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文化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09 17:31:28

宣传文化的方法

宣传文化的方法篇1

1、不断推进法治工作落实。认真贯彻实施《关于加快推进法治建设的意见》,围绕法治建设目标,突出“共同推进”和“一体建设”,进一步明确责任,加强协调,抓住关键,积极推进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召开一次依法治县领导小组会议。开展普法依法治理提升年活动。根据各成员单位职责和《<法治建设纲要(2011—2015年>任务分解方案》,制定《县依法治县领导小组成员单位2014年重要工作目标任务》,并召开一次成员单位联络员会议,充分发挥协调职能,检查、指导和督促法治建设各项任务完成。

2、深入推进法治实践活动。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普法办关于深化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意见》,深化法治创建,推进“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纳入美好乡村建设,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评比活动;积极开展“依法治校示范学校”、“银行法治之窗”、“诚信守法示范企业”、“依法行政示范单位”、“民主法治示范社区”等多层次、多领域的法治创建活动,推动法治创建活动深入开展,推动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继续开展地方、基层和行业依法治理,重点做好环境保护、食品药品安全、医患纠纷、征地拆迁等领域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

3、完善法治建设考评体系。完善政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中法治建设(法制宣传教育)的内容和标准,改进考核方法和形式,充分发挥法治建设考核的导向作用,提升考核结果的权威性。探索建立科学的法治建设指标体系和考核标准。

二、继续深化法制宣传教育

4、深入学习宣传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大力宣传党的十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全面深刻理解和把握其基本内涵、重大意义和主要任务;深入学习宣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全面深化改革目标任务,全面深刻理解和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原则、重大任务和重大举措,为实现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奋斗目标营造良好氛围。

5、深入学习宣传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宣传系列重要讲话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要求,深刻理解和把握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系列重要论述的精髓以及对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作出的重要指示,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推进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取得新成效。

6、大力宣传以宪法为重点的法律法规。2014年度重点普法目录。加强宪法宣传,深入学习宣传宪法的主要原则、基本精神和基本内容,增强公民的宪法意识,树立宪法权威。深入宣传促进经济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稳定、反腐倡廉等方面的法律法规。

7、加强重点普法对象的法制宣传教育。制定2014年度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学法用法制度。继续抓好领导干部、青少年、农民、企事业经营管理人员学法用法实施意见或方案的落实。突出领导干部学法用法,把领导干部学法用法情况以及所在单位、部门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情况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述职评议的重要内容,积极推行“机关法律集中学习月”活动,组织开展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能力优秀案例媒体展示活动;积极开展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基地建设,组织开展适合青少年特点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结合领导干部、公务员、青少年、企事业经营管理人员和农民等不同重点对象的特点和各地各部门实际,以领导干部和青少年为重中之重,创新方式方法,推动重点对象法制宣传教育不断取得实效。组织开展适合青少年特点的法律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和征文活动。结合各类重点对象实际,组织开展适合不同重点对象的学法用法活动。

8、深化法制宣传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开展“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服务全面深化改革”、“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制宣传教育”主题活动,推动法制宣传教育更好地服务全面深化改革、服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县“法律六进”工作制度(试行)》,实施“法律六进”示范点创建活动,推动普法向社会各领域、各行业、各方面延伸。围绕实现全县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为经济开发区、城东新区、大浦试验区等重大工程、重点项目建设以及民营经济发展,提供全方位法制宣传;围绕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深化对外开放,提供全时空的法律服务;围绕美好乡村建设,依托乡镇司法行政综合服务中心、村(居)司法行政工作室,逐步建立常态化法制宣传机制,进一步深化“法律进乡村(社区)”活动,提升农村法治化管理水平。结合今年党和国家重大工作任务的时间节点,扎实组织开展“12·4”全国法制宣传日、“江淮普法行”等专项法制宣传教育活动,营造良好法治氛围。

9、创新法制宣传教育形式。完善工作机制,深化并大力推进公民旁听庭审活动。加强城乡公共场所及基层村(居)普法阵地建设,依托农家书屋推进普法活动室、法律图书角覆盖所有行政村,继续推进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设立法制宣传教育平台;在加强普法网站等阵地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法制宣传教育中心作用,启动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基地建设,建立健全大众传媒履行公益法制宣传的社会责任制度,利用并推动在车站、医院、银行、邮政、电讯等公共区域建立固定法制宣传设施,开展法制宣传,完善法制宣传教育公共设施体系;进一步扩大法制宣传教育社会覆盖面和渗透力,实现普法对公共场所的有效覆盖。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重点加强县创新管理网法治广场普法栏目、县司法局网法制宣传栏目建设,形成面向社会传播法律知识和法治理念的媒体普法载体体系。

10、健全社会普法教育机制。以完善法治建设政府目标考核为牵引,健全完善谁执法、谁普法,谁主管、谁负责的普法工作责任制,充分发挥各级普法依法治理办公室职能作用,建立和完善各部门责任机制、协调协作机制以及监督、保障等机制。探索通过市场化运作,推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普法教育的工作机制。

11、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条例宣传工作。举办全县普法骨干法制宣传教育条例培训;组织开展省法制宣传教育条例宣传活动。

三、大力推进法治文化建设

12、推进法治文化组织协调机制建设。研究制定《大力推进全县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建立法治文化建设联席会议制度。适时召开县法治文化建设推进会。组织开展全县“县法治文化建设示范点”创建活动,建立一批县法治文化建设示范基地,发挥示范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

13、推进法治文化作品创作机制建设。争取和运用好文化强省相关政策,探索“企业运营、市场运作、政府购买、百姓受惠”的法治文化产品发展模式,用市场化的方式,鼓励中小和新兴文化企业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参与法治文艺作品创作。

14、推进法治文化传播行动机制建设。适时启动实施法治文化“四入行动”,即著名景区嵌入行动、繁华街区融入行动、乡镇村庄纳入行动、建制小区注入行动。在全县组织实施“千百十”工程(千幅法治漫画、摄影作品,百部法治小说、故事集锦,十部法治戏曲、小品视频、黄梅戏)以及法制公益广告征集宣传活动。继续加强法治广场、法治主题公园等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优势,加大媒体法制宣传教育力度,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刊以及公共场所电子显示屏、楼宇电视、公交站台、移动通讯、互联网等大众媒体载体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方式方法,刊播优秀法治文艺作品,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加大应用新媒体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力度,引导和鼓励应用新媒体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加强各级各类普法微博、微信、QQ群等平台建设,推动形成新媒体普法平台的集群优势和规模效应,扩大新媒体普法的覆盖面。

15、大力推进开展各类法治文化活动。举办年度法治书画摄影作品竞赛及展览活动。举办一次法治建设论坛。推进各镇各部门结合自身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法治文艺演出活动。

16、稳步实施法治文化建设创建工作。启动法治文化“双创”活动,探索推进法治文化建设示范县和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示范基地创建。完善城乡公共场所法制宣传教育设施,加大法制公园、法制广场、法制长廊等普法窗口场所建设力度,依托县城、乡村公共文化场所,广泛建立各种普法阵地,大力推进群众喜闻乐见的法治文艺创作和演出活动,积极探索利用各种艺术形式开展普法宣传,充分发挥地方特色文化在普法中的作用,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和渗透力。启动法治文化“双创”活动,探索推进法治文化建设示范镇和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示范基地创建。推进差异化发展,加大法治文化“一镇一品”特色品牌建设力度。

四、加强普法工作组织领导

17、加强普法依法治理保障机制建设。加强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保障建设,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落实普法经费的财政保障制度,做到专款专用。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普法的积极性。加强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基础设施建设。

进一步健全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强化各级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办公室的职责,健全完善谁执法、谁普法,谁主管、谁负责的普法工作责任制,健全完善群团组织和行业组织的普法教育协调协作机制,建立健全大众传媒履行公益法制宣传的社会责任制度,形成推动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持续发展的合力。

18、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专职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者、各级普法讲师团成员、法制宣传教育志愿者的作用,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加强业务培训,举办一期普法依法治理质量提升年活动专题培训班和一期法制宣传教育信息员暨普法微博管理员培训班。引导他们利用各自优势,组织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

19、加强普法依法治理宣传载体建设。加强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情况交流,建立健全信息报送工作情况通报制度。充分利用普法网、法治文化网做好信息上报工作、办好县社会管理创新网法治广场栏目、司法行政网法制宣传栏目、《法治建设简报》;适时开通普法官方微博。加强对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宣传。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切实加强对外法制宣传。加大对各镇各部门法制宣传信息报送工作的考核。

