腿部骨折康复训练范文

时间:2023-10-27 17:42:06

腿部骨折康复训练

腿部骨折康复训练篇1

【摘要】[目的]探讨膝关节周围损伤后膝关节功能康复的措施。[方法]针对膝关节周围不同的损伤程度、不同的手术方式、不同的内固定器材及不同的个体,制定个体化的锻炼方法。[结果]随访108例经该方法锻炼的膝关节周围损伤手术患者12~28个月,平均20个月,按HSS膝关节评分标准:优良率占92.6%。[结论]对膝关节周围损伤手术后早期实施综合性康复措施可有效促进膝关节功能康复。

【关键词】膝关节;周围损伤;康复

膝关节是人体中负重最大、运动量大的重要关节,结构复杂。因此,膝关节周围骨折及损伤后选择好的治疗方法及康复手段,是骨科一项重要的探索内容。回顾本科2005年3月~2006年8月收治不同程度膝关节周围损伤患者108例,经相应治疗及功能康复锻炼,膝关节功能康复疗效满意。

1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108例,男67例,女41例,年龄18~50岁;致伤原因:交通伤85例,摔伤15例,砸伤8例;股骨下段骨折34例,髌骨骨折32例,胫骨平台骨折17例;其中多发性骨折15例,粉碎性骨折11例,开放粉碎性骨折7例,膝关节损伤3例。

2膝关节周围损伤后功能康复措施

2.1固定期间的锻炼

固定期间预防膝关节僵硬的有效锻炼是患膝肌肉等长收缩[1]。目的是消除疼痛,防止或减轻肌肉萎缩及炎性反应,保持肌张力,利于膝关节功能康复,此期可适当应用非甾体抗炎药物,如扶他林片剂、双氯氛酸钠栓剂等。固定当天疼痛减轻后或手术即日麻醉反应消失后即可进行康复锻炼。特别是早期股四头肌有效的等长收缩锻炼,是防止肌肉萎缩,增加肌力早期康复的手段。股四头肌是伸膝装置的动力部分,股外侧肌和股内侧肌的扩张部有着重要稳定和平衡的作用[2]。其观察护理要点:熟悉病情,了解内固定器性能,观察股四头肌有无萎缩,下肢外固定物是否牢固,有无石膏、夹板及牵引压迫并发症;做好生活护理及心理疏导;制定膝关节功能康复计划及目标,组织实施、评定疗效。

2.1.1屈膝肌的锻炼仰卧,患肢下放软枕、大腿后群肌收缩,足跟向下压,先轻压再逐渐加大压力,然后再减轻压力,即轻重轻,反复训练,20次/组,每日3~4组。

2.1.2伸膝肌的锻炼仰卧两腿放枕上,收紧股四头肌,使膝部向下压,轻重轻,反复训练,20次/组,每日3~4组。

2.1.3膝关节以外的肌肉关节运动踝、趾关节屈伸防小腿前、后肌群的萎缩,也是长期卧床患者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措施。经常抬臀防压疮;上肢支撑躯体或借助拉环抬起上身,练深呼吸等预防其它部位肌肉的萎缩、关节僵硬及呼吸道并发症。

2.1.4CPM运用骨折手术固定牢固无外固定者、关节软骨损伤切除术后、关节松解术后,可早期行CPM训练,痛苦小、消肿快,是防治关节疾病,促进关节软骨再生和修复、避免关节软骨僵硬、粘连致活动度受限的良好方法,使损伤的关节迅速愈合。CPM训练实施方法,可根据病情,调节不同的活动范围、运动速度、持续时间,以关节活动在无痛范围内运动为原则[2]。一般术后早期CPM应用宜缓慢、小范围、长时间持续被动活动关节;恢复以后和炎症缓解以后,可酌情增大关节活动范围,缩短持续时间,加快运动速度,直至过渡到主动训练。(1)CPM运动角度:开始角度控制在20°~30°,逐渐加大角度,2周后在CPM机上活动范围伸达0°,屈达100°~120°[3];(2)速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3)CPM持续时间:一般术后1~3d开始,持续时间2~4周,术后第1周,宜24h连续进行,仪器工作1~2h后停10min;以后根据情况缩短为每日持续12、8、4h或Bid,每次1~2h。

2.2外固定解除后的锻炼

外固定解除后可进行关节活动度、增强肌力训练[1]。目的是获得正常关节活动范围,逐渐获得最大肌力,并能提高耐力,强度以患者每次不感到过度的疲劳和损伤为宜。

2.2.1增加膝关节屈曲度方法:(1)足沿墙下滑训练:患者于墙垂直仰卧,屈髋90°,足底垫毛巾放在墙上,在重力作用下足缓缓下滑,患膝被动屈曲,至有牵张感为止。可双叉,健足在上,将患足下推,也可将健足置患足下支托患足,下滑到一定程度将其托起;(2)仰卧,健足前交叉,将患侧足轻轻向臀部拉靠,至有牵张感为止;(3)俯卧,健踝前交叉,将患侧足轻轻向臀部拉靠;(4)股四头肌牵张训练:健腿站立,伸直躯干,屈患膝同侧手握患侧足,并轻轻向臀部提拉,增加股四头肌柔软度使髋关节能屈曲达0°,膝关节能屈曲达135°[1]。

2.2.2增加膝关节伸展度训练由于膝关节经固定后常挛缩于基本伸直位,也由于生活与劳动中常要求能充分下蹲,因此在功能锻炼时,患者往往注意膝关节屈曲度的活动范围练习,而忽视伸膝活动范围的练习,更容易忽视伸膝肌的练习,致膝关节不稳定,增加步行困难,且易引起膝关节炎、骨关节炎改变[2]。锻炼方法:(1)仰卧,健肢伸直,患肢髋屈90°,双手环抱于患肢股后方,慢慢伸膝使足指向天花板,目的是增加大腿后群肌的柔软度,使屈髋达90°,伸膝达0°[2]。每个动作维持5~10s后放松,重复20次/组,每天3~4组;(2)俯卧,健踝后交叉,轻轻推直患膝,至膝部有牵张感,维持5~10s后放松,重复做20次/组,每天3~4组。

