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循环经济的理解范文

时间:2023-11-01 17:14:05

对循环经济的理解

对循环经济的理解篇1

论文摘要: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解决环境问题、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而中小企业作为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循环经济的实现,是决定我国节能减排目标实现的关键。由于自身原因,中小企业向循环经济的转型面临很多困难,通过联合中小企业可以跨越这些障碍,逐步实现循环经济。

1引言

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具体模式,即按照自然生态物质循环方式运行,且运用生态学的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其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一产品一污染排放”所构成的物资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循环经济则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运行模式是“资源一产品一污染物”。其特征是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低排放,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了长期以来我们的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矛盾。

2中小企业实现循环经济所面临的困难

2.1中小企业缺乏循环技术创新意识

中小企业缺乏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危机感,对循环经济的理解不够。其对循环经济的模式知之甚少,对适应循环经济要求的生态技术创新更少。利益化的趋势使得一些中小企业的领导只考虑到短期的经济效益,没有从长远的角度考虑循环经济下的新技术对企业带来的新的经济效益以及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生态效益的关系。使企业的循环技术创新遇到障碍,长远看也削弱了企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2中小企业难以形成循环经济的规模优势,循环技术创新能力弱

规模经济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大多数是依靠原始资本积累发展起来的,资金和规模小,无法建立本企业独立的研发中心,多依赖外部技术,所以在经济技术创新上难以与大企业相比。由于存在技术垄断,也使得中小企业难以获得现成的循环技术,致使长期处于单位产值资源消耗大、能耗高、资源无法充分利用的状态。

2.3人才缺乏是中小企业进行循环技术创新的瓶颈

大多数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长期坚持家族式管理,任人唯亲,而且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的经营者自身素质不高。技术创新人才、科技人才的分布不合理,约有2/3以上的技术研发力量在企业之外,其余部分也主要分布在少数大型企业集团。再加上中小企业的条件差,使得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人员严重短缺。具有专业特长、科研能力强和科研水平高的技术带头人以及高素质、高学历人员更难在中小企业扎根。

2.4中小企业进行循环技术创新资金不足

中小企业缺乏循环技术改造所需资金,不能及时引进先进循环技术和工艺来改造落后工艺。循环技术创新所需资金得不到满足,导致技术创新停滞或失败,或者创断过程中出现的非预见性资金供给不及时,难以进行循环技术升级和设备更新造成项目的失败和机会的丧失。造成中小企业资金紧张因素较多,如:因规模小自身资信不足,银行出于资金安全考虑,对中小企业惜贷。另外,政府对中小企业的财政支持不足,中小企业也很难能从政府部门得到研究开发经费,很难通过发行股票或债券直接融资,这些都使得中小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技术改造的资金缺乏。

3中小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策略

3.1提升面向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意识

中小企业可以进行技术创新联盟获得循环技术,从而转向循环经济。联盟内企业循环经济的实现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形成良好的企业形象和企业品牌形象。这将促使联盟内的企业加强循环技术创新意识,进而对循环技术有更多的投人。同时,也将会在技术创新联盟所在的区域产生影响,迫使更多的周边企业重视循环技术的重要性。

3.2建立集中地循环经济利用项目

对中小企业来说一方面由于污染治理的边际成本较高另一方面由于量大面广政府很难进行有效的监管“谁污染谁治理”这样的经济政策对中小企业并不可行。在实践中较为可行的倒是“谁污染谁付费”。在这中间我们的政府可能要充当非常重要的角色,一是引导排放相同污染物的企业相对集中建设;二是引导由具有环保设施运营资质的专业公司负责污染的集中治理解决中小企业污染治理设施技术落后、达不到经济规模要求的难题。实践证明这种运作不仅降低了企业治理污染的成本,也可以使排污企业能够集中精力关心市场发展主业。鉴于中小企业的特点及其对市场的依赖,只要政府加以正确引导,完全有可能使相关中小企业相对集中于一定的专业区域或工业园区从而使巾小企业污染的集中治理成为可能。集中治理应是解决中小企业污染的有效途径。

3.3通过合作联盟解决中小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资金问题和人才瓶颈

中小企业实施循环经济技术创新策略首先要解决的是人才问题。中小企业通过联盟可以使人才技术共享,是一种有效的外部学习方式。通过联盟建立专家网络和循环技术专家队伍,促进循环技术的研发工作,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技术支待和保障。另外,中小企业从循环经济发展的战略上积极引进和培养循环经济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保护和尊重人才,使其在职业安全、稳定和社会保障方面,对企业有充分信任,企业要创造条件、建立好的激励机制,使人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建立联盟有利于降低单个中小企业循环技术研发费用。通过建立联盟,企业转向循环技术合作和相互依赖,降低单个企业在研究开发中的风险,从而降低研发费用和成本,一定程度也解决了中小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资金短缺问题。

3.4选择适合的循环技术的新路径

在循环技术尚未完善开发的情形下,中小企业靠灵活运营,与消费者保持紧密联系取得优势。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和大企业的挤压下,由于创断资金不足使得中小企业市场地位不稳固。因此,选择恰当的循坏技术创断策略以整合创新优势是决定中小企业向循环技术转型获得市场竞争优势的关键。中小企业在进行循环技术创新时,可以不在意技术领先地位的建立,技术创新主要考虑在产品满足绿色消费理念,资源循环利用以降低成本,创新策略上可采取模仿创新和技术跟随策略。

4结语

对循环经济的理解篇2

关键词:循环经济;中小企业集群;技术创新联盟

1 引言

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具体模式,即按照自然生态物质循环方式运行,且运用生态学的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其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一产品一污染排放”所构成的物资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循环经济则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运行模式是“资源一产品一污染物”。其特征是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低排放,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了长期以来我们的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矛盾。

2 中小企业实现循环经济所面临的困难

2.1 中小企业缺乏循环技术创新意识

中小企业缺乏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危机感,对循环经济的理解不够。其对循环经济的模式知之甚少,对适应循环经济要求的生态技术创新更少。利益化的趋势使得一些中小企业的领导只考虑到短期的经济效益,没有从长远的角度考虑循环经济下的新技术对企业带来的新的经济效益以及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生态效益的关系。使企业的循环技术创新遇到障碍,长远看也削弱了企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2 中小企业难以形成循环经济的规模优势,循环技术创新能力弱

规模经济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大多数是依靠原始资本积累发展起来的,资金和规模小,无法建立本企业独立的研发中心,多依赖外部技术,所以在经济技术创新上难以与大企业相比。由于存在技术垄断,也使得中小企业难以获得现成的循环技术,致使长期处于单位产值资源消耗大、能耗高、资源无法充分利用的状态。

