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急诊处理方法范文

时间:2023-10-31 17:11:02

过敏急诊处理方法

过敏急诊处理方法篇1

随着抗生素药物在临床治疗中的广泛使用, 抗生素输液已经是急诊治疗时的主要治疗方法。但临床急诊输液患者抗生素使用时, 仍容易出现失眠、皮肤过敏, 甚至休克等不良反应,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1-3]。本研究旨在分析急诊输液患者抗生素药物不良反应原因, 总结相应的护理措施, 提高用药安全性。选取在本院使用抗生素治疗, 并出现不良反应的急诊输液患者20例, 对其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和护理措施进行分析总结。具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本院使用抗生素治疗, 并出现不良反应的急诊输液患者20例, 其中男11例, 女9例, 年龄23~47岁;平均年龄(37.48±6.22)岁, 发病时间2~10 h, 平均发病时间(4.41±2.92)h。本研究经过患者以及患者家属的知情同意。纳入标准:患者采用抗生素静脉给药治疗, 并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排除标准:有肿瘤等重大疾病患者。

2 结果

20例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中, 腹泻腹痛、恶心呕吐等消化道不良反应7例(35%), 皮疹、皮肤瘙痒过敏5例(25%), 头疼头昏、嗜睡失眠7例(35%), 1例患者休克(5%)。导致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主要有药物过敏9例(45%)、药物超量6例(30%)、用药方法不当4例(20%)、患者情绪不稳1例(5%)。所有患者经过对症处理后, 不良反应状况均明显好转, 最终痊愈出院。

3 护理临床策略

对药物过敏、药物超量、用药方法不当、患者情绪不稳等导致不良反应出现的原因进行分析, 总结出针对性的护理临床策略, 具体如下。

3. 1 用药前检查 在对急诊患者进行抗生素输液前, 护理人员必须询问患者有无抗生素药物过敏情况, 由于部分患者并不清楚自身过敏与否, 因此, 护理人员还要对患者进行皮试或者其他相关过敏性检测, 确认患者没有青霉素、头孢等抗生素药物过敏情况, 再谨慎给药, 从而避免患者因为对药物过敏出现不良反应。

3. 2 心理护理 急诊患者通常发病急、病情严重, 患者极度不舒服或疼痛难忍, 在患者没有心理准备的情况下突然发病, 大部分患者情绪焦虑、恐惧, 这些不良情绪不仅会影响治疗效果, 还可能因为患者过于紧张害怕, 出现失眠、呼吸困难、休克等不良反应, 危及患者生命。因此, 护理人员必须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 告知患者病情以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使患者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温声细语安抚患者, 告知患者不必紧张, 帮助患者保持良好的情绪接受治疗, 提高患者的配合度。

3. 3 健康教育 大部分患者以及患者家属对突如其来的疾病表现的措手不及, 未经过医师的正确指导便胡乱用药, 结果出现不良反应, 增加治疗难度。护理人员应该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告知患者抗生素药物输液治疗的注意事项。同时, 护理人员自身也应该加强对相关知识的学习。抗生素药物更新较快, 护理人员应该在每种药物使用前, 清楚了解其用药方法和注意事项。

3. 4 用药监测 护理人员必须严格监控药物的合理使用, 用药前, 对药物的批号、生产日期进行检查, 清楚了解所用抗生素药物的合理使用量, 提高用药安全性。

3. 5 不良反应护理 用药后, 护理人员必须根据患者的情况, 对患者进行2~24 h留院观察, 确定患者无不良反应情况才可离开。急诊室应该常备过敏急救药物, 观察时, 如患者出现不良反应, 护理人员必须遵照医嘱, 给于相应处理措施。例:对呼吸困难、心跳加快患者, 应该立即停止给药, 并使患者采取平卧位, 给患者吸氧以及防止休克的药物[4]。

4 讨论

抗生素是一种由微生物所产生的特殊的次生代谢有机物, 具有抑制其他微生物的作用。近年, 抗生素广泛使用于多种疾病, 尤其在呼吸系统疾病、肠胃道疾病以及泌尿系统感染等各种因细菌感染所致的急诊病症治疗中最为常见[4-6]。但抗生素在治疗疾病的同时, 仍存在较多的不良反应。究其原因主要有过敏、药物超量、患者情绪不稳以及用药方法不当等[7-9]。尤其在近年, 抗生素药物层出不穷, 其用法用量也有所不同, 因药物使用不当而导致的不良反应屡见不鲜, 因此, 护理人员必须第一时间掌握新药的正确使用方法, 做到合理用药, 减少因用药不当所导致的不良反应, 了解所用抗生素药物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以及相应不良反应的具体表现, 并熟悉这些不良反应的处理方法。

过敏急诊处理方法篇2

【关键词】心肌酶谱;肌钙蛋白I;急性心肌梗死;诊断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5-0006-02

AMI是临床较为多发且病情严重的心脏病类型之一,其病死率可达10%-38%,统计结果也显示,约25%的AMI患者在发病早期并无典型症状[1],这也对AMI的早期诊断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研究提示,AMI的发生和进展与血清心肌酶坏死标志物如心肌酶谱、肌钙蛋白I的异常变化关系密切[2],为探讨心肌酶谱、肌钙蛋白I联合检测对于AMI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特作本次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5年5月-2016年6月来我院就诊的主诉急性胸痛的病人146例,其中经症状诊断、实验室检查(均采用心肌酶谱、肌钙蛋白I联合检查法)、影像学检查,结合病史、AMI诊断标准共临床确诊AMI患者73例。73例AMI患者中有男性28例、女性20例,胸痛持续1-12h,平均(2.5±0.6)h,患者年龄38-78岁,平均(57.1±4.2)岁;排除AMI者73例,其中,心绞痛48例、急性胃肠炎10例、急性胰腺炎4例、胆石症5例、慢性支气管炎3例、结核性胸膜炎3例。

1.2 检测方法

两组患者均7:00-8:00 a.m在门诊处完成肘静脉采血,工作人员应在抽血完成后2h内将血样转至化验科做肌钙蛋白I及心肌酶谱检测。肌钙蛋白I检测采用胶体金法,所用检测试剂盒购自南京基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心肌酶谱采用酶法检测,应用济南汉方医疗器械有限公司HD-F2600型全自动血生化分析仪。

1.3 观察指标

(1)检测阳性:心肌酶谱包括AST(谷草转氨酶)、CK(肌酸激酶)、CK-MB(肌酸激酶同工酶)、LDH(乳酸脱氢酶),正常值范围,AST,0-40U/L;LDH,40-250U/L;CK,30-60U/L;CK-MB,0-25U/L。肌钙蛋白I,正常值0-0.15μg/L。单项检测若心肌酶谱中的2项及以上升高且超过正常值范围或肌钙蛋白I结果异常则判断为阳性。联合阳性应至少满足心肌酶谱升高或肌钙蛋白I阳性一项。

(2)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以最终确诊结果作金标准,敏感性=确诊阳性例数/确诊AMI总例数×100%;特异性=排除阳性例数/排除AMI总例数×100%;准确性=确诊阳性例数/阳性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表示为比率(%)形式,组间行卡方检验,所用统计学软件为SPSS12.0,P

2 结果

在146例患者中,最终73例确诊为AMI,确诊73例病例中,有63例心肌酶谱升高,73例非AMI者中,有6例心肌酶谱升高,心肌酶谱对于AMI诊断的敏感性为86.3%(63/73)、特异性为91.7%(67/73)、准确性为91.3%(63/69);确诊73例病例中,有肌钙蛋白I阳性64例,73例非AMI者中,有肌钙蛋白I阳性5例,肌钙蛋白I对于AMI诊断的敏感性为87.7%(64/73)、特异性为93.1%(68/73)、准确性为92.7%(64/69),经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于AMI诊断的上述指标比较无差异统计学意义(心肌酶谱:肌钙蛋白I,敏感性,χ2=0.061,P=0.806;特异性,χ2=0.098,P=0.754;准确性,χ2=0.099,P=0.753),P>0.05。

另一方面,确诊73例病例中,联合阳性有70例,73例非AMI者中,联合阳性2例,联合检查对于AMI诊断的敏感性为96.0%(70/73)、特异性为97.3%(71/73)、准确性为97.2%(70/72),联合检查对于AMI诊断部分指标均显著优于心肌酶谱(敏感性χ2=4.138,P=0.032,;特异性,χ2=4.652,P=0.045;准确性,χ2=4.255,P=0.041),P

5 讨论

心电图、冠状动脉造影属临床常见AMI诊断方法,然而, AMI患者早期心电图缺乏特异性,冠动脉造影具有操作复杂、要求苛刻、费用昂贵等特点,二者均难以满足基层医院急救要求。

相对而言,实验室心肌坏死标志物如心肌酶谱、肌钙蛋白I的测定则具有快速、准确、敏感性高等特点,对于AMI的发生及进展具有较好提示、预测作用。其中心肌酶谱对于冠动脉缺血所致AMI指示作用较强;而肌钙蛋白I虽然在正常者体内含量微小,但当微小心肌病变出现时则能快速达到峰值,对于非ST段抬升的AMI诊断敏感性更高[3],因此,应用上述两种方法联合检测,可提高AMI的阳性检出率。

最后,本文的结果也显示,联合检测对于早期AMI的诊断准确性、特异性、敏感性均显著优于单一心肌酶谱检测及单一肌钙蛋白I检测(P

参考文献:

[1]苏懿, 王磊, 张敏州. 急性心肌梗死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2, 10(4): 67-469.

