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岁小孩的启蒙教育范文

时间:2023-10-30 17:24:14

三岁小孩的启蒙教育

三岁小孩的启蒙教育篇1

当前,3至6岁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活动的现状不容乐观,严重制约着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活动的开展。从3至6岁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活动存在的问题上看,这些问题分别是幼儿舞蹈教育过分迎合家长意愿、教育机构师资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幼儿舞蹈教学教材内容鱼龙混杂,其具体内容如下:

(一)幼儿舞蹈教育过分迎合家长意愿

幼儿舞蹈教育过分迎合家长意愿,是当前3至6岁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活动存在的问题之一。在当前3至6岁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活动中,很多幼儿家长的主观意愿误导着幼儿舞蹈教师的教学,与此同时,追求经济利润,教育观功利化严重,也使得3至6岁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活动难以有序进行。如有些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口味,不注重幼儿自身舞蹈素质的培养,而是一味迎合家长意愿,这种常规性的舞蹈教育活动模式,有违舞蹈教育的目的,不值得提倡。

(二)教育机构师资队伍素质参差不齐

教育结构师资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3至6岁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活动的开展。就目前而言,我国幼儿舞蹈教师的供给存在着严重不足,现有的幼儿教育机构师资队伍素质参差不齐,舞蹈教学方法并不系统和正规,缺乏专业的幼儿舞蹈教师的现象普遍存在。有些教育机构过多追求专业化技能技巧训练,不尊重3至6岁幼儿舞蹈启蒙教育的客观规律,只能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与此同时,轻视幼儿身心发展在幼儿舞蹈教育中的重要性,不能正确看待孩子的年龄与心态以及舞蹈情趣等,不顾及幼儿的身心健康,使得3至6岁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活动的现状不太乐观,严重影响幼儿舞蹈启蒙教育的教学质量。

(三)幼儿舞蹈教学教材内容鱼龙混杂

幼儿舞蹈教学教材内容鱼龙混杂,也使得3至6岁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活动面临困境。目前,幼儿舞蹈教学的教材内容没有得到统一,幼儿舞蹈教学机构教材内容与幼儿的年龄特点不符,各类教材的出版者和编写者观点不一,有的教材把基本功的训练方法讲得很细,但缺乏实际应用价值,教学方法也有一定的科学性,不能较好地引导幼儿启蒙教育。而有的幼儿舞蹈教学教材是空讲理论,泛泛而谈,没有实际意义。社会上各类教材鱼目混杂,非常不利于幼儿舞蹈教学活动的开展。因此,探索3至6岁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活动势在必行。

二、3至6岁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活动的策略

为进一步提高3至6岁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活动的教学水平,促进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有效性的提高,在了解3至6岁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活动的内涵,以及3至6岁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活动存在问题的基础上,3至6岁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活动的策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身体的感知,唤醒幼儿身体的能动性

身体的感知,唤醒幼儿身体的能动性,是3至6岁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活动的关键。舞蹈时孩子们的身体各个器官都在参与,充分发挥幼儿的肢体语言在舞蹈学习中的作用,使身体灵活和协调,有助于唤醒幼儿身体的能动性。从幼儿的成长发育上看,幼儿的脊椎在3岁时刚定型,在开展舞蹈启蒙教育活动中,必须尊重3至6岁幼儿身体生长的规律,让幼儿首先认识身体的每个部位,感知身体的头、胸、腰、脚等各个部位,在了解自己身体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发挥身体语言。如在教师的引导下,合着音乐的节奏,适时加入舞蹈动作,让幼儿认识身体的各个部位,使幼儿意识到身体各部分的作用,身体的各个部位能动起来,继而唤醒幼儿身体的能动性,主观参与到舞蹈启蒙教育活动中来。在具体做法上,应让幼儿在感知自己身体的基础上建立“直”的意识,即身体直、手臂直和腿直。幼儿由于身体刚定型,因此对各部位的敏感度不高,为帮助幼儿在舞蹈训练初期即建立起身体直立意识,教师应善于利用生活中幼儿熟悉的形象引导幼儿进行感知和模仿,如大树的直立、冰棍的直立、衣架的直立、楼梯的直立等,通过引导幼儿的模仿能力,依靠身体的肢体运动来表现生活,唤醒幼儿身体的能动性。

(二)身体的表达,引导幼儿主动模仿动作

身体的表达,引导幼儿主动模仿动作,是3至6岁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活动的重要环节。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身心特点,有的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充满未知的好奇,有的想象力丰富、善于模仿等,加上幼儿身体柔软,可塑性强,根据这些特点,教师就能在对幼儿进行舞蹈启蒙教育时,尽量多以生活中常见的人和事为参照,指引幼儿以身体动作表达出来,比如情绪变化时的喜怒哀乐、遇到阻碍或困难时的一种渴望,抑或是孩子自身的顽皮等天性,都可以通过肢体动作来表达出来,让幼儿学会思行合一。教师在带领孩子编排肢体动作的同时,对幼儿进行正确的审美引导,教会幼儿分辨美与丑、好与坏,让幼儿从身体的自然表达逐渐过渡到对美的自觉追求。一是动态。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3至6岁幼儿喜欢玩游戏,喜欢模仿小动物们的爬、飞等。这些动态的物象具有外在和可视的特点,总是能够激发幼儿模仿的兴趣。因此说,3至6岁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活动应是动态的,激发幼儿用身体表达他们的好奇心的欲望。二是情趣。幼儿的生活是极富天真的童趣的。选择适合以舞蹈形式来表现的素材,引导幼儿主动模仿动作,如在洗手的过程中,不断地用双手拍水,并往同伴身上洒水;在雨中用双脚不停地踩水;洗澡时接水往外洒等。在幼儿舞蹈教育中,教师可设置情景小剧场,让幼儿在有情景的舞蹈环境中教学,能更好地提升幼儿丰富的想象力。三是情感。舞蹈具有感情和灵魂,而幼儿的内心情感是极其丰富的,只是往往幼儿内心的情感不会那么直观地显现出来,他们的喜怒哀乐等情绪还具有内在性和隐蔽性,需要教师细心地观察和揣摩才能发现。在教育幼儿舞蹈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善于抓住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表达出来的心理活动和情感取向,这样才能更好地教育幼儿将其用舞蹈形式表达出来。幼儿舞蹈形式简单优美,动作形象有趣,如表达“我爱你”“不上你的当”“我爱妈妈”等幼儿身上通常都会有的强烈情感。四是空间。舞蹈需要在一定空间的变化中完成,特别是即兴舞蹈,舞者要能在不同的空间变化中随心所欲地转换移动,所以在幼儿舞蹈启蒙教育中,幼儿需要形成一定的空间意识,比如能准确判断出上下左右、前后各方位,在实践中体会站、蹲、跳等空间转换。

