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产资源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3-10-25 17:14:16

矿产资源的概念

矿产资源的概念篇1

摘要:本文作者从法律角度对矿产资源在开发过程中的生态补偿的概念进行界定,在总结我国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现状的基础上,对我国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法律机制的完善提出了合理的建议,以达到能促进我国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使矿区的生态安全和采矿业能够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矿产资源;生态补偿;矿区生态补偿;法律机制;

1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的概念和含义

1.1生态补偿的概念

本文可以将其大概总结为两种含义:

一是指自然生态补偿。《环境科学大辞典》将其定义为“生物有机体、种群、群落或者生态系统受到干扰时,所表现出来的缓和干扰、调节自身状态使生存得以维持的能力,或者可以看作生态负荷的还原能力”。

二是从法律的角度出发,吕中梅教授认为:“生态补偿从狭义的角度理解是指对由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给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造成的破坏以及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的补偿、恢复、综合治理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

1.2 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的概念和含义

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法律机制是指将生态补偿的基础理论应用于矿产资源开发的保护中,实现对矿产资源的补偿。也就是说,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法律机制应该是针对矿产资源开发、开采、利用过程中所造成的对矿区环境污染、矿区生态系统的破坏和矿产资源的浪费利用等问题,而采取的一系列整治、恢复、修复矿区生态环境措施的一种制度。在发挥法律的保障和促进作用的基础上,将一系列措施制度化、法律化、社会化,并结合政府的宏观调控机制及经济调节手段,运用财政扶持补贴、税费征收、政策优惠等措施对矿产资源开发中生态环境的保护进行合理有效的补偿。

2我国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的现状

2.1我国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的现状

近些年我国出台的一些《法律细则》及相关的法规与政策,吸收了一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对有关矿产资源开发中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内容做了相对明确的规定。如:1989 年出台的《土地复垦规定》、1994年出台的《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2000年出台的《生态环境保护纲要》、2005出台年的《国务院关于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通知》、2006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2007 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2009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等,这些条例法规都不同程度的从不同角度对相关原则及有关制度建设作了相应的规定。特别是2009 年出台的国土资源部颁布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对矿山环境影响评估制度、矿山环境恢复保证金制度、矿山环境保护治理原则,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义务等做出了比较详细的规定和诠释。

2.2矿区生态补偿的必要性

从我国整体形势来看,建立矿区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对于实现小康目标,深入开展环境保护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有助于利用激励社会经济的管理,促使在生态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与一般商品再生产过程相结合,从而达到在整体上对全社会的生产活动进行宏观调节,对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及生态功能的恢复与治理进行系统管理的目的。

3建立健全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的对策

3.1 进一步完善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的法律体系

就我国目前有关法规体系的现状而言,以《土地法》、《矿产资源法》、《环境保护法》为重点,要适时、有效地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修改,届时补充矿产资源开发生态环境补偿的相关重要内容,以及形成矿产资源开发生态环境补偿的法律体系。我国在目前还没有专门性地针对矿区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也未对矿区生态环境修复治理的主体列出明确的规定,矿区生态环境的最主要治理者仍然是国家政府。所以,由于缺乏相关的法律依据,生态补偿费的获得主要还是依靠国家财政,开采企业基本没有负担环境修复的成本费用。生态补偿的主体、客体、补偿的原则和依据也没有得到明确的规定。

3.2 设立矿产资源开采生态环境补偿的监督机制和管理机构

针对我国目前传统的生态环境价值观念相对比较落后,生态环境利用的权利和责任观念也比较淡薄,矿产资源开采中生态环境补偿的法律制度尚不完善的状况下,必须强化矿产资源开采生态环境保护和补偿的法制建设,实行行政监督,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以确保矿产资源开发生态环境补偿制度的有效进行,从而促进我国矿产资源的有效利用及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和恢复,确保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长治久安。

3.3 确定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的补偿机制和标准

在完善以上法律的基础上,应依法建立一系列矿产资源开发生态环境补偿制度。应该遵循以下几项基本原则:环境、社会、法律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原则;资源综合合理开发利用的原则;环境、生态完整性、综合性、相连性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资源利润率公平分配的原则;代际公平、代内公平、物种公平以及地域公平的原则。形成一套科学的评估、认定方法和动态补偿标准的全方位科学补偿机制。

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的数量以及标准的确定,是合理实现矿产资源开发中生态补偿的前提。如果补偿的数量过低,资金的缺欠将会不利于矿产资源开发中生态补偿的合理实现;反之,数量规定如若过高,超过补偿的能力,则会阻碍社会经济的合理发展。因此应该建立矿产资源价值评估体系和科学的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标准体系。

3.4 增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意识观念

如今追求经济增长的强烈欲望使人们忽略了人类生存的最基本条件―对生态环境的合理开发和保护。所以在立法中,往往偏重于矿业生产活动,却疏忽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补偿。这些都是人们对人类生存的价值和意义的错误理解与追求,然而必须在法律的引导下,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同时让法律与生活结合,引导人类正确的追求和发展。

4总 结

随着工业化、商业化、城市化的迅速发展,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在这种背景下,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必须制定和完善一系列相适应、相协调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矿产资源开发生态环境补偿的法制建设就是其中之一。它的价值不仅是协调矿产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的关系,实质上是调整资源开发利用的利益分配关系,是解决如何在资源开发利用者和资源所有者、资源关系者之间,在资源赋存地区和资源利用地区,在代际之间与代内之间进行利益分配问题。它关系到如何平衡“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关系,是可持续发展的又一重大课题之一。

参考文献:

[1]环境科学大辞典编委会.环境科学大辞典.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1。

[2]吕忠梅.超越与保守:可持续发展视野下的环境法创新.法律出版社.2003。

矿产资源的概念篇2

关键词 矿产资源税 立法理念 可持续发展 整体社会公平

作者简介:冯彩平,山西财经大学法学院经济法学专业2012级硕士研究生。

一、矿产资源税的概念以及特征

(一)矿产资源税的概念

矿产资源税作为税法规定的基本税种,是指以各种应税自然矿产资源为课税对象、以调节资源极差收入为目的同时体现国有资源有偿使用而进行征收的一种资源税。《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中的法律规定,只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域以及管辖的海域开采本条规定的矿产品、资源或者生产盐的单位和个人,就为资源税的纳税人,依法应当缴纳资源税。因此,在我国,矿产资源税应当是指政府为调节因资源条件差异所形成的级差收益,对在我国领域及管辖海域内开采由地质作用等地理运动所形成且具有利用价值的,呈气态、液态、固态的自然资源的单位和个人所征收的税种。

(二)矿产资源税的特征

中国1994年税制要求,只要在中国境内开采规定的矿产品、矿产资源或生产盐的单位和个人,就依法缴纳资源税。由此可见矿产资源税依靠国家强制力,是国家对采矿权人固定、强制、无偿征收的一种资源税;是矿产资源实施有偿开采制度的基本形式;是针对特定应税自然资源的征税的资源税。除此共同的特征之外,根据我国矿产资源税有关的法律法规的规定可以看出,矿产资源税在我国还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 税收课征源泉性。这一特征与其他税种由独立核算的单位统一缴纳不同,无论生产或开采单位是否属于独立核算,法律都规定矿产资源税应在生产或开采源泉地进行严格征收,这样不仅照顾了开采地的利益,也避免了税款在流通环节的流失。

2. 征收税款差别性和量化性。我国目前的资源税实施量化征收:一是保证矿产资源税税款收入不受产品、资源的利润、价格和成本的变化而变化,确保财政收入的稳定;二是能够降低矿产资源开采企业的成本,从而提高经济效益。矿产资源税实行“差别征收原则”,即资源条件好、收入多的资源实行多征收税款;资源条件差、收入少的资源实行少征税款的原则,依据矿产资源不同的等级分别确定有差别的税款,从而有效地调节资源级差收入。

3.征税范围有限性。自然资源具有天然性,我国实行的矿产资源税征税的范围很有限,仅选择了一些级差收入大,矿产资源税资源较多,便于征收管理的矿产品、资源和盐列入矿产资源税征收的范围。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变得越来越重要。

二、我国现行矿产资源税制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我国现行矿产资源税制存在的问题

矿产资源税是对在我国境内开采或者生产应税资源产品,因资源条件差异形成的级差收入征收的一种税。征收矿产资源税的目的是促进矿山的合理开发, 调节资源级差收益。资源税中既包括级差地租,也包括了绝对地租,使得矿产资源税与矿产资源补偿费在功能上重复,同时也使得矿产资源税失去了存在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在国外只有少数国家才征收超额利润税,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矿业的高风险性,使其理应得到高回报;二是矿业所得的高额利润,可通过征收所的税得以调节。而且实施征收超额利润税的国家,只对开采石油或开采储藏量特别好的矿山征收,对劣等矿山是不征收超额利润税的。

