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武术操教学范文

时间:2023-11-09 17:39:50

少林武术操教学

少林武术操教学篇1

甘霖非是从天降 起自心田会成神

这是李兆生先生为北京红螺寺所作百首禅诗中之一,此百首禅诗现已结集付梓。“禅”为梵语“禅那”的略称,有息心静虑至某种境界之意;“禅光”是指经过长期修持之人所具有的生命之光。“这种生命之光的现出,一定是恒久实力的启示”(《翰墨缘》)。“般若”犹言智慧。“慧照”,按佛家之静有止有观,当年达摩老祖“寓止于少林寺,面壁而坐,终日默然,人莫能测,谓之壁观婆罗门”。止即常言之定,而观为佛家之不共特色,即慧照之意。此句概指以心炼的修为,持之日久,在禅境当中,当有甘霖从天(头顶)而降。细究其源,起于心田,升腾至顶复而下降,故又以甘霖喻之,又称为弥雨法界。

此诗所述禅境内景禅法内密,在后世禅宗各派,已不见记载。先生在另外一首诗中言:“少幼经师习禅宗,数十年来苦用功”。先生之武当铁松派得自阎政昌老先生,而阎老乃家传少林;当年三丰祖师以得佛之大、儒之极、道之微的博怀返少林而创武当,由此观之,宗传的武当派必有少林的传承,此亦为三丰祖师化刚猛为柔和的遗迹。在曾经流行海内外,并掀起功夫热的电影《少林寺》中,所摄少林寺山门之侧即有“禅宗祖庭”四个大字。时至今日,少林禅宗武学已渐渐泛化为少林武学,禅宗已远离人们的记忆。当年武当功夫在武林中威风赫赫,不仅是以高深之文宗把修持引入精深的境界,更主要的在天人合一之学的领域已达极致,这是武当派享誉武林,成为丹经武学的代表乃至流芳百世为人传颂的重要原因。同样为一大门户的少林武功,其惊人之艺当是以禅入道、武禅合一而为精魂,与丹经武学并蒂孪生成为中华几千年的瑞色精魂所依。达摩祖师将衣钵传于二祖慧可时曾言“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后果应前言,五家禅法并行于世,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造成了深远的影响。降至近代,禅宗最终泛化为口头禅,并失去步入禅境的门径,拳禅已成分离之势。

少林为九大门派,为武林当中一大宗流,也同武当一样享有盛名。但少林武学并非以拳打天下,而是因为它在武学当中融汇了禅机的司化。明心见真如,一直是禅宗的理想境界,也是少林武学的神魂精髓。但禅宗武学亦如少林寺的命运,随着历史的风烟,禅宗武学泛化于俗,已经面貌皆非,转为少林武学,“禅宗”二字已不可多见,更遑论由武入禅。下面摘录《少林玉环桩》谱文,以为佐证:

“此中大有玄妙处 乃是拳脚会禅功

禅机通玄真智慧 操拳养气运五行”

“上古武法融禅功 从此武禅抒密律”

“武道和禅拳神勇 日炼武法岁延年”

“有诀有谱传宗蒂 无招无势怎悟禅”

先生以童真入道,少幼经师得少林之宗传,禅诗中曾有先生的叙说:

少幼经师习禅宗 数十年来苦用功

初学颇觉神气爽 扶佑万类有圆通

禅法中有“以念止念,以心制心”的修为,在武学与禅机相和的基础上,天地化合,心肾相交,则神清气爽必矣!由此宗传限期取证的修持效率亦可见一斑。先生秉承三丰祖师博怀,学识渊博,身体力行,有古朴之风。在课徒授教中“是师传泛众乃以效圣人,有教无类是则”。对“有徒者,清正秉为,乃上士受教于真。有徒者左右不定,是非自行,乃中士受教于仁。有徒者自性行径,无纲无常,乃下士受教于慈”(《中国太极拳统真大典》)。正是暗合三丰祖师取佛之大、儒之极、道之微的遗教,对诸多求学孺子因材施教,分别授之以真、仁、慈,是五百年来法界浩瀚、宗风弘仁的真实再现:“日隐江湖留故土,夜执灯火拭图文”。先生的学术著作《翰墨缘》作为“中华笔砚衡真”之专著,以提高书写的效率为基础,畅说书法间架、血脉、神气,乃至双管齐下之绝学,以丹力、禅法和剑道入书,泛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先生的第一本武学专著《真元宝笈》剖示了传统宗风丹家内脉的具体修持法门,向读者展示“以丹力入剑”之隐奥。书剑同源,文武同宗,与道合真,以道为源,以道为宗。而后书剑双艺、文武两途方能有绝技惊天之造诣。《翰墨缘》与《真元宝笈》,这一文一武之中将传统文化的内密隐真公诸于世,实乃为世所少见的珍本。《声律真诠》上册(《真阳对韵三卷》)深入浅出,赋予传统蒙学中声律启蒙以新的生命,乃传统文化领域中声韵、律对方面大成之作。“发幽阐微,直揭太极文体所蕴之灵性深隐:吐妙言慧,顿悟先天后天若揭之真如密蒂”。下册《万字长联》更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之作。其中所涉:法境摩天、珠彩金函、珍霭玉篇、金波蟾光、三乘九转、仙客神真、丹砂玄机、金阙瑶台、贝页金莲、金锋剑气、人爻文石止、人间天真、月华日影、碧云红蓼、芳魂玉容、瑶草琼峰、神兵金械、三品三昧、众灵众源……是五千年文明灵性之史。先生亦是武林宗风一代宗真,承袭九脉合真之“一脉真谕”。太极拳自幼秉承宗传,历经四十余年寒暑无间。为继承发扬太极宗风,耗时六年的八十万字撼世之作《中国太极拳统真大典》更是“以举世无双的文言武举展示了嫡传真宗丹脉的脉流叙说,给面对众多太极学说而感迷惑的人们以衡准之判断,使太极拳的研究家们更新认识,接受真实,给修真者提供一个前进的阶梯”(《武当》)。同时为太极拳学术的健康发展开拓了坦途。有感于“简化太极拳,虽是精华,但是只打架子,缺少运气的内功是不够的”(周潜川语),先生以洞察人身二十部经脉阴阳交会如掌上观纹之炉火纯青内功,以及渊博的学识,对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进行了微妙动作的矫正,使其具有循经内涵。其间两年,历经世人很难想象之艰辛,并将此学术科研成果笔之于文,即为《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和《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教程》两部著作,为全民健身运动的广泛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教材。由此观之,先生实乃近现代统领文武二坛之人物,系慧悲万古之一代楷模。正是“是师也,日夜为宗风而操尽仁则,或录书卷以示法,或应玄而操真,或历事而由兹呈真,是斯路遥,人贤举共,乃宣大道也”(《中国太极拳统真大典》)的真实写照。先生以武林宗风中一代宗真,其学识囊括五千年上下之精神文明,其操修宗承了纵横九脉、断代五百年之宗风血统。对中华大地的一草一木乃至儒释道三大宗流都了如指掌,有切身体验和深入的研究。