(三)身体的创造,激励幼儿合理展开想象

身体的创造,激励幼儿合理展开想象,是3至6岁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活动的有效途径。3至6岁的幼儿通常充满好奇和幻想,在3至6岁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活动中,要尊重幼儿的个性化表达和创造的自由,从幼儿身体的创造入手,激励幼儿合理展开想象,发挥幼儿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幼儿身上潜存着丰富的创造力和敏感的思维创造力,对3至6岁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活动而言,即兴舞蹈是激励幼儿合理展开想象最好的形式之一,创作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给予评价,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及知识技能水平进行引导,帮助幼儿建立舞蹈创作的自信心,推动幼儿勇于尝试和努力。具体说来,3至6岁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活动的即兴舞蹈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是音乐即兴,二是命题即兴。其中,音乐即兴即随音乐有感而动,教师要为幼儿设计创造的环境,由教师提供一段乐曲,让幼儿根据乐曲的旋律、节奏、风格等,即兴演绎一段舞蹈,让幼儿用掌握的知识技能进行创新。二是命题即兴,即教师指定一个形象、情景或事件,然后借助音乐,要求幼儿瞬间释放身体的动作,以表现特定的形象和内容。对于命题即兴,幼儿舞蹈启蒙教师应认真备课,考虑好幼儿的实际情况进行即兴创作,使幼儿产生学习舞蹈的兴趣,进而积极投入到舞蹈学习创作中来,以此提升身体表达的艺术性。

三、结语

总之,幼儿舞蹈启蒙教育的价值和意义不容忽视。3至6岁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时期,3至6岁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活动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在开展3至6岁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应遵从幼儿自身的发展规律与特点,针对3至6岁的身体和心理特点,通过唤醒幼儿身体的能动性,引导幼儿主动模仿动作,激励幼儿合理展开想象,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进而促进3至6岁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活动又好又快地发展。

三岁小孩的启蒙教育篇2

关键词:小学;羽毛球;启蒙训练;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2410(2016)10-0044-02

羽毛球运动在我国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受人们喜爱。目前,许多具备场馆条件的小学已经开展起来了羽毛球的选修课、兴趣班等。对于少年儿童来说,好的启蒙教学训练,既能使其对羽毛球运动产生浓厚的兴趣,还可以增强小学生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而且可以使他们充分享受体育活动带来的快乐。因此,羽毛球启蒙阶教学训练尤为重要,不仅影响一个孩子的身心成长,也关乎我国羽毛球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下面是关于小学阶段儿童羽毛球启蒙教学与训练的几点思考,希望对开展羽毛球运动启蒙训练有所帮助。

一、小学生几岁适宜开始练球

很多知名运动员开始学习羽毛球的时间大概都在5岁左右,他们经过了长达20年的专业训练达到了运动技术的顶峰,创造了令人瞩目的运动成绩。这些专业运动员没有从半路开始学球的,都是从小经过逐级选拔输送,最终进入职业领域的。这似乎给我们造成了一个假象:只要从小练起,就一定打得好。但中国的竞技体育金字塔告诉我们一个严酷的事实,那就是能够最终站在塔尖上的人终归是少数。那些从小就开始学球,技术并不好的人比比皆是,只不过不愿提及而已。要想尽早打好基础,进入专业领域最好选择在学前期5~6岁,或者学龄期6~12岁;若想有一技之长,可选择在学龄期6~12岁和学龄中期12~15岁;若只是锻炼身体则任何阶段都可以。儿童学习羽毛球时要明确初衷,这样既不会影响他们自身的发展,也不会在学习过程中急功近利。

二、学校如何选择教练

目前,小学的羽毛球课教师分为两种。一种是由学校自身的体育教师任课,他们绝大多数没有羽毛球专业训练的经历,因个人爱好或教学需要而从事羽毛球教学。这种形式的优势是任课教师在学校体制内便于管理,他们有教学资质且授课规范。劣势是他们缺乏专业技术和专业训练理论知识,训练方法、手段单一。而且由于训练课时费较低,教师们普遍教学积极性不高。

另外一种为外聘教练,外聘教练群体大致分成四类:一是各专业队伍退役运动员(国、省、市),他们的运动水平较高,在羽毛球专业领域人脉资源广,队员向上输送渠道多。二是体育学院(系)羽毛球专业方向本科生和研究生,他们入学前为二级运动员,运动技术水平比专业退役运动员略低,接近市体校退役水平,但教学理念新颖、手段丰富。三是高等院校羽毛球高水平运动队毕业生,虽然不是羽毛球专业方向,但他们代表高校参加全国大学生比赛,运动水平较高。四是体育学院(系)羽毛球专项选修生,他们入学前无羽毛球专业基础,经过几年专业学习与训练,具备一定技术水平,个别人接近二级运动员水平,有一定教学能力。以上四种类型的外聘教练都存在同样的风险,那就是他们普遍没有教师资格证书。因此,学校在选择外聘教练时,应该优先考虑有教师资格证书的人员。并与之签订比较规范的聘任合同书,以免发生意外伤害等教学事故时引发纠纷。

三、如何设置课程

小学在开展羽毛球运动中,无论是选修课还是课外兴趣班,都要有规范的课程设置。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设置羽毛球课程的教学目标,从而制订课程的教学时数、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计划(一个学期或多个学期)。学校在设计班型人数、聘请教练数量时要结合小学生们自身技术水平、学校的资金条件以及场馆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小学开展羽毛球课程普遍是大班(20人以上)、中班(10人左右)两种班型,由于受场地条件的限制很少有小班(4人左右)、一对一等班级结构。因为单位时间的场租和聘请教练的费用基本固定,因此,班级人数越多,人均费用就越低。当然,每个学生练习的密度和强度以及接受指导的频度也会相应越低。

四、小学生教学训练应遵循哪些原则

目前,少年儿童羽毛球启蒙阶段的教学大部分是参照成人的教学模式和专业运动学校以及专业运动队的少年儿童训练方法。羽毛球技术动作复杂,少年儿童难以理解,不容易形成意识映像,达不到科学、生动、形象的学习。枯燥无味的训练式教学,很难迎合大部分刚接触羽毛球运动的少年儿童的心理,这样的教学方法手段,很有可能使孩子们望而却步,还没有入到门里来,就被枯燥乏味的挥拍练习、身体素质练习所阻挡。如何以他们的年龄特点为出发点,使他们还没到“门口”就被吸引进来,这样的启蒙教学要把握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兴趣至上原则

培养兴趣是学习好羽毛球的基础。兴趣爱好是运动的动力,对某种行为有快乐感,即对其产生了爱好的兴趣。在羽毛球体育教学活动中,兴趣对认知和技能形成的过程起着重要的作用。儿童在学习中,兴趣和快乐相互交替会进一步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孩子们总是希望带着偷快的心情去参加体育活动,特别是参加自己所喜爱和擅长的体育项目,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表现自身能力;还能充分地实现情感体验,达到实现自我的心理满足。对于儿童学习羽毛球来说更是这样,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是启蒙教育的首要任务。

兴趣培养要融于教学训练的始终,兴趣培养的内容要符合少儿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在培养与羽毛球运动技术有关的耐力素质、力量素质、速度素质等趣味性活动中。

2.素质全面发展原则

羽毛球的启蒙教学训练内容不要仅仅停留在击球技术的学习上,要全面发展各项身体素质。要抓紧儿童身体素质的各个敏感发育期,提早有计划地对孩子进行锻炼。小学阶段儿童神经系统发展比较快,与视听有关的系统发展较快,可塑性强,适宜于发展平衡、协调、反应、灵敏、柔韧性。在羽毛球启蒙教学训练课上,多让孩子们做各种跑、跳跃、投掷动作,以提高动作的灵活性和判断、理解能力。这一时期因儿童处于生长发育缓慢阶段,其关节、韧带装置、骨骼系统、肌肉系统都还未发育成熟,所以力量训练以负担本身重量和轻负荷为好,其重点应放在柔韧、灵敏和动作协调性几个方面上。