2.3 人才缺乏是中小企业进行循环技术创新的瓶颈

大多数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长期坚持家族式管理,任人唯亲,而且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的经营者自身素质不高。技术创新人才、科技人才的分布不合理,约有2/3以上的技术研发力量在企业之外,其余部分也主要分布在少数大型企业集团。再加上中小企业的条件差,使得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人员严重短缺。具有专业特长、科研能力强和科研水平高的技术带头人以及高素质、高学历人员更难在中小企业扎根。

2.4 中小企业进行循环技术创新资金不足

中小企业缺乏循环技术改造所需资金,不能及时引进先进循环技术和工艺来改造落后工艺。循环技术创新所需资金得不到满足,导致技术创新停滞或失败,或者创断过程中出现的非预见性资金供给不及时,难以进行循环技术升级和设备更新造成项目的失败和机会的丧失。造成中小企业资金紧张因素较多,如:因规模小自身资信不足,银行出于资金安全考虑,对中小企业惜贷。另外,政府对中小企业的财政支持不足,中小企业也很难能从政府部门得到研究开发经费,很难通过发行股票或债券直接融资,这些都使得中小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技术改造的资金缺乏。

3 中小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策略

3.1 提升面向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意识

中小企业可以进行技术创新联盟获得循环技术,从而转向循环经济。联盟内企业循环经济的实现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形成良好的企业形象和企业品牌形象。这将促使联盟内的企业加强循环技术创新意识,进而对循环技术有更多的投人。同时,也将会在技术创新联盟所在的区域产生影响,迫使更多的周边企业重视循环技术的重要性。

3.2 建立集中地循环经济利用项目

对中小企业来说一方面由于污染治理的边际成本较高另一方面由于量大面广政府很难进行有效的监管“谁污染谁治理”这样的经济政策对中小企业并不可行。在实践中较为可行的倒是“谁污染谁付费”。在这中间我们的政府可能要充当非常重要的角色,一是引导排放相同污染物的企业相对集中建设;二是引导由具有环保设施运营资质的专业公司负责污染的集中治理解决中小企业污染治理设施技术落后、达不到经济规模要求的难题。实践证明这种运作不仅降低了企业治理污染的成本,也可以使排污企业能够集中精力关心市场发展主业。鉴于中小企业的特点及其对市场的依赖,只要政府加以正确引导,完全有可能使相关中小企业相对集中于一定的专业区域或工业园区从而使巾小企业污染的集中治理成为可能。集中治理应是解决中小企业污染的有效途径。

3.3 通过合作联盟解决中小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资金问题和人才瓶颈

中小企业实施循环经济技术创新策略首先要解决的是人才问题。中小企业通过联盟可以使人才技术共享,是一种有效的外部学习方式。通过联盟建立专家网络和循环技术专家队伍,促进循环技术的研发工作,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技术支待和保障。另外,中小企业从循环经济发展的战略上积极引进和培养循环经济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保护和尊重人才,使其在职业安全、稳定和社会保障方面,对企业有充分信任,企业要创造条件、建立好的激励机制,使人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建立联盟有利于降低单个中小企业循环技术研发费用。通过建立联盟,企业转向循环技术合作和相互依赖,降低单个企业在研究开发中的风险,从而降低研发费用和成本,一定程度也解决了中小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资金短缺问题。

3.4 选择适合的循环技术的新路径

在循环技术尚未完善开发的情形下,中小企业靠灵活运营,与消费者保持紧密联系取得优势。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和大企业的挤压下,由于创断资金不足使得中小企业市场地位不稳固。因此,选择恰当的循坏技术创断策略以整合创新优势是决定中小企业向循环技术转型获得市场竞争优势的关键。中小企业在进行循环技术创新时,可以不在意技术领先地位的建立,技术创新主要考虑在产品满足绿色消费理念,资源循环利用以降低成本,创新策略上可采取模仿创新和技术跟随策略。

4 结语

对循环经济的理解篇3

关键词:绿色发展;农村循环经济;发展路径

一“、绿色发展”战略理念以及内涵理解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绿色发展”与创新、协调、开放、共享发展成为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指导我国“十三五”时期发展,乃至长远发展的科学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绿色发展”是一种思维、理念,更是国家发展大战略。如何理解“绿色发展”理念内涵。天津市长黄兴国同志的专题撰文对“绿色发展”理念的内涵进行了全面阐释和探讨,即“以绿色规划为引领,打造‘绿色格局’、以绿色转型为动力,提升‘绿色实力’、以绿色生态为基础,构建‘绿色屏障’、以绿色生活为导向,增进‘绿色福祉’”,并认为‘绿色发展’是发展的本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小康全不全面,环境质量很关键。”专家张云飞认为要全面地把握“绿色发展”理念,需要对“绿色发展”进行广义理解,并认为“绿色发展”理念内涵应该包括“均衡发展、节约发展、低碳发展、清洁发展、循环发展、安全发展”。综上所述,新的历史时期,“绿色发展”理念内涵包含了经济、生态、社会、文化等内容。“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这样的口号喊了很多年了,但如何才能平衡好这‘两座山’的关系,使发展真正不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五大发展理念中的绿色发展理念,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因此,“绿色发展”背景下,探讨如何大力发展农村循环经济,实现农村循环经济的经济、社会、生态以及文化效用,对于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意义重大。

二、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障碍性因素

近年,随着我国对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视,以及农村地区工作力度的不断加大,农村循环经济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总体上来看,我国农村地区循环经济发展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

1、发展循环经济意识淡薄

从政府层面讲,由于我国探索农村循环经济起步较晚,又少有成功经验可以借鉴,导致管理者对循环经济的认识存在偏差。为了追求短期利益,许多地方政府盲目投资项目,扩大其规模,而不考虑资源、能源消耗、污染物排放等。从农民层面讲,目前大多数农民的生活还处于温饱状态,还有一些地区的农民的生活还处于贫困状态,因而许多农民仍然把追求经济效益当成唯一目的。即使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在市场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也把挣钱作为唯一的目的。他们只看到眼前的利益、局部的利益而漠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农村经营者文化素质偏低

农村经营者是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主体,是农村循环经济创新的实践者。然而,我国农业劳动力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创新能力不足。据统计:我国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6.23年,文盲、半文盲所占比重高达14.8%,而且,在我国农村劳动力中受过短期培训的仅占20%,接受过初级职业教育的占3.4%,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占0.13%,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竟高达76.4%。发展农村循环经济需要有文化、能创新、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因此,农业经营者的文化素质偏低,成为制约农村循环经济的重要因素之一。

3、农村循环经济市场不健全

土地、水利等资源处于整个产业链的上游,总体价格便宜,但这并未体现出这些资源的真实价值,从而间接促进了能源消耗大、资源利用效率低的产业发展较为迅速,对资源依赖程度过高。若企业加大研发投资力度或者是购买先进的生产设备、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来发展循环经济,势必会增加企业的生产运营成本,从而导致采取循环经济发展的企业失去成本竞争优势,久而久之,这些企业就会被市场所淘汰。简言之,农村循环经济的外部效益不够明显。