[2]马春华, 李立祥. 缺血修饰白蛋白与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早期诊断急性心肌梗死价值研究进展[J].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3, 27(2):107-109.

过敏急诊处理方法篇3

关键词:多层螺旋CT;MPVR;急性阑尾炎

急性阑尾炎是临床常见病症之一,典型的急性阑尾炎通过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可以准确诊断,但是部分阑尾炎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增加了临床诊断难度。为了有效的减少外科开腹探查阴性率,并降低由于误诊造成穿孔的发生率,临床提高急性阑尾炎的诊断是我们影像科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1]。随着近年来影像学水平的提高,多层螺旋CT发展迅速,并且应用于临床。该技术的层扫描技术和强大的扫描后处理技术功能,为临床诊断急性阑尾炎提供了参考依据,进一步提高了急性阑尾炎的诊断率。本文作者结合2015年2月~2016年2月在我院经手术病理确诊的48例阑尾炎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应用多层螺旋CT多方位重建技术诊断急性阑尾炎的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2月~2016年2月在我院经手术病理确诊的48例阑尾炎患者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6例,女性22例;年龄34~62岁,平均年龄(41.26±5.43)岁;所有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下腹痛或右下腹同、发热、腹泻、恶心、呕吐症状,其中31例患者白细胞数升高,36例患者中性粒细胞数升高。

1.2方法 采用多层螺旋CT机检查,平扫范围包括腰椎水平到盆腔上部,必要时进行盆腔峡部扫描。然后所有患者采用层厚及间隔为10 mm的常规扫描,再以215 mm层厚和1125 mm间隔进行薄层扫描。扫描结束后将扫描图像传入GE AdvantageWorkstat ion 4.01工作站进行MPVR后处理,最终获得二维显示的病变图像。常规扫描和MPVR重建结果由两位以上主治医师独立综合分析,并根据诊断标准进行评价,两位医师的诊断一致后才可确定为最后的诊断依据[2]。

1.3病理诊断标准 正常(阑尾腔体充盈,官腔直径6 mm,阑尾壁增厚);阑尾周围炎(阑尾腔呈实性状,官腔直径>6 mm,阑尾周围有渗出);阑尾脓肿(有脓肿或包块存在)[3]。

2结果

2.1临床常规检查和MPVR重建与病理诊断结果对照。MPVR重建确诊为急性阑尾炎42例,准确率为87.5%,敏感度为90.2%,特异度71.42%,阳性预测为90.0%,阴性预测为75.0%;常规确诊急性阑尾炎18例,准确率为37.5%,敏感度为39.02%,特异度28.57%,阳性预测为43.58%,阴性预测为11.11%,见表1。

2.2 MPVR重建图像的主要征象 42例确诊为急性阑尾炎的MPVR重建显示阑尾炎肿大95.23%,阑尾结石26.19%,回盲部肥厚35.71%,阑尾周围炎71.42%,阑尾脓肿9.52%,见表2。

3 讨论

正常阑尾直径通常不超过6 mm,因为阑尾系膜通常比阑尾短,所以导致阑尾通常呈蚯蚓蜷曲状。通过CT横断面检查,蜷曲的阑尾容易与血管混淆。所以临床对于阑尾因炎症肿胀,增粗的阑尾容易与回肠肠段混淆,严重影响临床的准确诊断率。阑尾炎CT诊断的直接征象是阑尾呈现异常形态,但是由于横截平面观察的局限性,只能通过间接征象(阑尾周围炎、阑尾脓肿)诊断。但是在该阶段确诊,增加了穿孔的风险和手术的难度。所以临床应该本着早发现、早治疗的原则[4]。

急性阑尾炎诊断过程中,应该正确的识别阑尾,阑尾发生炎症时,阑尾出现充血、水肿、渗出、坏死以及周围网膜包绕,与阑尾周围组织形成明显的差异。

本文采用多层螺旋CT多方位重建技术,扫描速度快,空间分辨率高,处理的MRVR重建图像可以清晰的显示阑尾的长度、大小、空间走向以及周围脂肪间隙,有效的降低了急性阑尾炎的漏诊情况。同时其二维多方重建图像可以从不同角度整体观察阑尾及阑尾周围的具体情况,实现观察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其图像显示基本上接近于手术所见[5]。阑尾充血、水肿其和单纯性阑尾炎均处于阑尾炎的早期阶段,这种炎症早期阶段通过常规CT检查不能观察到,而通过MPVR重建可以显示阑尾细小的变化,并且在解剖细节上可以清晰显示,对临床急性阑尾炎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6]。

本文以上研究结果显示,MPVR重建确诊为急性阑尾炎42例,准确率为87.5%,敏感度为90.2%,特异度71.42%,阳性预测为90.0%,阴性预测为75.0%。由此可见,MPVR重建不但能在定位、病程发展和并发症等方面作出明确诊断,并且在阑尾空间和细节观察方面更具有明显的优势,不仅减少了阑尾的阴性切除,而且降低了由于诊断延误导致穿孔的发生率[7]。此外,在临床中对临床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判断依据,具有临床应用的良好价值。

参考文献:

[1]倪跃平,黄崇权,周恒.多层螺旋CT对不典型阑尾炎的诊断价值[J].浙江医学,2013,36(4):409-410.

[2]梁虹.多层螺旋CT多方位重建诊断急性阑尾炎的价值[J].上海医学影像,2014,(2):107-108,111.

[3]董鹏,宋彬,卢春燕,等.急性阑尾炎的典型CT征象―附4例病例分析[J].实用临床医学杂志,2014,1(2):91-92.

[4]黄银山,杨文海,张期莲.螺旋CT对急性阑尾炎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药科学,2015,(7)108-109.

[5]王攀,.急性阑尾炎多层螺旋CT影像表现及价值探讨[J].吉林医学,2014,(16):3304-3305.

[6]傅筱敏,韩本谊,赵亚娥,等.MRVR对不典型临床表现急性阑尾炎的诊断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13,16(2):157-158.

过敏急诊处理方法篇4

【关键词】 不典型急性阑尾炎;多排螺旋CT;诊断价值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69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741-02

急性阑尾炎的临床诊断一般可以借助患者病史的分析、常规的生命体征检查及实验室检查等来进行确诊,但是有一部分非典型的急性阑尾炎患者的临床诊断工作需要在常规指标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影像学检查,尤其是一些女性及老年阑尾炎患者[1]。不典型急性阑尾炎在临床病症上易与其它急腹症混淆,造成误诊或漏诊。现阶段,不典型急性阑尾炎CT诊断备受关注。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30例不典型急性阑尾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总结了多排螺旋CT诊断的应用价值,具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4月到2013年6月收治的30例不典型急性阑尾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为16-86岁,平均年龄为(52.6±2.4)岁,发病时间为1h-6d,临床病症疑似急性阑尾炎,但是体征、症状具有非典型性。30例患者临床病症表现为右下腹痛8例,中下腹痛6例,全腹胀痛16例;12例患者伴有恶心呕吐,16例患者伴有发热,3例患者伴有腹泻,3例患者右下腹可见包块。所有患者中性粒细胞与白细胞指标均见升高。

1.2 检查方法 本次研究使用东芝AquilionTSX-101A型64排螺旋CT机,扫描参数为120kV,250mA,层厚5mm,并对CT重建图像进行处理以获取三维图像。30例患者中有21例患者行CT平扫,9例患者行增强扫描。12例患者扫描范围为自膈顶至耻骨,18例患者扫描范围为自脐上至盆底。CT扫描时进行多平面重建,并通过腹部的软组织窗进行观察,充分分析阑尾位置、阑尾结构、肠系膜、肠筋膜及腹腔内脂肪组织等[2],记录组织病理发育情况。