速度素质的敏感发育期为10~12岁;爆发力如弹跳力在12~13岁;力量素质在13~17岁;耐力素质在10岁、13岁和16岁;协调性、灵敏性、柔韧性均在10~12岁;反应速度、模仿能力均在9~12岁;跳跃耐力增长期女孩为7~10岁,男孩为8~11岁;背肌和腿肌力量猛增期女孩是9~10岁,男孩9~12岁和14~17岁,臂部肌肉增长到15岁就缓慢了;强度适中的耐力,男孩在8~10岁,女孩更早些;体型的形成(指身高、四肢、肩宽)发育最快的时期男孩为11岁、13岁和17岁,女孩为11岁、13岁和15岁[1]。

3.区别对待原则

男孩与女孩的素质发育有一定差异,12岁之前性别差异不明显,12岁以后有显著的性别差异,年龄越大这种性别差异越明显。男孩一般先是速度、速度耐力、腰腹肌力量的增长,其次是下肢爆发力;比较缓慢的、增长最晚的是臂肌静止耐力。女孩12岁前与男孩相同,12岁后腰腹肌力量和臂肌静止耐力显著落后,甚至出现增长停滞或下降[2]。在教学训练中应尽可能做到区别对待,准确把握每个孩子的身体素质特点、技术掌握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4.循序渐进原则

在少儿时期孩子们的无意注意占优势,因此,儿童记得快忘得也快。而在这一阶段,由于孩子们是初学者,其特点是大脑皮层的条件联系处于泛化阶段,动作表现为肌肉紧张,动作僵硬,不连贯、不协调,击球无力,缺乏控制力,拍面不正,经常打不准球,并伴有较多的多余动作。我们所谓“规范合理”的羽毛球技术,都是建立在一个前提之下――“打到球”。在儿童还打不到球的时候,总是强调动作的幅度、挥拍的速度、肢体的配合等,显然是不符合运动技术学习规律的,其学习的过程也必然是枯燥乏味的。我们在小学生中开展羽毛球技术教学应提倡“先打到球,再规范动作”。因为运动技术的掌握规律一定是由慢到快、从简单到复杂的。首先让少年儿童感受击到球的成就感后,再一步一步规范动作进而提高击球质量。这样练习者也更容易理解:为什么要这样握拍(正、反手挑球)、为什么要侧身引拍(击高远球)、为什么击球后有随挥动作等。

总之,小学中开展羽毛球运动一定要因地制宜,结合学校自身条件以及发展规划,有目标的开设羽毛球兴趣班甚至是开展小学生的校队训练,让孩子们在学习羽毛球的过程中体会学习的快乐、运动的快乐、竞技的快乐,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伟杰.儿童青少年素质敏感期的变化特点[D].北京体育大学,2015.5.

三岁小孩的启蒙教育篇3

关键词:启蒙;音准;小提琴;唱谱;幼儿教育

一、“音准”启蒙在幼儿小提琴学习中的意义

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帕尔曼•卡萨尔斯曾经说:“弦乐器的技巧练习是最难见成效的事情之一。其左手技巧则更难掌握,仅就音准一项就足够一个演奏者花毕生的精力去掌握。”可见,音准问题伴随着小提琴学习的全过程,而幼儿小提琴的音准的启蒙教育是最难突破的问题。3岁幼儿在听觉方面的机能已经趋于成熟,所以,最初的音准启蒙教育应当从这时开始,尽早的进行音准训练对学习小提琴也是有着相当大的帮助。小提琴的音准问题一直是小提琴教育与演奏中的一个久功不破的难题。琴童每天都会付出很多时间在音准的纠正上,但即使是这样,在向他人展示自己的练琴成果时音不准这一现象还是时有发生。因此,音准启蒙在幼儿小提琴教学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作为一名小提琴老师也应当尽早培养琴童的音高感,让孩子们尽早解决音准问题,自由翱翔在音乐的殿堂之中。

二、“绝对音高”的概念与培养方法

1.音阶练习是培养绝对音高的基础。每天练习音阶的目的就是拉准每一个音,但对于每一个初学小提琴的琴童普遍喜欢演奏欢快或是令人感动的旋律,音节练习被认为是一件非常枯燥的事情。实际上,坚持音节练习是训练绝对音高、建立内心听觉的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与此同时,音阶练习也可以建立正确的手型,曾强手指触感。伟大的犹太裔小提琴家海菲兹曾经不止一次阐明过这样的观点“小提琴演奏技术的基础就是音阶,它是小提琴演奏技术最重要的方面”。由此可见,音节练习一定要成为小提琴初学者的基础性练习,坚持音节练习对建立绝对音高也有着莫大的帮助。2.听觉是音准的“灯塔”。对于听力正常的琴童来说,音准问题的根源在于日常练琴时没有充分利用双耳仔细地辨别自己演奏的音高是否准确,并且对于那些不准的音没有采取纠正措施。双耳没有起到监督与“引路”的作用,于是也就养成了拉不准的习惯,绝对音高自然无法建立。琴童在日常练琴时,都要利用双耳监督音准。实践证明,琴童千万不能认为自己的第一直觉是正确的,有时加上有钢琴作为音准的框架校正也是行之有效的。通过长时间的练习,正常的儿童一定能够培养绝对音高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养成一个良好的音准练习习惯。众所周知,一旦习惯养成,想演奏错误音准都是不容易的事情。3.建立良好的左手手型。伟大的小提琴教育家加拉米安说:“良好的音准主要是建立在由耳朵指导的触指感觉上的。”手型到位,音准自然会到位。建立正确良好的手型对小提琴音准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在训练初学者时,教师应当让琴童尽早建立同一根弦上一指与四指的纯四度手型和相邻两根弦之间的一指与四指的纯八度手型。可以说听觉与手型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这与绝对音高的建立也有着极大的帮助。相信,通过上述方法再加上琴童的努力,十二音律的绝对音高能力一定可以在儿童脑中建立。当音准达到一定水平是,再将唱谱引入平时的练习,一定会将3-6岁小提琴初学者的音准能力提升到很高的水平。

三、唱谱是学龄前儿童学习小提琴的重要环节

小提琴是声音的艺术,但是许多琴童在演奏小提琴时对演奏的声音并没有切实的认识。如何将看到的乐谱转化为动听的音乐,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便是唱谱。只有通过切身实践的唱谱,孩子才能对自己所演奏的音乐与音高有更为准确地把握。如果缺少唱谱这一环节,其演奏的音乐也不是发自内心的。为什么说唱谱与小提琴演奏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呢?在许多孩子的头脑中,只知道自己演奏的音符的具置,却不知道这个音的唱名是什么。显而易见,他们无法判断自己演奏的音高是否正确。对于初学小提琴的孩子们来说,首先需要明确的就是学习小提琴的最终目的不在于演奏多么高深的曲目,而是在于内心情感与音乐的结合与表达。小提琴只是琴童抒发个人情感的一件工具,能够打动他人内心的是对于音乐的理解。演唱是一个提高音乐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虽然现在部分教师已经认识到唱谱的重要性,但通常缺乏规范的指导,许多孩子只演唱音符的唱名,忽视节奏、情感,甚至是最基础的音准。那么琴童应当如何唱谱呢?首先,跟随钢琴唱谱。显然,学生在唱谱的时候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就是将音符的音高唱准,而有一架钢琴作为音准框架的固定是必要的。跟随钢琴唱谱对孩子的音准也有着极大的帮助。其次,边唱谱边打节拍。许多孩子在唱谱的时候只唱音符,不打节拍,以至于节拍混乱。因此唱谱时应当用手脚打拍子,并且强调出强拍与弱拍。并且,孩子们应当做到眼观、嘴唱、耳听、手打的全方位的协调发展。最后,唱谱时应当加入各种的表情记号。比如跳音要唱的有弹性,连音应唱的顺畅,再比如渐强、渐弱、渐快、渐慢等也应当注意。正确的唱谱方法不仅可以让音乐快速有效地走进孩子内心,还可以提高孩子的基本音乐素质。唱谱对于3-6岁的初学者来说也是一个必要练习任务,初学者在音准方面所得到的收获也绝不亚于演奏小提琴所得。