(二)我国现行矿产资源税制问题的成因

矿产资源的概念篇3

这不是北矿磁材的首度亏损,过去8个季度,北矿磁材有7个季度出现亏损。但就是这样一家亏损累累的公司,2010年却因稀土概念和不曾间断的重组传闻而遭市场大肆炒作,并因股价暴涨而获得“妖股”称号。

事实却是这家2004年登上资本市场、且背靠北京矿冶研究总院这棵大树的北矿磁材并无真正的稀土资源,而且上市以来成为大股东持续减持的“现金奶牛”。而一直以来宣称重组,不过是央企重组预期下一个迟迟没有兑现的梦想。

光环公司业绩持续亏损

中报显示,北矿磁材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49亿元,上年同期为1.52亿元;净利润亏损445.57万元,同比下滑近40%;基本每股收益为-0.034元。

业绩亏损的主要原因是上半年公司原材料价格不断上升,导致营业成本攀升。另一个因素是受固安基地停产的影响,部分产品盈利额减少。2011年3月,北矿磁材固安生产基地因为重金属超标而进行停产整顿,6月14日,公司还公告称停产对公司经营影响不大,但四天后就宣布固安分公司继续停产,将对全年业绩产生影响。

从2010年财报看,固安基地去年产品销售收入约1.27 亿元,所产生的利润大约是全年母公司净利润的三分之一,该分公司停产对公司母公司业绩影响不言而喻。

早在2004年5月12日上市时,由于公司大股东为北京矿冶研究总院,实际控制人为国务院国资委,公司凝聚了不少光环:既是国内最早的铁氧体开发和生产单位之一,也是科技部唯一的“国家磁性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依托单位,同时还是国内最大的铁氧体预烧料制造商之一。

但上市后公司业绩不尽如人意。2009年这家营业收入只有2.15亿元的公司全年亏损达到4956万元,同比大幅下降876%。而2010年前三个季度连续亏损,净利分别为-468.03万元、-320.96万元、-205.79万元。尽管当年全年业绩扭亏,实现净利290.87万元,但2011年一季度公司再陷亏损,净利润为-93.57万元。

造成公司盈利欠佳的主要原因是产品销售与成本两方面存在问题。《投资者报》8月24日从北矿磁材证券事务部了解到,目前随着国内横店东磁、厦门TDK和江苏晶石等磁材生产商的壮大,磁材产品价格不断下降,北矿磁材的主营产品为磁性材料和锌制品,业务相对单一,没有竞争优势。

而在产品定位方面,由于中国磁性材料行业以中低档产品为主,国内竞争激烈,而公司的产品缺乏足够的竞争力,无法从中脱颖而出。成本方面也劣势明显,北矿磁材的主要产品永磁铁氧体的主要原材料为含铁材料,锌制品的主要原材料是锌锭。自2007年起,含铁材料和锌锭的价格,以及燃料的价格一直高位运行,使得北矿磁材生产成本高居不下。

尴尬的稀土概念

与业绩亏损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北矿磁材二级市场上的股价表现异常凶猛,2010年下半年展开了一波凌厉走势,2010年7月中旬股价还在12元附近,到11月1日时创下了41元的新高,三个半月时间股价翻了3倍多。由于股价涨势过于突出,公司先后6次股价异动公告。

引发北矿磁材股价暴涨的因素是稀土永磁概念。从2010年10月20日开始的8个交易日当中,北矿磁材股价更是从23.6元一路飙升至37.6元,涨幅接近60%,远高出有色金属板块同期12%的涨幅。

“二级市场上的事我们不方便说什么,但我们并不生产钕铁硼永磁体。”上述北矿磁材证券事务部人员对《投资者报》表示,公司生产的磁体主要是铁氧永磁,而并非稀土永磁。

令北矿磁材颇为尴尬的是,稀土永磁概念不但不是公司真正的产品,而且对公司现有产品和业绩构成很大冲击。因为,相对于公司所生产的铁氧永磁,钕铁硼永磁具有更好的产品利润和市场前景。

申银万国有色金属行业分析师郑治国此前就结合数据分析认为,目前稀土资源整合带来的价格回升,将使行业向拥有更高毛利率的高性能钕铁硼永磁延伸。“以高性能的N40SH和N42SH烧结钕铁硼永磁来说, 一吨毛坯的售价高达25万元,其税后利润可达8万元”。

另一个可以佐证的事实是,与北矿磁材同属磁性材料生产的宁波韵升在钕铁硼永磁产品上的利润率达到了35%左右,而北矿磁材同期所生产的烧结铁氧永磁和粘结铁氧永磁产品的平均利润率分别只有20%左右。

令人不解的是,北矿磁材在钕铁硼永磁上曾有过尝试,2004年上市时的一个主要募投项目就是拟投入7547万元,对公司原有的粘结钕铁硼磁体生产线进行技术改造,但公司2007年却公告称,由于市场发生变化,其抗风险能力和预期收益有所下降,难以实现预定目标,公司决定暂停此项目的投资,并将这笔募投资金转向静电显像材料工业生产线项目。

大股东套现超过三亿

除了与公司毫无关联的稀土概念,另一个引发股价大涨的因素是重组预期。自2010年初开始,在央企重组的大背景下,关于北矿磁材大股东北京矿冶研究总院与中铝和五矿接触的消息不断传出,但时至今日,重组未有实质进展,北矿磁材对此也没有披露过任何信息。

“双方的确一直在谈,但进展缓慢,由于北京矿冶研究总院自身的资源不多,而中铝有色矿资源较多,因此比较倾向于选择与中铝重组。”北京矿冶研究总院财务部门一名工作人员向《投资者报》透露。

尽管关于重组的消息已经传出了一年多,但《投资者报》8月25日致电北京矿冶研究总院时,仍没有得到关于重组事项的确切答复,而北矿磁材上述证券事务人员则表示,“这是集团层面的事,与公司无关,到了该披露的时候公司自然会披露。”

就在重组迟迟不能兑现、北矿磁材股因稀土概念和重组预期节节攀升之时,北京矿冶研究总院却在连续减持北矿磁材股份。

2010年10月28日、29日,矿冶总院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减持北矿磁材511.61万股,套现1.67亿元。而此前6个月中,其减持北矿磁材138.39万股。

2011年1月4日和1月5日,该院再次通过上交所减持北矿磁材595.56万股,以北矿磁材1月5日的29.27元收盘价计算,矿冶总院此次减持股份的市值也达到1.7亿元。

矿产资源的概念篇4

经济转型期各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矿业企业因其自身工作的特殊性与艰巨性致使其在人才竞争中无显著优势。本文以矿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分析的视角入手,对矿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进行概述,分析我国国有矿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进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对当前国有矿业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予以认知。

【关键词】

国有矿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现状

1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概述

1.1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含义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指根据企业发展战略的要求,有计划地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通过对企业中员工的招聘、培训、使用、考核、激励等一系列过程,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及潜能的有效发挥,进而为企业创造更多价值的活动。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本质来看,它是企业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借助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协调等一系列活动实现人力资源的获取、开发、保值和运用,最终完成企业发展目标的一种科学化、系统化管理行为。国有矿业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是此定义的具象化表述,在国有、矿业两大域概念的限制下被赋予了更多政治性、国民基础性色彩,涵盖矿业产业的内在属性和特点。

1.2 国有矿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

1)人力资源管理的观念陈旧。在企业性质及行业环境的影响下,国有矿业企业“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缺乏。缺乏意识层面的主观引导,国有矿业企业自上而下忽视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建设和发展,在人才引进、培养、开发利用等方面成果甚微。

2)人力资源管理的机制及模式落后。作为国家管控的国民基础性行业,国有矿业企业在人事管理机制建设及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创新等方面缺乏动力。现有的人力资源管控模式与市场的关联性较小,难以有效发挥人力资源管理在提升企业效益上的功效。在竞争上岗、双选机制等层面缺乏系统化、体系化的建设,人力资源管理处于低效静态管理中。

3)人力资源管理的配套机制僵化。员工管培、绩效考评、薪酬调控等人力资源管理的配套机制僵化,在企业产能、员工待遇等方面缺乏有效的激励性措施,无法依托人力资源的管理、开发来提升企业的整体活力和竞争力。

2 国有矿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现状

2.1 现状概述

审视诸多矿业企业的客观现状,迫于市场经济体制大环境下传统人事管理体制依旧得以惯性沿用的实情,我国国有矿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多数须在改革进程的推进中实现机制模式的转换。延滞性的体制改革使得现阶段的矿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仍困于不断修正补充计划经济条件下管理模式的“泥潭”,进而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在改革进程中如何对其它资源予以有效整合利用形成了制约。