1.3 诊断依据 急性阑尾炎的诊断标准为阑尾增粗(横径大于6mm),或阑尾周围组织发生炎性改变合并阑尾结石[3]。阑尾组织发生炎性改变的判断:炎性改变主要包括阑尾周围脂肪组织内可见絮片状或条纹状密度变大,阑尾周边可见暗性积液,肠系膜及肠筋膜组织增厚或发生水肿,阑尾周边脓肿或蜂窝织炎等。在CT扫描诊断急性阑尾炎时,如未显示阑尾而仅显示盲部发生炎性改变[4],不可将其诊断为急性阑尾炎。

2 结 果

30例患者经过CT扫描有18例均见阑尾水肿与管壁增粗、增厚,其中有10例患者阑尾周边可见暗性积液或炎性渗出,其中有7例阑尾周边脓肿,4例患者阑尾腔内发现肠石,13例患者回盲部管壁增厚,1例小肠节段性肠壁增厚,1例患者可见右附件肿物。经过手术证实27例为急性阑尾炎患者,另有3例排除阑尾炎,经妇科手术证实2例卵巢囊肿,1例卵巢癌,CT综合扫描后确诊28例,其中1例为假阳性,3例为假阴性,27例为真阳性,CT诊断的敏感度为90.0%。

3 讨 论

一般而言,人体阑尾基部位于会盲瓣下方约3cm左右处,即盲肠内后侧。但是不同人的阑尾尖端位置存在多样性,其尖端可延伸到腹腔的其它部位,且其粗细、长短因人而异。因此部分急性阑尾炎(如不典型急性阑尾炎)的诊断不仅要参照患者的临床病症、体征变化、血常规检查来进行检查诊断,还要结合应用影像诊断方法来进行临床诊治,以免发生急性阑尾炎误诊与漏诊的情况。通常情况下,急性阑尾炎诊断中不典型急性阑尾炎的误诊率最高,进而导致急性炎症诊治的延误,炎症严重的会直接发展为阑尾穿孔,形成脓肿或发展成腹膜炎等重症[5],威胁着患者的机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现阶段,针对不典型急性阑尾炎临床诊断中误诊与漏诊率高的现状,多排螺旋CT检查诊断技术不断推广应用。螺旋CT扫描诊断技术临床应用中能够清晰的显示阑尾位置、阑尾大小、粗细、形态、走向等[6],还能大范围的扫描阑尾周边组织,这样通过影像资料分析可以充分获取病理发展信息,为急性阑尾炎的临床诊断提供有效的指导。不典型急性阑尾炎临床诊断是手术实施的关键性影响因素,加强临床诊断工作可以降低手术治疗延误情况的发生率,为临床治疗工作的开展提供十分有效、科学的技术基础。

急性阑尾炎临床病症与部分急腹症的病症有相似处,尤其是不典型急性阑尾炎,因而病变发生后最易发生混淆、误诊,大大增加了临床诊断工作的难度,联合应用CT诊断技术能够通过明确的影像与诊断标准来开展疾病诊断工作,应用价值极高。本文30例临床观察发现,对不典型急性阑尾炎患者行多排螺旋CT扫描诊断敏感度为90.0%,该结果与近年来文献报道结果相比较低,笔者考虑或许与未使用对比剂充盈回盲部及统计数量较少有关,尽管如此,该观察统计证实了多排螺旋CT诊断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黄泽和,钟德钧,刘柳恒,陈广.不典型急性阑尾炎的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J].中国临床新医学,2011,27(06):548-550.

[2] 王济民,刘明.48例不典型急性阑尾炎的CT诊断价值[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2,26(01):40-42.

[3] 苏宏,于波,顾雪梅,魏晓军,杜峻峰.多排螺旋CT在不典型急性阑尾炎诊断中的应用[J].临床军医杂志,2012,16(04):841-842.

[4] 毛伟.64排螺旋CT扫描在不典型急性阑尾炎诊断中的应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34(23):2953-2954.

[5] 季更生.不典型急性阑尾炎的螺旋CT诊断价值[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6(06):19-20.

过敏急诊处理方法篇5

[关键词]急性阑尾炎;超声;CT

[中图分类号]R445.1;R726.5;R816.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616(2017)03-130-04

急性阑尾炎是临床常见外科急症,由于症状不典型,加上阑尾壁薄、阑尾腔相对大等生理特点,发炎后易造成阑尾腔梗阻,发生穿孔的风险较高。以往主要依靠体征、症状及化验检查来诊断,易出现漏诊与误诊的现象。近年来,随着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CT与超声检查逐渐应用于阑尾炎的诊断。本研究中通过资料回顾性分析,探讨急慢性阑尾炎采取不同检查方式检查的诊断价值,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90例疑似为阑尾炎患者,均为2014年7月~2016年7月期间在我院门诊就诊的患者,患者均经病理证实,其中女42例,男48例,年龄5~12岁,平均(7.8±2.1)岁,患者均出现压痛、腹痛、发热及腹肌紧张等症状。

1.2方法

超声检查:患者取仰卧位,使用飞利浦HD9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先用5-8MHz凸阵探查有无游离液体及包块,随后用高频线阵探头,频率为5~12MHz,以髂血管、右下腹腰大肌围中心,由肝下缘至盆腔进行扫查。CT检查:患者先做仰卧位,采用西门子一欢星螺旋CT机,管电流200mA,管电压120kV,层厚3mm,螺距0.9,间隔0,对患者进行非增强扫描。病理检查:术前活检,进行病理学检查作为阑尾炎诊断的金标准。

1.3影像学分析

超声诊断标准,慢性:阑尾略增粗,回声增强,浆膜层毛糙,右下腹局限性淋巴结肿大。急性:短轴位表现为靶环征,长轴位表现为增粗的阑尾,管壁不均匀增厚,阑尾壁血流信号增多。间接表现:阑尾周围肠系膜、大网膜脂肪组织表现为片絮状高回声包裹;粘连性肠梗阻、腹膜炎,表现为肠蠕动减慢,邻近肠管积气、积液、扩张等;阑尾周围脓肿,表现为低回声或混合回声团块。CT诊断标准,慢性:周围肠系膜间隙内见淋巴结肿大,阑尾管腔略增粗,腔内可见条状致密影,浆膜面不光滑。急性:阑尾外径明显增粗,在6mm以上,管壁增厚,阑尾腔内积液或粪石;邻近肠管肠壁增厚,肠管积液、扩张;伴发阑尾周围炎时盲肠周围组织结构边界模糊,邻近肠系膜内脂肪呈混杂密度影;周围脓肿表现为壁厚薄不一、边界不清的炎性肿块;伴发盲肠炎、结肠炎时表现为升结肠、盲肠壁增厚,系膜模糊。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5.0软件分析及处理数据,以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P

2.结果

2.1病理检查结果

病理检查显示90例均诊断为阑尾炎,其中急性单纯性阑尾炎21例、慢性阑尾炎9例、急性非单纯性阑尾炎60例,包括急性坏疽穿孔性阑尾炎2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53例,阑尾周围脓肿5例。

2.2超声结果

超声对急性阑尾炎的灵敏度为67.9%(55/81),慢性阑尾炎灵敏度为44.4%(4/9),其中急性单纯性阑尾炎13例,慢性阑尾炎4例,急性非单纯性阑尾炎42例。见图1a~1d。

2.3 CT检查结果

CT诊断急性阑尾炎的灵敏度为79.0%(65/81),慢性阑尾炎的灵敏度为55.6%(5/9),急性单纯性阑尾炎17例,慢性阑尾炎5例,急性非单纯性阑尾炎48例。图2a-2d。

2.4 CT与超声检查比较

对照金标准,CT对急性阑尾炎的灵敏度与超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5cT及超声诊断急性单纯性及非单纯性阑尾炎比较

对照金标准,两种检查方法在急性单纯阑尾炎的灵敏度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6不同病理类型阑尾炎的图像特征