宣传文化的方法篇2

【关键词】 网络宣传;高校;大学生社团;对策

一、高校大学生社团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宣传的现状

伴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日新月异,各类网络宣传平台(例如:QQ、微信、微博、博客、论坛、奕报告等)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且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的方方面面。“网络平台是信息时代一种崭新的宣传方式和途径,是对传统宣传方式的重大突破、变革及创新。”[1]由于智能手机、电脑在高校大学生中的广泛普及,高校大学生已经成为网络宣传覆盖面最广的群体之一,同时也是积极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活动宣传的主力群体之一。在信息时代背景下,网络平台以其覆盖面广、应用简单方便、宣传能突破时空限制、宣传成本低等显著优势获得了高校大学生社团的青睐。

二、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宣传的正面作用

1、拓宽宣传广度,提高社团的被关注度

社团的长远发展和社团的影响力呈现出正相关关系,因此,社团活动的成功宣传在扩大社团的影响力工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生社团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宣传能够有效地拓宽其宣传广度,提高被关注度。网络平台具备虚拟交互的“多对多”传播功能,“这种‘多向’互动的网络信息传播平台,使得传受双方可以直接感受到对方的信息并能及时地做出反应,同时,信息传受双方的角色地位并不固定”,[2]信息传播者和接受者往往可以通过互换角色地位进行良性互动来实现网络宣传的“涟漪式”扩张。

2、多元立体化向社会展示大学生风采

高校大学生社团是大学生们展现自我风采的舞台,随着高校与社会对接的不断深入,大学生的风采展示范围也逐渐从校内扩展到了社会。网络平台的发展更新使得大学生社团对学生风采的展示宣传有了更多层次的选择(非报刊、电视等传统方式),大学生的风采也能够以更为丰富的形式进入社会大众的视野。大学生社团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本身及其相关配套应用中对文字、图片、视频等素材的编辑处理功能,将大学生风采以“文+图+视频+其他”的立体化展现方式展现给大众。

3、为社会培养网络宣传型人才

要充分发挥网络平台宣传的积极作用,就需要不断地挖掘网络平台的功能和潜力,因此,大学生社团通常有着专人或相应的职能部门负责对网络宣传平台的管理。这些人不但要对网络平台的具体操作达到一定的熟悉程度,还要会运用PS、会声会影等图像处理软件,掌握相关的素材处理技术,且具备良好的文字编辑能力和审美能力。基于此,大学生社团对网络宣传平台的应用可以向社会持续性地输入优秀的网络宣传型人才。

4、传播优秀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社团学习发展

有组织就会有文化,大学生社团文化植根于高校校园,大学生社团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一个缩影。大学生社团能够集中展现高校校园文化的某个精华方面,因此,大学生社团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活动宣传的同时,也在传播着校园文化。并且,大学生是网络宣传的节点,在网络宣传中同时扮演着双重角色,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传播者。在高校大学生社团利用网络平台的宣传过程中,大学生可以学习吸收不同高校大学生社团的长处来弥补本校大学生社团的不足之处,促进大学生社团的发展。

三、对大学生社团规范化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宣传的几点思考

1、建立健全网络宣传方面的法律法规

高校大学生社团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宣传可能会遇到诸如宣传内容侵权、情趣低俗甚至违规违法等问题,为保证网络宣传信息的质量,需要用法律给网络宣传划上一l红线以净化网络宣传生态。“从网络立法的形式考虑,首先,可以颁布一部独立的网络法,全面规定网络的法律问题,规定详细的行为规范和权利义务关系。”[3]其次,可以颁布一部网络宣传方面的法律,对网络宣传内容、形式、途径等相关事项做出明确规定。最后,从高校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大学生社团的特点,出台针对性的法律法规,对大学生社团的网络宣传进一步细化监督管理,消除对大学生社团网络宣传监督管理的真空地带。

2、加强网络平台运营商对宣传内容的监督管理

大学生的社会阅历和有关法律知识积累不足,“三观”还处于成长期,其对于网络宣传内容有用性、真实性、健康性缺乏足够的甄别能力,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而做出错误的选择。针对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网络宣传平台运营商需要配套相应的具体监管办法。网络平台运营商可以从宣传内容的源头入手,一方面加强对宣传内容的合法、合规性审核,一方面强化对平台用户质量的管理,双管齐下,切断不良信息传播的途径。此外,网络运营商应该畅通不良信息举报投诉渠道,充分合理利用网民的监督作用,对网络宣传的内容进行实时监管,及时删除不良宣传内容。

3、加强高校大学生社团的内部监管

网络平台正面宣传作用的有效发挥,还要依靠大学生社团的自觉性内部监管。大学生社团内部应该建立一套完善的宣传推送流程,至少要包括编辑、审核、修改、确认、推送五个步骤。其中,一定要把好审核关,审核人员不能似是而非,要明确提出意见,审核未通过的宣传推送要及时对有问题的地方进行修改,直到确认符合要求为止。此外,大学生社团还需要建立问题信息反馈机制,广泛接收宣传意见或建议,对客观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改正完善。

4、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大学生的自我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是大学生社团网络宣传生态能否得到维持和净化的根本保证。法律法规的约束、网络平台运营商的监管、大学生社团的内部监管都是外部控制因素,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才是创造健康的网络宣传生态的内生控制因素。因此,高校应该重视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创新教育方法,“只有把学生当作是充满潜力的个体,把培养学生的积极的心理品质与帮助学生实现人生的价值当作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个体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才能得以发挥”。[4]大学生自我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一来能够建立起一条拒绝不良网络宣传内容的心理防线,阻止不良网络宣传内容的进一步渗透;二来可以浓郁网络宣传的健康风气,形成“风气导向宣传,宣传净化风气”的良性循环。

我们应该积极鼓励、支持、引导大学生社团紧跟时代步伐,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活动宣传,同时也要思考大学生社团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宣传可能存在以及已经出现的问题的规范性防范对策,力求实现大学生社团对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宣传的正面作用的最大化发挥。

【参考文献】

[1][2] 张洁,宋元林.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网络平台建设研究.改革与开放,2011(18).

[3] 秦颖慧,秦潇.论网络监管法律制度的完善[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 报,2011(02).

[4] 周炎根,仲云香.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理论与改革,2010(01).

【作者简介】

宣传文化的方法篇3

随着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不断深入发展,作为“三为主”首位的人口计生宣传教育工作,如何适应不断发展的工作需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真正起到宣传教育的作用,发挥功能,取得最佳效果,笔者认为:方法关乎效果。本文仅就此谈几点体会。

就其方法而言,应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需求的多元化为目标,实现最佳的宣传效果。也就是说,在人口计生的宣传工作中,要构筑立体化、全方位的宣传教育框架,不断创新宣传手段,满足育龄群众的生育文化需求。十七大报告指出:“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按照十七大的要求,人口计生宣传教育工作必须适应新形势,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利用立体化、全方位的宣传模式,通过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媒,加大对全社会的人口文化宣传力度。方式方法上要有所创新,要在不断增强宣传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上下功夫,避免简单化、概念化的宣传方法,使宣传教育工作不断提高质量、增加内涵、创造精品,满足育龄群众日益增长的生育文化需求。注意把宣传教育与增进群众的实际利益结合起来,提高群众接受教育的自觉性,提高宣传教育工作的相对效益,以达到效益的最大化。

一是融宣传教育于服务中,让群众有利益感。人口计生宣传教育工作的对象,是广大的育龄群众,宣传广大育龄群众,就要找到与群众的结合点。从我们开展人口计生宣传教育工作的经历中,不难看出在日常生活中,群众最需要最欢迎的就是服务。因此,改变就宣传而宣传的路子,把宣传与服务结合起来,在宣传的过程中既宣传群众,又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实际需要,让群众在接受我们宣传工作的同时,又得到了生产生活上的指导和帮助,群众就会有利益感,宣传效果就会事半功倍。如在实际工作中,结合宣传工作开展种植、养殖知识的讲座,为群众提供致富信息等,让群众感受到计生宣传工作的实惠,而不是虚的简单说教,广大育龄群众就会买我们的帐,认为我们是真的在帮助他们,也会激发他们实行计划生育的自觉性。