以当前煤炭行业为例,在煤炭系统经济萧条的阶段大部分国有煤炭企业处在产能下降、人员裁撤、效益下滑的困境。企业发被动的应对行业形势的变化,难以依托自身人力资本的优势制定前瞻性的战略规划。国有矿业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整体存在人才吸引力不足、人员流失大、人力资本竞争力差、制度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亟需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解析并提出切实有效的对策。

2.2 问题解析

2.2.1矿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思路问题

首先,矿山企业作为技术类行业,在人员的招录上侧重对各技术人员的引进与培养,对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对企业整体人力资本运作成效缺乏理性认知。在人力资源管理层面的思路模糊,导致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处于低效运作的困境,以企业发展为导向对各领域人才进行有效整合难以践行。国有矿业企业现存的人事专员多数缺少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在自身的人力管理层面只是程序化的推进,缺乏对专业人力资源管控团队的建设。由此,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规划制定及成效遇见上缺少软性力量,进而无法在硬性基础架构上实现企业整体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需求。

其次,现有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过于行政化,缺乏创新性和前瞻性。当前众多国有矿业企业的人事管理的精力主要放在常规性的行政事务上,管理机制和管理内容过于呆板和僵化导致基础性工作停滞、突破性工作缺失。系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体系缺失,致使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模式改进处于任务性、后进性困局。将人力资源简单的归属于人事管理的范畴,以业绩为导向的企业内部人力管控成为工作的核心任务,对企业人力资源在企业整体发展中的功用予以人为的简化。人力资源管理思路的模糊不明,对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发展人才引进形成了反向拉力,进而在内部人才培育及外部市场拓展领域造成发展困局。

2.2.2矿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问题

首先,基于人力资源管理主客体的界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从业者的业务素养及专业技能的高低成为影响管理成效重要因素。国内多数矿业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上仍选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老一套内容,工作分析、绩效考核与薪酬激励等科学化、规范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处于无人问津的尴尬局面,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高效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构建与创新更是无从谈起。现在许多国企都基于传统人事管理的观念的引导与影响,在人事管理者选用上无科学合理的标准,将人事管理误解为无专业限定的“鸡肋”岗位。此种用人思路导致人事部门的自身构建出现严重问题,缺乏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的人扮演者为企业发展“招兵买马”的核心角色。

其次,缺乏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对人的管理过分强调通过“控制”和“服从”来实现人与事相适应。忽视人的才能发挥,忽视建立和健全企业的激励机制,尚未建立起真正能够实现“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竞争机制,员工效益最大化没有达到满意化。

2.2.3矿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观念问题

首先,在观念上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不到位。矿业企业具有其独特的行业性质及区域作业特点,现实中地处偏远地域的矿业企业在作业环境差、一线人员素质低、行业利润大、从业门槛低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强。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成效如何,矿业企业则处于长期认知不清、无需了解的观念误区。

其次,煤炭企业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较重,发展战略意识淡薄。矿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更多的扮演着完成机构配置硬性任务的附属品角色,其真实的服务性、核心性部门角色被现实予以“消除”。计划经济体制所形成的思维与观念,依然影响着企业管理包括人事管理制度,如在一些国有煤炭企业中存在的平均主义现象。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作为当前企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市场经济大环境下实现企业发展、创新的狠心要素。既有的传统人事理念与模式压抑了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既影响人才的培育与提升,又会导致人才的流失与企业发展的滞缓。

【参考文献】

[1]石语.朝气蓬勃的民营矿业[J].国土资源,2004(2).

[2]朱训.关于矿业企业发展的几个问题[J].资源产业,2003(2).

[3]张俐华,时炼波.我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6(5).

[4]谭章禄等.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6.

矿产资源的概念篇5

关键词:管理会计 探矿权 价值管理

一、引言

在我国,矿产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勘查矿产资源必须依法取得探矿权。过去计划经济时代,勘查开采矿产资源都是国有勘查单位和矿山企业进行的,探矿权对国有地勘单位发挥着划定工作场地和完成国家任务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矿产资源勘探开发业务市场化,投资主体多元化,国有地勘单位由事业转为企业,探矿权的市场和资产属性凸显,打上了价值的烙印,实现价值最大化成为地勘单位探矿权管理的基本目标。

管理会计是以其特有的方法和手段,利用有关信息预测前景、参与决策、规划未来、控制和评价经济活动,为企业内部服务的一种价值创造系统。管理会计的基础理论、成本习性分析、量本利分析技术、资金时间价值、经营决策、资本经营、绩效控制等方法体系为国内外各类企业的价值管理提供了工具,具有广泛的适应性。作为事业转企业后以地质勘查为主业的国有企业,以管理会计为工具,对探矿权从取得、持有、退出全过程的加强分析研究,实行科学决策,实施有效控制,对于加强探矿权管理、实现价值最大化的基本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探矿权的概念和特点

(一)概念

探矿权是矿业权的组成部分。矿业权是指矿产资源的使用权。矿业权包括探矿权和采矿权。探矿权是指在依法取得的勘查许可证规定的范围内勘查矿产资源、获取利益的权利;采矿权是指在依法取得的采矿证的范围内,开采矿产资源获取矿产品实现利益的权利。限于篇幅,本文在管理会计视角下,仅对探矿权的价值管理进行探讨。

(二)探矿权的价值及勘查活动的特征

1.探矿权的有限性

众所周知,在我国,矿产资源是国家所有,探矿权是矿产资源的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因此在行使探矿权流转运营权利的时候,会受到较多的政府限制和约束。

2.探矿权的价值性

探矿权的有偿取得(缴纳价款或支付受让款)、持有、维护、验证与扩大地质成果都需要一定的技术和资金投入。探矿权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它的持有运作预期可以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3.探矿权具有排他性

探矿权由政府主管部门设立,依附于政府或法人存在,探矿权受法律保护,一个法人取得探矿权后,其他人不得任意侵占。

4.探矿权与勘查业务活动相联系

持有探矿权的法人必须开展勘查活动。这既是验证或扩大地质成果的基本手段,也是政府主管部门的要求。探矿权人在规定期限内未对探矿权开展勘查活动,或达不到投入和工作要求的,探矿权禁止流转,政府主管部门有权收回。

5.探矿权的价值具有高投入、高收益、高风险的特点

一个预测资源量为1亿吨矿权,经过详查或勘探后,由于储量和品位变化,资源量可能变成2亿吨,也可能变成2千吨而不具有开采价值。

6.探矿权的价值循环周期长,具有长期投资的特征

一项探矿权投资短则一年半载,长则三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完成退出过程。

三、探矿权的取得和业务运作过程

(一)来源

企业取得探矿权分有三个渠道,一是企业向政府主管部门申请、政府批准授予或出让取得;二是从市场上受让有偿取得;三是通过股权、租赁等方式取得。

(二)矿产勘查业务活动阶段划分和业务成果

探矿权不是孤立价值概念,它的价值依附有意义的勘查活动及其成果来体现。企业取得探矿权后,必须开展相应的勘查活动。以固体矿产资源勘查业务为例,按照现行地质勘查分类标准,地质勘查活动类型及其业务成果简要对应关系见表1。

一项典型完整的具体的勘查业务,走完预查、普查、详查到勘探的全过程,随着勘查级别的提升,投入的工作量和资金会大幅上升,相应成果的可信度(334、333、332、331)也会显著提升,探矿权的价值会大幅增加,风险也会增加,勘查级别、成果可信度、探矿权的价值和投入风险呈现正相关的特点。

(三)探矿权的价值实现方式

1.探矿权的价值实现的约束条件

(1)资质要求:申请探矿权的有资质要求,受让探矿权同样有资质要求。

(2)资金投入强度的约束:有的省份规定每平方公里勘查投入不足3万元,不得进行探矿权转让,不得审验延续探矿权。

(3)时限限制:探矿权持有期限达不到一定时间(如两年),不得转让等。

(4)面积压缩:探矿权审验延续时,下一周期探矿权面积在初始面积基础上压缩25%。

(5)缴费规定:探矿权要按期缴纳探矿权费用的规定。拖欠费用不得转让(有的省份规定每个探矿权缴纳5万-10万元不等)。

2.实现方式

(1)政府授予探矿权提交。是指政府矿业主管部门探矿权项目,勘探单位向矿业主管部门申请,经批准后,获得政府授予探矿权,由财政预算拨款支持,勘探企业完成规定的工作量,向政府主管部门提交勘查成果的运营行为。

(2)探矿权转让。不论是从政府主管部门出让取得还是从市场受让取得的探矿权,勘查单位投入一定资金和工作量后,形成一定的勘查成果,对勘查成果进行转让,获取投资收益的行为。

