只出现精神沉郁、吃食减少、腹泻、体温升高等症状,因这段时间雨晴交替,气候变化大,养殖户周某自行判断为肠型感冒,经用氨苄西林、柴胡、恩诺沙星等药物连续注射2 d,部分羊只似乎有好转,但仍有12只羊未见好转,并且死亡了1只,周某于是向笔者求诊,经采取治疗措施后死亡了2头病情严重的羊只,其余羊只精神食欲逐渐恢复正常。

2 临床症状

经现场检查,病羊精神不振,不爱吃草,离群呆立,消瘦,贫血,黏膜苍白,被毛粗乱易脱落,眼睑、颌下、胸下及腹下部出现水肿,便秘与下痢交替发生,对部分病羊进行体温测量基本正常(可能经过药物治疗的缘故)。病羊放牧时离群、掉队、行走无力,不爱吃草。

3 剖检病变

经对死亡的病羊进行现场解剖,羊尸表现为消瘦,肌肉苍白,胸下及腹下部出现水肿,主要病变在胸腔的肝脏,呈间质性肝炎,胆管内有大量棕红色的扁平虫体。

4 实验室检查

从死亡羊只的胆管内取出多条棕红色的扁平虫体,虫体长20~35 mm,宽5~13 mm,外观呈树叶状,显微镜观察虫体表面有许多的小刺,口吸盘位于头锥的前端,在口吸盘和腹吸盘之间有生殖孔。

5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山羊肝片吸虫病。

6 治疗

全群羊分成2组治疗。

第一M:用阿苯达唑片(100 mg/片,批号:20151001,重庆泰通动物药业有限公司生产)一次口服治疗,剂量为20~30 mg/kg体重。体弱的羊只按照较小剂量用药。

第二组:用肝肠虫清(氯氰碘柳胺钠注射液,0.5 g/10 mL,批号:20150802,四川精华动物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皮下注射,0.15~0.20 mL/kg体重(一次量),体弱的羊只按照较小剂量用药。

用药后,收集两个组治疗羊只的粪便集中堆积发酵无害化处理,发现两个组的治疗效果都比较明显,粪便中有较多的外观呈树叶状的扁平虫体。经过治疗,除病情严重的2只羊死亡外,羊群精神食欲好转,病情得到控制,一月后羊群重复驱虫一次以加强治疗效果。

7 防治措施

必须采取预防性驱虫为主、科学饲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才能取得较好的预防效果。

(1)定期驱虫。定期预防驱虫是防治该病的重要措施之一。建议每年初冬、春末用伊维菌素阿苯达唑预混剂各驱虫一次。

(2)消灭中间宿主。肝片吸虫的中间宿主为椎实螺,因此应对放牧地的沼泽和低洼地进行排水,消灭椎实螺的生存环境。

(3)科学饲养管理。不在有淡水螺多的低洼潮湿牧场放牧,羊只饮用水必须清洁无污染。

(4)消毒灭源。对羊粪采用堆肥发酵的方法进行处理,杀死其中虫卵及有害微生物。

8 小结与讨论

病虫害诊断与防治篇8

男,植物病理学博士,副教授,潍坊科技学院蔬菜病虫害研究所所长,潍坊市优秀青年知识分子,寿光市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能手。主要从事蔬菜病虫害诊断、防治、预测预报、植保软件开发等方面研究。主讲《普通植物病理学》、《农业植物病理学》、《蔬菜病虫害识别及防治》等多门课程。主编出版《蔬菜病虫害防治图谱》系列丛书(共9册)。成功研制“蔬菜病虫害诊断防治实用专家系统(VDDS)”软件(软件包含千余种蔬菜病虫害及万余幅数码图片)。主持、参与国家及省部级课题多项,发表科研论文30余篇。

番茄细菌性髓部坏死病是近几年来在我国部分地区发生的一种病害,有逐渐加重的趋势,已成为番茄生产中的重要病害,尤其在3~6月发生严重,对番茄产量和品质造成了极大的损害,因该病以前发生较少,发病后菜农常不能准确诊断、对症下药,导致盲目配药、滥施农药,防治效果不理想,且增大了用药成本,同时也不利于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健康发展,现将其症状表现及防治方法报告如下。

1 症状

主要为害番茄茎和分枝。受害茎表面产生褐色至黑褐色长条形病斑,茎内髓部变为黄褐色或黑褐色,茎表面有时产生许多不定根,湿度大时可见茎的伤口处有褐色菌浓溢出。受害植株叶片多呈萎蔫状。

2 病原

病原菌为Pseudomonas corrugata Roberts et Scarlett,称番茄髓部坏死病假单胞菌(皱纹假单胞菌),属细菌。菌体有多根鞭毛,菌落一般为黄白色至黄褐色。

3 发病规律及发病条件

病菌多从整枝伤口处侵入,并通过雨水、农事操作等传播蔓延。发病症状表现多在番茄青果期。一般3~6月夜间遇低温或高湿天气,容易发病。地势低洼,管理不善,肥料缺乏,植株衰弱或偏施氮肥的田块发病严重。

4 防治方法

①种子消毒 可采用温汤浸种或用0.6%醋酸溶液浸种24 h杀菌。处理后用清水冲洗掉药液,稍晾干后再催芽。

②加强栽培管理 在发病地块避免连作,可与非茄科蔬菜轮作2~3年,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不偏施、过量施用氮肥,增施磷钾肥;雨后及时排除积水;避免在阴雨天气整枝打杈;及时清除病残体,通风降湿,降低棚内湿度。

上一篇:防病虫害的方法范文 下一篇:中医方面的专业问题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