二是寓宣传教育于娱乐中,让群众有新鲜感。在人口计生宣传中,还要找到群众的兴奋点,要利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生动活泼的宣传,使群众不仅感到宣传内容入情入理,能够接受,对宣传形式也感到新鲜,乐于接受。如在长期的人口计生宣传中,我们一方面组织专业文艺团体举办计生文艺节目专场深入农村演出,一方面组织有文艺特长的村民,利用身边人、身边事编成“二人转”、“表演唱”、“小品”、“相声”、“三句半”等形式的文艺节目进行演出。多年来,各级计生部门与地方文艺团体共同开展文艺创作,创作出一大批有地方特色的文艺节目,如二人转《巧治怪胎》参加了1989年首届全国计划生育文艺调演,《傻子相亲》被黑龙江电视台1989年春节晚会选中,形成了一种“黑土计生文化特色”的宣传形式。我们在开展人口计生宣传中,针对城市居民的生活特点,创建人口文化大院活动。各地都因地制宜自创载体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在城镇社区创建了生育文化墙、生育文化楼道、生育文化大院、生育文化社区,设立大型的露天生殖健康展板,使社区居民在茶余饭后的散步中接受宣传,受到教育;在农村还利用农闲季节和节假日开展知识竞赛、自编自演的文艺演出等宣传活动,群众踊跃参加,形成互动,乐此不疲,在自娱自乐中受到教育。

三是用典型引路,让群众有认同感。在宣传教育中,特别是真对方针政策的宣传,要找到群众的接受点,在提高群众的接受率上下功夫。改变照本宣科的方法,把在执行落实政策中得到政策惠泽的典型人物、事例进行多种形式的广泛宣传,让群众从身边的人和事中感受到政策的实惠和好处,从而激发广大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主观能动性。如在宣传奖扶政策的过程中,我们把享受到这一政策实惠的群众身边的典型人物事例制作成挂图宣传品,向群众进行宣传,使群众在与身边人的对比中感受到了实行计划生育的好处,感受到了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的关护,在群众中产生强烈反响,群众产生了很强的认同感,收到了好的宣传效果。

四是开展互动宣传,让群众有主人感。在常规的人口计生宣传中,要找到与群众的互动点,改变以往施教者与受教者之间的说与听的关系,变被动宣传为互动宣传,由注重对宣传对象管理变为对宣传者的管理,让宣传者首先接受教育,转变观念,以人为本,以育龄群众为本,把群众放在主人的地位开展互动宣传,提高群众的满意度,把各项宣传活动变为群众自己的活动,让群众参与进来主动接受教育。如哈尔滨市的“爱家工程”、齐齐哈尔市的“基础知识再教育”、牡丹江市的“KIC计划”和“小康家庭促进计划”、佳木斯市的宣传品功能化和“一市十品”工程、大庆市的立体人口学校、鸡西市的生命之光五团(五员)和小康家庭健康计划、鹤岗市的“绿色银行”、双鸭山市的湿地生育文化建设、七台河市的“联、学、举、比、需”模式、伊春市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基地、黑河市的“四小”模式和小康家庭行动、绥化市的文化特色大院、大兴安岭地区的生育文化边疆行和农垦系统的“小制作、大国策”等系列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各地结合育龄群众实际,充分发挥自己地方的特色,让育龄群众参与其中,与宣传人员形成互动,从中受到教育,得到实惠,受到群众欢迎和好评。特别是在开展婚育新风活动中,让群众自己进行对比找差距,与上代人对比、与同龄人对比,找观念上的差距和生活上的差距,从中找出自己的差距,教育的目的自然就达到了。这种宣传方式群众也比较认可。形成了我省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宣传教育特色。

新时期人口计生宣传教育工作任重道远。党的十七大不但强调“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并且提出“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的量化指标,要求不但要提高经济指标,而且要稳定低生育水平,实现人口控制目标,人口发展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相适应。十七大报告中还多次强调了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同时,还用大段篇幅,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进行了阐述,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是国家的软实力,是一个政党精神上的旗帜,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中国特色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重要部分。人口文化具有社会主义文化的所有属性,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七大把文化建设的地位、作用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预示着人口文化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因此,我们必须按照十七大提出的要求,加大这方面的建设力度,在宣传教育的形式和方法上不断创新,在提高宣传效果上下功夫。

宣传文化的方法篇4

一、基层基础工作稳步推进、成效明显

(一)基础设施有了改进。全市有较大规模的基础文化设施29个,市、县两级建设了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文化基础设施,全市81家乡镇综合文化站、40个社区文化活动室的设备配置已全部到位,村级建设了农家书屋3424家,实现了全市行政村全覆盖。

(二)干部队伍不断壮大。全市89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党委的宣传文化工作设有专职岗位,都有一名宣传委员承担业务工作,有的还配备了1到3名宣传文化专干。全市整合市、县、乡、村四级文化人才,完善文化服务网络,形成了1500余人的文化专职服务队伍、3000人的理论服务工作队伍、1000余个群众业余文艺团体。

(三)经费投入得到增加。市、县两级财政建立了多元、稳定的投入机制,加大了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经费投入,市本级从2011年开始在全省率先落实从城市住房开发投资中提取1%建设资金用于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宣传文化专题活动开展,每年提取资金达1000万元左右。

(四)文化氛围日益浓厚。各县市区文艺创作日益繁荣,群众文化活动不断活跃,文明创建取得新突破,冷水江市铎山、岩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示范片建设成为全省城乡统筹发展的示范样本。

二、基层基础工作存在差距、亟需努力

(一)思想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基层领导干部潜意识认为宣传思想文化建设是“软任务”,不如搞经济建设,体现政绩明显,因而在抓经济工作的同时忽略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乡镇宣传委员排名靠后且身兼多职,投入宣传工作的时间和精力有限,有的认为宣传工作就是“订报纸、看电影、买杂志”。

(二)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一是设施不健全。各县市区宣传文化设施数量不多、质量不高、管理不到位,老化破损现象严重。娄星区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多年未进行更新改造,设施设备陈旧,文化阵地功能无法正常发挥。涟源作为文物大市,却没有文化馆,文物管理所没有办公室。二是发展不平衡。城乡之间差距大,农村文化娱乐基础设施少,村级娱乐场所基本是一片空白。三是使用率不高。乡镇文化站普遍缺设备、缺专职管理人员;农村书屋书籍少、更新慢、管理差,只是应付检查的时候开放,读者寥寥无几。

(三)经费保障有待进一步强化。一是总体投入不足。各级财政对宣传文化经费投入还存在差距,特别是事业单位人员多、经费预算少,人员工资难以保障,工作积极性不高。二是专项经费难落实。许多单位专项经费没按文件要求落实到位。如娄星区反映按照国家有关要求,科普专项经费应达到人均0.5元,而该区目前人均只有0.35元。三是专款不能专用。宣传文化经费不能专款专用,大多是捆绑使用。

(四)队伍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一是学历偏低。全市宣传部机关本科及以上人员104人,占78%,但科班出身的少,继续教育取得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多,乡镇宣传委员中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更少。二是专业人才少。宣传文化干部专业对口的少,具有初、中级专业职务人员所占比例低,高级职称以上专业职务干部少。三是年龄结构不优。队伍老化严重,年轻干部偏少,全市宣传部机关50岁以上人员14人,占10%;30岁以下人员16人,占12%。

(五)文化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各县市区都反映去年实施的文化体制改革留有遗留问题。一是文广新局与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存在职权不清问题。县市区执法大队与文广新局同为政府考核的正科级单位,位属平级;但又规定执法大队受文广新局代表政府委托执法,文化执法大队没有执法主体资格,两者属于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这种体制容易产生矛盾而导致执法工作难以开展。二是文广新局和电视台之间存在管理体制不顺问题。目前各县市区电视台隶属于宣传部领导,文广新局对电视台只是行业管理关系,但实际运行中文广新局经常对电视台行使行政管理,使得电视台形成了两头管理的局面,工作职能相互交叉。三是硬件设施不到位问题。如新成立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缺乏执法必需的专用房间、暗访用车、执法专用装备、服装等。

(六)工作方法有待进一步改进。一是舆情控制方面缺乏经验。二是对湖南宣传信息网了解不够,稿源途径单一,信息反馈和信息共享效果不够理想。三是党报党刊订阅任务繁重,基层根本无法完成,而订阅任务年年在增加。四是农村电影根本没人看,送电影下乡的方式今后值得改进。

三、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势在必行、时不我待

(一)进一步提高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地位和权威。一是加强学习,切实解决好思想认识问题。深入学习党的十精神和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业务知识,使基层领导充分认识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不断增强做好宣传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严格考核,切实解决好工作权威问题。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为各级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切实提高其在绩效考核中的考核分值,并与经济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真正解决基层领导干部思想认识不到位问题和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地位不高问题。