4、农村循环经济法律支撑不强

目前,涉及循环利用资源的政策和法规主要体现在环保法律法规中,例如《环境影响评价法》。但是,这些环保类法律法规多是污染环境后的被动措施,有的条款仅有一些原则性和概念性的笼统表述。《循环经济促进法》为循环经济发展确立了若干基本制度,起到了规范引导作用,但其对循环经济规划的具体实施、法律责任等都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所以具体到某一行业某一地区循环经济的规划的可操作性有所欠缺。因此,该法只是“总纲性”保障。

三、发展农村循环经济对“三农”的重要价值

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大力发展我国农村循环经济,对加速我国农村地区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经济发展模式,促进农村地区环境保护,带动农民创业就业等具有积极作用。

1、发展循环经济是解决我国农村问题的重要举措

在传统粗放式生产模式下,我国农村普遍存在滥用化肥、农药等问题,导致大量良田严重污染;农产品生产过程中,一些重金属残留、农药残留现象也比较普遍;不少地方尤其是中西部滥垦、滥牧、滥伐严重,以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换来了农村短期效益和表象发展。与传统农业不同,循环经济是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倡导清洁生产,能够把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小,能够从根本上解除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尖锐冲突,实现环保与经济发展“双赢”局面。

2、发展循环经济是解决我国农业问题的关键途径

“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影响较大,它要求所出口商品各环节都要符合环境保护要求。传统发展环境下,我国农产品农药残留和重金属残留较为普遍;发达国家对农产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他们凭借在资金、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制定相对苛刻的技术标准来限制我国农产品的出口。由于传统方式下生产的农产品,往往难以满足发达国家的要求,禁止出口、退货等时有发生,导致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大大降低。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生产“绿色产品”,对于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3、发展循环经济是解决我国农民问题的重要思路

近年,我国农民收入有了较大幅度增加,但由于我国传统农业发展空间有限,农民增收的空间仍然很小,导致农村劳动力过剩、农民就业依然困难。循环经济能够重构农村的产业结构,培育和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农村造就更多的就业机会,安置许多无业和隐性失业的农民。与传统线性经济缩短经济的链条不同,循环经济是通过延长经济的链条而增加就业机会的。更重要的是,发展循环经济还可以提高农民的劳动生产率,为农民创造致富新途径。

四、“绿色发展”理念下我国农村循环经济发展路径

“绿色发展”战略理念的提出,对我国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对“绿色发展”理念的内涵进行总结分析,认为当今“绿色发展”不是单一的,内涵包含了经济效用、生态效用、社会效用、文化效用等组成的有机统一体。

1、经济效用路径

(1)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只有城乡经济融合和产业聚集才能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要加强小城镇的建设,使小城镇的经济发展起到带头作用,把农村剩余的劳动力转移到小城镇中去,增加农民收入;要改变城乡二元化体制。城市可以利用资金、技术优势,建立生态研究机构等,解决城乡垃圾污染,为农村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农村可以为城市发展提供农产品原料等,为城市的工业发展提供机会。(2)进行科技创新。新的科技创新能够带来新的经济效益。例如,政府可以研究强化技术推广,建立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科研基地;在高等院校设立相应的农村循环经济学科或者研究方向,在研究生、博士生教育中培养技术型人才;充分发挥循环经济科技示范村等典型示范村的作用,以点带面,加快农村循环经济技术创新。

2、社会效用路径

(1)加强宣传教育。向政府领导、农业相关部门领导进行宣传,让他们了解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定期为村民举办各种宣传和讲座,普及大众对于农村循环经济知识的认识和了解,并把循环经济理论运用到农村生产生活中去;加强对农民循环知识的培训,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可持续发展观,实现农村循环经济的良好运行。(2)健全保障机制。政府对一些循环经济的科技研发项目应该加大投资;要建立合理的奖惩政策,加大奖惩力度,鼓励农民运用科学发展观发展农村循环经济;要鼓励生产者使用环保的设备和再生资源,为这些设备的购买设立贷款和优惠政策;政府还应该引导社会绿色消费,在采购时优先考虑可再生清洁产品。

3、生态效用路径

(1)建立农村生态补偿制度。对城市与农村建立不同的收费环境,城市对农村的污染大于农村对城市的污染,所以城市就应该付出更多的生态补偿费用;在不同的产业和企业间实行不同的收费标准政策,不同企业和产业产出的污染物不同,因此可以实行不同的排污收费标准和环境补偿税费;应当对受污染地区进行生态恢复。(2)树立“绿色GDP”政绩观。政府要把生态环境作为评价政绩的一项重要指标,积极宣传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观,为发展农村循环经济树立正确的导向,倡导节约能源与资源,降低对环境的污染,真正做到带领人们创建良好生态和谐的社会,为人们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放弃传统的政绩观,达到环境与经济的和谐统一、全面发展。

4、文化效用路径

可通过板报、广播、会议等途径宣传提高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节约资源与能源,减少污染物与废气物的排放量,减少生态环境的破坏;政府要营造绿色消费氛围,开展农民环保意识技能培训、文化素养培训,让农民更多地了解自然、善待自然,实现农村循环经济文化效用;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可持续发展观与“绿色发展”理念的价值追求是一致的。因此,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发展理念,有助于保证农村资源合理利用。

参考文献

[1]黄兴国:绿色发展:新理念新动力[J].求是,2015(24).

[2]张云飞:全面把握“绿色发展”[N].学习时报,2015-11-09.

[3]张立群:“五大发展理念”引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N].报,2015-11-12.

[4]蔡玉珍:当代农村循环经济价值观的构建[J].湖南社会科学,2009(1).

[5]康耀辉:论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0(1).

[6]范红霞:循环经济法的基本制度探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0(31).

[7]董必慧、王少祥、刘意:农村循环经济初探[J].江苏农村经济,2005(11).

对循环经济的理解篇4

2.1中小企业缺乏循环技术创新意识

中小企业缺乏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危机感,对循环经济的理解不够。其对循环经济的模式知之甚少,对适应循环经济要求的生态技术创新更少。利益化的趋势使得一些中小企业的领导只考虑到短期的经济效益,没有从长远的角度考虑循环经济下的新技术对企业带来的新的经济效益以及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生态效益的关系。使企业的循环技术创新遇到障碍,长远看也削弱了企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2中小企业难以形成循环经济的规模优势,循环技术创新能力弱

规模经济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大多数是依靠原始资本积累发展起来的,资金和规模小,无法建立本企业独立的研发中心,多依赖外部技术,所以在经济技术创新上难以与大企业相比。由于存在技术垄断,也使得中小企业难以获得现成的循环技术,致使长期处于单位产值资源消耗大、能耗高、资源无法充分利用的状态。