(3)探矿权出资。勘查单位以持有的探矿权评估作价出资与社会其他资源结合形成新的利益共同体,持续进行勘探作业的行为。

(4)探矿权出租。探矿权持有主体不变,由他人出资勘查,勘查成果分享的行为。

(5)探矿权转采矿权。现行制度规定,探矿权人完成勘查过程,具备开采条件,可优先向政府主管部门申请采矿权。经批准探矿权转入采矿权后,采矿权的收益可补偿探矿权的成本。在事业转企业之后,把具有市场前景的探矿权转变为采矿权,走探采一体化的路子,是地勘企业实现做大做强做优目标的现实选择。

四、管理会计视角下探矿权的价值因素分析

从管理会计的视角出发,探矿权的价值和利润在概念上是趋同的,分析影响探矿权利润的因素可以代替影响价值的因素分析。在此,以管理会计“量―本―利”模型为基础,分析影响探矿权利润、影响价值的因素,为提高探矿权运营利润、提升价值提供方向。

(一)管理会计“量―本―利”分析模型

P=qx-a-bx=(q-b)x-a

式中:P代表利润总额;q代表价格;x代表销售量;a代表固定成本;b代表单位变动成本。上式站在管理会计的角度客观反映了产品经营模式下企业产量、价格、单位变动成本、固定费用与利润之间的关系,为我们分析影响探矿权运营利润、影响价值的因素提供了借鉴。

(二)影响探矿权利润(价值)的因素分析

1.量――业务量分析

在“量―本―利”分析模型中,量是指具有交换价值的有效量。具体到勘查业务中,量也应该是技术上可靠、经济上合理的有效的量。但因勘查业务成果具有阶段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量的计算就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所谓阶段性是指勘查作业过程中分预查、普查、详查、勘探等4个阶段,其相应成果分334、333、332、331等4个等级,代表了储量的不同的可靠程度,不同可靠程度具有不同的价值内涵;所谓不确定性,就是因为地下矿产资源的隐蔽性、成矿规律认识渐进性,导致一定阶段的勘查业务结束后,分析得出的结论有可能是肯定的,也有可能是否定的。若得出否定结论,则此前给出的储量就是无效的量,此前的投入就会变为损失,这就是勘查业务的风险性。有学者经过大量的数据研究,得出勘查业务的成功率是二十分之一经验数据。前述特点提示我们,一是在进行勘查业务成果计量时,一定要下功夫从技术和经济两方面核实储量;二是在经营方式、投入方式方面进行创新,吸收“赌石”理论,风险投资模式管理项目。

2.价――价格

“量―本―利”分析模型告诉我们,价格是影响利润最敏感的因素。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格以价值为基础,随着供求关系上下波动。价格的这些基本理论,在矿产资源勘查方面同样适用。由于勘查业务的特殊性,影响勘查业务成果价格波动的供求关系与一般商品比较有着特殊的表现,一是传导的链条比较长:探矿权演变到矿产品有较长的周期,探矿权价值判断需依托矿产品预期价格趋势来判定。二是涉及的面非常宽:有宏观的,有微观的,是经济问题;有的涉及政治、军事、科技、金融等方面。探矿权的价值与未来社会宏观面呈现出“水涨船高”的特点。三是和矿种自身的稀缺程度关系密切,比如前几年的稀土等。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十三五“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经济发展转型升级,能源结构深度调整,无疑对未来的矿业产生重大影响,进而影响到勘查业务自身。比如,前几年经济高速发展,对煤炭的需求旺盛,涉煤的探矿权的价值就非常大,动辄几亿或者几十亿,而现在却非常冷清。四是现代矿业全世界是联系在一体的,矿产品交易“互联网+”已成定式,世界矿业市场的波动必然会传导到国内。价格分析给我们的基本启示是:实现探矿权价值最大化,一是应选好探矿权的矿种;二是要以世界性的眼光,把握宏观和行业经济周期。因此,我们在考虑探矿权价格时,不能浅尝辄止,必须组织力量,进行专业化的深入研究。

3.本――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

成本是完成一定数量可供销售产品的全部耗费,是定价的基础,是影响利润的重要因素,是企业管理水平的集中体现。在“量―本―利”分析模型中,勘查企业的成本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固定成本主要是指与机构设立和期间长度相关的成本、基本人员的薪酬、固定资产折旧、资质成本、既有探矿权的维护成本等;变动成本主要是指与勘查业务量、勘查程度有关的成本,如探矿权受让成本、提升勘查级别的进尺成本、材料消耗成本、外包工程劳务成本、筹资成本等。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的划分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环境条件和研究目的不同,也可随时进行调整。

作为勘查企业的产品有特殊性,成本有其特殊性,控制勘查业务的成本,要做到“全”、“细”、“断”、“变”四个字。

“全”,就是全要素、全过程、全方位的成本概念。站在企业发展全局,“人、机、料、法、环”全要素、从探矿权申请设立(研究受让)到勘查施工到退出全过程、从一线到二线从直接到间接全方位的归集费用,计算成本。过去事业体制下,单位的人头费等基本经费是由财政保障的,勘查项目预算不是完全成本,事业人员的成本概念是部分成本。企业化后,单位费用全成本核算,要自筹资金,要保值增值,依法纳税,政府预算基础应该调整为完全成本,企业经营的成本概念应调整为完全成本。

“细”,就是要根据成本形成规律和工作需要,借鉴管理会计工具对要素费用按与项目关系、业务环节、责任单位、决策性质进行细分,为经营决策制定控制成本的措施提供依据。比如,按照与勘查项目的关系把成本分解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按照与经营决策的关系分为相关成本和不相关成本、沉落成本和付现成本,按照利润最大化原则计算的边际成本,由于企业化后自筹资金搞勘查,就要考虑筹资成本和机会成本、大型勘查项目作为长期投资要结合资金时间价值分析投资成本,地勘业务的高风险要计算风险成本、探矿权没有所有权,只有部分使用权,同时有较多的政府约束成本,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绿色发展,对勘查企业要增加环境成本,等等。

“断”,就是矿产资源的隐蔽性、勘查认知的渐进性、勘查业务的风险性决定了业务决策的及时性,到一定阶段后要及时做出决断,“当断不断必受其乱”。比如,有的勘探项目,每米进尺近万元,有资料证明没有经济性,就没有必要进行后续勘查施工,像这样的项目就要当机立断,防止不必要的成本耗费。

“辩”,就是要辩证看待成本费用,成本不是越低越好,要联系发展机会、品质改善、形象提升和能力提高看成本。比如,涉及资格提升,能力建设,虽然当期效益不明显,但对长远是有利的,这样的成本就得花。再比如,勘查业务有的是高风险业务,为了争取成果的机会,就应有策略的接受一些层次低一些的勘查业务;为了降低高级别勘查风险,就要多投入一些研究成本等。

分析量、价、本与利润的之间的关系,是在一定的规模和环境基础上谈问题的,但客观实际是在动态变化的。在实际工作中,要联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投资、政策,企业内外条件、发展阶段等进行综合平衡。

五、管理会计视角下探矿权的价值最大化的对策

从前述影响探矿权的价值因素的分析可以看出,决定探矿权价值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宏观的、也有微观的,有企业自身的,也有政治、经济、市场等社会环境方面的。要实现探矿权管理价值最大化,就要用好管理会计这个工具,系统思维,总体把握,宏(观)微(观)结合,加强分析,落实责任,努力实现探矿权的价值最大化。

1.牢固树立探矿权的价值最大化理念

传统的地勘单位是国有事业单位,申请探矿权主要目的是明确工作场地、解决任务来源的问题,因为财政供养体制,地勘单位不需要过多的考虑探矿权问题,也没有探矿权运营盈亏问题。而事业转企业之后,探矿权有了资产属性,地勘企业有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责任。在市场体制下,矿产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与之联系的探矿权是稀缺资源。掌握探矿权的人,在矿业市场上就会占有先机。因此,企业要牢固树立探矿权价值观,积极争取探矿权,认真用好探矿权,发挥探矿权在企业价值创造中的作用。

2.加强战略研究,提高探矿权价值实现的前瞻性

战略引领未来。探矿权的价值是和矿业(矿产品)市场的兴衰联系在一起的,而矿业市场又是与国际国内社会经济发展周期相联系的。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时,市场对矿产品的需求上升,矿业权的价值就会提高,反之,矿业权的价值就降低。国家的政策导向对探矿权的价值有着直接的影响,比如,近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进行供给侧改革,涉及煤炭、铁矿等行业要“去产能”,与此有关的探矿权运营在未来就要尽量回避,国家实施“一带一路”“走出去”战略,为探矿权运作拓展了空间。作为地质勘查企业,要从宏观经济和国家政策层面加强研究,把握方向,在战略层面上明晰探矿权运作区域方向、矿种、投资重点等,在社会经济周期运动和矿业市场周期波动中寻求合适的切入点,为实现探矿权的价值最大化创造条件。