少林武术操教学篇2

究竟怎样来认识武术?首先就要弄明白什么是传统文化。按我们一般人的观点,通常就是把传统的手工艺、古代建筑、文献典籍、诗词歌咏、乐舞戏曲、书法绘画、民族服饰,甚至将民间习俗、伦理道德等都归纳于传统文化的范畴。其实,这些都是古代社会遗留给我们的表象。而这些表象所承载的内在之魂,则是以《周易》理论为基础的气学文化。

中华民族数千年所积淀的文化底蕴极其深厚,所涉及的领域也十分广阔,上至天文(如星象学),下至地理(如堪舆学,即风水学),中通人文(如历法),从而形成了“命理之学”(预测学),“济世之学”(传统医学,其中包括养生学),“治世之学”(儒学)、“人世之学”(传统武术)、“出世之学”(仙道内丹学)等独特的学术体系。这些博大精深的传统学术体系,都是在《周易》气学理论的基础上而形成,并且都是实实在在的致用学术,如果我们不能清楚地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这一特性,上述传统学术便无从成立,只能当作封建迷信而遭到冷落或抛弃。

谈到传统武术,很多专家学者认为,中华传统武术博大精深,你看得见的,是它的动作,这是技术行为,在这些技术行为中,又包含着文化内容,比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五行、八卦等;你看不见的,即它折射出的社会伦理、人文精神,比如太极拳里所体现的中庸思想等等。因此,中华武术的伟大,在于它与西方体育强调竞争的思想不同,它不但有竞争,也有调和,它攀援着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并与之难解难分,成为古老的东方文明献给全世界的宝贵礼物。

中华武术作为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实用学术,它不仅具有“踢打摔拿、翻滚腾挪”等全面而巧妙地武技动作,其中所包含的阴阳、五行、八卦等文化内涵,体现出的则是武功中独特的练气功夫。无论是少林派外家拳的“金钟罩・铁布衫”,还是武当派内家拳的“内功劲力”,内功的练气修练始终占居着主导地位。只要我们认真地考察各门武术派中的代表性拳种即可发现,对内功机理的不同理解,是构成该拳种技击特色的关键。

我们先以内家拳而言,形意拳的技击精华体现在“整劲”或“争力”的应用上来,而整劲所体现出来的,正是内气能量在体内阴阳双运的循行规律。故而,使形意拳形成了自己“硬打硬要无遮拦”的技击特色。八卦掌的技击精华体现在掌法的变化和行步走转上,虽然仅强调吐纳导引的修练,但实际上所求取的依然是内功“争力”,以适应其踏中掌击的强大威力,特别是其行步走转时所采用的(足尚)泥步,对保持身体重心的平衡,发挥了重要作用。太极拳的技击精华体现在“推手技术”的应用上,推手功夫中的“听劲”原理,以及“沾连粘随”调动对方的身体重心移动,我方又不失重心平衡的技艺,体现出来的则是内气能量“阴阳对五”的循行规律。太极拳虽然也重视“争力”的获得,但相对来讲,却更加重视“阴阳对五”的训练与应用;故而方能形成其“引进落空,借力打力”的技击特色。“五”在太极拳中喻意为身体的中正,即身体重心的平衡。这与儒家所谓的中庸思想无关,完全是后人的一种附会。

王芗斋先生所创立的“意拳”,继承并发挥了形意拳中关于修练“争力”的精髓,而舍弃了形意拳“直来直去,先发制人”的技击法则。他在吸收八卦掌足尚泥步的同时,又继承了太极拳推手中的柔化精华,舍弃了太极推手中的擒拿和摔跌技术。从而形成了自己刚柔并用,简练直接的“化打”风格。

再以外家拳而言之,《金钟罩・铁布衫》是少林外家拳代表性地内外兼修功法。它通过“内炼一口气,外练筋骨皮”的排打操修,使人体产生并具备了超常的不畏击打的特殊功能,属于一种外壮功夫。由于外壮功夫不像内家拳所修练的“内功劲力”那样,受到内气循行规律的局限,因而在技法的选择上,踢打摔拿均可运用,使技术的使用范围更加全面而丰富。为了弥补腿法起腿半边空,容易失去重心平衡的问题,又形成了地躺腿法。而地躺腿技的产生,也是与外壮功夫的抗摔打能力直接相关的,否则,便难以避免因各种翻滚动作造成的外伤。此外,外家拳不仅重视外壮功夫的操修,也极其重视击打能力的训练。例如著名的“少林七十二绝技”,即是在内功基础配合下,再结合外部筋骨皮的操修而形成,大都属于攻击型的外壮功夫。

少林外家拳又分为南少林和北少林,南少林虽然与少林同属一个少林派系,但在拳法原理与技击风格上,都与北少林有着很大的区别。南少林拳法注重腰马步的桩功修持及桥手的训练,在技法法则中强调占据中位,即所谓的“让身不让步”,这些特点取决于对内气能量“阴阳对五”循行规律的认识。因此,南少林拳法特别重视对重心平衡和铁臂功的操修,在腿法的应用上也就多采用的是低盘腿法。再如著名的咏春拳,属于南拳中的一个拳种,它不仅继承了上述技击特点,而且又吸收了太极拳中的“听劲”功夫,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藕手”技术,低盘腿法则加以较大的舍弃,很少使用。

南拳拳种虽然属于少林派系,但实际上则处于外家与内家之间,武林界常将“南拳北腿”与“内家外家”并称,其原因就在于此。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南北少林都注重对禅定的修持,这也是少林派系立足于武林之首的原因所在。佛教的禅定之学与道教的“虚无用神”相比较,佛教在对人脑潜意识(直觉意识)的认识和开发方面,都显得先进了许多。我国传统武术的另一个重要特色,就是注重对直觉意识的开发,这是习武之人步入武学上乘境界的阶梯,这也是王芗斋先生引禅入拳的真正原因所在。

我国传统武术的发展极其曲折艰难,所涉及的历史层面和具体内容也十分繁杂,在此只能是加以概述而已。但我们从中可以领悟到:(一)传统武术是在中华民族古老的气学文化中诞生而致成熟的;(二)内功的炼气修练,始终是与技击术的组合浑然一体的;(三)传统武术的宗旨和灵魂就是技击,这是相应明确的。如果脱离了以上这三个最基本的要素,就不能称其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武术。

那么,央视《武林大会》的擂台赛为什么不尽如人意呢?