(二)进一步加大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经费投入。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地方各级财政要增加对宣传文化工作经费预算,列出专项经费,加大对宣传文化工作投入特别是基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二是加大项目和资金向基层倾斜力度。上级宣传文化等部门要加大对基层项目和资金的扶持,确保基层基础建设推进和宣传阵地功能发挥。三是加大文化产业招商引资力度。完善土地、资金、税收等方面优惠政策,加大文化产业项目招商力度,广开投融资渠道,壮大文化产业。

(三)进一步提升宣传思想文化干部队伍素质。一是加大引进力度。研究制定专业人才优惠政策,有针对性地引进专业演艺人才、文物文博专业人才、文化经营人才。二是加大培养力度。坚持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继续教育与学历教育相结合、“送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拓宽人才培养模式。三是加大使用力度。高看一层、厚爱一分,加大宣传思想文化干部的选拔、使用、交流力度。

(四)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增强文化体制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使各领域、多方面、诸环节改革相互配套、协调推进。二是完善扶持政策。按照“扶上马、送一程”的要求,加大对转企改制单位的保障扶持力度,解决转企改制后出现的新问题,确保改革“不可逆”。三是理顺体制机制。建议上级尽快出台相关文件理顺县级文广新局、执法大队、电视台三者之间的关系,明确“委托授权”“行业管理”“业务指导”等概念的外延与内涵,规范职能职责,理顺体制机制。

(五)进一步加大工作创新力度。一是创新观念。坚决破除一切落后的思想观念,实现宣传文化工作观念的创新。二是创新内容。注重“唯实”,做好与群众利益相关的政策宣传,推动“进千村入万户”“文化下乡”等活动深入开展。乡镇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要紧密结合重点工作、重大工程项目去开展。三是创新手段。运用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和高新科技手段,推动各种传播方式深度融合,对干部群众进行开放式、多渠道、多角度地开展宣传思想文化工作。

宣传文化的方法篇5

一、创新宣传文化工作理念和思路

思想的解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也永无止境。改革开放取得的成绩和进步得益于思想的不断解放,新形势下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新使命,更需要在解放思想上达到新的境界,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七大精神上来,宣传文化工作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把握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努力创新思想意识、创新发展理念、创新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整合宣传文化资源和力量,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首先是思想意识的创新。思想意识是做好宣传文化工作的向导。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必须在思想意识方面有新的提高,不断强化“六种意识”,即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精细意识、创新意识和统筹意识。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要求宣传文化工作不能为宣传而宣传、就文化说文化,必须把宣传文化工作放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与人的全面进步的高度,从全局出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发挥优势、彰显作用;责任意识和精细意识要求宣传文化工作必须以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谋其政、尽其责、做其事,做到精细谋事、精心做事、精诚共事;统筹意识要求宣传文化工作必须从系统的、战略的角度思考问题,谋划工作,通过系统集成、协调联动,整合资源、凝聚力量、推动工作;而创新意识则是宣传文化工作的生命,要求宣传文化工作面向全国、放眼世界,实现内容、形式、手段、方法的创新,不断焕发生机与活力,推动宣传文化工作的发展与繁荣。

其次是发展理念的创新。理念创新是工作创新的前提。在推动思想解放的过程中,宣传文化工作要实现由区域的、内敛的内循环向开放型、发散式转变,切实做到“三个树立”:一要树立以人为本新理念,更加注重人文关怀。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宣传文化工作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激发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要体现对人民群众,对各个社会群体,对每个人的关心、关爱、关怀和关切,在尊重人、爱护人与教育人、引导人的过程中展现作用、发挥优势。二要树立文化传播新理念,更加注重宣传效果。要认真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传播手段创新,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的要求,善于运用现代高新技术加工处理信息,优质快捷地进行传输和反馈,突破区域局限,向外延伸,发散辐射,覆盖更广泛的人群;要充分体现传播双向互动的特点,创造思想文化交流的条件和环境,激发大众的参与愿望,使人们在交流、碰撞、激荡中达成思想共识;要充分发挥高科技集声、形、文等多种宣传文化要素于一体的优势,运用丰富多彩的有效形式,拓展人们的文化生活空间。三要树立文化民生新理念,更加注重为民服务。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文化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必须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突出的文化问题,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要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创建和道德实践活动,提高城乡文明程度和公民素质;要贯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创作更多反映人民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让人们在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中享受美好生活。

第三是工作思路的创新。创新工作思路是增强宣传文化工作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的关键。当前,宣传文化工作还存在诸如传统单一、方式方法陈旧、运用新技术新手段不足、解疑释惑与引导教育能力不强等问题。要按照外向化、大众化、个性化、数字化的思路,实现宣传文化工作的“三个转变”。一要由传统的总结提炼概括为主,向超前策划、突出主题、逻辑链接、亮点聚合并重转变。宣传文化工作要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抓住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党和政府关注、人民群众关心的结合点、共鸣点,形成强大的主流舆论场和外向化的宣传态势,不断扩大社会影响面。对宣传对象要提前介入,倾力打造亮点,系统展现亮点,形成亮点纷呈、相互聚合的局面,不断吸引受众的眼球。二要由传统的说教式、灌输式为主,向渗透式、感召式与菜单式的方向转变。要摒弃照本宣科式、“传声筒式”、“填鸭式”、“上热下冷式”的宣传教育方式,把宣传文化工作融入经济、政治、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融入人们工作、生活的全过程,用共同理想去召唤人,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去感染人,用先进典型去激励人。既要提供大众化、普遍化的宣传服务,做到寓理于情、以情感人;又要针对不同群体、不同受众,提供更多个性化、专业化的菜单式宣传文化产品。三要由传统的以播(讲)为主的单项过程,向多媒体、多元素、新手段、新技术综合运用和全过程展现转变。要适应现代社会新型媒体发展及大众需求的需要,积极探索跨领域、跨地区、跨媒体的集团化、集约化传播,综合运用数字化技术及各种宣传手段,实现宣传文化工作的多元素集成、多亮点聚合、系列规模效应和整体功能的最优化;要突出背景铺垫、过程展现、主播引路、内容互动四个关键环节,改变过去就事论事、单调刻板的宣传方式,注重发挥宣传内容及内涵逻辑联想,让受众在自我分析、认知判断中全面理解和接受,达到更加直观、更加形象、更加生动的效果,形成震撼力、感染力。

最后是工作方法的创新。内容决定形式,但同样的内容运用不同的方式方法,会产生不同甚至完全不同的效果。在明确“三个转变”思路的同时,要运用课题式设计、项目式管理、工程式推进、台帐式督查的工作方法,把握好“五个关键”,即关键时刻、关键地点、关键事件、关键人物的关键表现,把这种方式方法运用和体现在重大活动、重要会议、重点事件的宣传和主题宣传、成就宣传、典型宣传之中,使宣传更生动鲜活,更具有现场感。

二、创新宣传文化工作体制和机制

宣传文化的方法篇6

一、“六五”普法实施情况

(一)积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法规得到广泛传播

一是深入学习贯彻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及时将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主要内容列入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计划,并编印领导干部学法辅导材料,加深了领导干部对十以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的理解。县、镇(区)两级通过开设“扶海大学堂”、“周末大讲堂”等形式定期组织各类法制讲座,先后举办了“法治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突发事件应对”、“法治思维与法治政府建设”、“新环境保护法”等专题报告会50余场次,提升了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应对突发事件、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

二是突出学习宣传宪法。组织宪法集中学习培训,将宪法列入全县领导干部、公务员“六五”普法培训计划,目前,已举办了数十期领导干部、公务员宪法专题培训班,引导领导干部、公务员树立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观念,增强了领导干部、公务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举办书画巡展,2012年,举办主题为“弘扬宪法精神服务科学发展”的“12·4”法治宣传暨法治书画巡展大型活动,历时2个月,集中展示全县53位书画名家创作的近100幅法治文化作品,营造了崇尚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的浓厚氛围。开展学习宣传宪法征集活动,在全县开展学习宣传宪法文艺作品、“宪法在我心中”征文等活动,共征集文艺作品、征文等263篇(幅),让广大公民在活动中学习宪法、感悟宪法、运用宪法,扩大宪法学习宣传的效果。2014年12·4活动期间,制作宪法宣传片,在文峰广场巡回播放。近期下发近万张宪法宣传广告,覆盖全县各个村居、社区和居民小区,让宪法精神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三是广泛宣传与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围绕经济社会的发展,每年开办专题研修班、重点班次,组织干部深入学习项目建设与创新、金融服务与创新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各镇区、各部门结合实际,创新方式,深入宣传资源节约、环境保护、防灾减灾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县环委会在全县开展“苏中电池杯”生态环保知识竞赛;沿海经济开发区、岔河镇、曹埠镇通过发放宣传资料,开展科普知识有奖问答等形式,深入宣传农村经营管理、民主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为“跨越赶超”营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