3.创新投融资和风险控制机制

传统的政府主管部门设立项目、财政出资、地勘单位施工、政府享有成果的探矿权投资体制,难以适应转企后地勘企业追求探矿权的价值最大化的目标要求,难以适应市场条件下企业自主决策、自主运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的要求,因此,传统探矿权投融资体制必须改革。

(1)确立地勘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在探矿权投融资方面的主体责任。地勘企业除承揽政府设立的勘查项目外,要积极通过申请政府出让、市场受让等方式择优取得探矿权,为发展储备项目。

(2)根据地勘项目投资大、周期长、收益高、风险高的特点,本着有利于多头筹资、多揽项目、多出成果、多创效益的目的,借鉴风险投资模式,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对于财政预算过去用于勘查的资金可作为“种子”以基金,支持地勘企业吸引社会资本,支持找矿突破。

(3)结合探矿权在各勘查阶段的投资强弱度不同、投资期限长短不同、投资风险高低不同、价值提升空间不同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投融资方式,规避风险和获得最大价值。

(4)适应地勘业务高风险的特点,改革核算模式。要合理确定周期,除实行以单项目和工作阶段核算成本外,根据找矿勘查成功率只有3%-5%,3-5个成功项目的收益弥补95-97个投资失败项目的经济损失的特征,探讨采取以“组”“批”等为对象进行盈亏核算的模式,科学评判探矿权的投资价值。

4.树立全过程、多维度的成本概念,实施严格的成本控制

(1)运用管理会计价值链分析工具,调整经营策略和运作方式,改变“大而全”“小而全”的作业范围和能力配置方式,向着重基础、专业化、有特色的规模化新型地勘集团公司转型,减少一般能力配置,采用社会竞争机制优选普通业务外包。在勘察业务实施过程中,要科学设计,建立分阶段的研究分析和评价制度,防止过度勘查。

(2)建立全过程、全要素的成本核算和分析体系。从机构设置、能力建设、资质升级和维护探矿权到项目争取,再到勘查业务具体实施以及探矿权退出企业的业务过程,都是成本的形成过程。用管理会计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相关成本和不相关成本、边际成本、机会成本、沉落成本、资金成本等的成本理念和方法,对成本形成过程和要素分解细化,依据不同的目的进行分析,为经营决策提供服务。

(3)建立探矿权的资本预算制度。对于作业期限长、投资量大的勘查项目,要通过编制可行性报告和资本预算的方式强化研究,履行投资决策程序。在投资效益分析方面,既要进行静态分析、更要考虑资金时间价值,进行动态分析,为投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4)建立有效的成本控制体系。在全过程、全要素勘查成本分析基础上,把成本控制的目标落实到机构和个人,明确成本控制的责任。跟踪成本形成过程,加强过程分析,为有关方面提供成本控制的依据。

5.积极争取政策支持

财政政策、税收政策等。探矿权对应的勘查业务是矿业的基础业务,也是类似于科技创新的高风险业务,投入大、见效慢,为保证勘查业务持续健康发展,在事转企的初级阶段,地勘单位应积极争取政府财政补助、收益上缴、基金设立、税收减免等方面的扶持政策,促进地勘单位建立市场机制,完善企业化运行的基础条件。

6.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

“事转企”之后,地勘单位对于探矿权的价值管理要建立目标做到低成本取得探矿权,最大收益地转让探矿权,必须做到信息畅通。要利用现代信息系统,建立探矿权交易平台,打通地勘企业和市场的有效链接,做到规范有序、公开透明、风清气正地进行探矿权交易。为实现探矿权运营最大化创造条件。标责任制,强化管理,利用平衡计分卡、标准成本、预算控制等管理会计的方法体系健全体制和机制,加强过程控制,确保探矿权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实现。

7.搭建探矿权交易平台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就是资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地勘企业探矿权流进或流出、加速周转都是常态,也是实现探矿权价值最大化的必要手段。

六、结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探矿权是矿产资源的载体,是稀缺的经济资源,对地勘企业资产有重要的价值增值潜能。利用管理会计作为手段,对探矿权生命周期进行系统化的研究分析、科学制定运营策略,不断优化过程控制,提高探矿权管理水平,变增值潜能为现实的经济效益,对于促进地勘企业实现做大做强做优的目标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谢宏远.矿产资源及其投资指南[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第一版),2012:16.

[2]于增彪.管理会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第一版),2014:238.

矿产资源的概念篇6

【摘要】澳大利亚是矿业大国,在矿业权方面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制度,而同为矿业大国的我国矿业权制度却相对简单。本文从矿业权制度、矿业权主体、矿业权取得和矿业权转让四个方面,对中澳矿业权法律制度进行比较,以期借鉴澳大利亚矿业法中的先进之处,完善中国矿业权法律制度。

矿业权是理论界这些年来探索的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这也是我国市场经济不断推进的结果。矿业权这个概念从古罗马法时就出现了,在当时矿产资源被归为物的范畴,并且罗马法规定,矿产资源所有权属于国家,但国家可以将有些矿产出租给贵族和私人去开采。在古罗马时期的某些城市,很多自由人可以从国家或私人所有的矿产中租下某些矿坑,这些小矿主要向国家交纳一定数量的产品,凡愿意开采的开采者,个人可以取得开采出的矿产的一半,另一半要交给国家。西方矿业权的概念完善和发展的鼎盛时期是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那时随着西方国家大多走向了工业化,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矿业权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概念,要弄清它的确切含义,有必要对其进行解析,其实矿业权是一个权利束,是由一系列相关权利组合而成的。让我们来看一下西方国家对矿业权的理解。矿业权,简称矿权,是指探采人依法在已登记的特定矿区或工作区内勘探、开采一定的矿产资源,取得矿产品,排除他人干涉的权利。矿产资源本身的特点与其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使对其进行合理利用与保护成为一个国家的重大任务。因此,当今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矿业权法律制度的设立。澳大利亚是一个资源相当丰富的国家,矿业产值占整个国民生产总值的4.9%,矿业已然成为澳大利亚的支柱产业。而对于同样拥有巨大矿产资源的我周,矿业也是重要的产业支柱。矿业权及相关权利的设定对这两个国家具有特殊的意义,这在矿业立法上得到了集中体现,现将中澳两国的矿业权立法比较如下。

一、矿业权制度比较

矿产资源具有贮藏的隐蔽性,多数埋藏于地下,只有经过地质勘探才有可能认识和发现它,而且要经过采掘等过程才可能变成人类所需的矿产品。作为矿产资源所有者的国家不可能直接从事具体的矿业活动,只有具体的公民和法人才具有勘查和开采的能力。为此,国家将矿产资源所有权的部分权能授让}}j去,设立矿业权制度。矿业权制度的设计应当包括矿业权的种类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我国矿业权制度

“根据我国现行《矿产资源法》及配套法规的规定,我国对国内地质勘探单位和矿山企业,实行以勘查许可证为代表的探矿权制度和以采矿许可证为代表的采矿权制度。”勘查矿产资源必须依法申请登记,领取勘查许可证,取得探矿权;开采矿产资源,也必须依法申请登记,领取采矿许可证。两者在法律上也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是不同阶段的矿业权之间是有联系的,即探矿权人有取得所探矿床的开采优先权。这样做是为了鼓励投资者向高风险的矿产勘查投资,因为采矿或转让采矿优先权是实现勘查经济利益的唯一途径。

(二)澳大利亚矿业权制度

澳大利亚将矿业权分为为探矿权、采矿权、评价权三种。开采矿种没有限制,尽力保证谁勘探谁开采。澳大利亚实行联邦和州/领地分权管理,因各州/领地资源状况等的差异,其矿业立法情况也有不同。在新威尔士州“两权”(探矿权、采矿权)出让中,出让方式一是申请授予,二是招标拍卖,适用于位于矿产分布储备区内的两权出让;而在西澳州和北部地区,大型项目的“两权”出让则要以协议方式。

(三)小结

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一样,中国的探矿权人有优先取得开采所探矿床的优先权。澳大利亚探矿权人也可以根据“勘探在先”原则,优先取得采矿权。澳大利亚的三种矿业权在法律上紧密的联系在一起,适应了商业性勘查和开发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需要。但是,在我国矿业权之间在法律上没有必然的联系,今后要积极推进矿产勘查与矿产开发的一体化,用开发,保勘查;用勘查,促开发。澳大利亚的不同矿业立法也值得我国借鉴,根据地域的不同,对东中西部实行不同的矿业政策,更好的发挥我国的资源优势。

二、矿业权主体的比较

矿业权的主体是指可以依法取得矿业权的公民或法人。根据“权利与义务相一致的法律基本原则”,一个民事主体只有具备了相应的勘查或开采的行为能力,即承担义务的能力,才能获得相应的矿业权。