传统武术的失真现象,从清代中叶便已开始显露,但仅体现在内家拳的内功修练,常与仙道内丹学相混淆而已。新中国成立之后,传统武术便被纳入体育健身的范畴,直至1979年国家体委对传统武术进行第一次大规模挖掘整理,到1989年散打运动的最终定型,并成为正式比赛项目以来,这一政策至今没有改变。

少林武术操教学篇3

达摩又称“达磨”“菩提达摩”,被中国佛教禅宗当作开山祖师。但是,达摩是谁,生于何方止于何地、何时,却说法不一。佛教史上有名的高僧几乎都在正史中有稽可考,但达摩是个例外,他的来龙去脉扑朔迷离,是不是与少林寺有关还有待考证,更遑论是少林武术的鼻祖了。

元代僧人觉岸的《释氏稽古略》及梁代释慧皎的《高僧传》上说他是南天竺人。《释氏稽古略》上明确地说他是“西天二十八祖,东土初祖菩提达摩者,南天竺国香至王第三子,名刹帝利”。另一种说法认为他是波斯人,北魏人杨之的《洛阳伽蓝记》中说:“时有西域沙门菩提达摩者,波斯国胡人也,起自荒裔,来游中土。”以上三本书都是佛教研究的重要文献,但记载却相差甚远。南天竺相当于现在的印度,波斯相当于现在的伊朗。

根据《旧唐书・方伎传》记载:“后魏末有僧达摩者,本天竺王子,以护国出家,入南海得禅宗妙法,云自释迦相传,有衣钵为记,世相付授。达摩赍衣钵航海而来,至要,诣武帝。帝问以有为之事,达摩不悦,乃之魏,隐于嵩山少林寺,遇毒而卒。其年魏使宋云于葱岭回见之,门徒发其墓,但有履而已。”记述这件事的《旧唐书》的作者是谁,目前尚存在争论,通常的说法是五代时期后晋的刘生活的时代距达摩所生活的时代达400多年之久,而之前提及达摩其人的《洛阳伽蓝记》《高僧传》《续高僧传》中,均未提及达摩曾经到过少林寺一事,所以《旧唐书》中的说法值得怀疑。在《旧唐书》之后,成书于北宋真宗景德年间(1004-1007)的《景德传灯录》,再一次提到达摩曾“寓止于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居端而逝”。然而,按照该书另一处的记载,达摩于495年逝世,而少林寺在次年,即太和二十年(496)才建成。在一本书中存在如此明显的漏洞,那么,书中所提及的达摩在少林寺面壁九年的事就很值得怀疑了。

少林武僧第一人 近代的研究结果认为,把武术带到少林寺并发扬光大的是少林寺的第二任住持稠禅师。稠禅师又名僧稠,祖籍河北昌黎。稠禅师在33岁或者之后来到少林寺,时间约在北魏宣武帝延昌年间(512-515)。根据文献和实物的相互印证,稠禅师少年时期在另一所有大量武僧活动的佛教寺院―邺下寺院(遗址在现河南安阳县善应镇境内)修行。邺下寺院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有文献可考的寺院,这也就是说,稠禅师是“带艺进寺”。当时少林寺的方丈是高僧跋陀,在他任住持之时,少林寺的文献中没有任何与武术有关的记载,由此可以判断,稠禅师应该是少林寺最早的武僧。稠禅师接任少林寺住持后,少林寺习武风气渐浓,并逐渐发展,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和条件下,形成了精湛而丰富的少林武功。

少林功夫的发展 隋末唐初,少林寺方丈为了保护庙宇的安全,从寺僧中选出身强力壮、勇敢灵巧或善于拳击械斗者组成一支专门队伍。最初,他们的任务是护寺,以后,寺僧参与了政治活动,寺养僧兵,形成武僧。客观形势要求武艺向精湛的技击方面发展,开始了有组织的、严格的僧兵训练,操练棍棒。每日晨光熹微,武僧们同起而习之,冬练三九,夏练三伏,长年不断刻苦练习武艺,对少林武术的发展、提高起了很大的作用。

少林寺的不少文物是少林拳起源的历史见证,特别引人注目的是白衣殿内的“少林拳谱”壁画,描绘了当年少林寺和尚练拳习武的真实情景:宏伟的寺院,张灯结彩,30个身着短装,精神奕奕的健壮武僧,分成15对,在演练少林拳,拳打脚踢,栩栩如生。除了行拳图外,殿内还有寺僧演练器械、挥舞棍棒的壁画,南北两壁有少林武术的“锤谱”,画面突出两个武僧摆开对打的架势,冲拳、拨掌对练。千佛殿是当年少林寺的练功房,地堂上还有48个寺僧“站柱”的遗迹。只见砖铺的地面上留下两行直径四五十厘米的锅底状圆坑,每个间隔约二米半,据说是众僧苦心学艺,两脚踏踩而成,反映了古代少林寺僧苦练少林武功的真实史实。

少林寺不少武僧在出家之前就精通武术,不少武艺高强的人士不满封建制度,看破红尘,削发为僧,成为僧兵队伍的骨干。

少林寺还经常到各地邀请武林高手到寺传授拳法、棍法,发展少林武功。五代十国时高僧福居特邀十八家著名武术家到少林寺演练三年,各取所长汇集成少林拳谱。明代抗倭名将俞大猷也曾到少林寺传授棍术,所以少林寺实际上成了一个有名的会武场所,群英荟萃,各显神通。少林寺博采百家,在吸收各武艺之长后,又逐步发展成为包括有马战、步战、轻功、气功、徒手以及各种器械等许多种套路的武术流派,后代弟子结合中华民族固有之武技精华,融会贯通,发展充实成为名扬中外的少林武功。

少林武技名显于世,始于隋末。武僧昙宗、志操、惠汤等13人,技艺超群,应秦王李世民邀请,参加讨伐王世充战役。出师大捷,解救李世民,打败王世充,活捉王仁则。唐太宗登基后,重赏少林寺僧,赐少林寺大量庄田银两,扩建少林寺,准许少林寺成立僧兵队伍。昙宗被封为大将军,其余的人“时危聊作将,事定复为僧”。少林武功,经受实际战斗的考验,拳艺更有发展,从此,名驰遐迩,开创了少林武功的新时期。少林寺极盛时期,占地一万余亩、大殿十四座、房屋多达五千间、寺僧发展到两千余众,其中拥有武艺高强的僧兵五百多人。

时至今日,少林功夫名扬海内外,多国政要曾经到访少林,不同肤色、不同民族的国际友人也纷纷拜在少林门下,学习、传扬少林功夫。少林寺,成为很多武术爱好者心中的圣地。

相关链接

少林七十二绝技有哪些

根据《少林拳谱》记载,少林寺原有三十六种硬功、三十六种柔功,又称三十六外功,三十六内功,均在少林寺秘传,但无详细文字记载。现在所说的“少林七十二艺”通常被认为是少林功夫的总称。常在传说和近代的武侠小说中被称作神功。