不同病理类型阑尾炎具有不同超声及CT图像特征,见表3。

3.讨论

阑尾近端管腔细小,起始于盲肠根部后内侧壁,远端为盲端,直径约为(5.5±1.1)mm。阑尾炎是小儿常见的急腹症,且好发于6~12岁儿童。小儿年龄越小,则症状越复杂,临床诊断时若仅联合生化检验和查体,则极易造成误诊和漏诊,故往往需要借助影像学进行辅助诊断。目前CT与超声是临床上常见的影像学工具,二者均有一定的优势和劣势。超声的优势在于可重复性强,且简单快捷,费用相对低廉,尤其是近年来使用的高频超声,使病变阑尾显示率明显提高。但阑尾正常时超声不易检出,而当阑尾发生病理改变时,如管壁水肿、充血、渗出等情况时有利于超声图像上阑尾检出,且超声检查容易受常肠腔内气体干扰、经验和机器的分辨力、受检查医生本身的水平、腹痛加重患者难以配合等因素的影响,而使超声的诊断准确率大降低,尤其对于尚未形成明显征象的急性单纯性阑尾炎,诊断准确率则较为低下,因此为提高超声诊断率,应提高受检医生本身水平;检查前做好宣教,指导其尽量配合检查,否则会影响超声检查结果;不断提高设备分辨率等。

CT相较于超声可准确且迅速发现或排除各种急腹症,如肠套叠、绞窄性肠梗阻、阑尾坏疽穿孔等。单纯性阑尾炎临床症状多表现为局部轻微压痛和右下腹隐痛,病灶多限于黏膜下层和黏膜层,阑尾管壁层次结构清晰,阑尾可略增粗,张力较低,超声示管壁层次清晰。CT显示管壁密度均匀,相比于化脓性阑尾炎,单纯性阑尾炎平均直径相对要小,甚至部位阑尾直径在正常范围内。发展至化脓阶段,阑尾明显肿胀,管壁全层增厚,层次模糊,管腔内积液时超声示管腔内液性区,部分显示较多点状弱回声,CT显示阑尾管腔呈低密度。右髂窝可见积液影像,盲肠根部管壁增厚,超声显示为强回声团,部分阑尾腔内见粪石影像,后方伴声影,部分管壁血流丰富,CT图像上表现为高密度影。若治疗不及时,阑尾细膜静脉受炎症波及、阑尾腔内压力及阑尾张力持续增高等病理改变引起阑尾血液循环障碍,患者腹膜刺激征明显,此时已发展为坏疽性阑尾炎,患者右下腹疼痛表现为持续性剧烈疼痛。CT示阑尾肿大,管壁明显增厚,密度不均匀。超声显示管壁增厚明显,局部管壁血流信号明显减少,管壁回声不均。腔内可见粪石或积液。阑尾周围脓肿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多由坏疽性或化脓性阑尾炎发展而来。超声与cT图像上仅显示右下腹部混合型包块,常无法分辨阑尾结构,部分右下腹包块内可见粪石。由于炎症反复出现,最终导致阑尾粘连、活动受限,CT表现为管壁密度较均匀,阑尾略肿大、略僵硬,超声显示管壁回声毛糙,阑尾略僵硬,血流稀疏。

对于超声与CT在急慢性阑尾炎的诊断效能上,国内有诸多学者均有报道。戚乐等[6]研究发现,在急慢性阑尾炎的诊断上,CT检查诊断准确率显著高于B超检查。刘运练等也指出,CT由于受外界影响小,因此在诊断单纯性阑尾炎时,其诊断准确率要高于B超检查。另外,也有学者指出,CT与超声在诊断对急性阑尾炎时均有较高的价值,而在诊断急性非单纯性阑尾炎时,CT诊断率稍高于B超。本研究结果显示,CT与超声在诊断慢性阑尾炎时的灵敏度均较低,分别为55.6%、44.4%,可能是由于阑尾组织在长期反复的炎性刺激下发生粘连,难以分辨阑尾组织及周围肠管组织,超声因受肠气干扰而影响其诊断率;而CT扫描时部分患者因腹部胀气肠管扩张,从而减少肠间隙,阑尾显示不清或因摒气不良而出现运动伪影而使CT准确率降低。在对急性阑尾炎进行诊断时,二者诊断价值均较高,灵敏度分别为80.2%、67.9%。两种检查方法在诊断单纯性阑尾炎时,超声的诊断准确率低于CT,考虑原因为单纯性阑尾炎发生时,因体征不典型,阑尾肿胀不明显未出现间接影像时,超声往往容易漏诊,而CT检查受外界因素影响较小,因此诊断准确率较高。两种检查方法在诊断急性非单纯性阑尾炎时,诊断率均较高,分别为80.0%、70.0%,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可见CT与超声对阑尾周围脓肿及坏疽性、化脓性阑尾炎的诊断均有较高准确率,与文献报道一致。研究指出,x线电离辐射会使患者发生癌Y的风险增加。因此,本研究建议,当患者体壁薄,阑尾位置相对表浅,可首选价格低廉、无辐射、可重复操作的超声检查,而对于可疑的超声结果,医生应综合评估,结合生化结果及查体,若临床体征进行性加重或仍高度怀疑阑尾炎时,再选择CT检查,以降低误诊率。

过敏急诊处理方法篇6

【关键词】上呼吸道感染; 急性腹痛; 酚麻美敏片

Administration of tylenol cold tablets in 58 adults with 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accompanied by acute abdominal pain YAN Wei, ZHAO Wen-Kui, ZHANG Yu-Mei, TIAN Zhao-Xing.Department of Respiratory Medicine, Peking University Third Hospital, Beijing 100191, 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TIAN Zhao-xing, Email:

【Abstract】ObjectiveTo discuss the problem of 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presenting various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in adults thereby likely making misdiagnosis and to put forth the patients with the symptom of acute abdominal pain as examples in order to caution emergency physicians to avoid misdiagnosis and mistreatment.MethodsData of 58patients with 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were collected from January 2010 to December 2011. The chief complain of these patients was acute abdominal pain. After analysis of data including clinical history, symptoms and signs, laboratory findings and medication,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post hoc: correctly diagnosed group (group A) and misdiagnosed group (group B). In group A, anti-chill medicine such as tylenol cold tablets (a compositus of paracetamol, pseudoephedrine hydrochloride, dextromethorphan and chlorpheniramine) was given to patients, while in group B, anisodamine (muscarine cholinergic blocker) and antibiotics were given instead of anti-chill medicine. The anti-chill medicine such as tylenol cold tablets would be given to patients of group B when abdominal pain was not released 8-48 hours after treatment. The course of treatment and outcome of patients in the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 ResultsOf 28 patients in group A, 27 had abdominal pain relieved or disappeared 2-3 hours after treatment and only 1 patient had abdominal pain lasted 12 hours after treatment. Of 30 patients in the group B, only 2 patients presenting the symptom of acute gastroenteritis got totally relived 2-3 hours after treatment, while the rest of 28 patients did not get rid of abdominal pain, or only had brief period of painlessness after anisodamine injection. Alternatively, 8-48 hours later as Tylenol Cold Tablets was given to patients of group B, the abdominal pain was relieved or disappeared after 2-3 hours without recurrence in 2-48 hours.Conclusions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manifests diversely in adults, and acute abdominal pain could be a main clinical manifestation. Anti-chill medicine, such as tylenol cold tablets, has a noticeably therapeutic effect for acute abdominal pain caused by 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in adults, while anisodamine injection makes poor efficacy.

【Key words】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Acute abdominal pain; Tylenol cold tablets

上呼吸道感染(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URTI)虽为常见疾病,但以特殊表现急性起病者则诊断困难[1-2]。临床实践中,大量URTI患者可以发生急性严重腹痛,临床医生多首先考虑为腹腔实质性脏器病变,常误诊为急性消化系统疾病,甚至急腹症、急性冠脉综合征及血管病变等,临床误诊现象频频发生[1-5],以致过度诊疗、延误病情,对患者造成了大量不必要的痛苦。儿童URTI致急性严重腹痛者已见报道[6-7],成人则未见报道。本文回顾性分析了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2年间,成人URTI伴发急性腹痛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急诊科诊治情况,分析误诊、误治原因,以期提高急诊医师对腹痛型URTI的识别能力,减少误诊误治。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共2年,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急诊科成人URTI伴发急性腹痛患者58例。年龄分布16~78岁,男性36例,女性22例,无严重基础疾病,病史1~4 d。

1.2方法

全部患者结合症状体征及各种辅助检查除外其他系统急性疾病所致腹痛,急性腹痛作为主要临床表现,或仅以急性腹痛作为临床表现者,查阅病史,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给药过程及治疗转归。根据多名急诊医师不同时段、不同患者首次诊断正确与否,分为诊断正确组和误诊组。诊断正确组指入科后首诊即确定为URTI并给予酚麻美敏片治疗者。给药方法:酚麻美敏片,每次2片,口服,每日三次。酚麻美敏片主要成份及含量:对乙酰氨基酚325 mg/片,盐酸伪麻黄碱30 mg/片,氢溴酸右美沙芬15 mg/片,马来酸氯苯那敏2 mg/片。经过2~3 h后观察腹痛症状是否缓解;误诊组指入科后首诊误诊,给予山莨菪碱,即654-2注射液及相关抗感染或改善心肌缺血治疗等,对腹痛持续不缓解,8~48 h后加用酚麻美敏片治疗,给药后2~3 h观察腹痛症状是否缓解或消失。两组患者根据症状、体征,同时根据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是否升高及不同药物过敏史,给予0~2种常规剂量口服抗生素,每位患者所给予抗生素范围:头孢丙烯片、头孢呋辛酯片、阿奇霉素片、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克拉霉素分散片、左氧氟沙星片等6种药物。统计分析采用析因分析,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以P