2.2.3患肢下地负重三步走[4],根据患者的情况决定初次负重量。第一步:以双拐、健肢“三点”支撑身体重量下地活动,患肢不负重;第二步:在“三点”支撑的同时,让患侧的足尖轻触地面进行半负重;第三步:患肢以全脚掌着地进行完全负重。

2.2.4增加肌力,续行股四头肌、大腿后群肌的等长收缩。增加训练膝伸与屈肌的肌力,各20次/组,每天3~4组。方法:(1)背靠墙站,双足分开与肩同宽,足尖向前,胫骨与地面垂直,慢慢下蹲至膝屈曲45°~60°后返回站立,此训练目的是使膝伸、屈肌肌力增加;(2)双手叉腰,双足分开与肩同宽,足尖向外分膝蹲,使双膝均向前外侧屈曲,半蹲后返回站立,目的也是练习屈伸膝肌力;(3)直腿抬高增强股四头肌肌力锻炼,平躺床上,伸直膝关节并抬腿,臀部不离床,足跟离床面25cm左右,坚持1min,然后慢慢放下,坚持时间越长越好。当每次重复20次练习很轻松且每次坚持1min以上,可在踝关节上加沙袋,继续练习负重下的直腿抬高,进一步加强股四头肌的力量,重量可从1kg开始逐渐增加到5kg。

2.3肢体负重适应性训练,此期为恢复阶段,由于膝关节是承重的主要关节,关节活动度及肌力基本恢复正常后,可定时、定地点练骑自行车、慢跑等以适应将来正常运动。

3功能康复锻炼的注意事项

3.1详细评估病人,了解病人的心理状况、文化程度等,向病人反复讲解康复锻炼的目的,具体措施,取得患者及家属的配合。

3.2康复锻炼必须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以主动为主,被动为辅为原则。

3.3康复锻炼运动量以由小到大,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为原则。

3.4应高度重视、严格控制不利于骨折端稳定的活动,指导病人先练健肢,能正确掌握方法后再练患肢,确保安全及疗效,避免损伤。如:股骨下1/3骨折的下肢内收活动及胫腓骨骨折后小腿内、外旋活动[6]。又如髌骨骨折有暴力直接致伤,也可能由股四头肌强烈收缩牵拉所致。在治疗中均需固定膝关节,不能过早地收缩股四头肌,难免出现膝关节僵硬[2],解除固定后应严格制定膝关节康复计划并实施。主动、被动结合,同时配以中草药薰洗,舒筋活血,促进关节功能康复。

3.5功能锻炼以恢复肢体的生理功能为主,如下肢主要是负重,步行能力。

3.6任何锻炼都不应引起剧痛,有时有轻微的疼痛,但停止活动后疼痛应消失。

3.7锻炼不应让患者感到过度疲劳,不能在骨折部位发生疼痛;如运动后剧痛,局部浮肿,提示运动过量。

3.8锻炼应制定个体化计划、措施,并实施、检查,多与医生沟通,确保医护观点、措施一致;详细指导、检查,动作是否正确,有无不良反应,功能康复有无进展等,随时评估并记录。

4结果

对2005年3月~2006年8月收治不同程度膝关节周围损伤手术患者108例,按HSS膝关节评分标准[5],经12~28个月,平均20个月的随防,优82例,约占75.9%;良18例,约占16.7%;可5例,约占4.6%;差3例,约占2.8%;总优良率占92.6%。

5讨论

膝关节周围骨折关键在于术后膝关节的稳定性和最大限度的膝关节功能恢复[6]。下肢的损伤:如股骨干骨折、股骨髁上、股骨髁骨折、髌骨骨折、胫骨平台骨折、膝半月板及韧带损伤等,需要长时间固定膝关节。若固定时间过长,固定期间未进行有效的锻炼,拆除外固定后锻炼不充分,必致膝关节僵硬[2]。治疗是用于逆转原始的疾病程序,而康复护理则集中于功能锻炼与恢复。它的宗旨是减少和防止残疾的发生[1]。有效的康复手段是预防膝关节功能障碍的关键,心理护理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康复的疗效。功能恢复优劣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工作中应医护密切配合,针对每个患者不同的心理给予有效的心理康复,特别是早期多数病人怕痛和怕影响伤口愈合而不敢活动,通过耐心的解释,患者全部积极配合。

早期锻炼可以促进血液循环,保持膝关节软骨面的生理机能,因为关节软骨营养依靠滑液运送,同时还要受到压力才能吸收,以减少关节积液,促进消肿,防止粘连,促进膝关节功能康复。早活动、早下床能增强病人的信心和自理生活能力。恢复期锻炼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减少粘连、促进骨折愈合。医护人员协助、指导康复锻炼,加深了医护患间的关系,而良好的医护患关系有积极促进康复的作用。

早期CPM锻炼加强了关节诸肌群的收缩,增加动力肌对关节的稳定作用,改善了膝关节伸屈活动范围,防止了静脉血栓形成。林亚君报道术后3d内CPM锻炼终止角度<40°对膝部伤口皮肤缺血缺氧及伤口引流无影响[7]。所以采取术后24h进行锻炼,术后1~3d终止角度<40°。

锻炼应以病人能耐受,而不影响下一次锻炼为主。根据患者的运动能力、损伤程度、骨折部位和类型、年龄及身体素质等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制定个体化的运动方法及运动量,按要达到的目标来设计运动处方。根据个体化锻炼的情况积极、科学地进行有效指导,讲清原理,先易后难,循序渐进,随时修订康复护理措施及运动处方,达到设定的目标—让患者最大限度的康复。

【参考文献】

[1]廖瑛.骨科患者康复指南[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11:47-5

0.