少林七十二艺的名称分别是铁臂功、排打功、铁扫帚功、足射功、腿踢功、铜砂掌(竹叶手)、蛇形术(蜈蚣跳)、提千斤、罗汉功、铁头功、四段功、铁布衫功、双锁功、上罐功、石锁功、铁珠袋、千斤闸、鞭劲功、分水功、玉带功、鹰翼功、跳跃法(登高超远法)、霸王肘、一指金刚法、拔钉功、一指禅功、石椿功、金钟罩、铁牛功、旋风掌、卧壶功、拔山功、金龙手、推山掌、踢椿功、鹰爪功、斩魔剑、玄空拳、金砂掌(摩擦术)、铁砂掌、飞行功、枪刀不入法、五毒追砂掌(五毒手)、飞檐走壁法、一线穿、蹿纵术、金铲指、揭谛功、梅花椿、拈花功、螳螂爪、跑板功、闪战法、金刀换掌功、轻身术、铁膝功、陆地飞行术、穿廉功、浪裹功(泅水术)、点石功、琵琶功、柔骨功、壁虎游墙术、门裆功、翻腾术、布袋功、蛤蟆功、千层纸功、弹子功、锁指功、追风掌功、软玄功。

少林武术操教学篇4

自2009年始,半月湾小学在“为学生健康成长奠基,为教师持续发展负责”的办学理念指引下,以传承民族文化、关注每一个学生为目标,以培养师生“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精神品质为核心,着力打造武术特色学校,推动学校各项工作的蓬勃发展, 努力开拓“以武尚德、文武双馨”的学校内涵发展之路。

一、找寻一个特别融合点――传承国粹、学武尚德

2007年,新建的半月湾小学面临着迅猛发展的教育形势,摆在学校领导面前的任务是确定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半月湾小学地处威海城郊,学生80%以上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受家庭教育影响,家长对学生要求低,学生特长匮乏,个性不鲜明。为了让孩子能够赢在“起跑线”上,家长们往往只重视对孩子进行知识灌输,却忽略了孩子的体质健康:在学校里,十分钟左右的升旗仪式,就有学生坚持不下来;大部分学生是一提起跑步就心存抵触和畏惧……还有一些家长对子女过分的溺爱,导致孩子心理较为脆弱,心理障碍现象明显增加,不少孩子还出现了男孩女性化现象。

如何正确定位,找寻一个与社会、文化相融合的特别点,谋求学校的发展呢?通过认真分析,学校决定发展学生的武术特长,把蕴涵民族精神的武术引进校园,把武术教育和推进学生的素质教育结合起来,把武术技能与武德教育结合起来,让武术教育起到磨练学生意志、强健学生体魄、培养学生兴趣、启迪学生心智、激活学生潜能、弘扬民族文化的促进作用,从而彰显学校办学特色。

确定了方向,就要实践,2009年9月学校召开了“创建武术特色学校启动大会”,制定了特色创建的五年规划,确定了武术特色办学理念,聘请了威海市武术协会的杜建平会长为师生培训武术。制度、教练有了,可是来自于社会、家长的质疑和学生起初练武的不适应、懈怠等困难也接二连三地涌来……对此,学校领导深知:优质的教育不是追求来的,是做出来的。所以,我们管理核心的着眼点就是沉潜于细节的落实,具体到对每一位教师的引导,对每一名学生的教育,对每一个教育瞬间的智慧迸发,都要沉潜静思,细细玩味,慢慢琢磨。

二、以武尚德 文武双馨――为学生健康成长奠基

中国传统武术既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精神,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较高的竞技和健康价值,深受青少年喜爱。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院长高小军曾经说过“在学校开展武术教育,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是强国强种的重要举措,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体质,还是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与精神,促进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有效实施途径”。我校以“面向全体学生,开发个性潜能,全面主动发展”为指导思想,开设了武术校本课程,意在让武术走进校园,将来实现“让中国传统武术走向世界”的宏伟目标。

为确保武术教学活动的开展,学校组织专家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和体质特点,自编了半月湾小学《武术教材》,每个年级一本,既系统连贯,又体现了分层教学,使教材更能发挥实效功能。依据该教材我们开设了武术校本课程,且校本课程严格按照进度实施,从而保证了学习的时间和质量。其中,武术课程具体内容为:一年级开设武术基本功、武术操、五步拳课程;二年级开设少年拳第一套,双节棍课程;三年级开设少年拳第二套,武术刀课程;四年级开设初级长拳一路,武术棍课程;五年级开设初级长拳三路,武术剑课程。

每天大课间和课外活动,学校认真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大课间活动,保证每周至少二次武术大课间活动内容,有效提升了学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内涵,也为武术进校园开辟了一条“绿色保障通道”。

看,大课间时间到了,随着一曲振奋人心的《男儿当自强》,全校学生由教室有序走到操场――“快如风、站如松、动如涛、静如岳”,以“挺、直、正”为标准的集合口令,凸显了武术的“精、气、神”。

“以武尚德,文武双馨;一人练武,强身健体;人人练武,振兴民族……”随着洪亮的口号,学生们开始认真演练着武术操、五步拳、少年拳:抱拳……劈腿……出拳……亮掌……个个生龙活虎、气宇轩昂;一张张小脸透出冲天豪气,一个个招式,打出摄人的威风。

为保证武术特色项目的学习效果,我们研究建立了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做为保障:建立了“金色阳光”档案,根据学生的习武表现每周评出“习武小明星”和“习武毅力奖”,进行过程评价。每学期期末,学校根据日常评价,评出 “武术小健将”,并通过颁发奖状和《三国演义》书籍进行奖励,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习武热情。在班级推行“班中班管理模式”:各班级内部分成几个“小班”,并以自己喜欢的武术英雄人物命名。在日常活动中,“小班”之间开展自评与互评,期末颁发“团队优胜喜报”;同时将本学期的“习武表现”记录到“金色阳光档案”中,有效培养学生的集体凝聚力和团队精神。

学习中国武术,决不是单纯学习武术中的技击,还有相关的文化――“我们要通过武术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高尚品德,因为练武不仅注重武功,更要讲究品德,只有武德高的人,功夫才能精湛。”――在武术课程建设中,学校注重盘活各类资源,将武术教育活动与学校德育有机结合起来:开设武德课,分层次对学生进行武德知识和武术礼仪的学习教育;每月播放一部校长推出的武术影视,利用历史英雄人物的事迹来教育学生;同时在武术锻炼中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的性格,磨练学生坚韧不屈、不畏困难的毅力;师生之间改变了以往的问候形式,在校普遍行抱拳礼,意味着谦让、友好和尊敬。为了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学校精心设计了武术特色校徽、校旗、吉祥物,建立了武术专用教室,配备了专用的武术器材,以武术专用教室作为校园习武的中心地带,辐射带动学校武术文化建设。学校处处彰显武术特色,让人一进校门就能感受到一股浓郁的武术教育氛围。