(二)继续深化“法律六进”,重点对象的法律素质进一步增强

一是深化“法律进机关”,突出抓好领导干部、公务员学法用法工作。认真落实党委(党组)中心组集中学法、政府常务会议会前学法、学法报告会、非人大任命领导干部任前法律知识考试等制度,确保领导干部学法落到实处。拓宽学法渠道,每年定期组织公务员“5+X”暨“六五”普法培训;在“如东干部在线学习中心”安排法律课程,并实行学分制考核;按照

司法和行政执法人员每年不少于60课时的法律知识更新学习培训要求,加强对司法和执法人员的法律培训。近5年来,公务员参加全县集中组织的“六五”普法培训8000余人次,参加法律知识考试10000余人次,进一步提升了公务员运用法律手段管理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创新普法载体,每周向全县领导干部发放“普法信息卡”,发送普法短信,并在每年两会期间将“普法信息卡”合订本送给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增强了领导干部学法“短、平、快”的效果。最近,联合组织部编印了《如东县领导干部警示教育案例汇编》,将于近期印刷,发放给领导干部,提高其自觉守法意识。二是深化法律进学校,及早做好青少年学法用法工作。扎实推进在校青少年法治教育计划、课时、教材、师资、经费“五落实”,配齐全县91所中小学法制副校长,落实了法制副校长每学年到校上法制课不少于4次的要求。开展了“学法小童星”和“知法守法青少年”评选、“六五”普法百校行、校园“微”普法、“画说法律”漫画大赛、模拟法庭、学生带法回家等一系列活动,增强了在校青少年的法治观念。积极推进校园法治文化建设,利用学校橱窗、板报、显示屏等阵地,开展法治宣传,营造了浓厚的校园法治文化氛围。近5年来,我县青少年违法犯罪率逐年下降,促进了青少年健康成长。《中国县域经济报》、《江苏法制报》等媒体给予专题报道。

三是深化法律进企业(单位),联动做好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学法用法工作。按照“谁执法、谁普法”的原则,严格落实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法律知识培训制度,把劳动保障、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法律知识纳入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内容。4年多来,共培训企业经营管理人员6000余人次,举办讲座100余场次,提升了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依法经营、诚信经营的能力。利用送电影、送文艺、进工地、进车间等形式,广泛开展送法进企业、进单位活动。组织送法进企业、进单位1000余场次,开展咨询6000余场次。在县城车站、酒店、医院等人员集聚的地方设立了25个法治宣传点,并聘请专人维护、定期添加内容,深受人们欢迎,进一步提升了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影响力。

四是深化法律进村居,务实做好农民学法用法工作。紧密结合农村实际需求和现实案例,不断增强法治宣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发挥普法“三宝”(学法掌中宝、说法小喇叭、普法文艺队)在农村普法中的作用,发放农民学法掌中宝2万余册,编印广播稿2500余期,开展法治文艺演出500余场,进一步增强了农民的法治观念。借助农村商店、农家剧院、村级法律服务站,精心打造了农村普法新阵地,方便群众学法用法,得到《法制日报》、《江苏法制报》等多家媒体的关注。

(三)大力推进法治文化建设,法治宣传覆盖面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开展法治文化理论研究。围绕“弘扬法治精神、传播法律知识、建设法治如东”主题,积极探索法治文化建设的路径,共征集法治文化建设调研文章100余篇,其中,《法治文化阵地建设“中看还要中用”》、《农民工法制宣传教育现状的调查》等20多篇理论研究成果被《中国司法》、《法制日报》、《中国法律援助》、《司法所工作》等媒体采用,为法治文化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我县加强法治文化建设的做法成为江苏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案例,向全省推介。

加强法治文化作品创作。编印全省首部民间法治文化书籍,传播如东民间法治文化。成立法治文化创作专家库,建立法治文化创作中心,每季编印《扶海洲》法治专刊,免费发到70多个民间文艺演出团体。定期组织专家库成员采风,交流经验,提升作品创作的质量,《求求你相信我》等10件法治文化作品,在第三届全国小戏小品曲艺作品大赛中分获金、银奖。开展法治文化作品征集活动,并编印成法治文化作品集。四年来,共创作书画、戏剧、歌曲、曲艺等各类法治文化作品1500多件,为有效地传播法治文化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推进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做优做实全省有影响、南通最大的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新增了法治大道、环境教育馆、人防教育馆等法治宣传教育阵地,每年有近6万名中小学生在基地接受“八个一”法治教育,截至目前,已接待学生近20万名。镇级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快速推进,曹埠镇依托农家剧院办起普法大舞台;栟茶、马塘等镇借助市民广场建成了“法治广场”;岔河镇依托银河工业园区建成了“企业法治文化长廊”等,形成了“一域一品”。法治文化公共设施覆盖率达到80%以上,把“送文化”变为“种文化”,营造了浓厚的法治文化氛围。

开展法治文化活动。举办了扶海法治辩论赛、扶海法治大讲堂等活动,着力传播法治文化理念。开展法治书画巡展,法治文艺巡演、调演等活动,广泛传播法治文化。将法治文化与企业文化、校园文化、乡村文化、行业文化相融合,放大法治文化的效应。依托民间文艺团体,开展法治文艺演出,每年演出30余场次,深受群众欢迎,形成了法治文化宣传的全覆盖。

(四)广泛开展法治创建活动,全县的法治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一是精心组织学法用法示范单位评选。明确机关、镇区、村、企业、学校等5类创建对象的28项评比标准。通过单位申报、实地检查、综合评审,确定了地税局、质监局、供电

公司等25家“学法用法示范单位”,更好地发挥了先进典型在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中的示范带动作用。二是率先启动企业守法诚信指数评估。出台了《如东县企业守法诚信指数评估实施办法》、《如东县企业守法诚信指数评估实施细则》,2012年,联合14家行政部门对70家重点企业进行了首次评估,评选出3A级守法诚信企业47家,2014年进一步扩大了评选范围,并研发了企业守法诚信指数评估软件系统,通过各部门的联合检查和评分,从抽选的209家企业中确认144家为AAA级守法诚信企业。今后将进一步完善评估细则和评估软件,并将评估结果作为企业提高授信额度、招投标、减少实质性检查的重要参考,进一步促进了企业的依法经营、依法管理、诚信经营。

三是深入推进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坚持将民主法治创建作为深化农村法治建设的重要手段和提高农村民主法治建设水平的重要途径,加强对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的组织领导和推进力度,提升了创建质量。2012年,丁家店村成为南通唯一一家第五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县253个村居(社区)中,建成国家级“民主法治示范村”2个、省级“民主法治村(社区)”40个、市级192个,全县“民主法治村(社区)”建成率达到100%。

四是广泛开展崇法示范户评选。我县从2011年开始,利用5年时间,在农村开展以家庭为单位,以法律知识、法律服务进农家为主要内容的“崇法示范户”评选活动,共评选出县、镇两级“崇法示范户”6000多户,大大提升了广大农民的法律素质和致富本领。

(五)不断完善组织保障机制,全县法治宣传教育环境进一步优化

一是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普法工作摆在重要议事日程,与经济社会发展同研究、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成立了由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任组长,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的法治宣传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县政协充分发挥民主监督作用,对“六五”普法规划落实情况监督检查,并以委员提案的形式对普法工作给予关心和支持。形成了“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实施、政协监管,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大普法工作格局,保障了“六五”普法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是深入推进条块联动。坚持“谁主管、谁普法,谁执法、谁普法”的原则,每年都下发法治宣传教育要点,并加强对条块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指导,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局面。公安、工商、质监、国土、税务、建设等部门,在每年的“3·15”、“6·25”、“12·4”以及税法宣传月、环保宣传周、防灾减灾日等活动期间,密切配合、积极参与,放大了“六五”普法工作的效应。县政法委组织公安、检察、法院、司法等联合开办《法治天地》电视专题节目;县文广传媒中心(集团)开播了《今日说法》、《896政风行风热线》、《生活与法》等栏目;各镇、村也利用“小喇叭”、“法治宣传栏”等多种形式深入开展法治宣传,大大提升了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覆盖面和知晓率。法治宣传教育覆盖面达100%,知晓率达95%以上,全市名列第一。