(一)我国矿业权主体

考虑矿业所需的资金和规模比较大,我国《矿产资源法》规定,国营矿业企业是开采矿产资源的主体,国家保障国营矿山企业的巩固和发展。对集体矿山企业和个体采矿实行积极扶持、合理规划、正确领导、加强管理方针。但集体矿山企业只能开采国家指定范围内的矿产资源,允许个人采挖零星分散的资源和只能用作普通材料的砂、石、粘土以及为生活白用采挖的矿产。这种对不同身份的主体作区别对待的规定,使得国营企业在争取矿业权的竞争中拥有特权,不符合自由竞争的要求。除了本国的公民和法人可以成为矿业权的主体外,我国的《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还规定,国家允许外国的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以及个人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行其他海域投资勘查、开采矿产资源。引进国外资金和先进技术,可以加快中国矿产的勘查和开发,支持国民经济的发展。

(二)澳大利亚矿业权主体

根据澳大利亚的《矿业法》及相关规定,任何个人都可以申请探矿权,申请人可以通过行政审批或投标的方式获得探矿权。如果申请者是外国公司以及外国居民,在新南威尔士州以外注册的公司时,除了提供审批或竞标所要求的规定材料外,部长还有权要求这几类申请人或竞标者提供更详细的资料。任何人都可以申请采矿租赁权,,申请人可以通过审批或竞标的方式获得租赁权。采矿租赁权的持有人有在规定土地进行采矿的权利,并在该区域内进行粉碎、测量、分级、冲洗和沥滤等初级处理工作。

(三)小结

矿产资源的概念篇7

矿业权这个概念从古罗马法时就出现了,在当时矿产资源被归为物的范畴,并且罗马法规定,矿产资源所有权属于国家,但国家可以将有些矿产出租给贵族和私人去开采。在古罗马时期的某些城市,很多自由人可以从国家或私人所有的矿产中租下某些矿坑,这些小矿主要向国家交纳一定数量的产品,凡愿意开采的开采者,个人可以取得开采出的矿产的一半,另一半要交给国家。西方矿业权的概念完善和发展的鼎盛时期是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那时随着西方国家大多走向了工业化,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矿业权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概念,要弄清它的确切含义,有必要对其进行解析,其实矿业权是一个权利束,是由一系列相关权利组合而成的。让我们来看一下西方国家对矿业权的理解。澳大利亚将矿产权分为三类,即探矿权,采矿权和评价权。日本矿业权制度以许可证制度为主,可分为钻探权制度和采掘权制度,而且规定取得钻探权的企业在探明勘探区却有矿产并适于开采时,享有所探矿床的采掘优先权。综观中外学术界对矿业权概念的解析,我们发现有些学者根本部分探矿权和采矿权,直接设定一个矿权;有的学者把探矿权分为排他性探矿权和非排他性探矿权,加上采矿权构成三类;还有的在两类探矿权和采矿权的基础上又加上一个矿产评议权,所以成为四分法。我国是采用了两分法即把矿业权分,即探矿权与采矿权,因此,我国的矿业权亦即探矿权和采矿权的合称。所谓探矿权,是指在依法取得的勘查许可证规定的范围内,勘查矿产资源并优先取得作业区矿产资源采矿权的权利。取得勘查许可证的单位和个人称为探矿权人。所谓采矿权,是指在依法取得的采矿许可证规定的范围内,开采矿产资源和获得所开采的矿产品的权利。取得采矿许可证的单位或个人称为采矿权人。

以上我们分析的是矿业权内部的关系,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下矿业权和其他相关权利的关系。首先 分析矿业权和矿权的区别,有些学者将这两个概念等同对待,其实欠妥;矿权应该包括矿产资源所有权,还包括由矿产资源所有权派生出来的矿业权。矿产资源所有权包括对矿产资源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等权能,各项权能构成矿产资源所有权的内容。矿产资源所有者代表的是国务院,即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它有两个特点,1、所有权主题具有统一性和唯一性。2、矿产资源所有权具有绝对性和排他性。

二、矿业权法律关系。

法律关系,是指人类社会生活关系中,受法律所支配的关系。矿业权在理论界通说被认为是民事法律关系,就是指具体民事主体之间发生的,符合民法规定的法权模式要求的,具有民事权利义务内容的民事关系。民事法律关系主要包括主体、客体、内容、变动及原因等。

(一)矿业权的主体。

关于矿业权的主体,不同国家有不同的规定。日本《矿业法》规定除非条约有特别约定外,原则上不允许日本国民或日本法人以外的人成为矿业权人。美国相关法律规定美国公民和表示准备成为美国公民的外国人均可以进行矿区标界,并且保有采矿用地。加拿大的矿业权是采用的联邦和地方共管的政策,其国家有的省是鼓励各种各样的投资者进行勘探和开发,当然包括外国投资者。俄罗斯是规定各种所有制形式的法人以及其他国家的公民都可以成为地下资源的使用者。〈法国矿业法〉规定国内外的一切人均能平等的取得矿业权,只要具备管理事业的资格和必要的资力。我国原则上矿业权的主体为中国的法人、合伙、个体采矿者,但我国〈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第七条规定“国家允许外国的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以及个人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及管辖的其他海域投资勘查、开采矿产资源”。另外成为矿业权的主体还要具备民事行为能力和相应的资质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第十五条规定“设立矿山企业,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资质条件,并依照法律和国家有关规定,由审批机关对其矿区范围、矿山设计或者开采方案、生产技术条件、安全措施和环境保护措施等进行审查;审查合格的,方予批准”。我国针对不同的矿业权主体还设定了不同资质条件。〈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第十一条开办国有矿山企业,除应当具备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外,并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供矿山建设使用的矿产勘查报告;

(二)有矿山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含资源利用方案和矿山环境影响报告);

(三)有确定的矿区范围和开采范围;

(四)有矿山设计;

(五)有相应的生产技术条件。

国务院、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按照国家有关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的规定,对申请开办的国有矿山企业根据前款所列条件审查合格后,方予批准

第十三条申请开办集体所有制矿山企业或者私营矿山企业,除应当具备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外,并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供矿山建设使用的与开采规模相适应的矿产勘查资料;

(二)有经过批准的无争议的开采范围;

(三)有与所建矿山规模相适应的资金、设备和技术人员;

(四)有与所建矿山规模相适应的,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技术规范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矿山设计或者开采方案;

(五)矿长具有矿山生产、安全管理和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

第十四条申请个体采矿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经过批准的无争议的开采范围;

(二)有与采矿规模相适应的资金、设备和技术人员;

(三)有相应的矿产勘查资料和经批准的开采方案;

(四)有必要的安全生产条件和环境保护措施。

另外我们还应该注意,矿业权的主体并不是固定的,因为矿业权可以在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下进行流转,其中之一就是矿业权主体的流转,包括整个矿业权主体的变更和矿业权中的采矿权主体的变更或者是采矿权主体的变更。

(二)矿产资源的客体。

客体是法律关系作用的对象,民事法律关系客体也即民事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义务指向的事物。通说包括物、行为、智力成果和人身利益。对于矿业权的客体,很多学者大都解释不清,因为它与我国民法上的很多约定俗成的概念和法律体系不相容。还有的学者认为是矿产资源。让我们仔细来分析一下,在我国,矿业权包括探矿权和采矿权,所以要分析矿业权的客体就要分别分析探矿权和采矿权的客体。〈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中规定探矿权,是指在依法取得的勘查许可证规定的范围内,勘查矿产资源的权利。可知探矿权作业的范围是许可证规定的区域,不能超出这个区域,如果确实需要超出,要进行变更登记。有人说探矿权的客体是矿产资源,探矿权的目的是探明一定的区域内有没有可采的矿产,所以当探明许可证范围内没有矿产资源时,探矿权的客体是什么呢,没法回答,所以这种观点有值得商榷之处。还有人认为探矿权的客体是特定的矿区或者工作区的地下土壤和其中赋存的矿产资源。我认为此观点在概念的运用上和语句的表达上也是值得商榷。因为探矿权的最终结果是或者工作区内发现矿藏,或者没有。所以应该用一个概括的概念表达探矿权的客体,我认为采用工作区的地下构成物来表示探矿权的客体比较恰当,因为地下构成物既有还有矿藏的可能,也包括不含有矿藏的可能。另外让我们看一下采矿权的客体,很显然,采矿权的客体是矿产资源。把探矿权的客体和采矿权的客体合并起来即使矿业权的客体。又因为地下构成物包括土壤和矿产资源,所以矿业权的客体就是工作区的地下土壤和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的种类在人类认识自然的过程中也是不断变化的,所以有必要对其进行界定一下。我国《矿产资源分类细目》把矿产资源分为四大类,即能源矿产、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和水气矿产。明确矿业权客体组成部分的矿产资源必须是法定的矿种,既可以确定矿业权是否存在以及存在于何种矿产资源之上,又可以划清土地所有权人和矿业权人各自的权利义务和边界。理论界还存在着一种区分矿业权,或者叫纵向矿业权,具体是指将一个矿区或者工作区的沉积层划分为若干个地层段或者地层区,每个含有(局部的)矿产资源的地层段或者地层区可以单独的成为矿业权的客体。这种分法有有两种方式,其一是将一个矿区或工作区的沉积层分为浅层和深层,把它们分别出租,使之归属于不同的旷野权人所有;二是把一个矿区或者工作区垂直的划分为多个地层段或者地层区,然后各个地层区再出租给不同的人。