学生们由起初的不适应到现在深深的喜爱上了,他们纷纷表示:“刚到学校时由于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回家后作业不能及时完成,学习成绩一直没有提高。在学校学习了武术后,不仅锻炼了意志,还让自己很有成就感,一天不练都觉得心痒手痒,现在学习成绩也由原来的B、C级升到A级。”

三、为教师持续发展负责――行云流水练太极

“起势,右揽雀尾,左单鞭,提手,白鹤亮翅,搂膝拗步……”每天早上“习武一刻钟”,半月湾小学的全体教师和太极拳协会成员们聚在操场上随着太极音乐习练太极拳,行云流水般的一颦一动、一招一式都透露出认真劲儿来,成了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要想学生有发展,教师培训是关键。太极拳风格沉静,外柔内刚,适合各年龄段的人练习,不受场地、器材的限制,运动量适中,既可强身健体,又可修身养性,可以缓解教师们的颈椎疼痛、心理疲劳等职业病,是一项有益身心的健身运动。因此,学校确定了太极拳为教师的武术训练项目――无论是对学校还是对家庭来说,教师身体健康永远是第一位的。每周五下午,威海市武术协会杜会长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和简洁明了的语言向老师们介绍太极拳的历史、发展脉络、练习意义与动作要领。随后,分组指导老师练习太极拳。“撇手锤、捋挤势……如封似闭……玉女穿梭……”台上教练一招一式,边讲解边操作,讲练结合,耐心指导,台下教师专心致志,边揣摩边跟着练习,一遍又一遍学得格外认真。

学校校长还特地拜访了国际太极拳大师、曾被美国的《美国新闻》誉为“国际太极拳王”的王西安;并和王西安大师互相交流了对太极拳的感悟,认为:“中国古老的太极拳,既是武术又是文化,既健身又养生,既炼内(心)又炼外(体),精、气、神兼炼,既陶冶情操又振奋精神。习练太极拳,不只是学习一种运动,更是学习一种思想方法、生活方式。” 由此,我们全体教师将太极“舍己从人,借力打力”的意韵和理念融入教育和教学中,实现“舍师从生,借力打力”,课堂教学中真正实施“生为主体,师为主导”,继而实现“双主体育人”。

为了将全民武术健身由校内辐射校外,让人人热爱运动,人人享受健康,学校发放了面向社区居民免费培训的一封信,成立了“半月湾小学太极拳协会”,带动社区群众积极参与。每天,社区的居民们都按时到学校学习太极拳,逐渐形成了半月湾社区武术文化特色。

四、对外交流 沉潜内修――逐步打造武术特色学校

2010年9月,中英武术交流大会在威海华夏城召开,林荣学校长在大会上做了《让中华武术走进校园》的交流报告。会后林校长与英国中国体育文化学院院长莫瑞德、威海迷踪拳掌门人张馆长、山东省太极拳冠军林波合影,并深入交流中国武术文化。2010年暑假,学校全体领导班子和武术队的队员,前往中华武校参观考察。师生参观了中华武校的荣誉展室,观看了中华武校学生的精彩表演。两校学生还互相进行了武术切磋,交流了练武心得。林校长向中华武校赠送了锦旗,建立了长期伙伴关系。

一曲音乐缓缓响起,不张扬,低姿态的进入,最终却可以将音乐推向高潮。

一株幼苗露出小芽,默默地仰望着天空,在十几年里,竟长出一株参天大树。

厚积薄发,没有沉潜的蓄势,不会有飞跃的高度,没有沉潜的默默无闻,不会有飞跃的一鸣惊人。

沉潜内修,是一份多么难能可贵的务实,正是这份沉潜内修,让威海市半月湾小学这个和谐的团队在特色创建之路上团结共进,扬帆前行……自2009年至今,学校成功举办了“武术特色团体、个人大赛”、“武术特色展示”、“庆六一武术展演活动”,赢得了与会领导和家长们的一致赞赏。学校武术队的同学参加了“2009年威海网络电视春节联欢晚会各种艺术展演”、“2012年环翠区中小学艺术展演”,扎实的武术功底,高昂的精神面貌,赢得了掌声和赞誉。2012年环翠区中小学田径运动会上,尽管我校只有200多名学生,但仍获得了第四名的好成绩,更坚定了我校武术特色前行的信心。

我校全面推广传统武术教学的做法,得到了媒体的广泛关注。媒体记者慕名到校进行采访报道――

人民日报的《人民网》、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中国广播网》、《中国日报》国际频道、《搜狐网》等多家国家重点媒体,以《用中华武术文化引领学生全面发展‘功夫校长’的梦想》为题,对学校的特色教学进行了重点报道。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办的《中国学校体育》的记者也对我校特色教学进行了专访,并在2011年12月份和2012年2月份分别以《创特色、立传统、塑文化》、《为学生健康成长奠基、为教师持续发展负责》为主题重点报道。2012年5月,部级刊物《生命教育》以《学武尚德、彰显生命色彩》为题刊登了学校面向全体学生推广中华传统武术的典型做法。6月,“人民网”、“搜狐网”、“网易”、“中国日报”和《齐鲁晚报》等多家国家、省级重点媒体以《自编教材,让武术成为学生特长》为题,介绍了学校的特色做法。《大众日报》、《威海日报》、《威海晚报》等媒体均以头条报道了学校面向全体学生推广中华传统武术的典型做法。

少林武术操教学篇5

2014年6月13日-15日,第十二届中国邯郸国际太极拳运动大会在河北省邯郸市广府古城隆重开幕。在大会期间,邯郸市体育局太极拳办公室主任杨宗杰主持各流派太极名家展示:1、杨式太极拳代表展示杨志芳先生;2、武式太极拳代表展示孙建国先生;3、吴式太极拳代表展示张全亮先生;4、孙式太极拳代表展示洪浩先生;5、和式太极拳代表展示和有禄先生;6、王其和式太极拳代表展示檀杏敏女士;7、杨式太极拳代表展示马伟焕先生,各位名家精彩的学术报告和表演,博得全场热烈欢迎鼓掌。本次大会得到全球太极拳爱好者积极响应,来自国内外197支代表队共1787人参会。图为各位名家展示拳技(孙建国)