四、对中国未来小提琴幼儿启蒙教育的展望

幼儿教育应以启蒙教育为根基,启蒙教育又是幼儿小提琴教育的核心内容。在幼儿小提琴启蒙教育中,要重点培养儿童对小提琴艺术的兴趣,使幼儿在学习中得到快乐并找到自身长处,同时要全面提升孩子整体音乐综合素质。小提琴启蒙教育对于学习提琴的幼儿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与意义。通过对音高、节奏、技巧的学习和对音乐本质的理解,对幼儿提升智力、记忆力和创造力有着极大的帮助。有句俗语“心灵手巧,手巧心灵”。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幼儿阶段的教育必然会得到国家及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重视。在学习小提琴的启蒙教育阶段,家长的积极配合与严格监督也是必不可少的,作为家长和老师有义务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小提琴幼儿启蒙阶段至关重要,它左右着幼儿整个学琴的过程。所以,为了培养未来中国音乐家尤为应重视启蒙教育,教师应掌握科学的小提琴启蒙教育方法,做到这点,如白纸一般纯真的幼儿才能充满音乐的色彩,在艺术的殿堂中自由翱翔。

参考文献:

[1]杨宝智.林耀基小提琴教学法精要[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年1月第一版.

[2]甘玮.少儿小提琴学习小百科[M].长江文艺出版社,2010年12月第一版.

[3]铃木镇一.铃木小提琴教材[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年一月一日.

[4]徐美晶.浅谈幼儿小提琴的启蒙教育[J].文化学刊,2009年11月.

三岁小孩的启蒙教育篇4

我所在的幼儿园是一所山区县城公立幼儿园,随着城市化和经济的发展,现在越来越多的农村家长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所以我们幼儿园有很多专门从农村来求学的孩子。这是教育的发展,但同时,一些随之而来的问题就产生了。

这些从农村来的孩子,大部分都是留守儿童,父母长年在外打工,年迈的爷爷或奶奶在这里租一间房子照顾孩子上学。也正是因为这样,他们对孩子也更多了一份希望,希望他们能够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得到好的收获。他们对孩子有没有学到东西的唯一评价就是会不会识字、写字、做算术。而幼儿园注重的是孩子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和良好习惯的养成,所以很多优良的品质都是隐形的。这样一来幼儿园就不同程度的收到家长的责怪。有些家长甚至把孩子转学到那些为了迎合家长口味小学化倾向很严重的私立幼儿园去。

作为一名幼儿园老师我非常清楚地了解幼儿园的教学同小学教学有着本质的区别,倘若幼儿园的教育方式与教育内容不考虑幼儿的可接受原则,抹杀或否认学前儿童和学龄儿童的一些主要区别,对学前儿童进行小学化教育就会有很多危害。

除了上述危害,还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幼儿园“小学化”教育阻碍了幼儿智力的发展,美国芝加哥大学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1964年根据对近千名幼儿多年的观察研究,认为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是7岁前,如果把17岁时达到的普通智力水平看作100%,则4岁时已达到50%,4―8岁又获得30%,其余20%是在8―17岁期间获得的。 现代神经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大脑是在使用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早期教育可促进智力的发展。相反,缺乏早期教育,就会使幼儿智力发展受到阻碍。由此可见,幼儿期是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学前教育对人智力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教育的合理、正规且科学就会促进其智力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其发展。

面对这样的情况,幼儿教师该如何应对呢?我认为从以下途径应对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一、学校加大宣传力度,转变学习观念,树立科学育儿观

在幼儿园孩子大多都由爷爷奶奶接送,孩子的父母要么外出打工、要么做买卖;不重视孩子的性格品德、行为习惯的培养;因此,要帮助家长端正和更新教育观念,树立使孩子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和谐地发展的思想。把《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与《国十条》的宣传落到实处。幼儿园充分利用家长会、家长学校、举办讲座等方式对《3―6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和《国十条》进行精确的解读,从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上来阐释幼儿园小学化倾向的危害,树立正确的科学育儿观。学校组织家长到家长学校观看和倾听幼儿专家讲座、集中讨论学习的心得体会;以及时纠正家长的错误观念。同时邀请一些有着丰富教育教学经验的小学教师对经过小学化学习幼儿在学校的表现进行讲述;也可以请保健院的专家从孩子身心发育上来说明过早进行小学化学习给孩子会造成哪些危害,从而让家长从思想上认识到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及早更新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育儿观,并用科学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的学习,不要被眼前的短期的利益所蒙蔽。同时也要引导家长了解学前教育不仅仅是认识几个字会背多少儿歌,会进行多少的计算,这些在以后的教育中每天都在进行,而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和受益终生的行为习惯的养成都必须在幼儿阶段完成,一旦错过最佳的时机,一切将不再来。当家长对这一切有了充分的了解之后,教育理念就会自然转变,不会再要求幼儿园搞“拔苗助长”式的小学化教育了。这个观念不只是用于幼儿园的家长,同样适用于每一个人。

二、重视规律,辩证思维,把握性质,协调幼儿园和小学教育的关系

1.科学把握启蒙性与发展性的关系。发展性又是幼儿园教育的本质特征之一,教育的宗旨是要促进发展,没有发展的教育是凝固的死的教育。启蒙性是发展性的基础,不着眼启蒙的发展是危险的发展,它会毁灭孩子的一生;发展性是启蒙性的目标,没有发展的启蒙是徒劳的启蒙,它会耽误孩子的一生。因此,我们尊重幼儿的权利,尊重知识和幼儿的人格,尊重幼儿兴趣的同时,不能迁就幼儿身心发展的现状,不能停留于幼儿的自发活动和原生兴趣上,而要把幼儿现有的水平、现实需要和长远发展结合起来,拓展幼儿的“最近发展区”,给予“一定的挑战性”,也只有这样,“尊重”才能真正体现,发展才有鲜活希望。

2.准确理解阶段性与连续性的关系。幼儿处在人生的起跑线上,幼儿园教育是人的开端教育,它有着自己的特殊规律,它与小学教育有着质的不同,有着相对的独立性。同时它又具有连续性,因为“童年是生命旅程的一部分,而不是一个有终点的比赛”,它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幼儿未来的所有时空。这种阶段性与连续性是客观存在,有机统一的。所以我们不能因为幼儿园教育之后紧接着是小学教育这一事实,就忽视幼儿园教育的特殊任务,把幼儿园教育小学化。