(三)矿业权的内容。

矿业权的内容就是矿业权法律关系指向的对象。矿业权包括探矿权和采矿权,相应的矿业权的内容就表现为探矿权人和采矿权人的权利和义务。对此,我国〈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有明确的规定,对探矿权人的权利主要是勘查权,架设相关管线和设施权,临时用地权,优先采矿权等。第十六条探矿权人享有下列权利:

(一)按照勘查许可证规定的区域、期限、工作对象进行勘查;

(二)在勘查作业区及相邻区域架设供电、供水、通讯管线,但是不得影响或者损害原有的供电、供水设施和通讯管线;

(三)在勘查作业区及相邻区域通行;

(四)根据工程需要临时使用土地;

(五)优先取得勘查作业区内新发现矿种的探矿权;

(六)优先取得勘查作业区内矿产资源的采矿权;

(七)自行销售勘查中按照批准的工程设计施工回收的矿产品,但是国务院规定由指定单位统一收购的矿产品除外。

探矿权人也是有义务的,第十七条探矿权人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在规定的期限内开始施工,并在勘查许可证规定的期限内完成勘查工作;

(二)向勘查登记管理机关报告开工等情况;

(三)按照探矿工程设计施工,不得擅自进行采矿活动;

(四)在查明主要矿种的同时,对共生、伴生矿产资源进行综合勘查、综合评价;

(五)编写矿产资源勘查报告,提交有关部门审批;

(六)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汇交矿产资源勘查成果档案资料;

(七)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关于劳动安全、土地复垦和环境保护的规定;

(八)勘查作业完毕,及时封、填探矿作业遗留的井、硐或者采取其他措施,消除安全隐患。

另外采矿权人享有的权利主要是开采权,自销矿产品权,土地使用权等,其义务主要是遵守法定期限,综合利用资源,保护环境,交纳资源税费等。第三十条采矿权人享有下列权利:

(一)按照采矿许可证规定的开采范围和期限从事开采活动;

(二)自行销售矿产品,但是国务院规定由指定的单位统一收购的矿产品除外;

(三)在矿区范围内建设采矿所需的生产和生活设施;

(四)根据生产建设的需要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权;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采矿权人行使前款所列权利时,法律、法规规定应当经过批准或者履行其他手续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

第三十一条采矿权人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在批准的期限内进行矿山建设或者开采;

(二)有效保护、合理开采、综合利用矿产资源;

(三)依法缴纳资源税和矿产资源补偿费;

(四)遵守国家有关劳动安全、水土保持、土地复垦和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五)接受地质矿产主管部门和有关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按照规定填报矿产储量表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情况统计报告。

三、矿业权的物权性探讨。

对于探矿权的性质,我国学界从80年代就开始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到现在为止,仍然没有一种统一的有说服力的学说。传统上,我国学者主要是把矿业权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从整体上分析矿业权的属性,并没有从矿业权的组成部分的分权利方面着手仔细的研究。另外,虽然学界目前大都将矿业权归为物权的范畴,但关于矿业权的主体,客体、内容,变更等一系列基本理论还没有认识清楚。归纳起来,目前学界对矿业权的性质的学说主要有以下几种。

1、准物权说。此说的主要观点就是认为矿业权是基于矿产资源的国家所有权而派生出来的一种物权,但又由于矿业权的取得还需要国家批准,而且国家对矿业权主体还规定了一系列的条件和资质要求,只有达到规定的条件才有机会成为矿业权的主体。因而它是一种带有明显行政色彩的物权,只能准用有关物权的规定,不能完全适用物权。

2、用益物权说。认为矿业权是对矿产资源不动产进行使用和收益的一种权利,这种权利来源于矿产资源国家所有权,具有占有、使用、收益等权能,所以是一种用益物权。还有一种说法是,矿业权的用益物权属性仅是指采矿权的属性,但对于探矿权则没有论述。

3、他物权说。此说认为,矿业权是基于他人之物而为使用收益的权利,所以说是一种他物权。此说应该是我国早期的一种的学说,反映了当时对矿业权性质认识不清,界定不明的特点,而且它把矿业权作为一个整体,没有区分探矿权和采矿权两种不同权利的属性。

4、自然资源使用权。该观点认为采矿权、林木采伐权、取水权、捕捞权等属于一种新型的权种,应该单独对待,并建议将之列入用益物权的范围。

5、债权说。此观点认为矿业权是基于和国家签定矿产资源勘探和开发合同取得的,是一种债权。

另外还有一种学说认为矿业权是一种物权,但它是一种和用益物权以及担保物权平等的新型的物权种类。

就矿业权所含有的探矿权和采矿权两种权利各自的权利属性,学界也有很多观点。我认为这种从矿业权的分权利上来仔细探讨矿业权具体属性的研究方法是可行的。下面我就针对目前学界的有关观点进行分析,并进而得出自己的观点。

1、认为探矿权是一种知识产权,在这个前提下又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探矿权是知识产权下的发现权,一种认为探矿是对未知世界的反映,探矿权显然不是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和发明权,也不是发现权。根据《科技进步奖励条例》的规定,探矿权属于其他科技成果权中的科学技术进步成果权。所谓科学技术进步成果权是指公民或法人对推动科学技术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依法享受的人身权和财产权。所以探矿权是知识产权。探矿权的确切含义是探矿成果权。让我们来仔细的分析一下探矿权的权利属性。首先考察一下其具体的含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第六条第一款规定“探矿权,是指在依法取得的勘查许可证规定的范围内,勘查矿产资源的权利。取得勘查许可证的单位或者个人称为探矿权人”。关于探矿权的主体和内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中有明确的规定,我们就不探讨了,这里我们主要分析一下探矿权的客体,看它是属于物权范畴还是知识产权范畴。物权的定义是“直接支配特定物并享受其利益的排他性权利”。让我们再看一下知识产权的定义,吴汉东教授给的定义是“知识产权是人们基于自己的智力活动创造的成果和经营管理活动中的经验、知识而依法享有的权利。它具有法律确认性,专有性、时间性和地域性等特征。探矿权的客体很多学者主张是特定的矿产资源,还有的学者认为是特定工作区的土地和矿产资源,还有的认为探矿权的客体具有不特定性。如果说探矿权是一种物权,那么它所支配的是什么呢?我认为就是特定的工作区的土地和地下的矿产资源。假如经勘探,没发现工作区有矿产,那么其客体就是工作区的土地极其地下部分。如果探明有矿产,则其客体就是土地和土地下的矿产资源。这么说好象有一些客体不特定的特征,所以,我认为,应该把探矿权的客体界定为特定工作区(就是法定许可勘探区域)的土地极其地下构成物,此处构成物或许含有矿产,或者不含有矿产。这样起码在概念上就特定了。那么探矿权人的收益又表现在什么地方呢,我认为应该是其勘探结果的所有权。但是这里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如果是物权,而且是物权中的用益物权,那么当探矿权人取得这项权利的时候,他就应该开始享受物之利益,但探矿权不是这样的,它还要经过长期的勘探,需要付出很多的努力,才能得出结果,才能享受探矿权成果所带来的利益。所以,探矿权具有物权的特征,但又有很多与物权体系不一致的地方。再分析一下,看探矿权是不是知识产权,首先看它是不是发现权。欲认识发现权,必先了解何为科学发现。《中华实用法学大辞典》认为:”发现指人们经过探索、研究,对自然现象、特征或规律做出前所未有的阐述。如对星体或物质的新发现,新的定理的提出,对地震、火山爆发规律的认识等等。“《民商法学全书》认为:”发现是指阐明客观物质世界的现象、特性或规律而提出的一种新认识。发现的成果是属于自然科学而不是社会科学。所谓现象是指事物本质的表现或显露;特性是事物差别的质量特征;规律是事物内在的必然联系。“从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民商法上的发现主要是发现一种规律,而探矿权则是发现一种具体的东西-矿产。况且目前关于发现权在学界还没有确定的定义和立法规定,也没有给予发现权人专属性的经济利益,而主要是给予各种精神奖励等。另外针对有学者曾提出探矿权属于其他科技成果权中的科学技术进步成果权。所谓科学技术进步成果权是指公民或法人对推动科学技术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依法享受的人身权和财产权。我认为此说不正确,因为科技进步是指在科学领域作出了前人所未有成果,取得了超出当代同领域科技水平的成果,而探矿权则不是这样的,它只是发现了矿产,并没有对科技界带来什么科学上的新规律或者是新技术。所以探矿权不是知识产权。