2.3人才缺乏是中小企业进行循环技术创新的瓶颈

大多数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长期坚持家族式管理,任人唯亲,而且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的经营者自身素质不高。技术创新人才、科技人才的分布不合理,约有2/3以上的技术研发力量在企业之外,其余部分也主要分布在少数大型企业集团。再加上中小企业的条件差,使得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人员严重短缺。具有专业特长、科研能力强和科研水平高的技术带头人以及高素质、高学历人员更难在中小企业扎根。

2.4中小企业进行循环技术创新资金不足

中小企业缺乏循环技术改造所需资金,不能及时引进先进循环技术和工艺来改造落后工艺。循环技术创新所需资金得不到满足,导致技术创新停滞或失败,或者创断过程中出现的非预见性资金供给不及时,难以进行循环技术升级和设备更新造成项目的失败和机会的丧失。造成中小企业资金紧张因素较多,如:因规模小自身资信不足,银行出于资金安全考虑,对中小企业惜贷。另外,政府对中小企业的财政支持不足,中小企业也很难能从政府部门得到研究开发经费,很难通过发行股票或债券直接融资,这些都使得中小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技术改造的资金缺乏。

3中小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策略

3.1提升面向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意识

中小企业可以进行技术创新联盟获得循环技术,从而转向循环经济。联盟内企业循环经济的实现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形成良好的企业形象和企业品牌形象。这将促使联盟内的企业加强循环技术创新意识,进而对循环技术有更多的投人。同时,也将会在技术创新联盟所在的区域产生影响,迫使更多的周边企业重视循环技术的重要性。

3.2建立集中地循环经济利用项目

对中小企业来说一方面由于污染治理的边际成本较高另一方面由于量大面广政府很难进行有效的监管“谁污染谁治理”这样的经济政策对中小企业并不可行。在实践中较为可行的倒是“谁污染谁付费”。在这中间我们的政府可能要充当非常重要的角色,一是引导排放相同污染物的企业相对集中建设;二是引导由具有环保设施运营资质的专业公司负责污染的集中治理解决中小企业污染治理设施技术落后、达不到经济规模要求的难题。实践证明这种运作不仅降低了企业治理污染的成本,也可以使排污企业能够集中精力关心市场发展主业。鉴于中小企业的特点及其对市场的依赖,只要政府加以正确引导,完全有可能使相关中小企业相对集中于一定的专业区域或工业园区从而使巾小企业污染的集中治理成为可能。集中治理应是解决中小企业污染的有效途径。

3.3通过合作联盟解决中小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资金问题和人才瓶颈

中小企业实施循环经济技术创新策略首先要解决的是人才问题。中小企业通过联盟可以使人才技术共享,是一种有效的外部学习方式。通过联盟建立专家网络和循环技术专家队伍,促进循环技术的研发工作,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技术支待和保障。另外,中小企业从循环经济发展的战略上积极引进和培养循环经济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保护和尊重人才,使其在职业安全、稳定和社会保障方面,对企业有充分信任,企业要创造条件、建立好的激励机制,使人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建立联盟有利于降低单个中小企业循环技术研发费用。通过建立联盟,企业转向循环技术合作和相互依赖,降低单个企业在研究开发中的风险,从而降低研发费用和成本,一定程度也解决了中小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资金短缺问题。

3.4选择适合的循环技术的新路径

在循环技术尚未完善开发的情形下,中小企业靠灵活运营,与消费者保持紧密联系取得优势。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和大企业的挤压下,由于创断资金不足使得中小企业市场地位不稳固。因此,选择恰当的循坏技术创断策略以整合创新优势是决定中小企业向循环技术转型获得市场竞争优势的关键。中小企业在进行循环技术创新时,可以不在意技术领先地位的建立,技术创新主要考虑在产品满足绿色消费理念,资源循环利用以降低成本,创新策略上可采取模仿创新和技术跟随策略。

4结语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走新兴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企业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载体,进行技术创新实现循环经济有重要意义。企业成分里中小企业占量最多,因此中小企业实现循环经济是我国循环经济实现的基础,中小企业必须进行技术创新联盟实现循环经济。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循环技术创新是巾小企业向循环经济转型的关键,但中小企业面向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联盟能否稳定地发展,能否协调好联盟各成员的利益,以及不同类型的企业进行技术创新联盟所选择的联盟模型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探讨、研究。中小企业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要发挥自身优势克服障碍,选择正确的循环技术创新策略,实现向循环经济的转型。

论文关键词:循环经济;中小企业集群;技术创新联盟

对循环经济的理解篇5

关键词:循环经济;激励相容;利益共生

以“资源—产品—废弃—再生资源”为表现形式的循环经济,是集约化的增长模式,能够克服以“资源—产品—废弃”为表现形式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所导致的诸多问题,比如,资源的过度消耗、环境的污染、垃圾废弃物的排放等。近些年来,随着对生态环境的关注,人类逐步意识到要改变以往的增长模式,应该将经济活动纳入到循环经济模式下。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纷纷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来构建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循环型经济社会,并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经济增长对环境和资源的破坏。

固然改革开放带来了中国经济30年的高速增长,但是为了取得发展我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资源的消耗与环境的破坏,造成了对资源和环境的沉重压力,激化了人类与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矛盾。正如马克思所言: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能带来灾难[1]。高代价的经济增长模式带来了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环境污染治理投资逐渐增加,从1995年的355亿元增加到2002年的1363亿元[2]257;同时新的污染在旧的污染尚未解决的情况下就迅速增加,如化学工业的快速发展和有机合成材料的生产和广泛应用中产生的硫酸盐、硝酸盐等污染物[2]261。经济快速增长进程中的生态危机,唤醒了我们的危机与警觉,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要克服人对自然界的破坏性,实现人与自然界的历史的统一,选择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无疑是必要的,唯有此才有可能践行“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3]。

尽管政策制定者和学术研究者都纷纷强调循环经济模式所能够带来的好处,比如能够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但是不难发现,循环经济在中国的推进仍然不尽如人意,法律法规规定的生态型经济行为仍然难以有效落实、监督机制不健全,统一的基本法律《循环经济法》仍尚未出台,地方政府继续热衷于GDP。循环经济在中国之所以距离成熟期尚远,是因为没有有效地解决激励相容问题。

一、以激励相容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

循环经济作为发展模式的演变,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制度变迁的过程。若要实现因制度变迁所设定的绩效,就应当发挥各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增强利益实现的可能性。否则,冲突式的过程会影响绩效的可获得性。途径与方式的选择影响到问题的解决,能否实现把激励搞对是解决诸多问题的关键症结。循环经济作为时代中的人类对发展模式反思的思想,其推进应当遵循利益激励相容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够切实地构建循环型社会。