2结果

2.1诊断正确组

患者28例,男性16例,女性12例,年龄为( 26 ± 13)岁。临床表现为剑突下疼痛者5例,中上腹疼痛者13例,脐周疼痛者8例,右下腹疼痛者2例,均为持续性中等度疼痛。疼痛评分采用10分制,等级为4~7分[1]。同时伴有1~3项URTI症状(如头晕、头痛、咽痛、声嘶、咳嗽、全身酸痛、乏力、发热、恶心、呕吐、鼻塞、流涕等)。其中27例均于服用酚麻美敏片2~3 h后腹痛症状缓解或消失,1例剑突下疼痛者经12 h后症状消失。有效率96%,失败率4%。见表1。2.2误诊组

病例30例,男性20例,女性10例,年龄为(44±15)岁。临床误诊分为6种情况。

2.2.1急性阑尾炎6例,表现为发热T 38.5 ℃以上、持续全腹疼痛、腹肌紧张、右下腹压痛、反跳痛、血常规及血液生化检查正常、腹部超声无异常发现、常规654-2注射液10mg 肌肉注射及抗感染治疗平均10 h无效,8~24 h后均给予酚麻美敏片治疗,2~3 h后腹痛症状缓解或消失。观察72 h,无发热、腹痛及右下腹压痛。

2.2.2急性胃肠炎10例,表现为呕吐、腹泻、持续上腹部疼痛、或伴发热,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轻中度升高或正常,给予常规镇吐、止泻、解痉及抗感染治疗后,2例患者腹痛症状缓解,其余患者症状持续不能缓解,24~48 h后给予酚麻美敏片,观察2~3 h后症状缓解或消失,24 h内未诉何不适。

2.2.3急性不全肠梗阻4例,表现为持续性中上腹胀痛、恶心呕吐胃内容物,中上腹压痛,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轻中度升高,腹部立卧位X线示小肠积气,可见少许小液气平面,不全性肠梗阻可能。腹部超声无特殊发现。即给予甘油灌肠剂及常规抗感染及补液治疗,24~36 h症状无缓解,并出现腹泻、发热,给予酚麻美敏片治疗,约3 h后症状缓解,5 h后症状消失。

2.2.4急性冠脉综合征(ACS)5例,表现为胸闷,上腹部闷痛,恶心呕吐,既往有ACS病史,心电图呈现非特异性ST-T改变,但对应导联ST段无动态变化,心肌酶学及超声心动图无ACS表现,经硝酸酯类药物治疗症状无缓解,并出现血压下降、大汗、胸闷加重。停用硝酸酯类药物,补液,加用酚麻美敏片,3 h后腹痛症状缓解,观察至5 h全部症状消失,复查心电图较前无动态变化。

2.2.5急性胰腺炎4例,表现为上腹部持续性钝痛、恶心呕吐,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轻中度升高,血淀粉酶升高,未超过正常3倍,无影像学异常表现。经禁食、补液、质子泵抑制剂及抗感染治疗后10 h,症状无缓解。加用酚麻美敏片,3 h后腹痛症状缓解,观察至5 h所有症状消失,复查血淀粉酶正常。

2.2.6急性妇科情况1例,表现为中下腹持续性钝痛、恶心呕吐、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中度升高,腹部超声左侧卵巢囊实性病变,大小2 cm×3 cm。妇科会诊,经阴道检查及妇科超声检查确诊为卵巢囊肿,经一般对症治疗症状未缓解,给予酚麻美敏片后3 h症状消失。

误诊组30例患者初始均未给予酚麻美敏片,腹痛明显时,给予654-2注射液10 mg肌肉注射或硝酸酯类药物等,2例急性胃肠炎患者腹痛症状于2~3 h后完全缓解,余28例患者腹痛症状于2~3 h后均无缓解,或间断缓解,10~30 min后再次出现腹痛。有效率7%,失败率93%;28例患者症状持续8~48 h后,给予酚麻美敏片,经2~3 h腹痛症状均明显减轻或消失,观察2~48 h无复发病例,有效率100%。结果见表2。

3讨论

据统计,在美国,普通URTI每年门诊2500万次,每年花费约十亿美元医疗监护费用,治疗URTI抗生素费用22.7亿美元,每年非处方药物费用20亿美元,20 000 000次职工缺勤,22 000 000次学校缺课。每年成人患URTI 2~3次,儿童则为5~7次[1-2]。而流行性URTI较普通URTI表现更为严重,是人类面临的主要公共健康问题之一[8]。两者在重症感染或引起并发症时均需要住院治疗,少数重症病例可因呼吸或多脏器衰竭而死亡[2-3]。

成人上呼吸道感染一般症状学特点包括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如咳嗽、流涕、打喷嚏、鼻塞等上呼吸道症状。又有特殊表现,非卡他症状,如头痛、眩晕、耳鸣、乏力、肌无力、呼吸困难、胸痛、胸闷、心悸等,易与高血压病、脑血管与神经系统疾病、颈椎病、美尼尔综合征及冠心病等疾病混淆。而腹痛表现,易与肺炎、急性病毒性肝炎、缺血性肠病、糖尿病腹痛、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性胰腺炎、消化性溃疡等混淆。因所有疾病,尤其是疾病早期,容易表现为URTI症状,因此容易与其他重要疾病混淆[3,9]。

成人URTI临床症状多样性表现可能与感染的病原学种类、机体的个体差异及个体不同时期的功能状态有关。出现URTI症状或疑似URTI时,进行综合分析及快速病原学检查将会大大提高对疾病的诊断能力及治疗水平[2,10]。

为避免误诊,首先应做到重视病史,同时将重要辅助检查结合病史、症状、体征进行分析,对所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不能过分强调某一单一症状和体征。上述误诊病例均存在症状与所误诊疾病体征不符或症状体征与临床辅助检查不符情况。回顾病史,多因受凉起病,并伴有不同程度全身酸痛、乏力、畏寒、咽部不适等。全面细致查体是正确诊断疾病的必要保障,上述误诊病例均忽略鼻咽部检查,所有患者咽部补充查体均有不同程度咽部充血、伴或不伴扁桃体肿大及扁桃体溢脓。故树立全身系统整体观念极为重要。

熟记URTI可有非典型表现形式,同时牢记常见疾病的必备诊断条件,也是正确诊断的理论保障。

成人URTI治疗,无论表现在上呼吸道还是其他系统,均应以抗URTI治疗为主[11-12]。酚麻美敏片为常用抗感冒药,其中对乙酰氨基酚[13]通过作用于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酶,通过中枢减少前列腺素合成、释放,发挥解热镇痛作用,其解热镇痛效果与阿司匹林相当[14]。盐酸伪麻黄碱为黏膜血管收缩剂,消除鼻黏膜充血,亦可减轻其他器官黏膜充血。马来酸氯苯那敏为组胺拮抗剂,可降低血管通透性,缓解流涕、打喷嚏、流泪和喉部发痒等过敏症状。对乙酰氨基酚协同氢溴酸右美沙芬可提高解热镇痛疗效30%~35%。对乙酰氨基酚口服吸收快速而安全,服后30 min内产生退热止痛作用,2~3 h达到最高效能,可以快速持续缓解症状,故酚麻美敏片被选作抗URTI药A/D制剂的经典用药[15]。

成人URTI导致腹痛病理生理机制尚不太清楚,可能机理为在上呼吸道黏膜充血水肿同时,胃肠道黏膜亦充血、水肿、单核细胞浸润、浆液性或粘液性炎症渗出所致[1-2]。

参考文献

[1]Covington TR, Henkin R, Miller S, et al. Treating the common cold:an expert panel consensus recommendation for primary care clinicians[J]. Am J Nurse Practitioners,2004,20(8):77-88.

[2] Lynch JP, Walsh EE. Influenza: evolving strategies in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J]. Semin Respir Crit Care Med, 2007,28(2):144-158.