[2]宁宁.骨科康复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2:5-87.

[3]战民庆,高振湖,牟宁科,等.股骨髁支持钢板治疗股骨髁上A1型骨折[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6,14:1103-1104.

[4]金芳.骨科临床实用护理[M].第一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55-57.

[5]刘志雄.骨科常用诊断分类和功能结果评定标准[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7:275.

[6]付伟标.膝关节周围骨折的手术治疗分析[J].实用骨科杂志,2006.4:360.

腿部骨折康复训练篇2

【关键词】股骨干骨折;老年;康复护理

作者单位:116013大连疗养院(司瑞);吉林省四平市中心人民医院住院处(杜爽)股骨干骨折多发于年龄较高的人群,由于患者常伴有多种老年病,所以治疗难度较大。从前对骨关节的康复重视不够,常发生很多并发症,如:关节僵硬、骨质疏松、废用性肌萎缩等。为了进一步探讨康复护理在股骨干骨折术后的应用效果,自从2009年以来,本研究对102例老年股骨干骨折患者施行了针对性的康复护理,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2009年以来本科共收治老年股骨干骨折患者102例,其中男68例,女34例,年龄61~78岁,平均年龄66岁。本组股骨干骨折患者102例均经过针对性的康复护理,效果比较满意,其中膝关节活动功能优63例,良30例,中5例,差4例。除7例合并多发骨折不能进行主动功能训练外,其他患者膝关节伸屈范围达90°以上,优良率达928%。

2康复护理

21术前康复指导由于此类患者病情急、重,合并伤多,思想及各方面都没有任何准备,临床表现复杂,患者对康复治疗存在很大顾虑。因此护理人员要做好术前疏导,主动找患者谈心,要从言谈举止和服务质量着手,以热情周到的服务态度,严谨准确的护理操作,赢得老人的信赖,增强他们心理上的安全感。同时做好实用性的思想工作,取得老人的配合,给老人多些关心、体贴。使他们从不良的心理环境中解脱出来。同时护士将所学知识向患者反复耐心地讲解,使患者对疾病有充分了解,打消患者的顾虑,使患者的心情舒畅,使之放下思想包袱,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术前如需牵引,应向患者详细解说牵引的重要性,并且严格注意牵引的力线有无松脱,针孔以乙醇擦拭防止感染[1]。

22术后康复指导与护理

221术后急性期指导与护理。术后回病房应将患肢抬高15~30°,消除肿胀并保持在中立位,只要患者能够耐受,肢体末端的关节要进行活动锻炼,指导患者对患肢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等进行收缩练习,5~10 min/次,3~4次/d,以后可逐渐延长时间,护理人员及家属帮助其做被动运动,从25°开始以后每天增加5~10°。在此期间应认真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及局部有无红、肿、热、痛的急性炎性反应表现,若切口肿胀明显伴静止痛和高热时,应及时报告医生,评估患者疼痛程度,适当给予止痛药物。注意防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早期深静脉血栓患者一般无疼痛表现,故应严密观察肢体是否肿胀,皮肤温度及静脉回流状况。

222功能锻炼期的康复指导与护理。术后功能锻炼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其原则是尽早开始、主动为主、被动为辅、持之以恒、循序渐进,一般术后7 d可做膝关节伸屈运动,加强踝关节的伸屈及股四头肌的功能锻炼,预防关节僵直,肌肉萎缩,促进血液循环。活动范围、运动幅度及速度根据患者承受能力由小到大,由慢到快调节,2~3次/d,30 min/次,并开始做小腿及踝关节活动,由小到大,由轻到重。在被动锻炼的同时,鼓励患者做主动锻炼,但必须保持患者无疼痛时进行[2]。

223术后中后期(起立步行期)的康复指导与护理。术后2周以增加肌力的锻炼为主,同时增加膝关节训练的主动运动,让患者坐于床沿,固定大腿,用力摆动小腿,使膝关节屈曲,力量以膝关节产生轻微酸胀而无明显疼痛为宜,活动度每周增加5~10°,膝关节训练达90°以后可进行主动功能训练。可在护理人员的协助下,持双腋拐,患肢不持重下地练习步行。要指导患者正确使用双腋拐,行走时靠两上肢支持体质量,先将双拐同时移向两腿前方,然后健肢移到两拐前方,再将双拐同时移到健肢前方,如此反复。如无疼痛或骨折部位的异常活动,可每天增加步行时间。术后2个月,复查X线片,显示骨折固定牢固、无松动、无骨质吸收、骨折愈合良好,可持双拐下肢负重行走,也可扶拐试行下床活动,架拐支撑质量时,健肢跨前一步,使两拐间距离与健肢保持等边三角形。以后逐渐不加扶持,但要在后面跟随,待行走稳妥后,方可独立架拐行走,一般4个月后可弃拐恢复正常生活[3]。

3出院指导

患者往往带着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出院,出院后家属应该注重患者的心理健康和身体的康复训练,包括患者情绪、饮食及体征变化,保持大便通畅,继续功能锻炼,加强患肢活动度,最大限度恢复生活功能。

参考文献

[1]吴阶平,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1947.

[2]曹伟新,李乐之外科护理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987.