北京举办少林五形八法拳论文报告会

2014年6月15日,“2014年北京武协少林五形八法拳研究会第五届武术论文报告会”在北京体育大学大学生活动中心隆重举行。少林五形八法拳研究会会长秦庆丰先生做了重要论文报告。秦庆丰先生主要从少林五形八法拳的起源、历史、功法结构、功法要义及其发展现状和保护计划等方面,综合阐述了这一古老拳种自产生到传承至今的脉络,并总结了武术在实用方面和精神层次上,于当今社会的重要性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少林五形八法拳研究会的弟子们展示了少林五形八法拳、少林大金刚拳、少林十八罗汉掌、少林金刚大刀以及各拳法的实战演练,为与会观众带来了一个直观了解这一拳法的机会和一场精彩的视觉盛宴。报告会圆满成功,受到了与会嘉宾的热烈欢迎。图为秦庆丰先生做主题论文报告(秦云)

周口市川汇区加强武术“非遗”教育工作

2014年5月11日,河南周口市川汇区委常委、宣传部长许四军一行6人冒着炎热,到周口市牛营小学指导该校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工作,观看了该校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队演练的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心意六合拳健身操和传统套路四把捶、五行连环拳;然后与教师们进行了细致的座谈与交流。许四军等领导肯定了该校在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方面所做的工作,强调武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加强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并希望该校学生刻苦学习,增长才干,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感悟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提升民族素养和文化品位。

少林武术操教学篇6

如何扭转幼儿园晨间操“舞蹈化”“锻炼弱化”的趋势?如何发掘晨间操在幼儿教育中应有的价值,归还并发掘晨间操应有的强体健身功能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且思且行:

“只有民族的,才能成为世界的!”俄国民族教育家、思想家乌申斯基的一句名言,激起了我们对于晨间操在民族文化传承推广和保健养身功能等方向之新思考。中国体育文化博大精深、千古绵延,逐渐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健康养生理念和实践,其中武术以其博大深厚的文化底蕴、精湛绝伦的运动技艺、祛病健身的养生功效、勇武优雅的东方健美为世界各国不同阶层、年龄的人们所喜好,为人类体育锻炼、保健做出了巨大贡献。

再看中国儿童多为独生子女,由于家庭教养方式方法、环境等改变,3~6岁的幼儿不少都存在睡眠、饮食、行为上的问题,导致身体虚弱、抵抗力差、易生病等诸多健康问题,神丹妙药在哪?这,急需幼儿体育给予解决。

两种现状,一种思考,选择何种民族体育可巧为我幼儿晨间锻炼所用?并与现代中小学体育课程无缝对接,将中华体育文化元素进行传承与推广?武术它作为我国民族体育的瑰宝之一,具有“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特点。所谓内,指心、神、意等心志活动和气息的运行:所谓外,即手眼身步等形体活动。其动作包含“屈伸、平衡、跳跃、跌扑”等套路运动,幼儿操练武术时身体各部位几乎都要参与运动。基于传承民族体育文化、开发幼儿体操的健身、养生、保健、体疗功能的思考,我们巧妙地将传统武术理念导入幼儿体育,使之与幼儿年龄特点和动作发展特点相结合,并创新实践了一套小中大幼儿功夫操!

小班宝贝刚入园就和武术结下了不解之缘!小班幼儿刚接触武术,对武术充满好奇与兴趣,什么是拳,什么是掌,怎么渗透于武术操节中,必须根据小龄幼儿动作发展特点和身体运动能力,遵循由易到难、自上而下的编排原则,运用了方位的变化,前后蹲起的关系变化进行巧妙编排,将抱拳、亮掌、冲拳、推掌、马步架掌等经典武术动作与音乐有机融合,编排了小班武术操《亲亲武术》!伴随着孩子有力地呐喊声,孩子们的头、肩、腰、腿等部位得到了全面的锻炼,展现着小班幼儿“生龙活虎”的武林场面!整套操节上下连贯、快慢结合。体现了武术刚劲、灵活、规范的独特韵味。

中班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肢体动作逐步协调。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体能发展目标,以五步拳为基础,,编排了富有童趣,重在武德教育的武术早操。孩子们跟随大英雄的足迹,演绎着武术的精、气、神!良好的音乐选材,强而有力的鼓点节奏贯穿于整个操节音乐,铿锵有力的《大英雄》让孩子在动静结合、张弛有序的武术招式中感受到了武术英雄人物的正义、力量和坚强的优秀品德!

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征及动作发展情况,我们为幼儿编排了适合大班的一套武术操《武林风》。它以少年拳套路和运动风格为基础,姿势舒展大方,动作刚劲有力,并以“大密度,中强度,短时间,少间歇”为编排原则,遵循“曲线上升,波形进展,曲线下降”的规律,在形式上求多变,在队型组合上求灵活,以此训练大班幼儿快速、协调、准确、灵活地武术动作展示。场地上,一群英姿飒爽的武林宝贝,将武术运动刚柔并济的“魂”与“韵”展现得淋漓尽致!

以上一整套大中小班幼儿武术操的编排灵感来源于“枪术”“棍术”套路比赛表演,我们将“抱拳亮相”“起势运气”“金鸡独立”“手势吐纳”等招式进行了精选、融合,并结合各年龄段幼儿动作发展特点和音乐欣赏层次优化而成。动作精炼有力、上下连贯简明易学,气势雄壮,充分展现出中华武术的精神、气概和神采。

规范、优秀的武术操,对幼儿的速度、力量、灵巧、耐力、柔韧等身体素质起到了发展和促进作用,使幼儿身心得到全面锻炼;规范、优秀的武术操可以调理幼儿的内气和意念,以调养气血、改善体质、提高免疫力;规范、优秀的武术操培养了幼儿良好的行为品质,磨练幼儿的意志,养成坚强不屈的勇武精神。因此,幼儿常做此套操可以达到强健筋骨、奋发精神、养气健身、培养意志、增强免疫等良好的养身、体疗、健身效果。

目前我们还处在前行的路上,对于武术晨间操的尝试与探索还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将会以武术操为幼儿晨间运动的起点和载体,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挖掘和生成富有变化,形式多元的中华体育文化元素的晨间操实践成果,将此传承并发扬光大!