三、政府要强化管理,加强办学方向的引导,切实转变教师观念

预防和纠正小学化倾向需要政府的干预。加强对学前教育的管理力度,逐步制定科学合理的幼儿教育机构考核办法,定期对幼儿园进行考核,不能雷声大雨点小,光“行”不“动”。对各类幼儿园一律禁止小学化教学,坚决取缔学前班。大力发展幼儿教育。对幼儿园要明确:一切的活动都要以幼儿为主体,为孩子提供更多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一切都要以孩子的健康发展为出发点。要想遏制小学化倾向,还必须转变办学者和教师的教育观念。各级部门要抓住好契机,加强监管力度,督促老师上网参加学习。对幼儿教师的师德和专业素养,安全教育等进行来系统而全面梳理培训。在全国优秀的幼教专家的引领下提高幼儿园管理者和老师们对学前教育的认识,从而在理论和思想上提升自己,自觉主动抵制幼儿园小学化的倾向,给孩子一个健康的未来。

三岁小孩的启蒙教育篇5

【关键词】外语素养 英语启蒙 年龄优势资源

引言

21世纪世界步入了融合型国际化的信息时代,各民族、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发紧密,全方位的国际交流和国际性的劳动协作成为这一时代的重要特征。学习外语是了解世界动态、参与国际交流与协作的一个必要条件。外语沟通能力被欧盟定义为终身学习八项关键素养之一。公民素养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发展进程和社会的文明程度。语言既是国家资源,也是个人发展的资本,是国家软实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各国都非常重视外语教育。

1早教机构双语教学现状的调查

早期教育理论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促使中国年轻的父母们十分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目前国内知名的早教机构品牌有东方爱婴、红黄蓝、金宝贝、亿婴天使、聪明兔等。早教机构的运作模式基本为中心式:早教中心,专业从事儿童早期教育工作。早教中心有别于传统的幼儿园教育,也不同于儿童活动中心和少年宫之类的特色班教育,授课内容方面不刻意追求儿童的技能培训,而是更注重儿童的心智开发和素质培养,授课对象基本以0-6岁婴幼儿为主。本研究选用金宝贝的一次育乐课作为案例分析。

1.1 金宝贝双语课程案例分析

根据不同年龄段孩子有不同的敏感期,金宝贝提供了不同的课程。但育乐课是贯穿七个阶段的基础课程。本研究选取第四阶段的一次育乐课作为案例分析,从教学目标、课堂设计、教学方法等方面评估早教机构双语课堂的教学现状。

1.1.1 教学目标

根据第四阶段宝宝的敏感期特点——具有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能运用掌握的技能出色地解决问题,通过游戏的方式引导孩子理解新概念,学习形状和顺序,培养动作技能,了解事物的因果关系,帮助宝宝了解世界,并学会如何巧妙地解决问题。以培养幼儿兴趣为重点,提高其接受语言的敏感性,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初步的基础。

1.1.2 教学设计

金宝贝的标志Gymboree是孩子们心目中一个神秘的朋友。孩子们来上课就是要和Gymboree一起来探索。首先,老师将玩偶Gymboree套在手上,以Gymboree的口吻和大家打招呼,并以一首欢快的欢迎歌(welcome song)开始了本次教学。本次课堂的三个游戏都是围绕教学目标——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设计的,并且让孩子在游戏中感受Bounce& Jump(弹和跳)。游戏过后,老师和家长们为孩子撑起降落伞。随着降落伞形状和高度的变化,孩子们感受空间的变化。在课堂的尾声,老师为小朋友吹起了彩泡泡,同时响起了关于Bubble的儿歌。孩子们高兴地追泡泡,老师喊到“catch bubbles”。在愉快的歌声中,老师送给每一个小朋友一串属于他们自己的泡泡,同时以Gymboree的口吻跟每一位小朋友亲吻告别,因为Gymboree要去太空旅行了,然后就消失在宇宙中了。本次课在愉快的气氛中结束了。

1.2 早教机构双语教学现状的评估

对于在早教机构接受双语教育的孩子,约35%的家长认为学习效果甚微;约65%的家长认为双语教学在培养孩子对英语的兴趣方面和训练孩子的语音语感方面有效。早教机构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及采用的教学活动手段和方法,既符合幼儿年龄发展特点,又符合幼儿在自然交际、儿歌、游戏中习得英语的规律,与先进的幼教观念是吻合的。教学理念逐步科学化和人性化。

1.2.1 早教机构的双语教学具有积极意义

寄教于乐

整个教学都是在玩乐中进行,孩子在快乐的活动中体验和探索世界,丝毫没有被强迫学习的压力。教室里的活动器械符合孩子们的心理特点,可以帮助孩子发展阶段体能,各类教具有效地辅助课堂游戏,吸引孩子参与其中。弹跳活动能给孩子机会运用平衡和空间辨别力来解决问题,增强他们对观念的了解如因果相关性和地心引力,而且从中得到语言技能的发展。

情境双语教学

教师全程用英语组织课堂各种活动,偶有中文作为辅助说明。孩子在玩乐和活动中自然地接触英文,而不会有学习英文的感受。教师通过表情、动作、手势等富有表现力的肢体语言表现英语语言,把语言和行为联系在一起,深化幼儿对音的理解。一些日常用语,如 “Sit down”“Here you are”“Clap our hands”等在相应的情境中反复出现,不断强化孩子们的理解和记忆。课堂的主题“Bounce& Jump”通过不同的游戏节目不断得到强化。这符合“全身反应法”和“直接沉浸法”所提倡的情境教学。

音乐与儿歌贯穿教学

现代媒体作为辅助工具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有效的利用。在适当的场合播放符合相应的音乐,活跃了课堂气氛。音乐和儿歌贯穿整个课堂,作为引出游戏指令环节和吸引孩子们注意力的有效手段;课堂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步骤之间的衔接方式,都以兴趣为纽带,基本采用贴近幼儿生活,生动形象、浅显易懂的儿歌做过渡。这些儿歌简单生动、韵律优美、朗朗上口,符合幼儿认知心理,很容易引起幼儿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重视个体感受

1.2.2 早教机构的自身局限性

儿童习得母语的过程表明“听”是“说”的前提和基础,从“听”到“说”是一种从“被动输入”到“主动输出”的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幼儿只有被输入了一定程度的“听量”(婴儿可以结合语境渐渐理解某些词汇和句子的含义),才能开口输出,即说话。由于这种完全浸入式的母语听说环境,儿童习得母语毫不费力。

可是由于时间精力有限,通常家长每周带孩子上的英语体验课程最多不会超过两小时,这离母语习得机制所必备的语言环境相差甚远。按照一个婴儿一岁时开口说话,除去睡眠时间,假定平均每天有十二个小时暴露在语言环境中,那么一年内他所接收到的“听量”为365天×12小时=4380小时。对于每周在早教机构接触两小时英语的儿童来说,45年才能达到4380小时的“听量”(4380小时÷8小时/月÷12个月/年=45年)。当然,这种简单机械的假定不能说明语言的学习过程,但也解释了我们的学生学习了若干年英语后,仍然无法用英语交流。

2 家庭提供的幼儿英语启蒙教育

科学研究表明:0-6岁是儿童语言发展、动作发展、感知觉发展、注意品质、音乐感知、书写绘画、数学能力、情绪情感等方面一系列的关键期。[3]在语言中枢转移到左脑之前练习说话,更容易掌握发音的技巧,因为右脑控制发音器官的能力较强,声带、舌唇等运动神经的调节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越小的孩子对声音的敏感度越高,对语音的把握越为纯正,无论是母语还是外语更容易掌握发音的技巧。且这一年龄段的孩子语言接收系统呈开放状态,系不需要经过间接思考理解,而是借助于当时的语言环境和说话人的动作直接领悟和直接接受,能够自然而然地习得语言。因此,抓住孩子学习外语的黄金期科学地对幼儿进行英语启蒙教育是一种年龄优势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可以大大节省今后的教育成本,提高学习成效。家庭所提供的英语启蒙教育可以体现出整个社会公民的外语素养。