腿部骨折康复训练篇3

[关键词] 聋哑; 骨折; 康复指导

[中图分类号] R27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2)-01-183-01

聋哑人因不能和正常人一样进行有效的语言沟通,因而其给我们的护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我科于2010年5月收治一例聋哑骨折患者并对其进行有效的康复指导,使患者顺利出院。现将体会介绍如下。

1 病例资料 患者,男,35岁。因车祸至右侧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收入院。X片示:右胫腓骨粉碎性骨折。入院后即行伤口清创,予以跟骨牵引,完善相关检查择期手术。

2 康复指导方式方法 健康教育卡片、电教片、手机短信、简单手语。

2.1 入院相关指导 责任护士通过沟通,得知患者夫妻均为聋哑人,识字不多,会手语。针对患者认识少量字,制作简单健康教育卡片,向患者介绍住院环境、工作人员、同病室病友,简要病情。

2.2 术前指导方式 术前即通过播放电教片指导患者进行锻炼。锻炼过程中随时纠正动作。用手机短信回应患者的感受、用简单手语鼓励患者的每一个进步。

2.3 术前指导内容 (1)练习深呼吸及有效咳嗽的动作,做双上肢伸展扩胸运动,以改善肺功能。(2)教会患者进行下肢及全身锻炼方法。包括肌肉等长和等张收缩,持续被动运动、正确使用助行器和拐杖。为预防术后发生压疮,练习引体向上动作,利用拉手抬起臀部、背部。学会床上排尿及排便。

2.4 术后康复指导

2.4.1 肌力训练 肌力训练在骨折术后的康复治疗中尤为重要,指导患者参与站立、步行的训练应循序渐进,从术后当天即进行,以后再在前一天的基础上逐渐增加活动量。

2.4.2 责任护士协助患者做足趾、足踝关节的背伸、跖屈、旋转运动 手术当天麻醉清醒,生命体征稳定的情况下,责任护士协助患者做足趾、足踝关节的背伸、跖屈、旋转运动,最大限度屈伸足踝部,每个动作保持5s,然后放松,重复训练。

2.4.3 术后第一天护士指导患者行股四头肌的收缩锻炼 方法:伸直下肢,收缩大腿肌肉,5-10s/次,6-8次/min,8-10次/d,收缩臀部肌肉,维持5s再放松,重复练习。术后第二天行被动直腿抬高动作:下肢伸直,在收缩肌肉的情况下,护士协助患者抬高下肢达到15cm以上,2-3min/次,5次/d。术后第四天起进行主动的直腿抬高运动。

2.4.4 站立练习 术后第4-5天,护士指导患者在床上做蹬腿,在床边练习站立。初次离床站立,需扶助行器以减少下肢的负重,双眼平视,腰背伸直,站立5-10min后上床休息片刻。护士在患者身边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有无头晕,出汗现象,防止患者摔倒。

2.4.5 行走训练 当患者床边持续站立超过30min而没有不适感时,就可以进行行走训练。在步行时要求患者尽量以上肢的支撑力去缓解下肢的负重。指导患者正确使用助行器。最初1-2周用助步,获得平衡感后再用拐杖,直至全部力量及平衡力恢复. 约3-6个月后患肢能承受身体重量80%的负荷,不需扶拐行走至临床骨愈合。此时患者可以完全恢复生活和室外活动,但不能参加劳动,防止意外损伤,对关节活动范围有影响时,应指导患者进一步加强关节活动的强度。

2.5 饮食指导 发放健康教育卡片告知患者饮食宜忌。术后6h后指导患者饮水,进食。嘱其不能饮酒,禁食辛辣食物,以防伤口感染。多食易消化,富含纤维素、维生素和含钙质、蛋白质较多的食物,如奶制品、鱼类、蛋类或骨头汤之类食物,以促使骨折加快愈合。

2.6 出院指导 指导患者继续行患肢功能锻炼,注意活动强度,不参加劳动。短信提示定期来院复查,如有不适随时短信咨询。

腿部骨折康复训练篇4

[关键词] 腰椎 爆裂骨折 康复训练

[中图分类号] R274.3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腰椎爆裂骨折是一种严重的脊柱损伤,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神经损伤。尽早手术治疗可解除对脊髓的压迫,恢复椎管内径,重建脊柱的稳定性。经后路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术结合植骨融合术,不仅起到了早期支撑固定的作用,同时减少了内固定的应力,防止后期的内固定松动和矫正度丢失,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2004年1月-2008年1月我科收治腰椎爆裂骨折51例,均采用经后路减压植骨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术后分期进行康复训练,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一、资料和方法

1一般资料本组51例患者,男38例,女13例;年龄25-54岁,平均年龄35.7岁。 致伤因素:交通事故27例,高处坠落21例,重物砸伤3例。受伤部位: L119例,L221例,L39例,L42例。脊髓损伤学会(ASIA)分级;A级,2例,B级12例,C级18例,D级16例,E级3例。

2术后康复训练

2.1术后早期(0-4周)

2.1.1预防早期并发症的康复指导术后平卧24小时预防刀口血肿,同时进行双下肢向心性按摩,每次按摩5、6回,间隔5到十分钟。待麻醉消失后即进行双下肢踝关节的屈伸运动,十组/日,5-10 回/组,以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指导直腿抬高运动3次/日,3次/组,抬高角度30°逐渐增加角度和抬高时间直至抬高70°以上,以预防神经纤维粘连。术后24小时协助患者平衡翻身预防褥疮发生。截瘫患者被动完成上述训练。

2.1.2增加肌肉力量和四肢各关节活动度的训练术后第一天开始指导进行四肢肌肉的静力收缩运动和各关节屈伸运动,如股四头肌的静力收缩运动。术后一周加强四肢各关节活动康复训练,如肩、髋关节外展内收运动。术后二周进行腹背肌静力收缩运动,如双手拉吊环做引体向上运动。上述功能锻炼均在腰椎不负重,椎体各关节不活动下进行。

2.2术后中期(5周-12周)在巩固和加强早期康复训练的基础上指导患者进行治疗性的站立,步行训练,维持脊柱、骨盆、下肢的应力负荷防止骨脱钙。方法:患者先戴腰围俯卧于床上,然后上肢支撑跪于床边慢慢退下床,起身站起。逐步进行站立平衡练习,步行练习。上床方法则采取“爬上床”的方法。