少林武术操教学篇7

学生的广播体操质量好坏,能反映出学生的精神面貌,因此在广播操的教学上,教师必须认真规范,动作到位,路线清晰,基于这套武术健身操动作变换复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认真教,学生要认真学,因此对易于出现问题较多的地方,我根据以往教授广播操的教学经验总结以下几点:

1.学习广播体操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件比较枯燥无味的事情,所以老师要采取一切办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想方设法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不要把学习当成负担。例如,根据学生喜欢武术的特点,在教学中有意识的把广播操的动作和武术的动作加以对比。在教学中,注意抓好学生的课前常规,做好课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加强对体育委员的培训。结合集合、整队,原地转法等原地队列练习,一方面提高体育委员的组织和管理能力,另外也有助于消除其他同学在小学时形成的不良习惯,达到标准统一。同时也要加强对学生的着装要求,使学生的运动卫生习惯符合体育课常规要求。教师、体育委员、在这个过程中做到配合默契,有利于以后体育教学的正常开展。

对于低年级教学来说,这套操动作不是难,难的是每个动作很难到位,这套操比一般的广播体操节奏都要快,武术在于精、气、神,每个动作都要浑厚有力,在教这套操前我们体育老师也是经过培训的,如果自身武术基础不牢固,基本功不扎实,动作不到位,不能很好的表达出这套操的风格。作为年轻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理论、掌握新方法、做出新成绩。不断满足新形势下教育工作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增强职业责任感,绝不能墨守成规,闭门造车,一劳永逸的用陈旧的理念和方法进行教学工作。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精神状态非常好,特别是学第三节开合运动的时,因为要配合出拳要发声,这一节是最能体现出这套操的精气神所在,学生们也能很认真的打出这节操。

2.在动作示范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在多媒体教室大屏幕上观看武术健身操的全套动作,对整套操有一个整体认识,然后再看分解动作,引起学生的兴趣。再由老师进行分解师范教学,采用不同的示范面,镜面示范、背面示范、侧面示范等多方位的示范使学生从各个角度都能看清动作姿势及动作路线,同时,教师的首次动作示范相当重要,因为留给学生的第一印象是相当关键的。正确到位的完整动作示范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俗话说“熟能生巧”,通过千遍一律的练习,才能掌握其要领和练习的技巧。才能体会其攻防含义。另外还要注意看的习惯。在观摩教师示范的同时,要体会到眼到心到,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教师讲解示范动作的同时,积极联系影视中的一些攻防动作,想想这些动作在实际中如何实现攻防转换,再根据教师对攻防转换的讲解,比较与自己想想的是否一样。从而较快地领会动作含义和技术要领。在学习中,如果不动脑思考和实践,而一味地死练,不尽会达不到预期效果,反而会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对教学有难以想象的影响。因此在教学中即让学生多练习多体会,而且还要多思考。在实践中多应用,才能做到想、练、实践的相结合。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3.在教学方法上多采用分解动作示范及慢动作的动作示范,这样能使学生清晰地看到动作路线及动作过程,使学生建立良好的记忆印象,为学习动作打下良好的基础,采用集体教学和小组帮助相结合,在集体反复练习基础上采取小组帮助的教学方法,让接受能力快的学生帮助接受能力弱的学生,互帮互学,这样就能使学生相互促进,掌握动作技术,老师则对各小组进行纠正指导。在教操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广播操的教学特点,来培养优秀学生的示范和组织能力,加强同伴间以及小组内的相互合作能力。每一节或一个阶段的动作传授完毕后,就可以让小组长来带领大家共同练习,以此来培养学生互助互学能力的提高。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然后进行小组比赛,激发学生学好每一节健身操的热情。从而提高体操教学的质量。

4. 在复习前面所学的广播体操时,教师的口令根据学生的熟练程度逐步由慢到快,最后和广播操音乐的口令相同,节与节之间要连贯,绝不能喊一节做一节,这样让他们更早的适应跟着广播曲的节奏做操。

武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中小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武术教育对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具有积极作用。在武术操教学中,为了激发孩子们得兴趣,便于他们记住动作,我们对有些动作进行语言提示。如:第六节拧转运动,1―2拍“并步摆掌”,教师可以提示,“少林和尚,阿弥托福”引起学生的注意,让学生联想到少林武功”;再如:第七节俯仰运动,3---4拍“马步展掌”,教师提示“我是李小龙,我……打”让学生联想到影视功夫片《李小龙传奇》中李小龙常用的招牌动作。通过武术操中第一节“起势”1--2拍中的“左顾,右盼”;第五节“侧展运动”3--4拍中的“震脚,砸拳”第三节“开合运动”中的“哈-哈”以及第四节“踢腿运动”中的“呼”等动作和呼号来提高学生练习武术操的兴趣和“精、气、神”。

最后,我们充分利用大课间时间,由一名体育教师上台示范,带孩子们听音乐做。大课间时执勤的老师及时进行总结、纠错。当全校所有学生都会做武术操时,利用庆六一活动,及时地举行了全校的武术健身操的比赛,效果好。比赛之后,就在每天的大课间活动中练习,及时是巩固。这样,我们的武术健身操推广的及时到位效果好是体育组老师团队的力量,他们是和谐、向上、团结的战无不胜的团队。

课后我对教这套操有几点反思,在教这套操时动作专业术语记忆不牢固,口令节奏掌握不好,教操时关注全局不是很到位,学完抽测时,总会有队伍靠后的几名同学不会做。

少林武术操教学篇8

按照少林寺方丈释永信的说法,少林寺武僧团的前身是少林僧兵,而少林僧兵的历史则可以追溯到唐朝。

清人洪亮吉在《登封县志》中说,唐太宗告柏谷坞少林寺上座书载:“法师等克建嘉猷,同归福地,擒彼凶孽,廓兹净土,今东都危急,旦夕殄除,并宜勉修茂功,以垂令范。”席书锦在《嵩岳游记》中也认为少林僧兵自唐始。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裴■《少林寺碑》称:“志操、惠■、昙宗等,唯昙宗拜大将军,余不受官,赐地四十顷。”此少林僧兵所起。

明朝是少林僧兵发展的顶峰,史书碑刻上记载的月空、周友、周参都是当时赫赫有名的僧兵头领。那时候的少林僧兵是成建制的。号称“天下对手、教会武僧”的周友立过三次最高战功。在寺内口口相传的历史中,少林僧兵的头领还包括大章宗书(小山),他曾先后三次领旨挂帅出征。

清朝虽然没有了“少林僧兵”这一称呼,但碑刻上出现了“武僧守备”的字样。民国时期,少林寺当家和尚恒林出任少林寺保卫团团总,带领少林僧兵英勇出击,保卫一方平安,赢得了周边县区民众的敬仰。

结束后,少林寺当家和尚行正为了少林宗风的传承夙兴夜寐。到了1979年,少林寺仅有13名僧人,且除了永乾外其他全部年老体衰,大家日常糊口都很艰难,接待日本客人来访穿的僧袍都要从白马寺借来。虽然日子拮据朝不保夕,但真正让行正忧心忡忡的并不是生计,而是后继无人的难题。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行正首先想到的是武术,他知道武术不仅能够改善生活,也可以聚集人才。这一年,他委托少林寺的皈依弟子、人称“少林活拳谱”的永斋(郝释斋)进寺开办一个武术班。永斋带着一个儿子、一个徒弟来到少林寺西狮子馆(现在客堂西边),在几间破窑洞里成立了少林寺武术队。少林寺向前来学习武术的学员每人每月收取3元钱的学费,永斋和儿子、徒弟则分文不取、义务授拳。很快,还俗武僧永祥回到少林寺,也成了武术队的教头。在农民窑洞住宿、在少林寺磨房(现在欢喜地所在位置)吃饭的少林寺武术队,很快就发展到了20多人。这些学习武术的青少年平时演练武功,农忙时也帮助寺院收种。3元钱的学费现在看来虽然很不起眼,但是当时对于少林寺的复苏和僧人生活的改善却有相当的帮助。永梅、永国、永川、永信等人来到少林寺出家时,少林寺正是凭此才有余粮接纳他们。行正规定,单纯学武的要收费,愿意入寺为僧的全部免费。