[3]卫生部医政司. 流行性感冒诊断与治疗指南(2011年版)[M]. 国际呼吸杂志, 2011,31(6):401-409.

[4] 李静,刘燕燕,金丽君.急症腹痛的诊断策略[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5,14(5):39-440.

[5]张立春,李军,赵敏.521例急性腹痛原因的临床分析[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8,17(7):764-765.

[6] 穆兰芳.以腹痛为主要表现的幼儿上呼吸道感染50例分析[J].青海医药杂志,1998,3(12):27.

[7] 董海霞.以腹痛、腹泻为突出表现的小儿上呼吸道感染30例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8,21(10):1203.

[8]谢松梅.预防流感大流行化学药物的临床评价考虑要素[J].中国临床药理杂志,2008,24(1):89-91.

[9] 侯宏义. 急性腹痛的急诊治疗[J].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5, 26(21):63-63.

[10] Katz MA,Lamias MJ,Shay DK,et al. Use of rapid tests and antiviral medications for influenza among primary care providers in the United States[J]. Influenza Other Respi Viruses.2009,3:29-35.

[11] 曲文秀,刘宏博,赵立,等. 氨咖敏甲麻胶囊治疗普通感冒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平行对照临床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1,27(2):83-85,91.

[12] 陈亚红,姚婉贞,王广发,等.氯酚伪麻缓释片治疗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冒的疗效和安全性[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0, 26(2):89-92.

[13]尹有宽,朱继红,李海林,等.对乙酰氨基酚缓释片治疗151例普通感冒患者的疗效[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7,16(11):1201-1202.

[14]Trster A,Ihmsen H,Singler B, et al. Interaction of fentanyl and buprenorphine in an experimental model of pain and central sensitization in human volunteers[J]. Clin J Pain, 2012, 28(8):705-711.

[15] Pratter MR. Cough and the common cold:ACCP evidence-based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J]. Chest, 2006,129(1): 72S-74S.

(收稿日期:2013-04-25)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3.12.024

作者单位:100191北京,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呼吸科(闫崴),教育处(赵文奎),急诊科(张玉梅、田兆兴)

通信作者:田兆兴,Email:

过敏急诊处理方法篇7

【关键词】肌钙蛋白T;急性心肌梗死;应用价值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0.08.319文章编号:1006-1959(2010)-08-2287-03

急性心肌梗死(AIM)是临床常见的急性心血管疾病,发病急、死亡率高,资料表明约有四分之一的患者早期没有典型的临床症状,约50%没有特异的心电图改变。因此,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对降低死亡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1]。血清酶学标志物的测定是早期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监测AMI病情和评价其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过去肌酸激酶同工酶(CK一MB)曾一度被认为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最佳标准,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灵敏度更高、特异性更强、出现时间更早的心肌损伤标志物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心肌肌钙蛋白T(cTnT)是近年来研究发现的一种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的心肌损伤性血清标志物[2]。本文拟从急性心肌梗死的机制、肌钙蛋白T的概述、肌钙蛋白T在诊断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现状与应用前景与展望几方面作一综述。现述如下:

1.急性心肌梗死的机制回顾

急性心梗为冠心病严重类型。基本病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管腔严重狭窄和心肌供血不足,而侧支循环未充分建立。在此基础上,一旦血供进一步急剧减少或中断,使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达1小时以上,即可发生心肌梗死。这些情况是:①管腔内血栓形成,粥样斑块破溃,粥样斑块内或其下发生出血或血管持续痉挛,使冠状动脉完全闭塞。②休克、脱水、出血、外科手术或严重心律失常,致心排血量降低,冠状动脉灌流量锐减。③重体力活动,情绪过分激动或血压剧升,致左心室负荷明显加重,儿茶酚胺分泌增多;心肌需氧需血量猛增,冠状动脉供血明显不足。心肌梗死往往在饱餐特别是进食多量脂肪后,晨6时至12时或用力大便时发生。这与餐后血脂增高,血粘度增高,易于发生血栓,上午冠状动脉张力高,易使冠状动脉痉挛,用力大便时心脏负荷增加等有关。心梗后发生严重心律失常、休克、心衰,进一步而心肌坏死范围扩大。

2.肌钙蛋白T

肌钙蛋白是一个参与横纹肌收缩钙激活调节过程的蛋白复合物,在濒死的心肌细胞释放出来的一种物质。对心肌损伤的诊断在诸多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生化指标中,CK-MB曾一度被认为是诊断AMI的“金标准”,已广泛应用多年。随着对心肌肌钙蛋白(cTn)深入研究,无论是对心肌的特异性还是诊断敏感性,CK-MB的地位都受到了严重挑战。cTn被认为是目前最好的确定标志物,正逐步取代CK-MB成为AMI的诊断“金标准”。AMI后溶栓治疗的指示物静脉注入溶栓药物是近年来常用的AMI治疗方法,在治疗后判断是否出现再灌注也成为临床医生最关注的问题之一。对围手术期心肌梗死的诊断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心肌梗死的诊断在心脏手术中有重要作用。cTn是围手术期心肌梗死的敏感和特异的标志物,能够鉴别出没有达到常规围手术期心肌梗死判断标准的微小的围手术期心肌损伤。对心肌炎的诊断与CK活性相比,心肌炎时cTnT因其相对较高的血清检测值和较长的上升时间而具有较高的检测敏感性,血清cTnT可作为急性心肌炎的诊断标志物。与肾功能衰竭的关系缺血性心脏病是晚期肾病病人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占总死亡率的大约40%;这些缺血性心脏病中的大约25%发展为AMI。因此,在晚期肾脏病病人的临床治疗中,心血管并发症的诊断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与骨骼肌损伤的鉴别诊断心肌和骨骼肌细胞关系密切。在胚胎期,这两种肌肉的基因表达有多处相同之处,但在最终分化时表达出现不同,因此骨骼肌损伤病人中的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测的特异性令人关注。甲状腺机能减退病人心肌损伤的诊断甲状腺机能减退导致了胆固醇的上升,使病人易患冠状动脉疾病以及AMI。药物作用观察cTn还被用于观察某些药物的药理作用与心脏的关系,了解是否改善或者加剧心肌缺血现象,其他如心脏移植后的排斥反应或急性心功能衰竭时,也常常出现cTn增高而CK-MB无异常的。肌钙蛋白由三种亚单位(TnT,Tn1,TnC)组成,其中,TnT与Tnl在心肌与骨骼肌具有独特的抗原表位,并由不同的基因调控[3,4]。应用免疫学方法检测出来的CTnT具有高度的组织特异性[5]。在心肌细胞中,6%的CTnT游离在胞浆中,其余94%以结合状态存在。当心肌细胞缺血缺氧发生变性坏死时,游离型的CTnT,首先通过损伤的细胞膜进人细胞间隙,但很快释放结束,而后结合型的CTnT释放人血。因此它们对心肌坏死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另外,cTnl和cTnT还具有高度的心肌特异性,是心肌损伤的优越标志[6,7]。无论是不稳定心绞痛还是无Q波的心肌梗死,最初24小时的cTnT最具预后价值[4]。此外,肌钙蛋白T是反映心肌细胞损伤具有较高敏感性和特异性的生化指标,它有利于对AMI患者的早期或晚期诊断及溶栓治疗后血管再通的判断,以便于对AMI患者实施及时的救治措施,并有助于疗效的估计[1]。2004年邓大中等观察人梗死心肌中心肌肌钙蛋白T的脱失情况,应用免疫组织化学LSAB法,结果显示人梗死心肌肌钙蛋T有明显的脱失,通过计算机图像分析显示,人梗死心肌肌钙蛋白T的脱失面积与正常人心肌之间有显著性差异[8]。随着单克隆技术的发展,当前各种心肌损伤标记物的检测原理是使用特异性抗体来结合血样中相应抗原进行测定。在目前市场上,不同的仪器上使用不同的抗体,目前没有一级标准物质适用于所有市场上现有的检测方法进行标准化分析。由于缺乏标准化,测试结果随着方法的不同而不同,同样的标志物检测,结果可能不同。缺乏标准化意味着最终所有心脏标志物检测,均需要被验证。由于CTnT的检测试剂是罗氏公司的专利,故解决了标准化的问题。肌肌钙蛋白T的快速检测法:①放射免疫法该法测定的原理是应用识别抗原不同位点的两个单克隆抗体作双抗体夹心法测定,它a先将一个单克隆抗体于固相载体联结形成固相单克隆抗体复合物,同时加人待测标本和酶标单克隆抗体,形成双抗体夹心。②夹心酶联免疫法:该法是以包被固相载体的特异性抗体为第1抗体,加人待测血清后。③固相免疫层析法该法是一种定性检测心肌肌钙蛋白T的方法,实验装置中包括1个包被了心肌肌钙蛋白T的膜体。由于目前cTnT的试剂为Roche公司专利,所以解决了标准化的问题。