(一)解决好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循环经济的推进,是为了降低经济发展的代价,以低代价谋得高的经济效益,当然包括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循环经济模式固然是解决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所带来的诸多问题的方式,但是其终极目标还是为了发展,环境保护必须能够较传统的增长方式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否则就缺乏足够的动力促使各主体去践行循环经济模式。中国长期以来在分权体制下对地方政府的考核标准就是GDP,如果让地方政府因为实践循环经济模式而看不到发展绩效的可获得性,就会让地方官员仍然选择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所以,应当改变对地方政府官员的考核机制,走出物质GDP,步入绿色GDP;改变经济发展的单一经济增长目标,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多重目标。以协调方式促进利益的相容性,激励地方政府主动地追求人与自然关系的建设性而非破坏性。

(二)处理好成本与收益的关系

按照新古典经济学的解释,要实现利润最大化,要么是成本既定下的产量最大化,要么是产量既定下的成本最小化。循环经济模式的选择不可避免地涉及成本与收益的关系。成本与收益的冲突,能够阻碍循环经济的践行。较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相比,循环经济模式使企业的成本显著增加,使得企业在有限的经营周期内减少了利润空间。如何创造出成本与利益的共生,是推进循环经济模式的关键。特别是在竞争的市场环境中,新建企业(增量企业)因为遵循循环经济的原则而选择“管端预防”,门槛的抬高无疑增加了经营成本;而原有企业(存量企业)虽然因污染和废弃物处置的设立而选择“末端治理”,但是新建企业更高的运行成本,容易造成新旧企业利益分割的不平等,导致在完全利润导向的机制下,产生逆向选择,淘汰新企业[4]。这种劣币驱逐良币式的竞争显然是不利于循环经济模式推进的。因此,必须权衡处理好经营成本和社会成本与收益之间的关系,借助有效的财政制度来实现成本与利益的协调。

(三)协调好微观、中观和宏观主体间的关系

循环经济的推进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微观层面的企业采取清洁生产模式,消费者遵循绿色消费模式;中观层面的中间组织采取社会投资推进循环经济;宏观层面的政府制定健全的法律法规和完善监管体制。目前虽然我们以战略性的角度强调了循环经济模式对于未来发展的意义,但是企业寻找不到循环经济模式对利润空间提升的贡献。不同层面主体的利益无法实现协调,利益的冲突必然成为了循环经济模式推进的限制因素。因此,实现利益的共生,让企业、居民、中间组织和政府形成共同的利益链条,可以减缓循环经济模式的限制因素而增加促进因素。这就要求政府在推进循环经济模式的时候,更加关注企业的即期利益与远期利益,居民的绿色消费与幸福指数,营造出类似于日本的广泛参与的循环型社会氛围。

(四)有效解决不同区域间的合作关系

选择循环经济模式能够以显著的正外部性影响到不同的区域。选择循环经济模式的地区固然享受到了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益处,但是该地区不得不付出更高的选择成本。而循环型社会的益处也能够被其他区域所享受到,利益和成本的不均衡性有可能影响到区域间的合作。所以,应该从制度设计方面权衡处理好跨地区的生态补偿机制,尽管循环经济说到底是发展问题,但更重要的是发展的公平性问题。不能因为发展的可持续性就剥夺了发展的平等性,目前看来,生态补偿机制是不错的选择。特别是,在涉及与发达国家就循环经济问题谈判的时候,必须从全球性发展的义务承担角度,促使发达国家承担起节能减排的义务,有针对性地设计好排污权交易制度。权利与义务的对等才能促使不同区域甚至不同国家间的合作,进而推进循环经济的实施。

二、结束语

对循环经济的理解篇6

关键词:循环经济;激励相容;利益共生

引言

以“资源—产品—废弃—再生资源”为表现形式的循环经济,是集约化的增长模式,能够克服以“资源—产品—废弃”为表现形式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所导致的诸多问题,比如,资源的过度消耗、环境的污染、垃圾废弃物的排放等。近些年来,随着对生态环境的关注,人类逐步意识到要改变以往的增长模式,应该将经济活动纳入到循环经济模式下。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纷纷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来构建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循环型经济社会,并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经济增长对环境和资源的破坏。

固然改革开放带来了中国经济30年的高速增长,但是为了取得发展我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资源的消耗与环境的破坏,造成了对资源和环境的沉重压力,激化了人类与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矛盾。正如马克思所言: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能带来灾难[1]。高代价的经济增长模式带来了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环境污染治理投资逐渐增加,从1995年的355亿元增加到2002年的1363亿元[2]257;同时新的污染在旧的污染尚未解决的情况下就迅速增加,如化学工业的快速发展和有机合成材料的生产和广泛应用中产生的硫酸盐、硝酸盐等污染物[2]261。经济快速增长进程中的生态危机,唤醒了我们的危机与警觉,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要克服人对自然界的破坏性,实现人与自然界的历史的统一,选择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无疑是必要的,唯有此才有可能践行“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3]。

尽管政策制定者和学术研究者都纷纷强调循环经济模式所能够带来的好处,比如能够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但是不难发现,循环经济在中国的推进仍然不尽如人意,法律法规规定的生态型经济行为仍然难以有效落实、监督机制不健全,统一的基本法律《循环经济法》仍尚未出台,地方政府继续热衷于GDP。循环经济在中国之所以距离成熟期尚远,是因为没有有效地解决激励相容问题。

一、以激励相容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

循环经济作为发展模式的演变,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制度变迁的过程。若要实现因制度变迁所设定的绩效,就应当发挥各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增强利益实现的可能性。否则,冲突式的过程会影响绩效的可获得性。途径与方式的选择影响到问题的解决,能否实现把激励搞对是解决诸多问题的关键症结。循环经济作为时代中的人类对发展模式反思的思想,其推进应当遵循利益激励相容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够切实地构建循环型社会。

(一)解决好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循环经济的推进,是为了降低经济发展的代价,以低代价谋得高的经济效益,当然包括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循环经济模式固然是解决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所带来的诸多问题的方式,但是其终极目标还是为了发展,环境保护必须能够较传统的增长方式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否则就缺乏足够的动力促使各主体去践行循环经济模式。中国长期以来在分权体制下对地方政府的考核标准就是GDP,如果让地方政府因为实践循环经济模式而看不到发展绩效的可获得性,就会让地方官员仍然选择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所以,应当改变对地方政府官员的考核机制,走出物质GDP,步入绿色GDP;改变经济发展的单一经济增长目标,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多重目标。以协调方式促进利益的相容性,激励地方政府主动地追求人与自然关系的建设性而非破坏性。

(二)处理好成本与收益的关系

按照新古典经济学的解释,要实现利润最大化,要么是成本既定下的产量最大化,要么是产量既定下的成本最小化。循环经济模式的选择不可避免地涉及成本与收益的关系。成本与收益的冲突,能够阻碍循环经济的践行。较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相比,循环经济模式使企业的成本显著增加,使得企业在有限的经营周期内减少了利润空间。如何创造出成本与利益的共生,是推进循环经济模式的关键。特别是在竞争的市场环境中,新建企业(增量企业)因为遵循循环经济的原则而选择“管端预防”,门槛的抬高无疑增加了经营成本;而原有企业(存量企业)虽然因污染和废弃物处置的设立而选择“末端治理”,但是新建企业更高的运行成本,容易造成新旧企业利益分割的不平等,导致在完全利润导向的机制下,产生逆向选择,淘汰新企业[4]。这种劣币驱逐良币式的竞争显然是不利于循环经济模式推进的。因此,必须权衡处理好经营成本和社会成本与收益之间的关系,借助有效的财政制度来实