对部分家长进行的问卷调查表明:64%的家长具有大专以上的文凭,有过八年左右的英语学习经历,24%的家长能够用英语进行日常交流。这样的数据表明目前我国的公民已具有一定的外语素养,为下一代的英语启蒙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调查显示10%的家长认为0-6岁的儿童不应该学英语,原因有浪费时间、早期学习可能干扰母语的学习、不当的教学方式会把孩子引入误区、和早期学习可能抹煞孩子今后对英语的兴趣;而90%的家长相信语言学习关键期理论,认为有必要对幼儿进行英语启蒙教育。虽然绝大部分的人认识到了早期英语启蒙的重要性,但在实践中付出努力的父母并不多。约25%的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会不经意地让孩子接触到英文,比如给孩子听英文儿歌等;只有10%的家长有意识地为孩子建立一个英语学习的环境。这说明目前我国公民的整体英语素养偏低,年龄优势上的资源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和开发。根据调查,家庭提供幼儿英语启蒙教育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2.1 营造类似母语的听说环境

父母双方或其中一方具有较高的英文水平,比如大学的英语教师,会刻意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讲英文,为孩子营造一个自然的英语听说环境。如深圳的汤北辰,从她一出生,父亲就坚持跟她100%用英语说话。等到她三岁时,有接近一千六的英语单词量,凡是汉语能理解的,英语都能听懂。

2.2 给孩子读原版英文绘本

父母通过讲原版英文故事帮助孩子习得英文。目前社会上出现了一些外文原版故事书图书馆,很多重视孩子外语学习的家长都成为图书馆的会员,通过给孩子讲故事,建立情景与语言的联系,培养孩子的英文耳朵。《培养孩子的英文耳朵》的作者汪培珽就是传统英语教育下产物,但就凭借坚持给孩子念原版英文故事书,练就了两个孩子的英文耳朵。

2.3 借助现代媒体

很多家长借助现代媒介,让孩子看原版英文动画片、听英文儿歌及有声故事。这些现代媒介成为幼儿学习英语的好帮手。孩子可以通过场景画面理解故事情节,从而习得单词和句子的意思。“用图画或场景而不是中文来体会句子、单词的意思。这正是锻炼英语思维的开始。”

3结论

目前社会上出现的英语学习机构从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及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既符合幼儿年龄发展特点,又符合幼儿在自然交际、儿歌、游戏中习得英语的规律,与先进的幼教观念是吻合的。教学理念逐步科学化和人性化。这为幼儿的英语启蒙教育提供了基础保障。但学习机构在时间和空间上有一定局限,从语言习得角度看,无法与家庭提供的语言环境相比。随着我国全民的英语素养水平不断提高,家庭的英语启蒙教育成为可能。根据调查,尽管90%的家长认识到了0-6岁是学习英语的黄金期,但只有10%的家长为此做出了努力。这说明语言方面的年龄优势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与开发,目前家长的整体英语素养偏低,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正东.外语教育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2]Commission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 Proposal for a recommendation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n key competences for lifelong learning[R].

三岁小孩的启蒙教育篇6

一、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征

幼儿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飞跃时期,其心理过程还保持着形象性和不随意性的特点,而后各种心理过程的抽象概括性和随意性才逐步发展起来。主要表现在:

(一)以具体形象性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发展。随着幼儿生活范围的扩大,知识、经验的不断丰富和言语能力的发展,幼儿的思维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最突出的表现是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幼儿期儿童的思维主要借助于事物的具体形象来进行,而不是以概念、判断、推理来进行的。是根据事物的表面现象,而不是从本质特征或内在联系进行思维的,思维活动带有具体形象性特征。随着年龄的增长,思维活动中的具体形象性成分相对减少,抽象概括的成分初步萌芽。但逻辑思维处于低级阶段,调节的自觉性还很差,具体形象思维仍然是学习活动中主要的思维方式。

(二)心理活动以无意性为主,开始向有意性发展。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和教育的影响,幼儿中期开始,已能初步按成人的要求做事,到了5~6岁时,幼儿已能初步控制自己的行为,有目的地进行活动,心理活动开始向有意性发展。认识过程和记忆过程往往是以无意性为主,一些鲜明生动,能激起强烈的情绪体验的事物很容易地被幼儿记住,并在记忆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如人们能够记住幼儿时期的特殊往事。但他们往往不能自觉地或专门地去记住一些东西,而是在他们感兴趣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记住。这里不是善于运用理解记忆,而是较多地运用了机械记忆。,因此,往往记忆的内容不准确、不全面。

(三)无意注意高度发展,有意注意逐步形成。幼儿的注意力具有很大的无意性,对于一些声音强烈、颜色鲜明、形象生动,符合幼儿兴趣的事容易注意,反之,则不会注意。随着年龄的增长,在无意注意高度发展的同时,有意注意也初步发展起来,幼儿开始独立组织、控制自己的注意力。但这时期的有意注意水平低、稳定性差、不持久,一般只能保持约15-20分钟。同时,在教育的影响下,幼儿有意地记忆能力逐步发展,可以用一些识记方法记忆知识,但精确性不足。

(四)个性特征显露,情绪初步发展。随着幼儿生活经验的增多和自身发展的需要,他们会产生不同的兴趣、爱好和一些行为习惯,心理活动的稳定性初步形成,对荣誉感、自卑感也初为显现,情绪化的情感也初步流露。如幼儿的情绪冲动,有时因一点小事的触动,情绪会随时变化。而且,情绪易受周围的事物影响,常处于不稳定的状态。

二、如何做好小提琴的启蒙教学

小提琴是具备陶冶情操功能的乐器,每一次聆听都能让人心旷神怡。小提琴的启蒙教学对初学的幼儿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如何才能让幼儿在教学中积极愉快地和教师进行互动,笔认为要注意把握住以下几个方面:

(一)选择合适初学的时间节点。随着孩子不断地成长和启蒙教育的影响,5~6岁时,孩子就能够开始控制自己的行为,有目的地进行一系列简单的活动,而此时对于学习小提琴这门课程,无疑来说是一个好的时间节点。因为学习小提琴演奏对音准有着很强的要求,这也是小提琴难学的一个重要原因。除此之外,在小提琴入门之时,它对学习者有很多条条框框的约束,这些约束就像游戏规则一样,必须遵守,而不能够随心所欲。年纪过小的小朋友,由于身体机能未完全开发,对于规则的掌握不能有所保证,所以不适宜选择小提琴这门较为偏难的课程。2014年,上海音乐学院的小提琴教授丁芷诺老师在首都师范大学的讲座中,曾解答一位家长所提出的:孩子何时学习小提琴比较合适?认为“3岁的孩子就可以开始接触乐器,可以先选择弹两年钢琴,培养孩子的固定音高感,5岁之后如果想选择小提琴,则是比较合适的,当然,这是一个普遍的合理安排,也需要根据孩子自身情况来酌情选择”。根据笔者四年多的教学经验看,5岁~6岁的孩子,对于小提琴课程的接受能力,对于规则要求的记忆和掌握能力,都是可以做到和完成的。