2、认为采矿权是一种用益物权。这是目前很多学者所认同的一种观点。但目前仍有疑问,就是关于采矿权的客体方面,民法上的用益物权是指权利人对他人所有物以使用收益为内容的物权。其标的物主要是不动产,而且用益物权人在使用所有权人的不动产的时候,并不发生不动产形态的变更和数量的减少。但采矿权就不同了,它首先针对的是一块确定有矿产资源的工作区,然后把矿产采上来,采下的矿产直接归矿业权人所有,而且矿业权人享有所采矿产的自销权。而且,矿业权人对矿产资源的开采行为是不是一种处分行为呢,如果是处分行为,那就意味着矿业权人享有处分权,进而分析,矿业权人就具备了占有、使用、收益、处分四种权能,又因为有权就具备这四种权能,那么说矿业权就是所有权了,这显然与我国的宪法规定相违背。如果矿业权人不享有处分权,那么随着矿业权人的开采行为,矿产资源在一点一点的减少,最后到采尽,此时特定的矿产资源就消失了,进而国家的矿产资源所有权就失去了权利所依附的财产,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那么怎么体现所有权呢,难道仅仅在资源税和矿产资源补偿费等这些费用上体现吗。不过让我们换个角度来考虑,民法上的用益物权从字面意思来理解就是使用和收益的物权,从其权利所包含的权能来看,包括占有、使用和收益。首先看矿业权人是不是在占有和使用,很显然,矿业权人是在占有使用国家所有的包含着特定矿产资源的工作区的不动产;再看收益,矿业权人的收益就是取得自己所采掘出的矿产的所有权。普通用益物权的收益比如说传统的永佃权吧,是以支付佃租为代价而永久在他人土地上进行耕作或牧畜的权利。永佃权人的收益就是取得自己在他人土地上因耕种劳作的农作物的所有权或者是因自己的放牧行为而取得的生长和繁殖的牲畜的权利。只不过相对于矿业权来说,永佃权人的一系列的使用行为并没有改变土地的形状和性质。而矿业权人却剥离了土地里面的矿产资源,而矿产资源的采掘又是需要相关的技术和设施的,而且还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而采出的矿产就是矿业权人的收益。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其实采矿权有很多的方面与物权法的规定或者理念是相符的,所以说矿业权基本上是属于物权的。但也不能一偏盖全,就此认定采矿权能完全受物权法调整。当矿业权人采完矿的时候,国家针对这种特定矿产资源的所有权就消失了,这难以用用益物权的有关法律规定和法律体系来解释。当然在学界现在谈论的关于矿业权有些不符和物权法规定的地方主要是指,物权法是一种私权利,而矿业权却有很多行政干预在里面,因而具有许多公权利的特征。所以只能是一种准物权。

矿产资源的概念篇8

1 天体与天体系统

天体是就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而言的,是各种星体和星际物质的通称。天体系统是就天体间的运动关系而言的、是指运动着的天体因相互吸引、相互绕转所构成的相对独立和层次不同的系统。

2 流星体、流星现象与陨星

运行于行星际空间的固体块和尘粒称流星体。当它高速冲入地球大气层,与空气分子激烈碰撞而燃烧产生的光迹称为流星现象。降落到地面未能燃烧尽的流星体的“残骸”则称陨星。

3 昼夜之分、昼夜更替与昼夜长短

昼夜之分是指由于地球是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而引起地表向日的一半明亮而对应的另一半黑暗的现象。昼夜更替是由于地球自转而使地球产生的白昼与黑夜以一个太阳日(24小时)为周期的交替现象。而昼夜长短是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球公转引起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使除赤道外的各纬度昼夜长短产生周年变化的现象。

4 节气与季节

节气是根据天气和物候的演变情况确定的,以太阳在黄道上运行15°为划分标准,一个回归年有24个节气。季节是根据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情况确定的,以太阳在黄道上运行90°为划分标准。二者在一定程度上都反映了一年中寒来暑往及物候的变更情况。

5 气温递减率与地温递增率

前者表示对流层内气温随高度而逐渐下降的变化率。平均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C。后者表示常温层以下一定深度内,地温随深度逐渐增高的变化率。平均每深100米,温度增高3°C。

6 太阳辐射、太阳辐射强度与太阳常数

太阳辐射是一个物理概念。是指太阳向宇宙空间发射的电磁波和粒子流。太阳辐射强度是一个物理变量,指每平方厘米的地球表面每分钟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其大小随纬度、太阳高度和时间而变。而太阳常数是一个物理常量,指在日地平均距离条件下,地球大气上界太阳高度角为90°时的太阳辐射强度。其数值为8.16焦/厘米2・分。

7 海陆风、季风与季风气候

海陆风是由海陆之间的气压日变化而引起的,仅出现在滨海地区,是一日之内风向转变的现象。季风是由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所导致的海陆之间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或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而引起的一种大范围盛行的、风向随季节有显著变化的风系。但有季风的地区不一定就形成季风气候,只有在海陆对比显著、风向变化明显的热带、副热带和温带大陆东岸的季风区分布的才是季风气候。

8 气象、天气与气候

气象是表明大气特征的物理状态和物理现象的总称。包括气压、气温、温度、风、云、降水等要素。天气是指短时期某地大气中的气象变化情况。它是由各种气象要素综合表述的大气物理状况。气候则是指一地区多年观察所得到的概括性气象情况。天气是多变的,而气候则较为稳定。

9 水体与水圈

水体是指由天然或人工形成的水的聚积体,如海洋水、河流水、湖泊水、大气水等。水圈是地球上各种水体的总称,是一个连续的不规则的圈层。

10 径流与径流量

径流是指降水扣除蒸发量等损耗后沿地表、地下运动的水流。径流量则是指一定时段内通过某一河流断面的水量,单位:立方米/秒。

11 汛期与洪水期

汛期是指江河由于流域内季节性降雨或冰雪融水引起定时水位上涨的现象。洪水期则指江河湖泊中水位超过正常水位达到洪峰水位及其以上的时期。

12 水资源、水利资源与水力资源

广义的水资源是指地球表层可供人类利用的水,狭义的水资源则是能为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水利资源指能被人类控制或基本控制的应用于灌溉、给水、发电、航运、养殖等方面的用水。近年来常以“水资源”一词替代、包容“水利资源”。水力资源属于水利资源的范畴,通常指天然河流或湖泊、波浪、洋流所蕴藏的动能资源。

13 地壳、软流层与岩石圈

地壳的范围是在地表以下、莫霍界面以上。软流层位于地幔上部,在地下约60千米~250千米至400千米处。岩石圈则从软流层以上直到地表。三者的关系可表示为:岩石圈=地壳+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

14 矿物、矿产与矿床

矿物是形成矿产和矿床的物质基础,矿物不等于矿产,只有当有用矿物富集起来达到工农业利用要求时才为矿产。有矿产不一定就叫矿床,只有矿产的富集地段才称为矿床。矿产是岩石形成过程中形成的,矿床在一定地质作用下才能形成。

15 地质作用、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

地质作用是指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壳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地壳运动仅是内力作用的重要表现形式,而地壳中的各种地质构造基本上都是地壳运动的结果。

16 断裂与断层

断层是岩石在断裂变形阶段产生的,只有当岩石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移动时,才能称断层。形成断层,岩石必定断裂,但岩石产生断裂,未必一定形成断层,关键在于是否沿断裂面有明显的位移。

17 印度洋板块与印度板块

印度洋板块为全球六大板块之一,主要以大洋地壳为主,属于大洋板块。而印度板块从属于印度洋板块,是它的一个子板块,为小板块,由陆壳组成,属大陆板块。喜马拉雅山脉是由印度板块(而非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两个大陆板块相碰撞形成的。

18 风化作用与侵蚀作用

风化和侵蚀都是对岩石的破坏作用。但风化作用相对侵蚀作用来说,是在静态下比较缓慢地进行的,短时间内不易被人们觉察。而侵蚀是在较为明显的动力作用下进行的,易于察觉。

19 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

前者是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种群的聚合体。其中的各种生物由于彼此间相互影响、紧密联系并与其生存环境进行着连续的能量和物质交换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即生态系统。二者关系可简单表示为:生态系统=生物群落+生存环境。

20 热带雨林与热带季雨林

上一篇:能源项目规划范文 下一篇:初中教资科学范文