[1] [2] 

现成本与利益的协调。;

(三)协调好微观、中观和宏观主体间的关系

循环经济的推进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微观层面的企业采取清洁生产模式,消费者遵循绿色消费模式;中观层面的中间组织采取社会投资推进循环经济;宏观层面的政府制定健全的法律法规和完善监管体制。目前虽然我们以战略性的角度强调了循环经济模式对于未来发展的意义,但是企业寻找不到循环经济模式对利润空间提升的贡献。不同层面主体的利益无法实现协调,利益的冲突必然成为了循环经济模式推进的限制因素。因此,实现利益的共生,让企业、居民、中间组织和政府形成共同的利益链条,可以减缓循环经济模式的限制因素而增加促进因素。这就要求政府在推进循环经济模式的时候,更加关注企业的即期利益与远期利益,居民的绿色消费与幸福指数,营造出类似于日本的广泛参与的循环型社会氛围。

(四)有效解决不同区域间的合作关系

选择循环经济模式能够以显著的正外部性影响到不同的区域。选择循环经济模式的地区固然享受到了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益处,但是该地区不得不付出更高的选择成本。而循环型社会的益处也能够被其他区域所享受到,利益和成本的不均衡性有可能影响到区域间的合作。所以,应该从制度设计方面权衡处理好跨地区的生态补偿机制,尽管循环经济说到底是发展问题,但更重要的是发展的公平性问题。不能因为发展的可持续性就剥夺了发展的平等性,目前看来,生态补偿机制是不错的选择。特别是,在涉及与发达国家就循环经济问题谈判的时候,必须从全球性发展的义务承担角度,促使发达国家承担起节能减排的义务,有针对性地设计好排污权交易制度。权利与义务的对等才能促使不同区域甚至不同国家间的合作,进而推进循环经济的实施。

二、结束语

人类能够做的并非是应当做的。人类应当从构建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入手,客观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寻求实践过程中的人化自然,正确理解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将社会本身视为自然界的一部分。毕竟“人同自然界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也是自然界的真正的复活”。循环经济模式就是构建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有效途径。把激励搞对,实现利益相容就是推进循环经济应当把握的原则。

对循环经济的理解篇7

【关键词】 循环经济;生态学;市场经济;政府干预

一、基于生态学的循环经济运行机理

1.生态经济学与循环经济。李赶顺、王文中(2008)指出,从理论上讲,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是生态经济:从内容上讲,循环经济应该在充分考虑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长期效益与短期效益上,借鉴生态学中生态位理论,食物链和食物网理论、能量梯级利用原理和生态平衡理论。尤飞(2003)提出,生态经济学是一门从经济学角度来研究由社会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复合而成的生态经济社会系统运动规律的科学,它研究自然生态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相互作用,从中探索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规律性。梁山、赵金龙、葛文光(2002)认为,生态经济在指导循环经济发展研究的深入和战略的实现过程中可提供八个方面的理论基础。

2.生态工业理论与循环经济。李慧明、朱红伟、廖卓玲(2005)认为,循环经济最终实现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建立起一个结构合理、层次多样、功能完善的,能促进物质和能量在自然社会经济大系统内高效循环和流动的功能体系和物质载体。这个功能体系的物质载体就是产业生态系统。Allen.B.R(翁瑞译,2005)提出产业生态部门,特别是企业应该被看做是减轻环境影响的主力军。邓南圣等(2005)提到,循环经济产业主体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苏伦・埃尔克曼(徐兴元译,1999)指出,循环经济的系统组成部分越复杂,能量和物质循环的途径就越复杂,其调节能力就越强。

3.商业生态学与循环经济。李赶顺、王文中(2008)认为,商业生态学是在对传统的经济模式进行批判的基础上对循环经济运行机理进行的探讨,其主要从循环经济的作用、构建重点和实现手段进行。

4.自然资本理论与循环经济。李赶顺、王文中(2008)指出,从社会和自然再生产过程来看,循环经济的实质是维持自然资本的不断再生和发展,使社会再生产过程和自然再生产过程保持协调。因此,自然资本理论也为循环经济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二、基于市场经济理论的循环经济运行机理

1.市场经济与循环经济。赵斌(2006)指出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通过价格机制,能够实现对资源的最有效配置,实现帕累托最优。斯泰因・达勒与莱斯特・R・布朗(2001)认为,中央计划经济崩溃于不让价格表达经济学的真理,自由市场经济则可能崩溃于不让价格表达生态学的真理。李云燕(2007)谈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和先进的经济发展模式,其运行必然受到市场机制的调节,并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律。从运行机制上讲,循环经济与市场经济具有协同性。韦前、荆艳芳(2005)提出,尽管市场经济被认为是迄今为止人类所能找到的最能激发经济主体活力和创造力的一种经济形式,但它对经济发展与环境的矛盾、对资源循环型流动、对环境污染问题、对协调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的关系等,却是“失灵”的或是有缺陷的。张小兰(2005)认为虽然循环经济是在对传统市场经济理论批判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它的出现并不是对市场经济的否定,而是对市场经济难以解决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枯竭问题提供一种解决方案。孟宪忠(2001)提到,循环经济是一种先进的经济发展模式,体现了保护环境优化生态与提高效益的统一性,反映了一种越是生态环保越有经济效益的经济发展趋势,是经济发展模式在发展理论上的提升。

2.外部性理论与循环经济。李云燕(2006)指出,循环经济要求把生态环境作为生产要素来考虑,以资源利用减量化和避免废物产生为经济活动的优先目标,并通过废物再使用、再循环加以强化,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的排放和环境的污染,从根本上减弱甚至消除经济活动所产生的环境外部不经济性的影响。刘华、杜金梅(2004)提到,循环经济为社会创造的外部经济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资源的开发利用、废弃物的处理、知识与技术的流通、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

3.资源定价理论与循环经济。诸大建(2003)提到,日趋衰减的自然资源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限制性要素。牛桂敏(2004)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存在着环境资源的产权不明晰或多重产权。马中(2005)指出,循环经济的市场实现,就是依靠政府的政策实施。黄英娜、张天柱、颜辉武(2004)从传统经济学研究生产活动的角度出发,将函数中的劳动力投入L和资本投入K看作内生变量,将自然资源投入R和技术水平A看作外生变量,这恰恰体现了人们以往只重视人类经济系统,忽略支持人类经济系统运行的生态系统的传统经济学思维。