2.3术后后期(13周-1年)X线复查显示骨块达到骨融性后进行以下康复训练:

(1)腰背肌的锻炼方法:

①挺胸法:患者仰卧,用双肘支撑胸部,使腰背部悬空。

②五点支撑法;患者仰卧,用头部、双肘和双足支撑全身,使背部尽量悬空后伸;

③三点支撑法:双臂置于胸前,以头及双足撑在床上而全身腾空后伸;

④四点支撑法:以双足撑在床上,全身腾空呈一拱桥状;

⑤背伸法:患者仰卧,抬头,胸部离开床面,双上肢向背后伸,两膝伸直从床上抬起两腿。上述方法应逐步进行,以患者能耐受为限度,不可操之过急,用力过猛。

(2)功能性步行训练 方法:可做起下床进行家中活动,术后16周取下腰围进行户外活动,应避免久坐,腰部剧烈运动。截瘫患者此期逐步离床坐轮椅继续康复训练。

二、结果

本组病例均获10-24个月(平均13个月)随访。1例患者术后8个月出现螺钉松动,主要因过早负重有关。51例患者均达良好骨性愈合,其中2例截瘫患者借助轮椅恢复部分生活自理,49例不完全脊髓损伤患者术后按ASIA损伤分级平均提高

1-2级(见表Ⅰ)。

三、讨论

腰椎骨折分为单纯压缩性骨折和爆裂骨折。单纯压缩性骨折多采用非手术治疗。要求手术早期进行腰背肌锻炼。而爆裂性骨折由于手术相对复杂,骨性愈合时期长,术后的康复训练则是长期坚持,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正确的康复训练指导是造成植骨块移位,内固定物松动,腰背肌萎缩的主要原因。随着护理学科的发展,护理模式的转变,要求护士不仅仅是医嘱的执行者,病情的观察者,更是康复训练的指导者,健康行为的促进者。为患者制定并指导实施有目的、有计划,有评价的康复训练方案是手术成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全面履行护士职责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 费俊梁,王黎明,蒋纯志,王大林.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可注射型人工治疗严重腰椎爆

裂性骨折[J].中华骨科杂志,2008,3:10•3.

[2] Marino RJ.International Standards for neurds for neuroagiral classficication of spinal cord

Injury.5th.ed.chicago.American.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2000

[3] 宁宁,侯晓松,谭小波.骨科康复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10:1923.

腿部骨折康复训练篇5

由于医学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人类寿命已普遍延长,老年人口数也因此相应增加,髋关节疾病是困扰老年人生活处理能力的最大障碍之一,精湛的手术技术,只有结合完善的术后康复治疗,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正确的康复护理是髋关节置换术成功的重要环节。

应用生物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使患者尽早地最大限度地恢复功能,减轻疼痛[1]。在为老年人实施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的护理中。首先做好术前的护理,完善术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术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伤口引流的色、量等,注意并发症的发生,指导患者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是康复护理所遵循的原则。是确保手术成功的关键。本组通过26例患者的护理、周密的术前准备,严密的术前、术后观察,认真的指导患者掌握功能锻炼的要领,详细的出院指导,使人工髋关节最大限度地恢复关节功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资料与方法

2007年8月~2012年10月收治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26例,均施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其中男6例,女20例,年龄68~85岁,19例跌伤致股骨颈骨折,7例车祸致股骨颈骨折。

方法及效果:患者入院后积极治疗原有疾病,并及时进行各项术前检查,在充分的术前准备后,18例患者在硬膜外麻醉下,8例患者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进行生物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无1例术后感染及并发症发生。

护 理

一般护理:术前进行常规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血养饱和度、血糖等,24小时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及伤口疼痛情况,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镇痛剂。术后,保持引流通畅,伤口放置负压引流管并保持持续负压,防止引流管扭曲,受压以及血块堵塞,密切观察伤口出血情况,如术后4~6小时内引流量>300ml,色呈鲜红或短时间引流量较多,伴血压下降时,应立即报告医生,做好止血、输血的准备工作,并随时观察患者的神志、表情,睡眠以及大小便情况,发现异常及时汇报,还需特别注意观察患肢末端血运、温度及水肿情况及足背动脉搏动强度,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伤口处放置引流管,避免术后血肿的发生,24~48小时内将其拔除。

护理:患者术后不应一成不变,主要取决于手术中所安置的人工臼杯前倾角与假体柄前倾角的相互关系而决定患者[2],因此,术后需与手术医生交流,了解术中安置的人工髋关节位置,这对术后正确的护理有重要的意义[3]。

术后住院期间的康复训练:①术后当天,患者清醒后即可开始踝、膝关节活动训练,鼓励患者行踝、膝关节屈伸2~3次,5分钟/次。②术后第1~3天应将下肢略抬高,以促进下肢血液回流。屈伸关节,慢慢地将脚尖向上勾起,然后再向远伸、使脚下面绷直,每隔1小时5~10次,每个动作3秒,手术后立即开始直到完全康复。转动踝关节,由内向外转动踝关节,3~4次/日,每次重复5遍。健侧肢体练习,屈髋、屈膝收缩健侧下肢肌肉,每2小时练习一组,每组30次,每次持续10-15秒。通过本阶段的锻炼基本消除患肢肿胀,患侧大腿,小腿肌肉能够协调用力、做出肌肉舒缩动作。③术后第4~7天,屈伸髋、膝关节练习,患者可以自主髋、膝关节屈伸,使脚滑向臀部,然后伸直,注意不要使膝关节向两侧摆动,主要是增加关节活动范围,当股四头肌足够强时,可开始练习直腿抬高试验,大腿前方肌肉绷紧,尽量伸直膝关节,抬高下肢(距床面10cm)保持5~10秒钟,慢慢放下,重复练习直到感觉大腿肌肉有点儿疲劳,为患者下床锻炼做准备,指导患者床上坐起坐床边床边站立拐杖行走及肌力训练,指导患者及家属、陪护共同掌握协助患者上、下床的方法,从健侧移坐至床边,待患者适应后离床沿站立,健肢负重,患肢不负重,直至下肢肌力恢复后进行站立、后伸、外展练习。将患肢慢慢后伸,抬头挺胸,保持上身直立,拉伸屈髋肌群,然后下肢伸直位向外抬起,慢慢收回,拉伸髋关节内收肌30次/组。每天3组。应避免髋关节屈曲>90°(>90°会增加髋关节脱位危险)。④术后第8~14天,训练到患者有足够的力量可自行站立时,可在护理人员和学步器的帮助下进行3点交替步态训练或扶拐杖进行4点交替步态训练,逐渐过渡到2点步态,使患肢部分负重和4点步态完全负重,然后由双拐杖过渡到单拐杖到弃拐杖行走,最后进行生活习惯训练,如:坐床上穿、脱鞋袜训练,下楼梯训练。