3.肌钙蛋白T在诊断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现状

目前心电图检查和心肌酶检测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最重要的指标,然而有不少AMI患者的心电图并不出现特征性的ST段改变[9],心电图的敏感性只有50%。25%-50%的AMI患者在发病后4h内CK-MB处于正常水平,这最终导致大约10%的AMI患者被漏诊[10,11]。国内外这方面的报道有许多[12-16]。2003年许桦等观察了38例急性心肌梗死肌钙蛋白T的敏感度,结果显示:92.6%患者肌钙蛋白T升高[1];2004年张志成对138例疑似心肌梗死患者进行肌钙蛋白检测,结果显示:①病人组cTnT在AMI胸痛后升高时间较CK-MBmass早,但以MYO升高时间最早,cTnT与CK-MBmass达高峰时间相比无显著性差异;正常对照组cTnT、MYO和CK-MBmass均在正常参考范围内;②在检出率方面cTnT的阳性率最高,其次是MYO和CK-MBmass。认为MYO和cTnT在AMI早期诊断中有较好的应用价值,而cTnT、MYO和CK-MBmass三者结合可以提高对AMI诊断的准确性[17];2005年陆尚彪等研究了43例按WHO标准诊断为心肌梗死患者,均是1997一1999年住院病人,男24例,女19例,年龄48~52岁,平均年龄69士8岁,结果显示前两天肌钙蛋白T的阳性率几乎100%[18];同年赵缜等对123名高度可疑的AMI患者在发病后24小时内系列检测cTnT和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活性。结果显示:①在发病后6小时、12小时和24小时内cTnT检测AMI的敏感性分别为38.8%、85.4%和94.2%,特异性为100%;②在发病后6小时和24小时内,CK-MB(活性)检测AMI的敏感性分别为70%和77.7%;③AMI患者随着cTnT水平升高,30天死亡率显著增加(P

4.应用前景与展望

在心肌细胞坏死的诊断中,肌钙蛋白以其检测灵敏度高和特异性好的特性而优于传统的心肌酶谱分析和ECG,但不能认为可以取代ECG检查,因为ECG在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是确定的。我们在利用cTnT作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时还要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其它生化指标检查。心肌标志物的应用前景:肌红蛋白(MYO)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预防以及结合cTnT检测对心肌损伤的中期和后期确诊。目前,CK-MBmass>10μg/L仍是主要的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指标。MYO――-尽管它非心脏心肌细胞所特有的物质,但它重新引起了人们的兴趣(90%~96%在损伤及肾衰竭中缺乏),事实上实验表明肌红蛋白在病情发生后1~2h内就有升高,它是急性心肌梗死的第1个升高的标志物,也是监控及预防此病的最敏感物质。特异的cTnT和肌红蛋白的联合检测可给出一个又快又可靠的诊断结果。另外,在临床心肌损伤标志物的应用过程中,建议检验医学工作者要重视检验项目的选择、评价及标准化的问题,以便对心肌损伤的早期诊断提供良好的指标。在目前的心肌由于CTnT的检测试剂是罗氏公司的专利,故解决了标准化的问题。

综上所述,近年来,随着实验室技术的发展,心肌肌钙蛋白T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并渐渐成为诊断AMI的金标准[24]。总之,CK-MB在AMI发生后较早出现阳性,因此在发病6h内应以检测CK-MB为主;但在发病6h后cTnT对AMI的敏感性增加,显著高于CK-MB,并对AMI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因此建议在发病6小时后应以检测cTnT为主。cTnT试纸快速检测操作简单,快速,可及时获得结果,能为临床提供快速、准确、可靠的的诊断依据,特别适用于基层医院。同时使AMI患者因积极处理而改善健康状况,又有利于早期排除心肌梗死,减少留院观察时间,节约医疗费用和卫生资源。[7,24-31]。

参考文献

[1]邓红艳,殷耀忠.肌钙蛋白T快速定性测试条在心肌梗死诊断中的应用.四川:省立生管理部学院学报,2007,26(2):97-98.

[2]许桦,冯毅,徐标,夏家珍.肌钙蛋白T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及判断溶栓疗效的意义.现代医学,2003年6月,第31卷第3期:151-153.

[3]KA IUSH A,LO OSERS,HA LLERMAGERK,et al.1)e velopmcnt and i n v irtoc haracterization ofa n ew imntunoassavo fc ardiac torpon inT[J].ClinC hem,1992,38(3):386-393.

[4]杨海,梁宗夏,年海山,周晓云,钟思干.心肌肌钙蛋白T的检测与急性心肌梗塞的相关性.《海南医学》,2008年第19卷第2期:122-123.

[5]GERHARDTW,KATUSH A,RAVKILDEJ,et al.St mpnnin'finsus pectedi schemic myocardiali njury compared withm assa ndcata lyticcor ncenimlionsof S ceratinek inaseis oenzymeM.}]一(ClinCla em,1991,37(8):1405-1411.

[6]Apple FS.WU A.Myocardial unfarction redefined role of cardiac troponin testing clin chem,2001,47:377-379.

[7]Antman FM.Decision making with cardiac troponin tests.N Engl J Med,2002,346(26):2079-2082.

[8]邓大中,陈玉川,胡丙杰,等.人心肌梗死心肌肌钙蛋白T脱失的免疫组化观察.中国法医学杂志,2004,19(6):350-351.

[9]杨振华,潘柏申,许俊堂.中华医学会文件:心肌损伤标志物的应用准则田.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2,(3):1859.

[10]McCordJ N owakR M,McCulough P A,et al.Ninety-MinuteExclusion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By Use ofQuantitative Point-of-Care Testing of Myoglobin andTropon in ICirculation,2001,104:1483-1490.

[11]Colinson PO.Troponin T or troponin I or CK-MB(ornon e).Eur Heart J,1998,19(Suppl):N16-24.

[12]李华珍.心肌肌钙蛋白T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价值.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1年第22卷第7期:765.

[13]杨海,梁宗夏,钟思干.心肌肌钙蛋白T检测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预测价值.《海南医学》,008年第19卷第1期:119-120.

[14]冯品宁,刘敏,崔颖鹏,叶曼曼,张式鸿,姜傥.心肌肌钙蛋白T、肌钙蛋白I及CK-MB诊断急性心肌梗死临床应用价值的比较分析.中国实验诊断医学,2008,12(10):1257-1259.

[15]黄金英,沈淑波,高君.心肌肌钙蛋白T检测对无典型心电图变化的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黑龙江医药科学,2004年12月第27卷第6期.6.

[16]赵芳,赵缤.CK,AST和TnT对急性心肌梗死诊断的比较.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04年9月第19卷第5期:54-55.

[17]张志成,宋阳.cTnT、MYO和CK-MBmass对AMI的诊断价值.重庆医学,2004年8月第33卷第8期:1163-1165.

[18]陆尚彪,邵芸,赵美华,吕宝经,荣烨之.血清心肌肌钙蛋白T检测对非典型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中国急救医学,2005年8月第25卷第8期:603-604.

[19]赵缜,陈跃光,赵芳,万颖蕾.心肌肌钙蛋白T快速检测对急性心肌梗死诊断的临床应用.临床内科杂志,2005年4月第22卷第4期:233-236.

[20]陆宁庄,k维丹凌,建洋,钟远慎.心肌肌钙蛋白丁试纸快速检测对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意义.医学检验,2006年5月第3卷第14期:145-146.

[21]秦辛玲.血清eTnT的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临床价值.实用医技杂志,2007,14(27):3740-3741.

[22]何稳,刘康,龙国文,毛福青.应用ROC曲线分析cTnT和CK-MB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西部医学,2009年10月第21卷第10期:1976-1977.

[23]Thygesen K,Alpert,J.s,White,H.Don behalf of JointESC/ACCF/AHA/WHF Task Force for the Redefinition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2007).Universal Definition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Circulation,116:2634-2653.

[24]郭涛,王健.应用心肌肌钙蛋白一T诊断急性心肌梗死.泰山医学院学报.Vol.24 No.2,2003,16.

[25]Saadeddin SM,HabbabMA,Fems GA.Cardiac,markers for assessing the acutec oronary syndromesA f ocuso nt roponinsSan di Med,2000,2:228-237.

[26]GoldmannB U,ChristensonR H,HammC W,et al.Im pilcations of tropon in testing in clinicalm edicine Currc ontrol.Trials car diov asc Med,2001,2:75-84.