4.公共产品理论与循环经济。李赶顺、王文中(2008)提到,资源与环境具有很强的公共性和不可分性,存在着“搭便车”和过度使用的现象,在构建循环经济上,政府应该充分认识到环境的公共产品特性,发挥政府在公共产品提供上的重要作用,大力支持甚至提供具有很强公共性的循环经济设施、技术、平台的建设。

5.代际分配理论与循环经济。罗杰・拍曼等(侯元兆译,2004)从资源在代际之间的配置的角度出发,提出以总福利最大化为目标,可以采用一定的贴现率进行计算,经济分析中普遍采用的代际社会福利函数形式。高辉清(2008)提到,循环经济理论遵循代际公平的原则,环境资源产权的主体既包括当代人,也包括后代人,资源与环境代际产权是对于涉及人类整体利益的自然资源与环境产权界定的一种制度安排。

6.制度经济学与循环经济。朱红伟等(2005)在一定程度上将市场在资源、环境问题上“失灵”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制度安排上“缺位”。张小兰(2005)把有效制度供给不足看成是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马中(2005)认为,循环经济是一种创新的经济,它的创新之处有不同层面:一是理念创新,二是理论创新,三是技术创新,四是制度创新。李云燕(2006)政府的作用归结为恰当的制度安排,使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受到设定的资源限量与生态环境阈值的限制,而市场的力量在于如何在这种限制下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

三、基于政府干预理论的循环经济运行机理

1.循环经济的外部性与政府干预。刘学敏等(2004)将解决外部不经济性的手段归纳为三种:一是征课税金或罚款;二是利用行政或法律手段;三是通过界定环境产权来解决外部性问题。李云燕(2008)将第三种机制即社会机制引入环境保护。其原因在于:环境保护既可以依靠市场机制,也可以依靠政府干预,但这两种机制都存在失效的可能性和危险性。社会机制是对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补充、完善和监督。

2.循环经济的公共产品性质与政府干预。斯蒂格利茨(1 980)指出,“政府是否应该提供公共产品,这似乎已没有什么疑问”。萨穆尔森(1996)认为,“公共产品有效供给通常需要政府行动”。平狄克、鲁宾费尔德(2000)提出,“政府生产公共产品较为有利,是因为政府能够定出税或费来支付其成本”。 赫利尔・E・戴利(马杰、钟斌、朱又红译,2001)认为,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使得市场不能促使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同时在使用过程中容易产生“公地的悲剧”与“搭便车”现象。汤姆・泰坦伯格(2003)认为,公共产品是指那些具有消费上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在环境资源中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是指一旦公共产品被提出来,即使那些没有为它付钱的人也很难被排除在享受公共产品带来的利益之外。

3.效益理论与政府干预。罗杰・皮特门(1999)将循环经济的效益目标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三个方面的整体考量。循环经济的效益不仅仅考虑当时的效益,还要保证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的协调。效率理论认为,市场经济的逐利性促使人们单纯地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社会和生态效益,为此应该进行政府干预。但在谈及政府干预的时候,该理论认为,现实中的政府是由欲望的政治家和政府官员组成的集合,它也具有“经济人”的特征。

四、基于其它理论的循环经济运行机理

1.基于变迁理论的循环经济运行机理。马克思指出,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在社会变迁过程中,科学技术是最活跃因素,技术变迁(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制度变迁取决于技术变迁(创新)的状况及其发展变化,同时,制度变迁又通过促进或阻碍技术创新而影响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

2.基于社会分工理论的循环经济运行机理。刘秉龙、张鹏飞(2006)指出循环经济的技术经济特征体现了分工的特点。循环经济要求采用新的技术范式。在微观层次上,要求企业纵向延长生产链条,横向技术拓宽,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和无害处理;宏观层次上,要求整体社会技术体系实现网络化,使资源实现跨产业循环利用,综合对废弃物进行产业化无害处理。李赶顺、王文中(2008)认为,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要解决环境问题,就要把环境由一个外部性因素、制约因素,变为经济健康发展的内在要素、促进因素,纳入经济运行机制本身的研究视野。

3.基于产业价值链理论的循环经济运行机理。任肖嫦(2 006)从产业价值链理论角度指出,循环经济的运行应从以下两点入手:一是价值链重构的思路应以经济利益和环境利益的共同发展为出发点;二是进行跨产业的价值链分析。李赶顺、王文中(2008)从产业链的角度出发,提出循环经济应对企业的采购环节、生产环节、技术开发环节、售后服务环节以及物流环节等提出综合效益的要求。

4.基于社会理论的循环经济运行机理。崔兆杰、张凯 (2 008)认为,循环经济将循环利用的理念引进社会生产和生活,提高了公众的思想认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公众广泛参与是发展新型环境管理机制的重要方面。

5.基于系统理论的循环经济运行机理。崔兆杰、张凯(2008)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指出循环经济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循环经济系统涉及经济、循环经济和系统三个概念,它的定义具有经济的特点,符合循环经济的要求,具有系统的特性。张凯(2004)从稳定性的角度出发,认为循环经济的稳定的因素是多方面,产业多样化、系统各组成要素的完备性以及系统的协调性都对循环经济系统的抗风险能力即稳定性产生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中国税务学会学术研究委员会.《税收政策与宏观经济调控》.中国税务出版社,2003

[2]刘佐.《中国税制概览》.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3]财政部税收制度国际比较课题组.《美国税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4]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2005中国财政发展报告》.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对循环经济的理解篇8

循环经济是指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其和谐地纳入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循环利用过程,以产品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和废物高效回收为特征的生态经济发展形态,它要求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循环模式,将经济活动高效有序地组织成一个“资源利用一绿色工业一资源再生”的封闭型物质能量循环的反馈式流程,保持经济生产的低消耗、高质量、低废弃,从而将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破坏减少到最低程度。因此,循环经济是在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进程中解决资源环境制约问题的最佳途径,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和重要保证。在现实操作中,循环经济需遵循减量化原则、再利用原则和资源化原则。减量化原则,以资源投入最小化为目标,要求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或消费目的,在经济活动的源头就注意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在生产中,针对产业链的输入端――资源,通过产品清洁生产而非末端技术治理,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耗竭性开采和利用,以替代性的可再生资源为经济活动的投放主体,以期尽可能减少进入生产、消费过程的物质流和能源流,对废弃物的产生、排放实行总量控制。减量化原则常常表现为要求产品体积小型化和产品质量轻型化。此外,也要求产品的包装简化以及产品功能的增大化,以达到减少废弃物排放量的目的。再利用原则,要求产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尽可能重新变成可以重复利用的资源而不是有害的垃圾。它要求从原料制成成品,经过市场直到最后消费变成废物,又被引入新的“生产一消费一生产”的循环系统。资源化原则以废物利用最大化为目标。要求产品和包装器具能够以初始的形式被多次和反复使用,而不是一次性消费。使用完毕就丢弃。同时要求系列产品和相关产品零部件及包装物兼容配套,产品更新换代零部件及包装物不淘汰,可为新一代产品和相关产品再次使用。上述原则构成了循环经济的基本思路,但它们的重要性并不是并列的,只有减量化原则才具有循环经济第一法则的意义。