三是广泛动员社会参与。健全了普法讲师团、普法志愿者、普法联络员等队伍,举办讲座1100余场次,接受法律咨询13000多人次。开展法治短信、“六五”普法金点子征集等活动,让广大公民积极参与“六五”普法工作,共征集“金点子”、法治短信2300余条。聘请了优秀律师、基层法律工作者担任县、镇法律顾问,为党委、政府依法决策、依法行政提供服务。聘请了150名大学生村官担任义务普法宣传员,进一步充实了普法志愿者队伍。2014年“12·4”活动期间,组织普法志愿者集中宣誓。目前,我县已有617名普法志愿者,覆盖全县各镇区,涵盖法治文化创作、媒体宣传、文艺演出、文化教育、公检法、部门专业法、司法行政等多个领域,以专业性人才为主体。他们在各自的工作领域为普法宣传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为进一步调动普法志愿者的积极性,县司法局联合文广新局组织评选出十佳法治文艺节目、十佳普法志愿者,并给予表彰和奖励,以促进他们更好地进行普法活动。

四是扎实抓好考核表彰。制定了《如东县2011-2015年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目标责任制分解表》,将工作任务分解落实到各镇区、各部门、各单位,做到主体多元、任务明确、要求具体、责任落实。各镇区、各部门、各单位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情况列入县委、县政府综合考核,并对先进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

二、存在的问题

(一)法治文化阵地建设滞后

2011年,省委、省政府下发《关于加强法治文化建设的意见》,明确要求三年内县、镇、村公共设施法治文化阵地覆盖率达100%。虽然经过两年多的大力推进,法治文化阵地建设有了一定的进展,建成了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岔河企业法治文化长廊等阵地,但对照省、市的要求,与周边兄弟县(市)相比,法治文化阵地规模小、数量少,明显滞后,影响了法治县的创建和“六五”普法的考核验收。

(二)经费投入不足

在经费保障方面,虽然目前县级普法工作经费已列入财政预算,有了最基本的保障,但按照省、市1元/人的考核标准,仍有很

大的差距。目前,我县的普法经费仍是2011年的标准0.35元/人,影响了普法工作的正常开展。(三)重视程度不够

少数部门和镇(区)对普法工作重视不够,认为普法工作是软任务、软指标,是务虚的工作,存在着做了也看不见效果、不做也没事的想法,对普法工作的先导性、基础性作用认识不足,导致少部分单位、镇(区)开展活动偏少,存在普法资源整合不到位,普法工作积极性不高等现象。

三、下一步的打算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提升到新的高度,也对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今后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着力在重点法律法规宣传、领导干部学法用法、法治文化建设、基层民主法治建设上下功夫,锐意进取,创新创优,求真务实,在更高的起点上推进我县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为全县赶超争先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一)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开展法治宣传教育

一是突出宣传促进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法律法规。围绕推动科学发展主题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在生态县创建、放心消费创建、法律服务进百企等活动中,大力宣传经济结构调整、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科技进步、自主创新及公平竞争、诚实守信、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不断加大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法律法规宣传,为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美丽如东提供坚强的法治保障。

二是突出宣传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法律法规。围绕建设法治政府,促进公平正义及社会和谐稳定,在法治县、法治镇创建等活动中,大力宣传社会组织建设、党风廉政建设、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以及、投诉、调解、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不断提高各级政府依法决策、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水平,进一步引导群众树立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观念,依法表达利益诉求,为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法治化水平奠定坚实的法治基础。

三是突出宣传服务和保障民生的法律法规。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为根本目标,大力宣传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征地拆迁、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大力宣传与保障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特定弱势群体利益方面的法律法规,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二)着力抓好领导干部等重点对象的学法用法

一是强化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养成。继续坚持落实党委中心组集体学法、政府常务会议学法、领导干部述法考评、党校(行政学院)法律知识培训、人大任命领导干部任前法律知识考试、非人大任命领导干部任前法律廉政双考核等制度,办好全县公务员“5+X”能力暨“六五”普法培训、如东干部在线学习中心,继续发放如东《普法信息卡》,进一步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

二是努力夯实青少年法律素质根基。深入开展“唱响法治、畅想明天”法治歌曲进校园活动和“六五”普法百校行活动,进一步培育校园法治文化,不断提升青少年学生的法律道德素质。开展中小学生法治征文、市县级“学法小童星”“知法守法青少年”评选、学生带法回家等活动,培育青少年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良好品德。

三是不断强化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学法用法。认真贯彻《江苏省企业学法用法评考办法(试行)》,全面实施《如东县企业守法诚信指数评估实施办法(试行)》,进一步促进我县企业依法生产经营,营造守法、有序、诚信、公平的市场秩序。进一步完善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全县规模以上企业聘请法律顾问,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法律素质和依法管理的能力。

四是大力抓好农民和流动人口的法治宣传教育。继续开展“崇法示范户”创建活动和“农村法治广播学校”的推进工作。充分发挥村(居)、镇的法治宣传栏、崇法学堂、农家书屋等作用,增强普法的感染力和渗透力。做好对新社会组织的法治宣传工作,认真组织对社会闲散、流动人口及服刑在教人员、刑释解教人员等特殊人群的普法教育,进一步增强法治宣传教育的渗透力。

(三)精心打造法治文化建设新亮点

一是扎实推进法治文化阵地建设。依托青少年教育基地,建成中国法制史教育馆,打造成全市最大、全省有影响的法治文化新阵地。着力推进栟茶法治文化广场、曹埠赵家剧院、丰利家庭法治文化园等阵地建设,力争实现县、镇、村三级法治文化阵地全覆盖。深入实施“基层法治文化阵地建设示范工程”,争创一批省、市级法治文化示范点。

二是深入开展法治文化作品创作。继续办好《扶海州》法制文艺期刊。着力构建法治文化作品创作、编排、传播的新机制。县法治文化研发专家库加强与美协、作协、音协、文化企事业单位等之间的协调联动,研究、开发优秀法治短剧、戏曲和法治动漫等作品。

三是不断加大法治文化传播力度。认真贯彻省《关于加强新闻媒体公益法制宣传工作的意见》,充分调动各类媒体做好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移动电视、户外显示屏等各类传媒优势,不断促进法治栏目、专栏、专题数量质量的有效增长,积极打造“法律e站”等普法新品牌,进一步巩固完善“舆论全覆盖、媒体全联动”的法治文化传播体系。

(四)全力提高法治宣传工作组织保障水平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不断强化“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实施,各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参与”法治宣传工作体制机制,继续将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列入县委、县政府综合表彰,确立法治宣传领导小组办公室例会制度,落实具体责任,明确互动事项,确保全县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组织领导坚强有力,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二是优化队伍建设。选优配强法治宣传专兼职人员,强化业务指导,努力建设一支忠于职责、业务精通、作风优良、乐于奉献的法治宣传专兼职队伍。抓好普法讲师团、法治宣传员、普法志愿者等队伍建设,逐步建立登记、培训、交流和奖励制度,以鼓励司法执法人员、法律工作者、农村法律明白人、大学生村官、“五老”志愿者等积极参与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形成个个学法用法、人人参与普法的“大普法”工作格局。

宣传文化的方法篇7

作为民主法制建设基础性工程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如何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知法、懂法、守法、护法”新型公民,这是摆在我们广大普法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回忆过去20多年的普法,对广大公民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无疑取得明显成效,但从现实和长远角度来看,还有很多不相适应的地方。表现在确立工作思路上,“一个调”,科学性不够;在制定工作目标上,“一般高”,讲远近不够;在宣传教育对象上,“一锅煮”,分彼此不够;在宣传教育活动上,“一阵风”,抓经常不够;在宣传教育方法上,“一副样”,出生动不够;在宣传教育推进上,“一家忙”,搞合力不够。这些问题,既是我们现实工作的薄弱环节,也是我们今后工作改进和创新的着力点。因此,仅就xx县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实践,笔者认为,必须在精心打造好普法“1234”工程上狠下功夫,使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一、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必须要做到“一个确立”。就是要确立理念创新的科学工作思路。思路决定出路,确立一个创新的、科学的工作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指导实际工作的灵魂。从1986年至今,**县普法经历了“一五”探索、“二五”实践、“三五”重在建设、“四五”依法治理、“六五”全面建设法治县五个阶段,我们的民主法制建设不断深化和发展,很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坚持不断创新的科学工作思路。“六五”普法初期,根据普法依法治理的形势和任务,我们**县提出了“条块结合、齐抓共管;典型引路,分类指导;拓宽渠道,活化形式;普治并举,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实践证明,这条思路是科学的、可行的。

二、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必须抓好“两个强化”。即:强化职能定位,强化工作手段。

强化职能定位。就是根据《“六五”普法规划》和《依法治县纲要》的要求,结合各部门、各单位工作职能的实际情况,按照分工协作的原则,将各职能部门的抓普法工作职责用文件分别固定下来,达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责权明确、任务落实”的工作目的,克服过去单靠依法治县办“唱独角戏”和“小马拉大车”现象,形成强大合力,从而构成“条块结合、纵横相融”的大普法格局。