《少林寺》电影上映后,少林寺的游客多了起来,行正就组织人出售一些旅游纪念品,使少林寺在经济上对武术队的依赖降低了,少林寺武术队随即承担起了培养僧人武功的责任,收费随即停止,这期间偶尔也会有一些武术表演,也只是纯粹为了使少林寺的香火能够传承培养和吸纳新人。

1987年行正圆寂,永信接手少林寺武术队,并于1989年将少林寺武术队更名为少林寺武僧团,永信亲任团长。同年6月,永信带领少林寺武僧团在海口亮相,精彩的表演、浓郁的武学文化赢得了满堂彩。少林寺武僧团20多年的辉煌由此奠定。

永信带领少林寺武僧团期间,有两个亮点足以名垂少林历史:一是1992年汉城奥运会期间,少林寺武僧团应邀访韩;一是1993年少林寺武僧团跟随永信,以“中国嵩山少林寺佛学文化访问团”的名义访问台湾。前者是少林功夫首次在世界性舞台上的亮相,后者则是两岸宗教交流的破冰之旅。

荣耀少林史册的少林僧兵有一个特点,就是组成人员并非都是出家僧人。明朝嘉靖癸丑年(1553年)赶赴松江战场的少林武僧月空,带领的是一支由百余人组成的僧兵,经过很多学者考证,这支队伍中只有月空一人法名可考,换句话说其他成员大多数都不是出家僧人。同样是在明朝,立过三次奇功的武僧周友拥有僧俗弟子一千余人,其中大多也不是出家僧人。在号称“习学演武,名播四海,武亚诸方”的武僧周参的灵骨塔上,“俗侄周增禄”几个字赫然刻在正前方的塔铭上。

为什么少林僧兵不是全部由出家人组成的?

这要从战争和佛寺之间的遥远距离说起。出家人四大皆空,很多人习惯于不问尘事。少林寺虽然积极入世,但僧兵毕竟只是整个僧团的一小部分,不管是为了香火的传承,还是为了佛教的发展,少林寺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大多数僧人组织起来。

永信带领的少林寺武僧团也遵循了这样的传统:以僧人为核心,有意吸纳武功好的俗家佛教徒。“光大少林文化,弘发利生”是永信的初衷,也正是出于这样的发心,登封本地的武术名流,只要他们吃斋念佛、懂得佛门礼仪,就有可能被永信选中参加少林寺武僧团的临时性出访。

为了区别于一般的武术表演团体,永信非常注重对武僧团成员的佛教仪轨培训。如1993年动身前往台湾之前,永信邀请法师对这些初入少林寺武僧团的成员进行了长达一个月的封闭式的佛禅知识培训。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这一次出访中,受戒出家的僧人占了相当的比例,除永信外,还有圣和、延王、万恒等。当年的少林寺武僧团并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人员也不固定。

到了1998年,各种条件成熟之后,永信着手组建专门的少林寺武僧团,队员相对固定,日常生活和学习也固定在同一个地方(即嵩阳书院东侧,也就是现在的少林慈幼院),学佛修禅、焚香念经成为少林寺武僧团的日常生活。成员的来源也并不局限于登封各个武术学校,而是面向全国,其入门条件有三,信佛、功夫好、形象好,当然也得有机缘,进入少林寺武僧团后吃穿住行等一切开支均由寺院承担。少林寺武僧团总人数保持在120人左右,即三个表演队、一个后备队,每队30人左右。这种建制应该是参考了1828年清廷大员麟庆在少林观武时的武僧规模,当时的盛况如今还画在少林寺白衣殿的壁画上,上面参加表演的武僧人数正好30人。

1999年永信升任方丈,各种事务也日益繁多,曾经跟随他出访韩国汉城奥运会的弟子李国营(延的)接手武僧团,成为少林寺武僧团的第二任团长。

1999年,少林寺武僧团和英国艺术家合作,编排了全球首部功夫舞台剧《生命之轮》。该剧一经推出,风靡欧美,少林寺武僧团由此开始了长期的全球巡演。2000年,少林寺武僧团与国内顶级艺术家合作,编排了旨在展示中国人眼中的功夫美学的作品《少林雄风》,再次成为国家对外文化交流的艺术精品。

少林寺对武僧团实行开放性的管理,虽然不断有人离开,也不断有新人进来,但整个武僧团的建制不断完善,表演队伍始终保持着相对的稳定。

2006年少林寺僧人延裕出任第三任少林寺武僧团团长后,对武僧团的管理做了一些改进。当时少林寺常住院新盖了一批寮房,少林寺武僧团全部搬进寺院内,他们和僧人一起上殿、念经、吃素,过着和出家僧人完全一样的寺院生活。

2008年,永信的另一位弟子延达出任少林寺武僧团第四任团长。

2009年,少林寺武僧团与比利时著名舞蹈家、英国雕塑家、荷兰作曲家合作,推出了一台探索艺术作品《箴言》(中文名称后来改为《佛经》,最终定名为《空间》)。这部作品受邀参加了几乎所有的欧美文化艺术节,一时间好评如潮。

同是2009年,少林寺武僧团和国内艺术家合作,推出了一台表现武僧以武悟禅的功夫舞台剧作品《快乐少林传》,随后又与香港艺术家合作编排了《快乐少林》。

2010年上海世博会,少林寺武僧团与多位参加过奥运会开幕式的中、澳艺术家合作,推出了一台全新的多媒体功夫艺术作品《武僧传奇》,上演后成为上海世博会期间观众人数最多、演出场次最多、最受欢迎的中国剧目。

2012年,参学韩国的少林弟子延体(1998年少林寺武僧团成建制组团后的首批队员之一)回到少林寺,被委任为少林寺武僧团的第五任团长。

少林寺武僧团,这个以功夫表演为主要手段,发心弘扬少林文化的团体,自成立以来始终保持着佛门开放、包容的气度,从不拘泥于某种教条,出家僧人同样可以参加巡演,寺外资质好的人也可以源源不断地进来,少林寺武僧团由于人员的流动而充满活力,同时长期的耳濡目染也使一些成员走进戒坛,受完三坛大戒,补充到出家人的行列中去,成为少林寺僧团的新生力量。

上一篇:矿产行业现状范文 下一篇:财务管理的经营风险分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