(二)从培养幼儿学习兴趣开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的动力,在幼儿的小提琴学习过程中,兴趣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幼儿对小提琴的学习产生了兴趣,必然会不断地接触、探求,使孩提时代的兴趣逐步强化,从朦胧、不稳定的意会变为较明确、相对稳定的志趣。志趣进一步发展,则成为终身为之奋斗的志向。作为教师应针对不同幼儿的心理特征,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让每一个幼儿能够在愉快的环境里快乐地接受启蒙教育。如何培养幼儿初学的兴趣呢?一是处理好有趣和兴趣的关系。实践表明,兴趣中的第一层次就是有趣,它是幼儿对想学乐器的向往、想认识音乐的心理活动。在启蒙阶段,教师要以音乐为载体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将他们领人充满趣味与快乐的课堂,逐渐使有趣变兴趣,二是处理好学习中曲目的安排。在小提琴的学习过程中,由于在开始阶段,需要小朋友记住较多的规则,所以不可能只仅仅进行简单的乐曲练习,开始的姿势训练、空弦练习、简单的练习曲训练和其他乐曲演奏都会出现在课堂中,它们应该是相辅的,但时常也会发生冲突。姿势练习、空弦练习和简单的练习曲的练习比较枯燥无味,往往在初学时,有些家长在对孩子的兴趣培养上存在误区,总是想让孩子能够快点进行完基础练习,可以拉乐曲或是考级。表面上看,是对孩子的素质教育的重视,实际上是家长的虚荣心在作怪。教师在启蒙阶段决不能冒进让枯燥的练习曲扼杀孩子和家长学琴兴趣的风险。但是,作为教师也要在幼儿掌握左右手基本技术之后,让他们拉一些符合儿童心理的小曲,如《小兔子乖乖》《新春乐》《小步舞曲》等。三是处理好兴趣和负担的关系。在培养孩子兴趣的同时要培养他们勇于克服困难的性格,使他们逐步形成有毅力、不怕困难、通过努力最终战胜困难的良好意志品质。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学习小提琴是一个艰苦而又漫长的过程,看似很简单,但这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家长和孩子体会得到。只要努力了,一定能成功、,千万不能让孩子把学习小提琴的兴趣变成了负担,没有放松反而更累。

(三)努力创造宽松的教学环境。小提琴教学,从理论上讲必须是一对一的教学模式,这样才能针对不同情况,逐步解决每个学生的不同技术问题。但是对于初学者来说,这一时期正是处于幼儿学琴的启蒙阶段,而且以练习曲为主。如果采取小课教学的话,可能会学生因没有对音乐的热爱、对音乐的了解而枯燥无味,使学童的学习兴趣被扼杀了,导致半途而废。所以普遍认为,初学的孩子可选择小组课的教学模式,即一堂课有2至3名程度相仿的小朋友一起上,更能激发学童的学习兴趣。但是需要注意,一是教师要明确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小提琴的教学是一门学问,有些教师是一位演奏家但不一定是一位好的小提琴教育家。因此,教师必须明确自己在启蒙教育阶段的主导作用,用积极的心态和更多的耐心去解决教学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二是教师要不断提高专业素质。初学阶段的幼儿模仿性很强,非常重视老师的一举一动,而小提琴的演奏又讲究实际操作,因此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演奏水平,否则难以给幼儿正确的有效示范。笔者在学琴过程中,由于教师对《帕格尼尼随想曲第16课》的演奏速度不了解,在初学时演奏速度不快,而在后期的改正中花费了大量的精力。教学中,教师要因材施教,把握小提琴演奏教学的规律与原则,针对不同幼儿的个性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三是要培养幼儿比学赶帮的积极性。笔者认为,小提琴启蒙学习阶段,还是采取小组课的教学较为理想。2到3个小朋友为一组,可以解决幼儿注意力不集中、提高学习积极性的问题。通过家长和幼儿的共同参与,使幼儿认识到是学习小提琴的班级,是在上课,从而保证上课的效果。同时,通过家长的积极参与,进一步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在比学赶帮中,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逐步地将有趣变兴趣。

(四)创造展示自我的实践机会。德国著名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认为原始的音乐是接近土壤的、自然的、机体的、能为每个人学会和体验的、适合于儿童的。是最接近自然、最原始的原本人类的状态;是一种融音乐、舞蹈、语言为一体,只能在比较原始的民族和儿童身上才能见到的音乐艺术。奥尔夫音乐教育将音乐实践活动作为教学的主要手段,通过人们的亲身体验,实现在审美、人性和认知上的升华。因此,作为教师要针对幼儿好探究、好表现,个性特征显露,对荣誉感十分向往这一个性特点,努力创造宽松的教学环境,让幼儿积极参与其中,感受到音乐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通常教师可以用鼓励的方法,来激发和引导儿童表演能力的提高。舞台表演对演奏者的素质要求较高,学习的兴趣也不是几天之内就能够培养的,需要长期的学习和磨炼。教师可以先在班级学完一个段落之后,让每一位幼儿都集中表演一下(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一般掌握在10钟左右为宜),然后讲解,使幼儿初步了解、协调演奏的状态,培养其自信心。随着进一步的学习,教师要合理安排儿童参加舞台表演,让对舞台表演产生持久的兴趣。同时,也要求家长对儿童舞台表演持正确的态度,不能急于求成,要允许犯错。否则,会将儿童爱表现的这种天生的心理特征淹没。

三岁小孩的启蒙教育篇7

【关键词】《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蒙特梭利教育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将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每个领域按照幼儿学习与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划分为若干方面,分别对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段的幼儿培养提出建议。以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素质基础为目标,以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全面协调发展为核心,引导幼儿园教师和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了解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建立对幼儿发展的合理期望。《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不仅规范、细致、科学,有很强的指向性,而且具有明确的可操作性。其满足幼儿生活、学习、发展的需要,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它更符合现代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如果是书本的,与生活隔绝的,其力量极小。拿全部生活去做教育对象,然后教育的力量才能伟大。”这就要求教育必须与广阔的社会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科学”领域针对幼儿“数学认知”按照幼儿不同发展阶段提出了教育目标和教育建议。

在大多数人的眼中,“数”是最为常见的一个概念,它无处不在,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通,任何人、任何事都离不开“数”。但数学是一门深奥、抽象的学科,尤其是对我们幼儿园的孩子,他们会感到很枯燥、没兴趣。如何能让孩子对数学感兴趣,引导幼儿自然而然地喜欢数学。

在我们蒙特梭利班幼儿面对“数学”这个概念的时候,从孩子的兴趣出发的,以丰富色彩、构形、图案引起孩子对数学的强烈兴趣,并将数学的知识以游戏的形式展示出来,让孩子由易到难进行操作。把抽象的数学概念、高深的数学思想融入简单有趣的教具中,孩子通过兴致勃勃地动手操作蒙氏数学教具,自然而然地联想出具体与抽象之间的关系。

蒙特梭利数学教育,是蒙氏教育的经典部分。它是通过日常生活练习,激发和培养幼儿的秩序感、专注力、手眼协调能力以及独立思考能力,从而使幼儿对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就能熟悉数字,并对数字产生敏感。蒙特梭利根据科学教育原理,设计的有一定数学原理的数学工作材料,如数棒、纺锤帮与箱、砂数字版、100板、数字与筹码、塞根板、长棒、1——100连续数板、加法板、减法板、乘法板、除法板、邮票游戏等等教具,把抽象的数学变成了可操作的数学活动和具体的教具。同时为了更好地帮助孩子理解教具,教师对幼儿实施了“三阶段教学法”,这样既能达到启发教学的目的,又能扩大幼儿的词汇量。因此,当孩子在操作教具时,需要给他们展示不同的物体加以比较。“三阶段教学法”是指:

第一阶段——实物与名称一致:“这是XX”;

第二阶段——找出与名称对等的实物:“哪个是XX ?”;

第三阶段——记忆实物与名称:“这是XX。”

《指南》中指出,发展孩子的数学认知,用多种方法帮助幼儿在物体与几何形体之间建立联系。如:引导幼儿丰富空间方位的识别,让幼儿运用空间方位经验解决问题等等。针对此教学目标,在蒙氏教学中,重点是“图形和空间”两部分。

空间智能突出的人会在日常生活中认路记人的能力强,有很好的方向感、空间感、色彩感,对视觉元素的把握较好,在绘画、建造、图形记忆方面表现更出色,这样的幼儿将来数学会比较出色。相对来说,空间智能较弱的幼儿对空间方位,距离、高低等因素上掌握相对比较低。因此,需注重幼儿空间只能的训练。

另外,在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方法可以用来开发孩子的数学兴趣与心智,培养孩子的数学兴趣。例如:

让孩子在认识自己中学数学。有关孩子自己的年龄、属相、身高、体重、家庭住址、爸妈的电话号码等的一些常规知识,应该让早些熟知,对与培养孩子的数学兴趣是非常必要的。

将抽象的数学教育形象化、具体化、活动化及游戏化,已形成对数学的初步兴趣和积极的学习态度。如:在游乐场里,有意识地考考孩子玩了几样玩具;在动物园里,看了多少中动物等等。

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对孩子进行数、量、时间、空间的教育,使孩子形成初步的数数能力,在游戏中应用10以内的分解与组合。让孩子知道“过去、现在、明天、后天”的含义;让孩子比较卧室、客厅及厨房的大小等等。还可以有目的地让孩子掌握基本的排列、分类、一一对应等常识。

为孩子及时提供接触数数的机会。在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能经历到学习时间、钱币等的有关数字的东西,可以通过这些小的活动,让孩子在不断扩大对数学的真正理解。

在游戏中学习数学。在孩子玩搭积木时会学到数数、几何图形、空间概念等。同时还可以认识颜色。

成功的数学教育应让幼儿体会数学是从人类实践中发展起来的,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让幼儿感知各种数学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是怎样存在的很重要,因此蒙氏数学教育注重让幼儿从现实生活中学数学,将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蒙氏数学教学将复杂的数学概念蕴含于具体教具中,它利用了活的教材,活的教学模式,教孩子在生活中认识数学。通过这样的教与学,既增强了孩子的动手能力,又增强了教师与孩子、孩子与孩子之间的互动。由此可见,蒙氏教学法是一种人性又极具启发性的教学方法。

三岁小孩的启蒙教育篇8

可是共同的一个原因――或者说一个人物,将两家幼儿园从园长到老师全都紧紧结合在一起。

这个人就是1870年生于意大利的玛利亚・蒙特梭利,杰出的科学家、教育家,人称“儿童的发现者”。

一个一个多世纪前的意大利女性,她的精神却影响到了一个多世纪后的今天,从意大利到中国,从19世纪到21世纪,她到底有怎样的魔力?

在两家幼儿园,我们试图用镜头为您记录下其中的奥秘……

蒙特梭利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有限的镜头和文字实在无法尽述。但就是在这有限的画面中,我们也不难看到她在100多年后的中国的确有了一群忠实的追随者,不难看到这些追随者是怎样在将自己虔诚地奉献给蒙特梭利教育精神、奉献给所有的孩子们。

把最好的给孩子,她们是这样说的,也正在这样做着。

小资料

蒙氏教育十大特征:

1.以儿童为中心 反对以成人为本位的教学观点,视儿童为有别于成人的独立个体。

2.不教的教育 反对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教学,主张由日常生活训练着手,让儿童自发性地主动学习。

3.把握儿童教育的敏感期 零至6岁的幼儿,会出现特定的喜好倾向,若顺着敏感期学习该特性,即可得到最大的学习效果。

4.教师扮演协助者的角色 蒙氏教师一般被称为启导员。她必须对孩子的心灵世界有深刻的认识与了解,对孩子发展的状况了若指掌,适性、适时地给孩子以协助与指导。

5.完全人格的培养 蒙氏科学幼教的最大目的就是协助孩子正常化,通过环境的设计、教具的操作,使孩子一步步建构完善的人格。

6.尊重孩子的成长步调 蒙氏科学幼教没有课表,不划分上下课时间,以让孩子能够专注地发展内在的需要。

7.混龄教学 不同年龄的孩子会互相模仿学习,可养成儿童兄友弟恭、乐于助人的良好社会行为。

8.丰富的教材与教具 蒙特棱利教具繁多,它们并非教师教学的工具,而是孩子工作的材料,孩子通过这些工作,从自我重复操作、练习中建构完善人格。

9.摒除奖罚制度 蒙特棱利通过长期的观察,发现儿童对奖惩毫不在乎,因此,蒙氏科学幼教采取尊重孩子的方式,培养孩子正在萌芽的尊严感。

10.爆发的教学成果 蒙氏科学幼教采取尊重孩子内在需求的方式,让孩子适时、适性地成长,短期内不易觉察成果,但却在某时间以爆发的力量彰显出孩子内在心智的成长。

蒙氏教育五大内容:

蒙氏教育以教具的种类为区分,可大致分为五类:

(1)日常生活训练; (2)感官教育; (3)语言教育;

(4)数学教育; (5)文化教育。

图1:蒙氏教育之花,就在这一片白墙红瓦掩隐下静静地开放

图2:5岁的阿思正在学习缝工,目的当然不是为了长大嫁个好人家,而是为了锻炼手眼协调能力

图3:一堆形状颜色各异的积木块,竟然在这双巧手下摆出了一个复杂的三项式!蒙氏教育的深入浅出可见一斑

图4:2岁半的陈仕钊专心致志地进行他挤海绵的工作(训练小肌肉)。3岁的彭心月很想加入,可惜阿钊不肯,她只好耐心地在一旁等待着,据老师观察,她已经安安静静地等了足足5分钟了。与一般幼儿园不同,在这里,这种安静、克制、有礼的行为比比皆是

图5:在蒙氏教育中,数学教育的第一步就是数钱、换钱,不过不是数真的钱,而是换算那些串珠和数字卡。所有使用“金色串珠”这一经典教具的数学教学统称为“银行游戏”,目的是训练四则运算。4岁的赖泳洪正沉醉在银行游戏之中一旁的黄老师静静地看着,并没有太多语言――蒙特梭利教学法认为,这样更方便儿童专注工作

图6:这位老师擤鼻涕的动作有点夸张吧?她正在做演示,向小朋友示范正确的擤鼻涕方式

图7:这个工作叫做鱼嵌图,直接目的是训练孩子三指抓,间接目的是进行书写前训练,提高其协调性,因为摆好后还要用手摸,所以还可以发展孩子触觉和视觉的统合。4岁的顾涛很明显遇到了困难,只好向吴老师求助,但吴老师并没有简单地告诉他错在哪里,而是当着他的面一步一步、慢条斯理地又将嵌图摆了一遍,然后让他再试:她知道,让他记住老师的答案很容易,但让他自己发现答案却更重要

上一篇:能源及动力工程专业范文 下一篇:有机农业概述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