出院后的康复训练及指导:一般术后2周出院休养,但患肢功能的恢复需要较长的时间,必须指导患者坚持在家训练,一般情况下扶双拐,行走6~8周,这期间继续住院时的各种锻炼,逐渐加大运动量,增加行走距离,术后8周~4个月,此阶段主要锻炼提高肌肉的整体力量。可使用单侧手杖、单腿平衡练习。术侧单腿站立1分钟,指导患者术后6个月内避免髋关节屈曲超过90°。如:跷二郎腿、坐位穿鞋、坐矮凳及弯腰拾物。不论平卧位还是行走时,尽量不要向外旋转髋关节,以防假体脱位,为保护假体和延长假体的寿命,要求患者禁止跑步、跳跃、爬山和举重等活动,并控制体重以减轻假体负担,属患者术后1、3、6个月来医院复查。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手术治疗,通常被称为“人生的最后一次手术”,之所以有

这种说法,是因为股骨颈骨折髋关节成型术是患者一次特殊的身体体质考验。正因为如此才使得护理工作和康复指导在股骨颈骨折治疗过程中的地位尤为突出,它要求护士不仅要具备精湛的专业知识,同时还需要掌握多学科的专业知识及社会知识,术后的功能锻炼,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功能恢复是治疗与护理的终极目的,通过规范的功能练习,患者的功能大多有满意的恢复,基本能完成日常生活并照顾自己。这一过程繁锁而艰苦,需要护士具有很好的耐心和良好的敬业精神。

参考文献

腿部骨折康复训练篇6

关键词 全髋关节置换 康复 护理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23.224

2006~2009年我科对56例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有针对性地实施了康复护理和常规的整体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56例患者中,男40例,女16例;年龄42~83岁,平均63岁。其中外伤致股骨颈骨折33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16例,病理性骨折4例,先天性髋臼发育不良2例,类风湿性关节炎1例。手术方式:37例采用非骨水泥固定,19例采用骨水泥固定。出院随访:效果优良,均恢复行走功能,假置和髋关节功能良好。

术后护理:⑴护理:术后立即将患者置于平卧位,下肢外展15~30°,中立位,两腿之间置三角海绵垫,膝下放软枕,保持膝关节屈曲10°~15°,穿丁字鞋,避免患脚夫外旋。内收和髋关节过度复屈曲,术后24小时内以平卧为主,24小时后可抬高床头,但应300ml,说明有活动性出血,应及时报告医生,并作好手术止血的相关准备。术后48~72小时,引流量每日

并发症预防及护理:⑴下肢深静脉血栓(DVT):①术中尽量缩短手术时间,术后抬高患肢15°~30°中立位,麻醉清醒后早期功能锻炼,主动行跖趾关节屈曲和踝关节“环转运动”,指导患者做小腿肌肉收缩和股回头肌的等长收缩。早期应用下肢静脉加压充气泵,弹力绷带,弹力袜等,均可促进静脉回流,增加血流速度,达到预防血栓的效果。②戒烟:因烟中的尼古丁成分会刺激血管,导致血管内膜损伤,从而促使血栓形成。③评估皮肤温度、颜色、血运、感觉、活动情况,并与健侧对比。④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尽量避免在下肢静脉穿刺。⑤遵医嘱预防性应用低分子肝素钙,低分子右旋糖酐、丹参等。用药期间注意监测伤口渗血情况,皮肤有无瘀点、瘀斑,牙龈出血及出凝血时间。⑵切口感染: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的主要因素与患者的体质,长期使用激素,体内有感染病灶,手术时间长等有关,应密切观察体温变化及伤口情况,术前准备充分,尽量缩短手术时间,术后换药和更换引流管时应严格无菌操作,减少感染机会。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是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绝对使用指征。⑶髋关节脱位:卧位及翻身时,始终保持髋关节外展中立位,屈髋不超过90°,不能外旋,避免双膝关节交叉,外出检查及下床活动时,应有医护人员协助,防止因搬动而引起髋关节脱位。

康复训练:①主动训练:主要为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髌骨被动运动和踝关节伸屈及足部活动,以免长时间固定造成肌肉萎缩、粘连、关节强直等。②被动训练:应用下肢骨折治疗仪(CPM)辅助治疗。3次/日,每次40~60分钟,注意调节起始角度和时间。③协助指导患者进行特殊的康复练习:包括卧位练习、坐位练习、立位练习、步行练习、踏车练习及拐杖行走步态的练习等。