[27]Ralf Zahn,Rudolf Schiele,Steffen Schneider.Primary angioplasty versus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i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can we define subgroups of patients benefiting most from primary angioplasty?:Results from the pooled data of the maximal individual therapy i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registry and the myocardial infarction registry.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Volume 37,Issue 7,1 June,2001,Pages:1827-1835.

[28]Ralf Zahn,Rudolf Schiele,Steffen Schneider,Anselm K.Decreasing hospital mortality between 1994 and 1998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treated with primary angioplasty but not in patients treated with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Results from the pooled data of the maximal individual therapy i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MITRA) registry and the myocardial infarction registry (MIR).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Volume 36,Issue 7,December,2000,Pages:2064-2071.

[29]Jang Hoon Lee,Shung Chull Chae,Dong Heon Yang.Influence of weather on daily hospital admissions fo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from the Korea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Registr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logy,In Press,Corrected Proof,Available online 28 April,2009.

[30]Appendix,Jose P.S,Henriques,Arnout P.Haasdijk,Felix Zijlstra,Zwolle Myocardial Infarction Study Group Outcome of primary angioplasty fo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during routine duty hours versus during off-hour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Volume 41,Issue 12,18 June,2003,Pages:2138-2142.

过敏急诊处理方法篇8

主题词:门诊输液、风险因素、防范对策

1 概述

我院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及医保政策的实施和提高,政府对卫生投入的增加,医院医疗设施、医疗服务条件的不断改善,门诊病人逐渐增加,门诊输液患者经常爆满,患者在输液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反应乃至死亡的医疗风险,由此可引起医疗纠纷、医疗赔偿,极大的损害了患者利益,压缩了乡镇卫生院的发展空间。因而,门诊风险的输液防范成了我院医疗风险防范的重点之一。

2 门诊输液的风险因素

2.1 诊断不明确,用药不合理,乱输液体。如高血压大量输入氯化钠溶液,导致血压升高,甚至高血压危象;上呼吸道感染乱用抗生素及激素,导致患者经济负担,可能会出现细菌耐药及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等。

2.2 治疗单书写不规范,张冠李戴,用错药,用错剂量,造成病人相应的不良反应。

2.3 病史、过敏史询问不详,或不询问。对患者过敏体质或过敏药物不了解,使用了易致过敏的药物,导致过敏反应,甚至过敏性休克。如青霉素过敏者使用了青霉素药物。

2.4 输液液体中药物配伍过多,剂量过大,药物浓度过高,导致病人药物不良反应甚至输液反应的发生。

2.5 护理操作欠缺,查对工作不到位,配药、加药操作不规范,穿刺技术不熟练,责任心不强,语言解释不当,重复多次穿刺,造成患者恐惧和不良印象,导致心理性反应。

2.6 输液时,护理人员未向患者做健康教育宣传工作,未能嘱咐病人输液中及输液后的反应情况,不能自行调节输液速度,致输液滴速过快,输液室值班医生和巡回护士未及时发现病人的各种不良反应的早期表现,停药处置不迅速,判断不准确,抢救治疗不及时,致病人反应加重,甚至出现不可逆过敏性休克及严重输液反应。

2.7 急救药械不到位,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和其他严重情况(如过敏休克)时,因不及时给予急救药,急救时医用急救设备缺乏或不能正常使用,耽误了抢救时机,导致严重后果,引发医疗纠纷。

3 对策

笔者根据自己多年在乡镇卫生院的工作体会,提出如下防范对策。

3.1 门诊医师的防范对策:

3.1.1 门诊医师必须认真落实首诊首问责任制,切实执行相关各项医疗核心制度,热情接待患者,做到医患交流零距离,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采取相应的检查措施,做到明确诊断、合理用药。

3.1.2 接诊医师应了解患者的既往史、过敏史、家庭史,在明确诊断的情况下,尽量选用口服、肌注、局部或直肠给药方式,避免或减少输液。如确因病情需要,必须输液者,易采用简单、安全、有效、经济的国家基本药物,按规定的安全剂量和时间正确使用,并标注静滴速度,需要做皮试的需标明皮试符号,有特殊要求的需另行在治疗单上标出。

3.1.3 医师开注的输液处方的配伍、药物的浓度必须符合门诊处方规范,开注的治疗单字迹必须清楚,药名书写正规,原则上一瓶溶媒液体只能加一种药物,尽量避免多种药物混加而导致输液液体的理化性质的改变,增加过敏因素,禁止盲目听从患者要求,任意加大药物剂量,或随意静滴某种药物。

3.1.4 医院输液室内应设置一名临床医师随时对输液患者进行观察,若有不良反应或其他原因导致的病情变化,及时采取处理措施。

3.1.5 输液配药室应常规配备抗休克、抗组胺、抗心衰、呼吸兴奋剂、退热剂、降压药和医用氧气、开口器、气管插管、呼吸气囊等急救设备,并保持急救设备的完好率,处于随时备用状态。同时储备各种浓度的葡萄糖液体、0.9%氯化钠液体、5%碳酸氢钠液体各5-10瓶,以备急救之需。

3.1.6 增强门诊医护人员的法治观念和强化医德医风、医疗安全教育,加强医疗规章制度、医疗专业知识、医疗操作规范的学习与考核,提高医护人员的安全风险意识和专业水平,保证门诊输液不良反应的急救工作处于应激状态。

3.2 门诊输液室护理人员的防范对策

3.2.1 配备责任心强,护理技术过硬的资深护理人员到门诊输液室工作,按照治疗单核对加药。穿刺、输液和巡视观察流程固定三名工作人员,坚持“三查”、“八对”(操作前查、操作中查、操作后查;对姓名、对性别、对年龄、对药物名称、对浓度、对序号、对剂量、对有效期),严格把关,监督和控制医师不合理、不合格治疗单和药房发错药品,尽量减少差错发生率。

3.2.2 按规定做好药物过敏试验,询问有否过敏史,根据患者病情情况及年龄、体质的不同,遵医嘱控制药物静滴速度,同时教育和纠正患者自行调快或调慢输液速度的行为。

3.2.3 严格遵守护理操作规范,给患者穿刺时,穿刺部位要准确恰当,争取一针见血,尽量减少重复穿刺、渗漏等情况,以免造成患者恐惧的心理和不满意等纠纷现象发生。

3.2.4 加强巡视观察,嘱患者随时报告有何不适,向患者询问了解输液后的感受,凡发现患者有药物不良反应、过敏或输液反应或其他病情加重等,立即停药,更换不加任何药物的葡萄糖或生理盐水液体,排空输液管内残留上瓶液体(切忌拨出输液针管,以免造成抢救时穿刺困难),迅速给予针对治疗,并报告医师,及时采取各种急救措施,将事故风险控制在最低状态。

3.2.5 开展门诊输液室患者的健康教育宣传,向患者讲解与输液相关疾病及传染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加深对自己所患疾病的了解和对医务人员的理解。

3.2.6 定时开展病人满意度调查,做到每周一次,接受社会和患者的监督评价,根据患者的意见,不断改进医疗条件和服务态度,增强患者对卫生院医疗服务的认同和信息感。

4 结果

我院针对门诊输液存在的医疗风险,实行医护协同措施,采取了上述方法,使我院门诊输液室近5年来没有任何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各种差错的发生率减少到0.1%以下,并及时得到纠正,病人的满意度一直保持在98%以上,实现了医疗服务零投诉。

5 讨论

门诊输液医疗风险防范的关键是医护的各种防范措施落实到位。笔者在近5年来的医疗安全管理工作中深深体会到,门诊输液医疗风险首先是防。即:相关医疗制度的落实,防范措施的制定,防范的药品、器械的到位,严格执行医疗护理规范操作化,健康教育宣传、医德医风教育的强化和病人满意度的定期调查,促进医护人员时刻绷紧医疗风险防范这根弦,以防患于未然。其二是治:即通过巡视,早期发现,早诊断,早期处理,患者在输液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不良反应先兆,采取正确而迅速的处理措施,及早予以控制和纠正,避免不良反应的加重,以至生命危险的发生。其三是防治结合:门诊医护人员牢固树立医疗风险防范意识,严格执行各项防范措施,掌握丰富的医学知识,熟练规范的操作技能,迅速、准确地处理门诊输液早期的风险苗头。有医护人员对患者诚挚的人文关怀和优质服务,乡镇卫生院完全能够把门诊输液风险减少到最低状态。

参考文献:

上一篇:建筑企业市场风险范文 下一篇:动力管道安装施工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