强化工作手段。就是要建立科学的工作目标管理考核评估体系,具体就是建立科学管理机制、严格考核机制和竞争激励机制。一是要合理分类。合理分类是为了科学定标有的放矢,就**县共分七大类,即:中省市县直执法综合管理类、中省市县直社会服务类、县人大、政协及党群机关综合(事业)类、农村乡(镇)类、教育类、企业类和社区类。二是要科学定标。确立科学目标是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归宿和起点,在整个法制宣传教育系统中处于指导和支配地位,对于确定公民法制宣传教育的任务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目标的确立就是按照不同类别、实现时间和可能程度,可以分为根本目标和具体目标,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根本目标可分为组织领导重视程度、基础工作、普法工作、依法治理和超前工作五个方面,具体目标可分为若干条,近期目标就是当年可实现目标,长远目标就是五年可实现的综合目标,由近及远、阶梯式、;连贯性将公民法制宣传教育导向一个更高的层次。三是要严格考核。就是由县委、县政府目标考评办牵头,汇同组织、宣传、依法治理办等部门,采取平时抽查、半年检查、年终兑标相结合方式进行分类严格考核,逐项逐条兑标。四是要落实“一票否决”权。就是将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纳入县委、县政府对各部门、各单位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大目标考核体系,对年度未达标的落实“一票否决”权机制,确保普法依法法理工作的顺利推进。五是要强化各种监督手段。就是人大的法制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人民团体的群众监督、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等手段,督促各级党委政府抓好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六是要强化激励手段。就是要深入开展争先创优活动,既要制定好方案,又要组织好每年度的经验交流会、总结表彰会,大力宣传、树立、表彰和奖励先进典型,以此来带动中间,激励后进,形成“学先进、赶先进、超先进”的工作浓厚氛围。

三、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必须突出“三个结合”。

即:普法与法律服务相结合,普法与文化建设相结合,普法与现代科学相结合。突出这“三个结合”就是打破过去就普法而普法的工作做法和工作方式,跳出固步自封的工作怪圈,拓宽渠道,活化形式,寻求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新的结合点和切入点。一是普法与法律服务相结合。围绕法律服务是做好普法工作的根本要求,只有在开展法律服务中找准普法工作方位,才能使普法与法律服务互为促进,相得益彰。普法可以搞些必要形势,但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也就是群众最关心的就是我们普法工作正要搞的。法律服务也是如此,目前要着力开展关系民生与发展问题、群众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人民内部矛盾调解问题、公民权益保障问题和贫弱群体法律援助问题等法律服务工作,通过广泛开展法律服务和结合个案调解,有针对性宣传有关法律法规,以案说法、以案普法、以案学法,增强当事人及周围群众的法律意识,以此达到普法与法律服务双丰收。二是普法与文化建设相结合。围绕文化建设是做好普法工作的有效途径,只有在文化建设中找准普法切入点,才能促进普法工作卓有成效地开展。结合城乡文化建设正在兴起的热潮,一方面可以将文化阵地与普法阵地、文化图书与法制图书、文化学习与普法学习、文化活动与普法活动等有机结合、同步推进。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繁荣地方文艺之机来开展法制文艺活动,充分发挥文化馆、文化站、剧团专业队和群众业余队的作用,深入乡村、深入生活、创作编排群众通俗易懂、喜闻乐见、形象幽默、朗朗上口的法制方艺作品,在城乡巡回演出,使法律条文化枯燥为生动,化抽象为直观,提高法制宣传教育的灵活性、趣味性和实效性。三是普法与现代农业科技相结合。广大农民普法一直是普法工作的“重头戏”,也是困扰普法工作的难点,因此,必须抓住广大农民对现代科技应用的积极性,结合每年度农村科普之冬、科普之春和科普下乡活动,将普法教育融入其中,随之开展送法下乡活动,通过“法制讲座”、编印常用法律知识宣传资科和法治文化用语集锦等,广泛宣传与广大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推进“法律进乡村”活动顺利推进。

四、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必须实现“四个突破”。

即:人力资源、设施资源、平台资源和经费资源上有新突破。一是在人力资源上实现新突破。就**县实际重点培育和建设以普法骨干、普法联络员、普法讲师团和普法志愿者这四支队伍。全县上下普遍建立健全普法“三员”骨干队伍(宣讲员、辅导员、报告员),并分期分批进行集中轮训。全县组成普法宣讲团17个、普法宣讲组286个,定期深入机关、学校农村和企事业单位开展法律知识讲座。全县整合律师、公证员、法律服务工作者,高等院校法律专业学生和司法战线资深的离退休干部为主体的法制宣传人力资源,建立一支统一规范的普法志愿者队伍,经常活跃在全县城乡之间。全县各部门,各单位都设定一名普法联络员,定期汇报工作,反馈信息,真正做到普法工作有人抓,有人管。二是在设施资源上实现新突破。设施资源是开展法制宣传的必要条件,全县舍得投入精力、物力和财力,增加一些法制宣传必要的外部设施和内部设施。全县以人口密集地、休闲场所、公园、车站、商场和主要街道等制作了固定永久性法制宣传设施,营造外部法制宣传氛围。在此基础上,加大了内部设施建设力度,具体实现了“五化”,即:(1)办公场所实现专室化,从县办到各基层依法治理办都设有专室。(2)工作运行实现图示化,从上到下统一制作工作运行图板、统一制作牌匾,各种组织、制度、指标、任务量化上墙、图文并茂,一目了然。(3)宣传器材设备实现现代化,各级依法治理办都配置了数码像机、录像机、微机等宣传器材和办公设备,县办还配装一台专用普法宣传车。(4)普法档案实现规范化,全县统一要求、统一标准、文字档案齐全、类别清楚、专室专柜。(5)是普法工作实现网络化,县办通过政府网与各乡(镇)依法治理办实行微机联网,“148”法律服务热线电话全部开通,运行良好。三是在平台资源上实现新突破。全县以“八项”宣传形式为载体,搭起具有本地特色法制宣传教育平台,并在完善中抓提高,在提高中求创新,在创新中搞突破。第一,开展常规性纪念活动。充分利用一些法律法规的纪念日、宣传月、宣传周、宣传日等常规性活动,由县委依法治县办牵头,协调各有关部门,适时开展宣传教育活动。第二开展“法制文艺”下乡活动。以县剧团专业队和群众业余队为依据,组织创作编排一台法制文艺节目,下乡巡回演出。第三开展“法律大集”活动。以各乡(镇)集贸市场日确定为法律大集活动日,每个乡镇每年举办5次以上。第四开展“法律广场”活动。在县城设置2处“法律广场”,定期开展法制宣传。第五开设“法律橱窗”。充分利用乡村公开栏现有设施,开设乡村“法律橱窗”。乡(镇)每周一期并轮换一次内容,村每半月一期并轮换一次内容。第六开辟“法制专栏”节目。采取“以案说法”、“法制讲座”、和“银屏字幕”等形式,通过电视覆盖面,把法律知识传送到千家万户。第七开设小区“法制长廊”。在县城繁华小区开设2处“法制长廊”,确定专人定期宣传相关的法律法规。第八建立“法律农家院”。每个乡(镇)只少要建立3—5个村标准性高、运用性强的“法律农家院”,并逐步实现“村村有个法律农家院”。四是在经费资源上实现新突破。全县采取政府拨付一点,社会筹集一点,企事业单位冠名赞助一点,法律服务创收一点等措施,县办普法经费10.8万元已纳入年度财政预算,为全县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宣传文化的方法篇8

作为民主法制建设基础性工程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如何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知法、懂法、守法、护法”新型公民,这是摆在我们广大普法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回忆过去20多年的普法,对广大公民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无疑取得明显成效,但从现实和长远角度来看,还有很多不相适应的地方。表现在确立工作思路上,“一个调”,科学性不够;在制定工作目标上,“一般高”,讲远近不够;在宣传教育对象上,“一锅煮”,分彼此不够;在宣传教育活动上,“一阵风”,抓经常不够;在宣传教育方法上,“一副样”,出生动不够;在宣传教育推进上,“一家忙”,搞合力不够。这些问题,既是我们现实工作的薄弱环节,也是我们今后工作改进和创新的着力点。因此,仅就xx县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实践,笔者认为,必须在精心打造好普法“1234”工程上狠下功夫,使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一、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必须要做到“一个确立”。就是要确立理念创新的科学工作思路。思路决定出路,确立一个创新的、科学的工作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指导实际工作的灵魂。从1986年至今,××县普法经历了“一五”探索、“二五”实践、“三五”重在建设、“四五”依法治理、“六五”全面建设法治县五个阶段,我们的民主法制建设不断深化和发展,很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坚持不断创新的科学工作思路。“六五”普法初期,根据普法依法治理的形势和任务,我们××县提出了“条块结合、齐抓共管;典型引路,分类指导;拓宽渠道,活化形式;普治并举,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实践证明,这条思路是科学的、可行的。