出院指导:⑴应教会患者继续做关节、肌肉的活动。⑵平卧或半卧位,床头不宜过高,侧卧时两腿之间放软枕,尽可能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术后6~8周避免性生活,术后3个月内,患肢禁止负重,根据骨折愈合情况逐渐行简单活动。⑶日常行为重新规范:①合理饮食,避免增加体重,戒烟酒。②避免盘腿,不坐低椅或沙发,不要交叉双腿,不弯腰拾物,不穿系带的鞋。③避免用浴缸洗澡,改用淋浴,厕所使用高度适宜的坐便器。④避免在手术初期作长途旅行,避免长时间站或坐。⑤避免任何会增加髋关节负荷的运动,如跑步、爬山等。⑷预防感冒,及时控制感染,身体有其他任何部位的感染或需任何大小手术,均应告之医生你曾接受全髋关节置换,以便预防性应用抗生素。⑸定时复诊:基于人造关节经过长时间会磨损与松离,必须遵医嘱定期复诊,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复诊,完全康复后每年复诊1次。复查内容包括,髋关节正侧位片,人工髋关节功能评分等。如髋部疼痛或活动后严重不适,应随时就诊。

讨 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是骨科常见的手术之一,术后不是单纯的用药治疗,卧床休息,等待组织的愈合,还应及时实施身心整体护理和一系列康复护理,为功能恢复创造条件,使患者尽早康复,提高生存质量,重返社会。

参考文献

1 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2009:6.

腿部骨折康复训练篇7

【关键词】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康复训练护理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15.041

随着外科医学技术的不断提高,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已成为治疗髋关节病变的一种重要方法,是一种疗效十分确切的手术。但如果只把关节功能恢复寄托在手术技术上,而不进行术后康复训练,则不能达到手术应有的疗效。笔者所在医院自2001年以来,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制定了康复训练护理程序,目的在于通过早期训练护理,恢复患者肢体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提高生活质量,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2001年3月-2010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共施行183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其中双髋关节同时置换13例,单侧髋关节置换170例,患者年龄53~79岁,平均63岁。术前诊断: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合并髋关节退变性关节炎99例,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27例,股骨颈骨折57例,平均病程9.5年。随访6个月~3年,Harris评分为78~93分,平均86分;功能评分74~94分,平均85分。

2护理

2.1术前护理

2.1.1心理护理本组大多数患者为中老年人,且有较长的病史,术前都接受过程度不同的保守或有限的手术治疗。长期不断的病痛折磨使患者不得不将“最后”的希望寄托在关节置换上。但由于对手术方式、预后不了解,对手术成功缺乏信心,因而术前出现恐惧、忧虑、紧张等不稳定情绪。也有部分患者对手术治疗盲目乐观、期望值过高,对术前、术后积极主动的康复训练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或者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缺乏充分的心理准备。针对上述心理状态,笔者注重与患者的沟通与交流,根据患者不同的年龄及文化程度,采用口述、图片或影像资料等形式协助医生向患者和家属详细讲解手术的方法、过程、优点及疗效,介绍以往手术成功的经验,消除思想顾虑,增强信心,使其以良好的心态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

2.1.2术前指导长期的髋关节病变常伴有下肢肌肉不同程度的萎缩和肌力减退,这对维持置换后的髋关节稳定和功能是不利的。因此术前尽可能恢复股四头肌的肌力至关重要。术前教会并督促患者加强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直腿抬高以及髋关节的主动活动,也为术后的康复训练奠定了基础。要求功能锻炼每5 min 1组,每天完成5~10组,并教会患者如何使用助行器帮助行走。

2.2术后护理

2.2.1术后常规护理去枕平卧,患肢抬高15°,外展10°~15°。保持负压引流管通畅,减少关节积血(液),是预防髋关节感染的重要因素之一。护士在引流管护理中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经常捏挤引流管,注意观察引流液的性质,量和颜色。引流管一般在术后24~48 h内拔除。

2.2.2预防深静脉栓塞严密观察肢体是否肿胀、皮肤温度及有无浅静脉曲张等情况;抬高患肢,定时做踝、膝关节的被动活动4次/d,10 min/次。使用弹力绷带或弹力袜(TED长筒袜)是预防下肢静脉血淤滞的有效方法,必要时可适当使用低分子量肝素药物,以防止下肢深静脉栓塞形成。

3术后康复训练

为防止和治疗关节活动障碍,早期康复锻炼很重要。患肢肌肉收缩可促进肢体静脉及淋巴回流,减少关节粘连与关节外肌肉粘连、挛缩、消除肿胀、促进伤口愈合和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1]。

3.1手术当天指导患者在床上进行股四头肌、髂腰肌和臀肌等长收缩锻炼,10~20 min/次,从被动到主动。维持关节功能位。

3.2术后第1~3 d对患肢做由足到大腿的按摩,每2 h按摩10 min;屈伸踝、膝关节,每1 h活动1 min,交替进行。主动练习做患侧踝、膝关节背屈伸活动,每隔1 h 10次,每个动作持续3 s;股四头肌静力性收缩,每次持续10 s,10次为1组,每天10组。

3.3术后第4~7 d本阶段可继续前3天的练习,增加以下练习:(1)患肢做直腿抬高运动,不要求抬起高度,但要有10 s左右的滞空时间;(2)患肢伸直外展30°~45°;(3)利用膝关节CPM机练习屈髋逐渐至60°,3~4次/d,30 min/次。

3.4术后第8~28 d(1)患者卧床患肢直腿抬高运动,可在骨科床上通过Thomas架的滑轮,用吊带一端托住患侧小腿,另一端由患者控制,通过助力运动完成直腿抬高运动,要求患者尽量抬高患肢并保持高度,并逐渐减少手的帮助向主动完成这一运动过渡。(2)进一步加强患肢直腿抬高练习,抬30°即可,保证膝关节伸直,坚持5~7 s,每天练习3~4组,每组30次。(3)扶栏健肢支撑,患肢不负重状态下屈髋外展,坚持5~7 s,每天3~4组,每组30次,逐渐屈曲增大至60°~70°。(4)安装骨水泥型假体的患者,在陪护人员指导下扶助行器练习平路行走,髋关节部分负重,负重约5~10 kg,每天练习3~4次,10~20 min/次。