低碳经济是一种以能源的清洁开发与高效利用为基础,以低能耗、低排放为基本经济特征,顺应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要求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作为新的经济发展形态本质上就是可持续发展经济。低碳经济的核心是低碳产业、低碳能源、低碳技术和低碳消费,是通过实体经济的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发展模式转型来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适应和减缓地球气候变暖。其特点是通过不断增加对气候变化科技研发的投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清洁能源技术,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重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微观基础。它是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之后,世界经济形态新出现的革命浪潮,即低碳革命。低碳经济已成为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主要特征,成为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的主流模式。

从上述分析看。两者从概念、发展模式、发展侧重点等方面存在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出的背景不同

低碳经济的概念是英国率先提出的。2003年英国发表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把低碳经济作为国家长期坚持的基本原则,并出台一系列鼓励的配套经济政策。其主要是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共同保护全球气候的背景下提出的。循环经济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鲍尔丁在上世纪60年代提出的。当时,许多国家和地区经济实现高速发展,但资源环境问题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为了有效应对,西方工业国家开始探索废弃物减量化、源头削减和废弃物再利用的发展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末端治理方式,致力形成“资源一产品一消费一再生资源”的物质能量多次循环的模式。

(二)针对的重点不同

低碳经济主要针对的是能源领域和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重点是从建立低碳经济结构、减少碳能源消费人手,进而建立起全社会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应对机制和发展模式。循环经济既是一种发展模式,也是一种生产方式,是在满足成本效益原则的前提下,利用生态学原理,对经济活动中的有限资源不断地进行循环利用,高效率或无浪费地使用资源的一种生产方式。

在产业导向方面,低碳经济侧重强调建立少消耗化石能源特别是煤炭、石油的产业体系,而循环经济强调无论什么样的产业结构均对废弃物循环使用,。

在技术运用方面,低碳经济通过新能源技术、替代化石能源等措施可以实现,循环经济不仅需要循环技术,在现阶段由于成本效益的原因,要对采用这种技术后的成本效益进行比较。

在地区布局上,循环经济强调工业共生和代谢生态链关系,要求上下游企业实现地域上的相对集中,形成循环利用链。把废弃物的排放单位和利用单位在空间上有效集中,可以产生较大的聚集效益。低碳经济并不一定强调这种地域上的集聚,它强调的是产业结构问题,要求产业发展的能源消耗是低碳能源,较多考虑能源供给与利用的优化。寻找替代能源,使用清洁能源成为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措施。

(三)实施的方式不同

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均强调要建立全社会的发展模式,如果在全社会倡导少消费化石能源,就是建立低碳社会的概念:如果在全社会各个环节推广循环经济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就是建立循环社会的概念。

(四)实施的进展不同

循环经济提出后,得到世界各国的响应,1996年德国颁布了《循环经济与废物管理法》;2001年4月,日本开始实行八项循环法律,其中《推进建立循环型社会基本法》是世界上第一部循环经济法;美国、法国、英国、新加坡、韩国等发达国家也提出了推进循环经济发展计划与单项法律。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方兴未艾。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了全国的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各地也在建立不同层次的循环经济试点,循环经济正从试点向制度层面上逐步推进。

低碳经济由英国率先提出后也得到国际社会的呼应。200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正式制定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巴厘岛路线图”,要求发达国家在2020年前将温室气体减排25%-40%,该“路线图”对全球迈向低碳经济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近年来。随着我国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成功实践以及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持续升温,低碳经济在我国逐步兴起。

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均成为国际合作机制的内容。欧盟将低碳经济作为国际合作的核心要素,鼓励发展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目前,国际上碳交易和碳排放权市场已呈现蓬勃发展之态势。循环经济的国际合作也在持续推进,特别是以循环技术的联

合开发和示范推广为重点,国际性和区域性的合作研发、技术援助已形成相当规模。

二、低碳经济是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深化

循环经济的基本理念可以概括为“四个更”:循环经济是追求更大经济效益,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和更多劳动就业的先进经济模式。这“四个更”是循环经济原理的精神实质,是推行循环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低碳经济要解决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问题,循环经济要解决资源有限和需求无限的矛盾、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矛盾,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都可以实现“四个更”的愿景。发展循环经济是在更大、更广范围内解决能源资源的浪费、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等问题:而低碳经济是集中缓解C02排放大幅度增长对地球和人类社会造成的灾难和严重影响。

展低碳经济可以探索出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模式和路子,达到节能减排的要求,这对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完善能源资源节约和环境污染治理的模式和路子有重要的启示和促进作用。

从高碳经济转向低碳经济,既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所在,又是循环经济要解决的突出难题,还能促进循环经济向纵深加快发展: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完善和延伸。循环经济的“4R”原则(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再思考)完全可以成为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工具。所以,低碳经济是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深化。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循环经济还是低碳经济,基本实质内涵是相同的,其针对问题均是相对于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落后经济发展模式:其典型特征是共同的,即“节能与减排”:其发展目标是共同的,即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共存”:其衡量标准是共同的,即“低投入、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益”。因此。两者从本质上是没有多少区别的。均是世界面临共同挑战、为了共同目。标而寻求新的经济模式的不同称谓而已。鉴于从发展的历史看,循环经济这一称谓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在各_国已有广泛认同和发展经验;从制度层面看,我国已颁布《循环经济促进法》及大量政策规章;从覆盖范围看,“循环经济”相对较广,特别是“低碳”经济重点关注碳减排,过于狭窄:因此,有些专家建议为便于政策的延续性与稳定性,避免陷于语义混杂、热衷时髦、难以理解、政出多门等不必要的词语困境,相关政府部门统一使用“循环经济”提法,以使政策更加集中,地方执行部门和公众也易于接受。当然,从城市的区域化管理角度讲。低碳城市目前已成为一些发达国家的发展重点,很多国际大都市把发展低碳城市作为目标。低碳城市既是循环经济的重要空间载体,发展循环经济最终也是要实现城市的清洁发展、高效发展、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可延续发展循环经济为重要手段的提法,以建设低碳城市为城市管理者的追求目标来倡导。

三、对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不可厚此薄彼

低碳经济是在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降低化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活动的总称。循环经济是指人、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性增长经济,转变为依靠自然资源的生态循环来发展,形成资源一产品一废弃物一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的发展模式。从上述概念来看。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作为应对全球性资源环境问题、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经济模式,都是当今社会极力推崇的发展新方式,都是从结构和机制入手,以新思维、新办法解决日渐明显的全球性资源环境劣化和气候变化问题的新举措,所以,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上一篇:文化旅游投资规划范文 下一篇:传媒行业概况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