二、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必须抓好“两个强化”。即:强化职能定位,强化工作手段。

强化职能定位。就是根据《“六五”普法规划》和《依法治县纲要》的要求,结合各部门、各单位工作职能的实际情况,按照分工协作的原则,将各职能部门的抓普法工作职责用文件分别固定下来,达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责权明确、任务落实”的工作目的,克服过去单靠依法治县办“唱独角戏”和“小马拉大车”现象,形成强大合力,从而构成“条块结合、纵横相融”的大普法格局。

强化工作手段。就是要建立科学的工作目标管理考核评估体系,具体就是建立科学管理机制、严格考核机制和竞争激励机制。一是要合理分类。合理分类是为了科学定标有的放矢,就××县共分七大类,即:中省市县直执法综合管理类、中省市县直社会服务类、县人大、政协及党群机关综合(事业)类、农村乡(镇)类、教育类、企业类和社区类。二是要科学定标。确立科学目标是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归宿和起点,在整个法制宣传教育系统中处于指导和支配地位,对于确定公民法制宣传教育的任务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目标的确立就是按照不同类别、实现时间和可能程度,可以分为根本目标和具体目标,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根本目标可分为组织领导重视程度、基础工作、普法工作、依法治理和超前工作五个方面,具体目标可分为若干条,近期目标就是当年可实现目标,长远目标就是五年可实现的综合目标,由近及远、阶梯式、;连贯性将公民法制宣传教育导向一个更高的层次。三是要严格考核。就是由县委、县政府目标考评办牵头,汇同组织、宣传、依法治理办等部门,采取平时抽查、半年检查、年终兑标相结合方式进行分类严格考核,逐项逐条兑标。四是要落实“一票否决”权。就是将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纳入县委、县政府对各部门、各单位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大目标考核体系,对年度未达标的落实“一票否决”权机制,确保普法依法法理工作的顺利推进。五是要强化各种监督手段。就是人大的法制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人民团体的群众监督、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等手段,督促各级党委政府抓好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六是要强化激励手段。就是要深入开展争先创优活动,既要制定好方案,又要组织好每年度的经验交流会、总结表彰会,大力宣传、树立、表彰和奖励先进典型,以此来带动中间,激励后进,形成“学先进、赶先进、超先进”的工作浓厚氛围。

三、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必须突出“三个结合”。即:普法与法律服务相结合,普法与文化建设相结合,普法与现代科学相结合。突出这“三个结合”就是打破过去就普法而普法的工作做法和工作方式,跳出固步自封的工作怪圈,拓宽渠道,活化形式,寻求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新的结合点和切入点。一是普法与法律服务相结合。围绕法律服务是做好普法工作的根本要求,只有在开展法律服务中找准普法工作方位,才能使普法与法律服务互为促进,相得益彰。普法可以搞些必要形势,但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也就是群众最关心的就是我们普法工作正要搞的。法律服务也是如此,目前要着力开展关系民生与发展问题、群众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人民内部矛盾调解问题、公民权益保障问题和贫弱群体法律援助问题等法律服务工作,通过广泛开展法律服务和结合个案调解,有针对性宣传有关法律法规,以案说法、以案普法、以案学法,增强当事人及周围群众的法律意识,以此达到普法与法律服务双丰收。二是普法与文化建设相结合。围绕文化建设是做好普法工作的有效途径,只有在文化建设中找准普法切入点,才能促进普法工作卓有成效地开展。结合城乡文化建设正在兴起的热潮,一方面可以将文化阵地与普法阵地、文化图书与法制图书、文化学习与普法学习、文化活动与普法活动等有机结合、同步推进。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繁荣地方文艺之机来开展法制文艺活动,充分发挥文化馆、文化站、剧团专业队和群众业余队的作用,深入乡村、深入生活、创作编排群众通俗易懂、喜闻乐见、形象幽默、朗朗上口的法制方艺作品,在城乡巡回演出,使法律条文化枯燥为生动,化抽象为直观,提高法制宣传教育的灵活性、趣味性和实效性。三是普法与现代农业科技相结合。广大农民普法一直是普法工作的“重头戏”,也是困扰普法工作的难点,因此,必须抓住广大农民对现代科技应用的积极性,结合每年度农村科普之冬、科普之春和科普下乡活动,将普法教育融入其中,随之开展送法下乡活动,通过“法制讲座”、编印常用法律知识宣传资科和法治文化用语集锦等,广泛宣传与广大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推进“法律进乡村”活动顺利推进。

四、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必须实现“四个突破”。即:人力资源、设施资源、平台资源和经费资源上有新突破。一是在人力资源上实现新突破。就××县实际重点培育和建设以普法骨干、普法联络员、普法讲师团和普法志愿者这四支队伍。全县上下普遍建立健全普法“三员”骨干队伍(宣讲员、辅导员、报告员),并分期分批进行集中轮训。全县组成普法宣讲团17个、普法宣讲组286个,定期深入机关、学校农村和企事业单位开展法律知识讲座。全县整合律师、公证员、法律服务工作者,高等院校法律专业学生和司法战线资深的离退休干部为主体的法制宣传人力资源,建立一支统一规范的普法志愿者队伍,经常活跃在全县城乡之间。全县各部门,各单位都设定一名普法联络员,定期汇报工作,反馈信息,真正做到普法工作有人抓,有人管。二是在设施资源上实现新突破。设施资源是开展法制宣传的必要条件,全县舍得投入精力、物力和财力,增加一些法制宣传必要的外部设施和内部设施。全县以人口密集地、休闲场所、公园、车站、商场和主要街道等制作了固定永久性法制宣传设施,营造外部法制宣传氛围。在此基础上,加大了内部设施建设力度,具体实现了“五化”,即:(1)办公场所实现专室化,从县办到各基层依法治理办都设有专室。(2)工作运行实现图示化,从上到下统一制作工作运行图板、统一制作牌匾,各种组织、制度、指标、任务量化上墙、图文并茂,一目了然。(3)宣传器材设备实现现代化,各级依法治理办都配置了数码像机、录像机、微机等宣传器材和办公设备,县办还配装一台专用普法宣传车。(4)普法档案实现规范化,全县统一要求、统一标准、文字档案齐全、类别清楚、专室专柜。(5)是普法工作实现网络化,县办通过政府网与各乡(镇)依法治理办实行微机联网,“148”法律服务热线电话全部开通,运行良好。三是在平台资源上实现新突破。全县以“八项”宣传形式为载体,搭起具有本地特色法制宣传教育平台,并在完善中抓提高,在提高中求创新,在创新中搞突破。第一,开展常规性纪念活动。充分利用一些法律法规的纪念日、宣传月、宣传周、宣传日等常规性活动,由县委依法治县办牵头,协调各有关部门,适时开展宣传教育活动。第二开展“法制文艺”下乡活动。以县剧团专业队和群众业余队为依据,组织创作编排一台法制文艺节目,下乡巡回演出。第三开展“法律大集”活动。以各乡(镇)集贸市场日确定为法律大集活动日,每个乡镇每年举办5次以上。第四开展“法律广场”活动。在县城设置2处“法律广场”,定期开展法制宣传。第五开设“法律橱窗”。充分利用乡村公开栏现有设施,开设乡村“法律橱窗”。乡(镇)每周一期并轮换一次内容,村每半月一期并轮换一次内容。第六开辟“法制专栏”节目。采取“以案说法”、“法制讲座”、和“银屏字幕”等形式,通过电视覆盖面,把法律知识传送到千家万户。第七开设小区“法制长廊”。在县城繁华小区开设2处“法制长廊”,确定专人定期宣传相关的法律法规。第八建立“法律农家院”。每个乡(镇)只少要建立3—5个村标准性高、运用性强的“法律农家院”,并逐步实现“村村有个法律农家院”。四是在经费资源上实现新突破。全县采取政府拨付一点,社会筹集一点,企事业单位冠名赞助一点,法律服务创收一点等措施,县办普法经费10.8万元已纳入年度财政预算,为全县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上一篇:工程经济分析的一般过程范文 下一篇:网络安全的本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