3.5术后第30~60 d重点进一步加强第3周的效果,增加患肢活动范围、负重能力以及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可在轻度倾斜坡面上独立行走。独立完成穿鞋、袜、裤等日常生活动作。除了屈髋功能训练之外,还得注意后伸髋关节的功能训练。上下楼梯活动,早期主要依靠拄拐上下,健腿支撑,患肢从不负重到部分负重,要求健肢先上,患肢先下,待患者适应后脱离拐杖。

4讨论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已成为老年人治疗髋部疾患,重建髋关节功能最常见的手段之一[2]。近几年来,一些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常由于术后康复护理训练不当,而导致功能不能良好恢复,严重者还可出现肌肉萎缩、关节挛缩、下肢深静脉栓塞、废用性骨质疏松、人工关节脱位、假体周围骨折等表现。因此,术后康复护理是保证治疗成功的重要因素,是一个较长期的过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功能锻炼对髋关节功能恢复有重要作用,应尽早进行康复训练,并做好手术前后指导。研究证明,CPM有助于静脉和淋巴回流,减轻患肢肿胀,避免静脉血栓发生,消除关节粘连,改善关节活动角度[3],缩短康复时间。增加股四头肌、髂腰肌及臀肌肌力能够增强关节稳定性,加速髋关节功能恢复。每日训练前询问患者情况,有无局部不适,训练量由小到大,循序渐进,以不引起患者不适为宜。笔者所在医院安装骨水泥型假体的患者经过一系列系统的训练,9 d内均可下床活动,术后两周出院,出院时均可在助行器辅助下行走,无疼痛及其他不适,功能锻炼期间无一例发生术后并发症。

参考文献

[1] 陈维珍,杨桂莲.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的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4,10(9):709.

[2] 朱通伯,戴尅戎.骨科手术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643.

[3] 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实用骨科学[M].第3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2193.

腿部骨折康复训练篇8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本组患者19例,男9例,女10例。年龄为2~17岁,平均9岁。保守治疗15例,手术治疗4例(钢板内固定2例,髓内针固定2例)。保守治疗患儿随访13例,随访最短为1年零3个月,最长为12年,平均为6年零7个月,有11例无明显畸形出现,2例反复出现骨折后下肢弯曲畸形。

1.2 治疗、预防和康复训练方法该病的康复治疗是以骨折复位、改善负重力线、改善功能、减少畸形和病废率为目的。该病患者的骨质强度不够,轻微外力或无外力的情况下即可出现骨折。本院收治的均为闭合性骨折,其中15例采用保守治疗,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下肢的骨折配合皮牵引。在行手法复位时,用力要轻柔均衡,避免医源性骨折,治疗效果良好。手术治疗4例,2例以钢板螺钉内固定,且均在钢板未取出前于钢板两端出现再发骨折。2例采用髓内针固定,其中1例效果良好。另1例则在患者进行功能练习时髓内针远端穿出骨皮质,并再发骨折。我们的治疗体会是该病出现骨折后治疗应以保守为主。必须手术的患者,如已存在畸形,可在治疗骨折的同时矫正畸形,改善负重线,以髓内针固定较为合适但长度应足够。现在也有主张应用可延长式髓内针固定治疗,其远端膨大固定于干够端,可不必取出。而钢板作为内固定物应慎用或禁用,尤其是反复骨折的病例,骨折部位的骨干呈扁平状,髓腔闭塞,行内固定时非常困难。该病骨折后愈合情况与正常患者无明显差异,但有大量骨痂生成。康复治疗的作用在于加速骨与软组织愈合,缩短病程,并促进患儿运动功能的恢复。因骨折后患肢被迫制动,使运动条件反射减弱甚或消失,患肢肌张力降低,肌容积减少,肌肉废用性萎缩,关节挛缩。常人卧床21 d后,体力和工作能力即可降低20%~25%,至少需要3周锻炼才能恢复原来水平。所以在可能的情况下,减少制动时间,早期功能锻炼是极其重要的。因此,在骨折整复固定3 d,损伤反应开始消退时,即开始训练。股四头肌及小腿三头肌的静力收缩运动(等长运动训练)、足趾及踝关节的主动背伸活动(等张运动训练)有利于骨折部位的消肿和血液循环的建立。在康复期间治疗时,为获得满意的关节活动范围,应行早期关节功能练习。在骨折的局部,以小夹板固定至关节附近,这样即不妨碍关节进行活动,又避免了尚未骨性愈合的骨折局部移位和畸形出现。在骨折康复训练时必须注意运动方向与原发骨折外力方向应相反,活动时骨折端不应受到旋转、成角或剪力的影响。必要时可以配合相关仪器如CPM进行康复训练,还可配用理疗,如骨折部位超短波或低频磁疗,促进骨折愈合等,以获得最佳疗效。健肢坚持每天训练,促进全身功能改善。本病系遗传所至,避免反复多次骨折和预防畸形出现则是关键所在。在日常生活中应尽量避免剧烈活动和外力,一旦发生骨折,应争取早期复位固定,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如没有条件立即就诊,那么局部简单的固定非常重要。因该病患者骨强度差,且朔型能力不强,故在治疗过程中,应严密观察局部小夹板的松紧情况,随时复查X光片,尽量纠正各方向成角畸形。如股骨干骨折,应避免骨折部位向前外侧弧度过大,防止日后弓形畸形出现。

2 结果

经过不断总结该病的康复治疗经验及教训,我们认为该病的康复治疗应以保守治疗为主,正确的康复训练指导是该病获得满意疗效的保证,而预防骨折发生以及在治疗骨折时防止畸形出现则是减少病废率的关键。本文19例成骨不全的患儿,其中保守治疗15例,经治疗后优良率为86.6%,畸形发生率为13.4%。

3 讨论

上一篇:高等教育知识点范文 下一篇:有机合成前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